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颅内复杂动脉瘤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颅内复杂动脉瘤(精选8篇)

颅内复杂动脉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例。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2~60岁,平均50.9岁。合并高血压病5例。临床表现:头痛14例,视力下降2例。16例患者18个动脉瘤,5个大脑中动脉瘤(2个为未破裂动脉瘤),2个床突旁颈内动脉瘤(1个未破裂动脉瘤),3个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2个为未破裂动脉瘤),3个小脑后下动脉瘤,3个大脑前动脉A2段瘤,1个椎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16个动脉瘤为责任动脉瘤,2个为非责任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10例。

1.2 影像学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及CTA/DSA检查,6例行头颅MRI检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颅内血肿3例;CTA/DSA检查示18个动脉瘤。

1.3 治疗方法

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决定手术治疗方式。8例采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 动脉瘤孤立术,其中5例取大隐静脉为搭桥血管,2例取桡动脉为搭桥血管,1例利用颞浅动脉作为供血血管。8例患者采用动脉瘤孤立术 + 原位血管端侧吻合 / 侧侧吻合术。缝合血管前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2 500 u。吻合后用多普勒、术中荧光造影检查搭桥血管通畅情况。见附表。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术后1周内常规复查CTA/DSA,常规预防感染、脑血管痉挛(高血容量、尼莫同)。术后低分子肝素2 500 u/d,连续3 d,改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1周后停用氯吡格雷。以动脉为搭桥血管或动脉端侧 / 侧侧吻合的患者3个月后停用肠溶阿司匹林,以大隐静脉为搭桥血管的患者则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

1.5 随访

2 结果

7例移植血管通畅(见图1),8例原位搭桥血管通畅(见图2),1例急性血管闭塞。14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神志不清而自动出院,另1例因肺部并发症死亡。1例强直性脊柱炎、采用大隐静脉搭桥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搭桥血管逐渐狭窄、闭塞,但未出现临床神经功能障碍,13例患者所在6~36个月随访期间神经功能良好,未见吻合血管闭塞。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及1例椎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因肺部严重感染死亡,余随访期间均有明显恢复。

3 讨论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定义尚未明确,一般来说,复杂颅内动脉瘤是指:1瘤颈较宽;2瘤体复杂,如:有瘤壁钙化、瘤体内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3瘤体与载瘤动脉或重要穿通支共壁;4动脉瘤位置深在;5侧支循环较差,不能直接阻断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等。随着显微外科夹闭颅内动脉瘤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到满意的外科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2,3,4,5]。对于某些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介入栓塞均可能出现载瘤动脉、穿通支血管闭塞或破裂,出现不同程度脑缺血、脑出血,引起致残、致死[6,7,8]。因此,颅内血管重建术在此类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重建供血动脉或延长临时阻断供血动脉时间[9]。

广义的颅内血管重建术指重建脑血流、改善侧支循环的各项技术,它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支架置入术,手术治疗中的动脉瘤塑形、搭桥技术、动脉端侧吻合 / 侧侧吻合技术和间接脑血流恢复(颞肌贴敷、大网膜移植)等。通常所讲的颅内血管重建术指的是不同方式的脑血管搭桥术,本文所提颅内血管重建术指的就是不同术式的脑血管搭桥术。随着显微吻合技术的进步,术中、术后抗凝处理的应用,颅内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在增多,其疗效也获得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的认可[6,7,8,9,10]。

在脑血管外科中,作为移植血管主要有大隐静脉、桡动脉、颞浅动脉,甚至可选用保存备用的尸源性静脉血管[11]。选择依据: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供受体血管管径;受体血管的位置和可到达性;血管痉挛的风险及通畅率。依据上述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哪种血管作为桥血管。相对来说,桡动脉是目前最理想的移植血管,适用于中高流量搭桥术,缺点是血管易痉挛,其次,作为游离动脉血管条,缺少滋养血管,术后易发生血管壁蜕变,远期通畅率较低,另外,其移植长度也受限等。笔者在选取移植血管时,更多是选用了大隐静脉,主要是考虑移植长度问题,而目前的随访显示其远期通畅良好。

对于复杂颅内动脉瘤,术前3D-CTA、3D-DSA检查是必要的,术前应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了解动脉瘤形态,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分支血管的关系,甚至动脉瘤所处的局部解剖,针对不同动脉瘤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搭桥模式,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缩短缺血阻断时间以及重建充足的脑血流流量。

文献[12,13]中,对于小脑后下动脉近心段动脉瘤,多采用枕动脉 - 小脑后小动脉吻合 + 动脉瘤孤立术。而笔者采用动脉瘤孤立术 + 小脑后下动脉与椎动脉的端侧吻合术或端端吻合,术后患者良好,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14],缺点是易发生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

搭桥手术并发症主要是桥血管闭塞,包括急性、远期血管闭塞,但多发生于手术后24 h内,24 h后发生闭塞的机会明显减少。因此,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预防血管闭塞,如:术中、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还有血管痉挛问题,尤其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的。笔者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搭桥前扩张血管,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药、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预防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目前8例利用桥血管行血管重建术的病例中,仅有1例存在强制性脊柱炎的患者出现桥血管闭塞,该患者桥血管闭塞是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有待于探究。

4 结论

颅内血管重建术是治疗某些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对于某些颅内复杂动脉瘤,术前应仔细研究3D-CTA、3D-DSA等影像学资料,根据动脉瘤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个体化应用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16例行颅内血管重建术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16例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动脉瘤因处理动脉瘤需要行不同术式的颅内血管重建术,6个动脉瘤行移植血管重建,10个动脉瘤行原位血管重建。1例患者因移植血管闭塞致急性脑梗死,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对于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颅内血管重建术是一重要治疗手段;应根据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 第2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30-01

