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精选7篇)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40例, 年龄45~62岁, 伤后就诊入院, 伤前均不存在胃、心、肾、肝及糖尿病史, 昏迷指数为3~7分。所有患者均实施预防感染、脑水肿控制、呼吸补给和手术等常规治疗。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0例, 观察期间不使用白蛋白等血液制品, 在年龄等临床资料中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营养方法:

以Harris-Benedict公式对静息代谢消耗进行计算, 热能需要量用Clifton公式核算。昏迷指数为7分时, 静息代谢消耗率=152-14×7+0.4×HR+7×DSI;其中HR为心率, DSI为伤后天数[1]。观察组伤后48 h内给予全肠外营养, 48 h后无消化道出血给予肠内营养液 (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含多种膳食纤维“能全力”) , 持续加热鼻饲, 开始滴速为50 m L/h, 第1天用量为500 m L, 热量不足部分静脉补充, 遂渐增加到200~250 m L/h, 10 d后全肠内营养。对照组10 d内全肠外营养支持给予葡萄糖补充, 比例1∶1的糖脂, 脂肪乳剂双能源, 12%的氨基酸补给氮, 并加入维生素与电解质, 深静脉滴注胰岛素和微量元素, 同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以上物质的比例。监测患者血蛋白、血糖及血红蛋白等指标, 比较两组1、5、10 d的检测结果以及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临床各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1 d后, 血蛋白、血糖及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5 d, 观察组血蛋白 (10.3±1.2) g/L、血糖 (28.6±1.9) mmol/L及血红蛋白 (109.6±13.0) g/L均比对照组血蛋白 (9.6±1.5) g/L、血糖 (34.2±2.5) mmol/L及血红蛋白 (91.0±12.5) g/L高;治疗10 d, 观察组的血蛋白、血糖及血红蛋白仍高于对照组, 两组数值分别为: (9.8±1.1) g/L、 (29.2±1.8) mmol/L、 (106.7±14.0) g/L; (7.5±1.2) g/L、 (32.6±1.9) mmol/L、 (90.2±13.2) g/L, 两组差异明显 (P<0.05) , 有统计意义。

2.2 并发症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8例 (40%) 并发CT肺部炎症, 6例 (30%)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5例 (25%) 痰培养显示阳性, 5例 (25%) 出现腹胀, 3例 (15%) 腹泻, 2例 (10%) 出现呕吐现象;对照组16例 (80%) 并发CT肺部炎症, 15例 (75%) 上消化道出血, 10例 (50%) 痰培养显示阳性, 11例 (55%) 腹胀, 10例 (50%) 腹泻, 9例 (45%) 出现呕吐, 可见参照组并发症比对照组少, 差异明显 (P<0.05) , 有统计意义。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 基础代谢率升高, 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能纠正代谢紊乱, 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目前由于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包括全肠道内营养 (TEN) , 全肠外营养 (TPN) , 联合肠内外营养 (TEN+TPN) 三种。由于在颅脑损伤急性应激时, 患者胃肠道灌注迅速减少, 内分泌失调, 易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2], 虽早期单纯肠道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 能刺激胃肠道, 调节内分泌, 促进黏膜生长及肠胃蠕动, 预防因肠道细菌移位引起肠源性感染的发生[3]。但颅脑损伤后患者多存在颅内高压, 常有呕吐及胃肠功能抑制, 严重的还可能存在呼吸循环障碍, 若此时给予肠道内营养不但营养物质不能吸收, 还可能引起许多并发症, 加重机体负担。单纯肠外营养可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 肠道细菌移位, 且不能有效将外界补给的葡萄糖转化为能源, 致使应激性高血糖加重, 影响预后。综上所述, 早期联合肠内外营养可维持肠胃道黏膜的完整, 稳定内脏血流, 保证患者的能量供给, 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 是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的最佳营养支持方案。

参考文献

[1]Robber t PR.Nut rition in the head–injunied patient[J].New Hoyiz, 1995, 3 (4) :506-517.

