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呼唤初二作文
远山的呼唤初二作文(精选7篇)
远山的呼唤初二作文 第1篇
远山的呼唤初二作文
我认识一个比我大7岁的姐姐,她现在上了大学,在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提前修完了研究生。再次见面,越发显得知书达理、明眼慧心。
如此漂亮而聪慧的大姐,有一天跟我说起她考上同济建筑系的经过。
姐姐小学到初二的成绩都不是很好,却有自己的主见和兴趣爱好。她能把自己的作息安排得井井有条,可以召集一大群同学和她一起做交通调查,这些都是我所没有的能力。
每个人出门旅游都有侧重观察的.点,我的是当地小吃,她则是当地建筑。观察、拍照、记录,“**地建筑风格”这样的日记、作文写了厚厚一叠。
现在,她如愿以偿来到了同济大学建筑系。上了大学,她没有放松地去谈场恋爱,而是更加刻苦,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三年后我再见到她,她带着满身才华与灵气回来了。
她十几年的刻苦都是为了那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目标,那个烟云笼罩的朦朦胧胧的高山,那个女孩的建筑梦想呼唤着她,她便随着远山的呼唤,一步步走向明媚的未来。
我也想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这位银行家,被诬告下狱,在监狱中,安迪聪明地帮典狱长以博取信任,也获得了使用电脑的权利。他表面上服从典狱长,实则利用程序漏洞造了一个人拥有所有证件但不存在的人。与此同时,他用海报作为掩护,在牢房的墙上挖了一条隧道。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他逃出升天。
十九年!十九年的隐忍,换取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安迪清白地从下水道爬了出来,当他站在天空下任雨水冲刷时,那是一幅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十九年来,重获自由的梦想在时刻召唤着他,远山的呼唤,使他坚定而谨慎地走完十九年,填补那些证件的空缺,光明正大地走在阳光下。
像歌里唱的:“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有一座烟云缭绕的远山,遥远而不真实,却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人们常常被外界的言论所干扰,为了现实而放弃梦想,做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平庸而忙碌。其实,梦想与现实毫不冲突,只要你誓死捍卫你的梦想,每一个梦想都不值得被放弃。
远山的呼唤初二作文 第2篇
当我重新翻开那存放已久的相册,我才发现它是昨天的故事。回忆每个快乐的蓝天,回忆每个灿烂的笑脸,还发现万物都多情,人生的某种可贵。生命不全是灰色,但我曾傻傻地把它当成累赘。我贪恋大地,但我并不爱它,我傻笑着回忆我的天真。人,活着便是事实,谁也不能否定。我也曾傻坐窗前,望着万物,看着日出到日落,假装看到生与死,原来我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生活总是耐人寻味,我赶紧把它珍藏,却不知已将时间挥霍。
当长发披到肩头,我开始明白了,我必须改变,幼稚的我在成长。我恋上多情的四季,恋上四季的风霜雨雪,其实,我不必自作多情,我的日子长着呢。生活多姿多彩,风儿吹遍大地,吹到每个角落,吹来四季的呼唤。从小草的发芽到白雪的飘洒,我想跟上脚步去找它,可是它总不让我捉到,将扑风的我遗落在一个个没有人的地方。我开始学会听风,站在山冈,我开始呼唤,静听风儿将它所知道的一个个故事诉说。我想到自己。自己?一个生活在大地上的女孩,想伴风儿走掉。我本不应该脆弱的,但何故流泪,任凭双眼望着那虚无飘渺的梦,却不知从何说起。我茫然了。渐渐,我懂了,生命可以活得多彩,我为何要追寻虚无?