颅内动脉瘤(ICA)为动脉壁薄弱处的病理性膨出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 AH)的最常见原因, 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常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发现确诊, 其致死率、致残率高达 42%[1], 约1/ 3 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运动、用力大便、咳嗽、头部创伤等, 早期诊断、治疗对于减少颅内动脉瘤的死亡和致残十分重要。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的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后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确保疗效, 改善预后的必要手段。由于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彻底性、可靠性, 术中可一并清除颅内血肿对防治脑血管痉挛和继发脑积水有确切疗效,以及相对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济性, 仍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现将我科2009 年4 月~2010 年4 月50 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 例,其中男21 例,女29 例,年龄38~79 岁,平均51 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由CTA 或DSA确诊为大脑前交通动脉瘤 28 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12 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其他部位5例。

2.术后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术后将患者安置重症监护病室,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度,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麻醉清醒后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口腔皮肤护理,留置导尿管应保持通畅,尿道口每日 2 次消毒,更换尿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2 常见并发症护理:(1)发热。患者早期发热的主要原因多为血性脑脊液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产生的中枢热,应予以物理降温在大血管位置放置冰袋,头戴冰帽,温水擦浴,必要时可用冬眠疗法。早期开始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形态方面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都有好的疗效,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降温过程中要警惕体温骤降、 寒颤反应冻伤。老年、 幼儿、 血压下降者不宜用冬眠药物[1]。(2)肺部感染。患者术后多由于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黏稠积聚在气管内不易咳出,易引起肺内感染。肺部感染是术后最为常见并发症。因此,加强呼吸道管理并保持通畅在整个病程中极为重要应鼓励清醒患者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背。痰液黏稠者可用生理盐水100ml、盐酸氨溴索60mg化吸入,每6小时1次.对长期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 定时吸痰并注意无菌操作,做痰培养选敏感的抗生素以达到防止肺部感染的目的。(3) 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作用使胃肠道功能明显减退,导致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生于术后 3 -14天,常缺乏消化道前驱症状,故术后治疗应从静脉给药。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 腹胀、 肠鸣音亢进, 应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出现意外及早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护理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不能进食、昏迷的患者应及早留置胃管,早期胃肠内营养。消化道出血时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 应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防止隐性出血发展成为消化道大出血。出血严重时,胃内可注入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可补充新鲜血液,并全身使用止血药.消化道出血停止后可给予温凉、无刺激性、偏碱性的食物,以缓冲胃酸,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4)术后再出血。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如发现患者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异常增高、瞳孔改变等,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同时做好再次手术准备,并迅速静脉给予20%甘露醇以降颅内压,立即复查头颅CT,争取抢救时间。

2.3 术口护理: 密切观察术口敷料,保持术口敷料干燥,敷料如有渗血,渗液及时通知医生更换,严格无菌操作,正规使用抗生素,以防切口感染。

2.4 引流管护理: 术后病人头部置一创腔引流管,头部枕无菌巾,密切观察引流管高度是否合适,是否通畅,注意不要使引流管扭曲,打折,牵拉,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滑脱,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5 康复锻炼 :功能锻炼是促进瘫痪肢体和感觉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晚期有瘫痪者 ,缺乏正确而积极的功能锻炼 ,瘫痪肢体将会发生挛縮。应向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时机和方法 ,以便密切配合取得成效。早期可进行被动的反复运动训练 ,随着病情好转, 应适当主动运动, 并逐渐增加活动的时间和难度[1]。

2.6 心理护理 :动脉瘤患者发病突然, 生活不能自理, 经常出现焦虑不安、心情烦躁等不良情绪,对康复不利, 护士应经常与患者沟通, 告知患者医护人员随时都在观察病情, 使患者有安全感, 并耐心告知病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 还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使其减少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刺激 ,防止其过度兴奋、悲伤或紧张。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3. 结果

本组 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手术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完全康复31 例、 轻残12 例、重残4例、死亡3 例。

4. 讨论

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出血, 由于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彻底性可靠性及术中可一并清除颅内血肿, 对防治脑血管痉挛和继发脑积水有确切疗效,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感觉情况、引流管护理、康复锻炼、心理护理等改善疾病预后,获得真正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艳平.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 9) :1136-1137.

颅内复杂动脉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男14例,女17例;年龄36~78岁,平均53.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其中1例为外伤性,其余均为自发性,伴有颅内血肿6例,但血肿量均少于10 m L;动眼神经麻痹5例。病情Hunt&Hess分级:0~Ⅱ级19例,Ⅲ级10例,Ⅳ级2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宽颈动脉瘤(瘤颈大于4 mm)28例,其中微小动脉瘤(小于3 mm)2例,小动脉瘤(大于等于3 mm,但小于10 mm)21例,大动脉瘤(大于等于10 mm,但小于25 mm)5例。梭形动脉瘤(影响到载瘤动脉圆周的3/4,即270°,且无明显瘤颈)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1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1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各1例,椎动脉3例。

1.3 技术方法

本组31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治疗2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29例,其中1例宽颈大动脉瘤采用双支架置入。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29例中,采用支架先释放技术7例,其中微导管穿越支架网孔技术6例(见图1),“冰激凌”技术1例;支架后释放技术22例,其中采用半释放技术14例(见图2),1枚弹簧圈成篮后释放支架3例,多枚弹簧圈瘤腔完全填塞后释放支架5例(见图3)。