[2]张建军, 谢仁龙, 顾水均, 等.重度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9, 11 (10) :613-616.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平分为3组各30例, 第一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50~81 (61.26±5.38) 岁, GCS评分为 (5.36±1.37) 分。第二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52~81 (62.17±5.84) 岁, GCS评分为 (5.65±1.43) 分。第三组实施肠内外营养联合支持,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50~78 (60.17±5.18) 岁, GCS评分 (5.86±1.77) 分。3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于脑梗死患者, 给予抗血小板凝聚、扩血管、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针对脑出血患者, 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

1.3 营养支持方法

根据患者体重, 给予等热量与等量蛋白质支持, 选用瑞素作为本次研究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

第一组:取肠内营养素合剂 (1kcal/ml, 华瑞制药公司) , 第1天给药剂量为500ml, 之后每天增加500ml, 直到每日热量恢复正常,

第二组:选取3000ml全营养混合液, 给予患者输注。

第三组:取1400ml袋装全营养混合液, 使用深静脉导管, 为患者输注, 能量不足部分, 可利用肠内营养制剂补充。糖尿病患者需经鼻饲管泵入。

起初滴速是20~30ml/h, 如果患者未出现明显的腹胀、腹泻、反流等症状, 第1天给药剂量是500ml, 第2天增加500~1000ml, 滴速为60~80ml/h。

1.4 观察指标

比较3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后第1、10天的血红蛋白与白蛋白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率。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情况

在实施营养后第1天, 3组患者在Hb、ALB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三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第10天与第1天Hb、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后第10天, 第三组的Hb、ALB均高于前2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第一组比较, *P<0.05;与第二组比较, #P<0.05

2.2 并发症情况

第一组5例发生并发症, 第二组7例发生并发症, 第三组有2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率分别为16.7%、23.3%、6.7%。第三组并发症率低于前2组 (P<0.05) 。见表2。

注:与第一组比较, *P<0.05;与第二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给患者生命构成了威胁, 一旦发病之后, 患者会丧失劳动力, 给其生活质量也造成了较大影响。患者因能量摄入不够, 极易出现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情况, 患者可能会并发胃肠道疾病[1]。通过给予患者实施营养支持, 有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 提升其生活质量, 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 第三组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其营养支持效果明显优于前2组。且第三组患者并发症率也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这表明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患者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 同时还能够控制并发症率。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通常会伴随吞咽困难、昏迷等症状, 此时需对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如果患者出现了消化道出血、误吸、反流等症状, 需立即停止实施营养支持, 一旦出现误吸后, 极有可能诱发肺部感染[2~3]。如果营养支持未及时给予, 会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在短期内, 通过肠外营养可以有效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提升其生存率, 但如果长期实施这种方式, 可能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消化道粘膜萎缩、细菌移位等情况, 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 可诱发全身炎性反应, 甚至导致患者器官功能衰竭[4]。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胆囊收缩、胃肠蠕动有刺激作用, 可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 对于患者肝脏与胃肠道血液循环均有着促进作用, 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胃肠道黏膜缺血的情况,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将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使用, 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多能量, 提高其免疫功能, 控制并发症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济生, 杨倩琳, 肖秀斌, 等.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价值的回顾性调查研究[J].军事医学, 2011, 37 (3) :223-227.

[2] 贾伟华, 周立春.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0, 21 (2) :65-66, 77.

