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数字化精度分析
地图数字化精度分析(精选7篇)
地图数字化精度分析 第1篇
1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优越性
在进行测绘的时候, 使用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 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 应用的是数字化技术, 这就很好的简化了手工绘图的复杂程度, 把复杂的作业流程变得简单,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测绘人员的劳动。所谓数字化成图主要是就是根据计算机的一些软件来进行绘图工作, 在成果进行验收的阶段, 一旦发现了问题, 还能够进行及时的改正。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减少了在传统的手工作业中出现的误差, 大大缩短了成图的周期, 还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
其次, 数字化地图测绘的精确度比较高。这样的测图方式在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根据RTK或者是全站仪进行的一个碎步点的采集方式, 而且加上光电测距技术的发展, 在距离的测量上他有着很高的精确度。
再次,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方便进行图件的更新。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城市中的建筑物结构也经常性的出现变化。采用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白纸测图出现的问题。在进行房屋的改建或者扩建的时候, 或者是在变更房产的时候, 只要对相应的信息进行输入, 可以由计算机来进行整个数据信息的处理, 这样就方便了修改和更新, 保持图形的可靠性。
2现代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1) GPS接收机。主要用在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上。相对定位精度在 (10mm+210) 左右;GPSRTK的平面精度为 (20mm+210) 左右;高程为 (10mm+210) 左右;高程精度为± (40mm+210) 左右, 作业半径为15km, 就能很好的测量出地形的碎步点。对于GPS的控制网来说, 主要的布置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构成图形的时候要利用基线, 这样能很好的提高检验与核查的可靠程度;第二, 用于检测的站点要尽量多于3个, 还要尽可能的跟一部分水准点进行重合;第三, 在选择站点的时候, 尽量选择那些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 不能靠近高压线路或者有大面积水域的地方;第四, 为了方便测量的扩展, 要建立一个连测的方向点。在进行GPS外业观测的时候, 先收据观测区的主要状况, 包括一些交通点、民居点等, 根据观测色设备和任务的要求来决定作业的模式, 在观测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用天线, 在工作结束之后要进行正常关机;
2) GIS测绘技术应用。GIS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得这项技术朝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属于综合性的测绘技术。利用GIS多想技术可以很好的提高地图测绘的效率, 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应用现代化地图测绘技术的时候, 要具备快捷测图, 自动计算, GIS之一技术包含的每一个分项正式为适应这一现代要求服务的, 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属于原有测绘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
3) 原图数字化。这个方法就是根由手头里现有的一些地形图, 通过一些软件运用法到这些地形图中工作, 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手扶跟踪数字化, 另一种是扫描矢量化后数字化。如果从工作效率上来说, 加上精确度的要求, 扫描矢量化后数字化要比跟踪数字化高出很多。但如果我们跟原来图形的精确度进行比较化, 就会发现, 即便是扫描矢量化后数字化的数字地图也会有明显的差别, 表现的只是地表上的地物和地貌。要提高这种方法的精确度, 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测。这样就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 之后实用现在的精确度把原来的替换点, 必然会提高精度;
4) 电子手薄。这是由南方测绘仪器公司进行研发的, 载体是PC-E500, 主要是地形和地籍专用的记录手薄。主要的作用是在进行对外作业测量过程中, 可以很快的计算出需要测量点的空间坐标以及高程坐标, 之后存储起来, 方便后期的使用;
5) 摄影测绘技术。在这个测绘中, 仪器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这项技术主要是传统的影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运用高空影像和计算机系统提取二维影像, 实现测绘工作所需要信息的收集。这项技术很大的提高了测绘的工作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使工作难度降低, 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好评。为我国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解决了技术人员的基数大的问题。高空远景数字化测绘技术为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以及地图测绘事业的发展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准备了条件。但是, 这一技术由于受到软件开发方面的影响, 还是有误差存在的, 在测绘完成之后需要人员对测绘的数据和相关参数等方面进行人工复查, 相应的增加了测绘的工作量。但是, 在最近几年的运用过程中, 一些单位进行了相应的技术革新,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但是, 还是需要企业加快这些技术的的开发力度, 从而促进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
6) 测绘数字化成图系统的软件应用。首先是解算软件, 主要是对GPS收集的数据进行解算和相应的处理, 这样能够得出未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其次是测图精灵, 可以跟全站的仪器进行配套使用, 把原始的数据进行坐标值的换算, 根据选择的图形样式, 在现场开始进行自动绘图。最后是CASS6, 主要是根据Auto CSD2004作为应用的平台, 这样能保证界面的实用性和美观大方, 方便操作, 这样软件的数据信息采集和处理, 以及图形的产生和编辑、保存功能都是非常强大的, 可以很好的应用的数字化测绘工作中。
综上所述,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解决了与之配套的设备与技术方面的难题, 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 又反过来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发展。在现代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研究中要注重相关人员知识与技术的融合, 促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与推广。相应在不久的将来,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将把地图测绘引入一个新的时代。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地图测绘技术有传统的人工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 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蓝悦明, 杨晓梅.基于数字化地图的10KV 线路辅助设计系统[J].四川测绘, 2012 (4) .