点点滴滴,我走到了花季,走到少女们梦的地方,那个金秋般的时节让人一辈子都铭记的地方,它芳香,它美丽 ,我暗叹自己为何多愁善感。我并不忧伤,我知道,我笑着轻踏每一片遗落在地面的花瓣前行,那儿一定会很美丽的。我变得成熟起来,知道坚强的味道了,或许这便是通往人生的第一步。踏遍各处,我恍然不悟,美丽花瓣不同样隐藏着脆弱,差点让我一次次落足误区。我悲观起来,不敢前行,我站在原地,不知所措。花儿,你为何要将我引诱?我知道我自己一定会遇到更大的艰难险阻。可是,每一个人都会经过此地,我想到了我的风儿,活得潇洒一点。是呀,那不可怕,不要将生活过得难过与伤怀,一次次情感的较量之下,我看明了自己在困难面前的懦弱。生活没有平坦,一切都必须自己去尝试,我鼓励自己,赶紧站起来,准备迎接一个个更大的挑战。
是呀,生活有时是必须面对困难的,可我们是勇敢的。
远山的呼唤 第3篇
男孩
(远山逶迤, 依稀可见。村口, 一棵开满花儿的槐树。树下, 老婆婆手扶拐杖遥望远山, 形如雕塑。幕后传来童谣)
槐花开, 槐花落。
娘摘槐花蒸馍馍。
馍馍香, 馍馍甜。
娘的话儿记心间。
日头出, 日头落。
儿离家乡远漂泊。
婆婆: (颤巍巍拾起一串落在地上的槐花, 喃喃自语)
树槐呀, 你看这槐花又满村子飘香了, 娘又可以蒸槐花糕了, 给你留着回来吃啊——娘老了, 眼睛不好使, 你要是打娘眼前过呀, 就招呼一声啊!
男孩: (从台侧探头, 迟疑地走到槐树下, 看看四周, 望着婆婆, 怯生生地)
婆婆, 你在和谁说话呀?
婆婆: (扭头看着男孩) 孩儿呀, 我在和我儿子说话。每年槐花开的时候呀, 我就给他蒸槐花糕, 他可爱吃啦!他边吃边咂嘴, 还说槐花糕有娘的奶香。
(缓缓抬头, 看了看高高的槐树) 孩儿呀, 你会爬树吗?帮我摘点儿槐花吧。
男孩: (非常热情地) 婆婆, 我会爬树。我帮您摘, 摘多少都行。 (走到树下, 灵活地爬上去)
婆婆:慢点、慢点——可别摔着! (一串串槐花纷纷落地, 像飞舞的蝴蝶)
婆婆: (朝男孩摆摆手喊) 孩儿呀, 够了够了——咱不贪多。槐花开得正旺, 香甜香甜的, 留着满世界香——咱不贪多, 不贪多——
男孩: (从树上滑下来, 又望望四周, 疑惑地) 可是, 婆婆, 叔叔在哪儿呢?
婆婆: (两眼茫然地望着远山自语) 是呀, 儿啊, 你在哪儿呢?
男孩: (惊疑地) 婆婆, 你不知道叔叔在哪儿吗?他在山那的那一边吗?很远吗?他能听到你喊吗?
婆婆:他听得到, 听得到。先前, 每次离开我日子长了, 我就站在树下喊, 他都能听到。
男孩: (疑惑地摇摇头) 真的吗?
婆婆: (拉着男孩的手, 慢慢诉说) 那一年, 我得了重病。树槐听说南山的紫杉藤能医我的病, 就每天进山里挖。有一次, 他整宿没回。我着急了, 就拖着生病的身子出来找。走不动了, 就站在这树下喊。你猜咋着?他真的回来了。他说娘啊, 我发现了一大片紫杉藤, 就想给您多挖点, 忘了时辰, 天黑迷了路, 在山里转了一宿, 后来听到娘的呼唤在山里回荡, 就找到了回家的路。以后我走到天边, 听到娘的喊声都会回来的——
男孩:婆婆, 那叔叔现在咋不回来?
婆婆:哎—— (表情茫然无助, 摇摇头。摘下一朵槐花儿, 拨开花瓣, 露出细长、白嫩的花芯儿, 放在嘴里尝了尝)
男孩:婆婆, 这个可以吃吗?
婆婆:可以吃, 你尝尝, 可甜呢! (又拨了一颗花芯儿往男孩嘴里送, 叹口气) 树槐小时候, 就爱吃这槐花芯儿, 吃我做的槐花糕。可是突然有一天, 他说, 娘啊, 我不能吃你做的槐花糕了, 我得去山外边叫城里的地儿, 听说那里的房子比山还高, 汽车多得像蚂蚁, 夜晚比白天都亮堂——我去那儿可以挣很多钱, 挣多了钱回来接娘——
男孩:那他没回来接您吗?
