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与采访策略
心理分析与采访策略(精选7篇)
心理分析与采访策略 第1篇
关键词:民生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一般来说, 民生新闻采访实践选题, 往往会与其他类型的新闻采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与其他新闻类型相比, 民生新闻往往更加需要从平民的视角来进行相关选题角度的设置工作。在民生新闻的产生前期, 记者在进行采访的选题工作时, 往往更多的是基于政府、政党以及新闻媒体视角, 来进行新闻的采访和报道, 又或者是基于某种新闻事件, 来展开选择研究与分析, 其往往过分注重对国家政策的发布与解读工作而忽略了对社会民生的充分关注, 导致民生新闻在长期的采访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类似新华体的固定的模式, 从而使得民生新闻采访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与固定性。
一、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
简单来说, 民生新闻所指的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虽然民生新闻属于社会新闻下的一个基本类别, 但是其内容上却更加注重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状态与生活空间, 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民生新闻能够充分地以民本思想来作为重要基点, 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的传播对象,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传播手段, 把城市百姓中的各种麻烦事、身边事和关心事来作为其最主要的报道题材, 通过记者的跟踪报道与现场调查等方式来进行新闻的采编与制作工作。由于传统新闻学领域在对新闻体裁样式进行划分时, 往往都是遵循单一的标准, 而民生新闻却是一个由多种标准共同作用的划分结果。因此, 严格说来“民生新闻”并不能算是一个与新闻体裁样式有关的科学概念 (1) 。
二、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
(一) 捕捉关键信息
在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采访对象是整个采访活动的主体部分, 而新闻记者则在整个新闻采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记者在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并不需要过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而是需要合理地引导采访对象对其所了解的采访内容进行充分的发挥。通常情况下, 记者的采访提问工作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且容易受到采访时间的限制作用。这就要求其在进行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必须明确其所要采访的主题内容, 确保整个采访过程都能够充分地围绕主题开展进行, 确保记者的提问能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来避免其过于抽象空洞。同时, 要求记者必须要有敏捷的思路, 能够及时发现被采访对象谈话中的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提问。此外, 记者要确保其所提问的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启发性, 能够有效地引导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 从而促使其能够有效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对主题内容进行不断的深化。
(二) 切合百姓视角
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的策划与选题时, 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从百姓的角度来进行充分的思考, 从而促使其能够有效地为新闻报道选择一些更加符合百姓需求的主题与内容。为了能够促使其所报道的新闻更好的贴近民生, 就要求记者及时关注基层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 并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分析, 来确保其所制作出的新闻能够对全局起到一定的启示与指导意义。此外, 记者在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以充分贴近观众的角度, 以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突出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为基本标准, 来进行新闻价值的合理判断。其中, 对民生的医疗政策、经济资讯以及关乎便民服务和劳动就业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报道, 往往能够受到更多群众的关注 (2) 。
(三) 完善采访策略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意志与思想交流往往都是通过言语进行的, 这就使得言语活动在人类的各项交际形式中占据了非常关键性的地位。记者在进行实际的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和形形色色的人, 由于被采访者的职业、年龄和性格以及文化修养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要充分地结合实际情况, 来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采用不同的采访手段, 并对采访中所面对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提前对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与了解, 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采访策略以及应对措施, 确保其能够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促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
三、民生新闻的采访策略
(一) 民生新闻记者要注重采访重点
通常情况下, 新闻的采访活动往往是需要针对一个特定的目标而开展的谈话, 这就要求记者再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必须明确内容的重点, 然后再进一步围绕重点对其进行更加全面而又深入的采访工作。由于报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所进行的深度报道, 所以说记者要抓住这个优势, 努力做好民生新闻的深入报道工作。在进行深度报道之前, 记者要充分地从大的方面出发, 并进一步从小的方面着手实施, 依据采访的主要目的, 来充分考虑被采访者与受众以及主要报道意图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性问题, 有效的抓住采访问题的主要特征, 来避免其出现过大或者过空的问题 (3) 。
(二) 民生新闻记者要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进行民生采访的工作时, 对采访资料进行提前的准备往往能够使得采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这就要求记者要及时的将采访对象所做过的与采访有关的事情进行充分的整理, 并仔细的分析被采访者的个性特征, 同时要对所要采访的民生事件进行分析, 仔细的考虑引发该事件发生的各项社会原因, 促使其能够在真正的采访工作之间, 对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与资料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 尽可能的获取与被采访者有关的更多资料, 从而确保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的提问, 防止其出现卡壳的情况。
(三) 民生新闻记者要思维敏捷灵活
在进行民生新闻的深度采访中, 新闻记者只有确保其所进行的提问能够做到条理清楚和机敏恰当, 才能写出真正符合群众心理需要的民生新闻。即使记者在实际的新闻采访之前也已经提前进行了相应的准备, 但是由于新闻的实际采访现场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 这就容易导致其在采访前所设想的内容与实际的采访情况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因此,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缜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思路, 才能在采访的过程中, 才能充分的采用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的问题模式, 来对被采访者进行问题的提问与采访工作, 促使民生新闻的采访能够更具穿透力。
结语:
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 作为民生新闻的采访记者, 在进行实际的新闻采访过程中, 要求记者必须充分的站在百姓的视角来进行深入的思考, 确保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能够更加平等, 从而促使被采访者能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记者的真诚, 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信任, 从而让被采访者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可信, 帮助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能够进行心灵的沟通, 从而进一步促进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深入交流。新闻的采访提问技巧是一门哲学, 需要记者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
注释
11 练峰.广播电台民生新闻的采访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8) :118.
