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裁范文
科技体裁范文(精选7篇)
科技体裁 第1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体裁分析,宏观结构,微观语言特征,语步
引言
科技论文作为载体,承担着科技领域交流和互通有无的桥梁。然而对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最先、最多接触的并非是论文本身,而是其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不仅是快速了解科技成就的手段,更是快速检索本学科领域最近发展状况和收集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写好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中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对比,分析其体裁特点及其差异,并探讨其规范化的写作模式。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研究
1.体裁分析
自上世纪70年代,“体裁”就被广大语言学者接受并推崇。很多语言学家曾对其进行过深刻的解释。Swales (1990:58)认为,体裁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同目的的交际活动构成的实现交际目的的一种工具或媒介;语篇的目的是交际行为的出发点,它决定了体裁的存在,影响着语篇的语言风格和内容,形成了语篇的“图式结构”。国内学者秦秀白(1997:9-10)将Bhatia的定义作出详尽的总结,认为“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其内部结构鲜明,高度约定俗成,对语篇的建构具有约定俗成的制约力,内行人可在体裁这一框架内传递交际目的或个人意图。
Swales强调利用“语篇社团的文化规约性”研究某一特定体裁的宏观图式结构及其他文体特征,目的在于探讨特定交际目的如何影响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从而有利于后人对语篇进行鉴赏和模仿(王小兰,2007:56)。英文摘要作为一种高度概括原文内容的媒介,不仅具有其特定的交际功能,同时也决定着语篇的内容和独特的文体特征。Bhatia (1993)认为英文摘要的结构应包括四个语步:引言—方法—结果—结论;Graetz (Swales,1990:181)也提出英文摘要的结构应包括四个语步:提出问题—方法—结果—结论。Swales(1990:180)认为英文摘要结构应与论文结构保持一致,即导言—方法一结果—结论。本文将根据Swales的图式结构对语料库进行宏观结构分析;在英文摘要的微观语言特点方面,将着重对时态、语态及人称使用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中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在语言特点上的差异。
2.语料库
国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主要源自EI(美国《工程索引》)中10个不同学科刊物,涵盖化工、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方面。随机抽选这些刊物中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前5篇共50篇文章作为外文语料库。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主要源自万方数据上的上述10种不同学科刊物,并随机抽选这些刊物中发表于最新一期的文章各5篇共50篇作为中文语料库。
3.结果与结论
(1)结果
①宏观结构。根据对语料库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国际和国内英文摘要结构中各个部分出现的频率(如表1所示)。
“导言”语步通常是研究者对某一研究现状或重要性进行判断,从而引入议题,并介绍研究的目的。中外学者在该语步的使用上分歧较大。发表在EI的国外学者重视研究目的的介绍,而国内学者对该部分的介绍较少。另外,在对收录在EI中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时发现,作者很少介绍背景信息,表明EI检索力求英文摘要的简明、客观,最大限度地展现研究的主要内容。
“方法”语步通常介绍研究方法或过程,包括研究对象、研究中使用的设备、手段及步骤等。“结果”语步是总结研究得出的成果。在方法和结果这两个语步上,中外学者表现出一致的高使用频率。“结论”语步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问题、建议或推测。在这部分中,中外学者都表现出较低的使用频率,而收录在EI中的英文摘要几乎很少出现结论部分。这表明EI检索严格对英文摘要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任何个人性的推断和建议都将左右读者的思想,这是对科学的限制。
②微观语言特点。在对国内外语料库进行时态分析时,先统计出两个语料库中各个时态出现的总次数,再计算出每个时态出现的百分比(每个时态出现的总次数除以所有时态出现的总次数)。通过研究发现英文摘要中使用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和一般将来时,但由于后两种时态出现次数较少,本文将不作细致分析。国内外语料库中主要使用的时态为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也有出现(如下表2所示)。两种英文摘要中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使用的方式基本一致,即在导言、结果和结论语步中使用一般现在时,而在方法语步中使用一般过去时。
语态主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我们统计两个语料库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出现的总次数,并算出各自出现的百分比。根据表3所示,由国内外作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被动句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3%和35%;主动句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7%和65%,由此可见,国内作者所撰写的英文摘要更多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而收录在EI中的英文摘要则以主动语态为主。
Tang,R.&John,S.(1999:S27)认为,第一人称的所有形式为I,me,my,mine,us,our和ours。据此我们统计出两个语料库中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为了简便,以万字为统计单位)。统计结果表明,在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出现116次,占外文语料库中总字数的0.19%;国内期刊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出现23次,占中文语料库总字数的0.03%。显然,在第一人称的使用上,国外英文摘要比国内英文摘要使用的次数多,说明国外作者并不排斥使用第一人称。
注:此处出现的频率为万分比
