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元素范文
动态元素范文(精选4篇)
动态元素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马陵村蔬菜试验基地进行。基地地处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2.5~13.4℃,年平均无霜期为185~226d,年平均日照时数2 542.6~2 832.6h,年平均降水量630~645mm。土壤类型为褐土,土层深厚,pH6.87,有机质20.63g·kg-1,速效氮69.15 mg·kg-1,有效磷22.14mg·kg-1,速效钾158.56mg·kg-1,有效钙7.57g·kg-1,有效镁231.6mg·kg-1。
1.2 材料
选用多年生半岛鳞毛蕨根茎为供试材料。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2010年10月将半岛鳞毛蕨种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马陵村,栽培密度为120cm×40cm,生长期间进行正常的栽培管理,于蕨菜移栽第3年春天(2013年)开始进行试验。采样时期从蕨菜出芽(3月15日)开始至孢子成熟后结束,营养生长期(3月15日至7月1日)每隔15d取样一次,生殖生长期(7月1日至11月1日)每隔30d取样一次。取样时在试验小区随机选取长势均匀、无病害的整株蕨菜20株连根挖出,清除泥土和其它杂物,将样品用离子水清洗擦干,按部位分开,105℃杀青10min,80℃条件烘干,称重、研磨过80目筛,装入干燥纸袋备用。2014年进行一次重复试验。
1.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样品经H2SO4消化[12]后,测定其氮(N)、磷(P)、钾(K)含量,其中氮含量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磷含量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钾含量用火焰光度法测定。样品灰化后,钙(Ga)、镁(Mg)含量用WFX-IE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13]。
2 结果与分析
2.1 N元素的年动态变化
从图1看出,整个生育期中叶片N含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3月15日(幼苗期)至5月30日(展叶后期),叶片中N含量下降最为明显,由32.48g·kg-1下降到20.44g·kg-1;之后至9月份,叶片N含量又呈现小幅上升,然后随之下降。叶片N含量的这种趋势变化主要是由于春季叶片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幼苗期叶片尚未展开,养分含量相对较高;而随着新叶生长、叶面积增大,叶片向食用茎提供养分,N含量迅速下降;展叶期结束后,随着温度增高、雨水增大、生长相对较快,根系对养分吸收加快,N含量稍有回升趋势;进入孢子生长期(8月底),养分向孢子转移,叶片中N含量缓慢下降,直到11月1日达到最低值,为17.93g·kg-1。根状茎N含量随着蕨菜的生长发育缓慢下降,10月1日左右出现最低值,为9.04g·kg-1;但随着叶片枯萎、孢子成熟期结束(11月1日),部分叶片中N部分回流转移到根状茎贮藏,有一个明显回升的趋势,达到9.78g·kg-1。食用茎N含量则呈现一直下降趋势,这可能是食用茎萌发过多、生长过快所致。需要说明的是,食用茎数据只出现到5月30日,是因为后期不再采收食用茎,以利于蕨菜的生长。
图1 蕨菜N元素的年动态变化Fig.1 Annual change of nitrogen of Pteridium aquilinum
就N元素总量变化而言,地上部分N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5月30日至8月1日上升迅速,这与5月份食用茎基本采收完毕,蕨菜植株快速生长有关,至于9月1日之后N总量的下降,则与叶片衰老、N元素回流至根茎有关。地下部分N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且7月1日后上升尤为明显,与此后蕨菜主要进行快速生长、根茎积累养分有关。
2.2 P元素的年动态变化
蕨菜叶片中P含量随着蕨菜的生长发育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2),3月15日含量达到最高,为3.26g·kg-1,之后迅速下降,6月15日之后基本保持平稳水平。蕨菜根状茎中P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生育周期中有几次波动。6月15日之后,由于植株进入孢子生长期,根茎生长旺盛,P含量有明显的回升趋势,8月1日达到峰值1.08g·kg-1后,继续缓慢下降;孢子成熟后(10月1日),地上部分陆续枯萎,根状茎开始积累养分,P含量又稍有上升。食用茎P含量5月1日前基本保持稳定水平,之后迅速下降,可能与食用茎生长过快有关。
图2 蕨菜P元素的年动态变化Fig.2 Annual change of phosphorus of Pteridium aquilinum
蕨菜地下部分P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表明蕨菜对P元素具有极强的需求。地上部分P总量在8月1日前程快速上升趋势,之后保持稳定水平,这与叶片生长缓慢有关。
2.3 K元素的年动态变化
从图3看出,蕨菜植株叶片中K含量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蕨菜根状茎中的K含量在生长前期呈上升趋势,5月1日达到一个峰值23.2g·kg-1,这可能是因为春季不定芽在根状茎不断萌发使K向地下部分转移;之后,K含量一直保持平稳水平。食用茎K含量至5月1日上升到峰值,为65.12g·kg-1,之后迅速下降至5月30日的47.43g·kg-1。
9月1日前,蕨菜地上、地下部分K总量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地上部分K总量在之后快速下降,这与叶片衰老有关。
图3 蕨菜K元素的年动态变化Fig.3 Annual change of potassium of Pteridium aquilinum
2.4 Ca元素的年动态变化