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再扩精度 第2篇
目前,水利部已完成了覆盖全国陆地部分的1∶2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要素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水闸、堤防、蓄滞洪区、报汛站、水系边界等多个专题图层。随着地理空间数据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逐步深入,1∶25万比例尺电子地图数据在实际应用中逐渐不能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建设更大比例尺的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与1∶25万数据库相比,1∶5万数据库的内容更加丰富、精确、直观、详尽。在其基础上建设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将大大地提高水利行业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水平。
水利基础电子地图为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等水利领域提供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建设作为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纳入《2001~2010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中。
对数据分类
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建设分三步,具体技术流程如表所示。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1∶5万基础电子地形图数据、遥感影像、水利工程图件、防洪工程图件、数字化测图资料和其他文字资料的收集。由于1∶5万基础电子地形图数据本身的限制,以及其作为通用性用途而非专门为水利应用设计,所以必须收集水利专题相关资料,并进行加工和补充,才能真正建成完善的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
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包括地图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重点是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搞清数据的测绘与外业调绘时间、坐标系统、地图投影、数据精度、数据分类体系和属性编码。针对不同的数据分类体系,进行必要的转换处理。对于收集到的水利相关专题信息,需按照要素类别进行归类,以便能够从收集的资料中解析工作区域的各类水利工程的空间位置、类别属性等信息。要素分类和编码需要遵循相关标准。
遥感影像主要是进行数据导入、格式转换、几何校正、波段组合、色相调整、数据融合、图像镶嵌和图像剪裁等预处理工作。遥感影像是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建设中基础地理信息和水利专题空间数据修编和更新的重要信息源。
3.水利空间数据图层加工与建设
水利空间数据图层加工与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确定数据建设内容列表通过对区域资料的收集和处理,针对各个水利专题图层,确定需要建到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中的工程列表,明确工程空间位置和工程属性的收集范围。
公共数据图层建设主要是在基础地形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重新分级分类,部分要素根据遥感影像进行修测,完成图形要素拓扑关系重建、分幅数据接边拼接和数据剪裁工作。
水利专题图层建设依据水利专题数据要素分类,根据基础地形图、专题地图和遥感影像进行工程对象的位置形状标注和属性添加; 同时,还需要进行图形要素空间拓扑关系重建、分幅数据接边拼接,数据剪裁等操作。
4. 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导入
设计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包括数据分层、属性字段结构,然后将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以数据库方式对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进行管理。
建数据库目的是服务
通过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以及数据服务功能,具体功能描述如下:
1.数据库管理与维护
数据库综合管理主要实现数据的导入导出、管理、查询、浏览和更新维护,同时通过用户、权限等数据库安全机制确保数据安全。数据库管理维护系统采用SuperMap Deskpro和SuperMap Objects组件构建开发,主要对数据本身进行维护管理、更新、增加、删除等操作,同时用于维护数据的安全、权限认证、数据组织、数据分类等。具体管理功能如下:
数据目录管理 数据源和地图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便于用户找到其关心的数据源或地图,并且不会发生误操作。
数据管理 对数据源、数据集、数据集属性和数据集要素进行管理,实现数据集重建空间范围、重建空间索引、复制和追加等功能。
元数据管理 为数据源、数据集、地图、图层提供元数据,提供元数据子元素的添加、替换、和删除等功能。
数据输入输出 通过系统输入输出工具,完成常用数据交换格式之间的输入输出,从而充分利用已有数据成果,为水利数据共享、交换提供友好的服务接口。
数据检查 实现数据的打折、自相交、悬挂点、小锐角、对象相交、公共边重复、对象包含、对象重合检查等数据质量检查功能。
数据维护 数据维护主要实现数据备份和恢复,数据一致性检查、日志管理等功能。
数据更新 提供数据入库、历史版本管理、元数据更新、数据目录更新、数据检查、数据编辑等功能。
2.数据服务
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开发各类服务,进行多种数据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录服务 通过目录服务获取系统提供的空间数据分类信息和数据描述信息,并提供按一定条件的图层元数据查询。目录服务有两个层面的功能,一个是返回数据分类目录,另一个是返回相应的元数据的属性信息。
网络地图服务(WMS) 网络地图服务为外部应用系统提供访问水利电子地图数据的接口,该服务接口包括开放地理信息系统(OpenGIS)执行规范中的获取矢量地图、获取矢量地图、获取点属性信息、模糊查询、缓冲区查询等 。
影像数据服务 遥感影像服务为外部系统提供指定坐标范围、指定分辨率、指定数据源的遥感影像数据,用户获得影像数据后可以将遥感影像图片和水利电子地图数据叠加显示。
大比例尺地面数字化测图精度分析 第3篇
目前许多测绘部门已经形成了数字图的规模生产。数字化测图技术广泛用于基础测绘、水利水电工程、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军事工程等部门。数字化测图作为一种全解析机助测图技术, 与模拟测图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前景, 数字测图技术已经取代人工模拟测图, 成为地形测图的主流。数字测图技术的应用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测绘行业的自动化和现代化进程。
目前大比例尺野外数字测图数据采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航测法, 即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手段采集地形点的信息数据;大地测量仪器法, 即通过全站仪、GPS等大地测量仪器实现碎部点野外数据采集。
数字化测图实现了测量的高精度, 测量精度在成图过程中无损失, 利用计算机软件成图, 可以做到符号、文字注记符合规范要求, 等高线通过自动拟合处理光滑美观, 实现了图面的规范化。由于数字测图很多工作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 所以, 如何加强检核是每个单位所要考虑的, 特别是在测区远离内业点时, 必须有一定的措施, 保证测图的精确度。主要从全站仪野外采集数据内业数字化方法分析成图的精度。
1 数字化测图精度分析
1.1 外业测量误差分析
在数字化测图, 外业数据采集过程中, 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控制点精度的误差, 仪器设备的误差, 观测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等都会对观测数据的精度带来影响。因此, 只有认真分析误差的成因, 才能有目的的控制误差过量累积。
