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精选8篇)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第1篇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总结
一、工作概况:
为提高电能质量,保证发电机组及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电厂成立了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小组。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技术负责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及有关规程、规定,实施技术监督工作。本电能质量监督贯穿于规划、设计、基建、生产运行及用电管理的全过程。对全厂的发电机的无功出力、调压功能、进相运行及电能质量进行管理与监督,加强了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调整、控制及改进,使电源电压和频率等调控在标准规定允许范围之内。
电能质量监督范围包括电压质量、频率质量、谐波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等。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范围的划分:原则上与电力设备的管辖范围的划分相一致。监督的设备一般为:发电机、变压器分接头、电压测量记录仪表等。对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进行质量监督,并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重大问题如实上报。
电能质量监督主要工作:在电站设计时,考虑设置电能质量监测点,安装检测分析装置或系统;设备投产前,宜检测相关设备的谐波及三相电压不平衡度;按规定进行运行频率及电压统计;定期进行相关设备(电能质量测试仪、在线监测仪、显示仪表、电压及频率变送器等)的检验。
二、工作内容
1、电压监测
发电厂电压监测点设置原则为:
a)发电厂所在区域的电网调度中心列为考核点及监测点的电厂高压母线;
b)与主网(220kV及以上电压电网)直接连接的发电厂高压母线。
目前功果桥电厂属于新投产电厂,暂未涉及相关工作。
2、电压允许偏差
功果桥电厂自投产发电以来均按调度部门下达的电压曲线的母线电压进行监测、调整。其允许偏差值如下:
500kV母线:正常运行方式时,最高运行电压不得超过系统额定电压的+10%;最低运行电压不应影响电力系统同步稳定、电压稳定、厂用电的正常使用及下一级电压的调节。
10kV及以下母线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
投产至今,电压变化均在允许范围内。
3、电压及无功调整
(1)电压要求
投产至今,功果桥电站均按调度部门下达的电压曲线,控制高压母线电压。
发电机组的自动调整励磁系统具有自动调差环节和合理的调差系数,各机组调差系数的整定协调一致;自动调整励磁装置具有过励限制、低励限制等环节,并已投入运行;发电机额定功率因数(迟相)值为0.9,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发电机应具有进相运行能力
a)100MW及以上机组应具备在有功功率为额定值时,功率因数进相0.95运行的能力;
b)投入运行的发电机,应有计划的进行进相运行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予以应用;
c)进相运行机组应保留10%的静稳储备,并以此确定运行限额出力图。
功果桥电站目前投运的两台机组均已做过进相运行试验,且符合相关规定标准,并一直处于进相运行状态。
(3)发电厂(机)的无功出力调整
按运行限额图进行调节,在高峰负荷时,将无功出力调整至使高压母线电压接近允许偏差上限值,直到无功出力达
到限额图的最大值;在低谷负荷时,将无功出力调整到使高压母线电压接近允许偏差下限值,直至功率因数值达到0.98以上(迟相)(或核定值);或根据调度要求,具有进相运行能力的发电机应达到进相运行值。
4、频率监督
正常运行下标称频率为50Hz,电力系统正常频率偏差允许值为±0.2Hz。
功果桥电站并网运行的发电机组具有一次调频的功能,一次调频功能已投入运行。机组的一次调频功能参数按照电网运行的要求进行整定并投入运行。应根据调度部门要求安装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自动装置。
正常情况下发电机组满足以下要求:
a)发电机组一次调频的负荷响应滞后时间一般不大于1s,负荷响应时间不大于15s;
b)水轮发电机组无论正常水头还是低水头运行,其进水导叶开度应保留3%以上的调节能力。
5、谐波监督
电力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调试投运时可进行谐波测量,了解和掌握投运前、后的谐波水平及其变化,检验谐波对有关设备的影响,确保投运后系统和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电厂的谐波监测点选取为发电机出口、厂用电母线进行谐波测量;
谐波限值
a)发电机在负载情况下,发电机出口处谐波电流因数(HCF)不超过0.05;
b)厂用电母线谐波电压(相电压)限值应符合GB14549相关要求。
6、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监督
电气设备额定工况下评估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主要是监测负序电流。
如当三相负荷不对称时,发电机所承受的负序电流分量(I2)与额定电流之比(I2/IN)符合规定,且定子每相电流
均不超过额定值。当发生不对称故障时,(I2/IN)2和时间t(s)的乘积不超过规定的数值。
三、总结
1、设计阶段的监督
功果桥电站的规划、设计部门按照国家关于电压、无功电力等有关条例、导则的要求和网、省局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无功补偿设备和调压装置的容量、选型及配置地点,同步落实了相应的无功电力补偿设施。
在规划设计中,对于发电机、母线、变压器各侧均配置齐全准确的无功电压表计。
对于新接入电网的发电机组,具备功率因数进相0.95的运行能力,并配备相应的无功计量仪表。对已运行的发电机组,满足当地调度部门对发电机进相深度的要求。
各级变压器的额定变压比、调压方式、调压范围及每档调压值,满足发电厂的电压质量的要求。
2、运行阶段的监督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实行分区、分级管理负责制。严格按照调度部门下达的电压曲线和调压要求开展调压工作。积极落实调度部门根据系统实际情况提出调压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保持发电机组的自动调节励磁装置具有过励限制、低励限制等功能,并投入运行;失磁保护投入运行。强励顶值倍数符合国家规定,其运行规程中包括进相运行的实施细则和反措,并按照调度部门下达的电压曲线和调压要求编制实施计划,确保按照逆调压的原则控制发电厂高压母线电压在合格范围之内。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第2篇
批准:
审核:
编制:
2014年1月4日
2014年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计划
为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的电能质量监督条例、规定和规程,电能质量监督负责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开展本单位电能质量监督工作,并监督本单位完成上级下达的电能质量标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了更好的监督完成上级下达的电能质量标准,我们制定了以下2014年电能质量技术监督的工作计划:
