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范文
达.芬奇范文(精选9篇)
达.芬奇 第1篇
[名言解说]
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也必定能有自知之明, 必定对自己生活的大地充满感激, 充满谦逊;所以不论身处何种高位, 他都向哺育自己的母亲低头致以敬意。而才疏学浅的人则不然, 为了掩饰他们的无知和愚蠢, 他们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
[名人简介]
达·芬奇名言 第2篇
2、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达芬奇
3、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轻时才不致空虚。 达芬奇
4、智慧是经验之女。 达芬奇
5、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达芬奇
6、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达芬奇
7、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反而折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实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要美得多么。 达芬奇
《达.芬奇笔记》等 第3篇
(英)艾玛·阿·
里斯特 著
郑福洁 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本书是关于艺术和人的诸多领域的一流读物,选编得当。每章前的短小评论有助于读者理解达·芬奇的颇为深奥的观点。书中有他对自然和科学的思索,对绘画理论的研究,还有他对文学创作的生命的感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莱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华横溢的博学大师,集建筑家、解剖学家、雕塑家、工程师、发明家、几何学家、科学家、数学家、音乐家、画家于一身。
《伏尔泰的椰子》
(英)布鲁玛 著
刘雪岚 萧萍 译
生活·读书·新
知 三联书店
伏尔泰、歌德、马志尼、赫尔岑、马克思……这些欧陆不同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一个共同的特征而被伊恩·布鲁玛组织到一起:他们或是深切的“崇英者”,或是“仇英的崇英者”。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有着令人歆羡的自由贸易、远征探险、自由和理性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三百多年来,崇英风尚吸引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各国的自由主义者,“英国性”成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不裁》
古十九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本书文字风和日丽,不乏点到即止的妙趣。即便是犀利的讽刺,仍然饱含着善意。叫“不裁”的意思是因为不希望显现琢痕。图书设计者受到《不裁》书名启发,设计了一本需要边裁边看的书,最后得到的是一本朴而雅的毛边书。《不裁》在德国莱比锡“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荣获铜奖。
《名案中的法律智慧》
徐爱国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达·芬奇 第4篇
一次, 父亲让他为邻居画一张木制盾牌。达·芬奇仔细地收集了很多标本, 并且观察了许久才开始动手画这张盾牌。他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画出了一个两眼冒火, 鼻孔生烟, 十分可怕的老妖头。他把窗户关上, 拉上窗帘, 只让一缕光线照在妖头的脸上。刚进屋的父亲突然看见一个面目狰狞的妖魔在角落里冷笑, 顿时吓坏了, 拉着达·芬奇扭头就跑。
后来, 父亲把达·芬奇的画拿给当时著名的画家、雕塑家维罗其奥看。维罗其奥高兴地收了这个十几岁的学生。
老师要求很严, 达·芬奇的第一堂课就是学画蛋, 而且老师要求他每天都要画。他心里一阵嘀咕:一个蛋还要天天画, 太枯燥了吧, 一笔下去画个圈不就行了吗?老师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 耐心地对他说:“孩子, 别以为画蛋很简单, 世上没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蛋。多画蛋, 就是训练眼睛和手, 等到手眼一致, 那么表现任何形象都能应付自如了。”达·芬奇觉得老师说的话很有道理, 从此, 他每天都要画上几十个鸡蛋, 在一遍一遍的练习中, 他掌握了绘画的技巧, 进步非常快。
达·芬奇经典语录 第5篇
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
人的确是禽兽之王,他的残暴胜于所有的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都是坟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誓再不吃肉了。总有一天,人们将视杀生如同杀人。(稍微了解达芬奇的人都知道他从小就拒绝吃肉且不肯说出原因,被祖父安乐尼奥视为不祥)
不是数学家请不要读我的基本著作。(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
鸟类之外无蝙蝠。
那些遥远的过往依旧历历在目,反倒是种种模糊如前尘韶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交配的行为和交配的器官是如此丑陋,以至于如果不是有美丽的脸庞、漂亮的衣着和行事时的冲动,人类早在大自然中绝种了。
