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文言虚词讲解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初中文言虚词讲解(精选6篇)

初中文言虚词讲解 第1篇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之 代词/助词 /动词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 介词(以....)/连词(动词+以+动词)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其

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典例解析】

【例1】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中公专家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公将焉之”中的“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B中的“焉”是为“在那里”;C、D中的“焉”用在句末,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只有A句中的“焉”与题干中的“焉”用法相同。

答案:A。

【例2】 下面句中[ ]中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中公专家解析:此题将虚词与实词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实词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现象,虚词考查的是意思及用法异同的现象。意思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答案:C。

【例3】 “而”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说出下列句中“而” 的用法。

①日出而林霖开 ②朝而往,暮而归

中公专家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而”的用法,题干中已将而的主要用法列举出来,解题时我们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而”在句中的意义。①句中的“而”表承接;②句中的“而”表修饰。

【例4】 下列句中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中公专家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以”的用法。A中的“以”用作连词,表示顺承,意为“来”;B中的“以”用作介词,意为“凭,靠”;C中的“以”用作介词,意为“用,拿”;D句中的“以” 用作介词,意为“按”。题干中“以杖击之”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与C句相同,用作介词,意为“用,拿”。

答案:C。

【例5】 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之:二世杀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B.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 杀之以应陈涉 C.其:百姓多闻其贤 惧其不已也 D.为:项燕为楚将 皆次当行,为屯长

中公专家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对“之、以、其、为”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把握能力。A项中“之”皆为人称代词,分别代指“扶苏、愚公”。B项中第一个“以”可译为“把”,作介词;第二个“以”可译为 “来”,连词。故选项为B。C项中的“其”皆为人称代词。D项中的“为”皆是动词,可译为“是” 和“做”。

答案:B。

【例6】 下列[ ]中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指朝廷)B.[是]进亦忧,退进亦忧(这样)C.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中公专家解析:此题把实词与虚词融合起来考,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干要求选择有误的一项,正确的选项应为C,“而”在这里应为顺接,而不能解释为“然而”。

答案:C。

【例7】下列[ ]中的虚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若]啸呼状

貌[若]甚戚者 B.若听茶声[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C.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陈胜[者],阳城人也 D.中峨冠[而]多髯者

感极[而]悲者矣 中公专家解析:这道题综合考查了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它们的意义,找出不同的一项,应为C,其中第一句可译为“„„的人”,第二句,则与“也”连用,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答案:C。

【例8】 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C.夫战,勇气也(打仗,要靠勇气)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中公专家解析:此题答案为D。这道题目虽然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但这其中“之”、“夫”、“也”等虚词还是极为关键的,这些虚词不理解,句子是意思就难以理解。

答案:D。

初中文言虚词讲解 第2篇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苏教版初中重点文言虚词巧解 第3篇

在语文考试中始终离不开文言虚词的考查, 同学们经常也被它们搞得云里雾里。笔者针对近几年在中考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进行归类, 特别是“之、其、以、于、而”的几种用法进行了归纳, 以供大家参考。

一.“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字词, 但就其用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 、“它” (它们) 。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2.用作助词。 (一) 结构助词, 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名词) 之间, 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二) 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三)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译时可省去。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又如《幼时记趣》中“心之所向” (四)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 译时应省去。如《狼》中“久之,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如《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

二.“其”的常见用法。“其”作为文言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 (们) 、“她 (们) ”、“它 (们) ”。如《幼时记趣》“使其冲烟飞鸣”。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的) ”、“自己 (的) ”。例如《幼时记趣》“常蹲其身”。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马说》“其真无马邪?”。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如《核舟记》中:“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例:其一犬坐于前。

三.“以”的常见用法。“以”作为文言词用法非常复杂, 具体总结归纳如下: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 译为“用、拿、把、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再如《赵普》中“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如《赵普》中“普跪而拾之以归”, 《黔之驴》“船载以入”, 这种用法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极为罕见。表示目的, 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 “因为”, “由于”。例: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再如《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3.用作副词, 译为“已”, “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这种用法是属于通假字的用法。当然苏教版语文书上还有一些关于“以”的特殊用法, 这里列举一二, 希望有用。“以”理解为“如”的意思, 在《三峡》中“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以”也可以理解为“如果”的意思, 在《捕蛇者说》中“以啮 (niè) 人, 无御之者”。

