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消化系统解剖学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消化系统解剖学(精选12篇)

消化系统解剖学 第1篇

1 鸟类消化系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我国鸟类资源丰富,近些年很多学者在研究鸟类体温调节及耗氧量、鸟类静止代谢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鸟类消化系统形态结构与消化系统酶活性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形态结构与食性单一关系方面的研究。现阶段,柳劲松[1]对鸟类盲肠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徐兴军等[2 - 3]对鸟类消化系统消化酶活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外关于鸟类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生理学的研究较深入,表现在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季节性、食性、栖息地等综合因素的研究方面[4 - 5]。另外,S. R. Mc Williams等[6]对鸟类食性与消化道长度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I Gabriel等[7]对鸟类消化道菌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2 消化道

2. 1 喙

喙形状的差异由鸟的种类、食性和觅食方式决定,植食性鸟类的喙短粗呈圆锥状,方便在地面取食,如白头鹀、白冠长尾雉[8]; 食虫性鸟类的喙尖而细长,易在树枝上取食小虫及虫卵,如啄木鸟、蜂鸟[9];食肉性鸟类的喙粗壮呈楔形,带尖钩且锋利,利于捕捉蛙、鼠等,如大、红隼[10]; 游禽类鸟的喙大多扁平,尖端具有角质的喙甲,两侧具有栉状突起,方便从水中取食等; 还有少数游禽的喙为侧启型,尖而长,有的喙甲向下弯曲呈钩状,具有角质锯齿,方便取食水中的虾、蟹; 涉禽类鸟的喙大多纤细而长,有上翘、下曲等变化,适于在海滩上觅食,如琵鹭; 鸣禽类鸟的喙坚硬并带钩状,以便打开坚硬谷物和种子,如鹦鹉; 攀禽类鸟的喙长而尖,有利于取食树皮里的害虫,如翠鸟。

2. 2 舌

舌包括舌尖、舌体和舌根三部分。舌的形态大致分为三角形、圆钝形、棒状形、矛尖形。矛尖形的舌尖又包括分叉和不分叉两类。如雕的舌前端呈三角形,有纵沟后端分叉,舌前部光滑,后半部布满栉状突[11]。白冠长尾雉的舌前端游离,腹侧由舌系带与口腔底壁相连,后端不分叉。舌的形状与鸟类的食性、采食方式、鸟的种类有密切的关系。

2. 3 食管和嗉囊

食管起始于咽后,终止于腺胃。以嗉囊为界分成颈、胸两段,食管位于气管背侧,后部偏右下方,食管起始部管径较粗,管内壁有纵行皱襞,接近胸部入口处,食管回到腹中线并逐渐膨大形成近圆形的嗉囊。嗉囊近食管处皱襞凸起,管壁较厚。鸟类食管固有层中通常有食管腺分布,可分泌黏液润滑食物,但海南的食管无食管腺,可能与其食物主要为水生动物有关[12]。食管的管径与鸟类所吞食物的大小有关,如鹟类吞咽食物前,有将食物啄碎的生活习性,故其食管较为狭小,而鸬鹚、苍鹭吞咽大块食物,食管管径宽大且黏膜褶发达能容纳相对较多的食物。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是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自身并无消化食物的功能。

嗉囊位于食管后端起到暂时贮存食物的功能,食物在嗉囊里经过润湿和软化,再被送入腺胃和肌胃,有利于消化。鸟类嗉囊的发达程度与生活习性和食性相关。植食性鸟类的嗉囊发达,因摄取量大,当胃内充满食物时,吞下的其余食物便可贮存在嗉囊中,如家鸽、鸡类。食虫、食肉鸟类的嗉囊较小,因其食物不易获得,捕捉的食物直接进入胃,故没有膨大的嗉囊。一些鸟类如苍鹭、斑嘴鸭、鹊鸭均有发达的嗉囊,雕鸮、金雕的嗉囊不明显,而白头鹀、红尾伯劳、白眉鹀均无嗉囊[13]。

2. 4 胃

胃包括前部的腺胃( 前胃) 和后部的肌胃( 砂囊)两部分。腺胃位于腹腔左下侧,存在于胸段食管和肌胃之间,肌胃位于腹腔左侧,两胃之间的结构称为峡部。腺胃壁内富含可分泌黏液和消化液的腺体,肌胃外壁胃具有强大的肌肉层,可带动内壁胃的革质层与腔内的砂砾一起将食物磨碎。对于植食性鸟类来说,砂砾与种子的消化有密切的关系[14]。试验证明,诸多因素可以影响鸟类胃的大小,其中食物的性质和活动代谢特点与肌胃的结构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虽然动物性食物热能值高于植物性食物,但是获得动物性食物所要消耗的能量要比获得植物性食物消耗的能量多。在防御、迁徙等其他活动中,食肉性鸟类能量代谢也明显高于植食性鸟类。孙咏梅研究发现,猛禽雕鸮、金雕和涉禽苍鹭为食肉性鸟类,肌胃容量明显高于其他食性的鸟类,这可能是因为食肉性鸟类取食数量相对较大,且需要更高的能量,这由取食特性所决定。从游禽肌胃壁厚度可以看出,植食性鸟类胃壁要比肉食性鸟类厚,这可能主要取决于鸟类对植物性食物的研磨能力,导致肌胃内壁角质膜增厚,同时也增加了胃壁厚度。此外,徐兴军等[2]在树麻雀腺胃中检测到很高的蛋白酶活性,这说明腺胃对蛋白质有较高的消化能力,腺胃能分泌胃蛋白酶对食物进行消化与吸收,同时肌胃利用腺胃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酶解,朱联九等[15]对牛蛙主要消化酶分布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2. 5 肠道

肠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很细长,盘曲在腹腔内,是肠道中最长的部分,食物经过小肠的消化,被分解成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小肠形态结构的变化往往与能量代谢有关。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起始于肌胃前端,沿肌胃右侧形成一长的“U”形肠袢,即降袢和升袢。肝管、胆管和胰管均开口于升袢,该处为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研究发现,春季随着食物的不断丰富,十二指肠管腔面积增大,黏膜层厚度降低,在夏秋两季十二指肠腺体积最大,绒毛的密度降低,冬季绒毛的高度变化比夏秋两季明显[16]。空肠的前端位于胆管、胰管开口处附近,形使许多半环形存在于腹腔右侧,肠腔内壁黏膜形成皱襞且有许多指状突起。空肠与回肠界限不明显,通常以系膜与盲肠相连的一段为回肠,回肠结构类似空肠,只是肠壁略厚,绒毛突起相对稠密。小肠长度、重量与体长、体重体长比值是小肠形态学研究的重要参数[17]。S. Karasovb等人研究发现,植食性鸟类小肠长度大于杂食性鸟类,杂食性鸟类小肠长度大于食肉性鸟类,其中以昆虫为食的鸟类消化道总长度最短。植物性食物的热量与动物性食物相比较低,鸟类为了应对不同环境需增加摄食量,食物在消化道内滞留的时间短,从而导致消化率降低,因而植食性鸟类具有较长的消化道,来延长食物在消化道内滞留的时间,从而提高消化率[18 - 19]。

大肠由直肠和盲肠组成。鸟类的直肠极短,呈柱形管道,从回肠与盲肠的结合处向后延伸通入泄殖腔,黏膜上有短而宽的绒毛,有明显的纵形黏膜褶壁,不贮存粪便,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失水及飞行时负荷,符合鸟类的生理特点。盲肠起始于回肠、直肠结合部两侧,反向前行后半段向后延伸,近端部管腔较窄,中央宽大至远端部,管腔内的皱襞和绒毛在近端部较发达。大多数鸟类有成对的盲肠,如雁形目、鹃形目等; 也有少数鸟类存在单一的盲肠,如鸵形目、鹤鸵目等; 有的鸟类甚至缺乏盲肠,如鹦形目、雨燕目等。鸟类盲肠的发达程度与食性有关,一般来说植食性和杂食性鸟类具有较发达的盲肠,食鱼性和食谷性鸟类的盲肠较小,食肉性和食虫性鸟类的盲肠变化较大。

2. 6 泄殖腔

直肠末端通入泄殖腔,呈囊状,壁薄柔软,是消化、泌尿、生殖三个系统的共同通道。泄殖腔被其自身凸起的两个黏膜皱襞依次分割成粪道、泄殖道和肛道三个部分。粪道是肠道的延续也是直肠的开口,泄殖道在粪道之后为输卵管、输精管和尿道的开口,肛道是泄殖腔的最后部分以泄殖腔孔通向体外。

