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报告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报告(精选6篇)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报告 第1篇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报告

一、引言

编写目的:

1.为开发人员、维护人员、客户之间提供共同的协议而创立基础,对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软件功能的实现作概要描述。

2.本说明书的预期读者为分析人员、测试人员、用户文档编写者、项目管理人员。

二、总体设计

2.1需求规定

主要的输入输出:设备信息、申请购买信息、报废信息、报修信息、具体查询统计;对实验室设备信息的统计结果进行输出(excel导出)。

2.2运行环境

运行环境:windows xp以上 2.3系统架构图 1.体系结构设计

该设备管理系统为B/S结构。管理员通过浏览器发送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对数据库进行相应操作,并将结果返回给浏览器进行渲染,完成一次操作过程。

2.技术架构

系统技术架构从职责上分为三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以便在短时间内搭建结构清晰、代码复用性高、维护便捷的Web应用程序。其中,使用Spring MVC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框架,负责MVC分离,在Spring MVC

框架的模型部分,利用MyBatis和JPA2.0对持久层提供支持,业务层用Spring支持。

系统的技术架构图如图所示:

客户层Web浏览器inputView表示层Spring MVCControllerJSPoutputJSPActionServletModel业务层SpringActionActionForm业务功能Dao接口Dao接口实现持久层MyBatis、JPAORMDBMS 技术架构图

2.3模块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图

该设备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模块:设备管理模块,新购设备申请模块,报修管理模块和报废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包括设备信息的增删改查操作,数据的导出操作以及设备的报修,报废的添加操作。新购设备申请模块包括记录的增删改查操作,导出数据操作;报修管理和报废管理包括记录的修改,查询,删除操作和导出操作。

系统的功能模块如下图: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申请新购设备报修管理报废管理增删改查报修报废导出增删改查导出改删查导出改删查导出

2.活动图

管理员系统登录系统管理设备信息修改/添加、删除设备信息申请报修申请购买申请报废报表 3.系统类图如下

userid: intname: Stringpassword: Stringadd(): intget(): intdelete(): intedit(): int---++++equipment-----------++++idnameauto_numbertypemodelspecificationpricebuy_timeshelf_lifepersonstateadd()get()edit()delete():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category-ID: int-category_type: int++++add()get()edit()delete():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repairapply----++++id: intname: intnumber: intspecification: intadd(): intget(): intedit(): intdelete(): int--------++++idnamedateauto_numberrepair_factorycostpersontype_idadd()get()edit()delete():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scrapidnamedatenumbermodeloperatorreasontype_idadd()get()edit()delete():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int 4.顺序图如下

三、接口设计

1.用户界面

在用户界面部分,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用户需要一个用户友善的界面。在界面设计上,应做到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并且要注意到界面的布局,应突出的显示重要以及出错信息。外观上也要做到合理化,使用web前端框架bootstrap可以开发出风格统一,界面友好的web页面。

总的来说,系统的用户界面应作到可靠性、简单性、易学习和易使用 2.软件接口

程序通过修改配置文件连接MySQL的接口,进行对数据库的所有访问。系统可以实现excel导出用户需要的数据,因此需要使用excel提供的接口。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报告 第2篇

1、依据法规体系原则

2、双人双指纹管理原则

3、枪弹分柜保管原则

4、使用警员枪支、枪证资格确认原则

5、审批领导资格确认原则

6、枪支出库报备原则

7、枪支使用管理跟踪原则

8、全天侯值守,自动报警原则

本管理系统体现了依法性、科学性、规范性、可靠性、使用性和安全性。系统的设计严格遵循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体系的要求,在紧急情况用枪时,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取枪,用枪期间有严密的监督措施,事毕有严格的手续补救程序,做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1、依据法规体系

我们以法律法规、公安部规章、浙江省的地方性规章为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公务用枪配备办法》在系统设计中加以考虑来杜绝非法配置,非法持有,非法使用等行为。公安不的规章《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公安部关于实施(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是对枪支管理的基本规定,对用枪勤务、使用、纪律做了规范性的要求,按照《警用武器仓库管理规定》《公安机关警械武器库(室)管理规定》以及补充规定,我们在系统设计中从公务用枪装备和勤务枪支弹药保管场所条件来设计系统。结合浙江省的地方性规章《浙江省公务用枪管理使用办法》,在系统设计中来考虑公务用枪管理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力求与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如果我们在软件设计中不充分考虑到这些法律法规对枪支弹药管理的要求,那么是无法设计出一套符合公安部要求的系统管理软件的,对于这一重要操作系统我们做到了而且收到了去宁波港公安局中心武器库参观考察过的宁波市局过副局长,公安部14局李局长、田副局长、吴副局长等领导的肯定。

2、充分考虑公安机关相关管理职能于岗位体系

我们在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各部门各尽职责,分工合作,不留死角,考虑了用枪单位的公安机关领导、治安、政治处(人事训练)、装备保障、勤务使用以及警务督查。