四.“于”的常见用法。1.表示对象, 译为“对, 对于, 向”。如《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2.表示处所, 译为“在, 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表示处所, 译为“到”。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 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五.“而”的常见用法。1.表示并列, 相当于“而且”、“又”、“和”, 有时可不译。如《论语》“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 相当于“并且”、“就”, 有时可不译。如《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如《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 即连接动词和状语, 相当于“着”、“地”等, 或不译。如《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中“围而攻之而不胜”。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第4篇

一、之

1、助词“的”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臣之妻私臣 ④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代词“此”“这”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燕赵韩魏闻之

3、代词“他”“它”“他们”“它们”等

例:①公与之乘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执策而临之 ④先帝称之曰能

4、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无鲜肥滋味之享

6、助词 后置定语标志

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

7、助词 无实义凑足音节

例:①公将鼓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其

1、代词 “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增其旧制 ④谓其妻曰⑤下视其辙

2、代词 “他”“它”“他们”“它们”

例: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醉能同其乐 ③宜有司论其刑赏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3、代词 “这”“那”

例:①欲穷其林 ②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代词 用在数词之前,相当于“其中的”

例: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不能名其一处

5、副词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例:其真无马耶?

6、副词 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例:其真不知马也

7、连词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8、助词 形容词词头

例:其喜洋洋者矣

三、而

1、连词 表承接

例:①学而时习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日出而林霏开 ⑤舍生而取义者也

2、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例:①妇拍而呜之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感极而悲者矣 ④报先帝而忠陛下

3、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

例:①窥镜而自视 ②暮寝而思之 ③登轼而望之 ④执策而临之

4、连词 表示转折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以

1、介词 “凭借”

例:①可以为师矣 ②何以战?

2、介词 “用”

例: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以衾拥覆

3、介词 “因为”

例:①以中有足乐者 ②以其境过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不以千里称也

4、介词 “凭……身份”

例:生以乡人子谒余

5、介词 “把”“将”“拿”

例:①撰长书以为贽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③必以分人

6、介词 “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动词 “认为”

例: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8、连词 “用来”“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俯身倾耳以请 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9、连词 可不译

例:①计日以还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10、连词 “以致“

例:①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

五、于

1、介词 “在”

例: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躬耕于南阳 ④相与步于中庭 ⑤战于长勺

2、介词 “从”

例: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介词 “向”

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欲有求于我也

4、介词 “给”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介词 “比”

例:所欲有甚于生者

6、介词 “因为”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介词 “对”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六、乃

1、副词 “竟”“竟然”

例: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副词 “才”

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副词 “于是”“就”

例:①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乃重修岳阳楼 ③乃入见

七、虽

1、连词 “即使”

例: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连词 “虽然”

例: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游人虽未盛 ④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八、为

1、动词(wei阳平) “做”“干”

例:①可以为师矣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故不为苟得也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动词(wei阳平) “作为”“当作”

例:①以捕鱼为业 ②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③撰长书以为贽

3、动词(wei阳平) “成为”

例: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4、动词(wei阳平) “是”

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第5篇

1、<形> 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名> 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副>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连> 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介> 到了„„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介> 到,至。

《湖心亭看雪》:“及郡下,舟子喃喃曰”。《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动> 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连> 和,与。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代> 你,你的。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

2、<副> 于是,就。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曹刿论战》:“乃入见。”

《公输》:“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副> 才,这才。

《陈太丘与友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4、<副> 竟然,却。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动> 是。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其1、<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指海。)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指诗。)《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其:指麦

场。)《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相当于“它”。

《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指千里马。)

《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其:指潮。)

(3)相当于“他们”。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代>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公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4、<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塞翁失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代> 这样,那样。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伤仲永》:“父利其然也。”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何时而乐耶?”

