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吟唱教案范文
古诗吟唱教案范文(精选6篇)
古诗吟唱教案 第1篇
古诗吟唱游子吟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吟唱与歌曲交融的学习,能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并结合诗中的意向采用合适的声音表现。
2、认识四二拍,知道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教学、情感渗透。
1、师:请同学先观看一段影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
2、互动交流
3、师小结: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图片)学生交流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4、读古诗《游子吟》
(1)师诵读,生倾听。
(2)交流: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3)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游子吟》
三、感受与体验
1、师:有一位作曲家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2、教师范唱,学生初步感知。
3、分析歌曲,认识四二拍。
4、学生用“LU”音轻声跟琴唱旋律。
5、学唱歌曲。
(1)随琴轻声填歌词,错误处及时纠正。
(2)集体跟琴轻轻演唱。
(3)师生接口唱。
(4)指导学生用声音表现诗情画意,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游子吟》。
(5)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6)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做“穿针、引线”的动作。
四、拓展延伸
1、表演母子情深
体验活动:同桌商量一个演妈妈,一个演游子。(自由表演)
2、师:看了大家深情的表演,我不禁想起来自己的妈妈。在我生病时,总是能悉心照顾我,一直守在我身边。我想你们的妈妈一定也非常爱你们,借今天的这个机会,我想让大家来说说自己的好妈妈。谁先来说说?
3、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演唱《游子吟》
4、活动:献给妈妈的爱
(1)诗人孟郊写下了千古绝句来回报妈妈。你想怎么样来报答妈妈呢?
(2)了解妈妈的节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
(3)请你用明信片写下想对妈妈说的话。
(4)学生各自写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5)要求:同学们把明信片送给妈妈。
五、课堂小结
古诗吟唱教案 第2篇
课题:《游子吟》
内容:演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目标: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从中体验母子情,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电子琴 录音机 贴画 白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
二、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聆听《只要妈妈露笑脸》《世上只有妈妈好》、《小乌鸦爱妈妈》和《母亲》等歌曲,感受浓浓的母爱。
师:讲讲关于孟郊小时侯的故事,(播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请学生仔细聆听。
生:学生自由发言,请大家在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举例说说妈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师:大家说得对,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请你说一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出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初听歌曲《游子吟》师:(播放朗读古诗《游子吟》)你们也想试试吗?(全班读)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歌写得好不好?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学唱歌曲:《游子吟》
师:看来大家都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老师。老师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游子吟 1=c 作词:[唐]孟效 优美 抒情地
作曲:杨春萍
(6— 5 6|1 6 1 2 3 — |2.3 2 1 7 6 5|6———|)
mp
6 5 6 7 | 6 ———|
.慈 母 手 中 线,3 6 1 5 6 2 4| 3 ———| 游子 身 上
衣,教案《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2.3 5 3 5 | 2 3 2 1 — | 临 行 密
密 缝,6.1 2 3 2 1 6 1 | 5 ———| 意 恐 迟 迟 归。
|| :6 — 5 6 | 1 6 1 2 3 — | 谁 言 寸
草 心,.3 2 1 7 6 5 | 6 ———:|| 报 得 三
春 晖。
再次播放歌曲:师: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怎么样?好在哪里?(学生回答)
师:对,这首歌曲听起来多亲切呀,充满了母子之间浓浓的爱意。教师弹琴范唱歌曲,教唱曲谱。教师弹琴,生用“啦”音轻声跟唱旋律。
教师先教唱曲谱,然后再弹琴逐句教唱歌曲。教师弹琴,师生一起轻声地演唱全曲。老师唱前四句,学生接后四句。
师:动人的旋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现在让我们唱着歌词,再来感受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师: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深情地)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演唱歌曲。表现母子情(活动《献给妈妈的爱》)
师:前面的演唱,我们体会的是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自己妈妈的爱,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歌声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母亲的爱,相信你们的妈妈听了一定会很高兴。诗人孟郊写下了千古绝句来回报妈妈,你想怎样报答妈妈呢?(生自由发言。)学生自由表达对妈妈的爱。
师:你们知道妈妈的节日除了“三八”妇女节,还有一个什么节?(引导学生说出母亲节)师:那么过节的时候,你想怎么向妈妈表达你的心意呢?现在虽然不是母亲节,但是我们今天感受到了深深的母子情,我想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妈妈说。老师这给大家准备了白纸,你们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到母亲节那天送给你们的妈妈,好吗?(学生各自写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上来读给大家听,对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贴画。