1.1.1 控制点的精度分析
控制网的精度肯定能满足测图要求, 但是在碎部测量过程中要做一些支导线, 这些支点的精度会影响到局部地形图的精度。
1.1.2 碎部点平面位置精度分析
外业全站仪采用半测回极坐标法测坐标, 水平角测角误差和测距误差对地物点平面位置精度有影响, 野外采集测点数据时, 一般是将全站仪安置于测试点A上, 对置于各测点上的棱镜进行水平角, 垂直面和距离的测定, 如图1所示。
B为后视图点, A为站点, P则为待测定的地形点, 现设测站点A的坐标为 (XA, YA) , A到B的方位角为α, P的坐标为 (Xp, Yp) , β为测定的水平角, D为测出的距离值, 则有:
XP=XA+Dcos (α+β)
YP=YA+Dsin (α+β)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p点坐标精度的因素有水平角和距离。
1) 水平角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影响
①望远镜照准误差
望远镜照准误差与望远镜的放大倍率有关, 若取30倍率, 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其误差为2s。
60/V = ± 6 0″/ 30 = ±2"
②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主要是垂直轴误差, 现在的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补偿功能, 仪器经严格整平后, 一般不会超过1.5s。
③目标偏心误差
在外业中, 采集测点数据时镜站常采用手持式对中杆, 使对中杆上的圆气泡居中, 则由它引起的误差一般不超过±0.01m, 若设测距长度为s则n=±0.01ρ/s (ρ=206 265″) 。
在实际工作中, 有时候对中杆不能完全准确地立于特征点上, 由此会使地物点产生平移, 即使水平角增大或减小某一值。
④测站偏心误差
测站偏心误差是测站点仪器对中时所产生的误差, 采用光学对点器一般其误差不超过±3mm, 同样设测距边长为D, 由此引起的测角误差为mp=±0.003ρ/D。
⑤外界条件的影响
外界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变化对视准轴的影响, 据资料介绍, 温度变化1℃, 测角误差的变化范围在0.27″~0.85″之内。
2) 测距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影响
①仪器误差。仪器误差可取其标准精度值 D=± (2mm+210) 。
②对中杆偏心误差。对中杆偏心误差主要是由于竖立棱镜时不够铅垂, 此可产生约10mm左右的误差。
③棱镜误差。由于棱镜头比对中杆的半径大约20mm左右从而使对中标靠近垂直地物点 (如房角、电杆等) 的误差可达±15~±20mm左右。
1.1.3 碎部点高程精度分析
野外数宇化测图时, 地面点的h高程采用光电三角高程方法测得。即全站仪安置在图根水准点上, 观测站和棱镜之间的竖直角和斜距, 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 从而求得测定点的高程, 在侧图时, 一般采用单向测定高差法, 单向观侧的三角高程公式为:
H碎=H站+Dtanα+i-v+ (1-K) D2/2R
上式中因距离较短, 两差改正数和大气折光这两项的影响可以忽略。
三角高程观侧误差的确定。
(1) 边长误差ms
前面已作过分析计算。
(2) 竖直角观测误差
使用全站仪作业时, 竖直角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有照准误差、读数误差、自动补偿误差、外界条件影响这4大因素。照准误差、读数误差及外界条件影响与水平角观侧的误差相同。对于自动补偿误差一项, 由于全站仪的垂直度盘读数指标由倾斜传撼器通过液体补偿器提供正确位置, 在仪器基本整平的情况下, 竖直补偿器的补偿幅度可在1"范围内。
(3) 仪器高和目标高的量取误差
作业中一般用2m (或3m) 的小钢尺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 只量一次且量至厘米。
由以上误差分析可知, 点位的观测精度主要受控制点的精度、仪器本身的误差和棱镜偏移误差的影响, 所以, 在外业测绘时, 为了提高野外数字化测绘图精度, 减少棱镜偏移误差的影响, 应尽量使棱镜立到点位与跟踪杆立直, 避免由于倾斜而带来的误差影响。
1.2 数字地形图图面精度分析
数字测图代替传统的白纸成图, 不论是在精度上、效率上, 还是在使用方便程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并向高精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数据在传输和展点过程中不存在误差, 地物绘制的精度主要受碎部点精度的影响。
地形图的高程精度是根据地形图按等高线所求得的任意一点高程的中误差来衡量的, 因此, 地形图的高程精度, 即指等高程线表示的高程的精度。
通过分析发现数字化测图中, 在影响等高线高程精度的各因素中, 地形概括误差的影响是最大的, 因此, 欲提高等高线高程的精度, 除了要提高地形点高程的测量精度外, 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注意地形点要有一定的密度。
通过实际工作, 发现测图软件在地貌测绘中, 生成等高线时容易失真, 并且在同时存在地物、地貌的地方生成等高线 (地物存在的地方不绘制等高线, 这时等高线应断开) 。目前解决的方法是:外业采集数据应尽量多采点, 有地貌变化处应该加高程点, 尤其是大比例尺测图时的细貌特征;外业画草图时应详细一些, 在草图上勾绘出地形的大致形状, 在内业可用人工在计算机上绘制等高线, 但是这项工作非常繁琐, 所以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2 数字化测图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数字化测图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法测图, 在测量实践中应正确认识与掌握数字化测图的特点。根据数字化测图的特点, 在野外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与成图编辑中, 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测图单元的划分, 尽量以自然分界为界, 如河流、道路等等, 以便于地形图的施测, 也减少接边问题。
2) 利用全站仪施测支导线, 应防止支导线过长, 防止测站数过多, 因为全站仪的测距精度高, 但测角误差会逐渐累计, 点位累计误差也会逐渐增加。
3) 全站仪测距精度较高, 但在野外测量时, 不能盲目扩大测程及测站的覆盖范围, 由于测角误差不可避免, 因此, 应严格注意仪器的对中、整平、后视瞄准的精度。
4) 数字化测图等高线的勾绘完全取决于野外的测点, 因此在地貌测绘时, 立尺员应合理选择地貌特征点, 并认真了解观察地形, 复杂地区应简单绘制地形草图, 以便使勾绘的等高线更加符合测区情况。观测员、绘图员、记录员、跑尺员应认真执行数据采集规程。数据采集操作人员应相互配合好, 保持观测数据与草图的统一。测地物的拐弯处时, 应视其曲率的变化适当加密站点。测等高线时, 除了测量特性线外, 还应尽量多测一些地形点, 以满足计算机建模的需要, 也能更加详尽地反映出原始地貌。
5) 数字化地形图内业图形编辑完成后, 应利用绘图机绘出样图, 到实地进行认真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物有无漏测、属性注记是否与实际相符、陡坎的走向、电力线和通讯线的连线关系、等高线是否反映实际等等。对内业处理中有疑问的地方应重点检查。实践证明, 实地检查是数字化测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 总结
地图数字化精度分析 第4篇
1.1 测绘区范围
测绘区分为新测区与补测区, 新测区域包括:某市建国路、柳荫路、胜利大街三个街道的南西北侧15.71km2, 东侧2.89km2;常胜路中心区域5.50km2, 东南侧0.36km2, 共计24.46km2。
1.2 测绘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权属调 (核) 查、地籍图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入库等内容。控制测量工作:包括测区踏勘、已有控制测量资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加密控制网布设、图根控制测量及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工作。地形图测绘工作:对于新测区采用全解析 (即全野外数字化) 方法测制地形图;对于修补测区采用全解析方法对发生变化的地物进行测绘, 确保新测区域、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现势性相一致。
