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无线监护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无线监护范文(精选7篇)

无线监护 第1篇

关键词:监护仪,生理参数,无线监护,实时监护

0前言

临床上重要的生理参数包括心电、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波等, 这些生理参数的监护对一些高危病人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2]。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生理参数监护仪多为床边监护, 对于高危传染病人这种床边监护会给医师带来很多危险, 如2003年的SARS风暴, 许多医生就因为长时间与病人接触而被感染。近年来, 无线网络技术在医院中得到广范应用[3,4,5]。为此,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射频通讯技术的生理多参数无线监护系统, 可以让医生在不进入病房的情况下对病人的多种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护, 特别适合高危传染病人的病情监测。

1 系统设计

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分为病房监护端和医生监护端两部分。病房监护端由生理多参数采集器、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卡组成, 可进行生理数据的采集、实时显示、无线发送。医生监护端由台式PC机和PCI无线网卡组成, 可实现生理数据的无线接收、实时显示、报警、文件管理等。从病人端采集到的生理数据通过射频无线通讯从病房传输到医生监护端, 并在医生端进行分析处理, 从而实现生理多参数的实时有效监测。

系统软件是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Visual Studio 2003集成开发环境中的C#语言进行设计开发的[6], 软件部分分为病房监护端软件和医生监护端软件两部分。在病房监护端可针对包括心电图、呼吸波、脉搏氧容积、血氧饱和度、体温、血压等多种生理参数进行监护, 利用Cardbus无线网卡采用射频方式发送生理数据;医生监护端可利用PCI无线网卡接收生理数据, 并对多种生理数据进行监护、报警、保存。

病房监护端软件可对心电、血氧、血压、体温、呼吸参数进行采集。其中血压测量使用袖带式血压测量法。通过串口发送命令可以完成初始压力设置、血压测量、放气 (中止测量) 和获取测量结果等功能, 可以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实时袖带压力。同时, 血压测量模块发出返回码送入计算机, 以显示血压模块的工作状态和测量结果。测量结果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 被显示在相应文本框中。通过软件控制可以选择测量模式、进行校准。心电测量采用5个电极, 可以测量导联Ⅰ、Ⅱ、Ⅲ、a VR、a VL、a VF、V、MCL1的心电信号, 并显示心电波形;同时通过计算电阻抗率可以显示呼吸波形、心率、呼吸率。通过软件控制可以选择心电导联、心电增益、呼吸增益、测量模式。血氧测量采用光电式血氧探头, 可以显示脉搏氧容积波形、血氧饱和度和脉搏氧脉率。

病房监护端和医生监护端软件集成了无线网卡的无线传输功能, 可实现生理多参数的实时发送和接收。同时, 医生监护端软件具有显示、报警、保存等功能。可以对7项生理参数 (心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动脉平均压、呼吸率、体温) 手工设置报警限, 只要各项参数中超出正常生理参数范围, 系统即自动报警。在医生监护端采用纯文本的XML文件作为数据库, 对病历和生理数据进行本地化保存。图2为病房监护端软件流程图, 图3为医生监护端程序流程图。

2 系统检测及分析

系统研制完成后, 我们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为了检验病人端多参数生理监护仪的可靠性, 我们对20个测试者进行了实验检测。同时采用临床使用的多生理参数监护仪 (HY2861B, 无锡海鹰电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和本系统对受试者进行检测,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见下页) , 对比可见两组检测数据十分接近, 说明本系统可准确的检测生理多参数。

图4和图5分别为系统病房端生理多参数监护界面和医生端生理多参数监护界面。图4上方为菜单栏, 可进行运行、发送数据、停止发送、退出等选择;左侧的三块矩形区域为心电波形、呼吸波形和脉搏氧容积波形的显示区域;右边为心率、ST段、血氧饱和度、血压参数、体温、呼吸率显示框。与病房监护端软件类似, 图5上方为菜单栏, 左侧为波形显示区域;右边多种参数显示框。通过比较发现, 图4和图5中的信号波形相同 (但有一定的延时) , 各种生理数据也相等, 说明生理数据无线传输正确。

3 结束语

本文研制出基于射频通讯技术的多生理参数无线监护系统, 系统分为病房监护端和医生监护端两部分。利用病房监护端可实现对病人的床边多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护, 若结合使用医生监护端, 可对病人的生理参数进行无线遥测。对于传染病患者, 这种无接触的生理多参数无线监护能给医生带来更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牛灵芝, 刘贤平.多参数监护仪的发展与应用[J].泰山卫生, 2005, 29 (4) :10-11.

[2]Kumar, A.;Rahman, F.Wireless health alert and monitoring syste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and Phara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2006:241-245.

[3]王玮, 牟鑫, 鲁万鹏.无线网络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 2006, 23 (5) :47-48.

[4]徐立新, 陈震, 李庆亮.无线数传技术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中的应用[J].微型计算机信息, 2005 (21) :729.

[5]Hung K, Zhang YT, Tai B.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for tele-home healthcare[C].Conference Proceeding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04:5384-5387.

无线监护 第2篇

1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无人值守病房监护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器、无线射频模块SRWF-106、监控计算机等部分组成, 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佩戴在病人身上的数据采集器集心率传感器、呼吸频率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等多种生物医学传感器于一体, 它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体温等生理体征参数, 并通过铁电存储器记录数据的采集时间, 然后通过无线射频模块SRWF-106实时发送到中心病房监控计算机。如果某个病房发送数据的某项指标出现异常, 系统会报警提醒监控人员对相关病人采取及时地处理措施, 从而比较及时的对病人治疗, 保证了病人的安全并提高了监控效率。当然, 监控人员也可对监控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数据索引, 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病人的生理体征参数进行分析, 及时更改治疗手段或者提前对病症进行有效的防控, 进而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病人的权益。

2系统硬件设计

2.1 数据采集器硬件设计

数据采集器佩戴在病人身上, 主要完成对病人生理体征参数的采集、处理和存储等功能, 由传感器电路、微处理器以及铁电存储器等部分组成。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DS18B20、HK-2000A型集成化脉搏传感器、HXB-2型压电呼吸传感器以及其他待扩展传感器, 微处理器选用了PLILIPS公司的高速、低功耗、8位FLASH单片机LPC932, 铁电存储器选用RAMTRON公司集成时钟电路的FM31256[3]。数据采集器电气原理图如图2所示。

