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艺术范文
等待的艺术范文(精选11篇)
等待的艺术 第1篇
曾看过一个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 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笑脸, 你肯定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每天, 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 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 一边赞不绝口。这时, 来了一位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 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 摘下来, 捧在手中, 从容地向外走去。同学们惊讶极了, 有的非常气愤, 有的甚至要上前去制止那个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校长看到了, 走过去, 弯下腰, 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 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奶奶病得很重, 我告诉她学校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 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 看过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 同学们不语了, 校长的心颤动了。校长牵着小女孩, 从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 对她说:“这朵是奖给你的, 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另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 因为她养育了一个像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就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用自己的那份耐心等待, 明白了孩子纯洁的内心及对家人的关爱。等待, 是一门艺术;等待, 需要细致和细腻;等待, 更需要耐心和耐性。生活需要等待, 我们的课堂, 同样需要等待。而对于简单的“等待”二字, 有时我们却难以做到。
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 很多教师在不经意间, 已经漠视了等待, 有的教师是拔苗助长, 有的教师是急不可耐, 有的教师是暴跳如雷, 唯独缺少一种期盼的等待, 一种欣赏的等待。在我的语文教学中, 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公开课前, 自己总是认真地设计, 反复地演练。到了上课时, 总担心时间不够, 于是背教案, 赶速度, 只顾教师的教,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后来经常去听别的老师的课, 总算明白了, 一堂好课不是把内容上完, 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留给足够的时间, 引导学生思考, 和学生一起享受我们的课堂。由此可见, 教师的确需要等待, 学生一教就会, 一讲就懂, 一点就通, 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 第2篇
一、讲解例题时的耐心等待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在例题的讲解速度都比较的快,为了追求课堂内容多样化,不顾学生们实际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师在讲授例题时速度较快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例题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例题。而老师则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随即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面对例题的讲解时,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审题,让他们读懂题意后再讲解例题。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根本不懂这个例题要求是什么,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们也是照样不会理解的。在讲完例题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懂得例题中每一步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在等待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多学生在解决了一道题后会联想到其他题目与这个知识的关系。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这道题和例题具体的联系。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又会使用到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狭窄,很多的判断都是错的。如果老师不能够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错误,就会在学生的印象里留下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这时候等待就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了,学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并在这时将他们探索的知识梳理清楚。最终让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二、耐心等待学生记笔记
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演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下面要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师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断的讲解,马不停蹄的赶着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笔记。这样讲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处于同一个频道上,当然是你讲你的我记我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被完全的隔离开来了。相应的知识当然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们只可远观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要求学生们尽量先听他讲,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是语速要稍微放慢给想记笔记的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听课效率的`同时也很好的记下了课堂笔记。
三、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也是数学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练习题能很好的练习到旧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识。练习题的练习其实就是旧知识点于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学做题速度比较慢,很多练习题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了,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接触到就被老师给一笔带过了。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该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学将练习题做完再去讲解。这样就可以顾及到所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教育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第3篇
关键词:儿童教育现代化古典精神等待
读到《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8期上介绍华德福学校的文章《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其中有几句让我特别心动:“在华德福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好像是生活在19世纪。但当他走进华德福高中,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科学实验室、电脑室、学生制作的精美图书。”这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华德福教育真正把个体发展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特色正在于教育的契合个体生命发展的真正的阶段性。低龄阶段的教育尽可能地接近于原始、朴素的教育形式,把房子弄成古堡式的,保持一点自然的泥土芳香。小孩子的成长其实是离不开泥土环境的,惟有在那里,小孩子才真实地接触到初始的自然与古朴。而在高中阶段,由于个体心智渐趋成熟,需要让他们直接面对时代和社会,面对现代化,这个阶段的教育才真正需要浓郁的现代气息。华德福乃是一种迴然不同于我们的教育设计的教育模式,华德福教育让我们思考:我们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认识可能存在着根本性的误区。
教育对于个体生命发展而言,乃是一个整体,正如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种族发展的复演,良好的教育正在于逐渐地呈现、引领种族发展史在个体发展中的复演。正是种族发展史在个体发展中缓慢的呈现,使个体的精神发展呈现出逐渐生成的过程。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细微性,是不可能按照现代化的模式一蹴而就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心灵是需要缓慢发展的,惟其如此,个体生命的根基才会厚实。所以,在现代化的背景中,我们需要适度延缓现代化进入个体精神生长的进程或速度,保持个体在复演人类精神发展史过程中获得生命精神细微而充分的发展。