1、组织制定、审查本场电能质量监督制度和各类规程,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2、监督本场对公司提出的改造项目或工程的电能质量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
3、配合计量监督做好有关电能质量指标、监督方面有关协调工作。
4、完成上级有关部门布置的工作,做好阶段性总结。
5、在生产副总经理的领导下,组织全场人员定期开展电能质量监督活动,并结合设备运行情况,积极发挥群众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6、开展电能质量监督动态查评。对照电科院技术监督差评表,将电能质量监督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7、定期校核保护定值。
8、按规定做好运行电压记录,对全厂变压器分接头建立台账,发现电压偏离额定值及时汇报领导并利用检修时间进行电压分头调整;定期巡视无功补偿设备运行情况,查看信号、运行指示灯是否正常;按照周期进行设备的检验、试验。
9、设备运行档案、消缺记录齐全准确。
总之,我们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要力争使2014继电保护正确动
作率达到100%,继电保护定检率达到100%,缺陷消除率达到100%,标有准确等级的实验仪器、仪表校验率达到100%。
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 第3篇
电能质量问题是众多单一类型电力系统干扰问题的总称, 电能质量扰动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电能质量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稳态数据和暂态数据两大类。稳态数据主要包括:频率偏差、电压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三相电压不平衡、谐波五大类;暂态数据包括:电压暂升/暂降、短时电压中断、谐振暂态、脉冲暂态等。电能质量监测的数据内容如表1所示:
2 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 出现了以Dranctz实验室推出的606系列电力线扰动分析仪为代表的第一代电能质量仪器。仪器基于微处理器, 用于记录一些暂态事件, 输出打印在纸带上。打印输出根据事件类别 (暂降、中断等) 和电压大小来描述扰动。
20世纪80年代, 出现了第二代电能质量仪器, 其特点是完全图形化显示和数字化存储, 以便观察和保存捕捉的电能质量事件, 包括暂态和稳态事件。完善了对暂态事件的触发设置。在捕捉和存储对用户重要的数据方面, 实现了概率优化。有些仪器甚至能够从远程监测点传送数据到中心主机, 用于事后统计分析。
20世纪90年代, 受EPRI DPQ项目的启发, 出现了第三代电能质量仪器。在这一代仪器中, 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功能得到较好的实现, 并且完善了电能质量的监测功能, 因而也更加适宜构建大型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
3 电能质量监测的应用现状
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美国电科院 (EPRI) 于1993年6月启动了EPRI DPQ项目, 这是世界首次大规模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项目, 开发了电能质量在线监测主站软件PQView, 同时还研发了PQDIF (Power Quality Data Interchange Format) 电能质量数据交换格式。1996年, 美国电科院把PQDIF置于公共领域, 以推动各方电能质量数据之间的交换。目前已形成成熟的IEEE Std 1159.3 PQDIF标准。
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近年来, 我国对电能质量各项指标的监测方式正在从专门测量、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向网络化在线监测转变。目前, 全国大多数省区均建立了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典型的电能质量网络在线监测系统一般由一级或多级监控中心构成, 采用“分散监测、分层管理”的模式, 根据不同的监测需要和系统管理的需要分配不同的系统权限。如图1, 为两级监控中心结构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如果总监控中心是省级监控, 那么次级监控中心就代表了地市级监控。
4 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电能质量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
现代电网规模越来越大, 未来电能质量的监测要实现同一供电系统、不同地点的电能质量监测, 甚至实现多个不同供电系统的集中监测。在功能上, 更强调智能化, 除具有计算、显示功能外, 还要有一定的判断、分析、决策等功能, 初步具有自动的、实用先进的计算智能评估功能。如今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这种需求的实现成为可能。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正在朝着在线监测、实时分析、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4.2 标准的统一和监测算法的研究
通过对电能质量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加深对其本质的把握, 有助于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小波分析、模糊数学方法、神经网络方法、遗传算法及其交叉技术将成为今后电能质量新算法研究的主流方向。新理论的推出及其日渐成熟, 对电能质量研究领域从算法本身到算法的适用领域、算法性能的改善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4.3 监测仪器转向虚拟化
虚拟仪器强调了“软件就是仪器”的概念, 其硬件、软件具有开发性、模块化、可重复使用及互换性等特点。虚拟化监测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测试测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无论是开发还是应用, 都更具灵活性。虚拟仪器是传统测量观念的一次巨大变革, 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开发研制电能质量监测装置, 是今后电能质量参数监测的发展趋势。
5 结 论
以上介绍了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在电网向着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方向转变的历史进程中, 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优化电网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电力行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湘宁, 等.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2]岳浩, 等.电能质量及其检测分析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22期.