将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的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HK-2000A型集成化脉搏传感器和HXB-2型压电呼吸传感器分别按要求安装到病人身体的相关部位, 然后开启数据采集器, 开始采集病人的体征参数, 连同数据采集的时间一并存入铁电存储器FM31256, 同时启动无线射频模块SRWF-106, 实时地将病床号、采集时间以及监测数据发送出去, 红指示灯D3闪烁标示数据传输成功。当供电电池电压不足, 单片机LPC932会发生比较中断[4], 这时黄指示灯D4会闪烁指示, 提醒工作人员更换电池, 提高了数据采集器的工作可靠性。

2.2 无线射频模块SRWF-106的使用

SRWF-106模块提供两个串口, COM1 (CON1的Pin3、Pin4) 固定为TLL电平的UART串行口;COM2 (CON1的Pin6、Pin7) 可通过跳线J1的D位来选择接口方式, 包括RS 485和RS 232两种。本设计中, 数据采集器和SRWF-106之间为TTL电平, 而监控计算机与SRWF-106间为RS 232。SRWF-106模块提供1 200 b/s, 2 400 b/s, 4 800 b/s, 9 600 b/s, 14 400 b/s, 19 200 b/s等接口波特率, 波特率的设定可通过改变模块反面的焊盘跳线 (J2~J4) 的状态来确定。模块工作电压为+4.5~+5.5 V 。为有效节约功耗, 模块可设置为休眠状态[5]。

3通信协议的设计

无线通信系统中, 由于供电、空间噪声以及传输路径等因素的影响, 数据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干扰, 造成通信失败, 因而需要设计一种传输协议, 保证在这种不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建立起可靠的数据连接。本系统中, 数据采集器与监控计算机是一个简单的多点对一点通信[6]。

3.1 波特率设置及通信方式的选择

考虑到无线射频模块SRWF-106自身的特点并兼顾到数据通信的速度和稳定性, 本设计采用9 600 b/s。由于通信是多对一的关系, 串口选择工作方式3。

3.2 数据校验方式的确定

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数据时, 很容易遇上干扰, 使传输数据发生改变, 从而导致传输错误[7]。考虑到系统的实际要求, 本设计采用8位的CRC (循环冗余校验) 校验方式。

CRC校验和的计算是一种循环计算。从数学角度看, CRC校验和是用生成多项式 (算法规则) 去除一个多项式 (由数据块表示) , CRC校验为相除后所得的余项。CRC校验是对要传送的一个数据块附加一些校验位这些校验位 (CRC校验位) 由该数据块算出, 并随同数据块一并传送。在接收端, 对收到的数据块重新按规定的算法计算CRC校验和, 从而可以判别数据传输过程是否出错[8]。

本系统中的CRC校验子程序如下:

DOCRC:

PUSH ACC ;CRC累加值

PUSH B

PUSH ACC

MOV B, #08H ;移位次数

CRCLOOP:

XRL A, CRC

MOV A, CRC ;CRC送入A

JNC ZERO ;判断是0是1

XRL A, #18H ;更新CRC值

RRC A

MOV CRC, A

POP ACC

RR A

PUSH ACC

DJNZ B, CRCLOOP

POP ACC

POP B

POP ACC

RET

3.3 通信数据的编码

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设计采用的数据帧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 前两字节为起始同步信号, 地址码占用一个字节 (0~255) , 用它来标示不同床位号;待发数据包括:心率 (1 B) 、呼吸频率 (1 B) 、体温 (2 B) 和采集时间 (7 B) ;校验码为8位的CRC校验码。传输顺序为:心率、呼吸频率、体温 (高位在前, 低位在后) 、采集时间 (依次为:秒、分、小时、日、月、年) ;当发送应答命令时, 待发数据为2 B的0xCC或者0xBB[9]。

4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

在Windows操作平台上采用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设计系统的Database Server, Visual Basic是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快速应用开发工具, 具有功能强大、界面友好、简便易用和代码执行速度快等优点。该系统具有数据索引、系统设置、报表等功能[10]。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 医生可以制订不同的监测标准。图3是系统操作界面的截图 (包含部分实验数据) 。

5结语

基于无线射频技术的无人值守病房监护系统省略了复杂的布线, 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工作可靠、故障率低、易于维护, 一旦进入实用阶段必将为医院节省经营成本,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最终使患者及医务人员真正受益, 这对于加快我国医院的智能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林琳, 王剑钢.基于PTR2000的多参数无线监护系统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 2004 (11) :5-7.

[2]张迪, 吴水才, 刘冬麟, 等.生理多参数无线监护系统的研制[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3) :15-17.

[3]RAMTRON.FM3104/16/64/256 DATASHEET[M].[S.l.]:China Service Center of RAMTRON.2007.

[4]周立功.LPC900系列FLASH单片机应用技术 (上) [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

[5]上海桑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SRWF-106无线模块使用说明书[EB/OL].http://www.51sunray.com, 2006.

[6]员玉良.自救器模拟实验系统[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7.

[7]游战清, 李苏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 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8]阳璞琼.超高频RFID系统CRC电路设计[J].电路与系统学报, 2009 (2) :18-21.

[9]金永福, 王黎钦.一个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04, 27 (10) :96-98.