四、小结:
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古诗吟唱教案 第3篇
上海嘉定素有“教化嘉定”的传统。近年来,嘉定以打造“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传承教化之风,熔铸品质教育”之中,“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创新形式与载体,注重将传统文化与艺术类教育紧密结合,采用师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形成特色教育模式。在上海嘉定76所中小学课堂上,《中华优秀传统“诗乐启蒙”16首》深受师生喜爱。唱片收录了从《诗经》开篇第一首诗《关雎》,至唐、宋、清等多个朝代脍炙人口的诗词经典作品,将吟唱的教学方式引入古诗词教育。除了古诗词的吟唱,嘉定区不少学校还把校歌的创作与传唱作为凝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原创校歌文化风靡校园。日前,上海市教育系统举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场推进会,关注“嘉定做法”。
摘自:《光明日报》
古诗词吟唱技巧 第4篇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只是,如何诵读,却并非所有语文教师都了然于心。为数不少的课堂中,教师只将诵读视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诵读。于是,该诵读时,目标指向不够清晰;不该诵读时,却又胡乱着力。如此,既无视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也忽略了诗词鉴赏中咀嚼涵泳的客观需要。这样的诵读简单、随性,缺乏内在知识结构与能力养成的体系,无法满足古诗词教学的真实需求。
精心设计的诵读训练,则是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此种诵读,在时间、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着贴合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每一次诵读,都在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比如,同样是全班齐读,有时需安排在自由诵读之前,有时需安排在自由诵读之后。个中差异,既由学段训练目标而定,也由课堂的具体学情而定,还由诗歌本身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而定。
要让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应有的课程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依据课程目标预设有梯度的诵读流程,此外,还需关注诵读中的意境营造、思维激活和情感体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完成与诗词、与诗人、与特定时代背景的对话。
一、诵读中的流程设计
诵读如登楼,倘若没有预设的楼梯,便只能在同一层面徘徊,无法一步步攀向顶层。故而,借助精心设计,搭建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的梯度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感悟诗歌的多重意义,体察诗人的丰厚情感,品味诗歌的精美意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诗词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任务。教师需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梯度教学流程的各级台阶之上,让课堂上的每一次诵读,都承载明晰且独特的训练目标。
明白了上述道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处理好课堂上的诵读活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一层台阶上,该设定一个什么样的诵读目标,才符合诗词鉴赏的思维发展梯度?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又需要兼顾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并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力和诗词本身的难易度。一般而言,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应经由“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这三级台阶,抵达诗词的创作主旨即可;高中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则应经由“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读出个性—读出共性化价值诉求—读出独特的艺术手法”这五级台阶。对高中生而言,诵读训练,应该转换为对话训练。每一次诵读,都是在某一个信息点上,与诗词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我在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诵读流程:
1.自由诵读,至少三遍。一读,读对字音和节奏;二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味道;三读,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2.随意抽读(至少两位学生),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读。
3.学生推荐诵读。
4.教师范读。分两遍,第一遍用播音语调读,第二遍诵读。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说出其中的差别。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
6.交流诵读感受。
7.提出阅读中的困惑与思考。
8.带着问题再读,梳理诗歌大意。
9.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10.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而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则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诵读流程: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将学生一步步带进诗歌的独特意境中,在整体上形成初步感知。静读涵泳,初品诗歌的内容之美;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含英咀华,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2.细节研磨。组织学生围绕最喜欢的诗句展开描述,将诗歌语言转换为散文语言,丰富学生的主观想象。
3.缘景明情。在细节描述的基础上,转换思维视角,从鉴赏的角度探究诗歌的创作技法和表达的独特情感。
4.归纳提炼,在合作中探究诗歌鉴赏的路径和方法。
5.合作探究:《春江花月夜》到底美在何处?