(1) 新测区域:无地形图区域, 则开展全要素地形图测绘, 同时开展界址点测绘, 确保其数学精度完全满足地籍权属调查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2) 修补测区域:本项目补测区域内已有2003年完成的地籍测量成果资料, 整个测区内有部分2003年后宗地测量成果, 供修补测使用。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的数学精度应与已有地形图的精度相一致, 新老地物之间空间关系合理。
2 平面控制测量
该项目分数字化实测、数字化修补测两种情况。以上两种情况的地籍测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 需完成基础控制网测量、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化采集碎部数据、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础控制测量是以国土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测量成果为基础, 加密控制网布设为GPS一级网, 满足地籍测量图根控制加密要求。
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布网原则。本项目平面控制网布网等级设计如图1所示。
2.1 G P S一级控制点选点与埋石要求
GPS控制点的点位选取, 与以往的控制点的点位选取方法不完全一致, GPS控制点原则上不要求相邻点位之间需要通视, 但是对地籍测量而言, 考虑到进行地籍测量时全站仪对控制点的使用要求, 在选点时尽量做到至少应该保证在一个控制点上应该能与另一个控制点之间相互通视。对于地籍测量满足图根加密需要的基础控制测量GPS点的选埋, 还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要求。
GPS一级控制点的标石规格按照《城市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要求执行, 实地选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点位尽量选在交通便利、便于作业观测和稳固、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并应考虑能方便其它测量手段利用。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 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 (2) 点位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安全操作。点位应远离高大建筑物, 远离大片平静水面, 避开大面积幕墙玻璃的反射和折射, 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GPS卫星信号的影响。 (3) 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的装置。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如电视台、微波站等) 的距离不应小于400 m;距220 k V以上电力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 (4) 实地点号标绘时须注意维护城市景观, 不得随意在明显的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等处用油漆涂绘。
2.2 G P S一级控制网外业数据获取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观测时, 应该首先编写外业调度表, 明确每一个测量员的任务, 严格按照调度表中规定的任务进行测量, 同时要遵守以下要求:
(1) 外业GPS观测采用中海达V8 GNSS双频接收机, 接收机应在检定有效期内, 并提交检定合格的仪器检定资料。 (2) GPS观测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进行作业, 观测要求应满足表1规定。观测时, 应视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必要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3) 观测过程中, 人员应尽量不靠近天线, 且不要在天线附近走动和使用对讲机, 使用对讲机应离天线10 m以上;雷雨天气应停止观测, 关闭仪器。 (4) 正确量取并记录天线高, 并要求测前、测后量取两次, 取平均值为天线高, 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 mm, 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
2.3 G PS静态数据的处理
(1) 新建项目。
静态数据处理使用的是中海达HDS2003后处理软件, 在进行数据解算之前, 首先要新建一个项目, 确定好项目的名称。对项目的细节的项目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测量员、计算员等细节进行设置。对控制网等级进行设置, 本项目控制网的等级为一级, 规范依据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2009版》。然后对坐标系进行设置, 设置坐标系的原椭球为WGS84坐标系椭球, 目标椭球为国家80坐标系椭球。地图投影选择高斯3度带投影, 中央子午线输入120度, 同时对新建坐标系进行命名。
(2) 静态基线解算。
GPS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存贮及格式转换, 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然后采用严密、可靠的GPS基线处理软件解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
首先导入外业静态观测数据, 对每个数据文件分别输入点名和仪器高度, 然后对所有基线进行处理。软件对基线处理完后在计算区对话框里显示基线的精度, 若有不合格的则显示出不合格基线的条数, 在主界面的网图里, 算合的基线显示为黑色, 不合的基线显示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区, 显示所有基线的观测时间、长度、精度等信息, 若有不合的基线则在前面显示红色的叹号, Ratio值小于3, 整数解误差过大达到厘米级或更大, 是基线不合的主要原因。
(3) GPS网平差计算。
在进行网平差之前, 对网图的连通性进行检查, 保证网图完全连通后再进行网平差。如果网图没有连通就开始进行网平差, 将出现网平差无法收敛的情况, 对于网图没有连通, 要逐步检查, 先检查网图是否被分割成几部分, 是否有孤立的测站点或基线, 若有则必须删除孤点或分块进行平差。再检查是否有关键基线没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参与网平差, 若有则必须进行重新处理, 甚至重测。再次, 检查网图中是否有相同的测站而用了不同的测站名, 在网图上的反应就是统一测站点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个测站点, 这两点由于是同一点在不同时段观测的, 故他们之间不构成任何基线, 使网图不连续, 解决方法是在观测数据属性中将错误的站名修改正确。
2.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 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统计计算, 精度统计包括以下内容:
(1) 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最大距离如表1, 满足一级网最小距离大于150 m, 最大距离小于1200 m的要求。
(2) 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如表2, 满足小于10条的要求。
(3) 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及限差如表3和表4, 满足限差的要求。
3 结论
GPS技术的迅速发展, 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也对资源勘查测量工作, 特别是控制测量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平差精度分析, 证明了基于GPS技术的资源勘查测量精度达到了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工程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某城镇地籍数字测量为研究背景, 论文首先概要分析了GPS-RTK测量技术要素, 进而探讨了平面控制测量的技术思路方法及图根控制测量的具体实施流程, 包括如何进行GPS静态数据处理及平差精度分析等。
关键词:GPS,地籍测量,平差精度,分析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金逸民.地籍测量与国外地籍测量发展现状[J].北京测绘, 2009, 10:15-19.
