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精选6篇)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第1篇

解析现代网络中心机房规划与设计论文

1 物理环境设计

本项目主要由一栋6 层办公楼及另外一栋3 层小楼组成,出于防雷防潮考虑,我们将网络中心机房设计在办公楼的三层。机房占地约80m2,层高3m,铺设150mm 高度全钢防静电地板,从源头上杜绝静电。地板下的空间可以敷设线槽用以走线。四面墙体使用吸音防火材料,并粉刷防尘漆,从而达到消噪防尘目的。中心机房主要分“主要设备区、工作区和配电区”3 个部分,区与区之间使用钢化玻璃墙分割开,既能防止强电弱电之间相互干扰,又能保证充足的光线照明。

2 电气环境设计

作为7* 24h 全天候工作的中心机房,一旦断电会产生诸如数据丢失、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影响院里正常的生产工作。因此,供电系统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应该考虑采用双路供电设计的供电系统。平时使用三相市电供电,停电时则迅速切换为UPS 供电。UPS 设备则采用山特在线式UPS 加上松下电池柜,装机容量为50kW,保证至少4h 的延时供电,在满足机房需求的同时也为将来的设备扩展留有余量。如果场地和经费方面比较紧张的话,建议中心机房使用普遍的联合接地方案,将“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统一接入一个共同的接地系统。另外,在配电箱里为每一路供电电路加装防雷模块,以防止因雷击造成设备损坏。此外,为了防止UPS 设备出现意外的损坏,则可利用UPS 设备上自带的RS232 接口,扩展一张SNMP卡,使用SNMP 协议通过局域网将监控数据实时地传送到管理服务器上。监控主机可以通过TCP /IP 网络监控UPS 的所有工作状态,且当任何一台UPS 有故障时,都会通过管理软件、E mail 等组合形式发出告警,提醒维护人员迅速及时地解决故障。此方案具有先进的管理性及智能化,可彻底解决电池无法充电,旁路运行状态等不易发现的问题。

3 空调新风设计

为了保证中心机房的设备能够持续稳定可靠地运行,必须维持机房里恒湿恒温的状态,并控制机房里的空气含尘量。经过多轮筛选,最终采用了湿腾HST 15 精密空调来解决这个问题。该空调具有送风、回风、加热、加湿、减湿、空气净化的能力,完全满足机房的需要。

此外,机房中的机柜摆放也有讲究,最佳的方式则是将机柜以面对面背靠背的方式进行摆放,使冷气通道和热气通道分隔开,提高空调制冷率,以达到最佳的节能环保效果。

为了给机房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使用精密空调精确保证温湿度的同时,还辅以新风换气系统,主要设备是使用松下FV 02NJP1C 的新风换气机。该机器既可以在空调运行时自动关闭风阀以保证冷气不被流失,也可以在空调停用的情况下运行节能模式,给机房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维持机房对外的正压差,避免灰尘进入,保证机房里能有更好的洁净度。

4 网络拓扑和综合布线

网络拓扑和综合布线是中心机房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方便统一管理,可以将所有的网络设备集中到中心机房的网络柜中,并加装配线架,网络线缆上以数字套环清楚标识,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能快速准确地查找到问题线缆。除中心机房所在楼层外,在其它楼层设置水平布线间,使用6 类双绞线作为主干连接到中心机房。水平布线间到客户端之间则采用超5类双绞线,从而实现主干千兆终端百兆的拓扑结构。考虑到以后规模扩大及无线接入等因素,本项目扩充了各楼层的信息点,使之总数达到500 个左右。在逻辑网络设计上,则采用双核心三层网络结构,使用两台H3C S8505 三层交换机作为核心层,交换机之间运行VRRP 冗余协议,通过配置相关参数,实现了设备冗余。下联两台H3C S6506 交换机作为汇聚层,开启STP 剪切并实现流量控制。原有的H3CS1526 交换机则降为接入层,在其上面开启VLAN 功能,将所有的用户按部门划分到不同的VLAN 中,以减少网络广播域的范围。出口网络则采用Cisco 3600路由器,连接电信提供的.100Mbps 光纤,实现高速访问互联网。另外,基于安全及成本上的综合考虑,在Cisco3600 路由器和电信100Mbps 光纤之间增设一台国产的深信服下一代防火墙AF 1120。该防火墙不仅具有强大的防火墙功能,还辅有上网行为管理和日志安全审计功能,通过合理地设置上网及应用策略,便可以控制用户的上网行为,过滤诸如炒股、网络游戏、P2P 下载等不合理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其附带的网络日志对局域网进行安全审计,快速地找出网络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加以修补,进一步保证网络安全。

5 WIFI 网络安全验证机制

由于近年来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发展,致使用户对WIFI 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顺应这股时代潮流,借此次信息化改造机会,本项目在现有的网络拓扑基础上增加了无线网络,用以实现WIFI 信号的接入。

该无线网络主要采用当下流行的WLAN 技术和PoE 供电技术,加上无线控制器Wireless Access PointController + 瘦AP 的方式来实现全院范围内的WIFI信号全覆盖。在产品的选型上,从局域网络设备的兼容性、安全性及产品的性价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采用了国产的H3C AM8000 设备作为无线控制器,配合H3C WA4320 CAN 的无线AP 加上PoE交换机MS3226 组成无线网络的方案。所有的无线AP 均由无线控制器AM8000 来统一配置,统一管理,极大地减轻了配置维护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保证无线网络的安全,则可考虑采用如下的技术手段: ( 1) 关闭SSID 广播,只有知道真正SSID 的用户才能接入; ( 2) 其次,为了方便管理用户,将其分成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两种类型。其中属于院正式员工的移动设备全部进行IP 地址与MAC 地址的绑定,非绑定设备或IP 地址与MAC 地址不匹配的设备均无法登陆WLAN。外来用户则使用Radius 服务来验证身份。当外来用户登录时,必须正确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并通过WLAN 路由转发EAP over Radius 协议,交由Radius 认证服务器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才能接入无线网络。同时开始计时,超出租约时间则自动注销用户。如用户还需使用WLAN,需再一次进行身份验证。这样既能较好地防止非授权用户的蹭网行为,又能提高无线网络的使用效率,保证了无线网络的安全。

