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教学论文范文
汉英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汉英教学论文 第1篇
双语教学 (主要指英汉双语教学) , 作为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方法是外语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存在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意合和形合概念一直成为学界探讨的话题。人们普遍认同汉语重意合、英语偏形合, 因而运用两种语言时既要跨越地域、时空的界限, 又要克服语言、文化的障碍, 寻求一个完美的切合点, 以传原语之神, 成译语之形。
2. 定义
Hypotaxis ( 形合) :“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const 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1) ”用连接词体现分句之间的依附或从属关系的结构。
Parataxis (意合) :“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between them. (Doubleday, 1981) ”分句之间不靠关联词而依仗次序来体现相互关系。
3. 理论依据
1) 哲学依据
中国哲学是种“一元论”哲学, 讲究“天人合一”, 重视整体抽象, 提纲挈领, 其语言表现为多主题句, 即在同一主题下诸多小句按自然逻辑加以排序, 形散而又神合。而西方哲学则属于“二元论”哲学, 强调“天人各一”, 重个体, 重理性, “强调形式论证, 不强调主体意识和对立平衡”。故其语言表现为多主谓句, 即主语通常不可省略, 句中其他成分皆表现出语言形式上的接应亦不可随意安排。
2) 语言学依据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重语义、重分析, 形散神聚。语句看似如行云流水飘忽不定, 实则以意为主、文辞为辅、意尽为界的文质一统理念。相对而言, 英语重形式、重结构, 语段呈环扣式多层面延伸, 以形相连, 因而更重衔接 (刘宓庆1991) 。
4. 案例分析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 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译)
译文第一句以crows为主语、cry为谓语动词、streaking为伴随状语, 勾描出一些凄清的意境氛围, 把乌鸦的“啼”和诗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出来。第二句以fishinboats作主语, lie作谓语动词, dimly lit和sadly为修饰语分别修饰主语和谓语, dimly是指“暗淡、昏暗、模糊”, 既指渔火光线的昏暗, 又指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孤寂。第三句诗人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Temple of Cold Hill中的cold精辟入里地将“寒山寺”的寒与诗人孤寂落寞的感受呈现于世人。第四句对“客”字的理解, “客”是诗人自己, 也是旅人、游子, 不可错解为“客人”。roamer体现出了游子的飘泊, 引起读者的共鸣。
5. 结语
英语重形式, 重实证, 讲求以形制意;而汉语重文质, 重语境, 讲求以意驭形。然而, 在认同英汉之间原则性差异的同时, 应当注意形合、意合并非绝对, 而是造句构篇不可或缺的统一体。英语中有意合的地方, 如“First come, first served.”和“Out of sight, out omind.”汉语中也常有形合的地方, 两者只是程度之别 (朱永生, 2001) 。通过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分析, 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进一步掌握英汉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 克服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正确无误地运用外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1.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649
刘宓庆.1991.英汉对比与翻泽.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2
高等院校体育汉英双语教学对策论文 第2篇
3.1我国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双语教学所取成效还是显著的。英语学习者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听、说、读、写的能力仍不能满足交际要求,“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普遍存在。体育双语教学的开展转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3.2我国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然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学科更是如此。基于学科特点、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体育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3.2.1观念滞后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学科教学可以交叉融合,但仍然还有许多人认为,英语就应该在英语课上学,与别的学科没有关系的,各学科有各自的教学内容,理应互不侵犯。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重视知识、技术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这些观念若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体育双语教学就很难顺利开展。
3.2.2师资不足
目前的情况是,懂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低,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具备体育专业知识,能够较轻松地使用英语备课、上课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体育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双语教学者必须是一位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真正称得上复合型教师的凤毛麟角,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2.3学生差异
体育双语教学开创了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学习方式及体育教学特殊的专业表述。由于班级人数多,加之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英语水平的差异,便形成了学生英语能力与体育学科目标要求之间的落差,影响到学生体育学科目标的实现。目前的高校体育双语教学中出现一部分学生收获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所云的不平衡状况,甚至还有少数学生感到体育双语学习负担比较重,给学校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2.4教材缺乏
目前,体育双语教学的教材和内容还不够规范和系统,尚未进行整体规划。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成本贵、代价高,学生难以承受,自编教材则又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很多时间来确定体育专业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学生也要面临大量难懂、难记的专业英语词汇。所以,课程教材的改革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
4解决对策与建议
4.1转变观念,促成对体育双语教学的理性认识
体育双语教学研究者和参与者应转变观念,进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英语为媒体,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双语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
4.2培养师资,增强体育教师的双语素质
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对校内教师可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经常进行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体育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4.3创设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同时,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创设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来优化双语教学环境,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使英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4.4编定教材,加强体育双语教材的本土化建设
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大纲要求着手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双语教材,从我国现存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社会背景及双语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清脉络,剖析原因,揭示规律,探索对策,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知识体系。
5结语
双语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时之举,然而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尚未形成,需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逐渐成熟,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以改革创新的姿态积极而稳妥地推动这项工作,防止一哄而上或流于形式。成功的双语教学将跨越语言的范畴,成为国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Plant,H.Longmandictionaryoflangageteaching&appliedling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ages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吕良环.双语教学新探[J].全球教育展望,,(4).
[3]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汉英叙事衔接手段比较及教学启示 第3篇
【关键词】二语叙事 母语叙事 叙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07-01
一、引言
构建连贯的故事不仅需要适合语境的叙事结构,还需要衔接手段的运用。创造衔接需要词汇资源和语法资源。其中词汇资源尤其重要,它包括词汇联结以及指示标记,包括个人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社会指示语,以及时态和体等(Halliday & Hasan,1976)。
虽然各种语言都需要使用衔接手段使语篇连贯,但语篇衔接手段使用存在明显的跨语言差异。二语学习者必须明白衔接手段中存在的跨语言差异,才能在输入和输出二语时避免错误。因此这就要求研究者发现衔接手段的跨语言差异。
二、叙事衔接手段
就叙事衔接而言,跨语言差异在两个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一个领域是参照——即对于个人、物体、特征、地点及事件的识别,这大多是通过个人的、社会的、话语的指示标记词表达出来的,例如代词和指示词。
在连词衔接这一领域也同样存在差异,即运用连接词(如,和、然后、但是、因为)来标记各种语义和语用功能和关系。不同语言社群运用连接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者要求三十名扬州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就“最难忘的事”这一话题产出英汉同题口头叙事作文。这三十名研究生均为女生,都接受了四年英语专业教育,并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有较好的英语语言表达基础。之所以选择“最难忘的事”为话题,是因为这个话题能激起受试的产出欲望,确保其有话可讲。同题汉英作文避免了因为内容不同而产生衔接手段差异的可能。
研究者对受试的口头作文进行了录音,并认真转录为文字。随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试图探究其中汉英参照衔接手段使用差异。
四、讨论与启示
总体来说,通过对比汉英同题口头叙事作文,研究者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与二语口头作文中,英语作文的衔接手段明显多于汉语文章。这一结论符合汉英文化差异,也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这一文化和语言差异有所了解。英语重形合,形式严谨,表达精密,强调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较少依赖语境。而汉语重意合,形式松弛,要求联系语境,运用语感。即使使用了衔接手段,也较为含蓄不直接。
英语文章中的照应手段使用明显多于汉语中的照应,这一点也反映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英口头作文中:英语作文中使用的指示照应和人称照应都很少,与汉语作文中的使用情况相当。这一语言现象说明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未能摆脱母语干扰。汉语中人称代词使用较少,这是因为施事主语一旦出现了,在后续的句子中就会被省略。这也导致汉语中的省略多余英语。汉语句法和词汇都体现出简约的特点。汉语中主语省略很多,不仅在一个句子中有省略,跨句省略也很常见。另外英语中常用的指示照应词“the”,在汉语中并无与之对应的词,因此中国学生也很少使用。
英语中的替代比汉语的多。英语中“one”“that”“those”等都可用作名词替代,而汉语中只有“的”字结构与之类似;汉语中的“这么着”“来”“干”等可以用作动词替代,如同英语的“do”;“然”“这样”“那样”“如此”等可以用作小句替代,相当于英语中的“so”(胡壮麟,1994)。虽然在词语上有这样的对应,但中国学生使用的频率小。这也反映了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未能摆脱母语干扰。
两种语言的作文中另一重大差异表现在词汇衔接手段上。英语作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显著地多于汉语作文,体现在原词重复出现的频率不同。英语原词重复比汉语多,主要原因有二。其中一个原因是英语词汇有屈折形式。如:英语中的“do”,
“does”,“doing”和“did”作为一个词,它们的复现都被记录为原词重复;而汉语中由于缺少屈折形式,原词重复没有英语的多。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汉语强调“以神统形”,过分注重言语的形式,必然会损害意象的表达。而且词语的重复繁冗历来被中国作家认为是作文之大忌,避之惟恐不及。所以汉语原词重复较英语少见。
五、结语
通过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母语与二语同题口头叙事作文中的参照衔接手段,发现了存在以下三点主要差异。首先,英语文章中的照应手段使用明显多于汉语中的照应。英语作文中使用的指示照应和人称照应都很少,与汉语作文中的使用情况相当。其次,英语中的替代比汉语的多,虽然在词语上有对应,但中国学生使用的频率小。最后,英语作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显著地多于汉语作文,体现在原词重复出现的频率不同。这些语言现象说明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未能摆脱母语干扰。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ichael, &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New York: Longman.1976.
