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精选12篇)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1篇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初等函数和非初等函数
初等函数是由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与常数经过有限次的有理运算及有限次函数复合所产生,并且能用一个解析式表示的函数。非初等函数是指凡不是初等函数的函数。
初等函数是最常用的一类函数,包括常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以上是基本初等函数),以及由这些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或函数的复合而得的所有函数。即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或有限次的函数复合所构成并可以用一个解析式表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
非初等函数的研究与发展是近现代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极大拓展了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概率论、物理学科各个分支中等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一般说来,大部分分段函数不是初等函数。如符号函数,狄利克雷函数,gamma函数,误差函数,Weierstrass函数。但是个别分段函数除外。
1、指数函数:函数y=a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a 的取值 a>1 0
定义域 x∈R x∈R
值域 y∈(0,+∞) y∈(0,+∞)
单调性 全定义域单调递增 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 非奇非偶函数 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 (0,1) (0,1)
注意:⑴由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看出,在闭区间[a,b]上,指数函数的最值为:
a>1时,最小值f(a),最大值f(b);0
⑵ 对于任意指数函数y=ax (a>0且a≠1),都有f(1)=a。
2、对数函数: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
a 的取值 a>1 0
定义域 x∈(0,+∞) x∈(0,+∞)
值域 y∈R y∈R
单调性 全定义域单调递 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 非奇非偶函数 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 (1,0) (1,0)
3、幂函数:函数y=xa(a∈R),高中阶段,幂函数只研究第I象限的情况。
⑴所有幂函数都在(0,+∞)区间内有定义,而且过定点(1,1)。
⑵a>0时,幂函数图像过原点,且在(0,+∞)区间为增函数,a越大,图像坡度越大。
⑶a<0时,幂函数在(0,+∞)区间为减函数。
当x从右侧无限接近原点时,图像无限接近y轴正半轴;
当y无限接近正无穷时,图像无限接近x轴正半轴。
幂函数总图见下页。
4、反函数:将原函数y=f(x)的x和y互换即得其反函数x=f-1(y)。
反函数图像与原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学数学的用处
第一,实际生活中数学学得好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上解决工程类或财务类的技术问题。就大多数情况来看,不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不仅收入较差而且还要到基层去从事低等体力劳动,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就可以拿高工资在办公室当工程师或者财务人员。
第二,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作用。
第三,数学无处不在,工作学习中都用得着,例如日常逛街买东西都是和数学有关的,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好处。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几何图形: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棱柱的侧面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略)
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平面图形的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
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者直线AB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如射线l,射线AB
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线段l,线段AB
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5)线段的比较:1.目测法 2.叠合法 3.度量法
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M是线段AB的中点
AM=BM=AB(或者AB=2AM=2BM)
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角的表示: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 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余角和补角
①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等于90°,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90°,那么∠α与∠β互余;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余,那么∠α+∠β=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等于180°,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互补;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补,那么∠α+∠β=180°
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
① 一对角,如果它们的顶点重合,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有公共的顶点;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形成对顶角。
