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精选6篇)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第1篇
教学反思在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借助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解决问题-创新,形成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反思性教学,掌握新的教学科研工作方式--行动研究.
作 者:施健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H3 关键词:教学反思 行动研究 外语教学 教学性反思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第2篇
第一,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行动导向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第二,提高学生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平常的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工作的氛围,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维持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导向法在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下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院校赢得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成绩和社会声誉,有利于维护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一、简述任务型语言教学与行动研究的内涵
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 现在正广泛应用于我国语言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旨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 培养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任务为基础, 把英语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Jane Willis (1996) 认为:“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力图创建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交流来使用英语, 发展语用能力, 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创新。”任务型语言教学以设计、执行和完成“任务”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行动研究, 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 并从中获取知识, 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有效形式将会为语言教师能动参与并实地改进英语教学提供可靠的工具。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它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与反思等环节。Wallace把这几个环节分成以下几个步骤: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 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间题;评价教学行动结果;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 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在行动研究开展过程中开展反思可以使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学、更加积极主动发展自我。语言教师借助行动研究, 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进而推进了任务型教学方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发展。
二、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的重要作用
Nunan把任务型语言教学描述为以完成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按照这样的方法, 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传达给学生单独的语言知识, 而是为了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程晓堂:2004)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以学习一个一个的语言项目为目的, 而是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为学习目的。当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 学生不仅会使用到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而且尝试使用一些不太熟悉的语言点, 然后互相学习一些新的语言知识。总之,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个学生边学英语边用英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为探索自己的课堂的方法。而任务型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否, 与广大外语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而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手段, 它对于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发展职业判断能力, 提高工作自主性, 发展教学评价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我国推广和展开任务型语言教学, 应该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
首先,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本质的理解,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践发展在中国还只是初级阶段。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有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 Nunan称之为 “真实世界的任务”, 他们是个人在课堂之外做的事情。语言教学的最终理由是语言学习者可以使用语言。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兼容了交际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等思路, 它是一种教学途径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发现, 很多英语教师已有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是根深蒂固的, 他们很容易把理论看作某种同真理相关的东西, 是不容怀疑的。开展任务型教学必须重视教师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与任务型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 找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切只能通过做行动研究完成。因此行动研究能深化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 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
第二,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基于国外二语习得理论实践发展起来的, 其运用的环境与我国教学实际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在学习国外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同时, 应与我国具体的外语教学环境结合起来。Richards 和 Rogers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一种思路, 它基于把任务作为语言教学中计划和讲解的核心。”它是一种思路, 而不是一种方法或具体的策略。因此, 任务型语言教学被称为“任务为基础的方法”。对行动研究教师而言, 理论不是一种能够简单地拿来供教师运用的一套技术, 理论运用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对任务型教学理论更是如此, 所以在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时要强调老师对理论的思考, 进行行动研究有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任务型教学理论。
第三, 开展行动研究有利于增强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习的步骤、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过程。它注重学生怎样获得知识和技能, 侧重的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过程, 因此任务设计和操作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开展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以改善教学实践为中心, 全面参与思考过程, 而不是把教师研究的基本内容限制在理论问题上。教师必须具有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总结、评价和反思等行动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从而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最终真正达到改革教学的目的。在完成任务后教师还应继续进行积极的反思自己是否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了感兴趣的和实用的话题, 从而改进具体的学习任务, 任务完成过程中哪些做得比较成功, 哪些还有待改进, 在完成任务时有哪些使用不当的语言形式, 任务是否只是停留于表面, 学生是否通过任务掌握语言, 因此教师做行动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三、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和应注意的问题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要注重行动研究中的合作和互动, 任务型语言教学十分强调合作和互动, 而行动研究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研究在于它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这点正好符合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要求。由自己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通过调查和反思探寻改进的途径, 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自主评价与反思。行动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 同时也有合作的外部环境要求。行动研究的合作和互动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二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 可通过谈话、调查问卷等方法, 向学生了解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情况, 及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做出教学调整。同时教师也要借助同行的相互支持, 必须学会把自己对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用口、笔头形式进行各种交流, 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以便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帮助。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推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深入。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反思者, 任务型语言教学才会蓬勃展开。
四、结语
虽然一直在进行改革, 中国的外语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者评价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一条思路, 那么开展行动研究就是它必不可少的部分。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外语教师自身发展, 更有利于任务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开展, 而任务型教学的蓬勃发展又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经验。二者的结合必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及教师素质和实际职能的培养与提高, 进而促进整个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鲁子问.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吴宗杰.行动研究, 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2) .
[5]GONG YAFU, LUO SHAONIA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JANE WILLS.A framework forTask-Based Learning[M].Essex:Longman, 1996.
[7]NUNAN.D.1990, Action Research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In RICHARDS, J.C.and NUNAN.D.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Beij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eopIe's Education (eds) .Second Pres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pp.62-81.