从图4看出,3月15日至4月15日,蕨菜食用茎Ca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值15.87g·kg-1),之后迅速上升(平均值24.53g·kg-1),这与蕨菜前期根系生长缓慢、吸收能力弱有关。蕨菜根状茎Ca含量除4月1日稍有下降外,一直呈上升趋势,只是生长后期上升幅度稍有放缓。叶片中Ca含量除5月30日至7月1日含量较低外,其余时期均保持较高且平稳水平,呈现较低含量可能与此期叶片生长过快有关。
图4 蕨菜Ca元素的年动态变化Fig.4 Annual change of calcium of Pteridium aquilinum
蕨菜地上部分Ca总量变化在7月1日前呈快速上升趋势,之后保持稳定状态,这与蕨菜前期快速生长有关。与地上部分不同,蕨菜地下部分Ca总量在7月1日前增加缓慢,之后迅速上升,表现出大量积累Ca的趋势。
2.5 Mg元素的年动态变化
蕨菜各部位Mg含量周年变化不大,基本持平稳状态(见图5)。但就其含量大小而言,食用茎Mg含量最高,其次为叶片,根状茎含量最低。表明在食用茎采收期间,蕨菜需要Mg元素较多。Mg总量的变化趋势也说明了这一趋势,地上部分Mg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增加了9.24倍;蕨菜地下部分Mg总量同样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如地上部分明显,整个生长期间增加了2.08倍。蕨菜地上部分Mg总量8月1日前呈直线上升状态,之后则处于稳定水平,这与地上部分开始衰老有关。
图5 蕨菜Mg元素的年动态变化Fig.5 Annual change of magnesium of Pteridium aquilinum
3 结论与讨论
简论造型设计中的动态元素 第2篇
关键词 造型设计 动态元素 形式美法则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人类在自身文明的创造进程中,从石器时代起,从简单的经过打砸摔加工而成的石器开始,就进行着对造型艺术的不断探索。作为设计师,造型可以植根于传统,但是要面向未来。以现代技术为基础,把传统元素融入动态视觉中,让其在空间、时间中变幻游走。
特别是我国的现代设计,相比较而言,与国外的设计还有一段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许多缺乏现代感、缺乏美感的造型设计,所以研究造型设计的过程变得尤为重要。设计师把握动态元素,掌握好运用动态元素的方法不能不说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尝试。
1造型设计中动态元素的生成分類
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动态元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来自于神奇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无与伦比的动态元素。一类来自于人造物。不管怎么分类,动态元素都来源于我们的身边。只有善于发现和思考,我们才能够运用好动态元素去进行造型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眼睛就是命根子”。
2造型设计中运用动态元素所遵循的法则
运用动态元素进行造型设计,我们同样要遵循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基本包括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寸、节奏与韵律。对于动态元素而言,变化始终贯穿着,统一于动态元素本身这个整体。细节上的变化统一于动态元素本身的特征,细节和大的框架、姿态共同表现动态元素的本质特征,形成整体的美感。对比就是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就是使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比例和尺寸法则对于动态元素造型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后期把动态元素与产品功能结合时,根据人机工程学,我们必须详细考虑产品各个部分的比例和尺寸与使用者的匹配问题。在造型设计中,节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就会产生节奏感。
3造型设计中运用动态元素的方法
在多样的单元立体形态中,包括方体、球体、柱体等。这些基本单元形体的处理方法可以简单归纳为:加法、减法、混合法。动态元素虽然复杂,但是动态元素可以通过基本单元体来分析和解构。这些方法的应用会随着我们不断作基础练习而得到深化,总之,要想创造优美的造型,每天如饥似渴地不断做基础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基本单元体造型设计中的加法就是针对基本单元体增加点元素或线元素,或改变边线属性,或改变面属性。减法和加法是相对的,造型设计中,减法表现为对大的体量进行删减,这个过程涉及到产品的各种功能要素。不管是为了审美的功能,还是使用功能,设计师都应该清楚:每一次删减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多余的。设计师往往综合利用了加减法,才能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美妙造型。混合法中还存在着两种特殊形式:分割和变异。
对于抽象的形态,作为设计师,应该让观者充分感受到宇宙的力量并从中体验快乐,这只是造型一部分的功能。将日常生活用感性的、理性的、记叙性的理解方式来自我同化是设计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样的,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自我同化这些基本方法,去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造型风格。
4结语