[2] McCarthy, Michael.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 Viberg, A. Age-related and L2-related features in bilingual narrative development in Sweden. In Ludo Verhoeven and Sven.2001.
生物化学汉英双语教学模式初探 第4篇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学中通常会采用两种教学法:一种是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另一种是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对于前一种方法,虽然教师全力以赴的备课、讲课,有些学校直接聘请外国专家讲授生物化学[1],但由于受外语听力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只能一知半解。后一种情况,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专业知识,但难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根据文献报道,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沉浸式(immersion)、保持式(maintenance)和过渡式(transitional)双语教学。沉浸式双语教学是全英语教学,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里学习专业课程;保持式双语教学是由开始全母语教学,进而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是由入学时的全母语教学,逐渐转变为全英语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循序渐进是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逐渐加深学习的层次,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灵活机动的授课模式。
1 转换模式讲授不同章节
生物化学的所有内容和章节,其难度和重要性是不同的。从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看,有些章节简单明了、生动有趣,有些章节则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基于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对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各章节的双语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1 简易章节采用过渡式
据统计,世界的科技文献用英文发表的约占总量的60%,任何文字都是由词汇组成的,英文作为世界科技交流的主要用语,其突出特征是英文吸收融合外来语、创造新词能力极强,词汇数量惊人,描述各种科学现象用词丰富准确。但也因此导致专业英语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这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前提。
生物化学课程的前几章主要介绍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的结构组成等基本知识,属静态生物化学。这些章节内容的双语教学可以名词解释为主,将主要名词的英文表达方式,穿插构词法提供给学生,由易到难逐渐深入。也可增加一些英文的佚文趣事,活跃课堂气氛,如世界上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52%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和40%的化学奖都属于生物化学领域[2]。每一件生物化学的里程碑事件背后都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如果注意积累,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科学家的故事,以英文形式提供这些故事,既能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也能以科学家为榜样鼓励青年学生励志向上,勇攀高峰。经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生物化学英文表达方式、英文词汇的构词法渐渐熟悉,消除了对生物化学双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取得双语教学的良好开端。
1.2 重要章节采用保持式
糖、蛋白质、核酸和脂类四大物质的代谢途径,属于动态的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需要重点掌握。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化学是一门以传授生物化学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不是专业外语课。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而用外语上课是指完全用外语教授语言类课程,并不包括其他语种学科[3]。所以,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旨在增强学生理解这门课程的能力,而不是混淆学生的理解力。在学生用母语都很难理解清楚代谢途径、调控途径这些抽象的概念时,以全英文讲授这部分内容效果很难理想。因此,教授这部分内容最好是放慢节奏,中英文各50%,先用中文叙述一遍,在学生能够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再用英文复述部分重要内容。学生在中文讲授过程中已经理解了所学内容,当用英文快速浏览时,可以用所学知识与英语一一对应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良好而且简单易行。
但是,欲达到理想效果,需要三方面相互配合默契:首先,相关部门在安排双语教学课程时,须加大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时数,一般要比全汉语教学增加15%-20%的学时;其次,教师需投入较多精力充分备课,掌握好重点内容讲解的中英文比例和时间,在有限的学时数内,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加大英文比例。最后,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多作课后复习、预习和文献查询浏览,熟悉相关词汇和句式,以便跟上双语学习进度。
1.3 前沿章节采用沉浸式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生物化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生物化学发展一日千里,这些新进展、新知识一般放在课程的后几章节,如果学生感兴趣,将会在升入研究生层次时再深入了解,本科生可以作为扩大知识面的一般了解内容来掌握。这部分知识不在考核范围内,学生即使听不太懂,也不会影响其对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更不会影响其最终考试成绩,这时教师可发挥全部才能推进全英文教学。学生在经过近两个月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后,对生物化学英文的词汇、句式和段落表达都已熟悉,学习新知识时只有个别新词而已,不会影响其对整个篇章知识的理解。沉浸式双语教学最适合这些章节的学习,即用全英文教学快速介绍大量的新知识、新进展,不再拘泥于书本,可回顾过去畅想未来,直接用地道的原文了解生物化学的科学进程。
2 师生角色互动实践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前沿学科,采用汉英双语教学传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旨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英文文献和使用英语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需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路即可,不必动脑筋思考。如今网络信息已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能主动学习,而不仅仅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前提下,个别内容可由学生自学后讲授,即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动,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使用英语和阅读英文文献的实践。笔者采取的办法是,提前安排学生查阅与生物化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字数不必太多,将一些小知识自己翻译成中文后,再做成双语PPT,并争取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班上讲解。学生必须自己查阅英文文献,自己斟字琢句的推敲进行翻译,再精心做好幻灯片。由于内容不必太长,既不会占据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进行查阅英文文献,也不会占据教师很多宝贵的课堂授课时间,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教学理念。结果表明,经过主动学习知识和应用所学知识的实践,学生深感受益无穷。
有效利用该模式的关键点,是要恰当的掌握角色互动的数量和时间。首先,学生讲解的内容不能太多,太多则因无背景知识难以讲解正确和清楚;其次,要求学生用中英文同时讲授,否则无法达到双语实践的目的;此外,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师教学时数,在课堂上用5-10分钟进行这样的互动学习即可,否则无法顺利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3 多媒体教学
将抽象的生物化学变为生动有趣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使用生动有趣的动画、录像和英文解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获得最新的生物化学英语素材,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有许多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资源可以借鉴,许多新技术、新进展在网络上都有丰富的知识和图片资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是从图书馆借用或购买英文生物化学书籍,有些书籍会配有光盘[4],包含所有的生物化学的各种代谢途径。将网络和书籍等各种来源的图片和知识资源收集整理,结合生物化学课本的内容,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的生物化学汉英双语课件。从而大大改善教学手段,节约课堂时间,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4 中文闭卷、英文开卷考核教学效果
传统的生物化学考核是一次性闭卷考试,但不适用于探索尝试中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使用一次性闭卷考核英文部分,会大大提高考试的难度,降低及格率,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当代大学教育理念不协调;但仅仅进行汉语部分的考核,又无法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笔者尝试了用闭卷考中文、开卷考英文相结合的模式,即对于重要知识和内容,依然采用中文闭卷考试,但闭卷考试只占总评成绩的70%;另一部分用英语进行开卷考试,节选部分优秀的原版英文章节,让学生翻译,或者让学生写一篇英文小短篇,作为考试总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这种考核办法的优点是,可以兼顾生物化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和提高生化专业外语的程度。另外,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分级评价方法[5],即分别建立英语水平分级(单词、句子、完整理解与自由表达)和专业知识分级(概念、原理理解和知识应用)评价标准,将双语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依次分解,对学生任一级别合格都予以肯定,从而提高生物化学双语学习的信心,也是一种值得采纳的考核办法。
随着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抢滩中国,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为克服语言障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双语教学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但实际形势瞬息万变,双语教学的相关部门和教师需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锐意进取,结合实际,不断改革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新建,陈军营,籍越.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3):51-52.
[2]修志龙,昌增益,周海梦.国内外生物化学教材比较[J].中国大学教学,2000,30(6):35.
