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春课堂教学实录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春课堂教学实录(精选8篇)

春课堂教学实录 第1篇

春课文教学实录

师:课前先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好不好?

生:好!

(播放歌曲《祈祷》,音乐起: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师:歌曲好听不好听?

生:好听!

师:还想听不想听?

生:想听!

师:如果这节课同学们提前完成任务,我们就听完,否则就拖堂,好不好?

生:好!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刚才歌曲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四季少了夏秋冬。

师:只剩下哪个季节了呢?

生:春。

师:(板书课题)春天怎么就那么好,连歌曲中都想让四季少了夏秋冬?

生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有嫩绿的小草,和煦的春风。

生2:春天是一年的开始,给人希望。

生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没有春风就换不来秋雨。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眼里、口里的春天那么美好,想不想知道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呢?(师板书作者。)

生:想!

师:那我们就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

(生闭眼,师播放《春》的配乐录音。录音停止时,学生们仍然闭着眼睛,沉浸在如画的声乐中。)

师:(用舒缓的语调)请同学们从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中慢慢走出来,回到我们的课堂。谁能描绘一下刚才你脑海中闪现出的美丽画面?

生1:我感觉自己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春风轻吻着我的脸。

生2:我感觉自己站在开满鲜花的树下,身边有蜜蜂嗡嗡叫,有蝴蝶在飞,有鸟儿在叫。

生3:我听到了牧童的笛声,好像自己骑在牛背上,和小伙伴们玩耍。

生4:我感觉到春天的小雨滋润我,雨中农民忙着种地。

生5: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在草地上玩耍。

师:同学们进入了情境,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那么朱自清笔下主要描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呢?

(生简单讨论后。)

生1:草、花、风、雨、人。

生2:我有不同意见,人不能算景物。

生3:我认为人应该算,因为人是大自然里最美的一道景观。

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文章开始写的春山、春水、春日为什么不算?

生:那不是祥写的景物。

师:审题认真,值得表扬。(师板书草、花、风、雨、人)同样是这些平常的事物,同样是描写春天,为什么朱自清描绘出的春天就能把人带进美妙的境界呢?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个疑问,熟读课文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要求,在读的时候,尽量读出情感,同时把生字和生词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整理到笔记上,看谁做得最好。

(师播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中边朗读,边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师到学生中间具体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大概七八分钟后,学生的声音逐渐减小。)

师:看来同学们完成得差不多了,谁来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1:因为朱自清描写春天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特征,所以描绘得非常逼真。

生2:因为朱自清恰当的.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让文章增添了很多色彩。

生3:因为朱自清的语言生动形象,所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师:我们从品味语言入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来描绘的好吗?

生:好!

师:我们从作者描写的景物中挑选一种,共同来研究好吗?

生:好!

师:选择哪一种呢?

生:就选择春草吧。

师:好,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一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师:读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小草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用语言表达的?

生1:春草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生2:春草柔软,可以坐着、躺着。

生3:春草生命力旺盛,是钻出来的;不易被人发觉,偷偷的。

生4:春草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可以打球、赛跑、捉迷藏。

生5:偷偷的钻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秘藏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亲切,琅琅上口。

师:很好。春草多,春草软,春草生命力旺盛,还不易被人发觉,给人们带来欢乐,这些都是作者锤炼语言的结果,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这都是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学习的东西。我们用同样的办法,来学习下面几种景物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同学们计时,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大家讨论。

师:讨论也解决不了呢?

生:和老师研究。

师:共同研究!开始。

(师加入学生讨论的行列,特别注意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讨论,七、八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师: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自学的结果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果实?

生1:我来说春花。春天的花朵特别多,开满了花赶趟儿;花的颜色也很多,有红的、粉的、白的。

生2:花的味道很甜,因为招来了蜜蜂。

生3:这里也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

生4:花的种类也特别多,遍地都是。

师:说得好,说得对,让我们齐度这一自然段,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师和学生带有感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再来说说春风,看作者选择了哪些角度来写春风?

生1: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觉温暖、亲切、幸福。

生2:味觉,新翻泥土的气息

生3:听觉,鸟的叫声和牧童的短笛。

师:风本来是无形的,作者却运用语言把风写的可触可摸,可嗅可听,真是神来之笔。让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雨的吧?

生1:春雨很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生2:春雨滋润万物,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老师给同学们范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种轻柔和湿润,那种安静和祥和。

(师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学习语文是需要品、读、悟的。还有什么没出场?

生:春天里的人。

师:人们都忙什么呢?

生1:孩子们放风筝。

生2:老人舒活筋骨。

生3:三句话连起来还是个排比。

师:说得很好,有一个问题老师不明白,为什么春天这一个事物既像娃娃,又像姑娘,还像青年?不是很矛盾吗?

(生开始议论。)

师:(进一步引导)看看他们各有什么和春天相似的特点?

生1:娃娃是新生的。

生2:姑娘是美丽的。

生3:青年是有力量的。

师:好,这也正揭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板书后)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天。(生齐读。)

师:朱自清笔下的那美丽的春光令人陶醉;那洋溢的诗情让人感染;那盎然的生机激励人前进。这一切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锤炼语言,恰当运用修辞的结果。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描写一种事物,和朱自清老先生比试一下?

生:想!

师:描写什么呢?就描写老师的外貌好吗?

生:好!

师:描写本人有点小小的要求,一定要仔细观察,抓住我的特征,用语言表现出来,可以加进修辞手法,写出来后获得我的认可就是成功。

(师走进学生们的中间,让同学们观察。)

生1:老师带着一副近视眼镜。

师:你描写眼镜想表达我什么特征?

