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理论整合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理论整合范文(精选12篇)

理论整合 第1篇

20世纪钱德勒式大企业的成功在于垂直整合。但在后钱德勒的新经济时代, 需要庞大投资、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垂直整合模式因缺乏战略调整弹性, 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不确定性而失去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普及, 兼具速度和柔性优势, 能够利用供应链伙伴的专业技术进行协同化运作的虚拟整合供应链网络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国内外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虚拟整合是一种对所有权的替代, 是为加强供应链协作通过信息技术来整合一系列供应链伙伴的组织模式, 是通过供应链伙伴协同运作以形成跨越组织边界的无缝化流程, 从而获得垂直整合诸多好处却又不受所有权障碍限制的、更有效率和更有效力的中间组织形态。

为什么会出现传统的供应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向垂直解体、虚拟整合发展的趋势, 不同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做出了解释, 具有代表性的是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社会逻辑观等。

二、供应链网络从垂直整合到虚拟整合:资源基础观的解释

资源基础观 (RBV) 从企业所控制的异质性资源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垂直整合的合理性。巴尼 (Barney, 1991) 指出, 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所控制的异质性的战略资源, 由于这种异质性资源在企业间是不能完全流动的, 因此, 这种异质性是可以形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的垂直整合可以理解为为获取持久竞争优势而寻求异质性资源的过程。垂直整合更像一个企业在异质性资产方面投资。

将资源基础观引入到供应链网络分析中可以发现, 在供应链层面存在着独特的资源, 这一层面的异质性资源是单个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无法相提并论的。在竞争单元由企业向供应链网络转变后, 个别厂商的竞争优势有赖于其所属的供应链网络的整体优势而定, 这种整体优势是供应链网络形成过程中特定的发展路径所决定的, 是供应链网络层面多种资源适当整合、互补、融合的结果。作为供应链网络的组成元素, 单个企业的特性与能力固然重要, 因为其中暗含了企业能够相互影响或被影响的能力, 然而, 这种能力只有通过供应链网络层面彼此间的联系与作用才能发挥作用, 从而促动供应链网络产生新的结构与提升网络的整体能力。供应链网络中这种相互影响和作用是基于彼此之间资源、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依赖性。美国堪萨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Chi (1994) 认为, 资源的交换能够获利, 是因为这些资源具有互补性或协同效应。所谓互补性, 是指共同利用这些资源比单独利用可以获得更高报酬, 这是因为两组资产彼此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依赖。通过虚拟整合而非实体拥有, 供应链网络获得了1+1>2、A+B=C的整合与协同效果, 同时还保持了灵活高效的柔性与抗风险能力, 从而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这是单个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所无法比拟的。Daniels (1999) 指出, 供应链管理的趋势是朝向于整体供应链整合。而供应链网络中各参与企业间的资源互补性是促成组织间合作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供应链网络中各参与企业间的资源互补程度越高, 组织间合作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营销学教授迈克尔·赫特等人 (Hutt et al., 2000) 认为, 组织间合作关系可以协助厂商获得新的竞争能力, 节省资源并分散风险, 更快速地进入市场, 对未来的投资创造一个吸引人的选择权。

三、供应链网络从垂直整合到虚拟整合:知识基础观的解释

随着分工经济的发展, 知识已经高度专业化, 要在同一企业中聚集多领域的知识工作者现在已变得无比昂贵和困难。由于知识容易老化的特性, 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才能保持竞争力, 在同一所有权条件下的多种经营和多项业务的整合必然会降低知识的使用率。如何整合散布于不同组织内的专业化知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解释组织间关系的知识基础观 (knowledge-based view视角将资源基础观对企业战略性资源的探讨转移至组织间的知识资源 (罗珉, 2007) 。知识基础观强调企业的独特资源与能力是企业难于交易和模仿的知识, 知识是组织的基础性资源, 是企业竞争优势与成长的源泉。进行供应链网络虚拟整合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拥有不同知识的组织整合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组织间知识共享与共创。在知识基础观看来,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需要从组织间关系中获取互补性知识、信息和资产。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 组织间学习对于竞争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经常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作、互动进行学习, 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

将知识基础观理论应用于分析虚拟整合供应链网络, 可以发现, 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供应链网络更加有效率, 使组织更加有效能 (更高质量的产出和增强客户服务) , 从而提升整个网络所有组织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根据Von Hippel (1988) 的研究, 在某些产业 (如科学仪器) , 超过2/3的创新源于客户的建议或主意;而在其他一些产业, 绝大多数创新可以追溯到供应商。因此, 对于虚拟整合供应链网络组织来说, 知识资源不但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而且在整个网络的价值创造过程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通过供应链网络组织间合作、学习与知识转移, 网络参与者可以创造更多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机会。也就是说, 网络成员通过与网络中其他组织的互动, 得以接近外部知识, 并与自身既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产生新的知识应用情境。因此, 在很多产业, 创新的场所并不是单个的企业而是网络 (如生物技术产业) , 而未能建构或融入到学习网络中的企业在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

四、供应链网络从垂直整合到虚拟整合:社会逻辑观的解释

较之前两种理论, 社会逻辑观 (social logic view) 的视角更加独特。社会逻辑观认为, 人际互动不仅仅是经济交换, 而且还是社会交换。其理论渊源是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 。从社会逻辑观视角来看, 虚拟整合供应链网络中组织间纵横交错的关系就是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 是创造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是获得资源与信息的途径, 能使组织从外部获取多元化知识。因此, 企业发展组织间关系的能力将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显著影响。通过这种关系联结, 企业自身规模的边界虽然有限, 但关键性资源所形成的能力边界却可以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网络。

可以发现, 随着竞争关键点的转移, 组织间关系成员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渐提升, 垂直整合不再是焦点厂商获取必要生产技术及资源的惟一手段。价值链的垂直解构形成了一个个具有高度能力要素的模块化组织, 这些具有高度能力要素的模块化组织之间需要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 来获取专业化经济的效益, 以克服牛鞭效应、厂商间平行互动行为和产业时速加速效应等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从而解决组织间交易的协调机制问题和跨组织业务流程共用的问题。而随着组织间交易的重复性不断提高, 彼此间关系更加重视的是互惠、相互节制及信任等概念。这种组织间的高度信任, 可以使合作双方进行知识与信息的深度共享, 组织间充分沟通与协调, 可以顺利地发展合作双方的关系, 并使它们取得相互需要的资源。因此可以说, 虚拟整合供应链网络中, 组织之间特殊的关系是关系租金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能够产生单个经济主体独立运营所无法产生的收益。

五、结语

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2篇

2001年11月,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和适于普遍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下面仅就课题组三年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的汇报。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课题从课题申请批复后,学校课题组立即组织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本着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精神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研究人员各司其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课题组探索总结了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并建设了学科专题网站,撰写了大量论文和实验总结材料,推出了一批优秀实验课,组织了一系列教学研究观摩活动。

1、研究人员

鉴于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创建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批在教研领域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参加本实验,并且由校长周惠欣担任负责人。周惠欣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辽宁省十大杰出校长。在1999年作为辽宁省唯一中学代表参加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一名科研型校长,他一贯坚持教育改革,坚持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理论深厚,思想超前,完全胜任本实验负责人工作。

主要参与人员中有教学校长,信息中心主任、教务科长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参加过国家、省市级教改实验专科课题研究,并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省市公开课和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变化,研究内容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素质 探索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即:“讲授式”教学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 教学模式、“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中各个环节、要素中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与反思。

探索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3、完成时间进行调整

实验课题完成时间调整至2004年底。

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1)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周惠欣、李伟、李铁、冯军。

(2)本课题为了管理的方便,按研究方向分成五个子课题。①讲授式教学模式子课题,刘洋负责。②探究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李强胜负责。③小组协作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齐次负责。④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子课题,邹海彬负责。

⑤网络应用、资源库建设、网络应用能力培训研究子课题,冯军、吴秀杰负责。2.课题活动管理

(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4)子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核心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2)各子课题组应做好子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

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理论学习、技术培训、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阶段)

1、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建立领导小组,深入学习讨论,更新观念,全面发动,造成舆论。设计论证实验方案,落实到各教研组,培养骨干教师,壮大科研积极分子队伍。2001第一学期,课题组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先后下发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从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十六大精神,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国内课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国外的发展情况,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材料都由课题组下发到实验老师手中。校长还集中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程理论到“3+x”改革。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南京课题开题会议,在东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辽宁省电教馆首届课程整合培训班学习和参加教育部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东北育才、省实验、沈阳11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聘请东北师大教育信息中心解月光教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担任实验课题顾问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和强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 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电教员制度、帮教对子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科室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信息素养,2000年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信息技术改为必选课。每周2课时,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智能信息处理等等。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鞍山一中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方针:注重普及,狠抓实效,积极创新,适度超前。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先采购了K12学科资源库、清华同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中教育星教育资源库等专业的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鞍山一中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目前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包括:电子一中校园管理系统、学科网站《物理在线》、《有机化学世界》、《行星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建模》等;学科资源库、学科课件库和专题学习网站,教学VOD点播系统等。构成了庞大的资源系统,为课程整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

(二)课题研究初步探索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统一安排,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的初步探索。相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讨论模式”教学、在语文学科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在化学学科开展“自主发现式”学习、在英语学科开展“讲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并且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其中在2002年4月市进修学院召开的鞍山市课程整合研讨会上,我校物理教师李强胜的“网络探究-讨论式”网络教学课《电磁振荡》为与会代表作示范教学,获得一致好评。省电教馆韩宝祥馆长、马鉴副馆长、叶金霞主任等都全程听课并到会讲话,对李老师的课给予很高评价。同时在辽宁省电教馆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李强胜老师为全省各电教馆、学校与会教师就我校开展课程整合实验和《电磁振荡》网络教学作专题报告。引起极大反响。随后我们又举行了鞍山一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探讨课活动,在语文、外语等其他学科开展整合教学实验,分别上了《五人墓碑记》、《狮子王》、《平抛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等网络课。并且把这项活动作为我们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展示平台。

2002年参加辽宁省电教馆网络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我校的《五人墓碑记》、《狮子王》两节课被评为省一等奖并选送国家参赛。《平抛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电磁振荡》等网站被评为省一等奖,多个关于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被评为省一等奖。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实践和初步探索,课题组及时组织教师开展讨论,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和出现的问题,大家积极参与,取得课程整合研究的初步经验和成果,为下阶段的全面开展研究实践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三)深入研究阶段

2003年在实验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在课程整合实验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在校内全面推进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升华,本学期连续举行数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探讨课活动,每月一次。

3月25日,经过精心准备,物理组李强胜、语文组齐次老师的《万有引力》、《智取生辰纲》两节课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并邀请市内其他兄弟学校来校观摩研讨,取得了好好的效果和带动作用。

4月25日开始,分别是物理夏焰的《机械能的守恒》和化学邹海彬的《糖类、蛋白、食物》、数学王金禹《函数单调性研究》、《数学建模》等网络探讨课的进行。

从5月开始,化学、语文组、心理、美术、政治进行《化学结构》、《阿Q正传》、《心理羞怯》等一系列网络课,从而在全校掀起课程整合研究的高潮。此次活动受到全校教师和各兄弟学校的欢迎及上级部门的指导和表扬。

在实验进行中,我们随时结合具体实践,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集中和自主学习,激发实验教师的实验热情,并能及时对教师的实验成果进行相关指导和督促,使之能及时总结,形成实验的宝贵资料。一系列的各学科的网络课,在全校掀起课程整合的高潮。

本次探讨课活动受到省市电教馆的重视,省馆韩宝祥馆长、马鉴副馆长、教研部郭丽雯主任,市进修学院秦国龙副院长、电教部李铁主任多次来学校现场指导课程整合实验工作。通过这一阶段的大量教学实践,课题组教师们对网络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网络教学课也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

2003年5月,为加强交流和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派出吴秀洁老师等5名教师参加了在郑州进行的全国课程整合研讨会。与兄弟实验学校相互交流关于课题研究的情况。12月冯君老师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在北京进行的全国教育技术实验校课题交流会,会上,我校选送参加评比的3节网络教学课,5个教学网站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和展示。