6 虚拟化系统

从 年谷歌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以来,因其具有资源池化、硬件虚拟化、高效智能、面向服务、按需供给、绿色节能等优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虚拟化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但前期的成本投入相当巨大。由于资金所限,本项目则采用了分期建设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本次规划设计只进行其中的服务器虚拟化建设。

所谓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就是利用MicrosoftHyper V 或VMware 虚拟化技术,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虚拟出多台虚拟服务器,将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与底层硬件分离开来。虚拟的应用程序可以看到专有资源,服务器则作为资源池进行管理,以达到硬件整合、统一控制、经济高效、绿色节能的目的。

根据本院现有的服务器数量和运行的服务类型,综合考虑将来会增加服务的可能性后,最佳的方案是使用VMware 公司的vSphere 虚拟化平台来实现服务器虚拟化。vSphere 属于Full Virualization,即全虚拟化,无须人为地往guest OS 中植入hypercall,因此,虚拟机可直接加载未经修改的guest OS,而且guest OS也根本无法分辨自己到底是不是跑在虚拟机平台上,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软件不兼容性的出现。

根据原服务器持续负载的情况,本方案将现有的16 台运行Intel 架构的服务器合理地虚拟到两台IBMX3850 物理服务器上。在vComputer 层次,既可以实现计算资源分配粒度的颗粒化( 如内存分配精确到M,CPU 分配精确到MHz 等) ,也可以使用DRS 进行分布式资源调度,根据负载情况调度,实现每一份的计算资源最大利用率。

在vStorage 层次,使用Storage vMotion 技术可以实现无停机的存储迁移,而Thin Provisioning则可以将虚拟机可看到的磁盘空间压缩,使之仅占用实际使用的大小,提高存储的使用效率。如虚拟化前16 台服务器平均每台使用500G 的硬盘空间,这些空间相对独立,无法进行统一动态调度,则共使用空间为16 500G = 8T。虚拟化到两台物理服务器后,每台服务器安装2T 硬盘空间,共使用的空间仅为4T,比虚拟化前减少了将近50%。另外,Data Recovery 技术则可针对每台虚拟机进行简单、高效的热备份和恢复,无需关机重启操作,在虚拟机对外提供服务的同时,完成对每台虚拟机制作Snapshot。当故障发生时,能通过还原Snapshot 达到尽快恢复系统服务的目的。相比起通常使用的GHOST 软件,时间可节约60%左右。

此外,虚拟化技术还能大大减少机房的能源消耗,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中心机房。如虚拟化前每台服务器平均功耗为550W,工业用电0。 62 度/元,则16台服务器一月电费为0。 62 16 0。 55 24 30 =3 928。 32 元; 虚拟化后每台服务器功耗为850W,则每月电费为0。 62 2 0。 85 24 30 = 758。 88 元,仅为虚拟化前的19。 3%。

7 消防灭火系统

本项目采用的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气体灭火系统,主要成份是无毒无腐蚀易挥发的七氟丙烷。七氟丙烷灭火剂,代号HFC 227ea。其灭火原理是灭火剂__喷洒在火场周围时,因其化学作用惰化火焰中的活性自由基,使氧化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从而达到灭火目的。它具有无色、无味、不导电、无污染的特点。对臭氧层的耗损潜能值( ODP) 为零,其毒副作用比卤代烷灭火剂更小,是卤代烷灭火剂最佳替代物之一。同时七氟丙烷效能高,速度快,对设备无污损。通常的做法是在中心机房外增设气瓶间,在中心机房天花板上敷设灭火喷嘴。整个消防灭火系统由控制箱、烟感、温感、光感和喷嘴联动,一旦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情况,立即由控制箱控制喷嘴进行气体灭火,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抢救险情,将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

8 结语

虚拟化技术是打造现代化的网络中心机房的核心,以其高性能、高效率、易维护、绿色环保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下是笔者在本项目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若有不足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斧正。

( 1) 由于预算和时间的原因,本项目并没有使用门禁监控系统。如果工程预算充裕,建议在中心机房各重要位置增加24h 监控探头,并设置关键时间点录像。录像至少应保存半年以上,以备安全审计核查。辅以门禁刷卡系统,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机房所造成的人为因素的破坏,保证机房的安全。

( 2) 本项目中网络直连Internet 的出口处仅有一台深信服防火墙,存在故障单点。如果防火墙宕机,则会面临全院用户无法上网的局面。如果在项目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建议引入另一条出口线路,加装一台深信服防火墙,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负载均衡设备,通过源地点或目的地址的均衡策略,以达到消除故障单点,并使用户上网速度大大提高的目的。无线网络安全应该进一步加强。后期的升级改造中应考虑引入数据加密技术来进一步保证网络及数据安全。

( 3) 正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完善网络中心机房各系统体系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地具体落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监督。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第2篇

1功能定位与设计原则

1.1功能定位

智慧水务指挥中心作为日常调度和应急指挥的运营场所,主要用于综合运营(调度)管理和应急指挥。①综合运营(调度)管理:将水厂生产、管网运行、客户供水等数据进行统一集中展示、分析、协助调度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下达调度指令。②应急指挥:与上级单位或政府部门和各分、子公司进行远程视频会议,紧密联系,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统一指挥,共同完成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坏,保障供水安全。

1.设计原则

1.2.1整体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以充分考虑项目的建设为目标,对智慧水务指挥中心功能、性能、软硬件配置等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同时,要考虑具体建设内容的紧迫程度、复杂程度、建设资金和周期等因素,为后续项目建设奠定基础。

1.2.2集约性

智慧水务指挥中心必须从功能、硬件配置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期最大限度地与原有系统兼容,以便充分利用前期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1.2.3高可靠性、高可用性

智慧水务指挥中心各种设备应用大多数都是关键性应用,因此对中心的可靠性要求很高,要求系统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行。指挥中心各种设备要求7×24小时的持续服务能力,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首先应考虑选用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技术,提供高可用服务。