在这种意义上,其实任何急就天才的教育模式都是单面的。在个体精神发展的层面上,任何缩短个体发展历程的教育模式,都不过是揠苗助长,尽管可能促进个体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发展,但就个体精神世界的整体完善,显然是“欲速则不达”。世界上大多数天才都是畸形的,或许我们就是用他们的畸形发展来满足大家对天才的需求。人类历史上,那些早发的天才往往都是光芒短暂的,他们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给人类留下夺目的光辉,他们实际上是用自己并不健全的生命发展而成就了他们对于人类的贡献。
正因为教育不仅是直线向前的,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教育又是迂回向后的,要呈现人类精神发展的复杂性。教育的现代化就呈现为向前的对现代精神的追求与向后的对古典精神的不断重温。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现代化本身就内含了教育的去现代化;或者说,教育的现代化追求本身就内含着某种以古典精神来对抗单向度现代化的张力。教育现代化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并非单一的。
我们今天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无非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手段的现代化,其二是实施过程的现代化。综合起来,现代化不过就是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技术手段。由此,教育变成了一个技术化的、准确而高效的流程。这样,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主要就集中在三个要素或者环节: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明晰化、教育手段或技术的效率化。我们欲求达到的教育目标就是怎样越早、越多、越快地让个体获得我们期待之中的有效发展。这样,实际上就导致了儿童在教育中的物化,教育本身成了训练的机器,儿童不过是这架巨大的训练机器之下的被动容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忽视了个体精神发展的复杂性与细微性,以及建立在这种复杂细微性之上的个体精神发展的非控制性与不可预期性。现代教育的追求建立在人的心理学化基础之上,而直接表现出对人的发展的一种预期性与控制性,以可见的、一时的、当下的社会期待性目标,替代人类在长久演进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精神发展的各种细微性目标,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大缩减个体生活的丰富性。
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超越单向度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教育作为人类生活最复杂的一种细致入微的活动。它不仅仅应该是面向当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预期性目标,同时还要面向过去,面向初始的人类生活,面向非预期的教育目标,面向个体精神发展的幽暗之所在。教育的现代化追求同时又蕴含着两个过程,即对未来的“前瞻性”与对过去的“后顾性”。向前的现代化追求引领着个体对当下和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而向后的现代化追求則意味着给个体提供潜移默化的、细致入微的、缓慢生成的、全面而深入的精神滋养。一个人愈深入地扎根于种族发展的历史之中,这个人的精神发展就愈宽厚而充分。相反,如果我们的精神根基直接地扎在当下现代化单向的层面,我们就预先斩断了个体精神向深度发展的根基。
当然,教育的现代化与去现代化的内在张力的展开,既是同时性的,也是历时性的。一方面,教育在任何时候对现代化的追求都有一个去现代化的维度,从而让我们在现代化的繁华视野中去见证古朴的教育精神世界,例如大学,“大师”之所以重于现代化的“大楼”,正是因为“大师”的存在乃是人类历史文化之丰富性的见证。另一方面,教育以去现代化来抗衡现代化,也可以是历时性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华德福的教育实践,在低龄阶段尽可能施行一种质朴无华的去现代的教育形式,让孩子们在自然与古朴之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而在儿童时代的中后期,逐渐开始现代化的渗透,让孩子们在足够的古典精神准备的基础上获得现代智识的充分展开。
今天,当我们对单一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正一点点地蚕食着儿童的生命世界之时,儿童的去儿童化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保卫童年就成为当前一个多么急迫的任务!毫无疑问,保卫童年的根本就是以一种去现代的教育形式来呵护儿童精神世界的缓慢生成,站在单一的现代化教育追求的背景中,保卫儿童之儿童性,乃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种现代化模式本身就与儿童性背道而驰,
幼儿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 第4篇
面对这种“另类”, 我得对他“刮目相看”了。这样的孩子, 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游戏, 没有规则, 不讲纪律。
如何才能让他有纪律性, 讲规则呢?我首先把他从坐了两年的最后角落位置调到最前中间。每天用目光和他交流。课上, 我发现他一走神, 就用腿碰碰他, 听课认真了, 我就对他悄悄地竖起大拇指。集体活动时, 简单的问题, 我就把目光投向他。记得开学初, 他总是很快地低下头或移开目光。我就直接喊他的名字, 并投向他鼓励的目光, 他只好站起来, 用很低、很不自信的声音回答。他的目光仿佛在对我说:“我说不好, 老师, 饶了我吧。”只要他开口了, 我就让小朋友为他鼓掌。他总是红着脸, 不好意思地看看大家。渐渐地, 我会用目光示意他举手, 他会会意地举手, 大声地回答。不管答得对与错, 参与了, 就是一次努力、一次进步。当听到来自同伴的夸奖时, 幸福总是洋溢在他的小脸上。
幼儿的心智是“吸收性的”, 可塑性很强。
下课了, 我先把他拉在手上对小朋友们说:“你们去小便吧, 我和QQ小老师在观察小朋友是怎样慢慢走的。”我主动去拉他的手, 他那不知所措的样子, 真可爱。小朋友们羡慕极了。等大家都出来了, 我再让他去, 然后让自制力强的孩子和他游戏, 让他逐渐改掉追跑的习惯。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 你给他阳光, 他就能回报你温暖;你给予他雨露, 他会用甘泉来回报你。我继续用我的方式悄悄地去影响他。早上, 在做操前, 我会先提醒他要学会排队, 做操要有精神;喝豆浆、发点心时, 我让他做老师的小帮手;课上, 给他鼓励、期盼的目光;游戏中, 送他肯定的微笑;午睡时, 抚摸他的头, 告诉阿姨让他第一个起床工夫不负有心人, QQ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一天, 他的奶奶很晚才来接孩子, 抱歉地说;“我忙忘了。”并向我介绍了他的家庭。QQ的爸爸妈妈都在打工, 早出晚归, 管不了孩子;爷爷奶奶忙于家务和农活, 管不住孩子。奶奶坦诚地说:“这孩子好调皮, 回到家, 疯玩。爸爸妈妈节假日, 发现孩子做错了事, 就会狠狠地打他。他呀, 被打油了。自从上了大班, 孩子变懂事了, 还会帮我做事, 做作业也不用我们提醒了”
我悄悄地告诉她:“好孩子是引导出来的。在他做错事的时候, 就要告诉他错在哪里了, 好孩子应该怎么做”然后, 我又和她交流了“尿床”的事情。
那是不久前的下午, 我去午睡室接孩子回教室, 阿姨正在问他:“为什么你的裤子不湿, 被子和床单却湿了?”他看看我, 轻轻地说:“是我流的汗。”我闻了闻, 眼睛一直不温不火地看着他, 他还是不开口, 我示意他先回教室。几天后, 我又想到了这件事, 就悄悄地问他:“上次床上是你尿的尿吗?”他看看我摇摇头。又一次午饭后, 他正在和小朋友开心地玩, 我把他拉到一边问:“上次床上为什么湿了, 我相信, 你一定愿意告诉老师。”他很诚恳地说:“我尿的。”“为什么?”“我有意尿在床上, 让和我一起睡的小朋友笑笑, 玩的我给阿姨添麻烦了。”孩子轻轻地舒了口气,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一声不响地给他贴了朵红花。
可是第二天早上, 我发现, QQ头上还贴着那朵小红花。奶奶说, QQ昨天可开心了, 晚上都不敢睡觉, 生怕小红花掉了。他的举动表明, 他太在乎这朵小红花了。我突然觉得他很可爱。从那以后, 我就常表扬他聪明, 可爱, 又不剩饭。渐渐的, QQ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爱说话, 爱表现, 抢着举手, 成了老师每天必夸的孩子。真的, 好孩子就是夸出来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我们要揣摩儿童的心理, 只要耐心等待, 总能找到让幼儿乐于接受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我们老师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亲切的举动, 对孩子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幼小心灵对我们的一言一行很敏感, 把我们老师对他们的态度看得很重。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应该热情对待每一个孩子, 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关心, 老师多一份爱抚, 孩子就多一份温暖, 多一点进步。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 还需要耐心。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 幼儿阶段不是通向成人的必经之路, 幼儿是与成人平行共同成长的, 我们成人应该向幼儿学习, 幼儿有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每一名幼儿都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作为老师, 关心幼儿、热爱幼儿是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最基本的承诺。促进每名幼儿富有个性地、充分健康地发展, 这也是对儿童权利的最大尊重。作为老师, 不仅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年幼的个体来培养, 而且要把幼儿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未来社会的成员培养, 对幼儿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负责, 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等待的作文:等待阳光 第5篇
等待的作文:等待阳光
八(5)班 胡娅妮
也许,我们都是泥土下默默奋斗的种子,等待着某一天破土而出,傲然地接受阳光的洗礼。
――题记
一张红叉赫然的试卷夹着一阵温润的清风轻柔地飘下,静静地仰面铺开,以一种嘲笑般的姿态正视着它的主人。我慌张地将它迅速折起,却又缓慢摊开,凝视着一道道错误,惨烈的分数一下一下地重重捶打着失落的内心。我强忍住悲伤,将视线转向窗外的天空。雨,依旧湿淋淋地哭着,湿透了天空,模糊了亮闪的玻璃,沉重的空气紧紧挤压着,令人喘不过气。我苦笑着,阳光,何时才能到来?
