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汉字文化功能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汉字文化功能范文(精选6篇)

汉字文化功能 第1篇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及文化功能

摘要: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中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用于记录汉语的一种书面符号系统。可以说“汉语”和“汉字”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前者来源于汉字记录的词,后者来源于汉字本身的形态。本文通过浅析汉语和汉字的各自特点及文化功能,来了解和学习一下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汉语的特点;汉字的特点;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一,汉语的特点

汉语作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现代汉语又叫“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1.1语音特点

第一,汉语有声调变化。汉语音节的音高变化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普通话中“妈、麻、马、骂”,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但声调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也是四个不同的汉字。由于普通话中的声调只有四个,所以它负载的区别意义的任务就比声母、韵母重得多。第二,汉语音节性强。汉语的音节是基本的表意单位,一般说来,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最小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音节之间界限分明。汉语的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每个音节都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1.2词汇特点

第一,双音节词占优势。根据对使用频率最高的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词的统计,其中双音节词占71%,单音节词仅占26%,三、四、五等多音节的词(基本上都是外来音译词)只占3%,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优势。第二,合成词占绝对优势。现代汉语在构造形式上基本都是合成词。从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来说,主要有重叠构词、派生构词和符合构词这三种构词方式。这三种构词方式在汉语中都存在。一种是重叠构词,即重复相同的词根构成词。如“妈妈、轻轻、偏偏”等。一种是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词。比如“老鼠、第一、刀子、盖儿”等。还有一种是复合构词,即由两个或多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构成词,如“打造、深造、美丽、缩小、车辆”等。

1.3语法特点

第一,语序固定。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意义也随之改变。典型的例子有:a、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大大的眼睛(偏正关系),b、吃饭了(动宾关系)≠饭吃了(主谓关系),c、客人来了(主谓关系)≠来客人了(动宾关系),d、来早了(动补关系)≠早来了(状语-中心语偏正关系)。

第二,运用量词和语气词。汉语在说明事物数量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来表示,中间一定要加量词。例如不能说“五书、六笔、三狗”,而得说“五本书、六支笔、三只狗”。此外,汉语里还有系统的语气词,如“啊、吗、吧、呢、呗”等,通常放在句末表示一定得语气。用不同的语气词,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例如:a、他不在啊!b、他不在吗?a表示肯定这个人不在这里,b则表示疑问这个人在不在这里。

第三,缺少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不是通过谓词的词形变化来表示“时、体、态”的语法意义,也没有像印欧语言那样的定式动词和不定式动词的区别。例如汉语里的动词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带补语、作主语、作宾语、作定语,也可以受定语修饰,而在形式上则完全一样。例如:a、他研究(作谓语),b、打算研究(做宾语),c、研究语法(带宾语)d、研究清楚(带补语),e、研究课题(做定语),f、语法研究(受定语修饰)。汉语谓语动词的语法意义是靠一套表示时态的助词(如“着、了、过”等)和表示语气的助词(如“了、呢、吗”等)来表现的。

第四,句法成分可以省略。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以随便省略的。可是在汉语里,只要语境允许或不引起误解,很多成分都可以省略。例如回答“你吃苹果吗?”,可以说“我吃苹果”,也可以说“我吃”或者“吃”。汉语里还常常可以见到、听到只有一连串的名词而没有一个动词的句子,例如“明天上午全厂职工大会。”

二,汉字的特点

2.1字形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示义功能。字形具有较强的示义功能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中的象形字是描摹实物的形象而创造的,可以直接以形表义;指事字构字主体是象形体,会意字基本上是由象形体组合而成,这些象形体都具有较强的示义功能;汉字的主体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符虽然表义并不准确,但大都能够揭示类属义,具有一定的示意义功能,形声字的部分声符也具有示义功能。现代汉字的形体的象形性已经很弱了,但是按照汉字的造字

方法去分析,却仍然看得出绝大部分汉字具有以形示义的功能。从汉字整体构形系统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汉字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保存自己的意义信息,并从个体表意,发展到系统表意。