生1:老师课讲的这么好,有学问啊。

(众生笑。)

生2:老师黑头发里面夹着很多银丝。

师:还用了修辞,你想表达什么?

生2:这么年轻就有白头发了,一定是为学生操心累的。

师:所以你们一定不要让你们的老师的操心啊。

(众生笑。)

生3:老师的皮肤黝黑。

师:你描写这个特征想说明什么?

生3:老师可以问个个人隐私的话题吗?

师:可以。

生3:老师您是农村走出来的吗?

师:正确,我是农民的儿子。

生3:那我写您皮肤黝黑想表现您农民本色。

师:说得好!

生4:老师您总是面带微笑。

师:因为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生4:我想表达的是好的老师总是给与学生微笑的。

师:由表及里了,非常深刻。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今天观察到的写下来,邮给老师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歌曲还没听完。

师:那我们把歌曲就听完。

(音乐起,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你们就是希望的钟,老师就敲钟人,希望你们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去创造健康、幸福、成功!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长时间的掌声。)

春课堂教学实录 第2篇

1、通过自学了解课文写了三个字:春、水、人,并知道这三个字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白孔子带弟子游春的用意。

2、在一遍一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中了解水的特点并悟出做人的道理。

3、感情朗读并背诵写水的一段。

教学过程:

一、春

师:孔子带着弟子们游春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春景,请你们用朗读把我们这儿所有的人都带进春天,好吗?

生:(感情朗读)

师:(读中指导)

二、总起导入

师: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若学生说则请他们大声地说出来),这篇课文这么长但我读来读去,发现它就写了三个字,第一个字就是你们刚才读的“春”

那第二个字,第三个字要靠你们的读书把它读出来。

三、水

师:请你们自读课文的3――9自然段,看看第二个字是什么。

生:(自读课文)

师:(看学生读完后)第二个字是写得什么呢?

生:写得是水

师:哪些句子是跟水有关的?

生:(把跟水有关的句子基本上都读了出来。)

师:这么多写水的句子,其中集中描写水的句子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挂出写有第八自然段的小黑板)。请你们大声地把第八自然段读两遍,准备做题目。

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师:(等学生读完后,出示题目:1、读一句你最想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2、读一句你最懂的句子,说说你懂得了什么。3、读一句你不懂的句子,说说你哪儿不懂。)请你们在三题中任选一题做。

生:(选其中的一题读、说。)

师:(跟着学生,顺势引导他们理解水的特点)(总的引读)总的来说,这一段每句话都是写的水。孔子说水好象有德行是因为――(学生读),水好象有情义是因为――(学生读),水好象有志向是因为――(学生读),说水善施教化是因为――(学生读),总的来说――(学生读)。

四、人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但只要认真读书,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出来。请你们读课文的10――17自然段,想想这一部分写了一个什么字。

生:(自读课文,想写了一个什么字。)

生1:写了一个“情”字。

生2:写了一个“志”字。

师:请你们找出跟“情”有关的句子,或跟“志”有关的句子。

(学生找后发现文中大部分都写了“志”,由此得出课文第三个字写得是“志”)

“志”指的是人的志向,因此也可以说第三个字是“人”。

请你们把课文认真地默读一遍,想一想“春、水、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默读课文后说联系。)

师:我注意到你们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游春,看到了水,借水来教育他的弟子怎样做人。请你们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想想应该怎么说。

生:(读完第一小节后恍然大悟)是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为了教育他的弟子便带他们去游春,借水来教育他的弟子。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写水的这一段,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再次挂出黑板),这一段每一句都是写的水,但同时每一句都是写的人,你们嘴里读着水,心里应该想的是人。

生:(再次读第八自然段,逐句说“人应该怎么样”)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孔子表面上说水,实际上是教育他的弟子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你们懂“意味深长”的意思了吗?

生:(说意味深长的意思)

师:谁可以把这段话意味深长地读给同学们听?

生:(意味深长地读,老师同时指导)

师:老师无论是水平还是人品都不能跟孔子同日而语,但我还是特别想把这段话送给同学们。(意味深长地背诵这段话)亲爱的同学们,我可爱的学生们,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背诵这段话)

师:读书到现在,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生1:我认为孔子是个会教育学生的人。

师:所以孔子是个大教育家。

生2:我觉得孔子是个很会思考的人。

师:所以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留给我们很多的名言,你能带大家背一句吗?

生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体说意思,其余学生跟着背)

生2: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大体说意思,其余学生跟着背)

春课堂教学实录 第3篇

(生齐背很多关于春的诗句, 略)

师:同学们真是厉害, 能背诵那么多。今天, 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 看看他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打开书本, 看PPT显示, 放开声, 自由朗读课文。

PPT显示:1.徜徉在春天里, 作者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2.在作者的笔下, 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说说课文描写了春天的哪些图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

师:好, 课文读完了, 谁先说说, 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师:这是作者对春天的情感。

生: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生:作者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师:想得更深了。作者徜徉在春天里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作者很欢快。

生:作者很兴奋。

生:作者很愉悦。

师:作者带着这样的欢悦、兴奋的心情, 描绘了哪些画面呢?

生: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早人勤。

师:不错, 书旁边有批注。看看这些批注, 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 是对内容的概括。比如第二小节旁边说:“大处落笔画春。把大地苏醒的景象写得形象动人。”这里也是绘春。这里的批注是对内容的赏析, 还有的批注是提出了问题。我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也要学会批注。写旁批, 可以是对内容的概括, 可以是赏析, 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刚才是对2~7 小节的概括。下面我们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下。读起来!

