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维度范文
语言维度范文(精选6篇)
语言维度 第1篇
一、共时语言学——时间断面上的连续
索绪尔认为语言学需要的只是在一个横断面上讨论“同时要素间的关系”。[1]索绪尔把语言定位在时间维度的某一结点上, 将语言从一个浑然之物中突显出来, 实现它真正的现实性。索绪尔认为“语言的具体实体”是共时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而无论是实体的存在还是划分, 它们都基于能指在时间维度上的特性——线条特征。能指作为语链中某一概念的一段音响, 它在时间上的单一向度使划分语言实体合法化。
共时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语言状态并不是绝对静止的, “语言无论如何总在发生变化, 哪怕是很小的变化, 所以研究一种语言的状态, 实际上就等于不管那些不重要的变化”。[2]可见, 索绪尔是严格按照时间维度进行他的理论架构的, 严谨的方法使共时语言学以清晰的面貌在历史中跳脱出来, 而对语言在时间上的“近似”, 只是将事实材料简化, 使论证成为可能。
二、历时语言学——时间流动中的变化
历时与共时是支撑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即使历时语言学从出场就被索绪尔压制在共时语言学之后, 但索绪尔还是在时间维度上刻画出了历时态的真相。
索绪尔在时间的维度上建立了一个十字路口, 站在交点上, 前后是无限延伸的语言将来的存在和过去的存在, 而在左右方向辐射到的就是语言当下的状态。共时语言学的时态处于一个横断面, 而历时语言学的时态则是将无数语言状态集体无意识的变化叠加起来, 形成一个时间柱, 就像一个分别被垂直和横向切开的树干。历时态的界定也是相对的、严谨的。历时语言似乎不只是显现于时间柱当中, 而是在每一个断层上都可看到历时的“投影”。索绪尔对历时态的进一步论述同样是建立在时间基础上的。在时间的范畴里, 能指的线条特征使得语言实体按照时间线性排列, 由于一个状态下的时间为它们建造了一个相同的环境, 因而潜在的可以相互替代、转变的实体单位似乎为历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而时间上状态的积累与投射就构成了流动的变化, 俨然已经不是存在于一点时间上要素间的关系, 而是处于流动时间中的一个事件。索绪尔又强调, 类比本身并不是演化的因素, 时间维度上的考验与积累使得类比表面上的东西稳固下来, 变易是语言在时间中的存在方式。
三、地理语言学——时间在空间上的效能
空间的改变伴随着语言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而默默隐藏着的时间作用却无法一目了然。如果说内部语言学涉及言语活动中恒定的方面, 它忽略、丢弃了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是语言抽象的部分, 那么外部语言学则致力于语言的动态方面, 同时受限于时间或空间, 是言语活动的具象部分。语言的多样性是最基本的、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 同样的, 索绪尔看到了另一个事实——相似性, 则是相对于绝对的多样性而言的客观现象, 以多样性为基础, 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及一定的程度内。在探索语言多样性原因的过程中, 索绪尔再一次实现了将语言放置在时间维度上的思考。
对比时间和空间分别对语言投射出的效果, 我们可以发现, 时间才是主导。“殖民者离开G在G’登陆的第二天所说的语言跟前一天晚上所说的完全一样。语言的分化正式由时间因素引起的。地理差异应该叫做时间差异。”[3]而时间在相连接空间的效能也不是平均地、相同地展现出来的, 时间可以使打破原空间平衡的源点得以发生作用, 而所波及的程度与范围界限却因为不同的空间而无法预知。索绪尔正是把语言的差异建立在有空间承载的基础之上, 通过突显时间对其的作用, 从而展现出一个清晰完整的外部语言学系统脉络。
“科学正在重新发现时间”, [4]时间是一个客观事实, 索绪尔在时间维度上对言语活动的观照, 不仅详尽地展现了广泛渗透在语言世界一砖一瓦, 一石一柱间的时间作用, 同时使其语言理论具有系统性, 完整而严谨。索绪尔的语言观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时间的烙印, 时间维度上的考量似乎已成为索绪尔语言体系中的一个依托, 甚至已经化为现代语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普里戈金, 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3]聂志平.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言符号学思想[J].浙江师大学报, 2001, (6) .
