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子音乐制作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电子音乐制作范文(精选12篇)

电子音乐制作 第1篇

一、早期的电子音乐制作

电子音乐制作得以出现的很重要的一点技术支持就在于录音技术的发明, 《地铁练习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首电子音乐制作作品, 它的出现是世界电子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电子音乐制作经历了主要的三个阶段, 而在电子音乐制作出现的早期, 由于技术水平还不够完善,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音乐的发展, 在对声音进行录制的时候只能靠铝箔盘来进行。电子音乐的创始者费舍尔和皮埃尔合作创作出的《为一个人的交响乐》是具体音乐时代的代表作品, 它实现了声音材料的进一步扩展, 并通过铝箔盘加速的方法使人声形成了真声、超高、高频等的转变, 使作品更加富有美感, 为未来电子音乐制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磁带化时期的电子音乐制作

磁带化时期的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相较于早期的具体音乐, 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切的进步都要依托于磁带录音技术的出现, 它主要是用磁带对音乐进行录音, 进而实现音乐的制作。另外, 这个时期的电子音乐制作不仅实现了具体音乐时期的技术路线, 而且能够围绕声音进行技术处理。由于磁带音乐对声音信号的记录是通过磁带完成的, 就使得它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二十世纪中期, 在电子音乐制作中还出现了电子震荡器、滤波器和调制器等设备, 这些设施的良好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滤波器能够对声音任意部位的音频进行强化或减弱处理。20世纪70年代末期还出现了电子合成器, 它能够把震荡器、调制器、滤波器等设备结合在一起, 从而简化了设备设施, 简化了中间环节, 实现了技术的良好应用。

三、电子音乐制作演进的新趋势

伴随着数字设备的进一步应用, 数字化信息、计算机、网络都对电子音乐领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新时代下的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主要是依托数字录音带, 以数字的方式来记录声音, 其速度和单位时间内扫描的次数更大, 声音也更加清晰真实。计算机电子音乐制作时代也出现了很多新技术, ADAT八轨数字录音带就是此时记录声音的新办法, 它不仅能够实现DAT录制两轨声音信号的特点, 还能够记录八种不同的声部, 从而保证音乐质量更加优质, 并减少中间的繁杂环节。另外, 数字调音台的出现也进一步改进了原有的调音功能, 实现了数字化模拟, 与此同时, 它还能够记录不同声轨的被控制数据, 发挥自身的巨大优势, 方便了电子音乐制作的合成与录音, 提升了制作水平。电子音乐制作时期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技术就是计算机音频工作站, 它能够实现声音的直接录制, 并利用软件统一音乐的动态范围, 用鼠标操作来实现硬件设备的软件化。

到二十世纪后期, 只用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实现电子音乐制作的全过程, 美国波兰斯基的作品《安娜》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是其中的代表, 其制作过程中的声音循环、原声变化、拉长工作等技术都是这样完成的。此外, C—Sound软件也能够帮助音乐家进行作曲和电子音乐制作, 它主要是依据声学原理进行的合成, 技术设备类似于电子震荡器的功能。所以说, 把计算机应用到电子音乐制作中来, 能够协调各设施之间的关系, 从而简便工作流程, 并提高音乐的制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思军.电子音乐作品制作技术的演进过程及计算机化趋势[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3 (2) .

[2]孙展.具体音乐与电子音乐的相互渗透——电子音响型作品Who's Voice (1998) 的制作札记[A].影视科技论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电视科技学会, 2002:68-13.

[3]郭玮璇.电子音乐与“第五媒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电子音乐[J].东京文学, 2012 (3) .

电子音乐制作 第2篇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科技手段与日益繁荣的文化艺术相互辉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冲撞,产生了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赞叹不绝,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现象,就音乐领域来讲:电子音乐、合成器音乐、数字音乐、MIDI音乐、网络音乐、MP3音乐、彩玲音乐、先锋音乐、具体音乐,序列音乐等等不胜枚举。更多的社会普通受众是置身于千变万化的当代音乐漩涡中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百般困惑――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电子音乐与数字音乐的发展历程作一综述,对其差异作一比较,使大家能够拨开迷雾见晴天,更加清楚的认识与鉴赏当代音乐潮流。电子音乐通常是指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手段生成及处理加工创作的音乐,它是结合了各种电子设备,电子音色、电子音响素材进行有机整合制作的新的音乐类别。它可以通过模仿复制现有的传统乐器的音色,也可以通过电子手段产生全新的,区别于所有传统乐器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音乐音色。

电子音乐的产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结晶,是对传统音乐概念的一场革命,也是音乐文化艺术结合电子科技手段的一次大进步、大发展。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同时也带动着电子音乐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技术理念和创作风格。回顾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制作技术的不同演进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西方音乐文化在经历了宗教音乐时期,古典音乐时期,浪漫派音乐时期,民族乐派时期,印象派音乐时期后,调性音乐正被逐步瓦解,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音乐逐步产生。

这一时期,受结构主义影响的序列音乐思潮开始盛行,因为传统乐器的声音已经定型,新音色的发掘受到自然乐器物理属性的限制,一些序列主义作曲家为了寻找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音响效果,把目光投向了刚刚产生的电子科技领域,他们敏感地认识到,通过电子合成声音的技术可以突破序列作曲技法在传统乐器演奏技巧、传统乐器物理声学中所受的制约,可以将序列结构音乐发展到声音的所有细微部分。他们将电子技术产生的声音视为新的音乐载体和理想的音乐媒介。

不过,这一时期的电子设备和技术都非常简陋,电声元器件如:正弦波和锯齿波震荡发生放大器刚刚出现。作曲家只能通过早期简单的电子振荡器拓展音色,通过铝箔盘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声音信号,先是进行简单的声音再现、重复、剪接和拼贴。继而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地通过磁带处理和电子调制等手段创作音乐。故而也有人把它称为电子音乐的具体音乐时期。

当时法国国家电台的无线电工程师舍费尔有一首世界首播的音乐作品《具体音乐》他把火车的鸣笛声、雷鸣声、刮风声、鸟鸣声、动物叫声等等音响预先录制好、再加以编排,剪辑、拼凑处理并在1948年10月通过巴黎电台广播了这部作品,史称为首次公开演出不由人来演奏的音乐。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音乐事件,它标志着电子音乐真正诞生了。

从具体音乐到磁带音乐:磁带音乐崭露头角

从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模拟录音技术的的革命性发展使得电子音乐作曲家们拥有了更为得力的电子设备工具。逐渐形成了以磁带录音机技术发展为核心,连接调音台、电子效果器、电子振荡器、电子压缩器、电子采样器等硬件电子设备的制作平台。

这一阶段的潮流先导主要围绕着音乐文化思潮自由和电子科技相对发达的`法国和德国。其中,法国电子音乐流派的奠基人是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他在法国巴黎电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拥有当时国际顶尖级的电子设备器材与创作环境,吸引了各国众多的电子音乐作曲家来此工作和实验。

1951年,身为作曲家的艾默特(herbert Eimert)在当时的西德克隆电台也建立了庞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随后,50年代中后期,其他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电子音乐实验室。意大利的贝利奥,美国的乌纱切夫斯基,法国的瓦列兹等等音乐大师都在电子音乐领域有许多出色的代表作品。这一阶段的音乐创作有的大量使用从自然界采集的各种声音,如城市的工业噪声、乡村的自然风貌、各种生活场景的模拟,从而在有音高的声音和纯粹自然界的音响结合与叠变中达到自己表现和丰富音乐的目的,有的通过电子振荡器产生没有泛音的正弦波,然后通过电子滤波器、电子加速器或电子调制器进行声音修改,强调乐音与噪音的平衡,表现复杂的人文情怀。只是这一时期的电子音乐作品还主要局限在专业作曲家的创作范畴内,在社会音乐传播中并没有广泛应用。作曲技术手段也主要依赖于磁带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电子音乐的磁带音乐时期。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电子音乐作品不用谱表记录,只是保存在磁带上。少数的记谱也是普通音乐人难以看懂的。例如:著名的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练习曲》在音高和音色的部分,标分从100直到17.200hz。乐曲中使用的音高是从一个分成81级的音阶中选出的,其音程的比率是一个不变的25%hz,又根据各个音高构成193个混合音,粗横线条表示第一个混合音响的频率,其上又增加另一叠置的混合声响,此页中间两条横线表示声响的时值,时值是按照磁带运行每毫米的具体速度计算的。底部的三角形是用分贝标明的音量。为了这一乐曲的“演出”,首先要把作为基础材料的193个混合音响录制到一条磁带上,这就是“键盘”。最后再通过播放录音将乐曲演奏出来。

