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8篇)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篇
附件3:
关于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览会的活动方案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部办非遗函[2011]134号文件精神,“非遗节”期间,我省将组织人员参加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商品展销会和特色项目主题展。为此,特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参展时间
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
二、参展政策
“非遗节”成都市执委会将为参加单位提供免费的展览场地(江西展示区100㎡和江西工坊40㎡),为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天分别补助200元、100元,并以省为单位进行奖励。
三、产品要求
展销产品应为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性魅力和文化价值的作品,不能展销采用现代机器和科技批量生产和复制的产品。
四、参展项目
(一)展销展示项目
景德镇拉坯、青花瓷、粉彩瓷、雕刻瓷、窑变釉瓷等手工制瓷技艺,婺源歙砚制作技艺,星子金星砚制作技艺,瓷板画,夏布织造技艺,剪纸(樟树、丰城、新干剪纸),进贤文港毛笔,湘东傩面具雕刻等项目。每项目参加人数为1~2人。
(二)展销项目
铅山连四纸、瑞昌竹编、鄱阳脱胎髹饰漆器。每项目参加人数为1~2人。
(三)特色项目主体展
江西省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担。
江西省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包括乐安傩面、小型灯彩等实物。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2篇
2011年04月15日18:10腾讯大成网·旅游频道我要评论(0)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四川民间过去又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这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曾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及新都、双流、金堂(微博)、温江、郫县(微博)、都江堰(微博)、彭州、青白江(微博)、龙泉驿和自贡(微博)、泸州、重庆、乐山(微博)、内江(微博)等巴蜀大地的城市乡村。糖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宫廷习俗中,每当新年祭祖时,官宦大户人家往往用模具印制糖狮、糖虎和文臣武将等形象用以祭祀,后来该技艺传入民间,逐渐演化为糖画。清初《坚瓠补集》有两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糖画盛行的情况:
液蜜为人始自汉,印成袍笏气轩昂。狻猊敛足为同列,李耳卑躬属并行。枵腹定知无肺腑,虚心自应没肝肠。儿童尽与相亲近,丞相无嗔可徜徉。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在这两首《糖丞相》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糖画的造型多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并且深得儿童们的喜爱,在霉雨季节糖画不易保存,后来民间因祭神用的糖人容易溶化,便用纸扎神偶代替。
糖画由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流传过程中,又巧妙地吸收皮影和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使糖画艺术日趋完美。明代四川糖画的流传情况,现已无资料可考。进入清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糖画也和其他的民间技艺一起传入四川,受到普通群众的喜爱。四川早期比较知名的糖画艺人有赵糖饼和戴大爷(只留下姓氏,名均不详),两人均活跃于清道光年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诸多传人。据糖画艺人回忆,早在清道光年以前,四川民间已经存在糖画艺人的行会——太阳会,可见糖画技艺在清代的四川十分流行。
糖画初看起来是民间艺人的雕虫小技,但细究起来却是一门高深的技艺,里面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等复杂的元素。每当糖画艺人的挑子出现在街头巷尾,必然会引来儿童的层层围观。只见艺人端坐于糖画摊前,执勺在手,略一凝神,就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宛若书画家笔走龙蛇。就在糖画艺人即兴表演的同时,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出现了: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一件件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引得围观的儿童直吞口水。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艺人用一根竹签把一件件作品粘合提拿起来,交在孩子们渴盼的手中。这是一种神奇的食物,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真是“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四川糖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按照艺人们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品种:大货,是指体型较大构图复杂的作品,诸如龙凤、孔雀、狮虎、花篮、金鱼等。小货,是指体型偏小工艺简单的作品,如单个的虫、鸟、水果等。子子货,即直接倾倒的一个个圆形糖饼儿,这种技艺要求艺人手腕灵活,动作利索,倾倒过程中直接形成一个个状如钮扣的小圆饼,中间绝不拖泥带水,最能体现糖画艺人的基本功。丝丝货,是以糖液所形成的缠绵的线条来构图,类似于国画中的白描和西洋画中的速写,又有中国民间剪纸的神奇韵味。此外还有板板货、填装货、拭皮子、按头子等诸多技法。
糖画与川剧的结合,体现了糖画艺人善于观察和总结生活的特点,由他们创作的《水漫金山》、《战马超》、《凤仪亭》等戏剧糖画作品,简直就是在欣赏一折折无声的川剧折子戏。其间的人物和故事情景非常逼真生动,虽没有锣鼓丝弦的伴奏,也仿佛载歌载舞。
