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定**苏轼诗词鉴赏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定**苏轼诗词鉴赏(精选8篇)

定**苏轼诗词鉴赏 第1篇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苏轼诗词鉴赏 第2篇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连,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过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象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苏轼《定风波》赏析 第3篇

他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 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 其画论, 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 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

我们知道, 人生之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 总是坎坎坷坷, 风风雨雨。不经几番风雨, 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 仕途几经沉浮, 贬谪生涯居然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而对苏轼打击最大的大概就是“乌台诗案”了。1079年, 正直的苏轼因为写诗批评新法的弊端而被逮捕, 并被下狱, 被关押数月之久, 这就是“乌台诗案”。政敌们欲置苏轼于死地, 赖多方营救, 苏轼才得以免罪。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 , 苏轼虽然出狱, 但被贬黄州。在被贬谪黄州期间, 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刚被贬谪时, 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 非常希望能“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 。可见, 当时东坡的心里, 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 对未来的迷惘, 对人生的无奈。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 直至发出“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的喟叹。但毕竟苏轼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宠辱不惊, 随遇而安, 无论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难, 都能够乐观面对。所以尽管其一生宦海浮沉, 但始终表现出旷达、豪放的性格。被贬黄州期间也是如此, 三年的谪居生活, 长官同僚的厚待, 乡野村夫的尊爱, 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渐渐地, 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缓和过来, 重新开始变得乐观。当然不是那种肤浅的乐观, 而是经历了人生波折后的乐观。而这一在他当时所作的散文、诗、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比如下面这首作脍炙人口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是紧扣“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穿林打叶”的雨声说明风急雨骤, 但词人的态度却那么从容不迫, 潇洒自得, 且吟且啸, 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表明了他着装的轻便与简陋, 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种冒雨徐行的心情, 他认为竹杖芒鞋还轻快胜于骑马, 可见他对风雨的无所畏惧。我们知道, 竹杖、芒鞋 (草鞋) 本是村野农夫所用之物, 如今都出现在词人身上, 客观上也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 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 我更爱这竹杖芒鞋, 它们比皂靴宝马更轻便、更好。仅一个“轻”字, 便刻画出东坡那满身、满心的轻松来。“谁怕?”的反诘正是建立在他面对风雨的态度之上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他的任达与倔强, 并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联系起来。其中的“一蓑烟雨”既表明词人愿将自己比作农人, 同时又暗示他一生顶笠披蓑都出没于政治风雨之中。词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雨, 借这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里似乎在表达, 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 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因此此时东坡的心态已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 少了一份迷惘、哀叹, 多了一份豁达、平和。可见, 在这首《定风波》里, “一蓑烟雨”象征着社会生活尤其是仕途中的风风雨雨, 作者对于它们都淡然视之, 风雨不惊。

在这首《定风波》的下阕, 作者转入写雨后的景色与感受。早春三月, 寒风料峭, 经历过急风骤雨的洗礼之后, 人变得更为清醒, 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 人生与仕途中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雨霁后是天晴, 微冷后是太阳的笑脸。正是在这种景色与心情的转换之中, 词人回想起刚才所经历的风雨萧瑟, 只是淡然一笑, “也无风雨也无晴 (情) ”正表明了他那种随缘自得的宁静心境和旷达的胸襟。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就是如此。“莫听”两字劈头而来, 便将那些风风雨雨全部抛在一边。“何妨”“徐行”二词似在劝别人, 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 它不但不值得逃避, 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真是不一样的襟怀, 不一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 焉能如此?“谁怕?”以反问句出之, 干脆利落, 掷地有声。什么样地苦都吃过了, 还怕什么?“微冷”一词则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此时地感受这些风雨是轻微的, 不但不令人害怕, 反倒可作欣赏。最后, 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上。这一句是众口流传的佳句, 词人巧用双关, 以“晴”谐音“情”, 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 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 不仅音韵铿锵, 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 无欲无求, 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用, 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地平静与冲淡。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意志, 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 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当然, “也无风雨也无晴”之中也透露出佛教泯灭有无、超然得失、不牵忧乐, 不著于怀的处世思想, 但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任运自在的人生态度的支撑下, 苏轼才安然地度过黄州时期的贬谪生涯。也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 使得苏轼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 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让晦暗的生命变得一片澄明。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之所以妙绝千古, 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 就在于词人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 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 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 遭遇些挫折与磨难, 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 保持乐观的情绪, 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又何必过于在意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坎坎坷坷呢?

