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大学
我们为什么读大学(精选6篇)
我们为什么读大学 第1篇
1. 知识学历
读大学自然而然的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毕竟到了大学以后,我们将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当给我们大学毕业后,我们和没读过大学的人的差距也会慢慢的体现出来。还有就是读了大学以后,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学历文凭,这对于我们将来工作都是一块敲门砖。
2. 交际能力
很多人都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在大学这个社会中会学到很多的东西。其中,人际交往的能力就是我们在大学期间学到的很实用的能力,通过社团和班级的一些活动,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处理自己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实用的。
3. 个人修养
说句直白点的话就是一个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人,他们最明显的差别就是个人修养,很多时候都是可以从谈吐风雅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大学三四年的陶冶,大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修养通常是不会比没上过大学的人要高的。
4. 就业能力
很多人会说大部分大学生工作后的工资不如一个农民工,虽然目前是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情况,但是,大学生拿工资虽然低一点,但是人家朝九晚六,周末双休。而且大学生的工资上升空间是很大的,通过几年的努力,到时候双方的差距就会变得很明显了。还有就是大学生在工作几年后,会更加的清楚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一点估计会比没读过大学的人清晰。
以上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的几点原因了,当然了,读大学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的。所以,大家不要再觉得读大学没有什么用了。
我们为什么读大学 第2篇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是刘同在绵阳中学的演讲,获得高中生极大共鸣,„„原来很多学生不想考大学的原因是这样的,原来孩子心里是这样想的,力荐各位家长老师阅读。】
绵阳中学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现在很紧张,印象里,我人生大概有两次极致的紧张。第一次是我高考的时候,因为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上大学。第二次是我几年前去清华和北大演讲,那是我根本不可能考上的两个学校,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霸,我很忐忑。
但后来我想通了。我读高中的时候不如别人,排名落后,输了同学一大步。但是进入社会之后,我很努力地工作,慢慢取得了成绩,走到今天,我可以大声地说一句,看,我并没有输。对我来说,人生不仅仅只有高考才是最重要的门槛,其实人生一段一段全都是槛。每个槛都要努力,都能努力,都有机会去努力。
今天想和大家说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要考大学?”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免不了回忆过去,感慨万千,那是我不愿意回首的日子,因为它对我来说太黑暗了。
三年前《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新闻,说是一个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读大学,因为他认为读大学要四年时间,一共要花掉八万的学费。读完之后找的工作可能一个月工资也就两三千块钱,他认为好不划算。那个父亲说我让我女儿高考之后直接去打工就好了,四年怎么着都可以赚个十几万吧。然后这十几万还可以创业、买房子、做投资,多好。
新闻一出来,人人哗然,大家开始疯狂讨论。
说句实话,如果那个时候我还在读高一或高二,我肯定会特别兴奋地拿着这张报纸给我爸妈看。我会说你们看,学学人家的爸爸,都不要他女儿读大学的,多棒。我还会跟他们说,你们别逼我考大学了,就让我早一点工作吧,提前给你们赚钱养老,早日实现我的价值,多好啊。
现在想起来,为什么高
一、高二的我会这么认为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非要成绩好,成绩好不就是为了让老师开心,让爸妈有面子嘛,让七大姑八大姨羡慕,指指点点说瞧人家孩子多棒。但是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那时我特别羡慕一些同学,他们好像天生就特别会学习,小学前十名、初中前十名、高中前十名。他们应付考试不费吹灰之力,人家是一做就全对,我是一看都不会。我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的那些题目,他们微微一笑就知道答案了,完全用智商碾压了我。久而久之,在我心里认为,学习好、成绩好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就是白日梦,而我的存在就是个笑话,就是为了衬托那些学习好的人。
从踏进校门开始,我就从来不知道成绩好到底是什么感觉。我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学习能力,那我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去考大学,让自己输个彻彻底底呢?