3 消化腺

3.1肝脏

肝脏位于腹腔前端,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在体内起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蛋白质等作用。肝脏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于左叶,左叶发出一条肝管通入十二指肠,右叶肝管局部膨大形成一个胆囊,发出胆管通入十二指肠。肝脏的大小与鸟类食性有必然的联系,一般食鱼性和食虫性鸟类的肝脏比食肉性和植食性鸟类的肝脏大。蒋成玉等[20]研究发现,有毒金属镉可影响肝脏中琥珀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葡萄糖- 6 - 磷酸酶的活性。有毒金属镉破坏琥珀酸脱氢酶与线粒体结合,影响三羧酸循环,导致酶活性的减弱。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升高反映出有毒金属镉对细胞的损伤程度增大。

3. 2 胰腺

胰腺位于十二指肠肠袢内,为细长形的分叶腺体,分三小叶,包括背叶、腹叶和脾叶。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徐兴军等[2]研究发现,树麻雀体内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为胰脏最高,因为胰脏是主要的消化腺,所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大量的胰淀粉酶和胰蛋白酶,这些消化酶在小肠内对食物有重要的消化和水解作用。

4 鸟类消化系统研究的发展前景和建议

随着鸟类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研究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这说明鸟类消化系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前景。在我国,对于鸟类消化系统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要结合食性分析、生态环境类型、能量代谢、消化酶活性等综合研究。通过电子内镜、光导纤维成像等手段来观察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变化。根据当前国内外鸟类消化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建议: 1) 综合食性、代谢产热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综合比较不同种类的鸟类种间区分及个体生态学的差异。2) 科学取样,每个物种取多个样本进行研究并区分雌雄,避免个体间与雌雄间差异,进而使试验数据更加准确。3)充分了解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食性、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关系,进而对鸟类消化系统中消化酶的活性与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系统解剖学总结 第2篇

1.描述骨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

2.请用解剖学知识解释“临床上为什么常在髂骨或胸骨上穿刺抽取骨髓,进行骨髓象检查?”。

因为存在于人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骨髓在 5 岁后即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而人体的椎骨、髂骨、胸骨、肋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骺内终身都是红骨髓,所以,临床上常在髂骨或胸骨上穿刺抽取骨髓,进行骨髓象检查。

3.试述翼腭窝的位置、构成及其交通。

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借腭骨与蝶骨围成的蝶腭孔通鼻腔,向后借圆孔通颅中窝,借翼管通颅底外面,向下移行于腭大管,继而经腭大孔通口腔。

4.试述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

额窦居眉弓深面,左右各一,窦口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前部;上颌窦最大,在上颌骨体内,开口通入中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其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中于上鼻道。

关 节 学

1.肩关节的构成、特点及其运动。

(1)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

(2)结构特点:①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因此关节稳固性差,活动灵活;②关节囊薄而松弛,其前、上、后壁均有肌腱纤维编入,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但囊的下壁较薄弱,肩关节的肱骨头易从下壁脱出;③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通过。

(3)肩关节可作屈、伸、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髋关节的构成、特点及其运动。

(1)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2)结构特点:①髋臼窝深,髋关节稳固性好,但活动不灵活;②关节囊致密而紧韧,囊的后壁下端附于股骨颈的中外 1/3 交界处,所以股骨颈骨折分囊内、囊外骨折;③关节囊的周围有许多韧带加强,但后下壁较薄弱,股骨头易从下方脱出;④关节囊内有股骨头 韧带。

(3)髋关节可作屈、伸、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3.膝关节的构成、特点及其运动。

(1)膝关节由股骨的下端、胫骨上端及髌骨构成。

(2)结构特点:①关节囊薄而松弛,四周分别有髌韧带、侧副韧带等加强;②关节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具有防止胫骨向前、后移位的作用;③股骨和胫骨相邻的关节面之间垫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内外侧半月板,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

(3)膝关节可作屈和伸运动;当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时可使小腿作旋内和旋外运动。

4.从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结构知识解释为什么“笑的合不拢嘴”?

“笑得合不拢嘴”是因颞下颌关节脱位所致,因为,该关节的关节囊较松弛,当人大笑时由于张口过大,下颌头可向前下滑至关节结节的前方,这时由于关节结节阻止了下颌头,使其不能退回下颌窝,即造成关节脱位。5.用解剖学知识解释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

椎间盘是由髓核和纤维环构成的,纤维环的后部比较薄弱,易于断裂使髓核向后外侧突出,从而压迫由椎间孔穿出的脊神经根。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组成骶丛的腰脊神经根时,即出现相应的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6.为什么踝关节扭伤易发生于人们走下坡路时?(请用解剖学知识解释)

人走下坡路时,踝关节处于跖屈伴内翻状态,这时参与构成踝关节的距骨头的关节面是后部 面积较窄的部位,使距骨头两侧的间隙变大,踝关节不稳固,同时又由于踝关节的外侧韧带较薄弱,因此易于发生扭伤。

7.列表说明男女性骨盆的主要区别。

男女性内盆的主要区别有:

男性

女性

骨盆形状

较窄长

较短宽

骨盆上口

呈心形

椭圆形

骨盆下口

较狭小

较宽大

骨盆腔

漏斗形

圆桶状

骶骨

窄长、曲度大

宽短、曲度小

骶骨岬

前突明显

前突不明显

耻骨下角

较小(70°-75°)较大(80°-100°)

1.试述膈的三个裂孔名称、位置和穿经的结构。

(1)主动脉裂孔,在第 12 胸椎前方左右膈脚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在第 10 胸椎水平,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在第 8 胸椎水平,食管裂孔的右前方,有下腔静脉通过。

2.试述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及穿经的结构。

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3.试述腹股沟管的构成及其穿经的结构。

腹股沟管有两口,四壁,内口称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出形成;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为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三角形裂隙;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管内男性的有精索或女性的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4.腹前正中切口由浅入深需经过哪些结构进入腹膜腔?

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膜腔。5.上腹部经直肌切口,由浅入深需经过哪些结构进入腹膜腔?

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膜腔。

6.右下腹部经麦氏点切口,由浅入深需经哪些结构进入腹膜腔?

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Camper 氏筋膜—Scarpa 氏筋膜—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膜腔。

7.试述腋腔的构成及其内容.腋腔是位于臂上部内侧与胸外侧壁之间的锥形间隙,有一顶、一底和四壁,顶即上口,由锁骨、肩胛骨上缘和第一肋围成;底为腋筋膜和皮肤;前壁为胸大、小肌;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肩胛骨;内侧壁为前锯肌和上部肋及肋间肌;外侧壁为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和肱骨。内有腋动脉、腋静脉、臂丛和腋淋巴结等结构。

8.股三角的境界及其内容.股三角是位于大腿前面的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和淋巴结等。

内脏学 消 化 系 统

1.试述三对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及其导管开口部位。

腮腺分浅部和深部,浅部略呈三角行,位于耳垂的前下方,上达颧弓,下至下颌角,前至咬肌后 1/3 的浅面,深部伸入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下颌后窝内。其导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应的颊粘膜上;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导管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位于口腔底的舌下襞深面,导管有大、小两种,大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小导管开口于舌下襞。

2.试述咽的分部及其交通。

咽以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为界,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与咽相交通的器官有鼻腔、口腔、喉腔和食管,并借咽鼓管与中耳的鼓室相通。

3.试述肝外胆道的组成和胆汁的排出途径。

肝外胆道由胆囊和输胆管道组成,输胆管道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胆汁的排出途径如下:平时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经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囊管到胆 囊进行贮存和浓缩;当进食时,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进入十二指肠。

4.试述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食管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个在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约 15cm;第二个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 25cm;第三个在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 40cm。它们是食管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炎症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5.试述胃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是一肌性囊状结构,有两壁.两口.两缘,并可分为四部分,两壁为前壁和后壁,两口为入口即贲门和出口即幽门,两缘为上缘即胃小弯和下缘即胃大弯;胃分胃底.胃体.贲门部和幽门部四部,幽门部又分为幽门窦和幽门管。

6.试述胰的位置和分部。

胰位于胃的后方,在第 1、2 腰椎平面横位于腹后壁。胰可分胰头、胰颈、胰体和胰尾四部。

7.试述结肠的特征性结构、分部及各部与腹膜的关系。

结肠的特征性结构包括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结肠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其中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

