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西洋美声唱法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西洋美声唱法范文(精选10篇)

西洋美声唱法 第1篇

歌唱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对吐字和发声技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中, 老旦运用的是纯真声唱法, 注重的是口咽腔共鸣, 而老生和小生在中低声区演唱时多用口腔共鸣, 高声区多采用头腔共鸣。旦角采用了接近于美声唱法的混合声唱法, 喉咙自然打开, 运用了色彩混合共鸣。净角唱法是戏曲唱法中特点最为突出的一种, 架子花脸的“虎音”唱法融头腔、鼻腔、口腔、喉腔、胸腔、等腔体的共鸣于一体。黑头花脸充分发挥了鼻.咽共鸣腔的高音共振作用, 京剧唱腔中的共鸣是受角色、性别、性格等影响的, 而不追求共鸣的统一性。

西洋美声唱法强调共鸣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美声唱法为获得良好的共鸣, 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 要求演唱者的声音共鸣主要在咽腔、软愕上提, 喉器向下移动会厌上举, 咽肌直立等。为美声唱法找到了咽腔共鸣, 形成口咽共鸣管, 连接鼻腔 (头腔) 和胸腔空间, 为上、中、下共鸣贯通创造条件。在口咽、喉咽、鼻咽的共鸣技术中, 美声唱法突出了咽腔共鸣, 咽壁对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协和振动, 改善了嗓音的音质, 使声音更为柔和、优美和悦耳动听。头腔共鸣的高位安放是美声唱法头腔共鸣应用的主要核心, 有利于声音的统一。胸腔共鸣是美声唱法的另一特点, 他们把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支点和基础, 强调胸腔共鸣在整体共鸣中的重要作用。在演唱时, 要求胸腔共鸣贯穿全音域。帕瓦罗蒂说他总是要求自己唱出“带有胸腔共鸣的高音”, 正因为注意在高音区加入胸腔共鸣, 使得美声唱法能以强大的歌唱共鸣获得宏大的音量和嗓音穿透力, 不用话

筒和电子扩音设备, 穿过上百人的大型管弦乐队构成的“音墙”, 而把声音灌满歌剧院大厅的每个角落, 胸腔共鸣的充分运用, 使声音更为丰满、浑厚、结实, 有良好的韧性和活力。在共鸣技术的应用上, 美声唱法要求任何声音、任何音域的歌唱都包含上、中、下三部分共鸣运用, 根据不同声部和不同音区的演唱, 从低音到高音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共鸣分配, 音越低越强调胸腔共鸣, 随着音的增高逐渐减少胸腔共鸣的比例而增加头腔共鸣的比例, 把各声部各音区的声音统一在同一种唱法之中。 (1) 正是由于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是基本统一的, 因此适用于每个具体的歌唱声部, 如唱男高音的老师可以教女高音、女中音等各声部歌者。而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则受到角色、唱腔、性别、流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是唱腔各不相同, 不同唱腔的老师一般也只教本唱腔的学生。

西洋美声唱法的声部 (男、女、高、中、低音以及戏剧性的、抒情性的、花腔性的等) , 同样是以歌剧角色的实际表现需要分化出来的, 尽管基本发声方法在各声部间基本唱法技术上趋向一致, 但在某些特殊的发声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别。如男声“关闭唱法”发声技巧, “咽音”发音技巧及“半声”发声技巧, 女高音各种复杂的“花腔”技巧, 中低音、胸声发声应用技巧等等。

这种在共鸣上的差异, 主要来自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的共鸣是受角色的性别、性格、气质、风格等影响决定的, 它强调了角色的个性化、性格化以及演唱的个人风格化, 而美声唱法则强调的是在演唱过程中共鸣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二、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在行腔上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的行腔是吟唱。吟唱就是以字行腔, “字是骨头, 腔是肉”, 它讲究的是气与字和气与情的结合。“吟”的行腔方式所表现的那种悠长的声调技术, 使得声音圆润, 唱腔饱满, 吐字清晰, 发声自如舒展, 行腔流畅、圆顺。美声唱法讲究的是咏唱。咏唱就是以腔就字, 注重整体发声的线条, 它的旋律是和特定歌词相匹配的, 咏唱强调的是气与声的结合, 声断气断。要求演唱者的呼吸连贯、流畅。连音唱法是咏唱的基础, 因此对呼吸的均匀控制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三、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关系是既有差异, 又相互补充

尽管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演唱者在追求的最佳效果和最终的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那就是声情并茂, 感染听众。演唱者既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戏曲唱法的咬字吐字, 又要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

(一) 用西洋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要借鉴民族传统声乐咬字吐字方法。

在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 历来就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准确、生动, 讲究“以字行腔”, “字是骨头, 腔是肉”, 甚至有“千斤白, 四两唱”之说。特别是我国的传统戏曲和曲艺训练中, 将咬字吐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并且对歌唱的咬字吐字有严格的要求和一套训练方法, 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和继承, 总结出“四呼”“五音”、 (“四呼五音”出自清代戏曲音乐家徐大樁所著《乐府传声》) “十三辙” (指将汉语中常用的几千个字归纳相同相近的主要元音和尾音相同的韵母归为十三类) 等理论成果, 为歌唱者解决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 为了使声音更加圆润、柔和, 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

如的能力和更好地表现本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 要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 (2)

中国戏曲的发声方法是有它的独到科学之处的, 所以才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该是哪种行当、角色就该用什么声音, 从而真实的表达作品的内涵和内容。比如, 演唱地方特色较浓的民间歌曲时, 可以多运用咽腔共鸣, 真声多一些, 这样会使音色更甜美、纯净, 更具亲和力;演唱气势恢弘、大气的作品时, 就应该多用到胸腔、头腔共鸣, 使声音浑厚宽广、坚实有力。此时可以借鉴美声的共鸣理论, 从而取得声区统一与混合共鸣的声音。 (3) 在演唱中国传统歌曲时, 根据感情的需要, 语言风格的需求, 自然地有意识调整声音的位置, 装点声音的色彩, 控制好声音的力度, 使之“既保持传统美声雄浑、圆润和宽广的特点, 又有中国人喜欢的甜、亮、婉转和水灵的特点”。 (4) 学习民族唱法的歌唱家通过学习美声唱法的科学发音, 加强整体共鸣, 扩展音域, 使声音更加的丰满结实, 从而延长歌唱生命, 也更容易得到国外专家和观众的认同, 在演唱民族歌剧作品时通过声音造型体会、提高驾驭能力, 更能持久性的在音乐厅演唱。

摘要:歌唱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对吐字和发声技术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在共鸣的运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在行腔上各相不同: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的行腔是吟唱, 美声唱法讲究的是咏唱;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关系是既有差异, 又相互补充。

关键词: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西洋美声唱法,共鸣,行腔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余笃刚.

[2]夏艳洲《“改造国民性”:黎锦晖的音乐理想与创作实践》《交响》西安音乐学院2003年第1期.