作为读者,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词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每一个人的人生境遇是有差别的, 同一个在生命中不同时期的境遇也是有差别的。这本来极其平常。但许多人却看不开, 一遇到挫折, 总是怨天尤人, 对于各种名利得之则喜, 失之则忧。这其实毫无必要。而苏轼则不一样, 因为他有一颗平常心, 无论境遇怎样变化无常, 都能得之不喜, 失之不忧, 保持心灵的平静, 可谓是达到了“于有差别境中能常入无差别定”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 苏轼成为了后代知识分子仰慕的对象, 绝非偶然。

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宠辱不惊, 随遇而安, 无论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难, 都能够乐观面对。所以尽管其一生宦海浮沉, 但始终表现出旷达、豪放的性格。而这一性格特点在他的散文、诗、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本文通过赏析其著名的词作《定风波》来了解苏轼的人格特点。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第4篇

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品其诗,悟其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生齐读)

1.在吟咏背诵中感受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2.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二.走近苏轼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师:谈得非常完整,看来预习相当充分。

谈苏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苏轼影响巨大的事件——乌台诗案,找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走进《定风波》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请大家认真感受,看老艺术家是如何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的。

(播放鲍国安《定风波》音频朗诵)

师:吟咏诵读确实是诗歌解读的生命,三分诗词七分读。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思考《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作,记的什么事?抒的什么怀?

生3:记叙的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师:很好。找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其他同学思考,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两个词概括。

(生4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师:读得怎么样?

生5:他读得很好,没有错别字,声音悦耳,音调铿锵,而且读出了感情。

师:那么,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生七嘴八舌:沉着、豪迈、通达、淡定、自信、乐观、豁达……

师: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生齐答:“莫听、何妨、任平生”等,宜重读。

师强调:对,那我们朗读的时候,语调应该是:缓慢又不失雄浑。我们找我们班的另一朗诵高手郑重同学再读一遍课文,看能否把词人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6读完,掌声雷动。)

师:比较完美的呈现,郑重同学声音浑厚,感情浓重,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美感。

下面我们畅所欲言,解读全词: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并说明理由。注意解读的时候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悟包纳进去,语言力求简洁明晰。自由准备2分钟。

生7:我喜欢“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这一句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心胸,“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师:对,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何妨”既有一点小俏皮,又有一点小挑战。

生8:我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由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一个“任”字有力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从容、洒脱和旷达之情。

师: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

四.激疑思辨,讨论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的个性解读真的非常精彩,下面咱们激疑思辨,讨论探究,自主设题,把你认为对本文而言最有探究价值的一个问题写下来,小组交流汇总,形成书面题目,明确答案,小组之间互相问答。每个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注意声音洪亮,表述明确。问答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各组抢答,也可以挑战某一个组和某位同学,把个人恩怨在课堂上了结一下。(全场笑)

(八人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参与)

师:哪个组先提问?你们的问题是?

生11:我们想挑战2组。我们的问题是:请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生12站起应战:这句话是词眼,其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风雨和晴朗都无所谓的;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师:哦,一语双关。满意吗?(问提问同学)

生11:满意。

师:还有哪个组?

生13:我想问4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

生14:我觉得这里的轻快不是指行走的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既然心情轻松,大雨就不怕了。

师问提问同学:满分4分的话,你给他赋几分?

生13:我给他2分。(师生笑)

师:为什么呢?

生13:他答出了一部分意思,但是答得不完整。

师:哦,那么很显然,“竹杖芒鞋”在这里喻指闲散江湖,“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师提示,全班同学思路逐渐明晰自觉补出答案。)

四组你们组的问题是什么?

生14:我想问郑重“料峭春风吹酒醒”,作者是真的喜欢喝酒,还是……还是借酒消愁。(此生显然没有思想准备,语言组织磕磕绊绊。)

师:他表述的似乎……(全班齐接:不清不楚!)刚才我听六组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你们组表达一下。

生15:我也想问郑重“料峭春风吹酒醒”这句,前文并没有交代喝了酒,那么这个“酒”字有什么深意吗?

师(笑):你们怎么都跟郑重较上劲了?同学们看这两个同学的题目表面看来非常相似,但仔细看来角度却是不同的,你们觉得哪个设题角度更好?

生齐答:六组的更好!

师:其实设题角度也表明大家思考的一种深入,一定要注意恰当的表述方式。那郑重你来回答一下吧。

郑重:我觉得可能是说他以前没有从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很多事情他豁然开朗,对这个世界看得清楚明白了许多。

师:你对他的解读满意吗?(问提问同学)

生15:满意。

师:同学们很聪明,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非常好。

学完本文,你还有什么疑惑吗?组内成员先互相交流答疑,解决不了的我们全班交流。给大家五分钟交流一下。

生16:我有一个疑问,课下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定风波》中有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56页《水调歌头》有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67页苏轼的《临江仙》中也有一句“归来仿佛三更”,这么多“归”重复出现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别有深意?

