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产品指标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71

产品指标范文(精选10篇)

产品指标 第1篇

1 材料与试剂

甜茶叶(2012年秋季采于广西永福);LSA-10大孔吸附树脂(西安蓝深交换吸附材料有限公司);95%乙醇(食用);甲醇(A.R);磷酸(A.R);槲皮素及山柰酚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甜茶苷对照品(实验室自制)。

2 设备与仪器

P200Ⅱ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提取罐(3 m3);三效浓缩罐(0.5 m3);溶剂回收器(0.5 m3);吸附分离柱(3组);储液罐、槽(40 m3);喷雾干燥装置(0.04 m3/h);其他生产辅助设备。

3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甜茶叶→热水浸提→浸膏液→过大孔吸附树脂柱→浓缩→精制→干燥→产品。

称取甜茶叶250 kg,置入提取罐中,再加入2.5 m3的水,回流提取1.5 h,冷却过滤,重复3次,合并滤液。将滤液以适宜速度过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完毕后,首先用蒸馏水洗,至流出液无色,然后用75%的乙醇洗脱。洗脱液经浓缩回收酒精至含固量为25%左右,再进行喷雾干燥得甜茶黄酮粗品10.8 kg;将粗品加入8~10倍量的浓度为95%的酒精进行回流萃取,重复3次,过滤,合并酒精溶液,将酒精溶液浓缩,回收酒精至含固量为25%左右,进行喷雾干燥工序,得甜茶叶黄酮精品5.6 kg。

4 产品含量检测

4.1 产品中黄酮含量检测

4.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Turner YW GC18 (5μm,4.6 mm×250 mm);流动相:V甲醇:V水:V磷酸=60:40:0.3;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60 nm;灵敏度:0.04;柱温:40℃。

4.1.2 标准溶液及样品制备

分别配制浓度为0.2 mg/mL的槲皮素、山柰酚标准溶液,准确吸取槲皮素标准溶液0.2 mL,山柰酚标准溶液1 mL,置入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摇匀,得槲皮素、山柰酚混合标样。

准确称取上述粗黄酮60.5 mg、精制黄酮60.03 mg,分别置于圆底烧瓶,加入甲醇30 mL和盐酸(1:1) 10mL,水浴加热回流水解1 h,然后用甲醇定容至50 mL得样品待测溶液。分别取混合标样和待测样品溶液进样20μL。标准溶液色谱图如图1所示,精制品谱图如图2所示。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标样中槲皮素和山柰酚的保留时间分别为7.43 min、11.65 min。样品中两峰的保留时间分别与标样中槲皮素和山柰酚的保留时间一致。

采用外标法定量,样品分析结果为粗品中的总黄酮含量为2.52%,精品中的总黄酮含量为7.5%。

4.2 产品中甜茶苷含量检测

4.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Turner YW GC18 (5μm,4.6 mm×250 mm);流动相:V (甲醇):V (水)=70:3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灵敏度:0.005;柱温:室温。

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甜茶苷标准品11.43 mg,用6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得到浓度为1.143mg/mL甜茶苷标准溶液。

称取粗品、精品各60~70 mg,6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得样品待测溶液。分别取标样和待测样品溶液进样20μL。色谱图如图3所示,精制样品色谱图如图4所示。

采用外标法定量,样品分析结果为粗品中的甜茶苷含量为20.5%,精品中的甜茶苷含量为45.5%。

5 产品指标

甜茶产品指标制定见表1。

6 结论

(1)生产甜茶叶原粉粗品中的黄酮含量为2.52%,得率为4.3%;采用无水乙醇精制后,黄酮含量提高到7.5%,得率为2.2%,试验结果表明,生产工艺可行。

(2)制定了以甜茶苷和黄酮为含测的甜茶原粉产品指标,更精确、更严格,提升了甜茶原粉的标准。

摘要:文章采用水提、大孔吸附树脂吸附、75%乙醇洗脱等方法对甜茶原粉进行试生产试验,生产结果表明:粗品中的总黄酮含量为2.52%、甜茶苷含量为20.5%;精品中的总黄酮含量为7.5%、甜茶苷含量为45.5%。初步制定了以甜茶苷和黄酮为含测的甜茶原粉产品指标。

关键词:甜茶,产品指标,制定

参考文献

[1]李树刚。甜茶,悬钩子属一新种[J]。广西植物,1981(1):17—1 9。

[2]邓绍林。广西甜茶叶片的营养成分及开发价值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0(3):18—19。

[3]陈全斌,张巧云,义祥辉,等。高纯度甜茶甙的制备[J]。林业科技,2006,31(4):55—56。

[4]吴金娇,陈全斌。甜茶甙甜味特性研究[J]。饮料工业,2008(11):9,14—15。

[5]谢莹,陈全斌,韦正波,等。高纯度甜茶苷抗疲劳及免疫调节功能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421—1422。

[6]谢莹,陈全斌。韦正波,等。高纯度甜茶甙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0,31(3):367—368。

[7]陈全斌。沈钟苏,张巧云,等。甜茶中黄酮甙元的分离提纯及其表征[J]。林业科技,2005(1):46—48。

[8]陈全斌,谭冬明,李佳,等。甜茶植株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试[J]。林业科技,2007,312(4):68—70。

[9]薛茗月,罗星晔,陈全斌,等。甜茶根鞣花酸提取纯化、表征及含量测定[J]。林业科技,2011,36(4):25—27。

[10]薛茗月,罗星晔,陈全斌,等。甜茶中鞣花酸抗氧化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777—779。

[11]薛茗月,罗星晔,陈全斌,等。甜茶中鞣花酸抗过敏性实验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1):208—210。

产品性能指标以及影响因素 第2篇

锻件在使用中总是受外力的作用,其性能除了取决于其所规定化学成分、工艺质量要求外,还可借助不同的热处理方法使之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以达到提高锻件质量、减轻锻件重量,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成本的目的。故对锻件施行适当的热处理是提高与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必须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而材料的力学性能(经热处理)是判断锻件热处理质量的重要标志。我厂常用的力学性能检验指标包括硬度(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抗拉强度、屈服点、屈服强度、比例极限、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冲击功。

1、硬度试验

金属材料的硬度是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也是表示金属软硬程度的判据。

布氏硬度HBS:淬火钢球压头,压痕大,不能测太硬度的材料,适用于测量退火和正火钢、铸铁、有色金属等材料的硬度。

洛氏硬度HRC:锥角为120°的金刚石圆锥体压头,适用于调质钢、淬火钢、渗碳钢等硬度的测量。

洛氏硬度HRB:Φ1.59mm淬火钢球压头,适用于测量有色金属、铸铁、退火态和正火态钢等。

洛氏硬度与布氏硬度相比压痕小,软硬材料都可以测量,但同样不同标尺之间不可相互比较硬度值的大小。

2、拉伸试验

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在机械制造中常通过拉伸试验测定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作为金属材料强度的主要判据。

(1)屈服点(σs)金属材料出现屈服现象时,在试验期间产生塑性变形而拉伸力不增加的应力点。亦表示材料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值。

(2)抗拉强度(σb)拉伸试验时,相应最大拉伸力时的应力。亦表示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值。(3)断后伸长率(δ)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量(L1-L0)与原始标距长度(L0)之比的百分数。

(4)断面收缩率(ψ)试样拉断后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S0-S1)与试样原始横截面积(S0)的百分比

(5)屈服强度(σ0.2)试样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应力值,屈服点S的应力值称为屈服强度σS,表征材料开始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发生的材料,用试样标距长度产生0.2%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作为该材料的屈服强度,用σ0.2表示,称为条件屈服强度。

(6)比例极限(σp)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性能关系的最高应力,超过σp时即认为开始屈服。

3、冲击试验

冲击韧性是金属在断裂前吸收变形能量的能力,即抵抗冲击破坏的能力。韧性的主要判据是冲击吸收功。冲击吸收功越大,材料承受冲击的能力越强。

应用:

(1)评价材料冶金质量和锻造及热处理的缺陷(因其对材料中的缺陷比较敏感),与屈服强度结合用于一般零件抗断裂设计。

(2)低温冲击试验,测量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TK。T 〉TK 为韧性断裂,不希望材料在TK温度以下工作。

冲击吸收功可通过一次摆锤冲击试验来测量。试样在一次冲击试验力作用下,断裂时所吸收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用AKV(或AKU)表示,单位为J。

冲击韧度是指冲击试样缺口底部单位横截面积上的冲击吸收功,用aK表示,单位为J/cm2。

五、影响锻件质量的因素

1、原材料对锻件质量的影响,原材料对锻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原材料的化学成分都有相应的范围,杂质元素S、P、Cu、Sn、Pb等的含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化学成分超出规定的范围和杂质元素含量过高对锻件的成形和质量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如S、B、Cu、Sn等元素易在晶界形成低熔点相,使锻件易出现热脆;钢中加铝是为了获得本质细晶粒钢,但含铝量过多,压力加工时由于形成纤维组织而易造成木纹状断口、撕痕状断口等,降低锻件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在奥氏体不锈钢中,Ti、Si、Al、Mo的含量越多,则铁素体相越多,锻造时越易形成表面裂纹,并使零件带有磁性等。

第二,原材料中的共晶相对锻件的成形及锻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它使材料在锻前加热时容易过烧和降低材料的塑性指标等。

第三,原材料内部的缩孔、皮下气孔、碳化物偏析、粗大非金属夹杂等缺陷,易使锻件产生裂纹。原材料内部的树枝晶、严重疏松、非金属夹杂,白点、氧化膜、分层、偏析等易引起锻件质量下降。