直到高三的时候,我有同学要去长沙的湖南师范大学考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系,就问我说刘同你要不要去考?说实话我哪学过什么普通话啊?我普通话真的超烂的。但是我想反正高三了,我也不想考大学,闲着也是闲着,如果我跟着去考了,万一传媒大学的招生老师又聋又瞎呢?万一把我录取上不是挺好的。然后我就跟我妈说我想考播音系。我妈平时很抠门的,可这次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问我需要多少钱,我说500,我妈立刻就给我了。
我之前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去过大学。但我就这么大着胆子去了。
事实证明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生老师不聋也不瞎,我初试就被淘汰了。我的那些同学都过了复试。
既然如此,我就干脆死了心,来都来了,那就在校园里随便转转呗。于是,在我同学去参加复试的时候,我就绕着整个大学城(由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组成),一点一点地逛。我看到那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结伴成群,一起弹吉他,一起唱歌,一起表演话剧,一起喝酒,一起去看电影,在英语角用英文随意聊天,在我眼里,大学就好像幸福自在的天堂一样。
在大学里,一个人可以参加很多社团,可以拥有很多朋友,拥有无限多的选择,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那几天,我看得眼花缭乱。这和我在初中高中单调压抑的校园生活完全不一样。甚至我还发现男生女生亲密地走在一起,别人也不会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们。我完全不能理解这是一个什么环境,难道大学都是这样的吗?
回去之后,我就一直想这个事情。我的家乡在湖南郴州,那是一个小得不起眼的城市,生活了十几年,我周围的同学和熟人都是一样的,我的亲戚朋友也是一样的。同样的面孔,同样的思维,同样的习惯,同样的言谈。生活圈子极其狭窄,我稍微有点事,立刻传得人尽皆知。人人都知道我的短板,都知道我成绩不好,所有人看见我必说的一句话就是,刘同你很难考上大学,你真的不是读书的料。
久而久之,我对这种环境生出极度的厌恶,周围所有人都在唱衰我,看不起我,每个人都认定,你,刘同,就这样了,这辈子都没什么出息了。
那时我有些破罐破摔的心理,我抵触所有人,抗拒所有人。我不是不想考大学,我只是太讨厌那些在我耳边叨叨着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的人,他们好像是情感的绑架者,以所谓的“用心良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我施加压力,不断灌输给我可怕的理念,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全完了。
从师大回去之后,我突然开窍了,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门,通往一条从未见过的道路。我不再消极对抗,不再懈怠沉沦,我开始强烈地想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我想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而不是十几年来随时随地都会讽刺我的那些熟面孔。我也想去参加那些社团,接触全新的世界,全新的人群。我想摆脱父母的安排,不再由别人告诉我该如何去做。
那一刻,我幡然醒悟,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整个人都亮堂了。我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不考大学,留在这个小城,找份看得到尽头的工作,那我这辈子就真的全完了,我肯定被自己给堵死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之前有多蠢。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在跟成绩好的人较劲,好像我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要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而我无论如何也争不到。我人生的全部挫败都来源于此,我所有的精力,思想,也都集中耗费于此。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为了父母,为了亲戚,为了老师,为了面子。但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考上大学,不为任何人,只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能够展翅高飞,离开一成不变的环境,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认识更多更好更有趣更优秀的人。
我太晚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世上从来没有太迟的事。
从那天开始我拼命学习,我真的是从早上5点钟就起床,把高