总结来说,从我们获得动态元素开始造型设计时,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首先,对动态元素本身进行分析,分析它的特征,以及它所处的环境。这个过程基本涉及到形式美法则和造型设计中的加法。然后,对动态元素进行概括分析,主要是绘制它的特征骨架、线条以及大的轮廓,这个分析过程需要把握好动态元素的特征和整个大的姿态。最后,需要把我们设计的对象和提取的动态元素进行联系。整个过程一定要时刻考虑设计对象的功能要求,以动态元素为基础,赋予它基本的功能模块。整个过程涉及到加法、减法和混合法,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而是不断的运用所有方法,循环往复的推敲和绘制图纸。直到形态和设计对象的功能要求有了完美的融合,这才是设计中一个阶段的结束。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1)分析动态元素;(2)提炼特征骨架和线条;(3)把设计对象的功能模块和动态元素的特征融合;(4)完成设计对象的造型。
参考文献
[1] (俄)康定斯基.点线面[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 何晓佑.中文国际-绿设计 第四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
[3] (日)岩仓信弥.本田的造型设计哲学[M].郑振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4] 于东玖.造型设计初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日)釜池光夫.汽车设计[M].张福昌,李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 王慧明.感“动”之处—论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动态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3(08):76.
动态元素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于2013 ~ 2014 年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园艺产业园科研开发区日光温室内进行, 温室净种植面积480m2, 土壤pH7.4, 全盐2.94g/kg, 有机质36.9g/kg, 速效氮148mg/kg, 速效磷55.5mg/kg, 速效钾270mg/kg。试验材料为长势一致, 干周相近的4a生灵武长红枣树, 栽植株行距2×1.5m, 南北行向。
1.2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单株小区, 3 次重复。叶片统一从树体外围中部结果枝新梢中部采集, 每株采叶20片, 重复3 次。分别于花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着色期及果实采摘后进行叶片采集, 样品采后装袋带回实验室, 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在105℃杀青15min再在70℃烘干至恒重, 装入塑料袋送质检中心检测。结果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日光温室灵武长红枣叶片N、P、K矿质元素动态变化
2.1.1 N元素动态变化
叶片中氮元素动态变化规律为随叶龄增加而降低。花期叶片氮元素含量最高为53g/kg, 坐果期为45.2g/kg, 较花期下降了7.8g/kg, 降幅为14.7%;果实膨大期氮元素含量为38.8g/kg, 较坐果期下降了6.4g/kg, 降幅为14.1%;着色期氮元素含量为31g/kg, 较果实膨大期下降了7.8g/kg, 降幅为20.1%;果实采摘后叶片氮元素含量最低为28.6g/kg, 较着色期下降了2.4g/kg, 降幅为7.7%。
2.1.2 P元素动态变化
叶片磷元素含量变化与氮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叶龄增加磷元素含量亦呈现出下降趋势, 花期叶片磷元素含量最高为3.94g/kg, 坐果期为:3.04g/kg, 较花期下降了0.9g/kg, 降幅为22.8%;果实膨大期磷元素含量为2.6g/kg, 较坐果期下降了0.44g/kg, 降幅为14.5%;着色期磷元素含量为1.54g/kg, 较果实膨大期下降了1.06 g/kg, 降幅为40.8%;果实采摘后磷元素含量为1.58g/kg, 较着色期略微增长了0.04g/kg, 升幅为2.6%。
2.1.3 K元素动态变化
叶片钾元素含量在着色期以前为上升趋势, 钾元素随叶龄增加而增加。花期钾元素含量最低为17.2g/kg, 坐果期为27.5g/kg, 较花期增长10.3g/kg, 增幅为59.9%;果实膨大期钾元素含量为31.2g/kg, 较坐果期增加3.7g/kg, 增幅为13.5%;果实着色期钾元素含量最高为43.5g/kg, 较果实膨大期增加12.3 g/kg, 增幅为39.4%。
2.2 日光温室灵武长红枣叶片N、P、K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
注:** 代表0.01 水平显著, * 代表0.05 水平显著。
通过对灵武长红枣叶片中N、P、K 3 种矿质元素动态变化平均值进行简单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P元素含量与N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r (P, N) =0.992, 其它各元素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3 结论
日光温室灵武长红枣叶片中N、P、K 3 种矿质元素含量动态变化各有不同, 其中N、P元素含量随叶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K元素在着色期以前其含量随叶龄增加而增加呈上升趋势, 果实采摘后则迅速下降。灵武长红枣生长期N、P、K各元素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N、P元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性, 而与K元素相关关系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彤彤.徐福利等施用氮磷钾对密植梨枣生长与叶片养分季节动态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 18 (1) :241-248.