一直认为,初二是道无情的分水岭,但在这充斥着无形压力的空气下,我却依然奔跑在明亮的阳光下,自由地微笑着,怀揣青春的梦拥抱蓝天。时间迈着轻快的.步伐,却在背后深沉地叹息,无声地擦肩而过。直到我迷茫地走出考场,宛如晴天霹雳般接到分数,才被猛然敲醒,惊愕地发觉自己早已被大家远远抛下。而多日的恍惚,耗费的时间仿佛只是镜花水月般虚幻,分数冷冷地揭开了它。我终于是尝到了失败的凄凉,原来,竟是如此不甘心。
拖着落魄的身子回到家,打开小台灯,一束耀眼的白光瞬间照亮了昏暗的空间,我静默桌前。现在才理解“只有努力,才有收获”这句平凡朴实的话,我们整日将它挂在嘴边,念念有词,将一切华丽的理想统统倾述在一笺素纸上,诺言容易许,梦却很难捕捉。
倚在柔和的灯光下,长夜漫漫,也只有它默默地伴我了。(话题作文 )笔头开始飞快地转动,堆放的练习题一点一点填上答案,原本混乱的心在知识的填充下逐渐变得清晰。我小心拾起曾粗心遗落的知识点,一点点拼凑零碎概念。在一阵漫长耐心的整理后,我心满意足地合上书,意犹未尽任笑如暖暖的春风荡漾在脸庞。也许,我保证不了那份小小的毅力是否会一直顽强坚持,但我会努力做到最好。
再柔弱的花儿,也会倔强地挺直在风中摇曳着花瓣。努力地坚持,等待已久的阳光总有一天会再次照亮她奋斗的内心!
迎着瑟瑟的冷风走向校园,雨停了,虽然太阳仍赌气般地躲在层层阴云之后,但我分明望见了一缕微弱的阳光从窄窄的缝隙中钻出,轻抚着大地!我望着澄澈的天空,不再迷茫,让坚持的力量一路延续下去,明亮温暖的阳光还会远吗?
静静等待阳光,凭借执著,我们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那道耀眼的阳光。承载了风雨洗礼后的花,一定会傲然开放!
(指导老师 唐晓敏)
【嘉宾看点】
文章切入简洁得当,十分具有艺术性,以雨“依旧湿淋淋地哭着”映衬“我”内心的悲伤也如同雨一样“湿透了天空”。在“柔和的灯光下”, “我”经过数夜的努力终于跨过了初二这条“无情的分水岭”。雨停了,虽然阳光仍未出现,但作者心中已经放出光芒。如此,水到渠成, “我”终于等到了“阳光”,
行文语言虽不甚华丽,却极为准确生动,将“等待阳光”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字里行间也透露出阳光般的温暖。以“执著等待开放”结尾,点明中心,含意隽永,意味深长。 (唐晓敏)
【编辑看点】
艺术市场依然在等待 第6篇
原话是这样的,(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圆满落幕。两件亿元作品的成交再次印证艺术市场珍稀优质资源恒久高价的定律。中国书画依旧是市场中的超级主力,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20世纪及当代艺术亮点频出,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也可以看到,整体成交率略有下降,反映出市场调整期大资金锁定精品的同时,对普通拍品的需求减弱。还有就是新买家的进入,使得购买方向也呈现出变化。因此,总的市场趋势依然非常难以预料,嘉德舂拍的优异表现,并不代表市场走出困境,我们依然要等待大经济的繁荣发展,为艺术市场注入活力。”
胡妍妍的评述中规中矩,指出中国书画仍然是北京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主力板块,而当代艺术板块成交率仍在下降。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总的市场趋势依然非常难以预料”,“依然要等待大经济的繁荣发展,为艺术市场注入活力。”
换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艺术市场仍在困境中”,“艺术市场仍在等待中”。这应是2015年以来,业内人士最为客观的一次公开评述,远胜于长期以来一些媒体盲日乐观、高唱回暖的感性之言。
北京匡时春拍取得10.8亿元之后,该公司董事长董国强也指出,“从市场的整体形势来看,藏家出价还是比较谨慎的,也反映出市场对高价位的拍品还是存有一定的压力。今年春拍整体成绩会比去年好,但并不能表明说市场已经走出了调整的状况,回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实,即便市场仍在等待中,风景可圈点处也不少,继香港春拍瓷杂工艺品行情略现暖意之后,北京市场少数近现代名家代表之作行情高涨,潘天寿、李可染的两件作品超亿元成交后,不少媒体高唱着书画市场重回亿元时代的进行曲,可谓今年北京春拍最大的亮点。
近现代书画重回亿元时代?
内地艺术市场有着独特的地缘背景,与欧美市场的中国艺术品收藏拍卖差距巨大,即便在中国区域内,北京市场也与港台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书画表现最为明显。纽约、伦敦甚至巴黎等地区也上拍中国书画作品,但与中国市场相比,规模小,影响面不大。香港、台湾艺术市场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开始快速发展,长期走在内地之先,但就书画板块而言,两地的市场规模远远无法与内地市场尤其是北京市场比肩,收藏者群体局限了港台市场向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性。这或许就是苏富比、佳士得在香港拍卖中国书画量少、专精的原因。
今年春拍,三月纽约拍卖的中国古代书画、四月香港上拍的近现代书画,都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为五月的北京扪卖注入了活力。此轮春拍中,仍然是名家精品的天下,潘天寿、李可染单件精品行情大涨,纷纷在中国嘉德拍出了亿元高价,被坊问视为近现代书画重回亿元时代的标志。中国嘉德推出的张大干作品专题,以及香港佳士得上拍的奉文堂藏齐白石画作专题拍卖,则是舂拍的另一看点。备受瞩目的齐氏经典之作《山水十二条屏>现身北京保利,或许是市场压力过大,这组估价超过十亿元的作品最终并未参加舂拍,传闻将推至秋拍。
吴昌硕、徐悲鸿、傅抱石、吴冠中、吴湖帆画作此轮拍卖行情坚挺,精品之作超千万元的现象时有出现,说明品质精良之作仍然是市场的中流砥柱。此轮书画拍卖的亮点集中于各家公司的夜场拍卖,看来夜场已经成为精品之作的主要交易阵地。
中国嘉德的“大观之夜”,潘天寿的代表作《鹰石山花图》(图一)拍至2.79亿元、李可染的革命圣地山水巨制《井冈山》(图二)拍至1.265亿元,成为书画行情重返亿元时代的造势者,确实提振了市场信心。嘉德书画部总经理郭彤指出,“在市场低迷时期,这两件巨幅作品能同时在市场上出现是极为难得的,我们也是想为市场注入一股正能量。”