1.4 治疗方法

常规行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认(发现)动脉瘤。全麻及全身肝素化后行载瘤血管的旋转DSA检查并行3 D重建,测量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和载瘤动脉直径,选择载瘤动脉轴线位和动脉瘤瘤颈的切线位,制定手术方案。将6 F ENVOY导引导管选择性插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利用路径图,将支架系统的输送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其前端越过动脉瘤颈,置于载瘤动脉;选取与载瘤动脉直径相当的支架,支架长度两端至少大于动脉瘤颈各4 mm,调整支架位置,然后固定输送导丝,缓慢回撤输送微导管部分释放或完全释放支架。部分患者采用支架先释放技术,即支架释放后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小心通过支架网孔超选置入动脉瘤腔,按常规选取适当规格的弹簧圈进行栓塞。大部分患者采用支架后释放技术,将输送支架的微导管与输送弹簧圈的微导管同时到位,应用1个或多个弹簧圈在动脉瘤囊内部分或完全填塞后再释放支架;或将支架远端部分释放,当弹簧圈将动脉瘤完全填塞再全部释放支架,即支架半释放技术。

1.5 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

择期手术者,术前3 d口服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300 mg。急诊手术可在麻醉前1.5~2.0 h给予负荷剂量顿服或肛门内放置氯吡格雷225 mg、阿司匹林300mg,术中常规肝素化。术后继续进行抗凝治疗(口服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300 mg)6周后单用阿司匹林300 mg,6个月后改为100 mg终身服用。

2 结果

2.1 术后即刻结果

所有支架置入顺利,全部成功释放,共置入支架32枚,其中Enterprise支架24枚,LEO支架5枚,Solitaire AB支架3枚,1例大动脉瘤采用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程度按改良的Raymond分级[3],Ⅰ级致密栓塞(瘤囊内无造影剂显影)20例,Ⅱ级瘤颈残留(瘤颈造影剂显影)7例,Ⅲ级瘤体显影(瘤体内有部分显影)2例。单纯支架置入的2例小动脉瘤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

2.2 术后随访

死亡2例,1例Hunt-HessⅣ级并发严重脑血管痉挛患者术后第3天死亡,1例驼背患者术后1周并发肺部感染死亡,余29例患者出院时改良的Rankin评分(MRS)[4]0分12例,1分6例,2分6例,3分4例,4分1例。随访1~6个月无临床症状加重,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18例术后3~6个月行DSA随访,3例动脉瘤瘤颈有残留,本组未见支架内狭窄。

2.3 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本组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1例,经继续填塞弹簧圈治愈。发生支架即刻近端移位1例,后采用“冰激凌”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成功。术中载瘤动脉痉挛5例,经推注罂粟碱后解除。本组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复发率偏高[3,5,6],特别是宽颈(颈宽大于4 mm/或体颈比小于2)和大的动脉瘤(直径大于10 mm),其复发率高达42%~87%[6],二是难治性复杂动脉瘤的处理,如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等[7]。随着支架材料和设计的发展,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并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方法[1,2,8,9,10,11,12],这种方法由于支架的阻挡,可使弹簧圈在动脉瘤内得以致密栓塞[8],从而使绝大多数颅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并借助支架表面使载瘤动脉内皮化,达到血管重建的目的,从而降低动脉瘤的复发[1]。本组29例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术后即刻动脉瘤致密栓塞20例,瘤颈残留7例,瘤体显影2例,单纯支架置入的2例微小动脉瘤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未发生支架内血栓。除死亡2例外,余29例随访1~6个月无临床症状加重,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18例术后3~6个月行DSA随访,3例动脉瘤瘤颈有残留,未见支架移位和支架内狭窄。

在本组患者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技术方法:支架先释放技术、支架后释放技术和单纯支架技术。

支架先释放技术,即先释放支架,后行弹簧圈栓塞,我们认为应主要包括支架外栓塞技术(Jailing技术)、微导管穿越支架网孔技术(Mesh技术)以及较少应用的Y型支架技术(Y-configuration)、“冰激凌”技术(Waffle-cone)等。支架外栓塞技术是指在支架输送到位,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在应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前将支架释放。由于在支架释放的过程中支架易推压动脉瘤内微导管,有造成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支架释放后,微导管被固定在支架与血管壁之间,微导管的稳定性好,但活动性下降,反而造成最后的栓塞困难或增加危险[9],特别是部分小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因此,本组患者未使用此技术。微导管穿越网孔技术是指先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之后微导管经支架网孔超选入动脉瘤内,本组中有6例患者采用此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小动脉瘤(大于等于3 mm,但小于10 mm)。本技术的难点主要为微导管穿越支架网孔,采用Excelsior 10微导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较容易通过支架网孔[10]。另外,微导管能否通过支架网孔还与微导管的头端与支架网孔的夹角有关,我们术前在3 D工作站上,工作位(载瘤动脉轴线位)模拟支架置入与微导管置入,如微导管的头端与支架网孔的夹角大于45°则采用此技术较易成功,如夹角小于45°则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较困难。即便如此,微导管仍有可能不能穿越支架网孔,且多次尝试容易损伤支架网丝甚至造成支架移位。而在栓塞过程中,随着瘤腔内弹簧圈数量的增加,微导管有时会退出到载瘤动脉内,虽可利用弹簧圈作导丝使微导管再次进入到瘤腔内,但有时微导管会从支架的不同网孔进入,弹簧圈易勾住支架网,如弹簧圈递送困难,不得不回收弹簧圈,此时极易造成弹簧圈的拉丝和断裂[10]。由于这些原因,近一年来我们已较少使用此技术。

