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精选10篇)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1篇

1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产生、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

1.1第三方医学机构产生背景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政府为了减轻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带来的负担, 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医疗开支” 的想法,医疗体制的一系列改革把市场内竞争机制引入到医疗行业的发展中, 为第三方检验提供了机遇,一些小的独立专业性实验室不断出现[2]。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水平的逐步提高,带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实验室越来越自动化,检测水平高质量及低耗材,医学独立实验室真正开始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兼并和重组,跨地区、跨国界的独立实验室应运而生。总体而言,独立实验室的专业性服务减少了中小医院机构的经营成本,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有助于优化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这已成为发达国家临床医学检验的主要方向。国外独立实验室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在医学检验市场所占比重相对较多,美国约占30%-40%,欧洲和日韩占50%70%[1,3,4]。

为了更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提高临床检验效率,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了《医学检验所标准(试行)》,独立实验室正式进入医疗机构,为独立实验室在全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13年10月,国务院继续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诊断中心和影像中心,肯定了第三方医学检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为其快速发展扫清了障碍[5]。

1.2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医学独立实验室——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最早获得《医疗执业许可证》并进入市场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金域、迪安、杭州艾迪康和高新达安(达安基因投资)是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占比70%左右,并且这4家企业均为连锁化经营综合型诊断服务模式。而北京永瀚星港、北京迪诺、杭州致远、国立柏林等企业虽然市场份额占比较少,但凭借特色专项诊断服务也占据着一定的市场地位,医学独立实验室呈现蓬勃发展趋势[6]。

独立实验室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面向三甲医院互助协同服务模式; 面向社区主动快速服务模式;面向县市乡服务一体化检验模式。其服务对象不同,但工作流程大体相似(图1)。与三甲医院互助可以提高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的关注及认可度,弥补自身不足; 面向社区的主动快速模式可以对社区医疗提供资源及技术支持,及时解决常规医疗中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节省医疗费用开支,提升社区医疗水平,为社区医疗服务提供保障;面向县(市)乡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可以带动县(市)乡医疗机构在检验资源方面的相互支持和调配,提高区域整体检测水平,降低国家投入,将医改政策深入基层。这三种服务模式能够有效优化现有的医疗资源, 弥补医院检测机构的不足,可促进检验行业健康发展[7]。

2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发展前景分析

2.1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特点及存在意义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市场化的竞争体制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点[6,7]:(1)实现标本快速中转服务。独立实验室作为标本接受的中转站,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大型医疗机构的标本,利用自身实验室设备、技术及工作人员出具相应报告,还可以将标本转运至其它医疗机构检测,这种第三方的中转检测任务已成为其日常业务之一。中转的目的往往是将同类检测集中到最有能力的检测机构,降低检测费用,提高利用率。(2)大样本集中处理,检测项目,种类试剂采购及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独立实验室的出现是对大型医院检验科室的有益补充。通过样本中转实现集中检测,在节省费用的同时便于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降低错误率,有利于主管部门对检测结果统一质量控制和管理。(3)检测设备高端先进,质量控制精准。独立实验室虽然在我国形成较晚,但发展之初就与国际接轨,且多数集中在沿海及一线城市,致力于提供高品质、规范化服务,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参与建设规划,引用设备先进,严格培训工作人员,高新聘请经验丰富的医学检验专家,确保了独立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准确及有效性。(4)医学互联网技术跟进,实时跟踪标本传输,数据录入,结果查询及保存。目前加入医联体的各单位已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HIS、LIS等信息系统[8,9], 使得医院与第三方检验机构之间实现对接,减少因手工录入产生的错误,方便临床医生和患者及时查询关于检测方面的信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2.2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第三方检验医学机构随着社会前进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出现。 独立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服务可以使患者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诊断服务,减少重复检查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经济压力;同时,众多的检测项目弥补了中小型医院检测项目的不足,也是对大型医院的有益补充。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及社会逐步发展,控制医疗费用无序增长仍然是首要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引入市场竞争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手段。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为独立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长此以往,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势必会获得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及更充足的资金支持[10,11]。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为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同时也不能忽略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社会认可度低。独立实验室在我国存在及发展仅有数十年时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患者普遍更愿意相信大型公立医院检验结果,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是独立实验室与医院合作、为患者服务的基础,加入全国质量控制体系并取得认可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条件。2014年3-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协和医院检验科对分布于北京、 上海、广州、杭州共38所医学独立实验室进行抽样调查,6家通过了IOS15189认证,4家通过了CAP认可,2家通过了ISO17025认可,1家通过了ISO9000认可,1家通过了ISO13485认可,尚有23家实验室未进行认可,1家未填写[8,12]。 诚信度是发展根基,独立实验室应该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级的能力验证。除此之外,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比对,组织检验人员参加培训及学习,使用各种方法确保检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及稳定性,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其次,独立实验室目前处于发展初步阶段,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建立有序的市场管理体制,已有的独立实验室服务未能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地域性差异及地域性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推广。再次,检验人员的结构和素质差别明显。受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机制的限制,有资质医生往往更倾向于在大型医疗机构工作,导致可调配到第三方检查机构的医生更加稀少[13,14,15,16]。独立实验室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数据的部门,还需要检验师与医师的对话,对疾病做出相应分析。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必然要求医学检验人员进行结构和素质的调整, 分出不同层次的岗位责任,适应集中检验的需求[17]。

摘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进入国内数十年,随着医改的深入及市场竞争体制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检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国内外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产生背景出发,结合特有国情,探讨其现有的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并对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相应分析。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2篇

第三方检测机构站在当事双方的中间进行检验,应该称得上是公正检验。

第三方可以是和两个主体有联系,也可以是独立于两个主体之外,是由处于买卖利益之外的第三方(如专职监督检验机构),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所进行的商品检验活动。一般第三方检验机构都是有资质的,有技术支持的,有先进仪器仪表的,其所出检验报告是具有权威的。是执行国标和企业标准的。他们的资质代号是CMA。

CMA: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其产品检验报告上使用计量认证标志,标志由CMA三个英文字母形成的图形和检验机构计量认证书编号两部分组成。CMA分别由英文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三个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组成,意为“中国计量认证”。

CNAS: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统一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3篇

DOI:10.13340/j.jsmu.2016.04.008

文章编号:1672-9498(2016)04004207

摘要:为研究自贸区内政策的变化与跨国再制造企业的战略决策之间的关系,在考虑自贸区第三方检验政策、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国际认可度、待再制造产品质量等级以及通关效率等对再制造物流网络布局影响的基础上,以网络设施的建设运营成本最小、物流绩效指数和环境负效应指数最高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求解.通过对求解结果分析发现:无论是否考虑检验可信度或环境负效应指数,企业都会将再制造中心选在自贸区内,且为主要业务运作点;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企业都以第2等级待再制造产品作为进入再制造环节的主要产品,第1等级产品几乎不进入再制造环节,而第3等级产品只有在企业自身放松第一次检测的情况下才会有较大进口运输量,但仍不会被大量放行进入自贸区内;增加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国际认可度,限制简政放权制度,第二次检验未通过率明显增加,验证了自贸区简政放权制度对第三方检验可信度的影响.