[3]马云,何淑雅,李斌元,等.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4):561-562.
[4]Reginald H.G,Charles M G.Biochemistry(Second Edition)[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版).2000.
汉英教学论文 第5篇
【摘要】:当前普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在引进西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深入探讨汉语本质特点和教学规律,力求在汉语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方面,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模式。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努力方向,也说明了教学研究现状的不足。在过去的一百年间,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对最佳教学方法的追求成为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在这宏观的目标下面也包含着具体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唯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马首是瞻的被动发展局面,因此需要在理论建构上正确处理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之间的关系。二是正确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本质特点及其教学规律。我们主张将这两个问题以“教学法体系”为平台加以整合,将洪堡特的语言对比思想延伸到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中,从历时和共时的两个维度着重探讨它们在语言教学理论建构上的特点,特别是在关涉诸多教学要素的教学法原则以及教学过程安排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中的理论创新动力不足、语言本位观的错位和教学方法扭曲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在借鉴吸收西方二语教学理论的同时,对历时教学传统缺乏批判性地借鉴和继承。因此,我们建设性地主张,借鉴“后方法时代”教学理论,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这为建构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教学与学习规律的理
论框架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如何在引进西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汉语教学本体的独特性,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从中析出两条主线:即如何正确评判对外汉语教学已有的理论建构,以及如何认识汉语教学中的本体特性。我们提出应辩证认识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并简略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理论构建的前期探索。提出解决上述两个基本课题,应借助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框架中,发掘并整理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和手段。并为之划定了对比的范围、提出了研究的方法,也探讨了本研究可能具备的意义。第二章教学法体系: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这一章是教学法体系研究的文献综述。针对中西方教学法理论中术语混淆以及译语不对称等问题,在教学法体系构建中加以辨析。提出以“教学法原则”为核心的“教学法体系”概念,分析评价中外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所作的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教学法体系的立体建构模式,向内分析教学法原则的核心作用及其内在建构,向外探讨教学法体系如何衔接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其他层面,论证教学法体系所具有的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的特性。第三章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对比构建这一章主要探讨语言观的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提出语言观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的途径:语言观影响教学法原则中基本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而决定教学组织,影响语言教学方法择选。特别是通过对比几种典型的语言观,强调语言世界观是对语言本质的最真切的反映,而且突出它对于教学法体系对比的意义:首先,语言世界观为对比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对比视角;同时,以汉语为例,语言世界观可以重释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本体特点。语言世界观强调语言特点背后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特性,能够真实体现目的语的特点和内容,进而完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第四章“前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这一章首先回顾汉英语对外教学的历史起源,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概述两者的宏观教学性质。在构拟的“教学法体系”中,从语言观到“教学方法设计”中的“教学法原则”和“教学方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层对比,从而总结出历史上汉英语对外教学各自具有的鲜明特点和不同性质。在本章中,我们还通过专题研究,重点分析了元末明初的对外汉语教材《老乞大》所隐含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第五章“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在本章中,基于基础教学理论的共性,我们认为汉英语的二语教学均先后建构了“结构主义”教学法体系和“功能主义”教学法体系,但是两者在体系外在模式构成和内部的历时建构上均呈现出诸多不同,我们也在教学法体系框架中,从语言观到“教学方法设计”中的“教学法原则”和“教学方法过程”,进行详细的分层对比,重点突出标志理论建构的不同体系“教学法原则”的差异。第六章基于教学法体系的教学理论建构和教学本体再思考本章基于上文对比结果,从具体的教学法原则形成及教学理论建构轨迹两方面总结两种语言教学理论建构的基本特征,并试图从中西民族传统思维的深度诠释两者间的差异和独特性。本章还针对以“结构”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了分析和反思,提出“字本
位”理论与应用既有助于反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本体的真实特点,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建构的古今传承。本章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可归结为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理论建构中所存在的历史传承危机。代结语:“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本章分析了以Kumaravadivelu为代表所提出的“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它通过反思传统方法,倡导对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回归,主张构建一个“由下至上”,适应具体教学情景的教学实践者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以此为理论基础,我们结合“方法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及其存在的问题,主张超越传统教学法体系的视阈,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富有个性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并初步构拟了相应的体系构建模式。【关键词】:教学法体系对外汉语教学英语第二语言教学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09 【目录】:论文摘要7-10Abstract10-18第一章绪论18-381.1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转向18-191.2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建构反思19-291.2.1”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构想19-201.2.2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理论构建的前期探索20-231.2.3辩证认识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影响23-271.2.4教学法体系对比:构建”中国特色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工作27-291.3研究目标、论文框架、研究意义及
方法29-361.3.1研究目标29-311.3.2论文框架31-331.3.3研究意义33-351.3.4研究方法35-36本章小结36-38第二章教学法体系: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38-1002.1教学法体系与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体系38-522.1.1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确立38-392.1.2语言教学学科理论体系及教学法的地位39-522.2教学法、教学法流派、教学方法论和教学法体系概念辨析52-782.2.1”教学方法”的发端52-552.2.2教学法及其体系化建构倾向55-622.2.3教学法体系及其建构评述62-782.3教学法体系立体建构78-972.3.1教学法体系的立体框架78-822.3.2”教学设计”的体系82-972.4构建以教学法体系为核心的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97-99本章小结99-100第三章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对比构建100-1383.1语言观及其影响教学法原则的双路径100-1163.1.1语言观概念及其哲学性100-1033.1.2影响语言学理论的几种典型语言观103-1103.1.3语言观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的双路径110-1163.2语言世界观与汉英语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对比116-1373.2.1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意义与现实意义116-1243.2.2语言世界观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对比124-137本章小结137-138第四章”前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138-2384.1”前教学法体系阶段”的确定138-1404.1.1”前教学法体系阶段”的时段划界138-1394.1.2教学法体系的历史相承139-1404.2汉英语对外教学的历史起源140-1454.2.1两个相关的问题140-1424.2.2汉语对外教学的起源142-1444.2.3英语对外教学的起源144-1454.3”前教学法体系阶段”汉英语对外教学总体发展145-1594.3.116-17世纪:历史上汉英语对外教学发展的分水岭
