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精选10篇)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 第1篇

宫内节育器 (ZUD) 作为一种安全、长效、经济、简便的节育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并被育龄妇女接受。因此有必要将ZUD在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结, 以利于提高避孕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减少并发症。沈阳市大东区辽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6年节育病房收住2名ZUD穿孔异位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1:患者27岁, 2006年5月住院。于2003年正常产后3个月放置“T”型ZUD, 于2个月前行人工流产术, 未取出节育器。近2个月间歇性出现下腹痛及腰部坠胀不适伴有血尿, 检查ZUD异位于膀胱内。病例2:患者36岁, 2006年7月住院。于1996年正常产后3个月置“O”型ZUD, 1年后复查B超发现ZUD异位于盆腔, 无自觉不适感。

1.2 诊断标准

宫内节育器异位诊断标准[1]:节育器部分或全部嵌入子宫肌层或异位于子宫外, 节育器异位于子宫外包括节育器异位于子宫直肠陷凹、盆腔内、腹腔内、膀胱、肠管、阔韧带、大网膜或腹膜外等处。

2 结果

病例1:患者经入院检查后, 行腹腔镜下腹腔探查术, 术中见节育环穿出部位子宫壁与膀胱粘连紧密, 钝锐性分离后, 于ZUD穿入处切开膀胱1cm, 取出ZUD, 缝扎, 止血。患者术后7d痊愈出院。病例2:患者行开腹探查术, 见节育环异位于盆腔, 与子宫后壁粘连, 钝锐性分离后取出, 局部缝扎, 止血。术后7d患者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宫内节育器异位原因

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发生率约1/2500, 子宫穿孔是ZUD异位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各种ZUD所致的子宫穿孔发生率为0.4/1000~1.1/1000[2]。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常见原因有: (1) 由于技术不熟练, 放置节育器前对子宫大小、位置不清, 力量过猛, 误伤子宫使ZUD异位; (2) 哺乳期及早孕、流产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 由于雌激素水平较低导致子宫壁变薄, 质地柔软, 肌层的致密度与韧性都不及经后子宫, 置入ZUD很可能异位。本文2病例均为基层人员在正常产后3个月月经未来潮置入ZUD, 致子宫穿孔, ZUD异位; (3) 人工流产术中吸头宫腔操作的过程将已嵌顿ZUD推进至宫壁以致宫外; (4) 节育器型号不合适或放置位置不当可对子宫内膜及表浅肌层产生挤压作用, 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引起局部糜烂坏死, 造成子宫壁穿孔, 引起节育器异位进入腹腔; (5) 带器者经量过大或经期过长, 子宫收缩剧烈引起节育器移动异位, 引发嵌顿或穿孔; (6) 未严格随访, 带环后应于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随访一次,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避免引起其他不良后果[3,4,5]。

3.2 宫内节育器异位的不良后果

由于宫内放置节育器容易引起局部的损伤, 导致激素水平变化, 引起子宫出血异常, 包括经量增加、经期延长等, 另外宫内放置节育器引起带器者前列腺素过度分泌, 子宫收缩加剧, 导致间歇性下腹疼痛及腰部坠胀感, 节育器的慢性刺激引起带器者无菌性炎症反应, 并且也不能完全干扰受孕, 异位妊娠给带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3.3 宫内节育器异位预防措施

(1) 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禁忌证, 术前必须了解病史, 查清子宫大小与位置, 放置ZUD时动作要轻、稳; (2) 选择合适型号的ZUD, 尤其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受术者更应借助科学辅助设备进行操作; (3) 术后应遵医嘱复诊,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南秀牌, 吴明辉.宫内节育器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23 (9) :345.

[2]古伟文.宫内节育器安全性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1993, 12 (4) :194-196.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7.

[4]刘淼秋.宫内节育器异位13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妇产医学杂志, 2009, 6 (3) :166-167.

治疗节育器盆腹腔异位的临床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腹腔镜;节育器;异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79-02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育器作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简便的避孕工具,在我国有较高的使用率和推广率,深受广大育龄妇女欢迎。但由于各种原因,现今任何一种避孕措施和器材都尚未达到绝对完美的程度,使用节育器可能引发出血、腰酸、感染,甚至发生盆腹腔异位等并发症。[1]本单位于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期间共收治节育器盆腹腔异位患者18例,经腹腔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本单位门诊于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节育器盆腹腔异位患者18例,年龄24-52岁,平均36岁。节育器放置时间3个月——25年,平均8.2年,其中金属圆环13例,T形环3例,爱母环2例。应用B超,在膀胱充盈情况下探查可发现,18例患者的子宫中均无节育器回声,在子宫壁或盆腹腔内有强回声,经X线确定盆腹腔内有节育器。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情况下,患者取低头高位形成气腹,之后从脐穿刺入窥镜,左右麦氏点再做二、三穿刺孔置操作钳,以便探查节育器位置,作相应分离处理。对于节育器已经完全穿出子宫的患者,分离节育器周围粘连,直接从10mm套管取出。节育器部分嵌顿于子宫中的患者,行手术剪断节育器,再将其从组织中完整取出。若手术中出现出血,可电凝止血后冲洗盆腔,排空盆腹腔中的空气,取出腹腔镜,缝合切口,完成手术。[2]

2 结 果

18例患者使用腹腔镜均成功取出异位节育器。手术创伤极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良好。

18例患者中,8例主诉为上环术后有下腹疼痛,占44.4%;6例为体检B超发现节育器异位,无明显临床症状占33.3%;4例为因各种原因取环失败而转本单位,经B超检查并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占22.2%。

经B超和腹腔镜手术时探查,节育器异位情况如下:可见节育器位于大网膜和肠间7例,占38.9%;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处3例,占16.7%;子宫后壁穿出肌层2例,11.1%;子宫直肠凹陷处3例,占16.7%;阔韧带和侧腹膜处3例,占16.7%。

3 讨 论

由于技术和其他原因,节育器盆腹腔异位在临床上常有发生,同时可引发出血、腰酸、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已成为上环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3]

节育器异位发病原因有多种,首先在放置节育器时可能未探查清子宫位置和大小,节育器未放入正确位置,而造成部分嵌顿进入子宫肌层,甚至放置在腹腔中;其次患者可能有反复多次人工流产、刮宫史,导致出现子宫损伤、子宫过度倾斜,甚至出现子宫畸形,导致节育器易发生异位;另外节育器型号可能不合适,造成对子宫的慢性刺激,子宫内膜发生局部的缺血坏死,子宫发生排异收缩,导致节育器镶嵌入子宫肌层;此外妇女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子宫收缩,医疗人员放置节育器的操作问题等也可导致节育器发生异位。