3、充分考虑了基本制度体系

本系统充分考虑了公安机关岗位管理制度,特别是用枪单位枪支保管制度和勤务用枪管理制度、日常安全检查制度、督查制度、枪支擦拭保养制度等。

4、同时也考虑了用枪警员防护条件:如装具、枪纲、枪锁等即增加了枪支附件柜的使用功能。

机动塔台管制系统总体设计 第3篇

随着中低空域开放, 直升机、无人机等越来越多中低空飞行的航空器投入运行, 对飞行管理、组织实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机动航空管制的作用日益增大。航空管制具有计划性强、信息量大、实时性高、设备依赖性大等特点, 对组织实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动塔台管制系统, 能够对飞行器进行探测、定位与识别, 接收处理飞行情报, 辅助管制员在机场或野外起降场对飞行器进行起降引导, 对保障力量进行指挥调度[1,2,3,4,5]。

根据机动空管系统需求, 利用机动车辆承载平台, 加装通信、导航、监视和空管等设备, 以及空管业务软件, 实现野外空管功能, 提升航空器飞行安全水平。

1 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航校飞行训练通常在机场塔台实施指挥调度, 主要依托于机场固定管制塔台, 通过话音/数据进行日常飞行训练[6,7,8,9], 而直升机、无人机等航空器飞行方式灵活, 既可依托固定机场, 也可临时开设野外起降场, 若无相应配套的机动塔台管制系统, 飞行筹划、指挥调度和空管保障等指挥调度业务无法进行有机集成、整合, 进而影响飞行安全。因此, 基于现有空管技术体制, 建设灵活、便捷、精干和完善的机动塔台管制系统, 实现对空中交通管制各种信息的接入、处理, 是目前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2 系统设计

2. 1 运行概念

机动塔台管制系统, 采用现代卫星、信息、网络和自动化技术, 将星基系统与现行陆基系统高度集成, 构成天、地、空一体化的通信、导航、监视和管制系统[10,11]。通过数据链实现对直升机、无人机和小型飞机等航空器指挥引导; 通过卫星或专线接入飞行情报网, 实现与军、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协调; 通过互联网或卫星与友邻空管系统进行互联互通, 为航空器运营提供服务。机动塔台管制系统运行概念如图1所示。

2. 2 技术体系结构

机动塔台管制系统体系结构包括: 硬件平台、数据平台、软件平台和通信网络等。

硬件平台主要包括: 各类计算机终端、监视器、工作站、服务器、总线设备和打印机等终端设备, 满足管制员业务信息处理要求。

数据平台主要包括公共空管数据库以及统一的数据库访问服务, 适应野外环境的数据订阅分发服务以及相关数据管理工具组成。机动塔台管制系统数据库按照规范组成供不同业务部门使用的业务数据库系统。数据平台将为软件平台和管控系统的各 类软件提供核心的数据支撑服务。

软件平台为公用信息平台向空管应用领域的拓展延伸, 是构建机动塔台管制系统的基础设施, 在遵循公用信息平台技术体制的前提下, 为机动塔台管制系统提供统一的软件开发和运行环境, 以及相关的标准规范, 重点解决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的问题, 提供公共的软件功能构件, 提高空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水平。

机动塔台管制系统技术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 3 功能需求

机动塔台管制系统具有雷达监视、通信导航、空域协调和指挥调度等功能。

①雷达监视。通过一次、二次监视雷达可对航路或终端区的飞行器进行监视和测量、询问识别。

②通信网络接入。可通过专线、卫星接入飞行情报网络; 可通过数据链接入设备接入数据链网络; 通过互联网接入设备接入互联网络。

③空中交通管制。可对雷达数据、飞行数据进行处理, 完成空域协调与控制, 空中交通控制, 监视直升机按照规定航路飞行; 提供飞行冲突告警、偏离航线告警、禁区告警和危险信号告警等。

④指挥控制。能够完成飞行训练计划、飞行保障计划拟制, 可通过数据链对直升机、无人机等进行指挥引导, 对飞行保障部门进行指挥调度。

2. 4 功能组成

机动塔台管制系统由监视雷达、通信导航、空管、指挥控制和数据管理等分系统组成。

监视雷达分系统包括一次、二次雷达, 主要用于机场、或野外起降场空域内飞行器监视测量, 以及对装有应答设备的航空器进行询问、应答识别。其物理组成包括: 天线及天线开关、伺服系统、发射机、接收机、定时器和显示处理终端, 其中二次雷达采用改进型SSR模式。

通信分系统包括: 卫星通信接入设备、数据链接入设备和互联网接入设备, 用于接入飞行情报网、数据链系统和互联网。

空管分系统主要由飞行计划协调、飞行情报处理、飞行状态监控、空管雷情处理和空中交通管制等功能组成。

指挥控制分系统主要由飞行训练计划拟制、飞行保障计划拟制、场面指挥协调和指挥引导等功能组成。

数据管理分系统主要完成飞行器基础数据、雷达数据、飞行情报数据、飞行训练计划和指挥引导指令等数据管理与维护。

2. 5 物理组成

机动塔台管制系统由塔台指挥车、雷达监视车和航空管制车组成。塔台指挥车适用于野外起降场本场飞行训练指挥。航空管制车加装卫星接入设备, 用于飞行情报接入和航空管制。雷达监视车加装空管雷达, 用于监视飞行器飞行训练及机场空域飞行器飞行状态。雷达天线和卫星天线可安装在承载平台上。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 飞行训练计划拟制、对空指挥引导、场面指挥、飞行管理软件、通信管理软件、雷达数据处理软件、飞行情报处理软件、航管软件、系统运行监控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