8.试述空肠与回肠在结构上的区别。

空肠

回肠

位置

左腰区和脐区

脐区、右腹股沟区和盆腔内

管径

较粗

较细

管壁

较厚

较薄

血管

较多

较少

颜色

粉红色

粉灰色

血管弓

级数较少

级数较多

粘膜皱襞

高而密

低而疏

粘膜绒毛

高而密

低而疏

淋巴滤泡

有孤立淋巴滤泡

有集合淋巴滤泡

9.何为肛管齿状线?齿状线上、下方的解剖学结构有何区别?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覆盖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动脉来源

直肠上、下动脉

肛动脉

静脉回流

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肛静脉→阴部内静脉→

→脾静脉→肝门静脉

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淋巴引流

肠系膜下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神经支配

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

呼 吸 系 统

1.试述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其开口部位。

名 称

位 置

开 口 部 位

额窦

额骨体内,眉弓深面

中鼻道的筛漏斗

前组

筛窦

中组

鼻腔外侧壁上方与两眶之间的筛骨迷路内

中鼻道

后组

上鼻道

上颌窦

上颌骨体内

中鼻道的半月裂孔

蝶窦

蝶骨体内

蝶筛隐窝

2.试述左右主支气管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与气管中线延长线形成 35-36°角,走行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粗而短,与气管中线延长线形成 25-30°角,走行较陡直,气管隆嵴偏左侧,临床上气管内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故气管内取异物时必需寻找右主支气管。

3.试述肺的形态和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分居纵隔的两侧.形似半个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和三缘。肺尖经胸部上口,向上突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 1/3 上方 2-3cm;肺底位于膈上面,又称膈面;与肋及肋间肌相邻的面称肋面;内侧面邻纵隔,又称纵隔面,其中央部有一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的部位;三个缘即前缘、后缘和下缘,左肺前缘下部有一左肺心切迹,切迹下方有左肺小舌。

4.试述纵隔的定义、境界及其分区。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膈的境界:前为胸骨; 后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纵膈的分区:以胸骨角水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膈和下纵隔,下纵隔分三部,心包壁前方与胸骨体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前、后壁之间为中纵隔;心包后壁后方与脊柱胸段之间为后纵隔。

5.试述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标志线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

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肋

第10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1肋

第12胸椎棘突

泌 尿 生 殖 系 统

1.男性肾孟结石排出体外,先后需经过哪些狭窄处?

需经过输尿管和男性尿道的狭窄处,即: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跨髂血管处,输尿管壁内段,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2.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哪些?它们和腹膜的关系如何?

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其中卵巢和输卵管属腹膜内位,子宫属腹膜间位,阴道为腹膜外位。

3.精子排出体外,依次需经过哪些结构?

依次需经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

4.男性尿道的三个扩大位于何处?

是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

腹 膜

1.属于腹膜间位的器官有哪些?

腹膜间位器官包括: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子宫和充盈的膀胱等。

2.网膜孔如何构成?

上界:肝尾叶;下界:十二指肠上部;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腹膜覆盖的下腔静脉。

脉管系统 心 血 管 系 统

1. 试述体循环的循环途径、特点和功能。

体循环的循环途径是从左心室至动脉,经毛细血管和静脉向心回流至右心房。其特点是流经范围广,流程长。主要功能是以含氧高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营养全身组织,并将代谢产物运回右心房。

2. 试述心的外形和各部的组成。

心的外略呈倒置的圆锥,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条沟.心尖:朝向心的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

心底:朝向心的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

两面:是指前面和下面,前面与胸骨和肋软骨相邻,又称胸肋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面与膈相邻,故称膈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三缘:即左缘、右缘和下缘。左缘斜向左下,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右缘:垂直圆顿,由右心房构成;下缘:较锐利,近水平位,大部分由右心室,小部分由左 心室构成。

四条沟:在心的表面,近心底处有一环形的沟称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分界的标志;在心的胸肋面和膈面各有一纵行的浅沟,分别称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它们是左右心室分界 的标志。房间沟位于心底部,是左右心房表面分界。3. 试述右心房的结构。

1)、固有心房:右心耳:前上方锥体形盲囊突出部。梳状肌:其壁腔面内,由界嵴发出平行排列的肌隆起。

2)、腔静脉窦有: 三个入口

(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前缘有下腔静脉瓣;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下缘有冠状窦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在左前下方通向右心室。

4. 试述左、右冠状动脉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其分布范围。

右冠状动脉

1)行径:起自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根部间入冠状沟右行,至房室交点形成 倒“U”形弯曲分为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

2)分支: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行,分布两室后壁及室间隔后 1/3。

左室后支:左行分布于左室后壁。

动脉圆锥支:左、右冠状动脉发出侧支通路形成 Vieussen 环。右缘支:沿心下缘走行。

窦房结支:沿右心耳内面上行。

房室结支:90%自房室交点“U”形顶端分出。

3)分布范围: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 1/

3、左心室膈壁、窦房结和房室结。

左冠状动脉

1)行径:自主动脉左窦,左心耳与肺动脉根部之间入冠状沟左行分支。

2)分支 :前室间支:左心室前壁、右心室部分前壁、室间隔前 2/3。

旋支:沿冠状沟左行,绕心左缘分布于左心室膈面。

窦房结支:40%起于旋支,沿心耳内面上行。

圆锥支:由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并形成吻合。

左缘支:沿左缘下部走向心尖。

房室结支。

3)分布范围:左心房,左心室左侧面、隔面和前壁,室间隔前 2/

3、右心室膈壁、窦房结和房室结。

5. 试述掌浅弓、掌深弓的位置、构成和分支。

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和屈指肌腱之间,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分支有小指尺掌侧动脉和 3 支指掌侧总动脉。后者又可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动脉。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的深面,平腕掌关节高度。分支有 3 支掌心动脉。

6. 试述胃、结肠的动脉供应及来源。

供应胃的动脉名称及来源:胃左动脉-腹腔干,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胃后动脉-脾动脉供应结肠的动脉名称及来源: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静 脉

1.从手背静脉网注射药物,可经什么途径到达下列部位?

①阑尾 ②胆囊

①手背静脉网→(头静脉 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主动脉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阑尾

②手背静脉网→„„(同题①)→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右支→胆囊动脉→胆囊

2.从大隐静脉注入药物,可经什么途径到达心壁?

大隐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主动脉口→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心壁

3.全身有哪些主要的浅静脉,分别注入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颈部有颈外静脉,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上肢头静脉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注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上行,注入腋静脉;肘正中静脉连接头静脉与贵要静脉。下肢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小隐静脉注入腘静脉。这些浅静脉是临床用作注射、输液和采血的部位。

4.试述大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及属支。

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面、膝关节内后方、大腿内侧面上行,于耻骨结节外下方 3~4cm 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属支有 5 条: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5.肝门静脉

①结构上有何特点,主要收集哪些器官的静脉血?

②肝门静脉是怎样合成的?其属支主要有哪些?

③当肝门静脉高压时,有时出现呕血、便血和腹壁静脉曲张等现象,为什么?请运用解剖学知

识加以解释(写出血流途径)。

①有两个特点:一是肝门静脉及其属支,一般无静脉瓣,当肝门静脉压力升高时,血液可发生逆流;二是肝门静脉系的管道,起始与终止均为毛细血管。

肝门静脉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肝除外)的静脉血。

②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后方汇合而成。斜向右上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胆总管和肝固有动脉后方向上达肝门,分左、右支入肝。主要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③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支细小,血流量很少,各自按原来流向汇入所属静脉。当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液则通过吻合途径流入上、下腔静脉,再回流入心。由于血流量增多,吻合部位的小静脉变得粗大弯曲,食管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呕血,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便血,脐周静脉网曲张出现腹壁静脉曲张。具体途径如下:

A 肝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B 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及肛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C 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腹壁上静脉→胸廓内静脉)

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腹壁下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淋 巴 系 统

1.全身有哪些淋巴干?分别收集哪些范围的淋巴?各汇入什么淋巴导管?

