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诊断范文
心衰诊断范文(精选10篇)
心衰诊断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01例作为实验观察对象;其中男69例,女3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50岁-8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25±15.31)岁;其中患有冠心病疾病患者51例,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疾病患者6例,患有心脏瓣膜病疾病患者11例,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疾病患者26例,患有其他心脏病的患者7例。患者的NYHA分级为:属于Ⅰ级患者25例,属于Ⅱ级患者28例,属于Ⅲ级患者30例,属于Ⅳ级患者18例。对于所有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有效实施心脏超声检查以及实施血浆BNP检查。
1.2 方法
针对所有慢性心衰患者于临床有效展开样本采集。临床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之后对所有慢性心衰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实施评定。主要选择飞利浦IESS型超声仪对所有慢性心衰患者展开超声心动图检查。与此同时于临床对患者实施血浆BNP检测。要求患者在保持静息状态下,在空腹状态下,对所有慢性心衰患者的全血进行抽取,剂量为3毫升。之后于EDTA抗凝试管中有效置入,选择荧光免疫测定法对所有慢性心衰患者的BNP浓度实施测定,要求在20分钟与30分钟之间有效完成相关检测。
2 结果
2.1 心功能分级基线对比
对于本次研究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对其实施心功能分级,主要包括4级。在心功能属于Ⅰ级25例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在心功能属于Ⅱ级2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例;在心功能属于Ⅲ级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在心功能属于Ⅳ级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对于心功能Ⅰ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67±12.32)岁;对于心功能Ⅱ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15±11.36)岁;对于心功能Ⅲ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89±12.62)岁;对于心功能Ⅳ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22±10.37)岁;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在基线对比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2.2 LVEF水平同BN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在本次研究中,将最终测定的LVEF数值作为实验研究的Y(因变量),将BNP检测结果作为实验研究的X(自变量),之后于临床有效展开线性回归分析,最终获得相关性公式为Y=2.50-1.98X。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不会对LVEF水平同BN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造成干扰。最终发现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临床实施超声检测后发现,其LVEF(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同患者的血浆BNP(B型利钠肽)水平表现为负相关(P<0.05)。从而证明患者的LVEF水平同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之间表现为负相关。
2.3 超声参数同NYHA分级表现出的相关性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同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实施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患者的LVEF水平同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之间表现为负相关。从而证明,患者表现出越高的心脏功能分级,最终患者的LVEF水平越低。对于其余超声参数,同患者的心脏功能分级表现为正相关(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患有冠心病疾病的患者例数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如果未对患者进行有效控制,最终会导致患者表现出心脏功能衰竭的现象,从而导致冠心病患者最终出现了死亡的情况,越来越引起临床工作的重视。针对患者如果能够做到在固定时间实施临床检查,则对于患者疾病情况的控制表现出显著的意义,其表现出显著的指导价值,可以将患者表现出死亡的概率有效降低,将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有效降低。
通过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心脏超声检测,针对患者心脏功能的运行情况可以进行有效反映,针对患者心脏各瓣膜开启情况以及关闭情况可以进行有效了解,此外针对患者的心脏收缩期、心脏舒张期以及射血情况等可以进行有效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同最终的检查结果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2]。通过超声心动图,针对患者心脏运动图像可以有效提供,并且确保获得的图像清晰,针对相关的功能信息可以进行有效反映,通过对患者室壁运动表现出的异常进行诊断,最终对于冠心病疾病可以进行准确诊断。此外通过心脏超声对患者表现出室壁节段运动异常进行诊断,针对患者表现出的缺血局部心肌也可以进行准确反映,从而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疾病临床可以进行准确诊断[3]。以往针对患者左室同步性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选择常规超声心动图的方法以及选择组织多普勒显像的方法完成,最终发现通过组织多普勒显像以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针对患者表现出的左室同步性均可以进行有效反映。针对患者心功能在实施判断的过程中,主要根据NYHA分级有效完成,但是此种方法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超声参数检测以及实施BNP检测,之后同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表现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终发现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同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实施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患者的LVEF水平同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之间表现为负相关。从而证明,患者表现出越高的心脏功能分级,最终患者的LVEF水平越低。对于其余超声参数,同患者的心脏功能分级表现为正相关(P<0.05)。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诊断技术,表现出诸多的优点,其需要的成本较低,表现出的安全性较高,能够对患者重复进行相关操作,并且不具有任何的侵入性。