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陌生人作文
感动陌生人作文(精选6篇)
感动陌生人作文 第1篇
问世间情为何物,所作所为所想?私功?乃人之常情,又几人能做到清高?
在我的人生中,没遇见几个好人,有,也只是未达到某种目的。她,很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事,只因为那次遇见了她。
作为毕业班的我们,有时放学很晚,作业也不少,留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这天下午,已经五点多了,教室里还满溢着知识,连续上了一下午的数学课,早已是疲惫不堪,坐在座位上的我灵魂出窍。
许久后,终于下课,我如平常地跟同学一起回家。与同学分叉再见,走入小巷,刚要进家门,传来一声又一声地狗嚎,我朝着声音走去,看到了角落里的树叶堆里有一群幼狗,一位小姐以慈爱的目光给他们投食。我有点诧异,不自觉地后退了一步,踩到了石头,吃了个“狗啃泥”,那人猛地转头,幼狗似乎也受到了惊吓,她看到了我,连忙跑过来,将我扶起,我一脸尴尬,“妹妹,你没事吧?”她用温柔的声音问,我摇摇头,问道:“那个......那个小姐姐,那群狗......”“哦,那群狗是我前几天下班回家时看到的,它们还那么小,我就把准备当点心的牛奶和面包分给它们,没想到第二天回家时听到一阵狗嚎,我一看,一直能走路的小狗竟然死掉了,我把它抱出来,埋在不远处的草堆里,哎,可怜呐!”“哦,那这些小狗都是你在照顾吗?”她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根针管,我有点惊讶,“不要怕,这是用来喂小狗的。”我点点头。她把牛奶挤到针管里,抱出一只小狗,针管头对准狗嘴,温柔地诱导,然后一滴一滴地喂,知道所有的小狗都吃完。可以说,我从没见过这么温柔有耐心的人了。
陌生人,你与小狗素不相识,却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来照顾这些小狗,甚比亲人,就是因为你的一份热情,我为你而感动。
感动陌生人作文 第2篇
这一天,我非常兴奋的跑回家,为什么呢?因为妈妈今天做了布丁和冰沙奖励我。
突然,我听见了一声“啪”的声音,我没太在意以为是别人的东西掉了。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停下!站住,站住!”我以为是在喊别人,便继续向前跑。“站住!”“站住!”那声音不断传来。我回头一看原来在叫我。我吓了一跳,以为小偷要偷我的钱,便加快速度向前跑。只见那个阿姨穷追不舍,我心里非常害怕,疯了似的向前跑。那个阿姨终于不见了,我放心了。
我回到家,正想拿钱出去买东西。我东翻西找,可却没看到钱。也许,我没带出去吧!自己的心里有些不安,几乎把屋子里所有的地方都找了一遍,可就是没见钱包和钱包里的钱。我哭了起来,如果不见了,我明后几天的过早都不可能有了。这时,门铃响了,我去开了门。我大吃一惊,原来是那个女“小偷”。她喘着气,递给我一样东西,我一看又大吃一惊。这不是我的钱包吗?怎么在她手上?那个阿姨解释说:“小姑娘你跑的`时候把钱包掉了,我只是来还你钱包的。”她看了看手表,“呀!不会吧!我还要上班,去晚了老板会说我的!”“哎,谢谢你!”我说。她笑了笑走出了电梯。
感动陌生人作文 第3篇
“陌生化”是由俄国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 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词语的复活》) 这段话告诉我们, “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 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 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 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 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的阐述:“所谓陌生化, 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 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 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 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漂泊的语言》) 王安忆所说的“陌生化”, 其实就是语言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 在事物指称和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 这样就可以使惯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 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
所谓“陌生化”, 通俗点讲, 就是“换一种说法”, 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物或道理时, 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 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 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 江水微涨。微风拂来, 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 舞成一片婀娜。”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就是春天来了, 这我们都能读懂, 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 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这句话综合运用了诸如通感、移用以及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语言含蓄、新奇、形象, 富有“侵略性”, 自然会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印象与感受, 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事实上, 古往今来, 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 此类例子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我们就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都涨满绿色的帆。” (苏教版必修一, 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 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地颓然倒下, 消失在黑夜里了。” (苏教版必修三, 黄药眠《祖国山川颂》)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织着疲惫的歌。” (苏教版必修三, 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们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使得语言陌生化, 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 延长了感知时间, 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古人或许并不知晓语言陌生化的理论, 但在“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原则下, 产生了无数语言陌生化的诗句, 而且技艺娴熟, 简直天衣无缝。且不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妇孺皆知的句子, 就是下面随意摘取的几个例子, 就足以令我们感佩不已。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月凉梦破鸡声白, 枫霁烟醒鸟话红。” (李世雄《剑浦路早发次林守》)
“晨钟云外湿, 胜地石堂烟。”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
这些句子, 语言变异组合, 虽然超越了经验事实的限制, 却因此传递出新的审美信息, 让人从中品味到含蓄蕴藉的诗意, 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