1996年,为了对广泛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糖画艺术进行调查和整理,成都市锦江区成立了民间糖画艺术协会,并提出“立足四川,走向全国,冲出亚洲”的口号,目的是继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从协会成立以来,已有许多著名的糖画艺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示了自己的技艺和才华,比如协会艺人蔡树全、徐淑华、樊德然、陈昌吉等就先后赴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献艺,获得了当地观众热烈的掌声和高度的赞许。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3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 对于其中“保护”一词的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专门的解释, 即“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 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2006年5月, 中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共518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决定对非遗项目实施“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方略。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 创造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生存危机。成都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以先进的观念和创新的做法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非物保护“成都路径”,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保护传承好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在留存历史见证, 传承历史文脉, 而采用哪种方式才能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和合理的保护是保护研究工作的重点。
一、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1.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目前已普查到70多类360多项, 其中已有4项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 (包括都江堰放水节、蜀锦制作工艺、蜀绣、成都漆器等) , 3项进入第一批扩展名录 (包括黄龙溪火龙灯舞、瓷胎竹编、中药炮制技艺等) , 10项进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 (包括竹麻号子、道教音乐、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清音、金钱板、糖画、银花丝制作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等) , 目前成都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共17项。此外, 2006年成都市公布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项目共计9大类37项, 包括民间文学 (新津灯谜) 、民间音乐 (沱江号子、竹麻号子、闹年锣鼓、青城洞经乐、成都道教音乐) 、民间舞蹈 (火龙灯舞) 、传统戏剧 (成都木偶戏、成都皮影戏) 、曲艺 (道情、荷叶、四川清音、金钱板、扬琴、连箫、飞刀花鼓、么妹灯) 、杂技与竞技 (高台狮子) 、传统手工技艺 (糖画、水井坊酒酿制技艺、郫县豆瓣制作技艺、川派盆景制作技艺、川派盆景盘扎技艺、孔明灯制作技艺、瓷胎竹编、邛陶烧造技艺、桂花土陶制作技艺、草编、成都银花丝技艺、棕编、藤编、道明竹编、川剧服饰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 (成都中药炮制技术、成都中药传统制剂方法) 、民俗 (望丛赛歌会、火牛阵) 。2007年四川省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包括10类189个项目, 其中成都市的项目为28项。另据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5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成都有5人入选。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极高, 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传承者后继无人, 受众范围日渐缩小,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失传消亡的危机。
2.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随着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 成都市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并完成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建立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手信息的数据库。此外, 2007年成都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保护机制, 通过《2007年度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作品著作权登记资助管理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著作权和版权登记, 并给予一定资助, 此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创。 (2) 专业保护机构的成立。2007年成都市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研究院。中心落户成都市群众艺术馆, 并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 全面承担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 (3) 主题公园、专题博物馆等的建设。成都市已建设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公园, 这也是中国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家级公园, 还建立了一系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 此外, 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蜀风雅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4) 各类宣传活动的举办。2006年6月成都市举办了“中国文化遗产日, 四川成都周”活动, 现场展示、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007年5月起先后举办多届以展示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性节庆活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此外, 还举办了成都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少年活动日等多种宣传活动。