人的肌肉不应该被画成一袋核桃或者一捆胡萝卜一样的东西。
能创造发明的和在自然与人类之间作翻译的人,比起那些只会背诵旁人的书本而大肆吹嘘的人,就如同一件对着镜子的东西比起它在镜子里所生的印象,一个本身是一个件实在的东西,而另一个只是空幻的。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水若停滞即失其纯洁,心不活动精气立消。
所有伤害都会在记忆中留下痛苦,而最大的伤害死亡并非如此,死亡在终结生命的同时也抹去了记忆。
太阳升得越高,它所投放到屋顶上的光越暗。(注意角度问题)
智慧是经济的女儿。
《达·芬奇密码》抄袭风波 第6篇
此事原本可能导致由此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不能如期上映。但如今事情峰回路转。伦敦高等法院上双方律师针锋相对,在电影外演出了另一场好戏。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当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在英国出版后,有两人立即入禀法院控告该书侵权。那就是历史学家迈克尔·贝根特和拥有比较文学学位的里查德·利。他们控告《达·芬奇密码》出版商,指其作者丹·布朗剽窃了他们1982年出版的历史著作《圣血与圣杯》的部分内容,比如耶稣与抹大拉的玛利亚结婚并产子,留有血脉这个说法,他们认为这与他们作品的概念同出一辙,有剽窃之嫌。
《达·芬奇密码》的出版商Random House则用《达·芬奇密码》一书曾经引用大量著作来进行反驳,指很多伟大的著作,包括莎士比亚的大部分作品,都从前人的故事改编而来,其主题、布局等都不断重复,所以,诉讼可能影响创作艺术的自由。出版商指,自《圣血与圣杯》书于24年前出版,有不少作家也“抄袭”其桥段,却从没有人被控,仅丹·布朗这样名成利就的作家才被针对。
今年2月,伦敦高等法院再度开庭审理此案,贝根特在供词中说:“很多人都认为《达·芬奇密码》的中心主题源自《圣血与圣杯》,丹·布朗在书中就是利用惊险情节来发扬这一主题。”
出版商的代表律师鲍德温则反驳,法庭审查的有关《达·芬奇密码》书评中,并无一则认同贝根特的说法。当被追问是否有其它书评支持他的指控时,贝根特说:“我应该说那两本书看来有同一主题。”他更说:“我有点疑惑,不能确定它们主题细节都一样。”贝根特在供词中曾经指丹·布朗抄袭《圣血与圣杯》某一个概念,但事实上,该概念并没有出现在《达·芬奇密码》中。当鲍德温指贝根特那段供词不正确时,贝根特本人也承认:“没错,你说得对。”
此外,鲍德温说,原告“欲为极其普遍的理论申请专利,但这是一般资料,不受专利权保障”,他又指《圣血与圣杯》中很多重要场景都没有在《达·芬奇密码》中出现。
版权法保护意念的表达而不是意念本身
这次的诉讼极为关键,因为它有机会就版权法立下判决先例,规范作家引用他人的意念作为小说创作基础。但版权法律师胡珀说:“除非你为自己的意念申请专利,否则你不拥有专利权。假如有人认为你的意念好而引用来创作,这并不违反版权法。” 版权法保护意念的表达而不是意念本身。
4月份,法庭宣判,丹·布朗及出版商Random House被判定并没有抄袭,
法院表示,丹·布朗可能引用《圣血与圣杯》的部分内容,借题发挥,但这并不等于剽窃。另外,即使《圣血与圣杯》的主要意念被抄袭,但由于有关意念太过空泛,不能受到版权法保护。法官拒绝让原告上诉的要求,又下令他们要支付出版商Random Hou-se85%的诉讼费用,其数目可能超过百万
英镑。
《达·芬奇密码》涉嫌抄袭的主要内容
1、原告指丹·布朗抄袭其历史著作《圣血与圣杯》的假说:耶稣并没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是与抹大拉的玛利亚在法国南部结婚,且诞下一子,这个耶稣血脉的秘密,一直由圣殿骑士组织保守着。
2、《圣血与圣杯》指出罗马天主教在权力斗争中,可能想杀死耶稣的后裔,确保教会由信徒传承下去,而非透过世袭;而在《达·芬奇密码》中,效忠教廷的主业会不惜以谋杀等手段阻止耶稣血脉的秘密暴光。
3、《达·芬奇密码》中的历史学者Leigh Teabing的名字,被指取自原告里查德·利?穴Richard Leigh?雪的姓氏Leigh,和另一名原告迈克尔·贝根特?穴Michael Baigent?雪姓氏Baigent的串法重组。此外,《达·芬奇密码》中一名角色也从Leigh Teabing的书架上,找到一本《圣血与圣杯》。
镜中的世界——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第7篇
一
文艺复兴 (1) 时期, “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的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2) , 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发展, 人们开始倡导人权, 主张个性解放, 一切事物都受理性和经验的考验, 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达芬奇。达芬奇是非婚生子, 这给其一生造成了心理阴影 (3) , 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他是个异教徒。但我认为他是个“经验论的理性主义者”。
朱光潜先生说:“封建思想与神权思想的参与并没有彻底肃清, 他们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大半还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的。所以这时期的哲学思想还不可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 (4) 受此影响, 达芬奇认为:“真理只有一个, 他不在宗教之中, 而在科学之中。”同时他也声称:“我们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感觉。”他称自己为“Leonardo Vinci disscepolo della sperientia” (可以翻译成“经验的信徒”或“实验的信徒”) 。