[3]《忆张权》, 《中国音乐》, 2001年第二期, 第48页.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 第2篇

美声唱法渊源于意大利,是一种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它是从17世纪开始经历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声乐艺术的技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强调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要求产生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同时又具有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能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毫不费力地演唱,还要求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因为具备自己独自的发声特点而使初学者较难把握和运用,因为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要求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声区统一;要求起音轻松明亮、准确圆润。对音量的控制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而是依靠气息来控制。特别是美声唱法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声音的共鸣角度来讲,是把发声所能用到的产生共鸣的腔体都调动起来,而且要这些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声音能够协调补偿,最终得到所要达到的效果。以下就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共享。

一、分析讨论

1.讲解和演示

语言讲解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事物和心里影响成熟的首要条件。逻辑清晰、形象生动、重点突出、渗透力强的语言讲解,可以让学生基本了解美声唱法的具体特点,并且在讲解中暗示学生可随着讲解的过程,可以自己默默的运气、控制各体腔,初步感觉一下美声唱法的一些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因此,对于语言的提炼和收缩运用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要求老师能够彻底提炼出美声唱法的独到之处和准确特征,比如:运气方法、身体用力情况、喉咙的作用、声音的特点、真假生混合情况等等,同时也要表现出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通俗、民族等唱法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关键要领的区别。

教师的表演在学生领会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教师要把自己多年来对美声唱法的体验和感觉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心底初步留下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从而能够很好的分辨开与其他唱法的区别,在心里形成这个概念:这就是美声唱法,而不是其他唱法。

2.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教学辅助的主要手段,那么教师就要能够完全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方式,这样才能更客观的把教学内容表现给学生。而声乐教学更要求教师对多媒体的掌握要拓宽一点,能够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做出音频、视频,并伴有文字说明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的运气、发力特点等表现给学生,这样通过做出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声唱法的人物、声音,把最纯真的、原声的美声唱法和人体直观图示显现出来,让学生确切、明晰的感觉到美声的声音和人体运动特点。

3.处理好教学的各个阶段

(1)掌握好发声与共鸣

初学美声唱法者,首先是根据老师的示范讲解,自己进行模仿,这个过程是必需的。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在了解学生声音条件后,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气吸气方法、掌握正确地打开喉咙技术、掌握发声时正确的起音、口形与发声部位,初步学会调节共鸣位置,以获得自然、圆润、纯正而集中的声音。掌握连音与非连音、断音的唱法,以及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其变化歌唱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练习后,学习者的共鸣器官也就会产生效应,头腔、胸腔、口腔都有了共鸣,声音会变得悦耳动听。同时,学生每个人有各自特有的音域、音色条件,可根据音频储库找到适合他们自己模仿的美声学派或者具体的美声歌唱家,但切忌盲目地去模仿。

(2)掌握好歌曲中汉字的发音

在学生掌握各自的发音特点之后,教师应该从严从重去要求他们的发音和吐字,发音力求清晰、纯正、圆润、自然,而吐字是美声唱法特别要值得一提的。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尤其以意大利语言和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中国的汉字是单个字或词组结合成的句子,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字母的发音过程不同,这一点,只要从事美声唱法的都能够体会到。那么在实践中怎样做好汉字发音的处理呢?

字音要同发声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歌唱发音应自然流畅,其中口腔、喉、咽腔等部位的状态都是极其自然的。因此,歌唱发声同歌唱咬字、吐字规律要和谐统一。歌唱吐字主要是抓好汉字的拼音中的主要元音。如chang中间的a就是所有chang字的重要注意音素。这里a声音必须竖起来,即“挂”起来,挂在腭上。同时还要处理好每个字在歌唱中字头、字腹、字尾的音色。要有干净、利落的字头和自然流畅的字腹。特别是字腹要掌握好汉字语音的口形,因为口形的变化会导致母音色彩的变化,声音位置就不统一了。字尾必须清晰明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与下一个字的字头衔接,所以字尾要唱得顺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但是,汉语语言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所以,就要很好地掌握汉语的发音,然后运用到美声唱法中去,使声音与汉字完美地统一起来。

(3)个人的发展创新

个人通过不断的练习—纠正—再练习—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声音特点和潜在条件有了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特长真正确定自己的演唱风格,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去完成由模仿到自己探索创新的转变道路。走一条模仿道路是不可行的,所以,要在老师的提示建议下,加上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自己的领悟和联想,再运用自己的音色,经过不断的努力创新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这是教学中所能达到的更完美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事美声唱法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美声者。一是唱法有声部之分。二是唱法要求声区统一。三是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四是唱法要求声音连贯。五是唱法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六是唱法要求声情并茂。以上为美声唱法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六个重要原则。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很可能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二、结束语

歌唱艺术是一种再创造劳动,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思维细致,能够在教学中很好的处理大的、小的、细微的问题;能够把一种唱法的精髓总结出来并传授给学生。在遵循该唱法的掌握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要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创作背景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也自己体会其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展开联想,使他们的联想真正融合到美声中去,把自己的声音纳入到正确的美声轨道上去,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钟迪.浅谈美声唱法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7.2.

[2]任超平.关于美声唱法的气息与打哈欠状态的技术分析.电影文学,2008.8.

[3]王黎平.浅谈美声唱法的教学[J].艺术教育,2008.4.

[4]但夏.试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联系与区别[J].科技信息,2008.10.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之比较 第3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 流行唱法 演唱风格 横膈膜呼吸法

美声音乐给人以震撼美,流行音乐给人以真实美,二者各有特色。流行唱法的音乐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因而对于曲目的演唱形式也就更加多样化。通常来讲,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谓是一种随性的演唱。同样,美声唱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原本看似独立的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在新时代的推动下似乎开始了一定的联系。

一、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

流行唱法的声音更加自然,与日常交谈类似,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因此表演者在演唱的时候只有借助麦克才能将歌声传递给更多的听众。传统的演唱形式多为独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形式也多种多样不再固定。至于美声唱法,这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演唱风格。优美的音色,极具变化性,且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这些都是美声唱法的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从本质上来讲,美声唱法更具严格化的演唱技巧,而流行唱法则较为随意,但这并不意味者流行唱法毫无技巧可言,一些类如R&B的流行歌曲也是需要一定的发声呼吸技巧的。

二、美声唱法对流行唱法的帮助

(一)美声唱法对流行唱法呼吸的影响

美声十分注重气息的训练以适应不同难度高低音乐章,因此可以用美声唱法的气息练习步骤来训练流行歌曲的演唱。先感觉气沉丹田也就是横膈膜位置在哪里。这时,不需要让演唱者刻意性的大口吸气,要在腰部用力,仿佛其周围和小腹都极力向外扩张,以此来自然的吸气。气息的运用会决定声音分贝以及音色的不同,美声歌曲之所以听起来雄浑有力,就是来自于这种坚实的“底气”,形成一种良好的呼吸状态,这对流行歌曲演唱时声音的控制,音域的扩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美声唱法对流行唱法声音的影响

以女声为例,按照西洋的传统唱法分区,通俗唱法的高音区仅是美声唱法的中音区,而在流行唱法中的窄化母音的方法类似于美声唱法中的“关闭”技术。美声训练中的换声技术和换气技巧对于流行歌曲的演唱可谓是画龙点睛。用美声演唱技巧发出的声音坚实有力,不会给人虚幻、飘忽不定的感觉,因此它的換声换气技巧可以让流行歌曲听起来吐字音色更加清晰。当然要真正唱好流行歌曲除了发声技术完善外,还需要很好的乐感,全面的音乐素养,处理歌曲的能力,丰富的文化修养。

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各自的重点、难点

(一)共鸣

在共鸣问题上,美声唱法采用“混合共鸣”的演唱技巧,使各个共鸣腔能一定平衡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出优美的音色。这种“混合共鸣”的发声技巧需要声区的统一,转音区的利落,因此只要演唱者的音量大,穿透力强就足以摆脱麦克风,完善歌唱表演的整体感。与美声不同的是,流行歌曲的演唱是需要借助话筒等扬声器材的,因此流行唱法中不会过多强调共鸣,而是注重更加自然的声音流露,常用口腔共鸣来清唱以使歌者能够能更加自然地进行演唱。

(二)气息

流行唱法偏重于自然,对于气息使用的选择颇为自然,依据不同的曲目风格和声线特点可以应用不同的气息技巧,以使气息尽可能支撑声带振动体,延长疲劳期,完成较大的演唱量。而在共鸣的要求下,美声唱法对于气息能源的消耗量要较大,因此也就需要有更加饱满的气息来支撑不同音位的需要。在美声唱法中主要用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来进行演唱。

(三)声音走向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窦、额窦、蝶窦)后再送出来。美声唱法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犹如抛物线,像投掷铅球一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而流行唱法却不同,它的发音管较美声来说更为短小,且声音靠前,更具亲和力,而不是像美声那样听起来颇具距离感,这也就要求流行歌曲的演唱应该加强对日常声音使用的训练,让声音越真实、越自然。