[3]杨进, 肖湘宁.电能质量监测技术发展新趋势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4.24:82~87.
[4]周军, 李志霞, 陆勇.基于DSP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J].电测与仪表, 2007.7:41~44.
提高电能电压质量的技术方法 第4篇
电力系统电压调整的主要目的是采取各种调压手段和方法,在各种不同运行方式下,使用户的电压偏差负荷国家标准。但由于电力系统结构复杂、负荷众多,对每个用电设备电压都进行监视和调整,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电力系统电压的监视和调整可以通过对中枢点电压的监视和调整来实现。所谓中枢点是指电力系统可以反映系统电压水平的主要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母线,很多负荷都由这些母线供电。若控制了这些中枢点的电压偏著,也就控制了系统中大部分负荷的电压偏差。
对中枢点的电压调整,可根据电力网的不同性质,大致确定一个中枢点电压的变动范围。其具体方式有3种:逆调压、顺调压、恒调压。
1.逆调压如果中枢点供电至各负荷点的线路较长,各负荷的变化规律人致相同,而负荷变动比较大,则在高峰负荷时适当提高中枢点的电压以补偿线路上增大的电压损耗:在低谷负荷时,供电线路电乐损耗比较小,中枢点电压适当降低,以防止负荷点电压过高。这种高峰负荷时电压高丁低谷负荷时电压调整方式,称为逆调压。逆调压方式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调乐方式,一般需要在中枢点装设特殊的调压设备才能实现。中枢点采用逆调压方式的,在高峰负荷时一般保持电压比线路额定电压高5%,在低谷负荷时电压下降至线路额定电压。
2.顺调压对供电线路不长、负荷变动不入的中枢点,可以采用顺调压。顺调压方式是指在高峰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电压略低,低谷负荷时电压略高。顺调压一般要求高峰负荷中枢点电压不低丁线路额定电压的102.5%,低谷负荷时中枢点电压不高丁线路额定电压的107. 5%0 3.恒调压介于逆调压和顺调压之间的是恒调压。恒调压是指在任何负荷时,保持中枢点电乐基本不变,一般保持在额定电压的102%-105%。这种方式一般避免采用,只有在无功调整手段不足时,负荷变动甚小时,或用户处下允许电压偏移较大的农业电网时,才可采用。
发电机不仅是有功电源,也是无功电源,有些发电机还能通过进相运行吸收无功功率,所以可用调整发电机端电压的方式进行调压。现在同步发电机都装有自动励磁调解设备,其主要功能是白动调整发电机的机端电压、分配无功功率以及提高发电机同步运行的稳定性。按规定,发电机可以在其额定电压的95%- 105%范同内保持以额定功率运行。这是一种充分利用发电机设备、不需额外投资的调压手段。对于由发电机直接供电的负荷,如果供电线路不长、电压损耗不大,通过发电机调压就能满足负荷的电压要求。但如果通过多级变压供电,仅用发电机调压, 往往不能满足负荷的电压要求。而且因为发电机要照顾近处的地方负荷,电压不能调的过高,所以远处负荷的电压调整,还要靠有载调压变乐器等其他调压措施来解决。
改变电网无功功率分布对电压的影响当线路、变压器传输功率时,会产生电压损耗,因而如果能改变线路、变压器等电网元件上的电压损耗,也就改变了电网节电的电压大小。由电压损耗表达式△U= cPR+ox) /U可知,要改变电压损耗有两种办法。一种改变网络参数,可用的办法是串联电容,利用串接的电容、电感上电压相位著180。的特点,抵消部分电抗:另一种是改变电网元件中传输的功率。在满足负荷有功功率的前提下,要改变供电线路、变压器传输的有功功率,是比較困难的,除非负荷是由环形网供电。所以改变线路、变压器传输功率都是改变其无功功率。
3.改变电网参数改变元件的电阻利电抗,也能起到改变电压损耗的作用。增大导线截面减小电阻以减小电压损耗,这种方法只是在负荷功率因数较高、原有导线截面偏小的配电线路中才比较有效。一般不宜采用。改变电网的接线方式,如切除或投入双回线路中的一同线路,切除或投入变电站中一部分并列运行的变压器等。采用以上方法时,要考虑不降低供电可靠性和不显著增加功率损耗等因素,所以投切线路的办法很少采用。 电网中用的最多办法是减小线路中的电抗。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中广泛采用的分裂导线就可以明显降低线路的电抗。在我国,输电线路一般采州分裂导线,还可以减少导线周围的电场强度,减小电晕放电,降低线路电抗。
电压调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冈为整个系统每个节点的电压都不相同,运行条件也有差别,因此,电压调整要根据系统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
发电机调压是各种洞压手段中首先被考虑的。冈为它不需要附加设备,而是充分利用发电机本身具有发出或吸收无功功率的能力,从而不需要附加投资。但这种方法往往只能满足电厂地区负荷的凋压要求,对于通过多级电压输电的负荷,还需要采取其他凋乐措施才能保证系统电压质量。
电能质量及其治理新技术 第5篇
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能质量的研究与控制问题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章概括介绍了与之有关的电能质量的定义及其等级划分的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干扰电能质量的原因,提出了在电能质量检测与控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 电能质量;补偿装置;检测;控制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基于微处理器控制的设备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未来不少用户对电能的利用都要经过电力电子装置的转换或控制。这些装置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和效率的同时,使电力系统的非线性负荷明显增加,谐波污染加重,从而导致矛盾的局面:系统一方面要承受电力电子装置带来的污染,又要用它来消除这种污染,提高电能质量。