3.存在的问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包括:保护机构不健全、缺乏保护经费、保护措施不力、缺乏研究人员、生存环境恶化、教育领域不够重视等问题。成都市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但随着经济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仍有不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比如传承人问题, 目前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稀缺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如成都本土的竹琴艺人仅3人, 花鼓仅1人;研究人员匮乏的问题;保护经费缺乏的问题。生存空间问题,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老街区纷纷被拆, 老茶馆、说书馆不复存在, 民间曲艺如荷叶等的生存空间也随之消亡等。因此, 尽管成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已取得了大量成绩, 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背景。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属于重要的旅游资源。首先, 按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量项目本来就属于旅游资源的固有类型;其次,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使其成为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最具吸引力的资源, 不少地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艺演出已成为当地的招牌旅游产品, 如云南等;再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最后, 地方传统技艺制成的产品也是旅游商品开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活态性、社会性等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物化的遗址和文物, 适度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首先, 旅游开发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 其次, 旅游开发使更多的人群直接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有利于唤起群众的文化意识、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 从而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最后, 旅游开发有利于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2.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文化产业是成都市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目标, 并已成为成都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成都旅游业, 无论是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项目的拓展、旅游商品的设计, 还是成都整体旅游形象的提升都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求支持。同时, 正是由于未能作为文化产业资源推向市场, 成都的不少极具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如成都的蜀绣、皮影, 因此,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 以使其获得经济方面的支持, 对于维护成都的特色文化, 保护成都的特色经济, 提高成都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策略建议
(一)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原则
对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保护性原则。必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 保护第一, 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第二,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双赢的原则;第三, 特色性精品性原则。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应重点选择具有较高观赏性、体验性, 适合市场开发的遗产资源形成旅游产品。
(二)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产品体系设计
1.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成都的形象品牌的塑造。
在成都的旅游形象中添加非遗的元素, 树立鲜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品牌和文化旅游氛围, 让游客一提起成都, 不仅能想到武侯祠等景区景点, 还能立即联想到蜀锦蜀绣等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应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是非遗形象的视觉识别, 在成都现有的城市标志如太阳神鸟图案、芙蓉花等之外, 增加融入非遗元素的图案;二是非遗形象的听觉识别, 如可以将竹琴、清音等的曲调加入成都市的各种宣传片、宣传广告中, 作为背景音乐, 甚至可以考虑融入成都市市歌的创作中, 并加以广泛传播;三是非遗形象的环境识别,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因此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基础设计城市标志性雕塑和壁画, 如可以将蜀锦蜀绣等的制作过程制成雕塑、将其产品绘制成精美的壁画, 雕塑和壁画可以考虑安置在成都市东西南北四个主要入口处、五大高速路的入口以及博物馆、繁华商业区、市中心等处, 使游客进入成都即可感受到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气息。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 设计好相关的旅游产品是关键。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应注重精品化和系列化, 可开发和完善的旅游产品如下:
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位于成都市的金牛区, 目前已建设和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包括用于展示国内外非遗项目的中国小镇、海外小镇, 用于舞台精品剧表演的室内剧场, 用于节会演出和举办开幕式的广场, 还有艺术馆、雕塑等附属设施, 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以非遗主题功能为主, 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生态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因此, 主题公园可以进一步拓展并充实项目, 作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一大亮点和非遗旅游的主打产品着力开发并大力营销。
第二, 专题博物馆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扩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旅游功能。目前成都已有中药博物馆、皮影博物馆等一系列专题博物馆, 但其旅游开发均较为滞后, 以中药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只包含陈列室、标本室等几个部分, 仅有文物、文献的陈列、展示, 没有设计旅游功能也没有相关旅游设施。目前旅游要素设计较为完备的博物馆是正在建设中的锦绣工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博物馆不仅将展现蜀锦、蜀绣、漆器、竹编、银花丝五大传统技艺的历史、文化和作品, 还可让参观者亲自动手参与制作, 集展示和传承为一体。除了博物馆, 其配套旅游设施还包括古典式超五星级酒店、奢侈品商业街、高档休闲会所等, 而且从外到内均装饰以蜀锦蜀绣风格。博物馆建成后, 可作为精品旅游产品推出。成都已建成的专题博物馆包括中药、皮影博物馆等应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开发旅游功能:一是博物馆陈列方式的改进, 博物馆不仅应重视陈列内容的权威、全面, 还应注重展示形式的创新, 包括运用各种现代声光手段, 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场景、制作技艺等, 再现其原生态环境;二是展厅的设计, 不仅应体现科学性, 还应注重观赏性、艺术性;三是博物馆还应重视相关旅游设施特别是游、购、娱配套设施的设置, 完善其旅游功能;四是多设置参与性项目, 让旅游者在观赏之余能亲自动手参与一些简单工艺品的制作。现有的博物馆除了旅游功能需完善以外, 还存在博物馆规模小、较分散等问题, 因此, 除了汇集五大传统技艺的锦绣工场外, 可再建设两个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其中一个以展演类文化遗产为主题, 博物馆的选址可考虑与现有的剧院、剧场整合, 如四川省川剧大剧院、成都川剧院等, 一个以餐饮类文化遗产为主题, 博物馆的选址可考虑与现有的餐饮中心、美食街等为邻, 如一品天下街区等。这三个大型博物馆加上非物质遗产主题公园, 可形成四个主题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旅游点, 相互呼应。
第三, 展演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具有展演性质的项目, 如火龙灯舞、四川扬琴、道教音乐等, 此类资源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应在尽量保持其原生态的基础上, 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和改编, 加入现代元素, 制作系列的高水平的表演剧目, 开发观赏体验类旅游产品。根据展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目特征, 可打造小规模系列精品剧目, 在一些固定场所如剧院、茶馆等长期定期演出。
第四, 综合旅游产品的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一方面是对分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 另一方面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机组合。综合旅游产品类型包括节庆旅游产品、修学旅游产品、文化考察旅游产品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成都市标志性的特色节庆定期开展。在节庆活动中, 可考虑增设全国性或全省性的民俗技艺的竞赛活动, 并颁发相关的奖项;民俗节庆类遗产以都江堰放水节的规模和知名度较大, 文化价值、观赏体验价值较高, 可提升档次, 进一步扩大影响, 并且与都江堰、青城山等自然遗产资源组合开发。分不同市场、不同主题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学旅游产品。针对市场包括海外市场 (以日韩市场为重点) 和国内市场 (主要针对青少年学生和民俗爱好者) ;以不同类别遗产设计不同主题, 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曲艺、医药等的专题参观考察和修学体验, 并且将知识竞赛、文化论坛、遗产传承等融入旅游活动中。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商品的开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关旅游商品可分三部分进行开发, 其一, 编辑出版系列精品图书、画册, 以及以展演类遗产为主题制成各种精致的音像制品, 其二, 传统手工技艺制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较高文化价值的商品, 其三,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的其他各类纪念品。由传统手工技艺制成的商品可分两个档次进行开发, 一类是高档艺术品系列, 如蜀锦、蜀绣等, 其式样、质料、风格都保持原生态, 并注重商品的经典化、装饰性及审美性, 针对市场为收藏、装饰市场, 另一类可融入现代元素, 以大众化的仿制品为主, 着重于实用价值。
4. 旅游市场营销。
2007年首届非遗节在成都的举办已使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名世界,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要深入人心, 还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促销, 除传统的户外形象广告、电视广告、报刊杂志、互联网、宣传画册等方式外, 还应积极创新, 以各种营销手段将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直观地向大众展示。
5. 从业人员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还必须重视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 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人员、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导游、专业解说员等。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表演和解说者, 才能有效激发游客的兴致, 使游客能深刻体验感受和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深内涵。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2003-10-1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ccnt.gov.cn/zcfg/fgxwj/t20060329_25222.htm, 2005-03-26.