支架后释放技术[9],是将输送支架的微导管与输送弹簧圈的微导管同时到位,应用1个或多个弹簧圈在动脉瘤囊内部分或完全填塞后再释放支架。按照支架置入与弹簧圈填塞的先后次序分:支架-弹簧圈-支架、弹簧圈-支架-弹簧圈、弹簧圈-支架。支架-弹簧圈-支架技术是利用支架的可回收功能,先将支架部分释放,使动脉瘤由宽颈变为相对“窄颈”,然后逐渐填塞弹簧圈并逐渐释放支架,直至弹簧圈充分覆盖瘤颈后再完全释放支架,即支架半释放技术[11](stent semi-deploying technique)。这种方法可利用支架将部分突入到载瘤动脉的弹簧圈紧密地压缩在动脉瘤瘤颈周围,像铆钉或倒“T”型一样将动脉瘤内弹簧圈铆钉在血管壁上,这样既可以对瘤周的病变段血管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保护载瘤动脉的通畅,又能增加瘤颈处弹簧圈的密度,减少因弹簧圈压缩而导致的动脉瘤复发[11,12],本组14例患者采用此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梭形动脉瘤和小动脉瘤。弹簧圈-支架-弹簧圈技术是指首枚弹簧圈成篮后释放支架,再填塞弹簧圈,主要用于治疗小动脉瘤。弹簧圈-支架技术为将支架输送导管预置于动脉瘤远端的载瘤动脉内,先填塞弹簧圈最后释放支架,这样可将弹簧圈压在弧形的瘤颈外,形成更为致密的瘤颈覆盖而达到血管重建的目的,主要用于大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本组5例大动脉瘤均采用此方法,其中1例采用双支架置入,以期达到密网支架的效果。因此,根据我们的经验,采用支架后释放技术能使绝大多数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可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微小宽颈动脉瘤和小宽颈动脉瘤可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弹簧圈-支架-弹簧圈技术,大动脉瘤可采用弹簧圈-支架技术。

单纯支架技术(stent alone)主要用于微小动脉瘤,特别是2 mm以下,预计弹簧圈填入困难、动脉瘤破裂风险较大,通过支架的置入改变血流方向,促使瘤内血栓形成,支持瘤颈部的内膜生长,促进瘤颈的解剖愈合。本组1例M1近端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支架置入即刻动脉瘤瘤腔内造影剂滞留,6个月后复查瘤腔闭塞,载瘤动脉通畅。

总之,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采用支架后释放技术使绝大多数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Piotin M,Blanc R,Spelle L,et al.Stent-assisted coiling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results in 216 consecutiveaneurysms[J].Stroke,2010,41(1):110-115.

[2]Wakhloo AK,Mandell J,Gounis MJ,et al.Stent-assisted recon-structive endovascular repair of cranial fusiform atherosclerotic anddissecting aneurysms: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ol-low-up[J].Stroke,2008,39(12):3288-3296.

[3]Raymond J,Guilbert F,Weill A,et al.Long-term angiographic re-currences after selectiv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neurysms withdetachable coils[J].Stroke,2003,34(6):1398-1403.

[4]Van Swieten JC,Koudstaal PJ,Visser MC,et al.Interobserver a-greement for the assessment ofhandicap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1988,19(5):604-607.

[5]Fiehler J,Byrne JV.Factors affecting outcome after endovascular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Curr Opin Neurol,2009,22(1):103-108.

[6]Hayakawa M,Murayama Y,Duckwiler GR,et al.Natural history ofthe neck remanant ofa cerebral aneurysmtreated with the guglielimidetachable coil system[J].J Neurosurg,2000,93(4):561-568.

[7]Koebbe CJ,Veznedaroglu E,Jabbour P,et al.Endovascular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current experience andfuture advances[J].Neurosurgery,2006,59(5 Suppl 3):93-102.

[8]Bendok BR,Parkinson RJ,Hage ZA,et al.The effect of vascularreconstruction device-assisted coiling on packing density,effectiveneck coverage,and angiographic outcome:an in vitro study[J].Neurosurgery,2007,61(4):835-841.

[9]黄清海,刘建民,杨鹏飞,等.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3(5):208-213.

[10]PelusoJP,van Rooij WJ,Sluzewski M,et al.Anewself-expandablenitinol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wide-neck aneurysms:initialclinical experience[J].AJNR,2008,29(5):1405-1408.

[11]杨鹏飞,刘建民,洪波,等.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23-726.

颅内复杂动脉瘤 第4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 显微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爆发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动脉壁的局部膨出所致。该病多是由先天因素导致血管壁变性引起, 也有部分是因外伤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及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 该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现代医学中, 显微手术治疗有了较快发展, 早期的显微手术治疗可预防再次出血, 减轻脑血管痉挛, 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2]。我科对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 男8例, 女10例;年龄35~66 (46.5±10.8) 岁。患者均以头晕、恶心、呕吐为主诉来院治疗, 并伴有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 经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SAH。

1.2 辅助检查

本组18例患者CT扫描均显示SAH。其中近侧裂颞叶内有小血肿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前交通动脉瘤11例, 后交通动脉瘤7例, 其中3例动脉瘤远端有轻度血管痉挛表现。根据动脉瘤最大径可分为小型动脉瘤 (直径<1.5cm) 6例, 大型 (直径1.5~2.5cm) 7例, 巨大型 (直径>2.5cm) 5例。

1.3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 选择前循环的采用翼点入路或经额底入路, 小脑后下动脉瘤采用远外侧入路, 显微镜下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以及夹闭角度夹闭动脉瘤, 严格止血。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 对有脑积水的患者, 术中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开颅时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 并控制收缩压至120mm Hg以下, 减少再次破裂出血机会, 术末使用罂粟碱冲洗术区及蛛网膜下腔。术后给予给予扩容、血液稀释、升高血压 (3H) 治疗, 以及尼莫地平针静脉泵入, 防止脑血管痉挛。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积血较多者, 术后行腰椎穿刺引流3~7d。