5月下旬我校参加了教育部计算机研究中心召开的东北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会,会上,我校李伟副校长代表优秀课题研究学校做经验交流与发言,同时李强胜老师和冯军老师的论文《课程整合研究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及《我的课程整合研究之路》评比获得优秀论文。同时我校的课题研究被评为优秀研究成果收录成书。由教育部计算机研究中心出版。

10月份我校承办了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体课程整合研讨会,共有20余所学校参加,会上省实验中学和我校的王金禹老师的网络教学课《函数的单调性》获得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解月光教授在听课后对两节课做了详细的评价和分析,从教学环境、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和学生活动等几方面给予指导和建议。成分肯定了我校在课程整合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为大家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教学研究的探讨》。

在2004年11月举办的辽宁省网络课大赛中物理组李强胜的《万有引力》、语文组齐次老师《智取生辰纲》、数学王金禹《数学建模》和邹海彬的《糖类、蛋白、食物》获得辽宁省网络教学课比赛一等奖,其中语文组齐次老师《智取生辰纲》选送参加全国首届网络课大赛获得国家三等奖。物理组李强胜的《万有引力》、《磁场》、《机械能的守恒》、《化学结构》、《数学建模》等网站获得省网站比赛一等奖,其中李强胜的《磁场》获得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三等奖。

(四)交流总结提高阶段

结合实验报告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总结和实验体会,并对整合教学模式做分析、研究与反思,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各子课题组在这一阶段要出一批成果,发表一批论文,并不断丰富主页内容。网络教学论文、课件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做到获奖层次高、获奖数量多。总课题组汇总个组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004年7月吴秀洁老师参加在安徽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中期验收会议,在大会上把鞍山一中在课题研究方面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从学校领导重视、网络环境建设、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学习,网络教学的探索交流和课题取得的成果和成绩等多方面做了具体的展示。获得与会代表和专家的肯定和赞扬。好多学校老师围着吴老师索要地址和联系方式,交流课题研究中方法和遇到的问题等。现场气氛热烈而隆重。重要的是刘晓中教授给予我们的课题研究很高的评价,他说:鞍山一中从领导到老师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不是走形式,浮于表面。课题的研究有深度、广度,而且进行了身层次的探索和总结,建立的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性。而且效果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交流。

2004年10月,由于我校在中期验收中课题研究取得的优异成绩,我校承办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讨会”,我校为全体会议代表和专家展示了我校的实验研究成果,安排4节实验示范课。分别是物理组李强胜的《磁悬浮列车》、白丽花的《聚焦和平》和齐次的《一片树叶》、杨丹的《甲烷》。这四节课分别以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展开。充分体现了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示范课上教师提供的翔实而又、清晰的信息资源网站,学生熟练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机智敏捷的思维,赢得在场会议代表的热烈掌声。下午的课程整合教学论坛由科研室何洪卫老师主持,首先由信息中心主任冯君老师介绍鞍山一中课题研究总体情况,然后分别进行语文、化学、物理和政治地理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论坛发言。语文组齐次和周卫峰老师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和多媒体环境下开展整合研究应用的情况;在语文学科中怎样巧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化学组邹海彬和杨丹重点讲课程整合应用的注意问题与化学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化学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物理组李强胜和于凤泽谈如何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整合成长之路与主题学科网站的应用;政治白丽花、地理史立阳介绍分析文科课程整合的应用与资源问题的研究,即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政治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滞后性,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论坛会上,台上台下,专家与教师都就各自的研究实践展开了激烈的提问和讨论,会场学术气氛热烈而火爆。我校老师的发言获得全体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会议和论坛,全面展示了鞍山一中三年来开展课程整合研究的成果和成绩。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和代表们展示了鞍山一中的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以及高素质的教师学生队伍。

2005年1月18日在天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颁奖大会上,我校再创佳绩,有七人获奖,我校获优秀组织奖。这次颁奖大会是继2004年11月在我校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这次大会有二十个省一百多所学校的三百多人参加会议,大会从全国各地送交的1600多节课中评选出一百多节优质课,我校齐次老师的《智取生辰纲》李强胜老师的《原子核式结构》获一等奖。冯君老师的《网页制作》、白丽花老师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张一老师的《球的概念和性质》、王金禹老师的《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张达丽老师的《欧洲古典建筑》获得二等奖。

我校李伟副校长作为大会特邀嘉宾为获奖教师颁奖并接受大会专家组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证书,我校一等奖获奖教师参加颁奖大会并进行典型说课。齐次老师被安排在开幕式上进行典型说课,他作为高中网络课的唯一代表进行典型发言,他的发言受到专家好评,课题组副组长、全国现代教育培训中心刘茂森主任评价说:“相当深刻,相当好,反映了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可使用的真实情况”。在下午的论坛发言中,李强胜老师的发言受到专家高度评价,课题组组长、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教授评价说:“李强胜老师的小组探究式网络教学模式很有新意,值得提倡”,他还对我校的课程整合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我校整体实力很强,整合工作搞得很扎实,在全国应属领先地位。本次大会共有十位学校代表说课,我校就有两位发言,是发言最多的学校,在会议期间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上次鞍山会议来我校听课的教师都交口称赞我校的整合研究工作、管理组织工作,称都对我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005年1月1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央电教馆在广州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工作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优秀课题成果表彰会议。鞍山一中选送的网络实验课例《智取生辰纲》在表彰会上获得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获得二等奖。

(五)总结思考阶段

对该实验进行结题总结。全体实验教师都要拿出实验成果,形式和内容不限。召开全体实验教师会征集成果,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课题实验写出较高水平的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学校将评选出优秀论文,或优质课,集中出版反映本课题实验成果的专著,教学光盘,课件集锦和科研网站等。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巩固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并在网上发布研究成果,对比较适合中学教学,且切实可行的做法加以推广。同时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争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校无论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素质和网络教学、学生信息素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整合实验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教师已经达到信息技术应用教师普及率100%,学科覆盖率100%,课时覆盖率70%。

2、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创建了4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实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即

讲授式教学模式 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 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3、形成独特实用的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在实验研究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不同,在教学中形成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设计两种方法。重点推广应用网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目标与任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评价设计。

4、制定和形成课题管理机制和学习评价量规

五、课题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总结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以上4种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和教育的主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加大了学习自由度。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探究的主体,教师通过教育软件、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新课标要求。教学情境的分层次设计以及教学进度的因人而异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全体同学的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受教师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实现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

2.加大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拓宽了学习空间。

在网络课上,改变了以往以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模式,口头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实现了多元交流,开创了生机、生生、师生交流的新局面。使学生通过交流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具体。

网络教学可以扩展到任意空间,学生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借助于计算机即可实现远程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实现网上答疑。例如,在教学中,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交流。但教师同样可以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网上学习。这样就把课堂自然地由教室延伸到世界。

3.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现双语教学。

在下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在页面中安排了英文版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让学生自己去翻译,理解这部分内容,上课时发现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纷纷借助于教材,网络去钻研这部分内容。最后几乎所有同学都能翻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英语。达到了在做中学的目的。

4.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过程。

在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英文版的开普勒三大定律中曾有一非常专业的英文词组,所有同学都不知道它的意思。借助于英文词典,发现竟没有收录。而这个词组对于文章的理解还非常重要。最后有同学聪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强大的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丰富了同学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在物理电磁振荡的教学时,有一问题是要求同学画出振荡过程中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开始同学对用计算机画正余弦图象感觉无能为力。最后,经过大家的努力。想出两种非常好的方法,一种是借助于强大的几何画板的函数功能去实现。第二种是借助于微软的POWERPOINT中鼠标的绘图笔来完成。同学们都受益非浅。

但是由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中还有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能力弱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对学生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弱化、学生主体绝对化的问题严重。网络教学进度安排与传统教学时限存在严重,冲突限制整合教学的开展。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不顾实际盲目套用网络教学模式。

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要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是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课程的整合的开展和进度,同时也将影响课程的整合的质量,课程整合的顺利发展和推广。

理论整合 第3篇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中介语 整合模式 石化

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在1972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用中介语指代英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体系[1]。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水平的某些方面发生停滞不前的现象。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新兴理论[2]。所谓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即时的概念包,其中包含了与交流内容相关的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存在于说话者更广泛的、更固定的知识框架之中。人们进行交流时,头脑中至少存在着四个心理空间。由图1可知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Input I(输入空间I)、Input II(输入空间II)、Generic Space(类属空间)和Blending Space(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元素依据一定的关系进行跨空间映射,有选择地把两个输入空间里的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类属空间包含着映射过程中两个空间共有的结构和信息。整合空间是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相互映射的基础上,经过组合、完善、扩展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而生成不同于任何一个输入空间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新的意义构建理论,此理论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操作。因此,此理论对于中介语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尽管以前对初中生英语中介语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却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中介语石化的内在心理机制是什么?中学英语习得者在构建中介语时具体的心理认知图式是什么?母语和目标语对中学生中介语的石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中学生中介语石化的内在整合机制

中学英语教师常常发现:在批改作业时,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指出某个错误,但下一次类似的错误还会发生,这令教师非常头疼。那么为什么错误的语言现象会在长时间内固定下来,发生石化现象呢?Turner和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解释这个现象打开了一扇大门。

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说话时构建的即时信息的集合,它包括认知成分,并由具有一定结构的心理空间与抽象知识相联系,随着思维和话语的展开而构建和改变,即时的认知映现连接两个或更多的心理空间,形成心理空间网络[3]。

中学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存在着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母语系统,另一个是英语系统,这两个系统组成两个心理空间。进行语言表达时,这两个空间中具有相同意义表征功能的语言表达被不断地激活。如果学习者对英语系统的规则和用法比较熟悉,就能够正确地选取语言表征到整合空间中。但是,中学生初学英语,对英语系统的规则和用法很生疏,而母语在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一个空间。因此,母语空间中所熟悉的表达(包括词素表征形式、句子结构和语用等)很容易映射于整合空间中。例如表达“我有很多纸”时,初学者常常翻译为“I have many papers”。这是受到汉语的影响,把“纸张是可数的”这个概念映射到整合空间,才导致英语的paper加了复数标志“s”这样的形式。

在神经层次上,心理空间是一组被激活的神经元的组合体,心理空间中认知成分的连接相当于认知心理学中激活的捆绑。心理空间随着语言的产出而动态地被构建,它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资源到工作记忆中,然后进行整合认知操作。语言产出时,英语学习者的头脑启动对比、归纳、映射等认知工具,两个输入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的元素相互映射、进行身份连通,形成具有母语和(或)目的语特征的类属空间,被映射到整合空间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框架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构建了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这即是不同于母语系统、也不同于英语系统的中介语。如果新构建的心理空间出现的频率较高,那么就有可能在长时记忆中凝固下来,形成新的认知图式。错误的语言表达逐渐从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一旦进入长时记忆,错误的语言使用就变得僵化,很难改变,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就由此形成。

二、中学生中介语形成的心理空间网络整合模式

Fauconnier和Turne认为概念整合主要有四个子网络整合模式: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单一框架网络是指输入空间I包含特定框架和元素,而输入空间II中只包含待加工的元素,没有具体的框架;框架网络是指两个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形成更为精细的框架;单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各自有不同的框架,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并且在整合空间内,经过一系列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框架;双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各有自己不同的组织框架,但这两种不同的框架被部分地投射到整合空间,经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形成新的组织框架。这四种网络可以从心理认知的层面解释语言背后的认知冰山。因此,子网络整合模式在解释中学英语学习者所构建的新的语言系统方面有其他理论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学生作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对其错误进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图式主要为单向网络整合模式和双向网络整合模式。单向网络整合模式有两种,分别是X型整合和Y型整合;双向网络整合模式也有两种,分别是X?圮Y型整合和X+Y型整合,因此,共有四种整合模式。