(学生读第1 小节和最后3 小节)

师:第1 小节写的是盼春。再读一遍。 (生读) 读出盼的意味了吗?还不够。节奏慢、拖沓。哪位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有点意思了。她关注了“盼望着”的反复, 读出了心情的急切, 以及对“春天脚步近了”的欣喜。我们再读一遍。注意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步加强;“近了”要读出柔和甜蜜的欢喜。

(生齐读)

师:有进步。刚才读最后三小节的时候, 大家声音很洪亮, 读得也很顺畅, 但还是太平了。结尾写了什么?是的, 对春天的赞颂。三个段落形成排比, 应该怎么读?这位男生的体会是要逐步加强语气。很好!老师提醒, 还要注意“生长着”“笑着、走着”“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些词句。好, 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这里作者赞颂了春天的哪些特点呢?我们还是从春天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中去找寻吧。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 在诵读中体会春之美。我们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与欢快, 读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与赞美。

PPT显示:读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与欢快, 读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与赞美。 1. 试读2 和3 两小节。 2.小组合作, 选择一段边揣摩边诵读。

师:第2 小节怎么读?先来试一下。女生读第一句, 男生读第二句。

(男女分组读)

师:第一句话哪个词语关注不够?

生:欣欣然。

师“:欣欣然”什么意思?书下有注:高兴的样子, 欢欢喜喜的样子。要读出刚醒来时看到外面世界的欢喜之情。第二句呢?要关注哪个词语?

生:三个“起来了”。

师:怎么读?

生:一个比一个重。

师:一个比一个高昂。好!把这一小节齐读起来。起!

(生齐读)

师:我们感受到了春天到来的欣喜、兴奋。下面读读春草吧, 先自己轻声读。

(生自由轻轻读)

师:好, 下面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注意最后一句话中的两个读音。“散”是第四声;“软绵绵”, 叠词ABB形式, “绵绵”应读第一声或轻声。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这位女生。

(一女生读)

师 (指向另一女生) :你来说说她读得如何?

生:太平淡, 没有注意轻重音。

师:你觉得要关注哪些词语呢?为什么?

生:嫩嫩的, 绿绿的, 写出了草的颜色。

师:绿绿的, 写的是颜色。嫩嫩的, 写的是什么?对了, 写的是质地。还有吗?

生:我关注“钻”字, 写出了小草冲破土层的挤劲。

师:还有谁关注了这个钻字的。

生:这个钻字写出了草的生机。

师:你读出了生机, 富有生命力。前一个同学说表现了挤劲, 这个同学说写出了小草的蓬勃生机。一个是从表层说的, 一个是从深层理解的, 很好。

生:我关注的是“偷偷的”。这个词写小草出来时不想被人家发现的样子。

师:这个发现很好。大家想想, 作者看到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吗?没有, 这里是作者的想象。你看, 要读好一句话, 就要真正去品味语言, 触摸语言的温度和力度, 才能读出句子的情韵。本文中有很多叠词, 需要我们去关注。

(PPT显示叠词及其作用, 略)

师:再看下面的句子, 与原文比较一下, 有什么不同?

PPT显示:1. 园子里和田野里…… 风轻悄悄地吹。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草软绵绵的。

师:把这两段话分别读一读, 体会体会有什么不一样, 有什么变化?

生:没有原文的味道了。

师:为什么呢?原文短句多, 读起来欢快。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我们是不是有体验?再看最后一句, 读一读。闭上眼睛, 轻轻的、柔柔的, 多舒服啊!

PPT显示:拟人的语句, 读得要亲切, 带着一种惊喜的细声轻读。 短句多, 要读得轻快些, 读出轻松、愉快的感情。 最后要读得欢快而轻柔。

师:看屏幕, 这一段可以这样来读。把握好情感, 读准语气。好, 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有意味。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在浅淡的语言中饱含浓浓的诗意, 我们可以当作诗歌来吟咏。

PPT显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师:这样一读, 诗意盎然, 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行文脉络和层次。第一层次是点的描写、想象;第二层次是面的描写, 写草的茂盛;第三层次是写小孩子在草地上活动、嬉戏;最后写总体的感觉。下面小组合作, 运用刚才我们尝试的方法去读下面的内容。我们就先读好“春花”这一小节吧。小组长按照你们平时的方式组织好。看屏幕要求, 开始!

PPT显示:把握情感基调, 注意轻重缓急, 调控快慢停顿。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 适时参与小组讨论)

师:好, 哪一组愿意来展示?其他同学注意听, 你怎么评价?

(一组展示, 齐读)

师:哪一组愿意评价?

生:读得很整齐。

师:你觉得哪一句话读得好?

生:“红得像火, 粉得像霞, 白得像雪”这一句读得好, 把花开的气势读出来, 读出了排比的意味。

生:我觉得“闭了眼”这一句读得好, 把想象的喜悦读出来了。

师:还有觉得读得不够好的句子吗?

生:蜜蜂那一句, 我觉得没有读出“闹”的氛围。

师:这里的“闹”, 能不能改为“飞”?

生:不能。闹, 写出蜜蜂很多、很热闹的样子。

师:哦, 不仅让你看到蜜蜂繁多, 还让你听到蜜蜂嗡嗡的声响。真好!你能不能把这一句话读出来呢? (生读) 不错, 你不仅把这个“闹”字读得好, “飞来飞去”读得也很活泼。还有哪一组愿意再读?

生:我们组, 我来读!