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地形点精度分析 第5篇
1 地形点的平面精度
1.1 水平角观测精度
水平角观测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即:望远镜照准误差、读数误差、仪器误差、目标偏心误差、测站偏心误差及外界条件的影响等。
1)望远镜照准误差mt
该误差与望远镜的放大倍率有关,取v=30,则
2)读数误差mr
SET500全站仪读数系统采用液晶显示,当照准目标后可自动重复显示,显示的读数可设成1″,也可设置成5″,但多次重复显示读数差一般不超过5″,故读数误差为mr=±5″
3)仪器误差mi
由于只采用半测回观测,所以仪器误差主要是垂直轴误差,而全站仪因结构合理,管水准器分划值小(30″/2mm),仪器置平精度较高,由仪器结构而引起的误差据有关资料介绍,不超过±1.5″。故取
4)目标偏心误差mo
在野外作业中采集测点数据时,镜站常采用手持式对中花杆棱镜,由它引起的误差约为±0.01m,若设测距长度为S(单位为米),则目标偏心mo有
mo=±0.01ρ/S(ρ取206 265″,下同)
5)测站偏心误差mp
即测站点仪器对中时所产生的误差。采用光学对点器一般其误差不超过±3mm,同样设边长为S,则由此引起的测角误差为
6)外界条件的影响mv
外界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变化对视准轴的影响,据资料介绍,一般外界温度变化1℃,测角误差的变化范围在0.27″~0.85″之间,故取
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半测回方向中误差为
由此推算出半测回测角中误差为
1.2 测距精度
测距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误差、对中杆偏心误差、棱镜误差等。
1)仪器误差mD仪器误差可取其标称精度值,即
2)对中杆偏心误差mp
对中杆偏心可产生约10mm左右的误差,故取
3)棱镜误差mm
由于棱镜拧在标杆上的,棱镜头比对中杆的半径大约20 mm左右,从而使对中杆靠近垂直地物点 (如房角、电杆等) 的误差可达±15m m~±20 m m左右,这里取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则测距中误差为
1.3 地形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极坐标法测定地形点平面位置,是将全站整置于图根控制点上,测出测站与置镜点之间的水平角、垂直角与距离,从而求得所测地形点的坐标。如图1所示:
A为后视图根点,O为测站点,P为待测定的地形点。
现设测站O的坐标为(XO, YO),测站O到后视图根点A的方位角为αOA, P点的坐标为(XP, YP),β为测定的水平角,S为测出的距离,则有:
从而有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影响测定点P的点位精度,跟测距中误差ms、测角中误差mβ及测点与测站间的距离S有关。
将各项误差代入式3),取不同的S值求得点位中误差见表1。
2 地形点的高程精度
地形点的高程精度就是EDM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在EDM三角高程测量中,单向观测的高差公式为
由于“规范”规定,评定地面高程点的高程中误差也是相对与临近图根水准点的,因此可不考虑测站点本身的高程误差影响,则单向高差误差可视作单向高程的测量误差,对上式微分得
1)则垂直角半测回观测值中误差mα
使用全站仪作业时,垂直角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有:照准误差、读数误差外界条件影响及仪器自动补偿误差等。其中前三项的误差来源及影响值与水平角观测的误差来源及大小相同,即
全站仪的垂直度盘读数指标由倾斜传感器通过液体补偿器提供正确位置,在仪器基本置平的情况下,补偿器的精度在1″范围内,故可取仪器自动补偿误差
根据上述分析,则垂直角半测回观测值中误差为
2)仪器高和目标高的量取误差
作业中一般用2m(或3m)小钢尺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可分别产生约±3mm的误差,即
3)边长误差ms
边长误差同前面分析。
一般地,在城市中测量时,α取值范围在0°~45°,根据不同的α值和不同的S值,求得地形点的高程中误差见表1:
3实际作业精度的检测计算
为了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精度检测和计算,利用SET500全站仪以极坐标法,选择不同的两个测站点,对40个明显的地形点(视距<200米,垂直角<15°)进行两次数据采集,然后利用同名测点的两组坐标的较差进行统计计算。
3.1 测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式中:mp为地形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mx、my分别为地形点在x、y方向上的中误差分量;
Xi、Yi为检测坐标值;
xi、yi为数字化地形图中同位点的坐标值;
n为检测的地形点个数。
3.2 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式中:mh为高程中误差;
Hi为检测坐标值;
hi为数字化地形图中同位点的高程值;
n为高程点检测个数。
4 结论
根据上面的计算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理论估算值与实际作业的精度基本一致。在实际作业中,特别是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对中杆本身结构带来的误差和对中杆倾斜误差,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能注意削弱这些误差,则实际的作业精度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现行的《规范》中除了对图根点的密度另行规定外,其它的均未变动,而这些规定都是根据大平板、经纬仪等常规测图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所规定的,有些规定项目与目前的大比例尺数字测图作业实际精度不适应,如对最大测距长度的要求,如果按现行《规范》的最大测距长度的要求作业,将造成精度浪费。
在实际作业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仪器精度选择适当的测距长度和图根点密度数。当采用标称精度为5″和5+510-6D的全站仪进行作业时,对城市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可参照《规范》要求,视具体情况确定图根点的密度和视距长度;对于郊区或建筑物稀少的地区,可直接在Ⅰ、Ⅱ级导线点(或更高级点)上直接设站进行数据采集,若通视条件许可,甚至可以“跳站”作业,最大测距长度以不超过1km为宜。但是,在测点数据采集中,应结合测图比例尺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点位密度进行(尤其是在地形复杂地区),以避免地形“失真”。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测绘模式正逐步被以3S技术 (GPS、RS、GIS) 为代表的测新技术所替代, 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形图编制生产与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
关键词: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精度,测距长度
参考文献
[1]宫同森.地形、地籍测量精度[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2.