关键词:

自贸区; 第三方检验; 环境负效应; 产品质量等级; 再制造; 物流网络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160216

修回日期: 20160329

基金项目: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201532881016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5YJC630145、15YJC630059);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312111000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14DZ2280200, 14511107402);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4170501500);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15ZR1420200)

作者简介:

曹瑞丽(1990—),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自贸区和绿色物流,(Email)cao_ruili100@163.com;

杨斌(1957—),男,山东招远人,教授,博导,博士,研究方向为绿色航运物流系统等,(Email)binyang@shmtu.edu.cn

Remanufacturing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under third party inspection policy of FTZs

CAO Ruili, YANG Bin, ZHU Xiaoli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icy change in Free Trade Zones (FTZs) and strategic decision of multinational re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impacts of the third party inspection policy of FTZs,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third party inspection institution, and the quality level of remanufacturing products as well as the customs efficiency on remanufacturing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are considered. Then,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 model are the minimu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cost of network facilities and the highest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LPI) as well as environment disutility index. A 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 is adopted to solve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enterprise is to build its remanufacturing center in FTZs and the center is viewed as the main business point whether the recognition of inspe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disutility index are considered or not; no matter what circumstances, enterprises choose the 2nd level remanufacturing products as the main products of entering the re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the 1st level products hardly enter the re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3rd level products have a larger import shipment only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enterprise itself relaxes the first detec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not a lot of products released into FTZs. Increasing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third party inspection institution as well as limiting the restric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the unsanctioned rate of the second inspec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hich verifies the impact of the restric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of FTZs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third party inspection.

Key words:

Free Trade Zone (FTZ); third party inspection; environment disutility; product quality level; remanufacturing; logistics network.

0引言

再制造业是自贸区内的主要行业之一,自贸区内政策的变化与跨国再制造企业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自贸区自成立以来,第三方检验政策开始在自贸区内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首个试点区域.该政策的实施不仅能降低企业产品检测成本和运作成本,而且能缩短检验检疫时间,提高通过效率,同时促进政府机构“管检分离”、简政放权等政策的执行.然而,随着自贸区第三方采信政策的不断推广以及计量认证制度(CMA)在自贸区内的实施,国内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不断增多,导致这类机构难以得到国际甚至国内认可,第三方检验检测的可信度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对其进行抽样检查工作的难度相对其他产品较大,若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可信度较低,则再制造过程可能造成环境负效应升高,不利于再制造企业长期发展.

再制造物流属于逆向物流范畴[1].国内外学者[25]对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已做了许多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网络设计模型和算法,但这类研究一般从单周期[6]、多周期静态[78]、运输成本、回收价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或仅考虑企业成本最小[910]等问题.LEE等[11]指出多周期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的优势,在考虑不确定情形下给出了两阶段随机规划网络选址模型.PATI等[12]研究了有设施能力限制的、考虑拆解中心和回收中心的废纸循环再制造网络模型.SRIVASTAVA[13]提出以再制造网络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模型.

相对于再制造物流研究成果而言,目前考虑自贸区的全球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以国内自贸区相继成立为背景,以再制造企业的物流网络布局为研究基础,对自贸区内第三方检验政策的实施进行探讨,考虑在第三方检验可信度备受质疑情况下的跨国再制造企业物流网络设计问题,为政策推广以及再制造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1模型构建

1.1问题描述

本文从再制造企业的角度研究由废旧品回收和拆解服务点、再制造中心及销售区域构成的跨国再制造企业物流网络的设计问题.原始制造商通过服务点对废旧品回收区产生的废弃品进行回收,并对回收的废旧品进行分类、检测,区别废旧品再利用的价值.有利用价值的废旧品被送往再制造企业进行回炉再造,形成再制造产品.再制造产品被运输至消费区域(即图1中服务点),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其概念模型见图1.

为方便建立数学模型,首先作如下假设:(1)自贸区内再制造中心产品的来源和再制造产品的销售区域都在国外;(2)在备选地考虑拆解中心,暂不考虑在自贸区内进行保税拆解;(3)假设在同一区域每批次回收产品的总质量大致相同;(4)在产品进口时考虑产品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对产品/零部件征收进口关税;(5)出口环节不考虑出口征税与退税因素.

4结束语

本文以国内自贸区相继成立为背景研究了跨国企业的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问题,着重探讨了自贸区第三方检验政策及检验机构的国际认可度对再制造物流网络的影响.在考虑自贸区第三方检验政策、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认证的国际认可度、产品检验未通过率、待再制造产品质量等级以及通关效率等方面对再制造物流网络布局影响的基础上,以网络设施的建设运营成本、物流绩效指数和环境负效应指数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求解.分析求解结果可知:无论是否考虑检验可信度和环境负效应指数,企业都会将再制造中心选在自贸区内,且把该中心作为主要业务运作点;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企业都以第2质量等级待再制造产品作为进入再制造环节的主要产品,且第1质量等级产品几乎不进入再制造环节,而第3质量等级产品只有在企业自身放松第一次检测的情况下才会有较大进口运输量,但仍不会被大量放行进入自贸区内;增加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国际认可度,限制简政放权制度,第二次检验未通过率明显增加,验证了自贸区简政放权制度对第三方检验可信度的影响.

因此,企业在考虑物流网络布局时,应着重考虑物流网络运营成本和通关效率.在国内各大自贸区相继成立的背景下,研究跨国企业的全球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问题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较少,该领域内尚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急需探讨.本文亦有可以拓展之处:文中尚未探讨第三方检验政策不断推广时,企业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本文未考虑网络的运营周期,在实际运作中还是要进行分期运作的;消费市场及新产品的需求不确定性都需要做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FLEISCHMANN M, RUWAARD J M, DEKKER R, et al.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 a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 103(1):17.

[2]AHMED A, DIABAT A. A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15, 37(3): 589598.