(2)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推出发表在EI检索中英文摘要的宏观模式为导言—结果—三个语步,而国内学者的书写只强调方法—结果语步。不难看出国外学者在书写英文摘要时严格按照提出问题—采取方法或手段解决问题—问题合理解决这一逻辑结构,注重将逻辑推理严密地组织起来。而国内学者首先从方法入手,通过对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果。这种结构不仅大大降低了英文摘要的严谨性,同时也给英文摘要增添了一些随意性。
在时态的选择上,EI检索中的英文摘要主要在导言、结果和结论三个语步中使用一般现在时,而在方法语步中使用一般过去时。这是因为在介绍研究目的和范围时通常是对一种现象的陈述,可使用一般现在时;在介绍研究的方法、手段或步骤时通常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可采用一般过去时;根据研究得出的结果与结论代表着文章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是对研究的客观陈述,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
在语态的使用上,本文证明了英文摘要书写应以主动句为主,被动句为辅的特点,但这与众多国内学者的观点有悖。许多学者认为:“科研论文强调研究的客观性,任何结论的得出都必须有事实为依据或逻辑严密的推理,所以其英文摘要应尽量使用被动结构”(肖坤学2004:85)。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引起被动语态滥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不了解国际标准IS0214-1976(E)对英文摘要书写的要求。该标准要求“应尽量采用主动语态,因主动语态有助于文字的清晰、简洁及有力的表达。”第二,错误地将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应用到英文摘要的书写中来。科技论文强调客观性,可以频繁使用被动语态,但由于其英文摘要在结构上的特殊性,想当然地使用被动语态必定导致错误。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还证明了第一人称在英文摘要中使用的可行性,这也是中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书写的显著差异之一。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
理解和写好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关键,是透过英文摘要的表层语篇来认识和掌握其内在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作者在分析语料库时发现,EI英文摘要所使用的句型与国内期刊英文摘要的句型有所不同,其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使用的句子多为短句;第二,较少出现“头重脚轻”的句子,即谓语在分句或单句末(有时允许谓语前后有一个或两个副词),谓语前的单词数(一般不少于五个)多于谓语的单词数(何瑞清,2004:16)。然而这类句子在中文语料库中出现较多,例如,The CPE of A549 cells induced by baicali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baicalin on change of CPE of A549 cells induced by RSV infection were observed through inverted phase(观察不同浓度黄菩对人肺癌腺上皮细胞的CPE及RSV感染后CPE的抑制作用)。
本文作者试图根据国外语料库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模式,整理出不同语步中常用的句型和表达方式,期望对英文摘要的撰写有所帮助。为了清晰地展现英文摘要结构中常用的模式,我们按照四个不同语步分别介绍:
1.导言
英文摘要开头要简明扼要地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或内容,通常会用到以下句型:
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present,deal with,etc.)...
Based on..,the paper mainly describes (analyzes,dealswith,etc.)…
The intention (purpose,aim,goal,etc.) of this study (arti-cle,investigation,paper) is to…
To determine (assess,study,investigate,describe,etc.)...
We conduct (undertake,intend,design,etc.)...
2.方法
在描写研究方法、步骤和过程时,通常是对过去发生的实验或研究等进行描述,因此主要使用过去时态及被动语态,常用句型有:
The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method,technique,etc.) wasmade (conducted,applied,determined,used,studied,etc.) to…
The test was conducted with...
…can be obtained (acquired,got,etc.) by using/through…
3.结果
结果部分通常是由研究方法得出的成果,一般多用现在时和主动语态,常见句型有:
The results are (show present,etc.) that…
We find (conclude,observe,etc.) that…
The study shows that…
4.结论
结论部分是根据结果部分得出的推论、启示或对未来的展望。EI检索中出现结论语步的英文摘要少之又少,但作为Swales图式理论的一部分,作者还是总结了一些常用的表达该语步的句型。
It is suggested (concluded,etc.) that…
The findings indicate (show,etc.) that...
总结
本文利用Swales的体裁分析理论透过语篇表层深入分析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这一体裁的内部结构和语言特点,期望为国内学者能够写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英文摘要、提高国内学者英文摘要的书写质量、促进国内外科研成果的交流与推广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21-58.
[2]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要》,《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第9-10页。
[3]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NY:Longman,1993,P1-80.
[4]沈育英:《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特点及写作》,《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第22期。
[5]Tang,R.John,S,"The'I'in identity:Exploring writer identity in student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9,V18:s27.