婆婆: (低缓的) 他离开我就再没回来。头两年还托人捎回城里的新鲜东西, 捎信说要回来接我, 可后来就没了音信儿。听村里人说, 有辆车在往村子开的路上掉到河里, 兴许树槐在车上。可我从来都不信, 从来都不信——槐花开了, 又落了, 一年又一年, 每到槐花开得时候, 我就来这树下喊, 我总觉着他能听到, 可这么多年了, 他就是不应声儿—— (一串泪水从苍老的脸颊上滑过)
男孩:婆婆别哭, 婆婆别哭。 (伸出小手给婆婆擦眼泪) 要不让我爹替您找叔叔吧!也许他能找到。
婆婆:孩儿呀, 怎么?你爹也在城里吗?
男孩:是呀。不过, 我不知道爹长得啥样。听娘说我还没出生, 我爹就走了。娘在槐树下送爹, 树上也开满了花儿。
婆婆:那你爹没回来看过你娘儿俩?
男孩:回来过。可我还小, 不记得。娘说, 我爹疼我、舍不得我, 走的时候抱着我哭。后来长大点儿, 我就老想着爹, 经常到这树下来等他。
婆婆:那这两年你爹有信儿吗?
男孩: (低下头, 用脚踢着地上的石子) 开始有, 后来就没了。我娘说不让我等爹了, 爹在城里有了新家。可我不信, 爹疼我, 他会回来看我的, 我得等他。
婆婆: (把男孩揽在怀里, 抚摸着男孩的头) 孩儿呀, 可怜的孩儿呀!你和你娘都受苦了!老天爷有眼, 你爹会回来的, 会回来的——
男孩:是呀, 我爹会回来的。婆婆, 要不咱们冲着大山喊吧, 咱们大点声儿, 声音飘过山头, 飘到城里去, 叔叔和我爹就能听到了—— (满怀希望地望着婆婆)
婆婆:好啊!咱们大点声儿, 再大声点儿, 他们就能听到了——
男孩/婆婆:儿啊——儿啊——
爹——爹——
(苍凉无助, 稚气天真的声音混和着在山谷回荡, 回荡——渐渐弱下来) 幕后传来童谣:
槐花开, 槐花落。
儿念爹爹泪沱沱。
日也想, 夜也盼。
不见爹回心不安。
大山深, 大山远,
翻山越岭不怕难。
远山的呼唤 第4篇
宁夏贺兰山大麦地
特点
北方狩猎图
探访人
李祥石
贺兰山雄踞我国的北方,是一条拉张型地垒式断块山地,最早形成于17亿年前的“吕梁造山运动”时期,经过多次的沉浮变化,在一亿年前的侏罗纪再度横空出世,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贺兰山大致南北走向,长约250公里,东西纵深20公里~30公里,一般海拔1300米~3000米,最高峰沙锅洲3556米。志书记载贺兰山“峰峦苍翠,崖壁险削,延亘五百余里……自来为居人畋猎樵牧之场”。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四记载:贺兰山“山有树木青白,望之如马,北人呼为贺兰”。可见我国北方民族视贺兰山为神兽马,表现了先民对贺兰山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山是有灵性的,山的岩石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圣物。
照亮了山崖的艺术之光
1969年春,我来到贺兰山县金山乡贺兰口生产队检查工作和春耕情况,工作之余忙里偷闲到山里游玩。我那时二十多岁,当我来到贺兰口山口南叫龙口的巨大山石前时,突然发现上面刻满了许多动物,除了牛、马、羊、鹿、虎之外,还有叫不上名字的怪兽,有的奔跑,有的站立,姿态各异,形象生动。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面像,人的面部各种图案和线条变化多端,充满了神秘感,山风呼呼吹,泉水哗哗流,使人仿佛来到了另外一番天地。有的一个个人面像似乎瞪着眼睛在看着你,有的好似张着大口要喊出什么,真是不可思议。另外,许多人面发饰也很特殊:有的打着髻,有的光着头,有的插着羽毛,有的长着牛羊角,比戏台上那些人物脸谱有意思多了。山沟北侧的岩画比南侧多得多,几百米长的山石上全是画,最多的仍是各种各样的人面像。还有人的手印,把手贴上去比了比,同我的手一样大小,令我惊喜不已。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些岩画,当晚我造访了当地的付大爷,虽然他也不清楚这些岩画的年代和内容,但他告诉我在龙口西50步的山脚下有一幅李昊王的画(李元昊是西夏的开国皇帝)。翌日清早,我找到了那幅写实的李元昊的出行图。这天上午,风和日丽,看得特别清楚,山崖上的画就像一个个精灵,有无穷的生命力,有悲欢离合,也有七情六欲。有些研磨制作的画就像纸一样薄,有些刻槽深的画又似大山是块泥巴用手抠出来的。
