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二英语阅读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初二英语阅读范文(精选10篇)

初二英语阅读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学生主体,阅读教学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育部2011)。该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教育部2011)。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部分教师存在这样的困惑:自己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体验探究、表达与展示,但成绩却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关注不够,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距离,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求。

以往,在日常教学后,教师会进行反思: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怎样帮助学生达成目标?下一步该怎样做?而现在,笔者不断意识到,越多次地反思教师的行为,就越加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不自觉地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英语教学中究竟怎样做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基于以上教学实情,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研团队一致认为可将以下5个问题作为反思“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的依据。

1.学生现在会什么,能做什么?

2.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的教学内容?

3.学生如何习得教学内容?

4.学生现在的收获与之前教学和之后教学的联系是什么?

5.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

二、教学课例设计与思考

本课例是一堂初中英语阅读课,在不断的研磨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全面、深入的学情分析为基础,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依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调整学习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外研版初二下册Module9 Unit 2 There were few doctors,so he had to work very hard,文本内容是一篇关于英雄(白求恩)传记体的文章。所涉及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节信息提取能力、阅读主旨归纳能力、预测能力。

2.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为北京郊区城镇校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本模块话题比较熟悉,对一单元中“英雄”故事有生活体验,但对第二单元的两位主人公———白求恩和袁隆平,无论从观念还是生活体验中都略感陌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部分教学活动。学生对白求恩的英雄事迹有中文基础常识储备;阅读文本中的主要词汇和句式大都是学生熟悉的,个别词汇需在文章的语境中引导、渗透、理解。

学生从初一就开始不断接受细节信息提取的阅读策略训练,现已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文本中的具体细节信息,并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但学生的语篇归纳能力较弱;学生能基于事实简单描述身边的人,但写作的目的性和观点阐述都需要加强培养;读写活动中均须做有效的思维调动。学生对“英雄”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只局限于伟人和各种明星的英雄观,需要教师做正确的引导。

3.学习内容调整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笔者将活动1的生词medical,treatment留到阅读语境中体验,活动4的简单直接组句活动调整为在文中体验、归纳,并做句式改写;活动5的袁隆平生平简介组句成文活动调整为学生熟悉的心中任意英雄,并阐述其优秀品质。

4.教学目标设定

基于学情,笔者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阅读文章,理清传记体的时间顺承次序;

(2)阅读归纳并总结出关于白求恩品质的词汇;

(3)仿照本课,使用例证阐述心目中英雄的1~3个品质;

(4)客观理解“英雄”的概念。

目标(1)和目标(3)为教学重点,目标(2)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研团队基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内容调整,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进行了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通过不断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深刻认识到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1.读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鼓励其积极参与

读前部分的设计思想: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新内容的准备,使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渗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重温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认知必要的生词和句型,为进一步的阅读解决语言理解上的障碍。

最初的教学设计:以猜谜的形式,给出学生一些关于白求恩个人信息的句子(笔者将这些句子逐个呈现给学生,以增加神秘感和竞争性),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个人是谁,接下来,导出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人物———白求恩。

反思1:学生对白求恩这个人物是否熟悉?他们是否能够猜出白求恩这个人物?除了猜谜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有哪些形式可以?课堂导入的效率是否过低?导入与之前的英语学习有没有联系?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笔者将本堂课与上堂课的内容建立联系,让学生先回忆上堂课学习到的一个平民英雄———“她是谁?”学生说出是Sally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出这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个国际英雄———白求恩。

反思2:与最初的教学设计相比,能与前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体现了英语学习的持续性,但是在语言准备上还略显不足。

最终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回忆上堂课的英雄Sally,让学生用相关的词句描述Sally。然后由hero引出本堂课的国际英雄———白求恩,让学生利用课本图片说出有关白求恩生平的关键词。

【分析】最终的设计是基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细致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让学生回忆上堂课的英雄Sally,用一些词汇描述Sally,复习相关知识,同时导出本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营造一种愉快、轻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做课堂主体的乐趣。这堂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又体现了英语学习的持续性。

2.读中:分层设计阅读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读中部分的设计思想是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提出的,他认为,认知的层次可以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各个层次由低到高属递进的关系。

最初的教学设计:

(1)初读: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获取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2)细读:让学生细读文章,然后对白求恩的生平事件排序。

(3)深读: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回答关于白求恩的一些问题,并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反思1:笔者所设计的阅读活动是否适应学生的思维认知的发展(难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学生通过这些阅读活动能否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学生从阅读中有没有得到言语知识方面的提升?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1)初读:让学生快速读取文章内容,注重每段的首尾句,在获取每段大意的同时,为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2)细读:让学生细读文章,然后对白求恩的生平事件排序。

(3)深读: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问题都是由why问的),要求学生回答时不能用because,而是用so that(联系本堂课所学的语法内容)。②根据活动1的答案,感受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并引出毛主席对其的评价。然后让学生表达对白求恩的评价,需要从文章中找到具体的根据,完成表格。

反思2:和初稿相比,这次修改使教学活动更有梯度,也达到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关注。但是,初读是否应该作为第一遍阅读?学生能否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就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另外,学生是否能完成深读活动,是否需要将其划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最终的教学设计:

