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精选4篇)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 例,男12 例,女6 例;年龄20~56 岁,平均37 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0 例,重物砸伤5 例,车祸伤3 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6 h,合并颅脑损伤1 例,胸腹内脏损伤2 例,四肢及骨盆骨折5 例。按唐三元[1]脊柱多节段骨折的分类方法,Ⅰ型(相邻型)10 例,其中累及2个椎体7 例,累及3个椎体3 例,Ⅱ型(非相邻型)8 例,损伤间隔1个正常椎体6 例,间隔2个正常椎体2 例。损伤平面:最高至T8,最低至L4,其中胸椎骨折2 例,腰椎骨折10 例,胸腰椎同时骨折6 例。损伤椎体分为损伤关键椎(对脊髓产生最大损伤的部位)和次要损伤椎(多为压缩骨折),其中关键椎20处,次要损伤椎21处。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B级各2 例,C级5 例,D级9 例。

1.2 手术治疗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积极抗休克、制动、脱水和抗感染等治疗,并完善术前各项化验检查,结合X线、CT以及MRI检查了解受伤椎体及脊髓受压的平面,确定术中减压的部位和范围。对合并有颅脑和胸腹内脏损伤者,待病情稳定能耐受手术后早日手术,所有病例于受伤后3~8 d手术,术前备红细胞悬液2~3 IU。

1.2.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俯卧位,后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其上下各一椎体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和横突。椎弓根进针点按Weinstein解剖定位法[2],C型臂X线机监控下行椎弓根钉的植入。Ⅰ型累及2个椎体骨折者,若是一个椎体骨折严重,而另一个椎体骨折较轻,则在骨折椎体上、下各一个正常椎体及骨折较轻的椎体植入6枚钉;若是2个椎体骨折均较严重,则于伤椎上、下各2个正常椎体植入8枚钉。Ⅰ型累及3个椎体骨折者,一般有1~2个椎体骨折较轻的可以打钉,伤椎上、下各1~2个正常椎体植入椎弓根钉。Ⅱ型间隔一个正常椎体的,在伤椎两侧共3个正常椎体上植入6枚椎弓根钉;间隔2个正常椎体的在伤椎两侧共4个正常椎体上植入8枚钉。头、尾两侧椎体植入单向钉,中间的椎体植入万向钉,两侧安装预弯的连接棒,根据骨折复位情况作适当的撑开,以恢复椎体的高度和脊柱的生理弧度。然后对关键椎行椎板减压,并用椎管嵌打器将硬膜囊腹侧致压骨块向前推压。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安装连接杆,拧紧所有螺母,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将椎板减压咬除的碎骨植于去皮质的横突间,关闭切口。

1.2.3 术后处理

给予脱水、营养神经和预防感染,对ASIA分级为A、B级患者加强截瘫护理,预防关节僵硬;对C、D级患者,卧床8~12周,待植骨融合,脊髓功能明显恢复后,戴支具下床活动。

1.3 疗效评估

所有病例于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测量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上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对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进行ASIA分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8.1统计学软件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数据配对t检验进行处理。

2 结 果

本组手术时间2~4 h,术中失血量400~80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14~30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CT复查显示脊髓受压解除,无明显椎管狭窄,X线片检查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伤椎前缘高度术前为28%~68%(47.3%±9.8%),随访时为78%~100%(9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凸角术前为18°~37°(29.3°±5.8°),随访时为7°~18°(6.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按ASIA分级,A级1 例恢复至B级,B级2 例恢复至C级,C级4 例恢复至D级,D级6 例恢复至E级,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 论

3.1 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2个或2个以上脊柱椎体节段(除棘突和横突外)发生骨折为多节段脊柱骨折,最早由Kosven[3]提出。国际上一般将此损伤分为相邻型及非相邻型两大类,相邻型系指相邻2个节段以上的脊柱骨折,而非相邻型系指2个骨折椎体间存在1个或1个以上的正常椎体[4]。国内唐三元等[1]提出的分类方法较能客观地反映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全貌。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一般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由于其损伤机制的特殊性,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增加了脊柱的不稳定性及脊髓损伤,临床上此类患者常合并有身体其他重要内脏器官的损伤及其他部位的骨折,容易漏诊

及延迟诊断,治疗棘手[5]。因此,手术前应全面检查患者,必要时需加摄全脊柱X线片,并常规进行CT、MRI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及脊髓受压损伤情况。