这天,我找到了狩猎图、舞蹈图、太阳崇拜图,但反复考虑的还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面像,其中有许多玄机和奥妙,我虔诚地拜谒在众神之下,观察、对比、沉思。这儿是一处石刻荟萃之地,有许多惊人之笔和精彩之作,异彩纷呈。艺术之光照亮了山崖,也照亮了我的心头。站在高大伟岸的山崖下,面对着连绵几百米长的图画,随着山风的呼啸、泉水的低吟,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饱经沧桑的的厚重美丽
“十年文革”结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我看到著名考古学家盖山林一篇介绍阴山岩画的文章,如获至宝。1979年深秋,我按捺不住探求岩画的渴望,坐着弟弟拉石头的汽车,又一次来到魂牵梦萦的贺兰山。
山石依旧,树木凋零,我踏着干枯的落叶,沿着10年前的足迹边走边看边拍照。由于“农业学大寨”引水修渠,炸坏了许多珍贵岩画,那幅李元昊出行图也炸掉了,损失严重。站在龙口处破碎的岩画旁,心头堵得慌,时不待人啊。这次拍了两卷120胶卷又匆匆下山了,这点资料成了我研究的基础和资本。
岁月的风尘吹去和封杀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但贺兰口岩画却拂之不去。1983年春末,我同贺兰县爱国卫生委员会的张富贵把农村“改水”试点设在了贺兰口,终于有机会和时间来调查和研究岩画了。我把贺兰口岩画一进行记录、编号、拍照,有时为了认识一幅岩画的含意,我甚至苦苦坐在岩画旁几个钟头,反复观察、推敲、思考,真能熬得住寂寞和枯燥。
这年冬天来得早,为了临摹岩画,我穿着军用大头皮鞋站在冰上描线图,忽然嘣的一声,两只脚掉进了冰窟窿,我拔出脚,倒掉水,整整烤了一天才将鞋烤干。为了调查岩画,什么苦我都能吃,什么罪我都能受。因为我知道,这些镌刻在山石上的岩画再现了游牧先民古老的传说和风情,以特有的灵气和风采,用精妙的构思、细微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娴熟的技法,以艺术家的眼睛摄取最动人、最有神韵的瞬间,描绘了天地间最长最动人心魄的七彩织锦。这些远古的艺术,是历史凝聚积淀下来的“艺术化石”,不仅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的形象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过了已有文字的记载和历史的传说。
与寂寞抗衡的艺术化石
1988年夏,宁夏地矿局的一位工程师在照壁山一带调查时发现了岩画。1989年4月10日,我在弟弟的帮助下踏上了远征照壁山的行程。
在照壁山顶并没有发现岩画,在一处水井旁巧遇一位饮羊的牧人,因为他,我第一次听到了“大麦地”这个名字。大麦地没有树木,放眼望去,一道道山梁隆起,山不太高,但雄浑壮观,只有莎莎草和骆驼蓬在迎风开着小朵的红黄两色的花,显示出生命的执著和顽强。这里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边缘,缺水、干旱、沙多,想不到这么荒凉的地方不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名字,而且有着与寂寞抗衡的艺术之花—岩画。这真是我们这个星球的一大奇迹。这里的岩画制作精彩,有动人心弦的狩猎图,有活泼的放牧图,有动感强烈又生动的人物、动物,有翩翩起舞的男女,也有深奥莫测的蹄印。这些岩画如热烈的火焰,如奔放的野马,使荒山野岭、戈壁沙漠有了生命的跃动,使天地增添了灵气。