一、高二落下的功课全部从头看一遍,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不放过,直到弄明白为止。每天晚上我都是两三点钟才睡觉,每天就睡几个小时,本来已经对我不抱任何希望的爸妈看到我这个样子,都认为我从长沙回来之后疯掉了。
他们当然不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那时我心心念念想的就是我一定要逃离他们,一定要离开,我多考一分就能离他们远一点,我多考十分就能离他们再远一点,如果有本事的话,我真恨不得自己考到国外去,永远都不回来。
去考中传播音系之前,我的成绩是班里倒数十名。最后高考的成绩出来,我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比一模成绩高出一百多分,超水平发挥,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的中文系。
进入大学之后,我每一天都练习写作,也开始认识更多的朋友,他们性格迥异,新鲜风趣,我跟他们分享读书的感受,尽情讨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我整个人的状态一下子就变了,从高中时的颓废自卑压抑,变得阳光乐观热情。
我在大学里面认识了一个女同学,对我影响深远。那时因为我的钱老不够花,那个女同学总是特大方地借我钱,而且还不催着我还。我就很奇怪,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她是特困生,有补助,还有特等奖学金,每个星期还去当家教,所以就显得很有钱的样子。
她的经历让我汗颜,而当我有一天在校报上看到她的专访,就彻底被她折服了。
她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得骨癌去世。为了给爸爸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钱,还欠了一大笔债。她就跟妈妈商量,如果读完高中再读大学的话,开销太大,家里可能一辈子都还不上债,所以她要放弃考大学,选择读中专,这样可以提早几年出来工作。
她成绩非常好,考上了中专后顺利找到了一份小学老师的工作。正当家里一切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妈妈突然被诊断出来得了肌肉萎缩,丧失了自理能力。从那天开始,她每天早上7点钟去学校教书,晚上回来之后给妈妈按摩,缓解妈妈的疼痛,一直要按到下半夜,妈妈睡着之后她再去备课,睡两三个小时然后又去学校上课。就是这样一直扛一直扛,几个月、半年、一年。然后就在妈妈病情加重的时候,她所在的中专突然告诉她说,学校有五个名额,可以推荐去报考湖南师范大学,你要不要试一试。
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大学”这两个字,她认为自己这辈子与大学已经绝缘。而且,她的成绩不是五个人里最好的,她的综合条件也不是最优秀的,即便机会来了,也绝对轮不到她。
这件事她没有跟妈妈讲,但她还是悄悄去了湖南,到了长沙。因为她跟我一样,从来就没有去过省会,她只是想去见识一下。
没想到,她初试竟然过了,通知她二试的时候,她依然不敢抱任何希望。到了放榜那天,她在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一路狂喜地坐大巴回家,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半途中BP机响了,医院给她发信息说请速回电。她立刻下车去电话亭打电话,医院说妈妈快不行了,她一边哭一边往医院奔去,赶到的时候妈妈已经去世了,她没来得及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妈妈到死都不知道女儿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最不可能的心愿。
而她,虽然扭转了命运,可仍然没有逃过命运大神的捉弄,她成了孤儿。
听完这个女同学的故事,我的眼泪哗哗地流。她小小的个子,竟然肩挑背扛了那么沉重的负担。她每天笑嘻嘻地努力读书,生活,完全掩盖了深夜痛哭的眼泪和忧愁。
毕业后我们一起考进湖南电视台,在那之前她根本不知道电视台是做什么的。但她极其努力,比男孩子还肯拼,每天熬夜加班。两年之后我在湖南台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记者,她已成为一个声名鹊起的大编导。
现在,她是光线传媒活动公司的总裁。
一起北漂的日子里,我曾经问她,你为什么那么拼啊?她说自从我爸妈离开我之后,我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帮助我,我只能靠自己改变已经写好的命运。生命是一本可爱的书,既然已经翻开了,我就要认真地,积极地,从开头看到结束。
我要感谢自己在高中最后几个月的努力。如果当时选择了放弃,我不可能遇到这么优秀的人,又通过与她的相识改变了自己。读大学很重要的意义就是,遇见跟你一样努力的人,你们一起发光。
我转发《人民日报》那条新闻时,写了一段话。我说:读大学的价值也许在于能认识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交往,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读大学的价值在于你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开始有了靠近他们的动力,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你现在努力,未来就会遇见那些和你一样努力的人,你现在不努力,你未来遇见的人大概也是和你一样的处境。
