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普范文
环保科普范文(精选5篇)
环保科普 第1篇
“节约环保文明”科普征文活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支持,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同志担任征文组委会名誉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张景中院士、理事长刘嘉麒院士担任活动组委会主任。《科技日报》、《工人日报》等几十家媒体参与了本次征文。
作为节能与环保领域的品牌期刊, 节能与环保杂志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 关注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 以资源节约、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 致力于推进中国的节能降耗与可持续发展, 努力做到读者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由于在政府、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有大量的作者和读者, 科普征文活动在读者中产生积极反响。作者有行业内的专家、科研人员、政府公务人员、大学生、工人、还有专业作家, 内容涉及到节能和环保工作的各个方面:有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提出的建议;有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发表的意见;更涉及到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日常生活节能等各个领域节能。
环保科普知识宣传 第2篇
环境保护科普知识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 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空气质量周报所用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是:
1、空气污染指数(API)50 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
2、API 100 点对应的污染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
3、API 200 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
4、API 更高值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污染物对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影响时的浓度限值。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主要污染物简介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国家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的平均浓度低于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5毫克/立方米。
3.粒子状污染物
空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排出的煤烟、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在空气污染监测中,粒子状污染物的监测项目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和飘尘。
(1)总悬浮颗粒物(TSP)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简称TSP。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学组成。TSP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物质,几乎都可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进入肺泡。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称为飘尘。可经过呼吸道沉积于肺泡。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肺癌的发病与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明显相关,当长年接触颗粒物浓度高于0.2毫克/立方米的空气时,其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3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2毫克/立方米。
(2)自然降尘
自然降尘指粒径大于10微米在空气中经重力作用就能沉降到地面上的灰尘。其来源以风沙扬尘为主。人吸入灰尘会增加呼吸道的阻力,呼吸道出现狭窄现象。
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降水即为酸雨。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水酸度pH<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
5.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人体吸入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心脏和肺呼吸功能减弱;受害人感到头昏、头痛、恶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一氧化碳日平均浓度低于4.00毫克/立方米。
6.氟化物(F)
指以气态与颗粒态形成存在的无机氟化物。主要来源于含氟产品的生产、磷肥厂、钢铁厂、冶铝厂等工业生产过程。氟化物对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吸入高浓度的氟化物气体时,可引起肺水肿和支气管炎。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氟化物气体会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钙质减少,导致骨质硬化和骨质疏松。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城市地区日平均浓度7微克/立方米。
7.铅及其化合物(Pb)
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汽车排出的废气。铅进入人体,可大部分蓄积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对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损害。引起临床症状为贫血、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我国尿铅80微克/升为正常值,血铅正常值小于50微克/毫升。
8.汞 汞(Hg)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可在体内蓄积。空气中的汞经雨水淋溶冲刷而迁入水体。水体中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等。总汞中的甲基汞在人体内极易被肝和肾吸收,其中只有15%被脑吸收,但首先受损是脑组织,并且难以治疗,往往促使死亡或遗患终生。
什么是紫外线指数? 阳光中有大量的紫外线,紫外线对人们的生活和生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臭氧层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地面接收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因此如何防范紫外线辐射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紫外线指数就是为了帮助人们采取措施,适当预防紫外线辐射。当紫外线指数为0~2级时对人体无太大影响,外出时戴上太阳帽就行;当指数达3~4级时,外出除了戴上太阳帽,还要戴上太阳镜,并应涂上防晒霜,以避免皮肤受到太阳辐射的危害;当指数达到7~9级时,在上午10点~下午4点这段时间最好避免阳光直射;当指数大于等于10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因为此时的紫外线辐射极具伤害性。
电磁污染
电磁污染是指天然的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由于广播、电视、微波技术的发展,射频设备功率成倍增加,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目前已达到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的程度。电磁污染包括天然和人为两种来源。
天然电磁污染是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引起的。火山喷发、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会产生电磁干扰。天然电磁污染对短波通讯干扰尤为严重。
人为电磁污染源包括:脉冲放电,如火花放电;工频交变电磁场,如大功率电机、变压器、输电线附近等;射频电磁辐射,如广播、电视、微波通讯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广播、电视效果突然变差,几乎都是电磁干扰造成的。此外,电磁污染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危险废物