(1)初读:为学生展示白求恩的生平事件,让学生先通读生平事件,教师引导学生做其中两个事件的排序,其余事件让学生自己进行排序。

(2)细读:阅读回答问题,但首先是让学生用文中的话进行回答,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答案中的四句话,试着把答案中的to变成so that结构(联系本堂课所学的语法内容)。由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先做示范,然后让其他学生模仿。

(3)深读:完成表格,总结描写白求恩的品质词汇。这次要求学生首先找到具体的事例,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归纳白求恩的品质词汇。

【分析】最终的教学设计较前两次的读中活动设计更能够体现教师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创设分层的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学习目标,并坚持为学生搭建台阶,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达到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认识由低到高,由领会层面到评价层面,学生对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训练。此活动设计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就感相结合,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实到课堂。

3.读后:按照学生的视角设计读后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读后部分的设计思想是强调输出与反馈。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拓展训练,学生有机会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从而使新学的语言得以内化和迁移。

最初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谈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袁隆平或者学生的朋友、亲人等)。

反思1:学生如果没有学习本课,是否能够谈论心目中的英雄?学生是否能够用这堂课所学的知识讨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生要想输出这篇文章是否有足够的语言支持?

最终的教学设计:笔者将本次设计的输出活动分为两部分:(1)让学生讨论Sally和白求恩的共同点,他们的品质都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都做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被称为英雄?(2)以活动1作为铺垫,讨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反思2: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遵从于学生内心的选择,体会学生的共同感悟,把文本的主题推向深处,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读后活动促使学生对文本做进一步的理解,在运用新学语言的过程中发展了综合语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与迁移。

结束语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通过对本次阅读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反思、修改和完善,笔者深刻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基于学情,基于学生的视角。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二英语阅读理解(含答案) 第2篇

A A young man asked Albert Einstein , the great German scientist , what the secret of success is.The scientist told him that the secret of success is hard work.A few days later the young man asked the same question again.Einstein was very annoyed . He did not say anything ,but wrote a few words on a piece of paper.On it was written: A=X+Y+Z.“What does this mean ?” asked the young man.“A means “ success”” explained the old scientist.“X stands for hard work ,Y for good method(方法)and Z Z means stop talking and get down to work.” 1.The young man _________.A.wanted to meet Einstein B.wanted to be a great scientist like Einstein C.was eager(渴望)to know the secret of success D.wanted to be a student of Einstein 2.In Einstein’s opinion the secret of success was ________.A.to work with great energy(精力,活力)B.to study hard day and night C.to learn from great scientists D.to raise(提出)questions as many as you could 3.“Y” stands for _______.A.hard work B.great energy C.great success D.good manner(方法)4.The word “annoyed” means ________.A.angry B.sad C.lovely D.glad 5.Einstein was a man who ______ A.liked to talk with young people B.liked to help others C.liked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ng people D.liked to work , but didn’t like to talk

B British newspapers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ey used to be and their readers are often in a hurry ,so newspapermen write as few words as possible.They tell their readers at once what happened ,where ,when and how it happened and what was the result : how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what change was done and so on.Readers want the fact(事实)set out as fully and accurately as possible.Readers are also interested in the people who have seen the accident.So a newspaperman always likes to get some information(信息)from someone who was there, which can be given in the person’s own words.Because he can use only a few words ,the newspaperman must choose those words carefully ,every one must be effective(有效).Instead of “he called out in a loud voice”, he writes” he shouted”;instead of “the loose stones rolled noisily down the side of the mountain”, he will write” they thundered down the mountainside”.Because many of the readers aren’t very clever, and most of them are in a hurry.1.From the text, we learn that newspapermen write as few words as possible ,because readers___.A.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news B.take no interest in what has happened

英语阅读

3.The old man got up and ran in his room to ________.A.keep healthy B.Forget he was sad and hungry C.Make him warm D.Find a way to forget he was hungry 4.The old man shouted outside the police station because______ A.he hated Hitler very much B.he hoped the policeman could help him C.he wanted to make the policemen angry D.he thought the he would be given some food in prison(监狱)5.Which statement is true? A.The old policeman hated Hitler , too B.The old policeman found that the old man his best friend C.The old policeman would send the old man in prison D.The old policeman liked Hitler better than pigs

D Miss Gorgers taught physices in a New York school.Last month she explained to one of her classes about sound, and she decided to test them to see how successful she had been in her explanation.She said to them, “Now I have a brother in Los Angeles.If I was calling him on the phone and at the same time you were 75 feet away, listening to me from across the street, which of you would hear what I said earlier, my brother or you and for what reason?”

Tom at once answered, “Your brother.Because electricity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waves.” “That’s very good,” Miss Gorgers answered;but then one of the girls raised her hand, and Miss Gorgers said, “Yes, Kate?”