(四)咬字

美声唱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在“掩盖”的位置上“亮”出来,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驰、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流行唱法的吐字却是以一种“开放”的状态全面的展示歌曲,声音不一定要亮,但吐字要清,而不是刻意掩盖什么,有时也需要较重的唇音与齿音,使声音听起来更加亲切。二者的各自的发声难点一是由于对于喉头的位置要求不同,二是因为美声音乐作品从直观的角度来讲,是“横竖”意识的结合,即需要在演唱时运用多种口型来完成,而流行歌曲只是一种水平的意识,口型始终都是横向的。

四、结语

美声唱法凭借其高超且复杂的演唱技巧总是能够给听众以心灵上的震撼,而流行唱法所传递出的流行音乐更多的是贴近人们生活的情感意识再现。一个高雅,一个朴实,但无论是哪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流行唱法,都是需要勤加练习才能完美驾驭的。无论是哪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演唱方法其本质方法都有一定的相通性,对于流行唱法而言,借用一定的美声训练方法不仅能够更好的演唱通俗歌曲,同时对于音乐表演的理解也会上升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石林.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与联系[J].大舞台,2011,(10).

[2]陈放.《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两“原则”值得商榷[J].大众文艺,2011,(08).

[3]李冰.浅谈共鸣腔体与演唱中共鸣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

[4]何英琴.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异同之初探[J].甘肃教育,2008,(01).

作者简介:

[1]杜慧:石家庄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 第4篇

1.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主要通过颅腔共振从而产生共鸣,在发生时尽量竖向张开嘴巴,打开颞下颌关节,声音尽量向后靠近后槽牙,气成丹田,寻找发声位置,美声唱法,演唱时一般要求演唱者五官放松。在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盛行,由意大利领导,发酵到欧洲各部,文艺复兴之时,经济不断地发展,城市生活改善,人们从追求生活物质需求转向到文化需求,开始不断地追求自己生活热趣,美声唱法开始传播。

2. 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顾名思义是现在流行歌曲唱法,唱法丰富多样,相对美声唱法更为大众化,它多为通俗性的演唱方式,更为自然,多自由方式,加以自身技巧修饰发声歌唱。流行唱法始于19世纪的欧洲,后传入美国后经由美国开始改进,广泛传播,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人们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急需一个发泄口,此时音乐成为最好的发泄通道。在受工业革命时期的影响时,最早的音乐流行唱法也带着浓厚的重金属气息。例如,爵士、朋克风、说唱等流行唱法。

二、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特点

1.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演唱特点

无论是在现在还是过去,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唱法贯穿在各个演唱会之中,其中最为出色的要数欧洲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这部剧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剧情类似中国的《人鬼情未了》。讲述了恋人和魅影之间的爱恨纠葛。在歌剧中一首插曲震惊了全场,它以两种唱法展现在观众前面,一种是传统美声唱法,一种以音乐剧的形式出现,在音乐剧的形式中,采用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方式,特点鲜明,在传统美声唱法中加入流行元素,在大众普遍容易接受的程度上添加一抹古典情怀,演出更为精彩,又贴近生活,同时不是去传统音乐剧的高贵典雅,为整场演唱会添加不一样的色彩。

2.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基本特点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基本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音乐高潮中,以极大的高音带动全场的氛围,声音的线条被极大地柔和化,带来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高贵古典中带来一丝平易近人,借助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融合的技巧,使声音更富有感染力。传统唱法古典浑厚,音色低沉,以强烈的颅腔共振来达到声音的饱满,压低声线,起到控制全场的效果。相对于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更加自然、随性,流行风格演唱时歌手更加放松,通过音响设备,麦克风等设备和现代流行唱法在扩大音量的同时将音质进一步美化。当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时现代流行唱法融入了古典美声唱法,声线具有轻柔,自然,控制力强等多种优点,声线更富有创造力,加强了歌曲的艺术性。

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研究

1.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原因

现如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声乐的广泛传播,引来一众音乐爱好者的相继学习的浪潮。流行唱法门槛低,入门比较快,相对于美声唱法的高门槛,系统化,技术性要求高的一系列要求让人望而却步,流行唱法更加为大众所接受,但长久以往,传统单一的流行唱法的弊端开始显露落后于时代潮流。单一传统唱法技术性不足,演唱手法过于单一,相比之下,想要提高一个层次,进阶的演唱者就必须要寻求更好的提升手段,此时美声唱法就将成为多数演唱者的提升手段,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会更进一步对音色进行良好的润色,音质更为清晰,更好地拓宽演唱者的音域,提升音乐水平。

2.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意义

从19世纪到21世纪,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融合的形式不可逆转,二者之间的契合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的赏析感,艺术性。音乐表现形式兼备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优点,使音乐技巧不断成熟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并且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已经在国际上具有深厚的发展,带动音乐层次上一个质的飞跃,二者的融合带动了音乐商业化的发展,带动音乐产业经济水平的提升,提高音乐从业人员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的发展。音乐市场的蓬勃发展更能科学规范的掌控音乐信息,提高音乐质量,产教融合,推动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经济,增强国家软实力,带动音乐现代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利用网络体系,音乐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不同民族风情,国家差异都可以完美的融合,经过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加工,使之更好更快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风情,完全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之中。声音的淳朴和声线的质感被演唱者的中高音带动,表达了作曲,歌唱者内心的诉说,增强音乐亲和力,强烈丰富了歌曲的内涵,带来一种情感的共鸣,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起伏。低音以一种低重音形式则带给观众安全感,增加音乐的掌控力。给人明亮饱满的冲击,歌曲中的人物鲜活的跃然在心上。

四、结语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融合是经过时间的洗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没有什么能够永垂不朽,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不断地发展。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不断地融合发展是音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推进二者的融合,音乐才能更加的深入人心,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了解音乐的艺术性、神秘性、系统性。科学的学习音乐唱法,利用更好的表现形式,才能展现音乐的美妙。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融合,增高音乐文化水平,提高国家软实力,才能促进音乐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现如今,音乐的广泛传播,音乐爱好者不断增长,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是现行音乐浪潮的必由之路,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以一种奇特表现形式具备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优点。音乐可以抒发人们内心情感,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以一种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将声乐的教学变得更加的人性化,音乐以这样一种灵动的姿态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现音乐魅力。

关键词:美声唱法,流行唱法,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郑昭玥.浅谈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以音乐剧<歌剧魅影>为例[J].北方音乐,2015(6).

[2]孙维美.浅议音乐剧中美声唱法与多种演唱风格融合[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2).

[3]金鑫.从对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克丽丝汀的唱段与角色表演分析看音乐剧表演[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喻晓雯.中美美声教学的比较研究(四)——论中美本土唱法的差异对美声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14).

[5]朱宇鹏.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结合的探索[J].明日风尚,2016(14).

[6]孟新洋.民族声乐中的气、字、声的结合问题初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3).