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 艺术家谈论艺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5) , “意大利人的想象力是古典的, 就是说拉丁式的, 属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 (6) , 人文主义者在此时期也复兴了古希腊的艺术模仿说。达芬奇就在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美学观后, 又将解剖学、色彩学及透视学发展到一定高度, 他在唯物主义又兼具经验主义的基础上, 将绘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对绘画的性质和美学特征作出了深刻的论述:绘画与他种艺术之比较和“镜子说”。
二
绘画与其他艺术比较的论述出现在《论绘画》的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为改变绘画艺术自古以来的卑微地位, 提出了“绘画是一门科学” (7) 的观点, 认为绘画高于其他艺术种类。“鄙视绘画的人, 既不爱哲学, 又不爱自然。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 (8) 。达芬奇拿绘画与诗歌、音乐、雕塑一一比较, 作了深入阐释。
他在比较画与诗的过程中, 一面批判“绘画是无言的诗, 诗是能言的画”的局限性, 一面接过切尼尼 (9) 手中的枪, 提出画与诗有着视觉与听觉的根本区别, 并强调:眼睛是灵魂之窗, 耳朵则居其次。绘画丰富的包容性是诗歌这种需靠记忆和想象的艺术难以企及的。虽然在诵读诗歌的同时, 读者会在脑中呈现图像, 但是这犹如物体与影子一般, 终究还是投影之物给予人们的视觉效果要占些优势。另外, 绘画是整体呈现和谐效果的艺术, 而诗歌在描绘事物时必定有先后之分, 随着声音的消失, 这种被分割的艺术似乎也就徒留想象之景。
延续视觉优于听觉这样一种论点, 达芬奇在比较画与音乐这一部分论述中认为音乐是绘画的妹妹。他认为音乐需要依靠听力, 况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声音也无法保留, 方生即死;而且, 音乐的和声比视觉的和谐要低级一些, 也就是说画家用绘画语言在二维画面上展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 这比之音乐家在一定时间段, 用音符、音节累积成旋律更易于整体接受也更容许人们从容欣赏。
谈到绘画与雕塑时, 我们还可以想见在达芬奇的手稿中有马的造型草图, 那就是他在制作斯福尔扎纪念像时勾勒的。这并不能证明在他眼中绘画与雕塑就可以平起平坐。他认为:后者只是一门简单的手艺, 工匠们在掌握人体及其他物体比例的同时, 在位置与形体等方面稍下工夫即可, 简单说来就是一项体力活。而绘画与之相比要费些脑筋, 画家在把握形体、构图比例之余还要考虑到明暗、色彩、透视等种种因素, 苦心经营的过程虽很繁琐, 但真正绘画的过程却优雅许多, 这也就更接近于脑力劳动。另外雕塑无法表现出透明薄纱遮掩下物体的朦胧感, 色彩也是相对单一的。不知这种论调是否是对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还击, 因为在安诺尼莫加迪亚诺的《达芬奇传记》中记载着一段米开朗基罗对达芬奇的无理嘲讽。事实上, 达芬奇铸造那匹铜马的过程相当艰难, 因为无法支撑庞大和沉重的雕塑, 他不得不把设计之初的“后腿直立式”改为“小跑式”。最终因战争需要, 留作铸造的青铜被征用去铸成了大炮, 使得后人无缘见到这尊由达芬奇亲自设计的雕塑。
就这样, 达芬奇以人类自身的主观感受为基础, 阐述了绘画之所以是一门科学, 而且优于其他艺术的原因, 使得绘画这种一直被视为机械劳动一类的艺术突然提升到科学的层面并且凌驾于其他艺术之上。他的理论对欧洲的绘画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不足之处, 它毕竟带有作者自身对绘画的偏爱, 以及时代的局限性。
三
在将绘画与各种艺术进行比较的同时, 达芬奇在画论中建议画家要以自然为师, 并通过著名的“镜子说”来阐明绘画如何反映自然。“镜子说”是对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10) 的继承与发展。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建立在不纯粹的唯物主义之上, 存在“以人为本” (11) 的思想, 他认为艺术家的本性不同时, 模仿的对象和作品呈现的品性也不同。而达芬奇的“镜子说”是从美术实践的角度出发, 他提出画家的心、作为和精神都应像镜子一样, 能够也应该真实、毫不扭曲地反映自然、再现自然, 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对美进行创造。
达芬奇一方面如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第一条那样, 希望画家如实地再现自然, 他建议画家在作画时准备一面真实的镜子, 要求画家从镜中观察自己的作品, 以此来检验作品的逼真程度。另一方面, 他又如“模仿说”第三条那样, 认为画家应对模仿对象有所改进, 而非照抄, “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 就像一面镜子, 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 却对它们一无所知” (12) 。《达芬奇传记》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在绘制《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 达芬奇困惑于如何表现犹大这张邪恶的脸,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去一条满是无耻之人呆着的街上, 以便于将看到的所有邪恶品质都集中于犹大脸上。负责督促壁画创作的修道院院长将达芬奇“闲逛”一事诉至公爵, 达芬奇得知后告诉院长, 他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做犹大原型, 如果实在找不到, 他一定会用不够善解人意的院长做原型。这是有证据可考的事实, 足以体现达芬奇在创作过程中不惜花费时间和心思, 努力使创作原型达到其应有的艺术形象, 艺术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变成有机的生命。如此一来, 镜子的比喻就成为了对画家的告诫。