科技体裁 第2篇
《写作场景-写作中的体裁策略》, 以下简称《体裁策略》, 是写作学习和写作教学指导用书, 是三位来自不同美国大学的写作教师联合所著。在修辞体裁理论框架下, 对写作场景、情景和体裁进行新的界定和阐释, 从而为写作学习和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策略和具体的课堂实践办法。
二、场景、情景和体裁的定义
作者认为, 场景 (Scene) 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共同目标进行交流的地方, 例如写作课堂、聊天室、社论专栏都可以看作是场景;就像舞台能帮助演员表演一样, 了解场景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步。
情景 (Situation) 是指发生在某个场景中的修辞行为及交流互动, 每个情景都代表一次修辞交流行为 (rhetorical interaction) , 参与者用语言就某个主题通过某种方式为了某种目的进行交流。它涉及到参与者、主题、设置和目的等因素, 即在一个场景用语言去完成某件事。
体裁 (Genre) 是指对应某个情景所做的惯常性的典型修辞方式。体裁不仅仅意味着分类, 体裁往往带着某种期望在里面期望浪漫喜剧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期望动作冒险片会有高科技的效果处理等。
三、体裁的作用
这部著作, 全新的地方是应用体裁理念来进行写作教学, 作者用浓重的笔墨介绍了体裁是如何在写作各个环节种起作用的, 下面就对体裁在写作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1、用体裁来解读写作场景
作者认为, 体裁具有社会角本的功能, 比如, 上大学写作课, 老师发下来的教学大纲, 就是一种体裁, 大纲除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和期望等, 它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业什么时间完成, 课堂出席考勤制度怎样, 学生就会知道这门课程的价值、信念和目标, 以及在这个场景中应该如何表现。教学大纲, 换句话说, 是成功走进写作课堂的最重要的社会角本。怎样解读教学大纲这个体裁, 决定着学生在写作课堂场景的各个情景中各种行为的有效性。
2、进行体裁分析
对于不同场景里不同情景, 人们交流范式的近距离批判性分析叫体裁分析。体裁分析的过程包括收集体裁实例, 识别体裁范式, 总结范式中描述性特点。进行体裁分析, 可以增强学生对交流范式的了解, 从而在不同写作情景中进行有效的写作活动。对体裁分析的具体过程包括:1) 收集该体裁一定数量的实例;2) 弄清楚这种体裁应用的场合、时间、人员, 目的和方式;3) 总结该体裁的修辞和语言学特点;4) 总结该范式使用者的特点, 交流的特点和交流所在场景的特点。
3、体裁贯穿写作每个环节
事实上, 写作者决不会从零开始, 通常从他写作所处的场景开始考虑, 然后选择一种体裁来帮助他完成写作目的。写作是在特定场景中有一定目的和读者对象, 通过体裁来达到这个目的的行为。所以, 优秀写作者会根据已知的体裁范式去对如何写和写什么做出决定。有些情景, 写作过程发生很快, 甚至让人注意不到, 像写一个购物单, 但写一个学术论文, 情形就会大不相同。写作过程会因为写作体裁不同而不同, 特定体裁总是要求某种特定的写作方式, 写作过程的某个环节或许需要强调, 或者几个环节需要结合在一起。一旦熟悉了某种体裁, 也就熟悉了这种体裁的写作方式。
四、结语
1、各章节内容概要
为方便读者, 将本书各章节内容概括总结如下:《体裁策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写作的场景、情景和体裁, 作者首先介绍并解释了本书的三个主要术语, 场景、情景和体裁。第二部分为学术场景中的阅读和写作, 作者介绍了大学这个学术场景, 具体分析了写作课, 以分析文和议论文这两个体裁为例, 通过体裁分析使写作更加有效和有意义。作者进一步讲解学术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讨论了如何撰写研究型体裁文章。第三部分为非学术场景中的阅读和写作。
2、独特之处
该书还有以下突出特点: (1) 强调写作是修辞和社会活动的统一, 作者强调学生写作时不仅观察写作场景, 而且要观察修辞互动交流, 观察体裁的应用。 (2) 强调批判性阅读和写作的统一, 作者提供了批判性阅读策略, 并解释了写作者对体裁分析式的阅读会帮助写作者在写作场景中进行有效的理解、选择写作策略。 (3) 重视公共场景中的写作, 作者帮助学生理解写作的公共场景和体裁, 详尽地讨论了个人在公共场景中的角色和作用。 (4) 安排个人和集体写作活动, 每个章节都有个人和团队合作活动的安排, 有的活动安排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有的鼓励学生珍惜合作机会, 有的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等。