[3] 杨海新, 姜雯, 刘红.个体化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9 (15) :2804-2807.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66例SAP患者, 均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SAP的诊断标准[3]:APACHEⅡ评分≥8分、Ranson评分≥3分或Balthazar CT分级系统≥Ⅱ级。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 各33例。其中, EN组男21例, 女12例, 年龄27~65岁, 平均年龄 (46.9±11.3) 岁。PN组男23例, 女10例, 年龄25~66岁, 平均年龄 (47.3±10.9)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以下常规治疗方法:①胰腺休息疗法, 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生长抑素等;②抗休克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③抗感染药物;④各种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PN组加用肠外营养:经中心静脉输注, 采用10%、50%的葡萄糖和20%脂肪乳 (商品名:力能) 提供能量, 糖∶脂比为 (1~2) ∶1, 按110~130 kcal/ (kg·d) 提供热量;另以8.5%乐凡命供氮0.12~0.15 g/ (kg·d) 。同时补充水溶性维生素 (商品名:水乐维他) , 微量元素 (商品名:安达美) 及Na+、K+等电解质;按葡萄糖∶胰岛素为 (4~6) g∶1的比例加入胰岛素, 以上所有营养混合入3 L袋中, 输入时间超过12~14 h。EN组采用肠内营养, 方法是:留置鼻空肠喂养管, 喂养管末端置于屈氏韧带以下30~40 cm处。以百普素为主要能源, 第1~2天给予30~60 g/d, 后逐量增加, 3 d后达252 g/d。每日量分3次, 分别于8:00、12:00和20:00注入。热、氮不足部分则采用PN补充。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14 d后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 离心后留取血清及血浆, 置于-80℃冰箱内保存待测。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淀粉酶、血糖、血钙、血清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 (ALT) 等。②APACHEⅡ评分变化。③记录两组感染等并发症、外科手术治疗 (如胆道引流、被膜切开减压、清除坏死组织和置管引流等) 、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PACHEⅡ评分及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的APACHEⅡ评分及生化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14 d后, 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及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 (P<0.01) ;EN组与PN组比较, 血清白蛋白有明显升高 (P<0.01) , 谷丙转氨酶及APACHEⅡ评分则有明显降低 (P<0.01) , 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治疗、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比较EN组感染等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低于PN组 (P<0.05或P<0.01) , 但两组手术治疗率及死亡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SAP患者常出现超高代谢反应和严重应激, 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及严重营养不良。因此, 必须给予营养支持, 否则营养缺乏会加重患者病情。基于胰腺外分泌增强会导致胰酶分泌增多而加重病情的认识, 多年来临床一直采用TPN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然而,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对SAP患者采用禁食和TPN的观念已发生改变。研究表明[4,5], 对SAP患者长期采用PN会导致胃肠黏膜萎缩、肠屏障功能下降、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入血, 进而引起全身感染。而EN不仅能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状况的维持, 还可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费用也比PN低得多[6,7]。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14 d后, 两组APACHEⅡ评分及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说明营养支持是治疗SAP的重要手段, 而EN组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6,7]。本研究显示, EN组的住院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 这也是EN的优势所在。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EN组血清白蛋白较PN组明显升高, 而谷丙转氨酶则较PN组明显降低, 表明EN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肝功能方面存在优势。在SAP患者中, 肝脏是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EN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减少细菌移位, 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保护机体重要器官, 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在本研究中EN组血淀粉酶、血糖与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EN并未引起胰腺外分泌, 不会加重患者病情, 因而也能达到使“胰腺休息”的目的。其原因与采取空肠上段的喂养方式有关。因为导致胰腺分泌的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主要分布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当食物经过胃和十二指肠时, 能刺激这些细胞分泌大量的胃肠激素, 从而诱发胰腺分泌大量胰液, 促使患者病情加重。将EN组喂养管末端置于屈氏韧带以下30~40 cm处, 这样使食物直接进入空肠, 有效避开了胰腺外分泌的头相、胃相和肠相刺激, 因而既能达到与PN相似的营养支持效果, 又能减轻炎症反应[8], 防止病情加重, 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PN[6,7,9]。

综上所述, 营养支持是治疗SAP的重要手段, 与PN相比, 经空肠上段的早期EN更符合人体生理过程, 其操作简单, 护理方便, 并发症较少, 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可作为SAP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Warshaw AL.Improving of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 step up.N Eng J Med, 2010, 362 (16) :1535-1537.

[2]曾彦博, 湛先保, 李兆申.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有关争议.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2, 32 (3) :156-158.

[3]金中奎.外科急腹症诊断思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92-110.