总之,这一时期的电子音乐是储存在磁带上,后来也会转录在唱片上,听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扬声器。这也使得很多听众对这样的音乐会感到很不称心,为了使这种音乐会不单调,有的作曲家和演出主持人在演出中同时加上闪烁的灯光,放映幻灯片或电影以形成一种混合效应的表演。这其实也就是早期多媒体的雏形。

从磁带音乐到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步入生活

从20世纪70年代前后,随着电子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将电子采样器、音序器、效果器、滤波器、调音台、存储器、混音器等众多硬件设备的功能浓缩在一起的技术。人们把它称为电子音乐合成器。

合成器的出现为电子音乐的制作增添了一个无限丰富的声音资源,也使得原先创作电子音乐复杂的硬件操作过程变得十分简单方便,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键盘调用其储存器中的声波模型,组合出成千上万种新的声音,所以,伴随着电子音乐合成器的产生,电子音乐才真正走到大众音乐生活的所有层面中来。

在当时各国的娱乐领域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播电台、爵士乐、摇滚音乐、唱片制作业、严肃音乐等等都有广泛使用,尤其是1982年以后,世界统一了电子音乐的连接标准,开始实施统一的MIDI规格,电子音乐合成器改变了以往需要使用不同的屏蔽电缆连接,用不同的电压来控制乐曲韵律和音程的状况,所有的信息通过一根MIDI接口线就可以自由交换,世界各国不同电子乐器制造厂商的合成器产品也能够交互使用。

进而随着电子合成器的普及,其价格也大幅度降低,人们使用电子音乐合成器就像使用其它普通传统乐器一样方便自如。只不过这一时期的合成器基本上还是由各种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掌握使用。通过一台电子音乐合成器就可以完成大量模仿传统乐器或或制造出各种新乐器音色的工作,它甚至替代了以往从作曲、编曲、配器、演奏、指挥、录音、剪辑、等一系列的音乐生产环节,难怪当时有人忧虑惊呼,传统乐器演奏员要消亡了!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电子音乐的合成器音乐时期。

当时的很多作曲家用一台合成器就可以完成整个电影的配乐工作。比如: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写作了大量电子音乐作品及电影配乐、芭蕾舞音乐等等。他的名字80年代就已经响彻全球,曾因为电影《烈火战车》的作曲配乐而获得奥斯卡音乐奖,曾为世界杯足球赛写作音乐。他的大量电子音乐作品及电影配乐都使用了合成器制作完成,他的电子音乐专辑《中国》里使用的是合成方波音色,以高音区的音型和低音区的音型复合而构成一个主导音型整体,贯穿于音乐的主体部分,其它的各种合成音色,如:合成铃铛、合成沙锤、合成贝斯、合成弦乐、合成类似东方乐器管子音色的各声部有的演奏旋律,有的演奏和声,有的演奏低音,形成了一个巨大宽阔的音响空间,描绘了作者心中富有东方色彩的音乐韵味。这些几乎是传统乐器所难以表现的音乐形象。

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数字音乐方兴未艾

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高速发展的数字计算机技术以个人微机的形式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伴随计算机技术普及的还有号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因特网络技术,至此,各种电子信息可以通过强大的CPU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通过与各种软硬件的结合得以协调实现,并通过因特网迅速传播、普及。在音乐领域中,“计算机音乐”也得以迅速普及。由于当代此类音乐在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以数字运算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包括音乐材料的获取,音乐本体的各个参数的设定和构造,音乐作品的重现和传播等等,又被人们称为“数字音乐”时代。

在数字音乐时代,计算机音乐可以看作是电子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划时代的崭新阶段,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制作平台,几乎使所有的硬件设备都相应的开发了软件产品。强大的CPU中央处理器与各个软件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它不但继承了之前磁带音乐与合成器音乐时期的所有优点,还开创了一系列更加独有的音乐创作方式。它在当代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着牢固的统治地位。我们来看看数字音乐对当今社会音乐生活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在当代音乐生活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价值取向的音乐层面,其一,严肃音乐领域,也有人把它称为学院派音乐类型,在世界范围内,这些专业作曲家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现代科技手段对音乐界的影响。很多作曲家几乎同步的进入到数字音乐时代。

在世界各国绝大多数音乐院校里,都已建立了电子音乐系或相关的专业,他们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类专业音乐创作中,有很多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计算机技术,结合丰富的专业作曲技巧创作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很多音乐概念,比如:传统音乐中的主题材料特征主要体现在诸如: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织体、曲式等方面。

而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们把噪音、音响、空间、色彩的概念也引入到作品主题元素中来,通过音响在音乐不同阶段或层次上前继后续、循环往复、衍展派生、相互关联使其具有控制全曲的结构力作用,赋予音响材料“主题性”的涵义。有的利用音色包络技术(包络是产生有趣音色的重量级杀手)对发音体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其改变,有的通过拉伸、逆行、循环技术、混响、延时、调频、调幅、均衡、放大、缩小声音参数等技术手段使其改变原声的张力,音质、相位、空间布局等等,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数字音乐作品。

在大众通俗音乐传播领域,作曲手段的简易化使每一个会操作电脑的人都能够实现写作音乐的梦想。在人性化的电脑界面上,充满着一个又一个普及性的计算机作曲软件,任何一个人,即使他不识谱,不懂得音乐的基本理论,也可以依靠鼠标,凭感觉在电脑中记录下各种不同的音乐线条,又可以通过各种电子信息传输手段使其广为传播。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在音乐网络传输中起重要作用的MP3技术作一介绍,MPEG技术是一种视频编码的数字压缩格式,早期的VCD光盘传播技术就源于此项技术的发明,从技术上说,在网络迅速普及的后来,由于远程传输速度的需要,以往数字音频的格式由于数字文件太大,已难以满足其网络传输的急速要求。在80年代末,德国人研究发明了一种专门针对音频文件的数字压缩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MPEG Audio Layer 3,简称MP3。以后MP3又通过各国商业公司的包装推广,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由于它在电脑网络中承载着大量的音乐信息传递作用。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就是数字音乐。

其实,就音频数字压缩格式来讲还有很多种,还有WMA、WAV、MP3Pro、ASF、AAC和VQF等,其中WMA格式以64kbps压缩时就能够达CD音质,而生成的文件大小只有相应MP3文件的一半。当然,在数字音乐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也就是MP3、WMA和WAV格式,其它的或为生成文件太大 ,不利于网络传输,或者太小,压缩太剧烈,导致音质损失太多,过多的影响到音乐效果,可听性又不强。

作曲家谭盾的《水乐》和《纸乐》,音乐制作方式非常新颖――乐器就是水和各式各样器皿以及各种质地的纸张和弄纸动作,通过拾音器接收再经由各式各样的数字程序,定量或不定量的自由编辑,再由声学放大展现在听众面前。有人把它归类为行为艺术或者新音乐等等,但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就是一种隐身的与传统概念相不同的数字音乐。

电子音乐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电子音乐 交互 新媒体

电子音乐的初创阶段是具体音乐,具体音乐的中心在法国巴黎,它的创立时间是1948年,代表人物为皮埃尔·舍弗尔、皮埃尔·亨利和吕克·弗拉利。代表作品有《地铁练习曲》(皮埃尔·舍费弗尔)等。具体音乐创立对于电子音乐来讲具有非凡的意义,是革命性的。为后来的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具体音乐创立了全新的音乐创作的理念,改变了音乐创作的方式。过去的创作模式是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写作乐谱和演奏乐谱。具体音乐改变了这一切,它使用自然界存在的“实际”声音来进行音乐创作,改变了过去创作过程中不能听到音响实际效果的方式,直接面对音响本身来创作,扩大了音响的来源空间,扩大了音源的概念。其次,确立了以设备为中心的创作模式,以技术为先导,这也为以后的电子音乐创作创立了固定模式,采用了“人机”的创作模式。第三,独特的音乐传播概念,创立了独特的音乐会的模式,就是“无人演奏”的音乐会,还有就是提出了音乐“空间”的概念。传统音乐的创作,主要是乐谱的写作,作曲家不会考虑“空间”的意义,具体的演奏场地与音乐表现没有太大关系,没有音乐“空间”的概念。而具体音乐的音乐演奏(回放),就是考虑演奏的空间,当然在技术方面也为此种“演奏”提供了保障手段。

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是“磁带音乐”(Tape Music),从20世纪50年代以模拟磁带录音技术制作为中心开始,它有两个创作中心,法国巴黎和德国科隆,并且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代表人物有吕克·弗拉利,弗朗索互·拜勒,卡尔海因慈·斯托克豪森。代表作品有《青年之歌》(斯托克豪森)、《杂交》(吕克·弗拉利)。《复合颤音》(拜勒)等。磁带音乐明确了电子音乐制作的三个重要环节:音乐的产生、处理和传输。而且,法国和德国的流派在创制方面也有差别。在音乐主题内容表现方面,法国较为感性,在声源获得方面,法国派主要来源自然界的真实声音。而德国派的声音来源,主要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另外,德国派的创制群体多为作曲家的参与,所以具备了独特的特点,如对音乐“空间”的概念,并且在音乐创作方面大量实践。