“I disagree,” Kate said.“Your brother would hear you earlier because when it’s 11 o’clock here it’s only 8 o’clock in Los Angeles.” 1.Miss Gorgers was teaching her class.A.how to telephone

B.about electricity C.about time zone(时区)

D.about sound 2.Miss Gorgers asked this question because she wanted to know whether.A.it was easy to phone to Los Angeles

B.her student could hear her from 75 feet away C.her students had grasped(理解)her lesson D.sound waves were slower than electricity 3.Tom thought that electricity was.A.slower than sound waves

B.faster than sound waves C.not so fast as sound waves D.as fast as sound waves 4.Kate thought Tom was wrong because.A.clocks in Los Angeles showed a different time from those in New York B.electricity was slower than sound waves C.Tom was not good at physics at all D.Tom’s answer had nothing to do with sound waves 5.Whose answer do you think is correct acoording to the law of physics? A.Tom’s B.Kate’s C.Both A and B D.Neither A nor B

英语阅读

a long beard(胡子)and takes good care of it.It was Sunday yesterday.There was a big football match of the year on the playground in the centre of the city.Mr.King likes the game very much and of course he was going to watch it.With his friends’ help he got a ticket a few days ago.After breakfast he hurried to the bus stop, but a lot of people were waiting there.A bus came and he hardly got on.There were plenty of people in it and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m to put their feet.He had to grip(抓住)the back of a chair.At the next stop a boy got on the bus.He looked around and saw Mr.King’s beard and grip it.The man found it at once and called out, “Let go of(松开)my beard, boy!”

“Are you going to get off, sir?” asked to boy.11.Mr.King is a.A.player B.runner

C.teacher D.driver 12.Mr.King was going to watch the match because.A.he teaches P.E.in a middle school B.he likes football very much C.he had already got a ticket

D.he didn’t go to work yesterday 13.It was difficult for Mr.King to stand because.A.he had drunk too much B.the bus was too small C.he got on the bus too late D.it was very crowded in the bus 14.The boy gripped Mr.King’s beard because.A.he was afraid to fall again

B.he wanted to make the man angry C.he hoped the man to find a seat for him D.he hoped the man to get off soon 15.Mr.King was afraid , so he shouted at him.A.the boy would pull him down B.the boy would hurt his beard C.the boy could be hurt again

D.the boy would borrow his ticket

G My friend is a taxi drives.He has been a taxi driver for ten years.It’s a nice job most of the time.He can meet a lot of people.He always works at night because there is too much traffic during the day.He usually goes home between two o’clock in the morning.There are some very strange things, which often happen at night.One day my friend was taking a woman back home from a party at three o’clock in the morning.She had her little dog with her.When they got to her house, she found she had lost her key.So my friend waited in the car with the dog while she climbed in through the window.My friend waited and waited.After half an hour of honking he decided to find out what was going on.He tied the dog to a tree and started to climb in through the window.At that moment some policemen came.They thought my friend was a thief.Luckily, the woman came downstairs.She must have gone to sleep and forgotten about my friend and the dog.16.The driver always works at night because it is easier to.A.drive B.climb in through window C.make money D.meet a lot of people 17.The woman climbed in through the window because.A.she wanted to have a sleep B.her husband didn’t open the door for her C.she didn’t want to pay the money D.she couldn’t find her key 18.The story happened.英语阅读

D.The three men had to land because they felt cold.I Americans with small families own a small car or a large one.If both parents are working, they usually have two cars.When the family is large, one of the cars is sold and they will buy a van(住房汽车)A small car can hold(容纳)four persons and a large car can hold six persons but it is very crowded(拥挤).A van hold seven persons easily, so a family three children could ask their grandparents to go on a holiday travel They could all travel together.Mr.Hagen and his wife had a third child last year.This made them sell a second car and buy a van.Their children sixth and seventh seat are used to put other things, for a family of five must carry many suitcases(衣箱)when they travel.When they arrive at their grandparents’ home, the suitcases are brought into the two seats can then carry the grandparents.Americans call vans motor homes.A motor home is always used for holidays.When a family are traveling to the mountains or to the seaside, they can live in their motor home for a few days or to the seaside, they can live in their motor home for a few days or weeks.All the members of a big family can enjoy a happier life when they are traveling together.That is why motor homes have become very popular.In America there are many parks for motor homes.6.From the passage, a van is also called ____________.A.a motor car B.a motor home C.a motorbike D.a big truck 7.Before Mr.Hagen and his wife bought a van, they__________.A.sold their old house B.moved to their grandparents’ house C.built a new place for a van D.sold their second car 8.A motor home is usually owned by a family with__________.A.a baby B.much money C.more than two children D.interest in vans 9.Americans usually use motor homer____________.A.to travel with all the family members of holiday B.to do some shopping with all the family members C.to visit their grandparents at weekends D.to drive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every day 10.Motor homes have become popular because___________.A.they can take people to another city when people are free B.they can let families have a happier life when they go out for their holidays C.some people think motor homes are cheap D.big families can put more things in motor homes

J One day he went on a long way alone.Before he left home,his wife said,Now you have all these things.You need them on your way.Take care of your things on the way.He went to the station.He bought a ticket and got on the train with it.About an hour later,the conductor began to see the tickets.He came to the old man and said,Will you please show me your ticket?The old man looked for his ticket in all his pockets but he could not find it.He was very worried.I cant find my ticket.I really bought a ticket before I got on the train,said the old man.I think you are right.I believe you bought a ticket.All right,you dont have

英语阅读

A few days later,Mrs.Weeks read another newspaper story to the class Some school pupils brought toys to Children’s Hospital last week.The toys were made by the pupils of Grade Three in Green Street School.The doctor said,We have never had so many wonderful toys.Our children are very happy with them.They say,‘THANK YOU,GRADE THREE.’