无线监护 第3篇

本文设计的监护系统可实现24小时实时监护多个心脏病患者,从而可高效护理心脏病患者同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1 系统结构与原理

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1)心电传感器节点;(2)Zig Bee无线网络;(3)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显示及处理系统。具体内容为:利用心电采集电极采用标准Ⅰ导联方式提取出原始心电信号,经过硬件电路处理后,由CC2530模块进行A/D转换并发送信号,中继路由节点将数据传送至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通过串口与PC机通信,运用开发的Lab VIEW系统进一步对心电信号进行软件滤波,进行心电信号波形显示等处理。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硬件设计

心电传感器节点包括心电采集及处理模块与ZigBee无线收发模块,Zig Bee无线收发模块采用TI公司的CC2530芯片。心电采集与处理模块主要对原始心电信号进行两级放大和滤波等,如图2所示。为使其便携,制作了PCB板。

(1)第一级放大及右腿驱动电路。正常心电信号大小约为1~5 m V,频率在0.05~100 Hz内,属于低频微弱信号[3]。采用两级放大电路对其放大,其中第一级采用AD620将其放大约8倍,第一级放大电路对信号只是初步的放大,以防电路产生自激。检测到的心电信号中往往含有较强的背景噪声[4]。因此设计了右腿驱动电路以来降低共模干扰[5]。从前级放大电路中两个相等的偏置电阻中取出人体共模干扰,分别经过电压跟随器进行隔离以及反相器放大后与右腿连接,采用对消法滤除干扰;

(2)心电信号滤波电路。心电信号的提取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干扰,如基线漂移、肌电干扰、电磁干扰等[6]。为了准确地提取出心电信号,在传感器节点的硬件电路中设计了处理相应噪声的电路来进行硬件滤波。

人体动作、呼吸以及电极与体表接触不良等造成ECG信号偏离原基线水平而发生漂移,其频率一般<0.05 Hz[7]。因此,设计了一个截止频率为0.05 Hz的压控电压源二阶高通滤波器滤除0.05 Hz以下的干扰信号。电路的性能参数见式(1)~式(3)。

通带增益

品质因数

截止频率

其中,C1=C6+C7,C2=C8+C9,如图3所示。

检测心电信号时,由导线窜入到检测心电信号系统中的工频干扰也一并被放大[8]。因此设计一个截止频率为50 Hz的陷波器滤除工频信号。具体设计的电路如图4所示。

人体受到的肌电干扰等可达300 Hz,因此设计一个截止频率为100 Hz的压控电压源型二阶低通滤波器来滤除心电信号中频率在100 Hz以上的干扰信号。通过以上滤波处理,可滤除心电信号中的大部分干扰。

(3)二级放大与电平抬升电路。CC2530的A/D转换的输入幅度要求为0~3.3 V,因此整个电路的放大倍数约在800倍。前级AD620放大电路放大倍数为8倍,因而第二级放大电路放大约100倍。经前几级处理得到的心电信号仍为交流信号,故采用同相加法器设计电平抬升电路将交流信号抬升1.5 V,以得到直流信号。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为IAR开发平台,协议栈采用TI公司的Zstack[9,10],以此协议栈作为模板,进行LED、按键以及LCD等硬件资源的移植[11],进行系统开发。整个程序都是在OSAL操作系统上运行的[12]。

3.1 传感器节点及路由器节点软件设计

传感器节点的CC2530的P0.6设置为心电信号的输入口,P0口配置成ADC输入。选择DMA通道6作为数据传输通道,参考电压选择AVDD_So C,分辨率选择12 bit,采样率设为500 Hz。传感器节点的应用程序调用AF_DataRequest()函数发送数据包[13]。此外,该节点还设置了LED灯用于显示组网信息、节点类型,路由节点与其使用相同的程序代码。节点的ADC转换程序如下:

3.2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协调器负责建立网络,分配地址、更新节点数据等[14]。通过串口与PC机之间的通信,程序中串口先初始化,比如设置波特率等,然后注册串口任务。此外系统设计了LCD,用于显示节点的组网信息等。协调器的串口程序如下:

Hal UARTWrite(0,pkt->cmd.Data,pkt->cmd.Data Length);//串口输出接收到的数据

Hal UARTWrite(0,"n",1);//回车换行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上位机软件采用Lab VIEW进行开发,主要包括:串口通信模块、基线漂移和工频干扰滤除模块、QRS波群检测模块和心率计算模块等。串口通信波特率设置为115 200。设计5阶的巴特沃斯带阻滤波器滤除50Hz的工频干扰;使用Lab VIEW ASPT工具箱中的Wavelet Denoise Express VI滤除宽带噪声[15],并使用WA Detrend VI消除基线漂移,检测Q、R和S点使用WA Multiscale Peak Detection VI。

4 实验结果

本文搭建的心电监护系统如图5(a)所示,协调器LCD显示界面如图5(b)所示。上位机处理结果如图6所示,图6(a)是上位机接收到的原始心电信号波形;图6(b)是其信号频谱图,可见信号中仍含有50 Hz的工频干扰,图6(c)是滤除工频干扰后的信号;图6(d)是使用小波滤除宽带噪声后的心电信号,可见宽带噪声被大幅抑制而心电信号的主要细节保持不变;图6(e)是小波滤除基线漂移之后的信号,可见处理后的心电信号几乎不含有基线漂移;图6(f)是软件滤波之后的频谱。由实验结果可知,通过软件滤波,大幅抑制了工频干扰、宽带噪声和基线漂移,较好的显示出了心电波形。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ig Bee无线传感网络的心电监护系统,系统介绍了心电监护系统的检测原理、信号处理设计、无线传输设计以及上位机系统设计。其具有低功耗、实时性、便携性、可扩展性,可长时间有效的监护患者的心电信号。通过实验结果可知,由体表提取的心电信号可通过Zig Bee无线传输,在上位机实时显示和处理,软件显示的各种数据信息与实际值基本相符,系统各项参数达到设计要求。

摘要:为解决常规心电图检测具有不利于病人活动的局限性和实时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Zig Bee无线传感网络的心电监护系统。对体表提取的心电信号进行硬件电路预处理后,利用CC2530对心电信号进行无线传输,并由协调器通过串口传输给上位机,利用Lab VIEW软件对心电信号进行波形显示、滤波等处理,从而完成心电信号的实时监测。该监护系统可长时间实时地对心脏病患者进行监护,且不限制病人日常活动,能够真实的显示出心电的相关信息。

无线监护 第4篇

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是高压氧舱专用无线遥测监护仪,是自高压氧舱专用有线监护仪之后的一款新的监护仪。它以轻便、方便活动,一台主机可配置多个信号发射转换器为特色,在一台氧舱中可同时实行多人监护,并且不用借助氧舱的穿舱件(预留的生物电接口),采用无线电发射与接收的形式实现舱内与舱外的信号传输,这也是高压氧舱专用无线遥测监护仪传输生物电信号的唯一途径,我们在临床应用中曾出现过一些问题,以下探讨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概况