6.拓展阅读:(1)宫体诗;(2)玄思与人的意识;(3)盛唐气象;(4)月的文化意义。
比照两种不同的梯度流程,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诵读训练,由“一楼”攀上“三楼”,便达成了教学目标;而高中阶段的古诗词诵读训练,则需直接由“三楼”起步,攀向更高的“五楼”甚至“十楼”,才算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诵读中的意境营造
古诗词中的意境,往往隐藏于文字的表象背后,非反复诵读便不能感知。读不出诗词的意境,则永远与之隔着一座山,无法窥见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无法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但这不等于说,只要反复诵读,便一定能够体悟出诗词的既有意境。要在诵读中完成意境的品味鉴赏,必须强化诵读的指向性,确保诵读活动切实瞄准了诗词的意境。
最常见的意境营造法,是情境再现。即在诵读相关诗句时,借助相关的联想与想象,最大程度地丰富原诗句的内容。我在引导学生品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时,就采用了此种方法:
师:想一想,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大脑中要有画面,要能把这画面读出来。你来试一试。
(学生读,字正腔圆。)
师:读出诗句的意境了吗?“无边”呀,多广阔的范围,你得读出这浩瀚无际才行。“萧萧下”,是不是有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把大脑中的画面再完善一下,再读一遍试试。
(学生再读,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再想一想,只有“无边落木”在“萧萧下”吗?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也在“萧萧下”?
生:我觉得,还应该有落花。
师:秋日的落花,会给诗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悲凉。因为花代表着美好。
师:是的,美好的花,也落了。象征着生命的绿叶,也大面积地凋零。这是一种多大的悲凉啊!带着这份情感,再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
师:满山的叶与花,只在今天才落吗?去年?前年?一百年前?一千一万年前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再读这个句子,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再读,交流。)
生:如果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去年的叶与花,在去年秋天凋零了,却又在今年春天生长出来。今年的叶与花,眼下无边无际地凋零,明年春天又会再次生长。这样看来,这个句子虽然表现了秋日的悲凉,却也隐藏着一种生命的循环不息。
„„
意境营造的另一种方法,是在反复诵读中揣测作者情感。我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将进酒》时,便用到了此种诵读技法:
(王超同学回答,略。)
师:说得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
生: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出此言啊?
生: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得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学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句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句转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
此两则教学片段,皆借助对古诗词中相关语句的反复诵读咀嚼,拓展了诗句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对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意境之美,具有较好的帮扶价值。
三、诵读中的思维激活
受个体阅读体验以及生活阅历的制约,中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往往存在认知肤浅、思维缺位的局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诵读活动中,巧妙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借问题来激活思维,读“活”诗词。
比如,学生诵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很多人对词作结尾处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情感把握不够准确。一部分学生认为,该词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豪放”自然就应该是诵读中的情感基调,应将“一樽还酹江月”视为一种豁达,读出寄情山水的乐观旷达才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人生如梦”,本就具有一种消极情感。苏轼面对前人的千秋功业,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当然会悲从中来。诵读尾句,应读出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都能自圆其说。要想辨析其中的正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在诵读中区分、品味、比较、鉴赏,彻底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
下面这个片段,是我在教学该词时所作的诵读引导: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诵读,我感觉都有点别扭。生命苦短,功业无成,无论如何也不会开心自得。苏轼再洒脱,也不至于苦乐不分。但若将其视为满腹怨言、无限凄凉,却又不是苏轼的风格。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看看这“人生如梦”,是否还包含了第三种甚至更多种意义?