22 农光华.浅谈民生新闻采访的策略与技巧[J].科技风, 2013, (21) :182.
33 刘芬.民生新闻采访问题与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8) :205.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分析 第2篇
既然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辅相成,新闻记者就不能重此轻彼,两者都要过硬,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如果采访不过硬,则新闻写作的内容、材料、情节、细节,事实的真假、曲直、深度、广度就会变得抽象和模糊;如果写作不过硬,则新闻采访不能转化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使前期采访前功尽弃,徒劳无果。
新闻写作离不开采访,而采访离不开新闻事实,否则,写作和采访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全国道德模范党素珍的事迹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反响很大,这首先是她有《50年的坚守》这样的事迹存在,然后,通过许多记者深入挖掘,采访很多接受过她服务的矿工和老人家的子女之后,最后才报道出来。这一环节实现了事实到新闻转化,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在党素珍的报道中,报道了她凌晨在井口为矿工送水、缝补衣服,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矿工簇拥着把她托入救护车,眼望急驰而去的救护车滚下热泪,像这样细小的情节,被当时正好在现场的我捕捉到(当时我就在她服务的矿井作宣传工作),这些鲜活的事实,说服力强,感动了读者,衬托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为这一典范人物的推举和奉献精神的传承弘扬发挥了重大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深入实地采访,和鲜活的新闻事实,党素珍的报道会有这样成功吗?“七分采,三分写”,由此可见,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又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我们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关系问题所持的唯物辩证的观点。
参考文献:
现场采访语言风格与受访者心理关系 第3篇
采访是新闻的直接来源,其主要对象是受访者,其心理状态决定着新闻源是否顺畅。对于很多记者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写稿件,而是如何得到受访者的理解与支持,获取最多的信息。由于受访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不同,所以面对采访的心态也不同。优秀的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会灵活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把控全场,因为语言风格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和受访态度。如果语言运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语言运用不当,就会产生多此一问、画蛇添足的感觉。
受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性格特点、审美情趣和采访对象、采访目的以及采访内容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现场采访的语言风格要呈现鲜明的个性特征,或简洁明晰、质朴平实,或声情并茂、泼辣犀利,或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找准突破口,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保证采访取得圆满成功,报道客观公正的事实。
二、采访者的心理类型
新闻工作者都知道,采访现场的环境是多变的,这就对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采访实践中,记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受访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采访的顺利进行,而记者必须通过合理沟通来开启受访者的心扉,挖掘新闻素材。
受访者的心理类型大致有三种:第一是积极配合型。绝大部分受访者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对采访的内容和目的持理解态度,采访时会主动配合记者,他们的健谈有利于记者获取丰富的信息量。有些受访者在表功心理的驱使下还会主动提供信息,打开话匣子。面对此类受访者,记者宜采取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采访语言风格;第二种是戒备防御型。这类受访者对记者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往往与记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在采访过程中有所保留。面对这种采访对象,记者既不能过分谦卑,又不要故意摆谱,而是需要通过引导和挖掘,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以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和肯定,从而推动采访的顺利进行;第三种是完全抗拒型。此类受访者往往对采访事件或事件中的人物心存芥蒂,或有不满情绪,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新闻媒体缺乏信任,表现出极端对立的态度,或冷漠寡言,或情绪暴怒,为采访的进行制造障碍,使得记者获取的事实十分有限。面对这类受访者,记者可以采取先入为主或后发制人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以理服人。
三、提高现场采访语言风格的把控能力
首先,记者必须设计好提问。有的记者喜欢开门见山:“请问您对此事有什么感想?”“您对这件事怎么看?”这些问题往往使得现场采访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加强学习政治理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为一名“杂家”,夯实的文化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提高现场采访质量的关键因素。
其次,记者必须具备出众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吐字清晰、语句精炼、出口成章。如果没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无法迅速提炼主题,提出精准、到位的问题。