1.2.4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

为了保证智慧水务指挥中心的技术先进性以及可靠性,本项目使用的软硬件设备以及维护设施,均需选择技术先进的、有技术保障的、得到广泛认可的可靠厂家的产品。

2.建设内容与实施

智慧水务指挥中心建设主要分为大屏显示系统、会务及值守系统、安防系统、设备间配套系统4个部分。

2.1大屏显示系统

2.1.1显示大屏

智慧水务指挥中心要求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控,调度值守人员需要根据可靠的显示界面做出决策,下达调度指令,所以指挥中心对可视化的要求相当苛刻。从安装环境的限制,运行可靠性及综合性能等方面分析比较:室内小间距LED大屏显示技术,相比传统的DLP背投拼接技术与LCD液晶拼接等显示技术,具有无缝拼接、色彩还原度高、易于维护、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已经在指挥、监控、演播等多种显示应用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结合实际需求,智慧水务指挥中心采用大屏显示采用了高精度小间距(1.2 mm)的LED显示大屏幕(21.83 m2,分辨率6 144×2 208),搭载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显控技术,低灰画面进行优化,让图像显示更加细腻。屏幕采用远程直流供电技术,屏体无高压交流电,消除触电的可能,保障运维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功耗更低、更节能。双电源、双信号冗余,接收卡、控制器物理双备份,可保证信号稳定传输。

2.1.2显示控制系统

显示控制系统整体采用分布式视频处理架构。即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单独的逻辑运算单元,无须配备中控设备,通过定制的控制软件即可实现对所有设备的可视化操作。因为没有中央处理主机,任何一个设备故障不会影响系统运行,同时设备更换无须关闭系统,实现快速修复。

2.1.3定制控制软件

智慧水务指挥中心的控制软件是根据中心功能定位和操作人员的实际使用需求,基于长图的分布式管理系统定制开发。控制软件分为电脑端(C/S架构)和移动端两部分,具有以下功能。①大屏显示系统控制功能:包括大屏开关操作、视频信号预览与切换、分屏显示(支持四、九、十六分屏,跨屏,画中画功能)等。②会议系统控制功能:会议麦克风升降、音频信号切换、音量大小控制等。③环境控制功能:雾化玻璃、照明、窗帘控制等。④预案保存和调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不同预案(值守模式、会议模式等),支持预案一键调用。

2.2会务及值守系统

2.2.1会务系统

作为日常调度和应急指挥的场所,指挥中心必须满足各种会议活动的要求。因此,需要配置会议发言、音响扩声系统、会议桌椅、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①会议发言、音响扩声系统。由数字音频处理器、时序器、功放、全数字嵌入式升降定向麦克风、无线手持话筒、天花喇叭等设备组成。具体设备包括:1台音频矩阵、13台定向麦克风、4个无线手持话筒、一台功放、10个天花喇叭。②会议桌椅。根据指挥中心的装修风格,配备13位座席的U型会议桌椅。材料采用高密度板基材、天然橡木皮饰面、表面环保油漆处理。椅子背面使用暖白色西皮,人体接触面使用咖啡色黄牛皮。③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预留)。紧急情况下需要与上级单位、政府部门和各下属单位进行远程视频会议,便于在突发事件情况下上线联动指挥、处理。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其他单位尚未制定统一的远程视频会议标准,所以预留必要的布线和空间。

2.2.2值守系统

值守系统用于日常综合运营及调度,由6台调度操作工作站及操作台椅组成。操作工作站根据业务需要,由4台配备23.5英寸高清液晶显示屏的双屏工作站,及一台配备28英寸4 k(3 840×2 160)高分辨率显示屏工作站组成。操作台椅根据业务需要配置5个座席,风格和材质与会议桌椅保持一致。

2.3安防系统

2.3.1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采用海康威视的人脸识别门禁考勤一体机,主要由门禁控制器一体机、电锁、专用电源(12 V/3 A)、出门按钮、通讯转换器、管理工作站组成。支持人脸识别、指纹、IC卡、CPU卡等多种验证方式,主要应用于平安社区、企事业单位、政府大楼、金融网点、监狱等室内场所。

2.3.2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前端设备由安装在各办公室及出入口等地安装室内外一体化球形摄像机组成,负责图像和数据采集及信号处理,信号通过网络交换机传到网络视频录像机存储,监控中心通过网络调用和访问视频数据,视频监控系统以IP网络作为系统数据流承载平台。

2.4设备间配套系统

按照设备要求,屏体内维修宽度空间为3.0 m,维修间的密封、防尘、防雨水、防潮排水、防鼠或其他动物破坏、防盗和与连接系统管线的安装配合等,整个屏体与维护空间安装牢固,装饰美观太方,符合装修的相关规范和规定。散热、除尘是确保电子屏长期稳定工作的重要设计项目。降温散热,即控制屏内热量,以保持屏内空气温度与器件工作温度处于正常的要求范围。同时采用屏内防尘、防湿与防腐等措施,保持屏内洁净。防静电地板采用全钢无边600 mm×600 mm×35 mm。铺设前应保持地面平整、干燥、无灰尘。同时保证地板下方铺设的线槽、线管、电缆等管道及空调系统已施工完成。确保安装固定基座完工,基座高度跟防静电地板表面高度一致。防静电地板距离地板高度为150 mm。

2.4.1配电系统(含UPS)

配电系统为设备运行提供电力,为了方便使用,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动力电源的集成度与稳定性,配电系统采用PLC控制、显示屏智能上电等技术,可实现对LED显示屏等设备远程有线控制上电,实现定时开关屏体,方便使用。此外,屏体采用“分步加电”的上电方式,既要避免大负载对电网瞬间的冲击,又要有效地保护显示屏体的工作元件,延长屏体的使用寿命。配电设计采用三相配平衡方案,保证零线漏电流为零,要求提供的两组电源均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保护地线对大地的电阻小于4 Ω。另外需要使用一个独立于保护地的信号地,供网络系统和集散控制系统使用。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大屏显示系统及操作工作站接入UPS供电设备。设备间内部署1套30 kVA的UPS配电系统(CASTLE 3C3 Pro,山特),配置32块松下蓄电池12 V-100 AH。