1.X型整合

这是以母语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这种图式以母语系统的规则来指导英语的输出,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最常见,体现了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学习者出现的词性误用、用词累赘、搭配错误等错误类型大多是由于母语心理空间映射到整合空间所造成的。例如:This newly innov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appealing to Chinese students。(这种改新的教学方法吸引着中国学生。)句中innovational已包含“新”之意,所以newly(新的)是多余的,显然受到了母语表达的影响。这种错误是把母语的意义映射入整合空间的结果。

在学生作文的一些表达中,母语句法的特色也被投射到整合空间,指导着英语句子的使用。例如:The apple fall down from the tree。由于汉语句子不存在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母语的句法特点和英语语言特点发生了冲突,初学者不经意地使用母语句法特点来组织英语句子成份的整合,所以经常出现一般现在时中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不加s、复数形式不加s以及过去时中的动词不用过去式等中介语错误。

2.Y型整合

这是以目的语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当母语空间中缺失了某种语言结构或者语法结构时,学习者只能从英语空间中提取有限的英语知识对语言成份进行整合。学习者把英语心理空间中的相关结构、用法等投射到整合空间中,指导着语言的产出。但是由于所学的英语知识不足,英语学习者会扩大或者缩小英语的规则。这些错误,相当于传统错误分析中的语内错误。例如:

Please tell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bus station?(语序错误)

He can does his homework by himself.(第三人称单数滥用)

We all respect of him.(介词误用)

这些例子都是英语心理空间中的规则被扩大或者缩小,然后投射到了整合空间中。随着英语学习时间的增加,待学习者掌握了更多的规则后这种中介语现象会逐渐消失,长久石化的可能性比较小。

3.X·Y型整合

这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互映射为基础的网络整合。这种整合思维模式即是中介语理论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对英语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习者接触到和母语相似的结构或者成份,头脑便启动了认知的重要工具——对比,从母语中搜索到相对应的结构或者成份,两种结构或成份相互映射,进入到整合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心理认知操作形成中介语。

许余龙认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有一些句法类型却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例如汉英两种语言陈述句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是SVO类型[4]。对于陈述句的习得,在学习者的两个心理空间中,汉语系统中的主谓宾,直接和英语系统中的Subject (主语)、Verb(动词)、Object(宾语)对应映射,学习这种句型也不会产生困难。例如:

我喜欢玫瑰花。I like roses.

我是一名学生。I am a student.

但X?圮Y型整合在给学生带来学习方便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因为有些学生把相似当作相同,造成错误。例如,汉语的构词法和英语的构词法都存在着合成词的用法,在学习目的语的合成词时,就会启动母语思维里有关合成词的知识,以此为组织框架,对整合空间中的元素进行心理认知操作。例如bookstore,bedroom,lifestyle等,学生能很轻易地由合成词组成的成份推测出整个词的意思。例如greenhouse(温室)一词,有学生把它理解为green+house(绿色的房子),就是受到汉语合成词整合模式的影响。

4.X+Y型整合

这是糅合部分母语及部分目的语特点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模式。学习者需要用英语来表达时,从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中提取相关的结构。在这个记忆搜索的过程中,对于不熟练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母语便不可避免地作为一个单独的输入空间参与概念的整合。当英语知识不足以满足当前的交际时,大脑从母语输入空间提取某些成分或结构来救助当前的表达困境。这个过程有时是不自觉的,有时是学习者的一种交际策略的运用。

中学生作文中句法层面出现较多此种形式的整合。例如:There are two reasons to support my opinion.(有两个理由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英语的地道表达应该是:There are two reasons which support my opinion.汉语倾向于前置定语,但英语的定语从句位置是在被修饰词后,而母语输入空间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句法形式,它更多地是以词或短语作前置定语。因此,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句式结构的影响,从英语输入空间中首选不定式短语进入整合空间,同时,英语输入空间中的后置定语这种句式类型也进入整合空间,大脑经过整合、完成和精细化过程形成上述的错误表达。

以上四种心理空间整合模式所生成的中介语表达虽然不地道,甚至错误,但在交流过程中,外国人对初学者的语言错误容忍度都比较高,他们通过当时语境可以理解英语学习者所想表达的意义,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这种“成功的”交流如果一再上演,就会使得初学者认为自己的表达可以为人所接受,甚至认为是正确、地道的表达,他可能会重复使用这种交际策略,这种一时的交际策略,通过概念整合形成在线的、即时的不地道表达,就会转化为石化的中介语,因此,教师必须了解这种整合模式及其带来的后果。

三、结语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从中学生心理空间整合的过程和方式来分析中介语的特点及成因,可以给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英语习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给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把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中学生英语中介语分析,是中介语研究的创新之举,是个初步的探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以后的研究需要把中介语细化,进一步以语言的某个方面(比如词汇或句子结构等)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中介语转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 Fauconnier,G.&M.Turne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3] 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8).

[4]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9).

理论整合 第4篇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新兴理论[2]。所谓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即时的概念包,其中包含了与交流内容相关的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存在于说话者更广泛的、更固定的知识框架之中。人们进行交流时,头脑中至少存在着四个心理空间。由图1 可知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Input I(输入空间I)、Input II(输入空间II)、Generic Space(类属空间)和Blending Space(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元素依据一定的关系进行跨空间映射,有选择地把两个输入空间里的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类属空间包含着映射过程中两个空间共有的结构和信息。整合空间是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相互映射的基础上,经过组合、完善、扩展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而生成不同于任何一个输入空间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新的意义构建理论,此理论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操作。因此,此理论对于中介语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尽管以前对初中生英语中介语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却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中介语石化的内在心理机制是什么?中学英语习得者在构建中介语时具体的心理认知图式是什么?母语和目标语对中学生中介语的石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中学生中介语石化的内在整合机制

中学英语教师常常发现:在批改作业时,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指出某个错误,但下一次类似的错误还会发生,这令教师非常头疼。那么为什么错误的语言现象会在长时间内固定下来,发生石化现象呢?Turner和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解释这个现象打开了一扇大门。

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说话时构建的即时信息的集合,它包括认知成分,并由具有一定结构的心理空间与抽象知识相联系,随着思维和话语的展开而构建和改变,即时的认知映现连接两个或更多的心理空间,形成心理空间网络[3]。

中学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存在着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母语系统,另一个是英语系统,这两个系统组成两个心理空间。进行语言表达时,这两个空间中具有相同意义表征功能的语言表达被不断地激活。如果学习者对英语系统的规则和用法比较熟悉,就能够正确地选取语言表征到整合空间中。但是,中学生初学英语,对英语系统的规则和用法很生疏,而母语在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一个空间。因此,母语空间中所熟悉的表达(包括词素表征形式、句子结构和语用等)很容易映射于整合空间中。例如表达“我有很多纸”时,初学者常常翻译为“I have many papers”。这是受到汉语的影响,把“纸张是可数的”这个概念映射到整合空间,才导致英语的paper加了复数标志“s”这样的形式。

在神经层次上,心理空间是一组被激活的神经元的组合体,心理空间中认知成分的连接相当于认知心理学中激活的捆绑。心理空间随着语言的产出而动态地被构建,它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资源到工作记忆中,然后进行整合认知操作。语言产出时,英语学习者的头脑启动对比、归纳、映射等认知工具,两个输入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的元素相互映射、进行身份连通,形成具有母语和(或)目的语特征的类属空间,被映射到整合空间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框架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构建了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这即是不同于母语系统、也不同于英语系统的中介语。如果新构建的心理空间出现的频率较高,那么就有可能在长时记忆中凝固下来,形成新的认知图式。错误的语言表达逐渐从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一旦进入长时记忆,错误的语言使用就变得僵化,很难改变,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就由此形成。

二、中学生中介语形成的心理空间网络整合模式

Fauconnier和Turne认为概念整合主要有四个子网络整合模式: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单一框架网络是指输入空间I包含特定框架和元素,而输入空间II中只包含待加工的元素,没有具体的框架;框架网络是指两个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形成更为精细的框架;单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各自有不同的框架,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并且在整合空间内,经过一系列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框架;双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各有自己不同的组织框架,但这两种不同的框架被部分地投射到整合空间,经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形成新的组织框架。这四种网络可以从心理认知的层面解释语言背后的认知冰山。因此,子网络整合模式在解释中学英语学习者所构建的新的语言系统方面有其他理论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学生作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对其错误进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认知图式主要为单向网络整合模式和双向网络整合模式。单向网络整合模式有两种,分别是X型整合和Y型整合;双向网络整合模式也有两种,分别是X圮Y型整合和X+Y型整合,因此,共有四种整合模式。

1.X型整合

这是以母语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这种图式以母语系统的规则来指导英语的输出,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最常见,体现了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学习者出现的词性误用、用词累赘、搭配错误等错误类型大多是由于母语心理空间映射到整合空间所造成的。 例如:This newly innov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appealing to Chinese students。(这种改新的教学方法吸引着中国学生。) 句中innovational已包含“新”之意,所以newly(新的)是多余的,显然受到了母语表达的影响。这种错误是把母语的意义映射入整合空间的结果。

在学生作文的一些表达中,母语句法的特色也被投射到整合空间,指导着英语句子的使用。例如:The apple fall down from the tree。由于汉语句子不存在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母语的句法特点和英语语言特点发生了冲突,初学者不经意地使用母语句法特点来组织英语句子成份的整合,所以经常出现一般现在时中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不加s、复数形式不加s以及过去时中的动词不用过去式等中介语错误。

2.Y型整合

这是以目的语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当母语空间中缺失了某种语言结构或者语法结构时,学习者只能从英语空间中提取有限的英语知识对语言成份进行整合。学习者把英语心理空间中的相关结构、用法等投射到整合空间中,指导着语言的产出。但是由于所学的英语知识不足,英语学习者会扩大或者缩小英语的规则。这些错误,相当于传统错误分析中的语内错误。例如:

Please tell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bus station?(语序错误)

He can does his homework by himself.(第三人称单数滥用)

We all respect of him.(介词误用)

这些例子都是英语心理空间中的规则被扩大或者缩小,然后投射到了整合空间中。随着英语学习时间的增加,待学习者掌握了更多的规则后这种中介语现象会逐渐消失,长久石化的可能性比较小。

3.X·Y型整合

这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互映射为基础的网络整合。这种整合思维模式即是中介语理论中的母语正迁移现象,对英语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习者接触到和母语相似的结构或者成份,头脑便启动了认知的重要工具———对比,从母语中搜索到相对应的结构或者成份,两种结构或成份相互映射,进入到整合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心理认知操作形成中介语。

许余龙认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有一些句法类型却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例如汉英两种语言陈述句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是SVO类型[4]。对于陈述句的习得,在学习者的两个心理空间中,汉语系统中的主谓宾,直接和英语系统中的Subject(主语)、Verb(动词)、Object(宾语)对应映射,学习这种句型也不会产生困难。例如:

我喜欢玫瑰花。I like roses.

我是一名学生。I am a student.