[8]NUNAN, D.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9]RICHARDS.J.C.2001.Beyond Training.Beij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eople's Education Press/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第4篇
关键词: 教学行动研究 高职英语 写作教学
一、教学行动研究的步骤
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Kurt Lewin。Lewin(1946),Corey(1953),Kemmis(1982)和McNiff(1998)分别提出了行动研究的四种模式,其中McNiff把行动研究分为五个步骤: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方案;效果评估;在评估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准备研究下一个问题。由于该模式易于实施,因此笔者采用它作为研究依据。
二、教学行动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问题
(1)发现问题。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大专一年级的四个班级,所使用的教材是《知行英语综合教程》,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种类型的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分析第一学期的写作及格率,笔者发现四个班级的写作及格率都低于30%,其中班级及格率最低的仅为23%。
(2)调查与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四个班级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词汇使用单一;人称不一致,时态混乱;语篇连贯性差;格式不符合要求。
2.解决方案
(1)讲授构词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学习者就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而构词法则可以帮助学习者迅速扩大词汇量,比起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有事半功倍的优势。例如,当学生知道dis-为否定前缀后,他就会快速明白dislike,disappear,disability,disadvantage,disconnect,disarm的含义。
(2)改变语法讲授方法。学生在高中时已经系统地学习过语法知识,很多学生对语法学习已经丧失信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例如由于人脑对于图片的记忆能力是文字的1000倍,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扩大英语阅读量。由于缺少语言学习环境,阅读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语言输入方式。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只有当读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时,才能产生语言习得。所谓“可理解的输入”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在课前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符合单元主题和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输入量,还可以避免中式思维模式对写作产生负面影响。
(4)强调写作格式。在每次写作课开始时,教师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材料内容,归纳总结该应用文的格式。通过支架(课前阅读材料)的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3.实施行动方案
根据教学安排,笔者每两周上一次45分钟的写作课。每次课上,会根据应用文的类型,讲解该类型应用文的格式,常用语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渗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变化。
4.反思行动结果
首先笔者发现四个班级第一学期末写作及格率都不超过30%,然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在第二学期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上述的解决方案。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贯彻执行,四个班的写作及格率都达到70%以上,其中2014地质二班提升幅度高达50%,这说明笔者设计的解决方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身兼数职,即设计者、实施者、评估者和使用者。通过本次教学行动研究活动,笔者发现除了学生的写作成绩得到提高之外,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通过本次研究,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得到改善。学习和开展行动研究尤其对青年教师意义深远,它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尽快地适应教学工作,并联系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并在实际教学中检验理论,走上科研之道(胡莹,2003)。
参考文献:
[1]Lewin,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46,(2):34-46.
[2]Corey,S.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53.
[3]Kemmis,S.McTaggart,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2.
[4]McMillan,Schumacher.Research in Education[M].New York:Longman,2006.
[5]胡莹.大学英语写作运用教学行动研究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03:21-24.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第5篇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自于德国,是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指的是通过在实际的教学中营造一种工作氛围的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生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心、手、脑并用,做到教、学、做结合,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的一种教学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行动导向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第二,提高学生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平常的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工作的氛围,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维持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导向法在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下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院校赢得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成绩和社会声誉,有利于维护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设科学的教材
《网络互连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一种,知识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教材的更新。《网络互连技术》的教材大多是以思科的网络互连为主,但是目前国内许多单位的网络建设采用的是华为等设备,所以《网络互连技术》在教材中不仅要设置思科组网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华为组网技术的实际案例,以增强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真实的实验平台
传统的《网络互连技术》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学生没有办法亲自体会,也就难以理解,同时这种传统的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网络互连技术》学习中相关的实验室进行重新的规划,建设一个以真实的网络运行模式为基础的真实的实验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生编入不同的功能区,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课堂教学过程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某一个任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保证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网络互连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这样的过程:任务展示、完成任务演示、布置学生的实践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测试和验收、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以真实的网络工程为背景,建立课堂教学的实训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理解自己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明白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演示到实际操作,也就完成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现了课堂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测评,也要有实际能力的测评;二是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别人对学生的评价。结语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第6篇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文/张晓布
摘 要: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技能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从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的角度阐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实验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观察能力、方法选择能力、探究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贯穿于物理实验的教学全过程、融入教学各环节,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交往情境,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机的组合,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的情境中、在动手的实践中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创新经验、创新思维能力。所有环节的实施,最关键的在于教学设计,就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一般以教学内容章节进行,因此,需要编制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类进行,可将单元教学内容归入认知(知识)、情感、技能(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三大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实验素养(观察能力,动手创新的能力)目标,使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性强。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为例,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实验思路的`合理性和处理数据关系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中,首先虑实验思路是否存在多途径,确保有协作、讨论、交流结果的多元性。也就实现目标的角度,明确要求,通过学生的讨论、协作完成不同实验思路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的分析就是要确定“学什么”。教学内容编排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使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为例,教学重点:提出实验方案、思路,并使实验方案具有合理、可行性,在怎样的物理过程中进行研究,模型肯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样式,重新进行讨论、设计。知识点是:水平面内匀加速直线运动;沿斜面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用什么方法提供合外力,如何测理加速度等。教学难点: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选控制变量法;在数据处理上,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基础实际出发,进行处理数据方法的选择:(1)公式法;(2)表格法;(3)图像法。从内容上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由浅入深、训练密度逐渐加大、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结构性安排。教学策略的制定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工作应进入了教学策略的制定环节。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地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中,创设学生进行完整的探究实验的情境,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提供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再考虑如何设计最简单的物理过程来探究,最后让学生选择图像处理数据,并让学生感受到图像法的优势。在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种方法,即使方法的实现有一定的困难,也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在教学中各类媒体应用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所显示出来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由于媒体的性能与特点各异,对有效传输教学信息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充分掌握各类教学媒体的性能、特性和设计方法,才能合理选择、优化组合教学媒体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可以选择传感器、光电计时器和电脑连接的数据处理,直接形成图像的直观性优点,让学生感觉这种媒体的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学评价重点放在针对教学实施的根本目的上,指向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一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归纳、有所发现;并逐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