其实, 学生的作文中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 略列两例: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 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 (星飞《读心》)
“慢慢地, 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 荒漠的心正在泛绿, 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 或许可以这样说吧, 读书让我的自身化为一道光明, 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前的一片黑暗。” (甜雯《诗意的证据》)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句子写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感受。而这些感受经过小作者的陌生化处理, 即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常见事物的美感, 体会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二、语言陌生化的途径与方法
分析以上这些句子, 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从途径上说, 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方法上说, 就是综合运用诸如移用、通感、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熟练运用这些方法, 化腐朽为神奇, 变习见为新异, 从而使读者获得意想不到的美感体验。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新奇的比喻也可把寻常的事物陌生化, 增加人和事物间的距离感, 从而获得美感。试再看几例:
“这些美丽的山茶, 迈过季节的门槛, 飘零在我灵魂的旷野。” (林玲《季节无痕》) 山茶经过门槛一样的季节, 走进我旷野般的灵魂, 比喻新颖别致。
“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 (王媺《等待》) 把一首首诗词比喻成一朵朵荷花, 清新典雅, 含蓄蕴藉。
比拟有拟人拟物之分, 也是常用修辞之一, 它通过把物人化和把人物化或者把甲物乙物化, 达到新颖别致、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在这里, 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特性互通, 摆脱了就事说事, 就物说物的苍白、枯燥, 给人鲜明的印象, 具有丰富的美感。再如:
“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 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 丈量着岁月的长度。” (容蓉《冬日恋歌》) “临摹”“丈量”都是人为的动作, 此处让“树”具有, 人物共通,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 手指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 苇眉子也会“跳跃”, 比拟手法化静为动, 十分传神。
通感 (移觉) 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它是不同感觉之间的互通, 可以以听觉写视觉, 也可以用视觉写听觉, 触觉、味觉、嗅觉等都可以相互为用, 进而使语言陌生化, 收到新奇而意味深长的审美效果。“鸡声”“鸟话”之听觉与“月白”“枫红”之视觉相互打通, 相互浸染, 营造了一种氤氲迷蒙、浑然一体的境界。句“钟声”与“湿”搭配, 也是听觉与视觉或触觉的打通。这种句子也是俯拾即是: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 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 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的凝脂似的感觉。” (碧野《天山景物记》) 这是视觉到触觉的共通。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 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 轻轻的, 像微风拂过琴弦, 像落花飘在水上。” (鲁彦《听潮》) 听觉、视觉、嗅觉交互使用, 美不胜收。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听觉写嗅觉。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是视觉与听觉的相通。
移用 (移就) 应该是语言陌生化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的手段。所谓移用, 就是甲、乙两种事物相关联, 就把本是用来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移来用作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词语的活用方法, 经常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到物上。这种用法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用词不当, 但却能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前述各例句中, 大部分都采用了移用的手法, 使这些句子意味深长。
可以使语言陌生化的修辞还有夸张、双关等。“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睛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鲁迅《药》) “两把刀”“缩小了一半”用夸张的手法, 突出了康大叔的蛮横暴虐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情”谐音双关, 韵味无穷。诸如此类, 兹不赘述。
当然, 使语言陌生化的各种修辞不是孤立的, 往往是各种修辞综合运用, 甚至在修辞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现象, 使得整个句子仪态万方、摇曳多姿, 仔细把玩, 方觉情味隽永。而在我们研究了大量比拟、通感之后就会发现, 其实比拟、通感都有移用之妙。再看例子:
“粗野的山风爬进古老的夜, 传说围着火塘繁衍。三峡的情感在鼎罐里沸腾。女人的爱情如瞿塘高悬的太阳, 惊心动魄地升, 惊心动魄地落。和尚倒挂着, 滴出一江清泪。祖先沉默于凝重的悬棺里。青铜剑锈迹斑斑。” (徐志茂《三峡风景》) “粗野”“山风”“爬进”“夜”, 拟物、移用兼有;“传说”“围着”“繁衍”, 拟人、移用并存;“感情”“沸腾”是移用, “一江清泪”是借喻, “祖先”“沉默”用婉曲, 简直就是修辞手法大聚会, 而恰是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三峡风情形象而别致地说出, 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三、语言陌生化的原则与标准
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无疑可以实现语言陌生化, 增强语言表现力, 让人耳目一新, 并在进一步的联想想象中, 获得美感。但不恰当地使用, 甚至滥用, 则非但于增强文章美感无益, 反而会极大地损坏其美感。也就是说, 语言陌生化必须有个“度”, 应有其相应的原则与标准。这个“度”至少有两个, 一是频度, 二是陌生度。对于前者, 主要是强调不可通篇使用陌生化语言,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语言陌生化的初衷是为文章增加亮点, 增强文章表现力和美感。如果通篇都用陌生化语言, 则文章反而无亮点可言。另一个问题是, 通篇都用很容易导致词语的堆砌, 给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 从而以华丽的形式损害了内容的深刻与丰富。什么时候用呢?窃以为应该在那些人们最习以为常的诸如“春天来了”“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的表达上使用陌生化语言, 给人不一般的感觉, 缓解那种因太寻常而引起的所谓审美疲劳。陌生度是说不能为“陌生”而“陌生”, 换句话说, 不是越陌生越好。语言的陌生化要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要以人们熟知的事物和语汇为基础, 加以适当的变形和改造。熟悉的表达和陌生的表达间一定要有关联, 有让人们可以联想起来的关联, 也就是让人能够看懂。距离确实可以产生美感, 但距离太远可能产生更多的是厌烦与无奈。我们来看个例子, 来自当代著名流行歌曲词作者方文山的《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这段歌词非常有名, 引来了是是非非的诸多争论, 歌词通篇都用陌生化手法, 新奇的比喻、出其不意的比拟、通感、移用、倒装、夸饰, 俨然一场修辞的擂台赛, 争先恐后, 热闹非凡。热是热闹, 但我们明显感到有矫揉造作、故作高深的嫌疑。更大的问题在于, 整篇读来, 即便是读多遍, 还是云里雾里, 很难明白其意向旨归。笔者曾就此在喜欢它的学生中做实验, 边唱边记歌词, 虽然用了很长时间, 但依然无法完整地复述其中任何连续几句。而用相同的时间, 学生能把《相信未来》或长度相当的经典诗篇熟读成诵。换句话说, 《青花瓷》通篇语言陌生化, 以华丽的语言形式削弱了真正的歌词内涵, 让人水中观月、雾里看花, 失去了理解歌词的起码依据。