当前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实施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此种方法获得广泛的应用。通过此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保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的心肌、瓣膜以及心包出现了心脏原发性异常的现象,针对患者的LVEF水平、室壁厚度以及患者的心室腔径能够进行准确的定量测量,之后根据二尖瓣以及肺静脉血流流入模式等方面,针对患者的左室充盈压可以进行有效评估。从而证明通过心脏超声参数,可以有效获得患者心脏全面功能信息。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临床选择心脏超声的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检测,针对患者的心脏功能可以进行有效判断,在固定时间对患者实施心脏超声复查,对于慢性心衰疾病的临床治疗可以提供可靠依据,能够为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有效保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姜亦然,耿书军.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2):133-136
[2]夏群.慢性心衰患者心脏超声诊断参数价值研究[J].安徽医药,2014,(5):924-925,926
心衰病人的护理 第2篇
一. 定义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二. 病因
1. 心脏负荷过度:①压力负荷(后负荷)指心脏收缩时所承受的来自大动脉根部和动脉血压的阻抗负荷。常见的原因有:高血压、主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等。②容量负荷(前负荷)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的血液充盈量。常见的原因有: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
2. 原发性心肌损害①缺血性心肌损害:见于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②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
三.诱因
1. 感染 以肺感染最为常见。感染时诱发心理衰竭的机制有:①内
毒素直接损伤心肌、抑制心肌的舒缩;②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增加,加重心脏负荷;③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缩短心脏舒张期,使心肌缺氧;④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时,有效通气量减少,导致缺氧增加右心负荷。
2. 心律失常 多见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心律过快时一方面使心脏舒
张期缩短,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心肌缺血缺氧;一方面可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
3. 各种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 如妊娠和分娩、愤怒等
四.心力衰竭的分类
1. 按发生部位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2. 按发病的速度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3. 按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心力衰竭。
五.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
1.呼吸困难:是左心衰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最早出现,表现为体力活时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指病人入睡后突然应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端坐休息后可缓解,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端坐呼吸:当肺淤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病人不能平卧,因平卧回心血量增加,膈肌抬高,使呼吸困难加重。
2.咳嗽、咳痰与咯血
3.疲劳、乏力、头晕、心悸: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
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
(二)右心衰:表现为体循环静脉淤血。
1.水肿:是右心衰最主要的体征。水肿主要先发生在身体的下垂部位,常呈压陷性。严重者可呈全身性水肿。
2.颈静脉征:颈外静脉异常充盈、怒张,并可出现明显的搏动。
3.肝大和压痛。
(三)全心衰: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的表现。
六.治疗
(一)病因治疗
1. 预防和治疗基本病因 如控制高血压,应用药物、介入或手术治疗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手术治疗心瓣膜病等。
2. 消除诱发因素 包括及时去除心内外感染病灶、迅速控制心律失常,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激动。
(二)药物治疗
1. 利尿剂 利尿剂是治疗心衰最长用的药物。不仅可以消除水肿,减少血容量来减轻心脏前负荷,而且能够通过降低血压来减轻心脏的后负荷。
2. 强心药 强心药可直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亦可直接兴奋迷走神经系统,对抗交感神经兴奋的不利影响。
3. β-受体阻断剂 此类药可对抗心衰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增强,防止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心肌产生有害影响。
4. 硝酸酯类 如硝酸甘油、硝普钠、消心痛等 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扩张动脉,减少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可以扩张冠脉,重新分配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
5. 钙通道的阻断剂 如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七.病例分析
丁兆吉 患者男性,78岁,主因:“突发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力弱半天”于10.1日入院。诊断为脑梗塞。患者既往有冠心病三年、心功能不全III级。入院查体:T36.8,P78,R22,BP140M90.患者神志清醒,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右侧肢体肌力IV级。入院后给予一级护理,吸氧,多功能监测,并给予抗凝、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
患者前三日病情平稳,心率波动在80-100次M分,血压波动在110-150u70-100mmHg,血氧在90%以上,右侧肢体活动较前好转。
于10.4日3:30患者出现喘憋,不能平卧。听诊肺部有湿性罗音。心率波动在150次u分左右,血压为180u110mmHg。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并遵医嘱给予5%GS250ml+硝酸异山梨酯25mg静点,速尿20mg肌注,喘啶0.25g西地兰0.2mg入壶,尼群地平10mg舌下含服。并请心内科会诊,急查肺CT诊断为:左心衰、肺感染。并给予5%GS50ml+胺碘酮300mg静脉泵入,20mlMh及抗炎对症处理。于5:00患者喘憋症状好转,心率降至110次u分,血压降至150u90mmHg。于10.5日转入心内科继续治疗。