2.4.2精密空调

根据《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93),为保证机房内设备能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提供一个符合其运行标准要求的环境,对制冷、制热、加湿、去湿、滤尘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为满足要求,设备间安装一台艾默生DME12MCP5精密空调。

2.4.3气体消防

由于系统设备对消防的特殊要求,设备间灭火系统禁止采用水、泡沫及粉末灭火剂,适宜采用气体灭火系统。因此,设备间配置一套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HFC-227ea),由火灾探测器、自动报警控制器、固定灭火装置、灭火输送管道和喷嘴等组成。

3.结 语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第3篇

现代数据中心的节能新技术大多关注在线运行设备的能耗改进和减少,为了引导和规范全球IT行业的节能设计,Green Grid (IT企业和自由职业者组成的全球性组织)已提出PUE和DCiE两个能效指标。PUE=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IT设备能耗,PUE是一个比率,基准为2,越接近1表明能耗水平越低。DCiE=IT设备能耗/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100%,DCiE是一个百分比,数值越大越好。然而,作为数据机房的关键性保障设备,备用发电机组在保证其可靠性、安全性和冗余供电系统的主要功能时,常常忽略如何节能和节能潜力如何的问题。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增大,尽管由于强调能源效率和降低功耗而使单位面积消耗功率[kW/尺]预计降低,但预计总用电负荷[总MW]却迅速增长(黑线),参阅图1,故发电机组在数据中心的需求数量和容量也越来越大。

除上述原因外,发电机组数量和容量激增的一个关键因素为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数据中心标准,通常参照Uptime Institute制订的Tie标准。该标准根据用户需求将数据中心分为1~4级(参阅图2),分级比较参阅图3。从图4可知,TierⅡ和TierⅢ发电机组为2倍,TieⅣ为4倍。

如此大的备用发电机组需求,通过制订行业标准进行合理选型,在满足上述Uptime Institute规定的保障率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备用发电机组台数和总容量,提高节能效果。

目前,发电机组各供应商和设计单位都按照国标GB/T2820 (等效于ISO 8528)将机组的功率定额分为四种,即连续功率(COP)、常载不限时功率(PRP)、常载限时运行功率(LTP)和紧急备载功率(ESP)。根据ISO8528和Uptime Institute,各种功率定额定义如图5所示。

Uptime Institute规定如果每年连续运行超过500小时将采用连续功率(COP)。目前大多数设计院和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进行数据中心设计时遵循Uptime Institute规定,采用连续功率选用备用发电机组,进一步增加机组容量和数量。如果在机组选型时,按照常载限时功率(LTP)计算将减少20%的机组容量,节约20%的能耗。

2 数据中心IDC柴油发电机组常载限时功率(LTD)的选用

Uptime Institute是一家致力于为数据中心行业提供认证、信息技术产业研究、技术咨询以及其他服务的会员组织。该协会位于美国,根据北美堤岸网制订认证Tier级别。北美电网设备严重老化,并且电网与我国电网不一样,大部分并非环网运行。即使2003年8月14日北美大停电事件,经过29小时的抢修,到2003年8月15日,美国东部时间21:03,纽约市的电力供应即全面恢复。到2003年8月21日,虽然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电力供应还未彻底恢复稳定,但大部分都已正常供电。因此,备用发电机组系统没有必要按大于500小时连续功率(COP)定义。

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造成500kV变电站有15座停电,电力线路1 19条,220kV变电站86座全站停电,电力线路343条。最严重的局部地区电力中断不超过20天,小于500小时。据2013年2月21日新华网能源频道国家电网发布的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2012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域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城市供电可靠率达99.941%,年户均停电时间减少1.74小时,安装智能电表累计超过1.2亿只。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735%,年户均停电时间减少6.14小时,全年为11.53万无电户、49.37万无电人口解决了通电问题。同时,国家电网也首次对外发布了2013年履责承诺,如杜绝发生大面积停电,城市年户均停电时间小于5小时/户,农村年户均停电时间小于20小时/户。

相应地,柴油发电机组在数据中心IDC上的应用,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机组的重要程度非常高,也即可靠性要求高,必须能随时投入使用;

(2)机组作为紧急备用电源,实际投入使用的概率低,这一点在市电可靠场所更为明显;

(3)机组的主要负荷为UPS及机房空调,其中UPS等非线性负荷占到机组总负荷的40%以上,系统中存在比较大的谐波;

(4)通常有两路或以上的市电供电,市电的可靠性非常高,所备柴油发电机组年运行小时不可能超过400小时。

针对上述应用特点,我们可以按照LTP选择发电机组额定容量。机组具有每12小时累计1小时10%的过载能力,这样实际上是在按主载功率选择机组,从而提高机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中计算出所需保证的最大负荷容量后,即可把此容量作为对机组的常载功率要求,无需考虑机组平均负载率的问题。因为机组实际投入使用的机会不多,主要运行时间为维护试运行。

一般工厂对日常维护的建议是一个月至少启动一次,空载运行15分钟,按照每个月机组空载运行15分钟(负载低于30%时按30%计算),再假设每年满载运行500小时(30000分钟),则其平均负载率为(30%1512+100%30000)/(1512+30000)=99.5%,满足LTP要求。

实际应用中,选择的机组容量通常都偏大,这可能与设计选型时考虑的是极端情况(如最大负载),而该极端情况实际出现的概率总是较低有关。

3 总结

我们可以从制订适合中国数据中心备用发电机组的选型标准中作出针对性的安排,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可靠性,以节约能耗为目标,按照LTP选择发电机组额定容量。实践证明,该方案能够减少20%的机组容量,节约20%的能耗。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报:世界一流电网具备哪些特征?http://www.chinaero.com.cn/nyygd/nyyzg/2012/02/114232.shtml

[2]国家电网2012年解决49.37万无电人口通电问题.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3-02/21/c_124373030.htm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制作中心;实验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33-02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中心是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展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本文以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制作分中心的建设为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实验教学的理念、体系、运行模式等问题展开探索。