②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平行线: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注意:(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垂线的性质:
性质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过A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B点,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l的距离。
九(上)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3篇
婉约隽永绮丽睿智铿锵寥廓清澄跌宕讪讪
羞涩执拗踌躇虔诚点缀巷战门槛曙光眺望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淳厚质朴博识睿智慷慨激昂磕磕绊绊
跌宕有力气势磅礴忸怩羞涩乍然醒来
三、理解下面的词语
1.隽永: (言语、诗文) 意味深长。
2.绮丽:鲜艳美丽。
3.睿智:英明有远见。
4.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5.寥廓:高远空旷。
6.嗜好:特殊的爱好。
7.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8.局促不安:拘谨而不自然。
9.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10.乍然:忽然、突然。
四、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
作者晓雪既是诗人、散文家, 又是评论家。这篇文章具有挥洒自如的特点, 又兼具文笔优美和科学严谨的品性。全文在随性的文字中蕴涵了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 从大处着眼, 以大写小, 小中见大, 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性落笔, 大气而不拘束。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性散文。郭沫若是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赞颂, 讴歌了其“因为它常见, 而被人忘却了”的美。在写法上, 文章不像通常的咏物散文那样对描写对象做详尽细致的客观描述, 而是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咏的对象。同时, 文章巧用衬托比较的方法, 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2.《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的作者是茅盾,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短篇小说《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她的创作笔调清新俊逸, 情节单纯明快, 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这篇小说情节安排精巧合理, 伏笔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前后呼应, 人物的创性格意在丰无富而限又严:密月的饼情节也中得疯以充狂分表现。
3.《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曾卓, 原名曾庆冠, 当代诗人。
这是一篇精悍的诗歌评论, 篇幅短小, 结构严谨, 见解独到。《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是鲁藜, 现代作家。《一个深夜的记忆》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 营造了特定的意境, 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4.《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他的代表性诗集有《天狼星》《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等。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4篇
驯良xùn 帽缨yīng 矫健jiǎo 榛子zhēn
榉实jǔ 蛰伏zhé 点缀zhuì 锥形zhuī
锹甲qiāo 上颚è 瞌睡kē 鞘翅qiào
螽斯zhōng 濒危bīn 林苑yuàn 璀璨càn
岷山mín 邛崃qióng lái 栖息qī 孤僻pì
分娩miǎn 翌日yì 拯救zhěng 繁衍yǎn
南麓lù 近在咫尺 悬崖绝壁 崇山峻岭
葱茏茂密 云雾缭绕 烟波浩瀚 弃荤食素
旁若无人 乐不可支 兴高采烈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屈指可数:形容数量稀少。
无动于衷: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憨态可掬: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可爱、单纯的样子,很招人喜爱。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的意思
1.《松鼠》的作者是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
2.《松树金龟子》,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3.《国宝——大熊猫》的作者是科普及传记作家叶永烈,他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的理事。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5篇
【课堂导学1】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两支大试管分别集满NO和NO2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嗅闻它们的气味,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
2.将盛满一氧化氮的试管打开塞子,置于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气体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方法是排水法收集。
3.对于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实验,
【归纳总结1】
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1)二氧化氮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O2+H2O===2HNO3+NO,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1∶2。
(2)水吸收NO2制硝酸的原理
3NO2+H2O===2HNO3+NO;
2NO+O2===2NO2;
4NO2+O2+2H2O===4HNO3。
(3)二氧化氮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2NaOH===NaNO2+NaNO3+H2O
【课堂导学2】