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是北京百诺代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其配置有放置舱内的信号发射转换器(患者携带在身上进舱);放置舱外的天线、前置信号放大器、通道匹配及功放、电脑(包括主机、显示器、打印机),以及专用软件。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主机可配置4或8,最多16个信号发射转换器(即所谓的4通道、8通道或16通道),并选配相对应的通道匹配及功放;对于高压氧舱群来说,每个舱体都应该各自配备一支天线,然后根据天线个数配备对应通道数的前置信号放大器,电脑部分在安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前题下配置专用软件,主要用于生物电信号的自动分析与资料的存档管理。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能成功应用于密闭的高压氧舱,不仅在于患者携带进舱的信号发射转换器符合进舱的低电压直流供电(2节1.5V干电池3V供电),而且在于解决了生物电信号的无线传输问题,其主要特点是每一个信号发射转换器各自都有不同的发射频率(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台P&D-9000ECG anywhere主机最多只能配备16个号发射转换器的原因,在其设计频带范围内只能分16个频点,否则会干忧),而且是通过高压氧舱的观察窗透过观察窗有机玻璃将生物电信号传输到舱外,实践中信号发射转换器在舱外与主机的最大直线距离约为30米能有效传输信号,信号传输问题是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的核心问题。

2 P&D-9000 ECG anywhere遥测信号问题及解决方法

从以上概况知道,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的波形质量及分析结果等技术参数取决于信号是否有效传输。此款机型在国内多家医院的高压氧舱应用中都获得过良好的效果,而我们在应用中却效果不佳,主要是出现心电波形的断波现象(时有时无),而在舱外有效距离内心电波形没有时有时无的现象,这就提示了我们无线发射信号在从密闭的高压氧舱向舱外传输中出现了问题(即接收到的信号偏弱),出现这种问题不是内在电路或频率的匹配及稳定性的问题,而是外因造成的,其可能原因有:(1)电极安装或接触不良;(2)在密闭的高压氧舱状况下发射与接收的距离处在有效的临界状态;(3)观察窗面积小影响信号传输;(4)有障碍物或信号被吸收。我们对上述4个原因进行逐一分析和排查,其中对(1)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处理,安装电极时先用酒精在欲贴电极的皮肤上除去污垢,然后贴上电极,保证位置准确,接触良好,但故障依旧;(2)的情况从多家医院的高压氧舱应用中都获得过良好的效果来看可以排除;(3)的情况可能存在,我们观察窗的面积176.6cm2,而国内多家用户的高压氧舱观察窗的面积约为201.1cm2以上;(4)的情况从障碍物来说几乎不存在,因为在氧舱室内不可能有大型障碍物,唯一有的是氧舱的操作控制台,而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的接收天线安放在高压氧舱的舱顶,信号不会被阻挡;但是我们的氧舱操作控制台比较特殊,其一是材料全是不锈钢的(有良好的导电性),其二是有良好的接地(直接焊接在预留位置的钢筋上,整栋楼有为氧舱设计的良好的接地装置),这样对无线信号会吸收衰减(类似避雷针的作用),根据分析的结果,以上(3)和(4)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并无法变更的,只能另想办法解决。首先我们想尽可能的缩短发射与接收的距离,把天线直接安在观察窗旁,但效果几乎没有改善;我们又将原本单根伸缩天线(拉长可达110cm)改用1.5mm2单股铜芯线绕在直径为9cm高为12cm的圆柱纸筒上4圈(展开长约115cm与原天线长110cm相当),并直接安装在直径为15cm的舱外照明窗上(照明窗与观察窗面积一样大,并且安装天线比较隐蔽雅观),效果有了明显改观,但心电波形干扰大,仍偶有断波现象;最后我们又将天线直接安放在照明窗的周边,并将天线长度缩短为72cm(天线的长度是经过多次实践得出的最佳长度),绕在直径为15cm的照明窗内,沿周边绕约1.5圈,排除了心电波形的干扰问题,同时还配置了尺寸为10cm6cm2cm的天线放大器;至此,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有关遥测信号引起心电波形断波的现象得到了彻底解决,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3 P&D-9000 ECG anywhere心电波形干扰特例及排除方法

经过约20个月的使用,其中2通道出现了心电波形干扰的现象,偶发断波现象。表面上看似乎上述问题又重现了,其实不然,关键在于仅有2通道有问题。我们购买的是一台主机配置4个信号发射转换器,并分别编为1、2、3、4号盒,2通道对应的是2号盒信号发射转换器。经过比较检查是2号盒导联线的问题(因为用2号盒导联线与其他编号盒的信号发射转换器的导联线对换故障跟着转移而2号盒则恢复正常),问题明确后我们便进一步进行了故障点的排除,用万用表欧姆档1检测导联线情况,在认真对比后发现红、黄、黑三导联线中的红色扣导联线的电阻值为3.4Ω,而其他两根则为0.2Ω,用二分法排除故障点(即大头针加万用表欧姆测量法。把大头针刺入被测量导联线的中间点,然后用万用表欧姆档检测导联线的两端,判别故障点在哪一边,再依次取中间点测量直至逼近故障点)。测量的结果是在红色电极扣的焊接处有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值增大。解决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是更换新的导联线;其二是再修复,用手术刀片沿红色电极扣的压模接合处剖开,找到焊接处用烙铁重新焊接牢靠,而后用万用表欧姆档测量确保接触良好电阻值小于0.2Ω,最后用高性能丙烯酸酯结构胶粘剂(高强快速AB胶)粘合,使用后效果良好,波形稳定,故障消除。

4 小结

从上述两个故障的出现到最终排除,都充分说明了信号传输问题是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的核心问题。无线发射信号穿过的观察窗或照明窗的面积是造成心电波形断波现象的主要根源,改变天线安装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配备天线放大器是心电波形质量的可靠保证。心电波形的干扰问题是接触不良的问题,包括电极与患者身体的接触不良、电极与电极扣的接触不良以及类似本文所述的故障。此外,对于相似的故障要注意区分是共性还是个性,并且要特别注意无线信号的特性,即信号的传输经过了发射与接收的中间环节,不像有线传输直接用导线传导,这样无线信号的波形质量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对各个环节的指标要求更高,就象本文的这例,导联线阻值增大3.2Ω就出故障,但在有线监护仪上不会出现;这也告诉我们,在维修检测时不能简单地定性测量,而应该认真定量检测。

摘要:本文介绍一款高压氧舱专用无线遥测仪器P&D-9000 ECG anywhere数码动态遥测心电记录监护仪,在使用中出现信号偏弱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及排除波形干扰的一个特例。

关键词:高压氧舱,监护仪,信号,干扰

参考文献

[1]郑进爰,等.基于紫蜂技术的高压氧舱专用生理监护仪的研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22(8):193-197.