第四,原材料表面裂纹、折叠、结疤、粗晶环等易造或锻件表面裂纹。第五,锻造和模锻用的轧材、挤材及锻坯均具有纤维组织。其方向性的严重程变,既取决于原材料中S、P及其他杂质的含量、又取决于原材料的锻造比。确定锻件锻造方案时,应根据零件的受力情况,注意流线的正确分布。

第六,原材料的可锻性及再结晶特点对锻件成形和锻件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可锻性好的材料成形性好。一般来说,碳钢和合金结构钢的塑性较高,变形抗力较低,可锻性好。而高合金钢及高温合金的塑性差.变形抗力大,可锻性差。

2、锻造工艺过程对锻件质量的影响

为获得良好组织性能的锻件。除了需要保证良好的原材料质量外,还需要有合理的锻造工艺过程和热处理工艺。锻造工艺过程一般由以下工序组成,即下料、加热、成形、锻后冷却、酸洗(腐蚀)和锻后热处理。成形工序包括自由锻、模锻、切边和校正;自由锻包括镦粗、拔长、冲孔、弯曲和扭转等。模锻包括拔长、滚挤、预锻、终锻和顶镦等。

锻造工艺过程对锻件质量的影响。最终可以归纳为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变形速度、冷却速度和应力状态等热力学因素。(1)变形温度的影响

锻造加热不仅保证锻造变形时有良好的塑性和低的变形抗力,而且对锻后的组织和性能也有很大影响。钢锻造时的加热温度一般比零件的最终热处理温度高,形成的晶粒大小及随后的组织转变对锻件的质量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不合适的加热温度总是给锻件造成各种缺陷。

若加热温度过高和加热时间过长.会引起脱碳、过热、过烧。例如,合金结构钢产生过热断口,马氏体不锈钢出现δ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出现铁素体,9Crl8轴承钢沿孪晶界析出碳化物,耐热合金出现晶粒粗大等。而渗碳钢的锻造过热,则使渗碳后出现粗大针状马氏体和网状碳化物。这些缺陷都使锻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韧性和疲劳性能下降。

若加热温度过低,不仅易引起变形万违。而且使耐热合金及铝合金淬火加热后易出现粗晶或晶粒粗细不均现象,使亚共析钢形或带状组织,而且在锻造时还会引起各种形式的裂纹。

(2)变形程度和变形方式的影响

钢锭的锻比是影响锻坯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由于形成了纤维组织,横向韧性有一定增加。有纤维组织的钢材继续变形时,由于纤维分布发生了改变,纵、横向的性能也将随之而改变。热挤压的铝合金棒材的韧性具有很明显的方向性,纵向韧性最大而横向韧性最小。如果模锻时产主横向或侧向流动,则横向韧性能得到改善。

采用合适的锻造工艺,可以使金属纤维组织沿零件的最大受力方向分布。流线均匀而连续地沿锻件的外形分布,能使锻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疲劳性能和抗应力腐蚀性能得到提高。(3)变形速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提高变形速度将使金属的可锻性降低,也就是使其塑性下降,变形抗力增加。变形速度还影响锻透性,在大变形程度下,变形速度越小,则锻造性越好,越有利于晶粒细化和再结晶的进行,因而也有利于塑性的提高。(4)加热速度的影响

当加热速度太快和保温时间太短时,往往使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热应力,断面尺寸大及导热性差的坯料就容易发生开裂。例如,高合金钢、高合金工具钢、高温合金等锻坯常常因加热不当发生开裂。坯料温度不均,还会引起变形和组织不均,产生附加应力,造成内部开裂等。(5)冷却速度的影响

当冷却速度不当时,锻件内部往往产生热应力、组织应力及第二相的析出。若锻后冷却速度过快,马氏体不锈钢、莱氏体钢(高速钢和铬12型钢)往往由于马氏体组织转变引起组织应力造成锻件表面开裂。但是,有些材料锻后缓冷,将有第二相沿晶界析出,引起性能下降。例如,轴承钢锻后缓冷将沿晶界析出网状碳化物等。

(6)应力状态的影响

产品质量技术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第3篇

关键词:产品标准 标准值 确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4-0000-00

1根据客观需要进行确定

客观需要情形很多,所以相应方法也很多,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食品的卫生指标的确定方法,详见《食品毒理学》(李建科,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第十章。步骤为:毒性预测、动物毒性试验、确定NOAEKL、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确定人体ADI值(考虑安全系数)、确定一日食物中的总MRL值、通过食物结构分析确定在一种食物中的MRL值、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制定食品中的允许量标准。

如果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已经确定,可直接采用。

2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

一般企业的做法是根据检验数据凭经验确定,将标准值确定为最小(或最大)的检验值(取整)。此方法缺乏科学性,不科学的方法确定的标准值会导致产品合格率低,风险很大。

统计学的区间估计是科学的方法。根据企业质量管理目标之产品合格率和技术指标数量确定单个指标的合格率(合格率是置信度体现,单个指标合格率为产品目标合格率的开方,开方次数等于指标数量),对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由置信度确定置信区间,区间的边界为指标的标准值(具体为:对于限制性指标的标准值为边界上限;对于非限制性指标标准值为边界下限)。需要注意的是样本量大于50才为大样本,大样本可提高统计的准确性。

置信度的确定简化为99.7%,对应3个标准偏差的宽度。若取为95%,对应2个标准偏差的宽度,对于多个指标的产品,其产品合格率会难以接受,因为产品合格是以每个指标合格为准则的,符合乘法原理。以10个指标为例计算结果为:置信度为99.7%时产品合格率为97.0%,置信度为95%时产品合格率为59.9%;3个指标时计算结果为:置信度为99.7%时产品合格率为99.1%,置信度为95%时产品合格率为85.7%。可见当只有3个指标时85.7%的合格率就难以接受了。

实例:河北省地方标准《花生酥糕点》中部分指标的确定。以下是16个生产单位的43个批次的检验数据。

置信度:99.7%

编号水分(%)总糖(%)脂肪(%)

12.5035.90

22.2038.90

32.4035.90

42.9038.00

52.1036.10

61.8033.20

72.4034.30

82.6034.40

92.3032.70

102.0034.20

112.8036.50

122.1035.20

133.0039.00

142.7039.00

152.5032.60

162.1035.20

173.7030.0017.00

183.8031.0016.00

193.8030.0018.00

203.7033.0016.00

213.7030.0017.00

223.4032.0015.00

234.2030.0014.00

243.3031.0015.00

252.6030.0018.00

262.7030.0017.00

272.9032.0016.00

282.6030.0018.00

293.6036.60

302.8034.60

314.0036.50

323.3030.00

332.1030.50

342.0030.40

353.1030.20

363.6030.50

373.5031.00

383.1030.50

392.3032.80

402.2031.50

412.8030.00

422.9031.00

433.5030.00

平均值2.8732.9316.42

标准偏差0.642.911.31

变化范围(上限)4.7941.6820.35

变化范围(下限)0.9624.1912.48

本标准技术要求≤6.024.0~42.0≥10.0

本标准技术要求是否合理合理合理合理

GB/T20977-2007技术要求(熟粉类)≤25.0≤45.0

是否符合GB/T20977-2007技术要求符合符合

标准值的最终确定需要各方协商。最后建议在基础性标准引入技术指标标准值确定方法。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王雪飙(1978—),男,河北唐山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标准计量质量工作十五年。

水泥产品理化性能指标检测的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细度,凝结时间,标准稠度用水童,安定性,胶砂强度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水泥作为一种建筑用重要建材, 产品质量是保障工程建设的关键, 尤其是特殊工程对水泥产品质量有更严格的要求。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通用硅酸盐水泥》GBl75-2007新标准准, 该标准规定了不溶物、烧失量、氧化镁、三氧化硫、氯离子、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和碱含量等十项技术要求[1]。水泥质量的好坏可以从它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反映出来, 可以通过有资质的试验室对水泥产品检测进行理化性能试验。本文主要总结水泥产品理化试验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供大家参考交流。

1 细度试验

细度对水泥凝结时间、各龄期强度都有影响, 细度越细, 水化速度越快, 凝结时间越短, 早期强度高。细度试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1 负压筛析法检测水泥细度

1) 负压筛析仪压力达不到4000Pa, 可能是出现了堵塞现象, 应及时清理吸尘器内的水泥。另外压力不够也有可能是筛盖和筛上口的密封性不好, 要更换橡皮圈。

2) 筛析完后要清扫筛子, 清洗外壳。如果有试样堵塞在筛网上, 可以将筛网反放在筛析仪上, 盖上筛盖, 空筛一段时间, 不可以用力挖, 会损害筛网。清洗时要用专门的清洗剂不可用弱酸浸泡, 会严重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要保持仪器的水平, 避免受到外界的振动和冲击影响。

1.2 勃氏法检测水泥比表面积

1) 同一密度的试样测定比表面积结果却差异很大, 可能由于试样捣实程度不一致, 捣出的试样形状、长短不一致引起, 建议试样放大圆筒后采用统一的捣实方法以减少误差。

2) 试料层体积应隔一定时间如一季度或在改变使用滤纸后重新校正。

2 凝结时间的测定

新拌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是反映水泥使用性能极为重要的参数, 它直接影响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凝结硬化速度, 为使砂浆和混凝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搅拌、运输、浇捣和砌筑, 国标规定了各品种水泥的凝结时间。凝结时间采用维卡仪测定, 以试针沉入水泥标准稠度净浆至一定深度所需的时间来表示[3]。