师:这个同学把最后一句“还眨呀眨的”读得特别俏皮, 像一个小孩子, 充满童趣。大家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

PPT显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宗璞《紫藤萝瀑布》

(生齐读)

师:这里要读得怎样?用原文中的词句说。对, 要读得活泼热闹。再把下面的两句读一读。

(生再读)

师:语速还是慢了, 有些拖。该快的地方要快, 该慢的地方要慢下来。“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拟人化了, 抢的意味不够, 要稍快。再来一遍。

(生再读)

师:下面能不能把“红得像火”这一句改写成树在说在喊呢? (学生面露难色) 那我们来读读老师的改写吧。

PPT显示: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开满了花赶趟儿。 哈, 你看我, 我开得多红艳啊, 红得像燃烧的火一样呢! 看我吧, 看我吧, 我开得像满天的彩霞! 还是看我吧, 你看我, 你看我, 开得多白呀, 像雪一样哟!

师:这样一改, 树活了, 热闹了。刚才同学们觉得难了。其实这里,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完成这样的改写。再看一下面的改写, 大家比读一下。

PPT显示: 遍地是散在草丛里的各种各样的野花, 有的叫得出名字, 有的叫不出名字, 像眨巴着的眼睛, 又像是闪耀着的星星。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生:改写的少了生机。和上面一样, 句子变长了, 没有了韵味, 节奏感也没有了。

生:这里作者写地上的野花, 看得出来是从上到下来写的。

师:刚才的同学是从句子的长短变化, 从情感的体验来说的。这位同学说的是描写顺序, 作者从树上的花, 写到花下的蜜蜂, 再写到地上的野花, 由高到低, 层次感也很强。特别是最后一句, 一改就完全没有了童真童趣的生机与喜悦了。我们再读一下最后一句“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起!

(生齐读)

师:春风这一段, 书旁边做了很详细的批注。作者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 把无形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形, 丰满而富有感染力。我们先来读一读林斤澜笔下的春风。读的时候注意红色标注的动词、叠词。

PPT显示:一夜之间, 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 莽莽沙漠, 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 漫过山梁, 插山沟, 灌山口, 呜呜吹号, 哄哄呼啸, 飞沙走石, 扑在窗户上, 撒拉撒拉, 扑在人脸上, 如无数的针扎。——林斤澜《春风》

师:谁来说说读完这一段的感受?

生:这里写的是北方的春风, 读起来很有力量啊, 春风很生冷。

师:这样一比较,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 (七嘴八舌) :温暖, 令人陶醉, 舒适……

师:好, 我们就来感受一下, 要读出温馨陶醉的快感来。看屏幕。女生读到“鸟儿”前面, 男生从“鸟儿”开始。女生注意绿颜色的词语要轻读, 男生注意红色词语要重读。

PPT显示:“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好, 剩下的“春雨”“春天的人”两部分, 课后自己尝试着读一读。读出雨的和平安详的静感, 读出人们喜迎春天的兴奋感。最后, 我们再来读结尾三小节, 结合前文试着说说作者赞美了春天的哪些特点呢?

(生齐读)

师:谁来说?

生:新, 是刚落地的娃娃, 全是新的。美, 花枝招展的, 充满活力。

师:不错, 这里作者热情地赞美春的新、美和充满活力的特点, 写出了春天涌动的蓬勃生命力, 强烈的生命动感。下面我们再一次体验作者诗意的语言, 体会作者这篇文章的诗的韵味。

(PPT显示诗歌形式排列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上前去”这段文字, 略)

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春天, 你把春天比作什么呢?能不能也发挥自己的想象, 给这篇文章添上一个诗意的结尾, 热情讴歌一下春天呢?这作为课后作业, 请大家完成, 然后学习小组交流。看屏幕, 齐读!

PPT显示:四季景色千姿百态, 美不胜收,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 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 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实录 第4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流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重点:

1.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2.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赏析文句。

2.归纳概括宴会之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一分钟的生命》导入课文

师:假如人生只有一分钟,我们又将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

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次宴饮来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板书课题)

环节二 初读感悟,检查预习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把这篇序文集体朗读一遍,然后再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是要注意句读的停顿和语气的抑扬顿挫。另外,这篇序文在形式上有一个特点,大家注意到没有?

生:以散句为主,但是散中有整,音韵和谐,韵律优美。

师:回答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继续诵读,前四排读第一句,后四排读第二句。读完之后再调过来,后四排读第一句,前四排读第二句,然后这样试着自己背诵一下。(学生读完)

师:在同学们初读课文、感悟文章之后,我们就用幻灯片检查大家的预习工作完成得怎样。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实词的翻译。(幻灯片)

生:假(提供) 飞(使……飞动) 序(通假字,通“叙”)

师:回答得很正确,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解释虚词。(幻灯片)

生:良有以也(名词,原因) 阳春召我以烟景(介词,用) 开琼筵以坐花(连词,而)

师:这位同学解释得很准确,预习的时候很细心。很好,请坐下。接下来再请同学们翻译两个句子。(幻灯片)

1.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生:第一句的意思是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炫丽的景色赐予我。

师:很好,“大块”在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文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翻译为“色彩绚丽的景色”,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地方打上着重符号。

师:第二句,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意思是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行酒如飞醉于月下。

师:很好,你把这句话的意境翻译得很美。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的参考翻译。

环节三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师:请大家放声速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文章的标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师: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生: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桃花园,事件是宴请,人物是李白和他的堂弟们。

师:回答得很准确,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宴请”,我们在作文里也经常写到宴请,比如中秋佳节、国庆佳节、端午节等等。我们写宴请会怎么写?会像李白那样写吗?那李白又是怎样写的呢?