145-1464.3.2宏观历史背景下汉英语对外教学的性质差异146-1594.4”轴心时代”中西语言观与古英语”教学法原则”159-1654.5古代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原则”对比165-1964.5.1古代汉语对外教学165-1794.5.2古代英语对外教学179-1924.5.3”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古代汉语对外教学192-1944.5.4”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师生互动”的古代英语对外教学194-1964.6.古代汉英语”教学方法和过程”对比196-2334.6.1古代汉语对外教学的三个阶段及主要方法196-2134.6.2汉语的后期口语教学思想和方法——《老乞大》口语教材编写特色研究213-2234.6.3不列颠罗马化时代到早期基督教拉丁语的教学方法223-2294.6.4英语对外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229-233本章小结233-238第五章”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238-3065.1教学法体系和对比阶段划分238-2485.1.1”教学法体系阶段”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背景238-2405.1.2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归类和教学法体系240-2435.1.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和两大教学法体系243-2465.1.4教学法体系对比层次的划分246-2485.2”结构主义”教学法体系对比248-2695.2.1基础理论影响下的教学法体系的模式和特点对比248-2585.2.2”结构主义”教学法体系的教学方法设计对比258-2695.3”功能主义”教学法体系对比269-3055.3.1基础理论和汉英教学法体系的模式构成和特点对比269-2835.3.2”功能主义”教学法体系的教学方法设计对比283-305本章小结305-306第六章基于教学法体系的教学理论建构和教学本体再思考306-3346.1二语教学理论建构的特点与民族传统思维306-3186.1.1汉英语二语教学理论建构的总体特点306-3116.1.2汉英
语二语教学理论建构特点和汉英民族思维311-3186.2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性质和语法”本位论”思考318-3296.2.1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318-3196.2.2对外汉语教学对传统教学语法系统的反思319-3216.2.3从本位理论对传统教学语法系统的反思321-3236.2.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字本位”理论的应用探索323-3296.3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理论建构的历史传承危机329-332本章小结332-334代结语:”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334-3411.”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方法观334-3362.”方法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及其存在的问题336-3383.”后方法时代”思想借鉴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模式338-340本章小结340-341附录341-342参考文献342-358后记358-360
汉英教学论文 第6篇
汉英颜色词隐喻意义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一、总论
颜色是事物的特点,也是人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它不仅表示客观事物的特征,也被人们广泛使用以表达各种意义。受地理、宗教、民族习俗等影响,颜色词在汉语和英语中代表不同含义。了解二者异同,通过其隐喻意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有助于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错误,有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流。
二、汉英基本颜色词词义对比
(一)白色
汉语中与白色相关的词语,有的是实物与白色复合,有的是颜色与白色复合,如白蒙蒙、白绒绒、斑白、惨白、苍白、乳白、雪白、银白、莲花白、梅花白等。白色的意义在汉英中基本一致,都表示简洁、纯洁,由此产生清白、无暇之义。白色在英语中为“white”。在西方国家,人们纪念上帝时用白色表示忠诚;结婚时白色婚纱表示爱情的圣洁。白色在世界范围内都表示纯洁、洁净,如美国白宫,英国白厅,天使白色的衣裙。白色引申出“清白”“无辜”之意,实际与颜色并无关系,如岳飞墓旁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住佞臣”,“白”是“无辜”之意;英语“make ones name white again”(雪耻)、“white hands”(清白无辜)等,都与白色无关。
但汉语中白色有特殊意义,即“死亡”。在中国,一个人去世后,其子孙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衣),办“白事”。
(二)黑色
在古代,汉语的黑色没有特殊意义,仅用于服饰(《诗经》淄衣篇)。现代汉语与黑色相关的词语有:暗黑、黯黑、焦黑、蓝黑、炭黑、乌黑等。随着词义发展,黑色衍生出贬义色彩,常与黑暗、邪恶等联系,如“黑心”“黑幕”“黑帮”等。
英语黑色为“black”,表示庄重、威严和尊贵。“black suit”(黑色西装)、“black dress”(黑色礼服)是西方传统服装,一般在严肃、庄重的场合穿着,如交响乐团演奏人员穿黑色服装,法官身披黑装。黑色在英语中也表示悲哀、死亡、不幸,如参加葬礼要穿黑色服装;耶稣受难日为“Black Friday”,也表示“凶险不祥的日子”。
(三)红色
中国人偏爱红色,从古至今,红色都是吉祥、喜庆、欢乐之意。在古代,新娘穿红色礼服,新房贴红双喜字;高中状元要十字披红。在现代,新春佳节贴红对联、红福字,挂大红灯笼,迎宾时红毡铺地以表尊重和礼貌。汉语中表示红色的词很多,如粉红、桃红、殷红、大红、嫣红、枣红、紫红、玫瑰红、石榴红等。
英语“red”即汉语“红”。英语中红色的意义与汉语基本一致,也是喜庆、欢乐之意。如外国的节假日为“red-letter days”,迎接来宾也会铺红地毯表示欢迎。英语中也有很多表示红色的词语,如Chinese red(中国红)、carmine(胭脂红)、pink(粉红)、cerise(樱桃红)等。
(四)黄色
古代中国皇帝都穿黄色衣服,因此黄色成为皇家特色。汉语表示黄色的复合词语有焦黄、蜡黄、金黄、土黄、杏黄、橘黄、槐花黄、石硫黄等,这些是只表示颜色的词语。现代汉语中黄色还有特殊意义。19世纪,西方国家用带黄的粗制纸张印制低俗读物,用黄色纸张做封面。于是,中国人用“黄色”表示低级、下流的东西,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英语中表示这个意义的词语是“pornographic(色情的)”或“vulgar(下流的、庸俗的)”,用“blue(蓝色)”表达汉语“黄色”的这个意义。
英语中表示黄色的词语有golden(金黄色)、lemon(柠檬黄)、yellowish(微黄)等。英语“yellow(黄色)”除表示颜色,还有“胆小”“懦弱”之意,形容人胆小怕事为“have a yellow steak in somebody”,“turn yellow”。“Yellow Pages”汉译为“黄色电话簿”,与“下流”“猥亵”无关,指按不同商店、事业、企业、机关分类的电话号码查号簿。
(五)绿色
绿色表示生命、生机,意义常与环境保护有关,如“Greenpeace”原是加拿大一个反核组织,后发展为“自然资源保护者的国际组织”。汉语表示绿色的词语有:绿油油、碧绿、翠绿、嫩绿、油绿、橄榄绿、祖母绿等。汉语绿色还有特殊意义——“戴绿帽子”,指某人妻子与他人私通。英语中无此意(英语为“to be a cuckold”),英语“戴绿帽子”(wear a green bonnet)为“破产”之意。
(六)蓝色
蓝色具有宁静、超脱之义。汉语蓝色没有特殊意义,仅表示物理颜色,如蓝盈盈、宝蓝、靛蓝、蔚蓝、湛蓝、景泰蓝等。英语蓝色(blue)除表示颜色,还比喻“心情苦闷”“情绪低落”,如“in a blue mood”(闷闷不乐)、“feel blue”(不高兴)。英语“blue”还表示“低级”“下流”,相当于汉语“黄色”,如“blue films”为“黄色电影”,“blue jokes”为“下流的玩笑”。
三、汉英颜色词隐喻意义应用
(一)颜色词与心理
中华民族对颜色词隐喻意义认识具有迷信意味。如亲人去世穿白色孝衣、过年挂大红灯笼、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黄色衣服。西方国家更注重事物本质意义,颜色词隐喻意义也都建立在客观事物本身意义之上。如英语白色(white)与白雪、牛奶联系,表示“纯洁”“清洁”;红色(red)与火焰、血液联系,表示“热情”“激烈”。
(二)颜色词与政治
在中国,与政治联系最紧密的是红色,它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如“红军”“红旗”。在西方,表示政权的颜色词语很丰富,如“Black Hand”(黑手党)、“Green Panther”(绿豹党)。人们有时用军队制服的颜色来称呼它,如希特勒冲锋队队员都穿褐色衬衫,人们称呼纳粹党为“褐衫党”。
(三)颜色词与经济
经济术语中颜色词的意义多与事物本身颜色有关,如英语“red ink”(赤字)、“black market”(黑市)。现代汉语也有很多与颜色有关的经济术语,如“黑货”(smuggled goods)、“灰色收入”(grey incomes)、“红利”(dividends)等。
(四)颜色词与服装
西方国家喜欢用服装颜色表示职业,这种方法也被中国人接受。如“白领”(white-collar workers)指脑力劳动者;“蓝领”(blue- collar workers)指普通体力劳动者。我国古代对官员服装进行颜色区分,四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六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平民百姓的衣服的颜色也不同,如“青衿”(或“青襟”)泛指读书人,“青衣”指婢女。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颜色词应用
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稍显薄弱。词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学生不可能一时全部接受,只能慢慢积累。留学生在学习时难免将汉语词汇与本民族词汇对比,但汉英词汇存在意义、色彩等方面差别,势必造成对汉语词汇意义的误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汉英词语的对应关系,既要注意共性,又要注意个性,既要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考虑如何使留学生从本民族的角度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4,1.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
[3]戴卫平,张学忠,高鹏.英语说文解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
浅析功能主义对汉英笔译教学的启示 第7篇
一、汉英笔译教学中的问题
(一) 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问题
在汉英笔译教学过程中, 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最大问题的就是两种语言的结构问题。从语法上, 汉语比较随行, 注重的是句子的“意”而非“形”, 因此汉语语言中连词省略或主语省略的现象比较明显, 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多种表达意思。英语则十分重视语法, 所有的句子都是按照固定的语法来书写的, 在用词方面也十分专业, 具有特定的规则。这点差异给学生的汉英笔译带来了困难, 尤其是对刚刚接触笔译的学生来说, 很难按照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来进行翻译, 很可能出现所翻译的文章逻辑性不强, 存在语法和用词方面的错误等现象。
(二) 汉英语际差异问题
汉英语际差异主要指两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使汉英两种语言中词汇的表达方式不同。由于汉语与英语隶属于不同的语系, 在文化背景上有更大的差异, 语言中独有的词汇很多, 因此给笔译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二、功能主义理论给汉英笔译教学的启示
功能主义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对笔译人员的培训。其中包括对其进行原文梗概, 全文的分析以及翻译技巧的培训。在功能主义指导下, 学生能够更好的抓住原文的梗概和主要信息, 从而在翻译中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删减, 使表达更加符合译文语言的结构特点。功能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在翻译时要随身携带一份以情景交际为基础的翻译梗概。这样可以为缺乏经验的翻译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也就是说, 功能主义理论更重视译语的语境功能性, 因此对于笔译者来说, 增强对翻译情节的推断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十分重要。