[2]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平差教研室.测量平差基础[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6.
地图数字化精度分析 第6篇
数字摄影测量是国际测绘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对数字(或数字化)影像自动(或半自动)进行像片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自动空中三角测量、数字影像匹配、建立数字高程模拷贝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的理论、算法、软件的应用。
2 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发展简介
1996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创办了适普公司,Virtuo Zo NT已经成为国际3大著名的软拷贝摄影测量系统之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所属的中国四维测绘技术北京公司在最近几年陆续研制开发了数字化测图系列产品,包括JX-4A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SH6080激光扫描绘图仪、HX-23影像数字化仪、Map ED地图编辑工作站和自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软件等摄影测量系统。
3 工程概述
阳泉500KV线路工程中,由于本次线路走向是π接线路,根据线路初设路径的要求,委托航飞公司拍摄线路路径影像片。在本此工程中,共拍摄了4个航带,其彼此间是相互衔接的。在进行外业控制点布设时,根据《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中像片控制点的布设要求进行作业。在次本人就以N1航带作为试验对象,对进行外业外控点布设个数的多少和怎样选取方位布设最佳进行了比较。
4 空中三角测量计算
4.1 数据资料的准备
本次的线路全线是山区,使用的相机型号:RC-10;镜头号码:6070;滤光镜值:525;相机主距:FK=151.91652mm;相机主点:X=-0.00109mm,Y=-0.00447mm;使用的是四向框标(见表1)。
外控作业组做的线路路径航带的外控点见表2。
在具备内业处理的基础上,对次航测数据进行了空中三角测量解算。利用我院购买的适普公司的Virtuozo AAT 3.3(见图1)软件进行了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计算。
由于N1、N2航带是中间斜交,因此存在着公用外控点。本人就是利用航带间控制点结合计算,通过对成果的分析,更好的优化作业方式。
4.2 解算方法
4.2.1 解算方法1
由于N1、N2航带是斜交拍摄,因此可以得出外业刺点号为101、102、103、104、105、106、204、206共8个点在可以作为N1的相片外控点。由于N1航带有11张影像,因此我们在将外控点加到影像中时最好是将加点点号值增大,在此计算中我将控点点号前统一加为“88101”,以此可以避免在转点过程中出现重复点号,从而避免了加密点被替代。在本次计算时,通过利用PATB多次平差计算,逐步把像点观测精度降低为2.85μ。其各项精度如下:
从上面的空三计算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利用8个控制点计算后的平面精度:X=0.374m,Y=0.243m,H=0.304m,完全满足《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中绝对定向要求。
4.2.2 解算方法2
同样用N1航带做空三解算,同样利用外业刺点号为101、102、103、104、105、106、204、206共8个点在可以作为N1的相片外空点,只是这次在相对定向时在标准点位上增加了些加密点,从而使得加密点分布较为均匀。同时在进行用PATB平差计算时,将影像点误差值φ尽量缩小,从而又得到不同的绝对定向精度。
从上面的控制点精度值,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方法2的像点观测精度比方法1小了0.48μ,而ΔX,稍微放大了些,但是,高程中误差ΔH却小0.125m。这对于线路测量来说,在满足平面精度的情况下,我们对高程的精度要求要比平面精度高,因此应该说方法2是较为理想的解算。
4.2.3 解算方法3
利用外业刺点号为101、102、103、104、105、106共6个点作为N1航带的相片控制点,通过PATB平差计算后得到控制点精度如下:
从方法3来看,在使用六个标准外空点进行平差计算后,和方法1的精度相差非常小,得出的绝对定向精度是完全满足规范要求的。
4.2.4 解算方法4
同样是利用外业刺点号为101、102、103、104、105、106共6个点作为N1航带的相片控制点,只是在PATB平差计算时适当的放大了像点观测精度,得到控制点精度如下:
以上为四种计算方法产生的误差的比较。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四种计算方法对比,满足《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中绝对定向要求的情况下,在送电线路测量中,我们建议使用高程中误差较小的计算方法-即第四种计算方法较为理想。第四种的计算方法的使用,是在影像外控点刺在航带的标准点位附近,且是在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这样我们空中三角测量内业解算时,在匹配控制点时时间较为节省,同时也可以较好的满足规范要求,从而将外控、内业解算的工作量适当的减少。
摘要:数字摄影测量是国际测绘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当前我国220KV以上的线路工程基本上采用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进行选线、终勘定位等测量工作。随着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的不断完善发展,现在已具备电力行业的电厂选置、变电所选置分析、线路选线、终勘平断面图的绘制及大比例尺绘图等工作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山西阳泉某500KV线路工程影像资料的室内空中三角测量解算,利用PAB平差程序的计算,对各项误差进行对比,总结出外控布设的准确性、简约性。
关键词: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终勘平断面图,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空中三角测量PAB平差计算,加密解算,π接线路
参考文献
[1]张祖勋等.数字摄影测量学,1999.