第二,结构复杂。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不同的语素要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汉字以形别义要求数万个汉字形体各不相同,这就不能不在笔画、部件的变化上,在笔画与笔画、部件与部件的组构方式上表现出各种差异。据调查,汉字的笔画有数十种,汉字的基础部件560个,汉字部件的组构方式十余种。其结果,必然导致汉字字形结构非常复杂。

2.2汉字的字量庞大

3000多年来,积累到今天,汉字总字量接近10万个(《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现代汉字的总字量大约有10000多个,现代汉语的通用字字量也不小,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字7000个。

2.3汉字的字音难读

汉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没有标示语音的成分,因此字音难读。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于语音的古今变化比较大,形声字的声旁三分之二不能准确示音,7000通用字中共有5631个形声字,形声字的准确表音率只有37%。声符准确示音率比较低,容易诱人误读。而且通用字的表音偏旁多达1300多个,要记住它们的读音也不是一节容易的事。另外,汉字的字音难读还表现在一字多音上,汉字大约有10%的多音字,这些字因用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辨识起来也相当困难。

三,汉语与汉字的关系

3.1单音节的汉字适应汉语以单音节词或单音节语素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古今汉语的词汇在音节构成上有一定的差异,古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与之相适应,汉字是一个字一个音节,—个字记录一词。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节词为主,但现代汉语复音词绝大多数是合成词,这些复合词都是通过单音节语素复合而成的。这就说明,无论古今,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汉字记录单音节的汉语语素。一个汉字既表一个音节,又表示一个语素。非常适应汉语以单音词或单音语索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3.2汉字适应汉语同音词众多的特点

汉语音节有限,普通话共有1200多个带调音节,所以同音词特别多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据李公宜等统计,<汉字信息字典>(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所收7785字中,yi音节有131字,ji音节有12l字,yIl音节有115字。在书面语中,汉字用

字形把同音词区别开来,充分发挥了字形别词法的作用,即通过字形变化,显示同音词的区别。

3.3汉字适应汉语历史悠久、方言众多的特点,具有超时空性

汉语有悠久的历史,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很大。由于汉字不直接记音,所以汉语古今语音的变化没有反映到汉字字形上,汉字字形古今变化不是很大。因此,我们现在还能读懂两、三千年前我们先辈留下的典籍,这就是汉字具有的超时代性。

汉语的方言众多,汉字能用统一的字形记录各方言的同一名称,而各方言可以赋予同一词形以不同语音,因此维持了词义的同一性,维护了各方言书面交际的统一性。这就是汉字所具有的超方言性。汉字的超方言性是—个显著的特点。同样一篇文章,广东、湖南、上海、北京人读起来,各有自己的语音,彼此很难听懂。然而,在书面上他们却都能明白。在某种层次上可以说,汉字的超方言性维护了汉民族语言的同一性。

四,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4.1汉语汉字具有传播功能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满足交流之需而创造出来的,汉语既是文化的载体,又具有反映人的思维认识、生产力水平的作用。此外,它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可以说汉语文化具有传播功能。法国汉学家莱恩· 汪德尔麦什曾提出“ 汉文化圈” 的概念, 以此和印度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相区别。他指出, 其他文化圈均是因宗教原因凝结而成的, 汉文化圈形成则主要是在共同的语言基础上形成的, 汉语是“汉文化圈”发展的内在动力。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 同样具有传播功能。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深远影响, 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渗透力。从表面上看,当它为别的民族借用时,便传播了汉文化的观念。就其深层来说,它还输入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内容。在历史上,汉字先后输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并被直接或间接地改造成这些国家的官方书面语言,从而对他们的民族思维性格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汉字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整合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许多民族文字的创立受到了汉字的启发,如契丹文、女真字、西夏文、壮族方块字、彝文等。

4.2汉语汉字具有表现功能

所谓汉语的表现功能,是指汉语通过听、说、读、写可以形象生动得描述某物或表达人的情感;所谓汉字的表现功能,是指汉字的形体具有激越人们情感和

表现情感的功能。说到汉语的表现功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旅行回来两人彼此分享各自的旅游收获,通过活泼的语言来生动还原景点风貌、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而汉字是一些原始的符号,原始得犹如化石一般,但千古以来无数人却在它古朴稚拙的形式中流连、吟玩,唤起了美妙的情感,启发了创造热情。据说大导演爱森斯坦创立“蒙太奇”手法受到了汉字的启发,他将汉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并置构成一个整体来显示意念的方法移入到电影表现中。此外,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和篆刻艺术也是从汉字的形体加以创造而来,具有很强的表现张力,这是汉字对人类艺术的绝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王宁.《说文解字》与汉字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2000