全身有 9 条淋巴干。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干;胸腔器官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支气管纵隔干;腹腔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汇合成 1 条肠干;下肢、盆部和腹腔成对器官及部分腹壁淋巴管汇合成左右腰干。左右腰干、肠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注入胸导管,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注入右淋巴导管。

2.试述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胸导管在第 1 腰椎体前方由左右腰干、1 条肠干汇合而成,其起始部膨大,称乳糜池。胸导管向上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 5 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出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左静脉角前还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胸导管引流下肢、腹盆部、左胸部、左上肢和左头颈部的淋巴,即全身 3/4 部位的淋巴。

3.试述右淋巴导管的位置、合成、注入部位和收集淋巴的范围。

位于右颈根部,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引流右头颈部、右上肢和右胸部的淋巴,即全身 1/4 部位的淋巴。

4.试述腋淋巴结分群、各群名称、位置、收纳范围。

腋淋巴结位于腋窝内,可分为五群:

①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小肌下缘处,沿胸外侧血管排列,引流腹前外侧壁、胸外侧壁以及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

②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侧段排列,收纳除注入锁骨下淋巴结以外的上肢浅、深淋巴管。

③肩胛下淋巴结:在腋窝后壁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颈后部和背部的淋巴。

④中央淋巴结:位于腋窝中央脂肪组织内,收纳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

⑤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引流乳腺上部的淋巴,并收纳上述 4 群淋巴结和锁骨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合成锁骨下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少数输出淋巴管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5.试述腹股沟浅淋巴结分群、收纳范围。

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分为上、下两群。上群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排列,引流腹前外侧壁下部、臀部、会阴和子宫底的淋巴。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分布,收纳除足外侧缘和小腿后外侧部之外的下肢浅淋巴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或髂外淋巴结。

1.试述房水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经眼球后房、瞳孔到眼球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的虹膜角膜角隙进 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流入眼静脉。

2.简述泪液的产生及其排出途径。

泪液由泪腺分泌产生,借眨眼涂布于结膜表面,经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排泄至 下鼻道。

3.运动眼球的肌肉的名称及其神经支配。

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其中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由动眼神经支配;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展神经支配。

-----

前 庭 蜗 器

1.鼓室有哪 6 个壁?分别与哪些结构或部位相邻?它们通过何结构与鼓室相通?

鼓室有 6 个壁:上壁、下壁、前壁、后壁、内侧壁、外侧壁。

上壁为鼓室壁,与颅中窝相邻;

下壁为颈静脉壁,与颈内静脉起始相邻。

前壁为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相邻,可经咽鼓管鼓室口、咽鼓管与鼻咽相通;

后壁为乳突壁,有乳突窦的开口,通入乳突窦、乳突小房;

外侧壁为鼓膜壁,与外耳道相邻;

内侧壁为迷路壁,与内耳相邻。

2.咽炎经何途径蔓延而致中耳炎、乳突炎,并导致面神经瘫痪

咽炎时,细菌经咽鼓管的咽口、咽鼓管、咽鼓管鼓室口入鼓室,可导致中耳炎;当炎症 经后壁的乳突窦入口进入乳突窦及乳突小房时,可导致乳突炎;当中耳炎破坏面神经管凸,累及面神经时,可导致面神经瘫痪。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⒈ 营养大脑半球的动脉名称及来源?

①大脑前动脉,源自颈内动脉,③大脑中动脉,源自颈内动脉,③大脑后动脉,源自基底动脉。

⒉ 试述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皮肤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一>中枢突组成后根—>后角,换神经元,(后角固有核)一>经白质前连台交叉一>组成脊髓丘脑束一>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一>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 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的大脑皮质。⒊ 试述躯干与四肢深感觉及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肌、关节、骨—>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一>中枢突组成后根一>后索组成薄束(T4 以下),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一>内侧丘系交叉一>内侧丘系一>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一>经内囊后肢一>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上 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⒋ 试述视觉和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导通路。

视网膜的双极细胞一>节细胞一>视神经—>视交叉(鼻侧视网膜的纤维交叉,颞侧视网膜的纤维不交叉)一>视束一>外侧膝状体换元—>视辐射一>内囊后肢一>视中枢。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一>视神经一>视交叉——>视束,侧支至顶盖前区一>两侧动眼神经副核一>动眼神经一>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引起双侧瞳孔缩小。⒌ 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一一>第三脑室+第三脑室及络丛产生的 CSF 一经中脑水管一一>第四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 CSF,经正中孔、外侧孔一>蛛网膜下腔一>蛛网膜粒一一>上矢状窦及其他硬脑膜窦一>颈内静脉。

周 围 神 经 系 统 脊神经

1.试述臂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的名称。

臂丛由第 5~8 颈神经前支和第 1 胸神经前支组成。它出斜角肌间隙,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中点后方入腋窝。组成臂丛的神经根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每个干在锁骨上方或后方又分为前、后两股,由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前股合成内侧束,三干后股合成后束。三束包绕腋动脉周围。主要分支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等。2.试述坐骨神经的走行、分支和分布。

坐骨神经起自骶丛,出梨状肌下孔,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至股后区,在股二头肌长头深面继续下行,一般在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干在股后区发肌支分布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同时发支分布髋关节。胫神经发出分支:① 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诸肌和足底肌;② 关节支支配膝关节和踝关节;③ 皮支分布小腿后区下部及足背外侧的皮肤。腓总神经又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发出肌支支配小腿外侧群肌;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 2~5 趾背的皮肤。腓深神经分布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 1、2 趾相对缘的皮肤。3.试述手肌的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 1、2 蚓状肌;尺神经支配小鱼际肌、第 3、4 蚓状肌、骨间肌和拇收肌。

4.膝关节主要可做什么运动?有哪些主要肌肉参加?这些肌肉受什么神经支配?

主要做屈和伸运动。

屈膝关节的肌肉有:

① 大腿后群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配。② 小腿三头肌的腓肠肌,受胫神经支配。③ 缝匠肌,受股神经支配。

伸膝关节的肌肉有:股四头肌,受股神经支配。

5.肘关节主要可做什么运动?有哪些主要肌肉参加?这些肌肉受什么神经支配?

主要做屈和伸运动。

屈肘关节的肌肉有:

① 肱二头肌和肱肌,受肌皮神经支配。② 肱桡肌,受桡神经支配。③ 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受正中神经支配。

伸肘关节的肌肉有:① 肱三头肌,受桡神经支配。② 肱桡肌,受桡神经支配。

6.试述膈神经的纤维性质、行径及其分布。

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自颈丛发出后经前斜角肌前面下降至其内侧,穿锁骨下动脉、静脉之间入胸腔。然后经肺根前方,行于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降至膈。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 纤维分布于心包、纵隔胸膜和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等。

脑 神 经

1.试述运动眼球的肌肉及神经支配。

运动眼球的肌肉有 6 块,其中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受展神经支配。

2.试述舌的神经分布(神经名称及分布范围)。

主要有 4 条神经支配:舌神经管理舌前 2/3 一般感觉;面神经管理舌前 2/3 味觉;舌咽神经管理舌后 1/3 一般感觉和味觉;舌下神经支配舌肌运动。3.试述眶内的神经分布(神经的名称及分布区)。

主要有以下几条神经分布:

视神经:感光。

动眼神经: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眼神经:管理角膜、结膜的感觉。面神经:泪腺分泌。交感神经:瞳孔开大肌。

4.试述喉返神经的起始、行程和分布。

左喉返神经发自左迷走神经,绕主动脉弓返回颈部,右喉返神经发自右迷走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左、右喉返神经返回颈部均沿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上行,其终末支称喉下神经,在甲状腺侧叶深面环甲关节后方入喉,其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

5.在 12 对脑神经中,哪几对含有内脏运动神经纤维?这些纤维来自什么核?分别支配哪些器官?

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含有内脏运动纤维。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的节前纤维加入到动眼神经后入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上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面神经,分布到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口腔粘膜腺体及鼻粘膜腺体。下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舌咽神经,分布腮腺。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纤维随迷走神经分布到心、肺、肝、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管理这些器官内的心肌或平滑肌和腺体。

内 脏 神 经

1.内脏运动神经与躯干运动神经有何不同?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至效应器,需 2 个神经元,中间必在植物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常在脏器附近或血管周围形成内脏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而躯体运动神经只需 1 个神经元,常以神经干的形式分支分布;内脏运动神经不受意志支配,而躯体运动神经受意志支配;内脏运动神经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而躯体运动神经仅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多为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传导速度较慢,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较粗的有髓纤维;内脏运动神经的低级中枢较分散地位于脑干的内脏运动核和脊髓第 1 胸髓节段至第 3腰髓节段的侧角以及第 2~4 骶髓节段的骶副交感核,而躯体运动神经低级中枢是连续位于脑干的躯体运动神经核和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细胞。

----

内分泌系统

消化系统解剖学 第3篇

[关键词]手机网络:系统解剖学:辅助教学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体系中重要的支柱课程、主干课程、必修课程。该课程多开设于空间思维尚未建立且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一年级阶段,加之内容抽象、复杂,导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医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兴趣。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学生也进入了全时段手机网络时代。对于QQ、微信等手机软件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弱化了知识的接受水平,为了避免学生玩手机,有的学校或老师采用了禁止带手机上课的高中生管理模式,这种只堵不疏的方式,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未于模式的严格程度成正比。如何能在信息发达的时代,转变思路,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研究中热点之一。我教研室在智能手机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智能手机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的措施