中国嘉德今年舂拍总成交额18.73亿元,而13个书画专场成交额就达到14亿元,占总成交额的74.8%,可见书画所占市场份额之高。常规的近现代书画专场行情平稳,但成交率偏低,457件流拍117件,成交率74.4%,340件的成交额20711.385万元。而2014年春拍,嘉德近脱代书画专场321件流拍107件,成交率亦为74.14%,214件的成交额达21997.09万元。今年春拍成交件数增加了,126件,成交额却下降了1200余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现代书画精品成交价格在符公司都普遍出现断层现象,嘉德两件亿元作品之下,不少估价千万元的作品流拍,干万元级别的中间层画作缺少。整季拍卖价超千万元的近现代书画仅夜场有五件,四件出自张大干之手:《羲之换鹅图》寺轴1955万元,《陶画松菊图》立轴1725万元,《茶花蝴蝶》镜心、《持莲仕女》立轴均为1035万元;徐悲鸿1941年作《紫兰》立轴拍至1380万元。由亿元至百万元,价格过度过于直接。说明近现代书画板块回暖之说尚不成立,两件亿元作品的成交对市场所起到的提振作用有限。以书画夜场为例:全场118件仅成交76件,成交率64.4%,成交额95415.5万元,估价2000万至3000万元的谢稚柳《江山佳胜册》15开册页、估价1500万至2000万元的徐悲鸿1938年作《卖花女郎》、估价1000万至1500万元的吴昌硕1973年作《岁例清供图》立轴、估价600万至800万元的杨善深1987年作《丽人行》镜心、估价700万至900万元的傅抱石1945年作《秋山登临图》立轴等流拍。
北京诚轩两场中国书画成交额达9690.245万元,平均成交率78%, 一件画作价超千万元——经民国王乃稣、香港梅洁楼递藏的吴湖帆1943年作《翠岚居隐》立轴(图三),拍至1552.5万元。
香港佳士得舂拍中国书画720件拍品收获8.07亿港币,两大近现代书画专场的成交额就占到了八成以上。奉文堂藏中国书画81件成交额达27496.875万港币,25件齐白石书画集巾上拍,成为今春最火爆的一场书画拍卖,估价400万至600万港币的《宰相归田》(图四)拍至2364万港币,《九秋图》《白石老屋旧日图》《大寿》《蝶舞花间》等七件作品均以超过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且成交价均在千万之上。近现代书画专场414件成交额达39291.25万港币,徐悲鸿、张大干、傅抱石、吴冠中四人的七件作品价超千万港币成交。新加坡林少明所藏徐悲鸿1944年作《双鹫图》(图五),以超最低估价约17倍的3036万港币成交。张大干1969年作《云山居隐》拍至2812万港币。基本呈现了买家追逐名家精品,普通书画作品乏人问津的“冰火两重天”现象。
nlc202309040317
北京保利近现代书画精品集中于夜场拍卖,首日三场90余件拍得4.28亿元,齐白石、张大干、徐悲鸿、李可染、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的十件画作价超千万元,钱镜塘、刘少旅收藏的张大干《人物山水二十八屏》拍至3105万元,齐白石《双寿》图拍至2530万元,黄宾虹《闽江泛舟》(图六)拍至1897.5万元。
北京匡时近现代绘画夜场56件拍出87.5%,成交额达2.53亿元,六件拍品过千万元,15件超过五百万元。石鲁《桃妮》拍至2185万元(图七);齐白石六件作品拍得3536.25万元,《放牛》拍至2012.5万元成交。
亿元作品的成交,绝非偶然现象,需要一个长期的市场积累过程,如果市场上千万级别作品的成交数量稀少,亿元时代将会成为一个空喊的口号。千万元级别书画作品的数量今春在各家公司均呈降势,客观说明市场尚难言回暖,重回亿元时代之说仅是个别特例,不能以偏盖全。古代书画珍精稀作品依然稀缺
三月纽约舂拍,中国古代书画大放异彩,苏富比、佳士得都拍出了不少精品,一部无款的明代楷书佛经拍到了1402.6万美元的高价。然而,市场面呈现出来的高价,也反证古代书画作品尤其是精品的稀缺程度,量越少越稀见,市场价格才会高涨,市场调整期,这种稀缺性表现更加突出,拍品征集难度加大。北京市场本季古代书画的亮点是匡时推出的三件宋代作品,《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南宋《司马伋告身》《吕祖谦告身》拍前就广受媒体关注。此外,市场最热的还是清代书画作品,尤其是与清代宫廷收藏、皇帝御笔书画作品纷纷拍出高价。
北京匡时古书画夜场堪称此轮最好的两场古书画拍卖,六件作品价超千万元:绘画部分22件全部拍出,收获1.94亿元;书法部分拍得1.18亿元,成交率85%。备受瞩目的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宋代书画顺利成交,均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收入囊中,清官旧藏、《石渠宝笈》第六卷著录的《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图八)自6000万元拍至8050万元成交,刷新今春古代书画最高纪录,南宋《吕祖谦告身》《司马伋告身》分别拍出2875万元、2012.5万元的高价。不过董国强认为,三件作品的成交价均低于预期。《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时,成交价已高达7952万元。
中国嘉德古代书画专场202件作品流拍65件,成交率67.82%,成交额9613万元。清代皇帝御笔、香港船王赵从衍旧藏、名家书法专题拍品成绩较好。高价成交品多为收藏著录清晰之作,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乾隆皇帝行书《喜雨帖》拍至1000.5万元,康熙皇帝行书自作诗《雨后见桃花诗》拍至621万元成交。书画夜场则真正呈现出了古代书画精品的高价位,24件成交15件,成交额高达26887万元,出自郑重、金农、金廷标、杨慎、王铎、乾隆等人的八件作品价超千万元,15件成交品单件成交均价高达1800万元。郑重《江山胜览图》手卷估价(图九)900万至1200万元,拍至4600万元,为全场价格之最。金农隶书《华山庙碑》54开册页拍至4025万元,创金农书法最高纪录。乾隆帝1781年作《仿赵孟頫汀草文鸳图》立轴1242万元。清代中晚期书法作品较受市场欢迎,清中晚期书法掇英专场50余位金石家、官员的89件金石书法作品拍出八成,成交额3019万元。但也不乏价格降幅明显的作品,如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听泉图》(图十)仪拍至3680万元,较五年前4513.6万元的成交价下降了800余万元。另件拍前估价亿元的吴越王钱俶《草书手简(并铁券图式及宋元明清名贤题跋)》流拍。
香港市场古书画价格最高者数邦瀚斯上拍的美国外交家班立德(Mark S.Pratt)藏《乾隆御题王翚山水册》,3596万港币被刘益谦竞得。这十开册页作1698年,清官旧藏品,后经成亲王永瑆、恭亲王奕忻、溥儒、张大干等人递藏,可谓传承有绪,每开均有王翠款及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意融入画意。
香港佳士得上拍古代书画175件,成交123件,成交七成,成交额11263万港币,全场仅18件作品价超百万元,出现一件价超千万元的作品——估价60万至80万港币的清代钱维城《泽普瀛塥图/恩周两淀图》两卷手卷拍至1684万港币,业内人士认为此手卷应为清代宫廷收藏之物。张瑞图、乾隆帝等人的书法作品均拍出出人意料的高价,人有明清书法行情大涨之势。
北京保利春拍古代书画夜场,乾隆帝<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图十一)拍至7475万元,古籍文献专场中17件一级文物悉数拍出,石涛晚年之作《奇峰怪石图》拍至6440万元,董其昌、八大山人、王原祁、谢时臣等人的画作成交价均超过千万元。
整体而言,古代书法、绘画作品的成交率远高于近现代、当代书画,本季行情较为平稳,未出现较大波动,抗跌性能优异。
油画及当代艺术表现平平