3、总体评价
浅议《宣和遗事》体裁 第3篇
《宣和遗事》为辑录性质笔记小说。明高儒的《百川书志 ·史志二》中提及:“宣和遗事二卷……宋人所记, 辞近瞽史, 颇伤不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按年演述, 体裁甚似讲史。惟节录成书……剽取之书当有十种。”章培元《不京不海集》:“《宣和遗事》……其内容看, 是元代人汇录旧籍而成。”由此观之, 该书上卷多抄录其他平话本子, 下卷多摘自先代或同代的笔记小说。如《南烬纪闻》、《南渡录》、《李师师外传》、《宋俘记》、《宋朝事实》等。其中以对《南烬纪闻》的因袭最多。两书此类相同或相近之长篇条目不下十余处。
笔记小说在创作目的、创作原则、题材特点、形式结构、篇章结构、艺术风格等方面有明显特点。依此分析《宣和遗事》近于笔记小说多于平话。
一、从《宣和遗事》的创作目的和原则看
笔记小说的创作目的一般有三:教化人伦、拾遗补漏和消遣。其创作原则是主观上求真求信, 客观上神奇荒诞。
《宣和遗事》首篇开场诗“致平端自亲贤哲, 稔乱无非近佞臣”即为讽谏劝诫之用, 对一些正史未详录的事件扩写, 如靖康元年鞭春牛一事, 更为史册罕见的礼仪活动提供了佐证, 是对正史查缺补漏。该书诸事大多标以具体年月, 其发生年份依《宋史》核对, 除少量有误外, 基本与史实相符。然所记之事, 多宣传天人感应, 近于荒诞。盖其欲求信于人而刻意为之, 内容恐有编造之嫌。明代郎瑛《七修类稿 · 事物类》篇已有详述。
二、从《宣和遗事》的题材和形式看
笔记小说题材以“小”和“杂”主, 篇幅短小、无题目。观《宣和遗事》所载, 二卷本共计二百九十三条, 所言内容零散支离, 罕有前因后果。与平话类作品长篇大论, 结构完整, 线索清晰, 内容详实的特点相去甚远。所记之事有详有略, 长短不一, 但最长条目亦未超逾五千字, 短小精悍。正文内诸条目均未有明确标题, 只是在年代处以阴文标印。书首存有目录, 命名粗糙, 多是该段故事的内容概括, 如“宋氏子妻生髭须”、“狐升御榻诏毁狐王庙”等, 疑是后世编纂整理者补编。这种模式与平话差别很大, 近于志怪类笔记小说的行文形式特征。
三、从《宣和遗事》的篇章结构和艺术风格看
笔记小说的通用叙事结构单一, 上下篇之间联系极少。笔法受唐传奇影响颇深, 较为简略, 主要交代人物身份、性别、职位等信息, 有“广异闻”、“纪事实”的审美特征, 风格冲淡简约, 不尚华辞丽藻。
《宣和遗事》总体依年代变化叙述, 多处年份直接略过, 部分条目单取该年该月发生奇闻异事或重大事项辑录。二卷本共计二百九十三条, 篇首有目录, 布局近于笔记小说。对主人公描述并不突出, 无明显线索, 整部书由多段小故事拼接而成, 风格与平话相差甚远。该书罗列王安石变法, 蔡京专权, 梁山起义, 宋徽宗和李师师、林灵素等故事, 采用“说话”的艺术模式, 说唱特点比较鲜明。应是在民间流行的话本基础上敷演而成。但是, 相比于其他的说话故事, 该书各部分衔接较为生硬, 只能看做是部分平话故事的辑录。例如如林灵素故事, 其开头行文类于唐传奇笔法甚于平话, 其后部分则是对其“善能妖术, 辅以五雷法”字样的具体演绎。书中的宋江、李师师故事笔法也类于此。后集的艺术结构则明显不同于前集。多以编年叙事, 记叙了汴京的沦陷, 徽、钦两帝被俘, 高宗迁都临安等事, 描写得具体详实。虽也穿插诗词, 但数量极少, 仅加以略微评说, 说唱的艺术特点基本丧失, 更接近于史事记载。
《宣和遗事》所录诸条目大多言语约略, 言简意赅。内容以劝诫为主旨, 辅以历代兴亡旧事。其书开篇处“历代君王荒淫之失”、“安石引蔡京入朝任事”等条皆可为证。叙述徽宗朝异兆时, 《宣和遗事》偏重于纪实的方式进行讲述, 重在描写事情经过。这与平话中人物出场时着意刻画人物动作举止, 衣冠形貌不同。不以突出人物形象为主要创作目的, 而以编辑宣和年间散存的逸事为主要目的, 这是笔记小说的艺术特征。
《宣和遗事》应是辑录性质野史笔记小说。其内容原自当时流行的一些话本、笔记、传奇故事, 同时作者应在编纂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创作性的增删改动, 使其在简单的拼接组合上比以前的笔记体小说具更高的艺术水平。其书的体裁对今人进行短篇笔记小说向长篇小说演化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研究中国古小说的体裁演化提供了一笔资料。
摘要:《宣和遗事》是宋元易代之际产生的辑录类笔记小说, 其书的体裁对今人进行短篇笔记小说向长篇小说演化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研究中国古小说体裁演化提供了资料。
关键词:《宣和遗事》,宋元,笔记小说,平话
参考文献
[1]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2]笔记小说大观[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4.