[4]屠友祥.语言的时间及感知问题——索绪尔手稿再检[J].外语学刊, 2008, (1) .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 第2篇
conceptual analysis,国内一般有两种译法:概念分析和观念分析,主要流行于分析(语言)哲学界.文章通过透视相应哲学维度和文化维度,以及对信念的实证考察,得出结论:哲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相应分析的目的在语言之外,为了解决相应学科中的重要概念;而语言学的目的则在语言之内,弄清语言的.内部机制(语言单位的意义侧面及其相互关系,为命题分析奠定基础).正是这一不同和语言意义的朴素性,决定conceptual analysis,concept在语言学中应该译为“观念分析”、“观念”(концептуальныйаналиэ ,концепт),在哲学等其他学科中则应该译为“概念分析”、“概念(понятийнныйанализ,понятие)”.此外,初步揭示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的特点.
作 者:赵艳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H152 关键词:观念分析 概念分析 语言学维度 信念
语言知识和能力维度的课堂实施 第3篇
一、语言文字的记忆和积累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原始素材的积累,语言积累是形成语感、发展思维、运用语言的首要条件,“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就很好地揭示了语言文字积累的重要意义。语文积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从人的生理发展看,这段时间是人一生记忆的黄金期,不但记得快而且记得牢。抓住这段记忆最佳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记,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每一个正常的学生,从出生不久就可能通过不同感官开始最初的母语积累。而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任务就是让这种积累从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所谓过目不忘。关键就在于语言文字记忆和积累的方法得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听、说、读、写,合理展开联想和想象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有效积累语言文字。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品味
如果说第一阶段记忆的成分多一些的话,那么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品味就是在语文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反刍,让学生初步体会语文的精妙,获得感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好教材”,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咬文嚼字,结合具体文章体裁、篇幅、深度、写法的不同,精心设计,善于从字、词,句、段等细节处,提挈全文,做到课堂学习引导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比如组织学习传统课文《沁园春·雪》,我们只要抓住“望”、“惜”及“看”三个关键性的词语。就不难把握全词的意境;学习《故乡》就应该把着重点放在最后一个部分“老屋离我愈远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把这部分中的关键句与文章中关于大革命前夕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就能较好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使教学做到繁而不琐。
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认准目标。遵循自身规律,教师才能做到不计一时一处的得失,赢得教学的高效和整体胜利。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熏陶,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对语文的正确语感,通过准确把握文章重点字、词、句、段的意义和作用,不难达到快速阅读的效果。
三、语言文字的反思和发现
学生在第二阶段获得的一些语感的基础上。不难形成语文学习的有益经验,发扬和提升这种经验。就需要语文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现象中,自主反思和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常识和技巧性的东西。比较理科教学,这些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焦点所在。而偏偏容易被语文教师有意无意的和盘托出,使饶有兴致的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比如说,就语言运用而言,要讲究“简明”这一常识,学生被动接受,绝不等于他真正能做到说话、写文章简洁而明白。而一旦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语言实践中,经过反思和发现,探寻到“简洁”不等于“简短”,“明白”也就是“不发生歧义”之后,学生对“简明”的理解才会人眼、人耳、人心。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是要注意选择时机,用好启发式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同时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但不是说不要求他们懂得必要的语文常识和技巧,知识本身不患多,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
四、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创新
当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更有逻辑地组织语言文字,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反映的客观实际不仅有表象描述,而且有事物本质的揭示,具有理性的闪光。至于语文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则要求在语文一般思维能力训练基础上再次拔高,适当进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
当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的要求不宜过高,切忌把学生引向为创新而创新的极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创新能力切入点适宜选择在字、词、句、段等细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一个词、一句话、一小段文字的成功都要及时的肯定学生;二是要适当巩固和扩大这种肯定。举办学生美文美句赏析会、开展创新作文(词、句)评比、组织户外同题脱口秀等语文实践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语文创新的喜悦,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收获更多不可预约的生成之美。
语言维度 第4篇
当今, 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以及高科技的迅猛进步使得全球各国联系进一步得以增强, 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成型。经济全球化促进人类文化活动联系紧密, 使人们在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在世界范围内互相联络、沟通和交流的加强。文化是流动的, 在动态中才能生存, 在传承和创新中才能显示其价值。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并存、共长。从本质上讲, 人类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具有传载信息的功能以及社会经济价值。它属于纯粹的价值系统, 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语言学界, 学者们都在纷纷研究特定的某种或某几种语言的价值所在以及其特征。语言价值理论的广受接纳与认可, 致使ESP (专业用途英语) 的相关知识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整体知识系统中得以拥有了其特有的理论论述起点[1]以及突出的经济意义。作为ESP中的重要组成, 商务英语的情况也不例外, 并异常突出。
