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71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车遥遥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文如下:

车遥遥,马憧憧。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注释】

⑴遥遥:长远的距离。

⑵幢幢:晃动,摇曳不定。

⑶东山:泰山顶东侧(山东省泰安县)。因为这里可以观看日出时的美景,故称为日观峰。亦称为东山。

⑷西风:秋风。

⑸流光:光彩闪耀、辉映的样子。

⑹晦:昏暗不显。

⑺三五:十五日。盈盈:充满的样子。

【翻译】

驿马奔驰在长远的路途,一路上马蹄飞跃,马影摇曳晃动着。你驿马长游泰山之东,要曳着秋风才能往东又向东的追游着。多么祈望我是星星你是月,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洁白的光彩辉映着。秋夜!月儿常暮掩在云堆里,而星星却辉映高挂着,多么的期待月儿的.出现!期待那十五月圆盈满时,你我星月皎洁辉映成天之佳偶。

【赏析】

“车遥遥,马幢幢”起笔不写人,也不写心情,只是叙述性的描写伊人骑马东去,路途遥远,马儿在日光下的影子摇曳晃动着。如此平淡的开篇,若只单句,那么是没有什么的。只是这“车遥遥,马幢幢”是伊人远去东游,远在泰山之东更远的地方,这远去的距离拉长了主人公的思念,只得拽住秋风东去,才能追游伴你。“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这逐风东去,却也不知能否追上,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法,使思念更加明显。

接着主人公说,我只愿我是一颗星星,你是月亮,你我夜夜流光洁白相互辉映着,长相厮守。就算这秋夜里,月儿躲在了云朵的后面,那么星星依旧放着皎洁的光辉,期盼着月儿的出现。更待十五月圆盈满之时,你我星月洁白辉映成天之佳偶。作者在这里巧用了比喻,也就是诗歌的拟物手法更加鲜明地衬托了对他或她的思念。

有时并不需要很多的言语,心中有那一份想念,把它寄给明月,星辰,它们会明白。她(他),也会明了!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车遥遥篇

作者:傅玄朝代:魏晋 车遥遥兮马洋洋,

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

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关键词:名词化,隐喻功能,医学英语语篇,翻译

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是英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 名词化是“指从其它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

1 英语名词化的研究

最早将名词化研究列入其语法框架的学者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叶斯伯森。此后, 转换生成语言学派、功能语言学派以及认知语言学派等都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其中,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为名词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 将它列入语法隐喻的范畴内进行研究。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 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 各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 即对意义的选择体现于对形式的选择。Halliday将这种形式的体现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对一件事情的表达涉及到三种成分过程: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在表达某一概念意义时, 讲话者在选择好过程类型和与过程有关的小句功能成分之后, 还要选择能体现这些功能的词类, 如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在一致式中, 过程由动词词组体现, 参与者由名词词组体现, 特性由形容词词组体现, 环境由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但是, 语义和语法形式之间也存在非一致式, 即隐喻体现。如过程可由名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体现, 环境可由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和介词短语体现等。如果将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转换为名词词组来体现参加者, 这时便出现名词化隐喻。这种在表达相同意义时语法范畴即词类发生转换的隐喻式表达被称为语法隐喻。胡壮麟给出这样的定义:“名词化是将过程 (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 和特性 (其一致式为形容词) 经过隐喻化, 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 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加者。”范文芳又进一步指出, 名词化隐喻体现参加者和过程两种语义, 这种结构既有事物的特征从而体现参加者意义, 又具有动词特征从而体现过程意义。名词化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得小句、语篇中的信息结构, 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变化、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

医学英语翻译是以医学科技信息为对象的工作, 医学英语语篇在文体、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 它要求逻辑上的条理清晰和思维上的严谨周密。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学英语翻译具有不同于其他语类的一些特征, 如科学性、客观性、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少人称主语、多名词化结构等。名词化是医学英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构建医学英语中语法隐喻的最有力工具, 体现了语体对成分功能的选择。而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化上表现的不同, 又反映了两种语言在意念、结构上的差异。因而医学文章中名词化结构的语义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 成为医学英语翻译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2 医学英语中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名词化隐喻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 它大量出现于医学英语语篇中, 具有重要的语篇功能。

2.1 语篇简洁功能

医学语篇要求句子信息量大, 能表达复杂的关系和内容, 但同时要求语言简洁。名词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的高密度性, 这通过增加语篇的词汇密度实现。简单的小句被打包成词组, 两三个小句打包成一个小句, 因而增加了医学语篇中实词的密度和信息浓度, 使语篇更加简洁和精确。

例①a.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gene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es that control living systems.

b.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molecular genetics developed greatly and this helped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lecules that control living systems.