环节四 复读课文,把握本文感情基调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之后,说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我读出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应该说是“欢乐”的感情基调吧。

师:同学们有没有其它看法?没有学生回答。(板书“欢乐”)如果没有,那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下面这个问题。

环节五 问题探讨

探讨一: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欢乐的,那么作者在文中到底写了哪些乐事?(请用“……之乐”的格式来概括)(幻灯片)

师:老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由“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这两句可以归纳概括出“共叙天伦之乐”。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相会于桃李芬芳的花园,叙谈兄弟间的天伦之乐,与前面的为欢几何的“欢”相照应。这种欢不是别的,正是天伦之乐的欢。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然后畅所欲言。(小组讨论)

生:由“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概括出“群季俊秀之乐”。“群季俊秀,皆为惠连”,说的是众兄弟人才荟萃,都是谢惠连一样的人物。在古代,伯仲叔季作为兄弟间的排行,因此以季指代弟,谢惠连是南朝著明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族弟,十岁能作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作者以谢惠连比他的兄弟,同时以谢灵运来比自己。(掌 声)

师: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发言相当精彩,“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这一句自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其实李白是很自信和自负的,他曾在给大臣韩朝宗的自荐信中说自己有“倚马可待”之才,说自己三十岁就诗文有成。由此可见,他自视甚高。请大家继续探讨发言。

生:“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李白和他的从弟们赏的是“阳春烟景”,谈的是天伦乐事,所以我们小组概括为“高谈幽赏之乐”。

师:你的心思很细腻。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了高潮。(学生举手更积极)

生:我们小组由“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总结出了“坐花醉月之乐”。这两句集中写春夜在桃花园欢宴的高潮场面,“月”是春夜之月,花是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叶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摆开盛宴,坐在花间,举杯如飞,醉于月下,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掌声)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组织得相当精彩,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羽觞”又称“爵”,是酒器的名称。在古代,“爵”与“雀”相通,酒器的形状活像一只飞雀,有头、有尾、有羽翼。李白从“羽”字着想,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众人频频举杯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由“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总结出“赋诗罚酒之乐”。“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写的是李白和他的从弟们狂欢痛饮,但是光痛饮还不够,还要写诗作赋来宣泄自己欢乐的情感,表达自己高雅的情怀。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总结一下,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共叙天伦之乐、群季俊秀之乐、高谈幽赏之乐、坐花醉月之乐、赋诗罚酒之乐。

探讨二:文章极力叙述夜宴之乐事,但文中还出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与夜宴之乐事矛盾吗?(小组讨论)

生:不矛盾。

师:为什么?请你分析一下。

生:因为李白所说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并不是体现思想的消极颓废,而是认为人生短暂,自己应该珍惜时间及时为欢,所以与夜宴之事不矛盾。

师:刚才你说人生短暂,在文中能否找到依据?

生:“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师:“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是什么意思?

生:旅社。

师:逆者,迎也;旅者,客也。迎客的地方就是旅馆。后面这一句,请注意,“光阴”是从哪个角度讲的?

生:时间。

师:天地呢?

生:空间。

师:时间,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上下四方叫“宇”,宇宙。请大家注意一下,他说天地是万物的旅馆,写出了天地的什么特点?

生:广大。

师:那么光阴是百代的匆匆过客,写出了时间什么特点?

生:短暂。

师:大家想一下,文章刚开始,李白就把天地写得这么广大,把时间写得这么迅速,有什么目的?

生:衬托。

师:极力地反衬出人生的短暂。一般来讲,一个宇宙意识很强的人,他的生命意识是超强的。李白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当他感到天地这么广大,时间这么迅速时,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问了一句什么话?

生:为欢几何?

师:“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浮生若梦”好像跟哪句话似曾相识呢?

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浮生若梦”,这个喻体选得好吗?

生:好。

师:梦有什么特点?

生:虚幻的、朦胧的、短暂的。

师:注意,李白用的是“浮生”,凭大家的艺术直觉,你觉得“浮生”好还是“人生”好?

生:“浮生”好。

师:为什么?“人生”为什么不好?

生:太直白,没有韵味。

师:大家的语感很好。“人生”太直白,太普通,而“浮生”有什么感觉?

生:漂浮感。

师:还有一种形象感。人生好像浮在水上的东西一样,漂浮不定,这样写有一个好处,可以把人生的悲凉感写出来,表达效果要比“人生”好。李白在长安的时候,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豪情壮志,但在政治上多次碰壁,因此这句话有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迷惘感、漂泊感。正因为人生短暂、虚幻莫测,所以作者提出珍惜生命,珍惜美好时光,用文章的话叫及时为欢,就像古人秉烛夜游一样,“秉烛”其实就是抢占时间,“夜游”就是拓展空间,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超越这一点。所以夜宴和“浮生若梦”并不矛盾。

师:除此以外,作者夜宴从弟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没有。

师:大家看,这句话下面用了一个什么连词?

生:况。

师:什么意思?

生:何况。

师:表达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大家来读一下这句。(生读“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师:这两句写得好吗?

生:我觉得写得很好。因为这两句在形式上很对称,使用的字,又非常有意境,情绪就被表达出来了。(掌声)

师:讲得太好了。这位同学首先感觉到句子很对称。另外他还想到了高考考点,分析了字词,他的分析思路非常好。这两句是李白的千古名句,“烟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妙处?

生:烟柳美景。

师:“烟”给你什么感觉?

生:朦胧、飘缈。

师:还有梦幻感。大家想象一下,景色像被一层轻纱笼罩一样,是不是非常有意境。这个烟字还可以跟别的字词组合吗?

生:烟花、烟光、烟云、烟雾、烟波浩渺。

师:但是这里李白用了一个烟字,后面跟了一个景字,写得很妙,写得很美。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烟景?

生:因为有雾气。

师:这里写的是什么季节?

生:阳春。

师:如果我们把这句改为“春天召我以烟景”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阳春就更好吗?

生:阳春体现出它是早上的春天,早上的春天是烟雾弥漫的,能制造一种朦胧的感觉。

师:她讲得对吗?