今春油画与当代艺术板块行情平淡无奇,与略现回暖的近现代书画形成鲜明的对比,苏富比、中国嘉德等数家公司的成交率、成交额乏善可陈。尽管不少公司纷纷对这一板块采取了不同的运作策略,但成效不大。除20世纪早期油画表现平稳外,写实油画以及当代艺术均遭遇下滑,高价品鲜见,年轻新锐艺术家作品也难见往年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锐气,大部分成交价降幅明显。
中国嘉德油画部更名为“中国20世纪与当代艺术”部,更加突出了当代性,今春这一板块四个专场拍得1.28亿元。首次推出的王济远艺术专场,上拍40件人体速写、风景、静物、肖像作品,悉数成交。20世纪艺术专场上拍的37件早期油画拍出31件,成交额5159万元,吴大羽、关良、吴作人、沙耆、关紫兰、颜文棵、潘玉良、胡善余、贺慕群、唐蕴玉、秦宣夫、李宗津、李瑞年、周碧初作品受欢迎,吴大羽上世纪80年代作《谱韵-63》(图十二)拍至1150万元。两场当代艺术成交额达6716.6万元,平均成交率75%。陈丹青、靳尚谊、胡建成、艾轩、罗中立、杨飞云、尚扬、张恩利、毛焰、仇晓飞、贾蔼力、王光乐、宋永红、隋建国作品行情较好,尚扬1994年作《诊断-3》(图十三)拍至805万元,陈丹青1983年作《康巴汉子》拍至483万元。
nlc202309040317
北京诚轩94件现当代艺术作品拍出73件,成交额2474.685万元,单件平均成交价约34万元,林风眠、关良作品价超百万元。
苏富比北京春拍85件来自内地藏家的藏品成交67%,拍得4047.518万元,20世纪大师精品、现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部分成交不错,成交率达90%,抽象艺术及年轻艺术家作品行情较好,赵无极《15.2.93》(图十四)、刘小东《缠绵》、刘炜的《风景》成交价较高,当代水墨“卧游”专题表现平淡,沈嘉蔚作品《初尝完达雪》流拍。该公司本季拍品已经不再靠海外回流,而且依托了本土藏家。
北京保利夜场当代艺术110件作品拍出八成,收获约3.27亿元。吴冠中、徐冰、毛焰、吴大羽、刘国松作品价超千万元,吴冠中专题作品受欢迎,1975年作《木槿》拍至6900万元,较四年前上涨575万元,但若论投资,仅高于定期存款。刘国松2012年作《雪网山痕皆自然A-西藏组曲之181》(图十五)拍至1023.5万元。夜场上拍的60件新绘画也拍出八成,王光乐、刘#、屠宏涛、王音、陈可作品价超百万元。
油画与当代艺术此轮行情最好的数香港佳士得,成交额超过八亿港币,晚间拍卖94件拍出79件,收获约5.95亿港币,可谓此轮单场成交额最高的拍卖。常玉、赵无极、朱德群、曾梵志、奈良美智、吴冠中、金焕基、白发一雄、林风眠的22件画作成交价超过千万元,亦是早期名家画作上优热 常玉的《蓝色星辰》《图十六》拍至8188万港币的高价,赵无极1960年作《12.04.60))拍至3596万港币。
内地瓷杂板块仍属中低端市场
与三四月间纽约、香港瓷杂丁艺品板块的热闹、高价迭出相比,五六月的北京拍场上,这一板块则相当冷清,千万元成交的精品并不多见,区域差距仍然较大,仅清代官窑瓷器、家具行情可圈可点。
中国嘉德八个专场近千件拍品拍出75.6%,成交额1.69亿元,不足总成交额的九分之一。陶瓷部分数清代官窑单色釉瓷行情较好,两件价超千万元拍品均为瓷器:曾经松元重太郎、松下幸之助所藏的清乾隆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拍至1265万元(图十七),一对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鹿头尊1035万元。金铜造像专场139件则拍出了92%的高成交率,全场成交价前十名中八件为藏传、蒙古风格造像,可见藏传佛像已经成为佛教艺术品的主流,行情坚挺,西藏16-17世纪银质红帽五世夏玛巴像(面部泥金)拍至506万元。紫砂部分仍然是清代老壶行情平稳,清康雍紫砂大三桃洗拍至477.25万元。首次上拍的25件“上海国际现代壶艺双年展”陶艺作品悉数成交。
北京诚轩116件明清瓷器工艺品拍出近八成,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历年均以选件贴合市场行情闻名,其拍卖结果真实反映着内地市场的大致走向,本季116年拍品中明代制品仅16件,清代制品多达百件。三件康熙、乾隆瓷器价超百万元,34件拍品价格在十万元以上。
香港佳士得明清瓷器拍卖表现平平,瓷杂专场256件拍品成交接近七成,成交额3.39亿元,仅六件瓷器成交价在千万元之上,雍正、乾隆官窑瓷器行情一枝独秀。清乾隆青花苍龙教子穿莲纹螭龙耳尊拍至5612万港币(图十八),也是五六月间最贵的瓷器。两尊清雍正/乾隆的粉彩罗汉坐像拍至2588万港币。清乾隆御制鎏金铜交龙钮云龙纹“南吕”编钟拍至1744万港币,堪称此轮最贵的明清铜器。私人收藏里罕见的二里头时期铜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图十九),拍至844万港币。此轮玉器方面精品少见,未见上千万元的玉器,最贵者数16-17世纪蒙兀儿白玉叶耳罐(图二十),724万港币,胎薄体轻,堪称痕都斯坦工艺的典型作品。佛教艺术专场22件拍出半数,明永乐鎏金铜无量寿佛(图二十一)拍至2588万港币,12世纪大理国鎏金铜阿嵯耶观音立像(图二十二)904万港币成交,估价超千万元的明永乐御制织锦宝帐护法唐卡刚流拍。
北京保利的大明专场85件拍出58件,仅一件价超千万元,明宣德青花缠枝莲大碗拍至1667.5万元。两场佛像平均成交率刚刚超过50%,一件元代伐者岁弗多罗尊者拍至3507.5万元,超最低估价十倍有余,也是本季春拍最贵的佛像。不过另场“明清宫廷佛堂秘境”成绩不俗,12件仅流拍两件,拍得7406万元,三件价超千万元,清乾隆御制青玉填金十六应真玉册拍至2070万元,明宣德铜鎏金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图二十三)拍至1127万元。首场清官料器雅玩专拍30件拍出22件,七件价格在百万元之上。
工艺品方面此轮拍卖亮点不多,首数北京保利的宫廷御制品专场,142件拍出66.9%,成交额达2.57亿元,清乾隆御制紫檀掐丝珐琅蓝地百宝嵌四季花卉屏风拍至3047.5万元。翦淞阁文房专拍26件悉数易手,成交额7596.9万元,陈鸣远制素带壶(图二十四)以3162.5万元刷新紫砂壶拍卖纪录,其余单件成交均价超过300万元。
家具拍卖高价品稀见,中国嘉德19件成交15件,拍得4700万元,仅四件价超500万元,一对明晚期黄花梨四出头高靠背弯材官帽椅拍至747.5万元(图二十五)。佳士得上拍74件奉文堂藏竹雕及家具拍得5588.6万港币,一对18世纪黄花梨玫瑰椅拍至844万港币。
此轮瓷杂工艺品拍卖,高价品多数集中于香港佳士得和北京保利,其他公司的成交情况多不理想,不少专场的成交率在五成以下,有的甚至仅达到三四成,市场不景气的现象表现突出。
刍议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等待艺术 第7篇
一、等待是宽容, 错误也是教育契机
教学案例一:在教完描述人物动作的词组“run fast”、“jump high”、“dance beautifully”、“walk carefully”等后, 教师让学生观看教工趣味运动会的视频, 然后结合新授句型“Does he/she?Yes, he/she does.No, he/she doesn’t.”进行Pair work练习:
A:Does your PE teacher run fast??B:Yes, he does.