陌生人给我的感动…… 第4篇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然后拿起我的申请书看着。她很快看完了,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都穷。”
“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说,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我说:“父亲说,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初中,他供不住。”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的爱面子的弱点早在此前已经形成。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老师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说:“你等一等,我就来。”
过了一阵,她回来了,情绪有些亢奋,有点激动,坐在椅子上,她说:“我去找校长了……”
我的心怦然动了一下,她没说找校长说了什么,也没说校长说了什么。现在她双手扶在桌沿上,低垂着眼,似乎有一缕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贴在公文存根上。
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了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忽然听到背后一声“等等”。她拢拢齐肩的整齐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两只手插在外套的口袋里。走过一个又一个窗户,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教室的前门和后门,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她又喊了一声“等等”。我停住脚步。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我点点头。她又安慰我说:“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起头来,猛然看见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旋即垂下头避开她的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
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着劲儿说:“老师……我走咧……”
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
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我浑身战栗,久久无言。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陷入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之中,那时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名额大大减少,我们班剃了光头,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几个人,而上一年我们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父亲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时那位女教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上的晶莹泪珠。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还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听后喃喃地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女先生哩……”
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一般,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选自《关于一条河的记忆》,有删改)
写作借鉴
陈忠实用质朴的语言,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女教师形象。
为了留下为贫困所迫,不得不休学的“我”,她去找校长争取,为了安慰不得不马上离开学校的我,动作上:“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以示抚慰;语言上:再三叮嘱我“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特别是陪同我一起离开教室,走出学校的大门,那一刹那,女教师的情感闸门大开“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那是涨溢出来的爱的泉水,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
【习作展示】
一瞬,温暖一生
□李 逍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在你的脑海里已经不复存在;而有的人,即使只是匆匆一面,就深深地印在了你的心田,让你欣慰,给你温暖。
初三那年,因为学习紧张,我选择住校,这就需要每天拿暖壶提热水。我住在四楼,而接热水在一楼。为了打水方便、省事,我一般都是中午接完水,就顺便把暖壶放在一楼,然后去上课,晚上再提水壶上楼休息。
那天晚自习过后,我照常去一楼提暖壶,正当我准备提暖壶时,站在我的壶旁边的一个男孩突然问了一句:“同学,那是你的壶么?”循声看去,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对啊,怎么了?”我一脸茫然,心想我们之间……好像并不认识。“噢,是这样的,对不起啊,同学。我刚从旁边经过,一不留神把你的暖壶撞倒了……热水流了一地……打碎了,真的很抱歉!”那男孩吞吞吐吐,声音由大到小,一脸歉疚地看着我,双手不自觉地捏着上衣角。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地上的暖壶碎片。“对不起,我赔一个新的给你吧!”说着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把钱要递给我。我一看这情形,急忙说:“不用的,没关系!”我被男孩的诚实、质朴深深地打动了。昏暗的灯光下,来往的人也不多,打碎了一个暖壶,没有人太在意,趁周围没人时,男孩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一走了之。这难道不是现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做法么?可是他却主动选择留下来,守在原地并等待暖壶的主人到来,主动承认错误而且承担赔偿的责任。试想一下,如果那壶不是我的,是一个脾气火暴之人的,说不定男孩会被劈头盖脸地大骂一番,或许他要承受更多。可是他完全没有顾及这些,只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这么简单。
这个男孩态度诚恳,我又怎么好意思收他的钱呢?我再三推辞,但是那男孩像是铁了心要给我。最后我还是没有要他的钱,男孩也没办法,就把他的年级和班级告诉我,说有什么事一定要去找他!我肯定地说,一定会的!