三、功能主义下, 汉英笔译教学模式探讨
实践证明, 功能主义理论对汉英笔译起到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在大学阶段, 加深学生对功能主义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功能主义理论下, 汉英笔译的教学模式应该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完善, 其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重视教学材料的选择。由于语言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语言是在环境中不断变化的, 因此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在文体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多样化,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裁形式以及随时变化的语言。即使是相同的文本, 由于时代的不同, 其译文也可以不同, 因此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 给出不同的翻译版本, 增强学生的翻译水平。
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文化之间的触碰和摩擦增大。汉语中一些冷偏词汇增多, 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因此, 高校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多元化的翻译方式, 提高文字的编辑能力。变译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尤其是对一些文化背景下特有的东西, 如不进行必要的变通, 会造成误解甚至是人身攻击。如中国文化中的龙是权利和好的象征, 而在英文中dragon则被认为是凶恶的象征。因此在翻译时, 教师应提醒学生区别对待。
最后:对于课后翻译作业的布置, 英语教师要注意其目的性和功能性, 尽量选择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作为学生的作业。使学生在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多的认识社会, 也为其将来的翻译工作打好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做适当的铺垫, 如对本次的翻译目的进行介绍, 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相关文化背景等。这样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学会多考虑言外因素, 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翻译者的个人素质。
四、总结
总之, 现代社会翻译的作用不可磨灭,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重要, 尤其是对于汉英笔译教学来说, 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发展, 才能有利于学生笔译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 以功能主义为指导下的汉英笔译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活跃学生的翻译思维, 从而有效的加快笔译改革,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笔译人才。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国家之间的交流增多, 翻译作为交际的重要手段, 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文化背景, 语言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汉英笔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问题。因此如何找到一种适合的教学模式是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功能主义理论下的汉英笔译教学模式, 对教师在教学材料选择、翻译技巧指导以及翻译作业的布置方面做出了要求, 以便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功能主义,汉英笔译,问题
参考文献
[1]陶友兰.翻译专业笔译教学的功能主义模式探讨[J].上海翻译, 2010 (2)
[2]古灵娟.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11)
汉英教学论文 第8篇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教英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其与汉语进行比较。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 发音通常会被汉语发音的习惯所影响。因此在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并比较这两门语言语音方面的异同, 以便帮助学生养成英语的发音习惯。
语音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 其中, 元音也叫母音, 发音声音响亮;辅音也叫子音, 发音不响亮。由于相对辅音来说, 英语中元音发音难度较大, 与汉语中元音差异也较大, 因此本文将对汉英语言元音系统进行比较, 以期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一、汉英语言系统元音的分类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区别很大的语言。汉语的元音系统相对较复杂。在汉语中, 基本语音描述单位是音节, 每个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音节前的元音被称为声母, 在声母后面的部分叫做韵母。韵母的主要部分就是元音, 但韵母并不等于元音, 因为韵母不仅仅包括元音, 同时还包括音节内元音后面的辅音部分。汉语中共有39个韵母, 其中, 单韵母10个, 复韵母13个, 鼻韵母16个。
英语的基本语音描述单位是音位 (phoneme) , 分为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相对汉语来说, 英语的元音系统比较简单。英语的元音共20个, 其中, 单元音12个, 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后元音三种;双元音8个, 分为合口双元音和集中双元音两种。
为对比方便, 下文的比较将汉语的韵母也转化为元音系统。汉语的韵母包括单韵母和复韵母, 与之相对应的是单元音和复元音, 而英语的元音在结构上同样有单元音和复元音两种。因此, 下文将从单元音和复元音两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元音系统进行比较。
二、汉英语言系统中单元音的比较
在音节中, 单独存在而无需与其他元音结合的元音叫做单元音。汉英两种语言的元音系统结构并不相同。
在单元音的分布方面, 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 英语单元音有12个, 而汉语有10个, 英语单元音数量较汉语多, 这说明英语单元音划分得更细, 而汉语中单元音数量相对较少, 这就说明在汉语中每个单元音要承担更多的功能。
第二,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一些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的元音。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汉语中不存在的音时, 由于没有汉语的参考, 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困难一些。但是从另一方面讲, 正由于汉语中没有与之相似的音, 学生也可以避免汉语的发音干扰, 形成更加纯正的发音。
第三, 即使是在两种语言中相似的单元音, 在舌位高低方面也有细微的差别, 而这类元音对于学生掌握标准英语发音是最大的障碍。在英语中, 无论前元音、中元音还是后元音, 舌在口腔中基本都是处于中间位置。然而, 在汉语中, 发元音时舌位是要处于极端位置的, 前元音的舌位处于极前部, 后元音则在极后部。中国的学生通常注意不到这些细微的差别而将英语的这类元音误以汉语的方式发出, 尤其是/i:/, /i/, /u/, /u:/等元音。
此外, 在单元音发音特征方面, 主要可以看到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第一, 两种语言的单元音在音高方面都有高元音、央元音和低元音之分。然而, 在英语中, 高、央、低元音的数量几乎相同;而在汉语中, 高元音明显多于央元音和低元音。
第二, 两种语言的单元音都有圆唇元音和非圆唇元音之分。然而, 英语遵循大多数语言的规律, 前元音全部是非圆唇元音, 后元音则多圆唇元音;而在汉语中有一对圆唇和非圆唇的前高元音ü[y]和i[i]。
第三, 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 而汉语中全部元音在发音时都相对较长。因此, 好多中国学生会误将英语中的短元音发成汉语中的长元音。例如, 因为英语的前长元音[i:]近似于汉语中的i[i]音, 所以英语的前短元音[i]经常被中国学生发成前长元音[i:], 例如把bit读成beat, 意思也就被改变了。
在单元音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重点指出汉英的区别, 特别是看似相似实际有细微差别的元音, 在解释后让学生模仿, 这样有助于避免学生以汉语的方式进行英语发音。
三、汉英语言系统中复元音的比较
复元音主要包括双元音和三元音等。在一个音节中, 两个元音结合在一起称为双元音。双元音在发音时, 舌位及口型从第一个音素自然过渡到第二个音素。英语中有8个双元音, 全部为前响双元音, 即第一个元音音素比第二个清晰、响亮的双元音。汉语中双元音有9个, 其中, 前响双元音4个, 后响双元音5个。英语中的双元音明显由两个元音构成, 而汉语中的双元音或多或少带有单元音的特征。英语双元音的发音时长与长元音大致相同, 而第一个音素要远长于第二个音素。汉语双元音的时长整体相对较短, 而且两个音素的响度基本一致, 在发音时两个音素并无明显界限, 发音类似于介于这两个音素之间的一个单元音。
汉语中的三元音是中间元音长且发音强, 前后元音短且弱的元音。根据这些特征, 汉语中的三元音是真正的三元音。而英语中并无真正的“三元音”。单词flower和player中的元音曾被归于三元音一类, 然而, 这些元音是前音强, 中音弱, 后音次强, 并不符合三元音的特征。因此, 这类元音应该被视为双元音后面加上了一个中元音。
四、汉英元音系统的比较与英语教学
在中国的英语语音教学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元音系统并不相同,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有自己的汉语元音的发音特点, 不能很快适应英语元音的发音方式, 因此元音的学习成为我国学生语音学习的难点。
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 发音通常会被汉语发音的习惯所影响, 因注意不到英汉语音的差别而误以汉语的方式来进行英语的发音, 有时会造成意义上的误解。所以在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并比较这两门语言语音方面的异同, 以便帮助学生养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发音习惯, 真正掌握英语的准确发音。因此, 对于中国教师来说, 将英语与汉语进行比较是教英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在元音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那些英语元音系统中看似与汉语相同实则有区别的发音, 重点指出英汉语的区别, 让学生掌握这些区别并模仿标准英语发音, 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英语的发音习惯, 避免学生用汉语的方式来发英语的元音。
以上对英汉单元音作了简要对比, 旨在找出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 以期用这种差异指导语音教学。然而, 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本文仅仅是对孤立元音进行比较, 并没有放在实际话语中, 因此本文的比较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果要对语音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比较, 则需要分析英汉元音在连续话语中的特点, 如音变等特征, 进而进一步的对教学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 (第2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张金生.英汉元音对比与英语语音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 (1) :56-59.