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论文 第5篇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同点

对于西洋声乐以及民族声乐而言,二者均是由曲调以及语言构成的,所以语言对其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民族声乐比较注重歌曲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民族声乐得以良好的发展,是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具有密切关联的。假若没有民族语言,则民族声乐艺术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无法发挥其光和热。而对于西洋声乐而言,其音乐的主调即为歌词,声音以及节奏为辅助,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确保字正腔圆,确保其雄厚有力。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把丹田划分成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丹田[1]。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比较注重胸腹式呼吸以及整体混合式共鸣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的基础即为汉字。汉字主要包括四声,在其具体发音的时候,其是由唇、舌头以及牙齿等多个器官共同配合而成,于是就会使得咬字、吐字比较清晰纯正。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基础即为元音的发音。其具有相对简单的形式,在发音时比较注重规律的.连贯性。在民族唱法的具体演唱过程中,其不但比较重视演唱过程的表演,与此同时,还比较注重演唱以及表演的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表演形式,这样就能通过表演更好地打动观众。然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认为在歌唱中进行表演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是以单一的演唱来打动并且感染观众。在此方面,两种唱法是存在较大区别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融合

当前,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在民歌或是艺术歌曲的演唱中都积极地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运用方面在气息运用方面,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比较具有特点的技巧。与此同时还积极地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如同“闻花香”般地将气息深吸进来,然后再使用横膈膜将其保持住。并且要利用吸气肌肉群以及呼吸肌肉群彼此间所具有的对抗性作为气息的支点[2]。

在实际演唱时能够使得气息顺畅地流动,然后再持续不断地为声音提供支持。例如,在演唱《思乡》以及《我住长江头》等创作歌曲的时候,可以使用美声唱法中的连音唱法。在通常状况下,其并非是在句子中间行换气的操作,而是要保持声音的线条以及连贯性;在演唱《小白菜》以及《兰花花》等具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时,演奏者就要使用一些“偷气、换气、取气”的方式。对于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而言,其比较重视“以气唱情”,往往都会采用小气口的方法来实现对乐句的切断,进而充分地表达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情感,例如诉说以及哭泣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反之,对于一些爆发以及激烈的情感,会采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表达。除此以外,对于《牧笛》这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间风情的新型创作歌曲,在其中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术。在这些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也采用了西洋歌剧中演唱华彩乐段的气息方法,实现了对这些技术的有机融合。

2.咬字技术应用方面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美声唱法主要是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得以发展而来的。在采用西洋的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字音咬清,同时还要保障声音的通畅性,这是存在较大难度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意大利语言当中,“母音”以及“子音”之间是存在较远的距离,这和中国汉语的咬字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声乐教学当中,其有效地借鉴并且融合了美声唱法[3]。

在通常状况下,其会比较注重对喉头位置的降低,于是字的着力点就相对较为靠后。在此状况下,就必须要提起软腭,保证后咽壁的树立,于是就能够建立稳固的咽腔。在一般状况下,往往都会是使用意大利语当中的a、e、i、o、u这几个基本的元音来完成声音训练的,并且选择使用混合母音的方式使得纯母音逐渐混合其他母音的色彩,如此操作就会使得母音变得比较圆润。把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能够使得声音比较顺畅地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找到共鸣。不仅如此,还要比较注重练习的哼鸣音,要努力发现声音的高位置,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声音的统一性,使得演唱变得比较圆润、连贯。在掌握良好的发音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大的自由以及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对于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期的声乐教育家而言,他们都是最早学习西洋唱法的,而且采用美声的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了演唱,其中包括《黄水谣》以及《康定情歌》等,而且这些歌曲也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前,我国也开始采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并且在咬清字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状况下,也使得人们改变了对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这一种错误认识。例如,廖昌永在演唱《母爱》这一歌曲时,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然而在其风格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与理解,因此歌声比较感人动听,得以广泛流传。

3.共鸣应用方面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而言,其往往是采用的口腔共鸣技术。其比较重视的是局部共鸣的运用。在当前的声乐教育教学中,也是借鉴了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将喉咙打开,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通道,有效地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民族声乐当中所存在的压、挤以及卡的声音,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声音的圆润性。与此同时,其能够结合音高的具体改变对腔体的音色以及大小进行合理的调整。然而,在声音得以改变的状况下,对真假声的实际运用比例进行有效调整,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使得声音达到头腔、胸腔以及口咽腔的共鸣。于是就实现了对声音色彩的美化,使其能够更加的圆润,具有光泽,可以传得更加遥远。例如,在演唱一些创作歌曲,如《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合理地应用混合共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宏大气魄;在演唱一些感情相对非常细腻的民歌,例如《绣荷包》歌曲时,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实际风格,合理地调整共鸣以及嗓音,要结合曲目的不同风格特点,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声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

(二)在声乐教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关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作品,例如,张炎的《词源》、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清大椿的《乐府传声》等[4]。这些作品论述了声乐艺术中的一些歌唱技术以及发音的原理,总结了当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演演唱时所遵守的艺术标准等。其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咬字吐字的技巧以及声腔技术,包括对作品情感的表达等。但是这些著作往往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结,缺少对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然而对于美声的声乐理论而言,其中融入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生理学、医学以及物理学等。其中对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与研讨,而且也成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歌唱训练体系,这也使得声乐的实践与艺术理论得到了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了歌唱艺术以及科学的有机结合。

2.声乐理论研究方面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声乐教学系统的开展而形成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加剧了对声乐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音乐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学报上都刊登了一些与声乐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音乐》《音乐探索》与《音乐艺术》等[5]。这样也就有效地扩展了声乐研究的范围,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在,石惟正先生正式组建成立“石惟正声乐理论研究室”,从此以后,石先生以及诸多优秀的音乐学者就开始汇总音乐相关的论文。从19至期间,我国许多学者与机构也加强了对声乐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向日益广泛化,并且研究课题日益精细化。尽管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沿承西洋美声学派当中的理论体系,然而其也实现了与我国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西洋唱法以及我国民族唱法之间的比较分析等。

总之,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美声唱法也具有其较多的优势,如果将其合理地融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就能够取得更好的音乐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更强的舞台感染力,可以形成更加优秀的新唱法,从而有效地实现歌唱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声乐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月.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09):115.

[2]杨星.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科学:全文版,,(25):104-105.

[3]许静哲.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10):26.

[4]孙加航.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文艺生活旬刊,2016,(01):118.

西洋美声唱法 第6篇

一、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本土唱腔美声化的发展在我国音乐人长久以来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之下将其成为了显示,正如大家众所周知的“黄河大合唱”以及“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创作名曲中,均融合进了西方的美声唱法,这在无形当中增添了本土声乐的活力以及多样性。所谓的民族唱法美声化是指将中国化中已经习惯了的唱腔风格以及演唱技巧同西方的美声唱法以及其独特的发声技术相融合,由此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人们在对于声乐的感官体验中更加的享受并代入其中,产生无法比拟的美感。美声化要求的是将声音与气息相支撑、相对抗进而运用演唱技巧呈现出高音的效果,而民族化则在旋律以及唱腔方面更加具有本土性的风格与特点,两种不同风格的融合,不仅是为美声化起到了点睛的效果,同时使得美声音乐更具民族韵味,令人回味无穷,感觉余音袅袅。著名歌唱艺术家李双江先生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民族唱法美声化的融合,这是其在演唱民族歌曲时不仅带有本土的炙热情感同时也能展现出其追求时代潮流发展的精神,因而其所演唱的歌曲受到了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国度人民的喜爱。李双江先生的经验受到了后人演唱家以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推崇,他们将本土化、民族化的唱腔形式向西方发扬作为自己的义务和事业,因此一直致力于形成一套既融合了西方唱腔和曲调的声乐,同时又将本民族的文化和技巧融入其中,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并发扬光大。

二、对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历程

“民族化”一词的出现起始于1957年声乐教学会议,即提倡不仅要保留欧洲民乐的唱腔特点以及唱法技巧,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入我国的民族语言、风格以及对于声乐艺术的独特思想感悟,投入进既有民族特色的声乐感情,使其具备本土化的特点,从而使其能够更加受到本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正如本国民众所熟知的“我爱你,中国”以及“风萧瑟”等词曲作品一般,此类歌曲都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成功典例。其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听起来极具美声唱法的特点以及风格,但同时因其是为本土艺术家所创作、本国歌唱家所吟唱,因而,不仅在旋律风格以及在发声技巧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本土化气息,因而符合广泛民族群众的审美以及情趣享受。

三、民族唱法美声化以及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途径

1. 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发展途径

(1)首先发展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前提就是将自己本国的声乐艺术形式发挥到优良的水平之上,同时应当将热爱本土、本民族的文化放在首要位置之上,因为民族唱法美声化以及西洋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本国固有的优秀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精神发扬光大,竭力表现中国人民的思想内涵以及感情,而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则是发展的首要必备条件。