就全球范围而言,从80年代末开始电力工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电力市场成为世界潮流。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用户与供电企业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为了适应这种需求,1988年美国的N.G.Hingorani博士提出了Custom Power(用户电力技术)的概念,这是一种应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按用户特定要求提供电力供应并实现对电能质量控制的技术。我国一些学者称Custom Power为DFACTS[1],认为是FACTS技术在配电系统应用的延伸,并做了大量的研究。1996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和茨城大学的学者正式提出了与上述概念相似的FRIENDS(Flexible, Reliable 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System),并组织“FRIENDS研究会”。两者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灵活、可靠的电力供应系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各国在电能质量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或达成共识。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电能质量的定义及以此为基础的电能质量等级的划分;对各瞬变量的实时检测及有效补偿;为改进电能质量问题,电站、用户及装置生产厂家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合理的电能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为解决这些难题,科研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制出一些新型试验装置。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投入运行的试验装置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电能质量及其等级划分 虽然人们不断地提及“电能质量”这个术语,但是对电能质量的定义仍未能达成共识。文献[2]认为“电能质量”是“任何明显引起电压、电流或频率偏移并由此导致用户装置故障或误动作的电能问题”。IEC(1000-2-2/4)标准将“电能质量”定义为“供电装置正常工作情况下不中断和干扰用户使用电力的物理特性”。IEEE Std.1100-1999将“电能质量”定义为“满足电子装置的运行条件,并能够以一种与主布线系统及其它相关装置相协调的方式驱动、保护电子装置”。文献[1]则简明地表示为“电能质量一般是指电压或电流的幅值、频率、波形等参量距规定值的偏差”。
不论如何表达,“电能质量”的概念中应包括电能供应中所要考虑的一切方面,这些方面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1)电压和频率的偏差:过电压、欠电压、频率偏差。
(2)电压和电流的波形:电压跌落、电压突升、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三相不对称。(3)供电连续性:瞬时断电,暂时断电,持续断电。
每一项的定义,按照IEEE Std.1159-1995,如图1所示。我国在参考IEC EMC-61000系列标准和IEEE Std标准后,已经颁布的电能质量系列国家标准有《供电电压允许偏差》、《电压允许波动和闪变》、《公用电网谐波》、《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和《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等五项标准。
电能质量等级的划分是以电能质量的定义为基础,以用户的要求为根据,以变电站的承受能力为条件所制订的。每个变电站所连接的负荷类型是各不相同的,而不同的负荷必然会对电能质量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这些要求高于电站所能达到的水平时,电站就要进行代价利益分析:或者低于用户提出的标准,或者采取措施,提高本身的供电质量,满足用户的要求。权衡折衷之后,对上面提到的各个方面规定出不同的补偿目标,制定出合适的电能质量等级。一般而言,常将电能质量分为常质(normal quality)、优质(premium quality)、高质(high quality)电力三个级别。
[4]3 干扰原因及对策 影响电能质量的原因各种各样,大体可以分为:
(1)内因。系统本身接有电弧炉、整流器、单相负荷、大功率电动机等干扰性负荷。这些负荷对电网产生负面影响,如谐波、无功冲击、负序等,而且这些负面影响可能通过公共连接点(PCC)波及其它终端用户。因此,系统中必须安装相关装置,以及时缓解这些问题,而且还应根据电能质量评估体系,利用经济杠杆约束此类用户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2)外因。雷电、外力破坏、树枝影响、配电设备故障、电容器投切、线路切换等都可能干扰系统,造成断电或电压变动,甚至影响到相邻线路,导致有害影响蔓延。现在采取的措施,一是减少故障发生的次数和改变排除故障的方式,目前配电系统中的线路主保护是电流保护,该保护最大的缺陷是线路中相当大部分区域上的故障不能无时延地予以切除,此外即使无时延保护,从检测出故障到断路器开断故障,最快也需要3~6个周波。若是永久性故障,多次重合闸则导致电压的不断波动,这在图2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二是降低装置对电能质量问题的敏感性,主要是用户侧在敏感负荷或关键负荷处安装补偿装置,这种方法对单个负荷可有直接和明显的效果,但是受限于补偿装置的容量和价格,应用范围也受到限制。
[5][1]
目前在电能质量检测与控制中,有两个重要环节需要深入探讨:
(1)实时准确地检测。检测值可能是要滤除的谐波、要补偿的无功或要平衡的不对称值等。已经出现的检测方法很多,大多数的检测方法在信号平稳时,能准确地检测出干扰值。而这里的“实时检测”主要是指当信号被干扰时,检测电路的实时跟踪速度,目前大多数的常规检测方法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而实时性对于持续时间较短的电压跌落、突升、闪变、谐波等尤为重要。以谐波检测方法为例,为提高实时性,文献[6]~[12]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是常规方法的改进,更多的是新理论的灵活应用。但这些检测方法在改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要选择合适的数学函数、变换结果的相位与幅值会出现偏差等,所以它们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求得补偿信号的参考值后,要快速准确地驱动变流器,产生补偿信号。目前出现的控制方法有[13]: 滞环比较控制、空间矢量控制、无差拍控制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无论是检测还是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都是如何减小以至消除时滞,使补偿偏差最小。
电能质量控制器(或有源滤波器)的结构一般是:靠近源侧(或负荷侧)连接一并联逆变器,靠近负荷侧(或源侧)连接一串联逆变器,两逆变器通过公共的直流电容结合在一起。串联部分的功能为补偿各种干扰,并联部分的功能为有源滤波、动态补偿无功、为直流电容提供能量等。当在直流侧并联能量储存装置时,还能使负载不受瞬时停电的干扰。整个电路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检测电路、控制电路、PWM形成及驱动电路,如图3所示。
在图3的基础上进行改变,例如只取并联侧或只取串联侧;使用三相整流桥或三相PWM整流桥;储能部分采用蓄电池、超导、飞轮或超级电容器,以供应短时有功电力;不同的补偿目标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等,就可以制造出不同的设备,实现不同的功能。现在,配电系统中应用的主要补偿设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综合功能补偿装置
这类装置功能比较齐全,可完成电压控制、动态滤波、缓解闪变、低损耗控制无功、供应有功电力等多项功能,如电能质量控制中心QCC(Quality Control Center)、静止同步补偿器SATACOM(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PQC等。已有试验装置投入实际运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例如清华大学与河南省电力公司研制的±20Mvar STATCOM已于1999年4月投入现场试运行;西门子已系列生产出基于IGBT的PWM换流器的PQC装置。(2)单一功能补偿装置
这类装置的设计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电能质量问题,如电压控制、谐波滤除等,功能单一,因此与综合功能补偿装置相比,控制也较为简单。对某一电能质量问题突出的用户,此类装置较为实用。如固态断路器(SSB—Solid-State Breaker)和固态转换开关[14](SSTS—Solid-State Transfer Switch)、动态电压恢复器[16]
[15]
(DVR—Dynamic Voltage Restorer)、有源滤波器(APF—Active Power Filter)等。结束语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的完善,电能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关系到供电企业、用户和设备生产厂家的利益。目前提出的或正在研制的新型补偿装置为解决电能质量问题创造了条件,但对电能质量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讲,还刚刚开始,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深入认识电能质量的含义、制定统一的电能质量评估体系以及研制完善的电能质量补偿装置等。
参考文献
[1] 韩英铎,严干贵,姜齐荣.信息电力与FACTS & DFACTS技术[C].全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市,2000.
[2] Dugan R C,Megranghan M F,Benty H W.Electrical power systems quality[M]. New York:McGraw-Hill,1996.
[3] Ise Toshifumi,Hayashi Yusuke,Tsuji Kiichiro.Definition of power quality and the simplest approach for quality control center using three-Phase four-wire AC system for unbundled power quality services[C].The 1 Int’l Workshop on System Tech.for Unbundled Power Quality Servi-ces:75~80.
[4] Chang C S,Ho Y S.A Dynamic voltage compensator for achieving Vvarious levels of quality in unbundled power services[C].The 1 Int’l Workshop on System Tech.for Unbundled Power Quality Servi-ces:28~35.
[5] Yun Sang-Yun,Han Byung-Duk,Kim Gi-Hyun et al. Mitigation method of voltage sag in radial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C].The 1 Int’l Workshop on System Tech.for Unbundled Power Quality Services:42~47.