[2]肖志明,等.无线式四通道心电监护仪的研制[J].暨南大学学报,1994,15(3):59-64.

[3]罗毅,等.无线遥测心电监护仪在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2(8):48.

[4]彭慧平,等.创伤性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气压下的监护[J].重庆医学,2004(3):340-341.

[5]卢晓欣,等.不同气压下氧疗法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37例[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5(3):155-158.

无线监护 第5篇

本文介绍了一种智能型可穿戴医疗传感器平台,它通过在被监测者的身上安装各种生命体征监护节点,利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通过计算机或者可移动的嵌入式掌上电脑就可随时掌握被监测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在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及处理。安装在被监测者身上的传感器节点,摆脱的了传统仪器所使用的传输线对人的束缚,被监测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不影响他的正常活动,因此更有利于长时间的实时监测,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监护环境。并且长时间的实时数据对病人病情的诊断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1 网络拓扑结构

本文所介绍的传感器网络采用ZIGBEE技术,定义了三种功能器件:终端(EndDevice)、路由器(Router)和协调器(Coordinator)。终端负责数据的采集,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末端,通常只支持部分ZIGBEE服务,不具备绑定和路由功能;路由器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来存放网络的路由信息,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其它的节点可通过路由器加入网络从而扩张网络的物理范围;协调器的主要功能是为建立和启动网络这一过程设置参数,其中包括选择一个射频信道、唯一的网络标识符以及一系列操作参数,统一协调整个ZIGBEE网络,支持所有的ZIGBEE服务(包括绑定和路由功能),能够实现点对点的连接,其无线收发器一直开启,随时准备接受组网请求或是数据传输。在组网方式上,ZigBee支持三种拓扑结构:星型网、对等网和混合网。在星型网中,一个协调器位于网络的中心,其它的器件分布在其覆盖范围内。由于网络协调器定义了整个网络的时分复用和多址接入方式,因此星型网的控制和同步都比较简单,通常用在设备数量比较少的场合。对等网是将各协调器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又可分为点对点和簇树两种结构。星型网和对等网相结合则形成了混合网,各个子网内部以星型连接,其主器件又以对等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信息流首先传到同一子网内的主节点(ZigBee路由器),通过网关节点到达更高层的子网,随后继续上传直至到达中心采集设备(ZigBee协调器),如图1所示。

本文所述的网络最终选择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被监测者身上所携带的每一个监护设备构成一个网络的终端负责采集被检测者的某一个体征参数,并通过单一播发的方式发送到所在网络的协调器上,协调器通过串口与PC机或PDA等上位机进行通信,使用者可通过上位机的应用程序控制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查看实时数据。

2 节点硬件设计

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分为四大功能模块: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和电源模块,如图3所示。

传感器模块依据采集信号的不同设计有不同的传感器,系统包括有心电信号传感器,血氧饱和度传感器,体位传感器和呼吸波传感器。基本涵盖初步诊断所需各项数据。处理器模块采用TI公司的MSP430系列16位低能耗的处理器,带有60 KB+256B Flash,2 KB RAM,和6通道的12位ADC。该处理器具有超低功耗、处理速度高和接口丰富等特点。无线通信模块选择Chipcon公司的CC2430无线收发模块,该模块具有低电压、低功耗、可编程输出功率、高灵敏度、小尺寸、集成了位同步器等特点,主要工作参数能通过串行总线接口编程改变,使用非常灵活。电源模块由于所用芯片均具有低功耗特性因此选用最常用的9V碱性电池供电,供电稳定且更换方便。

3 节点软件设计

节点的软件部分以德州仪器(TI公司)公布的可免费下载的ZIGBEE协议栈(Z-Stack)为基础。它符合ZigBee2006规范,支持多种平台,其中包括面向IEEE 802.15.4/ZigBee的CC2430片上系统解决方案、基于CC2420收发器的新平台以及TI MSP430超低功耗MCU。协议栈由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安全层和高层应用规范组成。其中安全层(Security)主要实现密钥管理、存取等功能。应用程序接口负责向用户提供简单的应用软件接口(API),包括应用子支持(APS)、ZigBee设备对象(ZDO)等,实现应用层对设备的管理。

节点软件设计是在协议栈的基础上,利用其组件库中丰富的功能模块建立自己的APP函数。平台中节点的软件开发工具使用IAR公司专门为MSP430单片机设计的编译器IAR Em-bedded Workhench,编程语言为C语言。

3.1 传感器节点程序设计

根据其所配备的传感器的不同,传感器采集数据后传递到处理器的数据形式及方式都不同。本平台中涉及到的基本程序有:A/D转换、串口传输和定时计数。程序的总体设计流程如图4所示。

3.2 协调器节点程序

协调器主要是为建立和启动网络过程设置参数,实现点对点的连接。因此无须配备传感器模块。通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程序的总体设计流程是:上电后初始化,寻找等待router节点的绑定请求,为网络中各节点分配短16位地址,联网成功;等待上位机指令,然后通过广播的形式发送上位机指令到网络中的router;接收到router发送的数据后再将数据通过串口发送给上位机。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

3.3 串口通信协议

由于网络中多次用到串口通信,因此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需要制定相应的串口通信协议。系统中所用到的均为RS232串口,串口传输的物理接口设置为传输速率:28800Baud帧格式:起始位(1)、数据位(8)、无校验、停止位(1)。数据包格式为5字节数据传输模式,详细说明如下:

其中SOP是值恒为AA的初始位,代表一个数据包的开始;CMD是命令位1是打开、2是关闭;LEN代表传输的数据长度;DATA是传输的数据;FCS是值恒为0D的停止位,代表一个数据包的结束。

4 系统监护中心软件设计

PC机是整个网络的控制中心,通过串口与协调器通信,控制无线网络中数据的收发和传感器节点信号的采集;也是人机界面的交互平台,监护者通过该平台查询被监护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参数。程序包括:串口通信模块、数据采集实时绘图模块、网络控制模块和数据存储分析模块。程序开发工具使用微软公司的Visual Studio2005,它是目前流行的Window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可以用来创建Windows平台下的Windows应用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和Office插件。通过安装相应的SDK就可以开发在ARM9上运行的基于wince5.0操作系统的智能设备应用程序。本系统的监护中心界面如图6所示。在整个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控件全部是对话框常用控件,与ARM9通用。因此,今后移植也十分方便。

数据分析模块采用目前最基本的心电QRS波型识别算法。算法流程如图7所示,程序的总体流程是:首先要准确识别出波形必须要排除噪声的干扰,因此有必要对发送过来的原始数据做滤波处理,本程序使用式(1-1)所示的五点平滑滤波函数,使处理后的数据落到一条光滑曲线上,降低统计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整个波形识别的基础是QRS波形的识别,在1200ms区间上按照幅值查找幅度最大的QRS波顶点,然后依次向前0.06s,向后0.1s范围内查找P波顶点和T波顶点。

5 结束语

本论文采用的方法成功实现了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人体的心电信号、体位、血氧饱和度和呼吸波形等生命体征信号,并在监护中心的应用程序中显示,各参数波形清晰,结果准确。

摘要: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ZIGBEE短距离无线传输协议的人体健康监护系统,对于促进我国远程医疗及医疗系统信息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协议栈,健康监测,MSP430

参考文献

[1]李志宇,史浩山.无线传感器网络微型节点的实现.北京:电子产品世界,2006(1).

[2]王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及应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07.

[3]Klaoudatou E,Gritzalis S.Securing Medical Sensor Environ-ments:The Code Blue Framework Case.[S.l.]:IEEE Computer Society,2007.

[4]Gao T,Pesto C,Selavo L.Wireless Medical Sensor Network in Emergency Response:Implementation and Pilot Results.[S.-l.]:IEEE Computer Society,2008.

[5]Messina M,Lim Y Y.Implementaing and Validating an environ mental and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S.l.]:IEEE Compute Society,2006.

[6]赵俊.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常州:工矿自动化,2007(10).

[7]董大鹏,唐晓英.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在医疗监护中的应用沈阳:生命科学仪器,2008(6).

无线监护 第6篇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年化,医疗监控服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使医疗服务和医疗效率得到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1,2,3]可通过廉价的传感器节点自动组建网络,将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通过网络发给汇聚节点,为无线医疗提供一种廉价的解决方案[4,5]。IPv6以其地址资源丰富、地址自动配置、 安全性高等特点,将取代IPv4成为下一代网络层的标准协议[6]。为适应物联网无缝接入IPv6 Internet网络的需要,IETF 6Lo WPAN工作组针对低功耗有损网络制定6Lo WPAN适配层[7],通过分片重组及包头压缩技术使最大报文长度为127字节的IEEE802.15.4[8]协议数据帧,可以传输最小MTU为1280字节的IPv6数据包,形成基于IPv6的低速无线个域网(6Lo WPAN) 标准[9],打开了将IPv6协议引入低速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的新局面,对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

本文提出基于6Lo WPAN无线传感网的医疗监护系统设计方案,首先通过病人携带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收集病人生理数据,再通过布设在医院内的中继节点将采集的生理数据传送到网关节点,网关节点作为数据中心,医护人员可在本地查看病人的情况,也可通过Internet远程访问网关节点上的Web服务获取病人数据信息,由此对病人的情况作出分析诊断。

1基于6LoWPAN的医疗监护系统架构

基于6Lo WPAN的医疗监护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虚线上的方块表示数据包。

每个病房内的节点组成一个星型网络,每个病房中星型网络的主星节点相连接组成一个数据传输通道,负责将数据传输到医务室的数据监控服务器供医护人员参考分析。

根据节点功能不同,将系统中的节点分为3类: 1) 数据采集节点,即病人携带的传感器设备(patient data terminal,PDT),它负责采集病人生理数据;2)数据中继节点(patient data relay,PDR),它负责管理PDT节点和中转PDT所采集的数据;3) 网关节点 (patient data analysis center,PDAC),它负责收集所有病人数据供医护人员参考分析。

利用IEEE 802.15.4近距离低功耗的通信特点, 每个病房内的节点通过802.15.4构成一个星型网络, PDT节点作为星型网络的周边节点,PDR节点作为星型网络的协调器节点,每个PDR负责其周边PDT设备的网络管理和数据传输功能。PDT可以在医院内移动,选择附近的PDR接入网络。PDR节点通过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routing protocol for LLN, RPL)将数据传递到PDAC根节点。

2系统节点及通讯设计

2.1PDT节点设计

PDT节点负责收集病人的生理信息,只与PDR节点通信不需要提供数据中继功能,所以可以考虑简化节点上的协议栈,在此为PDT设计了3层结构的协议栈,如图2所示。

GDUTPAN层是本文定义在802.15.4 MAC层上的私有协议,负责节点的逻辑控制,主要包括网络连接管理和数据发送与命令接收;MAC层负责IEEE802.15.4数据帧的封装和解析,按CSMA/CA方式共享无线信道发送/接收数据;PHY层负责无线信号的传输。

PDT节点上电后向周边PDR节点发送加网请求消息,PDT根据PDR发送的加网响应消息选择信号较强的PDR作为父节点;父节点向PDT发送参数配置(如发送间隔、发送数据类别等)命令;按照配置的要求PDT节点向PDR节点发送采集的人体生理数据。PDR父节点的有效性有时间限制,当超过了一定时间没有收到父节点的ACK确认报文,PDT将重新启动父节点选择机制来选择父节点。