有很多人非常的幸运,从高中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我其实没有那么走运,我是通过短暂的努力进入大学之后,才给了自己一个机会重新塑造自己。
所以回到我们开始的话题,高考重要吗?当然重要,而且极其重要。
人生的道路上,未来还有很多坎,肯定比高考还要难,因为它们不如高考那么纯粹,那么公平,人人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对同样的竞争环境,你单纯通过拼搏勤奋,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步入社会后,你会发现,很多事,即便努力了也是无效,因为种种条件的差异,社会的各种潜规则,你不再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从此也再不会像高考这样,有一群同龄人和你一起战斗,有老师带着你们奋力向前,有家长在背后做你们的强大支援。
高考的可贵,就在于它的纯粹,所以一定要把握最后的时机,在最纯粹的竞争中,漂亮地尽力地拼搏一次。
我们该读什么样的书 第3篇
我们不读为贪钱求官而写作出来的书, 不读伪书、坏书、错误百出的书, 不读平庸、浅薄、愚昧的书, 不读不能获得知识和活跃我们想象力的书, 不读晦涩难懂、根本不能吸引你的书, 不读那些对你没有益处的书。同时, 要少读时新的东西。功利的书籍为名、为钱、为世俗, 境界与格调难免受限;伪书因为背离真实和真理, 引人误入歧途;平庸的书“只有永无止境的兴奋与冒险的堆积, 内容永远空洞而贫乏”[1]错书传播落后、消极、腐朽的思想, 让人颓废萎靡、真假莫辨, “让青年脑筋里装满了许多错误的、肤浅的、半生不熟的思想———徒费了许多生命的质素, 民族的元气[2]。缺乏想象力的书, 让人僵化、呆滞、了无情趣;而读来没有兴趣的书籍因为引不起共鸣, 心身俱累;时新的读物则囿于当下的流行思想, 缺少沉淀, 价值意义单薄、稀少。除此之外, 那些趋炎附势、无病呻吟、无关痛痒的应景之作、吹捧之作, 那些人云亦云甚至欺世盗名的抄袭之作, 那些思想贫乏、语言无味、毫无艺术品位的垃圾作品也是要坚决杜绝的。这样的书除了浪费制作的成本, 更浪费了读者的时间、金钱和精神, 使读者接触不到好的精神食粮, 远离了高尚。为了发展人的精神, 提升我们的胸怀境界, 发展、精密、谨严我们的思维, 我们需要找寻滋养、发展我们心灵的精神食粮。为此———
我们要读一些一时性或者暂时性的好书。比如某些有用或有趣的言谈, 比如有关旅行、幽默或问题的巧辩, 比如以小说体裁描写人间冷暖, 又或者是对现今社会面貌的描述的书, 等等。这种类型文章的阅读使自己能够更加地了解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 这种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至于一问三不知, 并且这种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冷静地去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至于大惊小怪。[3]
我们要读标准的书。“一个时代要产生标准的书籍, 需要这个时代从事写作的人能够有一种写作道德, 去写负责任的文字。中国古人有写作数十年, 还不敢将其作拿出来问世的。也有如顾亭林写《日知录》一样, 费了许多时日, 还不敢写定一条的。西洋那类审慎的作家, 自然更是不少。这实在是他们的美德, 也可以见得出他们的责任心。因为他们觉得写出一点东西来, 第一他们对于知识本身———真理———负了一种重大的责任;第二对于自己的天良负了一种重大的责任。他们绝不肯写出对于真理信不过, 天良对不住的东西来, 所以他们能产生‘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著作”[2]。
我们要读作者倾力想要永恒的书, 因为“这样书籍里表达的都是些作者认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 他相信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写过这样的东西, 也相信除了他再没有别人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 命里注定要由他叙说, 所以他就尽其所能地写得清晰明了、赏心悦目……那些真知灼见犹如沐浴在阳光下的景物, 终于被他捕捉住所有的光彩……如果可能的话, 他会在墓碑上刻道:我的著作是我生命的精华, 除此之外, 我的一生和他人无异, 只是些吃、喝、玩、睡, 还有爱与恨。我的一生像蒸汽那般虚无缥缈, 唯有这些书是真实的和值得留恋的。”[2]
我们要读在心智上比自己更成熟、更丰富的作者的书。否则, “相当或者低于自己心智的书简直了无趣味 (这也正是我从不向人推荐与其心智水平相当的作品的原因) 。[4]读那些让身体感动并深受刺激的作品。“对于我来说, 写作绝对有一种不变的标准, 那就是‘身上响了一下’……‘响了一下’可能是发现, 也可能是感动, 甚至是愤怒……”, “响了一下”的作品即那些能触动人心身, 引起人身体的体验和反应, 让读者脊背震颤、每一个细节都有切肤之感、让人热泪盈眶、心头一暖的作品。“不管写作的标准有千条万条, 我相信只有发现秘密、温暖人心、触动神经的文学, 才会在低门槛前高高地跃起, 才有可能拉住转身而去的读者。”[5]写作不仅是脑力劳动, 还是心的事业, 更是身的体验。