节育器异位可以通过B超或X线确诊,一旦确诊,应及早取出,否则可能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节育器盆腹腔异位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盆腔脏器无损伤者。通过腹腔镜技术,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手术视野更加开阔,更易找到异位的节育器等优点。在腹腔镜下视野清晰,定位准确,分离安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输液时间短,并发症少,在本单位已基本取代了以往的开腹手术方法。

对节育器异位问题来讲,术前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在放置节育器之前,医生应详细询问使用者的病史、避孕史,了解节育器的适应症、禁忌症、节育器使用期限等。术中要严格执行节育手术操作常规及无菌操作标准,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对于存在子宫异常的患者要格外关注并定期随访。[4]放置节育器前应先充分扩张子宫,将子宫位置恢复至平位状态,放置节育器的手术操作应稳重、轻快。术后应在第1、3、6、12个月进行复查,之后每年都要复查至更换节育器为止。[5]

本组病例中有一例患者已绝经近6年,带环25年,绝经后节育器没有及时取出,因腰痛等症状入他院治疗。由于子宫在绝经后发生萎缩,且带节育器时间过长,到使用期限后没有及时更换,导致节育器已经镶嵌入子宫肌层并发生异位。在外院X線透视并钩环失败。入本单位行腹腔镜取节育器术,成功取出节育器,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较好地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从本组病例结合临床资料可以看出,利用腹腔镜取出异位节育器是治疗节育器盆腹腔异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开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可以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秀萍.腹腔镜下治疗宫内节育器盆腔异位24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01):129.

[2] 谢爱玲,林忠,詹杰.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148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09):699-700.

[3] 王源,白昌民,何菊仙等.腹腔镜治疗节育器盆腔异位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6):2464.

[4] 吴天仙.宫内节育器盆腔异位38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1,18(04):35.

宫内节育器异位12例临床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12例IUD异位患者, 年龄20岁~38岁, 平均年龄30.25岁。有剖宫产史7例, 阴道分娩史4例, 已婚未育1例。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8例, 人工流产术后同时放置节育器2例, 正常月经干净后3 d~7 d放置宫内节育器2例。

1.2 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妇科检查、B型超声、X线检查定位IUD情况等。目前, 宫腔镜已在临床普遍使用, 作为可直视IUD是否在宫腔中有变形或嵌顿, 宫腔镜检查确实是可靠的方法[1], 必要时可行宫腹腔镜联合检查[2]。

2 结果

2.1 异位部位及诊断

12例宫内节育器异位包括节育器部分嵌顿8例, 完全嵌顿3例和节育器子宫外异位1例。其中2例行盆腔B超检查时发现, 9例取器困难遂行B超检查发现, 另外1例IUD子宫外异位的患者, B超检查宫腔内未发现节育器声像, 宫腔镜检查宫内未见节育器, 而X线检查发现节育器偏离盆腔中线区, 行腹腔镜明确诊断。

2.2 异位节育器类型

节育器部分嵌顿中圆形宫内节育器5例, 占节育器部分嵌顿的比例为62.5%;宫形宫内节育器3例, 占节育器部分嵌顿的比例为37.5%。节育器完全嵌顿中圆形宫内节育器2例, 占节育器完全嵌顿的比例为66.67%, 宫形宫内节育器1例, 占节育器完全嵌顿的比例为33.33%。1例节育器异位于子宫外, 为爱母环。

2.3 临床表现

5例 (41.67%) 患者于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坠胀、腹痛、腰骶部酸痛;3例 (25.0%) 患者伴痛经, 并逐渐加重;2例 (16.67%) 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1例 (8.33%) 有置器后妊娠史, 取器失败;1例 (8.33%) 无自觉症状。

2.4 治疗方法及结果

8例部分嵌顿的IUD在B超引导下用取环钩钩住节育环轻轻向外牵拉至宫颈口外, 再用2把止血钳将拉出的环丝夹住, 在两钳中间剪断环丝后抽出, 取出后的节育器均接近拉直。3例完全嵌顿的IUD取器较为困难, 在B超引导下用刮匙刮去内膜后宫腔内暴露出节育器, 用取钳器夹住节育器将其轻轻向外牵拉至宫颈口外, 将节育器边往外牵拉边逐段剪断后取出, 经B超及X线确认宫腔及腹腔内无节育器。1例子宫外异位的IUD在腹腔镜下取出。12例患者异位的节育器取出后经检查均完整无损, 术后给予休息、抗炎治疗, 术后2个月随访, 患者下腹部坠胀、腹痛、腰骶部酸痛及痛经消失, 月经量及周期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3.1 IUD异位的原因

(1) 手术医生未扪清子宫位置而置入节育器, IUD损伤子宫肌层致嵌顿或异位于子宫外; (2) 哺乳期子宫薄而软, 哺乳时可引起子宫收缩, 放置IUD容易导致节育器部分或全部嵌入子宫肌层; (3) 围绝经期开始, 子宫开始萎缩, 宫腔缩小, 可致IUD嵌入子宫肌层; (4) IUD的形状和大小与宫腔不适应, 放置时间过长可致节育器部分或全部嵌入子宫肌层。

3.2 IUD异位的预防

宫内节育器异位重在预防: (1) 放置IUD时应选择合适的型号, 扪清子宫位置, 由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放置, 准确放入宫底;特别对于子宫过度倾屈者手术操作更要轻柔, 避免损伤子宫导致节育器异位。取器有困难时, 不能盲目操作, 应及时中止, 借助超声或宫腔镜进行处理。 (2)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计划生育工作势在必行, 故多在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 手术操作要慎重, 必要时停止哺乳后更换节育器。 (3) 放置节育器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正常月经干净后3 d~7 d放置;阴道分娩后3个月放置;剖宫产后6个月放置;人工流产后根据子宫收缩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当时放置;药物流产后等下次月经干净后放置;哺乳期先排除妊娠后再放置;未育女性一般不选用宫内节育器。 (4) 已绝经的妇女应及时取器, 取节育器以绝经后6个月为宜, 此时雌激素下降尚不明显, 生殖器官也未出现明显萎缩, 取器较易成功[3]。 (5) 手术医生应告知受术者IUD的种类、使用年限, 定期随访, 置器后出现下腹部坠胀、腹痛、腰骶部酸痛、痛经、不规则阴道出血以及月经规律的妇女推迟10 d以上未来潮应及早就诊, 早期发现并处理位置异常的IUD,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宫内节育器异位的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宫内节育器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异位的节育器取出后经检查均完整无损, 术后给予休息、抗炎治疗, 术后2个月随访, 患者下腹部坠胀、腹痛、腰骶部酸痛及痛经消失, 月经量及周期无明显异常。结论 取宫内节育器时困难时, 超声或宫腔镜、盆腔X线检查、腹腔镜等可诊断宫内节育器异位。宫内节育器异位时可在超声、宫腔镜引导下取出, 也可经腹腔镜或开腹取出。选择合适的宫内节育器型号, 已绝经妇女及时取器, 哺乳期妇女慎重置器, 可预防宫内节育器异位。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异位,诊断,预防

参考文献

[1]冯缵冲.IUD异位的诊断及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11) :650.