含有放射性、毒性、腐蚀性和致病性的固体废物称为危险废物。
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含放射性元素矿石提取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产生的废矿渣,放射性物质精炼厂、核燃料元件加工厂、反应堆、核燃料后处理厂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应用单位排放的沾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器物,放射性废液经浓缩、固化处理形成的废弃物。
有毒废物包括各种有毒有机物,如苯系物、含重金属废物、废农药、废有毒试剂等。
腐蚀性废物主要指强酸和强碱。致病性废物主要指医疗和医院废物。
危险废物尽管其数量不大,但对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事故。所以,我国将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处置作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重点。
可再生能源
泛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目前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延缓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和匮乏趋势,是能源利用的方向。
不可再生能源
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叫“不可再生能源”。如煤和石油都是古生物的遗体被掩压在地下深层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而形成的(故也称为“化石燃料”),一旦被燃烧耗用后,不可能在数百年乃至数万年内再生,因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更大: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毒性极强,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巨大。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 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
环境科普应该和环保行动联手 第3篇
地膜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和粮食增收,但这种难以自然降解的地膜没有进行回收,埋在地里,或者堆在田间地头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对未来的农业生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未涉及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是否会对环境、水土造成危害,但是让人们难免心存疑虑。
其实,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相对城市恢复起来会更困难。由于农村地区农户的位置是散落在宜居的地方,对于污染或环境治理难以实现机械且统一化的方式。而环保意识的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
环保意识需要强化,同时也要开展环保行动。但很多时候,对于这些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往往也是“一阵风”式的。而对于广大农村来说,最基本的,粗放型的牲畜饲养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一个小小的矮房子就是一个简易厕所,而有些畜舍就在房子周围,一到夏季“气味袭人”,再加上大量蚊蝇的繁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白色污染”飘得到处都是,生活垃圾也倾倒在附近的河道里……
但有时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地选择:散落的农户,垃圾场的缺失,公共卫生条件的匮乏,甚至有些地区自来水和“村村通”网络都没有覆盖,更何谈涉及到个人行为方式的环保意识呢?
环境科普意识促成环境科普行动,环境科普行动反过来也能提高环境科普意识,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双管齐下的两手抓工作方式可能是更有效果的。但是在获得这些效果之前,首先要做的还是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生活环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保证“仓廪”实起来,再去探讨处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环保科普 第4篇
1 开展环保科普活动的策略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环境保护已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着环境问题。科技馆作为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为主的科学普及机构, 在环保科普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科普活动, 可更好地达到宣传目的, 有助于公众接受环保知识和树立环保意识。
1.1 环境情景化
1.1.1 环保专题讲解
展品专题讲解是科技馆展教活动中常用的形式之一, 能更好地将展品、观众与科技辅导员有机结合起来, 营造出良好的主题氛围。通过辅导员的现场讲解、讲故事、互动试验和现场互动等形式将缺乏生命的展品与观众串联起来, 可更好地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传递给观众。基于展厅内现有的环保类展品, 我们可以设计专门的环保专题讲解路线, 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互动实验, 将固定的展品与情景化的讲解串联起来, 组成不同的参观体验路线, 从而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环保科普教育讲解服务。
1.1.2 环保剧场
科普影院是每个科技馆必备的基础设施。其中, 部分专题科技馆还有独立的环保科普剧场。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环保影片, 运用先进的光学设备、数字设备、音响设备和动态模拟设备, 可使观众在影院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自然界的魅力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1.1.3 环保科普剧
科普剧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全新、独特的科普形式。它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展现, 使青少年在观看表演时, 跟随情节的发展, 可更生动地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和参与科学实验, 从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环保科普剧与其他科普剧一样, 具有“寓教于乐”的特殊作用和积极意义, 它不仅能将枯燥的环保知识通过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他们, 还能潜移默化地将环保意识注入他们的脑海。
1.1.4 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环保常设展览
自主学习模式的环保科普常设展览是一种基于学习单模式的参观体验。不同于专题讲解等形式, 这种形式利用学习单具有的自主学习引导作用, 使观众自行融入学习单所创建的情景中。学习单是一种为协助教师或家长指导学生观众而设计的引导参观、自我学习的教育资料。在环保主题的展品中, 我们可设计一个以故事为索引的路线, 通过层层深入, 有目的地引导观众对展品进行探索, 营造找寻答案的氛围。此外, 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 还可以在展品周围布置路标, 添加专为学习单设计的引导语等。
1.2 活动主题化
1.2.1 环保科普展厅主题活动
展厅主题活动是一种在展厅内让观众主动参与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模式。通常情况下, 它以核心话题为主题展开, 以多种互动形式完成该主题的探讨和学习。主要形式包括主持角色扮演、游戏、舞蹈、多媒体放映、互动实验和现场小制作等。环保类的展厅科普主题活动可结合重要的环保事件, 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 策划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 以事件为出发点, 从而引发观众的讨论和共鸣。