[6] 赵成勇,李广凯,李海生,陈志业.电铁牵引系统的预测型谐波电流检测方法[C ].电力电子技术暨电力谐波问题研讨会论文集:55~59.
[7] 蔡亮,陈国雄,潘祖善.采用简化的普罗尼谱估计法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1999,14(1):73~76.
[8] 罗世国,侯振程.一种谐波及无功电流的自适应检测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1993,(3):42~46. [9] 石志强,任震,黄雯莹.小波分析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二)理论基础[J]. 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21(2):13~17.
stst
st[10] 杨桦,任震,唐卓尧.基于小波变换检测谐波的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21(10):39~41.
[11] 王建赜,冉启文.基于小波变换的时变谐波检测[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22(18):52~55. [12] 邵明,钟彦儒,余建明.基于小波变换的谐波电流的实时检测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2000,(1):42~45.
[13] 李玉梅,马伟明.无差拍控制在串联电力有源滤波器中的应用[C].电力电子技术暨电力谐波问题研讨会论文集.西安:2000.
[14] 陈警众.定制电力——高质量供电的新技术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第6篇
总结
2014年上半年,按照公司的安排和电科院技术监督检查整改措施,主要完成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按时完成每月电压和无功报表以及季度报表和总结,并及时上报;
2、完成了2014年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取证、复证工作;
3、定期进行电能质量技术监督知识培训;
4、按电科院的检查整改要求对电能质量及无功技术监督档案进行补充完善,对检查中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5、结合机组小修,完成了1台次机组励磁、调速系统的全面检修和试验,经过检修和试验,确保了相关自动调节装置的可靠、稳定运行 根据技术监督工作标准,全面开展了电能质量和无功技术监督工作,加强了技术管理,结合机组检修,对励磁调节装置、调速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试验,确保了电能质量水平。
2014还根据2013年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整改,完
成了母线电压越限统计、频率越限统计、机组进相数据统计等工作。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AGC功能投入率:100%
2、一次调频投入率:100%
3、220kV电压合格率:99.98%
4自动励磁装置投入率:100%
5、自动励磁装置定期检验台数:1台,检验率100%
三、技术管理
加强了电能质量和无功技术监督工作的运行管理,运行值班人员对电压和频率监视和调整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明显减少了220kV母线电压和频率的波动幅度。
机组正常运行中,一次调频和自动发电控制AGC功能始终投入,参加系统的调频和调峰。运行值班中发现系统频率异常时,能及时向调度员汇报,按照调度命令采取相应的调整手段,保证系统频率在规定的范围内。
机组运行中,能主动监视一次调频和AGC功能的状态,出现异常及时汇报调度,保持通信畅通,使一次调频和AGC的投入率达到了100%。运行中严格按照调度下达的电压曲线调整母
线电压,机组1-4月份经常处于进相运行状态,当电压接近曲线限值时,本站已无调节能力时,能及时向调度汇报,确保了220kV母线电压始终在规定的范围内运行,5、6月份情况有所好转。发电机运行中,励磁系统电力系统稳定器PSS装置始终按照调度命令投入,对确保电能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电网原因,2014年年初,运行值班人员多次发现电压或频率参数大幅度变化,一方面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及时向省调值班调度员汇报,必要时还提出了恢复参数的建议。这些工作都使新疆电网的电能质量得以保持在较高水平。
四、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2014年年初,由于水电站库水位较低,机组仅参与系统调峰调频工作,因此机组启停频繁,上半年超过343次。同时,由于一次调频和AGC长期投入,频繁的启停和变工况运行,对于机组是极大的考验,不仅影响到运行经济性,更多的使设备空耗磨损加剧,为设备的长期可靠运行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014年上半年,4台机组进相运行频繁、时
间较长,累计运行3067.33小时,占上半年实际运行小时6750.5小时的45.43%。
因此,加强涉网设备和自动化功能的日常维护,保证AGC、一次调频、自动励磁调节装置始终正常运行。加强值班巡屏纪律,严格执行监盘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与省调联系汇报进行,并按照调度指令及时做好AGC投退、出力调整、机组启停的操作,保证系统电压、频率的稳定。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第7篇
安全操作“一口清”
绝缘防护齐穿戴,开机启动逐点检; 停电送电守制度,接线确认不带电; 电气线路禁私接,带电部位有防护; 外人进入需申请,试验通电关围栏; 试验过程保接地,吊运信号须明晰。范围
本规程适应于产品质量检验作业的安全操作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13869《用电安全导则》
GB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3 危险源辨识
3.1 人体直接接触到设备带电部位、电源等造成的触电; 3.2 吊具缺陷、指挥不当、操作不当造成的起重伤害; 3.3 电气绝缘破损、电气漏电造成的触电;