例①a包含1个小句11个实义词, 词汇密度是11;例①b包含2个小句13个实义词, 词汇密度是6.5。显然例①a中名词化的使用加大了句子的词汇密度, 使关系更清晰, 表达更简洁。在例①中, 动词“understand”和“develop”通过名词化转化成了“understanding”和“development”, 语义功能由“过程”转化为“实体”, 语法功能由“及物性”转化为“事物”, 语法类别由动词转化为名词。

2.2 语篇衔接功能

名词化不仅在语篇的信息结构中举足轻重, 而且也和其它语法或词汇衔接手段一样, 对语篇的连贯、流畅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名词化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来实现的。“主位-述位”衔接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方式之一, 前句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名词化后, 可做下一句的主位、述位或它们的一部分。

例②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NYHA classific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enalapril group, together with a reduction in heart size and a reduced requirement for other medication for heart failure and the obsevation shows that the overall withdrawal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but hypotension requiring withdrawal occurred in seven patients in the enalapril group and in no patients in the palcebo group. 这个例子在前一小句述位中的动词observed, 名词化后在下一小句充当主位, 通过名词化手段将两个小句衔接起来, 使句子更加紧密。

例③We concluded that the addition of enalapril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an reduce motality and improve symptoms. The most beneficial effect is the reduction in death from the progression of heart failure. 动词reduce是前一小句述位的一部分, 其名词化形式reduction做下一小句述位的一部分, 使这个小句衔接自然得当。

例④Governm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make a commitment to control the disease by developing the manpower and by investing the mecessary resources, and to tackle the problem in a cost-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way. This global strategic requirement will promote progress towards achieving the goal. 此例中, 第1个句子中的情态动词must被名词化为requirement, 在下句中与This global strategic一起充当主位。

2.3 语篇客观功能

语言的一致式用动词体现过程, 动词须有参与者, 而名词化则使本来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转而由名词体现。过程和属性等转化成实体不仅可以减少显性 (overt) 过程和容易主观化的描述, 而且还可避免提及无关紧要的施动者, 从而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上面, 这样既可掩饰科学研究中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同时还赋予研究者以权威性。

例⑤a. Understanding and exploiting these complexities holds promise for more effective therapies in the future.

b. If we can understand and exploit these complexities, it promises that we can find more effective therapies in the future.

由于名词化的使用, 例⑤b中的施动者we在⑤a中消失了, 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名词化的“understanding”和“exploiting”给人以既定事实的感觉, 达到了客观性的目的。

2.4 语篇正式功能

英语的名词化程度与文体的正式程度密切相关。医学英语属于科技文体, 要求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 因此应根据其语篇特点, 适当使用一些名词化隐喻, 以增加语篇的正式程度。

例⑥The use of the Nebulizer Chronolog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compliance with netered-dose inhaler use; comparison of compliance measured by the chronology with compliance measured by other techniques, including canister weights and self-report; and determination of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the chronology could be used to enhance paticipant compliance.

这个例子中use , assessment, comparison, determination是分别将use, assess, compare, determine名词化的结果, 这种名词化结构的使用, 使整个句子用词简练, 结构紧凑, 表达更精确和严谨。不仅增强了语篇的正式化程度, 而且提高了语篇的信息度和可读性。

3 名词化现象对医学文献英汉翻译的启示

医学文献是以事实为基础记述客观事物的, 要求用词简洁、表达确切, 结构严密、描述客观。名词化结构是以短语形式来表达一个句子, 结构言简意赅, 内部组织严密, 并可以把更多的信息结构融于一体, 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 表达更细密, 因而医学英语语篇青睐名词。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各自的性质不同, 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动词。汉语是一种缺乏屈折形态的语言, 其语法结构表现较强的相似性, 并具有“板块”特点, 意义决定于语序, 有“以动词为中心”的语法特征。因此在把医学英语语篇翻译成汉语的时候, 应该注意将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转换成汉语的动词结构, 把英语名词化的汉译看作是一个名词化还原的过程, 即将英语名词化还原为其相对应的汉语动词、形容词甚至小句的过程。

例⑦There is also a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change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cancer cells can promote their proliferation.