一、中心概况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实验中心2010年获批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广播电视制作分中心是该中心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分中心始建于2004年。2006年,学院提出按专业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决定对广播电视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现电影电视系)等系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2008年,1.3万平方米的视听中心大楼建成,2010年9月,第八教学楼建成,其内设非线性编辑实验室(15间)、摄影基础实验室(5间)、节目制作实验室(7间)、平面媒体实验室(1间)、广播电视一体化实验室(8间)、新媒体实验室(2间)和影视剧创作实验室(2间),使分中心的水平和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2011年,学院为分中心购进数字3D高清“8+1”转播车,国际领先水平的3D、RED系列高端数字电影机10余套,国际先进水平的飞思大画幅数码变焦后背等。优良的教学设备使学生在校能得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全程化实践锻炼。

目前,分中心承担了学院5个专业的相关实验课程,每年上课学生在4000余名,实驗人时数每年约20万人时。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分中心着力建设与“传统媒体、电子媒体和新媒体”相关的教学实验,充实广播影视的传统实验教学,并带动其它实验课程的建设。开设“数字媒体艺术解析”专业选修课,以及开设“3D高清转播车工程”拓展课等新课程,层次分明,衔接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更加完整。

二、中心特色

(一)树立“专业+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分中心突出学院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和电影电视系(原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提出的“五自三出”(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专业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中心任务,树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协调发展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充分考虑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点,深刻认识和把握广播电视类课程的基本规律,科学设置实验课程,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在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环节,构建学科基础厚实、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纵向分层、横向贯通的实验教学体系。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依附于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独立地位,难以形成独立的、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也影响到从事实验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的积极性。分中心在原有教学计划基础上,打破课程壁垒,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组成一个完整的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实验课程按照不同专业,打破年级壁垒,把实验课程进行纵向整合。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验证到创作,由基础到创新,逐步提高。由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个性化创新性实验,有序地向纵深发展,组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阶梯式的提升。其次,实验课程横向互动,打破专业壁垒,实施跨专业整合,培养综合创作能力。分中心建设成一个由多个实验室平台组成的完整而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特别强调对本科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影视创作技术和艺术思维的训练,使实验内容体系在“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和自制”培养上进一步优化。

(三)打造产学研合一的创新平台。艺术实验室不能简单地定位于教学实验,应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建设,要赋予艺术实验室更多的功能,如科研、生产等。中心采用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维一体”实验室建设思路,尽可能地实现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把实验室建设成产学研合一的创新平台。

第一,中心部分实验室,实行工作室制,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合一。影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很强的影视专业实践技能,其科学的影视实验教学管理也功不可没。分中心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成立以实验室为单位的非社会化的工作室,模拟社会影视制作的环境进行教学,聘请在影视专业制作机构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教师,以项目驱动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社会化的影视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参加实验的主动性。实验中心下设的惠普卓越中心、联想创新中心是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工作室,在过去几年中,这些工作室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参与了《巴山女红军》、《父亲》、《战火西北狼》、《热血英雄》、《亡命天涯》、《国战》等电视电影作品的策划、拍摄与制作,其中一部分作品已在中央6台、中央9台、四川电视台播放。

第二,中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验教学平台。中心根据影视专业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恰当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合作模式,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一是组织影视公司进学校。利用校内影视实验设备,将影视公司的师资和项目带进高校。二是自建实验实训基地。目前,中心已与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四川网络视频台、雅安上里古镇影视拍摄基地、峨眉电影制片厂影视摄影大棚、成都华域欢乐数字娱乐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长期签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此同时,中心也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已与惠普公司共同建立的惠普卓越中心、与联想公司共同建立的联想创新中心,而即将修建的综合性教学实训基地影视制作摄影棚,将承担影视合成、灯光照明、声音、影视美术等多项课程的教学实训工作。

nlc202309012224

第三,加强科研科研建设,以科研新成果带动实验教学。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心承担了多项省级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通过广播电视一体化综合演播室建造、高清影视合成、影视制作摄影棚设计等项目的研究,积极探索实验室建设的最优性价比方案,利用中心的辐射作用,为其他专业和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加速新技术、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向实验教学领域的转化。

(四)通过竞赛氛围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专业竞赛,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践为主的影视艺术类创新创业大赛是检验大学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新的舞台。中心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加全国性影视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支持、技术支持、教师指导、组织保障。中心常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大学生校园DV大赛、华语大学生影视奖等大型专业赛事,已获奖60余项。

其次,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中心组织各专业(方向)定期举办各类“作品汇报展播”或“汇演”,要求每个专业的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将自己的课程实践教学成果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汇报展示。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打造出一批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形成品牌效应。例如,演(导表)专业的学期小品汇报,高清影视剧制作方向的DV作品展映等,而由我系主办的“金芙蓉”校园DV大赛,从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被推荐参评国内外高级别的专业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中心的应用前景

(一)符合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从传媒行业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传媒行业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从高等教育来看,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近两年,河南驻马店连续召开了两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178所国内高校发表了《驻马店共识》,《驻马店共识》就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特色办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模式。可见,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时代正悄然来临。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顺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既是全国新建院校的共同使命与挑战,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

中心的建設理念就是通过中心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现实验教学多样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内容现代化、实验评估系统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环节,构建学科基础厚实、专业特色鲜明的从基础应用实验、综合设计应用实验到个性化创新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更与现代以至于未来的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要求不谋而合,更符合了当代教学模式的新形势。

(二)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教学模式。中心建设主要围绕“影视基础理论培养”、“专业技能方向培养”和“项目实施能力培养”三大模块互为依托,打造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教学平台。影视基础理论培养主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以引导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形成系统性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专业技能方向培养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为今后在行业实践中解决相关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运用基础。项目实施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充分利用中心条件与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动手能力的全方面培养,该模式形成职业与教育的特色,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原则:培养的人才既有专业特长同时兼有岗位适应性和创造性。在“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在“应用型”“地方性”“融媒体”的政策方针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应用型教学定位的“四性特征”,即:教学的应用性,专业及方向设置的地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现场性。