3.4 工具、设备使用不当、操作不当造成的物体打击、其他伤害; 3.5 设备保护装置缺失、失灵造成的机械伤害; 3.6 安全用具失效或使用不当造成的触电。
3.7 除上述分析外,作业还存在其他危险源,作业前必须根据工艺文件规定及现场作业情况进行危险源识别,制定安全管控措施。4 安全操作要求 4.1 工作前
4.1.1 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产品质量检验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4.1.2 穿戴好规定的防护用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安全知识,严禁酒后上岗。
4.1.3 检查人员必须熟悉被检产品的技术要求和相邻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了解本区域内安全状况。
4.1.4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进行上岗作业。
4.1.5 对工作环境、现场5S定置管理等进行全面检查。
4.1.6 对现场使用工具工装、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安全防护装置进行点检,严禁设备设施等带病作业。4.2 工作中
4.2.1 工作时间必须严格遵守工厂劳动纪律,严禁嬉戏打闹。
4.2.2 检验产品必须在无障碍物、工件堆放稳固的安全场所进行,禁止在运转的设备近旁工作。注意工作场所附近的生产状态。
4.2.3 检查人员使用电器仪表及设备时,必须检查接地装置是否良好,发现故障应向电工人员反映,严禁私自乱拆乱动。
4.2.4 检查人员使用吊车时,必须严格遵守起重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禁在吊起的工件底下进行作业。
4.2.5 检验重、大产品,工件翻身搬动时,用力要均衡,放置要稳固,需要二人以上同时检查时,应密切配合,有一人负责指挥,严禁各行其是,严禁勉强蛮干。4.2.6 在有桥式起重机过往的场所进行检验时,要随时注意吊有重物的桥式起重机,听到警笛或得到其它信号时,要立即避开。
4.2.7 在车上作业时,应从作业登梯或固定(活动)跳板上下,不准跳车。4.2.8 使用工作灯作局部照明时,其电压严禁超过36V,插头及插座必须安全可靠。4.2.9 各类机车、客车、货车及柴油机总装检查
4.2.9.1 进行车底、车顶检查和风制动试验时,应与车下有关人员联系好,工作完成后及时告知。
4.2.9.2 检查人员严禁自行启动柴油机或开动机车。4.2.9.3 在作动态检查时,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技术规范。
4.2.9.4 从事电力机车检查的人员,必须严格电力机车检查操作要求。
4.2.10 在流水线、自动线上工作或上下机车车辆时,应防止头、手碰撞附件或踩踏易滑易滚的物件,以免造成伤害。
4.2.11 严禁在机床加工过程中进行检查(自动控制、动态测量除外)。
4.2.12 热工检查
4.2.12.1 检验热加工产品时,必须待产品冷却后,集中放在安全场所进行,严禁在加热炉旁进行。
4.2.12.2 严禁在锻锤剁料、啃料、制坯中进行检查。
4.2.12.3 搬动较大锻件时应注意安全,凡不属锻、热处理、铸钢、铸铁检查工作范围内的设备严禁乱动。
4.2.12.4 铸件在清铲过程中,严禁进行检查。4.2.12.5 观察钢、铁水浇注时,必须戴护目镜。
4.2.12.6 翻动铸件检查时,注意周围环境,避免砸伤或挤伤。
4.2.13 检查锻铸件,铆焊件毛坯、机械加工件等,来回走动时,应预防工件毛刺、铁肩戳脚或钩住裤管伴倒,严禁跨越大型配件或从高处向下跳。
4.2.14 检查机械、机电设备,在设备运转时,严禁将头、手伸入传动部或走行部行程之内,并应首先验电,防止电击。
4.2.15 检查人员使用的专用器具必须符合规定技术要求,手锤应用倒刹针锲紧,局部照明应用手电或36伏以下的低压灯,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器具。借用他人的器具,必须弄清情况,征得有关人员同意后,方可使用。
4.2.16 检查人员严禁进行与本职无关的工作(如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机动车辆等)。4.2.17 发现设备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关闭电源,在问题排除后,方可进行操作。4.2.18 除以上要求外,应根据作业现场实际进行危险源识别、确定安全作业要求。4.3 工作后
4.3.1 工作结束后,关闭能源、电源开关。4.3.2 收拾工具,并整齐摆放到指定位置。4.3.3 场地清扫干净,废弃物分类处理。4.3.4 填写交接班记录,做好交接班。5 应急措施
5.1 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立即拉闸断电,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平放在地面或板面上实施人工急救,同时拔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往医院救治。触电者脱离电源后,有可能二次伤害,要采取相应措施。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报告单位领导和安全员,并保护好事故现场。
5.2 发生起重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或其他伤害事故后,轻者有出血情况时,立即采取包扎等止血措施,对骨折伤员要注意保护骨折部位,不能随意扭曲;重者应保持伤者坠落原位,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同时报告单位领导和安全员,保护好事故现场。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第8篇
电能质量监测数据指标包括谐波、负序、电压偏差、频率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等五项稳态指标以及电压暂升、电压暂降、短时电压中断等暂态指标。电能质量监测数据具有采样率高、数据精度高、数据信息量大的特点, 因此, 电能质量监测数据可以为电网技术监督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1,2,3]。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是电网技术监督的重要组成[4,5,6]。目前云南电网已建成云南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和云南电网技术监督数据中心[7], 为技术监督工作提供了数据和技术保障, 然而, 目前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是孤立存在的, 为进一步落实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文中研究了面向电网技术监督平台的电能质量数据融合及实现。