但XY型整合在给学生带来学习方便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因为有些学生把相似当作相同,造成错误。例如,汉语的构词法和英语的构词法都存在着合成词的用法,在学习目的语的合成词时,就会启动母语思维里有关合成词的知识,以此为组织框架,对整合空间中的元素进行心理认知操作。例如bookstore,bedroom,lifestyle等,学生能很轻易地由合成词组成的成份推测出整个词的意思。例如greenhouse(温室)一词,有学生把它理解为green+house(绿色的房子),就是受到汉语合成词整合模式的影响。

4.X+Y型整合

这是糅合部分母语及部分目的语特点为组织框架的网络整合模式。学习者需要用英语来表达时,从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中提取相关的结构。在这个记忆搜索的过程中,对于不熟练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母语便不可避免地作为一个单独的输入空间参与概念的整合。当英语知识不足以满足当前的交际时,大脑从母语输入空间提取某些成分或结构来救助当前的表达困境。这个过程有时是不自觉的,有时是学习者的一种交际策略的运用。

中学生作文中句法层面出现较多此种形式的整合。 例如:There are two reasons to support my opinion.(有两个理由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英语的地道表达应该是:There are two reasons which support my opinion.汉语倾向于前置定语,但英语的定语从句位置是在被修饰词后,而母语输入空间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句法形式,它更多地是以词或短语作前置定语。因此,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句式结构的影响,从英语输入空间中首选不定式短语进入整合空间,同时,英语输入空间中的后置定语这种句式类型也进入整合空间,大脑经过整合、完成和精细化过程形成上述的错误表达。

以上四种心理空间整合模式所生成的中介语表达虽然不地道,甚至错误,但在交流过程中,外国人对初学者的语言错误容忍度都比较高,他们通过当时语境可以理解英语学习者所想表达的意义,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这种“成功的”交流如果一再上演,就会使得初学者认为自己的表达可以为人所接受,甚至认为是正确、地道的表达,他可能会重复使用这种交际策略,这种一时的交际策略,通过概念整合形成在线的、即时的不地道表达,就会转化为石化的中介语,因此,教师必须了解这种整合模式及其带来的后果。

三、结语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从中学生心理空间整合的过程和方式来分析中介语的特点及成因,可以给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英语习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给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把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中学生英语中介语分析,是中介语研究的创新之举,是个初步的探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以后的研究需要把中介语细化,进一步以语言的某个方面(比如词汇或句子结构等)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中介语转化策略。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3]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8).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学习心得 第5篇

武汉大学广告学系:李星

选题意义:大众传播效果逐渐减弱,受众细分成“分众”和”小众“而竞争日趋激烈,营销效传播的环境更加喧嚣,整合营销传播发挥协同效应;为企业建立品牌资产发挥其更大的竞争优势;此外,IMC强调的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的建设性关系与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具备一定的普世价值;IMC的理论及实务在广告实践和营销实践中发生深刻的影响。

基本内容:本文是为了阐述整合营销传播与现代广告的联系。首先论述整合营销传播的诞生现实背景及理论基础,勾勒出其发展的阶段,以及在此过程中与广告的相互影响。归纳出整合营销传播的广狭定义、基本特征、核心原则,指出其继承和发展了现代营销理念。在IMC理论指导实践中结合广告策划总结其策划模式、表现策略和媒介策略,以及在IMC的指导下的广告与公共关系、销售促进、直复营销、体验接触的具体执行实践; 研究现状:在研究过程中历经了从兴趣感知的主观了解到收集资料联系实践深入观察的客观认识,体悟到IMC理论的来龙去脉,强烈感受到其理论的庞杂性,以及与客户关系管理、关系营销、数据库营销、品牌传播学消费者行为学的 紧密联系;深化了营销学和广告学的知识的学习,并有效整合了自己的专业知识,IMC的理论的研究在实践必将会继续发展,焕发生机。

论文摘要:首先探讨了整合营销传播来龙去脉,整合营销传播的诞生是广告环境中市场竞争、媒介、消费者三大合力的结果;而现代营销学强调的以消费者为中心4C理论和建立维持顾客关系的关系营销是为理论基础的;其发展状态由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集聚化,强调“一个声音发话”阶段到追求塑造品牌形象、管理品牌关系、累积品牌资产品牌传播阶段,而品牌接触点/连接点的管理可达到“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的境界。然后再深入的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分析,其内涵包括在具体应用中发挥营销传播组合的协同效应和协调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普世价值;其特征包括整体策略的一致性、讯息传播的持续性、传者受者间交互性、协调变通的实战性;其核心原则包括以品牌传播为号召旗帜、以服务消费者为灵魂、以数据库营销为驱动器.最后在整合营销传播的执行实践过程中,其策划模式总结为识别确定阶段-执行实施阶段-评估检测阶段;在广告创作过程中整合营销传播关于广告定位、诉求策略及创意策略等表现策略的灵巧应用;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思考了媒介的内涵、特性和媒介的创造性整合的应用;在分析广告销售过程中的活动策略结合实例分析了广告与销售促进、公共关系、人员推销、体验接触的有效组合。揭示了整合营销传播对广告的深刻影响,以及营销传播组合间都是为了加强品牌与顾客的联系。

整合营销传播诞生的现实背景的环境分析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产业经济结构进而重塑整个经济体系,它是企业竞争加剧面临的是国内国际的大竞争格局;无论是国内企业对抗资金、技术、市场运作经验占优势的国际跨国公司还是跨国公司要适应本土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以及本土竞争者无影遁形的争夺市场份额都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的困扰:广告预算。资金总是要流向需要的地方,所以要合理分割,如何花上少量的钞票就能产生预期的甚至超预期的传播效果是每一个广告主的理想。因此,广告主迫切的需要其营销传播代理商能从整体上考量和统筹营销传播活动,而非仅仅是单纯的“广而告之”,产生出使各个子系统都能有效配合协调的巨大的合力效果。

第三次科技技术革命继续呈现出其强大的是生命力,高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子沟通工具的长足进步成为“新经济”的助推器就如09年火爆的3G手机、3D电影不仅成为时尚旋风也丰富了媒体的形式;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和兴盛并非要将以往的传统媒介取而代之,令人欣喜的是,而恰巧是传统媒介拥有焕发生机的契机。媒介的多元化已成为必然之势。当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形式以“比特”为元素制作和传播时,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兼容性汇集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富媒介”;

情况不仅如此,户外的广告世界也因为新技术、新材料变得绚丽多彩。媒介的选择空间如此之大,以致于让广告主们既激动万分又惊慌失措,如何有效利用好媒介,如何持久高效、持久、清晰的传播,这实在需要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广告策划和协调灵活的整合营销方案。

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消费者的欲求、动机显现出复杂性;消费者的人口统计、行为、态度分析异常重要,我们看到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均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把握消费者需求;进而市场细分,瞄准目标市场,明确定位策略。而客户无可争辩的成为了当今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消费者资源的争夺也许竞争依然激烈,要知道大众营销时代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使是利润空间狭窄的市场仍然争夺激烈,从如今密集的广告战中可窥见一斑,营销者已经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针对消费者大脑的战斗,可是在现今信息超载的环境下消费者早有免疫,对“魔弹”置若惘然,而且还可以灵活运用遥控器和鼠标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已逐渐远离了四大传统媒介,他们渴望在网上冲浪,对广告、公关宣传能敏感的嗅出其中商业气息,并不信任的加以拒绝,他们崇尚个性和体验而传统的“由内向外”的大众传播模式因为有噪音干扰,缺反应反馈的劣势缺乏吸引力。因此,加强“由外而内”的互动营销传播,建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关注消费者的反应与反馈,消除噪音混淆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则至关重要。

总之,竞争环境,媒介环境和消费者环境三者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广告传播效果式微的境况下广告主作为商人对广告这一“烧钱运动”愤怒中夹杂着无奈的转向其他的更短期的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公共关系、体验接触等营销传播活动上,而我们的广告公司亦在新形势下树立了“大广告”观念和“品牌管家”的思想。因此既能节省广告预算又到达良好的传播效果;既充分适应变化多端的媒介环境又

贴近消费者打动他们的心的整合营销传播呼之欲出,应时而生,而且成为了企业商战中制胜法宝。

二、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开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大背景下市场营销领域总是站在商业化浪潮的最前沿;市场营销理论也不断在突破创新中扬弃发展,在市场营销理论发展过程中,被称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的唐-E-舒尔茨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的概念,其赋有启示的理念在营销传播实践中影响广泛、深入人心并卓有成效,IMC理论以其活跃积极的思想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性力量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力量。

营销传播观念历经了以产品为中心功能效用诉求传播到以

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效用诉求传播,而如今注重以品牌关系导向培养客户资源整合营销传播。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基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4C理论对以传统市场营销中以产品为中心4P理论的胜利奠定的,即消费者重于产品,顾客感知成本先于价格,消费者消费便利重于渠道,产品品牌形象传播大于促销。营销者明白当今营销战取胜新秘诀--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强调与顾客建立关系,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利润回报,现代营销观念经过内部营销沟通要求跨越职能组织分工创造、沟通、传递顾客价值,并以使企业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受益的方式管理顾客关系的过程,与之在传递价值过程的营销传播组合也应相应的IMC来指导。

整合营销传播发展阶段

一、Speak

with one

voice 其实无论是广告学中的USP诉求、个性定位,还是营销学里的集聚策略都是讲究的集中火力,攻击其中的一点、一环或一翼,打破对方防御的稳定性,而后在彻底消灭对方,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IMC里强调的讯息诉求的一致性与清晰性,也很好的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

二、IBC(integrated brand

communication)

但是其一致性诉求策略也有其劣势,它是一种线性传播缺乏对受众反馈的重视,还属于“由内而外”的传播模式。讯息的无穷的涵盖性和传播内容的综合多样性如何才能整合在一起呢?唯有品牌(brand),品牌用于区分竞争对手,同样也代表了品牌所有者的名义、信誉、和承诺,而名牌则能提供附加值,是企业在销售中拥有议价的主动权。同样消费者在产品、服务等功能性方面的物质利益满足时追求精神上如炫耀、虚荣等上的满足,品牌在传播过程中赋予符号的特定的个性内涵,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甚至还成为消费者追求名誉、地位的外显标志的必备之物。品牌成为维系其企业与顾客的纽带、桥梁、信物。消费者总是化繁为简地将各种企业活动归于他们了解的品牌之下,于是形成一个综合的、不断加深的印象,况且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一般产品和服务时参与程度一般,都会本能的、安全的、直觉的选择;因此,消费者信赖的名牌成了维系顾客忠诚的无价之宝,它是统帅企业发展的“军旗”,成为利益相关者共同珍视并信仰的“图腾”,因此名牌是成就名企的“无冕之王”它源源不断的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有价值资产而且还具备对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战略威慑从而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即使竞争者巧花心思模仿也无济于事,因为优秀的品牌在追求者心中已经超越了外在的符号形式而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灵性和精神。三、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

IMC认为企业所做的所有事情,有时候甚至还没有做,都会

传递出某种讯息,都会对传递企业的品牌信息有所影响。正所谓“沟通无处不在”,“沟通就是在心与心之间架一座桥”,在营销的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4P维度过程亦会传递出某种价值来实现出现代营销的共赢目的。消费者在营销的整个过程接触到品牌的机会称之为“品牌接触点”(moments of truth)包括企业内部的、非预期的;企业创造的、顾客创造的,这是这种touch point 使传播和营销因为品牌的契合衔接而混为一体,传播的内容是营销的内容,而且它们的宗旨都是“传递价值,实现共赢”的,当然,当此种配合深化时会使接触点转化为连接点(link point),使之达到深化品牌关系,累积品牌资产的实用目的。

四、IMC 定义之我见

整合营销传播可理解为营销传播组合的“整体融合”即对各种促销工具的有效运用获得可测定、高效的、持久的传播效果,从而为营造有利可图的顾客与营销者的关系创造良好氛围;为管理有价值的顾客关系的现代营销管理的整体框架而服务,通过IMC传递出更清晰、明白、有效的讯息,为顾客传递价值从而实现共赢。IMC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对各种促销(promotion)环节中的有价值的传播工具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进行更有策略性统筹规划和全指导,使其发挥放大的协同效应而非消弱彼此的威力,因为每种工具都有其优势和局限;

必须合理利用,均衡搭配,形成最佳状态。

同样在广义上的IMC结合了现代营销的理念以顾客为中心有针对性的传播,其传播的内容为“讯息”(message)的界定企业、可涵盖企业所做的和所未做的一切,以及处理好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关系而成为企业经营的一种思想、理念;企业明白必须建立起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才不会被淘汰并获得新生;企业也必须明白企业所做的和所未做的对外所发出的讯息(message)必须得到有效地管理;必须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营造出利益兼容共生;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由此IMC就获得了普世的价值内涵。

五、IMC的特征分析

一、整体策略的一致性

IMC是营销传播整体性的计划有着强烈的战略导向性,其强调的整体大于部分的观念来着于科学的整体思维,其“整合”强调的是“整体融合”是一种“创造性的整合”是一种将分散的珍珠的连贯成精美的项链的科学和艺术;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事物的发展状态过程中“量变”可以通过系统的排列组合达到“质变”的普遍规律。通过对媒体信息、各种营销传播工具的有效整合以及营销活动不同过程中纵深整合使其达到协同效应,累积品牌资产。