第三,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只有抓住受访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记者才能灵活地运用提问技巧,提出恰当的问题。与此同时,记者还要养成“有备而来”的职业习惯,采访前应初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地掌控采访过程。
四、结语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现场采访语言的碰撞和交锋是真实性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模式化宣传观念的禁锢,人们在接受采访时习惯说“假大空”的话,而不是习惯说真话和实话。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秉承客观、真实的理念,运用平实质朴的采访语言,平中见巧,淡中有味,“看似寻常最奇崛”,能收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表达效果。
现场采访成功与否,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语言风格应交互运用于采访中,这就需要记者根据每次采访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把握。
新闻采访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策略探讨 第4篇
一、新闻采访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 记者的层面
1. 采访时机选择不当。
新闻采访活动能否获得成功不仅是由记者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所决定, 更为关键在于记者能够掌握最佳的采访时机。新闻采访活动当中, 经常会遇到下面这些状况, 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 采访对象似乎总是采用“无可奉告”这些语言来应付, 又或者采用厌烦的表情, 一语不发就匆匆离开。作为一名记者, 出现这种情况, 并不能单纯地从采访对象身上找原因, 而是应当针对自身进行反思。比如, 医生正在针对某个重要的人物进行抢救, 记者前往采访抢救的详情;消防队员正在火灾的现场实施紧急的救火时, 记者却在一旁反复追问火灾的具体情况等, 这些都是采访时机选择不当的体现。最佳采访时机是新闻采访活动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 采访时机选择不当, 新闻采访失败自然也就难以避免。
2. 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做访谈类的新闻节目采访时, 因为记者或者主持人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 没有提前掌握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 慌忙上阵, 在新闻节目录制的进程中, 与采访对象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 导致采访对象不愿意将自身真实想法说出来, 导致观众觉得新闻节目没有看点, 记者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受众已经了解或者不关心的事情, 最终导致新闻采访活动失败。
(二) 采访对象的层面
1. 内容涉及自身隐私。
隐私属于当事人不愿让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个人信息。然而针对广大新闻记者来说, 深度信息的挖掘才是新闻采访的最终目标, 而过分打破沙锅问到底自然就会涉及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问题, 而这些隐私则又是新闻当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容。这就导致一些新闻记者一味地寻根问底, 导致采访对象不满, 采访被拒在所难免。
2. 惧怕因为新闻影响到自身。
新闻媒体能够为大众申冤, 但也会让人莫名其妙地陷入广大群众的指责与谩骂当中, 本来是做了好事应当受到鼓励, 但是因为新闻媒体报道的扩大化, 导致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受到大家的非议, 被群众说成为了出名而进行的自我炒作。正是因为如此, 所以惧怕新闻记者的采访是群众的普遍心理, 即便是接受采访之后, 也会谨慎地思考每一个问题, 根本不敢畅所欲言。
二、应对措施
(一) 切实掌握采访任务与采访对象, 选择最佳的采访时机
所谓最佳采访时机, 指的是必须依照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与采访对象的时机情况, 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最佳采访时机通常囊括许多方面, 比如新闻记者是否可以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当中挖掘到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第一手信息,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是否可以抓住有利的机会对采访对象提出攻其不备的问题, 这些都是新闻采访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有时候因为采访对象的情绪或者心情影响, 其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 抑或是记者在不恰当的场合进行采访, 而且还提出一些不恰当的问题, 这必然会导致采访遭到拒绝。因此, 广大新闻记者必须要切实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况与行踪, 才能够在恰当的场合与恰当的时机进行采访。
(二) 提倡人文精神, 尊重他人隐私
一些新闻记者过于追求新闻价值, 采访过程中丝毫不考虑采访对象的心理, 只要是具备新闻价值的内容, 一定会想方设法进行报道。在群众维权意识不断提升的当前社会, 新闻记者擅自报道他人隐私属于一种侵权行为。当面对一些不愿意面对群众的采访对象, 记者必须要具备充足的耐心, 通过换位思考, 去了解采访对象的想法, 多一些关心, 少一些功利, 应当通过善意、尊重的交流, 使得采访对象自愿接受采访。
(三) 针对不愿意接受采访的群众, 应当在私下进行交流沟通
无论是关系到自身, 抑或是涉及他人的问题, 许多人都不愿意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 这时记者不能强迫采访对象。要想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记者切忌不能急功近利, 应当具备充足的耐心去应对采访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困难。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采访经验, 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 可以掌握说服采访对象的方法。针对这些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对象, 记者应当在私下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 真正了解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 掌握他们的内心想法, 才可以采取应对的措施。