作为一门外向型专业英语, 它具有与科技、学术、普通英语截然不同的本质特征:作为英语的重要功能变体之一, 商务英语产生于语言学, 是一门高度多元化的学科[2]。商务英语注重将现实社会人才需求和人员就业作为教育的切入点, 以服务市场为其导向的语言专业。商务英语内容涵盖广泛, 包含因素多元, 商务实务技能、跨文化交际方式、风俗文化、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经营理念特点等等都需要深入了解、掌握。[3]
1 语言经济学范畴内的商务英语的经济属性考量
作为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 语言具有经济价值属性。作为一个跨语言、教育与经济的新兴学科, 语言经济学探求经济学与语言优化的关系以及相互促进, 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其关注到了语言的经济价值。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出发, 本质上讲, 语言是人们获得他项知识与能力的人力资本。语言经济学家将经济学思维融入语言问题的研究, 其中着重关注商务英语的价值意义。
商务英语兼容了英语和商科二门学科, 全球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商务英语人才的广泛社会需求。学习者通过良好的商务英语语言学习, 可以奠定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同时可以获得商业实务运作能力, 培养商务素养, 运用商务英语实施洽谈、谈判、翻译等商业活动, 反之有促进商务语言能力的进步。
商务英语技能投资效益高。语言特定的经济价值是在不同社会职业和领域中的使用程度决定的, 受到对此种语言的供求关系规律影响:人们凭借某种语言实现目标获得经济效益, 进而会更注重该语言的学习。商务英语是交叉学科的产物, 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商务活动实务中含金量高, 学习的投入 (成本) 和毕业后收入 (产出) 效益比较可观, 逐渐得到社会的学习者的认可和投入。熟悉商务知识并熟练掌握商务专业英语的人才在就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是大多数对口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员工, 社会的需求也升温了商务英语教育的发展。例如, 人们要想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进行成功的广告宣传、商品命名、商标设计、产品说明, 就必须使用得体的语言, 做到以言悦人, 以言感人, 使语言的经济效用最大化。实现了商务英语语言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 时域分析商务英语现实教学意义
时域分析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的输入下, 根据输出量的时域表达式,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和稳态性能。
由于时域分析是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 所以时域分析具有直观和准确的优点。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属性要求针对其的教育教学实践必须进行时域的考量才可以得以发展和进步。作为唯一存在的实际域, 时域要求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发展。而确定商务英语教学的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科的具体地位、学科研究主体、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编制等工作方面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对象和功能也必须最终在时域中测量, 将语言经济学引入商务英语研究, 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商务英语理论和实践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 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语言使用密度等因素。根据语言经济学理论,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得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具体使用环境之下, 导致语言在实际使用地位、使用的频率、语言的具体变化以及语言的具体性质变化等语言政策。因此, 从社会影响程度的宏观角度对我国商务英语的研究与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对商务英语教学和研究的市场价值和效益等进行分析, 对各个教育机构和地方的英语教学情况与规划进行评价和分析。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对商务英语主体市场、商务英语的细分市场以及商务英语的需求市场进行分析, 得到不同的群体对对商务英语市场的具体需求内容、需求的层次以及需求规格和偏好等内容, 从而准确的对教学进行定位。这样, 学校就能针对具体的市场需求来设计出符合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形成自己的教学品牌, 对于提高学校的市场占有率,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4]。
再者, 在对市场需求及需求特性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能对商务英语教学队伍建设, 尤其是教学规模以及教学机构的具体结构设置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使得教学内容从结构设置到内部效益的提高等方面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最终给教育分析和教育政策等产生积极作用。语言的经济效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市场需求程度、语言本身的使用程度等。但语言的使用密度是决定其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注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 才可以真正体现社会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客观需求和商务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关键规律。
3 结语
语言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 人们对它的充分运用将收获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用。商务英语有利于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兴盛又将推动这种语言的优化。商务英语界有必要重视语言经济学的时域研究, 并利用语言经济原则和省力原则的有效选择论来考察商务言语配置的最优化, 即效用最大化, 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和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从根本上探讨和评估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效用问题, 制定合理的宏观语言政策与规划, 正确引导和推动商务英语的发展。因此, 基于语言经济学时域的商务英语研究, 实现商务沟通成本的最低化, 沟通价值的最大化, 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应用价值。
摘要:立足语言经济学, 研究商务英语教育优化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所构建的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模式、设置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应把全球市场导向性充分的体现出来, 从时域维度思考, 商务英语教学创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与价值, 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经济学,创新,时域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118.
[2]刘芳.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需求分析下的商务英语教学创新途径探讨: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J].哈尔滨:林区教学, 2015 (2) :57.
[3]田兰.职场英语教学中师生主体认知思维的培养[J].上海: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249.