此外,为了保证整体的策略性必须全体动员,积极组织内部营销,打破部门职能分工的各自为政的弊端,建立起跨职能组织,使内部信息沟通畅通无阻。

二、讯息传播的持续性

IMC为了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必须保持战术上的持续性,惟有如此才至于在竞争激烈的营销战中使讯息不成为散兵游勇,在信息超载的环境下迅速被各种噪音淹没,要知道我们的营销信息与目标消费群的“萍水相逢,一面之缘”很难产生预期的经济效应,一定的重复是有必要的,那样会使消费者更容易记忆产生熟悉感和期待感。

持续性也是遵循品牌传播的一致性原则;强调所有的营销传播中的创意要素比如广告口号、广告音乐、产品logo、包装颜色等物理性因素持续性与品牌宣传中所传达的形象、思想、态度情感等心理性因素的持续性,最终达到与消费者建立持续长期的建设性关系。

三、传者受者间交互性

IMC遵循“由外而里”的传播模式,重视受众的反应与反馈。互动的过程就是施动者对受动者施加影响,而受动者通过反馈和反应后亦对施动者起反作用,而成为了新一轮的施动者从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循环上升达到新境界的过程。IMC就是要实现这样的有粘性的传播,使传播变成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品牌才会真正成为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至关重要的关系,才会活

在消费者心中,品牌也才拥有了真正的意义,品牌关系也是沟通持续有效,不断生成品牌资产,使消费者体验参与进来,使消费者形成对品牌的偏好和忠诚。

四、协调变通的实战性

IMC中的“整合”是创造性整合而非是机械式的整合是为保证其灵活机动性,快速进入即战状态,IMC绝对不是僵死的教条和模式,它是一种针对实际的现实条件下随机应变的思想。整合不是固定的、停滞的,就像下象棋一样,单一的“车”“马”“炮”冲锋陷阵很可能很快就被吃掉了,而“车马”“马炮”“炮车”组合则可以相互呼应,威力大增。就像作战一样奇正、虚实变幻莫测,关键时候也不用面面俱到,在预算有限之时完全可以突出关键要素,使之到达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出放大效益。

也正是对“整合”的教科书式的理解使得很多企业的IMC实践过程中失败,虽说整合的要素是有限的,但是组合则是变化万端。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于灵活应变达到“无穷如天地,不竭于江海”的地步,整合永无止境,亦是企业进步的动力之源。

六、IMC的核心原则

一、以品牌传播为号召旗帜

品牌时代的整合营销传播就是IBC,只有品牌才能实现企

业传播的统一性、持续性,特别是如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下应用品牌才能很好区别于竞争对手,并拥有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IBC吸收了“品牌接触点”理论使得复杂的媒介环境变得可以有效的管理;品牌是客户对于企业带给自己的价值和自己与企业关系的认知,品牌资产也是附加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价值。IMC的目的就是要树立或再造强势品牌,整合营销传播归根结底是整合品牌传播,传播的内容服务于品牌资产的建设。

IBC所要做的就是传播品牌特色、性能与受众对品牌的评判感觉进行交流对话,形成强烈的品牌共鸣,使得受众对品牌有较深广认知,形成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偏好,再加上正面的一连串的反应与反馈,在互动中形成有力的忠诚关系。IBC就是以品牌的外在的可感知形式如品牌的名称、标志、口号、设计风格等等作为传播的元素,以广告、公共关系、人员销售、人际传播为传播的手段,整合品牌传播的媒介,达到提升品牌资产和促进品牌产品的销售的目的。

IBC使得品牌成为推广的核心,品牌成为一种可营销的关系,品牌通过不断的增值厚积其附加值,IBC整合传播讯息充分发挥了IMC中反复强调的“Speak with one

voice”用一个声音发话的程度;IBC同时也使“品牌接触点”成为了“真相乍现的一刻”(moment of truth),甚至通过对各种媒介来传播品牌讯息使得“touch point”(接触点)变为“link point”(连接点),因为IBC不仅用来塑造品牌形象还用来与消费者建立关系,与利

益相关者进行互动,由此品牌传播的消费者接触点成了连接消费者与企业的桥梁。

二、以服务消费者为灵魂

这不是一句废话,这是IMC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要义,如果不去想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不以顾客为中心,那么IMC就没有什么意义。顾客导向型企业比生产导向企业更能赢得消费者,也更能为组织带来创新活力;同样也更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现代营销观念就是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特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找准市场定位,“使促销成为多余”,产品开发出来就已经准备好了消费者了。顾客导向型的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会渗透和指导企业的所有部门的所有工作,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融入成为了企业文化和战略的重要部分。

IMC的“由内向外”的传播模式是由顾客决定的;实质上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收集、分析、识别市场上的消费者的资料,发现他们真正的需要并为建立客户档案、开发营销传播活动来传递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IMC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消费者;因为最终的效果有效与否是反映在消费者的头脑和行动上的,我们知道沟通的艺术不在于滔滔不绝、文采斐然而是在于倾听和坦诚交流赢得对方的信任。IMC不同于大众传播模式,是真正的尊重消费者,去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以此同时,IBC在关注的品牌传播的品牌价值内涵也

是存在于消费者的感知之中。

以消费者为中心才使消费者的品牌接触点管理变得如此重要,消费者接触大众广告、公关宣传、店内的店面陈设、POP、人员的销售和客服、体验接触甚至于企业所(未)做的一切都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传递出某种讯息;所有的传播都在为营销服务,营销活动也是在进行传播,真正达到了“营销即传播”

三、以数据库营销为驱动器

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计算机的革命性影响是追求高效商业活动不可回避的,奉行现代营销的企业会充分利用数据库,使其成为了不起的宝贵资源。通过建立起客户的数据库,采集并分析客户的信息,进行跟踪和细分为营销传播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客户数据库是关于顾客及潜在顾客的人口统计、态度、行为等有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确认好寻找和开发的目标客户,并研判其价值,针对性的做好客户服务;增加在营销传播过程的亲切感,它是与顾客建立关系的有力武器,也是企业的机密文件和有价值资产。基于客户数据库驱动的IMC是互动营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数据库营销的体现;甚至沿着此方向发展为“一对一营销”。

在这点上似乎与客户关系管理(CRM)颇为相似,CRM也是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利用数据库来进行互动营销和关系营销,它的核心操作流程是“IDIC”即“识别(identity)-区分(differentate)-互动(interactive)-客户化(customize)”,对客户进行识别,区分有价值的顾客,积极与客户进行互动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要来进行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在数据库驱动式的沟通过程中将收集、分析的有用信息作为传播的素材和营养来服务到整个IMC过程当中。甚至在加强与客户的关系过程中发挥“关系存储器”的作用。

七、关于IMC的(广告)策划模式的总结

以IMC为指导思想的整个营销传播活动具有高度的策略性统摄全局这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广告策划,不管怎样策划模式,都会有三个阶段:识别确定阶段--执行实施阶段--评估检测阶段。首先,在识别确定的过程中会进行环境分析、竞争分析或者是SWOT分析来确定目标受众,以此来确定传播沟通的目标和一些纲领性的内容。其次,在执行实施阶段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展开工作,设计好要传播的信息的内容如产品定位、品牌的价值主张以便于明确诉求策略;并且进行媒介采购和媒介组合。最后,在评估检测阶段,对整个传播活动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得到投资回报率评估,以便进行IMC的预算分割以便对下一次的IMC活动提供参考和改善。

八、广告销售过程中的表现策略

广告销售中的表现策略就是要关注如何创造出优秀的广告创意;如何制作出真正有效的广告达到战略整体性与情感共鸣性的统一;如何定位;如何诉求;如何为所塑造的品牌形象服务。在IMC的框架之下的广告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广告。传统的广告的操作流程是由广告主发起的;广告代理公司策划和创作广告;其他的市场调研、公关、创意工作室等提供外包服务;并由广告代理公司充当中介来与媒介打交道;最后由媒介来发布广告作品。而当IMC的理念渗透进广告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广告成为了整个营销管理系统中的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广告回到了整体销售的体系之中,广告为了传播营销信息,为了塑造和累积品牌资产。广告人不仅是从事广告工作人员还是营销人员,广告人以其擅长于传播的才能来分担推销员的工作。

IMC重新是广告回到它的本来意义:创造出令人信服的品牌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还要通过创意来刺激目标受众的反应,最终来服务于销售。当然,在现代营销理念指导下的广告作为营销传播信息的目的是使目标受众相信品牌将使他们获得利益好处,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象征性的,以一种令人接受的艺术的表达手法表现出来。在IMC的指导下,在设计创造性的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之中,真正的功夫是在于平衡好有趣味的“大创意”与看似无聊乏味的销售任务的辩证关系;带着枷锁跳舞又能超越枷锁的桎梏舞出驾轻就熟、浑然天成的舞蹈的舞者才是真正的艺

术之对生命的诠释,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才是真正的“舞者” 在传递产品的品牌信息的过程之中很难控制“大创意”究竟会产生到何种程度的影响,IMC所追求的广告表现的创意必须是简单的出乎人意但是又能深入人心,并能在不同的媒介和不同的观众的传递过程之中能够有效的保持其简捷性,能够很容易的衍生到其他媒介中去继续表现,体现其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的旺盛生命力,这也才是真正的“大创意”。

IMC要求广告活动在微观的创作过程也能体现传播的一致性。广告销售过程中的表现策略的关键在于定位策略和诉求策略,只有明确好沟通的目标、发现顾客的需要、选择好销售战略才能使定位准确,诉求有效,而它们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消费者对广告主的认知和评价,甚至会发展为企业的方向指导,这都需要广告策略与营销战略的高度契合。

为了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消费者在“接触”时不产生混淆,IMC要求广告在信息的讲述、话语风格、文案撰写、图像处理等整个创意的执行过程保持“一致性”,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视听感觉和态度情感的契合,真正做到“言”“行”和“确认”的一致性,IMC也将广告的境界升华为双向交流对话的途径,使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不断的增进了解,达到相互的信任,达成利益的共存和合作。

九、IMC下的媒介思考

IMC极大地丰富了“媒介”的内涵,所有的营销传播信息均要通过某种形式的媒介来传播,不仅是广告,还有公关活动、事件营销、赞助活动、产品与品牌推介发布都是使用各种各样的媒介来向顾客来传递讯息;这些媒介不仅包括常见的广告媒介不仅有传统的四大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还包括互联网、电话、邮件、纪念品、赠品、标志,所有的一切都是用来与顾客联系的接触点。如中国移动向高校捐赠的活动棚与宣传板,不仅有助于为信息展示提供机会还能增加企业营销信息对目标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施加影响;在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媒介被视为“与顾客创造联系的接触点”最后有助于创造、维持和强化品牌联系。媒介可以是大众媒介还是与受众与生活联系的紧密之物并可以充分和他们沟通接触使他们参与其中;自然能无形中增加品牌资产。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选择何种媒介传递讯息本身就代表某种讯息。比如一流的品牌就不要放弃电视,因为它是营销传播的权威媒介,尽管它代价不菲,销售全国覆盖的品牌就应该重点选择央视而兼投卫视,在广大的农村的农民在日用消费品购买时会觉得“央视上榜品牌”比较可靠。再如,银行旁边的ATM机可以展示企业的品牌、提供便利的服务、发布营销信息而且始终处在低调的状态下由消费者主动地参与来完成交易,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式媒介。麦克卢汉还认为“媒介是人体感觉的延

伸”是讯息传递的载体,而人本身亦是最具个性的媒介,信息的渗透性最强效果也是最好的,所以“面对面”的对话能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人际传播仍然是最有效的,因此必须加强对话管理,以为创造更好的品牌形象。