电子音乐的第二次浪潮是电子声学音乐,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并影响至今。电子声学音乐使电子音乐创制趋于更加成熟,它以电子声学为理论和技术基础,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制作电子音乐,它突出的特点是新技术的运用,如电子合成器,计算机,数学技术,突破了具体音乐和磁带音乐的创制形式。使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设备,如模拟调音台、多轨模拟录音机、电子振荡器、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等。成立了专业的电子音乐机构,如INA-GRM、IMEB(国际电子音乐研究所)。代表人物有伊夫﹒马莱克、贝尔纳﹒帕尔梅奇雅尼等。代表作品有《为她的大合唱》(伊夫﹒马莱克)、《创世纪》(帕尔梅奇雅尼)等。

以法国作曲家为主的电子声学音乐创制,它们的声音来源与以前有很大差别,他们采用特别的声音录制方法,来创制不同于以往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后期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充分地继承了传统音乐创作中的理念,把对声音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声音更具表现力。其次,在声音处理环节中,他们也强调个性化,如法国派使用自己研制的工具,如“GRM﹒TOOLS”,如Bandpass(带通)、Comb(梳状滤波)、Delays(延迟)、Doppler(多普勒)、Freeze(冻结)、PitchAccum(音高积聚)、Reason(共振)、Shuffing(搅拌)等处理手法。再次,在电子音乐演出方式方面。他们也极创新性、构建全方位、多声道的演出空间,形成了纯电子音乐、混合式电子音乐的多媒体式电子音乐的三种表现方式。

计算机音乐时期。计算机音乐在技术平台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数字化,前期的模拟技术整体上向数字化转化,它主要利用计算机算法程序为主,来创制电子音乐,而体现出了“软件化”的方式,也是一场技术的革命。计算机强大地处理能力,使创制手法更加多元化,稳定性也大大增强。计算机音乐是“计算机”化的音乐,在电子音乐三个创作环节中,即产生、处理和传输方面,都体现出“计算机”化的。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方式,是“计算机”化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创制者的身份界定为“编程者”,而计算机成为“产生声音”的主体。而且,计算机的音乐由于强大而发展迅速的硬件的支持,使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更趋开放化,自动化智能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在计算机化电子音乐高速发展的今天,其表现方式也得以更加成熟。继承和发展为三种模式:纯粹的计算机音乐、混合式的计算机音乐和新媒体化的交互式为主的计算机音乐。而且第三种模式,甚至有人把它称为电子音乐发展的崭新阶段,从交互媒体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为“跨界姓”、“融合性”和“网格化”,是很有道理的,从此也看出它较强的影响力。新媒体交互式电子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实时性”和“交互性”。所谓实时性,是相对“声音的产生”这个环节而言的,它的声音的产生是在现场的得到的,而不是在工作室中预制的(当然,创制中也有预制的成分,但不是主流的做法)。所谓“交互性”它采用的方式并不是预制的现场演奏,而是将现场演奏(如果有的话)的声音,传输进计算机,通过MaxMSP的处理,与现场演奏的乐器(或者装置发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现场观众听到这两种声音的“混合”,它们存在的方式就是交互。

参考文献:

[1]陈强斌:“感·動新视觉电子音乐会”,《大美术》,2007年。

[2]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吴粤北:“论计算机音乐与计算机作曲”,《计算机世界报》,1996年。

《电子制作》征稿启事 第4篇

新品快报:重点报道仪器仪表的新发展、各类新工具 (包括EDA软件等虚拟工具) 、新型元器件的使用特点、应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欢迎各大电子公司提供资料。 (字数500字左右)

技术动向:以专题综述的方式介绍国内外的前卫技术, 可对当前热点器件、技术、产品或市场进行全面阐述, 并描述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撰文之前望先提供选题与编辑部交流。

制作天地:应为作者本人成功创新作品, 应能够提供制作参数 (关键测试点电压、电流) 、制作资料 (电路图、印制版图) , 重要元器件参数, 产品实物图片, 如为带程序制作项目还需程序流程图, 源程序 (带中文注释) 。特别欢迎有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作品。

每期一做:介绍一个完整的制作项目, 包括产品功能, 原理图, 印制板图, 制作步骤, 重要元器件参数、及代换方法。电路原理分析, 装配调试过程和常见故障分析。文章要配以清晰的产品外观图, 制作中关键步骤图, 要求字数4000-6000, 并提供套件服务。

工具工艺:从实际工作出发, 介绍电子产品开发常用仪器、仪表、工具 (含EDA等虚拟工具) 的使用经验和技巧、典型实战工艺案例等。

机器人制作:介绍常见机器人的制作技巧, 以“项目”为主线, “任务”为模块, 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地引导读者, 重点分析机械和电子的结合控制过程, 给读者以设计思路, 培养读者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竞赛园地:展示学校参加的各种校、省 (市) 、全国各级电子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 介绍获奖项目的设计思路、指导老师的经验和见解、学生的心理历程等。

就业技能: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 制作项目从局部到综合, 力求接近实际工艺标准, 读者跟着学做就可以获得符合工作实际需要或职业认证需要的训练, 完成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制作。

学电子跟我来:通过应用实例在实践中轻松掌握电子电路知识, 让初学者领悟电子技术的神奇, 手牵手地把初学者领进电子制作的大门。

稿件要求:

1.阐述简明、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图表清楚、电路图符合国标。确保内容的正确性, 数据准确。产品要求作者实际制作过。拒绝一稿多投, 严禁抄袭、拼凑。

2.文章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 配以相关的图表, 图表分辨率应不低于300dpi。除需在文中配图外, 还应提供单独的图片, 电路图以原文件形式, 有程序的文章须提供原程序。

3.稿件不论录用与否, 一律不退稿。来稿须写明详细地址、联系人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以E-mail形式的来稿, 邮件标题写明稿件名称, 文章以附件形式发来。

投稿地址:

1.投稿邮箱:ed@ele169.com

2.网站投稿:www.ele169.com

3.手写稿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1号辉煌国际中心1号楼1708室 (100085)

4.传真、咨询电话:010-59713453

《电子制作》约稿函 第5篇

一、杂志介绍

《电子制作》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类优秀期刊,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3571/TN,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5059,邮发代号:82-541。复合影响因子:0.124,综合影响因子:0.043。

由众多资深编辑、专家、教授精心打造,全部为实用知识,摒弃虚浮,使之更符合时代潮流,为各界有识之士提供各类评级投稿平台。本刊欢迎您踊跃投稿,为您提供快捷渠道。

二、栏目设置

所设栏目:信息工程、网络通信、电子科技、数字产业、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科学论坛、科学论坛、科普教育、应用技术、应用技术等。

三、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篇幅在2500~6000 字为宜。

2.来稿格式要规范,请参照本刊网站上“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3.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详细的联系方式,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4.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来稿必复,来稿不退,5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5.本刊对一般来稿直接由编辑人员审阅,疑难重点稿件送交相关专家审阅,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

四、收录情况

新闻出版总署

万方数据库

中国知网

五、联系方式

电话:010-83487914

手机:***

QQ:765221219(注明电子投稿)

投稿信箱:765221219@qq.com(注明电子投稿)

联系人:陈小凤编辑

浅析刘健的电子音乐 第6篇

关键词:刘健 《黑珍珠》 《叶娜》 电子音乐

在云南佤族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古时候,海龙王的女儿与平凡的小伙子相爱了,他们决定厮守终生,但是海龙王极力反对他们的婚事,担心女儿再也不会回到他的身边。于是小伙子将海龙王女儿的声音装在深海的珍珠里送给龙王,这样父王想念女儿的时候可以随时听到女儿的声音。《叶娜》这首作品以海龙王女儿的名字“叶娜”命名,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刘健教授在他的音乐创作道路上以“新民族根源音乐”风格著称,他的主要风格是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融合,保持原始音乐的度特定。《黑珍珠》这张专辑的创作也是如此,能听到佤族人声及独特乐器的演奏,同时也能感受到其相应的音乐形态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在了解到这样一个创作背景后,笔者将按照《应用电子音乐赏析》课程上所学习到的欣赏音乐的层次,对《叶娜》这首作品进行分析。

一、直接感观

旋律简单优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作品里面使用到的原汁原味的佤族乐器也让笔者耳目一新,仿佛佤族人民生活形态就展现在眼前,神秘古老且迷人。乐曲的结构简单却不单一,动静结合,十分有层次感,细节处做得十分细致入微,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的手法十分细腻且富有生命力。整首乐曲欣赏完,时而清纯、时而率真、时而率真、时而迷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身临其境久久不能忘却。