(四) 提升记者综合素质, 从容应对现场突发情况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中, 新闻记者随时都可能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 比如在没有了解事实以前, 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 一些情绪失控的采访对象甚至会推搡记者;在进行危险新闻采访的时候, 因为处在第一现场, 部分记者非常可能被现场各种类型的突发情况打乱阵脚, 临阵脱逃的情况也难以避免, 致使新闻采访工作没有顺利完成。因此, 新闻记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同时也必须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一方面, 记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在新闻采访中一旦遇到采访被婉拒或者不能够顺利进行时, 记者能够见机行事, 不轻言放弃, 只有坚守到最后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另一方面, 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 记者能够根据自己以往的采访经验从容应对, 不至于手忙脚乱, 能够获得真正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三、结语
导致新闻采访活动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要想短时间内解决这些因素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广大新闻记者不断总结以前采访活动当中的不足与经验, 持续改进自己, 提升自己, 相信在广大新闻记者的不断努力下, 新闻采访工作必然会朝着健康、积极的趋势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少令, 张时妍.浅析新闻采访中发生的冲突现象[J].新闻传播, 2011 (6) .
[2]戴丽岩.如何避免新闻采访中的矛盾冲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2) .
[3]徐颖涛.走出文化缺失的盲区——浅谈当前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其解决方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 (3) .
心理分析与采访策略 第5篇
1 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类新闻的现状及瓶颈
狭义讲,民生新闻是指立足百姓的实际情况,从百姓的角度来对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映的新闻节目。这一类节目最为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其主旨以及内容都平民化。民生新闻中的受众是处于核心位置上的,受众因此受到人文关怀,充分彰显出以民为本的精神实质。
民生新闻所具有的接地气、贴近生活以及具有亲和力等多种特征,使它拥有了相当一部分受众欢迎,尤其在普通老百姓中反响强烈。因此,近年来从各大卫视到各地方电视台都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品牌,具有代表性的《零距离》《元元说话》《社会纵横》《民生大视野》等栏目相继涌现并快速发展。在此大的媒体环境下,一些基层电视台尤其是少数民族电视台,也通过民生新闻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要想使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与引导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对民生新闻的采访环节进行高度的重视。精彩的新闻采访在新闻报道中作用重大。然而在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市场之中,基层媒体的部分栏目仍然处于模仿阶段,节目采访的过程中过于浅显,视角选取没有独特性,新闻敏感性不强和观点不够犀利等问题的制约,使得民生新闻应该具备的舆论引导以及社会关怀作用都得不到发挥[1]。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辖区内有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共同生活,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类新闻报道中,如果新闻工作者不具备专业的采访技能,不懂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了解反应民族经济生活、自然环境、情感诉求、民族历史等问题,那么要做好新闻采访与报道困难重重。
2 电视民生新闻优势分析
2.1 具有地缘特征
电视民生新闻所报道的内容为本地内容,体现出了距离优势。例如《直播五十分》之中全是百姓身边的事,《零距离》则是对南京变迁与发展进行记录的城市日记,这些栏目都充分的体现出了民生节目本身的地域性特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仅仅是可以展现出当地的特色新闻场景,而且还能够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并且这种节目形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固有的“电视模式”。
电视民生新闻通过迅速反应机制体现出了时效性。新闻本身其实是易碎品,其时效性越强,那么就越有生命力。好新闻不仅仅是注重新闻内容,同时还对新闻的时效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例如唐山电视台所制作的《直播五十分》栏目,就专门设立有一个便捷的热线电话,不仅仅是电话号码相当好记,并且做到了24小时热线值守以及记者值班,这样就使得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可以在第一时间就让采访部得知。当接到线索之后,记者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进而抓拍到很多的现场画面。同时加上出镜记者在现场开展的报道以及目击者和当事人的同期声等,让受众产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确保了新闻的新鲜。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具备有良好的内容优势。民生新闻在内容上的优势就在于聚焦的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在通常情况下,时政新闻因为各种“规则”带来的限制,其“导向责任”是相当重大的,这就使得新闻媒体在送这类资源时空间相当有限。