太阳西落了,我们如梦方醒,今晚夜宿何处呢?照壁山一带地形复杂,山丘相连、沟沟坎坎、黄沙遍地,白天很难见到人家,夜里更是如同大海捞针。荒野的夜显得格外冷落、高远,万籁俱寂,风是大地惟一的呼吸声,连星星也躲到夜幕的深处去了。我们在山坡上挖了一个炉灶,熬了一锅稠粥,就着馒头咸菜吃晚餐。
一连考察了三天,又编号又拍照又记录,统计大约有两千多幅岩画。大麦地属于卫宁北山的一部分,地质属于晚古生代碎屑岩组成的东西向紧密线形褶皱构成。由于地质上的特殊结构,站在大麦地南侧的铁矿山向北远眺大麦地,一道道山梁如同大海的汹涌波涛,高低起伏。这里北坡平缓,南坡基岩裸露,因此,许多岩石层面与节理面自然成为古代游牧先民制作岩画的“画板”和“纸张”。加之大麦地俯首皆是的原生铁矿石工具,为游牧先民创作岩画提供了天造地设的条件,通过人们思想文化交流的愿望,以及创作的冲动、表达的欲望、理想的渴求、社会的需要、工具的可手、机缘的巧合,为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文化符号。
大麦地,已成为我的理想之地、追求之地和探险与探索之地。
这些镌刻在山石上的岩画再现了游牧先民古老的传说和风情,描绘了天地间最长最动人心魄的七彩织锦。
户外探险》提示
交通:可在镇北堡包车前往,车费约20元,行程约半小时。 门票10元/人。
最佳季节:以早秋为佳。
远山的呼唤作文 第5篇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历尽千辛万苦攀上山顶时,就有一种马上下山再盘上另一座顶峰的欲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迈出的一个个步伐组成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的弧线,滑落的一滴滴汗水流成了一条条从天而降的瀑布。然而,由小变大的脚印留下的痕迹却仅仅是直奔前方。我也不知何故让自己变得如此繁忙,忙得停不下脚步。
又是新一天的开始。我在山脚下仰望山巅。只见丝丝缕缕的白云遮住山腰,偶尔透出的还是朵朵白云。一层叠一层,遮盖得阳光很难找到机会渗入。简直无法估计山高!我看看眼前的山石,一块比一块巨大,一块比一块光滑。石缝里没有努力求生的植物,甚至连青苔也不愿光顾此处。步行千里的我从未见过如此高大而又毫无生机的山峰。这些山石虽然漂亮,但是光滑得踩到上面都会滑倒。
根本没可能爬上这座山!我给自己做出判断。怎么办?总不能止步不前吧。故乡有明媚的阳光,幸福的生活,而且我也不需要每天艰苦跋涉。相比之下,整日风餐露宿,以天为帐,以地为席的生活实在痛苦。为何不回去?“或许本就不应该做一名登山者”,自我安慰道。毅然地向后转,逆向前行。
重新跨出的每一步就像一块橡皮擦,将以往留下的引以为豪的脚印抹去。然后,又翻过了一座再一座的山。在一座小山峰上,猛一回头,看到那些曾征服过的山。没想到的是,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大片如同大海波涛状的山峦。山峦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浓有淡,有的恍若薄纱,有的深沉如影。一切就像水墨山水画卷一样,都因为变化无穷的墨韵而更显美丽妖娆。更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峰比其他山峦还要高大。它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姿态,下半部是深墨色的,又其上,则逐渐过渡为淡墨色,往上便是与天空结合为一体的纯白。旭日东升,把一切的事物都染上亮黄色。而那座山,也变成另一种曼妙的颜色。这不就是让我原路返回的那座山吗?它怎会如此绚丽?
我又重新踏上那条前行的道路。因为远山在呼唤我!
远山的呼唤作文 第6篇
为什么农耕民族难以与游牧民族匹敌呢?论战略战术,农耕民族有着无数兵法;论后勤,广大的中原地区和富饶的江南给前方提供了的大量军需物资;论兵力,堂堂中原的百万雄师其数量也在蒙古铁骑之上,可为什么总是败多胜少呢?