二、结构解析

整首作品时长3分32秒,调式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基本为:A+B+A1+B1+A2+B2的变奏曲式。B段的旋律由女声歌唱,主干音基本为B、E、F、G、C,之后的B1以及B2均由以上旋律变奏而成,揭示了此段材料的主题功能性。旋律古朴,有一种特色三音列的形态是由春四度以及大二度构成的。

《叶娜》在音色方面十分讲究,运用了云南佤族的特色乐器,如木鼓、独弦琴等。整曲音色分析如下:A:0’’——21’’——独弦琴、手鼓、木鼓、线状男声、点状女声、电子音效;B:21’’——46’’, 木鼓、女声、电子音效(pad等);A’:46——1’18’’ ,类似于箫类的管乐、木鼓、独弦琴、电子音效、线状男声;B’:1’18’’——1’43’’,基本同于B;A’’:1’43’’——2’20’’,类似于箫类的管乐、木鼓、独弦琴、电子音效、线状男声、线状女声;B’’:2’20’’——3’32’’,木鼓、女声、电子音效(pad等)。类似于箫类的管乐在A’中首次出现,而在A’’中有加花变奏。佤族人相信万物有靈,“生—死—生”的轮回观,他们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或消亡都与木鼓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木鼓的元素贯穿全曲,成为了整首乐器甚至整张专辑的灵魂。

在音效方面,《叶娜》运用了大量的音效震荡使音乐的情感发生变化。融合性背景层由pad等电子音色构成,加强了不同音色与层次之间的融合性。装饰层填充了手鼓等乐器,使乐曲具有色彩性。低音层是整首乐曲的灵魂,木鼓的母鼓与子鼓音色对比以及特殊的节奏型是乐曲的点睛之笔。

《叶娜》中对于人声音节运用了再处理,可以听到在主唱人声整体采样后有很多以此整体样本为蓝本的片段运用。这如果让演唱者来演唱这些片段是相当有难度的。

三、审美体验

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曲,在中国作曲家的意识里深深扎根,刘健教授也是如此。刘健教授的作品朴素而自然,在他的音乐中完全的反映出他对美学、对自然的崇尚之情。

除了崇尚自然,刘健教授的作品也十分注重音乐韵律,充分发挥电子音乐在空间中的优势,追求独特的韵律之美。

综上所述,《叶娜》这首音乐作品,虽然交叉了各方面的音乐艺术流派,但同样在作品中反应了深厚的中国音乐传统的气息,如中国五声调式、民族乐器、主题连缀的结构以及大面积的采样率。

四、结语

在对《叶娜》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之后,笔者不仅深深为佤族文化所打动,还学习到了电子音乐的创作技巧以及传统作曲的巧妙构思。刘健的作品吸收了民族特色的成分,借鉴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成就了他对音乐的审美,培养了他独特的音乐修养。他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与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相关联,与此同时,也不失当前的时代气息,他创作的音乐自然、淳朴、细腻。他的作品弘扬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也体现了他对音乐的独特鉴赏以及美学精神,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3,(02).

我与电子制作(上) 第7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故事一:我的第一本书

我对电子发生兴趣,开始于80年代的中学时期,当时的科技水平与生活水平都很低,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个台式收音机,再就是机械双铃表和手电筒。都是老爹辛辛苦苦攒钱买的,所以像宝贝一样摆放在供桌上,连碰也不让碰。收音机为什么会说话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问老师老师不讲,问父亲问的急了终于有一天得到回答,说是收音机里有很多小人在讲话唱歌。我就一直以为这是真的。当时的电子书籍和资料又少的可怜,几乎见不到。不像现在的互联网,百度一下一大堆,什么都有。我甚至连本像样的参考书也没有。中学物理课本的电学部分早在新书发下来的一星期内就读完了。还觉得不过瘾呀,老想知道收音机是怎样发声的,因此也总想把那台收音机拆开看看。可是父亲死活不让,并且看的很紧,生怕把收音机弄坏了。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在同学那里发现《初级晶体管收音机》这本书,可是他不向外借也不给看。直到临近期末考试时,他竟意外地把书给我了(用一本很好的辅导书交换)。但这本书还是看不了,因为临近中考,一边要做大量的复习题,一边老师查的很严(所有的课外书都不让看,见了就没收)。就这样这本书放入书包,心里却老是惦记着,时不时掏出来瞟上几眼就马上放回去。只到考试结束时在家等通知,才真正看到里面的内容。这本书至今没能还给他,一直收藏到现在。它使我初步了解了晶体管、元器件、电路符号和收音机电路的知识,甚至还萌发了自己组装的念头,但由于找不到元件,终究只是想法而已。也不知道书中的元器件实际是啥样子,哪里可以找得到,但收音机的原理已经搞清楚了,里面有小人是假的。

与朋友交流也是学习故事二:第一次焊接

通过看书上才知道,电烙铁是电子制作的重要工具,要焊接就需要烙铁。电烙铁是什么样子没见过,因此特别想看看,并且很想得到一把。终于有机会了,有个同学家的袖珍收音机坏了,没有声音,指示灯亮,电池是新的。村里镇上不能维修,听说我懂(因为那本书),所用拿给我看看能修不。我一口答应下来,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因为是第一次拆电器,小心翼翼地拧螺丝、下后盖费不少时间,终于看到一小块电路板,上面密密麻麻的元器件,懵了!和书上不一样。怎么办?既然打开了就彻底看看吧,再将电路板固定螺丝拆掉翻开线路板。哦,原来是小喇叭的一根线掉了。没有烙铁怎么连接啊,用火烙铁!找一根粗铁条放在火上烧,烧成红的后拿起来对准线路板按下去,“嗞~~~”笨手笨脚的最后终于有声音了,手上也起了几个泡,但是心里感觉挺美!仔细观看电路板:这是电阻、电容、三极管、双联,2AP9。第二天同学就来了,我故意说还没整好,有元件脱焊了没有烙铁不能焊接,其实想多留几天仔细看看,他竟然第二天就找了个电烙铁过来。这可是把真正的电烙铁!烙铁头上还有个坑,里面沾满焊锡,焊线头只一下就好了。同学无意中说电烙铁才3块钱,复兴路那有卖的。我把收音机还他了,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因为第二天我就按他提供的地址,得到了一把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电烙铁,还找到了卖电子元件的地方。

敢于动手,勤于思考故事三:第一次改造电路

村大队的喇叭一直在哇哇的喊,当时觉得那个声音好大好神奇。家里的那个台式收音机也是,它是交直流供电的,音量开到头声音很响。老爸一直说里面有好多小人,这时我不信了,呵呵。我已经知道了收音机原理,收音机里面是电路板、电子元件和喇叭,是里面的喇叭在播放声音。可是我对那种超强悍的声音还是感觉神奇。预谋了好久,决定对它下手。老爸看管的没以前严了,以前我往收音机前一站他就过来。有一次偷听到家里有重要事情,第二天都出去只剩下我一人,心中暗喜。他们刚出门我就把收音机的外壳打开了,终于看到了里面的东西,哈!好大的喇叭电阻也好大,绿色的是带字标的那种,还有电容器、二极管、三极管花花绿绿的好大一片,还真像一大堆小人。其实收音机已经有故障了,老爸还不让动。先找损坏的原因吧,交流电可以电池不行,是直流供电部分的问题。原来是一节干电池漏液腐蚀负极的弹簧,造成接触不良,把弹簧打磨处理后就好了。回头再仔细看那些元器件,这是音量电位器,好大的个头,它是可变化阻值的电阻,与初中物理试验的变阻箱以及袖珍收音机里的小电位器,原理相同但外形不一样。通过调整电位器阻值,控制后级功放的电流和电压来控制音量的大小。喇叭口径很大功率是5瓦的,与袖珍机的0.25W没法比,喇叭大声音就响亮。末级功放也不一样,是两个3DD的大金属功放管,推挽式输出的。突然想到村大队的扩音器和广播喇叭,也应该是这个原理,只是喇叭更大功放更强,所以声音就更响。不过还不清楚人的声音咋变成广播声音的,当时也不知道有麦克风和话筒。想起书里说扬声器可以将电变成声音,也可以将声音换成电信号。我有个0.25w的小喇叭,如果用它来转换声音,再用收音机的功放级放大,这不就变成扩大器了吗,于是就决定马上试试。万一把收音机弄坏了咋办?大不了再挨一阵训了。于是就将这个0.25w的小喇叭串接到电位器的输人端,对着小喇叭喊“哇~哇~哇~”。啊,收音机里竟然发出我的声音。把音量调到头,声音震耳欲聋,靠,“扩大器”。我决定让老爸也惊讶一回,找了两根线将小喇叭连接到旁边的房间里,台式收音机仍然在桌上(不敢动),我在旁边对着小喇叭讲话。老爸一进门,立刻惊呆了,对着收音机瞅歪着脑袋老半天没吭声。收音机也修好了,从此他也不干涉我了。这以后时间里,我修理了大量的收音机,袖珍的、卧式的、台式的和立式的,各式各样的,后来竟然还有大队的扩音器,再后来有了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和彩电。都是先从拆自己的入手,然后修亲戚朋友和邻居的,家电维修使我积累了电路经验和丰富了元器件知识。但是,在我心里始终还是喜欢电子制作的。

