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课制作培训感言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微课制作培训感言(精选6篇)

微课制作培训感言 第1篇

微课制作学习感言推荐

通过这次的微课制作教程学习,带我走进教师多样化、智能化讲课的新的大门,丰富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手段;让我对于如何自己动手制作微课有个初步的认识,并且视频教程通熟易懂,激发了我自己动手制作微课的欲望,同时也给我指引了方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相信微课制作也将成为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技能。

虽然视频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但也让我看懂了如何去制作一个微课。在首次制作微课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一个麦克风。之所以要联网是因为要下载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而麦克风用来录制声音。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微课了。首先打开录屏软件,开始录屏,然后打开我们事先准备好的教学PPT,或者其他的影视资料。录制完成后我们可以选择回放一遍来检查是否达到我们的目标或者要求,然后选择删除或者剪辑,当剪辑完成后要把录制格式转换为视频格式,我们还可以插入其他的视频,来合并形成一个文件,以期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选择保存到一个文件夹中就可以了。

从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微课的内容更加的多样化,资源来源广泛,与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起来,可以使教学的主题更加的突出,表达更加的准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老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用新的技术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

微课制作培训感言 第2篇

旅游幼教部 邵君

在培训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何为微课。对我而言,它是一个陌生的东西,然而通过上海五天的培训,我真正理解了微课的含义,也明白了微课在日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微课制作教学的一些反思。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是我们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这种短时间内的视频教学,能有效地观察自己上课时的过程,包括上课时的表现,对于自己的教学展示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能通过自己看到自己上课时的语言,姿势,动作形态,课堂讲授等获得较大的自我认识。然而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微课具有三个特点:

1.微课时间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8分钟。

2.微课内容少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3.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微课制作的步骤如下:

首先是选题,微课重在解决疑难,突出的应该是个性问题,是教学的某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课后的习题讲解。微的作用是解惑,而不应该是授业。我选的是《仓央嘉措情诗·见与不见》的赏析,确定了主题后就要搜集材料了。

接着是撰写教案,虽然是微课,教案中的环节也要详细,条理要清析。必要的是课题、学科、适应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作品分析、基本流程都是要齐全的,在教学流程设计时参考教学用书,不能“拿来主义”,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下一步是制作一个ppt课件,课件起到的是一个引领的作用,要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新时代教师的科技水平,也不能太花了。因农村学生的见闻较少,语文课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要让学生见多识广,有所见识才能有思想,有分析能力,写作时眼界也宽广。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一个环节是录制整合材料,同时通过这次学习,我掌握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微课制作软件----Camtasia Studio,简称cs.它简单而有效,最后就是上传文件了。提交作品后,再回过头来欣赏同事们上传的作品,真是精彩倍出。

在制作自己的微课作品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要注意的:

1.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辩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2.时间须严格控制在5分钟左右。3.内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炼,在五分钟内讲解透彻,不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建议制作系列微课。

4.在编写微课内容时,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

5.微课在内容、文字、图片、语言等上须正确准确无误。

6.微课讲解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大众受众式用语。

7.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课件有视觉美感(建议ppt尽量采用单色,突出简示洁之美)。

8.视频画质清晰。

9.建议能看到教师头像。“PPT+视频”的录制模式下,头像不遮挡教学内容。

10.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11.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或320*240。音频格式有:AAC(aac、m4a、and、f4v)、MP3and Vorbis(ogg and oga)。

微课制作培训感言 第3篇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从1995年至今将近20年了,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

1.操作式培训:主要是让教师学习一些应用软件(如PPT、Flash、Authorware等)的基本操作。操作式培训关注教师对软件功能的学习和训练,但缺乏技术应用的载体和与教学应用的结合。单独讲授技术的培训效果就是教师只是学会软件操作,不会课堂整合应用。

2. 案例式培训:多数以信息技术软件功能模块为分类,分别进行数据处理、图像处理、音视频处理等模块的案例设计,通过完成案例的制作过程,来掌握软件平台的各项功能。这种培训方式先从模仿开始,再一步步按步骤完成作品,缺乏与学科教学应用的紧密关联。

3. 项目式培训: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等。项目式培训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设置不同种类和级别的培训课程,注重教学理论的引领,提供了与教学关联的问题和任务载体,但从项目自身的视角出发设计的课程体系不完善,难于满足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全部需求,并且只关注了知识的短期内化过程,不能支持教师的常态化学习,难以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理想效果。