2 结果

本组18例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 恢复良好17例, 因并发血管痉挛, 出现昏迷而放弃治疗1例。随访1~24 (11.5±7.0) 个月, 其中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15例, 近期记忆力有下降1例, 性格出现暴躁, 经氯丙嗪治疗后控制1例。

3 讨论

引起SAH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 本组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SAH。多数颅内动脉瘤位于Willis环前半部, 占90%, 少部分位于Willis环后半部及椎—基底动脉处。随着动脉瘤的逐渐增大, 血管壁的张力增大, 顺应性降低, 导致动脉瘤突然破裂。目前,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有CT血管成像 (CTA)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DSA, 其中DSA是诊断的金标准。同时, 通过这些检查可了解动脉瘤大小、指向, 从而选择有利于瘤颈夹闭的入路[3]。

由于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缩短住院时间, 因此一般主张在发病后0~3d行显微手术治疗。错过该时期, 则因在4~10d患者极易发生脑血管痉挛, 而将手术延迟至14d后进行。再次破裂出血及严重的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最大的风险, 其中SAH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SAH越少, 预后越好。有研究显示, 动脉瘤破裂后4~9d是再次破裂出血的高峰期, 病死率可达80%, 若延迟手术治疗可能会错过手术机会[4]。

脑血管痉挛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般于第3天出现, 6~8d为高发期。在早期行显微手术时可使用罂粟碱盐水冲洗, 术后可行腰大池持续引流, 可有效缓解血管痉挛。动脉瘤颈夹闭是动脉瘤手术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其不仅有利于防止动脉瘤术后再次破裂出血及清除脑内血肿, 还有利于防止术后脑血管痉挛。诸多医学研究结果显示, 夹闭动脉瘤手术方法治疗单纯性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若颅内动脉瘤较为复杂, 则还需采取载瘤动脉塑形、动脉瘤切开减压、血管临时阻断、脑保护措施等[5]。总之, 及早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进行治疗是提高其预后的关键,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89.

[2] 刘明冬, 宋毅.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探讨及预后分析[J].重庆医学, 2010, 39 (10) :1201-1202.

[3] 范卫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 2007, 34 (3) :222-226.

[4] 蔡军, 张勇, 孙晓辉, 等.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运用[J].广东医学, 2010, 31 (17) :2258-2259.

颅内复杂动脉瘤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25例, 男18例, 女7例, 年龄44~70 (52.5±1.1) 岁;25例中大脑中动脉瘤12例, 大脑前动脉瘤5例, 前交通动脉瘤5例, 后交通动脉瘤3例;所有患者均属于动脉瘤破裂出血, 诱因包括情绪激动、大便用力及劳累, 患者排除外伤史;25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呕吐、生命体征改变、颈抵抗、意识障碍, 手术前存在一侧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消失等一侧脑疝10例、双侧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消失等双侧脑疝5例;25例病情依照Hunt-Hess分级显示[3]:Ⅱ级1例, Ⅲ级8例, Ⅳ级13例, Ⅴ级3例。

1.2 方法

25例均在发病2~8h内实施头颅CT检查, 显示为颅内血肿伴或不伴随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额叶血肿10例, 颞叶血肿12例, 额颞叶血肿3例;血肿量20~90ml, 其中伴程度不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 伴随脑室出血1例;23例CT检查明确显示颅内出血, 手术前实施DSA检查5例、CTA检查18例, 诊断为颅内动脉瘤;2例患者由于严重脑疝, 没有实施DSA检查, 实施开颅探查术, 手术过程中诊断为动脉瘤破裂出血;25例均在出血后3~24h内实施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手术选取经翼点或额颞部入路, 骨窗尽量靠近颅前窝底, 最大化咬除蝶骨嵴, 剪短路径, 方便显露, 降低牵拉, 对脑池进行仔细解剖, 常规打开外侧裂池, 根据需要开放颈动脉池、脚间池、视交叉池、鞍上池等, 充分将脑脊液进行释放, 获取减压, 对手术操作起到有利的作用, 操作保持轻柔, 实施锐性分离, 严禁撕扯, 防止对患者脑组织的过度牵拉, 避免动脉瘤出现再次破裂[4];找出和分离载瘤动脉远近端, 将瘤颈实施分离, 进行避免接触瘤顶, 防止造成动脉瘤破裂;有需要时阻断载瘤动脉, 缓解瘤体的内压, 方便对瘤颈及瘤体实施分离;在进行瘤颈夹闭时, 需在镜下清楚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之间的关系, 确保瘤颈得到完全夹闭, 防止损伤穿支动脉及载瘤动脉, 禁止将瘤夹插入到瘤内;在对患者脑组织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 针对颅内血肿相对比较小的患者, 不要着急清除, 针对颅内血肿相对比较大的患者, 需要先对部分浅表颅内血肿进行清除, 在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之后, 再对剩余颅内血肿和脑池积血实施清除;手术过程中如出现动脉瘤破裂, 需要保持冷静, 通过双吸引器, 一支用来吸净周围血液, 另外一支用来吸住破口, 在直视下将瘤颈进行夹闭, 快速将载瘤动脉近端进行分离和阻断, 之后将瘤颈进行分离和夹闭;针对手术之前存在脑疝患者或术后颅内压高的患者, 实施去骨瓣减压术, 保证患者可以安全度过术后脑水肿期;在手术快结束时, 选取罂粟碱棉片对有关血管进行湿敷, 通过罂粟碱稀释液对患者脑池进行冲洗[5];本组4例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 通过上述方式处理成功, 此外13例手术过程中实施脑室外引流术, 13例实施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常规降颅内压、尼莫地平静脉滴注及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GOS评分恢复良好14例、轻度残废6例、重度残废4例、死亡1例;术前病情Hunt-Hess分级为Ⅱ级和Ⅲ级患者全部恢复良好, 轻度残废5例和重度残废3例术前为Ⅳ级, 轻度残废1例、重度残废1例及死亡1例患者术前为Ⅴ级。