当前,手机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进入全民时代,结合QQ、微信等手机软件开展智能手机课堂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趋势之一。因此,解剖学教师可充分发掘智能手机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系统解剖学课堂教学手段之一,将医学生从智能手机的关注力中拉回到关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利用学生着迷智能手机的特点,给学生介绍解剖学图谱相关的3D解剖学图片APP,在课下无法触摸解剖学标本的情况下,通过3D解剖学图片APP可以使学生学习解剖学结构构建形态学思维构架,充分调动医学生对乏味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开课时,便建立供学习系统解剖学课程的社交软件群如QQ群或者微信群,并提出在群中的注意事项和个性化教学方式,使之充分理解此类软件的优点,设立群小组组长,每周提出小组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到他们的学习讨论过程中以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按照教学计划,教师每周将课件及时分享在群中,并根据学生特点发送不同的教学题材,鼓励学生搜索并为全班分享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比如在讲解眼球结构的内容时,在群中要求分组搜索不同内容的教学素材,有的学生分享了青光眼、白内障等临床疾病的症状,有的分享了如何理解眼球外肌的功能模式图等,教师会及时点赞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被关注的感觉和成就感,进一步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进行。所有的教学手段均是为掌握医学知识服务的,因此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以往的考核方式为终结性评价,授课过程中只讲内容不考核,只是在期末进行一次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该科大学阶段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出现了前松后紧的学习方式,即开课时散漫学习,结课前一个月甚至两周时间内疯狂背书、考后即忘的情况,致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后续课程的应用能力很差。利用智能手机QQ群等软件,发送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习题,采用集体作答或者点名解答等方式,或者通过@某同学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出题,让班内同学作答,教师及时做出点评,实现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既能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适时的教学反馈,又能督促那些对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同学继续努力,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目的。

2智能手机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

智能手机中的3D解剖学APP具有立体的形态学结构,学生可以随时可以查看手机里的图谱理解,这不仅减少了学生购买纸质图谱的经济负担,也使得解剖学结构变得更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形态学结构。手机QQ或者微信等等社交软件可以传输文字、声音、图片、表情、共享资料,也可以进行群聊、视频聊天,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应用于解剖学教学中,让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便捷,让智能手机成为教学工具。这些社交软件的运用,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互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互相的交流沟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被关爱感和积极自主性。同时智能手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禁锢,解决了传统课堂在五十分钟内一百学生面对一个教师(师生比失衡)导致的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难题,有力的延伸了有限的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

尽管智能手机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仍有些细节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小部分学生不发言或者发言不积极,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解剖学教师在积极鼓励学生发言的同时,更应该以传统教学与智能手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让智能手机辅助与系统解剖学教学。由于有的学校并未开通校内免费无线网络,智能手机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笔者同时注意到,学生利用手机辅助学习的积极性在开课的前四周非常高,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和鼓励学生的群活动,保持好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消化系统解剖学 第4篇

从20世纪60年代起, 在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中医人体解剖”一词, 若涉及中医解剖, 皆称谓藏 (脏) 象或藏 (脏) 象学说。因此, 《黄帝内经》的古老中医解剖学精华受到忽视, “现代派中医”以“功能脏腑”为理论基础, 似乎偏离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

笔者有幸倾读周波《〈黄帝内经〉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诠释》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颇有新意, 填补了中医解剖领域的某些空白, 值得推荐, 现对该书主要特点进行简单评述。

1 认真探讨中医解剖的历史源流

自建国以来, 中医基础研究均忽视了人体解剖学方面工作, 造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根基浅”的遗憾。周波认真研究《黄帝内经》等经典, 结合文字学的知识, 对部分解剖记录进行逐字逐句推敲, 最终体悟到“仅仅在《内经》的条文中, 我们就可以发现祖国医学很早就已经重视人体系统解剖学的研究, 并用中国独特的象形文字作了记录”;同时, 从五脏六腑到五官皮毛的人体解剖实体均进行命名, 西方医学也一直沿用中医解剖实体及其名称, 是中医对人体解剖学的重要贡献。

研究发现, 在《内经》成书之前, 古人早已把人体解剖实体划分为阴阳两大系统, 即二分人体方法, 虽简单但过于庞大, 再分解为“会通六合”, 即六分法, 把人体解剖实体划分为六大系统。会通六合是中医最早人体的完整解剖归类, 并与空间、时间完美和谐归纳, 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 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为了迎合“天人合一”的哲学逻辑, 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不离于五, 人亦应之”。《内经》再度把“会通六合”拼归五行, 确立了五分人体的归类方法。《内经》从最简单的阴阳二分法到会通六合六分法, 再归纳为五行五分法的认识演变过程, 即传统中医人体系统解剖的关键转折点, 并确立了五行学说在人体系统解剖应用的主导地位。同时以五行学说为主导, 但对“阴阳”“六合”等理论并不废除,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一直得到应用, 体现了中医人体解剖学系统细分法的特色。

通过重新认识系统解剖学, 对中医的部分实体概念提出新的观点, 如心主、三焦、心包、心包络、膏肓、君火、相火、命门等存在疑问及争议的解剖实体, 注入新的内容, 形成其独特的见解。

2 中医微观解剖学特色

该书通过对《内经》形脏、神脏、器、藏象等概念的解读, 提出了《内经》人体解剖学中存在微观解剖部分, 从会通六合六个解剖系统, 把“心主”与“心”合并后形成五行五个解剖系统, 即把神经系统与血管系统合并成同一体, 融入微观解剖重要部分, 突显出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解剖学认识上的标志性区别, 成为中医解剖基础理论中的最大特色之一。

《内经·六节藏象论》主要论述了微观解剖的内容:从五行系统中列举“形脏四”———心、肝、肺、肾, 每个形脏内可发现均存在相同的结构, 即每个形脏的专属集血血管前存在一个特有的功能性毛细血管网, 结合神经系统隐藏在各个形脏内的“神脏”。

作者认为“形脏四”有着直接相连的附属器官, 而脾脏没有, 与《玉机真脏论》的“脾为孤脏”学说吻合;同时, 作者认为《内经·六节藏象论》中有“器”的解剖概念, 脾与胃、大肠、小肠、局部三焦、膀胱等腑, 构成一个大范围的一脏多腑组合体称为“器”, “器”的解剖结构式以门脉回流静脉血的器为主体, 合并输尿管、膀胱, 即尿液排出通道而构成器官组合体。门脉所有回流分支静脉的起始结构———毛细血管, 共同构成了一个跨脏器、大范围的毛细血管网, 组成“器”的骨架结构, 作为“器”范围内各实体均具有的微观结构。毛细血管网藏在“器”内称为“脾神脏”, 与“形脏四”组成“神脏五”。“器”内毛细淋巴管被视为“器”内毛细血管网的附属, 脾为最大的淋巴器官, 《内经》将脾胃并论作为解剖生理依据。

《内经·六节藏象论》探讨“宏观-实体-微观”的系统结构问题, 经历由解剖脏腑向功能脏腑的演变[1]。中医五分人体的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系统为生理学与病理学 (脏腑功能) 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 结语

《内经·六节藏象论》论述人体解剖的微观部分, 揭示形脏四与器的关系及神脏五的含义, 展现了脏腑实体内存在的“神秘莫测其形之脏”微观结构, 具有神经、血管等综合性系统, 故称为“神脏”。结合《六微旨大论》研究, 结果显示人体微观解剖的整体结构与天地时空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有关, 确立中医最基本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黄帝内经》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 论述脏腑功能, 脏腑功能即各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部分, 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

收稿日期:2014-11-21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藏象学说”, 直接建立在象思维框架上, 藏象即藏于体内之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或征象[2]。该学说完全背离了《黄帝内经》之旨, 主要通过象思维构建, 用象思维奠定中医理论体系框架, 并主导着中医的临床思维。如果没有象思维的运用和象的导入,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就不能确立[3]。因此, 象思维构建了极具想象力的丰富中医基础理论, 作为“现代派中医”的“藏象学说”及“功能脏腑”基础理论。其次, 《内经》所论“藏象”并不是“藏象学说”, 是微观解剖的“藏象”系统。

周波及其团队把《黄帝内经》中的人体解剖理论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出来, 研究成果令人鼓舞。该书对《黄帝内经》微观解剖学仍存在不足之处, 但从该书中也可领略到中医经典之奥妙, 为现代解剖学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 开拓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20.