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则让民生新闻拥有相当丰厚的内容资源,让记者拥有相当高的采编灵活度,民众在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都能够成为新闻[2]。民生新闻通过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报道,呈现出了老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与心灵体验,使得新闻不仅好看还很管用。比如甘南广播电视台的《心关注》《羚视角》《百姓随手拍》等民生类栏目就很好的体现了民生类新闻的特点,加强了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并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民情、民族活动、文化传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诸多事件进行关注,收视率提高,也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2.2 民生新闻最好的载体就是电视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媒介,其比报纸、广播等单纯的视或者听的媒介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民生新闻的接近性以及监督性。同时,视听媒介在对一定题材、一定数量的信息的传达上,比单纯的听觉或者视觉媒介更为有利。通过电视这种视听媒介,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人可以打造出明星主播来让节目具有更好的亲和力。通过良好的录制,让画面看起来让民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镜头则能够对丑陋的现象进行曝光,实现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并且,对事物进行描述的最好的手段就是鲜活的画面以及语言两者的结合。不需要去形容,直接就一目了然,看起来更加的真实可信。
3 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诀窍
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甘南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深深认识到,要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中获得成功,需要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治原则,运用多种灵活的采访技巧,收获新闻线索与资料,完成采访报道。
3.1 持之有故,对症下药
通常来讲采访是在既定目标之下开展的一种谈话。新闻采访的对象涉及范围广泛,可以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和人群。新闻记者必须根据不同采访对象,采用不同语言和采访技巧,抓住谈话内容的重点得到想要的事件真相。记者在进行深采访时,要注意以小见大,对于具体性问题的考虑要根据采访的目的和受众、被采访者以及报道的意图3个具体方面来着手。采访时应注意抓住问题的特征,从而避免问题过大、过空的现象出现。记者在采访时不仅要做好一位提问者的角色,还应该做好一名倾听者,认真倾听被采访者的话,避免出现在问答的时候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避免造成尴尬事件的发生。
3.2 突发提问,出其不意
有的人说现场采访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与现场即兴采访相比之下也不是很难。在现场采访中,即兴采访是最能够吸引观众、最生动的一种,也是深度采访的一种方式。记者在进行即兴采访时是最考验其综合素质、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即兴采访以其突然提问、突然回答的特点而形成了其特有的突发魅力。其实记者在与被采访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记者与被采访者斗志斗勇的过程,只有记者比被采访者的对话水平更高一截,在采访过程中才能避免自乱阵脚的状况发生。
3.3 丝丝入扣,稳扎稳打
在民生新闻的深度采访中,采访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记者、主持人是否清楚条理、提问是否机敏恰当。虽然在采访之前都有做一定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新闻采访的实际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之前预想的内容不一样。对此,就需要采访者的思路要清晰、逻辑要缜密,采用的提问模式要有连贯性、系统性。当被采访者在有意回避或是拖延时则说明采访者提的问题是被采访者不愿意回答或是采访者本身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有问题的,这时就需要采访者能够随机应变,转变话题,避免将被采访者置于难堪的窘境中。如果提问过于复杂,采访者应将问题进行拆分成为与此相关的几个小问题并将其结合被采访者的现场反应来提问,从而让采访更具穿透性[3]。
4 提升民生新闻采访效果的策略
4.1 从平民视角出发,与百姓开展平等交流
要将新闻做得具有亲和力,就有必要从老百姓的实际出发,采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够使得新闻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采在报道新闻,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应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交流上与语言上应做到平民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被采访者将采访者当做朋友,放下内心的戒备,从而达到采访的理想目的。比如在藏区、牧区的采访中,记者只有深入到牧村帐圈,深入到草原深处,深入到牧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才有可能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4.2 对关键信息有敏锐度,与采访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采访者在进行民生新闻的采访时应该注重启发与引导被采访者,让被采访者在采访时能够畅所欲言。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应注意对被采访者的引导,防止采访主题偏离了预期方向,在短短的采访时间内应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及时捕捉被采访者回答中的关键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与记录。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提问一定要与本条新闻相关,对于被采访者的提问一定要有引导性与提示性,采访过程中要扣紧主题,并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其中关键的信息要给予相应的标示才能够更容易掌握新闻的中心内容。