[3]HATEFI S M, JOLAI F. Robust and reliable forward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under demand uncertainty and facility disruptions[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14, 38(9): 26302647.

[4]JI S K, LEE Dong. A restricted dynamic model for refuse collection network design in reverse logistics[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3, 66(4): 11311137.

[5]SAURABH A, RAJESH K S, QASIM M.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in reverse logistic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5, 97(4): 7692.

[6]伍星华, 王旭, 林云. 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的优化设计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46(15): 201204.

[7]孙浩. 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设施选址模型及算法[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9, 14(3): 7077.

[8]ALUMUR S A, NICKEL S, FRANCISCO S, et al. Multiperiod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2, 220(1): 6778.

[9]狄卫民, 胡培. 制造/再制造集成物流网络模糊优化设计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8, 14(8): 14721480.

[10]DAT L Q, TRUC D T, CHOU S Y, et al. Optimizing reverse logistic costs for recycling endoflif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2, 39(7): 63806387.

[11]LEE D, DONG A. Dynamic network design for reverse logistics operations under uncertain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9, 45(1): 6171.

[12]PATI R K, VRAT P, KUMAR P. A goal programming model for paper recycling system[J]. Omega, 2008(36): 405417.

[13]SRIVASTAVA S K. Network design for reverse logistics[J]. Omega, 2008(36): 535548.

[14]盛昭翰, 曹忻. 最优化方法基本教程[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98102.

[15]李荣钧. 模糊多准则决策理论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62276.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4篇

1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现状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概念:工具痕迹是基于案件发生过程中使用工具与外部其他客体接触产生的形变或痕迹遗留。是与作案活动直接产生的现场痕迹物证的组成部分。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的必要性:不存在无痕迹的犯罪, 犯罪必定是前后连贯有迹可循的逻辑事件, 其现场必然遗留大量痕迹。其中足迹、手印等痕迹在侦查过程中存在被过分重视的问题, 相应的工具痕迹鉴定的权重较低。这也是由于工具痕迹的干扰因素较多、工具种类过多、工具结构不固定等复杂多变因素造成的结果, 但是忽略工具痕迹的侦查是不可取的。对于最终的案情判断影响较小, 但是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案情推进不利。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改进使工具痕迹检验鉴定在案件侦破中发挥应有作用。

2 推进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措施

2.1 强化主观意识

首先侦查人员应当强化重视工具痕迹的物证意识, 才能在做现场侦查勘察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自觉去发现、调取、记录现场的工具痕迹。其次是培养侦查人员保护现场的意识, 工具痕迹不同于手印、足迹痕迹, 其存在场景仅限于案件发生地, 而且不易被模拟, 换句话说就是一旦现场的工具痕迹没有保留下来那么作为后期案件侦破物证存在的工具痕迹将不复存在, 因此培养侦查人员保护现场的意识尤为必要。最后, 侦查人员应当注意对现场勘察的工具痕迹物证进行拍照、数据整理归入档案, 并妥善保管。

2.2 加强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技术投入

技术投入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优化仪器设备, 对过时的或是准度已经出现问题的仪器设备进行更换, 设备和仪器能够帮助侦查人员对现场的工具痕迹进行进一步分析, 并非所有的工具痕迹都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来直接发现并分析。

主要设备有数码相机、扫描电镜等。数码相机是将现场的静态信息收录在设备中, 方便随时调取的手段。并且以JPG等图片格式保存下来的现场图片能够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放大、拉伸、锐化等技术处理, 对现场工具痕迹鉴定起到辅助作用。

扫描电镜主要用于检验较为微小的工具痕迹。有些时候现场微小的工具痕迹对案情发展会存在较大帮助, 从细节处推定案情的具体情况。并且通过扫描电镜也能将小图像进行清晰化处理、增加痕迹立体感、提高痕迹图片的分辨率, 方便相关侦查人员、专家进行痕迹分析和案件推定等。

2.3 注重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现场勘验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在操作过程中, 从现场采集痕迹后依据图像进行讨论分析是能同时兼顾现场保护和痕迹检验鉴定两个方面。但是不能因此而轻视现场的工具痕迹, 在讨论分析痕迹鉴定结果时要到案件现场进行验证, 以保证检验鉴定结果的精确性。

此外重视工具痕迹检验鉴定现场勘验还表现在痕迹样本采集过程中, 对现场痕迹的工具种类和存在位置进行检验, 研究痕迹形成原因, 痕迹具体细节 (大小、方向、角度等) , 以及痕迹和痕迹间联系等。这是进行工具痕迹检验的基础性步骤, 如果这一环的质量无法保证, 后续工作的有效性就会存在一定问题。

2.4 痕迹物证侦查原则

(1) 实事求是的原则, 刑事侦查的目的在于通过现场痕迹和案件件逻辑联系的推定来还远案件真相, 惩戒犯罪人, 维护被害人合法利益。进而同犯罪活动做斗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因此以痕迹鉴定检验为中心展开的活动是为真相而服务, 就必须保证各环节、各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切忌主观臆测。

(2) 普遍联系的原则, 案件现场的各种痕迹物证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痕迹物证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就构成案件的真相。因此痕迹物证检验鉴定的结果推定时要考虑到事物普遍联系的原则, 为何使用这种工具, 为何工具留下这样的痕迹, 这些痕迹 (手印、指纹、工具痕迹、足印) 同案情发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不能将工具检验鉴定独立出来, 使其成为侦查过程中独立的一环。

3 工具痕迹检验的数字化

工具痕迹检验数字化正如指纹、足迹、印童印纹的数字图像检验一样, 工具痕迹也完全可以应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比对检验, 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经验交流已有许多, 在此不展开论迷。以下就工具痕迹比对的特殊情况作一简要说明。对于凹陷状工具痕迹一般多用图像并列特征对照法检验, 也可用图像重盛比对法检验在用图像比对法检验时, 首先应将不同来源的数字图像比例大小调整成一致 (通过比例尺换算, 像素大小改变) , 如同指纹足迹检验一样。如是在同一台显微镜上面所述的那样取得的图像, 其痕迹图像大小已经一致, 就可直接对照检验了。采用图像重盈比对法检验时, 可以将其中一幅图像 (铸如样本痕迹) 拖移到另一幅图像 (现场痕迹) 中, 拖移的图像成为一个图层, 将该图层的透明度设置成50%, 使用移动工具和编辑-变换-旋转命令即可实现两幅图像的重盛比对。为提高重盛比对效果, 还可在图像拖移之前分别给现场痕迹和样本痕迹坡充50%的红色前景色和互补的青色前景色, 使重合的效果更直观。