2.1 凝结时间的测定

将标准净浆一次装满试模, 振动数次刮平, 立即放人湿气养护箱中养护, 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3min后进行第一次测定, 临近初凝时, 每隔5min测定一次, 当试针沉至距板底4mm±1mm时水泥达到初凝状态, 由水泥全部加人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的测定采用装有环形附件的专用试针, 临近终凝时间时, 每隔15min测定一次, 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 即环形附件开始不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 水泥达到终凝状态, 由水泥全部加人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

2.2 凝结时间试验的注意事项

1) 第一次测试时应小心用手扶着, 试杆徐徐下沉, 避免试针撞弯, 试针撞弯要及时更换。

2) 做试验时先把搅拌机的搅拌锅和搅拌叶片用湿布擦拭, 尽量把握好湿布的干湿度, 避免湿布上的水入到用水量。

3) 因为受到阻力的影响, 每次测试时要在不同的位置, 不能在原孔和挨着原孔的位置测试, 在原孔和紧挨原孔的位置浆体对试针的阻力减小。试针应离圆模壁至少l0mm, 因为离试模距离越近浆体对试针的阻力越大。

4) 在凝结时间测定过程中不能让圆模受到振动, 振动会导致浆体紧密影响试针下沉, 最终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 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水泥标准稠度是指水泥净浆达到可测试初终凝时间一种特定的可塑状态。通过试验水泥净浆的穿透性, 确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标准稠度状态下水泥其它技术指标的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GB/T1346-2000[2]将标准稠度测定试杆法 (ISO9597:1989) 规定为标准法, 以试杆沉入净浆距板底6mm土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试验表明:在符合GB/T1346稠度的前提下, 对于同一水泥试锥法用水量相差共3.5-4.0ml。试杆法用水量的差别不超过0.2ml。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速度要尽量快, 因为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要求在拌和结束后1.5min内完成整个测试操作。时间长由于水分的蒸发和水泥的水化, 不能获得准确结果。试杆法测定水泥净浆标准稠度时应注意保持试杆的自由滑动, 试杆上润滑油过多同样会影响试杆的自由下落。在松开固定螺丝时用力恰当, 保证螺丝离开试杆的突然性即可, 避免用力过度加给试杆额外向下的力, 影响测试结果。

4 安定性测定

安定性是反映水泥净浆硬化体因局部产生体积膨胀而导致不均匀变形的物理性能指标。安定性是确定该水泥试样是否为废品的物理性能中的主要指标之一, 所以用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4]。测定安定性的沸煮法有试饼法 (代用法) 和雷氏夹法 (标准法) 两种。

4.1 安定性测定方法

GB/T1346将雷氏法列为标准法, 它是测定水泥净浆在雷氏夹中沸煮后的膨胀值来检验水泥体积安定性的一种定量方法。试饼法是观察水泥净浆试饼沸煮后的外形变化来检验水泥体积安定性的一种定性方法。GB/T1346将其列为代用法, 有矛盾时以标准法为准。

4.2 操作对安定性试验的影响

1) 试件成型时净浆应尽量充满雷氏夹, 每个试件插捣15次左右后抹平, 减少空洞。

2) 雷氏试件养护结束取下玻璃片发现底部是空心的, 很不饱满密实, 这种情况是因为在装模时顾着表面的光滑和平整忽略了均匀的插捣。

3) 在拆模时必须小心不能用大力扳指针, 这样指针容易失去弹性也容易扳断雷氏夹。当很难取下时, 把模外的附着物刮掉会比较容易取下。

4) 雷氏夹检查:GB/T1346[2]9.1规定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 对一个样品的检测所选雷氏夹的弹性值要求接近, 弹性增加值不大于2mm, 这样就不会造成两试件沸煮后增加值超过4mm, 雷氏夹弹性值检查的配对每月进行一次。

5) 配重玻璃配检:雷氏夹内水泥浆体纵向膨胀用相同的配重玻璃压住 (雷氏夹平放, 试针水平于大地) , GB/T1346标准法测定的是雷氏夹内水泥浆体横向膨胀。因此, 两块配重玻璃的质量差不得超过1.59g。当日检测超过20个样品时, 配重玻璃的配检要求每月一次, 剔除磨损的玻璃, 减少人为误差。

5 强度的测定

水泥的强度是水泥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影响水泥强度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5.1 水灰比

在水泥用量不变情况下, 加水量越多水灰比越大。水灰比对水泥强度值的高低有直接影响, 加水量多强度降低, 所以为了尽量防止误差, 加水时应用专用胶砂强度量水杯, 每一次做胶砂强度试验时保证胶砂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干净, 干燥。

5.2 环境温湿度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会直接影响水泥强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越高水泥强度增长越快, 潮湿的环境对水泥凝结硬化有利, 干燥的环境对水泥凝结硬化不利, 特别是对早期强度影响更大, 所以在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温湿度的控制装置和监控措施, 养护箱、成型试验室的温度一定达到GB1767标准规定的温湿度要求。

5.3 胶砂强度过程中操作因素的影响

试模由3个水平的模槽组成, 可同时成型3条40mmX40mmX160mm的棱体试体。试模要按期核查, 保证任何一个公差符合JCT726标准的要求。

1) 在刮平过程中不能施加太大的外力, 施加外力极易使试体胶砂密度不一致, 进而导致试体尺寸不规则, 或高或低。此外如果抹面次数过多会导致试体胶砂中的水分过多, 由内部向表层渗透, 使试体表面泌水脱皮, 影响表层密实度, 最终影响强度检验结果。

2) 在脱模的时候发现除了上表面其他贴模的三面存在许多的小孔, 是因为涂油不均匀。泥胶砂在振动成型时拭模上残存着小油珠, 不能和水泥浆体混合而嵌入试体表面, 试体脱模后, 油珠破裂所以残留了小孔洞, 如果空洞较大并且多而集中会使强度检测结果偏低, 所以在涂油时也要适量点到即可。

3) 养护后的试样一头高一头低, 可能是养护箱里的板没有放平, 胶砂往低的一处流动的缘故, 严重影响了强度。所以建议定期用钢直尺检查板的水平度。

4) 在养护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养护箱和水养箱的养护条件, 养护中途不能随意添加养护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水化反应使强度的增长速度加快或减缓, 对早期的强度影响尤为明显。

5) 严格控制抗折和抗压强度的测试时间, 如3天强度的试验必须控制在72h±45min进行, 水泥的早期强度发展较快, 一般3天强度可以达到50%左右, 7天强度己经达到了80%左右, 所以在试件标识时记录水泥加水搅拌的具体时间并插小条至水养箱的盒外用来控制试验时间。

6) 试验过程中的控制影响

(1) 加水时操作速度不要太快, 应将加水器放置一定的倾角进行加水, 并持续一定时间但不要 (但时间不宜过长) 使器壁上附着的水全部流进锅内。

(2) 水泥胶砂搅拌时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成型时要及时, 尤其是在第一料层振实60下之后要立即装第二层, 以免造成试体分层, 这对水泥胶砂强度影响很大。

(3) 对于搅拌后有点干硬、松散的胶砂, 在装入试模第一料层时不要份量过多约1/3, 并用大播料器沿3个模槽前后来回拉膛一、二次, 再由前向后间距均匀插若干次胶砂, 然后用大播料器刮平胶砂。振实60下后, 装人第二料层时, 也要按装入第一料层的操作法小心处理, 同时要注意插实、刮平胶砂时不要破坏第一料层的振实状态。根据经验, 干硬、松散的胶砂如操作处理不好, 抗折和抗压强度数据出现离散无效的概率较高。

(4) 胶砂在振实两次共120下后, 要及时移下振实台, 在进行胶砂刮平时应小心在不破坏试体原有振实状态的前提下, 以合理的速度将多余的胶砂刮去并抹平。

6 小结

水泥产品在建筑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 要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应把好水泥产品的检测关。检验人员应不断提高试验能力, 准确、高效、快捷地对水泥产品性能进行科学的检测,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通用硅酸盐水泥》GBl75-2007.2008.6.1

[2]黄政宇编写《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6

[3]罗国源编写《土木工程材料》[M]重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02-07

产品指标 第5篇

从发行主体的分布看,相比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的发行数量占有优势。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以6798只的发行数量一举超过建设银行,成为发行冠军

从全国性商业银行来说,预期平均收益率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收益率分别为5.46%、5.37%、5.22%、5.21%、5.08%

市场创新、转型速度已明显加快,今年银行理财开始逐渐从固定收益类型转向真正浮动收益型的产品,净值型理财在理财产品的改变中逐渐崭露头角

年底将至,又到了盘点各种理财产品的时候。今年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好的投资标的减少,导致“资产荒”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银行理财产品也无法摆脱整体大势环境的影响,其收益率下行趋势一直在延续。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30日,今年403家银行共发行73707款理财产品。去年前11个月,436家银行共发行64200款理财产品。尽管发行数量同比有所增长,但收益率自今年7月份“资产配置荒”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后开始不断下降。根据融360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为5.03%。7月份下跌至4.68%,到11月底,平均预期收益率继续下降至4.23%,为两年来的新低。

尽管收益率有所下行,但是相对股票、基金等产品在今年剧烈的收益率波动以及信托、债券、P2P领域出现的多起导致无法兑付的违约事件,银行理财相对稳定的收益率还是赢得了很多风格保守的投资人。

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做得出色?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将为投资者2016年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在今年推出的《2015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指出,用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最看重4个信息:预期年化收益率、风险等级、产品投资期限,是否保本。以此为借鉴,《投资者报》选取了前三个指标,再加上产品发行能力,对银行的理财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银行理财排行榜。

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交通银行的发行能力突飞猛进,超过建设银行成为发行冠军,其次是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南京银行。但是从平均预期收益率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预期收益率分别为5.46%、5.37%、5.22%、5.21%、5.08%。