(学生诵读,然后交流。)
师:哪位愿意再为大家诵读这个句子?把你与众不同的见解读出来、说出来。
生:(诵读后解释)人生如梦,我觉得不一定是感触自己的人生,而是在说所有人的人生。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转眼间便消逝了,不就像梦一样吗?所以,这个句子应该读出一种悠长的感叹。
师:哦,人生如梦,也如戏。刚刚还在舞台上热热闹闹地表演着,转眼间,便人去台空,只有大江依旧、明月依旧。所以,你认为苏轼是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而感叹,并非只是悲怜自身。
生:(诵读后解释)苏轼可能是在说生命的不可捉摸。梦嘛,谁也把握不住的,就像苏轼自己。其实苏轼就算不被贬官,也成不了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苏轼能够建立的功业,只能是做个有作为的文官。现在,官没有了,词却写得越来越精彩。其实,我们现在了解苏轼,并不是他作为官员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创作了这些词。所以,我觉得,读这句,应该有一种迷惑感。
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人生如梦,充满了不确定性。苏轼吟唱到这个句子时,心中想到的,或许是另一种不朽的功业——诗词创作。当他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诗词而获得生命的不朽时,便有了一丝宽慰、一份希望、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复杂情绪。
„„
诵读中的“问题”,最好是来自学生的诵读困惑。在缺乏用以统领课堂诵读活动的生成资源时,也可以借助教师的预设,激活学生在诵读活动中的学习思维。
例如,引导学生鉴赏李白的《将进酒》时,在结尾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义感知上,可作这样的诵读“问题”预设:“诵读结尾处的这组诗句时,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醉态和疯癫;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不管不顾的洒脱豪放;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浸入骨髓深处的愁苦悲痛;有人认为,应读出由‘豪言壮语’至‘不言不语’的情感落差。请结合不同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诵读这组诗句。当然,如果你还有不同的解读,也请说出来,并读给同学们听。”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观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交流碰撞的时空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便只能不断地诵读,不断地思考、探究,直至形成自认为最合理的文本解读。
四、诵读中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一切朗读都是可耻的”的观念,反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活动。持此主张者认为,古诗词学习应立足于静读涵泳,从文字中咀嚼感悟。一旦诉之以朗读,便肤浅化、狭隘化,甚至出现误读。
此种观念,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确有警醒价值。为数众多的课堂,授课伊始,便利用多媒体设备,或播放名家朗读音频,或呈现相关视频材料,朗诵、背景音乐和画面同步展示。这样的做法看似在为学生提供模仿借鉴的典范,实则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可以无限丰富的解读与表现,规范成了唯一的模式。
但这并不等于语文教学中便该彻底告别朗读。学生建立在对诗歌个性化理解基础上的自由朗读,是其理解与感悟能力的外化形式。借助这一形式,教师可发现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存在的欠缺,然后借助一定的课堂活动加以纠正。故而,朗诵并非必须杜绝,而是要用对时间和地方。
在古诗词教学中,强化诵读中的情感体验,正是要“用对时间和地方”。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就其内在表现形式而言,为涵泳咀嚼;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则多为融注了情感的朗读。二者中,涵泳咀嚼是根,朗诵为叶。无根则无叶。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守住根,然后让叶焕发生机。
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杜甫的《蜀相》时,采用了词语替换的方法,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替换为“映阶碧草映春色,隔叶黄鹂传好音”,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情感上的差异。下面的教学片段,便是学生基于诵读,在情感体验方面所作的探究:
生:“映阶碧草映春色,隔叶黄鹂传好音”,这个句子读起来很美,表现出的应该是一种喜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却在美好的景色之外,多了一份失落的感觉。两个句子,两个字的差别,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如果朗诵的话,改动的句子,应该读得比较欢喜,原诗句读得比较伤感。
生:这个句子的情感,其实是和首联相承的。首联的“柏森森”,我觉得表现的就不是对风景的欣赏,而是一种孤独寂寞。这首诗我在朗读时,总觉得很压抑,读不出杜甫对景物的喜爱。可能,杜甫写景就是为了借景表现孤独压抑的情感。
生:其实,景物确实很美。杜甫是用美景写悲情。改动过的诗句,只有美景,没有悲情,便体现不出诗人的复杂情感。
师: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生应该是既有对丞相祠堂冷清的感触,又有拿自己和诸葛亮相比的失落,还有物是人非的悲伤吧!
师:有这么多的情感?依据是什么?