师:这个问题真的非常有价值,你跟老师心有灵犀啊。有没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生沉默)

苏轼有浓厚的“归去”情结。在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又如“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如果说陶渊明是归于“田园”,那么苏轼就是归于“心”,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是中国文人最可退守的精神家园,就像老师题目说的“身行万里半天下,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的这种心态,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一幅对联:“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来概括真是再恰当不过。

我们一起感悟了苏轼,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人思辨精神,到今天“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旷达,和他一路走来,真的是受益匪浅。生活中风雨犹在,但旷达情怀不改。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理解,再次诵读一遍这首词吧。背过了吗?

学生齐答:背过了!

师:那齐背一遍吧。

(全班齐背)

五.结语

师:读东坡,确实让我们看到一种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当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乃至绝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的生活。

齐读老师的板书。

生:“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师:同学们,“有字书”就是我们的——“课本”,“无字书”就是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读文章,就是为了考试得分,为了考大学,那么我们的“有字书”读得实在可怜。如果你是为着人生来读书,那就有了真正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有字书”,感悟“无字书”的真谛。

六.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2.完成巩固案相关内容。

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大家!

定**苏轼诗词鉴赏 第5篇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定**苏轼诗词鉴赏 第6篇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感受词中丰富的人物形象。

2、把握、体会词中旷达洒脱的胸襟与情怀。

3、认识、了解高考人物形象类诗歌鉴赏考点。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苏轼文学作品中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与旷达洒脱的思想情怀。

【教学难点】:

运用方法与技巧,尝试分析高考人物形象类诗歌鉴赏题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结合课内外所学,谈谈你了解的苏轼先生。

旷世奇才苏东坡——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大起大落苏东坡——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游离四年有余。(一起一落)

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 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被贬黄州四年期间,留下近50篇诗作,其中不乏了众多的传世名作。《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外一首“黄州作品”《定**》。

二、赏析诗文:

(一)初读感悟:

词中东坡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请简单概括。

(二)复读精研:

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解读东坡之丰富形象。

1、从容不迫、怡然自适

上片开头不经意间挥写出一个坦荡洒脱的自我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正可谓声情并茂,形神兼得。“穿林打叶”言风雨之盛,但作者置身风雨林莽却偏吟啸徐行, 活现其超逸豪放之致。再用“莫听”、“何妨”突出心境,越发显示出行者悠然自得的情态与不为环境所左右的淡然。词人一落笔就营造出一片恬适自若的心情氛围, 用以统领全篇思绪, 使得情、景、理之间妙合无垠。

2、无拘无束、平易可亲

“竹杖芒鞋”的细节能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郊外出游,一身野服装扮,从一侧面也透露出性喜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另一方面,先生贬谪黄州,仍身兼团练副使之职,如此装扮往来民间,俨然山野达士而无纱帽浊气,潇洒从容却又平易可亲。

骤雨疾袭,先生认为竹杖草鞋行于其间远比乘车骑马来的轻快、利索。事实真的如此吗?竹杖草鞋不会更加拖泥带水吗?“轻”字还可解读出其他含义吗?遥忆得密州时“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何等的意气风发。而今黄州又有什么?“竹杖芒鞋”而已!“轻”既是装扮之轻,亦是心境之轻,无官一身轻啊!

3、泰然处之、安之若素

也正因如今“竹杖芒鞋”,先生胸胆开张啸出“谁怕”。“谁怕”可理解为“怕谁” 的倒装,意谓怕什么。这一反问语势适与前文的“莫听”、“何妨”呼应有致,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坦坦荡荡的胸怀和镇定自持的心胆,由此自然引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 语。

自己一生就是身披蓑衣往来于风雨之中过来的,疾风骤雨而已,还怕什么呢?“任平生”便是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淡然了。“烟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也是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先生一生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生活磨练了先生的意志,“烟雨”早已习以为常。“一蓑烟雨任平生”便是先生不惊恐、不退缩、无所畏惧、处之泰然的精神写照。

4、宠辱皆忘、超乎物外

雨后的春风不免料峭,但正当他酒醒微觉清冷时,夕阳却从山上照下来消解了寒意,仿佛在迎接他的归来。按常人的感觉,雨后斜阳应是一派乐景欢情,但先生却不拘于夕晖送暖,而是回转笔锋,宕开一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显示出先生独特审美取向:“萧瑟处”,便是当初疾风骤雨之地,而今已是“山头斜照却相迎”,自然界是如此风雨瞬息、阴晴不定。假如再返回那里, 不仅风雨没有了, 而且也感觉不到睛朗的阳光。言外之意, 自己依然心宁如故: 当时既不觉得风雨纵横, 现在也不在意夕晖宜人。