3 讨论

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脊液循环障碍和动脉瘤引起的脑损害能够导致患者颅内压快速升高, 所以需要在动脉瘤破裂之后尽快清除颅内血肿、脑池内积血和动脉周围血块, 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 实施脑室持续外引流及去除骨瓣治疗, 通常能够降低颅内压, 促进脑循环, 降低颅内压升高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治疗方式, 首选急诊开颅夹闭动脉瘤和血肿清除, 通过CTA检查确诊之后需早期实施手术, 虽然患者早期手术颅内压比较高, 但是能够通过清除部分血肿, 静脉滴注甘露醇等方式降低颅内压, 如果实施保守治疗, 针对一些Hunt-Hess分级比较高且血肿量比较大伴随脑疝患者, 会由于病情加重出现死亡, 失去治疗机会[6]。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另外一个严重并发症为脑血管痉挛, 因为血管痉挛, 患者发生病情恶化或死亡, 其出现和脑池内积血及动脉瘤破裂等有关, 通过手术对颅内积血进行清除, 夹闭动脉瘤, 不但能够消除脑血管痉挛的诱因, 还能在出现血管痉挛之前实施手术, 防止脑血管痉挛期手术的风险, 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本文研究显示, 术后恢复良好14例, 轻度残废6例, 重度残废4例, 死亡1例, 手术之前病情Hunt-Hess分级为Ⅱ级和Ⅲ级患者全部恢复良好。由此可见, 临床中需要警惕脑自发出血引起的颅内血肿属于动脉瘤破裂所导致, 在显微手术支持下, 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不但可以夹闭动脉瘤, 避免再次出血, 还可以直接清除脑池内积血和血肿, 使颅内压下降, 预防出现脑血管痉挛, 增强治疗效果, 减少病残率和死亡率,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为临床提供依据。选取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患者25例, 25例患者中大脑中动脉瘤12例, 大脑前动脉瘤5例, 前交通动脉瘤5例, 后交通动脉瘤3例;25例全部实施CT检查, 其中5例手术前实施DSA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24h内进行手术, 直视下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GOS评分显示, 术后恢复良好14例, 轻度残废6例, 重度残废4例, 死亡1例。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并颅内出血实施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减少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恢复等级,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内血肿,手术

参考文献

[1]许百男, 段国升, 张纪, 等.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方式、预防及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0 (11) :141-142.

[2]秦军, 李新建, 黄宽明, 等.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1 (11) :658-660.

[3]秦尚振, 马廉亭, 胡军民, 等.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1 (5) :653-655.

[4]卢明巍, 洪涛, 曾春辉, 等.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53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1 (12) :718-719.

[5]Hosoda K, Fujita S, Kawaguchi T, et al.Effect of clot removal and surgical manipulation on regional cerebral bloodflow and delayed vasospasm in early aneurysm surgery forsubarachnoid hemorrhage[J].Surg Neurol, 2011, 51 (26) :81-88.

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第6篇

1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磁共振扫描 (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 其中DSA是诊断金标准, 但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需要结合CT、MRI来防止漏诊。

1.1 CT和MRI

CT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 能够确定出血范围、脑梗死等, CT检查中密度不同的同心环图像“靶环征”是巨大动脉瘤的特征性表现。CT血管造影 (CTA) 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 在靶血管内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 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 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研究显示, CTA优于MRI, 可显示3mm的小动脉瘤, 而且周围组织的关系, 动脉瘤内血块及血流部分皆能分别显示出来, 连续扫描还能显示瘤内的涡流, 可用于诊断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可以显示整个脑血管系统, 不仅可以显示动脉瘤内的血流情况, 还可清晰地显示瘤蒂但是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2]。由于受颅底骨质结构干扰, CT动脉瘤检出阳性率不足30%, 而MRI由于血流信号的特点, 比CT具有更多的优势。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CT为首选检查, 虽多不能显示动脉瘤的瘤体, 但是能够对动脉瘤出血进行动态观察, 发现是否再出血。

1.2 DSA

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 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程度, 瘤蒂大小及是否适合夹闭等, 还可了解血管的正常与变异、侧支循环。常规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有较高的敏感性所以在筛选患者时可以优先使用常规DSA。但常规DSA的敏感性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 这意味着它可能对极少部分动脉瘤会造成漏诊, 从而危及生命。三维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接近或等于100%能够发现常规DSA未发现的动脉瘤, 为临床医师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便利。

1.3 多普勒超声检查 (TCD)

主要用于术前了解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在动脉栓塞或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中, TCD检查还可以用于预测治疗后患者是否存在脑缺血的风险。术后, TCD检查则可用于脑血管痉挛的检测。

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2.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应证:Willis环前部的AN (包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ANPcoA, A、AcA, A、McA, A)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病情较轻者 (Hunt-Hess分级Ⅰ~Ⅲ级) ;瘤颈宽, 重要分支从瘤颈发出者。血管分叉部动脉瘤且瘤内有正常供血动脉、载瘤动脉细导管不能进入动脉瘤内及巨大颅内动脉瘤有明显神经受压症状者, 也应采用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显微外科技术[3], 主要方法有: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术、动脉瘤电凝固术、动脉瘤铜丝导入术、立体定向磁性栓塞术、动脉瘤射毛术、动脉瘤包裹加固术、激光凝固术等, 但动脉瘤颈夹闭术仍是首选方法。手术时机:手术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 Hunt-Hess分级0~Ⅲ级者应尽早手术。联合研究35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并随访6个月, 比较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手术 (0~3d) 及延期手术 (7~14d) 的结果, 发现除了延期手术再出血为9%, 明显多于早期手术的4%, 其他结果2组皆相似, 2组的血管痉挛、手术并发症、脑积水及第1次出血造成的损害也相似[4], 说明延期手术虽不能明显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 但其他方面的效果还是和早期手术相当的;而早期手术虽能减少再出血, 但不能减少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或其他并发症。Rinne等[5]提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后急性期 (出血后72h内) 手术, 既可以预防再出血, 又可以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Cowan等[6]认为动脉瘤破裂出血>3d, 血管痉挛明显者, 可待病情平稳后再行手术治疗。