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故事四:第一个产品

修理家电多了常去市里的电子市场,手里也有了元器件,就想做电路。电子市场经营都是维修件,好多元件没有只能邮购,耗费时间和金钱。邮回来的东西有时还不能用,因此总考虑电路中的元件能不能用其它所代换,看到新鲜的电路也总想自己试着做。有一次到城里亲戚家串门,看到每户门上都有门铃而我们那里就见不到。农村的院子大,有时进来人不知道,于是就想自己一个做。书上的门铃电路好多,音乐集成电路既好用又简单,于是就从萧山邮购了十多片,等了十几天总算收到了。后来考虑到如果弄个按钮啥的安装到门上,农村人老土不识得不一定会去按,于是打算弄个自动门铃,不用手按一推门就响。邮回来的压电陶瓷片原来是用来发声的,接上去后发现声音太小,像蚊子哼哼。去掉它后加了个9013放大,并改用收音机的喇叭发声,这下可以了。喇叭是收音机上拆的,音乐片焊好电池接上放在小盒子里,触发端引出来。书中说压电陶瓷片也可以声电转换,拆下来的陶瓷片正好用来作震动传感器。当有人推门时发生震动,压电陶瓷把震动信号变成电信号,触发门铃播放音乐。当接上压电陶瓷片试验时却发现灵敏度不够,又加了一个三极管的放大。有个10M电阻好难找,没办法只得用了n多电阻串联并联才搞定。将陶瓷片粘到大门上将外壳固定好,然后手拿一本书等第一个客人上门。过一段时间后,终于听见了门响,伴随着一阵音乐声响起,成功了!成功了!赶紧跑出去看,却发现一位邻居大嫂愣在门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眼睛和嘴巴大大的,然后一溜烟转身跑了。后来才知道她是来串门的,可能吓着她了,因此好长时间也没看到她。失败的制作!我因此得出结论:设计产品必须符合实际生活需求和人的习惯,不然就只能把它拆掉了。

不懂无线电管理条例故事五:“洞1洞1你在哪里”

高二辍学后开始打工,兼给家里和街坊邻居修理电器。这时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经济来源。还结识了镇子上几个有同样爱好的小友。那段时间对无线通信特别感兴趣,几个人整天在一起讨论电路,翻资料,找图纸,拆元件,焊板子。一起焊接一起调试。单管的、晶振的、带功放的、调频的、调幅的、焊了拆拆了又焊,开始是FM,调频做烂了就做对讲机和电台。电路板刻工越来越好,电路越做越稳,距离也越走越远。有一次在调试时竟收到日本人的电台信号,还有一次在发射中竟收到“刑警,刑警,北边有干扰!”的声音。一次无意中发现,有个市内对讲机的差转频率可以拨打外线电话。当时电话机还不普及,个人安装不起,大多都是单位的。那个对讲机差转台要输入6位密码才能打。于是就一起设计组装了一块解码板,用数码管显示密码一下解开了。后来自己架设了无线差转台,我们几个人手一台对讲机,一天到晚拼命的喊“洞1洞1你在哪里”,“洞拐洞拐我到市里了”。电源、充电、振荡、放大、发射和接收,全部都是自己动手,甚至连拉杆天线也是自制的。在一次调试发射时,将震荡线圈放一个磁芯,自制偶极天线,发射距离竟然大幅度增加。用录音机播放音乐磁带,手持接收机出门,一边调一边走一边喊,距离越走越远,突然间信号中断了,怎么回事呢,纳着闷往家跑。一进家门就惊呆了,院子里站着好几个陌生人(无线电管理的),门口还停着一部带屏蔽网的吉普车。最后当场被教育了还不算,机器也被没收了,还有同伴的电台。打那之后才知道还有无线电管理。

原理与变通

很多同学在制作电路中,一拿掉电路图,就马上按图中找元件焊电路板。这是不对的,很容易使电路制作失败。不是调试不成功、效果不理想,就是一通电就烧毁元件、或因找不到合适元件而搁置。因此,制作时不要急着焊板子,一定先要分析透电路,搞懂电路工作原理,还要知道每一个元件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把电路分析透了看懂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试和元件代换也就顺理成章了。图3是最简单的FM调频单管发射电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先看电路图很简单,典型的单管振荡电路。虽然仅用了9个元器件,但每个人的制作效果却不一样。很多同学竟然作不成。有找不到合适的元件的,有装好后不发射的,有的一通电管子就烧了,还有的发射频率漂移不稳,有的发射距离短。在这个单管发射电路中,L和C3决定振荡发射频率,C4决定带宽,R1偏置调发射电流,VT1要用中功率发射管,C1为信号耦合,C2、C5信号反馈退通路,电源、天线、R1和VT1决定发射距离。知道了这些,就很容易成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电路板要用树脂板,振荡线圈不要用热熔胶要用蜡封固,调线圈用无感改锥。通电试验前要先接天线,否则容易烧发射管。

发射管可以用9018、3DG12等,用040功率大些,如果没有可以用质量好的C8050替代。其实好多电视机视放管也可以用,这一类管子有很多型号。偏置电阻范围在6.2~10K之间,阻值小,发射电流和功率大。

C4调带宽,容值大,容易调试但有谐波,容量小,带宽窄谐波少频率相对稳定,但不容易捕捉到信号。容值一般在3~20P之间。震荡线圈用漆包线绕着,可以加入磁芯增加0值,稳定发射频率增加发射距离。

发射天线很关键,尽量靠近电源固定,引线要短可直接固定在电路板上,PCB要大面积覆铜。好处是不容易跑频距离增加,不然手一碰就收不到频率。

电源一定要用7806稳压,使用镍镉充电电池效果更好。

C5瓷片电容不能省,不然电路不稳定或不起振。

只有原理通了,每一个元件在电路中作用知道了,取值和调整就简单了,调试制作电路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电子制作淘宝小铺 第8篇

555集成电路实验

制作难度:★★

基本配置:58元/套

本套件列举了555芯片60种比较典型的应用实例,以插接的方式在一块13〇线的面包板上来完成实验。器件包括电阻包、电容包、综合元件包、喇叭、电池盒、5根单股镀锡导线、剥线钳、镊子、一字改锥,以及配套指导手册1本(含1DVD ).用户通过自己动手组装搭接这些实验电路, 可以更加清晰、快捷的了解555集成电路的特性,掌握电路的应用方法。

笔筒造型无线门铃

制作难度:★★

全套散件:25元/套

无线遥控门铃分为两部分,发射部分为安装在门上的发射器,接收部分放在自己的书桌上,做成笔筒造型,套件PCB板元件布局规整,便于焊接、调试。特别适合大中专、职校院校等学生实习组装。

制作过程请见2012年5期第70页。

数字万年历

制作难度:★★

全套散件:58元/套

数字万年历套件,采用专门的单片机控制,数码管显示,年/月/曰, 时/分/秒,同时显示农历(含外壳)。比较适合电子爱好者自己动手组装。您也可以自己编程,显示不一样的效果o

作过程详见2012年6期第71页。

F30-5调频无线对讲机套件

制作难度:★★★★

全套散件:150元/套

工作频率为29.6MHz,单一频点,发射部分采用分立元件,4级推动,额定发射功率3W?接收使用两只场效应管做高放,MC3361做中放,二次变频,灵敏度约1 u V,具有静矂功能。使用8节5号电池,橡胶天线,通活距离卜3公里。散件配有详细装调说明书及使用说明书。本制作难度稍高,需要有较高的装配技能经验,需要使用示波器频率计、场强仪等。

制作过程请见2012年8期第61页。

高性能移相式短波单边带收发信机

制作难度:★★★

全套散件:

1200元/套(基本型)

1500元/套(豪华型)

收发信机套件具有全HF频段,内置自动电楗,多段语音录放呼叫器,电脑CAT控制功率、驻波、电压指示,I/O信号输出,可外接功放等性能它采用“大套件”形式,阻容等贴片元件均已由工厂贴焊好,爱好者们需要安装的仅是少数大元件的焊接组装,大大降低了制作组装的难度和工作量。

基本型:包含整机的五块PCB板以及所有的元件和连接排线、开孔丝印好的铝合金拉丝机箱(包含脚撑和内置喇叭)、含保险管的电源线(约1米多长),不含手持话筒。

豪华型: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内置VM语音录放板选件,并配备手持话筒,配备外接键控盒KB1,内置SE选件。

详细性能、电路原理详见2012年第8期57页,详细焊接组装过程详见2012年第9期22页。

购买方式:

1.电子制作淘宝店:http://elediy.taobao.com

2.读者服务部:咨询电活:010"59741650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1号楼1708室(100085 ) 邮费:20元

日常电子的发烧制作 第9篇

一、手机增加NFC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 手机的功能也是越来越全面了, 从刚开始的只是打打电话, 发发短信, 到现在的集合了导航、游戏机、相机、电影播放器、音乐播放器等等于一体的高科技电子产品, 所以手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变的就更加重要了。可如果把一些卡也集合到其中, 那我们外出就只要带个手机就好了, 变得是越来越方便了。现在越来越流行手机刷卡、手机钱包的概念了, 很多地方的手机用户都可以通过更换带有RFID芯片的SIM卡让你的手机拥有RFID功能。但是这样还是有很多问题, 由于是有源卡因此必须在手机有电的情况下使用, 否则该卡机器无法读取。那么就自己动手DIY一个, 让你的手机也可以内置各种卡片!随手挥一挥手机就能刷卡搭地铁是不是很拉风呢?