[4]赵燕, 徐桂芳, 邹晓平.急性胰腺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和治疗.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2, 32 (5) :276-279.

[5]李振华, 王湘英.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细菌易位的研究现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3) :286-291.

[6]Abou-Assi S, Craig K, O’Keefe SJ.Hypocaloric jejunal feeding is better tha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acute pancreatitis: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Am J Gastroenterol, 2002, 97 (9) :2255-2262.

[7]Al Samaraee A, Mccallum IJ, Coyne PE, et al.Nutritional strategies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Surgeon, 2010, 8 (1) :105-110.

[8]Zhao G, Wang CY, Wang F, et al.Clinical study on nutrition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9 (9) :2105-2108.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6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每组38 例。 对照组男23 例, 女15 例;年龄24~59 岁, 平均年龄为 (41.3±8.2) 岁;其中闭合损伤12 例, 开放损伤26 例;观察组男24 例, 女14例;年龄21~57 岁, 平均年龄为 (40.5±8.4) 岁;其中闭合损伤13 例, 开放损伤25 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年龄为18~65 岁; 受伤直至首诊时间不超过6 h;GCS评分不超过8 分;受伤后生存时间均超过10 d。 排除标准:具有内分泌疾病史者;合并其他部位严重多发伤者;重要脏器疾病者。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治疗, 具体如下:在治疗早期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首先计算出患者静息能量消耗, 再根据此数据的1.3 倍供给热量, 控制在130~148 k J/ (kg·d) , 之后制备全营养混悬液, 进行深静脉输入, 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护患者病情的发展, 并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比例和剂量。 在确定没有出现应激性溃疡后, 在术后6~7 d置入鼻胃管, 逐步向肠内营养过渡, 营养液采用能全力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011) , 第1 天给予500 m L, 滴注速度为20~30 m L/h, 之后增加500 m L/d, 滴注速度提高到60~80 m L/h, 并且逐步增加到2000~2500 m L/d, 同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 到第10 d完全过渡为肠内营养, 如果残留100~300 m L, 减少灌入量。对于出现应激性溃疡的患者需要给予积极控制溃疡, 从而推迟肠内营养的时间。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营养液和灌注的方式与观察组相一致。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谷氨酰胺、 白蛋白水平、甘露醇/乳果糖 (L/M) 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效果。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并使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血浆谷氨酰胺和白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营养支持10 d血浆谷氨酰胺与营养支持前相比均显著改善, 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谷氨酰胺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营养支持前后L/M变化比较

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L/M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效果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机体应激非常强烈, 并且内分泌会出现严重的紊乱[4]。 机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以及其他分解激素水平会出现显著上升, 对于能量的需求也显著提高, 如果在此阶段不能够给予患者有效的营养供给, 就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加速, 进而出现免疫力下降, 病死率上升[5]。 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及时给予有效营养供给, 进而提高患者免疫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过去对于需要营养支持者多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 其主要原因为这种方式更能够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 并且还具有促进肠胃动力的作用。 不仅如此, 肠内营养支持还能够维持肠粘膜屏障, 降低肠源性感染疾病的发生概率, 并且能够增加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 提高内脏的血流量, 进而减少其他组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6]。 同时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简单、费用低廉, 被患者和家属所广泛接受。

然而在该研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肠内营养支持, 观察组患者采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观察组患者营养支持后, 谷氨酰胺达到 (592.5±42.3) μmol/L, 白蛋白达到 (37.6±3.2) g/L, 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胃肠营养吸收和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提高效果有限, 其可能的原因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大多会出现自主神经中枢损伤, 同时患者的早期脑水肿现象比较严重, 颅内高压导致神经功能进一步紊乱, 因此胃肠道功能下降显著甚至完全丧失, 如果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并不能够保证血清氨基酸的浓度[7]。 而观察组患者采取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相比于对照组能够提高血清谷氨酰胺和白蛋白的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与于洋等[8]研究结果相类似, 说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更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且观察组L/M为 (55.2±13.5) ×10-3, 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在进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后能够更好地恢复肠粘膜屏障功能, 进而避免肠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在结果中,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 死亡率为7.89%,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能够降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综上所述,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给予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营养, 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 观察组采用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 比较分析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谷氨酰胺、白蛋白水平、甘露醇/乳果糖 (L/M) 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谷氨酰胺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L/M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给予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营养, 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重症颅脑损伤,肠黏膜屏障,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夏锋, 于惠贤, 吴军发, 等.早期跑台训练在改善颅脑外伤大鼠认知功能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 (2) :112-116.