如果说以上两点只是达芬奇对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简单继承, 那么下面两点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 以实践和创作感受为基础, 对“模仿说”所做的进一步发展。达芬奇认为画面和镜面一样同属二维平面, 镜面里所显现的图像是对自然物体的反映, 并且无误地呈现出三维效果。那么画家在画面上所要努力表现的, 无论是物体轮廓、色彩、明暗还是立体感都应追求其有镜面般的最终效果, 使得绘画“可以让人在一瞥间同时见到一幅和谐匀称的景象, 如同自然本身一般” (13) 。久而久之, 这种“镜子”就会变成画家的一种经验, 最终成为画家检验创作成果的最好方式。正如《蒙娜丽莎》这幅绘制长达四年之久的名画呈现给我们的一样, 暂且不考虑达芬奇是如何让夫人保持这般美的微笑, 仅从画面的背景处理上就可看出他娴熟地运用着这种检验方式, 他让原本是室外的风景恰如其分地出现在这幅画中, 使整个画面无论是从光线、色彩还是透视角度都无可挑剔。
另外, “镜子说”中提出画家的心、作为和精神都应该像镜子一般, 这是达芬奇在给画家精神生活提出的合理建议。首先, “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 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 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 (14) , 这是说如果想通过艺术再现自然的一切形态, 就要做到仔细观察事物, 同时在心中再现出事物;搜集材料的同时要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所以达芬奇主张画家应从解剖学、透视学和几何学等学科上多吸取知识, 并且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勤于写生。我们通过对其笔记的翻阅发现这些主张并不只是他对后人的一种教诲, 而且身体力行, 透视仪之类的机械设计图纸和著名的《维特鲁威人》之类的人体比例图稿就是很好的证明。其次, “画家的作为应当像镜子那样, 如实反映安放在镜前的各种物体的许多色彩。做到这一点, 他仿佛就是第二自然” (15) 。最后, “画家必须使他的精神像明镜一样光洁清净, 能像它那样反应摄入其内的物体的五光十色” (16) 。这两点都是要求画家应独身静处, 至少是希望画家远离那些不赞同自己研究的朋友, 而应有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帮助自己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尤其是在给自身理性经验提供材料的时候不会被外界人和物干扰, 如此心中才能没有其他牵挂, 以便将所见的一切都用于研究与思索中。就如同十六世纪初的两年, 达芬奇因为醉心于几何学而无时间完成委托人要求的画作, 他坚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目的在于弄清自然规律, 并把自然规律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就这样, 达芬奇仅使用了镜子的实体和喻体就将复杂的美学理论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读者, “假如用镜子说来概括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这思想的意义在于真实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形色声貌” (17) 。他这种进步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念再与透视、色彩和解剖的科学结合起来, 就为模仿自然提供了一定的精确度, 使得艺术有了改进自然的可能。这也让达芬奇成为了十六世纪中叶继阿尔伯蒂之后的又一系统阐释美学思想的大家, 他不仅为艺术家开拓了绘画史及哲学史上新的视野, 而且成就了欧洲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
摘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下, 达·芬奇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阿尔伯蒂等人的美学观, 又将解剖学、色彩学及透视学等发展到一定高度, 他在唯物主义兼具经验主义的基础上, 将绘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绘画的性质和美学特征作出了深刻的论述。本文论证了达·芬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着重分析了他“镜子说”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达·芬奇,美学思想,镜子说
注释
1 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宣扬古代文化思想之名, 发起了思想文化运动。在文学与艺术方面, 艺术家注重感情的抒发表达, 追求流畅而优美的风格, 它着力吸引人的美感和唤起人的世俗生活激情。同时, 它开启了把自然界作为观察和理解对象的自然科学。姚介厚, 李鹏程, 杨深.西欧文明 (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329-337.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45.