译文: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如果癌细胞的宏观环境变化, 那么它们便会扩散。

例⑧Although the production of such transgenic strains of animals carry foreign genes is now a relatively routine tchnique in many laboratories, it is unlikely that such methods will be extended to human embryos, both for moral and technical reasons.

译文:尽管目前在许多实验室里培养这种携带异体基因的动物转基因株是一种比较常规的技术, 但由于伦理及技术方面的原因, 这些方法不可能扩展应用于人体胚胎上。

例⑦中“a growing recognition”和例⑧中“the production of such transgenic strains of animals carry foreign genes”都是名词化的结构, 如果分别照搬译成“不断增长的认识”和“……生产”势必拗口难懂, 甚至根本无法译出, 而用动词结构处理, 不仅把原文的意义表达了出来, 汉语译文也通顺。

同样, 在汉语翻译成英语时也要注意把汉语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和汉语小句转换为英语的名词化结构。

例⑨血栓可能会引起血管突然阻塞, 造成血流完全中断。译文:A thrombus may cause sudden closure of the vessel with complete obstruction of the blood flow.

例⑩过度换气会使正常受试者的血压轻微下降, 而患有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则较小。译文:Hyperventilation produces small decreases in blood pressure in normal subjiects and large degrees in patiens with automatic failure.

这两例的一些汉语动词结构都译成了名词化结构, 修饰动词结构的副词则译为名词结构的形容词修饰语。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对名词化结构的翻译不能停留在结构表层上, 仅满足于词汇本身概念含义的对应, 而必须深入到结构的第二层、第三层中, 按照转换的规则, 从概念的组合当中发掘其关联含义, 利用汉英结构的不同特点转换与补充, 使译文更加符合各自的习惯与要求。

4 结语

名词化是医学语篇的重要特征, 它使医学语篇更加客观、精确、简洁与正式。研究医学英语语篇中名词化的功能, 了解英汉结构的不同特点, 根据转换原则采用隐喻式的译文有助于体现医学英语的正式性、客观性和信息高密度性等文体特征。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340-367.

[2]Martin, J.R.English Text[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2:406-417.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 1985:137-148.

[4]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88-93.

[5]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4) :1-7.

[6]朱永生, 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与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95-101.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第4篇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 差异性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语篇衔接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及差异,对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采用恰当的语篇衔接手段能够使语篇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清楚表达作者观点。因此我们将着重探讨英汉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差异对比,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策略。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1.照应。Halliday和Hason把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五类: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其中词与所知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照应。英汉指称类型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人称、指示、比较三种类型的指称和照应,但不同的是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英语中有定冠词,汉语中则没有。汉译英常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我们极易忽略的问题。例如:A:香蕉在哪里? Where are the bananas? B: 在那边Over there.汉语中虽未指明A要什么香蕉,但香蕉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和B 的共识之中。所以译文一定要用the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另外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关系。例如: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小会觉,就到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译文增添了主语we.

2.省略。省略(ellipsis)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省略是语言使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英语注重形合,在省略时,往往利用其动词变化的时态等方面来实现。但是在汉语中动词并没有时态的变化。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于英语中根据上下文而省略的动词和形容词,(句子成分,因为省略的也可能是其他成分,不止这两种。)根据汉语的习惯转换为重复或替代。例如:For better or for worse, education in China isn’t what it used to be.。No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n’t (what it used to be)either.后面一句中为了避免重复,省略了表语在翻译成汉语时,我们应将省略的部分还原出来,如下:改善了也罢,变坏了也罢,总之中国的教育和以前不一样了,不仅如此,科技发展也和以前不一样来了。