2.2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适应证:开颅手术困难;Wills环后部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其他开颅失败的情况。亦有报道对于多数患者, 大脑中动脉瘤也可以行血管内治疗[7]。常用方法: (1) 球囊再塑形技术[8]: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 其优点为:①充盈的球囊能够暂时固定微导管;②防止弹簧圈经瘤颈突入载瘤动脉;③使弹簧圈填塞更紧密, 增加完全闭塞率。 (2) 双微导管技术:主要用于在栓塞宽颈动脉瘤过程中出现弹簧圈不稳定或危及载瘤动脉的迹象时。双微导管技术是指在动脉瘤内放置2个微导管, 交替送入弹簧圈, 观察弹簧圈稳定后再解脱。由于需要同时操作2根微导管, 故技术难度增加, 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增加, 所以系统肝素化很有必要。 (3)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可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与夹层动脉瘤, 主要分3种:顺序式、平行式、分期式, 其要点是先骑跨动脉瘤放置相应的支架, 再通过支架网眼将微导管插入到动脉瘤腔内, 放置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 并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 支架的使用更容易产生血栓, 在小动脉瘤更加显著[9]。

3 讨 论

目前,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栓塞材料方面, 期望开发出一种更新, 更安全的新型栓塞材料。在外科方面主要是建立合理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常规:在神经科改变只注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忽视病因学研究的传统观念。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和颅内动脉扩张症等复杂性动脉瘤, 尚待继续积累治疗经验。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血管内治疗

参考文献

[1]Vega C, Kwoon JV, Larine SD.Intracranial aneurysms:current evidence and clinical practice[J].Am Fam Phys, 2002, 66 (4) :601-608.

[2]范卫健, 詹仁雅.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7, 34 (3) :222-224.

[3]梁敏, 汤树洪, 甘渭河.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进展[J].广西医学, 2008, 50 (3) :698-610.

[4]秦军, 李新建, 黄宽明, 等.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 11 (11) :658-660.

[5]Rinne J, Shen H, Kivisaari R, et al.Surgicalmanagement of aneurysm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Schmidek HH, SweetWH.Oper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 in-dications, methods, and results[M].New York:WB Saunders, 2000:1159-1180.

[6]Cowan JA Jr, Dimick JB, Wainess RM, et al.Outcomes after cerebral an-eurysm clip occlu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need for evidence based hosp ital referral[J].Neurosurg, 2003, 99 (6) :947-952.

[7]Boris Lubicz, Joana Graca, Marc Levivier, 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J].Neurocritical Care, 2007, 5 (2) :93-101.

[8]Fiorella D, Allbuquerque FC, Han P, et al.Preliminary experience using neuroform stent fo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J].Neurosurgery, 2004, 54 (1) :621.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动脉瘤患者中, 男12例, 女9例, 年龄36~70岁, 平均51.3岁。Hunt-Hess分级:Ⅰ级3例, Ⅱ级5例, Ⅲ级10例, Ⅳ级3例。临床表现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16例, 颅神经障碍4例, 视力进行性恶化1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21例动脉瘤患者均经头颅CT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检查而确诊, 其中5例行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 。前交通动脉瘤9例, 后交通动脉瘤11例, 大脑中动脉瘤1例。其中出血2次以上者6例。动脉瘤最小为2.0 mm×2.0 mm×1.0 mm, 最大为10.0 mm×8.0 mm×8.0 mm, 瘤体/瘤颈比为1.1~2.4。

1.3 方法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经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 置入6F导管鞘, 全身肝素化后行DSA, 了解动脉瘤形状、大小、位置、与载瘤动脉关系以及脑底动脉环等情况。瘤体/瘤颈比值<1.5者直接进行介入治疗, 瘤体/瘤颈比值>1.5者在支架或球囊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根据动脉瘤的直径大小选择相应的电解脱微弹簧圈 (GDC、Matrix或EDC) 。在示踪路径图下进行栓塞, 经导引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 同轴系统导管间用生理盐水持续滴注, 经微导管送入弹簧圈, 填满动脉瘤腔, 弹簧圈在X线透视下在动脉瘤内盘旋至致密不透X线, 经导引导管造影动脉瘤不再显影。拔出导引管, 留置导管鞘, 不中和肝素, 6 h后拔除导管鞘, 压迫止血30 min, 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常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避凝抗凝治疗1周, 口服阿司匹林3个月, 6个月后复查DSA。

2 结果

本组21例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 15例患者达到完全闭塞, 4例患者95%以上闭塞, 2例患者90%~95%闭塞,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 无死亡、异位栓塞及永久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 未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生活均正常。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局限性异常扩大, 也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SAH也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致命危险。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以30~60岁多见。动脉瘤不定期的反复自发破裂出血, 威胁患者生命, 如何预防再出血是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愈率的关键措施。根据常规脑动脉造影或DSA明确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 对估计预后、决定手术方案有重大价值[3]。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在DSA下经股动脉穿刺, 将可脱性球囊或特制的电解脱微弹簧圈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 使之引起栓塞, 从而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4]。血管内栓塞能治疗大多数颅内动脉瘤, 但其禁忌证如下:颅内血肿引起颅内高压者;载瘤动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者;动脉瘤颈有小动脉发生, 栓塞可能导致该小动脉闭塞。本组21例动脉瘤患者均无以上禁忌证。