1.What was the first newspaper story mainly(主要)about? A.Sick children in Children’s Hospital B.Doctors in Children’s Hospital.C.Mrs.Weeks and her students.D.Toys made by the boys and girls.2.What idea did Mrs.Weeks have in mind? A.Ask the class to give some money to the children in the hospital.B.Ask the class to send some of their own toys to the children in the hospital.C.Let the class make some toys themselves and give them to the children in the hospital.D.Tell the class to go to see the children in the hospital.3.Doctors in Children’s Hospital didn’t have ____ to keep the children happy and quiet.A.enough time B.enough boys and girls C.get money to buy toys for D.enough doctors 4.At first,the doctors in Children’s Hospital wanted to ____ the sick children.A.give some money to B.make some toys for C.get money to buy toys for D.borrow some toys for 5.What Mrs Weeks really wanted to do is to ____.A.let everyone know her class B.save some money for toys C.make herself famous D.teach the pupils to do things themselves and be helpful to others

初二年级,英语学习的关键 第3篇

一、合理分配时间,坚持学习绝不放松

学习英语贵在坚持。我们不需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它但是最好每天都能抽一定的时间(15~30分钟)复习过去学过的单词、短语,读一、两篇短文,巩固刚学的知识点。常见面就会很难忘。许多同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就是缺乏学好的信心,不能持之以恒。他们没有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放松了英语的学习。时间长了,问题也越积越多,要想补上得费很大的劲。不能及时补上就会掉队。所以一定要做到坚持学习绝不放松。

二、改进学习方法,争取做到事半功倍

有些同学每天花大量时间背单词、做练习,但成绩并不理想。原因是什么呢?主要还是学习方法不科学。生词、语法规则、习惯用语都需要记住,但是最好把它们放到一个语境中去记,即“词不离句,句不离词”。那样就会较长时间不忘,并能正确运用。阅读短文不仅要了解内容细节,学会推理判断,做到深层次理解,还应通过阅读,复习和巩固学过的单词和语法,掌握新的句型,扩大知识面。有人认为练习做得越多越好,这也是一种误解。正确的方法是:根据所学的知识点,选择适量的练习去做。做一遍就能理解的没必要做第二遍。另外,应该将每次练习时出现的错误记下来,多复习几遍,直至掌握。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问老师或同学。有的人不好意思问,结果问题越积越多,丧失了学好英语的信心。要知道,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做到事半功倍的前提和保证。

三、正确面对失败,分析原因达到成功

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初一名列前茅,初二却掉到后面;有的人前几次考试成绩优秀,后几次却不及格。应该说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学习本身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能一见成绩就沾沾自喜,更不能一遇失败就垂头丧气。只有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学习退步的原因无非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上不重视;学习动力不足,不愿刻苦学习;学习方法不好,费了不少劲成绩不显著;受到外界干扰等等。找到了自己的毛病,坚决改正,就会成功。

如何防止初二学生英语两极分化 第4篇

一、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

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用途。使学生体会到自己今后无论是升学、就业、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英语, 从而下决心学好英语。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的心理, 教会他们如何记忆单词, 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二、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流过程, 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形成认识、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作为教师, 课堂上发挥教学民主, 允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说出不同的见解, 共同商讨。特别是后进生, 当他们一时回答不上来时, 应耐心地启发、引导、鼓励他们。

2.指点学习方法, 对中下生进行课外辅导。

后进生的学习基础差, 方法不对头, 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关键, 对后进生要因材施教, 进行个别辅导, 放低要求。从最基础做起, 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成功感”。把学习音标作为突破口, 使他们能拼读生词, 能听懂教师的讲课, 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中下生的课外辅导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

3.建立后进生“跟踪档案”, 给他们以适时而恰当的鼓励。

课内、课外教学应尽量发现他们闪光点, 对优差生一视同仁, 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一点点, 就要及时地进行适当的鼓励, 给予表扬,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对学习结果特别关注, 当他们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确实有进步时, 就会充满信心, 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反之会情绪低落。

4.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学校领导仍有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总是把教学水平较高的“把关”老师安排在毕业班。但从英语这一科来讲, 初一是基础, 初二是关键。基础打不好, 关键问题不解决, 学生以后就很难跟上去。因此, 应加强初一、初二年级的师资力量, 使学生切切实实打好基础, 才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 我们教师的教法单一、老套,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 我们教师应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要富有表演性和艺术性。

感谢阅读初二作文 第5篇

年幼时,我们从基本的图片开始读起,我们知道的事儿很少,我们的视野还不开阔,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我们只有通过大人们的谈话和图片上的信息,感知外面的世界,小时候的阅读,是我们以后阅读的基础,那些多彩的.图片,充实了我们幼小的心灵。

小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知识,了解到更多的外面的世界,可以阅读有益的书籍,来培养我们良好的品德,阅读这些有益的书籍,不仅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更增加了我的知识含量,还充实了我们无聊的心灵,所谓一举两得。

中学时,我们有大部分的时间阅读,生活中课外书籍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阅读中,我认识了有钢铁般意志的保尔,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积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像闪电一样的”高傲地飞翔着的,海燕,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特的大漠风光..

通过阅读,我学到了知识,让我感觉“书是人类的灵魂”,让我体验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让我体会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做事才能取得成功。

感谢阅读,因为有了阅读,我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有了阅读,我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多姿多彩,有了阅读,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阅读,我不会再感到孤单和寂寞,有了阅读,我才更有了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感谢阅读!