3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仿真分析

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数据与雷达数据的融合为空管系统的一个关键问题, 通过数据融合, 实现航迹滤波、平滑和预测, 获取飞行器航迹估计、飞行趋势推理和飞行冲突检测等, 充分发挥多传感器优点, 弥补单传感器能力不足, 提高监视精度。为了提高航迹融合的性能, 采用多模交互模型[12,13] ( IMM) 实现目标的跟踪、监视, 其原理如图3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选取运动模型和模型的个数, 并非选用的模型越多越好, 需要对运算量和实时性权衡考虑, 模型越多, 计算量越大, 实时性就会降低, 因此选取的模型要少而精。

为了提高航迹滤波性能, 选择3个运动模型: 1个非机动模型、2个机动模型, 非机动模型选用卡尔曼匀速运动方程, 机动模型选用Singer模型和变维滤波器模型中的机动模型[12]。

非机动模型:

机动模型:

为了验证模型性能, 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多模交互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一航空器在经纬度 ( 100. 014, 50. 25) 、 ( 100, 50) 空域内以蛇形航线机动飞行, 速度240 km/h, 采样周期5 s。模拟雷达观测数据、滤波数据与GPS数据对比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 多模交互IMM滤波数据优于雷达探测数据, 进而可提高空管监视性能。

4 结束语

浅析企业信息安全系统总体设计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系统技术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Design

Han Qing

(Yanzho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Yanzhou2721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threats facing the had penetrated into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management,production material purchasing.Equipment assets,information management,and other aspects,need from the global height build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framework.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ystem engineering and methods,simply introduce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the general steps And from the physical security.Network security,system security,application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security five aspects discusses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system framework and key technologies.

Keywords:S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security;System technical framework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迅速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企业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条根本途径,越来越多的业务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对于企业来说,能否保障网络安全以及网络中信息的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到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高度。急需按照风险分析的结果及安全策略的要求,以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从全局构筑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保证企业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

一、企业信息安全需求与策略的制定及组成

企业的安全需求是在对企业的威胁分析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后确认的,其出发点是确定企业需要保护的资源以及保护的级别。在制定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时,可以从网络的可用性需求、业务系统的可用性需求、数据的机密性需求、访问的可控性需求、事故响应需求和安全管理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安全需求确定后,应制定安全策略.以保证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安全策略的制定上,一要考虑分等级策略,根据各个系统或资源的重要性和受威胁的程度不同,制定分等级策略。二要考虑全局部署的策略。在网络系统的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和管理层进行安全策略的全面部署,实施防护、检测、恢复的积极防御手段。三要考虑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策略。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涉及范嗣广,与网络结构、软硬件以及安全管理等密切相关,设计和实施过程不可能一不到位,必须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二、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框架及其关键技术

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是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支撑,必须从完整的安全体系结构出发,综合考虑各个层面、各种实体的安全需求;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管理安全等多个层面建立安全策略。

(一)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是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设施、介质和信息,避免自然灾害、环境事故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丢失。物理安全主要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介质安全及电磁兼容和电磁泄漏等方面。涉及的主要安全技术包括屏蔽技术、干扰技术、电磁泄漏防护技术和物理识别技术等。

(二)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链路层安全、局域网和予网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等。主要采用安全交换机技术,加密机技术等实现链路层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利用网络安全域划分与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网关等实现对不同安全域的隔离,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进行控制;同时考虑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等。

(三)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操作系统自身的缺陷、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等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如系统漏洞等:二是主机和服务器安全,三是系统集成安全。

(四)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建设内容包括加密数据库(文件加密)、灾难恢复、网络安全监控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文件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等,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对应用安全体系提供支持。应用层主要涉及身份识别和认证、信息的防泄漏和信息对抗技术等。

(五)管理安全

企业管理安全建设一般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等。管理的制度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安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的部门安全职责划分,合理的人员角色定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他层次的安全漏洞。

三、结束语

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而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又是其支撑。在全面分析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安全需求和策略,从全局治理的高度,在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等各个层面,结合企业具体的应用。全面构建企业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国芹.浅议如何建立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5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报告 第5篇

“智慧校园”总体规划与子系统建设

设计建议书

贵州镱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通过几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积累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校园网已经比较完善,在校园网基础上各校都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应用服务,包括学生上网、邮件服务、视频点播等;各个单体的业务系统也在部门内部开始使用,更多的工作都已经通过计算机和应用系统来完成;学校对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也逐步提高。随着业务系统的不断建设,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流程整合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各系统面向师生提供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高校逐渐的把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上了日程,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二、设计理念