国有大行发行增速高于股份制银行

今年以来,理财产品收益逐步走低,主要是受央行降息、宏观经济基本面低迷、经营压力和风险提高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银行为了风险把控,一方面会提高理财产品资产端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会下调产品预期收益水平,降低负债端成本。

未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央行仍有进一步调整存款利率的空间,因此不排除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进一步下行。

在漫长的降息降准周期下,银行理财产品已正式进入低利率时代,但因为三季度股灾带来的避险资金的涌入,发行规模创造了一轮小高峰。普益财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银行理财发行了3.4万只产品,规模逾28万亿元,与第二季度发行数量3.3万只、规模19.75万亿元相比,分别增长了4.5%与46%。

从发行主体的分布看,相比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发行的理财数量占有优势。

据Wind数据,包括工、农、中、建、交以及中国邮储银行在内的6家国有银行,前11个月发行了1.8万只理财产品,同比增长了6.3%;而全国股份制银行方面,前11个月发行了1.38万只产品,不但总数低于国有大行,与去年同比也出现了小幅度下降,幅度为10%。

从单个银行的发行能力来看,今年交通银行一举超过建设银行,成为发行冠军。Wind数据显示,交通银行今年在银行理财产品上快马加鞭,发行数量达6798只,远远高于建设银行发行的3590只。

除了交通银行发行规模大幅度增长外,国有大行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行数量也增长迅速,增速高达56%。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发行速度则不增反降。

一位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的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发行数量减少,这是银行产品转型的结果,今年减少了期次、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开放、净值型转变,客户可以每星期或者每月定期申购,由此同类型的产品数量下降。

综合来看,2015年发行能力前10的包括交通银行(6798只)、建设银行(3590只)、民生银行(3504只)、招商银行(3265只)、南京银行(2610只)、中国银行(2311只)、平安银行(2213只)、江苏银行(1543只)、农业银行(1296只)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256只)。

股票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

在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哪些银行显示出卓越的理财能力呢?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共有4.7万只理财产品到期。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为4.48万只。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低的是招商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个人理财产品系列,1个月期限的产品收益率在1.55%~1.99%。其次是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推出的“2015年农信赢稳健系列理财产品”,36天期限的收益率仅有2%。

预期收益率上限最高的则是南洋商业银行旗下的理财产品,在超4万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排名前三的都被南洋商业银行所占据,分别是2015年南商添权-沪深联动系列沪深300指数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F14006、2015年南商添权-沪深联动系列沪深300指数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F14008、2015年南商添权-沪深联动系列沪深300指数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F14007,预期最高收益率分别为18%、17%、16%。但遗憾的是实际收益率方面都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第一只产品好歹还实现了11.2%的收益率,另两只仅有1%的收益率。

其次,预期收益率排名靠前的依次是: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旗下的产品,收益率都在15%。不过,由于这些产品都未公开实际收益率,所以并不清楚实际情况。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预期收益率比较高的产品的投资品种基本与股票相关,或者股票、债券、利率等混合型品种组合投资。上述工行人士也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发生股灾,挂钩股票的银行理财净值回撤比较严重。

如果从整体银行理财业绩的角度来看,平均预期收益率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宁波东海银行、四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营银行、浙江温州龙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广东高要农村商业银行,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03%、7%、6.95%、6.86%以及6.56%。

上述5家银行均为区域银行,为了提高吸储能力,常常推出高收益产品。地处长三角地带的一家城商行行长曾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如今银行业竞争激烈,地方性银行要想在强手林林的国有大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的夹击下生存,只有在价格和服务上尽力而为。在银行理财方面,就是推出相对高收益的产品。

如果从发行数量排名前20的银行来说,预期平均收益率排名依次是:南京银行、中信银行、青岛银行、渤海银行、江苏银行、盛京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预期平均收益率在5.47%~4.38%。

如果从全国性商业银行来说,预期平均收益率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收益率分别为5.46%、5.37%、5.22%、5.21%、5.08%。

至于国有银行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收益率表现最好,达到5.04%。其他国有银行诸如农业银行为4.94%,工商银行为4.77%,中国银行为4.57%,建设银行为4.41%。

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增大,有市场声音建议投资人可以购买外币产品来应对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是《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银行推出的外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偏低,多数收益率不及2%。

一位理财师告诉记者,人民币贬值后,前来咨询和办理外币业务的人增加很多。但是和人民币理财相比,外币理财的产品品种少、期限长、利率低,可见外币理财产品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例如,在4.7万只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低的是中国银行的“2015年汇聚宝美元7天按期开放-理财产品”系列,7天的预期收益率仅有0.1%,其币种为美元;其次是外资银行的富邦华一银行,该银行推出的2015年汇得利(个人外币)美元理财产品系列32-45天的预期收益率仅有0.36%,其投资币种也是美元。

理财信息披露现状堪忧

尽管近年来管理层鼓励银行加大信息披露程度,公开银行理财收益率等信息,但是《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银行隐藏自己的数据。

2014年前11个月,各家银行共发行了7.3万只产品,其中未公布实际年化收益率的达到50.78%。而到了今年前11个月,未公布实际年化收益率的产品提高到了71.39%。

Wind数据显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在信息透明度方面做得比较差的银行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这些银行Wind没有收录一只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交通银行也仅有8%的产品公布了实际收益率,在透明度方面做得不够好。上述工商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产品没有了预期收益,而实际收益会向客户公开。

当然记者也注意到,也有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不错,勇敢接受公众的检验。发行数量在500只以上的银行中,中国邮储银行表现最好,671只理财产品中96%的产品公布了实际收益率。南京银行表现也不错,为94.6%。上海银行573只产品中公布了90%的收益率。

区域性银行中也有认真进行信息披露的典范,以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葫芦岛银行、郑州银行、日照银行、龙江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江苏太仓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例,其九成以上产品都公布了实际收益率。

银行理财需要转型创新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上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创新、转型速度已明显加快。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曾在一场论坛上表示,银行理财业务经过十年发展遇到了包括理财产品的存款化、兑付刚性化、期限短期化、业务模式非资产管理、投资工具有限、资金运用通道不直接以及分业监管不适应事实上已交叉混业的理财业务及产品等问题。

他指出,例如在刚性兑付的问题上,虽然有不保本浮动收益类的产品,但实际上往往很难做到不刚性兑付,这样就造成了理财产品跟存款实际上没有区别。但实体经济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如此一来很难满足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和科技类等实体经济企业对风险资金的需求,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也很难持续。

之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额有68万亿元,而余额只有10多万亿元,杨再平认为,这是由于理财产品短期化造成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周期只有118天,其中6个月以下达到86%。理财产品短期化无法与实体经济对长期资金的需求相匹配。

除此以外,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可供选择的工具非常有限,标准化产品数量不足,就导致银行会选择非标产品,银行自身的直接投资通道也非常有限,近期银行才有证券账户,之前银行都不能够买卖优先股、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通道业务因此产生。

“理论上银行理财已经过了增长的黄金期,但今年规模增速超过前几年,如果要把增长的资产都投出去,需要特别充裕的资产环境,而今年恰恰发生了‘资产荒’,而且今年固定收益率持续下行,银行都在寻求从资产端提高管理能力以分享更多收益。”一位银行资管部副总曾如此表示,今年银行理财开始逐渐从固定收益类型转向真正浮动收益型的产品,净值型理财在理财产品的改变中逐渐崭露头角。

以工行为例,目前该行净值型产品占比已超过25%,规模近6000亿元。同时,工行也推出了增利、尊利、稳利等一系列开放式产品,作为理财产品转型阶段的过渡式产品。非保本期次型产品与开放式产品规模占比,实现从2014年年初的8:2到目前的2:8,转型成果非常显著。截至三季度末,该行全口径理财产品规模达到2.46万亿元,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比年初增长了25%。

除了产品的转型创新,理财业务拆分成为另一种转型手段。继光大银行宣布推进分拆理财业务并设立子公司之后,浦发银行也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已表决通过关于设立浦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议案,同意以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设立浦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此外,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也均对分拆相关业务设立子公司有所表态。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6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物流已从最初的简单运输式的原始物流逐步发展成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几乎涵盖了各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和主要载体,国家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规模、结构,监测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运行状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运行[2006]625号文发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定期的社会物流统计调查与核算工作。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2006年起将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定期开展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工作。

中国是农业大国,且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阶段,因此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与农业生产物流相比,农业销售物流,即农产品物流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物流尚缺乏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的社会物流统计也只是简单的涉及到了农产品物流总额和农产品物流费用总额两个社会性指标,导致很多地区、部门在推进农产品物流时比较盲目,实际效果不显著。国家应该在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期就制定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以便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设计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农产品物流指标体系应是一个涵盖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其指标的设计应力求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反映农产品物流的综合情况,以保证全面性和可靠性。

2.2 针对性原则

由于农产品的种类繁多,体积大、价值小、易腐烂以及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使农产品物流具有广泛性、专业性、复杂性、严格性,以及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性等特点。因此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的设计应有针对性地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的现状。

2.3 科学性原则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的选取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能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运行规律,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4 可比性原则

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有利于地区内的纵向比较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以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因此统计指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比性,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统计方法的一贯性。

2.5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原则要求农产品统计指标体系层次清晰、指标精炼、资料易得、方法直观和计算简便等特点,使之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3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对农产品物流范畴的把握,遵循以上统计指标设计原则,本文从宏观的社会农产品物流总量和微观的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两个角度提出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3.1 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