农村初二女生英语学习力的调查分析 第6篇

笔者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近20年,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 初二女学生英语学习力低下具体表现在:

(一) 英语学习动机不足

动机成分的核心是产生独立的积极的学习者。本校初一女生刚从各自不同的农村小学, 步入同一个新的学习环境, 新的学习阶段, 她们的英语学习还是有一定的新鲜感和目的性的。到了初二阶段, 对学校的新鲜感逐步消退, 一部分女生对英语学习没有需求欲, 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 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她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通过老师逼、家长压, 他们只能完成学习任务。还有部分女学生对学习有认识, 但其看法是消极的, 甚至是错误的, 她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 认为读书是苦差事, 读书无大用, 学英语更没有用, 女孩子只要长得漂亮就行了。由于本地大多数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有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发财的家长们, 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 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

初二是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最为明显的时候, 一部分学生, 曾经努力过, 也曾经洒过汗水, 但无论怎么奋斗, 仍然常常失败, 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学习英语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 无情地击碎了她们的进取心, 促使她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 能力不强, 不是学习英语的材料, 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 举起了白旗。也有一部分学生, 同样努力过, 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 但是往往不如他人, 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 长期被老师忽视, 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 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二) 英语学习习惯不好

从笔者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 农村女学生课前预习英语的人很少。课堂上主动做笔记的不多, 大多数在老师提醒下才记, 有的从不记笔记。课后能独立完成老师作业的学生也不多, 一部分女生和同学商量后能完成作业;一部分遇到不会做的题, 就抄袭别人的作业完成任务;还有一小部分女生经常不做、不交作业。

为了了解本校初二女生的英语学习习惯现状, 我对本校初二136名女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做了问卷调查。分别从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堂笔记、课堂练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作业练习错误校正、考后总结等方面设置了十个问题。每个问题有A、B、C、D四个选项, 根据不同的选项分别赋予6分、4分、2分、0分, 总分最高60分, 分数越高说明学习习惯越好。我发出问卷136份, 收回136份。为调查的真实性, 采用了无记名形式:

总体评价5060分 (优) 占24.2%;4049分 (良) 占24.1%;3039分 (一般) 占42.9%;30分以下 (差) 占8.8%。

所以从上面的调查问卷结果, 农村初二女中学生, 多数人都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得她们英语学习成绩不佳, 也表明她们学习能力较低。

二、农村中学初二女生英语学习力分析

影响学生学习力的因素很多, 不仅有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技巧等, 还有学习者的成熟程度、遗传基因、思维品质、成长环境、健康状况、心理特征、师生关系等。但本校初二女生的学习力低下, 笔者认为主要是初二女生学习基础较差, 其学习心向容易远离学习活动, 加上农村家庭传统及农村家长自身接受教育程度低, 对孩子缺乏科学教育、农村学校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

(一) 学习基础的影响

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力构成, 笔者认为, 学科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学科的学习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中该学科原有知识的积累是影响学科学习力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对初二女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当教学内容贴近她们生活, 知识呈现为点式的、不强调与她们原有知识相互作用进而发展她们的知识体系时, 所以女生的学习都是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的, 呈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一旦呈现的学习内容需要调动原有知识进行深化时, 一些女生就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 思考无法深入, 学习难以推进。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学生知识的内化、智慧的发展需要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 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原有知识积累较少时, 会影响后续的学习。由于初二女生正处于青春期, 生理、心理变化较大, 她们意识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常常会产生“不管怎么努力, 英语就是学不好”等消极想法, 消弱了学习动机, 变得无所追求, 影响了她们的英语学习力。

笔者在上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鸟”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 播出了江苏省盐城湿地的优美画面, 丹顶鹤在那儿悠闲的徜徉, 配了一首音乐。“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 在她大学毕业以后, 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 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 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当这个旁白说完的时候, 学生们已被吸引, 特别是那些女生, 立刻被这首凄婉的音乐打动, 积极参与到这节课来。她们很快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了解了湿地的重要性, 通过一些画面获取了感性材料, 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到后面我要求她们去发现湿地面临的问题, 该如何解决时, 我发现很多女学生的眼睛明显暗淡下来, 也不再抬头跟着转了, 笔者知道这是她们的元认知能力影响了她们对知识的深化、影响了她们英语学习力的发展。

(二) 农村家庭传统、环境因素

据相关资料显示, 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 人口素质低, 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农村就业人口中, 文盲和半文盲占35.9%, 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 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农村, 这里交通比较便利, 但经济不太发达, 农村文化底蕴薄, 教育观念落后。人们只是一味的赚钱, 很少有人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们的娱乐活动是看电视, 打麻将。至于孩子上学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很少过问。美国心理学家霍齐克经研究后指出,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子女的智力最初是无关的, 但是到一定的年龄之后就有关系了, 因此笔者对本校136位初二女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做了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 由于我们的学生是农村孩子, 她们的父母亲大多数也是农村人, 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都较少, 文化程度都较低。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 文化水平低, 思维, 视野不开阔, 他们不懂教育理论、方法。所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 粗暴, 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女生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的健康, 很少关心学习, 心理状况。有的家长当孩子犯错时不是耐心地询问, 教导, 而是棍棒相加。还有的家长只是一味的施加压力, 恨铁不成钢, 缺少合理的方法, 致使孩子压力过大, 竟而厌恶学习。另外由于目前考上大学的难度大、上大学的费用高、就业难等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家长并无指望女儿上大学的愿望, 这对她们的学习力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力影响很大。根据笔者的调查表明:本校初二英语学习困难的女生中, 大多数是不利的家庭环境所造成的。这些农村女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较差和学习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在于她们普遍生活在缺少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持的情感沙漠之中。她们普遍缺少家庭环境的正向激励, 由于她们的父母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又大多忙于生计, 对孩子学习不关心, 没有目标激励;有的女生父母离异, 家庭出现动荡, 孩子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 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所以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们, 在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与交流, 在学习上缺少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