智慧校园的建设,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组建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校园应用系统,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等管理、服务活动的全部过程。整个智慧校园的核心就是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共享数据平台的目标就是为了整个信息系统提供一个稳定、集成、可靠的环境,保证整个新系统中各个业务系统可以充分集成并保持一致。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共享数据平台将各个不同时期建立的业务子系统进行有机集成,实现整个校园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一体化。同时在共享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全校的信息发布和查询。并在这个数据资源共享集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用户角色,建立一个面向教职工、学生需求的信息服务数据集,提供个人全面的信息服务。最后在共享数据库为学校发展决策积累数据,建立一个面向决策分析支持的主题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建立相应的决策分析支持应用。

三、设计方案

3.1 智慧校园基础网络平台 3.1.1 网络架构分析

现代网络结构化布线工程中多采用星型结构,主要用于同一楼层,由各个房间的计算机间用集线器或者交换机连接产生的,它具有施工简单,扩展性高,成本低和可管理性好等优点;而校园网在分层布线主要采用树型结构;每个房间的计算机连接到本层的集线器或交换机,然后每层的集线器或交换机在连接到本楼出口的交换机或路由器,各个楼的交换机或路由器再连接到校园网的通信网中,由此构成了校园网的拓扑结构。

校园网采用星形的网络拓扑结构,骨干网采用万兆速率具有良好的可运行性、可管理性,能够满足未来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另外作为整个网络的交换中心,在保证高性能、无阻塞交换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稳定可靠的运行。

因此在网络中心的设备选型和结构设计上必须考虑整体网络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我们选择热路由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核心交换的可靠性。

传输介质也要适合建网需要。在楼宇之间采用1000M光纤,保证了骨干网络的稳定可靠,不受外界电磁环境的干扰,覆盖距离大,能够覆盖全部校园。在楼宇内部采用6类双绞线,其连接状态100m的传递距离能够满足室内布线的长度要求。

3.1.2 设计思路

进行校园网总体设计,首先要进行对象研究和需求调查,明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特点及系统建设的需求和条件,对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进行准确的描述;其次,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Intranet服务类型,进而确定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网络设施、站点设置、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目标;第三是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和功能,根据应用需求建设目标和学校主要建筑分布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第四,确定技术设计的原则要求,如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设备选择、软件配置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第五,规划校园网建设的实施步骤。

校园网总体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能否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方面:

(1)整体规划安排;

(2)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3)结构合理,便于维护;(4)高效实用;

(5)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

(6)能够实现快速信息交流、协同工作和形象展示。

3.1.3 校园网的设计原则

(1)先进性原则

以先进、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组网,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应用,采用基于交换的技术代替传统的基于路由的技术,并且能确保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在几年内基本满足需求。

(2)开放性原则

校园网的建设应遵循国际标准,采用大多数厂家支持的标准协议及标准接口,从而为异种机、异种操作系统的互连提供便利和可能。

(3)可管理性原则

网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网络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保证网络运行的可管理性。在优秀的网络管理之下,将大大提高网络的运行速率,并可迅速简便地进行网络故障的诊断。

(4)安全性原则

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中心任务是保证信息网络的畅通,确保授权实体经过该网络安全地获取信息,并保证该信息的完整和可靠。网络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安全与可靠性问题。

(5)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将来的发展,由于网络中的设备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需要添加或删除一个工作站,对一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或变动设备的位置,因此所选取的网络拓扑结构应该能够容易的进行配置以满足新的需要。

(6)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对于一个网络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在局域网中经常发生节点故障或传输介质故障,一个可靠性高的网络拓扑结构除了可以使这些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小以外,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功能。

3.1.4 网络三层结构设计

校园网网络整体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为实现校区内的高速互联,核心层由1个核心节点组成,包括教学区区域、服务器群;汇聚层设在每栋楼上,每栋楼设置一个汇聚节点,汇聚层为高性能“小核心”型交换机,根据各个楼的配线间的数量不同,可以分别采用1台或是2台汇聚层交换机进行汇聚,为了保证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效率,现在各个楼内设置三层楼内汇聚层,楼内汇聚层设备不但分担了核心设备的部分压力,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接入层为每个楼的接入交换机,是直接与用户相连的设备。本设计书从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易于维护性出发进行设计,以满足客户需求,建议采用成熟的锐捷网络管理平台。

3.2 物联网智能感知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物联感知系统是整个智慧校园中最可见的一部分。拟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管理的数字化。首先,部署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并联网。其次,利用RFID、二维码等技术标识校园环境。再次,构建校园环境信息数据库和应用平台。利用校园智能物联网络建设应用。针对高校行业的特定性,建议采用固定资产RFID管理系统和人员RFID定位系统。

★ 固定资产RFID管理系统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以实物管理为特点,以化繁为简为目的的实用管理类软件。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经常出现的实物与财务帐目不符的情况,运用射频技术为企业解决了问题,使企业管理有条不紊,帐物相符。

针对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繁琐的情况,运用平均折旧法,迅速完成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工作,计算结果准确无误。运用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独特的权限管理理念,使领导能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了解企业所有固定资产的全面情况。系统优点:

1)强大的实用功能;

2)先进的射频技术管理方式;

3)高效的网络和远程数据传输;

4)独特的权限管理;