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从宏观上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现行的物流社会统计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费用和农产品物流业务总收入等指标。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足以分析农产品物流的瓶颈所在,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体系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农产品物流增加值

农产品物流应重视加工增值物流,农产品的物流增值服务主要有农产品分类与分类包装、农产品适度加工后小包装、农产品配送、特种农产品运输、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等增值服务。农产品物流增加值可从各项增值服务提供的增值效益来计算。

3.1.2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统计除了利用统计部门现有的物流设施统计,如公路里程、铁路货车拥有量等,还应包括与农产品物流密切相关的农村交通设施统计,此外,农产品信息平台的构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3.1.3 农产品物流节点

农产品物流节点布局是否合理、数量和规模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成本、效率。因此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还应包括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布局、数量和规模。

3.1.4 农产品出口物流

政府支持企业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因此还应设置农产品出口物流统计。

3.1.5 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

报告期从事农产品物流相关工作人员的总数、受教育程度及培训情况。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可以衡量中国农产品物流领域人才素质的现状、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趋势。

3.1.6 农产品物流的制度环境

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包括物流市场秩序程度与政策法律环境。农产品物流市场秩序可以从市场进出、交易、竞争秩序三个方面进行衡量;政策法律环境主要指融资制度、税收政策等。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适应农产品物流发展和运作标准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

3.2 农产品物流服务统计指标体系

农产品物流服务统计指标是从微观的角度衡量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本文从农产品物流目标服务质量和农产品物流流程服务质量两方面设计。

3.2.1 农产品物流目标服务质量指标

农产品物流目标服务质量是对农产品物流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本文采用以下指标:

(1)客户满意程度:是指客户在消费农产品物流提供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物流服务时满意程度的心理感受,以及消费后所表露的态度。其计算可表示为:

(2)农产品完好率:报告期,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保持完好的物流总额占农产品物流总额的比例。据有关统计,我国果蔬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至30%,这种效率低下的农产品物流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统计农产品完好率。

(3)平均交货水平:物流强调准时性,平均交货水平就是指报告期按时交货的次数与总交货次数的比例。

(4)平均物流费用:农产品物流具有体积大、价值小的特点,降低农产品物流费用至关重要。可采用平均物流费用来体现,即农产品物流费用总额与农产品物流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5)农产品物流系统柔性:报告期,农产品物流系统面对客户的特殊订单,可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以客户为向导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柔性可以简单度量为:

3.2.2 农产品物流流程服务质量指标

农产品物流流程服务质量指标是对农产品物流系统内部涉及到的一系列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

(1)包装价值:对包装的评价,应以其所能带来的综合效益大小来评价。对于农产品物流的包装价值可以简单度量为:

(2)装卸搬运:装卸搬运不仅决定农产品物流速度,而且影响农产品物流费用。评价农产品物流装卸搬运活动的指标主要有单位物品的平均装卸搬运次数、成本和损失率。

(3)运输:评价农产品物流运输活动的指标主要有运输费用水平、正点运输率、满载率、运力率、运输损失率。

(4)仓储:评价农产品物流仓储活动的指标主要有仓库利用率、存货周转率、准时交货率、货物缺损率和仓储成本。

(5)流通加工:我国加工前后增值比为1∶1.8,而美国为1∶3.8。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导致我国农产品低水平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竞争力。评价农产品物流流通加工活动的指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比率:

(6)配送:配送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评价农产品物流配送活动的指标主要有配送的准时率、配送传递的准确率、配送破损率、配送频率。

(7)信息: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最大的区别,主要通过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研发强度、信息技术人员比例三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其主要统计指标有:网上定单率、降低工作节约额、改进定货、服务增收节支额等指标。

4 结束语

本文在现有农产品物流统计的基础上,从农产品物流总量指标和服务指标两方面构建了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把握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方便政府和行业科学合理的做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规划与决策。由于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对于农产品物流总量指标应尽量利用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而农产品物流服务指标应在相关物流企业收集,对于没有确切数据的指标,需要进行专项调查。同时为了全面反映农产品物流经济发展,建议在物流统计指标测算体系建立的同时,建立农产品物流的相关统计报表制度。

参考文献

[1]赵英霞.中国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7(1):211-213.

[2]丁俊发.中国农产品物流研究[EB/OL].(2007-11-02)[2008-03-20].http://www.chinawuliu.com.cn/cflp/newss/content/200707/35_5951.html.

[3]郭慧敏.对现代物流统计的几点思考[J].浙江统计,2004(6):16-17.

[4]甘晓龙,杨尧,王建琼.关于构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5(25):193-194.

产品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创建(上) 第7篇

在产品研制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标准化主要是以定性要求提出来的。产品标准化要求的定性状态,使标准化的要求很难实质性地落实,因此,产品标准化要求的实施往往是停留在形式上。 产品的标准化要求只有指标化和定量化,才具有可检查性和可评价性,才能使标准化的内容得以真正落实。尽管国外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标准化,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实施,但在产品研制或工程项目中,还从来没有将标准化作为体系化的研制指标提出来。由于产品研制的标准化要求指标化没有任何可参考和借鉴的思想和资料,使这件事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建立产品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是产品全面落实标准化的需求,是标准化要求由定性向定量化发展的需求,是标准化价值注入产品的需求,是提升产品内在品质的需求,是提升产品外联能力的需求。由于建立产品标准化指标体系对深化产品标准化意义重大,因此,应该花大功夫来建立产品的标准化指标体系。作者针对这一迫切需求,专注了这一研究。为了使产品的标准化指标能发挥重要意义,就要使每个指标都能体现出产品受益的价值。要使产品的标准化指标内容能推动产品价值的提升,产品标准化指标内容的提出就必须要与发挥产品使用效能相结合,与提高产品间协同工作能力相结合, 与提高产品研制、生产能力相结合,与降低研制成本和缩短研制周期相结合,与提高产品保障能力相结合。产品研制中,落实体系化的标准化定量指标,将会大大提高产品中的标准化含量。标准化是产品的内在品质以及外部联系和交换特性的体现。 标准化给产品带来的内在品质主要是产品组成的零部组件成熟、稳定、变形发展能力强。标准化给产品带来的外部联系能力主要是产品具有方便地接收广泛外来信息、能量或/和补给等输入和能方便进行预定的输出的通用外部接口。标准化给产品带来的外部交换特性主要是:产品的组成单元与其他产品的组成单元具有很好的互用性;产品间有很好的输入和输出交换。标准化注入产品的内在品质、联系特性、交换特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产品使用的广泛性和畅通性、产品组成单元的再利用机会等,这些因素使产品获得了更多的价值。 研究提出产品标准化指标体系是一项大胆的标准化技术创新设想,也是产品优化发展的创新思考, 它将会把产品的标准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标准化指标的实施,将会使制造方和用户都能获得巨大利益,制造方可获得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方便产品变形发展、产品普遍可推广使用等利益,用户可获得产品价格低、使用方便、 保障性好、拆旧利用性好、普遍可使用等利益。

产品标准化是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对外的交换特性,关系产品间的联通性、互用性、互换性,在降低产品研制和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和生产周期、降低研制风险、保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交换特性、提高产品保障能力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标准化指标能为产品的研制、生产、使用保障建立良好的基础。产品标准化指标是产品指标的组成部分,是产品研制必须要落实的内容。产品的标准化指标为产品的标准化论证提供充分的依据。 标准化指标的实施:能统一产品的技术体制,保证产品体系间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能提高产品互联、 互通、互操作水平,支持产品间的协同工作;能提高产品的通用化水平,支持产品间的完好性;能提高产品的系列化水平,避免产品品种的无序发展, 支持产品合理发展;能提高产品的模块化水平,支持产品的变形发展和维修保障能力;能提高产品组成件的继承性率比例,降低产品研制费用和缩短研制周期等。

2标准化技术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标准化指标的建立不能为建指标而提出指标, 而是要使提出来的指标具有价值性、可落实性、可表达性、可评价性等,因此,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按照能落实预定目标的原则来提出。标准化指标体系按以下原则建立。

2.1全面性

产品标准化指标的提出,应全面考虑产品的实物关系、能量关系、信息关系、软件关系、技术状态关系等。标准化是产品的一种利益关系,标准化指标应用得越全面,产品的发展和使用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2.2价值性

在产品标准化指标的选取上,要突出指标落实对产品使用和保障的价值意义,无价值意义或价值不明显的指标,不作为标准化的指标提出。在考虑标准化指标的价值性时,还应与经济性相权衡。 对于经济成本高,而产品使用和保障的价值意义不高的标准化指标,不应纳入产品标准化指标体系中。

2.3可论证性

产品标准化指标的提出是要可落实的,落实的前提是要可论证的。可论证性是要保证标准化指标是可以明确提出来的,提出来的指标是有可明确表达内容的,最好是有数据关系表达的。可论证性还体现在,订购方和承制方对这些指标的理解是能达成一致的。

2.4可设计性

提出的标准化指标在产品设计时,应可表达成产品的结构关系、技术关系和状态关系的,可设计为产品的一种技术状态,是通过设计工作产生的技术状态,可在技术文件中表达出来,且设计的标准化指标的实现情况应是可检查、测试和评价的。不可设计的标准化指标是无法落实到产品之中的。