[2]廖圣芳, 陈汉民, 张义王, 等.鼻空肠管营养加鼻胃管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胃瘫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4, 9 (3) :39-43.

[3]宋锦宁, 赵永林.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胶质反应及生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6 (1) :1-10.

[4]Xuan Zhang, Xiaoying Jiang.Effects of enteral nutrition on the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intestinal mucosa and dopami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ra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PEN.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2015, 39 (1) :114-123.

[5]李学龙, 宋新娜, 张立, 等.家庭自制营养膳食与商品肠内营养制剂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比较[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4, 29 (2) :131-133.

[6]孙鹏, 李双成, 陈凌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颅内感染影响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 :173-175.

[7]王佳泽.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粘膜屏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9) :35-37.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超低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出生体重<1000 g, 胎龄<35周;生后24 h内入院;出院时经口喂养量达每天150 ml/kg, 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外科手术史;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住院时间不超过2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7例。对照组患儿中, 男18例, 女9例, 胎龄25~34周, 平均 (29±3) 周, 体重640~980 g, 平均 (834±10) g;观察组患儿中, 男16例, 女11例, 胎龄26~34周, 平均 (27±4) 周, 体重700~980 g, 平均 (811±11) g。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指南》优先考虑母乳喂养, 若有相应禁忌证, 则采取配方奶粉[3]。两组均根据患儿体重合理规划每日所需能量, 采取外周静脉营养支持补充肠道喂养不足。观察组患儿采取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 对无喂养禁忌证的患儿, 出生后1周采用微量喂养促进胃肠道成熟, 经胃管间断注入母乳/早产儿配方奶粉, 每小时0.5~1.0 m L/kg (每天5~20 ml/kg) , 维持5~7 d后根据消化情况增加奶量, 添加速度为每天10~20 ml/kg, 2~3 h间断注入, 尽早达到全量喂养即每天150 ml/kg;根据日龄、体重及临床症状, 调整静脉营养液量、热量, 以及葡萄糖、蛋白、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入。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为每分钟4~8 mg/kg, 按每分钟1~2 mg/kg的速度逐日增加, 最大速度不超过每分钟11~14 mg/kg, 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出生后即应用氨基酸 (肾功能不全者除外) , 开始速度为每天1.5~2.0 g/kg, 按每天1 g/kg的速度逐渐增加, 增至每天3.5~4.0 g/kg;出生24 h后应用20%脂肪乳 (中长链混合型脂肪乳剂) , 从1.0 g/kg开始, 按每天1.0 g/kg的速度逐渐增加, 增至每天3.5 g/kg。每周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等, 并及时调整。对照组患儿于生后48~72 h后经胃管鼻饲母乳/早产儿配方奶, 从每3小时0.5~1.0 ml/kg开始, 添加速度每天4~16 ml/kg, 增至全量喂养每天150 ml/kg。静脉营养液中葡萄糖开始剂量为每分钟4~8 mg/kg, 按每分钟1~2 mg/g的速度逐日增加, 增至每分钟11~14 mg/kg。出生后24 h应用氨基酸 (肾功能不全者除外) , 从每天0.5~1.0 g/kg开始, 按每天0.5 g/kg的速度逐渐增加, 增至每天2.5~3.0 g/kg;出生48 h后应用20%脂肪乳 (中长链混合型脂肪乳剂) , 从0.5 g/kg开始, 按每天0.5 g/kg的速度逐渐增加, 总量不超过每天2.5 g/kg。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体重恢复情况、蛋白质摄入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重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体重达2000 g日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稳定期增长体重及平均增长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体重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蛋白质摄入量比较