[2]庄留琪.宫内节育器的不良事件及其防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3) :134.

节育器放置一月余异位1例 第4篇

患者,女,25岁,因“月经干净三天,要求放环”于2010年10月2日到本院就诊,当时查体未见异常,后位子宫,大小约7cm×5cm×4cm,孕1产1,4年前顺产,白带化验正常,无放环禁忌症,予选择元宫环,严格按计划生育手术操作常规操作,用探针探查时,感宫颈内口较紧,探宫深7cm,用4号扩宫棒扩张宫颈时,患者诉有轻微下腹痛,无阴道流血及其他不适,依次扩张至6.5号,探查宫深仍为7cm,将一枚中号元宫环置入宫腔。期间患者一直未感明显腹痛,亦无阴道流血,术后常规给氨苄西林胶囊及肾上腺色腙片口服,并交代注意事项,术后少许阴道流血3日自净。次月转经后患者未复诊。2010年11月27日因“下腹隐痛一周,加重2天”来诊,妇检发现下腹及双附件区压痛,左侧明显,B超示:节育环异位于宫底后壁浆膜层处,部分突出于浆膜层外。考虑节育器异位;盆腔炎。给抗感染治疗,嘱经净后取环。2010年12月17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宫内节育器取出术,术中探查子宫后位,大小约8cm×8cm×4cm,子宫后壁近峡部处于肠管紧密粘连,组织中见小部分金属节育器显露,予分离粘连后,取出节育器,术后6天患者痊愈出院。

2 讨论

宫内节育器(IUD)具有安全、长效、可逆、简便、经济和不影响性生活等优点。据统计,我国占世界使用IUD避孕总人数的80%,是世界上使用IUD最多的国家[1]。宫内节育器异位是节育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指IUD部分或全部嵌入子宫肌层,或全位于子宫外,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报告IUD异位发生率为0.2—8.8/1000[2]。节育器异位的原因:①放节育器时致节育器部分嵌入肌层,或放置时子宫损伤或脏器损伤致节育器异位于子宫外;②子宫收缩时致节育器部分嵌入肌层;③哺乳期放置节育器,继续哺乳可引起子宫腔缩小致节育器部分嵌入肌层;④绝经后妇女未及时取器,绝经后子宫收缩致部分节育器嵌入肌层;⑤某些类型的节育器如T型宫内节育器两横臂及纵臂末端较尖锐,易于嵌入肌层,T型宫内节育器下移时偏斜可致纵臂末端嵌入一侧宫颈管肌壁内[3]。本例中发现异位的IUD为MCUIUD,支架结构简单,体积小,形态类似宫腔,能适应静止时及子宫收缩时的宫腔变形,统计报道异位病例少见。且放置时间短(一月余),手术中证实为后位子宫,见IUD位于子宫后壁近峡部处。造成IUD异位的原因应该是放置IUD时,用力过猛造成子宫损伤。而且多数学者也认为手术时未能正确掌握子宫位置大小,放置IUD时用力过猛造成子宫损伤是IUD异位的主要原因,占各种原因的50%~80%。

所以放置IUD时,一定要操作规程进行,即选择合适的IUD类型及型号;术前检查清楚子宫的位置、大小;宫颈紧时应充分扩张宫颈后放置;置器时操作应稳、准、轻,手术时应动作轻柔,切忌用力过猛或动作粗暴;还要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放置IUD的妇女要定期复查,明确宫内IUD状况。

当发生IUD异位时,患者多伴有腹痛或下腹坠胀不适,本例患者疼痛耐受性好,术中术后无明显不适,是造成忽略IUD异位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上要加强责任心,注意观察,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并做好定期随访工作。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2.

[2]陆子兰,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M].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103.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文研究中, 研究对象均来自于笔者所在科室2000年3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16例IUD盆腹腔异位患者, 其中患者的年龄为27~58岁, 平均为 (38.5±6.8) 岁;本文病例均为经产妇, 其中分娩1次有11例, 分娩2次有3例, 分娩3次有2例;病例患者的IUD类型情况:宫形环为1例, 爱母环为2例, T型环为4例, 金属圆形环为9例;放环时间:1.5~25年, 其中有12例患者放环时间为分娩后1年内。

1.2 临床症状

本文病例中大部分均有取环失败病史, 而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胀痛且伴有腹泻、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紊乱、腰骶胀痛等。

1.3 临床检查

本文所有患者均经B超或X线片检查, 若患者经B超检查已确诊则不需行腹部X线片检查;若经B超检查在其宫内未发现IUD, 则需行腹部X线片确诊IUD异位情况。经过临床检查IUD异位盆腹腔的部位分布:5例阔韧带;4例子宫直肠窝;1例乙状结肠、膀胱;1例宫角至宫底部;2例直肠回盲部;1例腹膜后与大网膜之间;1例直肠上段;1例乙状结肠。

1.4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患者手术治疗时机选择一般在月经干净4~7d为宜。若患者已经绝经, 则需要在术前7d使用雌激素来增加宫颈的弹性。在行腹腔镜前可常规使用400µg米索前列醇来软化宫颈, 这样利于扩张宫颈;若患者的IUD异位至子宫以外则需要做肠道准备。

临床手术治疗:在本组患者中有7例通过采用腹腔镜取出IUD, 另外有9例患者经开腹手术取出IUD。本组患者在手术中均出现有子宫穿孔痕迹, 其中宫底部穿孔3例、前壁峡部穿孔5例、子宫后壁峡部穿孔3例、右宫角穿孔2例;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有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粘连, 其中有2例患者因盆腔出现大面积粘连而行开腹手术;2例患者由于IUD嵌入大网膜而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 1例患者因伴有膀胱损伤而行膀胱修补术, 另外有4例患者因异位导致肠道损伤而行肠道修补术;在手术中发现有1例患者合并有脓肿, 因而在腹腔镜下采取引流并在术后采取系统的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16例IUD盆腹腔异位患者, 其中7例通过采用腹腔镜取出IUD, 另外有9例患者经开腹手术取出IUD。术后住院时间: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绒毛膜癌而住院14d治疗以外, 其余患者均为3~10d (平均为3.5d) , 术后经随访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3 讨论

目前, 在临床上最经济、简便、安全的有效避孕措施即为放置宫内节育器, 若患者安环后需要生育则可经手术将环直接取出即可, 不影响正常生育, 因而受到广大育龄妇女的认可。但是放置宫内节育器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或异常情况 (如:宫内节育器异位等) , 其对妇女的身心将会产生严重影响。