二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SO2和NO2的主要来源
(1)SO2主要来自煤、石油和某些含硫金属矿物的燃烧和冶炼。
(2)NO2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2.危害
(1)引起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溶于水形成酸雨。
3.酸雨
(1)概念:pH<5.6的降水称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SO2和NO2溶于水造成的。
(2)形成原理
①H2SO4的生成:SO2H2O――H2SO3O2――H2SO4
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②HNO3的生成:NO2―HNO3
3NO2+H2O===2HNO3+NO。
(3)危害
①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
②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
4.防治措施
(1)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2)研究煤的脱硫技术,改进燃烧技术,减少SO2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
(3)加强工厂废气的回收处理。
(4)改进汽车尾气的处理技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归纳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6篇
【课堂导学1】
一、硅酸盐
1.下列含硅物质:①硅酸钙CaSiO3,②长石KAlSi3O8,③石棉CaMg3Si4O12,它们在组成上的相同点是都是由硅、氧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共同的物质类别是硅酸盐。它们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组成各异,通常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形式表示其组成,如硅酸钙CaSiO3可表示为CaOSiO2,长石表示为K2OAl2O36SiO2,石棉表示为CaO3MgO4SiO2。
2.硅酸钠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若取两个小木条(或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硅酸钠饱和溶液中浸泡,取出稍沥干后,同时分别放置在酒精灯外焰处,观察到的现象是用蒸馏水浸泡的木条燃烧,用硅酸钠溶液浸泡的木条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硅酸钠耐高温,不能燃烧。
3.硅酸盐产品有着广泛的应用,大家熟悉的玻璃、水泥和陶瓷是常见的硅酸盐产品,也是使用量最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1)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硅酸盐产品
原料
主要设备
主要成分
水泥
石灰石、黏土
水泥回转窑
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
玻璃
纯碱、石灰石、石英
玻璃窑
Na2OCaO6SiO2
陶瓷
黏土
硅酸盐
(2)硅酸盐产品水泥与陶瓷的共同原料是黏土,水泥与玻璃的共同原料是石灰石。
4.特殊功能的含硅物质
(1)金刚砂(SiC)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硬度很大,可用作砂纸、砂轮磨料。
(2)硅钢(含硅4%)具有很高的导磁性,主要用作变压器铁芯。
(3)硅橡胶:既耐高温又耐低温,用于制造火箭、导弹、飞机的零件和绝缘材料等。
(4)人工制造的分子筛(具有均匀微孔结构的铝硅酸盐),主要用作吸附剂和催化剂。
【归纳总结1】
硅酸盐的表示方法及性质
(1)硅酸盐的概念是由硅、氧和金属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硅酸盐的表示方法:
①将硅酸盐中所有元素都写成氧化物(二氧化硅和氧化物的组合)。氧化物的书写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②氧化物之间以“”隔开。
③在氧化物前面按化学式中的比例添加数字。
(2)最常见的硅酸盐硅酸钠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腐蚀,不能燃烧,热稳定性强,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二、硅单质
1.单质硅可分为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晶体硅结构如图所示,为具有正四面体形网状结构的晶体,与金刚石结构相似。晶体硅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根据其结构分析可知,晶体硅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
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7篇
2、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
3、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4、环境保护和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③三废的治理。
5、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水系)、资源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气候: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
6、早期开发中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7、如何综合开发利用
例:田纳西河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发展工业)、提高水质、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矿区生态)等进行统一的开发与管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形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例:长江宜昌以西、以东流域综合开发治理重点有何不同
以西:(梯级)开发水能、改善航运、保持水土、发展旅游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8篇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 (PMI) 创建于1969年, 在推进项目管理知识和实践的普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MI对于项目管理最大的贡献在于最早将项目管理知识化和体系化, 并提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BOK,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OPM3, 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等关于项目管理的一系列标准。PMI早在1987年就发布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随后于1996年发布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PMBOK® Guide) 第一版。1997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以1996年版的PMBOK® Guide为框架, 制订了IS010006作为关于项目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