(三)提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近年来,我系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影视剧制作为中心设置专业和方向,目前已形成全面覆盖影视制作各环节,各专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哺育,应用型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专业体系,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保障。近两年,积极寻求校外合作,带领学生参与拍摄微电影作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握作品的宏观导向。以广播电视制作中心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创新训练,多出作品、出成绩、出效益。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提供设备,提供场所,提供实践基地,于2013年至今,成绩显著,2013-2014年间,我系学生荣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9项、省级项目93项。

四、中心未来发展

经过10年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建设实践,广播影视制作中心已初具规模。分中心现有仪器设备2050台(套),总价值7000万元。中心独立完成多部电视电影广播作品,这些作品先后在中央6台、中央9台、中央10台、旅游卫视、四川电视台播放,多次承办“四川电视节影视教育与传媒发展高峰论坛”等业内大型活动,共获批4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个“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包含26个子项目)。未来,中心将从下几方面努力,加强自身的发展。

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不断强化培养掌握“五自”能力,达到“三出”的目标,紧密结合影视类专业特点,努力把分中心建设成为支撑新时期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第二,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以内涵式发展为着力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及传媒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合并、优化、更新。

第三,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进、调整和补充机制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建立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第四,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多渠道争取政策和建设项目支持,扩大经费来源,以项目带动分中心建设。

参考文献

[1]高红,阮亮.开设自主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6):60-62

[2]罗自文,当前影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35-139

[3]陈卓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9,17(2):95-98

作者简介:

陆薇,(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武琦,(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编导。

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第5篇

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主张为: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二极之间还存在着其他可行的方式,即人们可以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对话和利益诱导来确立公共价值,通过相互信任以实现共赢,通过相互合作减少非理性行为。该理论在现实中最大的应用价值是提出在社会治理革新中,要打破只依靠政府的“单中心治理”模式,确立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因此,参照该理论构建起多中心治理体系有助于促进当代中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而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这种看似缜密的理论也有局限性,我们不能仅把该理论简单地移植于中国,而必须考虑该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并根据国情予以借鉴。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社会治理;适用性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行了崭新定位,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革新旧的社会治理体制,打破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单中心治理”模式;而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治理应该依靠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协商共治,不是只靠政府;毋庸置疑,该理论对我国思考如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参考价值,因此分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很有必要。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介绍

(一)多中心治理诞生的理论背景

在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方面,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的两大派别:市场派(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市场理论基础之上)和政府派(建立在托马斯?霍布斯的主权理论基础之上)。

持市场观点的学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对公共事物的良好治理。然而,由于市场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特点,在现实中,市场遭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出现了诸多市场失灵现象。

针对“市场失灵”现象,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该理论十分强调政府在公共事物治理中的作用,因此重视政府作用的这类人士被称为“政府派”;可是政府在公共事物治理过程中同样也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例如政府获得的信息不完全)的影响而出现失灵现象。

(二)多中心治理的主要涵义

由于市场或政府在公共事物的治理过程中均会出现失灵现象,所以需要第三部门即公民社会也参与到公共治理中,作为“第三只手”去弥补另两只手的不足。于是,许多学者开始认识到公民社会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发展了新公共治理理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以下简称“奥氏”)就是这些学者中的佼佼者,她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研究,创立了著名的多中心治理(Polycentric Governance)理论,并凭借该理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奥氏的多中心理论主张:每个行为单位既会独立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传统的市场行为),又会相互协调合作(自主治理);每个行为体的官方地位独立、权力有限,没有任何一个行为体能作为终极权威去超越法律;如此一来,它就打破了单中心体系中只存在一个最高权威的权力格局,构建起一个多元权力中心并存的治理网络。该理论的核心主张就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层级的制度安排,实现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方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以达到对公共事物的有效治理。

这一理论明确提出“社区组织自发秩序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与以多中心为基础的新‘多层级政府安排’具有权力分散、交叠管辖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多中心公共论坛和多样化的制度以及公共政策安排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公共利益持续发展的目的。”[1](P10-47)也就是说,多中心秩序作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存在于公共领域,并且独立于市场秩序和国家主权秩序之外,而且人们能通过这种多中心秩序来有效减少只靠市场或政府进行公共治理时出现的诸多失灵现象。

(三)多中心治理的优点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治理的知识和方法。与传统的治理理论相比,多中心治理有三个明显的优点与特色:第一,多中心治理能为公民提供多种选择以使公民更好地享受权利;第二,多中心治理能大幅度减少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不足或过量的现象;[2]第三,多中心治理能够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性和民主性。

通过对多中心治理内容和优点的介绍,我们可知多中心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以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它有利于转变一国传统的从上到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并逐步构建起从下到上、从民众需求出发的为民众服务的新模式;它也有助于一国政府在倾听民众意见的过程中,与广大社会民众建立对话、协商的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有效地协调普通大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以便及时化解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价值目标。[6]因此,拥有诸多优点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应该“因地制宜”地被借鉴运用于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革新中。

二、多中心治理与当代中国革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契合性

(一)多中心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13年,中国决策高层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必然要求中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充分释放民间活力、建设一个高度自治的公民社会是最核心的内容;于是,如何为社会松绑、助力公民社会的自我发育与生长,也就成为当代中国革新社会治理模式时的重要考量。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打破了由政府单一垄断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的神话,其倡导的社会自治及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对于构建一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社会秩序无疑具有积极价值。[3](P78)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逐步构建起多中心的社会治理框架是推进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多中心治理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众所周知,民主并不限于选举,民主治理才是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人民通过各种途径直接参与自治组织的治理、参与对公共事物的治理,就是民主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在当代社会,人们通常认为基层民主政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的内容,而除了民主选举外,其他三方面内容就是民主治理的基本内涵。[4]因此,在我国若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推进民主治理。而多中心治理要求不同治理主体间按照公共规范建构起一种公共服务或责任再生产的制度机制,其核心精神是充分扩展人类的合作理性,这深刻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内涵;因此,建立多中心的社会治理结构框架实际上是推进社会民主治理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它也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要求。