[3]成都市建设委员会, 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成都城市特色塑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4]辛儒, 陈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联动推进[J].经济论坛, 2008, (7) :57-59.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4篇
宛梆是一种有着400年历史的传统戏种,它最早发源于陕西同州梆子,经传入河南的南阳后发生了戏曲的流变,随后在该地区发展和盛行起来。宛梆在早期曾被称为“西调”“乱弹”和“南阳梆子”,它结合南阳的民歌小调和乡音俚语后逐步演变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戏种。宛梆的戏曲唱腔十分独特,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南阳及周边地区十分盛行,它的演出领域遍布宛属各县市。
在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年,这一段时期内宛梆迅速发展,无论是民间春祈求福还是婚丧嫁娶,唱宛梆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宛梆的班社在南阳各县有百家之多,演出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向东可以到达周口、项城,向西可以到达商洛、蓝田,向北可以到灵宝、卢氏,向南可以到达襄阳、河口等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逐步结合了自身行业的习俗文化和群众的民俗生活,其艺术的传统习俗包括传承体制、行业禁忌和信仰等。传统的宛梆项目有“四征”“八大山”“大小十八本”等数百个,根据时代的不同和演出剧团的不同,选取的表演题材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多年战乱的影响,许多宛梆社团停办,演出艺人也相继离散。到了解放前期,宛梆社团班社已经寥寥无几。宛梆艺术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区域的风土人情。因南阳的古称是“宛”,故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宛梆”,同时也被纳入了国家的保护和传承体系当中。到20世纪90年代,宛梆艺人逐步改变了以往的演出模式,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自主经营让宛梆戏曲走入农村,借助农村民俗活动进行演出,使传统而神秘的宛梆得以起死回生,重新绽放活力。宛梆历经艺术家们代代相传,得以保存和发展。以内乡县宛梆剧团为例,他们曾在一年内演出1600余场。内乡县宛梆剧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更加发展壮大了,并且多次在地区、省级、国家级戏曲大赛上获奖。宛梆艺术是一种和民俗紧密相连的传统艺术形式,要想让宛梆这种艺术更好地发展下去,历史证明,必须要借助于民俗文化摇篮的推动才可以实现。
二、宛梆戏曲唱腔的艺术特色
宛梆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戏曲艺术特征。宛梆的唱腔音乐是一种板腔体,它的变化较多。宛梆的乐器是大弦,大弦高达一尺半,弓子是一种宽厚的竹板做成的,长约两尺。这种古老的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具体是在哪个时期产生的却无法考证。乐器独特的选料和精妙的制作方式,使它在演奏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拉起来“唧唧”作响。宛梆的乐器组合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中的乐器主要是大弦、二胡、唢呐、大唢呐等,武场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其中大唢呐声音浑厚多用在帝王起驾、迎送宾客等剧目场景中。宛梆的锣鼓种类繁多,在开演前有“闹台”“急急风”“小滚头”“四击头”等多种形式。
宛梆的唱腔极其独特,它总体上可以分为本腔即常说的本嗓和假腔两种,群众喜欢将假腔称为花腔。在唱词时,表演者常用本腔来唱,本腔的音主要来自于丹田,声音粗犷明朗,而花腔主要是脑后发音,是用比本腔高八度的假嗓来唱,它委婉清亮,宛如鸟鸣, 非常动听。本腔和花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表达各种情感,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表演者都能用花腔或本腔的演唱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宛梆板类由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部分组成。
宛梆的剧目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680余出,流传至今并且经常上演的有360多出。它反映的故事都是“大戏”,向上可以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大多数是征战和袍带戏。宛梆这种艺术文化形式与中原文化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入世务实的情感,又体现了荆楚文化诗性的品格,让人百看不厌。
构成宛梆剧目的形式有三种:第一是传统剧,第二是植入剧,第三是现代剧。剧目取材主要来源于历史演义、民间的宋元杂剧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宛梆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历史生活史,描绘了人们各个时期的真实生活状态,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它将人生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出来。
三、宛梆戏曲文化的历史价值
中原文化是一种追求宁静、安土重迁、讲究和睦和善的“中庸”文化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豫西南地区宽厚待人、助人为乐、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据考证,在宛梆的发源地,基本上都是在进行一种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帮互助。每逢佳节,人们都会聚集起来进行全族祭祀聚会,表演歌舞戏曲,以达到娱乐的目的。许多的宛梆剧表现了人们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历史上,豫西南地区长期受到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宛梆文化就是这种民俗文化的体现。在宛梆中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韵的平整温和,还有楚乐的委婉清悦。在表演风格上极其灵巧,善于抒情且清脆婉约,理性中略有风雅,朴素中不失高华,旋律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宛梆的艺术发展与民俗风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首先,宛梆剧目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虽然宛梆大多以历史剧为主,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其次,宛梆的表演活动与民俗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宛梆这门艺术从民俗中汲取养分,又服务于民俗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宛梆戏曲的发展现状及抢救措施
宛梆作为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的结合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思维的冲击,宛梆的观众越来越少,市场也越来越狭窄,且日趋衰落。到现阶段,我国仅仅有一个县级的宛梆艺术表演组织存在。宛梆艺术文化的发展现状堪忧,国家和省、市各级单位有必要且有针对性地对宛梆戏曲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宛梆终于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于是,宛梆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了乐观的前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以及振兴的纽带,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宛梆文化作为豫西南地区的典型代表形式,体现了豫西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宛梆不仅仅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还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是研究豫西南地区民俗戏曲文化的重要资料。如何使宛梆文化重新绽放光彩,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保护抢救:endprint