2.5可量化

提出的产品标准化指标,应是可用数字度量的或可对比检查的,以考核产品标准化指标实现的程度,避免按定性指标导致标准化内容的落空。

2.6可评价性

提出的产品标准化指标,在设计定型、生产定型或使用阶段应是可进行检查考核和定量评价的,至少是可对比评价的(少部分指标)。评价的方式应该是技术性的和客观性的。

3标准化指标体系的设计

产品标准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产品对标准化的需求点,这些点与标准化结合,将给产品带来价值增值。标准化带来的利益是统一化的利益, 因此,标准化指标的设计主要是考虑产品中需要统一的重要方面。根据产品统一化的需要,标准化指标应覆盖产品技术体制的标准化、组成关系的标准化、外联关系的标准化、保障关系的标准化、产品构建的标准化等方面,这些指标主要是涉及产品使用、保障、利用、交换、交流等方面的指标,也是提升产品工程化程度的指标。产品标准化指标由产品硬件实体的标准化指标、能量输入输出标准指标、 信息输入输出标准化指标、软件标准化指标、技术状态文件资料标准化指标等组成。按照产品统一化需求的思想,将标准化指标体系设计为技术体制标准化、三化率、三互标准化率、软件标准化、标准化系数、继承率、互换性率、技术状态规范化率八大类,每类包含细化的具体指标项,具体指标共有24项,标准化指标体系的构成见表1。

表1中,标准化指标的度量是标准化指标的表达,有用数值进行表达的,也有用要求和规定表达的,数值的表达是数学的表达,要求和规定的表达是语言的表达。

产品指标 第8篇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综合评价是以防范风险为目的, 通过对理财产品各个角度分别进行评价, 系统地分析和判断银行的经营水平和风险状况。通过对理财产品各维度的综合分析, 有利于及时把握理财产品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有利于提升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评价结果既可作为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内部风险控制的依据, 也可作为投资者选择产品的标准, 还可作为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实施分类监管的基本尺度。合理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是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

理财产品综合评价要以风险为主线, 将对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贯穿各个指标。在评价工作中, 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制度的有效性重于完备性, 强调风险的可控性, 强调评价的可操作性, 并要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对指标进行积极修正。因此, 通过评价既能够推动银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又能够促进有关人员更新理念, 切实提高运作水平。为了进一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善且实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主要是因为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是对理财产品进行合理分类。而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类评价与对开放式基金等其他理财产品的绩效评估完全不同:一是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繁杂, 有固定收益类的, 有银信合作型的, 有结构性的, 有QDII的, 还有混合型的……, 投资范围宽, 结构灵活, 而且新的类型层出不穷, 难以归类;二是银行理财产品多为短期产品, 一年期以内的占绝大多数, 时间区间有限, 难以反映真实管理能力, 给跟踪评价带来一定困难, 评价结果的实用性不强;三是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 格式不统一, 披露频率低,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甚至不公开发行, 给数据收集造成一定障碍, 也给第三方评价监督带来困难。所以, 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些特征使得其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给综合评价带来更多挑战。

于是我们要先探索一种一般模型, 对理财产品进行基础评价, 然后才能根据各类产品特点设计出综合评价体系。一般评价指标主要探讨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和绩效维度, 通过定量与定性两类指标对理财产品进行综合评价, 指标设计要尽量做到完备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运用是对理财产品进行评估的唯一方法, 同时也是一大难点。所以要根据不同评价目的、被评价对象任务及特点, 确定各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其中, 一般评价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便是建立合理的指标和指标体系、量化及设定其权重, 这些工作作为指导风险评估的导向, 需要认真慎重地选定。鉴于理财产品综合评估中需涉及众多的评价指标, 各个指标间权重各异, 关系繁杂, 量化难度极大等特点, 因此需要科学平衡各指标之间的共性和特性, 才能够建立起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系统并且完善的理财产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银行理财产品一般评价指标分模块评述

2.1 定量评价

对于理财产品的一般评价来说, 全面性和客观性体现在既要合理评估产品的收益状况, 又要正确地分析其潜在的风险, 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决定了产品的真实投资价值。因此, 在评价过程中, 选取如下指标:

第一, 收益指标。

收益指标又可分为两大类:简单收益、风险调整收益。

(1) 简单收益。

一般来讲, 采用净值增长率来衡量理财产品的简单收益比较方便。可采用目前公认的几何算法来计算理财产品在某一期间的净值增长率, 以使不同理财产品在收益分配、开放期等特殊情况下也能具有可比性。净值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undefined

MAVp, t为t日理财产品p的单位净值;

T为理财产品评价期间;

Dp, t为理财产品p在t日的单位收益分配额;

z是份额折算比例。

我们可据此计算每日、每周、最近一个月、最近三个月、最近六个月、今年以来、成立以来, 或是任意时间段的净值增长率。需要指出的是, 贷款类理财产品可以直接通过贷款利率减相关费率的方式直接得出年化收益率。

(2) 风险调整收益。

在单纯收益指标的基础上, 一般采用特雷诺比率、夏普比率和詹森指数这三个经典指标来衡量理财产品的风险调整收益率。

(1) 特雷诺比率 (Treynor Ratio)

该比率反映的是单位系统风险水平下的超额收益率, 与夏普比率采用全部风险不同, 特雷诺比率假定投资组合充分分散, 不存在非系统性风险。特雷诺比率越高, 说明单位系统风险所带来的回报越高, 亦即产品在既定系统风险下的获利能力越强。

其中:

undefinedp, T为理财产品p在T评价期间的平均收益率;

rf为无风险收益;

βp, T为衡量理财产品p在T评价期间净值波动的系统性风险。

(2) 夏普比率 (Sharpe Ratio) 。

夏普比率反映的是单位风险水平下的超额收益率 (即净值收益率高出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 。夏普比率越高, 说明单位风险所带来的回报越高, 亦即产品在既定风险下的获利能力越强。

其中:

σp, T为理财产品的标准差, 衡量该产品p在T评价期间净值波动的总风险。

(3) 詹森指数 (Jensen Index) 或α值。

特雷诺比率、夏普比率给出的都是风险调整收益的相对排名, 而詹森指数给出了比较风险调整收益的绝对排名, 通过比较α值的大小, 考察理财产品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Rit-Rft=αi+βi[Rmt-Rft]+μit

其中:

Rit为理财产品i在第t周的净值增长率;

Rft为一年期无风险收益第t周的周收益;

Rmt为比较基准组合在第t周的收益率;

μit为随机扰动项。

可采用理财产品最近52周的周数据根据上述公式做回归可以计算出理财产品的周α值, 再依据下述公式就可以转化为年度α值:

1+α= (1+αi) 52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上述三个风险调整收益指标是经典指标, 但是在金融危机等特殊情况下会失效, 主要是因为上述三大指标是建立在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前提假设之上。如果相关市场单边下跌, 多数理财产品表现出来的往往是高风险低收益或低风险高收益, 这时这些指标的计算结果可能跟评价目标相左, 导致高风险低收益的理财产品评价甚至可能优于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遇到这种情况时, 就需要对指标进行相应修正, 使风险在任何市场下都会受到一定惩罚。同样, 在贷款类理财产品中, 该风险调整收益指标也不十分适用。

第二, 风险指标。

仅以理财产品净值增长率的大小来对理财产品的绩效加以评价是不全面的, 因为较高的净值增长率可能是在承担较高风险的情况下取得的, 为此我们必须对理财产品的风险加以同等的重视。在对理财产品风险大小的衡量方面, 标准差、β值、下行风险系数和VaR值是最常用的几个指标。

(1) 标准差。

标准差衡量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其均值的程度。通常用一段时期内一系列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衡量收益率的波动程度, 从而反映出风险的大小。一般情况下, 标准差越大, 即收益率的波动幅度越大, 风险也就越大。

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其中:

σ是参与计算样本的标准差;

Rt是第t个参与标准差计算的收益率样本;

undefined是参与标准差计算的收益率样本的平均值;

T是参与标准差计算的收益率样本个数。

(2) β值。

β值反映的是理财产品的系统性风险。所谓系统性风险, 是指存在于市场本身, 与单个投资标的的风险无关, 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的风险。投资组合i的β值为:

undefined

cov (Ri, Rm) 是投资组合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斜方差;

σm是市场组合的标准差。

通常我们根据以下回归方程计算得到:

Rit-Rft=α+β* (Rmt-Rft) +εt

其中:

Rit是理财产品i在第t周的净值增长率;

Rft是一年期无风险收益第t周的周收益;

Rmt是市场基准指数在第t周的指数收益率;

εt是随机干扰项。

这里我们采用周数据做回归, 计算理财产品的β值。β值大于1时表示该组合的系统风险大于市场风险;β值小于1时表示该组合的系统风险小于市场风险。

β值的大小反映了理财产品收益率与指数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程度, β值越大, 理财产品的系统风险越大,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不稳定。不过, β值也并不是越小越好, 因为风险与收益是相对应的。

在使用相关数据进行上述回归时, 可以计算出统计值R2, 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 反映了该方程的线性拟合程度。R2值越大, 说明对β值的估计越可靠, 同时也说明理财产品投资组合的分散程度越好。

(3) 下行风险系数。

undefined其中:

DNVi是理财产品i的下行风险系数;

DNDi是理财产品i的下行风险;

rft1是无风险收益率;

N是同类理财产品的个数;

T是考察期内计算时长 (如月或周) 的个数;

TRit是第i只理财产品第t月 (或周) 的总收益率。

(4) VaR值。

VaR计算的是一定置信水平 (c) 下, 资产最大可能的损失。一般选择的是99%和95%置信水平上的VaR值, 其直观意义是:以99%和95%的概率, 产品收益率所能达到的最小值。因此, VaR值越小, 则产品的风险越大。对于保本产品或者规定有最低收益率的产品, 在计算VaR的过程中已经隐含考虑到这些条件。我们采用动态的GARCH (1, 1) 模型来表示理财产品的收益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计算每个理财产品的VaR。