4.3 采访方式应别出心裁,不可一成不变
采访者每次采访的对象都不一样,因此,采访者要根据不一样的采访对象而采取不一样的采访方式与采访语气。采访者要根据被采访者的性格、情绪以及文化素养基础等来选择合适的方式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对于比较直爽的采访对象则可以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对于比较委婉含蓄的采访对象则可以采用比较委婉的提问方式,此时采访者要注意对被采访者进行引导。采访者提问的方式也要根据每位被采访者的性格不同而进行调整,通常情况是将重点问题放在采访对话的最前面,以获取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采访者在采访时要注意自己语气,是否与被采访者或环境相吻合,这就要求采访者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以及对人、环境的敏锐度,能够熟悉运用各种不同的沟通方法与人进行交流沟通,这才是获得采访效果的前提。
4.4 做好专业领域采访的准备
采访者在进行专业领域的采访之前之前要相关专业的准备,对被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活动以及研究领域要有一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采访者在认知上不存在过大的差距,与采访者进行正常交流。为了使得采访具有一定的效果,采访者应准备一定数量的专业问题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在采访的同时还需要对其认知范围与水平进行考虑,可以就一些问题进行说明确保受众能够听得明白。
4.5 对于特殊采访对象应采用特殊的采访方式
在一些批评报道中,被采访者通常会采取回避或是拒绝采访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形象与利益,这样采访者就不能够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行事实的新闻报道。在面对特殊采访对象时,采访者要先入为主、转移话语重点、适当刺激被采访者或者是隐蔽采访的方式让其说出新闻报道所需的要素[4]。但是采访者在进行此类操作的时候要一定要注意适度使用采访方式。当被采访者确实存在有过错行为时,采访者要客观、中立进行采访,不能够主观地认为被采访者有不好的印象,在使用特殊方式进行采访时,采访者切记要遵守法律法规、严守职业道德、尊重新闻事实真相。
5 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采访应该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体现它的亲民性与贴近性,只有联系实际,贴近群众,才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之上与受众完成内心深处的交流与沟通。民生新闻中的采访策略,决定了媒体与观众能否可以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让更多的群众接受并认可自己的新闻报道,才能使本台的民生新闻能够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获得生存,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资讯。
摘要:广播电视媒体被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始终处在时代变革的前沿。近年来,电视民生类新闻异军突起,以其以民为本的精神实质,立足百姓的报道角度,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多种特征受到观众欢迎和学界关注。可见,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策略,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水平,是每一个电视新闻人都应该去积极思考、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就少数民族电视民生类新闻进行概述,并尝试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的采访策略。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新闻采访,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宝坤.漫谈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把握[J].今传媒,2014(2):109-110.
[2]贾默寒.民生新闻采访技巧之我见[J].神州,2012(2):235.
[3]李楸,赵景春.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把握[J].科技传播,2016(5):17,26.
新闻记者采访的现状与解决策略 第6篇
1.1 暴力阻扰采访频发
据社会机构调查分析表明,近年来全国记者采访受阻事件的爆发次数,已逐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新闻记者工作本职之一即为广大民众揭露社会中存在的非法、败德等恶劣事件,再借助人民群众舆论的力量,发挥公众监督效能,以遏止违法犯罪现象。然而,这一督察行为却触动了某些企业或个人、组织的根本利益,继而做出一系列阻扰记者对某一事件的调查与跟进,甚至出现武力阻扰、暴力抗访的现象,导致公民知情权以及记者人身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1.2 阻扰采访的对象身份多样
立足于信息时代之下,医院、学校、路政、交通等公共服务机构中,存储了大量公共信息资料,而这类单位对此负有公开公共信息的义务,人民群众对此亦享有查阅与知情权。然而,现实却与此截然不同。笔者从事记者职业多年,所遇阻扰采访事件数不胜数。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这类阻扰记者采访的违规主体中,除却社会企业、组织及个人外,不乏基层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等公职人员。例如,2011年11月,媒体报道河南商报记者在南阳市就信访局上访事件进行跟踪调查时,被该局工作人员武力相向,导致采访记者身上多处受伤;又如2010年7月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前线记者在追访一企业违建事宜时,遭遇违建企业及当地村委会官员阻扰与围攻,摄像器材亦被破坏。
2 改善新闻记者采访受阻现象的方法
2.1 强化自身素养,确保新闻真实深刻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即在于时效更新频率极高,稍纵即逝,因此,新闻记者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以求第一时间内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采访过程的节奏,紧扣受访群众的心理,尽可能的还原整体事实与真相。此外,还要认真收录各方受访者的陈述,以便于后期进行更为深入的采访,剖析事件的真相,采访的过程保持客观公正性,勿让个人情感因素影响工作判断也是记者必备职业操守。