1.1 电网技术监督平台的发展需求
缺少系统运行数据的支持:从电网技术监督的角度来看, 多专业融合、全面掌握设备全貌及状况是电网技术监督的发展趋势之一。电网技术监督平台应包括三类基础数据:系统运行数据;设备状态数据;其它辅助数据 (如大风、山火等) 。目前的电能质量数据中心已拥有了大量的设备状态数据和辅助数据, 但对于系统运行数据尚处于缺失状态。
2) 对数据的关联分析与挖掘有待加强:数据采集是开展电网技术监督服务的第一步, 但更重要的是要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深层次、多专业信息整合的关联分析与挖掘应用研究。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接入一方面可以丰富技术监督平台的数据资源, 另一方面还可为电网的技术监督服务提供更深层次的关联分析与挖掘。
1.2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发展需求
建立基于网络化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已经成为开展电能质量监测及电能质量技术监督的发展趋势。从发展现状来看,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是开展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支撑平台, 然而, 目前的情况却是已建立起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是孤立存在的, 缺乏系统间的信息沟通, 也没有并入技术监督系统平台, 其丰富的数据资源没有得到更为有效地利用, 造成了不小的资料浪费。基于上述电网技术监督平台发展需求和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发展需求, 本文研究了构建面向电网技术监督平台的电能质量数据融合问题。
2 数据融合整体方案
2.1 硬件结构图
数据融合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电能质量监测主站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系统接口, 实现与技术监督平台的硬件连接。
2.2 总体技术方案
数据融合的总体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
该技术方案概述了传什么、怎么传、怎么用这三个关键问题。
传什么:概括地讲, 需要接入的数据包括实时数据、稳态数据和暂态数据三大类。
怎么传:图中所示方案是, 实时数据从厂家前置机获取, 稳态数据和暂态数据从PQView的二次开发接口获取。
怎么用:即电能质量数据在技术监督平台的融合问题。在技术监督平台上的数据融合是包括数据采集与查询和信息关联分析两个方面。
数据采集与查询可进行实时运行数据和历史运行数据的快速查询。历史数据包括稳态历史数据和暂态录波数据两大类。稳态历史数据是以周统计方式进行查询, 以报表、图形等方式输出查询结果。暂态录波数据可按时间范围、线路名、事件类型进行查询, 可实现波形和录波数据的导出。信息关联分析与挖掘模块是指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数据之间的关联信息关联分析与数据挖掘。
3 系统接口方案
云南电网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云南电能质量主站系统采用三层结构即:装置层、前置机层和主站层。主站系统采用PQView计算分析软件, 该软件由PQDM (数据管理) 、PQDA (数据分析) 和PQWeb (网络信息发布) 组成。装置将数据上传到装置所属厂家的前置机, 生成PQDIF文件, 然后上传至PQView主站系统。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与技术监督平台的数据传输接口方式有:从厂商前置机 (子站) 中获取数据、从PQView二次开发接口中获取数据、在技术监督中心Web上打开电能质量系统Web、从已开发的二次开发系统接口等四种方式。各方式的优、缺点对比及适用范围分析如表1所示。
文中最终采取的数据采集方案为:实时数据是以方式一进行数据采集、稳态和暂态数据采用方式二、同时保留方式三以充分利用电能质量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而又避免部分重复性开发工作。
4 数据融合实现
依据上述技术方案, 项目组开展了面向技术监督平台的电能质量数据融合实施工作, 实现了在技术监督数据中心平台上的数据接入与展示, 以及关联分析的功能需求。部分功能展示结果如图4-图5所示。
1) 稳态趋势查询
2) 暂态事件查询
3) 事件关联查询。
5 结束语
文中从需求分析、整体方案、系统接口方案几个方面, 概述了面向电网技术监督平台的电能质量数据融合问题, 提出了面向技术监督平台的电能质量数据融合整体解决方案。文章最后给出了研究成果的展示。构建面向技术监督平台的电能质量数据融合, 既符合电网技术监督平台的建设需求, 也有利于消除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铭, 陈珩.电能质量及其分析方法综述[J].电网技术, 2000, 24 (2) :36-38.
[2]肖湘宁, 尹忠东, 徐永海.现代电能质量问题综述[J].时代电气, 2004 (11) :48-52.
[3]林涛, 刘林等.智能电网技术框架下的电能质量监测与分析综述[J].低压电器, 2009 (21) :1-6.
[4]沈洁, 费正明, 郭伟.上海电网技术监督信息管理系统[J].华东电力, 2002 (6) :57-60.
[5]DL/T1053-2007,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S].
[6]Q/CSG 21007-2008, 南方电网公司电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规定[S].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