晴天也好,雨天亦罢,回首望去,已是无谓。林语堂先生曾云“生命的事一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当先生历经无数人生风雨、走过人生无数“萧索处”后,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 并泯灭。

优乐两忘、宠辱皆忘、超乎物外何其洒脱,何其可贵!结尾这三句言近旨远, 妙语双关。

值得注意的是,该词成于“沙湖道中遇雨”,因一件生活小事而抒发了词人不退不惊、逆且安、处之泰然的旷达心境。这样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的方法(以小见大),值得学习。

(三)高考链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中的重点内容。作为考查热点,学生应予以关注与重视。

1、常见设问方式:

⑴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⑵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⑶某联(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技巧点拨:

⑴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受形象。

⑵抓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丰富形象。

⑶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定格形象。

3、答题步骤:

⑴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⑵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可分点说明)

⑶概括形象意义。

4、小试身手(2014年,江西卷):

请运用上面所学方法技巧,简要概括下面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释: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都是海南 黎族人,是作者在当地的好友。②翁:苏轼自称

(四)再读探究:

后世文人墨客对于结尾三句的含义多有不同解析。有人认为想要做到在政治上、人 生上宠辱皆忘,先生选择的做法就是“归去”。在入世与出世的抉择上,东坡先生是否

选择了出世呢?你认为先生的“归去”是否与陶渊明的躬耕归隐一样呢?

先生一生都在仕途上,从不犹豫、从未远离!

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苏轼,也始终未泯灭治国安邦、“致君尧舜”、“尊主”、“泽民”的政治理想。他停留过的每一站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在凤翔,修改衙规,为民造福;在杭州,修复六井,疏浚西湖;在密州,为民请命,抗击蝗灾;在徐州,身先士卒,奋战在抗洪前线;在黄州,拯救弃婴,摒弃恶俗;在岭南,身体抱恙,关心民生疾苦;在琼州,鼓励黎民发展农业,充当文化使者。东坡一生,始终未脱离仕途,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一直影响着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苏轼的其他词作也直接反映了先生忠君济世的鸿愿。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尽管他在诗词中出现“归去”一词,流露出希望自己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山田,但事实上他从没有“退隐”,一直终老未践。他说:“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真的是如他所说的是因为世事缠绵而无暇归隐山田吗?不是。陶渊明诸人依靠自然来消解人生的挫折,消解人生的不如意。而苏轼却可以不必借助于自然来消解,即以恬适豁达的心境应对一切外物, 风雨阴晴概不萦怀, 暗示自身无论处境逆、顺都泰然自若, 在变化多端的仕宦人生道路上无往不适。

晚年他在七绝《独觉》中索性去掉“归去”二字, 径直道:“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年逾六旬之身远徙海南尚能不改素志, 这当然不是消极出世者所能做到的。换言之, 苏轼对于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执着于人生、超然于物外!

三、课堂小结: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东坡,让我们看到一种醒醉全无,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面对政治祸难,东坡总能看的远,放的下,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定**》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苏轼 定** 第7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苏轼诗词鉴赏 第8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有一篇为《苏轼词两首》,其中一首为《定风波》。此词是作者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词作本身在字词方面很浅显,诗歌篇幅又很短;从学情来看,学生对作者苏轼比较了解,对其思想情感也比较确定;再加上作者在前面的小序中,将写作缘由写得很清晰,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困难。而这却让很多教师苦恼万分。因为教师均知此词好,却不知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出广度?如何教出深度?

在此词的教学上,老师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都是集中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要求读出文字背后的乐观和豁达。而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何去理解作者的乐观,他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这个目标的设计就将此词带到了苏轼的整个人生中,将此作品放入苏轼的整个作品中去审视。在课堂上,我运用下列手段,将此短词教得更有深度和广度。

一、交流个人体验,比较感受

在导入阶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评价苏轼,意欲让学生将自己了解的苏轼说出来,由此来探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程度,也为中心目标做铺垫。

学生1:苏轼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诗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学生2:苏轼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可知其对亡妻的深情;在《水调歌头》中可知对其弟的感情;他还有好多像佛印一样的好朋友吟诗作对,互相唱和,可见其对朋友也有情有义。

……

在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苏轼的理解都阐述完之后,我展示了自己最欣赏的评价。林语堂曾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无可救药,贬词褒用,可见其乐观豁达已经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难道苏轼天生就是一个乐天派吗?他与鲁迅笔下的阿Q的乐观又是否一样呢?