八.护理问题
1. 气体交换受损
2. 活动无耐力
3. 潜在的并发症: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
九.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心衰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应有专人护理。定时改变体位,防止发生压疮。并可根剧个病情安排床上肢体运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2.饮食 给予低盐、低脂、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产气的食物及浓茶、咖啡或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多吃蔬菜水果,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病人的.每天的饮水量,通常一半量在用餐时摄入,一半量在两餐之间摄取。食盐一般控制在5g以下,但在应用强效排钠利尿剂时,不宜过分严格限盐,以免引起低钠血症。
3.排便的护理 指导病人养成每天按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排便时切忌用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卧床的病人定期变换体位,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按摩,必要时给予适量的缓泻剂。
(二)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呼吸困难有无减轻,控制输液速度及量,滴速以15-30滴M分,防止输液过多过快,详细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三)吸氧
一般采用持续吸氧,流量2-4LM分,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输氧管通畅。对于肺水肿的病人,也可用20%-30%的酒精湿化氧气,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改善通气功能。
(四)用药的护理
1.洋地黄类药物 ①向病人讲解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及洋地黄中
毒的表现。②给药前应检查心律、心率的情况,若心率低于60次M分或节律发生改变时,应暂停给药,并通知医师。③用药后要注意观察心率、心律改变及病人的反应。④毒性反应的观察和护理:胃肠道症状最常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神经精神症状,常见有头痛、疲乏、烦躁、易激动;视觉异常,表现在视物模糊、黄视、绿视等。 一旦出现中毒反应,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类药物。
2.利尿剂 应用利尿剂时要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并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3.血管扩张药 应用此类药物时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起始速度要慢,应用硝酸甘油及硝普钠时要12小时更换,且硝普钠要避光。
(五)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给病人讲解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感染、体力过劳、情绪激动、饮食不当等。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激动、紧张。
2.活动指导 合理休息与活动,活动应循序渐进,活动量以不出现心悸、气急为原则。保证充足的睡眠。
3.饮食指导 坚持合理饮食,进食低盐、低脂、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戒烟酒;避免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自我检测指导 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检测脉搏,观察病情变化,若足踝部出浮肿、气急加重、体重增加提示心衰复发。
5.用药指导 告诉病人及家属强心剂、利尿剂等药物的名称、服用方法、
诊断心衰的新标志物——脑钠肽 第3篇
长期以来,诊断心衰的指标主要依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临床体征,缺乏有效评价心脏功能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近年来,脑钠肽(BNP)在心力衰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脑钠肽是心脏细胞产生的结构相关的肽类激素家族钠尿肽中的一种,是调节体液、体内钠平衡和血压的重要激素,当心血容积增加和左室压力超负荷时,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即可大量分泌,导致血中脑钠肽浓度增高,是诊断心衰较为敏感的指标。多个跨国性的临床研究已证实了脑钠肽应用于心脏病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监测的新一代标准。
1.有助于心衰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心衰患者症状不明显,如不详细询问病史,不仔细检查,易被漏诊。传统检测方法很难对早期心衰患者作出诊断。而脑钠肽通过定量检测,用量化的标准,使临床医师能够及早发现心衰病人,特别是在与早期心衰临床症状相似的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时。
2.可预测心源性猝死。各期心衰患者的严重程度不同,脑钠肽检测可以更好地对心衰病人进行危险分层,发现有猝死风险的高危患者。
3.有助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在急诊重症监护病人中,很难区分到底是由肺部原因还是心脏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通过脑钠肽测定则可以区分。另外,约20%肺部疾病患者脑钠肽水平升高,提示同时存在心力衰竭,或其呼吸困难的真正病因是心力衰竭。而在以往,这些患者常可能被误诊为肺部疾病。
4.可监测心力衰竭的治疗。传统治疗方案对心衰患者的监控非常不完善。患者的病情是否好转以及治疗是否有效,基本上都是通过病人的主诉或临床医师的主观判断。如果能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进行脑钠肽检测,就能随时了解或掌握治疗的效果。治疗后其水平降低,且降幅大于30%者,提示治疗有效。
浅析35例早期左心衰影像学诊断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均为住院病例, 经临床通过胸部X线证实早期左心衰, 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 年龄11~78岁, 平均38岁。风心病23例, 高心病3例, 冠心病、甲亢、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各2例, 心肌病、糖尿病、肾衰各1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胸部X线摄站立后前位片, 少部分病例加摄侧位片。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有肺淤血、上肺静脉扩张、间质性肺水肿和心脏扩大的表现:其中伴有24例叶间水平裂增宽和13例胸腔少量积液。
3 讨论
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 心脏正常地收缩和舒张; (2) 血管正常收缩和舒张; (3) 足够的循环血量。在正常情况下, 心脏排出血量能够满足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当心脏不能正常地排出从大静脉回流来的血液, 也就是心脏排出功能不能适应心脏的负荷时, 即成为心力衰竭。左心衰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肺静脉压力升高和肺淤血[1]。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当其超过血液渗透压时液体就从血管内渗入肺间质并进入肺泡内影响气体交换, 从而引起一系列肺部改变的X线征象。其胸部X线检查主要表现如下。