对于线条状痕迹的检验, 以特征线条对接的方式更为直观快速同样首先要保证比对的数字图像比例大小调整成一致, 再通过局部裁剪、拖移图层、拼接比对的步骤实现特征线条对接。缓后合并所有图层, 保存文件。在操作中务必注意避免使用缩放、斜切、扭曲、透视等改变影像比例大小的命令, 并应使用原图像的备份图像进行操作, 保存好原始图像的真实性以供审核。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本质之处在于是否会制造并使用工具, 因此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同各种各样的工具有关, 工具的使用必然会留下一些无法完全消除的痕迹。可能是很明显的切口、印记等, 也可能仅仅是细微的刮痕, 但是这些痕迹都会直接或间接反应人类的某一行为。对于刑事案件现场工具痕迹的检验鉴定工作必须要重视起来, 只有足够重视犯罪现场, 足够重视痕迹之间的联系, 才能综合各方面信息对案情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杨敏.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

[2]欧永卡, 黄福如.工具痕迹检验有效利用方法研究[J].法制博览, 2015 (16) .

[3]王洋, 罗亚平, 戴林.一字槽弹子锁“锡纸”工具开锁检验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1) .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5篇

分会联络员工作制度(草案)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分会(以下简称检验鉴定机构分会)与各会员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更好的为会员单位服务,实现检验鉴定分会日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根据《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分会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分会联络员工作制度。

第二条 联络员由各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检验鉴定机构管理部门、检验鉴定机构分会会员单位各推荐一名负责信息联络的工作人员担任。联络员发生变更时,应及时通报检验鉴定机构分会秘书处。

第三条 检验鉴定机构分会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保持与联络员的联系、沟通,组织开展工作、培训、专题调研和联谊活动等,加强联络员队伍建设,并及时做好信息的反映、传递和反馈。

第四条 联络员工作职责

1、负责本单位及领导与检验鉴定机构分会秘书处的双向工作联系,在会员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对检验鉴定机构分会一般事项进行表决。

2、负责及时传达国家质检总局、检验鉴定机构分会理事会的精神和要求,通报检验鉴定机构分会的工作动态,报送本单位的活动信息。

3、负责组织、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完成检验鉴定机构分会交办的工作任务。

4、负责组织和审查本单位向分会提供的工作总结、工作部署、工作动态、热点问题追踪、专题调研等信息资料;

5、负责与检验鉴定机构分会信息共建共享,建立沟通机制。应做到每月有沟通,动态类信息平均每月报送信息量不少于两条;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应务必做到随时报送;鼓励报送有代表性、实用性、独创性的专题调研。进出口检验鉴定分会秘书处对于各地报送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定期通报。

6、负责安排落实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或经办人员按时参加分会组织召开的会议和活动。

7、负责组织收集、汇总会员单位对分会工作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检验鉴定机构分会秘书处。

8、承办分会秘书处委托的其他有关工作。第四条 联络员应符合以下条件

1、支持检验鉴定机构分会工作,热心为会员服务;

2、熟悉检验鉴定行业业务,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3、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4、熟悉网络,具有一定的写作水平。

5、联络员须经所在单位推荐,留下第一联系方式为手机,应随时保持手机畅通,及时收发邮件。

第五条 实行联络员例会制度

1、例会为联络员工作机制的基本形式,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不定期召开),会议主要任务为跟踪落实分会的工作部署;通报、交流各会员单位的相关工作;研究和改进联络员工作等重大事项。

2、联络员原则上必须参加,如因故不能参加例会者,应告知分会秘书处,并委派其他联系人参加。

3、会员单位可轮流主持联络员会议(分会秘书处协助),由主持会议的企业做好会议全程准备工作,会议内容纪要和发布会议新闻(必要时可以借助企业的多媒体会议室开电话会议讨论最新的工作)。

条六条 联络员例会要求

1、联络员要准时参加会议,并准备好相关的材料;

2、联络员单位要认真按期完成协会所安排的工作。

3、联络员单位要积极配合,相互支持,相关问题由分会秘书处上报领导确定,并提交协会理事会审议。

条七条 检验鉴定机构分会秘书处每年要评选优秀联络员,主要根据各地报送信息的采用数量、沟通良好、能出色完成联络员任务等指标,定期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信息联

络员予以表彰。

毒驾的检验鉴定 第6篇

近年来,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和驾驶员数量急剧增长, 不断涌现出因驾驶员吸毒后驾驶所导致的交通肇事事件, 公共媒体上有关因吸毒后驾驶引发交通事故并造成意外伤害的报道越来越多。这种案例的急剧增加, 并呈现出“荷塘效应”, 所造成的悲剧也更加触目惊心, 毒驾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程度已不容忽视[1]。

(1) 有学者研究, 服用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后会使驾驶者自身的判断能力、控制能力和反应速度等驾驶技能失控, 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增加。这是因为吸毒会使一定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 这些物质会在人的体内发生某种生理反应, 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 主要表现为人的精神兴奋或抑制, 并最终使人的意识模糊。吸毒者经常会出现幻觉和幻听, 若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则极有可能视线模糊, 肢体失去平衡, 极易导致交通事故, 严重影响到交通安全秩序, 甚至有的会造成人员伤亡, 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2) 毒驾导致的意外事件和交通事故将进入集中爆发阶段, 由于我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活动频繁, 国内外人员流动快, 毒品滥用越来越走向大众化、低龄化和娱乐化。吸毒人群不再局限于一些涉毒人群, 慢慢侵蚀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群体, 就连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也有可能吸毒;毒品吸食者大多会选择公共娱乐场所聚众吸毒, 在这些群体中他们大多选择自驾出行, 而且人数在不断地增长, 他们把自驾作为他们出行往返的方式, 而且他们都会邀伴前行而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 这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存在更大的交通隐患, 人员财产损失更大。

(3) 毒驾造成的经济成本是无法估量的, 社会也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吸毒后驾驶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无法预料的, 不单单是简单的毒驾肇事事件, 更为严重的是, 交通意外事故会直接致使一个或多个家庭彻底破碎, 而人的生命仅仅只有一次, 驾驶者必须吸取别人的教训, 提高对毒驾后对社会危害的认识。

2 我国毒驾检验鉴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检测鉴定驾驶员是否是吸毒后驾驶主要采取尿检的方式., 但是由于尿检需要当事人的配合下才能够进行, 而且当场是无法鉴定, 它不像酒驾有明显的外部特征, 可以通过眼看和耳闻的方式来检验鉴定。因而致使毒驾的检验鉴定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和现场控制难等问题。