第一,提升宛梆艺术的地位。宛梆作为一种稀有戏曲剧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有着珍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把对宛梆的保护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高度,加强政府对宛梆艺术保护的重视,提高人民群主保护宛梆艺术的意识刻不容缓。宛梆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区域文化的载体,具有带动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在传承和保护宛梆戏曲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加大对宛梆艺术的宣传。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要想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得以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河南省人民政府,南阳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各种媒体等宣传手段,对宛梆艺术进行大力宣传,提高群众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从而扩大宛梆戏曲在全国的知名度,让它真正成为河南区域文化的代名词。
第三,扩大宛梆的艺术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宛梆长期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市场是最适合宛梆发展和存活的空间。扩大宛梆文化的农村市场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还能对宛梆进行有力地保护。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有效地扩大宛梆戏曲的艺术市场,应该在艺术院校中开设相关课程,从培养专业的戏曲人才做起,充分发挥其弘扬和发展宛梆艺术的职责,从而搭建起从人才培养到拓宽市场的有机桥梁,为宛梆的艺术市场注入鲜活的动力。
五、结语
宛梆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文化,不仅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豫西南地区的区域文化、音乐等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戏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宛梆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曲的一种,有着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戏曲作为民间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民族特征的体现,在历史的传承中彰显着民族区域文化的绚丽色彩。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本国民族的文化,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政策和形式加以保护。随着我国近年来相关保护政策法规的逐步出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也逐渐得到加强,当然戏曲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诸如濒危灭绝的宛梆戏曲,亟需得到重视和保护。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到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系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保护宛梆艺术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积极地保护宛梆艺术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5篇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6篇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经有过很多主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大人物,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每个人物后边都是一大笔非常重要的遗产,所以说,保定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但是过去多少年变化,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以来,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在这种大的冲击下,在这种大的冲击下,这个城市还剩下多少,这是我是关心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知道还剩下多少。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应该把它保护好了,用什么办法保护,怎么保护,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从全国各地来看,它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把共同性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次上,来进行思考,一些比较大的,比如导向啊,战略啊,在这些问题上,要想一想。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先想到文化问题。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我们应该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城市进行研究,找到这个城市的核心,究竟那些是城市的文化个性,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动。比如说重要历史街区,历史板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个必须是要保住的。这样,这个城市怎么变,它的骨格,它的文化个性都不会变。但是我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为什么?因为那时我们太穷,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太差,急于改变功能性的设施,想搞得好一点,大一点,舒服一点,可是我们是顾此失彼,可我们现在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也不能仿制。
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第7篇
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石。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散落于民间,民众的热情与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至关重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举办文化艺术展演是湖口县的传统文化活动。每次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各基层单位都会组织精彩的文艺节目,开展竞赛活动,这充分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好戏连台,“绝活”频出,一些散落在民间的老曲艺、老工艺、老制作等因此得以重登舞台。湖口县还对青阳腔、草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的宣传,举办一系列知识讲座,发放相关知识手册,让广大基层群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对保护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适当物质奖励,筑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石。