[2]何泽民.论象思维对《黄帝内经》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12, 35 (15) :1334-1336.

怎么学好系统解剖学 第5篇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即专门研究生物体结构形式本质的科学。它利用生物学基础理论基础——结构决定性质,从生物结构性质研究生物功能。所以如果采用形态学的学习方法,那将使得这学科学起来轻松容易得多。

2背记有道,勤为径

书上有成百上千的概念,任你过目不忘,也难以融会贯通。况且我们难以做到过目不忘。所以反复地背,理解地背,才可如庖丁解牛般将知识运用自如。

3“体”不画,何以“解”天下

消化系统解剖学 第6篇

【关键词】神经系统的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32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69-1

1神经系统在机体的主导作用

在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材中,九大系统之一的神经系统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反映难理解和难记忆,提出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确,这一章节的内容多,甚至贯穿整个教材内容。比如:各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的结构及机能联系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就是各系统间的主导调节机构。生物体内每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都是对立统一的,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体温的产生与散热及激素之间的相互拮抗与相互制约等现象,贯穿生命的始终。然而人体的内环境及生理功能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在体液与免疫系统的配合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来实现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保证机体的对立统一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的作用靠其高度整合方式—反射及反谢弧来完成,做好调节指导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在进化发展中完善其功能。人类在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历程中,神经系统的进化发展在语言功能,思维活动的推动下到了空前的发达程度,保证了机体的统一及与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使生命不仅适应变化中的自然,还主动改造自然使其更加适应生命,不断的劳动来造福人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较集中在本章节里。因此,怎样改进教学方法,讲好、讲透其内容是摆在我们每个基础医学教师面前的大事,我们是基础医学的启蒙老师,并下功夫在基础课上开个好头,把打开医学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他们,打好基础,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各科目,使服务人类成为医学生的工作宗旨,以满腔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感,面对生命而服务终身。

2课堂教学

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有计划,在熟练其授课内容的同时,语言艺术更为重要,教学语言要鲜明、准确、精炼、透彻,语调要和谱,在讲述各理论、概念、术语、定义时语义要真实,巧用比喻结合实际,引起学生的推想和深思,显示语言的逻辑顺序,多诱导,多启示,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逐渐进入主动,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具,如:挂图、板书、板图、多媒体课件等,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述神经系统的每一章节时穿插其发生、发展学,从其结构单位入手,比如:中枢神经脑和脊髓胚胎时期的神经管演化,其前端发育为脑,位于颅腔内,后端发育为脊髓,位于椎管内。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以灰质、白质、网状结构、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及神经干的形式分布在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发挥其不同的作用,周围神经的颁布管理分工明确。如眼周围的七块肌肉由不同的三对脑神经管理,面舍黏膜的前2/3和后2/3的味觉由不同的二对脑神经管理,以及手掌,手背也是由不同神经管理,还可以从机体不同部位受损,感觉及运动障碍去分析寻找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同学们还可以提出许多临床多见的问题,加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比如,脑垂体肿瘤,引起视觉不同部位障碍,肱骨中上端骨折,使受伤侧抬不起上肢,表现为垂腕症状等等。神经受损面出现的种种体征,使学生充分论证神经系统的确为机体的主导及各器官、系统间的主导调节机构。善于归纳整理总结,有许多内容为了加强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编为歌谣,口诀等方法加以说明,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

3教师的责任和效果

教师在教书时应尽到责任和义务,这样才会产生良好的课后效果。当你通过充分认真的备课后,并带着重任走进课堂站在讲台前,看到同学们个个求知的渴望的眼神时,你的第一感觉会告诉你并要求你一定要上好这堂课,全身投入,用心讲解,满足同学们的求知要求。

课后总结时,你想问同学们掌握了多少或想知道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授课效果时,那你就首先问你自己在教书时你投入了多少,用心讲解了多少,你就会从中得到答案,同学们的任何课堂反映会告诉你一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当你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讲完你的这门学科后,同学们会再问你:“老师你还教我们哪门课”时,你应深感自己较圆满的完成了你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并在这一点上照亮了学生,尽到了你的老师义务,使医学生达到了求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泽涌译.人体发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高职系统解剖学教学之我见 第7篇

一、放眼全科,紧扣专业

虽说现代医学的分科很细,但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我认为不应将知识面局限于某一狭小的区间,要在学习中广泛地涉猎相关知识,为将来的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基本形态的科学,本身就不可能分到那一个专业学科,所以在教与学中,要放眼全科,即贯通各科知识。但由于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很好地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在教与学中,还是应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取舍,既要讲清基本的内容,又要广泛地拓展相关知识,更要扣紧专业需求,引导学生走近专业。如,同样是讲解脊柱的形态这一节内容,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应多强调脊柱的活动性,椎间盘易脱出的方向、原因等,而对影像技术类专业,就要多强调脊柱的大体形态、弯曲方向。这样既可以穿插相关专业知识点,又引导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专业,还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夯实基础,服务临床

医学类各专业、各门课程,最终都是为临床服务的,所以说,不论那一门课程,都应围绕临床来展开教与学。解剖学是介绍人体基本形态结构的科学,是所有医学类课程的基础,因此,要求教师尽可能多而全地掌握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涉猎较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既能对将来的学习有所帮助,更可引起对专业的探求欲望。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系统地完成学业,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我要说解剖学的教学中应注意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紧扣临床,当然,各专业的临床侧重点不同,所以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样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既坚实了基础,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注重理论,兼顾操作

高职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解剖学方面我认为应该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以标本和模型观察,动手解剖并非十分需要。当然,有条件解剖尸体,那是最好不过了,可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学校没这个条件,因此,有的教师就报怨解剖学没法上。我个人认为,高职类医学各专业的解剖学实验,要引导学生多看模型、标本、挂图,根据各自的条件来展开教学,但要注意,解剖学是形态科学,识图、绘图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绘制解剖图,这既能加深记忆,还能帮助理解,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必须运用好。同时,医学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既是标本观察,也应让学生亲自感觉一下,这样还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教会方法,授人以渔

解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所以,学生普遍较为重视,这也为教师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当然,作为专业课教师,既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更要正确引导学生走上专业的道路,“师傅带入门”这一古老的说法永不过时。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不同专业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逐步步入本专业的行列。当然,高职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的任务只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专业课,也可以说是“授之以渔”吧。

五、教无定法,实用最好

教无定法是教育者经常使用的说法,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一些新兴的方法,只要能使学生理解所教授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也经常学习采用不同的方法,如PBL教学法等,但发现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一种能够完全适合所有内容教学的方法,所以,我要说在教学活动中要随机应变,掌控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千万不可为求方法而放弃过多的东西,我个人认为那样做时得不偿失。

总之,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挖掘潜在资源,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这一门课程,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服务,所以,我要说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紧扣专业、放眼全科;夯实基础、服务临床;注重理论、兼顾操作;教会方法、授人以渔;方法多样,掌控教学。只要能用心于教学活动,就能找到好的教学方法,也就能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消化系统解剖学 第8篇

系统解剖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 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名词多、结构抽象、内容单一乏味等特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被动、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合理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使学生化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化消极的死记硬背变为积极的讨论理解, 在案例中学到相关解剖学知识, 得到能力的锻炼。笔者以泌尿系统为例, 谈谈案例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遵循随机原则,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将4个护理中职班分成A、B两组, 每组由两个班共128人组成。A组采用案例教学法, 即教师布置一个有关泌尿系统的临床案例, 学生预习, 课堂上生生、师生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B组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 即教师灌输式讲课, 学生被动接受。

1.2 案例选取及课前准备

选取的案例要适合实际教学需要, 与理论相结合, 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及典型性, 包含难点和疑点,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遵循以上案例选取原则, 教师提前一周给A组学生如下案例:康某, 男, 27岁。主诉:腰部酸痛不适4天, 排尿困难两小时。患者4天前无诱因自感腰酸, 一天前排小便时感觉腹部疼痛, 尿呈浓茶样。两小时前自觉有尿意, 但无法排尿, 腹痛加剧, 并感腹胀, 且呈进行性加重, 被送至医院急诊。腹部CT显示双侧肾结石, 双侧输尿管下端结石引起输尿管梗阻, 双肾积水。行急诊手术, 用输尿管镜经尿道逆行到达结石堵塞位置, 将结石击碎。术后当晚患者排尿600 ml, 肾脏功能恢复。