观察组患儿出生后第1周、2周、4周蛋白质摄入量及蛋白质能量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败血症、坏死性小结肠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患儿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超低体重儿因宫内存储不足, 生长迟缓, 出生后热量需求增加, 而本身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 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常会引起喂养困难, 若早期不能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 将造成严重营养缺乏[4,5]。因此, 加强肠内外营养支持, 对超低体重儿消化系统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期积极的肠内外营养可减少蛋白质丢失, 有助于生长追赶, 避免影响患儿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 降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感染发生率。目前, 有学者主张对超低体重儿尽早开奶, 从少量开始, 逐渐增多, 防止喂养过程中出现误吸、反流[6]。除外严重围产期窒息、脐动脉置管患儿, 早期微量喂养可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成熟, 利于生长追赶, 减少宫外发育迟缓。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超低体重儿早期采取积极肠内外营养支持, 患儿平均体重增长较快, 体重下降幅度小, 蛋白质摄入量增多, 可促进患儿体重恢复, 对发育有利,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一致[8]。可能原因是采取微量喂养方式, 通过刺激肠道免疫防御机制, 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超低体重儿实施早期积极肠内外营养支持, 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凌雅, 钱燕, 姜赛芝, 等.肠内外营养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3) :399-402.

[2]王艳丽, 王俊平, 庄少雄, 等.五胞胎超低出生体重儿肠内外营养策略探讨[J].广东医学, 2012, 33 (24) :3686-3688.

[3]陈华虹.早期营养支持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11, 33 (11) :1454-1456.

[4]葛中玲, 王芳.早产儿低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0) :154-155.

[5]王丹华, 刘喜红, 丁宗一.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47 (9) :508-510.

[6]刘雯, 马耀红, 刘华, 等.超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方式的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0) :14-16.

[7]胡晓燕, 廖青芳, 尹雪梅, 等.低出生体重儿脂肪乳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2) :10-12.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 本院收治的胃癌根治术患者有100例患者, 其中包括58例男性患者, 42例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在36~64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5岁。按照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症状确定有所不同的营养方式, 这样能够将患者更加科学的进行随机分组, 其中包括肠外营养组和肠内外营养联合组, 每组分别有50例患者。本院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前实验室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肠外营养组:患者在手术完毕的24 h之后, 通过手术前放置的中心静脉置管给予营养支持, 治疗的时间在7~10 d, 输入的总热量是25 cal/ (kg·d) , 输入的有水溶性、中长链脂肪乳、葡萄糖、水解蛋白、蛋白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等治疗药品。肠内外营养联合组:是在患者手术后的12 h后, 就进行鼻肠空管给予糖盐水1000 ml, 使患者维持24 h低速输注液体, 24 h后联合使用肠内营养制剂与肠外营养组进行治疗, 要求总热量在25 cal/ (kg·d) , 还使用专用肠外营养组泵进行匀速滴入肠内营养液20 ml/h, 并随时根据患者的身体的耐受情况逐渐进行增减, 其它的能量由肠外营养组进行补充, 治疗到最后是患者自己通过口腔进食[2,3]。

1.3 观察指标

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这包括患者的何时住院、病情缓急、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检查血清白蛋白 (ALB) 、检查前白蛋白 (PA) 、检查血红蛋白 (HGB) 等, 还有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数量, 以及检查转铁蛋白 (TFN) 等各项生命指标[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及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能够看出观察组在术后的营养状况方面,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为63.5 h, 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 d左右, 营养所需的费用大约为3200元,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为6.75%, 对照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为78.5 h, 住院时间为13.5 d左右, 营养所需的费用大约为3800元,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为7.58%, 经过对比得知, 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早期的肠内营养组与肠内外营养联合组进行比较, 较为经济并且更符合生理要求, 同时还能使并发症相对较少。肠外营养组与肠内外营养联合组进行比较, 对无菌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而且操作相对较为方便, 早期的肠外营养组制剂只能够单纯的促使肠道的蠕动, 使肠粘膜分泌, 同时还能增加肠道的免疫功能。经过研究结果能够表明, 胃癌在根治手术以后, 患者的生命指征逐渐的平稳, 可早期进行肠外营养组, 此时, 能够给予肠外营养组不仅在于供给能量, 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肠外营养组的代谢调理作用, 减轻患者应激反应[5]。只要恰当的肠外营养组成分进行选择, 注意调整肠外营养组的输注速度, 使患者多能耐受, 无明显不良的反应以及并发症现象。