综上分析,以往针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包含了技术支持领域、教育教学理论领域和教学应用领域,要么侧重于技术训练,要么以专家讲座和报告形式来介绍教育教学理念和倡导实施原则,要么以教学设计为线索进行知识内化,三个领域的培训基本上是独立存在的,没有全面深入的对课程进行融合设计,所以受培训教师的理念与行为之间、技术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并未有效建立,难以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理想结果。

二、TPACK 模型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启示

(一) TPACK 概念和特征

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2005年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了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知识框架,即技术 - 教学法 - 内容知识,也称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后来为了便于拼读和记忆统一改为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强调的是将技术的知识、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知识有机的结合,其相互的关系如图1[2]。

如图1所示TPACK是学科知识、技术知识(计算机、因特网、数字视频等)和教学法知识(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方法等)三者之间动态整合的产物,是使教师创造性的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三种知识融合的过程就是形成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

从TPACK的知识框架模型来看,要提升TPACK(实际上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设计的时候,要综合以往各类培训设置的特点,将教育理论、教学应用和技术支持三个领域进行融合设计,对每个领域采用不同的方式提供知识内化的线索和环境,教师在教学应用中才能达到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TPACK知识具有如下特征:(1)综合性:综合了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2)动态性:TPACK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3)情境性:TPACK不能通过脱离具体情境孤立的技术课程来传授。(4)实践性:TPACK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3]。

(二)TPACK 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启示

由TPACK的特征可知,TPACK知识的获取需要具体情境的知识和教师亲身参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设计与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教育技术如何应用于教学的深刻理解,真正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 创设学习情境,“通过设计学习技术”。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总是基于情境的。区别于传统的技能简单传授方式,任务设计为让教师为真实教学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为完成任务,教师需要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或者听取培训者安排的课程,技术的学习则以内隐学习的方式贯穿在整个过程中。

2. 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课例研究。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讨论和反思,关注教育技术是否恰当而有效的帮助达到了教学目标,改进之后再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课堂实施和总结。

3. 搭建教师知识共享的信息空间,促进TPACK知识的交流。将许多扩展的知识放到网络平台上,使教师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去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4]。

三、TPACK 视角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模式设计

教师在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才能深刻理解技术、内容与方法三者之间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开设了《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课程时,此课程目标是让教师了解微课,学会制作微课,并在课堂中很好的应用微课。培训模式如图2:

(一)教学团队的组织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团队包含教育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分别具有丰富的技术知识、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知识,为学习者提供TPACK( 技术与学科融合 ) 全方位的支持。教学内容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将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应用融合设计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了足够的引导以及丰富的学习支持。培训团队共同备课,准备学习资源,录制微视频 , 为提供学习者制作微课需要的学习资源,技术部分如:“微课的定义”、“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制作”,教学应用部分如:专家教师应用微课的课例示范和讲座等,并将这些资源按专题放入课程管理平台中。

(二)培训方式设计

鉴于TPACK的获取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和教师亲身参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 培训任务的内容设计与教学实际紧密关联,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如学习者要“上传一个自己制作的微课”,并“用微课至少上一节课”。培训中以任务为驱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课例研究。

在培训过程中,大致分为两个板块:

1. 学习任务与创作设计、技术要点为一个板块组合。这个板块包含多个知识点,可以制作成一个知识目录索引,每个知识点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学习者登陆学习管理平台,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学习者自选时间在线学习“微课”的概念、制作技术,同伴之间可以交流协作,培训团队也能给予指导和答疑,在集中面授时动手制作微课,学习者制作出“微课”作品并提交到学习平台。同伴、教育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提出反馈意见,学习者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正并重新提交。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可以兼顾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尝试、思考和内化,高效完成这一板块的学习。

2. 理论指导和教学应用为另一个板块,这一板块培训可以采用如下步骤:1在线观看学科教学专家的讲座和授课视频。2将参与研究的教师分成小组,每组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3课堂教学。由一位小组成员授课,其他成员旁听、观察和记录,并对课堂进行录像并上传到学习平台供观摩和反思使用。4课后进行讨论和反思,特别应关注教育技术是否恰当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这个总体目标。之后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和课堂实施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异,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形成第二次上课的设计。5重新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讨论,并根据需要再次修改教学设计,第三次上课。6总结。反思讨论可以集中在上课现场也可以通过网络的讨论区来开展。课例研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面向真实教学问题的和在行动中学习、反思和提高的平台。学习者可以一直通过学习平台与同伴、培训团队进行交流,学习不会因为培训时间的结束而终止。