荆州地区民歌体裁介绍 第4篇
一、号子
我区劳动号子种类很多, 如打硪号子、搬运 (装卸) 号子、船工号子、打桩号子、耕田号子、榨油号子、拉锯号子、石工号子、龙船号子、抬轿号子等。
劳动号子是与劳动紧密联系的, 劳动人民用它来协调动作, 减轻疲劳。号子一般都具有节奏鲜明, 气质豪迈, 主词少、衬词多和一领众合等特点。荆州水乡河流堤防很多, 千百年来与洪水作斗争中, 修堤打硪是农民的重要而笨重的劳动。从而, 产生了大量的打硪号子, 成为打硪时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按硪型可分为木硪、片硪、石磙硪三种;各种硪歌曲调繁多, 在声腔上有高腔、平腔、矮腔之分;在板式速度上有慢板、中板、急硪之别。歌词内容多为领唱者即兴创作, 也唱一些历史故事和传统戏曲唱词等。
二、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岗野外种地、砍柴、采茶、放牛、赶马时唱的歌, 我区近一半县有高山和丘陵, 山歌为数不少, 它的曲调特点是自由奔放, 节奏抒缓, 高吭悠扬。山歌长于抒情, 一般是一人独唱或二人 (或两组) 对唱, 也有领唱齐唱的。
山歌中“五句子”较多, 在江陵、松滋、公安、石首、钟祥等县流行最广。其中有“五句子”歌, 如《歌喊十里有人听》、《天上的星多夜不明》;有“喊五句”, 如《山歌本是古人留》、《山歌不喊也是痴》;有“赶五句”, 如《你看我的火烧焦不焦》、《郎在高山喊高歌》等。此外, 还有各种对唱山歌, 如《放牛歌》、《隔山隔岭隔个岩》。在京山、钟祥、荆门及松滋等山区的砍柴歌、采茶歌、赶马歌也较普遍。
三、田歌
田歌是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时唱的歌, 用以调剂精神, 消除疲劳, 提高效率。荆州水旱田地宽阔, 是集中粮棉产区, 因而田歌很丰富, 它是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水田地区有“栽秧歌” (栽秧锣鼓) 、“栽田歌”、“车水歌” (车水锣鼓) 、“扯草歌” (扯草锣鼓、扬歌) 、“推草歌”、“捅草歌”、“攘草歌”、“薅草歌” (薅草锣鼓、赶鼓) 等, 旱田地区也有薅草歌。每种歌在各地又有多种不同的曲牌、唱法和演唱形式, 有成套的也有散曲, 形成了荆州田歌的千恣百态, 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钟祥县扯草歌中的扬歌有这样一首:耕田不会把犁搬, 栽秧不会把腰弯, 扯草不会把歌喊, 看你哪象种田汉。足见自古“种田汉”扯草时必须会喊歌。钟祥“扬歌”五声子, 由五个不同的乐段组成, 它的结构形式分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五声, 演唱时有领有和。
荆门扯草锣鼓, 有成套的曲牌, 声腔有“三声子”、“五声子”等, 一般都是由三位歌师领唱, 即一人敲锣, 二人打鼓, 边打边唱。沔阳、潜江、天门的薅草歌, 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 演唱时有领有和, 领唱者唱主腔, 合唱者接号子, 主腔多唱戏曲唱词, 号子只有衬词, 曲调既具有山歌的抒情性, 又有小调的优美性。
栽秧歌各地的叫法不同, 钟祥叫“秧田锣鼓”, 潜江叫“花歌”, 监利既有“花歌”, 又有“罗罗冬”, 在演唱形式上, 既有请歌师傅在田界上唱的, 也有栽秧人边栽边唱的。监利“罗罗冬”演唱时, 先有[头声]或[二声]喊出号子, 随之引出正文[掌本], 最后[众合]、[掀蔸子]。江陵秧田歌《喇叭调》、《伙计调》, 《嘚嘚调》、《叮铛调》、《天天调》等, 旋律热情奔放、诙谐俏皮, 五十年代在省内就有较大的影响。
打麦歌, 它是农民用连枷打场时唱的, 有时称为打麦号子或连枷号子。打场时, 一般有男女数人, 面对面站立, 连枷此起彼落, 歌声高吭有力, 节奏协调一致, 气氛十热烈, 如沔阳、潜江《打麦歌》;也有抒情小调式的打麦歌, 如潜江民歌《崔冬崔》。过去用水车车水灌田, 既缓慢又笨重, 所以车水一般都打锣鼓、唱歌的习惯, 它起着除疲劳、记时间的作用。有些地方车水人分为两班, 一班在车上车水, 一班在车下敲锣鼓唱歌, 到一定时间互相调换, 也有在车上边敲边唱。在车水锣鼓中, 锣鼓占有重要地位, 锣鼓牌子花样很多, 如监利“车水锣鼓”分为[单接板]、[双接板]、[五接板]、[三转身]、[牛尾巴]、[八哥洗澡]、[野鸡跳窝]等, 一到车水季节, 广阔的田野、车旁, 歌声、锣鼓声混为一体, 好像一支美妙的田园交响曲。
四、小调
小调也称为小曲, 一般是妇女们在室内绣花、做鞋时唱的, 在田头稻场歇工乘凉也有唱小调的习惯。荆州地区小曲小调很多, 天、潜、沔一带更为流行, 演唱时常伴随着三棒鼓、敲碟子, 并有丝弦伴奏, 这是与过去逃荒卖唱的历史所分不开的。小调反映的生活面很宽, 但以爱情题材比重为最大, 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常以“四季”、“五更”、“十绣”、“十二月”以及花鸟鱼虫之类为题, 采用比兴手法, 通俗而生动, 群众十分喜爱。小调曲体结构方整, 多为一曲多词的分节歌形式, 曲调优美细腻, 婉转动听, 有很强的生命力。
五、灯歌
灯歌是群众在节日玩灯时唱的歌。荆州地区广大农村在逢年过节都有玩灯的习惯, 特别是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到处都是采莲船、地花鼓、打莲湘、蚌壳精、狮子、龙灯、虾子灯、海马、犟驴、高跷、车灯、滚灯、碗灯、九莲灯等等, 有些地方还扮作一台一台的“做事”, 如“老背少”、“溜老三推车”、“八仙过海”之类, 形式众多, 因此灯歌也特别丰富。这类民歌的特点是:歌词多数为吉祥的内容, 有祝福庆贺之意;曲调欢快活泼, 气氛热烈。演唱时一般带有各种道具, 着艳丽的服装, 载歌载舞, 并有锣鼓、唢呐、或丝弦伴奏, 各具特色, 是广大农村最吸引人的节日文化活动。
六、风俗歌
这类民歌反映了过去荆州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 一遇红白喜事和传统节日, 则是群众集中唱歌、听歌的大好时机。结婚办喜事, 女家陪十姊妹, 男家陪十兄弟, 贺喜闹房, 女儿哭嫁, 抬轿迎亲, 饮酒猜拳, 烧香还愿等都有歌;为老人办丧事, 打丧鼓, 唱孝歌更为普遍;还有端午赛龙舟, 七月放水灯, 清明请七姐的歌等等。石首跳丧鼓, 早期是老人死了之后, 请来歌师晚上伴棺守夜唱的, 其演唱形式, 是由一人坐着击鼓、帮腔, 两人各执一个钹, 面对面踱着节奏的步子你一段我一段的轮换演唱的。后来有些人为长辈“祝寿”也唱此歌, 称为“寿山歌”, 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改称“跳山鼓, 在茶馆甚至舞台演唱。