(2)充分研习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对于民族唱法美声化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了解本土唱腔技巧以及旋律风格才能与西方声乐的歌唱特点更加恰如其分的融合及推动。

(3)积极支持民族唱腔的多元化发展,在保持其自身特色以及个性的基础上,开发创造其独特的艺术音乐世界,并且以美声化为基础营造出多样化的音乐发展格局。

2. 美声唱法民族性的发展途径

(1)利用民众的市场意识,加强美声唱法在本土的推广,让民众能够真正了解美声唱法并能亲身参与美声唱法的研习和实践,这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经之路。

(2)拓宽美声唱法在本土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得美声唱法得以更广泛的宣扬和传播,并伴随歌、舞、画等形式的融合,形成独特观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3)着重发掘个性化的演唱特点以及声音特点,凸显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魅力,从而加强广大民众听众对于美声化的兴趣。

(4)在音乐创作方面注重以人为本的特点,做到不仅表现艺术功能,同时具备关怀认文,体味人生的境界。

四、总结

首先需要明晰的是,无论是民族唱法亦或是美声唱法,两者都具备十分特有的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因而两者在发展以及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相同的大方向以及大目标,在唱腔技巧以及旋律风格等各个方面都应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融合以及搭配,这样才能使得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在发展以及传播的过程中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牛强.对我国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10(2):114-116.

[2]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

[3]王冰冰.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4]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9-62.

[5]周亮.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6]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

中国唱法与借鉴“西洋唱法”的探讨 第7篇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各自的局限性日渐明显, 因此, 建立科学的中国声乐学派, 倡导适合我们民族的中国唱法己刻不容缓。而这种唱法应兼容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之长。既有西洋唱法雄浑贯通的气势。又有中国人民喜爱的明亮秀丽的音色和亲切的语言韵律。既能唱艺术歌曲、歌剧, 又能唱京戏、民歌、曲艺和地方戏曲。目前声乐界出现了“原始生态民歌唱法”、“中国唱法”等说法。“中国唱法”它是以正确的呼吸为支持, 用中国本土语言歌唱而使用的发音方法;它囊括了各种各样的歌唱技巧, 主张根据不同声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灵活地运用各种歌唱技巧, 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合璧的结晶。它的理念是:声乐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的多样性, 语言和内容决定歌曲的风格, 歌曲的风格决定歌曲的演唱状态, 歌曲的演唱状态决定演唱技巧。主张声乐作品是通过歌唱演员的人声向听众传达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内容是主体, 唱法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耍熟练掌握“中国唱法”的歌唱技巧, 就可以延长各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 不应纯粹的以民族、美声两种教学模式进行, 应建立某种多元的、因人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有效的将三种唱法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瓦林说:“声音的建树有三个步骤。解放你的声音, 加强你的声音, 美化你的声音。”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我国的许多著名声乐教育家、演唱家在“解放你的声音”方面有许多切实可行的训练手段, 在解决“加强你的声音”方面也有许多科学地大容量、大幅度的训练方法。在达到“美化你的声音”训练方面又始终贯穿着用心儿去歌唱的原则。声乐艺术的情感, 是歌唱者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的情感, 是一首歌曲的灵魂, 是声乐演唱的目的。要把一首声乐作品演唱好, 作为演唱者要充分了解歌曲, 从多个角度来挖掘作品, 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 以表现作品丰富的内涵, 体现出作品的魅力, 真正做到将情感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融合, 将唤起的情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同时使观众也体会到这种情感。发声方法是歌唱艺术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但并不是说它代表全部的歌唱艺术。如果没有民族语言、民族性, 不理解人们的生活、情感, 不了解人们的心理、愿望, 也没办法表现出民族风格。我们所学的声乐技巧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作品而不是炫耀自己的歌喉, 歌唱的目的是让原本就是自然的歌唱回归自然, 不要把前辈的经验当作束缚。

2 中西合璧唱法的探讨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 中西结合, 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 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 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 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 根据学生声音特点, 因材施教, 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西洋传统声乐在唱法的理论研究方面诚然是跑在中国民族唱法和欧美流行唱法之前, 这是事实, 但这一事实并不等于西洋传统唱法高于中国民族唱法, 或者高于流行唱法, 我们可以借用西洋传统唱法对人声生理物理上的理论来解释中国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原理, 并不是用西洋传统唱法去改造或取代另外两种唱法。因为唱法与否, 不应该用它本身是否上升为理论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而是看它的实践, 任何唱法的理论和实践, 又都是为它本身特有的美学效果的需要来服务的。

3 启示

声乐唱法是美学价值取向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同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不同的演唱艺术风格, 借鉴不同的西方声乐、中国传统声乐、当代流行声乐、不同民族声乐, 是现代声乐中唱法的创新。声乐艺术总是随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文化的形态变化而变化, 因此, 固守某一种唱法并非最佳选择。声乐艺术的进步正是在继承中不断的“扬弃”, 使当代声乐艺术进人到更高的艺术层面, 也是现代声乐艺术之所以不断进行渗透、变异、发展的原因所在, 并促使了声乐艺术中唱法不断的创新和变革。

今天, 我们能够在平等、和平的大家庭里共同构筑一个属于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文明, 我们应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前进, 努力改变当前歌坛“千人一腔、万众一调”的状况, 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学习中国声乐, 足以证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今日中国的勃勃生机, 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足以让我们更加自信的面对今天的世界, 足以让我们更加执著的传承我们的民族声乐文化。因此, 现代声乐唱法应该是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为内涵, 把握唱法是声乐艺术中提升其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 研究唱法这一课题对于演唱艺术和声乐教育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社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邮编100054电话010-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 zwylbjb@263.net

摘要:任何歌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研究唱法, 这是人类对知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认识过程。中国民族唱法之源在戏曲, 戏曲声乐的方法和技巧绝不逊色于西洋传统唱法,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需要认真发展加以整理和总结。我们不能从审美趣味上去评论某种唱法的科学性。但唱法本身是可能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的。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声唱法科学、民族唱法不科学, 而要在民族唱法中来个“洋为中用”?如同现在有些人说要唱好流行歌必先学好西洋传统唱法的论点同出一辙, 这同样是错误的观点。中国的民族唱法是中国人的骄傲, 如同国画艺术那样, 甚至值得外国人来个“中为洋用”。民族唱法的“洋为中用”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

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思考 第8篇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由来之概说

(一) 民族唱法的由来

从广义上讲, 民族唱法应该是民歌唱法、曲艺唱法、戏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系统的总称。而从狭义上理解的居民组唱法是专指民族新唱法而言。它既继承了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 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 吸取了世界上先进科学的发声方法。是以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为基础, 以科学发声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以及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的、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歌唱方法。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中, 都曾创立过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 著有不少有研究价值的声乐论著, 产生过许多名唱、名伎歌手。如《列子汤问》中说:秦青有“声震林木, 响遇行云”的雄壮歌喉;韩娥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神妙歌声。这说明早在2400多年前, 我国民间歌唱家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清末时期, 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日益繁荣丰富, 演唱技巧更加精益求精, 并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本来就是集各民族民歌、曲艺、戏曲的唱法之大成, 以本民族传统的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 它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声、行腔、咬字等方面的理论和规律。