根据病例提出以下问题: (1) 泌尿系统的功能是什么?该系统包括哪些器官? (2) 肾结石为何会腰酸?肾区在哪?该患者为何会腹痛? (3) 输尿管的行程如何?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发生结石滞留?为什么? (4) 尿道插管如何操作?应注意什么? (5) 尿在哪产生?肾的微细结构如何?尿如何排出体外?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资料, 利用教科书、专业参考书、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资料, 预习泌尿系统相关知识, 解答案例中提出的问题, 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1.3 案例讨论

按照教学大纲安排, 泌尿系统理论讲授共4学时, 分两次课完成。第一次课上课前先进行随机分组, A组两个班各分成8组, 每组8人。设组长一名, 负责组织讨论, 维持秩序;设记录员一名, 负责记录讨论过程, 特别是组员讨论最激烈的问题及无法解答的问题;设发言人一名, 负责总结性发言;其余5名组员自行搜集资料, 应用所学知识, 针对上述5个问题进行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次课各小组进行案例讨论, 记录员记录讨论过程, 并与发言人共同总结, 形成发言稿。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参与讨论, 只给予方向性引导, 适当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课后学生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解决讨论中存在的疑问, 完善汇报内容。第二次课各组发言人上讲台发言, 为使所有组都有时间汇报其讨论结果, 每组先总结泌尿系统相关内容, 之后随机抽取案例中的两个问题来解答。教师针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4 案例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回顾、总结和归纳, 利用各知识点解答案例中的问题。比如,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由肾产生尿液, 经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进行暂时贮存, 后经尿道排出, 以达到清除血液中的代谢物及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目的。肾区是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十二肋之间的夹角, 是肾门的体表投影, 当肾患有疾病时 (如结石等) , 该区常疼痛。输尿管有3处生理性狭窄, 分别位于输尿管起始处、跨越髂总血管处和穿膀胱壁处, 是结石易滞留的地方。该患者出现腹痛, 与其结石滞留于狭窄处有关。男性尿道有3处狭窄、两处弯曲, 插尿管时应注意。教师对小组或学生表现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案例分析, 学生对泌尿系统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 提高了学习效率。

2 效果评价

在课程结束两周后, 采用客观单选题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 评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我们以学生入学的语文成绩作为对比, 结果如表1所示。两组入学语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系统解剖学成绩A组为 (83.16±7.33) 分, B组为 (79.70±6.43) 分,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实践证明接受案例教学法的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结合中职护理专业教学, 案例教学法主要有如下优势。

3.1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课时少, 教学进度快、任务重, 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课堂气氛沉闷,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 教师巡回于各小组间, 适当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 适时提出紧贴教学大纲的问题, 最后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总结。以教师为引导, 还课堂于学生,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课前自主钻研, 课堂上热烈讨论, 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精心筛选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的、接近临床与生活的案例, 能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进而深入思考、分析案例、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因此, 案例教学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7]。

3.3 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案例选取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现实, 既要联系临床生活又要紧贴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在案例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组织、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最后还要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 使学生有一个系统认识。因此,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掌握教学大纲要求, 有扎实的基础和最新的临床知识, 能灵活运用知识点, 让临床案例服务于系统解剖学教学, 用解剖学知识解答临床问题。

总之, 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综合能力, 显著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泌尿系统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窦学莹.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7) :66-67.

[2]李成, 单增强, 曹承亮.人体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4) :737-739.

[3]郝萍, 崔蓉, 王彦茹, 等.案例教学法在《护理营养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16) :1505-1507.

[4]汤崇辉, 魏晓捷.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1 (9) :162-163.

[5]樊新霞, 姚鸣.案例教学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7) :643-644.

[6]刘亚.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24) :159-160.

消化系统解剖学 第9篇

双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学科知识, 同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教师在上课中鼓励学生使用英语的表达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量多使用第二种语言, 这就是双语教学的标志[2]。同时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英文的听、说、读、写各方面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学习解剖学的过程中使用已学过的英语词汇、英语表达方法。我校系统解剖学安排在5年制学生的第二学期进行, 此时学生还没有参加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 基础英语的词汇量小, 所以部分学生还达不到应用所学词汇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践及个人经验, 我们认为系统解剖学教师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讲解。

1 课堂上注重基础词汇的积累

在系统解剖学教材中, 让学生记住基础性词汇, 包括方位性术语如:前 (anteroir) 、后 (posterior) 、内 (internal) 、外 (external) 、内侧 (medial) 、外侧 (lateral) , 骨学概述中词语如:骨干 (shaft) 、软骨 (cartilage) 、关节 (synoval joint) 、骨松质 (spongy bone) 、骨密质 (compact bone) 、滑膜 (synoval) 等。在教学前老师要认真备课, 分析词的来源, 如spongy bone来自于sponge (海绵) , 动词还可以理解为用海绵擦拭, 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词汇如spongeable (可用海绵擦拭的) 、spongeous (海绵状的) , 这样在讲解解剖学内容的同时也教会了sponge这个单词, 便于学生们以后自学。这些词汇不仅是解剖学的基础, 而且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基础词汇, 为以后的学习、考试打下基础, 同时学生们也易于接受。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每次课前必须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备课, 查阅大量文献, 讲解时才能丰富、生动。

2 课上采取课前提问及复习的方式

真正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说, 或者叫“用”, 教师总是说use it, you will get it, ortherwise you will lose it。每次用课前几分钟时间, 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回答问题, 并通过一些幻灯片去复习巩固上次课所学的单词, 与学生互动进行专业单词的认词游戏,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并加强了学生记忆力。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 还提高了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的程度, 尤其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鼓励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的词汇进行自我扩充, 上课时提出来与同学们共享,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鼓励他们开口说英语, 不要再停留在“哑巴”英语的水平, 虽然他们有些表达可能不太符合英语语法标准, 但这是好的开端, 学生们会在英语课上听英语老师的分析, 甚至提出许多英语方面的问题, 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3 结合词根、词缀扩大学生认词的词汇量

为了攻克英语词汇量, 为学生们的四、六级考试打基础, 解剖学中英语词汇有很多合成词, 即把几个独立的词组合起来构成新词, 在教学过程将解剖学专业词汇的词根、前缀及后缀总结出来, 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并进行适当的扩充。如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是由sternum (胸骨) 、clavicle (锁骨) 、mastoid (乳突) 三个词组成, 而解剖肌学概述中也讲到此肌名称就是由于它起于胸骨柄、锁骨胸骨端, 向上止于乳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同时也通过一个词记住了3个解剖名称。

通过分析一些解剖学词汇的构词法, 扩大学生常用词汇量, 如肱二头肌 (biceps) , bi-是“二”的意思, 相似的词有bicycle (二轮自行车) , bilingual (双语的) , bilateral (双侧的) ;肱三头肌 (triceps) , tri是“三”的词根, 如tricycle (三轮车) , triple (三倍的) ;同样的还有股四头肌等词。通过举一反三, 鼓励学生们课后自己试着分析构词法, 对比记忆, 然后在下次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也使学生整体的英语素质得到提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本科院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运用英汉双语进行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适合中国学生本科阶段的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模式; (2) 适应双语教学的网络; (3)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同, 双语教学对象、教材的选择; (4) 双语教学的课时安排与内容取舍; (5) 学生整体英语素质的提高与专业英语水平的合理安排。这也是我们以后将重点努力和突破的方向, 力争使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与专业词汇同时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忠富, 高洪泉.双语教学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 :99-100.

[2]张德兴, 曾明辉, 张启兵, 等.双语教学对学生解剖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5) :80-81.