[5]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参考资料[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许寿椿.文字比较研究散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

汉字文化功能 第2篇

很小时候,爸爸教我认字:双木为“林”;三木为“森”;把一个人关起来就是“囚”;“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听爸爸那么说,我觉得汉字真是有趣极了。

上学后,老师教会了我很多的识字方法,可以这么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如“拔”字我们特别容易和“拨”混淆,每次“拔草”都有同学写成“拨草”,为此还引起许多笑话。老师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虎欢欢吃糖太多把牙吃坏了,他去找他的好朋友小熊医生,小熊用手拔掉了好朋友的一颗牙。“用手”大家记住了提手旁,“好朋友”记住了右面的“友”,“一颗牙”就是友肩上的“、”。轻轻松松中学生记住了“拔”,而且再也不会出错。

汉字就有这么神奇。记得有一次,老师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记住“虹”字,大家就议论纷纷:用加一加的办法记,虫字旁加个工’就是虹’。“;”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红’字去绞丝旁,换上虫字旁。“;”我知道虹’与虫有关,所以用虫字旁。“;”我知道我们班的吴虹的名字里有这个虹’字,因为他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的,像条虫,所以虹’字用虫字旁“。就这样,我们用汉字学习了汉字,用汉字理解了汉字。

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学习识字8的形声字”清、请、晴、情、睛、蜻“时,老师为了防止我们混淆,特别编了一首《”青“字歌》来帮助记忆,儿歌内容是这样的.:”青字是个后鼻音,加上偏旁要细分。三点水儿池水清’,有言在先把你请’,云散日出天气晴’,目光锐利好眼睛’,心有所感动真情’,虫儿在左是蜻’蜓,除去偏旁草青青’。“这样,我们在记诵儿歌的过程中就区分了这一组形声字。

汉字就是这样给人以想象。我和我的同学在游戏时一边跳一边唱着:小孩子,戴帽子,头上一点写大字,小孩子,戴帽子,头上三点上学去;方框是边疆,宝玉里面装。我是中国人,中国要富强。游玩中我们又学会了子、字、学、国。

写作的时候,我常常为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这时我真不忍心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身体,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看到”太阳“这两个字,你能感触到热和力,而望见”月亮“,眼前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能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地飞翔。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呵!西方现在有少数诗人在追求”玩文字“,但他们怎么能从26个字母的组合中去找到”玩文字“的魅力呢!只有中国的汉字、几万个不同的字形、几十万、几百万种奇妙的组合,足以产生遣使文字的快乐,甚至能在语义以外,寻求那种文字对人类思维和感官的想象力!中国的汉字是高强度悟性的结晶,必能训练出人的悟性。

汉字文化功能 第3篇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沈锡伦先生曾经说过:“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也是一套文化密码系统。汉字以编码的形式储存了大量的文化元素 (cultura element) , 在这个意义上说,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微信息库,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文化信息缩微图。要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要破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 离不开对汉字的探索研究。”

一、汉字文化

文化这个概念起源于英国, 泰勒首先将之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任何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整体。文化关系到人和动物之间特定的区别。

文化的领域是意义的领域。“汉字文化”指的是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跟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体结构, 组成了特殊的话语场。它的符号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的特色, 字形的象征结构本身往往有能指意味。早期的汉字是以象形文字的形态出现的, 就是说依照了事物的本来形象而成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 汉字在形成之初就不是没有意义的符号, 而是看着它的形象, 我们就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就是汉字的内涵, 是由汉字本身就不同的象征结构体现出来的。