项目管理是一门取之于实践, 用之于实践的学科。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PMI非常重视这一点, 自1996年PMBOK® Guide第一版正式发布以来, 固定每四年修订一次:2000年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PMBOK® Guide) 第二版发布, 2004年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PMBOK® Guide) 第三版 (下文简称第三版) 发布, 最新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PMBOK® Guide) 第四版 (下文简称第四版) 于2008年发布。
近十年来, 以欧洲为主的众多项目管理协会组成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IPMA) 发展迅猛, 形成了在全球项目管理领域和PMI并驾齐驱的势态。根据中国学者基于网络计量学对六类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 (张晓鸣, 李思伟, 李小菊, 2008) , PMBOK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IPMA) 发布的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基准ICB (IPMA competence Baseline) 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影响力, 远超建立较早的英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APMBOK) 、澳大利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NCSPM) 、ISO10006项目管理质量标准和我国于2001年推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C-PMBOK) 。
2006年, IPMA发布了ICB第三版。PMBOK如何应对ICB的挑战, 2008年PMI发布的第四版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PMBOK® Guide第四版的最新变化及其特点, 以期预见当前国际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趋势。
二、第四版修订的总体情况
与第三版相比, 第四版在项目管理的整体框架上没有变化, 仍旧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划分为九大模块和五大过程组。在第四版的前言部分, PMI概括了修订后的第四版与第三版的主要差异:
1.所有过程名称都采用动宾结构。
2.在讨论事业环境因素和组织过程资产时, 采用了标准的方式。
3.在讨论请求的变更、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和缺陷补救时, 采用了标准的方式。
4.过程数从44个减少到42个。2个过程被删除, 2个过程为新增, 另有项目采购管理知识领域中的6个过程被重组为4个。
5.澄清了项目管理计划与用来管理项目的项目文件的区别。
6.澄清了项目章程所含信息与项目范围说明书所含信息的区别。
7.第4章至第12章开头的过程流图均被删除。
8.为说明相关过程间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每个过程都绘制了一张数据流向图。
9.新增了一个附录, 以说明项目经理在管理项目时所需用到的关键人际技能。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理解和归纳, 第四版的修订从总体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了一致性。第四版对所有过程都采用了动宾结构;在描述反复出现的概念时, 全书使用了统一的措辞;对于四个地方出现的过程定义也采用了更加一致的方式。
二是更注重清晰性。第四版删除了九大模块每章的流程图, 增加了数据流向图;同时, 把项目管理计划与项目文件更加清楚地区分开来;在保留项目章程与范围说明书之间某些必要的渐进明细的同时, 试图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内容, 以减少重复;另外,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缺陷补救以及请求的变更, 在第四版都被统一归于“变更请求”之下。
三是增加了附录。在原有的六个附录外, 第四版增加了附录G:人际关系技能领导力。附录G描述一些重要的人际关系技能, 包括团队建设、激励、沟通、影响力、决策、政治和文化意识、谈判等内容。
四是修改了过程。过程修改主要是为了配合以上一致性和清晰性的要求, 一共有9处:
1. 4.2 制定初步范围说明书删除;
2. 4.7 项目收尾改为4.6 结束项目或阶段;
3. 5.1 范围规划删除;
4. 5.1 收集需求增加;
5. 9.4 管理项目团队从控制过程改为执行过程;
6. 10.1 识别干系人增加;
7. 10.4 利害关系者管理改为管理干系人期望, 从控制过程改为执行过程;
8. 12.1 采购规划和12.2 发包规划改为12.1 规划采购;
9. 12.3 询价和12.4 卖方选择改为12.2 实施采购。
三、第四版修订的探讨
(一) 修订的背景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IPMA) 于1998年在APMBOK的基础上, 由英、法、德、瑞四个国家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认证标准综合, 推出了自己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ICB。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 发现PMBOK、ICB 的全球影响力具有明显优势;虽然PMBOK提出时间最早 (1987年) 并且至今影响力也最大, 而ICB提出时间比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晚 (1998年) , 但影响力已接近PMBOK, 可见其发展尤为迅速 (张晓鸣, 李思伟, 李小菊, 2008) 。2006年, IPMA发布了ICB第三版, 2008年PMBOK® Guide第四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布的。