本文PDT节点的主控芯片采用OB59A16U1型51核MCU(25MHz Main Clock + 64k B Flash + 6k B RAM);RF采用兼容802.15.4c标准的AT86RF212芯片,生理数据传感器采用HKD-10B心电采集模块和TN9体温采集模块,用DS2411来唯一标识一个节点编号。软件系统基于开源的Contiki系统[11,12],采用3层简化协议栈,减少资源使用量,降低采集节点的成本。PDT节点硬件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其中心电、体温等传感器通过TTL串口与MCU通信,RF通过SPI总线与MCU通信。

2.2PDR节点及路由设计

PDR节点负责收集周围PDT采集的数据,管理PDT网络和向PDT节点传送控制消息。PDR布设在各个病房中或走廊上,本文采用RPL路由连接PDR节点组成数据通道,将PDT采集的数据中转到PDAC汇聚中心。

RPL路由协议[13,14]是IETF ROLL工作组为低功耗有损网络制定的路由标准,该协议通过广播有向无环图消息(directed acyclic graph information option, DIO)形成到根的向上路由,通过子节点向父节点发送目的通告消息(destination advertisement option, DAO)形成根到子节点的向下路由,最终形成一个树状拓扑结构。研究表明[15]RPL路由协议比较适用于数据监控。由于DAO消息需要上传到根节点,造成控制报文开销较大,但本文场景中PDR是固定的,网络拓扑基本不会变化。根据Trickle Timer[16]特点可知: 当网络稳定时控制报文的开销较小,只有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为尽快构建路由才有较大开销,PDR节点由RPL路由形成的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PDR节点协议栈结构如图5所示。PHY层是RF驱动,负责无线数据的发送和接收;MAC层是IEEE802.15.4数据帧的封装和解析,按CSMA/CA方式共享无线信道发送/接收数据;6Lo WPAN Adapter层为IPv6数据包头压缩和数据包分片与重组;u IPv6/RPL层由简化的IPv6网络层协议及利用IPv6协议中ICMP数据报文传输消息的RPL路由协议组成;UDP层是负责数据收发的传输层协议;APP层负责向根节点发送PDT采集的数据和接收来自根节点的命令, 软件采用Contiki系统。

PDR节点采用全协议栈,管理周围的PDT节点和缓存未成功发送的数据包,所以需要较多的RAM空间。本文选择STM32F103系列芯片,其内核是Cortex-M3,最高工作频率可达72 MHz,其RAM空间最大可达64 k B,FLASH空间最大可达512 k B, RF选择AT86RF212,其硬件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

2.3PDT节点编址及帧格式设计

PDT与PDR采用星型结构组织网络,如图7所示。

在前面PDT的设计中,简化了PDT的协议栈, 去掉网络层协议,但PDT节点具有独立IP地址,所以需要由PDR管理PDT的IP地址。由PDR代理PDT进行网络通信,即发送PDT的数据包先通过路由发到PDT所连接的PDR节点,然后由PDR节点发送给相应的PDT节点。为了唯一标识一个PDT节点, 本文设计PDR节点内PDT地址映射表,如表1所示。

PDT MAC字段表示连在PDR上的一个PDT MAC地址;SN编号字段标识连接在PDR的PDT节点地址,它由PDR在响应PDT加网时分配给PDT节点;Online字段表示PDT节点是否与PDR连通, PDR在一定时间内未收到PDT节点的数据,PDR可设置Online为离线状态。在汇聚节点处要识别PDT节点同样需要记录PDT的地址信息,PDAC节点内的PDT地址映射表如表2所示。

当新的PDT节点入网或离网时,PDR向汇聚节点发送记录内容及时更新PDT的连接状态,通过二级寻址,即先通过PDT所连接的PDR MAC地址找到PDR,再通过PDT的SN编号找到PDT,PDR便可唯一标识一个PDT节点。寻址方式可以描述为PDT地址=PDR MAC地址 + SN编号。PDT或PDR的MAC地址由DS2411芯片分配并保证唯一。SN编号采用5bit表示,因为在实验中发现一个PDR大约连接15个PDT,PDT太多干扰较大,造成数据发送效率低。

通过表1、表2,PDT节点的48bit MAC地址可映射成5bit的SN编号,PDT向PDR发送数据时可用SN表示PDT节点地址,这样可以减少控制头的开销,增加有效数据长度。为进一步增加有效数据长度, 本文对PDT和PDR的交互帧格式进行如下设计:设置802.15.4帧中Frame Control field , 使Source/Destination地址和PAN标识符都不出现,在MAC payload中使用6 octs表示PDR地址,1个oct组合表示PDT的地址及数据传送方向,头部的开销仅10个字节,还有117字节留给应用,帧格式如表3、 表4所示。

表3中,Frame Control Frame Type=001,前3个字节表示MAC Frame Head,后面字节表示MAC payload。Direction=0表示PDT向PDR发送数据, Direction =1表示PDR向PDT发送数据,PDT SN表示PDT的地址,PDR MAC表示PDR地址,APP Data域。

表4中,Frame Control Frame Type=011,前3个字节表示MAC Frame Head,后面字节表示MAC payload。

本文设计的CMD Type命令帧类型如表5所示。

加网请求等信令的交互方式与802.15.4方式相同。 这里以associate network为例说明,其他可以参照8021.5.4标准,在此不再赘述。

Associate Reques命令帧格式如表6所示。

其中:Frame Control中Frame Type=011,CMD Type设置为0x01,Destination MAC Addr设置为0, 表示广播加网请求,Source MAC Addr设置为该请求加网节点的MAC地址,无APP Data域。

Associate Respons命令帧格式如表7所示。

其中:Frame Control中Frame Type=011,CMD Type设置为0x03,Destination MAC Addr设置为请求加网的节点MAC地址, Source MAC Addr设置为发送加网响应的PDR节点MAC地址,APP Data域为Status(1 oct)域和SN(1 oct)域,Status表示PDR是否容许加网,SN表示PDR容许加网时分配的SN节点编码。