5)友好的用户界面、简便易学。

★人员RFID定位系统

RFID人员定位追踪系统,是集信息采集、监视、警报为一体的软件系统。在物流,人员定位追踪、资产管理等领域可以完成标签信息采集,人员物品移动轨迹,错误信息警报等功能,是先进的综合管理系统。3.3 智慧校园基础信息平台

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是衡量院校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网信息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和娱乐资源,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校园信息平台搭建包含教学资源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阅览系统、校园电视系统、MOOC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为丰富校园学生文化提供支撑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供服务。

★设计原则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网络,校园网信息平台综合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和研究的网络平台,依托校园网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为目标。随着校园网络硬件方面的不断更新,管理及软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重视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搭建还存在一些不足,需逐步更新技术改进服务。技术层面,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将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运用网络设备构建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能够为实施教学、管理、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提供服务;理论层面,校园网络平台基于互联网应用,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网络媒体教学环境,作为信息技术交流的平台,为教室、学生及工作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稳定性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

★建设目标

校园网信息平台建设目标是建立符合院校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教学工作的现代化,突出院校特色,为全校师生提供方便、优质的信息资源,创建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校园网络平台提现应用,以网络技术环境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为核心的思路进行建设。促进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构建更加完善优质的网络教学环境。

3.4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系统是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教学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教学管理工作量大而且复杂,搞好教学管理工作是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利用教学管理这一数据库应用系统,可以让教学管理人员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与教学有关的数据,不仅节约大量的人力与实践,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少差错和漏洞。教学管理系统涉及学生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这里只涉及班级,班主任,教师,学生,课程这五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包括多媒体教室(投影机、中控系统)建设、微机教室、教学信息发布平台等。

设计图如下:

教学管理系统组成结构图

3.5平安校园

“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学院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安校园”系统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平安校园;涵盖校园监控和数字化校园两大部分,校园监控即对校园内的操场、楼宇、周界、运动场馆、宿舍等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区域进行全天24小时的监控;数字化校园是指校园内的网络门禁、校园一卡通、报警系统、消防系统等数字化安全防范系统。校园监控和数字化校园两大部分内容作为平安校园的核心部分是息息相关、互相联动的。

第二,校园监管;作为平安校园的监督管理部门,需要一套系统可以随时随地地对校园内任意监控点位进行巡检,不仅可以监督管理保卫人员的工作状态,而且还可以对校园重要点位进行远程监看。对于当前部分多校区的大学城来说,还可通过监控系统的视频会议子系统召开安全防范会议。

第三,综合指挥调度;一套完善的平安校园安防系统离不开指挥调度系统,任何警情都需要指挥调度系统的实时处理,同时通过指挥中心联动公安110,或将学校视频图像实时传输到上级教育系统或公安系统。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的用户分为:公安系统用户、上级教育系统用户、本地校方控制中心。

3.6校园一卡通

★设计原则

一卡通的总体设计原则是给使用者每人发放一张射频卡,使该卡同时具有身份证件、工作证、电子钥匙、电子钱包、考勤卡等多种功能,让持卡者在学校内部一卡通行、办公消费方便快捷,让管理者轻松便利、一目了然,充分享受智能科技给日常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快捷、高效、安全和舒适。同时可以和银行业务有机的结合,通过自助设备实现转帐、结帐、查询等功能。

一卡通系统是一种集成了智能识别、自动控制、网络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和产品,针对学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特点,每人仅用一张智能卡作为个人身份信息和电子钱包信息的载体,就能在不同功能的智能卡读写终端上分别实现各种身份识别、电子消费支付和信息管理等业务的智能卡信息管理系统。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益的应用系统之一。目前院校各管理系统都处在更新换代,急需“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并且要求校园卡具有储蓄、取款、消费、身份认证、个人信息查询等银行与校园复合应用功能,其应用履盖银行卡电子支付、自助转帐、远程学杂费代扣代缴和校园综合消费,包括工资、奖学金等支取,食堂、沐浴、超市、洗衣房、校内各类小额消费,以及身份认证、门禁、考勤、图书借阅、上机上网、保安巡更、车棚管理、蝴蝶通道、公交班车、水电费用、科研课题、教学情况、学籍学分、课程成绩、管理信息查询与统计分析等。

★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目标,是将一卡通系统建设成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通讯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管理结算自动化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信息平台,为将来的“数字化高校”的身份识别与安全体系建设,整合和带动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各管理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辅助科学决策,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全校形成学校统一管理的数据中心和数据信息交换平台,促进教育信息的标准化,构建起学校优良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在校内进一步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结算管理集中化。

其次,在全校实现统一的电子支付和费用收缴管理,彻底解决校内各类费用收缴难、管理乱的问题。第三,借助“校园一卡通”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整合和带动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各管理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辅助科学决策,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四,促进学校网络应用基础平台的建设,逐步完成校内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升级。

第五,通过完善的数据报表和数据分析,为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3.7 控电管理系统

在上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内,已涵盖智能水控电控的建设。其中智能控电管理系统的系统特点包括:

 采用最先进的实时采样控制技术,对各分路(房间)同时采样计算,将用电计量精度大大提高(优于1%),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面向各高校集体公寓的专业化设计,针对性强,系统操作完全自动化;  系统软件功能丰富。采用预收费管理模式,摒除了传统的手工抄表、收缴电费等工作。学生寝室实行“一室一卡”计量用电,管理上做到“定量到人,核定到位,超额收费,节约滚存”,这样电能供应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使用,而不造成不必要有浪费,为学校节省大量人力和资金,提高管理水平;

 登录软件须进行身份验证,按管理员(或操作员)不同身份登录,可进行不同的权责设置。管理员(或操作员)分别对电量参数及时间范围进行填写,同时软件提供强大的报表,可按日、月、季、年不同时间阶段,提供各种统计用电报表,经整理分析,使管理上更加深入细致,提高管理水平。软件操作具有日志追踪审计功能,以便日后查询。防止窃电,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控电系统示意图

★系统主要功能

 多分路电量同步计量  预购电量,无费关断  收费记录,票据打印  分路负载功率设定、限制  恶性负载设定、识别  电量不足,购电提示  分路电量剩余电量与用电查询  分路状态查询与记录  免费基础电量设置  退费管理

 房间调换进行数据转换  历史记录统计分析  挂失与重新初始化  关断控制失效报警  数据异地备份*  故障自动保警

3.8 智能控水系统

智能控水系统设计原则:

 实现合理收费,多用多收,少用少收;

 可采用计量计时两种收费方式,根据学校的自己设定方便使用;  以卡控制电磁阀开关,方便快捷;

 读卡和显示部分可与阀表分体安装,便于使用者插卡和观看余额;  POS机与电磁阀均为安全电压,充分保证使用者安全。

系统体系结构图

系统主要功能:

 网络管理:通过485总线与消费POS机相连接,进行开餐处理后,发送黑名单、用户档案、菜谱、上次信息,同时保持计算机与POS机的实时通讯,保证消费实时上传及下传,使各POS机的用户信息保持一致;

 帐户管理:对用户的帐户信息进行挂失、解挂、增款、转帐操作;  统计分析:提供用水情况报表,供领导者分析;  系统维护。

3.9 智能路灯控制系统

路灯系统是校园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与校园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校园公共设施。同时,绿色照明也是当今照明界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照明消耗,照明电费日益高涨,加剧了我国日趋紧张的能源供应。

因此,建立节能型的路灯单灯控制系统,实现对路灯的集中控制、检测与管理,结合相应的控制网络确保按时、按需点亮每盏路灯,并能有效的节省路灯用电,延长灯泡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是现代能效型社会的目标。

无线单灯控制系统的实施可显著提高路灯系统的管理水平,满足远程控制、实时监控、数据采集、自动或人工调光、灯具保护、动态节电等功能需求。

智能路灯控制系统拓扑图

3.10 大数据云平台

智慧校园”是一个包含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体,不同于传统“数字校园”概念。“智慧校园”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师生及管理人员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开展教、学、管理的状态。“智慧校园”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校园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建筑物、设备等校园生态系统的各种物件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校园生活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而后将学习系统、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众多软件系统平台整合并融人“校园云”,最终将云、物联网、互联网整合起来,进而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实时抓取,深度分析计算,形成更有效的决策依据。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环境全面感知;(2)网络无缝互通;(3)海量数据支撑;(4)开放学习环境;(5)师生个性服务。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深度整合、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系统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具有如下大特征:(1)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实现校园有线网、无线网、传感网、视频监控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和多种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2)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3)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能够对教学、科研、管理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照基于流程的方式进行快速、综合处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业务处理与服务平台。(4)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具有架构科学合理、低耗高效运转的学校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对学校的人、财、物、活动、事件和业务流程进行感知、识别、跟踪、判断、处理、评价与提示指引。(5)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能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6)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实施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借助移动学习终端和教育云服务平台,任何时间可以在学校任何地点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和辅导答疑。实现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7)智慧的课堂。具有满足师生个性化教与学需求,实现自主探究、互动教学、协同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并能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跟踪与评价的智慧课堂。(8)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建有教育云服务平台,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按需动态分配和技术服务的充分共享。具有统一的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存储规范,能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检索和智能汇聚。能提供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与教学系统无缝对接,满足教学需求;(9)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具有家校互通的沟通平台和学习社区,教师、学生、家长能够及时互动,分享教育经验与智慧。能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学生快速健康成长。

云计算平台基础设施包括机房环境、计算平台、存储平台、容灾系统等。首先,要建设云计算管理系统.构建云计算安全环境,培养管理、运维、服务团队,在此基础上形成按资源使用付费的新型服务模式,鼓励云计算服务应用。云计算可以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资源池,用来统一提供服务。智慧校园的业务系统包含学习,管理和生活三个方面,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通过接入这些系统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

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助力了“智慧校园”急速发展。大数据应用,是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大数据中发掘潜在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价值。基于大体量数据的深度分析让系统可以智能决策,使“智慧校园”建设得以实现。目前大数据的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大数据的技术特性和潜在价值使其必将成为“智慧校园”中“智慧”精髓部分。随着智慧校园的研发和建设,将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促进学校和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四、公司介绍