3 达·芬奇不信奉基督教, 一生未婚, 且有资料表明他是同性恋。[英]查尔斯·尼科尔著.朱振武等译.达·芬奇传——放飞的心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当这种对于最高的个人发展[这种人格觉醒也在以下两方面显示出来, 即大力强调性格的发展, 和要求摆脱自己的祖先和父母而形成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和一种坚强有力、丰富多彩并已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 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45.
4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 (第六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171.
5 阿尔伯蒂 (1404-1472) , 文艺复兴时期“全才”式巨人之一, 他在《绘画论》中开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画家皮埃罗·佛朗西斯科 (1416—1492) , 佛罗伦萨画家, 其《绘画透视学》已将透视学发展到比较成熟的程度。
6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61.
7 达·芬奇认为, 科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能像数学一样严密论证。[意]达·芬奇著.戴勉编译.达·芬奇论绘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
8 (9) 切尼尼 (1370-1440) , 佛罗伦萨画家, 曾著有《艺术指南》一书。他认为绘画高于诗而逊于科学。
9 (10)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必须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模仿事物, 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模仿, 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 或是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诗学》第十五章建议悲剧诗人“应该效仿好的画家的榜样, 把人物原型的特点再现出来, 一方面既逼真, 一方面又比他原来更美”。参见[希]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10 (11)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 (第一卷)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479-513.
11 (8) (12) (13) (14) (15) (16) [意]达·芬奇著.戴勉编译.达·芬奇论绘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29.
达.芬奇 第8篇
深夜,神圣的法国卢浮宫发生一起匪夷所思的命案,德高望重的馆长索尼埃被杀害。奇怪的是,馆长死时摆出了怪异的姿势: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胸前用血画着六芒星,同时身边留下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密码。此时,主角登场———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兰登奉命前来破译, 同时赶到现场的还有密码破译专家———索尼埃的孙女,索菲。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判断,密码逐个被破译,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
二、密码的解读
小说就是小说,不管是否是根据真实的史实编写,还是作者凭空臆造,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依据,但书中确实引用了很多宗教学符号,这些符号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现我就以下几点发表看法。
(一)郇山隐修会
郇山隐修会(Priory of Sion),又译作锡安会。自20世纪7年代以来, 一直是许多虚构或者纪实文学作品热衷描写的秘密基督教团体。在这些作品中,郇山隐修会被描述成西欧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秘密结社组织,或者是现代版的蔷薇十字团。但这一组织的真实性始终遭到质疑。目前所有关于这一组织的资料均收藏在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档案》的羊皮纸文献中,这样使得研究者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异常困难。同时,持反对者的证据指出,1956年以前从没有过任何的可靠的资料或是历史记载表明过这一组织的真实存在性,而可以考证的是在1956年5月7日开始的,它成立于法国的Annemasse城,并同其他各种社会团体一样,于7月2日在法国内政部依法注册。创建者按照签名次序依次为:皮埃尔·普兰塔(人称Chyren)、安德雷·波鸿(人称斯坦尼斯·贝拉斯)、让·德利瓦尔和阿蒙·德法日,创会宗旨为:“成员教育和互助”。郇山实际上是Annemasse以南不远的一座小山丘的名字。