四、培训效果

在课题组开展的《微课制作与应用》第一期培训实验中,45位学习者基本上都是零基础,通过一个周期的培训,所有学习者都提交了自己制作的微课作品,基本掌握了微课的制作技术。有19位学习者已多次利用微课进行了课堂教学,其余学习者也多次参加了微课应用的课堂实践与讨论,并在做微课运用于教学的准备。甚至有部分受训老师已经开始制作系列微课,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受学习者欢迎的是课例研讨环节,学习者通过现场听评课或通过学习平台观看课例视频,参与讨论,都觉得收获特别大。专家教师的示范不但展示了利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而且使得新手教师能够直接观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增加了教师们应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信心[5]。

在培训中的访谈和培训后的调查中,多数老师都认可这种培训模式,认为这样的一种培训,融合了技术支持领域、教育教学理论领域和教学应用领域的知识,建立了技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应用之间的桥梁,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五、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关键问题是要努力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情境,经历一个知识技能学习转化成应用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内化过程。本文基于TPACK视角,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教学需要,研究学科教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或许能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一个新思路。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分析了以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课程为例,从TPACK视角提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模式设计,为有效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率先进行了实践探索。

“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微课;编程方法;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98-02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衍生出了不计其数的编程语言(如,java、c、c++、c#、PHP、Objective-C、Python、Perl、Java Script等),这些编程语言都是基于面向对象或面向过程的。对于初学编程者而言,最先需要掌握的就是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方法与面向过程编程方法的内涵与区别。单纯利用PPT课件的讲授教学,很难讲清二者的内涵与区别,学生听了往往会更加困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利用“微课”教学却能解决这一难题。“微课”是指在简短的时间里(5—10分钟)以讲清某一知识点为目的,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微课”的资源构成丰富,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1]。本文以面向过程编程方法和面向对象编程方法为课程内容,详细论述“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过程。

一、“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相对于传统的“课”而言。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课”是指为达到一个完整的且局部性的教学目的,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的教学过程单位[2]。“微课”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3]。国内学者胡铁生、黎加厚和焦建利等[2][4][5]对“微课”含义做了阐述。“微课”是以讲解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为目标,以简短的视频为呈现方式,通过网络、多媒体设备、智能数码设备等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型教育理念共同催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需要。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简短,内容具体。一般来说,一节“微课”的长度不会超过10分钟且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资源容量小,传播方式多样。“微课”及其配套资源容量总和一般在100MB以内,视频格式支持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wmv、flv、avi、rmvb等)。因此,即便在现有最低网络带宽下,依然能够提供顺畅的播放,且支持多种播放器播放。

第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微课”的制作方法有拍摄式和录屏式。拍摄式微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耗费的资源较多。而录屏式微课,由于操作简单、上手快,受到了众多微课开发者的酷爱。现有的录屏软件有Coursemaker_2.2.670和CamtasiaStudio7.1。视频后期处理的软件有“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EDIUS等。开发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中意的软件。“微课”的使用方式灵活,不仅能用于教师的教学,也能用于学生的自学。

二、“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微课”资源的制作

(一)微课件的设计

根据所需开发微课的内容特点,此研究选取了“录屏式”制作方法,微课件只需做成传统的PPT课件即可。“面向过程”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是两种常用的编程方法,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陷。因此,课件的设计主要以两者的对比为主,辅助一些通俗易懂例子,具体内容如表1。

(二)“微课”的录制与后期处理

常见用的“微课”录制软件有Coursemaker_2.2.670、Camtasia Studio7.1和手写录宝。尽管“手写录屏宝”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但设备费用较贵。本研究选取的录屏软件“Coursemaker_2.2.670”,后期处理采用的软件是“Corel Video Studio Pro5”。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录制前的准备工作。在PC机上安装Coursemaker_2.2.670软件,连接一个麦克风用于音频的输入,根据微教案制作微课件。由于Coursemaker_2.2.670软件兼容性问题,PPT课件必须在Microsoft office 2007以上版本进行编辑。

第二,正式录制。运行微课程制作系统(Coursemaker_2.2.670软件顺利安装以后会在桌面显示一个微课程制作系统)。首先需调出微课件(即ppt课件),然后执行“开始录课”命令进行录课。如果有需要还可插入合适的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素材。

第三,结束录制,生成视频。待一切录制工作完结后,先执行“停止录课”命令,再执行“生成视频”命令。在弹出的“生成视频”对话框中,设置视频类型(高清或标清)、帧率、码率、视频格式、保存地址等。此外需注意的是在生成视频时需保证PC机不断网,否则生成视频会失败。