贵州镱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系统集成、一卡通系统销售安装、一卡通业务外包服务、通讯业务代理等,公司主要面对贵州省内各高校、中小学、大中型企业提供专业的系统集成及一卡通、通讯综合运营代理业务。目前为智慧一卡通系统、北京泰德汇智“蓝天卡”系统等产品的贵州销售、服务总代理,2010年我公司与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签订 战略合作协议,作为联通战略合作伙伴我公司与联通公司合作进行“手机一卡通”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并得到了省内多所著名高校的认可至今联通公司在贵州省投资建设的“手机一卡通”系统项目均为我公司承建。

公司成立以来,参与建设了省内多家高校的校园一卡通项目,也独立经营了多家高校的一卡通综合服务大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公司也形成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优秀管理和服务团队,公司下设运营部、工程部、技术部等部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营销网络及服务体系,客户可以得到售前技术咨询和需求调研、售中合理化方案和售后标准化服务等一整套完善的服务支持,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服务质量从方案设计、安装实施到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目前已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凭借规范的实施体系、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先进的服务技术平台和多样的服务支持方式,为客户提供“实时、高效、专业”的标准化服务。

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总体解决方案 第6篇

1.传输子系统

传输子系统是通信系统最重要的子系统,是连接行车调度指挥中心与车站、车站与车站之间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是组建轨道交通通信网的基础和骨干,为通信系统各子系统以及列车控制(ATS)系统、电力监控(SCADA)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AFC)、主控系统(MCS)、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系统提供语音、数据和图像信息的传输通道。业务类型通常有模拟用户、2M数字业务、宽音频广播业务、各种低速数据业务、图像业务、10/100Mbit/s以太网业务等。

1.1采用SDH光传输+综合业务接入设备组网:在控制中心、车辆段和各车站设置SDH设备和接入设备(AN),在控制中心设备网管系统,用于传输网络的管理;由SDH光传输设备组成光纤数字环路自愈网,各类业务由SDH设备和接入设备接入。

1.2采用ATM传输系统组网:由ATM设备组建传输网,网络分两级:一级网络为控制中心到车辆段和各个分站组成环路,属于网络骨干部分;二级网络为接入部分,主要是各车站通过ATM接入设备接入各站业务,网络管理设置在控制中心,用于传输系统的管理。各类业务由ATM接入设备接入。

1.3根据用户需求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

2.无线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为轨道交通内部固定工作人员与流动工作人员之间提供高效短信息和话音通信。系统为运营控制指挥中心的行车调度员、环境控制调度员、公安值班员、维修调度员等对列车司机、运营人员、维护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等无线用户分别实施无线通信;为车辆段值班员对段内的无线用户实施无线通信;以及相应的无线用户之间必要的无线通信。同时还具有相应的呼叫、广播、录音、存储、显示、检测和优先权等功能。系统以调度组为通信为主,同时还可实现用户间一对一的单独通信。系统可以传递数字信息,根据列车的需要实时的传递列车状态信息。

2.1采用无线数字集群方式:系统通常由多基站的集群系统组成,主要设备包括控制中心设备(中心控制设备、调度操作控制台、系统网络管理终端)、车站(基站、基地台、直放站)、便携设备(车载台、便携电台、手持台)和配套设备(漏泄同轴电缆、天线)组成,中心控制设备到基站之间采用有线传输系统所提供的通道连接,基站到移动台之间采用无线连接,无线电波通过漏泄电缆和空间辐射传播。系统在正常运行时各基站由设置在中心的主控制器控制,当基站与控制中器失去联系时,以单站集群方式支持单站系统的正常运行。

2.2无线通信系统以专用频道方式:系统由控制中心(中心无线设备、调度操作控制台、系统网络管理终端)、车站(车站电台、固定台、直放站设备)、便携设备(车载台、便携电台、手持台)和配套设备(漏泄同轴电缆、天线)组成。

3.公务电话子系统

3.1为轨道交通管理部门、运营部门、维修部门提供一般公务联络(电话业务和非话业务),系统具备PSTN基本业务,具备各种新业务功能(热线、呼出限制、呼入限制、闹钟、呼叫等待、呼叫转移、缩位拨号、追查恶意呼叫、会议、ISDN),能够识别非话业务,并与无线系统连接,与当地公用电话网互联,可实现国内、国际长途通信;实现与市话局间的全自动呼入呼出,能够与当地119、120和110等特服业务相连,3.2系统主要由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和电话终端设备组成,在控制中心、车辆段设置数字程控交换设备,在各车站设备程控交换机远端模块,各站电话业务通过远端交换模块接入。控制中心设置系统维护终端、测量台和计费终端等,用于公务电话系统的网络管理、话务测量和系统计费。

4.专用通信系统

专用电话子系统是调度员和车站(车辆段)值班员指挥列车运行和指导设备操作的重要通信工具,是为列车运营、电力供应、日常维修、防灾救护提供指挥手段的专用通信系统。系统可为控制中心指挥人员,如行调、电调、环调等提供专用直达通信,并且具有单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和录音等功能,同时可为站内各有关部门提供与车站值班员之间的直达通话,并且车站值班员可以呼叫相邻车站的车站值班员。