(二) 美声唱法的由来

美声唱法的意大利原文是“bel canto”, 意为优美的歌唱, 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 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 一种声乐学派, 因此又译为美声歌唱或美声学派。十六世纪末, 意大利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潮流的影响, 成立了佛罗伦萨创作小组, 从而诞生了歌剧《达芙妮》和《欧里弟斯》, 打破了当时复合音乐织体的音乐形式, 强调单声部旋律的主导地位, 担任主旋律的独唱形式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说明作品思想的主要表现手段。为了使独唱更好地、有吸引力地取代人数众多的合唱, 担任独唱的歌唱家不得不发展他们的嗓音潜力, 使他们的嗓音更具有宽广的音域、华丽的色彩和高难度的花腔技巧, 来达到歌剧作曲家的要求。由此就产生了美声唱法。它的形式和歌剧的诞生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 是意大利歌剧创造了这一歌唱学派。美声唱法最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唱者是1718世纪经过了阉割的男性歌唱者, 由于他们在生理上动了手术, 他们便自然地具备了女声音域中的高音, 又仍然具备男子的体力和呼吸量, 再加上他们娴熟的歌唱技巧, 使美声唱法早期的声音特征具有华彩、优美、轻巧华丽的歌唱风格。直到19世纪, 歌剧角色才逐渐被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自然人声所代替, 阉人歌唱才真正结束, 西欧声乐艺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唱法和美声唱法发声特点之异同

民族唱法讲究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以字带声, 字正腔圆, 音色明亮、纯正;讲究脆、甜、水、圆、润、立, 感情饱满、动人, 注重相应的形体表演, 语言清晰、易懂, 十分强调吐字咬字的动力, 行腔委婉动听;讲究民族风格、韵腔。总而言之, 情、气、字、声、味、表、像的完美统一, 是民族声乐演唱的最高境界。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是发声自如、声区统一, 一般有着两个八度以上的宽广音域, 十分讲究声音的连贯、音色的优美, 强调音量的控制, 注重声音的穿透力, 注重声音高位置, 相对稳定的喉头, 横膈膜的支持, 即深呼吸、高位置、打开喉咙。强调呼吸和整体共鸣的作用, 科学地将男女声分为不同类型的六个声部。

首先分析民族唱法的发声特点:

(一) 从气息的运用上讲

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乐典籍上早有“气功则发声”、“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四点:

1、讲究气口。

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 有时一字数音, 一腔数板, 必须在正常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 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 还需采用偷气 (不让人察觉的吸气) 、抢气 (在短时间内急速吸气) 、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

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 共鸣比较集中, 采用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 (支撑点) 在脐上至腰间, 这样便于储存气息, 控制呼气, 以便灵活的发声。

3、气息的控制。

在呼气发音时, 气流外围的肌肉 (吸气肌肉群) 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 以此形成与呼吸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 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

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 还要做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 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 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顿音”是呼气在支持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二) 声带的作用

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 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 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1、声门积极靠拢闭合, 主动向下挡气, 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 使发音集中明亮。

2、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 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和疲劳, 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 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 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

3、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的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 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 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三) 共鸣的作用

1、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 (头腔) 、咽腔和喉腔的共鸣, 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 配合上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 形成以上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 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

2、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 喉结相对稳定, 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 便于咬字行腔。

3、打开喉咙, 抬起软腭, 放松下巴, 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 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 (即鼻腔、头腔共鸣) , 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4、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的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 这是永久性的, 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 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种共鸣焦点是形成中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下面分析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它的音色明亮、丰满、松弛、圆润, 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 以柔和为主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在技术上有如下特点:

1、从呼吸上讲。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 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吐字, 谁就懂得歌唱”。

2、从起音上讲。要求有轻松、明亮、准确、圆润的起音。起音分软腭起音和硬腭起音两种。初学者宜以练软腭起音为主。跳音练习其实也是一种很有益的起音练习, 有利于锻炼呼吸支持、喉头的积极配合和集中声音的共鸣。

3、从声区上讲。声区的统一是美声歌唱训练的试金石。美声唱法取得声区统一的方法是:强调唱好各声区间的过渡音, 就是唱上行音阶时, 要把前一个声区的最后三个音唱得捎带下一个音区的特征 (即虚些、假些、暗些) ;唱下行音阶是, 较高声区的最后三个半音, 要唱得稍具有较低声区的特征 (即实些、真些、亮些) 。这样逐渐的量变过渡就可以避免由于从这一声区到另一声区的突变产生的破裂音。

4、从声音的连贯上讲。连贯是气息流畅和喉头稳定、共鸣良好的反映, 又是美声唱法的旋律线条优美动人的主要特点。起音不准确、滥用滑音、声区不统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现破裂音、呼吸控制不佳、气流逼紧、母音的共鸣位置不统一等都影响声音的连贯。用发子音的部位来唱母音是造成声音不连贯、不统一或白声的原因之一。

5、从音量上讲。美声学派注重追求圆润、明亮、优美而抒情的音质, 其格言是“追求音质, 音量自然会来”。它十分重视在一个单音上渐强渐弱的控制能力的训练。这不仅是训练呼吸控制和音量变化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使声音松弛富有弹性, 音色有多样变化, 以丰富艺术表现力和促使声区统一。声音的渐强渐弱主要是依靠气息来控制, 也就是要用呼吸而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音量变化。用气息支持的轻声来唱高音也是获得头声的良好途径之一。

6、从灵活性上讲。用快速的音阶、琶音、跳音或装饰音练习, 或用花腔的华彩段来训练歌唱者声音的弹性和灵活性, 是美声学派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它可以促进声音松弛而富有青春活力, 有利于延长演唱寿命。

7、从音质上讲。明亮、丰富、圆润而又具有金属音质, 是美声唱法的特征之一。良好的音质是良好的声带闭合、适度的气息冲击、适度的喉的低位置, 适度的软腭提起, 喉部及咽部肌肉积极但又不僵硬、不紧张的配合, 正确的舌位, 松弛的下巴和口型, 自然和美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等因素的综合的、协调一致的产物。理想的音质是既明亮又圆润, 既结实又松弛, 即所谓“又明又暗”。

8、从颤音上讲。美声唱法中正常的微颤是每秒67次, 过快过慢都会破坏声音的连贯或造成不悦耳的音质。过慢的微颤又称声音摇晃, 是喉头压得过低, 过分追求声音的深度或宏亮所致;过快的颤音又称声音碎抖, 是下颌肌肉紧张和过于追求明亮甚至白声所致。歌唱中微颤的快慢又与歌曲内容及情绪有关, 激动时快些, 宁静时慢些、平稳些, 它又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

综上可以看出, 中国民族唱法中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 在共鸣效果上与欧洲美声唱法的宽、粗、大有所不同。而美声区别于民族唱法最主要的特点,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 混合共鸣, 声音真假混合, 共鸣同时出现。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 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 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体都调动起来, 并且美声唱法是全共鸣。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 特有的音响。但是也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要求掌握的内容和要求与美声唱法也有相似, 包括呼吸方法、歌唱腔体、共鸣位置、音乐感觉、民族色彩及风格特色、音乐线条的连贯等。

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风格之异同

民族、美声两种唱法风格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表现方式的不同, 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民族历史原因的影响。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 宗教化的结果就是教化人们要节制和容忍, 所以在欧洲形成的声乐唱法是具有既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性, 所以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极其激烈的, 其表现也是比较有节制的。这一点有些像我国的京剧表现方式, 因为我国经历的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 深受儒家“克已复礼”思想的影响, 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是比较节制的。

2、民族语言的影响。不同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这不仅包括我国各民族之间而且包括世界各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英语、意大利语、汉语等等在口腔位置都有所不同, 这也是造成不同唱法之间咬字位置、共鸣位置、呼吸等等差别的主要原因。如:汉语有“韵腔”, 是单音节的, 而意大利语则有“音腔”, 是多音节的。

3、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美声唱法诞生的欧洲主要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风格, 是直接、明朗的;而民族唱法诞生的中国则是以写意为美的艺术风格, 其表现就较为含蓄。

综上所述,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无论从发声或是歌唱风格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我国的声乐发展来看, 唱法的划分在发挥歌手特长, 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习惯, 推动群众音乐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划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这样的划分无疑将科学性、民族性、通俗性对立了起来, 淡化和放弃了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意识。我认为在继承中国传统说唱、戏曲以及不同民族的民歌的同时还可以吸取西方音乐的独特风格, 借鉴美声唱法在解决歌唱中各种问题的科学方法, 这样既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语言韵律, 灿烂的诗词文化及民族气魄, 又能形成新兴的、广泛的中国声乐学派。