动态元素 第4篇
关键词:滨水景观,城市空间,水景设计,动态元素
一、绪论
1. 景观动态元素的生发
一处完整的景观作品, 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着的生命体。它诞生于设计师的构思, 完善于施工后的维护, 实现于参观者的体验。其中的动态因素也正是来源于这几个方面。设计者将各类景观元素解构、整合, 使其富于变化的美感, 这就形成了空间中的动态元素;而在后期的维护中, 在时间的推移中, 景观的每个部分都会在或自然、或人为的影响中发生变化, 有些甚至会超出设计规划所预计的范围, 这又形成了一部分时间中的动态元素。这些都是景观的客观变化。最后, 在参观者的体验中, 由于每个人身心条件的差异, 这同一处景观又会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样一来, 在丰富的客观变化基础上, 又会在观者眼中出现各种主观变化。这种变化看似虚无缥缈, 却是设计意图得以实现的依托设计师通过对实体的营造来引导环境心理, 最终得到一种特殊的景观氛围。
2. 滨水景观的动态理念
滨水景观环境设计是指借助环境中已有的江、河、湖、海、溪流等自然水域和陆地环境中已经形成的人工水资源条件 (人工湖、运河) , 以水环境为主题并结合岸畔等陆地环境进行的一系列生态性、功能性、安全性和观景性的治理、改造、防护、利用、种植等设计活动。其主题对象水, 存在多种变化的自然因素, 如潮起潮落、汛期、枯水期、封冻、解冻等, 这些因素会对岸畔生态环境的改变产生直接影响, 使滨水区景观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景观的多变特性。因此, 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 充分利用水的高度可塑性, 以及富于弹性的动态设计元素, 可以形成一种鲜活且极富动感的、滨水区特有的景观意象。
二、空间中的动态元素
1. 实体变化
土地、岩石、水与植物等景观实体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 前面三者属无机元素, 而后者属有机元素。它们的存在构成了景观设计的环境基础, 也正是这种环境基础的独特性造成了景观设计之多变。而水, 也许是其中唯一没有确定形状的景观实体, 因为它的形式依赖于环绕它周围的物体。水的流动性允许并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并且成为各种景观元素的调和剂。
(1) 水体自身的变化
水有三种物理状态, 即液态、气态和固态。这三种状态可因温度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甚至相互转变, 是水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基本要素。
(1) 液态的水
常温状态下, 水以液态形式呈现。水无常形, 其外在特性受到水体容器的特征如坡度、形状、尺度的影响, 不时地改变自己的风貌, 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变化, 所以可使景观产生许多趣味性。因此, 液态的水有很强的流动性与可塑性, 是环境设计中最为常用的状态。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和处理容水之器的形态来间接塑造水体形象。
根据水的流动状态, 可分为动水与静水两种。其中动水最能体现水的性格, 展现水的动感。动水的类型有很多种, 常见的基本形式有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流水、跌水景观和其他外力作用形成的喷水景观等。流水有江河的急流、缓流、回流等, 以线形形态为主, 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在景观设计中可引导视线, 强化场景的逻辑感和层次感;跌水有瀑布、叠水、水帘、线落等, 是流水景观的演变, 人造跌水可通过对蓄容、流量和地形落差的控制营造与场地相适应的跌水形式。喷水景观是城市环境中常见的人工水景观形式。其多变的造型、可调节的喷射方式, 备受观赏者和设计师的青睐。喷泉形式种类繁多, 从小规模的单头涌泉到多层、多头喷泉等不一而足, 而喷头样式的变化又可形成线状、柱状、扇状、球状、雾状、环状等多种造型, 而场地的不同又使喷泉分为蓄池喷泉、旱地喷泉和水洞喷泉等类型。随着科技的进步, 利用声光综合控制技术可跟据环境条件和景观总体的要求而对喷泉的形式、效果进行控制, 以求在不同的时间配合环境需要和背景条件, 体现更好的动态效果。无论哪种形式, 动水景观不仅可视, 而且可听, 不同形式会造成不同的视听效果, 因此动水设计还需考虑水声的因素。
(2) 气态的水
气态的水由微小的水珠游离于空气之中, 呈雾状的弥散形。气态的水飘忽不定, 给人混沌朦胧的视觉感受, 还可产生彩虹的斑斓景象, 同时改变了空气湿度, 给人以潮湿、滋润的触觉感受, 动态效果显著。
瑞士建筑师迪勒斯考费迪欧 (Diller Scofidio) 设计的喷雾观景台 (图1) 建在Neuchatel湖水当中, 被称为大气建筑。整个平台为轻钢结构, 把湖水高压喷洒成雾状, 建筑形态则是动态的水雾, 对周围的环境有调适气温和湿度的气候效应, 根据风速和风向等自然条件由计算机自动调控。游人可在平台上感受雾象、视觉和声音效果。
(3) 固态的水