2.2 提高媒介素养,督促政企端正态度
各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都是每一职业、每一行业的管理者,但其队伍组成中不可避免充斥着各类人员,有如部分缺乏道德素养的人员,他们顶着“官威”“霸权”的帽子对新闻采访事宜诸多阻扰,以防他人撼动其利益根基。所以,作为社会民生的根本组成的全体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单位,亟待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改变“特权至上”的封建传统思想,保障公共信息资料的公开落实到位,改变部分单位与企业在群众心目中的消极形象。
2.3 保障自身权益,严厉打击暴力拒访
前线记者需要直接与被采访人接触,这也就意味需要直接触碰到部分人的利益根基,由此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侵害报复。记者必须学会如何保障人身安全,有如在暴力抗访时要立即避开危险爆发区域,及时联系执法部门帮助,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寻求当地人民群众予以庇护,万不可以暴制暴,小事化大。需知,只有在自身行为合法的前提下,才能切实伸张正义之道,履行新闻职责。
2.4 点燃群众热情,共同参与新闻调查
新闻源于生活,群众是生活的组成,所以新闻采访的顺利有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同时,应尽量贴合群众兴趣爱好与实际需求,针对其关注的话题与现行进行调查跟进。此外,在进行调查采访的过程要学会把握群众心理活动与思维方式,引导其完整的陈述事件过程。记者不仅要成为社会现象的揭露者,也要做人民群众的传声筒,心系民众,对群众呼声大、需求高的事件予以更为深入的追踪采访,将职业赋予的服务职能落到实处,从源点获取群众的信任,彼此互帮互助。实践证明,群众对新闻真实的高度热情,能够在记者遭遇抗阻时获得实质帮助。
2.5 完善新闻立法,维护记者采访权限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地方行政规定中,对于暴力阻碍新闻记者采访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这也是采访受阻事件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在立法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先予颁布地方性政策规定,用行政力量控制并严厉打击暴力阻扰采访、打砸采访器材等侵犯采访权的行为。
3 结语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公众最为关心的公共信息主要涉及国家权力廉洁和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公平公正、社会公共安全等。在这舆论监督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当前,广大新闻记者采访现状及记者个人人身安全等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摘要:我国立国根本大法之宪法赋予了全体公民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相关权利;同时,这也是特殊职业之一的新闻记者所行使的采访权的根本性法律支撑点。但目前,针对这一采访权利的专门性法律规制还在进一步完善,导致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人身权利遭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据不完全调查数据显示,从2013年度起至今,全国各地被公布的记者采访受阻事件即高达93起。有鉴于此,本文概述了当前实践采访的受阻现状,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改善记者采访受阻、提升采访技巧的方法,以期为我国新闻事业有序发展以及业界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权,采访受阻,人身侵权
参考文献
心理分析与采访策略 第7篇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 语用策略的作用范围很广, 有技巧的说话者都是语用策略良好的运用者。在电台的新闻采访中, 记者要想达到提问的预期目的, 就要合理的运用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 提高自身的提问水平, 找准提问的角度, 把控好提问的全过程。需要说明的是, 任何一种策略都并不是人们自然而然就能掌握的, 而是通过无数的实践和总结得出来的。语用策略可以说是交流的一种固定模式, 这一模式能够帮助运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交流效果。日常的生活中人们进行交流需要适当的注意语用策略的运用, 在电台新闻采访中更加需要语用策略。尤其是记者对受访者进行质疑性提问的场合, 如果不能够恰当的运用语用策略, 会影响采访的效果, 甚至对受访者和自身带来伤害。在新闻采访中, 当受访者提出一些观点的时候, 记者会对此产生质疑甚至抱着批评的态度, 要求受访者能够给出更好的解释。这在采访过程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实际情况中, 很多受访者并不愿意对记者提出的质疑性提问给予回答, 因为稍不注意提问就变成了指责, 形成尴尬的局面。但是质疑性提问又是十分必要的, 它能够更好的帮助受访者说出真情实话, 给予观众事实的真相。因此, 记者在提出质疑性疑问的时候, 要合理的运用语用策略, 既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又稳定受访者的情绪, 保证采访的连续性。这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 采访中进行质疑性提问的特点和目的分析
首先, 在电台的新闻采访中进行质疑性提问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当记者对受访者进行质疑性提问时, 其采取何种提问策略会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效果。具体来说, 质疑性提问策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提问目的, 二是提问过程。提问目的要求记者在采访工作之前明确好提问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质疑提问, 同时避免采访双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如果记者事先没有明确好提问的目标, 没有做足准备工作, 就会在采访过程中陷入较为被动的形势。因此, 记者要事先确定好采访的大致提纲, 收集好相关的资料, 尤其对受访者的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同时在提问过程中要在最佳时机运用合理的提问策略, 从而达到最佳的提问效果。