汉字是象形的, 这里面包含着许多造字时的“社会意识”、“社会现象”, 这在特定时期才有的特定含意其实也体现着汉字的文化意义。在古人的意识形态中, 汉字能传达天意、预示未来, 所以在用字的问题上有很多的避讳, 避讳的原因从字形到字义都有涉及, 这一点其实就是汉字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意义。我们不妨举“罪”这个字来说, “罪”这个字是由秦始皇改的, 最开始是写作“辠”, 由于字形和皇帝的“皇”很相似, 故而改之。

同时由于汉字所特有的四声也可以起到汉字的区别作用, 故而大量的同音字、音近字就出现了, 故谐音避讳是避讳中最主要的情况。例如:《本草》中有薯蕷, 避唐代宗讳故改名为“薯药”, 避唐英宗讳又改名为“山药”。

二、汉字结构的文化功能

汉字在结构形式上具有文化功能, 这主要就是说, 从汉字的结构上其实可以窥见造字者的构思, 从汉字的结构形式就可以推知汉字的意义。汉字从造字法上说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类。现在让我们依次进行分析。

象形字, 依照说文解字的定义:“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这其中既凝结着先民的智慧, 也透析出文化气息。象形字的结构基础为形象加意义。如山, 看着它的形象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字是山的意思, 而英文词汇中的山字是“mountain”我们无法从这一系列字母组合上看出任何和这个意义有关的项, 在英语中, 字的意义和词形仅仅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我国早期的象形字, 则是其意义就存在于它的形象之中。

再如“人”字, 描绘的是一个谦恭侧立的人的骨架。古人认为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作为天地间最尊贵、最有灵性的动物, 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特征, 不在于会说话、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而在讲仁义、谦恭有礼。因此, 甲骨文的“人”字在字形上以谦恭侧立的人像作为“人”的代码, 而在字音上让它与仁义的仁同音。

会意字, 依照说文解字的定义:“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会意字的结构基础为两个以上的形象或符号组合在一起表达的特定意义。会意字意义的得出是依靠它的组合构成的意义叠加, 图画性很强。又如“妇”字, 繁体字作“婦”, 像女子手持一帚, 表明其洒扫庭除、操持家务的身份, 它体现了古代“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 而“服也”的声训, 则反映了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 反映了所谓“三从四德”的为妇之道。

指事字, 依照说文解字的定义:“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指事字是用形象加符号或者单用指事符号表达语义, 如“寸”字, 《说文·寸部》:“寸, 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以这一具体部位来表示难以准确描绘的长度单位, 自然是造字者的合理创造, 而在这种创造中, 又不难看出祖国传统医学对先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汉字结构的文化功能是十分稳定的, 是保障汉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的关键。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但一个音节并不仅仅是对应一个汉字, 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存在, 但不管讲何种方言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汉文化共识, 这种状态的形成是由于汉字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读音会随着语音演变, 但形体不发生相应变化的特点。

三、汉字语音的文化功能

汉字和汉语的结合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

原始汉字和早期汉语的结合发生时间较早, 大致位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汉字基本上还是处于图画文字的阶段, 用途也并不是重点在于记录汉语, 而是用于宗教祭祀、图腾徽志、官府文书。在民间, 文字还没有得到普及。古代汉字和书面语真正的结合是等到秦朝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秦始皇统一文字, 形成了由方言众多到以雅言为中心的“通语”制度, 汉字经历了由图画象形发展为以谐声为主的阶段, 形声字开始大量出现。到秦汉时期, 隶书和楷书的汉字开始真正和口语结合, 一直发展至今。

书面汉语的建立使得汉字和汉语真正融为了一体, 汉字至此具有了语音功能。

汉字语音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最明显的体现在于形声字的声符部分。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举一个例子“恥”字, 从心耳声, 意识和耻辱的耻相同。从心是因为这种感觉是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感受, 耳声又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在里面呢?耳声其实来源于古老中国的一个大众手势, 在说别人不害臊的时候, 大人和小孩子对用食指拍脸颊这样一个手势应该都不陌生, 这样一个手势的产生其实是来自于古老中国的一种刑法, 即割掉犯法者的耳朵, 故拍打脸颊靠近耳朵的地方其实是在提醒对方:“你要注意你的耳朵了啊 (我抓到你的把柄了啊) ”的含意。