现在媒介的分类越来越难啦,其媒介之间的界限已经是模糊不清,印刷媒介和广播媒介在互联网、手机上兼容了;数字卫星电视也可以看报纸和杂志了,电视还走向了户外比如城市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了,在3G网全面推行后在手机上也可以轻松看电视了。生活有多丰富多彩,媒介就有多综合复杂。各种媒介各有优劣可以相互补充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这也是IMC存在的重要前提,媒介组合策略也是IMC最具有实战价值的闪光点,比如使用广播电台播放在电视上的广告词、广告语,用声音传递讯息使受众回忆联想起电视广告的场景,这样可以加强广告的传播效果,其中创造性的整合就是IMC。另外把电视上的广告创意利用公交车身广告走向大街小巷亦是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媒介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具体问具体分析,这正是IMC的精髓之所在。

十、广告销售中的活动策略

关于IMC当然不仅仅只是广告的微观层面,更强调对营销传播的整体融合。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广告和其他促销形式的整合就像是一盘棋子“车”“马”“炮”单独作战被吃掉的风险很大,而组合则倍添胜算。笔者曾亲身参与了“特伦苏”牛奶的卖场促销活动,卖场促销员的着装于包装颜色是一致的;卖场店内的悬枳与招贴也是图案一致;在产品陈展处中央放着的卖场电视机滚动播放着“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伦苏”的电视广告片,广告与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包装形象整合在一起,宣传着“特伦苏”这一品牌,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与行动。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不仅切身领悟到了广告的销售本质还看到了广告与其他促销组合结合在 一起的可能性。因为它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加强品牌与顾客之间来联系。

(1)广告与销售促进组合

销售促进是短期的即时的刺激消费者的促销活动,店内的POP广告是其常见的工具。圣诞节、春节等节假日的火爆场面已经让大家领教了其扩大销量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威力,很多的卖场都是全场打折就连平日里高不可攀的“大牌”也放低身段打折“亲民”,以此来增加顾客的范围,为建立起品牌关系创造机会;还可以推出积分让利的顾客忠诚计划,为建立长久的顾客关系拿出诚意;在武汉近几年零售卖场如武商与手机运营商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电子优惠劵来扩大彼此的销售量;还可以在企业网站上下载数字折价劵来宣传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赠品与纪念品则可以作为长期的“品牌接触点”,这些是广告的有力辅助。

(2)广告与公共关系组合

公共关系是IMC的沟通工具中成长最快的一员,公共关系

直接面对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运用媒介传递组织的价值观来影响公众。品牌公关宣传可利用新闻稿、电视新闻、新闻发布会、网络跟帖评论等来使公众接受品牌,新闻和新闻评论被普遍认为较为权威,可以增加品牌的信任度;在非常时期可以引发公众特别关注,起到开诚布公、以正视听的关键作用。如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蒙牛、伊利等在央视上对全国消费者道歉并配合广告进行安全性诉求的危机公关活动就非常典型,广告和公关相互配合使消费者认知并信任,广告赢得品牌知名度,公关赢得品牌的美誉度,公关和广告是品牌形象宣传的“一双翅膀”

(3)广告与人员推销的组合

虽然营销的目的是“使推销成为多余”,但用“营销即传播” 的观点来看人员推销是一种人际传播,其他的沟通方式都无法完 全取代“面对面”沟通。消费者不可能永远与心仪的品牌进行“ 精神恋爱”因为现实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而推销的业绩应该 是大众广告的正面回应,因为推销员在顾客完全不知的产品品牌 前提下贸然与顾客接触往往会吃“闭门羹”,广告的“预热”工作 是很有必要的。业务代表们直接面对顾客,他们是企业的客户服 务人员,代表的是企业和品牌而非是他们自身。如果没有企业的 其他的营销传播组合配合,即使是最牛的推销员也会很郁闷。人 员销售的每一步都会与广告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广告和人员销售的也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企业也必须诚实合法经营,营销传播只有树立为利益相

关者间建立长久建设性关系才能营销和广告真正的持久有效。中国的IMC应用之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时因为很多企业仍然奉行“推销观念”,把产品推出去、消化库存了事而没有从根本上为消费者着想,只学会了IMC的“形”,而为学会到“神”,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应紧记“器者,道之所用也”的古训,IMC应是“以道御器”,消化其理念思想部分,对于具体的模式操作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4)广告与体验接触组合

广告是非人员的销售手段,始终是面对大众的“高高在上”的沟通工具,而体验接触则能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关系的建设中来,因为参与本身就是就是一种快乐,通过运用事件、赞助和客户服务来让顾客经历一些让他们难忘的事情,在此基础上传递出强大的品牌信息,使顾客满意与忠诚如在客户服务中遇到投诉与抱怨时企业首先想到了应该是沟通,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包容有建设性的反对意见并寻求理解和认同;应该有度量欢迎挑剔的顾客来参与体验接触并使其满意,才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服务质量。使顾客感受到广告所言非虚,到达“言”“行”“确认”的一致,使 完善整合营销传播的境界。

参考文献:【美】汤姆-邓肯(Tom-Duncan)著

廖一臣 张广玲

译《广告与整合营销传播》(原书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版

【美】威廉-阿伦斯著 丁俊杰 程坪等译《当代广告学》(第8版)人民邮政出版社

余阳明

朱记达

肖俊崧著 《品牌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

蒋旭峰 邓大颖著《整合营销传播》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高萍主编

畅蓉副主编《广告策划与整合传播》中国传播大学

【美】邓-皮泊斯

马沙-容格斯著

邓先渊 邓运盛译《客户关系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美】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凯勒《营销管理》(第12版)上海世纪出版社

【美】菲利普-科特勒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87-01

1、前言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意味着在已有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如何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2.从传统教学过渡到课程整合的途径

2.1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构建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例如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他人研究开发的教学软件等,并学习进行教学软件开发,创作适合自己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为课程整合创造良好的整合环境。

2.2过程整合

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除了班级授课制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会给我们的过程整合带来多样的形式,目前的信息技术结合班级授课,整个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

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搜集相关资料或浏览相关网站主页获取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搭建教学平台。学生针对相关问题,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充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巩固和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访问学校资源库或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对存在疑惑的作业寻求解决方法;利用电子邮件或论坛、发留言在留言板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资源库、必要的网址、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对学生加强信息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加深,而且也是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实践。

2.3能力整合

著名学者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3、从传统教学过渡到课程整合的注意事项

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分层次进行

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技术设施分布极不均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数量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就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学校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学校还处于信息技术设备不足和缺乏状态。再考虑到社会和教师、学生家庭拥有的信息技术设备数量,很客观地讲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仍处于很低的水平。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G12A(网址http://www.g12a.org)为资源整合做了一件大事,G12A邀请全国100所重点中小学参加教育资源共建,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实现对全国各地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提供开放的远程协同教学的基础支撑,为中小学的学生、家长、老师提供高质量的网格服务。

3.2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是关键

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要让广大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来真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如何评价等问题。为使教师成为“能熟练运用技术服务于学习的教育者”,各校需经常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取向”。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关键,在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强调这点,信息技术课已经作为普通高中毕业必学的汇考科目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及学生能够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地解决学科中教和学的问题。很明显,只有提高老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为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3.3结合实际情况各个学校要分层次进行整合、注重实效

在我们的教育部门为我们营造的良好的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下,由于各地财力能支持的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大不一样,师资水平相差极大,而且这种差别的消失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所有学校去进行同样水平的整合实践。各个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整合。例如,教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信息技术装备和师资力量不同,教案也不一样,另外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力量,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同样可以取得整合的良好效果。即使条件很好的学校,为了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同样需要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主编余胜泉、吴娟编著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2] 刘向永,《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教育技术通讯》,2001年第12期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2001.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谚语教学初探 第7篇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会遇到大量的谚语语料, 但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二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谚语时, 大脑中所产生的概念与英语母语者的概念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结果是产生理解障碍。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恰恰为我们掌握谚语提供了一个完善的认知框架。教师可以运用概念整合这一认知机制, 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积极启发其认知联想能力, 培养他们的概念整合能力, 提高他们对语言把握的准确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使学生掌握语言理解的认知方式和机制, 更加扎实、高效、科学地理解谚语、习得语言。

一、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近年来, 由著名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共同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美国的认知学界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掀起了国内外研究的热潮, 它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意义构建方式的主要潮流之一。和Lakoff提出的双域模式的概念隐喻理论相比, 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空间模式表现出了更强大的阐释力。Fauconnier和Turner认为, 这种概念隐喻理论的双域模型实质上是一个更大和更普遍的概念投射的一部分[1]。他们把这个新的模型称为“多空间”模型, 其前身为“心理空间理论”。

(一) 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是潜在于语言表达式之下的动态实体;它们不是语言形式本身, 而是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而构建的概念包”。[2]

“当我们在进行谈话或思考的时候, 我们的推理焦点穿梭于不同的心理空间, 通过视点、预设、信念、情绪变化、类比、违实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和映射。”[3]

(二)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模型 (复合空间模型) 的建立主要来源于心理空间理论。”[1]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精髓即“四空间模型”, 此模型中共包括四个心理空间:类指空间、输入空间一、输入空间二和合成空间。类指空间反映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 决定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两个输入空间由于具有认知的相似性和共有的图式结构, 可以彼此发生映射。人的大脑在认知过程中, 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 并在第四个心理空间, 即合成空间中形成层创结构。“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而产生。”[3]总之, 概念整合过程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 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 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中。“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简称CIN。”[4]

概念整合理论主要研究言语意义在线生成和解读问题, 是一种动态研究。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 为语言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该理论在应用方面较几年前更广泛, 它涉及文学、文体学、比喻语言、语法、话语分析和神经语言学等领域。”[5]

二、英语谚语及其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谚语的:“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谚语则是语言中的精华。作为各民族文化的浓缩, 谚语句式简洁、文字精炼、音韵和谐, 是生活某特定区域内的某民族人们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社会价值观念, 意义深远。

谚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来自书面文献, 进入文学描写的谚语叫“雅谚”;来自民间口语, 并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的谚语叫“俗谚”。英语谚语的主要来源是《圣经》、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等等, 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等特点。

英语谚语生动地再现了其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地理环境等, 是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的有效途径。多数英语谚语含有深奥的哲理, 给人启迪, 发人深思。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及其实践活动中, 英语谚语为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英语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的英语谚语习得

(一)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对英语谚语的阐释

英语谚语是西方人长期记忆中储存的固化的联系, 对于非母语学生来说, “由于不同文化所形成的概念化促成了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因此描写同一关系的不同语言结构可能是不同概念化的结果。”[7]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人脑对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在线意义构建过程, 对于隐喻的认知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可以用来讨论人们在解读英语谚语时的相关心理机制。利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心理空间模式, 通过分析其中的投射及映射, 经过组合、完善和发展等一系列运作规则, 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相关的英语谚语。那么在二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如何在认知框架下启发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 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认知能力呢?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它在本质上是认知的, 不是辞格, 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 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我们赖以进行的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 在实质上是隐喻性的。”[8]同样, 谚语也不例外。隐喻性的谚语占谚语的绝大多数, 大致可分为明喻、隐喻、借代、提喻和拟人五类。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隐喻性英语习语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我们可以从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投射对隐喻习语的动态在线意义生成过程进行解释。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成分彼此映射, 投射到整合空间中, 对应的成分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整合空间并非吸收输入空间的所有成分, 而是有选择地吸收输入空间的成分, 并通过一系列组合、完善和扩展的复杂认知运作过程, 产生层创意义。

(二)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英语谚语分析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在二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进行认知联想的习惯, 激活他们的背景图式知识, 建立适当的心理空间, 在头脑中构建合理的认知框架, 使他们充分理解谚语背后的认知冰山。

在整个谚语理解意义构建过程中, 整合空间的构建需要运用并综合编码意义、背景知识和语境信息。而背景知识正是蕴含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掌握英语习语的过程中, 应该鼓励学生把习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学习, 包括社会语境、文化习俗语境、语言语境、言语语境、情景语境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成层创结构意义的产生, 完成习语意义的整合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对习语的意义理解得更为深刻。

除此以外, 教师应尽量拓展学生在文化概念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看, 扩大其知识面, 这样才能在英语谚语学习过程中快速地启动相关心理空间, 高效准确地理解语言背后的语言。

英语谚语历史悠久, 使用频率高, 在英语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 在二语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英语谚语的学习, 有助于学习者在语法、词汇、修辞、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增加, 以及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以二语教学中的英语谚语为出发点, 围绕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 在概念整合框架下对英语谚语习得的认知理论进行了探讨, 旨在加深学生对英语谚语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将创造性思维与认知能力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 深化其对语言意义建构过程的认识, 为二语教学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摘要:谚语的语言生动活泼、简洁凝练、幽默隽永、内容精辟、意义深远, 是英语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如何运用概念整合这一认知机制, 利用学生的整合能力, 启发他们的认知联想能力, 帮助其准确把握英语谚语的内涵, 从而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并深化对语言意义建构过程的认识。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英语谚语,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Fauconni er G.Ment al Spaces:Aspect s of Meani ng Const r uct i on i n Nat ur al Language.[M].Cam br i dge:Uni ver si t y Pr., 1994.