(1) 毒驾检验本身的操作性差。当前, 交警大多靠经验和通过目测的方式来判断驾驶者是否为毒驾, 只对行驶速度极快、左右摇晃或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车辆, 才会有选择地进行毒驾检查。其次, 要认定驾驶员是否吸毒, 必须通过尿检或血检, 在检测方法和标准上相比“酒驾”更为复杂, 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目前交警的单警装备也没有配备类似的检测工具, 路边也不适合进行尴尬的尿检筛查, 就因“毒驾”行为的隐蔽性和检测的滞后性, 致使交警对“毒驾”的发现、鉴别有一定难度。

(2) 驾驶人的源头监管不到位。我国法律规定:吸食、注射毒品、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 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已持有机动车驾驶证的, 公安交通管理车管部门应当注销。但是, 随着我国驾驶员的不断增加, 公安交管部门与禁毒部门之间未实现信息共享, 车辆管理中心也无法掌握每一名申请驾照者是否有吸毒史, 要求申请人去禁毒部门开相关证明在现实中难以操作, 而医院体检工作也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毒检测, 致使越来越多的吸毒者持有驾驶证。

(3) 毒驾分析难度大, 尤其是新型毒品的出现。在实际操作中, 新型毒品出现后, 由于法律上还没有将其认定为毒品, 或者还尚未认识到这属于毒品, 并且新型毒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在毒效和毒理方面并不亚于传统的毒品, 毒品认定难度大。吸毒状态的认定和酒精测试不同, 鉴别驾驶者是否处于吸毒状态的机理比较复杂, 这无疑加大了工作人员对驾驶者吸毒状态的认定难度[2]。

3 提高毒驾检验鉴定的措施

毒驾越来越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内外都在积极寻找一些简单易行、准确快速的方法和措施对毒驾进行检验鉴定, 以便对毒驾者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定罪, 防止毒驾事件进一步蔓延。

(1) 加强毒驾检测方法的科研力度。现有的毒品测试方法主要有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用这些方法检测出来的结果准确, 但是设备昂贵、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近几年大多用金免疫层析试条来进行毒品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和成本低廉等特点,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通过目测来认定, 极易造成误判;交警在稽查时主要是采取尿检和唾液检测两种方法对毒驾嫌疑者进行毒驾认定, 但是这些方法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容易出现取样尴尬、样品被掺假调包、人权和技术方法等问题[3]。因此, 必须研发出既可简单实施又科学的检测鉴定方法, 进一步开发操作便利和检测可靠的现场快速筛查的技术和方法, 设置独立的检测认定机构, 以此来降低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毒驾检验鉴定的难度。

(2) 加强与交警执法部门的衔接力度, 提高检测效率。在查处方面,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确保交警部门查处毒驾有法律依据可循, 明确执法工作流程, 为毒驾的检测鉴定提供条件;在检测方面, 对样品进行初步检测之后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并出示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报告, 形成一条完整有效的证据链, 以此作为在法庭上指控出示的依据;进行科学的毒驾分析需要制定一整套有序可循、有据可依的鉴定策略, 避免那些钻空子的人逃脱法律的制裁。

(3) 强化对驾驶员的源头监管, 对那些吸毒成瘾并且未戒除的人办理驾驶证要从源头开始核查, 明确毒品的认定范围;加强管控力度, 对涉嫌毒驾并已注册登记的驾驶人群进行排查清理, 从源头上控制因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 完善动态监管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毒驾的查处和打击力度[4]。

4 结语

毒驾的检验鉴定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 不管是技术方法还是毒驾的分析认定范围都明显存在不足, 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完善检测机制来适应新形势的毒驾检测鉴定。

参考文献

[1]葛力.我国吸毒后驾驶行为的法律控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2 (1) :75-80.

[2]张涛, 李云鹏.新型毒品检验评述[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0 (3) :125-128.

[3]关一亮, 杨海军, 裴斐.对驾车人员滥用违禁药品检验及管控办法探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0 (3) :42-46.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人才建设 第7篇

第三方检测机构是指由处于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 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 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所进行的产品检验活动。

随着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一体化已经到来, 各国进出口贸易额每年都有较大增幅, 各国国内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各国与大众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对应的各国对产品的检测标准也不断调整, 越来越趋于严格。这既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我们的检测能力提出了挑战。

机遇及挑战都离不开人才, 如何选拔、培养、管理以及留住人才, 成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快速发展道路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人才自古至今, 重才、辩才、选才、用才在治国安邦方略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位置, 如墨子“国有贤良之士众, 则国家之治厚”, 唐太宗李世民之“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 明太祖朱元璋“为天下者, 譬如作大厦, 大厦非一木所成, 必聚才而后成, 天下非一人独理, 必选贤而后治, 故为国得宝不如荐贤”, 孙中山“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无一不透露着人才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性。人才对于企业更是其发展的根本, 人才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类企业的重视, 那么作为具有行业特殊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人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才建设的重要环节

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 实验室团队建设, 特别是对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发现、选拔、使用及培养, 通过管理、协调以及创造相应的环境使其在实验活动中发挥最大能动性, 有着重要意义。在此篇文章中, 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人才建设。

1. 人资规划。

第三方检测机构人才建设首要环节就是要通过正确评价现有团队的人员情况, 对实验室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制定符合本实验室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需求规划, 并建立符合本实验室的用人标准。

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管理要求:实验室需配备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第三方检测机构要具有公正性, 在ISO/IEC17025:2005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第三方检测或校准实验室不应参与任何损害其判断独立性和检测或校准诚信度的活动”, 因此在人资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对于胜任能力有着不同要求, 也要充分考虑因行业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对人员基本素质的特殊要求。

另外人资规划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做到对团队的优化, 使之团队效能最大化。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更需要充分考虑到团队的人才数量、人才类别、年龄配比、成员间合作、信息传递方式、团队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与本机构的发展战略、各部门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通过对上述各因素的分析、整合, 建立相应的胜任力素质模型, 形成各岗位的职位说明书, 进行人员梯队建设, 实现以最佳比例、最低标准其使得效能最大化的人资规划。

2. 人员选拔。

人员选拔要根据职位说明书或针对现有团队需求确定招聘标准, 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而非最优秀的人员。作为以检测为主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是以实际操作为主, 过多的追求招聘高学历人才, 又不能很好的形成合作团队, 无法达成效能最大化, 实际成为一种浪费, 因此要参照人资规划进行人员选拨。