语言维度 第5篇
【摘要】本文将从两国有关贸易摩擦的官方报道着手,借助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从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维的视角分析对比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报道语言使用的不同,从而挖掘出两国语言使用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霍夫斯塔德 价值维度 官方报道 贸易摩擦
一、前言
近些年来,两国间对于轮胎产品、农业贸易、以及光伏双反、贸易反补贴、反倾销等问题引发的摩擦从未间断。中美官方语篇作为参与贸易摩擦过程的重要媒介,是外交学、国际关系学等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然而,语言学领域对贸易摩擦官方报道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批评话语分析、概念隐喻比较、文体学、社会语言学等视角的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研究少之又少。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维度
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霍夫斯塔德对一跨国公司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的11.6名员工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得出对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四个价值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后来,第五个维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也被加入这个维度框架。
三、中美语言对比
由于近两年钢铁产能过剩,各国对钢铁的反补贴反倾销现象频发,钢铁争端一直是中美之间争端长期不断的热点。中国商务部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作为两国商务部门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其官方网站的报道也是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的官方话语。以下是对报道中涉及的三个文化价值维度的分析。
1.权力距离。中国报道在谈到维护利益或者利益受害者时,多用“中国”、“中国产业”、“中国政府”等名称。如“中国政府将密切关注该案进展,坚决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维护中国产业的正当权益”。“中国”、“中国政府”属于政府机构,拥有更高的权力,对于这种高权力机构的强调反应了中国高权力距离的价值观。而在美国相关报道中,当提到利益的争取时更多的强调“exporters(出口商)”、“workers(工人)”、“firms(公司)”。如“to ensure that China does not further harm U.S. exporters, and the American workers and firms that make them, by abusing trade remedies”。这种国家为弱势权力群体争取利益的行为正显示了美国的低权力距离价值观。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中国商务部的报道中,多次使用“两国”、“良好合作”等词语,如“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磋商妥善解决贸易摩擦,为两国产业的正常贸易与良好合作创造公平、公正、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这表明中国官方将全球化世界视作一个集体,希望中美两国双边关系友好发展,得到共赢的结果。这种注重集体利益,希望成员关系友好的表现正体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而美国的相关报道中,更多的用“Wins(胜利)”,“Challenges(挑战)”等语言表达来展现美国不断追求个体成功,与其他国家进行挑战与斗争的态度。如“U.S. Wins Trade Enforcement Challenge to Chinas Duties on Steel”。在全球化环境中,美国将自己的国家视为一个个体,在国际贸易中追求本国的利益与成功,显示出美国强烈的个体主义价值观。
3.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在中国报道中,更多使用“长远看来”、“长远合作”等词语,如“从长远看,两国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体现了其长期时间取向的价值观。美国则更注重“this year(今年)”、“today(今天)”的成就,如“This enforcement win, the second received this year, underscores the Administrations strong record…”体现了其短期取向的时间价值观。
四、总结
以上分析摘取了各报道中所有相关表达的话语中部分代表性的句子。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来自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与摩擦也不可避免。贝尔和加特勒(1998)证明,媒体不仅提供随手可得的信息,同时还呈现和影响人们的态度,揭示大量的社会信息,从而反映出文化、政治、社会生活是如何构建和影响发言者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与这个国家的政治利益以及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在跨文化国际交往中,提高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了解,有助于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更好的立足和发展。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才能了解其语言表达的文化根源,从而更准确的了解对方国家报道所显示的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1]黄永红.跨文化交际学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2]Bell,A.& Garrett.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s.1998.Oxford:Basil Blackwell.