3.1 IUD异位的原因分析

在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可能导致IUD盆腹腔异位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在放环手术中操作者未能够准确掌握患者子宫位置方向、大小或者在放置时用力过猛而造成子宫损伤, 其占据所有原因中的75%左右;环形IUD的接头处质量不佳或者是脱落而导致其断裂, 进而其中断端锐利部分极易嵌入肌层。T形IUD同样极易出现变形或下移, 进而导致出现纵臂下端则可能穿透宫颈管或者横臂嵌入狭窄的子宫下段等现象。固定式IUD在放置时若出现不当, 则极易导致IUD异位[2];若患者处于哺乳期, 此阶段患者的子宫缩小使得其肌壁变软;若患者为围绝经妇女, 此阶段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卵巢功能出现退化, 这使得其生殖器官出现萎缩, 具体变现为宫颈管和宫腔狭窄以及子宫体积缩小, 这样便使得IUD偏大, 当子宫受到压迫时将增强使其收缩, 进而逐渐嵌入肌层或者是移出子宫外等;患者在人工流产可能损伤子宫壁, 而之后再放置IUD则极易导致其异位;除此之外, IUD异位还与其自身的型号、材质以及使用时间有关。

除上述原因之外, 还有若患者子宫本身畸形或者经剖宫产后放置IUD, 则极易导致宫腔粘连而引起异位;另外若患者患有壁间肌瘤或黏膜下肌瘤, 则其会突向宫腔, 这样便会使得其子宫变得更为狭窄, 进而引起IUD变形、嵌顿或者是断裂。

3.2 IUD异位的临床诊断

若患者的IUD异位属于是部分或者完全嵌顿, 临床检查则最好是选用B超, 其原因在于B超能够准确判定IUD是否存在嵌顿, 另外还能够观察IUD的具体形态 (如:是否存在残留、断裂) 并准确掌握嵌顿的位置、范围、深浅。还可借助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来协助进行临床诊断[3]。另外一种诊断方法就是采用腹部X线光片, 此技术虽然能够诊断出是否存在金属节育器, 但却不能对其进行精确定位。除上述诊断方法以外, 还可采用CT、宫腔镜、腹腔镜、膀胱镜、直肠乙状结肠镜等临床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但是此类检查手段的运用可能会受到医院自身医疗条件和水平的限制。

3.3 IUD异位的临床治疗方法

目前, 在临床上对IUD异位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WHO[4]推荐方法:若确诊患者出现IUD异位, 则不需要考虑IUD的型号和位置立即将其取出。但是在IUD异位病例中可能出现粘连, 而粘连则极易引起慢性疼痛、肠梗阻以及不孕症。在本文病例中发现有1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粘连, 其中有2例患者因盆腔出现大面积粘连而行开腹手术;而Adoni[5]则通过对11例IUD异位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其中未发现有盆腔粘连现象, 因而其认为若发生子宫穿孔后则不需要经腹腔取出异位IUD。

在临床上若出现如下原因则支持取出异位的IUD: (1) 若异位IUD处于腹腔内, 其极易出现游走而危及其它身体器官, 而且若UID出现游走后则很难将其取出。在本文中有2例患者由于IUD嵌入大网膜而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在此笔者需强调一点, 若在盆、腹腔中未发现异位IUD, 则需要仔细检查腹膜和腹壁; (2) IUD异位后便成为腹腔内的异物, 则极易引起临床感染症状。在本文病例中有1例患者合并有脓肿, 因而在腹腔镜下采取引流并在术后采取系统的抗生素治疗。

临床治疗IUD异位的治疗方法除开腹手术以外还可采取腹腔镜手术。临床运用腹腔镜手术方法, 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而整个手术可在可视情况下清晰观察IUD情况, 因而其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6]。但是在临床运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是否采用该手术。在本组患者中有7例通过采用腹腔镜取出IUD, 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经3~10d (平均为3.5d) 住院治愈后出院, 术后经随访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虽然经腹腔镜手术可将异位的IUD取出, 若患者伴有其它病症 (如:严重粘连、脓毒症、肠穿孔等其它脏器损伤) , 则需行开腹手术。在本文病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因盆腔出现大面积粘连而行开腹手术;2例患者由于IUD嵌入大网膜而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 1例患者因伴有膀胱损伤而行膀胱修补术, 另外有4例患者因异位导致肠道损伤而行肠道修补术。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IUD异位, 首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并通过临床检查手段探明异位IUD的具体位置等情况, 手术治疗时需把握手术时机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以此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另外笔者建议:在放置节育环器时需选择合适的类型、型号、准确掌握放置IUD的时间以及定期复查, 这样可有效降低节育器移位、异位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临床研究宫内节育器 (IUD) 盆腹腔异位诊断与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选取所在科室收治的16例IUD盆腹腔异位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选取的16例IUD盆腹腔异位患者, 其中7例通过采用腹腔镜取出IUD, 另外有9例患者经开腹手术取出IUD。术后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绒毛膜癌而住院14d治疗以外, 其余患者均为310 (d平均为3.5d) , 术后经随访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 在本文所选取的病例中, 普遍存在接受宫内节育器后未定期到医院复查, 进而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节育器异常情况。因此, 我们建议育龄妇女置环应该选择合适型号的IUD, 并准确选择放置时机, 同时还需做到定期复查, 这样便可有效降低节育器异位现象发生。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异位,腹腔镜

参考文献

[1]杨婷.宫内节育器异位的诊治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4) :37-38.

[2]李惠杰.常规方法宫内节育器取出失败原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6 (6) :87-88.

[3]孙建利.宫内节育器异位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7, 22 (6) :834.

[4]WHO.Mechanism of action,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uterinedevices[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87:48-63.

[5]Adoni A, Ben C, Hetrit A.Them an agement of intrauterine devicesfollowing uterine perforation[J].Contracept ion, 1991, 43 (1) :77-81.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经腹腔镜取出盆腹腔异位宫内节育器患者12例, 年龄27~49岁, 其中1例绝经。分娩次数1~4次, 其中4例有剖宫产史。宫内节育器于哺乳期放置5例, 剖宫产2年内放置3例, 流产后3个月内放置3例。放置宫内节育器时间2~19年。盆腹腔异位节育器类型:金属圆形环8例, T形环3例, 弓形环1例。宫内节育器异位于盆腹腔的部位:直肠浆肌层内1例, 阑尾系膜1例, 大网膜2例, 其中1例的大网膜穿入子宫后壁肌层 (术前通过B超已发现) , 阔韧带1例, 骶韧带1例, 输卵管系膜与卵巢之间3例, 输卵管上1例, 子宫后壁肌层1例, 粘连于子宫后壁1例。临床表现为下腹痛、腰骶部胀痛、下腹痛伴腹泻、直肠肛门坠胀痛、无症状。

诊断:术前详细询问病史,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B型超声和X线摄片, 明确宫内节育器异位于子宫腔以外, 于盆腹腔内。