2.4PDAC节点设计

PDAC节点是数据的处理中心同时也是外网的边界路由,所以软、硬件性能要求较高。汇聚节点结构图如图8所示。

汇聚节点结构由2部分组成:一部分采用功能较强的PC连接Internet网络;另一部分传感网根节点连接传感器网络。2部分通过SLIP协议通信,PC机和汇聚根节点通过UART接口连接,PC上采用USB转串口,根节点可接USB转TTL的小板。PC机采用Linux操作系统,可搭建Web服务器供远程访问病人数据,本地提供GUI界面,用来显示病人数据及向根节点发送配置PDT数据。传感网根节点上的Slip bridge和Collect Server程序负责获取外网的网络前缀, 然后在传感器网络中构建RPL路由及收集PDR传回的生理数据,通过Slip协议发送给PC机。

3仿真实验

为了验证本系统,在Contiki系统模拟器Cooja平台仿真,设计如下场景:1个PDAC汇聚根节点, 10个PDR中继节点,10~100个PDT数据收集节点, PDAC上部署udp-server数据收集应用,PDR部署udp-client数据发送应用,节点仿真如图9所示。表8列出了仿真的主要参数。PC机上通过tunslip6协议设置仿真器的IP地址,PC端将PDAC发来的数据通过Web服务显示,简易监控图如10所示(病人所在的病房号只是近似估计,因为101病房的病人节点可能连接到了102病房的中继节点上)。仿真结果如下: 1号节点为PDAC汇聚根节点;11,2,10,9,5,4,7,6,3,8节点为PDR中继节点,分别代表病房号;其它节点为PDT节点,代表病人携带的传感器。

实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包投递率(Average Reception Ratio)、包延时(Average Delay),这2个因素决定了医疗数据的传输效率和有效性。图11的横坐标表示平均每个PDR连接的PDT个数,纵坐标表示PDAC成功接收到数据包的比例。图12横坐标表示平均每个PDR连接的PDT个数,纵坐标表示数据包到达PDAC的平均延时。实验结果表明:当每个PDR附带的PDT不超过10个时,包投递率可以达到90%以上,包延时均小于30 s[17],可以满足医疗监护的需求。

4结语

为满足医院病人实时监护的需求,本文设计了基于6Lo WPAN技术的无线医疗监护系统。采用基于IPv6的低功耗无线传感技术,把网络按设备功能划分为3个层次;对PDR与PDT的通信作了私有简化设计,降低了系统成本;PDR节点间采用RPL路由技术,增加系统可靠性;数据汇聚节点采用双系统结构, 通过SLIP协议将传感器网络与传统计算机网络相连接;在Linux PC机上可方便部署Web服务供用户访问。通过仿真实验模拟了该系统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架构可以满足医疗监护系统的性能需求。

摘要:提出基于6Lo WPAN无线传感网的医疗监护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分层结构,将系统节点分为病人生理数据采集节点、数据中转节点和网关节点3类。采用6Lo WPAN技术,网关节点可方便地接入IPv6互联网。通过本系统,医护人员可在本地或远程获取病人的生理数据,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医疗监护系统的需求。

无线监护 第7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6年8月至2010年5月于本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心电监护的患者,其中男性843例,女性1257例,共2100例,共监护5213病人日,平均每人监护2.48天。

1.2 监护方法

所有病人于入院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心电监护,监护时采用标准电极安装方法,设置好各监护参数与报警上下限。

1.3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所有的病人都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分析诊断,并发出诊断报告。

2 结果

2.1 病例临床特点

本研究共收集2100例患者,其平均年龄(61.9±10.4)岁,其中冠心病389例,高血压1028例,心力衰竭385例,其他298例。

2.2 恶性心律失常

共有各种心律失常1785例,其中恶性心律失常包括:

2.2.1 窦性恶性心律失常

共26例,其中(1)频发窦性停搏:共6例;(2)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白天心率<40~45次/分):共8例;(3)频发二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共3例;(4)频发>2.5~3s长间隙:共9例。

2.2.2 房性恶性心律失常

共34例,其中(1)极快室率型心房颤动(心室率>180~200次/分)常伴有预激综合征:2例;(2)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32例。

2.2.3 室性恶性心律失常

(1)频发室性早搏:共有221例,包括频发室性早搏>4次/分111例,二联律97例,三联律13例,可见"R ON T"现象6例,1例出现"R ON P"现象,并均引发室性心动过速。(2)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共有23例,检出短阵室速134阵,其中24h内发生大于10阵的有3例,2~10阵的有17例,1阵的有3例。(3)尖端扭转性室速:其中原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1例,继发性Q-T延长4例,多由于与低血钾相关。(4)室性扑动、室颤:共3例,其病因均为冠心病。

2.2.4 其他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

高度、几乎完全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共19例,其中两例伴有阿-斯综合征发作。

3 讨论

心律失常按其预后来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器质性心律失常和功能性心律失常,平常对于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无创检查技术为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但是普通心电图常常由于检查时间过短,无法记录一些阵发性心律失常。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24小时的心电图,是普通心电图极为有益的补充,其对于阵发性心律失常[1],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动态心电图也仅仅检查24小时,并且无法实现实时监测,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患者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本研究采用的中央监护系统是一种多床位、多生理参数集中监测的无线智能化监护系统,其不仅可以实时监测,又可以72小时回放,监测时间远远要大于动态心电图,因此,其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率要大于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大致有良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是指致命性心律失常,通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对于恶性心律失常需及时发现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一些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常常在发作之前无明显预兆,故难以及时发现,而应用无线心电遥测监护,其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要明显大于动态心电图[3,4]。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2100例心电监护的报告,发现通过无线心电遥测监护,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室颤,还有一些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本研究共检出恶性窦性心律失常26例,恶性房性心律失常34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52例,特别是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发作凶险,如不及时处理,患者预后很差,经过无线心电遥测监护,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抢救,尽最大可能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其临床意义要远大于动态心电图。

综上所述,无线心电遥测监护是医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将在将来具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左京生.1124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35~3436.

[2]鲁端,黄元铸,等.实用临床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7~58.

[3]田路,王桂花.1200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207,4(16):1685.

无线监护范文

无线监护范文(精选7篇)无线监护 第1篇关键词:监护仪,生理参数,无线监护,实时监护0前言临床上重要的生理参数包括心电、血压、体温、血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