A:Does your Chinese teacher walk carefully??B:No, he doesn’t.
学生们认真地在对话练习, 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各小组遇到的问题。突然, 传来“哼哼哈兮”的《双截棍》主题曲歌声, 全班学生纷纷向后转, 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 几秒钟后全班哄堂大笑, 原来是一位调皮的小王同学在小声唱歌捣乱。
教师略作等待, 等笑声平息之后说道:“Well done!Ithink you can sing beautifully, such like Zhou Jielun.”继而问全班学生:“Does he sing beautifully?”学生们齐声回答:“Yes, he does.”原本等待挨批的小王简直喜出望外。教师又说:“那么, 就请你来表演一段周杰伦的双截棍吧!Boys and girls,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look?”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小王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边歌边舞, 表演了一段精彩的“双截棍”。
教师顺水推舟、就地取材, 让学生们就刚才的表演进行对话练习。因为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偶像“周杰伦”, 他们异常兴奋, 纷纷举手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
A:Does he sing well?B:Yes, he does.
A:Does he dance beautifully?B:Yes, he does.
学生们的对话操练超乎想象的棒!接下来的课非常顺利, 小王同学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练习中。
教学反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要宽容孩子的错误, 并把它转化为教育的契机, 学会在错误中等待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中, 似乎总有无序的枝蔓, 但只要在大方向上是基于成长的, 教师就应当拿出勇气来, 鼓励学生的自由发展, 而不必急切地去修剪这些枝蔓。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包括可能的缺点和不足, 让他们在尝试错误中不断地发现自我, 调整自我, 从而促成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
二、等待是智慧, 因为倾听心灵的回声
教学案例二:本节课是复习课, 在复习到一般疑问句Are you?这一句型时, 教师让学生们造句, 因为句型非常简单, 学生们纷纷举手, 有的说:“Are you a new student?”有的说:“Are you from Shanghai?”这时有一个学生造了这样一句话:“Are you a good girl?”教师也没有深思, 肯定道:“Right!”结果一个非常调皮的男孩大声叫起来:No, it’s wrong!当时教师明显有点生气, 因为这句话从语法角度来讲确实没错。不过她还是克制了自己, 追问了一句:Why do you think so?他就站起来用中文说“英语我表达不了, 我能用中文说吗?”教师并没有因为这个学生“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不予理睬, 而是耐心地表示许可, 等待他的“高见”, 结果这个学生坦然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句子听上去尽管没什么错, 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去不能这么用。老师, 您想啊, 如果我将来长大了去问一个女孩子Are you a good girl?她早就一个巴掌打上来了。”全班学生都笑了起来, 教师也哑然失笑。
教学反思:不同的声音来自不同的学生, 这是他们的心灵的回声。平时, 这些真实的想法常常因为超越教学计划, 被有的教师视为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不予理睬。其实, 它们中蕴涵着无穷的价值,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面对, 耐心倾听。我们应该尊重孩子, 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异样”声音背后的逻辑, 作出恰当的判断, 这样才能真实而有效地进行语言教学。
三、等待是体贴, 是暖到心里的一句话
教学案例三:在一节公开课上, 教学正在有序地进行着。老师指着课件中的一棵苹果树问学生:“Look, 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on the apple tree?”学生们都纷纷举起了手, 其中还有一名口吃非常严重的学生。老师深知语言障碍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于是就请他回答。跟意料中的一样, 他又紧张了起来, 眼睛盯着屏幕, 就是说不出话来。有学生指指墙上的钟暗示老师:“这是公开课, 不能花那么多时间等待了!”可是老师耐心地说:“Never mind.Take it easy.Let’s count the apples together.”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 那位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数了起来:“One, two, three”当他终于回答道:“There are ten apples on the apple tree.”时。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而真诚的掌声。据说, 从此以后, 这位学生再也不因为自己口吃而自卑, 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手, 听到他从容自如的回答。可以说老师的这次“等待”对于这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学反思:好一个“Take it easy”耐心等待一个口吃的孩子从容去说一句话。这“等待”意味着什么呢?一份耐心还是一种宽容?一个欣赏还是一腔期盼?一种信心还是一股力量?一句话, 暖到心里。
“孩子, 你慢慢来, 前面的路还很长, 你要从容走好每一步。”面对课堂里孩子们一张张灿若春花的笑脸, 我如是说。
四、等待是耐心, 不要越俎代庖
教学案例四:这是一节四年级的英语公开课, 课题是:“A holiday plan”, 为了引出课题, 老师是这样提问的:“If we’re going to have a holiday, what do we need?”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We need some money.”“We need some food.”等等, 不一而足, 就是没有人回答到点子上:“We need a holiday plan.”正当听课老师都在替上课老师着急的时候, 老师不急不缓, 把学生的答案一一写道黑板上, 然后很自然地说道:“Oh, we need a lot of things.We’d better make a list, so we need a”学生恍然大悟:“A holiday plan”这时, 老师把课题卡片“Aholiday plan”贴到了黑板上, 学生喜形于色, 估计正在为自己说出课题而暗自得意呢!