在气候寒冷的地方, 水的形象取多会被固态的冰雪所取代。冰的形态给予后期处理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可对其进行加工, 塑造成具有景观效果的冰雕 (图2) 。因此, 冰同样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可控性。
(2) 水体变化引起的水景元素的动态变化
(1) 水位的变化与岸线设计
堤岸是水域与陆地的交界线, 人们必须经过堤岸才能接触到水面, 因此堤岸的设计对水空间景观的影响很大。同时堤岸本身也是积极的视觉要素, 是水空间景观的一部分。然而, 在一些水位变化较大的水域, 在做堤岸设计时, 其防洪和围贮的实用功能与人们的亲水性要求往往难以兼顾。
在雨量充沛的地区, 尤其是在汛期水位猛涨的时候, 水岸旁那些精心设计的亲水平台与游廊便时常被淹没, 既不复其原本的功能, 亦有损滨水区景观的完整性。而船只、浮桥与浮动码头等一些水景元素则利用水的浮力, 形成了可随水位变化而升降的动态水上空间。
在重庆、天津等滨水城市, 时常能够见到一种由无动力平底船趸船改造而成的餐厅、旅馆和娱乐城等靠泊在水边, 为滨水景观增添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图3) 。这种趸船具有相当强大的实用功能, 尤其是在一些观光游览区的水域, 广受游人的青睐, 但就其美观程度来说, 尚待设计师的进一步规划与改造, 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当地特色、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滨水亮点。
2. 虚体变化:实体周围空间的变化
景观空间应该是活生生的、自由的、有生命的事物, 正如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劳伦斯哈普林 (Lawrence Haprine) 所说:“空间互相流动, 应该没有边界”, 他否定传统静态的焦点式空间组织模式, 主张设计应追求自由流动, 成为一个时空连续的整体空间。
(1) 积极空间的动态变化:滨水空间的多义性 (功能的动态性)
所谓积极空间, 是指人在空间中的留驻处, 即场所。城市的多元网络化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功能的复合化, “多义空间”的概念由此提出。城市滨水区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集中场所, 集航运、观光、商业、休闲于一体, 是典型的超越通常单一功能含义的空间。宽阔的水面为水上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划船、垂钓、游泳、溜冰等, 使滨水空间的兼容性增强, 从而融入多种功能。滨水景观设计把动态的功能观念运用在设计之中, 同时又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功能对空间的需求, 从而对功能的变更提供可能性。
(2) 消极空间的动态变化:滨水空间的开放性 (动线的立体化)
所谓消极空间, 是指人在空间中的移动处, 即动线。街道是城市结构的主脉, 而在一些水网系统发达的城市, 运河水系则成为这些地区的交通要道。在这些水陆并举的滨水空间, 交通动线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效果。因此, 水陆交通系统的设计是滨水区展示动感空间的有效方式。未来的路径网络应该是建立沿河滨、溪水的景观路, 以及其他大自然走廊中的道路, 将陆路与水路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的、相辅相成的绿色网络开放空间。
河网交错, 是江南水城苏州的一大特色。在整个城市交通网络中, 道路与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本上与河道对应。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由城河、街道、桥梁组成的一个水陆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生活、城乡货运、贸易往来、排水防灾、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多种作用。
平江图为宋代平江 (今苏州城) 城市地图,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地图 (图4) 。此图兼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 清晰明确地表现了城内水道系统。大小河道纵横交错, 河道与街道相伴而行, 突出反映了唐代诗人描绘的“缘波东西南北水, 红栏三百九十桥”“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港水桥多”的水乡风貌。长直的小径, 蜿蜒的河流, 在粉墙黛瓦与柳叶扶风中隐匿不见, 而后又在不经意的转弯处柳暗花明, 于是便成就了景观的“无限”。
在水陆交通网络中, 桥梁是常见的交通节点。作为道路与河流的交叠处, 它既是陆路的延伸, 又是水面上的景观。它创造了空间的连续性, 既使水路得以延续, 又使道路能够畅通。桥梁的设置可以促进动线的立体化与多样性, 也是重要的水上观景点。
(3) 虚体中的人流