摘要: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分别是诞生在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歌唱风格和方法, 民族唱法孕育于中国传统的语言、宗教、心理和歌唱理论之中, 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美声唱法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一种产物, 在发声、共鸣、气息等方面均已形成科学的技术理论, 与意大利宗教观、艺术观紧密相关。是有别于中国民族唱法的又一科学的歌唱风格与方法。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由来,发声方法,演唱风格,异同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央音乐学院.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 第9篇

在世界声乐的各个流派中,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继承、融合、借鉴和创新发展的漫长实践过程, 逐渐形成了以声音靠前, 音域较宽, 音量宏大, 集中明亮, 民族语言准确, 咬字吐字清晰, 追求声音甜、脆、圆、亮等为特点的民族唱法。中国的民族唱法一方面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特点, 另一方面又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声方法, 正因为此, 民族唱法才因其典型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世界民族声乐流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谓唱法, 就是指一种独特的演唱模式, 由于此独特的演唱模式而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发声原理、不同的音色造型、不同的表现手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唱法及风格也必然是不同的。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田青先生认为, 我们现在所指的民族唱法实际上是指借鉴了西方的美声唱法的前提下, 再来唱中国的民族歌曲, 这样对于中国的民族唱法比较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叫做民族美声唱法, 他觉得要把学院派现在的主流唱法叫做民美。

二、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进程

民族唱法源于民歌和戏剧曲艺, 它是以中国传统曲艺、戏剧以及民间歌曲歌唱方法为基础, 汲取了西放美声歌唱方法的精华,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集歌唱、表演于一体, 形体韵律和歌声统一的“唱”“念”“做”“打”的独特艺术风格特征, 民族唱法凸显歌唱的“韵味”, 耐人回味。中国民族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1945年由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 标志着中国新歌剧即民族唱法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 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50年代后期, 民族唱法的特点主要运用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随着改革开放补发的加快, 民族声乐迎来了自己艺术的春天, 涌现出阎维文、宋祖英等民族唱法歌唱家, 在他们的艺术表现中, 深刻体现出了“中西的结合”。中国广大的民族唱法艺术家一方面有良好的天然嗓音条件, 另一方面, 他们也积极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 并将美声唱法的精华技巧运用到民歌演唱过程中, 较完美的表现出歌唱音色和音高, 越来越快的拉近了中国民歌的演唱与世界声乐发展的距离。

我国族唱法在自身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 不断从民间民族音乐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 同时, 也一直致力于科学化专业化的音乐理论, 创作技巧的研究, 力图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相结合, 由此, 培养出了阎维文等一大批活跃在中国民族声乐舞台上的深受国民喜爱的中青年歌唱家, 也培养出了汪燕、迪里拜尔、粱宁、吴碧霞等屡次在国际性重大赛事中获奖的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歌唱家。他们让我国的民族唱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与肯定, 使中国民族唱法这朵雪莲花以其独有的艺术芬芳绽放在世界艺术之林。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异同比较

虽然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我国当前并存的两个风格各异的演唱派别, 但是, 二者之间绝对不是决然独立的歌唱艺术, 反而是在很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它们之间有共性, 同时也各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论是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 他们在呼吸问题上, 发声原理问题上基本可以说是一致的。表演者在演唱时既要注重将民族唱法的独特风格与美声发声的技术因素相结合, 又要结合自身发声机能的不同进行具体调整。

(一)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同特性

1.追求声音完美的共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演唱者都必须要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 而且都要求演唱者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的演唱能力。

2.演唱技巧的共性

呼吸是演唱的基础, 也是发声的动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追求完美的音质, 这种前提下, 演唱时就必须要使用一定的技巧, 正确的运用和控制气息。美声唱法的呼吸理论要求深而饱满的吸气, 气息必须要“连贯”, 要求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充分发挥呼和吸的作用, 更容易控制呼吸并富有更强的弹性和力量。中国民族唱法溯源到千年以前就有“气沉丹田”要求, 可见非常重视气息运用。不同的字腔、声、情和不同的音色、音高、力度等, 都必须依靠气息的巧妙变化以及气息与吐字咬字、气息与声带的完美搭配, 这无不体现出民族唱法的巧妙技巧。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是靠气息的运用来托住声音, 即使提法有不同, 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3.声音安放位置的共性

中国的民族唱法借鉴了传统京剧的唱法, 而西方的美声唱法则是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唱法, 二者上都讲究高位置的声音安放位置, 二者都需要共鸣。

4.发声方法的共性

无论是中国的民族唱法还是西方的美声唱法, 对声音都有共同的要求:上下流畅贯通, 二者都强调声音必须和气息有相反的走向。二者都运用了微笑或者打哈欠的方法开喉。中国的民族唱法充分借鉴了美声唱法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的方法, 这就使民族唱法不但具有我国民族发声特点, 还具有了声音圆润、柔和、通透的特点, 更加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5.心理素质的共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有共同的而要求, 二者都要求演唱者具有积极、能动、兴奋的歌唱心理状态, 具有想象空间, 能够有身临其境声情并茂、的演唱境界。

综上所述, 在演唱艺术中,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很多的共同性, 我国的民族唱法表演艺术家根据本土的审美习惯, 结合汉语言的发音吐字, 以戏曲唱腔、民族自然唱法为基础, 也吸收了美声唱法的技术精华。

(二)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的差异表现

1.语言特点及咬字方法的不同

美声唱法的形成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美声唱法要求吐字清楚严禁规格, 它的审美原则是把声音的共鸣形象及艺术规格放在第一位的, 讲求以声传情, 咬字要服从发声, 咬字要服从行腔。“字韵声腔”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特征, 主张腔随字走, 字领腔行。民族唱法作曲家在旋律创作时仔细推敲旋律的走向要体现字的声调及语言的韵味。“字正腔圆”是民族唱法独具的美学原则。民族唱法的发声理论及技术特征为:阴阳互立、刚柔相济、上抗下坠、气沉声高、声前入后、抑扬顿挫、精气神意、沉浮提落。

2.民族唱法讲求“以情带声”

中国民族唱法将情感纳入独特的歌唱艺术中, 在运声中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点。“以情带声”后达到“声情并茂”。而美声唱法则讲求以声传情, 声为统帅。

3.民族唱法讲求润腔和韵味

润腔既是表情性的, 又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歌唱者依据旋律的高音、音色、力度而进行变化性的演唱, 以表达更深的思想感情, 刻画人物性格, 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声音美感, 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民族唱法特有的审美情趣。这是区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主要区别。

4.美声唱法注重多样性的演唱类型

在美声唱法中演唱的类型生动鲜明, 千姿百态, 在同一的技术要求和美学原则下各具其声音特色。有高雅优美的抒情性演唱, 有奔放的戏剧性演唱。中国的民族唱法没有美声唱法那样严格的类型划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等因素, 也形成了民族歌曲演唱的个性化特色。南风演唱风格秀丽轻巧, 清婉甜美;北方富于本民族特色。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派别, 从起源到发展都根植于不同的国家, 服务于不同的群众。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加强和信息的一体化, 声乐的歌唱方法也随之变化融合发展。不但是在歌曲的演唱方法上民族唱法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 在曲目的演唱选择上也不能只局限于民族唱法的歌手才可以演唱中国民族的声乐曲目。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借鉴中融合求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只有相互取长补短, 才能保持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的生命力。

五、结语

西方的美声唱法和我国的民族唱法是艺术领域的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 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受到我国人民的广泛喜爱, 对于这两种唱法的区别与联系作出深入研究,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民族歌唱艺术变现形式, 从而创作出更好更多的艺术作品, 为我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加绚丽的景象。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在理论上追根溯源, 在技法上有助于促进双向交流, 进而为构建、完善我们的民族的声乐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是相通的, 要求基本一致, 我们既要发扬传统唱法, 又要借鉴美声唱法, 把科学的美声唱法方法与中国传统唱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二者之间较为适当的结合点, 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同时, 我们还要杜绝盲目崇拜西洋唱法, 我们可以用美声科学的发声法来充实我们的民族唱法。我国的民族唱法在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声乐技巧和理论的同时, 还可以大胆的吸收和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技巧和科学理论, 把美声唱法的技巧和理论融入我国的民族语言和音乐风格重并发展利用, 这样, 我国民族唱法将会有一个更快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摘要:在歌唱艺术中,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很多共性, 在演唱技巧上也存在着许多借鉴与融合, 只有在理论上追根民族唱法的溯源, 做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 寻求二者的融合, 取长补短, 才能保持民族艺术文化的生命力, 为构建和完善我们的民族声乐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奕殡.《论民族声乐之与时俱进》.科教文汇, 2006.