3.2 手术指证及手术路径选择

对于伴有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具有明确的手术治疗指证,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6]。关于手术路径,虽然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脊髓的碎骨块,疗效肯定,但手术复杂、失血多、技术条件要求更高,特别是多节段椎体受累,或者是骨折椎体间跳跃间隔过大时,前路手术较难同时进行有效的内固定。后路手术解剖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操作较容易,对于多发伤的病人,可以加快其他损伤的处理,对于脊柱骨折伴有椎板骨折、硬膜损伤的,后路手术可以同时进行椎板减压、硬膜修补、椎管骨折块复位并行有效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应为首选路径。

3.3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多节段骨折中的应用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提供三维矫正和坚强内固定、恢复脊柱正常排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的活动节段。自Roy-Camille等[6]报告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后,这项技术广泛开展,但主要用于短节段胸腰椎,近年来该技术在多节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取得明显疗效。术中应根据脊柱的稳定性,按照骨折类型及部位选择适当的固定节段。Ⅰ型骨折,脊髓压迫常由关键部位损伤造成,但脊柱功能单位的损伤常造成多个椎体的不稳,因此,宜选择多节段固定以恢复脊柱稳定。Ⅱ型骨折间隔1~2个正常椎体应选择多节段固定,间隔3个以上正常椎体时,宜分别行短节段固定,以维持脊柱运动功能。术前需认真仔细地阅读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以确定椎弓根螺钉的直径、长度、深度及进针方向。T8~10采用直径5.0 mm或5.5 mm钉;T11~L2采用直径5.5 mm或6.0 mm钉,L2~5采用直径6.0 mm或6.5 mm钉固定,头尾两侧的钉采用单向钉,固定中间椎体的采用万向钉。万向钉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内固定安装的难度。

3.4 减压与植骨

对于次要损伤椎不作相应椎管减压,对关键椎行相应椎管减压,减压的同时,将椎管骨块向前推压复位。术中应注重植骨融合问题。任何坚强的内固定都只能起到临时的辅助作用,为骨性愈合提供条件,再坚强的内置物都易发生疲劳断裂[7,8]。后路横突间植骨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永久恢复,植骨虽可导致脊柱活动度的减少,但长期稳定性的建立可使内固定拆除也不会导致椎体高度丢失,从而减少腰背痛的发生率。

通过本组病例治疗我们认为,伴有神经损伤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效果可靠,可明显改善神经症状,术后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是治疗该类病例的良好选择。

参考文献

[1]唐三元,徐永年,陈庄洪,等.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分型诊断与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4):37-40.

[2]邹德威.脊柱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及RF手术要点[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4,4(5):227-228.

[3]Kosven AM.On complicated fractures of the spine[J].Orthop Travrnatol Protez,1965(26):56-58.

[4]Gupta A,Masri WS.Multilevel spinal injuries:incidence,distribution and neurological patterns[J].JBone Joint Surg(Br),1989,71(4):692-695.

[5]Korres DS,Boscainos PJ,Papagelopoulos PJ,et al.Multiple level noncontiguous fractures of the spine[J].Clin Orthop,2003(411):95-102.

[6]Roy-Camille R,Saillant G,Mazel C.Internal fixationof the lumbar spine with pedicle screw plating[J].Clin Orthop,1986(203):7-17.

[7]陈红卫,张西峰,赵钢生,等.选择性椎管减压加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伤,2003,16(4):224-225.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收治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共40 例, 均满足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适应证, 患者知情并签订手术同意书。其中男25 例, 女15 例;年龄22~60 岁, 平均年龄 (37.5±8.0) 岁;伤后入院至手术时间2~10 d, 平均时间 (3.8±2.2) d。术前Frankel脊髓评分分级:A级9 例, B级4 例, C级5 例, D级14 例, E级8 例。合并伤:多发肋骨骨折4 例, 颅脑损伤3 例, 四肢及骨盆骨折17 例, 胸腹内脏损伤4 例。

1. 2 方法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俯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从上下伤椎上或下一节段椎体间后正中行切口, 将椎旁肌剥离后充分显露脊椎结构, 通过Margel法定位, 以上关节突外上角 ( 横突中点水平线和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交点) 为进针点, 内成角10~15°进针。对于相邻型骨折或部分非相邻型 ( 相邻1 个正常椎体) 骨折患者来说, 需植入6 枚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是否行椎管减压, 术中最大限度将患者压缩椎体及脊柱生理弯曲恢复, 严重损伤节段行自体或异体骨植入。术后留置引流管, 给予抗感染等处理, 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锻炼计划。