第四,视频的后期处理。视频后期处理涉及画面和声音的剪辑,画面特效的合成、字幕特效合成及配音等工作。在这里用到了“Corel VideoStudio Pro5”对视频做画面和声音的剪辑及字幕添加处理。

三、“微课”的应用

录制“微课”的根本目的是用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为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本研究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提前学习教师即将教授的知识,课上时间则用来解惑和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递过程和内化过程进行了翻转,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负担。

这里以一堂正式课为例。首先,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传到校园内部网站供学生提前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疑惑和感悟。课堂上由学生分享自己的疑惑和感悟。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疑惑:“老师所举实例,没有体现面向对象编程方法的优越性”。教师以此问题为基础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何时使用面向对象思想编程更合适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便各抒己见,教师最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了总结,并给出了一个较准确的解释。纵观整堂课上学生讨论和答疑的气氛,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本堂课的认可度较高。

“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特别是一些试点学校取得成功以后,“微课”已被公认的一种常态教学资源,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目前,国内开发的“微课”资源种类、数量繁多,主要集中在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语、数、英等科目。而对于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少,仍需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做更深入的研究,开发更多的微课资源。本研究仅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望能引起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兴趣,参与到计算机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与研究中。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微课制作培训学习总结 第5篇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通过培训让我了解到创作数字故事,需要发掘教育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出主题,对材料进行组织整理。微课程虽“微”但内容含量却不小,微课程的内容很具体,它所关注的是“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微课程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对微课程的一些看法:

一、微课程的方式

目前,微课程除PPT、视频以外,还有以下方式:微信——160字以内的,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小策略、小故事等;策略卡与口袋书——将小策略或故事制作成小卡片或小的口袋书,三五分钟便可读完;可汗学院(笔迹课程)——也属网络视频微课程,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一种电子黑板记录讲课者的声音与笔迹,学习者可以听到声音,并能完整地看到学习的笔迹记录,进而开始学习。

二、精心挑选例题和习题微课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所以要求授课者在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提供相关的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以及检测听课者的掌握情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微课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三、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自我教育,老师成功的培养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最值得骄傲的。无疑微课程具有技术上的很大优势,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可以反复播放,可以自主相应选择适应自己的练习。

四、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五、制作的建议

1.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3.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有提示性的信息;

5.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 6.有恰当的提问; 7.结束时,有一个总结;

8.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

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心得 第6篇

7月6日到9日,在美丽的滨海之都天津,我有幸参加了由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的为期4天的智慧教育微课联盟第一期培训会,这次的微课设计学习,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头脑风暴”,尤其钟绍春教授做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的报告,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在以前的认识中,我一直认为微课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的课堂碎片。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我才对微课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载体的,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虽然微课时间短,但设计和制作精良,讲解细致,知识点小而明确,学习效率高、效果佳。通过对微课的培训学习加上自己亲自制作微课的体验,我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教和学的新模式,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教学模式:自主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中进行,而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则在课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而教师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如果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环境颠倒过来,学习的有效性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微课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助餐”式的学习体验。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课后复习,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学习某些知识难点或者技能,并且可以反复播放学习,针对性强,灵活性强,学习时间充足,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设计制作:细致精心

培训学习的第二天,在听了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的陶凌老师和程帅老师为我们做的《智慧教育理念下的语文微课设计与应用》《微课软件制作及使用》的报告之后,我们分学科分小组开始制作微课,

两天下来,让我对微课的制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反思:

1、选题很重要,一定要见微知著。微课在制作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确定课题,即一个知识点,而并非一整堂课,我们必须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的一个重点难点或易错点切入,让他们通过少量的知识点掌握课程的关键内容,从而支撑起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微课制作之前的选题很重要,要科学,有启发性,能唤起孩子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2、深入解读文本,设计脚本。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特点,在微课制作之前,一定要针对学情,深入的解读文本,抓住重难点,撰写设计脚本。脚本设计中,教师的讲授过程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微课展示的时间短,这也对教师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以最少的语言把问题的症结点破,不枝蔓,不拖沓,深入浅出,透彻、明了。

3、语文学科在微课的制作和呈现上要学会简洁,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需要高大上,更不要喧宾夺主。语文微课的制作一定要努力呈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用语文的方式解决的,一定要慎用信息技术。不管是Camtasia Studio 还是Office ,都只是在微课制作时提供的技术方面的支持,不能反客为主。在遇到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恰到好处的运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微课制作培训感言

微课制作培训感言(精选6篇)微课制作培训感言 第1篇微课制作学习感言推荐通过这次的微课制作教程学习,带我走进教师多样化、智能化讲课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