[2]万幼川,刘良明,张永军.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探讨[J].测绘通报,2007(1).
[3]苏衍坤等.RTK在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测数字化测图中的应用[J].测绘学院学报,2005,22(3).
[4]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5]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设计规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地图数字化精度分析 第7篇
加速度计是惯性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 其工作性能决定了导航系统的精确性[1,2]。传统的模拟加速度计力矩器加矩电路结构复杂, 电路元器件参数偏差和温漂影响测量精度。目前, 有研究人员采用模数结合力矩器驱动方法对加矩电路进行了改进[3,4,5,6]。该方法对于高精度加速度测量, 所需的D/A转换器位数及性能要求比较高, 而且D/A转换器的失调误差容易造成整体读出电路的不稳定, 测量结果不精确。
本研究采用PWM直接对加速度计力矩器实现驱动, 减少影响加速度测量精度的环节, 并由PWM占空比参数实现加速度信号数字输出, 是提高全数字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闭环系统测量精度的一条可能途径。
1 力矩器的PWM驱动及加速度输出
全数字加速度计闭环读出系统是由石英挠性加速度计表头和基于FPGA的数字电路构成, 全数字闭环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
电路主要包括:差动电容检测模块、控制处理模块和力矩器驱动模块。
当外界加速度信号沿轴输入时, 石英挠性摆片相对平衡位置产生偏离角度Δθ, 形成电容差ΔC, 电容检测模块检测表头差动电容器的电容差ΔC。控制电路对检测到的ΔC的数字量做相应的数字处理, 将处理的信息转换成反馈电流对力矩器进行驱动, 使力矩器产生相应的电磁力矩M2与摆片受到的惯性力矩M1平衡使摆片保持在零偏位置, 并且将反馈的数字量作为加速度信号数字输出。
1.1 加速度计PWM波驱动力矩器的实现
1.1.1 PWM与力矩器的连接
力矩器的主要由线圈和磁铁[7]构成, 力矩器等效模型如图2 (a) 所示。力矩器的构成等效成电阻RL与电感L的串联, 力矩器等效电路如图2 (b) 所示。PWM与力矩器通过外接电阻r相连, 可视为力矩器内阻, PWM与力矩器的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
1.1.2 PWM的产生
当外界电流流经线圈时, 产生电磁力, 力矩器磁力的大小由通过线圈的电流大小决定。由图1所示, 差动电容传感器检测到由加速度计挠性摆片的偏离Δθ引起的电容差ΔC, PWM产生电路根据电容差的极性和大小转化成PWM的极性和占空比大小, 产生PWM对加速度计力矩器施矩, PWM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1.1.3 力矩器的驱动与PWM信号关系
如图3所示, 力矩器的驱动脉冲实质是电流信号对线圈的作用, 而力矩器等效的RL串联电路工作特性会引起力矩器驱动误差, 从而降低了力矩发生器的线性度, 当PWM波通过线圈时, 会产生不稳定的电流。根据KVL, 设t=0时, 电路电流为I0, 最大输入电压为U, 电路最大当PWM从1跳变到0状态, t≥0时, 电路中的电流为[8,9]:
电路中电感上的电压为:
当PWM从0跳变到1状态, t≥0时, 电路中的电流为:
电感上的电压为:
当电路满足:输出电压uL (t) 是电感L上的响应电压, uR (t) 是电阻R的响应电压;电路的时间常数τ很小, 而输入的信号周期T较大, 即满足τ=L/R<
式中:ui (t) 输入激励信号。
由式 (2, 4, 5, 6) , 可得出:
由式 (7) 可知, 电感响应信号近似与PWM激励的微分成正比。由式 (7) 还可见, 当输入信号固定, 且L为定值时, 输出信号大小与电阻R成反比, 与τ成正比。
1.1.4 力矩器对PWM波的响应分析
为确保加速度计精确性、稳定性, 其挠性摆片必须及时准确回到平衡位置, 这就要求力矩器响应速度高, 即力矩器必须根据PWM波作出响应。RL电路对PWM的响应是一个冲击脉冲, 在理想情况下其响应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都为零。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误差的不可避免, 响应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都不为零, 上升/下降时间与τ=L/R有关。
RL激励与响应波形如图5所示。由图5 (c) 可以看出, 响应信号幅值高于PWM幅值, 则设定PWM幅值为1, 即响应幅值为A, A>1, 有:
电感L在时间点t1开始放电, 即uL (t1) =U, 0
电感L放电一半的时间Δt为绝对误差, 由式 (9) 可表明绝对误差的大小与PWM波的周期T无关, 与时间常数τ成正比, τ越大, 绝对误差就越大。
由式 (8) 可知, 当t=∞时, 有uL (∞) =0, 根据图5 (c) 可知, 只有当PWM波极性跳转的瞬间, 电感L的响应为0, 所以在PWM波单个极性的保持时间即T/2内, 响应的下降时间fall_time与PWM波周期T的关系有fall_time=T/2。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 PWM驱动力矩器时, PWM频率越大驱动性能越好, 工作的绝对误差与串联电路中的R成反比。
1.2 加速度信号输出精度
在全数字加速度计读出系统中, PWM输出电路一方面是输出数字脉冲作用在力矩器上实现闭环平衡, 另一方面是将PWM控制参数作为加速度数字信息输出, 如此就精简了读出电路的设计, 提高了读出系统的工作效率。系统方案中PWM是由多位逻辑数字位控制输出, 因此PWM控制逻辑位数不仅对力矩器的驱动有一定影响, 也对整个系统读出的精度有决定性作用。
力矩器驱动电流I与外部输入加速度a在平衡状态下, 有:
式中:KB摆性;Kt力矩系数;KB/Kt标度系数[10,11]。
由式 (10, 11) 可知, 力矩器驱动电流I与加速度a成比例, PWM的输出控制电流I的大小及方向, 电流I的精度对a的精度有决定性的作用。设定加速度在静态情况下, 力矩器的稳定驱动电流为Ia, PWM的逻辑位数Na, 对于加速度计读出精确度Ma, 有:
可见, PWM控制位数与系统精确度成正比关系。
2 实验和仿真验证
2.1 PWM驱动力矩器仿真验证