生:对。(掌声)

师:“阳”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温暖,有阳光。

师:很好,“阳”除了温暖以外,还有光。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文,“阳春”总能让我们想到阳光普照大地的温暖画面,凡是让我们能想象到一个画面的都叫做形象,比如炎夏、金秋、寒冬等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温暖的春天用朦胧梦幻的美景来召唤“我”,这里作者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生:拟人。

师:这样就把春天写得很有感情。我有一个翻译,你们看怎样?温暖的春天用朦胧梦幻的美景来勾引“我”。(生大笑)

师:这个翻译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召”和“勾”有什么不同?

生:“召”字有亲切感。

师:你给我做一个“召”的动作。这个动作是“勾”。“召”体现了阳春端庄、美丽、大气,“勾”则是一种轻佻。李白创造了“阳春烟景”,后来这个词千古流传。

师:其实,古代还有很多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的思想感情是由乐转悲,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则是抒发逸兴遄飞的欢乐之情。为什么同是宴集序,文章的情感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因为李白是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人,他身上洋溢着浓郁的盛唐浪漫主义气息。(掌声)

环节六 拓展升华

师:大多数时候,生命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暗黑的底子,有的人偏要把它涂成明亮的色彩,有的人,却在黑暗中沉沦下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的本质在于诗意地生活”,李白饮酒为欢并非用来麻痹自己,而是用来抒发情怀,讴歌生命,追求人生的诗意。作为后人的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易逝的光阴,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增加生命的宽度,学会在流逝的时光中充实地行走。于是乎,滔滔历史长河:屈原上下求索,曹操积极建功,陶渊明归隐田园,李白及时为欢……从本质上讲,都是充实生命的一种方式。最后,让我们带着李白给予的启示,用勤奋抓住稍纵即逝的时间,用彩笔绘出人生美丽的画卷,用行动去践行诗意的人生!(幻灯片)

环节七 作业(幻灯片)

环节八 教学反思

李白这篇美文意境崇高、格调明朗。诵读全文,不但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反而能够激发起我们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情怀。在李白之前,同类作品也大都是低沉伤感的,同样写夜宴,李白这篇文章却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别开生面,的确称得上是“锦心绣口之文”。在教学的时候,重在培养学生语感,诵读体会文章的感情,着重分析文章词句,突出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型这个考点,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热爱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春》教学实录 第5篇

师: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生(齐声):能!

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

师: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

(两分钟后)

生: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生: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生: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师: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

生:娃娃。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生: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生: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都是新的。

生: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师:都说得挺好。由是,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

生: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生: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师:意蕴很深刻。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

生:有,我喜欢,喜欢春姑娘的美。

师:春姑娘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

生: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生: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繁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人一种愉悦的美。

生: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生: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师:感受很深,想像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师: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

生:去追逐。

《春》教学实录 第6篇

生:我希望去紫金山,那里的风景十分漂亮

生:去玄武湖,风景迷人

生:人们都说,石城大,石城好,石城满街的小吃让你挑。

生:玄武湖的景色迷人,那里让人流连忘返。我代表玄武湖欢迎你们,welcome。

生:我希望大家去栖霞寺游玩。我带来了词串。

开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孔子游春》。有许多成语,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听写一下,报一遍。

桃红柳绿、芳草如茵、司空见惯、意味深长,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如果有错的,请订正一遍。

师:你能从这六个成语中选择一些来说说跟文章有关的话吗?

生:学生发言听不见。

师:你用四个,很好。

生:春天到了,桃红柳绿,孔子带着大家来到芳草的泗水边,看到司空见惯的流水,意味深长地对弟子们说,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师:你把六个全用上了。刚才两位同学已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说了。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人类要继续生存学习,必须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宣言时讲的话。一起来读。

师:孔子真是我们的骄傲。他到底有哪些智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全文。看看你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会找到孔子的智慧?

生开始默读。

生:我从第九自然段中很多词看出来。“惊讶”,孔子的智慧跟别人不一样,可以看出来。

师: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

生:习以为常的东西。

师:一般人看不出来,孔子就能从这里看出深奥的道理来。孔子就有这样的智慧。看出什么道理呢?

生:在第八自然段。读关于水的一段。孔子看出水是真君子。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深奥的道理你能不能懂。

生:我觉得孔子就是这个水平。因为孔子有德行,他教弟子怎样去观察,他还很有情义。他也善施教化,他自己就是一个真君子。

师:你读出孔子就是一个真君子。

生:文章中只交待真君子的理由。从省略号可以看出,还有更多的真君子特点。

生:真君子,指一切美好品质的人。水和孔子都一样,都是具有美好品质的。

师:孔子说的水的四个品性。有德行,读懂了吗?

生:水像母亲一样,有德行。

师:水是哺育一切生命的乳汁。文章有一个地方,把水的德行描绘出来。你发现了没有?

生:我是从第二自然段发现的。(读第二自然段)从这里发现水的德行。

师:如果没有水的滋润,泗水河边的景色会有这么美吗?你再来读这一自然段,会有不一般的感受。谁再来读。

个别学生读。

师:你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我发现一切都是这么美。这一切,都是水带来的。没有水,就不会发现这么美。

师:你不仅欣赏到了美景,还体会到了水的德行。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水的其他品行你能读懂吗?

生:这样可以看出孔子和水一样善施教化。(听不清)

师:你从善施教化读出来,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的君子。

生:以前想必也看过水,但没说出来。孔子在适当的时候教会他们适当的道理。

师: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有智慧。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孔子却能从中看出深奥的道理呢?为什么呢?请浏览三到六自然段,把你发现的关键词语圈画下来。

生:请大家看第七自然段。闭关。这个词看出来

师:处处留心,时时留心,就能发现智慧。

生:动情、沉思

师:你关注了这两个词。动情是什么意思

生:他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进去。

师:还有一个词,你发现了没有?