1. 3 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后定期回门诊行X线片复查, 随访1.5 年, 均获访, 观察和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后凸角变化及Frankel脊髓评分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多组数据秩和H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患者椎体高度为 (91.8±4.8) %, 后凸角为 (7.8±3.0) °, 与术前的 (43.8±5.0) %、 (31.1±4.2) °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799、28.551, P<0.001) 。

2. 2 Frankel脊髓评分分级情况Frankel脊髓评分分级:末次随访时A级7 例, B级1 例, C级4 例, D级9 例, E级19 例。E级由术前的8 例增大到19 例, B级由术前的4 例减少到1例。末次随访Frankel脊髓评分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H=8.339, P<0.05) 。

3 讨论

随着外科手术的进步和内固定材料的更新, 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等脊柱骨折中应用较多, 但关于手术入路方式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学者认为前路、后路或两者联合入路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效果均较好, 但后路手术时间相对更短, 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2]。张媺等[3]认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可行, 且建议于伤后7~10 d开展, 能更好的复位骨折, 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且临床实践表明, 脊柱后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特点, 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 脊柱三柱复合结构安全有效。为此本研究对40 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术中根据患者损伤节段范围、骨折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椎弓根螺钉固定位置, 同时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安装及组合简单, 可灵活调节内固定长度。本研究患者出院后随访1.5 年, 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患者椎体高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 后凸角较术前明显减少 (P<0.001) , 提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能明显纠正后凸畸形, 减少椎体高度丢失。另外, 末次随访Frankel脊髓评分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 , 提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与双峰等[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不仅能明显纠正后凸畸形, 减少椎体高度丢失, 而且能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可作为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

摘要: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对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40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 均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 术后随访1.5年, 测定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后凸角变化及Frankel脊髓评分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均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分别为 (91.8±4.8) %、 (7.8±3.0) °, 较术前的 (43.8±5.0) %、 (31.1±4.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末次随访Frankel脊髓评分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明显恢复多节段伤椎高度,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 疗效明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多节段胸腰椎骨折,Frankel脊髓评分

参考文献

[1]刘磊.GSS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20例.山东医药, 2010, 50 (50) :80.

[2]吴锦春, 何斌, 鞠冀东, 等.后路椎弓根钉治疗伴有脊髓损伤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6) :495-497.

[3]张媺, 白鹏程, 王根林, 等.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1) :12-14.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4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其中观察组23例, 男15例, 女6例, 年龄23~52岁, 平均年龄 (42.13±3.82) 岁。对照组26例, 男18例, 女8例, 年龄22~57岁, 平均 (43.75±3.12) 岁。纳入标准: (1) 单节段椎体骨折, AO分型为A型; (2) 伤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 椎体下半部分和终板无爆裂; (3) 手术至手术时间<3周。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采用C型臂透视, 取后正中入路逐层切开, 显露伤椎及其上下节段。自伤椎上下节段按照常规进针点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患者加伤椎椎弓根螺钉, 选择非万向螺钉, 进针点避开骨折的上终板偏向尾侧, 置入螺钉确认位置无误后, 预弯连接棒。在安装连接棒时先安装伤椎及其下节段椎弓根螺钉, 预紧尾帽不锁死, 下压伤椎椎弓根螺钉钉尾, 同时提拉头侧上节段椎弓根螺钉至连接棒到达安装位置时安装尾帽;对照组在安装连接棒时先安装伤椎下节段椎弓根螺钉并锁死尾帽, 然后下压连接棒并提拉上节段椎弓根螺钉, 在到达安装位置时安装上节段椎弓根螺钉的尾帽并预紧, 以下节段椎弓根螺钉钉尾为支点撑开上节段椎弓根螺钉, 矫正椎体高度, 最后锁死上节段椎弓根螺钉尾帽[5,6]。

1.3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上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上位和下位椎体前缘高度 (分别为a、b、c) , 为减小误差, 伤椎前缘高度以A表示,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手术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前柱高度变化分别为 (40.21±4.83) %和 (19.82±3.6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优于对照组;Cobb角变化分别为 (9.79±3.27) °和 (5.02±2.12) °, 观察组术后Cobb角恢复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观察组方法在矫正后凸畸形方面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2 两组随访结果

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Cobb角丢失分别为 (1.62±0.42) °和 (5.59±1.23) °, 6个月时分别为 (2.38±0.42) °和 (7.65±1.8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年时观察组Cobb角无继续丢失, 对照组丢失 (8.46±2.08) °。