我们通常可采取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来实现。

内部选拔出的人员, 特别是管理岗位, 他们熟悉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重点关注项目、所在团队及工作环境, 对于企业文化也有一定的传承作用, 进入工作角色的时间较快, 能有序的进行各项工作的衔接, 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

外部招聘的人员,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现有团队进行相应的补充, 比如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研发或实际操作等, 会带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检测方法或者管理经验, 为整个实验室发展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及工作方法, 促进团队整体的学习与创新。

无论是外部招聘还是内部选拔, 除了需要关注知识及检测能力、精力旺盛、记忆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相应的体力、基本年龄区间在25~45岁之间等诸多基本素质及要求以外, 原则性、责任心及实事求是等方面的工作态度也或不可缺, 管理层则更多依托于质量管理体系从决策力、领导力、协调能力等管理职能进行考察, 形成以初级技术人员为基座、中级技术人员为塔身、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为塔尖的金字塔人员能级结构。

通过科学的人才素质测评、专业知识考核、操作能力测试等科学手段的介入, 为人才选拔提供更多的量化依据, 真正做到客观、公平的选拔录用。

3. 人员任用。

作为以实验检测为主的第三方检测行业, 合适的任用是人才建设的核心。人员的任用力争做到人尽其才、量才任用、责权相应的原则, 根据岗位要求选择匹配人才, 明确岗位的责任与权力, 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给予人才可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即:实现才能、岗位、责任与权力相匹配。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能力或管理能力, 通过相应的权力和资源针对管理体系进行实施、保持和改进, 识别管理或检测过程的偏离以及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减少偏离, 以保证自身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达成工作目标。

针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 对于相关岗位人员的任用有着特殊的要求, 如需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技术管理岗位及授权签字人等重要岗位需要相关技术职称, 一定的从业经验并经考核方能承担相关工作。同时, 在工作过程中, 也需要对检测和校准方面的人员根据质量体系的要求, 针对检测或者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进行监督, 有程序、措施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能力, 开展公正的、诚信的检测活动。因此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人员任用需要严格参照质量体系及实验室的相关资质要求进行管理。

4.人员培养。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也有明确要求“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 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 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 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也有着相应的要求。

除了参照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资质要求对专业技能进行相关培训外, 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行业特殊性, 人员的工作性质等诸多因素也要开展相关的企业文化、工作态度、压力疏导、时间管理等方面的辅助性培训, 帮助人员多方面的职业成长。

开展人员梯队建设, 让相关人员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其个人发展规划、实验室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承担更多的技术性、管理性方面的工作, 有针对性按照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己。既最大的发挥了团队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也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5.“留住”人才。

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行业特殊性, 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 从人资规划、选拔、培养到任用, 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培训成本等, 因此在任用过程中, 如何留住人才, 也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同时他也提到在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激励因素追求者和保健因素追求者, 我们应有建设性的处理工作中的保健因素以减少对工作的不满意, 以及激发激励因素实现在工作中的满足感及工作动力。

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 用好人才, 留住人才, 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合理的绩效考核, 具有竞争力的薪资体系, 有激励性的奖惩机制、有价值的培训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1) 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 保证各层级信息交互的流畅, 打造合作性强、标准一致、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

(2) 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 明确各岗位的目标管理责任, 责任到人, 建立实验室数据追溯机制;

(3) 在薪资体系中充分体现技术含量及合理的劳动所得原则;

(4) 将绩效考核、日常考核结果作为人员晋升、薪资调整、福利补贴等奖励机制的量化指标和依据;

(5) 建立岗位晋升和技术职称晋升双重通道, 建立不同的职业发展轨迹, 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6) 增加专业技能的外拓培训, 建立内部培训讲师体系, 进修补助计划;

(7) 建立论文发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申报等多方面的激励政策, 打造学习型团队;

(8) 通过多方面的团队活动提供不同领域的展示舞台, 如技能大赛、问题活动, 增强个人的归属感。

三、结论

作为新兴产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正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而作为最为关键的知识性企业基石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人才建设, 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而通过人资规划、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任用以及在人员稳定的诸多措施, 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 稳定科技人才队伍, 调动人才的学习及创新热情, 在关键技术和科研前线取得突破, 实现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作为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知识型企业, 分析第三方检测机构人才的现状, 并对于人才的“选、育、用、留“等多方面提出相应观点。

关键词:第三方检测机构,人才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志良.《实验室管理》,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89.[1]黄志良.《实验室管理》,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89.

[2]王为群, 薛荣珍.完善和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3个要求.职业与健康, 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2]王为群, 薛荣珍.完善和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3个要求.职业与健康, 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

[3]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2005年9月[3]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2005年9月

[4]牟长贤, 杨明荣.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中国计量, 2008年2期[4]牟长贤, 杨明荣.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中国计量, 2008年2期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8篇

关键词:痕迹检验鉴定书,痕迹检验意见书,证据效力

一、痕迹检验鉴定书证据效力

案件中的痕迹检验, 其证据的效力上是否具备效力以及强弱, 需要相关的痕迹检验人员对案件中所发现的痕迹做同一认定的检验, 通过书面的形式出具相关的鉴定结论, 其书面的报告为痕迹检验鉴定书。痕迹检验鉴定书的出具过程非常严格, 而且报告中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 出具鉴定书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资质, 司法程序的要求要进行满足, 保证检验结果的合理、合法、公正。其次, 同一认定中如果涉及物与人, 对人的同一认定过程, 需要对人身的物证进行确定。例如:如需判定嫌疑人是否为案件当事人时, 首先需要进行案发现场的勘查, 找到相关的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的相关联系, 通过被害人的相关DNA信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比对认定。其次, 对物的认定, 通过对案发现场所发现的相关物证信息, 在犯罪嫌疑人处也发现了相同的物体, 二者间存在间接或直接关系, 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同一认定, 具有证据效力, 存在法律效力, 可以作为对案件进行证明的真实情况的证据。

二、痕迹检验意见书的证据效力

案件中所发现的痕迹不是都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例如, 有时会受到痕迹检验的难度影响, 或是因检验时所使用的设备与仪器的制约, 提供的书面报告的痕迹内容只是具有倾向性的意见, 就是我们所说的痕迹检验意见书。案发现场中所发现的犯罪嫌疑人所遗留的相关作案工作痕迹、脚印、嫌疑人的身高、体重、性别等相关的推断, 无法进行同一认定的结论, 只能通过痕迹检验意见书的形式。例如:某案中, 相关的勘查人员, 通过案发现场所遗留的痕迹, 根据受家害人身上所遗留的伤痕检验, 只能提供检验的意见书。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 案件中的痕迹检验意见书不具备证明事实的证据效力, 意见书的作用在于对痕迹鉴定书的一种证据补充, 是案件的证据链中的一环, 与其他的证据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痕迹检验意见书相对于在诉讼与审判中的作用, 其更大的作用在于对案件的侦破与确定侦查的方向。