关于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 第10篇

1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解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缺一不可

1.1 凡是在理性中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以往在初、高中所学的知识都与数、理、化等有关系。而对于人体的形态、结构一无所知,对人体的奥秘更是一窍不通。而学习解剖学的任务就是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并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的诸多器官按功能可分为九大系统,其中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这九大系统涵盖了人体各个器官,而各系统的器官,又有区别于其它系统器官的特点。正是由于九大系统器官形态、结构、特征的不同,才有了人体的奥秘。比如教师讲到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构成,它约占成人体重的60%,并细致讲解了骨的数目、分类、结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然而现实中人的骨究竟什么样子,它在人体哪些位置、有哪些特征。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但还是不能十分清楚的表述,这些只能通过实验课亲自观察才能解决。实验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1.2 理性认识来源于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我们知道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他们既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又是辩证统一的。二者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体解剖是由理论和实际操作两大部分组成。其理论是从解剖实践中得来,所以离不开实验课。可见课堂教学和解剖实验课缺一不可。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听老师理论上的讲解,还会看到大量的挂图,及多媒体的演示。这些都具有直观性和立体感强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但距离看真实的标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在人体解剖实验课中,学生就能看到了大量的人体标本。从基础学起,知道人体由206块骨头组成,并分清哪些是颅骨、哪些是躯干骨和四肢骨。而骨的结构骨密质、骨松质、骨膜、骨髓腔及骨髓都要通过标本层层分析,加深认识,特别是对他们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骨髓可分为红骨髓与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无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通过解剖实验课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3 辩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各种能力

在解剖实验课的教学中,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也让学生们提高了四个能力。(1)主动自觉的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与初、高中相比专业性更强,培养的人要求素质更高。因此,从大一开始,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自觉的学习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辩证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打得更牢固。(2)亲自参与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医学院校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而治病救人是医生最主要的责任,特别是临床外科医生,更是要手到病除,使患者转危为安,解除病痛。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尤为重要。在解剖实验课中,告诉学生们不要怕脏、怕麻烦、怕做错,只有不断的参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医学院校毕业学生,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做医生,都要面对学生和患者,而简明扼要的语言非常有助于你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在解剖实验课中,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亲自动手、并且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述出来。(4)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跨世纪合格医学人才的明显标志之一。因此,对此能力的培养,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面。通过系统解剖课的学习,特别是解剖实验课的亲自观察、亲自动手,老师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是保护生命的科学,医学领域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地刻苦学习、钻研医学科学技术,才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

2 运用事物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看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纵观人类医学史,从深层次思维结构来看,每个时代的医学观都与同时代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工作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哲学思想去从医治病,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因此,作为医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学本领,还要必须具备辩证思维的哲学素质。特别是在学习系统解剖学过程中,一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系统、整体的思维来学习和掌握几大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如内分泌系统是神经系统以外的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包括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它的功能就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与神经系统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机体内的平衡与稳定,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活动,并控制生殖和影响行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终极原因只能归结为事物的普遍联系,正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人体各大系统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那么,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有联系的。如讲到颈根部,要向同学们交代清楚,颈根部是颈部和胸部及上肢的交界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内部有纵或横行于颈、胸与上肢之间的血管和神经,还有肺尖与胸膜顶等重要结构。其临床手术一定注意,特别是做颈丛麻醉,不要刺破胸膜顶和肺尖。通过以上人体形态、结构的分析,告诉我们人体内部非常复杂,一定运用辩证思维的观点,把它们普遍联系起来看,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

3 人体解剖和临床结合起来,更加深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认识

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

【中途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21-01

【Abstract】the local anatomy in clinic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especially such operation discipline important foundation course, the traditional local anatomic specimen examination method is unitary, form is single; semester exams often wrong, unable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hrough the local anatomic specimen examination reform, accurately grasp the specimen examination of the scale, playing it in the rol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 enhanc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局部解剖学是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重要基础课程,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织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一门重要医学医学形态学科,其特点名词多、器官结构毗邻较复杂。实验课是局部解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过程中标本考试分不开的,而标本考试历来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促进学生认真观察标本重要途径。传统的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方法单一,形式也单一;学期考试常常一锤定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更好发挥标本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我们在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环节进行改革小尝试。

1 考核对象

以我院10级临床医学本科班为研究对象;取两个班共250人,其中一个班125人分为5个实验组,另外一个班125人分为5个实验对照组;两个班的学生来源及其考试成绩接近,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2 教学条件

两个班使用同一版本教材,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我教研室副主编《局部解剖学图解》,教学大纲、内容、进度完全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配置教学师资、教学标本、相应教学课件、视频操作录像等教具;同时操作时要求学生统一手术切口,逐层找出相应的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及毗邻关系;每小组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尸体标本,各局部分小组进行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

3 考核方式

3.1 考核标本主要为实验课的掌握内容,标本结构难易程度适中,题量为每位学生考核30个实物标本结构,标准是局部器官的解剖层次关系,相互毗邻结构辨认正确给分。

3.2 实验组每次实验课通过老师示教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标本,老师在實验室来回指导,最后30分钟进行小结、考核;考核为不定期抽考每位学生,每人次考核标本结构3-5个;学期终每位学生都能完成30个标本结构测试。

3.3 对照组每次实验课同样通过老师示教,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标本,老师在实验室来回指导,最后15分钟进行小结、不考核;考核为学期终进行一次集中测试,人体各局部抽4-5个实物标本结构共30个,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内测试完成。

4 考核结果

通过对10级临床医学本科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物标本结构测试结果如下:实验组125人,80分以上的有112人,百分率为89.6%,对照组125人,80分以上的有69人,百分率为55.2%,以上结果显示两个组的标本考试成绩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提示,进行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使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进而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充分说明了局部解剖学在教学过程中标本考试规模小,频率高,具体到每一位学生可以多次被测试,使每个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中都必须认真对待,从而更加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观察,主动操作以及复习以前解剖过的标本,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对照组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标本考试集中在一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使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忽视实践性环节―――解剖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从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5.2 通过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实验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更加合理化,科学化。通过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问、学生答;而形成了学生问,教师答这种逆向知识交流途径;从而调动了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欲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局部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准确把握好标本考试的尺度,发挥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利民,局部解剖学考试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1年04期

[2] 刘万福,王登科;戴新文,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考核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年03期

[3] 刘文国,谢加兴,袁成就等.人体解剖学标本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年2期.

[4] 刘志安;朱元业;赵世鸿,王德广;高殿帅,目标考核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年02期

作者简介:

徐四元(1973--),男,湖南祁东县人,讲师,主要从事解剖学教学及临床解剖学研究

E—mail:xusiyuan8888@126.com

消化系统解剖学 第12篇

1 医学英语专业

2009级医学英语本科班系统解剖学考试成绩比较差, 在同期各专业的班级中, 及格率最低。我们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90 %的学生反映教学内容中生词多, 感觉课程比较复杂, 学习吃力;有些学生认为系统解剖学与其专业关系不紧密, 思想上不重视。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在2010级医学英语本科班教学中, 增加教学学时数和教学案例, 把课程知识点与实际相联系, 学生期末考试及格率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分析关键可能在于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系统解剖学课程仍然不够重视, 认为以后在工作中很少应用, 所以缺乏学习兴趣。但是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在教学案例中能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习更为主动[1,2]。

2 临床康复专业

康复专业涉及推拿、针灸、按摩等内容。从解剖角度考虑, 在针灸的取穴、进针时不要刺到血管和脏器。我们在授课时把局部解剖学中的层次解剖、脏器的体表投影、血管及神经的分支及属支的走行和体表投影等内容引入到系统解剖学教学中, 在取穴时避开重要的脏器及血管, 如涉及到脏器, 要注意到脏器的解剖层次, 使取穴更为准确、安全。这样改变了单纯填鸭式教学, 让学生对解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问卷调查中, 85 %的学生对教学中融入的相关内容表示赞同, 他们认为教学更贴近专业实际, 使学习目的更为明确, 15 %的学生认为内容偏多, 但是也认可内容的重要性。

3 医学影像专业

系统解剖学里的一些知识点及名词, 如肺根、肝门、肾门以及出入这些结构的内容, 肺根的肺动、静脉, 肝门的胆总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 肾门的肾动、静脉, 肾盂以及其前后、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听起来较为乏味, 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中插入断层解剖学的图片 (断层解剖学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必修课) , 这样学生就可以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 课程内容与专业相联系, 使枯燥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4 运动健康与康复专业

讲授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部分时, 教学要求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比如肌肉的起止点、关节的运动, 要求学生在标本上都能指出, 增加摸认肌肉标本的实验考试, 促进学生学习。另外, 在体育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中, 运动系统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大, 可以把运动解剖学中的内容引入系统解剖学中讲授,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5 眼视光技术专业

眼视光技术专业对视器的要求高于其他专业, 在授课中要更深入地讲授, 而且在标本、模型的准备上要更充分, 让学生动手去解剖动物眼球, 观察眼球壁层次、支配视器的脑神经等。在标本准备上, 要做到清楚显示每一支神经及其支配的内容、视器血管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动手制作眼球标本, 增加对上述内容的感性认识。

6 小结

专业的增加、课程的改革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理解, 还要对相关专业有广泛的了解和认知, 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应鼓励教师讲授或承担更多的相关课程, 鼓励教师去高层次的高校进修, 不断学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理论,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使课程在专的基础上更为综合。

参考文献

[1]田忠富, 高洪泉.双语教学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齐齐哈尔学报, 2010, 31 (1) :99-100.

消化系统解剖学

消化系统解剖学(精选12篇)消化系统解剖学 第1篇1 鸟类消化系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我国鸟类资源丰富,近些年很多学者在研究鸟类体温调节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