《唐雎不辱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其家:这家。其子:他们的儿子。)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三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其上:它的上面。)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

《狼》:“其一犬坐于前。”

《口技》:“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6、<副>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论语•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副> 表肯定。相当于“其实”。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8、<副>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马说》:“其真无马邪?”

9、<助> 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副> 犹,尚且。

《伤仲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副> 暂且,姑且。

《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连> 和,又。

《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4、<连> 况且。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唐雎不辱使命》:“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5、<副> 将近。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公输》:“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形> 是的,对的。

《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3、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地(的)”,也可以不译出。

《咏雪》:“公然欣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

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闻之,欣然规往。”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记承天寺夜游》:“欣然起行。”

《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

《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

于匣也。”“娟然如拭”。“悠然自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 《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4、<连> 然而,但是。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公输》:“然胡不已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地名中的字。

《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动> 像,好像。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核舟记》:“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满井游记》:“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若夫: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

2、<动> 及,比得上。

《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代> 称。

《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代> 此,这样的。

《五柳先生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连> 假如,如果。

《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用于词尾,可译为“„„样”。

《公输》:“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为(一)wéi

1、<动> 做,干。《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为:指雕刻。)

《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为:酿。)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鱼我所欲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动> 当,担任。

《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论语•为政》:“温故而新,可以为师矣。”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3、<动> 筑,造。

《陈涉世家》:“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4、<动> 题,写。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5、<动> 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公输》:“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五柳先生传》:“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动> 成,成为。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石潭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凝结,结成。)

7、<动> 以为,认为。

《孙权劝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口技》:“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

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8、<动>是。

《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

《核舟记》:“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隆中对》:“谓为信然。”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公输》:“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名> 心理活动,心情。《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

10、<语> 表示疑问语气。

《公输》:“夫子何命焉为?”

11、<介> 被。

《观潮》:“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

《陈涉世家》:“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隆中对》:“贤能为之用。”

(二)wèi

12、<介> 给,替。

《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

《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13、<介> 为了。

《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介> 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5、<介> 向,对。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陈涉世家》:“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动> 认为,以为。

《口技》:“以为妙绝。”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

2、<介>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投以骨。”(以:一说“把”)。“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公输》:“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刿论战》:“何以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以信。”

3、<介>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连>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马说》:“不以千里称也”。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不

以臣卑鄙”。

《唐雎不辱使命》:“徒以有先生也。”

5、<连>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连>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也可不译。

《小石潭记》:“近岸,卷石底以出”。

《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7、<连> 表示目的关系。

(1)、可译为“来”、“用来”。

《狼》:“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杀之以应

陈涉。”

《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

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8、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9、<副>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

1、<动> 顺着,就着。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介> 依靠,凭借。

《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连> 因此。

《送东阳马生序》:“余因得遍群书。”

《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副> 于是,就。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隆中对》“因屏人曰”。

1、<介>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1)、可译为“在”。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伤仲永》:“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狼》:“其一犬坐于前。”

《大道之行也》:“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介>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为”。

安乐也。”

3、<介>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1)、可译为“向”。《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

《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惠子相梁》:“而飞于北海”。(于:一说“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邑人。”

《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也。”

《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

《观潮》:“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出没于惊涛万仞中”。

《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可译为“到”

《夸父逐日》:“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何至于此!”“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隆中对》:“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于旧都。”

《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可译为“从”。

《大道之行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唐雎不辱使命》:“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休祲降于天”。《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惠子相梁》:“夫鵷雏发于南海”。

《愚公移山》:“告之于帝。”

《公输》:“胡不见我于王?”