专用电话系统分控制中心主系统和站段分系统设备

4.1控制中心主系统设备包括数字程控调度机、调度台和调度分机。其中数字程控调度主机是专用电话系统的核心设备,可根据用户需求设置列车调度、电力调度、防灾环控调度等多个调度系统;同时设置行车值班调度台、电力调度和防灾环控调度台等;在控制中心设置网管系统实现专用电话系统的集中维护管理。

4.2站段分系统设备包括站段分系统主机、站内直通电话、站间行车电话和轨旁电话机(区间电话)。站段分系统主机是各站段分系统的核心;站内直通电话提供车站(车辆段)值班员与本站作业人员之间的呼叫通话;站间行车电话实现车站(段)值班员与相邻车站值班员、联锁站值班员或车辆段值班员进行直接相邻通话;轨旁电话实现轨道交通有关作业人员在轨道区间与相邻站车站值班员进行通话。

5.电视监控子系统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是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监视列车运行、掌握客流大小和流向、提高行车指挥透明度的辅助通信工具,是列车司机在车站停车后监视旅客上下车、掌握开关车门时间的重要手段。当车站发生灾情时,电视监视子系统可作为防灾调度员指挥抢险的指挥工具。系统由控制中心调度员行车监视,车站值班员客运管理监视,列车司机发车监视三部分构成。

控制中心:主要设备有彩色监视器、操作键盘、多媒体网络管理终端以及系统维护监视器、长时录象机、网络管理接口转换模块等设备组成。

车站系统构成:上行站台、下行站台、站厅3个区域,主要由彩色摄像机、监视器、视频分配放大器、画面分割插入器、车站视频矩阵切换控制设备、光纤传输设备的发送端等部分组成。

远程多路信号传输系统。

多媒体网络管理终端

5.1采用数字方式:在各车站,各电视监控摄象机视频信号通过同轴电缆将图像上传至本站控制室,控制信号通过双绞线实现对摄象机的控制。视频图像经过视频分配器、视频控制矩阵传送至车站控制室的监视器(本地监控用)和地铁通信统一传输平台后传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远程监控);在控制中心和各车站均需设置视频编解码设备;利用轨道交通通信的传输平台,视频图像经过编解码设备,将模拟视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通常采用M-JPEG和MPEG-2方式。

5.2采用模拟方式:在各车站,各电视监控摄象机视频信号通过同轴电缆将图像上传至本站控制室,控制信号通过双绞线实现对摄象机的控制。视频图像经过视频分配器、视频控制矩阵传送至车站控制室的监视器(本地监控用)和视频复用光端机传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远程监控);在控制中心和各车站均需设置视频光端机;各站图像的传送都需要占用单独的光纤,和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传输平台独立。

6.广播子系统:

为中心调度员、车站值班员提供对相应区域进行有线广播,并实现事故抢险、组织指挥和疏导乘客安全撤离时的中心防灾广播。

6.1广播系统由中心设备、车站设备和车辆段设备组成。

中心设备:中心广播操作台(信源:话筒、语音合成、CD机等)、中心广播机柜(含电源、接口及控制模块等)、中心网管终端。

车站设备:车站广播操作台(行车、客运、防灾广播用)、车站广播机柜(含功放、电源、接口及控制模块等)、噪声传感器、扬声器、音柱。

车辆段设备:车辆段广播操作台、通话柱、车辆段广播机柜(含功放、电源、接口及控制模块等)、号筒扬声器

6.2控制中心行车调度员和环控调度员可对全线各站进行监听及选站和选区广播。当地铁发生故障或灾害时,广播系统自动转为抢险通信设备,环境调度员具有最高优先权。

6.3车站广播区分为上行站台、下行站台、售票区、站厅、出入口和办公区等。车站行车值班员和环控值班员可通过广播控制台对本站区进行选区广播或全站广播。

7.时钟子系统

时钟系统主要由控制中心设备包括GPS/CCTV信号接受单元、主备一级母钟系统、监控系统、车站(车辆段)主备二级母钟、子钟及传输通道等构成。

7.1中心母钟:接收GPS标准时间信号、CCTV标准时间信号,将自身的时间精度与标准信号同步,中心母钟通过传输通道向各车站的二级母钟传送,统一校准二级母钟。并将同步信号通过接口送给监测系统及其他系统,为其它系统提供时间信号。

7.2二级母钟:接收中心母钟发出的标准时间码信号,实现与中心母钟随时保持同步,并产生输出时间驱动信号,用于驱动本站所有的子钟,并能向中心设备回馈车站子系统及本站子钟的工作信息。

7.3子钟:接收二级母钟发出的时间驱动脉冲信号,进行时间信息显示,并将自身状态信息回馈给二级母钟。

7.4系统网管:实现时钟系统的网络管理。

8.电源子系统

为通信系统设备提供高质量、高可靠的电源供应,保证在主电源中断或发生超限波动的情况下,通信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仍能正常工作,等待主电源恢复正常。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报告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报告(精选6篇)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报告 第1篇《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报告一、引言编写目的:1.为开发人员、维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