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课中, 如果教师因为要急于揭示课题, 而越俎代庖, 直接告诉学生:We need a holiday plan.那么学生就失去了语言拓展和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由于教师的耐心等待与引导, 保证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究空间, 答案最终由学生说出来, 尽管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多费了些时间, 但却非常值得, 因为这不仅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自己寻求答案,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发现的过程,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时, 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要求孩子们一次到位, 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和耐心, 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和时间。耐心等待, 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五、等待是欣赏, 不要打扰孩子
教学案例五:某老师在教授完形状类的词语“circle, triangle, rectangle, diamond, square”, 进行巩固时, 发给学生一些彩色纸片, 让学生剪出相应形状, 然后小组合作创作剪贴画, 尽管有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开始的时候显得手忙脚乱, 但老师只是在旁边含笑耐心等待, 并不上前指导和加以催促。在放松的心态下, 经过集思广益、互相合作, 各小组都创作出了质量较高的作品。
完成以后老师再让他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单词描述图片, 如:This is a nice picture.In the picture, I can seethe sun.It is a circle.I can see a house too.There is a triangle in the house由于图片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 所以学生在描述时特别有成就感, 语言表达也十分流畅,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就这样, 在老师耐心的等待、欣赏的目光中, 学生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描述图片, 能够主动建构简单的英语知识体系, 并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我们实在没必要在孩子并不需要某种引导的时候去指导她, 或是不必要地焦虑, 就让孩子慢慢来好了, 这样可以拓宽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空间, 也会为课堂增添更多的精彩。
结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过度的快节奏并不利于学生语言学习的有序发展。教育是慢的艺术, 需要耐心等待, 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它需要在智慧的指导下, 用耐心去教育孩子, 尊重每一个孩子, 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他们在想些什么, 想表达些什么。而等待是一种心境, 更是一门艺术;等待是信任和宽容的结晶;等待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等待是对个性的发现与助长, 是生命成长的催化剂, 也是孕育惊喜的历程。
等待的艺术 第8篇
一、等待是无声语言的引领
课堂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辅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 年龄小, 生动活泼, 这决定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还包括情感的沟通, 而这些情感除了教师的语言激发之外, 无声语言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要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能够透过眼睛读出学生心中的困惑与不解, 适当停顿, 给予学生思考与消化的时间;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我们可以用眼神来提醒学生, 当学生畏惧时, 我们可以用眼神来鼓励学生。正是这些无声的语言能留给学生等待的空间, 从而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同时也可以用眼神与表情在师生间展开积极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这样整个教学才能和谐进行, 有效推进。
如在“认识周长”一节内容的教学中, 我在黑板上板书断开的描边线, 让学生思考这是否正确。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以信任与鼓励的眼神投向全体学生。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 正是在这种无声语言的引领下学生认真思考, 课堂一片安静。但没用多长时间, 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此时教师再加以指导与归纳,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描边线时不能断开, 这样才能把图形围起来。短暂的冷场, 正是等待艺术, 换来的是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与思维之后热闹的讨论场面, 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思维更活跃, 整个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二、等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虽然面对的是小学生, 但是他们同样有着鲜明的个性, 受先天条件、后天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认知水平、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正是创造高效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改提出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提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样, 课堂教学中的等待也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与特点, 这样的等待才能实现面向全体, 促进全体学生基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当教师提出问题后, 预留时间, 等待之后学生的答案也会因自身基础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一题多解, 一道题有多种解法, 可以分为一般解法与特殊解法。对于中差生只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性解法, 而对于优生则要在掌握一般解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 从多角度来展开思维, 探寻新解法,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尤其对于中差生, 教师的等待更要有耐心, 也许他们并不能流利而完整地回答, 也许在回答中会出现错误, 此时都不要轻易打断学生, 要学会倾听, 在动作、眼神上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 这样才能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等待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 就必须要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 闪现智慧的火花,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学会数学思维。传统教学是快节奏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这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在当前教学中, 教师如果追求快节奏, 学生没有充足的主体参与时间, 同样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需要一个过程, 只有学会等待,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 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才能突破教学条款的限制, 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 让学生展开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组内展开交流与讨论, 从而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中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正是这种等待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真理的过程。如果没有等待, 那么就会让学生与发现真理失之交臂, 学生只能是机械的记忆, 没有理解, 没有思维, 没有主动构建, 只有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等待的艺术 第9篇
张文质先生所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似乎没有完整的篇幅, 一条一条只是他日常思考所得的点点滴滴, 但它们却让从事教育的我们心灵震撼:教育是慢的艺术。说得多好呀!想起了薛瑞萍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其实, 岂止是一年级啊, 所有从事教育的人如果都能深谙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含义, 那我们便都能学会温柔而又耐心地等待, 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我们所有的孩子, 那我们的孩子如何能不快乐呢?
的确, 如先生说的, 教育需要“等待”, 即使是知识的获得, 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 有自己的规律, 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 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 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 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所谓“润物细无声”, 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所以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时间, 放轻松些, 和孩子一起慢慢地成长, 经历该经历的, 体验该体验的, 这样的教育才是生命的教育, 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宁静, 激情, 放慢脚步。可以聆听孩子成长拨节的声音, 那我们一定会更深地领会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论哈金《等待》的等待观 第10篇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 (Ha Jin) , 1956年生于辽宁, 本名金雪飞, 以其英文长篇小说《等待》获得了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两大文学奖项, 对人物准确而生动的塑造, 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艾莫里大学文学创作研究机构的弗兰克.曼雷教授如此评价:哈金不但是全美最重要的青年之一, 而且还是个最不寻常的文人, 正像艾莫森评价惠特曼那样, 他是我所认识的, 唯一站在伟大事业门槛上的天才。”等待讲了一个很中国的故事, 这等待的是什么?为什么而等待?孔林孔林, 恐怕等待的是零, 等到的还是零。等待的无奈, 等待的是无奈, 等到的还是无奈。等待是三个人共同的等待, 只是身份与心境不同罢了。
一、等待之于孔林, 是被动下的艰难选择
文章以一句苍白但残忍的话开始:“每个夏天, 孔林都会回到鹅庄与他的妻子淑玉离婚”。接下来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描述近十八年来的离婚。在他离婚成功, 与曼娜新婚后, 他陡然发现等待的结果失去了意义, 他也因为等待耗费了青春, 精疲力竭。一方面, 时间消耗了精力与激情, 另一方面, 十八年的情感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爱情也在漫长的等待中消失殆尽。读者们看到了孔林内心的挣扎。他不能结束父母安排的婚姻, 他亦不能毫不犹豫地去迎接他的爱情。为了娶吴曼娜, 他宁愿等待十八年, 在医院, 他愿意帮助其他同志, 并乐于借书给他们。对他的妻子, 他从没有强迫她离婚。尽管在他的脑海里, 他并不爱淑玉, 但是他仍然认识到他是一个能干的妻子, 他没有离婚, 这也是他等待十八年的原因。对于他的女儿, 同样也是个负责的父亲, 他努力在城市给她找份好工作。毋庸置疑, 他为此努力过, 但都失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敢跟外界对抗。