(2)、可译为“给” 《唐雎不辱使命》:“请广于君。”

《出师表》:“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3)、可译为“对”、“对于”。

《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可译为“与”,“跟”,“同”。

《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

绍,则名微而众寡”。

4、<介>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从”。

《伤仲永》:“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介> 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伤仲永》:“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鱼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连> 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

(一)yŭ

1、<动> 给,给予。

《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连> 和,及。

《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公输》:“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注:连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为并列关系,顺序可颠倒。)

3、<介> 跟,同。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

《咏雪》:“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孙权劝学》:“与蒙论议”。

《核舟记》:“神情与苏、黄不属。”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

《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小石潭记》:“似与游者相乐。”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满井游记》:“而此地适与余近”。

《隆中对》:“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4、<副> 相伴,一起。

《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二)yú<语> 通“欤”,表疑问。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鱼我所欲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三)yù<动> 欣赏。

《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原意为“参与”。)

(四)jŭ、<动> 通“举”,选拔。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副> 乃,就是。用以加强肯定语气。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副> 表示顺承。(1)相当于“就”。

《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陈太丘与友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核舟记》:“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陋世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观潮》:“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送东阳马生序》:“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满井游记》:“作则飞沙走砾。”

《隆中对》:“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曹刿论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相当于“那么”。

《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副>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

(4)<连>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连> 表示让步,相当于“倒是”。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6)<助> 无意义。

《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动> 去,往;到。

《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寡助之

至”。

2、<代> 第三人称代词。(1)相当于“他”。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

《陈太丘与友期》:“下车引之”。

《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

《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之:指扶苏。)“楚人怜之。”(之:指项燕。)“令辱之”。(之:指吴广。)

《唐雎不辱使命》:“长跪而谢之曰”。

《隆中对》:“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之:指徐庶。)“将军岂愿见之乎?”(之:指诸葛孔明。)“贤能为之用”。(之:指孙权。)

《公输》:“愿借子杀之。”(之:指侮臣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之:指失道者。)“天下顺之。”(之:指得道者。)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之:指行道之人。)“蹴尔而与之”。(之:指乞人。)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之:指惠子。)

(2)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问所从来,具答之。”

《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之:指各地郡县长

官。)

《隆中对》:“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之:指关羽。张飞。)

《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曹刿论战》:“公将弛之。”(之:指齐军。)

《愚公移山》:“跳往助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

《三峡》:“春冬之时”。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五柳先生传》:“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送东阳马生序》:“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相当于“它”。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论语•子罕》:“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之:指诗。)“受之天也。”(之:指通 悟。)

《狼》:“复投之”。“又数刀毙之。”

《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之:指桃花源的奇景。)《核舟记》:“箬篷覆之。”(之:指舱。)“闭之”。(之:窗。)“石青糁之。”(之:指刻字的凹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之:指读书。)“走送之。”(之:指书。)

《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

《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满井游记》:“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唐雎不辱使命》:“愿终守之”。

《公输》:“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4)相当于“它们”。

《伤仲永》:“忽啼求之。”(之:指书具。)

《陈涉世家》:“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之:指上述各地。)

(5)相当于“这件事”。

《伤仲永》:“余闻之也久。”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然足下卜之鬼乎?”“固以怪之矣。”

《隆中对》:“时人莫之许也。”

《公输》:“再拜,曰:‘请说之。’”“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暮寝而思之。”

3、<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石潭记》:“心乐之。”

《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助>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伤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

《口技》:“于厅事之东北角”。

《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醉翁亭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也。”“而不知人之乐”。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皆布衣之士也”。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荆之地方五千里”。“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诚,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5、<助>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论语•子罕》:“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孙权劝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唐雎不辱使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要离之刺庆忌也。”

《公输》:“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臣以王吏之

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此之为失其本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6、<助>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马说》:“马之千里者”。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助>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陋室铭》:“何陋之有?”。

《公输》:“宋何罪之有?”

8、<助> 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口技》:“妇拍而呜之”。

《伤仲永》:“卒之为众人”。

《狼》:“久之”。

《桃花源记》:“处处志之。”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9、<助> 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 方位的限制。《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在乎山水之间也。” 《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论语》;“任重而道远。”

《醉翁亭记》:“泉香而酒冽;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起坐而喧哗者。”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再而衰,三而竭。” 《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日出而林霏开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 《满井游记》:“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 《鱼我所欲也》:“蹴尔而与之。”

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曹刿论战》:“何以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观沧海》:“水何澹澹。”

另外还有复合词,如[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所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复合词 [所以]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总结 第6篇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曰)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开: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初中文言虚词讲解

初中文言虚词讲解(精选6篇)初中文言虚词讲解 第1篇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