我们要读巨著与名著。“所谓巨著, 就是那些对人类追寻真理具有永久性贡献的书。那些对重大的事情或多数人的思想产生了久远且深刻的影响的书都是了不起的书。这样的书可以充实各类人的心灵, 并且使人们站在另一个时代背景下, 更深刻地透视当今时代的一切。”[6]“名著”通俗易懂, 不卖弄学问。它们不是专家写给专业人员看的专门性著作, 无论是关于哲学或者科学, 历史或者诗歌, 它们所论述的是关于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 而不是学究式的空谈。“名著”不会因思想运动、学说更迭、舆论分歧而过时。名著是当今世界上潜在的最强大的文明力量。“名著一页书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书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它其中的养料汲之不尽, 可以使你百读不厌。”“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名著”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7]。“只有这类能使你心灵激荡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好处。你要具备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 要热心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要追问未发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书本真正的教育意义”[6]。
我们要读经典。库切《何谓经典》中写道:“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卡尔维诺说:“经典是我们常听人说, ‘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的那类书……经典具有特异的影响力, 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 它们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 披上了集体或个体无意识的伪装。经典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凡经典, 都在哲学这个层面上发挥着作用, 作用于人们的心灵、情感、精神与行为。”[8]“……经典之中蕴藏着无穷的可能性……”[8]、“经典总是给我们信赖和惊奇感的那种东西。”[8]“经典的创造性是无与伦比的, 它就像是数学、物理、化学上的公式和定理一样, 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创造了种种我们都在使用但是又浑然不觉的模式, 比如情感的模式、想象的模式、伦理的模式、心理的模式、道德的模式、行为的模式……只能经典才能如此贴近我们的心灵和生活, 并给我们的行为提供规范和指导性的帮助。用卡尔维诺的话说:我们冠之以经典的书具有一种类似总体的形式, 可与古代的法宝相提并论。[8]
综上所述, 标准的书担当着人类知识传承的道德与责任;作者倾力想要永恒的书凝结了作者独特的心智, 是他全部思想与精神的精髓;心智上成熟、丰富的作者的书能提供高于自身的精神资源。那些让身体感动并深受刺激的作品带给读者灵魂的震动。巨著使人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 “名著”从不同维度滋养人类的胸襟情怀;经典在阅读中常新, 为人类精神的成长添加生命的质素。我们要读好书, 沉浸于丰厚广博的精神营养;我们还要读有沉思默想价值的书, 读向善、求真、蕴美的书, 读健康且使人思想积极向上的书, 读使人对生活充满热爱、思考的书, 读能看到自身的优、缺点的书, 读能保留自己的个性而不是随波逐流的书。让我们好读书、读好书, 读唤醒灵魂的书, 做好人, 做精神丰富、多维的人, 拥有我们丰富健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拉格曼.读书效益增进法[C]//叔本华, 等.杨春时译.怎样读书才有效.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81.
[2]罗家伦.读标准的书籍写负责的文字[C]//培根, 等.崔传舒译, 读书增长人的力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197.
[3]约翰·罗斯金.论书籍与阅读[C]//叔本华, 等.杨春时译.怎样读书才有效.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
[4]克里夫顿·费迪曼.一个作家年少时的读书经历[C]//叔本华, 等.杨春时译.怎样读书才有效.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99.
[5]田代琳.相信身体的写作[OC/EL], //http://www.chinawriter.com.cn/xgzp/2009/0717/7471.html.
[6]施特鲁布.名著研究计划[C]//叔本华, 等.杨春时译, 怎样读书才有效.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228-229.
[7]百度百科:世界名著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g8a2rN9Xem1G0zBHK77Zh16knMTLZiJf98dmALEUWCZU sOUioyXTE2RqWtkhHFS.
当我们读书时我们读什么? 第4篇
作 者:李淼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 价:35.00元
《越弱越暗越美丽》
一位科学家洞察世界的人文随笔
一本比《冷浪漫》更有魅力的书
婚姻原来是“四年之痒”? 宇宙的秘密都在气泡巧克力里?