通过不同学生、老师、林语堂等不同的人的评价,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丰富知识,也不断产生疑问,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入到文本的学习。我们获得经验感受的方式还是来自于阅读,来自于作者的文字。

二、深入文字背后,挖掘内涵

这首词是典型的借事抒怀的诗歌,有许多叙事的成分,因此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可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由此评价,可见此词必有可读之处,必须要深读,读出“曲笔”中的“深意”。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将苏轼的豁达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不多的抒情性文字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挖掘内涵,读出其深意。

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莫听”、“穿”、“何妨”、“轻”等文字之后,自然而然地将目光集中于上阕的核心,充满抒情色彩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苏轼的诗歌可谓字字珠玑,“一蓑烟雨任平生”很明显并非只是指向于今天所遇之事,由“任平生”可知,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1:我的理解是,苏轼愿意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个“任”字,写出了自己的洒脱,风雨则预示着前路的艰辛,可见苏轼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的准备。

生2:我认为苏轼有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回归自然,回归山林之意。自然界的环境无论怎样恶劣,也比官场干净,更加舒适。

学生的理解互为补充,能够有不同的理解,又能自圆其说。下阕同样有一句具有抒情色彩的点睛之笔值得同学们深深玩味———“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这是一种在困难之后的释放。天已放晴了,回顾途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司空见惯;宦途中风雨的袭来,虽难以预料,却也总有晴朗的一天吧。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苏轼的感受应该更上一层,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困难来也罢,走也好,作者都坦然面对。

师:这种境界确实是很难企及的,在困难面前的坚守更多的是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但是如果你不以此为目标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支撑着你度过黑暗呢?苏轼为何会有如此淡然的心态?他的这种豁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豁达了。

三、引入背景材料,拓宽视野

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已经很充分了,也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出了苏轼不一般的豁达和乐观。但是与我设置的教学目标相比,这仅仅还是个开始。苏轼的这种乐观豁达与阿Q有何不同?他的性格是怎样炼成的?我打算引入有针对性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不同。

教师展示了苏轼被贬谪路径图。苏轼从出生、生活、为官,一共经历了十七州,远至儋州,偏如定州,其中有很多个州府处于蛮荒之地,这对苏轼的身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纵观苏轼的一生,起伏不定,经历了诸多磨难。而其中黄州是苏轼一生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地方。那是一个荒僻之地,也是一个苏轼经历了无数次情感战斗的地方。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在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在此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苏轼的乐观豁达真正的历练之地正是黄州,就像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淬炼一般,让他脱胎换骨,在精神层次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此处我引入一首诗作为比较:

狱中寄弟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是苏轼很少见的充满悲情的诗作。因“乌台诗案”被捕后,苏轼曾多次想到自杀。在坐船去汴京途中,曾想跳湖自杀;在狱中也曾想了此一生。此诗便是佐证。在以后的贬谪生涯,起伏人生中,苏轼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为何能乐观面对呢?这就不得不重新审视黄州之于苏轼的意义。

师: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对苏轼而言,黄州意味着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将学生的观点筛选并总结为:

“黄州”=苦难+坚毅+乐观+成熟……

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艰难、困苦,也有特别低潮,在这些时候怎么办?我们看看东坡是怎么办的?后人往往说东坡性格中有一个特点是“乐观”、“豁达”,看得破,想得开。而我认为,东坡的乐观的实际上是他行为的表面现象,他最核心的精神是坚毅,是一次又一次与困难的战斗。

四、引入其他作品,印证观点

在学习和欣赏苏轼作品时,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疑惑:苏轼似乎一次次陷入迷惘、悲伤,又一次次从中跳脱出来,他不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吗?为何会如此?

这个疑问也恰恰印证了我们的观点。苏轼的乐观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坚忍,是一次又一次与自己情感的斗争。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作品作为印证。我做了部分展示: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五、综合所学知识,实践运用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题,综合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

下列诗句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根据其情感变化经历,猜测以下诗句写作的先后顺序。

①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答: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苏轼在黄州正是经历了前期的失意自伤,忧愁苦闷;中期的纠结;后期的乐观向上,洒脱旷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曾引起了诸多名家的争议:其中情感,是一种消极情怀还是一种释怀。不过正是这种争鸣,也恰好反映了苏轼当时的内心的复杂,作为过渡期的心理写照,再合适不过了。

定**苏轼诗词鉴赏

定**苏轼诗词鉴赏(精选8篇)定**苏轼诗词鉴赏 第1篇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莫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