手术:手术时间选择于月经干净后3~7天。术前均行肠道准备。麻醉选取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体位取膀胱截石、头低臀高位。腹腔镜3个穿刺点分别位于脐下部、左下腹、右下腹, 穿刺器大小分别为10mm、5mm、10mm。

结果

12例盆腹腔异位的宫内节育器全部在腹腔镜下顺利取出。异位于直肠浆肌层的金属圆环, 手术时避开金属圆环, 单极电刀切开最浅表节育环附近的直肠浆膜层, 通过钝性分离, 暴露出1cm, 用胆囊钳夹住, 小心牵拉, 取出过程中, 节育环严重变形, 伸展、拉长, 最后成功取出, 直肠浆肌层仅少许渗血, 冲洗后, 用单极小心电凝止血, 镜下用3-0的肠线间断缝合浆肌层3针, 缝合时注意勿穿透黏膜层。术后该患者严格禁食, 肛门排气排便后才逐步恢复饮食。该患者术前有严重的直肠肛门坠胀痛, 术后明显缓解, 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大网膜穿入子宫后壁肌层的患者, 术中用血管闭合器近子宫处将大网膜凝断, 将穿入部分的子宫肌层及大网膜用单极电刀全部切除, 子宫用1-0肠线间断缝合修补。异位于阑尾系膜的, 术中发现有慢性阑尾炎, 术中同时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其余病例手术中均通过切开浆膜层、腹膜层, 钝性分离、电凝止血顺利取出。

讨论

IUD盆腹腔异位的诊断:IUD异位于盆腹腔多无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症状多与异位脏器有关。这12例患者中异位于直肠浆肌层的有严重的直肠肛门坠胀痛伴腰骶部疼痛;异位于阑尾系膜的出现下腹痛伴腹泻;异位于骶韧带的有腰骶部胀痛;异位于大网膜的有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目前IUD异位的诊断有超声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超声检查不受IUD制作材料限制, 可以检查IUD有无在子宫肌层嵌顿, 与子宫的关系, 并能够显示子宫及附件情况, 具有简便、价格低廉、准确性高、无创伤等优点, 可以作为IUD异位的常规诊断手段[3]。但若IUD异位于子宫体以外, B超对于IUD与子宫的相对位置, 不能准确定位。X线适用于金属及含金属材料的IUD。X线摄片简单易行, 显像清晰, 可以清晰判断IUD是否断裂、变形或有残留环丝, 但不能显示软组织, 所以难以明确IUD与子宫的关系, 不能精确定位。现常用于超声显示宫内未见IUD, 怀疑其异位与迷失于腹腔时及为排除IUD断裂、散开和取环后部分环丝残留的确诊[4]。X线摄片亦具有简单、快捷、费用低的优点, 亦可作为IUD异位的常规诊断手段。CT对游离子宫外的IUD, 能明确显示异位游离IUD的位置。但CT费用相对较高, 产生辐射对人体可能有不良影响, 故CT只作为常规检查之外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补充诊断方法。我院12例IUD盆腹腔异位病例均在B超结合X线检查的基础上获得诊断, 二者结合对IUD异位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指导意义。

IUD盆腹腔异位的处理:12例IUD异位地点均在盆腹腔内。腹腔镜检查时患者取头低臀高位, 盆腹腔术野清晰, 可以多角度观察, 便于异位IUD的寻找。腹腔镜手术对腹腔脏器干扰小, 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微创, 恢复快。

倡导对长效可逆避孕方法 (LARC) 的使用是近年来国际上着力推进的避孕方法选择的原则, 这不仅适用于经产妇女, 也适用于年轻的未育妇女, 旨在降低非意愿妊娠, 避免人工流产, 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IUD是LARC的一种, 目前有资料表明推广使用IUD不仅能节省国家医疗事业经费, 还可提高避孕成功率[5]。而IUD严重并发症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是促进推广使用的关键。临床上愈来愈多的关于腹腔镜手术成功取出盆腹腔异位的IUD的报道[6,7], 我们通过此次探讨, 旨在提供更多的关于盆腹腔异位IUD微创化处理的病例, 为IUD的进一步推广使用提供更多的临床保证。

摘要:目的:探讨盆腹腔宫内节育器异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对12例盆腹腔宫内节育器异位患者病史资料和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通过B型超声结合X线摄片诊断定位, 12例盆腹腔异位的宫内节育器全部在腹腔镜下顺利取出。结论:B型超声结合X线摄片对盆腹腔异位宫内节育器可以明确诊断定位, 腹腔镜下取出盆腹腔异位宫内节育器微创、安全、顺利。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异位,腹腔镜

参考文献

[1] 吴尚纯, 邹燕.宫内节育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795-797.

[2] 王琨, 邹燕, 楚光华.宫内节育器异位及其诊断[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3, 32 (1) :71-74.

[3] 谭雪莲, 朱长耀, 张飚, 等.宫内节育器影像学定位诊断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0) :1658-1659.

[4] 吴尚纯, 楚光华.国际对长效可逆避孕方法的关注[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3, 32 (4) :229-232.

[5] 白中霞, 胡玉玲, 杨国华.宫腔镜、腹腔镜诊治迷失宫内节育环26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5, 21 (18) :2604-2605.

[6] 蔡华蕾, 闻静, 吴晓玲.腹腔镜下异位节育器取出9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6 (10) :813-814.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例均为已婚育龄妇女, 年龄28岁~42岁, 平均年龄32岁, 30岁~40岁占85%;孕次1~5次, 17例平时有下腹隐痛或盆腔炎治疗史, 25例有1~5次终止妊娠史。1例29岁患者, 4年前因“异位妊娠”已做一侧输卵管切除, 属重复异位妊娠。26例中放置宫内节育器 (IUD) 17例, 放置时间1年~8年;输卵管结扎3例, 结扎时间4年~10年;口服避孕药6例。

1.2 临床表现

26例患者均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持续时间5 h~28 d.其中5例有肛门坠胀感, 16例出现早孕反应, 停经时间34 d~58 d.阴道流血时间5 h~21 d, 有1例无阴道流血。出血多者有头昏、面色苍白, 甚至休克。体检时有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出血多者伴有移动性浊音。妇检能触到附件区增大或肿块, 宫颈抬举痛, 后穹隆触痛明显。20例做后穹隆穿刺, 抽不出凝血, 阳性率100%.