在景观的开放空间中, 移动的行人亦如流水, 有明显的流动动量。在景观节点中, 人群的聚散为景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人在观景的同时, 自身也将成为景观的一分子。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生动地再现了人对景观环境的动态影响。再优美的景观, 若常常无人迹可寻, 也会流于荒凉与冷寂;而若人满为患, 超出了景点的人流承载量, 更加会影响景观原本的视觉效果, 此种情况在我国的各大景区, 尤其是节假日时段中尤为常见。因此, 如何有效的控制人流, 引导人流, 是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伊始就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
(4) 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转换
正如道路的扩张可以形成广场, 在一个复杂的水系中, 构成消极空间的沟渠、河流会由于地形的变化汇聚成水塘、湖泊甚至大海, 为人类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水上平台,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消极空间到积极空间的转换。
(1) 过渡空间:灰空间
在陆地景观当中, 空间的过渡可以十分巧妙, 如亭者停也, 是空间中驻足休息之处, 又是空间转换的层级节点。而江河湖泊中的船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亦可以看作是水景之中的“亭”。相对于岸畔静止的景观来说, 船只是消极空间中的交通工具;而相对于船上的人来说, 它又是一个绝佳的动态观景点, 是滨水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 模糊空间:柔化的边界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 这才能产生空间中的归属感和领域感。模糊空间属于一种不明确界定边界的开放空间, 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 就像雾里看花, 它能创造一种更丰富、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 这与人们含混而复杂的生活需求是相对应的。在滨水区, 水面是构成空间的重要因素, 它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其只阻隔行为而不阻隔人们的视线, 使空间隔而不断, 甚至以倒影的形式将原有空间拓展。
迪勒斯考费迪欧 (Diller Scofidio) 设计的喷雾观景台就是一处模糊建筑 (Blur Building) (图5。这座观景台以湖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人工制造的雾气形成模糊的观景空间, 白色的雾气模糊了视线, 也增加了空间的深度, 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远观是一团融于湖水的不透明浓雾, 随着栈桥走近它乃至进入它, 则被半透明和透明所包围。这座建筑根据距离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 挑战了建筑空间的真实性与确定性观念。
植物是具有生命和可生长的, 这是它作为景观实体要素的最主要的特殊性。每一株植物的形态都有其特殊性, 并且随着生命过程而具有不定性。这种不定性与景观中绝大部分人工要素所具有的固定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较大的乔木和灌木具有一定的体量, 其外形千姿百态的变化对景观形态的构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空间中, 成行或成片植物的外轮廓, 可以形成变化丰富的天际线, 形成特定方向的视觉障壁, 从而限定景观空间的边缘。然而, 植物柔性和有机的形态对于空间的限定是较弱和不确定的, 它所形成的空间障壁也是有“半透明”性质的, 这种柔性和不确定性也正是植物构成的景观空间的特色, 它赋予空间更多的灵性和变化的可能。
3. 实体与虚体间的转换:地景与水景的图底关系
在极少主义的环境观中, 设计作品强调具有特征的环境化表现, 一种由内体与观念带动而创造的活性化空间。艺术品不再被摆放在台座上, 而是在人的行为空间之中被观赏, 成为展场的“装置”, 人们在空间的移动中观赏艺术品。这种观点, 或许与中国造园理论当中的“步移景异”之说相类似:环境本身不是作品简单的背景, 也成为作品表现力的一部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在这种情况下, 作品的表现力往往是包括了整体环境在内的一个大的“装置”。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 要表现其作品与外围环境的关系比作品本身更重要, 设计师要设计他们的作品与环境紧密联系、与环境对话, 生根于周围的环境脉络之中。景观设计作品就像是以极少主义原则落位一个装置于周围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设计的深度, 这就需要设计师寻求作品与周围环境, 也就是景观实体与虚体之间的一个内外兼顾的边界。