3.1 肺部的改变
肺部是观察心脏功能的窗口。因此, 了解肺部的正常及异常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3.1.1 双上肺静脉扩张
正常时下肺比上肺血流量多, 在直立位胸片上显示上肺血管影横径小1.0mm或常不显示。当左心衰引起肺静脉压力升高时, 这时出现静脉血流的重新分布, 上肺血流增加, 血管增宽, 早期出现上肺静脉扩张。测量第一前肋间肺静脉的管径有助于诊断。正常管径很少>3.0mm, 如>3.0mm肯定有肺静脉高压, 其本组病例在胸片上均显示双上肺静脉扩张>3.00mm, 其中达6.0mm有5例, 呈“鹿角征”, 边缘常较清楚, 其下肺静脉影变细而乱, 边缘模糊。因此, 上肺静脉淤血扩张, 是早期左心衰的重要X线征象。
3.1.2 Kerley线
其病理基础是间质性肺水肿、淋巴管淤积、淋巴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和小叶间隔因水肿而增厚。Kerley线有A线、B线、C线之分, 以B线为常见, 出现最早。其X线表现, 于胸片上常在双肋膈处出现水平横线影, 长度约2~3cm, 宽度约0.5~1.0cm, 一般有2~5条, 多则可达十余条, 其间隔5~10mm, 互相平行, 以右侧多见。本组病例均出现右侧伴8例左侧同时出现。A线不常见, 在35例中仅伴有7例, X线表现常在中肺野出现, 自外围斜行引向肺门的线状影, 稍呈弧形或弯曲, 不分支, 它比B线长, 约5~6cm, 最长可达10cm, 宽度同B线。C线因与紊乱的肺纹理不易辨别, 本文对之不做探讨。“Kerley线”的出现, 表明了肺静脉压力升高, 是肺静脉淤血发展到间质性肺水肿的一种可靠征象, 是左心衰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3.1.3 肺门影增大
由于肺静脉扩张和水肿液常在肺门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内, 使右肺门角变浅、消失而呈直线状, 或向外突出。本文病例肺门均模糊伴增大, 其右下肺动脉宽达1.7~3.2cm, 平均2.25cm。肺门增大模糊提示肺静脉压力升高及间质性肺水肿的存在, 也是早期左心衰的常见征象, 而这征象常可先于临床征象, 故是早期诊断左心衰的重要X线征象之一。
3.2 胸膜的改变
当左心衰病人常引起肺静脉压力升高, 造成淋巴回流和胸膜静脉回流均受阻, 水肿液聚于肺门处气管、血管周围间质一胸膜下所致。其在胸正位片上表现如下。
3.2.1 右叶间水平裂增宽
正常叶间裂宽度约0.7mm以内, 若超过0.7mm为增宽, 当超过1.0mm时有特异性。本组病例中有24例叶间水平裂增宽为1.00mm, 其中3例达2.00。水平裂增宽提示间质性肺水肿的征象, 是表明了早期左心衰的信号, 是诊断早期左心衰的可靠X线征象。
水平叶间裂宽的其它原因:如肺炎气胸、肿瘤胸液等, 结合临床, 又无心脏增大及异常, 鉴别不难。
3.2.2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一般为少量, 中量以上少见。本组病例中有13例均为胸腔积液, 其中双侧7例, 单侧6例, 单侧以右侧多见[2]。胸腔积液需与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 结合临床, 又无心脏增大和肺淤血的异常X线改变。
3.3 心脏的改变
心力衰竭在病理上是心脏扩大, 而很少肥大。心脏扩大可有不同程度, 多为中度、高度扩大。本组病例中有高心病、冠心病、甲亢心、PDA等病例的基础心脏病, 其表现为主动球、左房、左室均扩大, 心脏为中度和高度扩大, 其心型多为主动脉型或主动脉-普大型。若左室、左房扩大伴有右室扩大, 多为风心病二尖瓣病变, 本组病例中有23例, 其中13例为心脏高度扩大, 10例为心脏中度扩大, 其心型多为二尖瓣型或二尖瓣-普大型。心脏的扩大及心脏扩大的心型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呈正相关性。
摘要:心衰是心脏的常见并发症及致死原因。近年来提出诊断早期心衰, 是X线诊断的新课题。早期左心衰的病理基础以肺静脉压力增高、间质性肺水肿、胸膜水肿渗液为主, 其病程相当于肺泡性肺水肿之前, 是X线征象先于临床体征。因此, 在未出现肺泡性肺水肿前期, X线对早期左心衰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对心衰的防治、降低心脏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衰,影像学诊断
参考文献
[1]程现昆.影像学诊断的思维方法[J].中国全科医学, 2000, 23 (1) :57.
老年心衰“蛛丝马迹” 第5篇
1.稍活动或劳动即感心慌、胸闷、气促。
2.尿量减少,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此时说明体内有过多水分不能通过肾脏排出,若无肾脏疾患或其它疾病,显示心脏功能可能已处于失代偿状态。
3.卧位性干咳。病人站立或取坐位时不出现咳嗽,躺平后即出现干咳,说明肺部可能已有较明显的充血或淤血。
4.夜间突然憋醒或伴有喘息。睡眠后大约1~2小时,突然憋醒或伴有呼吸急促及喘息,坐起或起床后症状很快消失。出现这些情况,说明病人已有较为明显的心功能不全或早期左心衰的症状。
5.不能完全平卧。平卧后即感到胸闷气短,且需垫高枕头或取半卧位才舒适。出现这些症状时,说明病情已进一步加重。
6.咳痰。开始吐白色痰,量比较少,尔后吐大量白色泡沫痰或洗肉水样痰,并伴有口唇或面色青紫,大汗淋漓喘息等症状。此时表明病人已有明显或重度急性左心衰。
7.不少老年心衰病人还常出现精神症状,如心情烦躁,焦虑或有恐惧感,有的甚至出现精神失常,嗜睡昏迷等症状。这是由于出现心衰后,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
8.全身静脉回流不畅或出现静脉淤血情况,如颈部血管(静脉)明显充盈或怒张,肝脾肿大,下肢或全身出现压迹性浮肿,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等。出现这些情况时,说明病人已发生右心衰或全心衰。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只要及时就医,老年性心衰是可以防治的。
★ 经典情书范文
★ 情书范文大全
★ 老年活动策划书
★ 老年站副站长竞聘稿
★ 老年教育工作总结
★ 老年学校教学计划
★ 老年大学毕业感言
★ 老年活动场所标语
★ 老年艺术团规章制度
B型钠尿肽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200例心衰患者,均符合Framingham标准中的心衰标准。其中男患者105例,女患者95例,患者年龄最小是42岁,最大是89岁,平均是(62.7±9.9)岁。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恶性肿瘤、心肌梗塞、免疫性疾病等患者。200例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检测血浆钠尿肽
医务人员在清晨采集患者的肘静脉血标本,血浆BNP浓度采用微粒子发热法[3](MEIA)进行检测,美国雅培公司生产试剂盒。
1.2.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利用型号为CFM625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心脏超声的检查。观察与记录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室射血分数[4]。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1.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均以(±s)表示本文的相关数据资料,通过Levene法检验方差齐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对多组间的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直线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NYHA不同患者心功能分级的血浆BNP水平对比
本次探究过程中,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不同NYHA心功能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差异性显著(P<0.05)。不同分级患者相比较后发现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治疗后心衰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改善