其次, 在了解了质疑性提问的特点之后, 要明确其目的。在这一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达到目的的方式并不是不择手段, 而是要有原则和策略。追求事实的真相固然对于观众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但同时也要注意受访者的情绪和利益, 不能以伤害受访者的利益来达到目的。虽然质疑性提问对于受访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否定意义, 但是如果语用策略运用的好, 受访者还是能够在心理上接受质疑性的提问并积极做出回答的。因此, 要处理好采访目的和采访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
3 质疑性提问所必需的语用策略
1) 质疑性提问首先需要进行合理的导入。从各个采访实践来看, 记者并不会直接在采访的起初阶段就进行质疑性的提问, 会采用相关的话题进行引导式的交流。在进行导入时要注意相关话题的贴合性以及过程的渐进性。要保证导入的话题能够充分将受访者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并且能够对采访者下一步的交流有基本的了解。从而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后在进行质疑性问题的回答。注意在提出引导性话题的时候要注意策略, 先提出比较轻松的话题, 然后渐渐将范围缩小, 围绕提问的目的进行旁敲侧击, 全面的收集更多的资料。这就要求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足够的技巧和实际采访经验, 能够把控好采访的过程, 张弛有度, 当时机成熟时即可进行质疑性的提问。
2) 质疑性提问之前要先对受访者的某些观点和态度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然后根据其内容提出自己质疑的地方。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和受访者在交流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意见或者对某事态度上的冲突, 此时记者要采用先松后紧的应对方法, 先对受访者的态度和诚意表示肯定, 然后在对其中的细节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能够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 又能够让受访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并且不会伤害受访者的尊严。如果在采访过程中意外出现了比较激烈的场面, 采访者要适时进行话题的转移, 将受访者的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 千万要避免和受访者发生直接正面的冲突。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
3) 在质疑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缓和采访气氛。当记者在进行质疑性的提问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到受访者的情绪和自尊心, 不能够因为道理上具有说服力而对受访者穷追不舍, 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影响采访的效果。此时, 记者可以运用合适的语言策略来缓和采访过程中的紧张气氛。运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语言来缓和受访者内心的矛盾。比如运用一些可能、有人怎样或者怎样的说法, 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受访者内心的防御程度, 起到延续采访的作用。
4) 质疑过程中要注意将采访者自己排除在矛盾双方之外。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 需要注意质疑性提问时一定要将自己排除在矛盾之外, 不能够与受访者针锋相对, 避免受访者将不良情绪倾泻在采访者身上。要引用合理的根据和说法来进行质疑性的提问, 不能够空穴来风, 从道理上占据谈话的主导地位。运用这一策略要根据采访的实际情况来随机应变, 采访者一旦发现质疑性的提问将矛盾引导了谈话双方, 要马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将其转移开来。总体来说, 采访者既要能够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又要保证自己并不是和采访者站在完全对立的立场, 保证采访过程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并且能够顺利的进行。
4 小结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电台的新闻采访中, 运用质疑性的提问既是必要的, 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如果记者能够恰当的组织语言, 找准话题的突破口, 提问就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记者因为专业素养不够, 提问的方式不恰当, 很可能引起受访者的反感, 甚至使自身遭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因此, 在运用质疑性提问时记者要十分重视语用策略的运用。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要敢于提出问题, 还要善于提出问题, 灵活有效的运用语言策略来达到采访的目的。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在电台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记者有时候会需要对受访者提出一些质疑性的提问。如果记者能够恰当的组织语言, 找准话题的突破口, 提问就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记者因为专业素养不够, 提问的方式不恰当, 很可能引起受访者的反感, 甚至使自身遭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因此, 在运用质疑性提问时记者要十分重视语用策略的运用。本文就这一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电台新闻,采访过程,质疑性提问,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褚修伟, 霍永寿.目的意图原则与“语用虚无土义”——与林大津教授等谈“语用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4) :78-82.
[2]陈玉凤, 方文礼.论礼貌原则的语用“风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71-73.
心理分析与采访策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