三、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的差别及应用

(一) 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的差别

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的区别在于, 诉讼时的能力, 证据的效力上。痕迹检验上, 由于证明能力的限制, 所以其影响因素较多, 一般表现为:鉴定水平、鉴定仪器精度、检验中所使用的技术等。痕迹检验鉴定书在满足各种检验的条件下所得出的结果, 具有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时, 那么做同一认定的结果, 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客观性等特点, 可以对案件的事实情况进行证明。而痕迹检验意见书, 其检验出的结论, 一般是具有倾向性的, 只能证明案件中的痕迹同一属类, 不能作为案件中的证据直接的运用。但是由于痕迹检验意见书可以作为痕迹鉴定中的补充, 对于一些案件中的证据真伪进行验证, 对于证据的证明能力进行加强, 与其他的一些痕迹物证共同的发挥其证明的作用, 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作为其破案的参考证据, 所以痕迹检验意见书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同时也证明了痕迹检验意见书不能作为痕迹检验鉴定书使用。我们为了保证案件的侦破与后续的案件审判工作能够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需要对二者的区别进行严格的区分, 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况, 进行不同的使用。

(二) 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的应用

1. 明确鉴定书类型

痕迹检验鉴定书可以作为案件中的痕迹做同一认定, 其所得到的鉴定结果一般都是肯定或是否定的, 而痕迹检验意见书中, 鉴定的结论一般都是具有倾向性的看法, 不能对鉴定的结果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所以, 在案件的痕迹鉴定中, 我们应该对所使用的鉴定类型进行明确, 保证痕迹检验的结果准确性。

2. 明确使用范围

痕迹检验鉴定书与意见书在使用范围中明显不同, 只有明确使用的范围, 才能保证二者使用的准确, 痕迹检验鉴定书是对案件中的痕迹做同一认定的证明, 而痕迹检验意见书则对案件中的同种类属问题的一种证明, 根据不同的使用范围, 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将二者进行区分。

3. 明确在诉讼中发挥的作用

痕迹检验鉴定书在司法的诉论中, 具有科学性、明确性、确定性等特点, 是证据链中的最有力证据, 其证据效力可以单独应用。痕迹检验意见书, 在司法诉讼中, 只能对证据进行补强与印证, 其作用是对证据的真伪进行验证, 只能作为补充材料使用, 证据效力不强, 需要与其他的证据材料配合使用才能具有证据的一定证明作用, 二者在司法应用作用不同。

参考文献

[1]殷伟, 杨海涛.论痕迹检验鉴定书与痕迹检验意见书的证据效力[J].经营管理者, 2013, 29:211-212.

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 第9篇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使用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检验检测机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检验检测机构主要依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利用仪器设备的相关技术,然后对相关的产品进行检验检测。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产品进行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过程,给客户提供真实可靠的检测数据结果。在具体的检验检测中,检测的结果一般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检测人员、质量控制方式、检验设备等,因此,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就应该把握好检测方法,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从而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1 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来说,制定完善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没有制定完善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没有定期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因此,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可靠性,就需要制定完善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检验检测机构在制定质量方针之前,一定要结合自身机构的实际特点和客户的需求,并保证制定出来的质量方针符合实际。与此同时,要把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处理,定期统计目标完成情况,然后相关部门再根据统计的结果制定下期的质量目标。

2 质量控制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相关政府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检测问题,因此,检验检测机构应该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相关规定对产品进行认真检测,保证产品检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把检验检测数据误差结果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从而达到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要求。

2.1 质量控制的分类

产品质量检测控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部质量控制;另一种是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其中内部质量控制主要指的就是检验检测机构对产品检验检测过程的一种自我监督,其中包括很多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比如,空白实验、定值标准物质测定、校准曲线检查、平行样分析等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主要指的对于不同的检验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质量进行监督的过程,并根据检测出来的数据做下对比分析,从而分析出检验检测机构的实力。一旦发现检验检测机构有任何问题,就要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提出,并改进检验检测方法和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检验检测的质量。

2.2 质量控制的方式

在具体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质量检测的控制方式有很多,其中包括绘制标准曲线法、绘制质量控制图法、不同方法间的比对实验、样品平行试验、标准物质试验等。

3 质量保证

要想保证产品的检验检测质量,就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检验检测人员、检验设备与标准物质、试剂和耗材。

3.1 检验检测人员

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定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符合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资格。同时,相关的检验检测人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学历,并且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检验检测机构还应该依据自身的实际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定期对相关的检验检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与时俱进,学会运用新的专业技能。在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当培训结束后,还应该对相关的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胜任检验检测工作岗位。

3.2 检验设备与标准物质

3.2.1 检验设备

检验设备是从事检验检测工作最直接的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要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各个检验检测机构都应该配备准确的检验设备,比如,抽样、检验、检测、测量等必需设备。

3.2.2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

在检验检测之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要对所用到的设备进行核查、校对,要保证所有的设备都能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还要做好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这也是保证检验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在进行量值溯源工作之前,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制定一系列仪器设备的校对维护计划,对于那些不能溯源到国家标准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应该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校对,比如实验室内部比对等方法,从而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可溯源性,使得测量结果能溯源到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

3.2.3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为了判别仪器设备能否保持校准状态,比如,参考标准、标准物质等,在具体的障碍点处定期对设备进行可靠性核查,从而保证仪器设备的置信度。当仪器设备核查完了之后,还应该对核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一旦发现核查结果存在不够稳定、有很大偏差等问题,那么就应该立即停止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然后向上级领导做下汇报并找专业的维修师进行维修,当仪器设备再次恢复标准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在对仪器设备进行核查时,要着重对硬件、软件的保护,以免其发生损坏,影响检验检测结果。

3.2.4 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标准物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实现量值溯源的重要物质。标准物质作为控制物质,应该与待测物质同时进行分析。检验检测机构在购买标准物质时,一定要选择国家级别的标准物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检验检测的准确性。但是,当没有标准物质时,检验检测机构就应该采用相关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检测的准确性,比如,能力验证、实验室间量值比对、使用实验室质控样品等方法,从而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精密度。与此同时,在检验检测的过程中,检验检测机构还应该注意标准物质的有效使用期限,在配置标准滴定液时还应该根据相关标准《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GB/T601-2002)进行配置。