又如“法”字, 繁体写作“灋”字, 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灋, 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廌, 所以触不直者, 去之, 从去。”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个字里面, 三点水的寓意是指出刑法应当有平如水的特质, 而它的声符“廌”是传说中的神兽, 是一种类同于独角兽的审判兽, 同样也定义了“法”这个字的审判意味。

又如“诬”, 《说文》:“加言也, 从言, 巫声。”所谓加言, 就是无中生有的话。“巫”作为声旁, 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诬》一文中说:“字从巫者, 《韩非子·显学篇》云:‘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 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盖巫之为术, 假托鬼神, 妄言祸福, 故诬字从巫从言, 训为加言, 引申其义为欺, 为诬罔不信也。”

现代社会, 科学飞速发展, 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 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 汉字系统始终都保持着同汉语系统一致的更新速度, 保证汉语系统里出现的新词一定会有汉字来表示, 使之实体化。

四、汉字和汉民族思维模式

每一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一种互动的模式, 二者是双向影响制约的关系。

汉字首先在它的结构形式上就体现出了汉民族特有的精神。汉字形体的本质是空间性的, 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方块字构造, 方正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思维, 体现着一种严谨、守纪、中庸的民族意识;同时, 汉字的形体又是区别意义的重要途径, 每一个汉字都有与众不同的结构状态, 这一点我们不妨将它看作是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汉字从造字的根源上来说, 是对自然的一种模仿, 在《说文解字》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理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这是一段相当全面的世界观, 说明了汉字的来源就是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 这与董仲舒提出的讲求天与万物、天与人的生理状态的合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及其相近的地方。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表意体系的文字目的主要是摹写词的意义, 汉字是典型的表意体系的文字, 它与欧洲文字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的记录语言, 而在是否有效的传达语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活化石, 造字的先民们在造字时, 将他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体现在了汉字的构形系统之中。

举例来说, “男”和“女”这两个字, 《说文》:“男, 丈夫也。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于田也。”徐中舒所主编《甲骨文字典》解释说:女字“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 屈膝交手为其于室内居处之常见姿态, 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 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由此可见, “男”、“女”的造字是着眼于其工作差异的, 体现了古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男”“女”均是人头的形象, 区别在于“女”字的形体头发较长。苏美尔楔形文字的“男”“女”字形则取两性各自的生殖器形象。前者造字着眼于男女外表上的差异, 后者造字着眼于男女性生理的差异, 它们与古汉字对男女差异的社会性着眼点很不同。而这些不同, 是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认知的。

五、小结

詹绪佐、朱良志在《汉字的文化通观》一文中说:“从文化学的角度看, 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是一个活化石, 活泼泼地袒呈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 细加玩味, 就可以从静态的形体走入古人动态的文化意识圈中去。”

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许多文化现象, 不仅可以从用汉字书写的文化典籍中得到反映, 也可以从汉字本身中得到验证。对汉字的不断深入认识, 不仅仅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更是我们对自身思维模式、价值维度的全新审视。

参考文献

[1]何久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2]李思维, 王昌茂.汉字形音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暴希明.汉字文化论稿[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谈谈汉字文化功能的确证 第4篇

摘 要:汉字文化研究就是探寻汉字与文化的联系,但是找到了二者的联系,还仅仅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艰苦的、严谨的确证工作。对汉字文化功能的确证方法,最有效、最可靠的是多种材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本文从古代文献、汉字要素、各种文化研究成果三方面探讨了汉字文化功能确认所用的的材料和方法。

关键词:汉字文化功能;古代文献;汉字要素;文化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26-03

汉字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汉字与文化的联系。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凡是具有文化探究价值的汉字,与相应的文化现象都有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有的是表层的、明显的,有的则是深层的、隐晦的。我们必须透过汉字,洞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汉字文化研究就是探寻汉字与文化的联系,但是找到了二者的联系,还仅仅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艰苦的、严谨的确证工作。

对汉字文化功能的确证方法,最有效、最可靠的是多种材料之间的相互印证。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往往不甚明晰,有时即使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就需要运用其他材料来进行印证,正所谓“例不十,法不立”。第二,由于文化现象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所以仅凭某一个汉字来分析其文化功能,其结论就有可能是片面的、不可靠的,因此需要其他材料的证明,使该汉字的文化功能得到确认。第三,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既然汉字与文化现象有联系,那么这种联系就不应是孤立的、单一的,因而能够从其他材料中得到旁证。