1.3 误诊情况

26例术前有4例误诊。3例术前在中心外诊断为“附件炎”、“盆腔炎”, 并已治疗, 其中2例放置IUD, 另1例4年前已做输卵管结扎术;1例入院前16 d因停经43 d在其他医院行人工流产术, 术时未见到绒毛组织, 也未排除异位妊娠, 导致异位妊娠破裂出血。

1.4 手术情况

26例均行剖腹探查术。探查结果:输卵管妊娠25例, 卵巢妊娠1例。25例输卵管妊娠中, 16例为输卵管流产, 8例为输卵管破裂, 1例未破裂。出血量50~1 600 m L.3例行输卵管结扎者可见到手术瘢痕, 结扎位置在壶腹部。所有病例均行患侧病灶切除, 有7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 同时行另一侧输卵管结扎术。1例卵巢妊娠破裂者行卵巢修补术。本组有4例合并卵巢囊肿, 其中3例行囊肿剥除, 1例行卵巢切除。

2 讨论

无论哪一种避孕方法都有一定的失败率, 导致意外妊娠, 有些可能出现异位妊娠。由于在临床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往往延误了诊治, 特别是对已经采取了节育措施者, 更容易忽视异位妊娠的存在, 有时因诊治失误而危及生命。下面对避孕节育措施与异位妊娠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2.1 IUD与异位妊娠

IUD主要作用是抑制孕卵在子宫着床, 并不能完全阻止卵子在输卵管内受精。放置IUD后, 发生异位妊娠的机会显著增加, 因为IUD致输卵管黏膜纤毛上皮纤毛变少, 排列紊乱, 纤毛脱落, 影响受精卵的正常运行;放置IUD后, 卫生习惯差或性生活开放者, 很容易导致附件炎、盆腔炎的发生[1], 均是异位妊娠的高发人群。而卵巢妊娠较罕见, 放置IUD时局部前列腺素增加, 可能导致输卵管逆蠕动, 使受精卵种植于卵巢内[2]。

2.2 输卵管结扎与异位妊娠

输卵管结扎后发生异位妊娠均与输卵管再通有关。因此, 在做输卵管结扎术时应注意采取: (1)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 (2) 手术方式尽量采用抽芯包埋法; (3) 注意手术细节, 减少对输卵管的损伤, 避免形成血肿。

2.3 避孕药与异位妊娠

本组异位妊娠中, 有6例为口服避孕药, 正确使用口服避孕药, 失败率较低。本组发生妊娠可能与用药不规律有关, 最常见为漏服, 也可能与患病后服用某些药物有关, 如利福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降低避孕药物的避孕效果。一旦出现排卵并受精, 由于输卵管蠕动变慢, 加之患者可能存在的输卵管炎症, 就会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所以, 使用口服药物避孕的妇女, 一定要按规定及时服药, 发生漏服时一定要在次日补服,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服避孕药期间如果患病, 要及时告知医生, 如确实需要使用会降低避孕效果的药物时, 应及时采取其他避孕方法。

由于异位妊娠临床表现复杂, 容易导致误诊, 在临床工作中除了要增强医务工作者责任心外, 还应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凡已采用避孕节育措施而出现下列情况者, 应高度重视是否有异位妊娠可能, 并及时作出诊断或予以排除: (1) 不规则阴道流血伴腹痛; (2) 停经后腹痛; (3) 停经后有早孕反应、尿HCG阳性; (4) B超宫内未见妊娠征象; (5) B超提示附件区有不规则包块; (6) 人工流产时未见绒毛组织。同时应加强生殖健康知识教育, 增强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保护妇女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胡建华.异位妊娠误诊4例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8, 16 (6) :372-373.

宫内节育器异位1例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 39 岁, 已婚, 主因:放置节育器6 年, 发现节育器异位1 d, 于2014 年10 月12 日入院。患者月经规则, 孕3 产2, 均为足月顺产, 8 年前产后10 个月哺乳期, 在乡镇卫生院宫内放置节育器, 当时无不适。6 年前因停经45 d, 有恶心、呕吐早孕反应, 尿TT (+) , 术前未行B超检查, 在当地乡镇卫生院行人工流产术, 因术中未见节育器, 误认为已脱落, 术后宫内再次置入节育器一枚, 手术顺利, 无明显不适。2 年前因右侧腰腹痛, 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 “右肾多发小结石”行腹腔镜下取石治疗, 当时CT报告, 宫内可见2 枚节育器, 1 年半前在当地卫生院取出一枚, 另一枚未取出, 术后无剧烈腹痛, 未行任何检查和治疗。半年前开始每月间断出现1 次右侧腰腹痛, 月经正常, 腹痛与月经无明显关系, 无恶心、呕吐, 白带正常, 阴道无异常出血, 大小便正常, 疼痛多数以右下腹向右腰骶部放射, 多次行“超声定位下体外冲击破碎石”治疗, 碎石后疼痛减轻, 疼痛有时持续1~2 h后自行减轻, 但每次发病影响工作, 活动后疼痛加重, 精神压力较大。1 d前因再次出现持续性右下腹疼向右腰骶部发射, 行CT检查报告: (1) 子宫后方直肠右侧节育器; (2) 右侧肾盂积水并输尿管扩张, 提示子宫外节育器。既往健康, 无经期腹痛。查体:生命体征正常, 表情痛苦, 自动体位, 查体合作。腹软, 无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 无反跳痛, 左下腹无压痛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正常, 双肾区无叩击痛。妇检:已婚经产外阴, 阴道通畅, 宫颈光滑, 子宫正常大小, 后位, 活动欠佳, 轻度触痛, 宫颈无举痛摇摆痛, 右附件区压痛明显, 左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诊断:宫内节育器异位。

1.2 方法

住院后血尿等各项化验及检查均正常, 2014 年10 月13 日在连硬外麻醉下开腹行取环术, 术中见:子宫后壁与直肠粘连, 直肠触及游离节育器, 切开直肠浆膜层及肌层, 暴露“T”型节育环横臂, 逐渐分离包裹组织, 取出“T”型节育环1 枚, 1 号丝线间断缝合关闭直肠残端并加固, 术后抗炎治疗, 第7 天拆线, 刀口甲级愈合出院。

2 结果

术后随访1 年, 患者未曾出现腰腹痛等任何不适, 故考虑近半年腹痛与泌尿系结石合并节育器异位有关。

3 讨论

3.1 分析本例节育器异位原因

(1) 患者停经45 d, 宫内节育器放置6 年, 基层医师拟行人工流产+ 取环术前未常规行B超检查, 未取出节育器, 盲目认为节育环脱落, 重复置环, 导致宫内双环, 类似情况临床时有发生。 (2) 患者2 年前有泌尿系结石病史, 近半年出现腹痛误认为单纯泌尿系结石引起, 虽经多次碎石治疗, 但腹痛未能完全缓解, 未引起临床医师高度注意。分析泌尿系结石症状, 多为腰腹痛, 阵发性加剧, 并向下腹部放射。本患者因有泌尿系结石病史, 但自觉近半年腹痛多数以右下腹开始向右腰骶部发射, 腹痛呈持续性, 有时可自行缓解, 与2 年前结石疼痛有所不同, 未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3) 放置时机不当, 人工流产后子宫壁软, 子宫壁损伤, 宫腔大, 术后子宫复旧, 宫腔变小IUD易下移或嵌顿, 人工流产后不建议直接放置节育器。 (4) 患者1 年半前CT检查宫内节育器, 在基层医院取环前未再次行超声或X现检查, 未明确节育器位置, 取环困难或失败应转上一级医疗单位, 除外节育器嵌頓, 故应规范基层医师手术操作常规。本例节育器异位考虑取环过程中反复多次盲目钩取, 导致宫内节育器位置改变, 加重对宫壁损伤, “T”型节育器过大、过硬, 刺激子宫肌肉节律性收缩, 环的任一端长期压迫子宫肌壁损伤子宫内膜, 可穿孔异位进入腹腔[3]。