同样是项目管理理论体系, PMBOK和ICB在指导思想、结构安排、知识构成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造成了项目管理理论上的分歧, 甚至引发了对项目管理的职业独立性的质疑 (Zwerman, Thomas, 2001) 。针对全球同时存在多种项目管理体系的问题, 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了这些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差异。杨伟, 戚安邦, 杨玉武 (2008) 在方法论层面对PMBOK和ICB进行比较, 认为PMBOK关注工作而ICB关注人;PMBOK以因果逻辑方式呈现知识而ICB以问题导向方式呈现知识;PMBOK旨在规范人的行为而ICB重在引导人的发展。Wirth及Tryloff则较早提出了一些推动PMBOK和APMBOK融合的有益思路 (1995) 。
从第四版的修订来看, 由于PMBOK成型的时间较早, 整个体系还是和ICB有很大不同。根据上文对于第四版改版的总体情况来看, 第四版持续了以实践需求为基础的可操作性特征并显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特征, 其突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可操作性的持续和人性化的发展。
(二) 可操作性的持续
从第四版强调一致性、注重清晰性来看, 第四版延续了PMI一贯遵循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 进一步加强了以实践需求为基础的可操作性特征。例如, 第四版用数据流向图代替了九大模块的流程图, 这样使用者就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输入输出操作, 而不必像以前要对流程图的走向非常熟悉。尤其对于初学或不需要透彻研究知识体系的使用者, 这种清晰性更加体现了以实践需求为基础、易于操作的理念。
从过程修改来看, 最重要的是第四版在“范围管理”模块中明确提出了“收集需求”, 同时删除了“制定初步范围说明书”。第三版中, 在项目启动、章程得以确立后是“制定项目初步范围说明书”。这从过程层面上很好理解, 因为在项目启动以后, 从前期得到的项目章程和工作说明书演变出“初步范围说明书”就可以了。但是作为项目管理从业人员, 起步时往往从需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PMBOK这里突然出现一个“初步范围”确实让人感觉到无所适从。所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 一般会把这个过程体现为收集需求之类的工作。此次改版中, PMI将该过程删除, 在范围管理中增加了“收集需求”并且对一系列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 顺应了业界的使用习惯, 更进一步贴近实践。
可操作性的持续改进, 一直是PMBOK® Guide历次改版的主要内容。改版都是PMI充分考虑全球志愿者意见和业界实践者需求的产物, 第四版只是延续了这种理念。
(三) 人性化的新发展
从第四版增加附录G来看, PMBOK显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特征。在与ICB的比较中, 人性化的缺失一直使得PMBOK受到非议。第四版虽然仅仅是增加了一个附录, 却是PMI第一次将人际关系技能写入了PMBOK® Guide, 具有重大的趋势意义。
提出“收集需求”同时删除“制定初步范围说明书”作为最重要的过程修改, 虽然可以理解为可操作性的改进, 但从更深层次的理解来看, 是要指引使用者从先前的“文档生成范围”转变到“以人为本”, 体现为从“干系人获取需求”, 这也是一个转变。另外一个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地方是将“识别干系人”加入到项目沟通管理中。这是对干系人的重新定位, 是将干系人对项目的影响再次重申。通过这处修订让我们看到了干系人分析和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这一点和“收集需求”过程密切相关。此外第四版修订还强调, 不仅要收集干系人的各种需求, 还必须面对干系人之间的冲突和影响。通过识别出来的干系人的利益, 期望和影响, 并把他们与项目的目的联系起来, 从权利和利益两个维度加以分类, 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可见, 从增加附录到过程修改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特征, 这是第四版修订的新发展。
四、结语和展望
从第四版的修订情况来看, PMI除了继续进行可操作性的改进之外, 也逐步意识到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人性化特征的重要性。无论是增加人际关系技能的附录, 还是对干系人相关过程的改进和强调, 都是PMBOK® Guide历次改版没有出现过的新发展。这种人性化的新发展, 一方面是PMI应对ICB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也是PMBOK对于全球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和人本主义发展的自身调整。虽然许多中外专家预言的PMBOK和ICB的融合并未在第四版有实质的进展, 但是能够看到PMBOK终于显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特征的新发展, 具有重大的趋势意义。
PMBOK一直专注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流程化和实用性, 而ICB主要体现出开放性和人性化特征。国外较早的研究认为, 要想项目成功, 单纯地参照PMBOK进行项目的时间、范围、进度、成本、资源、质量和采购等方面的管理是不够的, 技术问题、管理问题、人事问题、商务问题、环境问题等同样至关重要 (Baker.N.R., Green, S.G., Bean, A.S., 1986) , 因此ICB才有了用武之地。国外最近的研究表明, ICB之所以在全球发展迅猛, 主要原因是其开放性, 不同的国家都可以根据国情和文化特征推行自己的ICB体系, 但是和PMBOK相比较, ICB更像一个“相关要素的集合体” (Renate Prantner, 2007) 。对比ICB, PMBOK具有更加简便、操作性强的特点, 对于多数项目的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坚持流程化和实用性的前提下, 适度导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特征, 将是未来PMBOK的发展趋势。
PMI是非营利性组织, 其所有的研发活动都是由全球的志愿者和合作机构来完成。他们对每次的新版本PMBOK® Guide推出, 都使用了严格的项目管理方法, 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纵观PMBOK® Guide四个版本的演进, 每个版本都是准时送达读者手中, 相关的PMP考试也能够如期进行。正是实践了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 PMI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所提倡的项目管理理论才能够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这些改版修订的背后带来的新发展, 也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晓鸣, 李思伟, 李小菊.基于网络计量学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分析[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206-216.