这类民歌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中有的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 但对于研究过去民风民俗, 以及在文学、音乐的继承和借鉴上, 却具有较高的价值。
除上述几类体裁的民歌之外, 荆州地区还有许多渔歌、儿歌、摇儿歌、宗教歌及生活音调。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摘要: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历史文化背景下, 各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方音语言等有着不同的特色。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价值观念也各有差异, 这一切使我国各地的民歌音乐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本文对荆州民歌做了具体介绍。
关键词:荆州,民歌,体裁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2
[2].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3].魏纳.莱奥 (匈牙利) :张瑞泽, 器乐曲式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8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欣赏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9
[5].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 (上下)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5.10
[6].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8
论河北民歌体裁的发展 第5篇
民歌体裁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 民歌体裁多样性的形成, 是我国多种地域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果。同时, 它又以多样而丰满的技术手段对滋育其发展的地域文化予以生动的艺术表现。探讨河北民歌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有利于了解河北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河北不同地域文化中的民歌, 使我们能够进一步透过各地域特有的文化来审视音乐艺术, 感悟民歌体裁所蕴涵的文化属性。
纵观五千多年辉煌的人类文明历史, 中国人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最动人之处, 是人与山、水、土地之间的神秘而敞开的亲情交流, 以及这种交流所形成的生活和历史文化积淀,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当然, 由于地理格局的丰富、复杂和多变性, 使得不同地域以及由此派生的地域文化, 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它直接影响和指导着生存其间的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创造。
在河北地域性的区域发展中, 北京自春秋之际作为燕国的都城“蓟”开始, 就一直在河北地域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自金元时期随着北京作为首都地位的逐步确立而初步崛起, 成为“九河津要, 七省通衢”的重镇。明清以来, 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渗入, 而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京津日益昌盛, 并相继从河北的版图上分离出去, 创造了一幕三足鼎立的历史剧。然而, 三地山水相连, 鸡犬相闻, 燕赵文化血缘所蕴涵的浓浓亲情, 没有因彼此的行政区划定而改变, 地域文化上的河北、北京、天津血脉相融, 我们探讨河北民歌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京、津理应回归其文化母体, 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
由于河北特出的地理位置, 京、津地处河北区域, 北京又是各朝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全国各地的优秀的音乐文化源源不断地汇入都城, 而又源源不断地辐射到京都周遍。至此, 河北是最直接的受益区域, 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体裁。
二、河北民歌体裁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 多次的民族迁徙, 屯田、移民、朝代更替等造成的人口流动, 使得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以内地为中心遍布全国, 各民族之间又杂居又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状况。
历史的发展中, 河北民歌体裁的变异与发展主要看一首民歌体裁自身的各种技术形态, 主要看不同变体, 即不同个体民歌间的发展衍化规律。