为更精确考察理财产品在考察期内业绩波动的频率, 我们既考察以周净值增长率为样本的风险水平, 也考察以月、季度净值增长率为样本的风险水平。

2.2 定性评价

从定性的角度看, 主要包括理财产品的投资目标和理念、产品的规模和市场声誉等。这里提出两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第一, 银行整体因素。

在理财产品评价因素中, 我们不仅要考虑单个理财产品的盈利及风险状况, 还要考虑银行自身的情况。考虑银行的因素是为了兼顾银行的信用风险、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因素, 同时使得对理财产品的评价体系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银行治理结构、高管和产品经理的变动情况, 银行及其人员合规性, 银行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状况等都对理财产品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可采用扣分制和加分制两种模式。

第二, 合规因素。

理财产品是一种代客理财的投资方式, 专业理财、诚信经营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日常投资中, 理财产品必须遵守理财产品协议或产品说明书等契约的约定, 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为投资者获取良好的回报。为此, 要制定衡量理财产品对契约遵守情况的指标, 引导理财产品诚信合法投资运作。理财产品必须严格遵守合同规定的投资范围与投资策略, 要将理财产品是否遵守上述契约约定的投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 对越界的产品进行扣分。同时, 还要与预期收益率或业绩比较标准进行比较。如果相差太大, 即便取得很高的超额收益, 也不能获得正向评价, 说明该产品在设计上存在一定问题。

最后, 要对各种定量指标进行加权汇总。由于综合考虑了理财产品长中短期业绩, 因此在加权的过程中, 先指标加权再时间加权。当然也可以对考察期内不同区间长度进行多维考察。

当然, 也可在评价中引入独特的数理分析模型, 以形成对理财产品投资绩效的个性化评定分值。由于各种指数或模型都有其假设条件,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然后, 多因素建立的模型往往由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无法解决而存在误差, 这给正确解释市场行为带来了困难。

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一般指标, 不用面面俱到, 关键是要抓住最重要的关节点。通过对以上这几个指标的评价, 基本反映了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总体经营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财产品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运用现代数学测评技术, 就可以构建起理财产品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体系。

3 对银行理财产品综合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银行理财产品综合评价研究是促进理财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既属于理论研究范畴,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我国理财产品发展情况, 拟提出如下建议:

(1) 研究制定银行理财产品分类标准。借鉴基金或信托产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 按照风险特征、盈利模式的差别等因素对理财产品进行标准化分类, 以便同业间的横向参考比较。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可研究并统一协调各家银行意见, 对银行报送理财产品数据的格式、口径予以标准化, 以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准确性。加强信息披露工作的标准化, 完善市场外部的监督机制。引入行为金融学等交叉理论系统, 对理财产品综合评价进行深入探索。

(2)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风险管理规程和制度。要将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纳入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 科学制定并执行理财业务各类风险评估标准及控制措施,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建立有效的内部独立审计监督机制, 适时对理财产品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 并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报告。要建立分级审批制度, 完善和严格风险控制授权制度, 实现业务办理过程规范化管理操作。

(3) 全面识别各类风险, 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价。银行在产品设计时应进行全面风险评估, 充分论证风险收益, 详细分析产品结构并对相关风险收益预测数据进行必要验证。应对可承受的风险程度进行指标量化, 针对不同的风险进行不同的风险限额管理, 提高产品定价能力。根据自身的发展策略、资本实力等来确定所能承受的总体风险程度, 以合理成本来对冲风险。通过设计保本、止损条款等方式加强风险敞口控制。

(4) 对各类风险进行严密监控, 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应为理财产品设置市场风险监测指标, 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实现对理财业务风险的全面管理。加强对市场及各投资品种的跟踪, 逐单分析风险点, 全面了解挂钩标的市场行情及影响因素, 综合宏观经济形势做好风险预警工作。积极研发与防控理财产品风险相适应的技术支持系统和后台保障能力, 以及其它必要的资源保证。

(5)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微观监管。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的准入与退出制度, 按奖优限劣原则, 实行理财产品的分类监管。建立相应的评级体系, 并根据级别开展不同的监管措施。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施行产品设计、发售、运作全过程的动态行为监管, 设定相应细则, 明确对违规业务的惩处标准。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引导, 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披露充分的前提下创新理财产品。

摘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综合评价是以防范风险为目的, 通过对理财产品各个角度分别进行评价, 系统地分析和判断银行的经营水平和风险状况。开展理财产品综合评价有利于把握理财产品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提升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从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 从定量与定性两大模块, 提出一个对理财产品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架构, 以推动建立系统完整的理财产品评价的方法、程序和基本方法体系。

关键词:理财产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小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个人金融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顾红.上海市大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对策[J].上海金融, 2008, (10) .

[3]陆敏, 王增武, 赵湘莲.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绩效评价研究[J].上海金融, 2011, (2) .

产品指标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的核心, 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成败, 是评价供给绩效的基本依据, 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能得到正确结果的前提。绩效评价的顺畅程度、有效程度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是顺利完成绩效评价, 实现绩效评价结果精确化、科学化的关键。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目前, 西方国家公共部门供给绩效评价普遍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SMART原则”。“SMART原则”主要偏重于技术上的说明, 体现的是指标设计的技术原则。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适应本土化的要求,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以下的原则:

1. 公平公正原则。

一个内容上公平且标准上公正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供给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石。内容上的公平意味着评价指标对于每一个部门的难度在理论上是一致的;标准上的公正意味着相同的评价信息将出现相同的评价结果。

2. 系统全面原则。

公共服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部门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 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划分为彼此相互联系的若干维度, 而每个维度又有若干相互联系或相互补充的评价内容, 每个指标体系由一项主要评价指标和几项修正指标构成。

3. 连续稳定原则。

系统全面是对公共部门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空间上的要求, 而连续稳定则是对公共部门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时间上的要求。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保持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对稳定。

4. 客观可靠原则。

建构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采取严谨的态度, 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 更不能歪曲事实。应当以事实为依据, 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应当用统一的、标准化的衡量尺度来进行取舍, 注意排除指标选择过程中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过程中, 对于通过运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结果可能出现的偏差加以分析时, 要尽可能消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尊重客观计算结果。

5. 操作简便原则。

评价体系可测性的过简、过繁, 都会造成评价流于形式, 达不到评价的目的。对于多层次的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者来说, 这项工程是复杂、烦琐的, 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层层递进, 逐级加权修正。为保证指标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在每个指标设计和权重设定前均须经过大量的模型计算。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简要地说, 绩效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步骤就是一个确定目标、对象、标准和权重的过程。

1. 评价目标、评价对象。

在相当程度上, 绩效评价的过程也就是组织要达成一定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以及评价是否达到这一目标的系统管理过程, 是一个运用绩效评价来提高和达到组织绩效的过程。因此, 绩效目标的制定是绩效评价循环的起点和核心, 没有绩效目标, 评价者就不知应该评价什么。确定评价目标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机制, 增强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农村公共产品需要。具体目标为:平衡农村公共产品成本分摊机制, 促进需求表达机制的建立, 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 加强供给融资监管, 提高供给水平。绩效评价的客体指的是评价对象。绩效评价的对象通常有两类:项目和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考评是指对政府公共部门实施的专项项目进行考核, 所考评的是公共部门为完成此项特定事件的相关业务活动和结果的绩效。

2. 指标结构。

在明确评价目的和对象之后, 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结构是评价系统流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建立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需要设计能够反应支出绩效的一系列指标, 指标体系总体结构的设计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质量。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工作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价主体和绩效评价内容又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就需要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支出项目归并在同一类别中进行评价, 以增强相互间的可比性和绩效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3. 指标分解。

构建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绩效评价指标是根据所设定的绩效评价目标而制定的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目标, 一旦目标得以确定, 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就可以为政府提供明确而直观的方法以衡量评价目标实现与否。指标分解是根据评价总目标将评价对象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分解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横向分解是把评价对象指标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 纵向分解即分层, 根据评价目标, 将每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分解为多级指标, 经过纵向和横向分解的具体指标系统构成评价框架。

4. 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确定之后的任务就是设定评价标准, 再根据标准, 给每一指标以一定的分值。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的样本数据为基础, 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测算而得出的标准数据。评价标准是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准绳和标尺, 它决定了评价目标能否实现以及评价结果是否公平准确。评价标准能够具体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好坏、优劣等特征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量度。对于定性指标, 由于无法对各种指标作具体描述, 只有采取综合性描述。同时, 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值界限, 在定性指标评价时, 由评价者直接给出每一个指标的数值。评价者在各档次分值范围内对指标给出具体分值。

5. 评价指标的权重。

权重是表示指标对评价目标重要程度的系数, 权重大小反映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点、难度和资源精力投入上的差别。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不仅由一些不同内容的指标因素按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的体系, 而且它们对评价对象评价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 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 还具有量的规定性。然而这种量的规定性在绩效评价过程中体现的方式就是加权, 即根据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的大小而赋予每个指标要素相应的权重, 实际上也就是对系统的评价指标进行排序。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国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的指标现状表现为评价指标无法满足和反映社会的需要和公众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评价绩效的指标也要随之改变。但是现有的指标体系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政府管理企业和社会的描述, 并且不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同一部门和公务员进行绩效评价不能比较, 而且考核的通常是干部的政绩, 片面追求经济方面的指标, 忽视了民主、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指标。

我们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分解为三个部分, 即公共管理类指标、社会服务类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类指标, 构成一级指标。

其中, 公共管理类指标分解为民主参与指标、供给决策指标和生产管理指标三个二级指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民主决策和生产管理过程进行测评, 对于促进政府管理理念变革, 增强农民的民主参政意识和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 有着积极的意义;社会服务类指标分解为农村教育、农村环境、农村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四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类指标主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果的测评, 使供给转向与农民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类指标包括农业科技服务、农村市场管理和农村公共事业三个二级指标。

最后,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政府供给职能转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能够较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政府供给绩效, 使政府部门对政绩观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 对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加清晰, 对改进工作的着力点更加明确, 推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 (2)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对于促进民主制度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 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理念的变革, 开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 通过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吸收外部评价主体, 可以有效地向政府表达农村居民的意愿, 并迫使其接受科学的管理理念; (4) 有利于农村公共产品融资监管制度建设, 结合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建立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长效机制, 真正放手发挥广大农民在涉及村民利益的公共产品筹资过程中的民主监督主体地位与作用;同时, 建立和完善能够充分发挥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在内的外部监督机构作用的有效制度, 特别是有利于发挥专业审计监督机构独立监督职能方面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瑞杰.西方地方性公共产品与财政地方分权理论研究[J].浙江财政学院学报, 1997, (1) :37-40.