3.2 节育器异位种类及原因

一种是子宫内异位, 即节育器位于子宫肌层或浆膜层与肌层之间, 又称节育环崁顿。另一种是子宫外异位, 节育环完全离开子宫腔进入盆腔, 也可以在腹腔的其他部位。其中异位至子宫肌层最多见, 部分节育器可异位至子宫外, 异位盆腔多见[4], 节育器异位的原因:一是子宫穿孔, 因操作不当将节育器放到宫腔外;二是节育器过大、过硬或子宫壁薄而软, 子宫收缩造成节育器嵌頓逐渐异位致宫腔外, 确诊节育器异位后, 应经腹或腹腔镜下取出[5]。

3.3 预防节育器异位的措施

(1) 放置节育器术前查清子宫位置, 选择与子宫大小、形态相符的节育器, 放环时应轻柔操作, 如果子宫过度屈曲, 可用双合诊行子宫复位或用宫颈钳牵拉宫颈, 纠正子宫位置后上环[6], 宫腔小于5.5 cm或大于9 cm者禁止上环;人工流产后不建议直接带环, 由于妊娠期子宫腔较大, 子宫壁薄软, 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壁又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随着子宫复旧, 子宫变小时, 受到挤压的力量增大, 节育器可通过损伤后的薄弱部分穿入宫壁, 嵌頓子宫肌层慢慢异位子宫外;哺乳期若子宫偏小, 不建议放置T型IUD, 因“T”型节育器横壁及纵壁较尖锐, 易穿透子宫壁异位子宫外;提高业务水平, 熟练掌握各种节育器的放置技术, 严格掌握放置原则, 正确放置。放环后3 d注意休息, 1 周内禁止重体力劳动, 2 周内禁止性生活, 嘱患者1、3、6、12 个月超声复查环的位置, 以后每年复查1 次。因为超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节育器的类型、位置、大小、形态, 对IUD异位作出准确判断[7]。 (2) 取环前常规行超声检查或X线检查, 明确IUD是否位于宫腔, 同时了解IUD的类型, 使用取环钩取IUD时应小心, 避免盲目向宫壁钩取, 损伤宫壁, 防止部分节育器嵌入子宫壁, 取环困难者应在B超下进行操作, 必要时在宫腔镜下操作, 或上一级医院就诊, 以排除节育器嵌顿或异位的可能;当女性处于围绝经期时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明显, 子宫体积逐渐变小, 子宫壁薄, 子宫收缩, 节育器可逐渐异位宫腔外, 故已绝经妇女建议1 年内取出IUD[8]。 (3)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规范计划生育手术操作常规, 手术应由有经验的医务工作者担当, 对于放置“T”型节育器后再次妊娠、脱落或尾丝消失者应高度重视, 认真检查, 采取节育器避孕而存在周期性或持续性下腹痛时应密切观察, 以排除节育器异位的可能, 可借助B超, 特别是盆腔CT检查可更准确的了解节育器位置, 及时诊治, 避免节育器异位而导致子宫临近器官的损伤。

综上所述,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放置宫内节育器时应严格按照手术规范操作, 选择合适的IUD类型及型号, 放置IUD后定期复查, 可预防节育器异位的发生, 取环前常规行超声检查或X线检查, 取环困难者应除外节育器崁顿的可能。一旦确诊节育环异位或崁顿及时选择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经腹、宫腔镜、腹腔镜等取出, 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患者痛苦和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总结1例宫内节育器直肠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节育环异位的诊断与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收治的1例泌尿系结石合并节育器直肠异位患者的住院诊治过程。结果:患者间断腹痛半年, 经腹取出异位节育器后, 随访1年, 术后腹痛消失。结论: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了解放环适应证, 节育器放置后应定期随访, 以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避免延误治疗。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异位,腹痛,预防

参考文献

[1]任小林, 汤莉莎, 杨敬源.宫内节育器异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112-4115.

[2]蒋端菊.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7) :103-104.

[3]巩硕, 郭瑞霞, 雷佳, 等.宫内节育器异位及嵌顿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3, 14 (2) :136-138.

[4]李操, 唐光才.节育环移位腹腔致肠系膜内疝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10 (13) :772.

[5]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76.

[6]何巍, 张志伟.宫腹腔镜联合治疗盆腔节育环移位3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267.

[7]郑淑玲.超声检查在宫内节育器移位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1, 24 (3) :1250.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 第9篇

【关键词】 节育器异位;诊断;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91-02

在我国开展群众性计划生育工作中,在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宫内安放节育器,是一项常用有效的、普及性的避孕措施之一,也是我国在育龄妇女中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和手段。宫内放置节育器优点较多,主要是避孕安全、费用低廉、方法简便易行、避孕效果好。放置一次可长期避孕,但是节育器在宫内异位,可导致子宫流血,腹痛,有的妇女全身不适,有的异位可造成脏器损伤,造成了取异位节育器的困难,严重影响节育器妇女的身心健康。下面将我们诊断的6例节育器异位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节育器异位患者,年龄最大的为50岁,年龄最小的是28岁。其中:28岁的有1例、32岁的有1例、36岁的有1例、40岁的有1例、47岁的有1例、50岁的有1例。放节育器后发现节育器异位的时间最短的约3-4个月,最长时间的约为10年之久。育龄期节育器异位的有4例,绝经期节育器异位的有2例。其中:金属圆环异位的有4例、T形环异位的有2例。

2 临床及X线检查

本组6例节育器异位患者中,有2例节育器异位是因宫外孕剖腹探查时发现的。其中1例是在膀胱底部触及到一个粘连包块,是圆圈形,经过谨慎小心分离取出。证实是圆形金属避孕环;另一例是在分离患侧附件与后腹膜粘连时发现金属圆形避孕环,随之取出。另有2例是在个体妇科诊所取环失败,来我院就医取环,当时患者腹痛较重,已出现腹膜炎症状,经我院X线腹部透视检查,发现右侧膈肌下可见韭菜叶宽的透亮带,为膈下游离气体,X线提示肠穿孔,在进行剖腹探查术时发现圆形金属环,部分露出子宫浆膜层,已小心取出。还有2例在门诊取环困难,超声提示:节育器部分嵌顿。