汉英教学论文 第9篇
(一) 对语言的理解性概述
各语言学派对语言的定义不尽相同, 体现着各学派的对语言的特有的理解和专长。纵观各种语言的概念, 它们无疑在体现着语言是信息, 情感, 思维交际和传递的工具, 音频, 图形, 影像, 甚至是记忆成为了语言的承载。各种学派也都注意到了语言在具有民族性地区性的同时, 还具有规律性和共通性这些都成为二语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是一切语言对比分析的基础。
(二) 语言指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先生指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求清楚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显然, 要实现这一目的, 单纯作意义分析, 或者单纯作形式上的结构分析, 那都是不行的, 而必须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道路。”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也受到语言学家菲尔墨 (C.J.Fillmore) 和格语法 (Case Grammar) 的理论的影响。
二、汉英副词方式状语语义指向对比分析
(一) 副词方式状语和方式状语副词的界定
1、副词方式状语:
由副词充任的, 说明行为方式, 表示某些情绪, 表示动作发生情况, 状态的句子状语成分。方式状语在汉语中可用“怎 (么) 样”, “怎么”等形式来提问, 而在英语中则可用“How”来进行提问。
2、方式状语副词:
在句子中充任方式状语的副词, 这类副词从词义上表达方式, 情绪, 状态等含义。
这样的界定方法同样适用于英汉两种语言, 这是汉英副词方式状语语义指向对比分析的基础。
(二) 汉英副词方式状语语义指向标的
这里语义指向标的指的是副词方式状语的内在含义所描写和修饰的对象。状语在语法结构上主要是修饰谓词成分的, 它的语义上有些是表示说明动作的发生方式手段或者情况状态的, 语义指向谓词性成分, 那么“谓述”就是这个状语的语义指向标的, 还有一些状语是描写动作者的情绪或者描绘动作承受者的性质特点, 语义指向名词性成分, 那么“施事”或者“受事”就成为了这个状语的语义指向标的。例如:
1) 她委婉地拒绝接受那些礼物。
2)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3) 他在黑板上圆圆地画了一个圈。
在1) 中, 副词“委婉地”说明“她”拒绝接受的方式, 语义指向谓述成分“拒绝接受”, 而在2) 中, “高兴地”虽然也是用来说明“小李”是怎么样地对“我”说话, 但“高兴地”在语义上主要描述的是动作的发出者“小李”在做“说”这个动作时, 所具有的心情, 或处于的状态, 所以“高兴地”语义指向标的应为“小李”。在3) 中, “圆圆地”语义指向更为明显, “圆圆地”指向“圈”, 是来形容和说明这个“圈”的性质和状态, 所以语义指向标的应为“圈”。
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着副词方式状语语法和语义指向不一致的现象。例如:
4) They hoped to see the problem settled peacefully.
5) This I gladly accepted.
6) I bought a toy cheap.
在4) 中“peacefully”说明的是“settled”方式, “peacefully”的语义指向标的为谓语动词, 而在5) 中“gladly”它形容和描述的是主语“I”的心情或状态语义指向标的为主语“I”, 在6) 中, “cheap”作副词使用, 它所修饰的成分为整个句子的宾语“toy”。
既然在两种语言中都有语义指向的现象, 也增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的可比性和意义。
(三) 汉英副词方式状语语义指向标的语的位置
汉语的语法要求状语除特殊强调的需要外一般放到主语的后面, 只有一些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的状语有时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前面, 这也意味着方式状语一般情况下应在主语之后 (对于汉语中对方式状语特殊强调的句式, 和英语中强调状语的分裂句式, 在此不作讨论) 。在汉语中, 根据状语语义指向标的的不同, 标的语可能出现在状语之前也可能出现在状语之后, 这也解释了语义指向有前指和后指的现象。
而在英语中, 副词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 一般在句末, 也可在谓语动词的前后, 在这也决定了我们讨论的方式状语的位置较为灵活, 在不对状语进行强调的情况下, 副词状语存在着可以无限接近标的语的趋势。如:
7) He shook hands with Sherlock Holmes eagerly.
8) He shook hands eagerly with Sherlock Holmes.
9) He eagerly shook hands with Sherlock Holmes.
在7) 8) 9) 中, 副词“eagerly”形容的是“he”在“shook hands”时的心理状态, “eagerly”在三个句子中的位置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它所主要修饰的成分“he”, 当然在语义表达上, 9) 要比7) 更加的生动明了。
三、汉英副词方式状语语义指向对比分析对教学的意义
(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尤其是针对来在英语国家的学生, 我们可以把语义指向作为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指导原则, 在初级阶段就向学生渗透汉语状语有语义指向的概念, 在中高级阶段可以把汉语中的语义指向作为语法的专题采用演绎法向学生讲解, 帮助学生规避按照母语习惯来写或表达中国句子时犯下的相关错误, 如:*他放下慢慢地书包。也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汉语作品中存在的大量状语语义指向非谓性的句子, 让他们体会欣赏到作品的艺术美感。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也可以在汉语写作练习中尝试使用, 使句子更生动,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 在英语语教学中的意义
在英语中, 语言通过自身灵活的特点来加强状语和标的语之间的联系, 或改变结构方式等手段有效的突出了方式状语和标的语之间的修饰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用结构主义的理论作为指导, 学生掌握的会更有效率。在教学中采用归纳的方法, 使学生关注修饰语和标的语之间的关系, 辅以相应的练习, 使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加地道准确。
摘要:本文针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共存的副词方式状语语义指向与语法指向不一致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体现两种语言中副词方式状语语义指向的特点和共性, 旨在探讨语义指向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国内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性意义。
关键词:语义指向,副词,方式状语,对外汉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
[2]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5
汉英教学论文 第10篇
1 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是在二战时兴起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比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新的语言学习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特别是母语的语言结构会出现迁移, 这种迁移有有益迁移和有害迁移,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有益迁移, 避免有害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我们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中要找出学生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及时纠正和防止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找到两种语言的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尽量摆脱因母语带来的影响, 在行文方面尽量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最终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2 英汉语言分析的启示
(1) 分析型语言与综合分析型语言
我们按照语言形态学的分法可以将汉语归类于分析型语言, 汉语通过虚词和词序等方式来表述含义。而英语可以归类于综合分析型语言, 英语的语法关系主要由多变的词汇来表达, 例如动词的时态、语态, 代词、形容词各种变化。因此我们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要用目的语中的形态来表达一些意义。
例如翻译“中国是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国启动了太空计划, 计划在2020年建成一个太空站”, 我们要注意到这句话里的时态变化, 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要通过曲折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时态, 有时候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进行时态判断, 在动词的形态上予以把握, 这一点恰恰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容易犯的错误。
(2) 语义型语言与语法型语言
汉语为语义型语言, 需要人们去意会。充当主语的可以是不同的词, 没有主语和隐含主语情况也是时常发生。谓语不受主语的支配, 因此构成谓语的成分也是比较复杂的。相反英语是一种语法型的语言, 特别注重形式的严谨性, 在主语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主要有名词或是名词性短语、代词、数词、动名词、从句等来充当。而谓语受到主语的严格限制, 例如在人称和数方面的制约。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 我们也要注意汉英的区别, 英语是特别注重主语的, 一个句子的搭建是建立在主谓轴上, 因此在成句过程中要找准主谓的匹配, 对于主语的确定我们可以按照英语语言习惯来考虑,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可以把原文的主语当作翻译句的主语, 也可以新确定主语进行翻译,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结构来增补主语。谓语的确定要考虑到词语是否能够准确传意之外还要考虑到动词与宾语、表语、联动词的搭配关系。
例如在翻译“中国给在线零售商最大的支持, 以促进他们以价格优势销售商品”这句话时, 我们首先看主语, 原文的主语可以作为主语来使用, 在与后面的宾语的搭配上我们可以将原文谓语动词翻译成谓语动词。在翻译过程中, 根据语言习惯和成文的需要我们要将主语换掉, 重新确定主语。例如我们在翻译“典型的中国园林有着围墙”我们可以把“四周”这个主语换成“典型的中国园林”, 即A typical Chinese garden is surrounded by walls, 这样的翻译就更为地道和自然。再例如我们翻译“汉朝首先对其他文化开放大门, 所以对外贸易非常兴盛。”在主语的考虑中, 我们将汉朝和对外贸易分别做主语, 搭建一个并列句, Being thefirst to open the door to other culture, it excelled in its foreign trade.确定主谓语是很多非英语专业经常犯错的地方, 我们在汉英翻译教学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确定合适的主谓语是成功翻译的基础。
(3) 静态与动词
汉语在词的形态变化上基本是不存在的, 动词的动态感要比名词要强, 动词的使用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连用我们也经常见, 有时候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不同成分。英语动词形态变化是比较复杂的, 一个句子也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动词表达意义可以由非谓语动词、介词、名词来表达, 所以英语行文有静态倾向。基于这些特征, 我们在翻译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汉语的动词可以转换成英语的名词和介词, 使得翻译更加地道。
例如在翻译“2105年, 中国有5.6亿名网民, 网民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 我们可以翻译为The number of Chinese netizens has reached about 560 million in 2015 and it is still on the dramatic increase.译文中的“增长”两字可以翻译成be动词和一个介词组on the increase, 这样的表述是静态化的, 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4) 意合和形合