作者哈京也这么说过孔林:“他是好人, 但他的善良给别人带来困难和灾难, 同时他软弱。他生活的环境让他的心理变的不是那么健康, 心灵少个层次, 总是不能也不懂爱一个人, 感情中有个死角。”
时光荏苒, 钟摆依旧。人生就像小说, 哈金的小说就是人生, 孔林在等待, 正在徘徊在痛苦无聊, 抑或通向这两端的路上。
二、等待之于曼娜, 是青春与耐性逐渐耗尽的宿命
曼娜在等待之前, 她待人有礼, 对生活充满热情, 眼界开阔。她是一个孤儿, 时常感到孤独, 她渴望孔林的爱。她是一位医院的女护士, 在相亲失败之后, 她被一个士兵失去了贞操, 曼娜别无选择, 她只能等待孔林。不像孔林的忍耐, 她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等待中, 她积极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主动向孔林借书, 送他戏剧票, 甚至想和他发生关系。但是, 在十八年漫长的等待后, 她用尽了每一丝力气, 最终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女人。经过漫长的等待, 最后孔林娶了吴曼娜但这并不是美好的童话, 并没有读者期许的一个幸福的结局。新婚夫妇面临这很多的挑战。显然, 而他对吴曼娜的爱情最初也只是源于对一个男人对女人的义务, 最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淡化。
对于曼娜, 等待是她的宿命, 花费了她整个青春, 并让她变成了一个粗俗和烦人的妇女。在漫长的等待和痛苦折磨中, 曼娜失去了生活的激情, 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三、等待之于淑玉, 是平和不惊的希望之旅
淑玉, 她是一个简单, 保守, 能干的女人。在乡下她尽心尽力的照顾孔林的父母, 毫无怨言。她像所有乡下妇女一样, 在田间劳作, 关心孔林的父母, 独自把女儿抚养长大。孔林并不爱淑玉, 他娶她只是出于对父母的义务,
离婚对于淑玉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意义, 因为她和孔林在婚后一年就已经分开了。在她的兄弟劝说下, 她将命运定格为漫长的等待。令人唏嘘的是, 淑玉对丈夫毫不动摇的爱, 孔林长期对于离婚的请求, 并没有减少她的忠诚以及独立的爱。淑玉在平和不惊中, 等待着她的希望。
结语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没有爱情, 是关于时间如何影响爱情的一次思考。时间是一个邪恶的因素, 它随着岁月腐蚀了爱情。在这个故事中, 没有人是赢家。《等待》探讨了爱情的这一主题的真谛, 探讨了婚姻和家庭责任。在这个爱情故事中事实上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等待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谁在等待?为什么等待?等待什么?等到了什么?等待的意义是什么?这个简单的三角爱情情节有一些复杂, 任何一方都明显缺乏真爱。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的悲剧, 没有人在这个故事里是赢家, 他们都是时代的受害者。
小说从等待开始, 也以等待结束, 好似一个轮回。等待又是一个起点。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常态, 而幸福只是人生插曲。等待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等待戈多……
摘要:美籍华裔作家哈金以其英文长篇小说《等待》问鼎了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两大文学奖项。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等待》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一一进行分析, 并深入探讨这三个人物与小说主题--等待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深入理解这部小说所要传达的人文思想。
关键词:哈金,等待,选择,失败
参考文献
[1]郭栖庆;无奈的等待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J];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2]哈金;呼唤“伟大的中国小说”[J];青年文学;2005年13期
[3]哈金.等待[M].金亮, 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4]杨建国, 童靖;等待无奈——读哈金《等待》[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134
[5]郑书宇, 张野;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建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66 Analysis of Lin Kong in Ha Jin’s“Waiting”from the Aspect of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
[6]邱华栋.哈金:中国底片和美国景深[J].南方文坛, 2009, (6) :89
等待的艺术 第11篇
[关键词] 《等待戈多》荒诞 等待 意义
一、引言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他的此剧展示了现代人近乎绝灭的心情,是个触礁的荒诞世界中心灵疏离的最佳写照的作品。在戏剧艺术上,此剧最能体现贝克特的创作特色,它是荒诞的思想和荒诞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想:人与生俱来就处在荒诞中,而且还将永远处在荒诞中,在劫难逃。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生活本身就是荒诞没有意义的,生命也是荒诞的,语言是荒诞,一切都是荒诞。
二、荒诞的思想
此剧的荒诞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流浪汉于黄昏在一个乡间小路上等待戈多。一天过去了,戈多没有来;第二天他们又来等待戈多,戈多仍未出现;第三天,他们还将等待…… 剧中的戈多,虽然没有出场,但却是戏里最重要的人物,等待戈多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对于戈多这一形象的解说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戈多就是上帝,因为戈多(Godot)就是由上帝(God)一词演变而来的;有人认为,剧中人物波卓就是戈多,当他走上台时,两个流浪汉就误以为他是戈多;还有人认为,戈多并不是个具体的人物,他只不过是“死亡”、“虚无”的象征。贝克特本人被问之戈多究竟是谁时,他说:“我要是知道,早就说出来了”。
戈多的身份不确定,他是个永远不会出现的“缺场”,可人们却还要无望地继续等待他。这一点已经体现了荒诞的思想。而对于戈多的“等待”,则更充分体现着荒诞的思想。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的戏剧》中说,“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而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物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间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接受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就是等待。人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中,人们在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万难实现的希望。然而,人们并不因为屡次失望而不再希望,反倒是失望愈多,希望愈烈,最终在等待中耗尽了生命。希望等于无望,绝望中又不放弃等待,时间由此变得毫无意义。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存在是极其荒诞的。这其实也是剧作者对荒诞现实的一种反叛,一种抗议。
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也在此剧中得以体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世界是荒谬的,在此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出现的也不知为何身份的人,这事件本身就具有十足的荒诞意味。更荒诞的是,这两人在那里等,实在百无聊赖,无聊空虚之至,不知道如何度过这等待的时光。他们为了打发这无聊时光,就没事找事,没话找话。他们嗅鞋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互相伤害,互相捉弄。两人不断地重复这些无聊的言行,却无法找到摆脱无聊、空虚、绝望等的方法。当他们想到戈多或许不来时,他们不禁恐慌起来,不由绝望起来,想自杀,却连自杀的愿望也实现不了。他们的底线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人们生活得毫无意义和存在得极其荒诞。海德格尔的思想也在此剧中找到了最佳的例证。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人类是一些无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个没有我们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中。自我的存在处于时间中,它瞬息即变,没有任何质的稳定性。它的过去已归于泡影,现在刹那间即逝,而未来则渺茫而不可知。而且,死亡随时可来,因为它是一个“虚无”。因此,自我则以为着沉入虚无。两个流浪汉的所作所为足以体现海氏的思想。
三、荒诞的艺术
该剧荒诞的艺术形式也使得荒诞的思想体现得更明显。
(一)消解情节和动作。贝克特说:“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艺术。” 《等待戈多》便贯穿了他的这一理论。剧中的情节和动作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只剩下静止的“等待”。人物在等待中无聊地聊天,语言和行动总不相符。生存不是象它表面的情形那样,呈必然的线性发展状态,它完全有可能是一个圆圈,既无起点,也无终点,没有变化,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
(二)循环式的结构。该剧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了开头,两幕戏似乎可以合为一幕,但其实不然。这循环式的结构突出了世界人生没有变化,没有发展,没有生命力这一主题;同时又加强了戏剧的荒诞意识和悲剧气氛。
(三)人物无性格,语言荒诞。剧中先后出现了五个人物,他们记忆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两个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等待戈多,但不知戈多是谁,也不知为什么等待戈多。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他们嗅鞋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一夜间便变成了瞎眼的残疾。幸运儿其实是个奴隶,剧中只说过一次话。那个传话的男孩,第二次出场时竟不知道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自己。剧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驴唇不对马嘴,他们说话只是为了打发没有意义的时间。譬如,在第二幕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有如下一段对话:
爱斯特拉冈:在你还不能把我杀死的时候,让咱们设法平心静气地谈话,既然咱们设法不作声。
弗拉季米尔:你说的对。咱们不知疲倦。
爱斯特拉冈:这样咱们就可以不思想。
弗拉季米尔:咱们有那个借口。
爱斯特拉冈:这样咱们就可以不听。
弗拉季米尔:咱们有咱们的理智。
爱斯特拉冈:所有死掉了的声音。
弗拉季米尔:它们发出翅膀一样的声音。
爱斯特拉冈:树叶一样。
弗拉季米尔:沙一样。
爱斯特拉冈:树叶一样。
这段话听起来罗嗦乏味,荒诞不听,但话里也透露出绝望,不安和期待,并且,仔细琢磨起来,又并非没有意味:人们有时候滔滔不绝地说话,便是为了掩盖思想的贫乏;人们有时候可以不思想,不听,但人的理智却不会永远停止思想。即便是面对荒诞的存在,人类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留下自己生命的印记。
四、结语
简而言之,在《等待戈多》中,荒诞的思想和荒诞的艺术形式高度地有机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好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通过对人生存在的荒诞现状的揭示,此戏剧获得了永恒的主题意义:世界的荒诞性和人的生存的荒诞无意义的悲剧性,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孤独,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人对自身的无法把握,人的自主意识丧失之后的无尽的悲哀和惨状。作者的这些哲学思想,都在本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等待的艺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