在我院治疗后,心衰Ⅲ、Ⅳ级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详细情况见表2。
2.3 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关系
血浆BNP水平和LVEDD之间存在正相关(r=0.567,P=0)。血浆BNP水平与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r=-0.597,P=0),详细情况见表3。
2.4 治疗效果
200例患者在接受我院治疗后,16例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是313.63-1637.21pg/ml,5例患者在出院3个月内,再次入院治疗,复发率是2.5%,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是2%。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多种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5],其早期诊断非常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致死率与病情控制情况。大量实践证明,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增加明显,且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BNP上升更为明显。现阶段,我国心力衰竭病发的潜在原因是冠心病,多为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力衰竭。心血管患者需重视患者预后的评估。BNP具备利尿、扩张血管、利钠、抑制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6]等作用的一种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属于利钠肽系统中的一种,主要是心脏进行合成与分泌,属于心脏神经激素的一种,受到压力超负荷与血容量增加的影响,心室分泌,因此可作为心室功能张氏的一种特异性敏感指标使用。国外部分研究报道指出心衰患者的血BNP水平升高明显,和患者心衰病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现阶段,已有人提出可通过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来预测心衰患者远期的病死率,证明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完全消失或者是明显减轻后,患者的心室压力并没有恢复正常,患者的心脏可能处在代偿期或者是轻度失代偿期[7],因此心衰患者需要继续进行治疗,以保证患者心室压力恢复正常。若是医务人员将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消失或是减轻明显作为患者的出院指征的话,会增加患者再次入院治疗的几率。因此心衰患者在接受有效治疗后,需多次进行血浆BNP水平的测量,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可靠资料,但受到病例数量的限制,需进一步进行观察与总结。现阶段,超声心动图检测属于左心室功能不全检测的一项金指标,证实血浆BNP水平可对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异常情况有所反应。
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抽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救治的200例心衰患者,检测患者血浆中BNP浓度,不同NYHA心功能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差异性显著(P<0.05)。不同分级患者相比较后发现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血浆BNP水平和LVEDD之间存在正相关(r=0.567,P=0)。血浆BNP水平与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r=-0.597,P=0)。治疗后,患者血浆BNP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200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内复发率是2.5%,死亡率是2%。说明心衰患者的BNP水平也随着患者心衰分级的增加而上升,且患者在积极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室压力也大大下降,心室BNP的分泌量大大下降。与方传华[8]等人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BNP水平属于心功能受损早期的一种敏感指标,和患者心功能状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BNP水平能够评估心衰患者的病情程度与治疗效果,因此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探析B型钠尿肽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心衰患者,通过微粒子发热法(MEIA)对患者血浆中BNP浓度进行检测,患者左室结构与功能的测定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开展的。结果 不同NYHA心功能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差异性显著(P<0.05)。不同分级患者相比较后发现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血浆BNP水平和LVEDD之间存在正相关(r=0.567,P=0)。血浆BNP水平与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r=-0.597,P=0)。治疗后,患者血浆BNP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200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内复发率是2.5%,死亡率是2%。结论 B型钠尿肽检测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准确掌握患者的心衰病情,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降低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病死率。
关键词:B型钠尿肽,检测,心衰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守霞,杨建英,赵素斌等.肌钙蛋白和B型钠尿肽联合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9):1208-1211,1214.
[2]吴斌,邱俏檬,吴高俊等.严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与肾功能的关系[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4):318-320.
[3]韦虎,漆波,王德荣等.B-型钠尿肽对诊断中国心衰患者的系统评价[J].西部医学,2010,22(6):1046-1050.
[4]刘芳.NT-pro BNP、HCY、hs-CRP检测对慢性心衰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105-106.
[5]周金锋,程自平.慢性心力衰竭NT-Pro BNP、hs-CRP变化及其预后价值[J].安徽医药,2013,17(7):1167-1169.
[6]张奇松,马成亮,朱慧等.N末端B型钠尿肽原与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在心衰诊断中的相关性对比分析[J].工企医刊,2012,25(6):42-43.
[7]欧萌萌,黄建荣.NT-pro BNP对心衰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5):549-550.