首先用手电筒在卡片下面找出芯片的位置, 用记号笔画出芯片的大概位置, 切记要画大一点万一不小心剪刀芯片就得不偿失了。确定好了芯片位置后, 就用剪刀把刚才画好的区域剪下来。用镊子夹住刚才剪下来的那部分, 用打火机烧软覆盖在芯片上面的塑料。芯片被成功取出后, 再用电烙铁把事先准备好的线圈和芯片焊接在一起, 焊接好以后最好能找个地方测试下我们山寨的芯片是否可用, 比如公交卡就去地铁站去查询余额。把需要改装的手机后盖打开, 将刚才焊接完毕芯片放在手机后盖里面, 摆好位置盖上后盖, 再去地铁站测试下是否能感应到手机里面的卡片, 如果不行可以多换换芯片和线圈的位置或者使用防磁性贴试试。

二、旋转LED显示时钟的巧用

LED旋转钟的显示是利用视觉暂留设计制作的, 新开发的一种旋转式LED显示屏。物体在快速旋转运动时,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 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我们在电路板上安装了16个LED发光器件, 各LED发光管等间距排位一条直线, 随着旋转速度的加快, 在计算机软件精确的时序控制下, 不断扫描出预设的文字、图案等。我们设定我们的眼睛的暂留时间是0.4秒, 如果我们的16个LED旋转一周的时间快过0.4秒, 那么我们看到的图像就是这一列LED在各个位置显示的图像的叠加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累加的图像效果了。

新型LED显示电子时钟的产生更会带来更多方便, 现在的发展方向以实用型, 方便型, 美观型, 精巧型为主。LED显示电子时钟作为电子类小设计不仅是市场上的宠儿, 现在更出现了不少它相关的巧用。将LED显示电子时钟进行高度浓缩、做小, 完全可以作为新型的手表, 这种手表价格低, 如果加上适当的外形设计, 那一定会风靡市场的。LED显示电子时钟能做小, 当然也能做大, 可以作为公园音乐喷泉的底座。该底座要低于平地, 让游客可以俯视看到时钟。时钟的光线和音乐喷泉结合, 既有视觉效果又有听觉效果, 而且还节约了空间, 美化了公园, 也方便了游客看时间。

成品效果图如下:

参考文献

[1]王天曦, 李鸿儒, 王豫明.电子技术工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吴建平.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电子音乐制作 第10篇

显然, 如果能将各种演奏法整合在同一个轨道中, 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即将通过案例去展示这种想法的可行性。下面先简略介绍弦乐音源中的各种奏法, 然后再介绍两种具体的实践方式。

一、弦乐音源中的演奏法

MIDI制作技术发展至今, 数字弦乐音源基本都是按照交响乐队中弦乐组的各种奏法进行分别采样的了。交响乐队可以演奏出的弦乐音响, 当今的弦乐音源基本都可以实现。当然, 一些很少使用的奏法尚没有音源厂商进行开发, 例如弓杆演奏 (Col legno tratto) 、弓杆敲击 (Col legno battuto) 、拎弦拨奏和指甲拨奏 (Snap or Fingernail Pizzicato) 等。

弦乐音源中的标记, 和交响乐队使用的弦乐标记略有区别。例如, 弦乐音源中有个很常见的奏法——持续音 (Sustain) , 这个标记在传统弦乐的记谱中是没有的。传统弦乐记谱中有连弓 (Legato) 奏法, 弦乐音源中也有连弓奏法, 但是该奏法和持续音奏法略有区别:连弓奏法只能演奏单旋律, 而持续音奏法不仅可以演奏单旋律, 还可以演奏双音或更多的音。在演奏谱例1的旋律时, 自然可以选择连弓奏法;但如果该声部需要分奏 (Division) , 如谱例2, 则只能选择持续音奏法, 否则音响会出现错误。

当前, 可用的弦乐音源很多, 常见的有LA Scoring Strings、Orchestral Tools Berlin Strings、Cinematic Strings Pro等。本文是以LA Scoring Strings为例对弦乐奏法设置技巧进行探究的, 其他弦乐音源这方面的设置方法与LA Scoring Strings大同小异, 可以参照本文介绍的方法灵活运用。

LA Scoring Strings简写为Lass, 至今出过两个版本, , 较新的版本为LA Scoring Strings 2, 即Lass 2, 它在Kon--takt①中的显示效果如图1。

Lass 2对弦乐组的小提琴Ⅰ (Vlns②) 、小提琴Ⅱ (VlnsⅡ) 、中提琴 (Vlas) 、大提琴 (Cellos) 和低音提琴 (Basses) 分别进行采样制作, 其样本包括了弦乐常用的大多数奏法。该音源的一级目录共有11个文件夹, 含演奏法9个、③特殊效果1个、补充文件1个。该音源的音色库④ (二级目录) 将这9种奏法按照传统弦乐的5个声部进行了分别采样, 其中有的奏法还对首席独奏进行了单独采样。

在Lass 2中, 每一组 (每个声部) 的弦乐又被分成A、B、C三部进行分别采样。以小提琴Ⅰ声部的连弓为例, 其样本对该声部所有演奏员齐奏时的音响做了采样, 还将该声部分成三部做了分别采样 (用于分奏) 。在其音色库中, 小提琴Ⅰ声部分奏的连弓样本分别标记为Vlns A Leg Sus NV-Vib、Vlns B Leg Sus NV-Vib和Vlns C Leg Sus NV-Vib, 合奏的连弓样本则标记为Vlns Full Leg Sus NV-Vib。在选择音源时, 将三部分奏的采样从同一个MIDI通道输出, ⑤得到的效果比选择合奏采样的输出效果更好。将小提琴Ⅰ声部的三部分奏连弓样本在Kontakt中载入后, 显示如图2。

二、使用音序软件中的控制器实现演奏法转换

使用音序软件Cubase⑥中的“计划调整” (Program Change) 控制器去切换通道号, 是实现演奏法转换的一种方法。不过, 这样做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给不同奏法的采样分配不同的通道号。所以, 下面先要介绍如何实现这一前提。

Kontakt中提供了“乐器库” (Instrument Bank) 功能。在每一个Kontakt中, 都可以添加16个“乐器库”⑦, 每一个“乐器库”有128个空白通道 (乐器栏) , 每一通道都可以分配一种奏法或音色。换言之, 每个乐器库最多可以同时加载128种不同的奏法或音色。根据音乐制作或创作的需要, 可以把所需的各种奏法添加到不同的通道中, 以备让Cubase的“计划调整”控制器进行控制。

例如, 某首曲子的小提琴Ⅰ声部需要连弓和拨奏 (Pizzicato) 两种奏法, 那么, 这两种演奏法之间的转换设置就应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 建立新的乐器库位置。

在Kontakt的上方菜单栏中选择File, 在该菜单项下点击New Instrument Bank, 就可以直接添加新的乐器库位置, 这些空白的乐器库会出现在Kontakt的机架中。点击每个乐器库左上角的“扳手”图形按钮, 便可展开128个空白通道。如前文所述, 我们为了优化弦乐声部的输出效果, 应选择加载分为三部采集的分奏样本, 而非合奏的样本。这就须建立3个独立的乐器库, 并在稍后让这3个乐器库中关于通道的设置方式保持一致。