民歌体裁的变异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同样一首歌, 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 就是在同一个人的多次演唱中也会有所差别。这差别, 其实就包含着变异和发展, 人们在传唱民歌时, 总是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语言声调联系起来, 并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将其不断出新、完善、发展。这中间就贯穿着一条“存同”与“求异”的辩证发展关系。之所以“存同”, 是因为民歌在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总有一大批民歌经受住了考验, 人们确认它是美的。于是, 它就成为流传发展的基础, 这就是出新变异的根本所在。民歌艺术的创作规律就是这样, 它大都不是突如其来的, 新作品往往要依附于一定的“母体原型”。由这个母体原型, 它们才逐渐地发展成一大批音调相近、“血缘”相承的“大母体”, 如:河北 (大名) 民歌《摔西瓜》和江苏民歌 (田汉词、贺绿汀编曲) 《天涯歌女》在音乐旋律的走向上极为相似, 音乐旋律上几个主干音贯穿始终, 是一首反映生活小景的河北民歌。朱明瑛唱的《回娘家》这首歌之所以被说成河北民歌, 可能与此民歌有关。这首民歌也是说瞧亲人, 《回娘家》是瞧父母, 《摔西瓜》是瞧情人, 也是带了各样礼物, 也是天上下雨摔了跤, 情节、意境大更平稳一些。
冀中民歌《小白菜》和歌剧白毛女《北风吹》这两首民歌比较一下也会感觉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旋律由上而下地发展, 音乐表现出了悲伤哭诉的情感, 形象地表现出了主人翁的内心世界, 两首民歌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也比较一致。
这是我国民间音乐最常见的一种变化方法, 在民歌、民间器乐曲及曲艺和戏曲的唱腔与伴奏间均大量存在。它一般是将音符作节奏上的细分和填加经过音、装饰音, 对旋律加以纤细的润色, 使其丰满和委婉。晋县《孟姜女哭长城》是这一类民歌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如将它与较为古老的《孟姜女十二花名唱春调》作比较, 可看出前者要比后者丰满得多。民歌体裁形成与发展就因此而不断衍生和发展。
河北民歌体裁的“求异”, 是因为这是民歌赖以发展衍生的前提, 是保持它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如果一首民歌, 人们都采取“我怎么学的就怎么唱、怎么传”的陈旧的传统做法, 那民歌就没有今天这种变异和发展, 一定还处于淡俗平庸的原始状态。在这“存同”与“求异”的无限往复中, 民歌体裁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仅就河北民歌体裁来看, 它的变异现象已经非常复杂。从这种变异的最原始状态———动机的异体化, 直到繁衍派生出各种不同体裁类别的民歌, 其中是有不少规律可循的。
河北民歌具有兼蓄并收的交融性, 有人说河北民歌没有特点, 吕骥同志对此颇有高见, 他说:“这没有特点本身就是特点。”这话说得是比较辩证的, 说河北民歌没有特点, 无非是说它不像蒙古族民歌一出来就是那种奔放的、充满了马头琴旋律特点的羽调式歌曲, 再不就是那充满舞蹈节奏的新疆民歌, 或者是《阿细跳乐》那五拍子的欢快跳跃的律动, 但是, 河北民歌的特点正表现在它那兼蓄并收的交融性上。
河北民歌体裁经过历史的洗礼和音乐工作者不断的加工创作, 积累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裁结构。
摘要:河北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民间音乐是我国多种地域文化长期滋养的结果。我国地域广阔, 也影响着河北民歌体裁的多种多样。以下是笔者对河北民歌的形成、发展、及其旋律形成做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民歌体裁,地域性,发展,旋律
参考文献
[1].胡小满, 《中国民间音乐》[M],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邓光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乔伦、江玉亭, 《河北民间歌曲研究》[M],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0
《快手刘》主题与体裁辨 第6篇
让我们从部分选文中被删节的文字来入手。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此时我已经是懂事的中学生了饶有兴致地看上一阵子哪怕是易卜生和莎士比亚, 也不能使我这样成百上千次看个不够。”这一段话写出了快手刘的表演对“我”巨大的吸引力, 几乎可以用魔力来形容, 这种魔力甚至超过了世界著名剧作家的作品。我想, 经历过童年、少年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正如当今的中小学生对电脑、游戏的痴迷一般。而这样的经历是永生难忘, 且是异常美好的。鲁迅在小说《社戏》最后“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就与之相类似。
《快手刘》原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随后只剩下我和从窘境中脱出身来的快手刘显然他不明白, 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下。”对啊, “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把呢?单单是出于同情么?“他肯定不认识我”, 作者这么说, 也就是说在快手刘看来, 我只是一个旁观的路人;但在“我”看来, 快手刘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 我之所以出手相助, 也许更是为了让这份美好永远保留在脑海里。