暗宇宙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评王朔如何荒腔走板混搭《金刚经》与《时间简史》
林黛玉看似弱不禁风,实则“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本书从生活的最细微处开始着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物质世界中那些简洁又美丽的法则。本书从宇宙到人心,从牛顿到王朔,从热巧克力到命运,涉及的知识领域广阔得惊人,用科学来解释生活的可能性和多元化,既严谨又八卦,带你发现科技人文交融之美,探索精神生活的多维空间。
他们的推荐:
蓝蓝(诗人)
一本《越弱越暗越美丽》在手中,仿若矗立在我面前一座巨大的秘密之山,我对其中无数我所不了解的诸如“额外维”、“宇宙撕裂”、“暗宇宙”、“模拟黑洞”等稀奇古怪但和我们的生活有息息相关的东西充满好奇,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本充满魅力的书。
南方人物周刊颁奖词
理论物理学家大都是些大顽童。他们是聪明的孩子,带着智力的优越感,沉浸于一系列有关宇宙、时间问题的终极思考中,偶尔,面无表情地斜扫旁人一眼。李淼是他们中不多见的,他,居然尝试着向普通人解释自己在做些什么。他说他要为自己艰涩的研究写诗歌和音乐,发掘那些罕有人懂的对称、数学,以及大爆炸理论之美:“弦与空气是这么简单。光落在画布也很简单。”
严锋 ( 复旦大学教授、《新发现》主编)
这些文章谈天说地,从宇宙到人心,从牛顿到王朔,从热巧克力到命运,涉及的知识领域广阔得惊人。职业科学家的专业训练,加上飞翔灵动的多维视角,使李老师的文笔既冷静又热烈,既坚实又充满弹性。我的一个基本观感是:啊,原来我们也有这样的科学家!
我和李老师仅见过一面。但那一面是难忘的。当时时间很紧,机会难得,赶紧向他打听几个要紧问题的答案:
严锋:宇宙从何而来?
李淼:大爆炸。
严锋: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李淼:很多人,包括霍金,认为大爆炸从奇点(无穷小的一点)开始。
严锋:奇点之前是什么?
李淼:这个现在差不多也已经搞清楚了,很多科学家认为是量子涨落。
(稍微解释一下,量子涨落就是无中生有,有能量,但是没有物质,——没有物质!)
严锋:量子涨落之前是什么?
李淼:这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李老师最后还是把他对量子涨落之前状态的猜想告诉了我。李老师告诉我的是什么?大家读了这本书后,自己从中寻找吧。)
关于作者
他是科学家,诗人,音乐发烧友,是科学界的王小波,他是李淼: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最近十年来主要致力于研究宇宙学和暗能量。
书 名:流浪者史诗
作 者:(美)詹姆斯·米切纳
译 者:郭雯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开 本:32开
定 价:¥32.00
《流浪者史诗》
想了解这个星球的人文与历史,读米切纳是最佳选择。平均每3.77个美国人,就拥有1本米切纳的小说。他是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小说教父,被誉为“20世纪历史的编年者”。
雄踞《出版人周刊》美国小说年度畅销榜41年!一千年前,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一千年后,这里是荒凉神秘的废墟。翻开本书,走进1946年的阿富汗王国,穿越整个人类的历史,遇见这颗星球上流浪得最远的人。天地间,所有的心灵都在流浪。
十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民族扎下根了,有的民族还在路上。
流浪途中,许多文明盛开又凋谢,许多故事还来不及被写下就已被遗忘……《流浪者史诗》是历史小说教父詹姆斯·米切纳的代表作,《出版人周刊》美国小说年度畅销榜第4名。翻开本书,踏上一次充满奇遇与激情的流浪之旅。米切纳历史小说,通过一两个普通人的命运,将国家、民族甚至整个星球的历史娓娓道来,总是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奇闻异事,又曲折动人、直抵心灵;让读者在沉浸于人物命运的同时,亦浸淫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当中。
★ 平均每3.77个美国人,就拥有1本米切纳的小说。
★ 他是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小说教父,被誉为“20世纪历史的编年者”。
★ 雄踞《出版人周刊》美国小说年度畅销榜41年!