[2]Fauconni er, G., Eve Sweet ser.Spaces, Wor l ds and Gr ammar.[M]Uni ver si t y of Chi cago Pr ess, 1996.

[3]Fauconni er G, Tur ner M.Concept ual I nt egr at i on Net wor ks.[J].Cogni t i ve Sci ence, 1998, 22 (2) :133-187.

[4]Fauconni er G.Concept ual I nt egr at i on, Emer gence and Devel opment of Embodi ed Cogni t i on (J) (EDEC-2001) Bei j i ng, 2001:1-7.

[5]张辉, 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 .

[6]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张辉.论空间概念在语言知识建构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 (4) .

理论整合 第8篇

关键词:幽默,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

Ⅰ.Introduction:Hum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life.However, it is hard to produce a generally agreed definitionof humor.In spite of that, people have not stopped the research ofit.Nowadays,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are also doing research on it.This thesis will take a look at humor in terms of ConceptualBlending Theory put forward by Fauconnier and Turner.As animportant par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BlendingTheory supplies a new angle to the research of humor.

The research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oretically, The theory is used as a new tool to analyze humorand it will be further verified and developed.What’s more, itprovides the theory for other materials.Practically, by analyzingthe humor with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eople may betterappreciation of humor.

Ⅱ.The Basic Idea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1.Mental Space Theory

According to Fauconnier and Turner(2002), mental spacesare small conceptual packets constructed as we think and talk,they operate in working memory but are built up partly by actingstructure available from long-term memory.

2.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In the theory, elements of two or more “mental spaces”are integrated via projection into a new, blended space which hasits unique structure.Blending operates on two input mental spacesto produce a third space, the blend.The blend inherits partialstructure from the input spaces and has emergent structure of itsown.

There are altogether four mental spaces in the ConceptualBlending Theory.

Input spaces: there are two input spaces: the event space andthe present utterance space.And there exists a partial mapping ofcounterparts between those two inputs, which can be called crossspace mapping.

Generic space: generic space maps onto input1 and input2which reflect the common, usually more abstract structure andorganization shared by the two input spaces.What’s more, itdefines the core cross-space mapping between them.

Blended space: the two input spaces are brought togetherand integrated, or blended.The result of this cognitive operationis a new blended space containing information projected fromboth input spaces.However, the blended space does not onlydraw on the input spaces, but is characterized by a new, emergentconceptual structure in its own right.

3.The processes of blending

The projection from the input spaces into the blendedspace involves three processes: composition, completion andelaboration.

Composition: it is the selection of the elements, frame orstructures from the two input spaces and then provides relationavailable that do not exist in the separate inputs.

Completion: It supplies additional structure to the blendwithout our recognizing of it consciously.After new relations orstructures are obtained, they are then projected into the blendedspace combining with knowledge of background frames, culturaland cognitive models and become one part of the blendedstructure.

Elaboration: Elaboration is envisaged in a highly dynamicfashion.

At each of the stages, there always occur new content, newstructures, new features as well as many other new interpretations.

Ⅲ.The Analysis of Humor with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Daughter: daddy, what’s the name of the thing that exhalessmoke?

Daddy: it’s chimney.

Daughter: since your nose also exhales smoke, then why isyour nose called nose, not a chimney?

Daddy: …

On interpreting this dialogue, the two inputs or mentalspaces appear: the input space of a chimney and the input spaceof the nose.There are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distinct featuresbetween these two things: a chimney is a construction built byhuman beings, venting hot flue gases or smoke from a boiler,stone, furnace or fire place to the outside atmosphere, havingno feelings.While a nose is the protruding part of people’sface.From above, it is very clear that there exists a commonstructure in the generic spaces shared by the two inputs.However,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dialogue, only some of them areselected and projected onto the blended space.

In the first input space, or the “nose space”, there are alsomany elements: a part of people’s face; having feelings, etc.Butonly the relevant elements and the abstract structure are chosento be projected onto the blended space.Until now, the first step,Composition, is finished.Elaboration is an activity proceeds inthe blended space.As a resul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being’s nose are mixed together with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chimney in the blended space.Both the process of Compositionand the process of Completion involve the activation of thebackground knowledge.The final interpretation cannot be attainedin either input space only, or the simple cross-space mapping.It iscompleted through a series of principles and complex cognitiveactivities.A chimney with nose-like function and a chimneyhaving the ability to exhale gase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structure.The abstract structure of human’s nose is projected onto theblend in order to fill in the frame of human being’s nose.As aresult, the emergent structure appears in the blended space.

冯巩:真是牛年到了,都穿着新衣服呢?以后您穿衣服找我。您穿我的立领衫,站那就是易中天,穿着我的中山装,马上就变冯小刚,穿着我的黑马甲,美国总统奥巴马。

一胖哥们儿:冯巩,我呢?

冯巩:你穿上我的皮袍,坐下就是藏獒。

Four space models are set up in the analysis on how thehumor is achieved.There are two input spaces: input1 is the fatman’s thought or viewpoint, input2 is Feng Gong’s answer.The common structure shared by the two inputs in the genericspace contains “agent, action, result”.The elements of input1can be: “the man, clothes made by Feng Gong, put on the clothesmade by Feng Gong, one of the great figures in the world.”Similarly, in the input space of Feng Gong, the elements contain: “the fat man, put on the clothes made by himself, pipao, TibetanMastiff.” Based on the shared structure, some elements from thetwo input spaces are made possible to be the counterparts of eachother through cross-mapping and are projected onto the blendedspace.

It is obvious to know that all spaces share the same eventframe, which involves: “agent, action, result.” The two inputspaces have the same organizing frame “the fat man puts onthe clothes made by Feng Gong”.What’s more, the two inputspaces also share much of the content.In the blended space, someelements from input1 are fused with the elements from input2.The element of “a great figure” from the input space of thefat man and from the input space of Feng Gong can not be fusedtogether, because these two elements are totally different.It is theclash between “the great figure” and “the Tibetan Mastiff”that makes the humorous effect achieve.Therefore, the step ofComposition is finished.The audience’s background knowledgeabout the fat man’s putting on the pipao, and the image ofthe Tibetan Mastiff,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when the fatman asked the question help finish the step of Completion.Thebackground knowledge is connected with the new relation andelements in the blended space to form the emergent structure that“the fat man is like a Tibetan Mastiff when puts on the pipaomade by Feng Gong”.As a result, there appears the humorouseffect.Therefore, the step of Elaboration is finished.In the blendedspace, the common organizing frame produces a richer framethat only the blend has.There are no clashes between the inputspaces while organizing frame.And it is the clashes that make thehumorous effect achieve.

Ⅳ.Conclusion: As part of our life, humor can be foundedeverywhere.This thesis has made a study on the productionmechanism of verbal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Blending Theory.

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9篇

一、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选择

物理不同于其他的课程, 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导的基础学科, 因此, 高中物理的教学除了要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外, 还要注意加入一些生活实践, 比如在“酸能溶解一定的碳酸物质”这一章节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把一个鸡蛋放进盛有醋的碗里, 过一段时间观察鸡蛋的变化, 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新形势下, 为了适应社会, 要求课程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应实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 实现合作学习, 切实打造全新的高中物理教学新维度。每一堂课, 教师都要选择生活中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 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 重要的是把理论用于实践,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复杂的社会中。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性思考

(1) 重新打造教师定位, 明确教学思路。教师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 从一开始的传授者变为现在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 明确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带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带来的益处, 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物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 然而它又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学科, 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物理是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枯燥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缺乏探究的欲望, 但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者物理案例便能很快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来看一下新课程物理必修模块的主要内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必修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 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 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选修模块的内容: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和日常生活、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原子结构与核技术、电磁感应等。选修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及技术应用的同时, 更多地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的影响, 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要了解一些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 认识一些用科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 在学习物理内容与技术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体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必修和选修课, 我们可以发现物理的教学趋势与生活越来越密切。

新课程教材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物理课教学中融入大量的人文主义思想。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定律”这一章节时, 教师先会介绍英国的一位科学家法拉第, 通过介绍这个科学人物慢慢引出这一定律的由来, 讲这个定律的文化背景再讲理论,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还会鼓励学生去查相关的物理资料, 课下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 带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很好地阐述了物理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三、注重教学拓展, 深化高中物理教学

现代物理虽然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很多方便, 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生还是应该多少了解一些,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科普读物来加强对前沿物理知识的学习, 并学会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衡量传统知识。教材再改, 知识点还是有限的,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请物理学教授等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物理方面的实例, 弥补物理教学中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不足。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把理论与实践整合, 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修正, 还可以加入一些物理小故事, 在讲故事的时候时不时地对出现的物理知识进行提问, 要求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应掌握新的教学目标和课改理念, 体现新思维方式的教学优势。

综上所述, 高中物理知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 学生除了可以学到专业物理知识外, 还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乐趣, 能让学生全方面地获取相关知识, 摆脱了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 学生不是一味“受众者”, 教师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叙述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造就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敢于质疑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何才能将高中物理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诠释给学生呢?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 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新维度

参考文献

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第10篇

一、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

舒尔茨教授根据对组织应当如何展开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 并考虑到营销传播不断变动的管理环境, 给整合营销传播下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 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 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而美国广告公司协会给整合营销传播进行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 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 如普通广告、直接反映广告、销售促进合公共关系, 并将之结合, 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 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

舒尔茨与其他人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重点放在商业过程上。这最终将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系统, 它深入地分析消费者的感知状态及品牌传播情况, 最重要的是它隐含地提供了一种可以评价所有广告投资活动的机制, 因为它强调消费者及顾客对组织的当前及潜在的价值。

舒尔茨分别对内容整合与资源整合进行了表述。他认为内容整合包括: (1) 精确区隔消费者, 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及对产品的需求来区分; (2) 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诱因, 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利益点; (3) 确认目前消费者如何在心中进行品牌定位。 (4) 建立一个突出的、整体的品牌个性, 以便消费者能够区别本品牌与竞争品牌之不同。整合传播的关键是“用一个声音来说话”。他认为资源整合应该发掘关键“接触点”, 了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接触消费者。传播手段包括:广告、直销、公关、包装、商品展示、店面促销等, 关键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传播手段”。

二、IMC的特性与层次

1. IMC的特性。

表现为战术的连续性与战略的导向性。战术的连续性是指所有通过不同营销传播工具在不同媒体传播的信息都应彼此关联呼应, 是在所有营销传播中的创意要素要有一贯性。譬如, 在一个营销传播战术中可以使用相同的口号、标签说明, 以及在所有广告和其他形式的营销传播中表现相同行业特性等。心理的连续性是指对该机构和品牌的一贯态度, 它是消费者对公司的“声音”与“性格”的知觉, 可通过贯穿所有广告和其他形式的营销传播的一贯主题、形象或语调等来达成。战略的导向性则强调, 在一个营销战术中所有包括物理和心理的要素都应保持一贯性, 是设计来完成战略性的公司目标。许多营销传播专家虽然制作出超凡的创意广告作品, 来深深地感动受众, 甚至获得广告或传播大奖, 但是未必有助于本机构的战略目标, 例如销售量市场份额及利润目标等。能够促使一个营销传播战术整合的就是其战略焦点, 传播的所有信息必须有助于达成特殊的战略目标, 而媒体则必须通过有利于战略目标考虑来对其进行选择。