3 诊断治疗结果

本组6例节育器异位患者中,有2例节育器异位患者,在因宫外孕剖腹探查时发现取出;另有2例节育器异位患者,在肠穿孔行別腹探查时发现取出;以上4例均为圆形金属环,取出后可见节育器都完全变形。还有2例T形节育器,超声提示节育器部分有嵌顿,纵臂部分嵌入子宫管,在宫腔镜下用长弯止血钳夹住纵臂,稍微内退后小心地旋转取出。

4 讨 论

宫内节育器宫腔外异位5例分析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至2011年2年间, 我县共发现并处理5例IUD宫腔外异位并发症, 年龄27~69岁, 其中IUD腹腔内异位4例 (两例为圆形环、两例圆宫型IUD) , 1例膀胱内异位 (吉妮柔适IUD) ;到发现异位时的IUD放置时间分别为80d~41.5年;置器时间分别在产后2个月和剖宫产术后6~12个月。5例IUD异位患者病史特点及诊断见表1。5例IUD异位病例术前诊断与术中发现详见表2。

2 讨论

IUD异位分三类[1]:IUD部分嵌顿, IUD完全嵌顿, IUD异位于子宫外。

宫内节育器异位与嵌顿是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严重并发症[2], 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和精神创伤。据相关文献报道:各种宫内节育器所致子宫穿孔的发生率为0.04%~0.11%[3], IUD腹腔异位的发生率0.04%~0.13%[3,4], 其原因是技术不熟练, 或者初学者对子宫大小、位置不清楚, 对前倾、前屈、后倾后屈的子宫纠正不够[5], 或用力过猛, 误使探针或上环器损伤子宫, 把节育器放到子宫外[6]。

本文5例均在哺乳期放置IUD, 其中4例有剖宫产史, 5例中3例在乡级计生服务机构、1例在乡级卫生院、1例 (吉妮柔适IUD) 在县级计生站放置, 5例中有3例均在放置IUD后半年之内宫内妊娠、1例在术后80d出现宫外孕、1例在放置IUD后16个月宫内妊娠;5例育龄妇女在放环术中均未感觉明显腹痛及其它不适, 置器后无明显的腹痛及其他不适, 第1例已绝经患者在放置IUD后41.5年, 因腰痛X线光检查时无意中发现盆腔内异位的IUD, 才回想起生育第三胎产后2个月放置IUD, 术后2个月停经, 其后发现意外怀孕生育了第4胎, 自以为是环脱落, 以后未曾检查, 第4例吉妮柔适IUD异位膀胱者, 于2006年6月27日 (剖宫产术后12个月) 放置吉妮IUD, 2006年11月6日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11周, 未发现IUD影, 以为IUD脱落, 行钳刮术时也未发现IUD, 术后淋漓出血10d又行清宫术, 于2007年3月第二次放置吉妮IUD, 手术记录记载:子宫前屈位, 由助手腹部按压耻骨联合上方协助纠正子宫位置放置IUD, 至今宫内IUD位置正常。估计是第一次放置IUD时, 术者未能充分纠正子宫位置, 将吉妮柔适IUD线结植入过深或穿出子宫浆膜达膀胱顶部, 由于膀胱的充盈及排空和子宫收缩, 导致IUD异位, 在术后短期内意外妊娠, B超医师在检查时只注意检查宫内未注意周围组织, 未发现异位的IUD, 以为是IUD脱落, 在其后一段时间, IUD异位到膀胱内在周围形成结石, 出现急性膀胱炎症状, 经治疗症状减轻但不消失, 行B超检查才发现IUD异位。

通过以上病例分析导致IUD腹腔外异位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剖宫产术后个别人子宫下段与腹壁粘连或子宫瘢痕, 致使宫颈宫腔通道弯曲, 形态变化;哺乳期子宫壁薄弱;术者术前内诊检查不仔细、没能搞清楚子宫位置;对于过度前屈、后屈的子宫纠正不到位;技术服务人员技术不熟练、手术过程中用力过猛等因素, 致使节育环放置位置不正确、手术器械穿孔或直接将IUD放入腹腔。从本组病例1、4、5中可以看出, 在放置IUD2个月停经、意外怀孕可能是术中穿孔, 将IUD部分或全部放入腹腔。也可能因受术者年轻, 性生活活跃, 易引起子宫收缩, 将IUD从已有损伤或薄弱部位挤出到腹腔。

因为哺乳期尤其是未转经者卵巢功能未恢复、性激素水平低、子宫肌层薄弱、组织弹性差, 受术者对疼痛又不敏感, 术中穿孔没有碰到大的血管和腹腔脏器, 使术中、术后没有明显腹痛及不适。

3 结论

3.1 放环手术虽小, 但应严格遵守手术操作常规, 术前必须认真查清子宫位置及大小, 操作过程中动作轻巧, 术时选择适合宫腔的IUD, 宫口过紧时可适当扩张宫颈口或应用松弛宫颈口的药物, 如果手术过程中发现探测宫颈的深度超过术前检查估计的宫腔大小时, 应复查内诊, 可疑穿孔时应及时停止操作, 应用促进宫缩的药物。术中根据子宫位置不同, 钳拉宫颈前、后唇, 充分纠正子宫倾屈度, 尽量使子宫位置拉平, 尤其是放置固定式IUD时, 更应仔细测量宫腔及尾丝长度, 防止线结植入过深, 术后尽可能做B超检查, 如线结植入过深 (第一铜套距子宫浆膜层<1.4cm时, 特别是小一1cm必须及时取出) , 如果感觉手术不顺利, 最好术后及时复查B超。

3.2 重视术后随访, 一是要向受术者讲明随访的意义、时间及随访的内容, 留随访电话, 除其术后1、3、6、12个月常规随访, 如有异常随时复诊,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3 应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对手术并发症的认识, 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 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育龄妇女的伤害。

3.4 术后短时间出现意外妊娠, 宫腔内未发现IUD, 受术者本人又未发现IUD脱落, 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IUD已脱落, B超医师检查时应仔细认真, 注意子宫及其周围脏器、盆腹腔内无IUD回声。

3.5 对带器妊娠取器失败, 或B超提示宫腔无IUD, 而患者又未见脱落IUD时, 一定要X线盆腔检查。

3.6 一旦发现IUD异位, 均应及时取出, 防止IUD异位造成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的粘连和损伤。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416.

[2]沈霞萍.IUD完全嵌顿5例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0, 8 (10) :469.

[3]古伟文.宫内节育器安全性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199, 12 (4) 198.

[4]闵存光.节育器腹腔内异位致绞窄性肠梗阻1例[J].腹部外科, 1999, 12 (6) :256.

[5]王礼章.宫内IUD异位10例[J].实用妇科与产科学杂志, 1990, 6 (2) :112.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

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精选10篇)节育器异位临床分析 第1篇宫内节育器 (ZUD) 作为一种安全、长效、经济、简便的节育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