第二步, 分别添加两种不同奏法的分奏样本, 并为不同奏法设定不同的通道号。

从Lass 2音色库的“连弓持续音” (Legato Sustains) 文件夹中选择Vlns A Leg Sus NV-Vib、Vlns B Leg Sus NV-Vib和Vlns C Leg Sus NV-Vib这三个连弓样本, 分别加载到三个乐器库的001号通道①中;再将Vlns A Pizzicato、Vlns B Pizzicato和Vlns C Pizzicato这三个拨奏样本分别加载到三个乐器库的002号通道中。这样, 这三个乐器库中的001号通道就都是连弓音色, 只要触发该音色就可获得连弓音响;而三者的002号通道也都是拨奏音色, 只要触发该音色就能获得拨奏音响, 如图3。

第三步, 在Cubase中进行“计划调整”的设置。

在Cubase的钢琴卷帘窗的左下方“控制道” (Control Lanes) 中选择“计划调整”控制器, 即Program Change。该控制器可用来控制、分配通道信息, 它提供了1至128的参数范围, 这128个数和Kontakt乐器库中的128个空白乐器栏互相对应。在打开钢琴卷帘窗将Program Change的数值选择为1时, 与该MIDI通道相对应的Kontakt中的乐器库通道就会自动跳转到001号通道, 此时钢琴卷帘窗中的MIDI音符就可以触发001号通道中的音色。简言之, 在Program Change中选择相应的数字, Instrument Bank就会自动跳转到与之对应的通道。

以图3为例, 当音乐需要连弓奏法时, 将Program Change数值设置为1, Kontakt的乐器库就会跳转到001号通道, 跳转后该通道会高亮显示 (变成白色) ;当音乐需要拨奏时, 将Program Change数值设置为2, 则乐器库跳转到002号通道, 跳转后001号通道会变成灰色, 002号通道高亮。这样, 就实现了连弓和拨奏在同一MIDI轨道之内的转换。

应当注意的是, 为了保证演奏法转换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须将转换命令提前传达给计算机。因此, 在钢琴卷帘窗中设定“Program Change数值变化”这一事件的发生位置时, 理想的做法是让其位置比下一种奏法出现的时刻提前一点, 让计算机有充足的时间切换到下一种奏法的声音。如果让奏法转换的时间点和下一种奏法的首个音符同时出现, 往往会出现转换“不及时”的情况, 即音色无法准确转换过来。但是, 这种提前的程度也应是有限的, 不可以超过上一种奏法的最末一个音符的位置。举例来说, 在钢琴卷帘窗中录入的是谱例3中的乐句, 那么演奏法的转换位置最好如图4下端所示——设定在略先于该乐句第一、三小节开头处。

这种方法可以轻松实现同轨道内多种奏法之间的转换, 简单明了, 不需要更多的功能设置, ①在使用过程中也非常稳定, 可以很好地保证音响不因演奏法的转换不当而产生错乱。

三、使用通用MIDI控制器实现演奏法转换

前文已经提到, 现在的音源在采样的时候尚未穷尽弦乐的各种奏法。此外, 也有些奏法在某个音源中没有样本, 而在另一个音源中却有样本。这些情况决定了我们可能需要同时使用不同的弦乐音源, 使之互相补充, 或者为了获得某种未被音源收录的奏法, 将两种或更多种奏法的采样重叠使用。

例如, Lass 2没有提供“强音头的长音”。如果想获得这样的音响, 通常会将连弓和顿弓两种音色重叠使用, 让它们同时发声。如果要制作谱例4, 其第1至2小节的音符就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案。②但在谱例4中, 第3小节的奏法变成了顿弓, 不需要连弓, 因此, 在演奏这一小节时就需要将前两小节中的连弓奏法音色关闭。而此后第4小节又需要连弓了, 那么又要重新开启连弓奏法并关闭顿弓奏法。在实际应用中, 还有更为复杂的奏法变化情况……面对该问题, 除了可以使用前述的转换方法, 还可以用MIDI控制器巧妙解决, 在这些演奏法之间实现瞬间转换。

MIDI控制器是音乐制作和数字乐器演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使用MIDI控制器, 可以控制音乐的强弱变化、音量变化, 控制乐句呼吸, 控制是否演奏颤音、延音、滑音等, 对音乐表情相当重要。目前, 通用的MIDI控制器共有128种, 每一种都可以对应一种控制功能, 其顺序则由“控制变化” (Control Change) 一语的缩写形式“CC”与阿拉伯数字组合进行统一编号, 如CC1、CC2等。常用的通用MIDI控制器有音量控制器 (Main Volume, CC7) 、调制控制器 (Modulation, CC1) 、表情控制器 (Expression, CC11) 、声像控制器 (Pan, CC10) 等。③其中, 有三种都可以用来控制音量, 下面先逐一简介。

音量控制器很明显可以控制MIDI通道的音量。它提供了0至127的参数范围, 0为静音, 127为音量最大。要注意的是, 受到该控制器控制的, 是“通道”音量, 而非“轨道”音量。如果将多个MIDI轨道都发送到某一个MIDI通道或某一个MIDI端口上, 则这几个MIDI轨中的任意一个音量控制器的参数调整都会影响到其他MIDI轨的音量;同样, 如果将Kontakt中的多个音色都发送给同一个MIDI通道, 而该MIDI通道仅分配在一个MIDI轨道上 (例如前文将Lass 2中的三个分奏音色同时发送到同一轨) , 则如果调整这一MIDI轨道的音量控制器, Kontakt中的三个分奏音色都会受到控制。

调制控制器通常用来控制MIDI音符的颤音, 因此也俗称“颤音轮”, 它同样提供了0至127的参数范围。在弦乐音源中, 该控制器常用来控制弦乐的力度表情, 例如在Lass 2中就可以通过调节该控制器实现音响的强弱变化。这里要说明的是, 利用调制控制器获得的音响强弱变化, 和使用音量控制器调节获得的音响强弱变化有所不同。调制控制器是通过调节弦乐演奏员用弓的力度来实现音量变化的:当调制控制器的参数为0时, 触发的是演奏员所奏出的最弱声音, 也就是音源中音响最弱的那个样本;当调制控制器的参数调到127时, 触发的是音源中音响最强的样本的声音。与之相比, 音量控制器是通过调节特定MIDI通道的输出参数来实现音量变化的。我们知道, 弦乐在用不同力度演奏时, 不仅有音量的变化, 同时还会伴有音色的变化。所以, 若使用调制控制器去控制弦乐, 在获得音量变化的同时也会获得相应的音色变化;而若使用音量控制器控制弦乐, 则不论让音量怎样变化, 音色也不会变化。

表情控制器同样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通用MIDI控制器, 使用它也可以调节音量的变化。而这个控制器若与音量控制器联合使用, 可以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用表情控制器来完成各个声部内部的音量自动化, 而用音量控制器去调整各个MIDI轨之间的总体音量平衡。④

显然, 上述三种通用MIDI控制器都可以用来关闭某一MIDI通道的音量。在谱例4所示的情况中, 我们可以活用控制器, 先通过叠加两种以上的奏法, 获得一种新的演奏效果, 再在须转换奏法时, 通过打开或关闭其中的某种奏法, 将它添加进整体音响中或从整体音响中分离出去, 由此实现演奏法的转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音乐制作人习惯通过弹奏MIDI键盘或合成器来录入MIDI信息。在弹奏没有奏法变化的乐句时, 这不会受到什么困扰;而如果遇到有奏法变化的乐句, 若使用本文介绍的第一种方式, 又很难做到奏法的瞬间转换, ①结果只能先在Program Change中完成奏法转换, 再继续弹奏。这种情况, 对习惯于演奏的创作者来说是不利的,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一问题, 同样会用到与通用MIDI控制器相关的操作, 所以不妨把这个问题与下面要谈的奏法转换方式结合起来, 共用谱例4的案例做一介绍。该案例的操作分为三个阶段。

音色叠加谱例4的第1至2小节为带重音记号的长音, 我们已经说过, Lass 2中缺少这样的样本, 所以需要将连弓和顿弓两种奏法的音色进行叠加, 令其同时发声:首先, 可以在Kontakt中分别加载连弓和顿弓的音色;然后, 将二者的通道输出分配到同一个MIDI轨道中。叠加后的音色配置和通道设置如图5。②

音色分离要演奏谱例4中第3小节的顿弓, 就要将叠加音色中的Vlns Full Leg Sus NV-Vib音色分离出去, 也就是关闭该项采样的音量。这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三种通用MIDI控制器中的任意一种来实现, 但是需要对音色中的MIDI控制器进行设置才可以。注意, 不同音源默认的控制音量的MIDI控制器略有不同, 如前文所述, 调制控制器通常是用来控制颤音的, 但是在Lass 2中却用来控制连弓音色的演奏力度。