2. 整合营销传播的层次:

(1) 认知的整合。这是实现整合营销传播的第一个层次, 这里只有要求营销人员认识或明了营销传播的需要。 (2) 形象的整合。第二个层次牵涉到确保信息与媒体一致性的决策, 信息与媒体一致性是指广告的文字与其他视觉要素之间要达到的一致性;二是指在不同媒体上投放广告的一致性。 (3) 功能的整合。功能的整合是把不同的营销传播方案编制出来, 作为服务于营销目标 (如销售额与市场份额) 的直接功能, 也就是说每个营销传播要素的优势劣势都经过详尽的分析, 并与特定的营销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4) 协调的整合。是人员推销功能与其他营销传播要素 (广告公关促销和直销) 等被直接整合在一起, 这意味着各种手段都用来确保人际营销传播与非人际形式的营销传播的高度一致。例如推销人员所说的内容必须与其他媒体上的广告内容协调一致。 (5) 基于消费者的整合。营销策略必须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求的基础上锁定目标消费者, 在给产品以明确的定位以后才能开始营销策划, 换句话说, 营销策略的整合使得战略定位的信息直接到达目标消费者的心中。 (6) 基于风险共担者的整合。营销人员必须认识到目标消费者不是本机构应该传播的唯一群体, 其他共担风险的经营者也应该包含在整体的整合营销传播战术之内。例如本机构的员工、供应商、配销商以及股东等。 (7) 关系管理的整合。这一层次被认为是整合营销的最高阶段。关系管理的整合就是要向不同的关系单位做出有效的传播, 公司必须发展有效的战略。这些战略不只是营销战略, 还有制造战略、工程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会计战略等。

三、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法

1. 建立消费者资料库。

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起点是建立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资料库, 资料库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人员统计资料心理统计消费者态度的信息和以往购买记录等等。整合营销传播和一般传播营销沟通的最大不同在于, 整合营销传播是将整个焦点置于消费者、潜在消费者身上, 因为所有的厂商、营销组织, 无论是在销售量或利润上的成果, 最终都依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 深入研究消费者。

就是要尽可能使用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的行为方面的资料作为市场划分的依据, 相信消费者“行为”资讯, 比起其他资料, 如“态度与意想”测量结果, 更能够清楚地显现消费者在未来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因为, 用过去的行为推论未来的行为更为直接有效。在整合营销传播中, 可以将消费者分为三类:对该品牌的忠诚消费者;其他品牌的忠诚消费者和游离不定的消费者。很明显这三类消费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品牌网路”, 而想要了解消费者的品牌网路就必须借助消费者行为资讯才行。

3. 做好接触管理。

所谓接触管理就是企业可以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或某一场合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这是市场营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以往消费者自己会主动找寻产品信息的年代里, 决定“说什么”要比“什么时候与消费者接触”重要。然而, 现在的市场由于资讯超载、媒体繁多, 干扰的噪声大为增大。目前最重的是决定“如何、何时与消费者接触”, 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与消费者接触。4.正确的传播沟通策略。这意味着什么样的接触管理之下, 该传播什么样的信息, 而后, 为整合营销传播计划制定明确的营销目标。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说, 营销目标必须非常正确同时在本质上也必须是数字化的目标。例如对一个擅长竞争的品牌来说, 营销目标就可能是以下三个方面:激发消费者试用该品牌产品;消费者试用过后积极鼓励继续使用并增加用量;促使其他牌的忠诚者转换本品牌并提升品牌的忠诚度。

5. 创新营销工具。

营销目标一旦确定之后, 下一步就是决定要用什么营销工具来完成此目标, 显而易见, 如果我们将产品、价格、通路都视为和消费者沟通的要素, 整合营销传播企划人将拥有更多样、广泛的营销工具来完成企划, 其关键在于哪些工具、哪种结合最能够协助企业达成传播目标。

6. 传播手段的组合。

概念整合理论对谎言现象的解释力 第11篇

关键词:谎言;认知;概念整合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34-01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谎言现象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的同时,其出现背后有着更加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谎言现象都涉及两个主体:说谎人和听谎言人。虽然从表像看,谎言仅仅是说谎者对某一事实的歪曲,并不涉及听谎人,但在谎言产生的过程中,听谎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听谎人才是谎言现象的“始作俑者”。说谎者在进行说谎行为的过程中,在对听谎人和自身心理进行在线空间整合和概念整合后,发出了所谓的谎言。谎言正是经过多次合成、整合后的层创结构,与说谎人和听谎人心理空间都有着区别的新显形式。这样,谎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说谎者将其自身心理空间与听谎者的心理空间进行创造性整合的过程,最后产生的谎言是说谎者心理与听谎者心理通过说谎者在第三个概念域内的整合。这样,谎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就被纳入概念整合网络的动态系统。具体过程如下:

说谎者心理空间:输入空间之一,它主要涉及说谎者内心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既包括对事实的正确解读,也包含对事实的刻意歪曲,同时还将涉及对听谎者心理空间的加工。

听谎者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网络模式中的另一个输入空间。它的主要是听谎者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客观解读,及内心对一些事物的想法与看法。

类属空间: 说谎者和听谎者共有的意义和心理图式构成空间。

整合空间:经过说谎者心理空间与听谎者心理空间之间的互相映射、融合、有选择地投射到最后的整合空间,并产生谎言现象的层创结构。

以上步骤是谎言现象中概念整合的大致构成, 具体操作时说谎者还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多次整合才能得出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谎言。由于说谎者与听谎者心理差异的存在, 说谎时需要说谎者通过投射链动态地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连接起来,这也正是谎言产生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弗科尼亚等提出了4种整合类型, 本文用其单域型整合和双域型整合为例来分析概念整合对于谎言现象的解释。单域型由两个具有不同组织性框架的输入空间组成,合成空间的框架继承其中一个空间的组织框架。就谎言现象具体而言,输入空间A与输入空间B分别由谎者心理空间与听谎者心理空间承担,二者保持某种认知联系,空间B即听谎者心理空间的某些成分可触发空间A说谎者心理空间的对应成分。最终,二者通过说谎者的的在线整合形成整合空间即谎言。下面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小明的奶奶生病了,医生给奶奶开了中药,奶奶因为中药苦不肯喝药,为了使奶奶的病快点好起来,小明对奶奶说这药真的一点儿也不苦。在这一例子中小明最后对奶奶说的那一句话“这药真的一点儿也不哭”是一个谎言,因为众所周知,中药总是苦的,因此确实是小明对事实真相进行了歪曲,说了谎言。在这个谎言形成的过程中,奶奶作为听谎者其心理想法构成了输入空间B,这一输入空间中的某些成分触发了小明即说慌者输入空间A的对应成分,进而小明这一说谎人对输入空间A、B进行整合,最终在合成空间中提出了自己的谎言。双域型整合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同时包括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在这一种情况中,输入空间A与输入空间B依然分别由谎者心理空间与听谎者心理空间承担,二者仍然保持某种认知联系,空间B即听谎者心理空间的某些成分可触发空间A说谎者心理空间的对应成分。最终,二者通过说谎者的的在线整合形成整合空间即谎言。与单域型整合不同的是,这里的谎言现象最终集合了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下面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昨天情人节,小王给自己的女朋友说他会爱她一万年。很显然,任何人都没有一万年这么长的生命,因此小王所说的爱你一万年并不是事实的真相,同样也是一种对事实的歪曲即谎言。在这个谎言形成的过程中,小王女朋友作为听谎者其心理想法构成了输入空间B,这一输入空间中的某些成分触发了小王即说慌者输入空间A的对应成分,进而小明这一说谎人对输入空间A、B进行整合,最終在合成空间中提出了自己的谎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合成空间中“他爱她”在两个输入空间中都出现了,但在这里我们将其归为输入空间B及小王女朋友的心理空间中的内容。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人的语言表达是一个认知过程。谎言现象作为人类语言表达的特殊形式, 必然也涉及认知过程。谎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表象形式,在其背后存在着非常复杂认知过程。不同语言形式的转换只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维转换才是内在的、深层的。因此,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谎言现象研究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谎言现象研究的有益视角。

参考文献:

[1]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1).

[2]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 Cambridge, Mass: M IT Press/Cambridge: CUP, 1994.

[3]Fauconnier, G. &M., 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process of grammar[C]//In Conceptual Structure , Discourse and Language.Ed. AdeleGoldber. Stanford: CSLIPublications, 1996.

[4]Fauconnier, G. &M. Turner. TheWayWe Think[M].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作者简介:李欣(1991-),陕西汉中人,西安外国语大学。

理论整合 第12篇

一、多元引入, 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引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 甚至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成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入新课, 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将实际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一开始便充满了乐趣。

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用猪八戒和孙悟空争论怎样分西瓜的故事引入,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集中起来, 纷纷想要尽快弄懂分数到底是怎么回事, 充分体现了言语智能的优势。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先和学生一起做拍手的游戏, “一下、两下、三下;一下、两下、三下”学生很快掌握了拍手的规律, 在游戏中初步体会到循环的含义。在讲“6和7的认识”时, 用“1234567”这首歌来引入, 学生在听听唱唱中对这七个数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体现了音乐旋律智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魅力。

二、多元教学, 促进理解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 并且通过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的互补, 可以促进其弱势领域的发展。因此, 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 编儿歌。

朗朗上口的儿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儿歌,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学智能,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 学生试商难度大, 不易掌握方法, 为了降低难度, 把计算法则编成儿歌:除数是两位,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两位不够, 看三位, 除到哪位, 商哪位, 每次除后要比较, 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无声变为有声, 无趣变为有趣,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掌握计算方法。

2. 动手操作。

小学生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物质化情境中触摸数学, 在“做中学”。例如, 在教学“一个正方形, 削去一个角, 还剩几个角时?”如果仅局限于教师说教, 学生体验不深, 难以发现多样化的结果。而让学生自己去剪一剪、做一做, 则能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发现可能有3个角, 可能4个角, 也可能是5个角, 学生很快能够解决问题。

3. 进行数学表演。

把数学表演引入数学课堂,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而且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行程问题时, 学生往往对“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这些“数学术语”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就分别请几位学生到前台作为“演员”, 老师充当“导演”, 让全体同学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作为演员表演的“台词”, 根据“台词”的要求进行模拟表演这样, 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配合能力, 也使得学生真正地理解了以上术语的含义, 为他们能够正确地解答“行程类应用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多元练习, 巩固提高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枯燥的练习往往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课堂习题, 将练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时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如在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后, 让学生自己去商店里调查一下喜欢的商品的价钱, 并一一做记录;在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 布置了调查记录家庭成员年龄、统计家中日常用品及自己喜欢的玩具的作业, 学生调查和记录的过程中, 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作业的形式上, 尝试将呆板的题目要求, 换成贴近学生情感的新颖名称, 如“我比电脑算得快 (口算) 、啄木鸟诊所 (改错题) 、对号入座 (填空题) 、智慧屋 (动脑筋题) ”等, 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将作业一一呈现, 创设:“勇闯智慧岛’、智力加油站、闯关游戏”等作业形式, 学生被深深吸引, 做题的兴致大增。

四、多元评价, 促进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个体间发展具有差异性, 个体内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因此, 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 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 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1. 评价目标多元化。

要求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既要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去评价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水平, 还要关注学生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方面的发展。

2. 评价方式多样化。

不再把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 如成长档案袋、学习日记、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 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的主体上, 不仅要由教师评价学生, 而且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 如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组间互评等, 既发展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民主意识。

4. 评价过程个别化。

理论整合范文

理论整合范文(精选12篇)理论整合 第1篇20世纪钱德勒式大企业的成功在于垂直整合。但在后钱德勒的新经济时代, 需要庞大投资、具有复杂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