这种现象在农村是很普遍的, 加之农村人还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观念的影响, 认为女孩子将来是别人家的人, 不需要多操心, 又不能出国, 英语能不能学好根本无所谓。由此可见, 本地农村女学生英语学习力低下, 其家庭教育环境有着极大影响。

(三) 教师与课堂教学水平因素

学生的学习力与教师关系密切。教师在语言、行动、智慧、精神方面的独特风格、个性和魅力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力发展的动力。处于青春期的初二女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出爱其师信其道的“爱屋及乌”的心理特点。教师对青春期女生的关爱、友善及鼓励, 不仅有助于她们人格的成长, 而且也有助于激发她们的学习动力。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 参考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农村初二女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特殊时期, 思维仍不太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形式与内容还不能严格区分, 因而对过于强调知识掌握的教学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

农村初二女学生英语学习热情不高涨, 往往不是因为她们天生不爱学习英语, 而是还没有品尝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好的英语课堂教学不是陪着学生走, 而是把学生带到公路的入口, 让他们自己去探路,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本校是一所农村中学, 师资情况较差, 笔者所在的八年级共有七个班, 共有四位英语教师, 除笔者外还有一位年轻教师、一位中年教师和一位老教师, 其中那位老教师仅担任一个班的教学任务。那位老教师教学任务相对较轻, 应该说更有精力教好学生, 但是每次年级统考, 她所教班级的成绩各项指标都落后。后来笔者发现主要原因还是她的教法陈旧, 基本上是上课一只粉笔打天下, 下课就要学生默写, 学生处于一种毫无语境的语言学习环境中, 老师忙的精疲力竭, 学生疲于应付, 对学习没有热情、没有兴趣。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扼杀了我们学生的英语学习力。

初二英语阅读 第7篇

一、及时帮助, 以防为主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 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 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 及早指出, 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 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讲究教法, 因材施教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 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一阶段所获得的语言技能, 能否在初二年级得到继续发展, 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实”, 就是讲究实际效果, 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 落实到教和学上, 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课堂上, 少讲空话, 多做实事, 精讲多练, 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 分析存在问题, 及时补遗, 帮助学生过关。学生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 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 给予肯定;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 及时订正。所谓“活”, 就是侧重听说训练, 使外语课由“讲演课”变成“实践课”。采用情景教学,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 通过大量实践训练, 掌握所学内容。

三、当堂巩固, 注重反馈

教学时要处处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评价的得失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尺度。所以, 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活动后, 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 然后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 满腔热情帮助学生, 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当堂巩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易出错的地方, 如人称变化、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某些习惯表达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 让学生学有所得。

四、狠抓基础, 注意容量

一方面突出知识重点, 狠抓基础;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容量, 把握节奏。备课先备人, 平时注意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合理安排好45分钟教学内容和进程。课堂上,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实践面较广, 并在同一水平基础上对内容从多视角理解, 多角度开展操练运用, 即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展开, 让学生练习理解运用, 并设疑、释疑、解惑, 让学生积极思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状态, 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走出一支粉笔、满黑板例句的教学模式。

五、激发动机, 诱发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二学生要是能听懂老师和同学所说的英语, 自己能用英语表达简单的思想, 能读懂简易读物, 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 兴趣就会产生。所以每堂课都应注意让学生有练的内容, 有练的时间。每次练习五分钟左右, 费时不多, 但收获会比较大。经常给学生做一些阅读理解题, 因为现在的阅读理解内容比较宽泛, 涉及不少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名人趣事, 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英语阅读中了解到这些知识, 这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此外,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 因此教师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关心学生, 尤其差生, 同他们交朋友, 不歧视他们, 不动辄训斥他们, 要经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初二英语的教学, 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学生, 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 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些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加强英语阅读训练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第8篇

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中学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如何确定我们将要阅读的材料正是我们所需要而且应该阅读的, 这就要根据标题、首句或首段, 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 然后确定有无必要继续阅读。预测是否准确, 可以通过阅读来加以检验, 而这种预测能力的培养, 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我们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 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通过讨论, 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 我们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 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有趣地呈现出来。如教高二册 (B) 第十九单元“A??freedom fighter”时, 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 介绍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 , 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 最常见的是要从所读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 尽快找到这一信息, 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中学课文教学的第一步, 常是“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 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 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 如:回答问题 (questionsandanswers) ;判断正误 (trueorfalse) ;作笔记 (note-making) ;填写表格 (fill in the form) ;寻找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 归纳大意 (main idea) ;改写 (paraphrase) 7ictation) ;复述课文 (retell) 等, 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 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 减少阅读中的障碍, 加快阅读速度, 提高理解率。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 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 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地挖掘, 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地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 是理解中的难点, 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 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法教学,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 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从整体上加以理解, 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 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 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 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 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 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 介绍各种修辞手法, 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 我们还把教学要求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 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 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 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 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 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 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 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 介绍各种修辞手法, 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 我们还把教学要求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 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 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 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 才能读得流畅, 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 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 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 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 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英语语感, 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节奏美, 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 我要求学生背诵, 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 出口成章的境界。