3 讨论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跨伤椎短节段治疗, 其临床效果值得肯定[7,8]。但是有报道双平面复位内固定存在一定的缺陷[9,10,11], 部分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12]。为了克服缺陷, 有学者开始在传统手术方式的基础上加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 (三平面复位固定) [13], 已取得显著疗效[14], 且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随访螺钉松动情况及Cobb角丢失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技术[15]。

在该实验中, 手术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前柱高度变化分别为 (40.21±4.83) %和 (19.82±3.65) %, Cobb角变化分别为 (9.79±3.27) °和 (5.02±2.12)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Cobb角丢失分别为 (1.62±0.42) °和 (5.59±1.23) °, 6个月时分别为 (2.38±0.42) °和 (7.65±1.8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年时观察组Cobb角无继续丢失, 对照组丢失 (8.46±2.08) °。这与凌仕勇等[16]的研究, 1年随访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 (92.69±4.53) %和椎体后缘高度比 (96.28±2.5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7.27±3.97) %和 (94.25±2.76) %, 观察组的Cobb’s角 (5.82±2.9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0.89±3.88) °,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第4篇

关键词: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常见于临床的脊柱骨折类型中的特殊类型,由于高能量的外伤所导致,并会牵连其他多个阶段的病理性的骨折。随着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逐年增多,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攀升,对患者的生活与生命造成了严重影响[1]。由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复杂的受伤机制和多个胸腰椎或其他部位的累积损伤,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即使目前临床救治方法较多,但多以外科手术为主[2]。外科手术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又可以促进椎体前后缘的高度恢复,在临床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3]。该实验就该院2014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于2014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93例。该次研究经所有患者或者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6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为19~58岁,平均年龄为(35.2±1.4)岁;观察组患者47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1.1±2.0)岁。患者致病原因不同,其中交通事故致伤者39例,高处坠落受伤者31例,砸伤患者23例。对患者其他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前路手术,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明显后进行气管插管,患者选用右侧卧式体位,选择左侧的胸腹进行联合切口,切开胸腹组织后,暴露患处椎体的前方与侧方,将受伤椎体和其上下椎间盘组织进行切除,以便清楚显示位于椎体侧前方的硬膜囊。受伤脱落骨块与坏死组织完全清楚之后,将合适的植骨植入,并进行固定,最后进行止血与伤口的缝合。观察组患者则选用后路手术的手术方式,操作方法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随后进行气管插管,患者体位选用俯卧位,切口选择在患者患处的后正中处,将受伤的脊椎椎体和周围相邻组织暴露出来,并彻底清除脱落的椎体骨块与坏死的组织,用椎弓根螺钉来内固定,受伤的脊椎复位后,再将与受伤切除的椎体组织完全相同的植骨植入脊椎中固定,最后进行伤口的止血与缝合。术后均对两组的患者进行相同时间的随访,对所有患者的手术疗效及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构成比或者率进行相关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的方式,以α=0.05为检测标准,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椎体解剖高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高度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这一概念最早是1965年著名骨科医生Kosven提出,由于胸腰椎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多节段的胸腰椎脊柱骨折的致伤机制相较于单节段的更为复杂,误诊、漏诊发生率较大[4],与此同时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定义并不统一,而且其临床表现具有重叠性,两方面的因素致使该疾病的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5]。对于该病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以后诊断与治疗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多以外科手术为主,根据患者具体的不同程度的骨折情况选取不同的手术方案,临床程序一般为: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骨折情况的稳定情况做出判断分析,然后据患者的损伤部位与损伤程度,以及其对其他器官的累及状况,器官的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并予以执行。李少平等[6]研究得出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并伴有神经性损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生命体征稳定并无神经性损伤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性的治疗方法,患者进行绝对的卧床静养即可。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椎体解剖高度分别为后凸角高度为(5.34±3.07)°,椎体前缘高度为(32.15±4.06)mm;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达到(23.27±4.13)mm,后凸角高度为(17.63±2.79)°,P<0.05。这与朱艳艳[7]相似研究结果一致。但对于不同病人采取的不同手术方案,最终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45%,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也高达94.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需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即可。王雯筠[8]早前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75例患者,有效率为95.43%,与该文有效率结果相似,具有佐证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多根据患者不同的损伤部位与不同程度的骨折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最终减轻患者椎体的压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起到良好的固定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雯筠.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3):101-102.

[2]鲁天祥.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102-103.

[3]张建军.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4):153-154.

[4]吕庆生.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2):2803-2804.

[5]曾绍林.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35):76-77.

[6]李少平,杨光勇,潘继春.观察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5,34(16):46-47.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精选4篇)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第1篇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 例,男12 例,女6 例;年龄20~56 岁,平均37 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