生:我觉得,“何处寻”和“柏森森”,说明丞相祠堂知道的人并不多。台阶上长满了碧草,更说明来拜祭的人很少。所以,有冷清的感觉。杜甫一直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却始终报国无门,拜祭诸葛亮,便难免以诸葛亮的成就与自己相比,所以很失落。物是人非,是说祠堂还在,诸葛亮却早已逝去。
师:有理有据,挺好。可能诗人还想到,这个祠堂中,曾经有什么样的人物也来祭拜过呢?诗人想得越多,情感便越无法轻松。所以,他只能感慨,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这是不是还有一种“恨无知音赏”的情感?
„„
这样的探索,目的在于打通诗句诵读、词语咀嚼、意义探究、思维拓展的训练路径。先读后思,边读边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开展古诗吟唱课题结题小结 第5篇
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音乐科
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需要,是继承民族音乐精华的需要。
“古诗进课堂”,通过古诗吟唱,也是更好地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一种非常好的做法。我国的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明珠。历代许多有名的著名的优秀诗人,非常成功地运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来表现时代的风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古诗通过配上优美的旋律,更能有利于中小学生掌握古诗,更好地理解古诗地内容。有助于我们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吸收它的精华。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豪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古诗吟唱,使学生更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校在2001年就开始了“古诗进课堂”的活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佟教授,在这方面有研究,他把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全部配上曲谱。于是,我们马上在各年级利用音乐课进行教学。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些配有优美的旋律的古诗,很喜欢唱。如低年级教材中骆宾王创作的《鹅》,我们在给古诗配上欢快活泼的旋律与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生动具体的动作,进行表演,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了“鹅”在水中的唱歌和白毛、红掌拨清波那优美、抒情的旋律,表现出春日的美丽景色。又如演唱杜牧的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过歌曲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山行时候所见到的景色,从而使学生更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更热爱大自然。并理解领会枫叶的独特性格。“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在色彩上、性格上的特色,比花还红,比春花还耐得住秋霜的磨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
如演唱充满深情的《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的培养。如演唱《游园不值》,叶绍翁作。通过轻快舒畅的节奏,“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反映了春天万物生长、生命旺盛的情境,通过一枝红杏告诉人们园中无限美景,引起人们的联想。古诗配上优美的旋律,和孩子们充满感情的演唱,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吸收祖国的优秀文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更多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音乐课与语文课互相配合
在一、二年级中开展背诵古诗“擂台赛”,二年级一学期规定必背古诗20首,和背唱两首古诗歌曲,谁先完成谁获奖;每背一首古诗或歌曲,语文老师、音乐老师都给予贴小红花奖励,五个小红花换一张表扬卡,用这种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制作音乐小抄报比赛来评价激励学生
在三、四年级中每学年举办一期古诗词吟唱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古诗词的歌曲、图画、介绍及诗意等,自己设计编排成统一规格的手抄报,然后进行评比,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这项活动也可发动孩子家长共同参与,也可给家长评出指导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古诗词,学习到更多有关古诗词的知识,学生寓教于乐,也产生了对吟唱古诗词的兴趣。
3、通过学生创作作品的展览,对学生开展评价
在小学较高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原创能力,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古诗歌曲进行改编创作,也可制作成手抄报或用原歌词创编旋律。学生们展开联想的翅膀便能充满热情,通过老师的指导、点评,最后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用这种评价方式激励孩子的古诗吟唱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古诗吟唱”和“古诗进课堂”方面我校进行了研讨,并做出了成绩,在2001—2002年全校开展古诗吟唱活动,并参加2002年7月9日在广州天河区政府礼堂举行的由广东诗词协会、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天河区教育局、天河区教研室联合主办的古诗吟唱音乐会中荣获《天河区小学吟唱古诗词进入音乐课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2月我校艺术团赴香港交流演出中,古诗吟唱节目受到香港同胞的高度评价。
音乐拓展课《古诗词吟唱》 第6篇
课题:《在吟唱中探究古诗词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送元二使安西》等几首古诗词的复习和新授《游子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诵读和吟唱的知识与技能。
2.学生自主学习,用诵读、吟唱、演奏、肢体语言等表演形式体验和表现中国优秀古诗词的美感,探索古诗词的意境。
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分层递进”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差异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能较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并掌握古诗词诵读的基本方法,进而能准确表达古诗词意境并通过各种表演形式进行表达,逐步形成“吟——唱——演”教学模式。
一、导入:
教师: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学校的《古诗词吟唱》音乐拓展课活动已开展一年多时间,同学们已经学会吟唱不少古诗词。我们中预年级同学自开学以来,也已经学习吟唱了几首古诗词。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说一说,我们已经学习吟唱了哪几首古诗词?