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使他们看得明白, 读得有趣。我倡导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 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等课外书籍, 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们增加了知识, 拓展了视野, 提高了人文素养。

初二英语阅读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阅读训练

英语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难点。学生要在很紧的时间内,阅读包含相当数量单词的文章,要对其情节发展、逻辑结构、思想内容有个清晰明确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回答相应问题。考场如战场,而阅读往往就是英语考试战场上的“绞肉机”。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离开学校之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在缺乏英语母语环境的耳濡目染的条件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如何加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词汇掌握量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如果说阅读能力是一个大房子,词汇就是这座大房子的砖瓦,没有砖瓦,图纸上的再华丽的房子都是不可能建造出来的。广大英语教师对于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只是在提高英语词汇量的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不少,所以影响了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性。

提高词汇量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时间。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提出要降低学生负担,但实际情况是教育资源僧多粥少,为取得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社会竞争激烈,其表现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各科老师都在为提高学生成绩极力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要让学生挤出额外的时间用来背诵英语单词,难度可想而知。第二个困难就是提高词汇量难以在阅读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在老师的要求下,他们想法设法提高词汇量,可是,在考试中并没有发现阅读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时候他们容易产生有投入没有产出之感,从而积极性被挫伤,难以将提高词汇量的学习自觉地进行下去,造成提高词汇量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

这些困难都非常现实,是提高词汇量的教学活动中绕不开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比如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提高词汇量的过程中,要求对词汇的各个意思进行精确记忆,记忆的范围还要包括词性、各种变形、特殊用法,这样的话自然需要很多时间,但是,这种记忆相对来说却是没有必要的,一来考试的时候并不会考这些内容,二来超出大纲的词语在文章中出现的时候,按经验来说,其意思都是其最主要的意思。所以,在提高词汇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模糊记忆,而不是精确记忆,只要达到看到单词能想到它的主要意思就行。也许有些老师会担心这样做的效果不好,但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是适合实际情况的做法。我们可以参看考托福、GRE时对单词的记忆方式,其实在那些考试的准备过程中,考生对单词的记忆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模糊记忆:看到单词就能想到这个单词的主要意思,只有对某些特别重要的单词才会采取精确记忆,否则,时间根本不够。对于第二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教导学生要有恒心、有耐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期待进行某种突击就能立竿见影,是不健康的、功利性的心理;而且,提高词汇量才出现效果是“水涨船高”,而这一过程的效果的体现需要一些时间。坚持下去,词汇量的提高对阅读能力的增强所具备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二、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每阅读一篇文章,就分析一次文章的总体结构。这类似于中文阅读中所强调的分清段落关系,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将文章的总体结构弄清楚了,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才会有总体上的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究竟如何自然是心里有数。这样,在答题上学生才会根据文章的思路、逻辑结构对问题作出很好的把握;而且,每阅读一次文章就理一次文章的总体结构是很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离开校园之后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那么,如何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呢?第一,要特别注意文章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往往在这些位置上的句子是统领其所在的整个段落的,并在文章中起着衔接上下文的作用。第一句经常是段落的中心句,整个段落围绕这个句子展开;第一句也往往在表明段落中心的时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句往往是总结,对段落总体意思作回顾,更有些在总结、回顾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为下一段落的开始作铺垫,自然地衔接。第二,在段落内容本身要特别注意其中however, then, nevertheless这样的关系词。段落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在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体现出来,而段落本身内容之间的结构就是在这些关系词上体现出来的,所以,在分析文章结构的时候,学生必须给予这些词以特别的关注。

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有很多学生就曾向我反映,有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并没有仔细看文章的详细内容,但阅读题正确率却很高,因为看文章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去关注其中的文章结构、逻辑关系,有了对作者意图的了解,结合各个选项的内容与作者意图间的关系,选出正确的选项并不困难。

三、培养阅读语感

这里所说的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是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培养语感不但对于学生阅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学生听、说、写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无论读、写、听、说,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运用起来也比较恰当,也就具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有相当的难度。而在词汇量有保障之后,学生又养成分析文章总体结构的习惯,这样一来就为培养英语阅读的阅读语感打下很好的基础,这时进行阅读语感的培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揠苗助长之举。

要培养英语语感,学生首先要对英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文化倾向有相当的认识。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西方的文化史,但是,这样系统地看西方的文化史也并无必要,比如西方人不喜欢别人问他的年龄,这样的“文化”是不需要研读西方文化史之后才能明了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泛读大量的英文文章。通过这样大量的泛读,学生能对英语的文化、形式有充分的“感觉”,这样他们的英文背景自然变得深厚,有助于培养语感。

在泛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强调一定程度上的精读和背诵,可以说,泛读是面的记忆,而精读就是点的记忆,两者都要兼顾,不可偏废;而且,背诵一些精彩的文章、句子对学生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精读和背诵不但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有相当的难度,需要相当的耐心、毅力,但是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带动整个英语水平的提高,是提高英语成绩中的关键一环,所以,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并施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清玉.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与提高.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7, (11) .

[2]刘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科技资讯, 2008, (21) .