推陈出新,增添活力,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时代气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文化传承和累积的结果,与现代文化有较大反差,这种文化反差正是文化互补和魅力所在。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适当加入新时代的文化元素,便无法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其文化底蕴就得不到生动展示。为此,湖口县积极探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文化元素的有效途径。,湖口县和九江学院签订了研究青阳腔戏曲文化的合作协议,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在资料发掘、唱腔抢救、戏曲开发利用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同时,创建青阳腔艺术研究实验基地,九江学院定期派学生到基地学习,向艺人学习技艺,与老艺人同台演出,让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学生投身到青阳腔戏曲的学习、表演和研究中去,鼓励他们结合时代特点创作新的作品。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8篇
河北民间文化资源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繁多, 这种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我省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护和利用在人们生活中扎根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是繁荣我省我市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重大课题, 也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 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休门吹歌的地方特征及艺术特色
石家庄休门吹歌是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区休门及鹿泉, 正定, 无极, 藁城井陉等县, 休门吹歌的历史悠久, 最早在元末明初石家庄休门等地就有着吹歌形式的存在, 当时的吹歌被称为吹鼓乐、吹响班、同乐会、坐棚等。休门吹歌以民间的吹打乐为主, 常在婚丧嫁娶和逢年过节时演奏, 或为民间歌舞跑驴、舞蹈拉花等作伴奏, 或在农闲时演奏自娱。休门吹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现已整理出400多首曲牌。它以管子、唢呐为领奏, 配以笙、笛、管子, 主要演奏地方民歌、民间乐曲, 代表曲目有《锔缸》、《青天歌》、《豆叶黄》、《金字经》、《小放驴》、《小二番》、《大家乐》、《小放牛》、《海情歌》等总计约四百六十三首。吹歌代表性传承人是出身祖传四代吹歌世家的付锡芬。由于缺少保护措施, 目前休门吹歌后继乏人已使石家庄这一特有的民间吹歌艺术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二、休门吹歌的的发展现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 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被忽略和忘记, 和有形的遗产相比更为脆弱和不可再生。在整理休门吹歌的资料过程中, 我们走访了休门吹歌的传承人付锡芬, 他告诉我们, 休门吹歌目前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锡芬曾选出100名徒弟, 但因没有教学场所, 规模化的传授只好暂时搁浅。因没有场所, 付锡芬的“石家庄河北吹歌艺术团”的招牌只好挂在其所住小区的门口;因没有场所, 付锡芬的400多种吹歌乐器和吹歌传授只好“蜗居”在地下室。所以休门吹歌的挖掘, 整理和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应当很好的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方针计划。
促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例如可以吧休门吹歌引入中小学和高校, 在学生中进行传播和排演, 使之渗透每个角落。如果可以建立一所培训学校, 办一个民族器乐博物馆, 将吹歌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石家庄建成一个全国性的吹歌基地, 把“休门吹歌’’做成地方的文化品牌。
三、更新观念、发展创新
优秀的东西走不出去, 这是为什么?要着力做好社会宣传, 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增强河北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继续做大做强像“河北文化周”、“杂技艺术节”等传播河北文化的经典之作, 使文化资源走出去。如何培育与发展这种文化品牌, 使它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文化品牌,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更新观念, 引导与统合并进, 使民间艺术品牌产业化。
树立产业意识, 把这一艺术品牌当做产业来经营, 大力开发经营市场。依靠市场支持艺术, 利用市场推出品牌。这就需要政策的帮扶, 资金支持等各项鼓励措施。
2、借助媒体优势, 做好艺术传播工作。
民间艺术要借助大众传媒进行广泛传播,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 提高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 强化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同, 并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中逐步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
3、在已有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
改良与创新即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传播民间艺术, 也是延展传统民间艺术生命的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加以改革创新。编演出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的艺术新品, 这样才能更加贴近观众, 并进一步获得市场的认可。
我们力图跳出原始形态的种种研究, 而将研究的主要方向放在了对其进行艺术理论的深化, 从理论的角度对其的发展趋势作出指导性的研究。探讨期学术价值, 探究其潜在的实用价值, 使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服务。整理特色而有潜力的民间音乐品种, 用现代技巧手段增强它们的表现力, 传承的同时, 不断创新, 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 催生新的具有本土特色, 扩大在全国的知名度, 使之为我省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甚至为走向国际演艺市场做理论支撑。
摘要:我国一些文化强省, 在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方面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河北省作为资源大省, 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 我们要立足于此, 培育出有特色的, 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本文以石家庄休门吹歌为研究个案, 以研究其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来分析阐述河北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发展, 以期对河北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发展进行探索。
关键词:文化品牌,休门吹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浅谈秧歌的社会功能》, 《河北文化》, 1998年8期。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