★ 想了解这个星球的人文与历史,读米切纳是最佳选择。——《华盛顿新闻报》
★ 一千年前,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一千年后,这里是荒凉神秘的废墟。
翻开本书,走进1946年的阿富汗王国,穿越整个人类的历史,遇见这颗星球上流浪得最远的人。
★ 天地间,所有的心灵都在流浪。
书 名:《永远热泪盈眶——致所有不妥协于世俗的年轻人》
作 者:翩翩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 价:32.80元
《永远热泪盈眶》
致所有不妥协于世俗的年轻人
在无知无畏的前行路上,永远感动自己。
去往理想的路上,聪明的先闪了,笨拙的先死了,偏执的继续在彷徨。
人一长大,就总能听到这样的人生指点:你应该结婚了;你应该有份稳定的工作;你应该有个孩子;你应该……是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是为了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婚姻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我们没在完成所谓的应该,是不是就十恶不赦,活该被众人指点呢?这本书无意给答案,希望每个抗拒“应该”的孩子都知道,你不孤单。
书 名:《你若盛开》
作 者:静悠
出 版 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 价:28.00元
《你若盛开》
2013年首部温馨暖爱系文字盛宴,《你若安好》唯美姊妹篇。静悠的文字言辞细腻,句段间透出无限深刻的感悟和细腻入微的情感,叫人难以忘怀,唇齿间细细品读,余下的是淡淡的留香,这样的小说读来是一种享受。
书 名:《你若盛开》
作 者:静悠
出 版 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 价:28.00元
读《干法》有感:我们为什么工作 第5篇
——读《干法》有感
武理圈
在比较单一的海上作业环境下,读书是比较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还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提高自己的认知。最近在朋友的介绍下,在听一语音书籍名为《稻盛和夫给年轻人们的工作秘籍》,因为一下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所触动,便认真翻阅《干法》一书。书中这位有着举世瞩目成就的老者,用最为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从平凡到成功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工作,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到底何在?
我们为什么工作?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想必只要是正常的社会人都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很多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一定的薪水和假期,所以即使我们觉得工作如此枯燥而又乏味,明天醒来我们还会重复今天的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是中年人才会有。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但是,为了生活而去工作,也许一生只能劳碌奔命,成为生活的奴隶。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四大经营之圣”之一,年轻时是一名科学家,27岁时开始创业,赤手空拳在40年内创建KDDI和京瓷两家世界500强企业。65岁退休,从事13年公益事业,78岁高龄的他应日本政府恳请出任重建日本航空公司,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让日航起死回生,并为日航创造了60年来的最高利润,这个利润还是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的最高利润。这个神话般的老人在总结他的人生成就时候告诫我们:
正确认知工作的意义事关重大,工作不应是为了解决吃饭这个目的为出发点。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人需要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是个完成自我修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部分的人生价值会实现自然、自我地转化——从脱贫到解决温饱到拥有富余生活食粮的三部曲,这就好比化学反应里附加产物,要想得到附加产物,前提是要先完成前面的化学反应。
我常常会遇到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或者比我年轻一点的同志,常抱怨工作之苦,上班盼着下班,休班惧怕上班,闲聊时则期望着成为富翁,过上天天旅游却能有高收入生活。若以冷静的态度看待,这样的想法无疑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正所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也”.相反,大国工匠众多人物将工作当成人身的修行道场,不回避,不逃避,督促自身赢取机会,在困难中砥砺前行,历练心志,以积极心境待之,把简单的事情做出意义,把重复的事情做出境界,既使生活欣欣向荣,也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认知不同,心态也就不同;心态不同,行为也就不同;行为不同,结果也就不同。稻盛和夫先生年轻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年轻气盛,心比天高,牢骚怪话比工作还多,这家公司很快就经营惨淡,职员纷纷离职,只剩下稻盛和夫一人留在这家公司,人生被逼到绝境山穷水尽,痛定思痛后的稻盛和夫转变了自己的认知,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全力以赴地投入他的研究工作中去。在这种专心之下,他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问题和烦恼,都奇迹般的消失了。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太有趣的感觉”,这时辛苦已不在是辛苦,稻盛和夫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了。
我们为什么要读心经 第6篇
《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法的精髓之作。在《西游记》里我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但历史人物唐玄奘并非去印度取西经,而是《心经》伴随他一路的旅程。真正的唐玄奘并没有遇上妖魔鬼怪,也没有本领高强的徒弟们保航护驾,但在古代跋山涉水也是困难重重,凡到玄奘觉得心力交瘁的时候,他就地打坐默念《心经》,就这样玄奘抵达目的地,终成佛法集大成者。
古往今来,许多历史人物研读心经,无论是佛学大师唐玄奘与弘一法师、还是权力至巅的皇帝乾隆,他们深读《心经》,究竟《心经》蕴藏何种力量?为什么我们要读《心经》?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字解读为,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简单来说,《心经》有人如何才不痛苦的解答。
我们为什么读大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