汉语比较重意合, 语句或者词语之间主要通过语义来联系, 与之相反英语只重形合, 语句或者词语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语言形式来实现。我们在汉英翻译时要注重英语的形合特点, 通过各种连接词、关系词、介词等语言形式来连接语句, 并体现出英语的语法和行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中国的这种手工艺是世代传承的, 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欢迎”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用各类介词和并列链接词来体现原文材料的含义。The handicraft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and now enjoys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在这句话中and作为连接词连接了并列的分句, 介词from, to来表达语法和逻辑关系, 这充分体现了英语重视语言结构和形式的特征。
(5) 繁杂与简单
汉语在行文方面具有简短的特点, 由于汉语没有复杂的形态变化和连接词, 行文以简单向的线性的顺序进行。英语有着丰富的连接方式, 长度不受限制, 各类短语和从句都能充当英语句子中的成分, 英语经常显得非常复杂。英语的行文有着线性的前后延展的性质, 只有前后照应才能体现译文意思。我们在汉英翻译过程中, 有必要把简短的句子翻译成长句与复合句。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 在翻译时候喜欢使用短句, 但是要想使得翻译更为地道就必须使用长句或者是复合句。
3 总结
在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汉语和英语在行文方面的不同特征, 这些不同的特征有语义与语法侧重、静态与动态区分、意合与形合区分、繁杂与简单, 还包括主动性与被动性, 教师结合这些特征再讲授其他的翻译技巧, 学生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少受汉语的影响, 使得翻译的句子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 2010 (2) .
[2]伍志伟, 穆雷.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 2015 (1) .
汉英教学论文 第11篇
【摘要】位于民族地区的凯里学院音体美专业有着一定数量的苗族民族学生,他们中很多人的英语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动机不强,尤其害怕做听力练习。教学过程中进行苗族文化、汉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能够激发苗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其焦虑,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听力能力。
【关键词】音体美专业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苗汉英跨文化
一、引言
听力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英语教师要思考的问题。英语听力是民族地区音体美专业学生很难掌握的一种技能,他们几乎听不懂课堂的英语指令,很难完成课本里的听力练习;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能力做期末考试的听力部分,任其空白。凯里学院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据政府2012年的统计,全州户藉人口有459.2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47.27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凯里学院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苗族,他们的英语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结合凯里学院音体美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授听力的方法,提高其听力水平。
二、音体美专业苗族学生英语听力较差的原因
造成民族地区音体美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低的局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更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外部原因主要是入学前的英语教育和招生条件。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的入学考试,即高考没有对听力进行考核。初高中的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忽视其听说能力,尤其是听力。音体美专业的招生条件中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特长,其他条件的要求相对要低些。英语尤其受挫于这一招生条件,音体美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很多人的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词汇量少。
内部原因是导致音体美专业学生成绩差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有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中学时,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考上大学。上大学后,他们觉得没有学习英语的理由,重要的是要学好专业课。有的同学说上英语课时不是不想配合任课教师,而是不想学英语。师生互动不好,要说错就错在任课教师教的是英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音体美学生学习效果差的一个原因。大部分学生不预习、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复习,甚至出现迟到、旷课、上课不带课本、下课不拿课本回去等现象。学生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导致其英语学习效果差的重要因素。
有人认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最大表现是学生无法对英语学习持有长期的旺盛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生总体英语水平低下。听力是一种综合性和复杂性较强的技能,因此所需要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社会习惯及心理上诸多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听力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内容中“致谢”的苗汉英跨文化探析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授课过程中,对比分析苗族学生的本族文化、汉文化和英语文化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下结合《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内容,对苗、汉和英文化进行对比。凯里学院音体美本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是2009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创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主题为 “感激”,其听力练习中有一篇名为Difference Ways to Express Gratitude and Thank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中美文化致谢的不同方式》),它讲述了一些关于中美两个表达感谢的文化差异。该文章提到中美两国都对别人的帮助表达感谢,但两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美国人,即使是在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这些关系极为亲密的人之间经常为一些小事说“谢谢”。比如,他们会对给他们送来咖啡的服务生说谢谢;买东西付款时,要对收银员说谢谢;老师要谢谢学生回答问题;丈夫要谢谢妻子给他拿一杯水等。但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没未要求人们对小恩小惠致谢。中国人对别人的帮忙,尤其是对那些他们不熟悉但帮了他们大忙的人,往往会重复不断地表达他们的谢意,这是为了表明他们礼貌和有诚意,但这一行为却让西方人不自在,觉得致谢人不真诚。在美国,你受助时,只需简洁地说声“谢谢”就行了。
中国有几千年封邦建国的历史,封建社会大多在思想上独尊儒学,而汉族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几乎都起着主导作用。儒学提倡“三纲五常”,“三纲”指夫妻、父子、君臣关系,“五常”中五行相生次序是父子关系,土居中央而金木水火分司四方与四季是君臣关系,五行与仁、智、信、义、礼的相配是人的道德品质与天相应的关系。儒学认为宇宙间,天在上,地在下,天为尊,地为卑,人也有等级、卑贱之分。中国人讲“礼”,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质上是等级社会,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为治世之本,而这些等级秩序本身正是“礼”的本质规范,因此“礼”的本质是“别”,有“别”才有“敬”,以“下敬上,以卑敬尊”。儒学思想对汉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人交往时,很多汉族人特别重视别人的社会地位,重形式,讲礼仪,而且讲究上尊下卑的礼貌习惯。汉族在表达感谢时,用词是与对方的身份、地位等相关的。晚辈、下级表达对长辈、上级的谢谢时,往往用尊称“您”。苗族虽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但与汉族的发展史有许多不同之处。历史上苗族并未建立过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没有存在着君臣关系,没有等级、贵贱之分,因此苗族的感谢用语没有凸显出等级关系。西方崇尚平等、自由,其感谢用语没有等级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一种内陆文化,中国人出于内向的民族文化特征对许多事,甚至重要的事不愿意说出来,强调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语言表达上比较含蓄委婉。苗汉族都较少直接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感激之情,而往往是采取间接的方式,相对而言苗族更为委婉。李丽娜认为汉语的感谢辅助策略有关心式、道歉式、赞美式、承诺式、假设式、责备式和表达主观感受。苗族遗留着原始公社文化特征,聚族而居。长久以来,苗族重农抑商,少有私有制,没有族人的帮忙,他们是无法生存下来。互相帮助已成一种常态,所以彼此鲜少直接表达谢意。苗族表达谢意的场景往往是在相互馈赠时。别人表达谢意时,“是你看得起我”的回答体现出苗族互相尊重、欣赏为心灵交换为特点感谢文化。苗族也往往已赞美对方来间接表达自己的谢意。历史上,苗族和汉族都是以血缘为联系纽带的,均推崇集体主义,把自己、家人和关系亲密的人看成一个整体,他们彼此之间很少说谢谢,说了反倒觉得关系生疏。西方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把自己看成为有别于任何人的、独立的个体,这就能理解他们在家庭成员内部也说谢谢这一现象了。时至今日,虽然致谢这一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苗汉族也有很多人,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人相互也说“谢谢”了,但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四、结语
对文化现象进行追本溯源,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无疑会大大提高读者对文化差异的直觉的敏感性,会提高他们对交际误区的洞察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的听力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了解苗汉英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能够激发苗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其焦虑,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ttp://www.qdn.gov.cn/info/4111/18141.htm.