[2]PMI.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Knowledge (PMBOKGuide) —Fourth Edition[M].Penn-sylvania: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 2008.XXII-XXVI.
[3]Peter W G Morris.Updating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ies of Knowledge[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sep 2001, 32 (3) :21-30.
[4]Zworman, B., J.Thomas.Barriers On the Road toProfessionalization[J].PM Network, 200l, 15 (4) , 50-62.
[5]杨伟, 戚安邦, 杨玉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分歧[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1) :161-164.
[6]ITZHAK W1RTH, DOUGLAS E.TRYLOFF.Pre-liminary Comparison of Six Efforts to Document the Project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ject Management, 1995, 13 (2) :109-118.
[7]Baker.N.R., Green, S.G., Bean, A.S.Why R&Dprojects succeed or fail[J].Research Management, 1986:10-11, 29-34.
九(上)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9篇
冷峻 真挚 淳厚 婉约 隽永 适宜 蓑毛 长喙 镜匣
绮丽 恬淡 睿智 寥廓 白鹭 悠然 俊逸 慷慨 包扎
嗜好 清澄 铿锵 塑造 跌宕 害臊 谨严 晶莹 间歇
撒开 讷讷 点缀 半晌 稚气 忸怩 喘息 踌躇 执拗
挪步 尴尬 讪讪 掂量 颤动 裸露 抿嘴 忌怕 虔诚
皎洁 鹿砦 耽搁 安详 氛围 羞涩 门槛 曙光 乍然
眺望 山峦 反衬 迫切 洗礼
二、 理解下列词语
隽永:情深意厚含而不露,又十分耐人回味。
清澄:形容水清明澄澈。
铿锵:形容有節奏而响亮的声音,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跌宕:文章富于变化。
忸怩:形容害羞、不好意思、不大方的样子。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乍然:猛然,陡然。
三、 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 《关于散文〈白鹭〉》选自《散文家喜欢的散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白鹭》是作家郭沫若的散文。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
2.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乌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百合花》的作者是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女作家。
3. 《诗人谈诗》选自《诗人的两翼》,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诗人。《一个深夜的记忆》选自《醒来的时候》,作者鲁藜,诗人。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高二生物下册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知识点梳理
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高二下册生物第四章知识点: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2016高二生物下学期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知识点
课题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高二生物下册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知识点2016 高二下册生物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学习要点梳理
高二生物下册第四章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生物下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二生物知识点请继续关注高中频道!
2016学年高二生物下册月季的花药培养知识点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
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出生率约=死亡率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下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环境容纳量。
第3节群落的结构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
组成、性别比例等。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
3.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
度。一般来说,森林要比草原物种的丰富度大。
4.同一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要通过复杂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关系主要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在一块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农作物与田鼠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田鼠与蛇属于捕食关系,非典病毒与人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5.群落中各个种群的不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我国传统上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四大家鱼在池塘生物群落中的结构属于垂直结构;我国的华东地区,自沿海向内地,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减少,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这种地带性的动植物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环境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导
致了组成群落的种群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使群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它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
演替。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干涸的的湖底进行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种群的演替。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总结 第12篇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从相对含量-----的地方向相对含量-----的地方扩散的现象。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
植物细胞: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里面的细胞液。
2、原生质层:指------和------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小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4、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小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变------(深/浅)。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
3、1959年,罗伯特森(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
5、1972年,桑格(er)和尼克森(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或----或-----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的(运动/静止)。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内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