由此来说,综合运用其他相关材料来印证汉字的文化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其运用的材料和方法是:

一、以古代文献印证汉字的文化功能

汉字记录着汉语,记载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正因为如此,通过古代文献来印证汉字的文化功能,就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古代文献的证明,对汉字文化功能的分析就缺少了可靠的证据,其结论的真实性、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像分析汉字的本义一样,只通过字形结构分析就下结论,显然还不够,还必须有古代文献的参证。因此,用古代文献来印证汉字的文化功能,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出”,《说文》:“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达也。”今天看来,许慎的解释是错误的。“出”字在甲骨文中已有,字形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止”,即“趾”,表示人的脚,下面的符号表示古人的住所,金文、石鼓文、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本义为从房屋里走出去,正如孙诒让在《名原》中所说:“古出字取足形出入之义,不象草木上出形。”如果只分析到这一步,那么也仅仅是指出了该字的本义而已,而对“出”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还没有发掘出来。

“出”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字形下面的符号上,这个符号代表古人的住所。那么古人的住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字形,我们可以初步确定为“坎”式即半地穴式房屋,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就需要借助古代文献来证明。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

《墨子·辞过》:“古之时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始学篇》:“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

这些文献记载,说明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先民们尚不能修建房屋,只能靠自然山洞(如北京的山顶洞人)或挖洞穴来居住。

当社会再向前发展,先民们便由穴居进而演变为半穴居,这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住所从地下向地上发展的重要一步。关于这一点,已有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如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就发掘出了许多半地穴式房屋。其形制是,向地下挖浅坑,地面上有较矮的墙壁,由立于穴底的立柱和墙壁共同支起屋顶,门开在屋顶。较之穴居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的优点是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这也反映了远古先民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可以证明“出”字的文化蕴涵:即“出”反映出了远古先民们的居住形制,由此也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人类居住环境、条件的演变过程。

但是,由于汉字的产生和文献的产生在时间上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文献对汉字文化功能的确证,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筛选、比对,进而发现汉字与文化的联系。

如“姓”,《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左传·隐公元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以上解释,只是说明“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有关,但并没有解释“姓”为什么从“女”,而这恰恰是“姓”的文化蕴涵所在。因为以今人的观点理解,“姓”应从“男”(即“父”),而不应从“女”(即“母”)。所以便有深入探寻之必要。

说远古先民“姓”从母得,至今在文献中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但间接的证据还是有的。《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生民聚生群处……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白虎通·号篇》:“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些记载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姓”为何从母而得,但却间接地印证了“姓”字的文化内涵:在远古时代,人类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在这种制度下,由于人们无固定、单一的配偶,势必造成所生后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结果,因此“姓”从母得便在情理之中。

“姓”从母得还可以找到一些旁证。当母系氏族社会瓦解,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人们居然发现伟大的祖先都是有母无父,于是就创作神话来解释这一现象。如:

《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是说周代的始祖后稷,是其母姜嫄踩了天帝的脚印而怀孕生下的。

《诗·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郑玄笺:“禹敷下土之时,有娀氏之国亦始扩大,有女简狄吞鳦卵而生契。”所以《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说商代的始祖契,是有娀氏简狄吞食了燕子的卵而生下的。

《白虎通义·姓名篇》:“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论衡·奇怪篇》:“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卨母吞燕卵而生卨,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姬。”以上这两段文献,不但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始祖所由生,而且说明了这三代“姓”的由来。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如《史记·秦本纪》:“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唐司马贞索引:“女脩,颛顼之裔女,吞鳦子而生大业。”

二、汉字要素之间的文化功能互证

汉字有形、音、义三要素。探寻汉字的文化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汉字形义关系的分析,尤其是诉诸视觉的字形,清晰明显,因此分析汉字的形义关系就成了探寻汉字文化功能的主要方法。如果在此基础上,再从音义联系上进行印证,其结论则更加可信。