生:陷入了沉思。

师:还有一个词语,你发现了吗?

生:心情很不平静。

生:凝望

师:这是他的神态,你能看出什么?

生:在思考

生:老师定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师:因为动情,凝望,所以,他有智慧。孔子的智慧都凝聚在此,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来关注论智的一部分,请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生:从所有人都享受晚年的幸福。那时,经常打仗。

生:我从孔子和弟子的谈话中看出,不像是师徒,更像是朋友。

生:孔子还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生:我从子路是个急性子,看出他的豪爽。孔子心怀志向,像水一样。

师:这部分其他的内容,你关注到没有?

生:第十八小节的孔子让弟子明白他的志向。但是我觉得孔子更满意颜回的志向。

生:我觉得孔子很像我们的张老师。

师:同学们,第三部分言志部分,情意浓浓。我们来再现一下。谁是急性子,请你来读子路。谁是温文尔雅的人,请你来读。再请孔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泗水河畔的动人场景。

生开始分角色读。

师:刚才从言志的部分找到了智慧,你还能从什么地方找到智慧?

生说。

师:再来读一读题目,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一棵棵智慧的嫩芽正在茁壮成长。

师:他还能利用游春教化弟子,有情义,有德行,善施教化。一起再来读

生读

师:能背下来吗?练习。

推荐理由(关耳水):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的课堂,自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目前我能领悟并立即运用的就是高年级课文中的“ 篇章概念”。

第一处:听写环节

课堂的伊始,潘文彬老师要求学生听写课文中的一些成语,分别是“桃红柳绿”、“绿草如茵”、“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司空见惯”、“意味深长”。我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听写,最多也就是让人感觉语文课还是上得比较扎实的,没想到潘老师下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学生回答充分后,紧接着又提出来“那你知道《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说了哪些内容了吗?”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潘老师是为了让学生对全文进行一次记忆的唤醒才去有目的地听写词语啊!这也是更好地为下文的串讲埋下了伏笔,作出了铺垫。

第二处:解读“有德行”环节

孔子和学生“论水”的这部分是本文的一个重

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也曾考虑过该如何让学生理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和“善施教化”,但眼光始终都是局限在这一小节中,不停地削减问题的难度来让学生理解。但是潘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眼前一亮,他并没有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问学生:“你能读懂有德行吗?”(生答“它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文中有一处就说了它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在哪里呢?”潘老师就这样很巧妙地把“有德行”和前文的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联系在了一起,轻而易举地把两大难点攻破,处理得实在是妙!

《春》课堂实录 第7篇

《春》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应诗句、图画和音乐。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唐代诗人朗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虽然我们不知道诗人在写这首诗身处什么季节,但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诗人看到了无数盛开的桃花。今天,我们身处万物凋零的秋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春》这篇文章看到一个明媚的春天。(出示“春”动画。)

通过相关的诗和画面营造一个美丽的氛围,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朗读课文,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吧!配乐朗读,请大家注意读出语气。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质朴。同时朗读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首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两个小节,然后四个小组依次来读一读三至六小节,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动情。最后四个小节全班齐读,请大家注意衔接自然一些。

(学生配乐朗读。)

初步了解朗读要求,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品味课文语言。此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朗诵要求的起点。

三、品味语言

师:本文共分为三段:盼春、绘春、赞春,其中写得最形象、最生动、最美丽的是第二段,而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几幅画面?

生: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我觉得全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刚才我要求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值得

人教语文七上《春》课堂实录

欣赏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么现在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从中选出一幅你觉得写得最美的画面,在下面小声朗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所选段落)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选择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回答时突出你喜欢什么词句?这个词句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生:我觉得春草图这一句话写得很好——“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它让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乐。师: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师:所以,这里实际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欣喜。(学生与教师一起重复这首诗)

生: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景。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调皮。

师:其实都突出了一个字,从文中找出来。生:“闹”。

师:这里有热闹、喧闹的意思,表现出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的情景。

(上述问题回答时,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可适时让其它学生评点朗读,然后再读出相关语句)生:我喜欢“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一句,它让我感到了春天的宁静的美。

师:这一段描写春雨非常细致的,有正面描写,是什么?

人教语文七上《春》课堂实录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针”。师:还有侧面描写,是什么?

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为什么天很晚了,又下着雨,农民还在地里工作,他们不觉得辛苦吗? 生:他们在春天的气息里陶醉了。

生:他们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到幸福的生活。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他们今天的工作将会给他们带来更美好的明天。生:他们在雨中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这场春天的雨孕育着一个美好的梦,一个美丽的明天,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也许明天当你推开窗户,你将看到一个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春天。请全班同学集体配乐朗读该段文字。

以上部分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品味文章语言,教师起引导者作用,启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深层涵义。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这一步是训练学生朗读技巧的关键步骤。对于课文的各部分,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有的可以让学生单独朗读,有的可以让全班齐读,用不同的方式突出朗读的要求。

四、质疑探究

师:文中还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划出来,与同座位交流一下,如果仍无法理解,就提出来。(学生讨论)

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中,“粉的像霞”比喻是否恰当?这两个比喻是否重复?

师:问得很好,霞不也是红色的吗?你见过粉色的霞吗?这些写好吗?你们觉得如果换几个词来形容好吗?