心衰诊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 5 1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并经病史询查、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等综合性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重度贫血或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重症感染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心包疾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其他心脏病变的患者。心力衰竭患者中,男81例,女70例,年龄49~87(69.4±3.2)岁。患者的基础性心脏病变分布情况为:冠心病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例、风湿性心脏病34例、扩张型心肌病5 3 例。基础疾病的病程4~16(8.9±1.2)年。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2],可见NYHAⅠ级患者31例、NYHAⅡ级患者58例、NYHAⅢ级患者37例、NYHAⅣ级患者25例。另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其中,男女各有50例,年龄4 5~85(68.1±2.3)岁。两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NT-pro BNP检测:受检者在检测前禁食8~12h,于次日清晨空腹条件下经肘静脉抽取静脉血标本3ml,经肝素锂抗凝以及离心处理后,将获得的上层血清置于-20℃的冰箱中,保存待检。正式实施检验时,取出标本在室温下融化,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试剂盒购自Re LL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德国罗氏生产的cobase 411型化学发光仪,按照试剂盒及检测仪器操作说明进行操作,结果以pg/ml的形式报告。
左室射学分数(LVEF)及舒张期末内径(LVEDD)测定:在抽血完成后的6h内,采用美国GE生产的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测定,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患者的左室功能、结构(LVEF、LVEDD)进行测定并记录。
1.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心衰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NT-pro BNP测定结果以及LVEF、LVEDD的检测结果。并按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不同,分别记录各级患者的NT-pro BNP、LVEF、LVEDD测定结果,探讨上述指标与患者心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对NT-pro BNP与LVEF,NT-pro BNP与LVED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各项检测结果的比较
观察心力衰竭组和健康志愿者的NT-pro BNP、LVEF、LVEDD测定结果,可见心力衰竭组患者的NT-pro BNP和LVEDD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而LVEF则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各项检测结果的比较按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不同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的NT-pro BNP、LVEF、LVEDD测定结果,可见随着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NT-pro BNP、LVEDD不断升高,而LVEF不断下降,不同分级患者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见,NT-pro BNP与LEVF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1),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r=0.483,P<0.01)。见表2。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和归属,其主要以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为主要病理改变,并引起组织灌注不足的情况[3]。但是,患者无特异性体征或临床症状,容易受高血压、糖尿病、肺部疾病等合并症的影响,导致早期诊断较为困难[4]。临床常用的超声心动图联合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诊断不足或过度诊断的缺陷[5]。选择一种准确性强、实用性好、经济方便的检测手段对于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利钠肽是一种左心室产生的多肽,在左心室压力上升或者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分泌量增多的情况,能对心脏功能进行有效反映[6],在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下,利钠肽前体又可裂解形成无生物活性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和保留了生物活性的B型利钠肽(BNP),二者同源,但相比之下,NT-pro BNP有稳定性强、敏感性好、半衰期更长的优点[7],当心衰患者因不同原因导致心脏出现不同程度的失代偿反应后,心室细胞分泌的NT-pro BNP水平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本文比较了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NT-pro BNP、LVEF、LVEDD测定结果,可见,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 BNP与LVEDD不断升高,同时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而LEVF不断降低,并始终低于健康志愿者,提示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 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存在密切相关。研究认为,心衰患者心室舒张末期末压力升高、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时造成患者分泌NT-pro BNP的主要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也可见NT-pro BNP与LVEF呈负相关,而与LVEDD呈正相关,提示NT-pro BNP能够对心衰患者的左室功能进行有效反映。研究还对心衰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T-pro BNP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NT-pro BNP随病情好转而下降,并将NT-pro BNP水平降低程度超过30%作为患者的最佳的出院时间,提示其也可以为患者的预后改善进行评价。
综上,通过血清NT-pro BNP水平的测定为心衰的诊断、心功能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分别对其NT-proBNP、LVEF、LVEDD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并分析NT-proBNP与LVEF、LVEDD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组的NT-proBNP和LVEDD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而LVEF则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NTproBNP、LVEDD不断升高,而LVEF不断下降,不同分级患者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见,NT-proBNP与LEVF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1),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r=0.483,P<0.01)。心衰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增加,且与左室结构、功能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血清NTproBNP水平的测定为心衰的诊断、心功能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清NT-ProBNP,心衰,心功能
参考文献
[1]蒲国俭,蒲世军,汪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156-1157.
[2]缪国斌,安慧玲,杨君,等.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对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2):5318-5320.
[3]黄国鹏,安素.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老年心力衰竭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9):698-699.
[4]范维勇,高晓平.血清NT-proBNP检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求医问药,2013,11(1):393-395.
[5]左孟.血清NT-proB NP在老年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8):46-48.
[6]吴奋生,梁建文,张焕基,等.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在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与预后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8):4090-4092.
[7]刘军,周华清,毛志勇,等.BNP、NT-proB NP与心衰进程的诊断价值和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2(32):6325-6327.