这本叫《狼图腾》的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迷团。本文讲的是文革时期作者与几位知青被安排到蒙古的一个草原中“体验生活”的故事,在那里,狼群、毒蚊、恶风危险无处不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狼。
在农耕民族眼里,狼总是邪恶的。可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不过是来源于祖先付出的惨痛代价,因为,狼就是那一个个在他们眼里凶神恶煞的蒙古骑兵的化身。其实,狼拥有的优点在其缺点之上。
狼是天生的军事家,声东击西、以逸待劳、调虎离山,这些军事家们想出的妙记,狼早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学会,它们还会运用天时地利来追捕猎物。而游牧民族,正是在狼的教育下学会的军事战术。
狼更是天生的战士,它们团结、守纪律、勇敢、机智、谨慎,甚至会为了团体利益不惜自我牺牲,它们的智慧,连草原上的人们都自叹不如。正因此,他们把狼看成了神,甚至把这看成自己的图腾。
而狼也是草原人的老师,它们的袭击使人们随处处于防御状态,也使草原人防不胜防。当然,这些方法随即被这些“学生们”用于农耕民族身上。
狼可以说是草原上不可忽略的一环,而狼的精神,更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可是,狼终究没能逃脱那一场浩劫。在文革中,外来的农耕民族带来了步枪、吉普车、毒药。狼几千年来进化出的那些对付人类的办法接连失效,几天内,几千年来称霸草原的狼群几乎全军覆灭。是夜,听着远山中悲怆的狼啸,作者一夜未眠。
狼群,那面队冰河风霜毫无畏惧,面对千百年来人们的猎杀不曾断绝的狼群竟在几天内消失,不仅仅是狼,黄羊、天鹅、獾中国最后的几块处女地遭到了惨重的破坏,千年草原就此灰飞烟灭,只留下刽子手们凯旋归来的笑声,而信仰了千年的狼图腾也随着狼群的消失一起碎裂。
也许这是千百年来农耕民族第一次彻底的打败游牧民族,可那不过是用了所谓先进的武器罢了。骁勇善战的狼群宁可战死也不会向敌人低头。
如今,随着狼的消失,当年的草原人也早已一起消失,只留下那些以游牧为生的“农耕民族”罢了。
远山的呼唤,早已断绝,也许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说的那样,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狼,不过是想杀就杀的一只大狗罢了,但狼,永远不会成为奴隶一般的狗。
远山的呼唤作文 第7篇
妈妈打开电脑,点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妈妈被很多穿着陈旧藏装、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围在中间,那群孩子的脸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高原红”:黝黑的脸蛋上嵌着两块红红的“土地”,纯洁的笑容中镶着两排雪白的牙齿,清澈透亮的眼睛闪烁着雪一般的光芒。连伸出来的“耶”都是清一色、黑乎乎的“2”。
妈妈说:这群孩子是距离成都600公里左右的甘孜州和平大法会乡的“学校”的学生。那是一个越野车才能到得了的美丽草原,雄鹰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有很多神奇的玛尼堆和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孩子们的“学校”就坐落在亚拉雪山下的草地上。走进“学校”,才没有窗户,据说是怕冬天冰雪冻裂了玻璃。房子里,大约有四五十套桌椅,一张小小的白板代替了我们意识中宽大的黑板――这就是他们的教室。带我们参观的老师――来自河南的喇嘛告诉我们,学校大约有八十多个孩子,一到六年级,发现,那所谓的“学校”就只是一间两百平方米左右的大房子,房顶上盖着水泥瓦,几乎都在这个教室里上课,仅有的两个老师轮流给孩子们上课,开设的课程仅仅只有藏语、汉语和数学,桌椅不够,没轮到上课的孩子就在“操场上”――一个大约三百平方米左右的草坝,没有任何的设施。两位老师都不受教委编制――他们是没有工资的,寺庙每个月发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
可是,就这么一所简陋的“学校”,就已经来之不易。那是两年前一群摄影爱好者无意间踏入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跟寺庙里的朱尕**聊起周围牧民的孩子都没有地方上学,只能在寺庙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藏语,这里的人很少能与外界接触、沟通。于是这群善良的人筹建了这所学校。
记得妈妈讲完的时候,眼里闪着泪光,可那时的我似乎不太懂事
时隔两年,今天再想起那张照片,那群雪山下的孩子,那个雪山下的“学校”,思绪万千
远山的呼唤初二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