生:如果换了词,感情色彩就不强了。„„

师:(总结)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一种变化。先用最纯粹、最热烈的颜色来写春的色彩,用色彩表现春的活力。

生:“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写是否符合实际? 师:对,这不是太快了吗? 生:这是想象。„„

师:(总结)通过想象把春花秋实联系了起来,也是对明天的美好憧憬。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中,“像花针”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师:对,花针不是很重的吗,怎么会象雨丝呢?用花针是为了表现雨丝的什么特点?

人教语文七上《春》课堂实录

生:让我们想象到了雨丝的在灯光中的闪亮。„„ 师:(总结)表现了雨丝闪闪发亮的特点。师:同学们能否用几个字概括春天的特点? 生:„„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第三段中总结出几个词对春天进行概括:新、美、力。师:这几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师:这几段话给人什么感受。生:充满感情,有力。

师:这三个句子层层递进,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也就是本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师:朗读最后一段,体会这种感情。

(通过质疑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从而为下面的迁移训练打好基础。最后通过朗读结束全文,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五、迁移训练

师:本文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生:因为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师:观看一段有冬天的画面,写一段相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样的美景。(学生观看画面)

师:(点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雪的时候你可以把飞舞的雪花比作什么呢?雪睛了,你会把整个世界比喻成什么?凝着雪的树枝象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好好想一想。同学们可以用哪些比喻表现冬天的景色呢?(学生写出相应的句子)

生:大雪覆盖了周围的小山,好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在抚慰着自己的儿子。

师:你说得很好,你还可以说:“它们好像对怀中的城市说:‘安心睡吧,这准保暖和。’”。生:透明的冰柱像是由水晶制成,在阳光下闪耀。

师:你还可以说:“这些美丽的冰柱在阳光下仿佛闪耀着不同的色彩,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本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要求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指点学生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词语,通过教师的评点,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更好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人教语文七上《春》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学更要突出学生的作用,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如何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本篇课文应当以读为重点,然后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书上评注相关的解释和评论。而新的教学思想,要求摒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一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因素。

本文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美文的范例,而本课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美、品味美以及如何创造美。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而这种美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体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欣赏修辞手法并且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为主。而单纯的讲解重点语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春课堂教学实录 第8篇

五年来,我经常打听他的健康情况,没有问及过他写作的事。我以为他已经歇心颐养天年了,但没想到他又令人欣喜地完成了《授课实录》这部经典巨著。一天,他打电话再次嘱我做序,使我心里很不平静。一位86岁的老人,还这样呕心沥血、奋笔急耕,为什么呢?我们从他的《授课实录》的自序中就完全可以窥出其心境。他既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晚年的辉煌。他是为了不让“先辈们许多好的高深武功被带进棺材,成为绝唱”,“不像《兰亭集序》那样葬于地下,成为千古憾事”;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让“一代不如一代的悲剧重演”;为了不让“有志上进之后学,临太极之门径,望洋兴叹”!

他认为,“保守这个陋习是最大的丧失武德”。他说,“太极拳是民族魂,不是私人财产”。他“希望广大太极同好抛弃门户之见共同切磋,形诸于笔墨,使太极文化发扬光大”。所以,他虽然耋年已过,仍自强不息,热情传播,苦心研究,笔墨不停,奉献不断,为我们武术人树立了楷模。我相信,武术界只要多有一些像赵芹先生这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中国传统武术的来日会更加辉煌!

赵芹先生的新作《授课实录》,是吴式太极拳37式和老架83式的合刊之作。他之前虽已有吴式太极拳37式的专著,但不同的是,这次附有赵芹先生亲自示范的《精讲吴式太极拳技击作用》的DVD光盘,在体、用两个方面讲的都极为细致、独到,使读者既有文字可阅,又有视频可赏,且一看就豁然开朗。赵芹先生把吴式太极拳37式所有动作的技击,和他苦练精研30年极为珍贵的体悟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给传统武术文化的百花园增添了一份宝贵遗产,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大贡献。十分难能可贵!此乃是吴式太极拳同门和太极拳界的一大幸事。

《授课实录》一书,合盘推出的老架83式,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杨禹廷先生所传授的吴式太极拳(北派)83式,而是王茂斋先生所传授的传统老架。两种套路各式的动作名称基本相同,但动作规范和文化内涵差异很大。为了通俗易懂,便于推广普及,杨禹廷先生用圆周八方线规范拳式动作。王茂斋先生所传的老架83式太极拳则是按易经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的八门来规范动作,内涵高古而丰富,与人体经络脏腑和周易八卦、阴阳五行、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息息相关。其健身、技击、开智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深奥,有趣,其效果更为明显。杨禹廷先生传授的吴式太极拳(北派)83式,易学、易练、易懂、易推广普及。王茂斋先生所传授的吴式太极拳老架83式,相比之下要难学、难练、难懂,不易推广普及;但却是我们追根溯源,进一步摸清古今太极拳的发展变化情况,进一步揭开传统太极拳的精髓、奥妙、真谛,挖掘研究传统太极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教材。对有志于陟圣造巅,攀登高峰,饱览传统太极拳无限风光的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来说,那是十分珍贵的。阅后会觉得有曲径通幽,耳目一新之感,对你原来所掌握的拳术技艺会有新的启发、新的激荡、新的补益,会有很大的收获。(注:这两种练法不一,内涵不同的新、老83式太极拳套路,都是王茂斋先生和杨禹廷先生分别传授给王培生先生,又经王培生先生再传而流传至今的)

另外,赵芹先生还在多篇附录中把“太极拳与易经”,“太极拳站桩要领”,“太极拳拳理”,“吴式太极拳所涉及的穴位”等等都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是太极拳界不可多得的佳作。

春课堂教学实录

春课堂教学实录(精选8篇)春课堂教学实录 第1篇春课文教学实录师:课前先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好不好?生:好!(播放歌曲《祈祷》,音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