[2]杨迎华.对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7(4):167-172.
[3]李孚声.听懂英语难在哪里——听力要素浅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5):23-30.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41.
汉英教学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语篇思维模式,负迁移,语篇
1 导言
英语写作的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词汇、语法句型、修辞和篇章结构。要想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 全面的培养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焦点多半还是在于词汇和语法句型上。加之,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背句型、背模块更是学生们获取高分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实际中, 要想让学生得心应手写出一个完整、得体且意义表达清晰的英语段落, 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造成如此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 英语教学的模式只注重表层的语法, 而丢弃了写作的另一个中心——语篇结构。英语语篇是与其思维模式息息相关, 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才能真正解决学生英文行文结构的困惑和难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的英文作文, 来解释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汉语思维模式对英文写作的负迁移。
2 谈汉语语篇思维模式与英语语篇思维模式
黄国文 (1988) 认为, 语篇 (text) 通常是指一系列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因而写作不仅停留在单句的句法和词汇上, 更是体现了一个段落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Michael Hoey (1983) 认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有三种:问题解决型, 这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提出问题, 然后采取措施, 最后解决问题。一般特殊型, 这种思维模式又分为先概括后举例和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两种。匹配比较型, 英语本族语常用这种思维方法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英语语篇基本上都属于线性结构, 强调的是直抒胸臆, 开门见山地表达观点。
而汉语语篇却大多是螺旋型结构。汉语的思维模式讲究细水长流, 且跌宕起伏, 寓意深远, 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此, 汉语语篇层峦叠嶂, 一层层螺旋式地绕下来, 最后颇为含蓄地表明观点。
王墨希等 (1993) 参照上述三种英语语篇思维模式, 经调查发现, 中国学生的语篇思维模式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 中国学生对问题—解决型模式掌握得较好, 但非常缺乏一般—特殊型思维模式; (2) 中国学生思维模式有混合型的特征, 即在形式上使用一般—特殊型, 但是其深层思维模式仍属问题解决型模式; (3)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思维呈隐伏型: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 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 最后才到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导致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会惯性地使用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螺旋形结构, 顾左右而言他, 对于习惯了线性结构的西方人来说, 很多时候很难理解中国学生的作文要表达的思想。然而, 英语这门语言, 作为我们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的一门工具, “沟通”是其主要目的, 由此看来, 汉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对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 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调查与了解汉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 笔者做了一次实验, 先让学生写一篇作文, 主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 之后又给同学试上了一堂关于汉英语篇思维模式差异的课, 并再次将同样的习作布置下去, 让同学们在原有基础上再重新写一次。两篇同一主题的作文收上来之后, 我对两次习作做出了对比与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3.1 第一次的习作
3.1.1 隐伏型
第一次的习作, 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按照固化的汉语语篇思维来写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都是运用的“隐伏型”结构, 在开始说明情况时, 思维深层隐伏着问题, 但又不愿明确议论主题, 而只是先用思维内容推理暗示, 然后由暗到明, 逐步用表层语信号, 来暗示问题存在, 并在最后针对问题指出解决方法。例:
(1) 某同学的作文首先提到“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mobile phones”, 之后层层深入转折, 开始讲解mobile phone的缺点, 并提出问题解决办法。
(2) 某同学作文提到“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这位同学思维深层隐藏的问题, 学生过多使用手机的娱乐功能, 随后针对这个隐藏的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
(3) 某同学作文提到“Some college students use mobile phones to send messages instead of writing letters.”通过了解整篇习作, 我们发现这位同学实际想表达的是手机的便利和实用, 却表达得十分含蓄, 与之后提出的解决手机滥用的方法不太合拍, 令人比较费解。
3.1.2 混合型
另外的一些同学, 有的使用了“混合型”, 就是在形式上用一般特殊的方式, 但是其深层思维模式仍保持着问题解决型的本质。例如, 某同学作文首先提到了“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mobile phones today.”之后又说到“But some college students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mobile phones.”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算是比较典型的线性结构, 但是在表达上还是比较含蓄, 虽然有问题解决型的本质, 但使用这种一般特殊型模式的同学仍比较少。
3.1.3 匹配比较型
此外, 极个别使用了“匹配比较型”。在学生作文中经常看到这种思维模式, 但在这次习作中, 使用这种模式的同学很少, 可能是由于这次作文对字数的要求, 因而学生难以长篇大论阐述。例如, 某同学最早言及了“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然后引出“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mobile phone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bout using them.”, 含蓄地表达出了文章要写的是“手机使用的问题”, 偏向“隐伏型”。之后他又层层深入写到了“college students”, 又具有了“混合型”的特点。最后, 这位同学通过比较“writing letters”和“send messages”, 表达手机的使用有利有弊。
其实这篇作文的主题是手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 他们最想看到的是手机具体是如何在人们生活得到使用的情况, 而不是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和手机与技术发展的关联。
在这次的习作中, 使用“一般特殊型”, 即线性结构的同学也有零星几个, 但不难发现使用线性结构的几个同学普遍习作字数偏少, 有些词穷, 据综合统计的数据看来, 大多在100到120个单词之间, 而其他模式的习作, 字数平均在150到200个单词之间。可以看出, 汉语语篇的思维模式还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英语写作, 并且大多数人不使用线性结构也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感觉没得可写。
3.2 第二次的习作
在进行了一次关于汉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的教学讲解后, 总体上情况有了改善。用线性结构的同学多了起来。不过有可能是因为课时有限, 对汉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 同学们消化吸收得不够彻底, 部分同学还是存在些许汉语语篇思维模式, 但也很贴近英语语篇的问题解决型。
经过分析, 我们发现第二次写作中运用了线性结构的同学也像第一次习作中的几名同学一样, 字数上有了比较明显的缩减。但虽然对线性结构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却并不能很自如地运用它。下面对比两次习作:
例子1
更改前: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using mobile phones now. (问题在于, 首先强调了科技的发展, 而没有直言mobile phone。)
更改后: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phon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using them now. (更改后的语句注意到了重点mobile phone, 不再顾左右而言他, 颇具英语语篇的线性思维。)
例子2
更改前: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联系语篇看来, 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大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诸如mobile phone一类的电子娱乐项目上, 不过对于线性思维的英美人来讲, 这类句子的出现往往令他们不明就里。)
更改后:In recent years, mobile phones have become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更改后汉语式思维的话, 改用英语式思维表达出来。)
例子3
更改前:Quite a few college students don’t write letters any more. (首先, 这句话放在这里显得很生硬, 其次, 就直线性思维来看, 跟语篇关系不大。)
更改后:Quite a few college students use mobile phones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instead of writing letters, which, of course brings convenience to them. (更改后的句子不仅结构更加丰满, 并且与主题mobile phone联系的较为密切。)
例子4
更改前:So I suggest that please don't use mobile telephone in class if you have one and take care of the costly things of your own. (这是一句结尾句, 典型的螺旋式思维。偏离了主题, 在结尾时却说到了use mobile telephone in class的方面。同时这句话主体不集中, 为了追求字数, 加上了许多无关的信息, 让人费解。)
更改后:In my opinion, we need a mobile phone but we shouldn’t spend too much time on it. (结尾句抓紧主题mobile phone, 才是直线性思维模式所惯有的, 也更容易为欧美人所理解)
第一次习作大部分同学是普遍的汉语语篇思维模式, 第二次习作同学们都能有意识地贴近英语语篇思维模式, 文章在流畅性与动感上都增进了不少。但去掉了多余的内容, 语法结构却略显单薄, 有待后续的教学来提高。可见汉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意义很是重大。
4 总结
经过对比分析以后,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讲解汉语语篇思维模式与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英语这门国际工具, 更好地与西方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综上, 结合调查与分析, 汉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对大学英文写作教学的意义可见一斑。这对今后的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Hoe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Publishers) Ltd., 1983.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汉英教学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