[2]葛云伦, 王学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与增加农民收入[J].天府新论2005, (2) :49-51.

[3]陈强, 黄薇.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J].贵州财经学院学刊, 2005, (4) :60-63.

[4]陶学荣, 史玲.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财贸研究, 2005, (3) :16-21.

[5]祝保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进展、难点及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2) :15-17.

[6]李文.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7) :12-16.

[7]李彬.乡镇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77-83.

[8]尚长风.农村公共产品缺位研究[J].经济学家, 2004, (6) :45-49.

产品指标 第10篇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销售和营销渠道, 正在改变着企业的运行方式, 也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对于什么样的产品适合网上销售等问题, 现阶段并没有一个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加以判断和评价。

从研究角度上看, 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下面的几个视角: (1) 基于消费者采纳意图, 即从消费者角度探讨不同产品在网上销售状况差异的原因。 (2) 基于产品特点和网络渠道特点匹配, 即从网络的特性来考察与之相配的产品特性, 并据此分析出适合在线销售的产品。 (3) 基于经验研究, 这种视角是根据在线销售产品种类的调查和统计数据, 归纳出在线销售产品的特性。

网络作为一种零售渠道, 其优势和劣势曾被广泛探讨 (Hoffman et al, 1996;Krantz, 1998;Mardesich, 1999) , 为了评估在线购物的吸引力, De Figueiredo (2000) 和Jahng et al. (2000) 等学者提出了产品和渠道匹配的概念 (the congruence or fit between product and channel) 。目前关于产品在线销的统计数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作为零售渠道的优势和劣势。Jahng et al. (2000) 的研究表明购买决策过程的复杂程度会因产品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产品特点在评价互联网作为购物媒介的适用性的时候是一个绝不能忽略的因素。Leo R.Vijayasarathy (2002) 从产品成本和形态两个纬度把产品划分类四类, 其研究表明产品特性会对消费者在线购买的产品类别产生影响, 但是其中产品成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产品形态对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产品类别有显著影响。

清华大学徐晓辉、陈剑 (2000)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产品电子商务匹配度的概念, 根据产品购买活动的一般过程, 从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顾客体验度、顾客对产品网上销售的态度三方面来讨论产品的电子商务匹配度, 初步回答了产品是否适合网上销售这问题。李振华、王浣尘 (2002) 以消费者的购买实现过程为参照系, 构建了B2C型电子商务条件下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即产品附加认识需求、顾客购物体验度、物流系统依赖度、产品价值。

二、产品网上销售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假设条件

产品网上销售适应性是一个相对动态的问题, 会随着技术、消费者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变化而有所变化。为了研究的方便, 需要把问题限定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 因此本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下面3个假设条件:

假设1:不考虑互联网技术上重大创新带来的影响

假设2:仅以目前的消费者行为和心理为分析基础

假设3:仅以目前的网上消费者构成状况为分析基础

2、评价指标的构成

从系统的观点看, 系统的评价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 并尽量做到全面、合理、科学、客观、实用。因此, 在建立产品的电子商务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 以便做到全面、客观的评价不同产品的电子商务适应性。

产品特性:从顾客的角度在线购物过程划分为5个环节:1顾客认知和初步需求确定;2产品搜寻和比较;3下订单、顾客购买;4支付款项;5接收送达的产品并检查, 售后服务。本文根据第一阶段建立产品需求特性指标, 根据第二阶段建立产品搜寻性指标, 根据第三阶段建立产品购物体验度指标, 根据第四阶段建立产品价值指标, 根据第五阶段, 建立产品物流依赖度指标。

(1) 产品认知需求特性。指顾客在购买某种产品之前, 所需要的对产品认知信息及程度。如果只需很少额外信息就能决定买或不买, 则该产品属于低认知需求产品, 该产品容易在网上销售。如果需要大量额外信息才能决定买或不买, 则该产品属于高认知需求产品, 不容易在网上销售。产品需求特性从产品的标准化特性、品牌知名度、日常消费性、信息化程度几个子指标衡量。

(2) 产品搜寻性。如果通过离线方式寻找某种产品的成本很高, 则在线零售就相对更有优势。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及时性, 在网上查找某种商品通常比到传统店铺寻找要更快, 成本也有所降低。与产品搜寻性相关的指标从产品特殊性、产品差别性、产品地域性、产品丰富性几个子指标来衡量。

(3) 产品购物体验度。是指顾客从产品购买过程中所需要的干预和满足程度。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 那些购物体验需求度高的产品在网上销售相对困难。相反, 购物体验度低的产品恰好省去了传统商务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参与的购买过程, 适合采用在线方式销售。对于这一因素, 本文采用购买周期和频率、产品包装、亲历性三个子指标来衡量。

(4) 产品价值指标。产品的价格太低, 难以弥补在线销售的成本, 故不适合在网上零售。产品的价格太高, 买主更愿意与销售代表交谈或者亲自使用产品。只有价格适中的产品在网上销售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它包括如下2个二级指标:产品的价格和利润空间。

(5) 产品物流依赖度。物流依赖度越高的产品则需付出的配送费用就越多, 产品送达就越困难, 就越不适合在线销售。物流依赖性本文从产品的虚拟化程度、产品使用的及时性、产品的重量、保质期长短/易腐性四个子指标衡量。

3、消费者因素

根据CNNIC的调查数据, 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仅有16%, 网购用户的学历水平远高于网民平均学历水平。全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用户比例仅有36.2%, 网购用户中大专及以上用户比例已高达85%。因此, 互联网是销售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理想渠道。网购用户年龄以18至30岁网民为主, 网购用户的个人月收入水平高于全体网民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定位在高收入群体的产品或服务相对更适合采用互联网进行销售。

了解网络购物群体的构成, 对于分析产品的网络销售适应性有很大意义, 因为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与目前的网上消费者定位是否契合, 直接影响到产品在网上的市场规模。与消费者因素有关的评价指标本文从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角度考虑, 考虑目标群体的年龄、收入、性别、教育水平和计算机相关性。

4、渠道因素

互联网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与一些商品的消费特征、形态特征、经济特征等属性正好相匹配或者互补, 这就使得这些类型的产品和服务比较适合通过互联网销售。设计良好的网站不仅可以发挥在线销售的优势, 而且有助于弥补在线销售适应性差的产品的某些缺陷。在线零售企业站点因素对产品适应性的影响, 本文从站点内容、易用性、情感因素3个方面进行衡量。

(1) 站点内容。用来评估站点所包含的信息是否全面以及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用户的能力。本文用关联性、媒体使用、实时性三个子指标衡量。

(2) 易用性。站点易用性指的是使用在线购物站点时对用户的能力上的要求, 网上购物的操作流程是否方便, 该指标是从功能上评价在线购物站点。易用性可以从下面4个子指标衡量, 目标、框架结构、支付和送货的可用性、退货过程的方便性。

(3) 情感因素:指在线购物站点能做出情感反应并且使消费者产生情感认同和信任的能力, 通过社交、知名度、有无实体企业支撑三个二级指标衡量。

三、结论

本指标体系选取产品因素、消费者因素、渠道因素3个一级指标, 对于产品因素, 从在线购物的一般流程出发构建了产品认知需求特性、产品搜寻性、产品购物体验度、产品价值、产品物流依赖度五个二级指标;对于消费者因素, 从目标市场定位角度构建了其二级指标;对于渠道因素, 从网站内容、易用性、情感因素三方面构建了二级指标。本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消费者心理和习惯及网民构成为分析基础, 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消费心理及习惯的变化, 因此该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以上不足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通过收集企业不同产品的在线销售数据, 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摘要:对于各种产品是否适合在网上销售,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网上销售等问题, 现阶段并没有一个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加以判断和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各种市场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从产品因素、消费者因素、渠道因素三方面出发, 定性地探讨了B2C电子商务产品适应性的影响因子, 并据此构建产品网上销售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上销售适应性,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徐晓辉、陈剑.关于产品电子商务匹配度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J].2000, (4) :71-74.

[2]陈庆思、梅姝娥等.适合用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的产品类型研究.现代管理科学[J].2002, (8) :39-41.

[3]李振华、王浣尘.B2C型电子商务产品的选择研究.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J].2002, 11 (3) :222-226.

[4]Phau, I.and Poon, S.M.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ypes ofproducts and services purchased over the Internet.Journal ofInternet Research[J].2000, 10 (2) :102-113.

产品指标范文

产品指标范文(精选10篇)产品指标 第1篇1 材料与试剂甜茶叶(2012年秋季采于广西永福);LSA-10大孔吸附树脂(西安蓝深交换吸附材料有限公司...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