目前主张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时机为尽早检查明确, 有效处理动脉瘤[5]。研究表明, 如患者的一般状况允许, 出血后3 d内对动脉瘤进行干预治疗较为理想[6]。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动脉瘤的大小和体颈比, 瘤体/瘤颈比值>1.5的动脉瘤往往可获得较完全栓塞。本组21例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 15例患者达到完全闭塞, 4例患者95%以上闭塞, 2例患者90%~95%闭塞。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当前国际上较先进且应用普遍的一种介入方法。尽管其具有许多优点, 但血栓栓塞仍为最主要的并发症, 可能导致遗留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血栓栓塞发生的原因包括术中抗凝不充分、血液高凝状态、颈动脉斑块、载瘤动脉内血栓或斑块脱落、动脉瘤栓或斑块脱落以及介入器械诱发的血栓、气泡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 无死亡、异位栓塞及永久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预后良好, 患者易于接受。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1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 15例患者达到完全闭塞, 4例患者95%以上闭塞, 2例患者90%~95%闭塞,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 无死亡、异位栓塞及永久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 未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生活均正常。结论:电解脱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栓塞,弹簧圈

参考文献

[1]李宝民.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7.

[2]李江涛, 谢晓东, 王朝华, 等.颅内动脉瘤的介人治疗进展[J].放射学实践, 2007, 9 (22) :999.

[3]吕明, 吴中学.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 (9) :963-966.

[4]马廉亭.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始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1, 12 (6) :65-66.

[5]肖福顺, 吴中学.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再通的可能性[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0, 27 (4) :203-205.

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第8篇

关键词:护理,围手术期,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之一,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动脉瘤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发。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为了提高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加强患者酌围手术期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给患者介绍有关颅内动脉瘤的诊治知识及良好的治疗效果,让其对治疗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动脉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并随之出现各种心理反应。为了让患者尽快适应角色改变,承认疾病的客观存在,因此针对个体采取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年轻者易对自身的前途、婚姻、工作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对这类患者应经常与之谈心,给予心理疏导,可让同类患者现身说法,使其精神放松。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希望对自身疾病状况及康复有所了解。对此类患者,在适当让其了解疾病程度的同时,应让患者充分休息,听听音乐,谈患者感兴趣的事,以分散其注意力,并给予生活上的细心照顾。

1.2 避免一切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因素安排患者在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的病室,限制探视。

让患者自由卧位,并适当抬高头部,避免患者对绝对卧床休息误解为强迫性,使其了解单一的卧位易导致某些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等。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情绪,必要时给予适当镇静剂,有癫痫发作者遵医嘱按时给抗癫痫药物。饮食宜多吃新鲜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增加脑压,便秘时可给予轻泻剂或低压灌肠。预防感冒,避免过度用力打喷嚏及咳嗽。控制血压,保持平稳,避免脑供血不足或动脉瘤破裂出血。护士在用降血压药物的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血压,避免血压过低导致颅内灌注压过低而发生脑缺血和脑梗死,用药期间应严格执行医嘱,按时准确给药,以求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3 密切观察病情

动脉瘤破裂前多数患者可再次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眼痛、复视、项部僵硬、癫痫发作、感觉或运动障碍等。如不及时观察到先兆症状而未得到及时处理,后果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大出血致死。

1.4 应用抗脑血管痉挛药物的护理驶

动脉瘤破裂围术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60%,且持续2~3周。笔者所在科常规应用尼莫通注射液50 ml(含10 mg),在使用时常用微量泵匀速输入,注意避光,注意患者血压、心音、心率的变化,敏感者予减速及心电监护仪监测用药,保证患者安全。

2 术后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15~30 min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等1次,病情平稳后改为每2 h观察1次。观察术区敷料有无渗血,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尽快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及时吸出口腔、鼻腔、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昏迷的患者定时翻身扣背,有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湿化气道、做好雾化吸入等护理。鼓励清醒患者咳嗽、咳痰。

2.3 饮食

麻醉清醒后6 h,无吞咽障碍,肠鸣音正常者方可进少量流食,以后逐渐改为软食、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以保证术后机体的营养供应,胃肠功能紊乱者可行肠外营养补充。

2.4 注意大便情况的变化

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而引起栓子脱落及颅内压力增高;便秘者应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和蔬菜,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2.5 引流管的护理

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术后护理人员应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色、量。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阻塞和脱落,并每日更换。正常引流液是淡红色,量少。如果引流液颜色鲜红,引流量突然增多,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

2.6 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早期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以防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的患者,应给予抬高下肢,预防肺栓塞。

2.7 康复训练

颅内动脉瘤发病后,部分患者可保留永久性残废,如偏瘫、失语、颅神经麻痹等。除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外,应尽早对瘫痪肢体进行功能锻炼。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相结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失语患者加强语言功能锻炼。

3 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过度疲劳,多做身心舒缓运动,调节情绪。加强自我护理保健意识及肢体功能锻炼,自感不适随时复诊并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龚碧珍.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扩理.现代医药卫生,2006,22 (7):1051-1052.

[2]何芳.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当代护士,2007,2: 100-101.

[3]徐炳梅,郑连华,付文华.颅内动脉瘤19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72-73.

[4]梁青,张玲.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扩理.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13):2595-2596,2601.

颅内复杂动脉瘤

颅内复杂动脉瘤(精选8篇)颅内复杂动脉瘤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6例。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2~60岁,平均50.9岁。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