心衰诊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2011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CHF患者共96例, 其中男46例, 女50例, 年龄56岁~96岁 (77.59岁±8.72岁) 。CHF的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 Ⅱ级44例, Ⅲ级37例, Ⅳ级15例。基础心脏病分别为扩张型心肌病4例, 冠心病62例, 原发性高血压病30例。病例选择均除外3个月内的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气胸等。
1.2 方法 所有对象于入院当日或第2天清晨空腹采血, 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浆BNP等项目。肝肾功能、血糖、血脂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法测定。BNP采用Access2型化学发光仪化学发光技术测定。于入院一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定同一心动周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NYHA心功能分级与血浆BNP的关系 (见表1)
血浆BNP水平随着NAHY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二者呈良好的正相关 (P<0.01) ;随着LVEF的下降, 血浆BNP水平明显增高, 二者呈良好的负相关;而随着LVEDD的增加, 血浆BNP水平明显增加, 二者呈良好的正相关。
2.2 不同血浆BNP水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根据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分为两组, 其中BNP≤400 pg/mL者62例 (A组) , BNP>400 pg/mL者34例 (B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房颤、陈旧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分别为11例、1例、0;B组分别为22例、4例、1例,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肾功能、血脂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BNP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 主要在心室表达, 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正常人群的血浆BNP浓度很低且非常稳定, 当左心室功能不全时, 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 血浆BNP升高, BNP具有利尿利钠、舒张血管、抑制醛固酮的分泌和肾素活性等作用, 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可作为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 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 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预后评估, 指导正确有效的治疗心力衰竭。NYHA分级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根据症状对心衰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的临床分级方法, 对判断心衰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很有益处, 但不是客观的指标。LVEF是反映心功能的常用指标, 是判断心衰预后的较强的预测因子, 但LVEF低于25%的心衰患者, LVEF与心衰预后不再呈线性相关。目前发现, BNP是判断心衰患者预后和进行危险分层的新型指标[3,4]。
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的心衰患者血浆中BNP水平, 观察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 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越差, 血浆BNP水平越高, 与心衰患者严重程度相一致。说明血浆BNP水平变化可反映左室负荷状况及心脏功能。
研究还发现血浆BNP水平和LVEDD呈正相关, 与LVEF呈负相关。提示BNP可准确反映左室功能和左室重塑, 血浆BNP浓度越高, 左心室重塑越严重。左心功能越差, 预后越差。说明其可作为判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程度的指标。
本研究还观察到, BNP>400 pg/mL组尿素氮、肌酐明显高于BNP<400 pg/mL组, 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BNP<400 pg/mL组。BNP>400 pg/mL组房颤、陈旧性心肌梗死、死亡增加,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BNP被认为是反映机体代偿病理生理改变和恢复循环稳定能力的指标, 推测BNP升高可能与机械收缩功能不良诱发心衰死亡有关, 可作为预测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指标[4]。
大量研究证实, BNP是评估左心室功能及其预后最有力的神经激素。且与NYHA分级相关。因此, BNP是反映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对心力衰竭的筛查、早期诊断、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预以评估, 监测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美国已把BNP作为诊断CHF的“金指标”之一[5,6]。
在本试验过程中, 有某些心功能达Ⅲ级甚至Ⅳ级的患者, 其BNP值并不高或只轻微升高, 这很可能是由于心力衰竭类型未能区分, 另外BNP对右心力衰竭并不十分敏感, 它主要针对左心力衰竭有意义, 上述患者很可能为右心衰竭。
血浆 BNP水平能独立、特异性地反映左室功能的变化, 是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与心功能状态及左心室重塑有明显的相关性。BNP的检测可对不同程度的CHF患者进行评估, 对指导CHF治疗、评价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是由于临床上对心衰的预测因素很广, 尽管BNP可以提高心衰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临床医师仍需参考病史、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 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价。
摘要:目的 测定心衰患者的血浆脑钠肽 (BNP) 水平, 探讨血浆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住院美国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Ⅳ级慢性心衰患者96例, 均行血浆BNP、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肾功能、血脂检查。比较不同BNP水平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血浆BNP水平与美国NYHA心功能不全的分级密切相关 (P<0.01) , 且随着血浆BNP的增高,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扩大,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尿素氮、肌酐增高, 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 心梗及死亡患者比例增加 (P<0.01) 。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较好的反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 其对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测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脑钠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病情评估,预后
参考文献
[1]Vuolteenaho O, Ala-Kopsala M, Ruskoaho H.BNP as a biomarkerin heart disease[J].Adv Clin Chem, 2005, 40 (1) :1-36.
[2]Dries DL, Stevenson LW.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s bridge to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J].Lancet, 2000, 355 (9210) :1112-1113.
[3]Ishii J, Nomura M, Nakamura Y, et al.Risk stratification usinga combination of cardiac troponin T and briain natriuretic peptide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worsening chronic heart failure[J].AmJ Cardiol, 2002, 89 (6) :691-695.
[4]Maisel A.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hat is next[J].Circulation, 2002, 105 (20) :2328-2331.
[5]王兰兰, 蔡蓓, 刘兴斌, 等.N末端脑型钠尿肽定量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9 (1) :35-38.