3.替代。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替代指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下文中的某部分,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上下文中的替代成分去索引。替代形式与被替代成分之间的这种预设关系使得整个语篇前后衔接起来。使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更为简练、紧凑、清晰,使新信息更为突出。他们把替代划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分句性替代。替代从量上考察,汉语替代出现的频率低于英语,在多数情况下,当英语使用替代时,汉语则选择使用重复原词(或原词的一部分)和照应。如在名词性英汉互译时,根据语法及行文表达的需要,可采用直译、重复或省略法酌情译之。如:l don’t like white envelopes。I like yellow ones.我不喜欢白信封。我喜欢黄的。“ones”替代了“envelopes”,汉译时,“的”,替代了“信封”,相互照应。

4.连接。汉语为语义型语言,着力考究字与语义及其相关关系,注重内容的意会性,因此汉语总的来说是意会性语言,也就是说段落内的连贯更多的是依靠语义,依靠句子表达的事件的内在联系,内在逻辑联系来实现连贯的。但是英语语篇事件不完全是以自然时间和因果逻辑安排的。因此它必须用语言手段给每个事件定位,使语篇中各事件关系明确、层次分明。因此英语语篇中多使用连词将各种信息连接起来达到语篇的连贯。与其它所有衔接手段相比,连接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例如:Then he swam to the shore after spending the whole night in the water. During that time, he covered a distance of eight miles. Early next morning, he saw a light ahead. He knew he was near the shore because the light was high up on the cliffs. 这段话可以清楚看到英语形和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先要理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要注意连词的翻译,有些连词不必翻译,应符合汉语的习惯。参照译文如下:他在海里游了整整一个晚上,游了八英里,才快游到海岸上。到了次日清晨,他才看到前面有光。峭壁上,灯光高照,他意识到他已经靠近海岸了。

5.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接应机制之一,它通过词汇选择、组织和聚合建立衔接关系。语篇在成其为篇的过程中经历了“字——句——段——篇”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汇起到了基础而关键的作用,没有词汇,整个篇章就无从谈起。词汇衔接手段在各类语篇题材中占所有衔接手段的48%,研究衔接手段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研究词汇,而且研究书面语篇的衔接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研究语篇中的词汇模式,词汇衔接对实现语篇连贯显得尤为重要。

词汇衔接可由词汇重复来实现。词汇重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它既可衔接语篇,又可起到突出主题、加深印象的修辞效果。不同的是,一般说来,英语原词重复比汉语多,主要原因是英语词汇有曲折形式,而汉语中则没有。(英语同一词汇的重复没有汉语多,汉语喜重复,英语则极力避免同一词汇的重复使用,除非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这样论述与下面例子吻合)。而且,英语中广泛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义词和下义词达到连贯的效果。与之相比,汉语在词汇手段上多使用原词重复。将英语翻译汉语时,往往将原文中的同义词等还原成原词重复。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have spared no expense to ensure that the other side can not contemplate a first strike. The Russians have developed land-based missiles that trundle about the country on trucks and railroad cars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locate all of them at the same time.文中三个词the Soviet Union、The Russians、the country属于同义词,都是指苏联,在翻译成汉语时,可以使用原词重复,而不应该机械地翻译成俄国人和这个国家。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语篇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并且分析了英汉在使用衔接的差异,为英汉翻译提供了借鉴。同时,译者要充分意识到英汉语篇在衔接方式的异同,尊重和顺应语篇的衔接规范,在翻译时进行转换。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衔接方式,最终都要服从于语义上的连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Hasan.2001.Cohesion in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Hoey,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新编大学汉译英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⑵幢幢:晃动,摇曳不定。

⑶东山:泰山顶东侧(山东省泰安县)。因为这里可以观看日出时的美景,故称为日观峰。亦称为东山。

⑷西风:秋风。

⑸流光:光彩闪耀、辉映的样子。

⑹晦:昏暗不显。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范成大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范成大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像《后催租行》中借老农之口所说的“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语气冷隽,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并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

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他在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纪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象,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

范成大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范成大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然而其诗风的个性不够鲜明。

范成大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T。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

书法

范成大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现今所能见到的范成大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 明代王世贞在《m州山人稿》中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董史在《皇宋书录》称其:“(范成大)近世以能书称”、“字宗山谷、米老,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