英语阅读策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1981) 在他的“输入假说理论”曾指出,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输入材料本身和输入的方式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这一理论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 对缺乏英语环境、以课堂学习方式为主的中国学生来说, 英语阅读是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 语言的使用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桂诗春, 2002) 。因此, 本文拟通过分析英语阅读策略与英语阅读能力相关性, 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帮助他们获得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从而促使听说能力的提高, 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真正迈向新台阶。

2 英语阅读策略与英语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成功学习者和不成功学习者在阅读策略使用上的差异。研究表明, 成功学习者在阅读时常利用如上下文来进行预测等认知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 他们比不成功学习者能更好地运用元认知策略, 如他们能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目的不同而采纳不同的阅读策略, 阅读中他们能灵活而有意识地监控阅读过程, 遇到困难能采取相应阅读策略, 因此, 他们使用的策略种类更多 (Block, 1986) 。Anderson (1991) 还指出成功的读者不仅要知道有意识地运用多种策略, 更要知道如何恰当地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成功地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 同时还要知道如何和其他策略相协调。在阅读策略和阅读成绩相关性的研究中, 李晓艳 (2006) 发现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阅读成绩均呈正相关, 其中元认知策略和阅读成绩还呈显著相关, 由此得出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和英语阅读成绩呈显著相关。同样, 孔文 (2008) 在调查研究我国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后发现, 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与学生的英语水平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根据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 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英语成绩。这可能表明,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认知策略, 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元认知策略决定使用或改变具体的认知策略。因此, 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应成为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有研究调查表明, 学生因为没有有效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 如推测、预测、查读等, 以至于CET阅读测试得分率低, 阅读能力差 (杨琼、董元兴, 2003) 。邹启明等 (2004) 在研究英语阅读目的和与篇章处理策略的关系时发现, 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目的的读者会更多地使用宏观篇章处理策略, 如预测、解释、评论等, 而以提高英语水平为目的的读者会更多地采用微观篇章处理策略, 如释义、翻译、猜测词义等。本研究还发现不同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目的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 也就是说使用宏观篇章处理策略的读者无论在书面记忆分数还是阅读测试成绩方面都优于采用微观篇章处理策略的读者;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目的的读者在阅读测试成绩方面优于以提高英语水平为目的的读者。

许多有关阅读教学和影响阅读理解因素的研究也表明, 在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主要包括阅读者外部因素 (社会、家庭、学校、课堂环境和教学方法等) 和阅读者内部因素 (智力、语言能力、学习策略、风格、文化背景知识和母语水平等) (席旭琳, 2008) 。这些因素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中, 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间接一些, 而内部因素如学习者的英语阅读学习方法的影响可能直接一些 (许余龙, 1998) , 这就表明从阅读策略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1) 转变教学信念, 提高英语教师阅读策略指导意识

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师能否批判性地检讨自己的教学信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改革方案的需求。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实施阅读策略指导, 并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为提高自身的策略指导意识, 英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英语学习策略系统的三大特点, 即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英语学习策略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在学习观念和管理方法及学习方法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最终对英语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开放性就是学习者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新观念、新方法, 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系统;动态性是指学习者会根据自己英语水平和学习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地对学习策略系统进行调整 (文秋芳, 1995) 。刘晓明等 (1999) 认为, 有效的策略指导应满足4个条件:一是知道做什么, 即获得关于学习策略的陈述性知识;二是知道如何去做, 即获得关于学习策略的程序性知识;三是知道什么时候去做, 即获得关于学习策略的条件性知识;四是知道努力去做。换言之, 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具体的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和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范围。

(2)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策略能力

元认知策略是指较高层次的具有执行功能并可运用到不同学习任务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是对认知的认知。具有元认知策略的学生可以在英语阅读过程中选择、运用、监控和评估他们所使用的策略, 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而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或随机应变地改变策略。这意味着提高元认知策略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元认知策略纳入课堂教学中。首先, 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元认知知识和阅读中可供使用的策略, 分析他们各自在阅读上存在的问题和可以继续发扬的长处, 让他们明白阅读效果的好坏和自己对阅读过程的控制及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或技能有关, 这就需要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计划、监控、评价和相应地调整阅读策略, 以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其次, 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 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 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决定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和运用已学过的预测、推理、释义等策略来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阅读结束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阅读活动进行自我评估和反馈, 及时发现自己阅读中的难点、弱点, 并适时加以调整和改正, 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

“学习有法, 学无定法”。策略培训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多层面的过程, 要切实地将培训与常规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考虑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学习任务、环境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因此,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诊断分析已有的策略, 学习新的策略, 并通过分析对比, 摸索出较适合自己学习风格、个性等的阅读策略。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阅读策略的好坏不在于阅读策略的种类, 而在于使用策略的恰当性、适合性及灵活性。

4 结语

如上所述, 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Bachman (1990) 及Bachman和Palmer (1996) 曾提出, 影响考生语言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决定考生成绩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英语知识, 策略能力只能辅助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因此, 只有注重在培养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策略的培训, 最终获得有效的策略能力, 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Anderson, 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ategy Us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Test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 (4) .

[2]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孔文.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使用与英语水平关系的研究[J].现代外语, 2008 (2) .

[4]李炯英, 秦志娟.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国外外语教学, 2005 (4) .

初二英语阅读范文

初二英语阅读范文(精选10篇)初二英语阅读 第1篇关键词:新课标,学生主体,阅读教学引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