(三)当代中国已基本具备实行多中心治理的制度环境

谈到社会治理,必须考虑治理主体的选择问题。一般而言,政府作为国家最为庞大且最具权威的组织,是社会治理主体中最重要的力量;然而,它却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政府是所谓的“全能型”政府,在国家的强力干预下,社会自身甚至不能独立于政府而存在,不仅社会自组织的程度很低,民间旧有的各类社团组织也被纷纷取缔。[5](P56)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我国不具备适宜的制度环境去实施多中心治理。

但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经济领域管控的放松,民营经济开始勃发生长;与此同时,一个独立于国家力量之外的公民社会逐渐萌芽发展,并初步显示出繁荣壮大的潜力。90年代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新一轮改革启动,民间社会又得到新的成长契机,慈善、环保等非政府组织也渐次发育,社会自组织的程度提升,并朝着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方向发展。[6](P326-350)显然,一个不断自我成长的民间社会逐渐发展成型,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为重大的实践成果,过去社会由国家单一管控的局面正逐步被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等多元化的力量所打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种关于多中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在中国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奥氏的这一理论自然成为当代中国人思考社会治理问题的一种理论框架。

三、多中心治理在我国的运用分析

(一)理论层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社会治理角度下的多中心其实是一种结构方式,其核心要素有二:一是政府尽管承担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职能,但它只作为多元治理主体的其中一方而存在,且不能对社会事务包揽无遗;二是公民社会自身的发育完善必须以充分的社会自治为条件,这种自治既包括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代表的企业行为,又涵盖各类公益性非盈利组织的自治行为。多中心治理指向的是一种现代的社会格局:一方面,它要求政府行为必须权责对应;另一方面,它也以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自治的制度严格限定政府的权力,使之不能随意扩张。在多中心治理格局中,公共价值可以通过多元主体间适当的沟通、对话等方式来确立,多元主体彼此也能通过相互信任与合作达到共赢。但这种看似缜密的理论自身也存在某些局限性:第一,多中心治理易使公共治理陷入“无中心”的漩涡;第二,多中心治理理论成立的制度环境不具有普遍性。[7](P30-45)

虽然前文已详细分析了多中心治理与当代中国革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契合性,但是鉴于以上两点多中心治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我国在运用该理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时,必须要严格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务必要协调好多中心治理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第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不断健全与完善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实行提供切实可靠的制度环境。

(二)操作层面需要采取的对策

概括地说,多中心治理对革新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只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适用性;所以在现实的具体实践当中,我们绝对不能完全照搬这一理论模式。因此,为了尽量避免出现“好理论的应用带来不好的结果”,我们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奥氏多中心治理理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上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完善:第一,政府必须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并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则以引导社会治理;第二,创造一切必要与合适的条件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8](P130-135)第三,推动社会组织充分发育和完善以使公民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四、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充当了经济建设的主体,这导致了政府权力异化等一系列消极影响的产生。从这一点来说,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当代中国革新社会治理模式具有极大借鉴意义。我国政府可以在借鉴和吸收这一治理理论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渐开始有所为、有所不为,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要逐步摆脱经济发展至上的逻辑,更加关注民生,更加积极地开展社会建设,推动公民社会不断发育成长,逐步构建起政府行政调控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自治机制三方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网络,形成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正是奥氏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改革与完善我国当前治理体系的启示,也是该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价值。(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第6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机房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笔者最近三年先后参与了苏州建行(全国建行系统五大城市行之一)数据中心机房、建设银行总行苏州信用卡分中心(存储和处理中国南方地区的信用卡数据与交易)的数据中心主机房的设计与建设以及苏州建行新区主机房的改建等项目,在这期间也得到了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数据中心技术专委会副理事长沈卫东老师等业内专家的指导帮助,参观学习了上海农行计算机主机房、厦门建行计算机主机房、中国建设银行数据中心(上海)计算机主机房等业内较先进的数据中心机房,感受颇多。在此,就自己参与的以上项目实践经验,总结了几点在机房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同时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能看到更多有价值的经验与业界的同仁分享。

一、精密空调容量规划

近年来,随着银行电算化业务量的迅猛发展和以刀片式服务器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集成度设备的大量投放到机房中运行,数据中心机房内单位面积的热负荷正日渐增大,已远非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如国家标准(GB50174-93)及中国建设银行2000年分布的《计算机机房装修规范》等文件中都将200~250W/m2作为数据中心机房的制冷量标准,而实际上现在装载着刀片式服务器的机柜,负载容量超过5kW以上是很平常的事,而随着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设备的功率密集度将呈现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机房内设备功率密集度的增加势必会导致发热量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仍按照过去有关标准所规定的200W/m2的制冷量来设计,将无法满足现今新一代数据中心机房制冷需要。如我们苏州建行数据中心机房各种计算机设备的装机容量从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的两年半的时间就近翻了一番多,而且增加的多是P550、P570以及大量的刀片式服务器等功率密度非常高的IT设备,整个装机功率已由原来的66kVA骤增到了目前的138kVA,机房原来尚余占总面积约五分之二的空间也几乎全被新装的各种服务器、小型机所逐渐占据,原来我们的精密空调是按照 415W /m2配置的,在2005年9月机房刚启用之时,整个精密空调几乎有一倍左右的余量,而现在每当时临夏季高温就有捉襟见肘的感觉了,盛夏来临,最担心的是邻近的两个以上精密空调模块同时发生故障,如果这样就极易造成机房局部区域制冷能力不足而导致过热的现象发生,据了解,像这种因对机房内设备功率增加估计不足而导致机房空调制冷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如果我们在早期对机房日后负荷的增加估计不足,今后想要在已经正常运行的机房中再进行空调增容,安装新的精密空调,其难度与风险都将是非常大的,因为在负荷很大的机房中要想关掉精密空调一个甚或半个小时再施工,实际上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空调当其数量众多的铜管在运行着的机房内烧焊时,稍有不慎就会因机房内运行空调出风助燃火势而引发火灾等重大事故。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在机房初期规划阶段就对这些问题都予以充分的考虑,放足余量。根据目前计算机设备的制冷需要并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需求,我们认为,数据中心机房的精密空调制冷量至少应配置到每平方米700W左右,密度特别大的机房甚至还要放大。