首先验证绝对误差的可靠性, 仿真选用PWM的Vpp为6 V, 选用PWM的频率f=1.5 k Hz, 占空比D=50%, 线圈电阻RL=400 ohm, 电感L=31.23 m H。τ与力矩器驱动误差关系如表1所示。表1可表明, τ越大, 误差越大, 与理论分析相符。
选定RL=400 ohm, 改变PWM频率, 表明误差约为T/2, 如表2所示。
由式 (1) 可以知道, 力矩器的实际工作电流是在理想驱动电流上下波动。从式 (11) 也可以看出, 驱动电流的精确度对加速度值有很大的影响。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PWM的输出频率对力矩器工作电流的影响如图6所示。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PWM频率的增大, 电路中工作电流的波动幅度减小。图6 (a) 中PWM的频率是10 k Hz, 图6 (b) 中PWM的频率是20 k Hz, 可以看出20 k Hz的电流波动幅度比10 k Hz情况下的小40%。但是, PWM频率是随着数字电路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数字电路频率增大到一定值, 系统的抗干扰度就会降低, 所以若要提高PWM的频率必须考虑系统的稳定工作频率, 这样, 在提高PWM频率, 降低驱动电流波动幅度的同时也会降低系统的干扰噪声。
通过仿真, 可以看到PWM频率越大, 驱动电流纹波越小, 力矩器的工作性能越好;力矩器驱动的绝对误差与串联电阻r成反比。
2.2 PWM与加速度输出精度关系实验验证
时钟频率为50 MHz的FPGA逻辑电路与加速度计表头 (力矩器参数:RL=423.2 ohm, L=31.23 m H) 组成全数字加速度计闭环读出系统, 力矩器外接电阻r=942 ohm。加速度计读出电路检测、控制、驱动等逻辑设计以及加速度计表头性能对整个读出电路测量结果都有影响, 在只改变PWM位数情况下, 测得一定值姿态的加速度计静态数据结果, 如图7所示。同等条件下, 改变加速计姿态,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加速度静态测量的标准差与PWM位数的关系, 如图8所示。从图7~9中可以看出, 系统精度逐步增大, 逻辑位为15位时, 测得的加速度标准偏差为1.510-5g, 精度为10-4g, 到了15位以后, 精度没有明显增高。经过数据分析可见, 并不是位数越高系统越精确。
3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和验证表明全数字加速度计闭环读出电路可以实现对加速度的精确测量, 使用PWM可以实现对力矩器的驱动和加速度高精度输出, 大大减小了模拟器件误差影响, 精简了电路设计, 设计成本相对常规方案节约7~10倍。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加大力矩器外接电阻和PWM工作频率及逻辑位数可以提高系统读出精度, 在外接电阻r=942Ω, FPGA时钟频率为50 MHz, PWM逻辑位为15位的条件下, 全数字挠性加速度计闭环读出电路可以测得标准偏差为1.510-5g, 精度为10-4g的加速度值。
摘要:针对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全数字闭环系统设计问题, 开展了对加速度计力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与加速度数据输出的关系的分析, 对加速度计力矩器的驱动和加速度计的读出精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种数字脉宽调制 (PWM) 电路对力矩器进行的驱动方法, 该方法不仅实现PWN对加速度计力矩器的驱动, 并且该PWM数字电路的占空比参数直接作为加速度数字信号输出。利用PWM数字脉冲对加速度计力矩器进行驱动实现加速度计全数字闭环读出, 对加速度计全数字读出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通过调整力矩器外接电阻、PWM频率和逻辑位数, 全数字挠性加速度计闭环读出电路可以测得标准偏差为1.5×10-5g, 精度为10-4g的加速度值, 该方法精简了电路, 减少了模拟驱动电路引起的干扰。
关键词: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力矩器,PWM驱动
参考文献
[1]王春爱, 蔡体菁.挠性加速度计石英摆片的力学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 2009, 29 (3) :56-60.
[2]RATCLIFFE C, HEIDER D, CRANE R, et al.Investigationinto the use of low cost MEMS accelerometers for vibrationbased damage detection[J].Composite Structures, 2006, 82 (1) :61-70.
[3]张春熹, 魏渊, 张晞, 等.数字闭环加速度计系统模型分析与校正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 2012, 33 (12) :2833-2839.
[4]李安, 张云电.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摆片组件的应力分析[J].机电工程, 2010, 27 (10) :1-4.
[5]顾欣怡, 张晞, 魏渊.数字闭环加速度计控制器设计与仿真[J].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2, 32 (6) :170-173.
[6]张晞, 张声艳, 曹巧媛.数字闭环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量化误差分析与实验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3, 32 (11) :33-36.
[7]周连贵.挠性摆式加速度计 (FHPA) 的研究[J].飞航导弹, 1986 (S2) :41-61.
[8]邱关源.电路[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吕伟锋.RC和RL微分实验电路误差的时间分析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12) :48-50.
[10]夏瑜, 孙立宁, 杨晔.石英挠性摆式加速度计全数字化伺服回路[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5 (3) :314-317.
地图数字化精度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