如“男”,从古到今,字形结构和造字理据均未变化。甲骨文从“田”从“力”,“力”即像农具耒形,金文则更像一手持耒耕田状。“男”是个会意字,表示人在田野上耕作。那么此义与性别之“男”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这正是“男”的文化蕴涵所在。原来人类从渔猎采集进入到农耕时代,人们需要在田野上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有“男”人才能适应这种劳动,于是“男”才有了性别义。“男”的这种形义联系,还可以从其音义关系中得到印证。上古“男”与“农”语音相同,均泥母侵部。《说文》:“农,耕也”。“农”的本义为耕种,则可推知“男”字之音从“农”字而得。因为在农耕时代,男人主要从事田野耕作,所以就赋予“男”以“农”音。

又如“骑”,《说文》:“骑,跨马也,从马,奇声。”考其音义联系,“骑”义实来自于“奇”。《说文》:“奇,异也”。那么骑马与奇异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在战国以前,马是用来拉车的,而不是用来骑坐的,所以一提到马,总是与车相联系,一提到车,又总是与马相联系。如《国语·晋语四》:“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有马二十乘”,就是有马八十匹。无论是出征打仗还是远行,都是马拉车,人坐在车上,此类情况古籍中俯拾即是,无需烦举。到了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的习俗传入中原,引起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重视。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是说赵武灵王亲自穿上胡人的衣服,骑上马,教老百姓射箭。长期以来,赵武灵王被认为是中原地区胡服骑射的第一人。尽管近年来有人否定这种说法,认为在赵武灵王之前,已有胡服骑射之举。但这并不妨碍对这样一个事实的确证:那就是中原地区当初是不骑马的,骑马是向胡人学的。正因为战国以前中原地区的马不是用来骑坐的,所以当开始看到有人骑马时,自然都会感到很奇异,于是就给这一动作造了一个从马、奇声的形声字。由此再深究下去,还会发现骑马之奇,除了表现在动作上以外,还表现在骑马者的服饰上。据历史记载,战国以前中原地区人们的服饰是上衣下裳。“裳”,《说文》作“常”,“裳”为或体,其义为“下裙也”,不同于今天的裤子,而与今天的裙子相似。而“裳”里穿的是胫衣,即类似于今天的长筒袜。这种服饰是与乘车相适应的,因为古时乘车都是站立在车上的,正如《论语·乡党》所说:“升车,必立正,执绥。”而这种服饰却不适于骑马。只有像胡人那样,穿上短上衣、长裤子,上马下马才方便自如。但中原人对这种服饰却感到非常怪异、奇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骑”字音义构成中的文化蕴涵便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各种文化研究成果证明汉字的文化功能

随着各种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成果又为确证汉字的文化功能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些文化研究主要包括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历史文化学研究、考古文化研究等,其中考古研究成果对确证汉字的文化功能最具说服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经涉及,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进一步加以说明。

如“尾”,甲骨文为一人长尾巴形。可是人人都知道,只有动物才长尾巴,人是不长尾巴的,那么甲骨文的造字理据是什么呢?其蕴涵的文化信息又是什么呢?《说文》:“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后。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根据这些说解,我们便知道“尾”只是古人的一种装饰物,并非人真的长了尾巴。那么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考古发掘对此给以肯定的回答。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陶器上,刻有许多跳舞的人形,这些人所跳的舞被认为是一种“经过精细加工和组合的一种步伐规范的体操式舞蹈。”而舞蹈者服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均缀有尾饰,这对我们确认“尾”字的意义和文化功能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诗·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郑玄笺:“琐、尾,少好之貌。”说明“尾”除了有尾巴之义外,还有“美”义,古人以尾为饰就是明证。

参考文献:

〔1〕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汉字字形文化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 第5篇

汉字字形文化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

韩伟先生创立了汉字字形文化研究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能够促使汉字字形文化研究走向更加科学的研究道路.汉字字形文化研究理论和成果对改变目前对外汉字教学效率低下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刘振平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刊 名:天中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ZHONG年,卷(期):23(6)分类号:H159.1关键词:汉字 字形文化 对外汉字教学