相对陆地而言, 水面自身的同质性更强, 与陆地的反差较大, 其空间界域表现得十分明确, 因而可看做一个实体成为景观对象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是滨水区重要的开敞空间当人群在水面上活动时, 水体表现出的就是虚体的特性, 而此时的陆地, 即岸畔景观, 则成为水上游人眼中的景观实体。这种地景与水景相互渗透、互为图底的关系使滨水空间呈现出一种类似于中国道家太极图的阴阳互生状态 (图6) 。而两者的边界水岸, 在限定二者的同时, 也在水体的运动中被不断改造着。
三、时间中的动态元素
1. 昼夜变化引起的景观动态
由于水具有透明、反射和折射的物理特性, 水的各种形态在不同的环境和光线作用下会呈现出奇异的视觉现象。随着日夜的交替, 有在朝霞中闪闪发光的金色激流奔腾万里, 有落日余晖下初点的渔火江灯在水波中荡漾成点点星光, 也有止水如镜映衬明月别枝与疏影横斜。
在现代景观照明理念中, 灯光的设置不仅仅是为满足夜晚室外空间的照明, 而更多的是丰富了夜间的景观层次与色彩。当夜幕降临, 光线的减弱夺走了景观日间的色彩斑斓, 而人工照明则以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弥补了这一缺陷。各式彩色的灯光不仅能够塑造建筑的辉煌、道路的蜿蜒和树影的婆娑, 还可以在水中营造清泉的通透、湖面的波光与急流的迅捷变幻。现代声光控制技术可将所需程序输入人工水景的控制器, 在时间、光照、声频的条件变化下实施各种水景的效果控制。
2. 四季变化引起的景观动态
在两千多年以前, 我国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二十四节气, 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 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 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季节的变化引起气候的冷暖晴雨, 风云变化, 植物的生长荣枯, 动物的往来、养育, 也就时刻影响着景观形态的变化。
(1) 滨水区的气候变化
自然水域为滨水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微气候带。季节变化导致气温变化, 水的蒸发与凝结不断影响着周围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春潮带雨晚来急, 夏季骤雨打新荷, 秋水连波露霜浓, 冬日独钓寒江雪水在气候的变换中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多变的乐章。
随着一年之中降雨量的变化, 一些水量较小的自然河流会在枯水期时干涸。仿照这一自然现象, 一种以自然原石为底建造的旱溪、旱湖等成为近年来颇受欢迎的“间歇性”人工水景 (图7) 。旱溪与旱湖可作为天然雨水的收集器, 雨水汇集于此, 过滤后再循环可用于周边绿地的灌溉。而在没有水的时候, 露出来的河床依然是一种天然原石景观。这种动态水景不仅能够再现自然气候变化对滨水景观的影响, 而且能够引周围雨水进绿地, 从而形成水资源的循环与再利用, 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 滨水区的物候变化
现代生态学认为人与生物圈密切相关, 人与其他生物要平等共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追求。人类生活社区中的生态强化是现代城市的景观特征。而自然水系长期养育着当地的生态关系, 因此, 在滨水区尤其不能忽视自然与人工景观设计中的“生物景观”。生态主义的新观念认为, 不仅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要强化生态, 而且要在水边、湿地等微观的地形与微气候条件下, 开发生物多样化的领域 (Biodiversity) 。这就为滨水景观提供了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动态元素。例如芝加哥的滨湖地带, 以人工设计技术提供了动物、野鸟、鱼类在岸边栖息生存的环境。人类可隔水池观赏, 做到人与动物面对面的对话。当四季更替, 这些生物景观便成为人们感知气候变化、亲近自然的活的媒介。
(3) 植物的季相变化
植物的色彩是极为丰富的。尽管其基调是绿色, 但根据种类的不同, 随着时令而显现的生长变化, 甚至同一棵植物的不同部分叶、花、果、干等, 色彩都是千变万化的。春华秋实, 夏叶冬枝。季节的变化赋予植物形态的变化, 也使四季本身更加多彩。
植物的另一个形象特征是肌理。植物肌理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够带来通透性的变化, 乃至影响它所围合的空间的品质。其围合空间的封闭程度随着树干的体量、疏密, 树冠高度及叶丛的疏密而不同。因而落叶植物对空间的围合程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在树荫遮天蔽日的夏季, 这种空间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成为“户外的房间”, 而到了叶落归根的冬季, 天空、阳光以及树丛外的景色都会从稀疏的枝杈中引入, 从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效果。而低矮的覆盖在大地表面的地被植物, 通常会被视为地表肌理的一部分, 它们的生长变化能够确立和改变土地的肌理特征。