白马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楛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 第8篇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语篇衔接手段的正确运用方法,探讨英汉语言学习者在语篇衔接翻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翻译策略,更好地服务英汉翻译学习者。

关键词: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翻译技巧

一、引言

语篇衔接的研究是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英汉语言存在异同,为了指导实际的语言交际,进行对比研究成为探讨的课题之一。在起初阶段,韩礼德和哈桑提出了语篇衔接概念,并提出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限于篇幅,本文只从照应、替代、省略展开,对英汉语篇衔接进行初步探讨。

二、照应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照应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指用人称代词(如me , her, them等)及其相应的限定性代词(如her, their等)和名词性所有格(如mine ,hers ,theirs等)所建立的一定语义逻辑关系。人称照应对比分析:

例: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人称代词 “她”指“祥林嫂”,“自己”表示反身意义,指的是“卫老婆子”。汉语中重复出现的代词可省略。

2.指示照应

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等所建立的一定的语言逻辑关系叫作指示照应。以发话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为参照点来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远近(如this ,these ,now和here指近,而that ,those, then和there指远,the指中性)。

3.比较照应

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以及比较级所建立的一定的语言逻辑关系叫作比较照应。总体比较,表示完全相似的形容词有same, identical等,副词有identically等;表示总体相似的形容词有similar ,additional等,副词有similarly, so等;表示不同的形容词有other, different等,副词有otherwise, differently等。具体比较有better, more等比较形容词和量词以及so ,more ,less ,equally等副词。比较照应对比分析:

例: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老舍《骆驼祥子》)

在汉语中,形容词前加个“更”字就能表达形容词的比较级,一目了然。

三、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替代上文中出现过的词组、从句或其他语法结构。替代主要有三种情况: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从句替代。汉语中的替代现象要少于英语。

1.名词性替代

英语中我们常用一个名词代替另一个名词 ,这种现象叫名词性替代。可以充当名词性替代功能的词较多,常见的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关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所有格以及不定代词。

2.动词性替代

用动词do和do so等代替前述动词或动词词组的语言现象叫作动词性替代。

3.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特别是宾语从句,有时可以用so/not来代替,这种情况被称为从句替代。so表示肯定,not表示否定。

四、省略

省略指把语言结构中某个成分省略不提。省略和替代都是避免重复的常用手段,两者常常互相替代使用。有语言学家把省略称为“零位替代”。英汉语言的省略大致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汉语的省略只求表达意,而英语常省略前面出现过的词语。

1.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语法手段。汉语中的动词性省略与英语中的非常相似,但同英语相比,汉语中动词性省略情况较少。汉语更倾向于对动词的重复。

2.名词性省略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谓语省略较少。汉语中省略的大多是主语部分,英语一般不能省略主语。名词性省略对比分析:

例:脱下衣服的时候,他听得外面很热闹,阿Q生平本来最爱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译:While he was taking off his shirt he heard up boisterous outside, and since Ah Q always liked to join in any excitement that was going ,he went out in search of the sound.

例句中省略了主语“他”,但同样情况下英语的主语不能省略。从译文中可看出英语句子在结构上相对工整,每个句子都有主语。

3.小句性省略

小句性省略是省略的极致,表达简洁。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而所有的语篇衔接手段都服务于文章的整体性。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性和一致性,英语和汉语之间也不例外。本文研究了在英汉语言环境中各种语篇衔接手段的作用和翻译的策略,以便语言学习者正确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更精确地表达语言,从而创造更地道精准的译文。

参考文献: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创作背景

贯云石在任翰林学士期间,对朝廷险恶的政治斗争有深刻的了解。他在元仁宗延祐元年(13)“称疾辞还江南”,结束官场生涯,即为此故。此曲则是贯云石于公元延祐二年(13)辞官之后隐居杭州时期所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争夺功名像马车下坡,谁能看破它的惊险?昨天还是翰林院的大臣,今天就遭遇了灾祸。怎么能和我避开官场的**,走在安乐的地方相比呢?