[2]刘志.《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变和趋势》.中央音乐学院报.

[3]田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4]李琳.《曲高也可合众》.人民音乐, 2003.

[5]《中国音乐舞蹈百科大全·人与歌唱艺术部分》.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西洋美声唱法 第10篇

谈融合就要谈区别, 只有深入探究和懂得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二者之间的区别, 才能够更好、更积极地融合两种唱法。

(一) 风格区别

民族唱法, 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在生活中, 自娱自乐地、日积月累地形成的, 属于本民族的演唱方法, 以新疆地区为例, 新疆音乐古时也称“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 很早就与中原音乐文化实现了交流;西洋唱法又称美声唱法, 因为这种唱法的科学、优美, 所以得到了世界音乐界的广泛认可与接受。二者风格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土”一“洋”。

(二) 唱法区别

在新疆维族歌曲的演唱中, 主要表现为音色明亮、纤细, 在演唱中特别重视口腔共鸣, 以及美声气息的结合, 大多以共鸣、混声的唱法为主。例如, 在《玛依拉变奏曲》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音乐作品, 这首歌曲对于气息和声音的控制有着较高的要求。二者唱法的区别在于, 民族唱法偏重“形”, 西洋唱法则偏重“神”。

(三) 创作本源区别

西洋唱法在作品创作中更侧重于生活化与自然性, 更注重用歌曲音乐的表现力来表现作品内容, 感染感动观众。我国民族音乐则大不相同, 创作中更为注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 歌曲音乐创作讲求适中, 作品创作中所要追求的是声、字、情、韵、表五者的和谐统一。例如, 《一杯美酒》和《思恋》两首都是典型的维吾尔族风格创作的歌曲, 都拥有着节奏型特点, 尤其是《一杯美酒》中仿佛可以看到维族少年打着手鼓、抖动肩膀, 翩翩起舞的情景。

(四) 音乐观念区别

新疆的音乐歌曲, 有着一定的民族性, 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乡土气息”, 大多都是接地气的作品, 二西洋音乐歌曲则讲求一个“范儿”, 自身给自己就创造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是高层次的, 有意不接地气的。

二、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合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总结归纳发现, 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合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分别是:

(一) 风格融合问题

因为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之间的风格有差别, 所以在融合的过程中, 就会在哪种风格为主, 哪种风格为次之间产生争议, 从而影响了两种唱法之间的风格融合, 这是一个现实性问题, 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唱法融合问题

可以试想, 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之间, 一个是接地气的婉约派, 另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豪放派;一个讲求字正腔圆, 另一个讲求声音优美的极致, 在演唱的唱法上必然会产生冲突、出现问题。尤其在两种唱法的融合上, 谁先谁后、谁主谁次, 这都需要用心做一番科学的考量。

(三) 创作融合问题

风格不同、唱法不同、观念不同, 那么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创作也必然会产生不同。这种不同的产生, 来源于创作文化、整体文化之间的不同和差异, 有效地实现融合, 则需要磨合、需要调整, 需要先从两种文化的融合入手, 才能有效避免因为创作而产生分歧的问题发生。

(四) 观念融合问题

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合创新过程中, 还存在观念的问题, 这种问题的产生, 既是国际之间的区别, 又是民族之间的区别, 这两个区别势必会导致观念之间的区别, 同时也会造成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观念问题。

三、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合创新的路径

通过对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区别的掌握, 对二者融合时问题的寻找, 发现以下四个方向的融合创新的路径:

(一) 求同存异, 在风格上博采众长

西洋唱法的风格, 在情感表达上直白、通透, 激烈豪放, 我国民族唱法的风格则表达含蓄、蕴藉、婉曲、中和、柔美又朦胧, 二者的风格如果按照中国宋词风格来划定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话, 西洋唱法则属于“豪放派”, 民族唱法则属于“婉约派”。那么, 如果针对《我们新疆好地方》、《阿达尔古丽》、《按阿尔汗我的黑眼睛》、《敖包相会》、《奔腾的马》等作品进行风格融合, 采取博采众长、求同存异的科学方式, 就一定会出现二者创新融合的新局面。

(二) 异曲同声, 在唱法上交相呼应

在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中,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 比较重视歌唱中“情”的作用, 强调“以情带声、以字带声”的美学原则, 更希望能够体现歌唱的情、字、腔、声、演的交相辉映;西洋唱法则更注重“腔”和“声”, 更加看重声音的优美、更讲求美妙的歌声, 尤其在歌剧中这样强调:“第一是声音, 第二是声音, 第三还是声音”。要想实现二者的高度创新融合, 就要实现在唱法上交相呼应, 例如, 在《大草原》、《冬不拉》、《高高的白杨》、《歌唱草原玫瑰花》、《海的草原》、《梦中的戈壁滩》、《卡玛加依》等新疆民族作品中, 如果能够融合西洋唱法一定能大放异彩。

(三) 干戈玉帛, 在创作上和衷共济

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二者的融合创新, 就必须也好“化干戈为玉帛”, 在歌曲音乐的创作上能够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和衷共济、谱写新篇。例如, 在《蓝色的故乡》、《美丽的新疆我的家》、《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奶茶歌》、《面纱蒙住了你的眼睛》、《请你尝块哈密瓜》、《塔里木河》等新疆传统音乐和歌曲作品中, 都可以尝试性地与西洋唱法相融合, 对原有作品来一个提升。尤其在新作品创作的时候, 更是要把创作思路统一起来, 力求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双料承载, 从而让干戈、玉帛融为一体, 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

(四) 统一思想, 在观念上讲求一致

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 二者在观念上多有不同, 歌曲音乐演唱观念中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西洋唱法的音色是丰满的、明亮的, 有金属色彩又有穿透力的;我国的民族音乐则在观念上追求明亮、甜美、水灵、圆润, 演唱观念则是灵巧秀丽、纤细柔美, 对共鸣和穿透力则没有什么专门的要求。那么, 如何将西洋唱法的“金属”与我国民族唱法的“弱水”相融合, 就是要求二者之间能够高度地统一思想, 统一观念, 统一步伐, 谋求作品创作的成功。例如, 在新疆作品《天山的招唤》、《吐鲁番的姑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西部放歌》、《掀起你的盖头来》、《雪莲花》、《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中, 如果能够与西洋唱法的创造观念相融合创新, 则会增色更多。

四、结语

可以预见, 经过不懈的努力, 经过积极的探寻, 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融合创新, 必然会展现出一条宽阔的艺术通途, 必然会推动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统一, 从而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

摘要:一直以来, 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合创新, 是诸多音乐人、专家和学者探究的话题, 并且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寻找融合的最佳途径,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二者之间的融合, 本文将就这一课题, 以新疆民族歌曲音乐为例, 从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区别、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合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合创新的路径三个方面入手, 推动二者融合创新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民族唱法,西洋唱法,融合创新探讨

参考文献

[1]孙兴友.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大舞台, 2013, 3.

西洋美声唱法范文

西洋美声唱法范文(精选10篇)西洋美声唱法 第1篇歌唱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对吐字和发声技术也有很大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