汉字文化功能 第6篇

方真真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都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对外汉字教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步受到重视,所以发展还不够完善。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直被看作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这是由汉字自身的特点确定的。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独立发展的文字。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在两千多年前就先后消亡,成为历史的化石。唯独汉字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同时汉字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符号体系,过去汉字曾被亚洲一些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长期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现在,除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区)外,使用汉字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同时汉字又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字所不具备的。我们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所以我们所探讨的汉字教学是现代汉字教学,也就是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汉字,它记录的对象主要是现代汉语。首先,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这与音节、因素文字不同,它本身就是音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声字是典型的代表。其次,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这与表音文字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汉字是从音义入手的,所以汉字以形声字居多。第三,汉字是一种平面文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一种线性文字,汉字的构成成分是横向和纵向展开,形成平面布局,在一个平面内不论有多个构成成分都要均衡地分布在方方正正的框架里,呈现为方块形式,所以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汉字的人来说,汉字就像一幅画一样,而且汉字的数量很多,不像英语就26个字母,汉字的常用字用3500个,通用字有7000个,它的音和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汉字不仅要记它的音,还要记它的形和义,尤其是在汉字简化后,有些符号只是一个记号符等等这些都给对外汉字教学带来了困难。赵金铭就曾经指出:“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困难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汉字是西方人继续学习汉语的瓶颈。”

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认为汉字的读写认都很难,把汉字视为“天书”,甚至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对汉字的学习。其实只要了解汉字,知道汉字蕴含的意义,就会觉得汉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字,因为汉字是历经几千年而没有消失的文字,本身就蕴含和积淀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衣食住行,宗教礼法,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

首先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睡觉、出行,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文字是为语言服务的,当然汉字也不例外,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交际需要而独立创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首先,如“被”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意思为睡觉时盖在人身上的东西;“装”字,从衣壮声,《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装,裹也。”意思为行装,穿在身上的东西。这些带“衣”字旁的大部分都和衣服或布匹有关;其次,“食”字旁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也经常见到,“食”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米也,六谷之饭”,就是吃的东西,所以很多“食”字旁的字大都和“食物”或“吃”有关,比如“饭、饼、饱、饺、饿、饥、饮”等;再次,“穴”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意为:土窟窿,地洞。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人住的地方是只有屋顶没有墙体,口小洞大的地洞,就像半坡人那样,是一种“半穴居”式的住所,现存的像陕西的窑洞,所以由“穴”字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或洞穴有关,比如“窖”字,从穴,告声。从“穴”,表示与洞穴有关。本义是收藏东西的地洞,与此类似的字还有“窗、帘、窑、窝、窟、窿”等;最后,人们出行需要交通工具,比如现在还在用的“车、舟”,“车”是一个象形字,从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字形的下面两侧是车轮,中间是车厢,中间一横为独辕。与“车”有关的字如“库、轮、轧、轨、载”等,其中“库”字可分为广、车两部分,“广”表示三面有墙,一面洞开的房子,里面的车表示房屋里停放的车辆,意为“停放车辆的地方”,后引申为“存放东西的地方”。“舟”的本意就是“船”的意思,像“船、航、舫、舶、舱 ”等。其次,汉字除了能够反映出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还能够反映出精神层面的文化,比如“男”字,从田从力,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本义是男人,与“女”相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属于农业文化,是父系氏族的时期;“仁”字,从人从二,《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两个人亲近友爱,体现出古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相处,揭示了古代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的道德文化内涵;“婚”,从女从昏,“昏”表示傍晚,意为“女子在黄昏出嫁”,“娶”字中的“取”就是当时抢婚文化习俗在汉字上的反映,这两个字都是古代婚嫁习俗的体现。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语素文字,而且大部分是合体字,由音符和意符组成或者只有意符组成,所以很多时候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偏旁的意思,就可以大致推测出汉字的意思,所谓的“认字认半边”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能望文生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认汉字,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信心。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可以考证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所以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不仅能让他们了解汉字本身的涵义以及相关词汇的意义,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增加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不在把汉字当成“天书”。

汉字文化功能范文

汉字文化功能范文(精选6篇)汉字文化功能 第1篇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及文化功能摘要: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中国的通用语言;汉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