综上所述, 胃癌切除术后早期EN支持, 即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并大大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成为临床胃癌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积庆, 何新.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疗效评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28) :68-68.

[2]邢俊岭.胃癌根治术后肠外与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的疗效对比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2 (26) :31-32.

[3]王晓宇.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效果的对比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1) :596-597.

[4]张雪松.胃癌术后早期胃肠内外营养支持效果的对比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 :103-104.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烧伤患者(伤后14 d内完成筛选)随机为EN组、A组、G组、AG组各30例。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34~68岁,平均(54.2±2.4)岁;就诊时间:0.1~2.3 d,平均(1.1±0.1)d;浅Ⅱ度56例,深Ⅱ度64例。各组病人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注:与EN组比,*P<0.05。

EN组患者给予常规肠内营养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2006L01234],A组按20g/d在EN液中加入A rg;G组按0.4g/(kg·d)在EN液中加入L-丙氨酰-I-谷氨酰胺;AG组在EN液中同时加入A rg和力肽,剂量同上。4组患者营养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检测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血清清蛋白(ALB)、血清总蛋白(STP)浓度,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ANOVA)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营养状况比较,见表1。

2.2细胞免疫比较,见表2。

2.3应激状态变化,见表3。

注:与EN组比,*P<0.05,**P<0.01;与A rg组比,▲P<0.05;与Gln组比,#P<0.05。

3 讨论

精氨酸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NK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抗感染的能力[2]。精氨酸还可影响应激后蛋白质代谢,参与蛋白质合成[3]。谷氨酰胺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是淋巴细胞分泌、增殖及其功能维持所必需的氨基酸[5]。烧伤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和应激反应。烧伤后机体精氨酸、谷氨酰胺含量减少,只有外源性补充才能满足创伤修复的需要[4]。常规EN仅能达到正氮平衡,减少体质量丢失,不能治疗改善免疫功能,甚至可抑制免疫;不能纠正应激状态,或有加重倾向[5]。

本研究发现:①与EN组比,另三组的PA、TF、ALB、STP浓度均显著性升高,P<0.05;A组、G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水平更优,P<0.05;另三组的CRP、补体C3、C4明显更低,P<0.05。②与AG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与A组、G组相比,P均<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这与曾兢等学者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的蛋白代谢和免疫研究结果相近[6]。表明:A rg或G ln支持比常规EN效果好;而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的营养状况更好。本研究中,A rg+G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T淋巴细胞功能明显强于A组和G组,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可见A rg和G ln联合应用,能更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调整T淋巴细胞比例,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结果也显示A rg+G ln治疗后CRP低于另外3组,已接近正常值,与相关研究一致[3]。证实A rg和G ln联合应用的EN支持,能更好控制烧伤患者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精氨酸联合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对烧伤患者有良好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志鹏,邓志云.早期肠内强化谷氨酰胺营养对烧伤患者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4(12):1400-1402.

[2]王晓枫,陈霞,吴艳燕.165例烧伤患者营养支持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1):998-1000.

[3]姚志鹏,邓志云.早期肠内强化谷氨酰胺营养对烧伤患者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4(12):1400-1402.

[4]聂新志,蒋宗勇,林映才,等.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猪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2(2):1-5.

[5]刘曼曼.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烧伤大鼠多脏器谷氨酰胺代谢及肝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4.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精选7篇)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40例, 年龄45~62岁, 伤后就诊入院, 伤前均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