3. 新陈代谢论:文脉的延续与文化的共存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等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新陈代谢”论, 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过程引入建筑与城市设计, 宣告了生命时代的诞生。他把建筑分为稳定体和易变体两部分, 前者可用混凝土等永久性材料, 后者用塑料、木板等轻型材料, 可随使用功能的变更而更替, 材料是可更换、可重复利用的新陈代谢材料。
这一理念在景观设计领域一直适用。我们常常从自然中取材, 将这些材料经过重新的设计与加工, 使其最终以全新的形象再次融入到自然当中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然而景观环境中的新陈代谢既顺应了自然中的新陈代谢, 又反映着历史人文的传承与共荣, 而景观的魅力也多源于此。
(1) 文脉的延续
新陈代谢论的第一原则是历时性, 即不同时期的共生与生命所经历的过程和变化。城市滨水地带作为城市文脉的发源地, 必然会留下一些沧海桑田的历史印记。在上海黄浦江两岸, 浦西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与浦东高新区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 风格迥异的两岸景观共同述说了这个城市一个多世纪的繁华。在杭州西湖, 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在这里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因为地处城市中心, 这里的一山一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都市桃源, 使身临其境的人们能够掠去心中浮躁, 与古人对话。然而, 对历史的传承仅仅依靠名胜古迹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髓, 以现代人的意念加以创新, 才是对传统最有效的继承与发扬。
安藤忠雄在北海道奥尻 (Awaji) 岛的“水之教堂”设计中, 表达了一种几何、自然的“结晶建筑” (图8) 。教堂前的长方形人工湖, 用堤岸和西南向的L形围墙双重限定, 而东北方向的密林开敞, 水声和围墙将人们导向玻璃盒子似的入口门厅, 再从门厅通过回形楼梯, 进到礼拜堂。礼拜堂的大片玻璃窗、天空、十字架、密林, 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 实物与影像虚实幻变, 构成一副旷奥的图景, 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在这里, 安藤通过不加修饰的混凝土墙壁与水体巧妙配合, 以及遮蔽、开放、转折、光影效果等诸种方式, 塑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宗教气氛, 充分体现了日本建筑以“禅宗”哲学为基础的审美观念, 却并没有停留在传统“形似”的模仿, 而是着重去表达对文化意境的继承。
(2) 文化的共存
新陈代谢论的第二原则是共时性, 是由国际主义及欧洲文化中心论向多元文化论的范型转换。
规整的意大利台地园中水池成列喷泉如练, 在静止的雕塑与规则的树木中独自成为视觉的焦点;自然的英国山水园中湖水如镜, 将无尽的绿荫倒影在眼前;伊斯兰传统庭院中细滴之水也可奏出音调;日本人常在屋檐下将水沿铁链缓慢流下, 或用白沙及石头作出象征性的水流;中国传统园林常以水景为中心, “无水不成园”, 水的岸缘模拟自然, 或陡峭清晰, 或低斜隐匿。各种不同的水景风格如今都成为可以共享的文化资源, 在景观设计师手中表达着不同的文化理念。
四、景观的主观变化:人对景观的感官体验
人是有个性、有情绪变化的。从美学角度来看, 审美对象是通过人的心灵的透镜反射作用而形成美感的。不同于现实的虚体, 人对景观的主观体验是一种超现实的虚体, 其变化出于环境心理学的作用。时空中景观元素的变化可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 即所谓景观效应。
由于象征主义的存在, 水的表现使人们有了创造的源泉, 产生无限的好奇心和诱惑力。湍急的水流使人振奋, 平静的水面让人冷静。水环境是一种天然客体, 有人说它的美不在其本身, 而在于人的主观意识, 人赋予水以生命和幻想, 观水美感的产生是主观对于客观美的反映。因而人为创造的水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景观元素本身就多多少少地带有设计者自身对水的主观感情, 也就更容易与观者产生互动和共鸣。
西班牙柯鲁那菲斯特拉 (Fisterra Coruna) 海滨的菲尼斯托尔墓地 (Finistori) 由建筑师西沙尔佩特拉 (Cesar Portela) 设计, 墓地面对海水的起落激发人们的联想, 将生与死、动与静一同融入大自然之中, 不仅创造了激动人心的纪念性景观文化, 也创造了精神世界。
动态元素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