注释

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又叫《江儿水》,属双调。五句。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多用为小令。

参(cān)破:佛家语,其意即看破、看透。

玉堂:汉代宫殿的名称,此处指翰林院。

争:怎。

赏析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起得很有气魄,开门见山,向迷恋仕途的人提出了严重警告:你们知道吗,在仕途上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如同坐在一辆载重的下坡车上一样,随时可能摔得车毁人亡,个中危险谁看破了。首句运用比喻,准确切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紧接的三句全是为首句作注脚。第二句“惊险谁参破”,实际意思是说谁也没有参破。为了让这些迷恋官场的痴人惊醒,三四句就用事实来说话:“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 ”两句十个字,是充满血和泪的总结,是对元代官场的险恶的真实概括。贯云石的祖父阿里海涯是元初平宋统一全国的重要功臣之一。公元1286年在授给他高官后不久,元世祖忽必烈“遣要束木钩考荆湖行省钱谷”(《元史·世祖本纪》),要从“贫贿”入手整垮这位开国功臣,他被逼自杀了。桑哥主持朝政,百官动辄得咎,他“壅蔽聪明,紊乱政事,有言者即诬以他罪而杀之。”和贯云石同朝为官的权臣铁术迭儿,“蒙上罔下,蠢政害民”、“恃其权宠,乘间肆毒,睚眦之私,无有不报”(《元史奸臣传》),将不少正直的官员杀害了。这是全曲的`第一层意思,写官场的险恶,虽占篇幅较多,但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

“争如我避**走在安乐窝”,是第二层;点明全曲主旨。“**”:指“竞功名”的政治生活。宋代邵雍曾隐居河南苏门山中,题所居为“安乐窝”。后世遂以安乐窝代指隐居安逸的生活。全句说,这一切怎么比得上我躲避政治斗争、辞官归隐。全曲集中笔昙描绘“竞功名”的危险,是为了同“安乐窝”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同“玉堂臣”比,隐逸生活是闲适美好的;同“遭残祸”比,隐逸生活是安全幸福的。这样描写,就使作品所肯定的生活具有强烈的吸引人的力量。

吁嗟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吁嗟篇

三国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吁嗟篇》译文

可叹我这流转的飞蓬,活在世上偏偏如此艰难。永远地离开了根茎随风飞去,朝朝与暮暮不得安闲。由东至西横过了多少曲路,从南向北越过了多少荒田。突然遇上旋起的回风,把我吹入蓝天上的云间。我以为来到了天路便是尽头,谁知又堕入无尽的.深渊。暴风再一次将我卷起,仍旧把我送回最初的那片田野。我正要往南,却忽然朝北,正想往东,却被吹到了西边。飘飘荡荡的我不知所归,一时间霍然消失,一时间又霍然出现。我曾经飞遍了八大湖泽,也曾经走遍了五岳的山颠。尝尽了人生流离无定的痛楚,有谁能体会我内心的苦艰?我愿做那林中的小草,随着秋播的野火,化作一缕缕尘烟。就算要承受野火烧燎的痛苦,能与株荄生死相连,我也心甘情愿。

《吁嗟篇》注释

“吁嗟”两句:以秋天的蓬草离去本根,随风飘荡,比喻曹植的屡次迁徙封邑。

夙夜:从早晨到夜晚。

陌:田间东西的通道。阡:田间南北的通道。

卒:与“猝”相通,突然。

回风:旋风。

飙:从上而下的狂风。

中田:即田中。

八泽:指八薮,八个地名。

五山:指五岳。

中林草:指林中草。株荄:指草的根株。

《吁嗟篇》简析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杂曲歌辞・车遥遥

作者:张祜朝代:唐体裁:乐府 东方oo车轧轧,地色不分新去辙。闺门半掩床半空,

斑斑枕花残泪红。君心若车千万转,妾身如辙遗渐远。

碧川迢迢山宛宛,马蹄在耳轮在眼。桑间女儿情不浅,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杂曲歌辞・车遥遥

作者:胡曾朝代:唐体裁:乐府 自从车马出门朝,便入空房守寂寥。玉枕夜残鱼信绝,

金钿秋尽雁书遥。脸边楚雨临风落,头上春云向日销。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 第1篇《车遥遥篇》翻译及赏析《车遥遥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其古诗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