文章里一段过渡性的文字也值得思量:“那去世的外婆, 不知去向的挚友, 妈妈乌黑的卷发, 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 那跑丢了的蓝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这里, 作者把快手刘和外婆、挚友、妈妈的卷发、遗失的书等事物并列起来说, 显然是将快手刘当作已经失去的童年生活的一个部分, 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寄托。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为了表现对快手刘为代表的小人物的同情和关注, 那么这些形象并列放在这里也就失去了意义。
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体裁。2004年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把它收录在“冯骥才散文两篇”里;而2006年的《小小说选刊》也将其收录, 那它自然也可以归入小说之列。这充分说明了现代作品在体裁上的模糊性, 用传统的“四大家族”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来划分文学作品未必都适用。然而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 它是一篇写人记事的作品,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作者透过人和事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 流露自己的情感。还有人把《快手刘》纳入津味民俗小说范畴, 对此我不敢苟同。
首先从选材来看, 冯骥才的民俗小说写的都是过去, 基本上都是清末民初的奇闻轶事, 比如《苏七块》写的是民国初年正骨医生苏金伞悬壶济世的故事, 《泥人张》写的是咸丰年间泥塑艺人张明山用出神入化的本领戏弄当地一霸海张五的趣事。此外, 《神鞭》《三寸金莲》等作品都是历史题材,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而《快手刘》写的却是现代的事情, 冯骥才并没有像写其他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奇人”一样夸张地来写快手刘, 而是借快手刘来回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
其次, 我们还可以从语言风格来分析, 那几部历史题材小说, 用语“津味”非常浓重, 大量的方言俚语充斥期间, 凸显了“卫嘴子”的神韵;《快手刘》中有很多纯散文式的语段, 这在冯骥才的民俗小说中却难觅踪迹。“人一走, 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 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的回忆”, 再美好的东西一旦逝去都只能成为干枯的回忆, 但我们都喜欢从这干枯的花瓣中去想象当初鲜花盛开时的场景, 去体会当初的美好。无论是语言还是其中表达的情感, 都具有浓浓的散文味儿。
我们还可以从写作技法来看, 《快手刘》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里面多抒情性的句子, 更像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而其他几篇作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 故事性很强。散文作品贵在“有我”“我”的经历、感悟、思想, 《快手刘》借那个童年时崇拜的偶像写出了童年的美好, “我童年的许多时光, 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从最后给快手刘的“解围”的一幕中,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不希望自己美丽的童年回忆像肥皂泡一样突然破灭。试想, 如果快手刘在那帮小孩面前失手被取笑的话, 那么我童年的与之相关的美好印象将会被无情地嘲弄, 这是“我”最不愿意看见的。
摘要:冯骥才的《快手刘》被多地选为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 从参考答案的设计来看, 命题者都把作品的主旨定位在“表现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和关注”上, 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有哪些特点? 第7篇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用铺陈夸张的手法,体物写志,辞藻华丽但不能歌唱。它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继承《诗经》《楚辞》的赋颂传统,兼收战国纵横之文和先秦诸子作品的铺张恣肆之风,是一种综合的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代称为汉赋四大家。诗和赋的区别本来是很明显的: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见端倪。赋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更甚于诗。
赋按体裁形式可分为骚体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散体大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代表)和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为代表)。
科技体裁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