(二)维特鲁威人
这是许多人熟悉的一幅画面:一个裸体的健壮中年男子两臂微斜上举,两腿叉开。以他的头、足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外接一个圆形。同时在画中清楚可见叠着另一幅图像:男子两臂平伸站立,以他的头、足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外接一个正方形。画名是根据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家维特鲁威(Vitruvii)的名字取的。维特鲁威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他先后为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建筑师和工程师,因建筑著作而受到嘉奖。测量了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素描作品发现,圆形方形的边长与太阳、月亮的运转周期有对应关系。其中圆形周长26.4英寸,与太阳平均自转周期26.4天吻合, 而方形四边总长28英寸意指月亮绕地球公转周期28天完全默契。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作为天文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巨匠的达·芬奇以艺术形式表达对世界的一种思考达·芬奇最辉煌的天文学成就,他将东方古哲提出的有论无证的“天圆地方”的观点,用有证无论的科学数据加以证实,并将人与自然(日月天地)的和谐画入他的成名之作,期望以此弥合东西方文化与信仰之间的岐见。
(三)圣杯
书中的圣杯不是一个真正的餐杯,而是个名叫抹大拉的玛丽亚的女人,她承载着基督的血脉。在古法语中表示圣杯的词汇San gréal实际来自被故意修改了的、字面原意为“王室血统”的Sang réal一词。圣杯的遗迹是由用来证实血统的文件和抹大拉的玛丽亚的尸骨组成。基督教最为常见的礼仪之一是“圣餐”,仪式中人们饮用红葡萄酒来代表的基督之血。亚瑟王版本的传奇基于一段故事,说的是罗马将官朗基努斯曾用长矛插入基督身侧,以确认他的死亡。当时,亚利马太的约瑟夫拿来基督在最后晚餐中用过的酒杯,承接流出的血液。这具酒杯,一般被认为就是圣杯。由于亚利马太的约瑟夫是基督的追随者,他在基督殉难后不久便遭到罗马人的监禁。据说他前往英格兰,终生定居在现在英国南部的格拉斯顿伯里城。它从那时起就消失了,这成为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走上寻找圣杯之旅的起点。圣杯的纯金底托上镶嵌着28颗珍珠、2块红宝石和2块绿宝石。它的杯体高5.5厘米,直径9.5厘米,壁厚3毫米。包括底托,杯高17厘米,宽14.5厘米。杰出的考古学家安东尼奥·贝尔特兰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圣杯制作于佩尼亚的圣胡安修道院,制作者大概是来自拜占庭的金匠。圣杯的上部原制于近东地区,不是埃及的亚历山大便是叙利亚的安提奥克。贝尔特兰说,毫无疑问,圣杯是在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的最后半期与公元第一个世纪的第一个半期之间造成。该时期恰好就是耶稣基督的生活时代。
三、结语
找寻达·芬奇的密码 第9篇
展出将持续至12月1日,在此之前,人们可以尽情地领略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兼科学天才的真迹作品。主办方表示,这些手稿极其珍贵但也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这次展出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达·芬奇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及他对周围世界所表现出的好奇心。
Exhibition at a Glance
鲍勃·迪伦画展/2013年8月24日—2014年1月5日/伦敦英国国家肖像博物馆/在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之后,72岁的鲍勃·迪伦又为自己填上了一个新的身份—画家。这一次名为“鲍勃·迪伦:面值”的展览将展现他的12幅蜡笔肖像画作品。这些肖像不描绘实体人物,也不具有特定的时间、空间属性,而是经过鲍勃·迪伦对日常生活经年累月的积累后的创作而来,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
巴尔蒂斯笔下的猫与少女/2013年9月25日—2014年1月12日/纽约现代博物馆/有传言称巴尔蒂斯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巴尔蒂斯的一些作品中虽然透露出色情的意味,然而没有人会否认他的作品同样准确地描绘出了青春期的慵懒。本次展览精选出巴尔蒂斯的35件围绕着少女与猫的画作,他们恰好是最符合这种气质的两类模特。
2013都柏林现场艺术节/9月25日—9月29日/爱尔兰都柏林市中心/都柏林现场艺术节为期一周,它将爱尔兰与其他国家最激动人心的现场行为艺术家和策展人会聚在一起。这些艺术家们大都认为现场行为艺术对他们的艺术实践非常重要。近年来,人们对风格独特的艺术表演兴趣日益增加。来到“2013都柏林现场艺术节”的观众们将体验到一系列独特而又超高水准的行为艺术表演。
达.芬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