二、UPS三相输入的零线线径要适当加粗

按照通常的电工标准和经验数据,零线线径一般取相线的50% ~75%,而实际上,由于计算机机房内小型机、服务器等容性负载的非线性特性和由此而带来的谐波等的干扰以及三相负载不平衡的影响等,使其零线电流往往要接近或者超过相线的电流值,有的地方甚至还会出现零线电流加倍超过相线电流的情况。因此,如果我们的零线不具有能够承载足够载流量的线径,就会使零线线阻变得很大,零线电压(零地电压)随之升高,严重的还会使零线的导线发热,甚至造成零线开路(脱零)等严重事故。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以容性负载为主的计算机机房中,建议将UPS三相输入的零线线径放宽到相线线径的1.2 ~ 1.5倍,这样可以十分有效地减少谐波的干扰,降低零地间的电压。

三、关于“零地短接”问题

我们建行总行苏州信用卡分中心机房建成后发现,UPS输出端的零地电压高达3.6V居高不下,当时考虑过用再打接地桩的办法来抑制零地电压,却因该大楼位居闹市中心,周围全被高楼大厦包围,实在难于实施;但如果放任不管,则如此高的零地电压对于主机房内重要的计算机设备的上线使用,存在严重隐患。因此,我们尝试用零地短接的方法来消除零地电压,因为一旦零地短接,零地电压必然会下降。然而按照过去的规定,供配电采用“TN-S”接法的电源系统是严格禁止将零地进行短接的,怎么办呢?之后,我们参考了大量资料后,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规范中关于UPS电源输出零地必须短接的要求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四、互为备份的UPS备份余量必须充足

互为备份UPS就是指当一台UPS出现故障无法运行时由另一台UPS将它的负载全部接管过去,同时不允许产生任何短时间的停电间隙。因此对互为备份的两组UPS来说都必须具备足够的承载余量,否则的话,一旦切换,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某单位有两组UPS,2*100kVA冗余的一组加100kVA单机的一组,它们分别供给双电源服务器的两个电源输入插座中,其中双机冗余的UPS目前每台的三相负载分别为 25%、27%、24%;单机UPS目前的三相负载分别为47%、49%、46%,虽然看起来它们的负荷都不算大,但是从原理上而言,该UPS系统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互为备份的作用,在本例中如果单机UPS发生故障时其负载切入冗余并机的UPS中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切入时冗余并机UPS每台的各相分别只承载单机UPS负载的 23.5%、24.5%和23%,加上冗余并机UPS本身的负载一共也只有 48.5%、51.5%、47%的负载,余量还是非常之大;但是当并机UPS发生故障时,则切到单机上的将分别是 50%、54%和48%,加上单机原来的负载,总共负载为 97%、103%、94%显然已经超出了单机UPS的负荷承载能力,一旦切换必将会引起单机UPS的宕机(三相电源中任何一相超载都会引发宕机事故)。

五、关于机房装修中的几个结构方面的问题

1、因为计算机机房建成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常还将会有各种计算机设备进入或移出主机房,而到时唯一的路径就是包括各道隔断门和通道门(包括消防安全门)等在内的机房通道,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可能去拆除隔断或玻璃的,因为彩钢板、玻璃等拆了以后即使装得再好,也总会留下形状、色差等的不协调之处,给我们漂亮的机房带来难以挽回的缺憾。因此,在机房设计之初,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日后大型设备进出时的尺寸所需,如门的高度要有2200mm,因为现在很多计算机设备高度都是达到2000mm的,搬运时还必须考虑到装载设备的车的高度;横向尽量做成双开门,尺寸应不小于1500mm。转角的尺寸也要考虑到今后比较长的设备能转得进去,而消防应急门平时一般不开启,所以不如将其做得大一些,以备今后应急之需。今后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功率密集度的发展趋向难以预计,因此,空调、UPS等设备的扩容也将是很多见的事情,因此像此类大型设备的日后增容等情况也都必须要加以充分的考虑。

2、新风机尽量不要装在吊顶上,有些地方在机房建设时为了节省空间和使机房下面显得更为整洁,将新风机装在吊顶上,实际上这样做给日后的维护修理带来了无穷的麻烦,因为这样一来每次检修都必须要爬上3米左右高的顶上,还得拆掉吊顶板,才能实施。因而有些地方实在怕麻烦就干脆不做清理维护或干

脆将新风机内的滤网全部拆掉。但事实上不进行清理除尘等维护,风阻会逐渐增大而新风量会变得很小;如果将新风机的滤网拆去,则会使室外的灰尘失去阻拦长驱直入,机房的净化保洁功能从此无法实现,长久下来,必将会影响到计算机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而按照正常要求新风机一般每二个月就必须要更换一次滤网,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应该尽量将它安装在容易进行维护操作的地方,使它的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其次再考虑机房的整洁与美观等。

3、VRV空调的下水管道不得并入大楼雨水管VRV空调因为其具有吸顶的内机和集中式的外机以及自上而下的送风形式等特点,因此不失为一种节省空间、节省电力,并且能给人员带来舒适感的空调设备,因此,在现代化人机分离的计算机机房中,除了主机房等机器设备密集的地方,如监控机房、终端设备机房等操作人员集中的地方一般都会采用VRV空调来满足机房操作人员的需求,但是因为VRV空调安装在机房之中,受环境与空间等因素局限,给它冷凝水的泄放带来了困难,有的工程承包公司为了图省事,往往将其下水管道直接接入到大楼的雨水管中,其实,这样做的危害是相当大的,雨水管因其有时的设计流量非常小,容易引起泥沙等的淤积,而淤积后一旦碰上下大雨,雨水来不及排出,就会从VRV空调冷凝水管接入口处外溢,有时外溢水量甚至很大,威胁到整个计算机机房的安全。为了避免日后事故隐患的发生,我们应当在机房建设之初即行严格把关,将VRV空调的冷凝水下水管单独铺设,这看起来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如果不注意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而当机房投入运行后再要整改就是难上加难了。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精选6篇)现代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 第1篇解析现代网络中心机房规划与设计论文1 物理环境设计本项目主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