望着男孩远去的背影,感觉好温暖。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很多人做了坏事,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还会主动去承担呢?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人丧失了道德底线,丢失了做人的根本,男孩的行为难道不值得人们感动么?在喧嚣的尘世里,在今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希望那个男孩能够抵挡得住诱惑,守护好内心的那份纯真。
有些短暂的美好,会永远沉淀心头,令人永生难忘。时光匆匆,我已离开那所学校,再也没有遇到过那个男孩。愿他一切安好,好人一生平安!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五十。两篇文章都是写陌生人的,写的都是往事,都是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令人温暖的感人故事。作者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男孩形象。在喧嚣的社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品质弥足珍贵。最后两段抒情、议论,点明、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感动陌生人的作文400字 第5篇
这个陌生人长得并不漂亮,她是一位阿姨。她怎么令我感动呢?那么就让我向你们说明吧!
这一件事发生在一个下午。那一天,我在外面上完数学课,正向公交汽车站走去,准备坐车回家。突然地一下子,乌云密布。寒风在呼呼地刮着,刮在我身上,让我感到了十分的冷。再加上我今天穿的衣服并不多,所以我感到了头十分的昏,我只好忍着头昏,快步向车站走去。
我刚到了车站时,雨点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了下了。就在这时,我感到头更加的昏了,还感到十分恶心,想吐。忽然我看见了一辆565路公交车向车站缓缓地行驶了过来,于是我上了车。
在这辆565路公交车上,人十分的多。我只好在人们的胳膊下窜来窜去地,还不时的闻到了一股一股的臭汗味。此时,我感到马上快要不行了,要昏倒了。这时,我看到了一位阿姨,她似乎看见了我不舒服,于是一把把我拉到了她的座位上,让我坐下。而她却宁愿自己站的了十分拥挤的车厢,不时地被有些大人挤得东倒西歪。而她却心甘情愿地让我坐。
这一刻,让我感到的无言以对,只有眼睁睁的看着那位阿姨被人挤的场面。这时,565路公交车行驶到了23街站,我马上下了车。下车前,这位阿姨还不忘叮嘱我回家要跟父母说,让他们带我到医院里去看病。下车后,我望着565路公交车把这位阿姨带着向前驶去。望着阿姨远去的背影,我就觉得这位阿姨十分伟大,在危难时刻帮助了我。
与陌生人之间的感动作文 第6篇
去棋盘山的路上,窗外有一片片苍翠挺拔的树木,清澈透明的湖泊,山脚下有形态各异的房子,可谓风景宜人,山美水美。
我和家人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司机,由于爬山的路上带了很多东西,山路崎岖使我们体力透支,爸爸和我坐在地上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往下掉,我拉着爸爸的手说:“我走不动了!”吵着要回去,这个时候那位好心的司机叔叔出现了!“来,我背你吧!”不由分说一下子把我背起来,手里拎着我们的行李包就往前走,我趴在司机叔叔宽大的后背上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还一边走一边帮助我们讲解一些景物和人土风情(风土人情),一字一句朴实敦厚和这美丽景色一样映入眼帘,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他还会时不时的把我放下,帮我们拍照,我抱着司机叔叔留下了这张暖心的合影,不知不知觉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为了答谢好心的叔叔,爸爸要请他吃饭,可是司机叔叔一口回绝了。说一会还有工作,坚决要把我们送回宾馆才放心离开,爸爸要付给他车费叔叔说什么也没有要,连口饭都没吃上就去工作了。
感动陌生人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