3.3 试剂和耗材

3.3.1 试剂和实验用水

在具体的检验检测中,试剂和实验用水是其中必备的材料,试剂和实验用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具检验检测之前,相关的检验检测人员一定要根据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来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试剂和实验用水,不能为了节省成本,就购买低级别的试剂和实验用水。

3.3.2 实验耗材

除了试剂和实验用水,实验耗材也是影响实验数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针对玻璃量器来说,在进行检验检测之前,相关的检验检测人员也应该对其进行校对,只有符合规定的产品才能投入使用。同时,在选择玻璃耗材时,应该保证标准曲线和平行样品的量器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测量误差。另外,玻璃器皿在使用完之后还应该对其进行及时清洗,尤其注意的是如果是带有刻度的玻璃器皿一定不要对其进行加热,一旦加热就会严重影响其称量准确度。

3.4 环境条件和设施

环境条件和设施也是检验检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具体的检验检测中,检验检测的环境条件一定要满足相关的标准要求,如果有电磁场、噪声振动、温度变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就会直接影响仪器设备的测量准确度。环境条件的检测应该有真实和及时记录性。同时,在检验检测时,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配备相应的环境条件和设施,从而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为了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就应该重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制定出完善的质量检测方针,不断改进检测方法,从而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摘要:在检验检测机构中,质量控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检验检测机构要想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就需要对检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从而保证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检测结果具有可靠性。本文主要针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做出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对相关负责人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徐健峰,孙晓丽.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盘锦模式见成效[J].质量与认证,2016(07).

[2]陈凌云.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模型的探讨[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6(03).

[3]翟博洋,乔东,谭晓东.浅谈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资源整合及发展[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05).

[4]刘宇军.多措并举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发展规划[J].中国检验检疫,2011(03).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10篇

一、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第三方支付, 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 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 提供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 买方选购商品后, 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 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 检验商品并进行确认后, 就可以通知第三方付款给卖家, 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当买卖双方处于不同国家时, 会涉及外汇资金的跨境收付。

截至2013年10月, 全国已获得人民银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共250家, 其中已有17家机构获得跨境支付业务牌照, 这些机构包括汇付天下、通联、银联电子支付、东方电子支付、快钱、财付通、易极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进出口业务的快速增长, 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带来的利好, 大批消费者将目光转移向海外, 跨境网购市场不断快速增长。根据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发布的2012年“海淘”用户消费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境内消费者通过支付宝“海淘”消费的规模同比增长117%, 高于国内网购64.7%的增长速度。而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中国海外代购交易规模连年翻番, 2011年达到180亿元, 较2010年涨幅132%, 2012年海外代购交易规模达483亿元, 而2013年海外代购交易规模已突破700亿元。随着这些互联网新兴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企业和消费者对跨境支付的需求日益增长。

二、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 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交易真实性难以审核

相比于一般的进出口贸易, 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的网上跨境交易的真实性更加难以把握。首先, 经常项下跨境交易的电子化以及部分交易产品具有虚拟特性;其次, 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平台代理交易方办理购汇、结汇业务, 银行对境内外交易双方的情况并不了解, 无法直接进行相关审核。这种跨境交易真实性审核难题, 为资本项目混入经常项目办理网上跨境收支提供了途径, 也为非法资金流出流入提供了可能。

(二) 缺乏对虚拟账户沉淀资金的有效监管

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必然会产生由商品购买者预付的人民币沉淀资金, 特别是类似外卡收单业务, 还将产生来自境外货物购买方预付的人民币资金沉淀。跨境支付交易中, 由于物流环节多、时间长, 国际结算账户的结算周期加长, 资金风险更为显著。第三方支付机构违规使用沉淀资金不仅会引发违规投资、贷款等行为, 扰乱境内金融秩序, 而且影响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和使用的监管。

(三) 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交易平台安全问题显现

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平台开展的国际贸易, 一方面网络在线支付信息传递的电子化使得合同无纸化, 贸易真实性审核更加复杂;其次在国际结算、进出口通关等环节风险控制比国内贸易更加复杂, 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网络黑客攻击和病毒威胁, 这给支付机构的安全性带来了各种新的难题。首先是技术风险, 包括持卡商户和消费者的身份认证难度大、风险高, 跨境支付流程长, 通信异常比率高等;其次是市场风险, 包括跨境资金结算周期长, 存在汇率风险, 交易商户须承担买家拒付风险, 以及个人买家受到外汇政策管制, 有年度外币结算限额等。

(四) 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困难, 存在资金异常流动和洗钱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以网络平台为基础, 适用主体多数是电子商务中的买、卖双方, 第三方支付机构仅提供代付、代收业务, 不对网上交易双方的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由于目前国内对电子支付业务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和风险控制机制, 交易双方通过制造虚假交易, 便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资金分散转移, 达到规避外汇监管的目的。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外汇资金可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混入赡家款、工资汇款等资金中, 通过个人非经营性收付汇途径进行跨境转移。另外, 随着洗钱方法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外汇资金的洗钱也成为可能。

三、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业务外汇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对网上跨境支付交易的监测和监管

一是将境外收单业务涉及的结售汇纳入相关业务监管系统进行监管。在个人结售汇系统未提供接口的情况下, 同意银行对支付宝境外收单业务采取先购汇再补录的模式。银行应在交易结束后一个工作日内将当日购汇信息录入个人结售汇系统。二是加强对境外收单业务的统计、监测、管理, 建立非现场监管制度, 定期进行实地核查, 密切关注变化情况, 以达到现场监管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管理目标, 增强监管力度。

(二) 实施资金严格区分管理, 防范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信用风险

应制订第三方支付机构外币备付金管理规定, 根据其合作银行情况, 允许开立多个外币备用金专用账户, 与支付机构自有外汇资金进行严格区分管理, 不得混用。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账户资金实行无息管理, 避免此类账户产生大额孳息后因归属问题产生争议。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客户的沉淀资金进行第三方托管, 并按比例上交担保资金, 以防范信用风险。

(三)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提高购物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制订详细的内部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安全技术防护能力, 严格排查异常交易风险。二是健全客户识别系统, 严格审核客户身份。三是做好客户交易信用记录和客户交易风险提示, 在交易网页上标明商户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 张贴交易风险通告和风险防范方法, 减少国内外客户拒付甚至恶意欺诈事件的发生。

(四) 加强监测及查处力度, 坚决打击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非法资金转移的活动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精选10篇)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 第1篇1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产生、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1.1第三方医学机构产生背景第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