[3]http://www.mofcom.gov.cn/
语言维度 第6篇
本文主要将经验判断得出的属性集合与完全通过属性分析得出的属性集合,分别在直投市场目标客户选取应用中加以实验,然后给出了各自的预测准确率,对比了其利润,以及使用这2种方法的结果。
1 属性相关分析方法
属性相关分析的思想是计算某种度量,用于量化属性与给定类或概念的相关性。这种度量包含信息增益、Gini索引、不确定性和相关系数。本文中采用的是Gain算法,这里主要介绍信息增益。
设S为训练样本的集合,其中每个样本的类标号是已知的。事实上,每个样本是一个元组,一个属性用于确定训练样本的类。假定有m个类,设S包含Si个Ci类样本(i=1,,m)。一个任意样本属于类Ci的可能性是Si/S,其中S是集合S中对象的总数。对一个给定的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是
具有值{a1,a2,,av}的属性A可以用来将S划分为子集{S1,S2,,Sv},其中,Sj包含S中A值为aj的那些样本。设Sj包含类Ci的Sij个对象。根据A的这种划分的期望信息称作A的熵。它是加权平均:
A上该划分的信息增益[1]定义为:
在这种相关分析方法中,可以计算定义S中样本的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是给定集合中具有最高区分度的属性。通过计算信息增益,可以得到属性的秩评定。
2 实验介绍
2.1 实验数据
本文选择了直投市场目标客户选取这一应用领域来比较2种属性选择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某厂商向潜在目标客户发送邮件所得到的反馈数据,共有18 484条记录,32个属性。其中包含了所有收到邮件的人的基本人口统计信息,例如年龄、住所、电话、家中拥有汽车的数量等。然后,根据经验和属性相关性分析分别对数据集的32个属性加以挑选,具体的属性见表1。
2.2 实验过程
本文用于数据挖掘的工具是微软最新推出的SQL Server2005提供的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这套工具集成了数据预处理、建立数据立方体、数据挖掘、生成报表等功能,提供了多种数据挖掘算法,并且可以预测挖掘模型的预测性能[2]。考虑本文所需完成的功能需要,SQL Server 2005能够很好地满足所需要的功能。
为了使实验结果的对比更具有说明性,本文使用了3种数据挖掘的算法模型,分别是决策树算法、聚类分析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在创建了这3项挖掘模型后,每种算法所选择的输入属性都用3种不同的选取方法实验一遍[3]。本文中挑选的属性见表1。
本文通过使用提升图计算每个模型的预测精度[4],将每个模型的结果与其他模型的结果直接进行比较。提升图可以区分同一结构中几乎相同的2个模型,从而确定哪个模型能够提供最佳的预测。通常情况下使用输入数据(这些数据与原始的数据集分离),将预测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在本文中作为检验的数据和原数据是同一数据集。
将比较的结果进行排序并绘制成图。同时,在该图上绘制一个理想的模型,即始终都能准确预测结果的理论模型。将实际模型的结果与理想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查看这些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本文中理想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设为50%。本文测试模型的准确性,所以预测值置为空。
本文使用到的另一个更为直观,面对运用更为有效的是利润图[5]。其原理是假设利用先前挖掘中发现的模型预测出客户并进行投递,肯定能产生的利润值。
3 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经过实验对比,3种方法的3种模型各自的分数、总体正确率、预测概率和利润见表2。
注:M1为Decision_Tree算法;M2为Clustering算法;M3为Naive Bayes算法;利润单位为¥,略去小数点后小数部分。
为使对比结果更为直观,我们将2项重要指标:预测概率和利润单独画出柱状图加以对比。分别如图1、图2所示。
由以上的图表可以明显地看出,通过经验挑选属性得出的预测结果总体来讲比纯粹只使用属性相关分析方法得出的预测结果要更为有效,但是有无法有效处理维度较多的情况[6]。本文使用的第三种方法,先让系统根据属性的相关性自动挑选出与目标属性相关度满足阈值的属性作为候选,然后在候选属性中根据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尝试挑选出更进一步的属性集。这种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普遍比前2种方法好,尤其表现在决策树和聚类2种挖掘模型上,利润的提高最为明显。
另外,还可以注意到:①单纯使用相关性挑选的属性在多种测量指标上没有良好的表现。②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挖掘模型在第三种挑选方法中的表现并没有单独使用经验得出的结果令人满意。
4 结论
从本文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同时使用2种挑选方法的挖掘模型可以认为是属性选择的最佳方法,具备兼顾有效性和预测准确性的优点,而第一步相关属性分析挑选时设置的阈值非常关键,不当的阈值会导致整个挖掘模型的失败。
摘要:在数据挖掘过程中需要挑选出与目标维度相关的维度,可以通过相关行业的经验挑选,也可采用相关性方法挑选。文章通过对比2种方法在直投市场客户目标选取中的运用,得出比较结论,并对使用这2种方法同的结果作了对比。
关键词:相关性分析,维度选取,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Han Jiawei,Kamber Micheline.Data Mining:Concept and Technology [M].NewYork:MorganKaufmanPress,2000:115-118.
[2]Joy Mundy,Warren Thornthwaite,Ralph Kimball.The Microsoft Data Warehouse Toolkit[M].NewJersey:Wiley Publishing,2006: 15-20.
[3]Tang ZhaoHui.MacLennan Jamie.Data Mining with SQL Server 2005[M].New Jersey:Wiley Publishing,2005:151.
[4]Rosenberg L J,J A Czepiel.A Marketing Approach to Consumer Reten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84,Vol.1, No.2:45-51.
[5]D C Schmittlein,L G Cooper,D G Morrison,Truth in Concentration in the Landof(80/20)Laws[J].Marketing Science,1993,12: 167-183.
语言维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