学生:我们已经学习吟唱了《咏鹅》、《送元二使安西》、《木兰辞》和《满江红》。教师: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徜徉在古诗词文化的长河中,通过对诗人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探寻,来品味古诗词的意境。在吟唱古诗词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有表情地诵读。请同学说一说,诵读和吟唱古诗词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疾徐有度、声情并茂……
教师:并且不仅要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疾徐有度、声情并茂,而且要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现在,我们就请各小组同学来复习已学会的古诗词。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木兰辞》、《满江红》 1.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2.⑴ 诵读
(先播放示范录音,学生再模仿录音有表情地诵读)
⑵ 吟唱(由同学弹奏古筝伴奏)
教师:这首歌曲的曲调来自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风格典雅古朴,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内涵,词曲相得益彰。
(唱两遍,第一遍集体吟唱,第二遍由部分同学来表演吟唱。)⑶ 同学们谈对该首诗的理解及所表达的意境。
[关键词:朝雨浥尘,柳色一新,充满诗情画意。殷勤劝酒,诉说衷肠,与友人难分难舍,对友人远赴边疆的体贴关怀。以景衬情,情切景真,离席送别中的千古绝唱。] ⑷ 教师讲解、概括: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依依惜别的情谊,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复习《木兰辞》
教师:《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依依惜别的朋友情谊,北朝民歌《木兰辞》则表现了一位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⑴ 诵读:
木兰辞(北朝民歌)
⑵ 同学谈对该首诗的感受和理解及所表达的意境:
[关键词: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端庄从容的风姿。] 教师: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表现出木兰对父母的关爱和孝敬,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代巾帼英雄南征北战英勇杀敌,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爱国精神。
⑶ 吟唱(由同学或老师钢琴伴奏)
⑷ 并用肢体语言(自编舞蹈)表达《木兰辞》的意境。
3.复习《满江红》
教师:《木兰辞》既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英雄形象,又表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们吟唱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古诗词? 学生:《满江红》。⑴ 诵读:
满江红(宋)岳飞
⑵ 同学谈对该首诗的理解及所表达的意境。
[关键词:“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浩然正气、英雄气质,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收复山河的宏愿,艰苦的征战,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历史已把《满江红》词铸成岳飞爱国精神的载体。] 教师: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在吟唱中,我们要唱得铿锵有力,把诗词中气势很好地体现出来。⑶ 吟唱(由同学或老师钢琴伴奏)
(第一遍集体吟唱,第二遍请几位男同学来表演)
三、新授《游子吟》
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复习展示只能暂告段落。上节课老师布置了同学们预习(唐)孟郊的《游子吟》,今天我们来学唱这首诗。这首诗的曲调是老师根据诗歌的情绪和意境,运用中国民歌音调来编配的。
1.(先听范读,再集体有表情地吟诵《游子吟》。)《游子吟》(唐)孟郊 2.教师简单介绍《游子吟》: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缝制着游子身穿的寒衣。临行前一针一针细密细密地缝,生怕儿子迟迟不归。小草向着太阳,就象儿女心向母亲。儿女小草一般的情,哪报得了母亲太阳般的恩。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3.学唱曲调。(哼唱或带唱)
4.学生有表情地吟唱的同时,请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这首诗的意境。(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扮演游子和慈母表演小品)。5.教师和学生对表演点评。6.集体充满激情地吟唱《游子吟》。
7.教师:母亲对我们的的成长付出了她们全部的爱,请同学们说一句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同学自由发言)
四、教师小结:
古诗吟唱教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