也就是说, 在Lass 2中:音量控制器对所有奏法的音量变化都能起到控制作用;调制控制器仅对连弓音色起控制作用;表情控制器在不做任何设置的情况下, 不起控制作用。因此, 在本案例中只要关闭调制控制器, 就能实现从强音头长音到顿弓音色的转换, 也就实现了第3小节。必须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 即使不关闭连弓音色也可以发出顿弓的音响——只要是不需要制谱的情况:可以把MIDI音符调整得短促一点, 这样虽然发出的仍是第1至2小节的叠加音色, 但是听觉上就有了顿弓的效果。当然, 如果需要制谱, 那么为了保证谱面音符和实际音响的统一性, 就仍须在第3小节关闭连弓的音量。

自定义MIDI控制器在谱例4的第4小节, 演奏法又从顿弓变成了连弓。如果只是在第4小节开始前简单地把调制控制器打开, 虽然可以获得连弓奏法, 但顿弓的音色依然会存在, 这样听觉上就会变成强音头的连弓音色, 与需求不符。所以, 我们需要把顿弓音色从叠加音色中关闭, 以获得单独的连弓奏法音色。

在Kontakt中, 大多数的MIDI控制器是可以自定义的。前面提到过, 表情控制器即CC11在Lass 2中是不起音色控制作用的, 这即是说, Lass 2的原厂设置中, 没有在连弓和顿弓两种音色上给CC11分配任何控制功能。所以, 如果在此将CC11自定义为控制顿弓的音量, 就可以实现第3和第4小节之间的奏法转换:在即将进入第4小节时, 关闭CC11 (即参数设到0) 就可以关闭叠加音色中的顿弓奏法音色, 从而只留下连弓。

在Kontakt中将CC11自定义为控制顿弓的方法相对简单:首先要在Kontakt中的顿弓数字乐器推子上点击右键, 在跳出的窗口中点击“学习MIDI控制器编号” (Learn MIDI CC#Automation) , 然后推动MIDI键盘上或其他外部MIDI控制器上的表情控制器推子, ③就可以将其分配给CC11控制器。设置时的界面显示如图6。

至此, 我们就通过通用MIDI控制器实现了谱例4要求的三种奏法之间的转换。使用这种方法, 创作者或制作者就不用停下来转换MIDI轨道或是在Cubase的钢琴卷帘窗中设置参数去改变奏法了, MIDI信息的录入更加方便。同时, 使用这种方法进行音色叠加, 还可以弥补音源中奏法音色不全的缺憾。但是也必须承认, MIDI控制器的操作相对复杂, 设置不很直观, 有时, 外部的MIDI控制器和音序器中的MIDI控制器还会出现兼容性错误, 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 这种方法在使用中不如第一种方法稳定、简明。

结语

在MIDI制作中, 如果需要多种弦乐奏法的同轨转换, 可选用本文的第一种方法, 而如果习惯使用MIDI键盘录入MIDI音符且需要转换的奏法只在2至3种, 也可选择第二种方法快速完成。第一种方法设置简单, 使用直观;第二种方法转换快捷, 使用方便, 能叠加出新的音色, 且为演奏法的转换提供了一种基本思路, 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需求和音源特征进行调整。当然, 由于不同种类的音源在原厂设置上略有区别, 制作者在使用第二种方法前, 应该首先了解该音源的原厂默认MIDI控制器设置, 再结合制作需求去添加或修改MIDI控制器。

凹印印前电子文件的制作要点 第11篇

前期工作

1.明确工艺要求

在制作印前电子文件之前,首先应根据客户提供的印刷原稿和订单要求,对每项工艺内容做详细分析,明确制版工艺要求,主要包括版辊的长度和直径、印刷色数的多少、色序的安排以及成品的展开尺寸等。当对工艺内容有疑问时,须与客户及时沟通。

2.软件的选择

明确工艺要求后,需要确定选择哪一种处理软件来制作印前电子文件,以及如何处理才更加合理。也就是说,要确定哪些印刷内容需在Illustrator软件中完成,哪些印刷内容需在Photoshop软件中完成。

制作要点

1.建立页面作业框

首先根据印刷原稿,在Illustrator软件中建立页面作业框,页面作业框的尺寸应比成品展开尺寸大10mm,同时做出相应的参考线;在Photoshop软件中做出同样的参考线,且图像分辨率不小于300dpi,色彩为CMYK模式。

2.合理安排图文布局

图文的布局一般以已经做好的参考线为依据。具体要求如下。

(1)印刷面积和成品展开尺寸与印刷原稿相同,且正背两面的印刷内容、拼版方向准确无误。

(2)主题鲜明,图文布局平衡。

(3)图案、商标、文字与热封边边缘的距离合理。一般,如果热封边为10mm,则该距离至少为12mm。

(4)对于背中封袋形式,当正背两面的图案不连续时,正面图案尺寸应向两侧做大1~2mm(视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可以保证制袋和包装后的效果更加美观。

(5)对于同一系列的凹版,图文布局和共用内容须保持统一。

(6)对于连续版,其上下和左右的相接图案应能够准确对接和裁切,避免造成“硬口”或不柔和的感觉。

(7)对于卫生巾、方便面等产品的立体包装形式,应保证各面图文处于合理位置。

(8)上述内容检查无误后,打印一份复合黑白稿,并折叠成袋,仔细检查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3.设置扩缩量

适当调整各色块的叠印范围,设置合适的扩缩量,防止因套印不准而出现“漏白”现象。扩缩量的设置原则是:既要能保证印刷套印精度,又不能明显改变相接色块处的颜色和视觉效果。在此,笔者强调以下几点。

(1)黑色线条可直接压印。

(2)浅色线条向深色线条中扩张。

(3)相接色块含有相同颜色时不做扩缩。

(4)细小线条或小面积色块需套印时,如果相接处的颜色变化较大,则不论线条颜色深浅如何,一律向外扩张。

4.调整线条粗细

一般,线粗不应低于0.18mm,但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定,尽量做到合谐统一。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宋体字的横画须加粗。

(2)中圆字体一般较细,须加粗。

(3)肠衣膜上的细小文字须加粗0.02~0.03mm。

5.校对信息内容

对照印刷原稿,检查电子文件中的信息内容是否正确,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厂名、厂址、电话等联系方式,以及产品信息(如净含量等)须准确无误,正背两面的信息内容须一致。

(2)中文与英文、汉语拼音的对照须一致。

(3)避免存在错别字,如不要将“苯甲酸钠”中的“甲”误写为“钾”、将“哈密瓜”中的“密”误写为“蜜”等。

6.调整渐变色块

特别强调的是,大面积渐变色块的制作必须在Photoshop软件中完成。渐变色块中如果存在100%~95%到绝网(即0%)的网点过渡,则须对100%~75%和0~25%这两个网点区域进行羽化处理,同时多加2~3个像素,以使渐变效果更加柔和,视觉上更加舒服。此外,30mm以内的直线渐变可以在Illustrator软件中完成。

7.比对图文颜色

将印刷原稿与电子文件中的图文颜色进行仔细比对,具体要求如下。

(1)电子文件中的图文颜色和层次须与印刷原稿一致。

(2)电子文件分色合理且无缺陷,检查多余的虚线是否清除干净,细小文字是否存在多色套印。

(3)检查大面积平网区域、网点渐变区域是否存在多色压印,实地色块是否为100%网点。

(4)白版应满版,不存在透明和虚化现象。

(5)对于层次复杂的区域,电子文件制作人员和调色人员之间应保持良好沟通。

8.检查商标、条形码是否正确

在检查商标和条形码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商标是否为已注册商标,是否与印刷原稿一致。

(2)多支凹版上的条形码是否一一对应。

(3)条形码尺寸及颜色是否正确。

9.转换文字(或曲线)路径

虽然这一步骤只需执行一个简单的命令,但是制作人员仍需加以注意,否则输出文字时有可能产生乱码。

10.整体比对

分别打印一份带分段尺寸标注的标准彩色稿以及分色稿。按照工艺要求,与印刷原稿进行仔细比对,确定合格的标准样。

11.输出电子文件

将标准样生成JPG格式的电子文件并存盘。一般的存储标准为:像素为300dpi、CMYK模式、质量等级为“高级”,主要以文字清晰为准。

《电子制作》杂志社约稿 第12篇

由众多资深编辑、专家、教授精心打造,全部为实用知识,摒弃虚浮,使之更符合时代潮流,为各界有识之士提供各类评级投稿平台。本刊欢迎您踊跃投稿,为您提供快捷渠道。

1.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篇幅在2500~6000字为宜。

2.来稿格式要规范,请参照本刊网站上 “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3.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详细的联系方式,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4.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来稿必复,来稿不退,5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5.本刊对一般来稿直接由编辑人员审阅,疑难重点稿件送交相关专家审阅,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大厦1-1708室

邮编:100085

电话:010-56236918

网址:www.ele169.com

电子音乐制作范文

电子音乐制作范文(精选12篇)电子音乐制作 第1篇一、早期的电子音乐制作电子音乐制作得以出现的很重要的一点技术支持就在于录音技术的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