心衰诊断 第9篇
关键词: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慢性心衰,肾功能不全
脑钠肽 (BNP) 的分泌主要受心室壁张力的调控, 慢性心衰时心室壁张力增加导致BNP分泌增加。BNP的分解物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 BNP) 的半衰期是BNP的6倍, 在血浆中的浓度更高也更稳定, 检测比较简便[1]。有学者认为, NT-pro BNP增高的程度与心衰的程度成正相关, 可以把NT-pro BNP作为评定心衰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标[2]。本研究探讨NT-pro BNP在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时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4例。其中男57例, 女37例, 年龄78.68±4.5岁。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分级方案将心功能分为I~Ⅳ级。按我国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方法将严重心衰 (心功能III、IV级) 患者分为肾功能代偿组和失代偿性肾功能不全组[3]。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4h内留取空腹静脉血, 常规方法分离并检测血浆中的NT-pro BNP浓度及肌酐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NT-pro BNP浓度
NT-pro BNP水平在心功能级别不同患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不同肾功能的心衰患者NT-pro BNP浓度
肾功能代偿组与失代偿性肾功能不全组之间NT-pro B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极高。在慢性心衰的诊断及治疗中, BNP发挥着其他生化指标所不能代替的作用。BNP作为机体代偿机制的产物, 在发挥着排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外周循环阻力、对抗肾上腺素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的同时, 也是诊断心力衰竭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NT-pro BNP作为BNP的分解产物, 其半衰期是BNP的6倍, 在血浆中的浓度更高也更稳定, 且检测比较简便, 可比BNP更有效的监测心衰。本研究表明NT-pro 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有明显正相关, 心衰越严重, 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NT-pro BNP在诊断心衰及判断心功能不全程度时, 为临床提供一个快捷、准确的方法。对于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 因缺血、缺氧易发生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 从而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而NT-pro BNP的唯一清除途径是肾小球滤过[4],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直接影响NT-pro BNP的清除, 致其血浆浓度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失代偿性肾功能不全对心衰患者NT-pro BNP浓度有显著影响, 因此当NT-pro BNP评价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时, 只有在考虑肾功能的前提下, 并且结合临床资料、查体等才能科学、真实、有效的发挥NT-pro BNP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欣, 任斌辉, 许林.脑利钠肽BNP的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学生物进展, 2013, 14 (4) :775-776.
心衰诊断 第10篇
关键词:老年人,心力衰竭,诊断,氮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
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原因就是心力衰竭 (HF) , 对心衰进行诊断以及对心衰的预后进行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相关研究[1,2,3]表明, 能对左室舒张末期压 (LVEDP) 进行反映的生化指标就是血浆脑钠肽 (BNP) 的浓度, 与心功能NYHA的分级呈正相关, 且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程度相关。NT-ProBNP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是体内BNP的裂解产物, 由心室心肌细胞分泌且可以反映心室张力, 对监测心功能及预后判断有利[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经本院住院治疗 (2009年9月-2010年11月) 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220例, 其中女84例, 男136例, 年龄65~87岁, 平均75.6岁;对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病史等一些项目检查进行了详细的采集, 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健康对照组选取了老年中健康的体检者112例 (女66例, 男46例) , 年龄65~78岁, 平均72.5岁, 临床没有心衰表现, 没有心衰病史, 经过透视、B超、血生化、心电图、体检等检查, 排除了肾、肺、肝、心等器官疾病, 没有高血压及糖尿病。
1.2 测定方法
使用荧光干式定量分析仪对血浆NT-ProBNP进行测定, 采用荧光免疫法对血中的NT-ProBNP进行快速测定。静脉取1mL的血, 加入EDTA防凝管中, 摇匀, 取血样75μL释放至检测卡, 送入分析仪, 15min后对结果进行报告。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包作统计分析。用undefined表示数据, 使用t进行检验, a=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检测对照组和心衰组血浆NT-ProBNP的水平
与对照组相比, 心衰组血浆NT-ProBNP的水平较高, 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见表1。
注:**P<0.01。
2.2 心衰组中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和血浆NT-ProBNP水平
心衰各组之间的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 随心衰程度的加重, 血浆NT-ProBNP的水平也会不断增高, 血浆NT-ProBN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水平间呈负相关, NYHA分级和血浆NT-ProBNP水平间呈正相关;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P<0.05。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 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相关资料显示, 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是1.3%[2], 它是常见的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原因。其致残率、死亡率和预后差均比较高,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能使预后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变。目前有相关研究显示[3], BNP可作为诊断心力衰竭患者的依据, 而血浆NT-ProBNP是由BNP原裂解产生的, 相对前者而言, 后者较稳定, 半衰期长, 浓度高等, 所以临床上经常用NT-ProBNP浓度代表BNP水平。
1991年研究人员发现, BNP主要由心室心肌细胞合成并分泌, 心室扩张和容量负荷过重是主要的促使其分泌的有效刺激来源。相关的研究发现, BNP能用于很多疾病导致的心室功能障碍, 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浆BNP浓度升高[2]。NT-ProBNP和BNP呈等摩尔分泌, 但NT-ProBNP的生物半衰期约为60~120min, 明显长于BNP, 与后者相比, 血浆浓度也高出了2~10倍[3]。一些研究认为, 在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中, NT-ProBNP会比BNP更明显的升高。国内外已有研究证实, 脑钠肽和心力衰竭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浓度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舒张末压、心功能NYHA分级有密切的关联。NT-ProBNP能作为一种辅助心力衰竭的简便方法, 目前主要用于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和预后分析[4]。
总之, 在心衰患者中, 血浆NT-proBN的浓度明显增高, 而且增高的程度和心衰程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 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中, 血浆NT-ProBNP浓度的测定值得进一步研究, 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京梅, 李志忠, 高玉龙, 等.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N末端前体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北京医学, 2007, 29 (3) :129-131.
[2]张善春, 刘兆昶.脑利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5, 26 (1) :43-46.
[3]蹇在金.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诊断[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 24 (2) :156-158.
心衰诊断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