1.2.2 环保主题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对科技馆常设展览内容的补充, 由于它具的灵活性强, 受到了众多观众的欢迎, 可更容易、更快地使观众了解新信息。临时展览也是科技馆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常情况下, 临时展览都必须选择切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选题, 而公众和媒体对环保的普遍关注, 使环保主题一直是各个科技馆临时展览的必选内容。比如中国科技馆巡展“话说低碳”, 该展览以“生态、节能和减碳”为主题, 分为碳之足迹、碳之平衡、高碳之伤、寻求低碳和低碳生活五大版块, 用展品和展板使观众了解了低碳生活的意义, 从而使观众培养了低碳生活的意识, 养成了从身边做起、实行低碳的习惯。
1.2.3 环保主题报告
科技馆是科学的讲堂, 应积极依托科技场馆的科普资源, 结合当下的环保时事热点、焦点问题、最新的环保成果和前沿动态, 联合相关单位或社会团体, 并邀请环境学专家学者或环保先锋人物, 举办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科普教育报告或讲座。
2 开展环保科普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2.1 注重科学价值观的启迪和形式创新
环保教育的重点在于使人们了解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因此, 单纯地灌输环保知识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 关键在于如何树立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 只有主动创新, 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应避免千篇一律, 要采取多个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并在不变的话题上呈现出新亮点。
2.2 注重科普成果的积累
应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 从实际出发, 发挥科技场馆具有的科普资源优势, 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环保科普活动资源的集成和自主研发, 形成可在行业内共享的资源包, 以增添科普活动的生命力, 使其不断成长。此外, 还可以联合环保事业团体和个人, 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 促进环保科普教育的开展。
摘要:论述了科技馆开展环保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 现阶段在科技馆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科普活动是提高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环保意识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科技馆所开展的各种环保科普活动的实践经验, 总结了科技馆开展环保科普活动的策略和形式, 并指出了在开展环保科普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教育,环保剧场,环保科普剧
参考文献
[1]William P.Cunningham, Barbara Woodworth Saigo.环境科学:全球关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情况总结 第5篇
开展科普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贯彻落实《科普法》任重道远。《科普法》颁布后,我们环保系统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科普法》,提高认识,同时按照县科协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环保工作,切实加大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和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创新宣传思路、形式和方法,在宣传环保法规、普及环保知识、推进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领导重视,增强普及的力度
作为科普宣传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做好环保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我局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制定了计划,专门成立了法宣科、环境信息中心,建成了公众环境信息网站——《xx环境》,与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等环保网站进行了链接,成为市民了解、获取环保政策、信息的窗口。创办了刊物《环境信息摘报》、《生态县建设简报》,及时通报有关情况,深受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欢迎,成了环保知识、信息普及的好“帮手”。
二、广泛动员,增强普及的广度
公众参与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
在机关,围绕十六大确定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以党校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会为主要形式,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办班,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利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契机,通过会议、文件、讲座等形式,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普及生态理念、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企业,先后举行五期关于生态示范区建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ISO14000论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班,乡镇分管领导、环保干事、各企业厂长、经理300余人次参加;还对全县重点企业的环保专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选送业务骨干到省市环保部门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
在学校,与教育局一同加强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着眼“三进”(环保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中小学校开设生态环保知识课程,提高生态知识普及率,开展了以“创绿色学校、建绿色基地、写绿色征文、做绿色师生”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教育行动”,将创建绿色学校作为载体和抓手,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xx县第二中学完成创建省级绿色学校,xx中学、县实验小学等近10所学校完成市级绿色学校创建。
在农村,使环境宣教向农户延伸,开展了环境宣传墙体标语进村镇、“环保知识下乡”等活动,加快生态村创建步伐,xx镇市级环境优美镇,xx、xx、xx等市级生态村创建顺利完成。
三、用活载体,增强普及的深度
近年来,我们以“6.5”世界环境日、环保“四进”等活动为契机,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知识,营造生态文化,增强生态理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活动日,我们每年“六五”都围绕普及环保知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分管领导在xx电视台发表讲话、在《今日xx》上发表署名文章,在新闻媒体通报了我县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在县城xx路步行街设立活动主会场,进行创建绿色家园宣传、咨询及投诉活动,展出环保宣传版20余块,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开展万人志愿共建绿色家园签名活动,在xx路布置生态建设宣传一条街。开展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的“四进”活动,重点宣传: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无公害食品、室内环境污染、绿色社区创建、绿色能源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内容;印发一批《市民环保知识手册》,组织了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在主要乡镇公路沿线显著位置粉刷适合农村和企业特点的环保标语,在镇乡居民区张挂环境保护挂图,散发环保宣传资料;联合县妇联、县计生委,开展“共宣国策,和谐发展”活动;联合教育局,在中小学生中征集“美境行动”设计方案;联合工、青、妇、科协,在xx镇、xx镇、xx港镇等十个乡镇,进行社区环保巡回宣传;组织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企业,进行“为企业办实事”回访,并作环保专题报告等等,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二OO六年五月十六日
环保科普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