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
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精选11篇)
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 第1篇
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
从我记事起,散步就是我和父亲每天不变的约定,他总是主动牵起我的手,走在我的左边。
又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我和父亲来到了马路边,当然,我还是走在父亲的右边,父亲走在我的左边。只是不知从哪一天,日渐长大的我,已松开了父亲的手,更享受自己独自漫步的自在与悠然。
一路之上,父亲不停地询问我的学习,与朋友、老师相处等情况,而我却答得有些敷衍,因为心里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直是左边?多年来父亲总是走在我的左边呢?从我乱蹦乱跳的孩子时代至今,从我握他的手指一根、两根再到三根直至整个手掌,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在左我在右的这个方位。
我决定要试一试,渐渐地,我放慢了脚步,偷偷地迂回到了父亲的左边。可是,在我刚刚站定的瞬间,迎面射来的一束白光刺得我眼前一黑,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直到一双大手麻利地把我拉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多危险!”父亲轻轻地嗔怪我。
话不多,我却什么都明白了。左边有车,右边有父亲的保护,是安全的。父亲把右边让给我,给我的是一条安全的路,没想到,看似“粗线条”的父亲,却比我想象的细心得多。
其实细想起来,父亲的爱真不少,却都是那么细微,那么令人不易察觉。每天上学,我的自行车前轮总是冲向门口;炎炎夏日,每次洗澡,电风扇总是关好,冰箱里从未少清凉的绿豆汤;每有新书上市,随即我的床前就有它的身影……。回望我十几年的.生活记忆,太多关于父爱的细节扑面而来。多年来,父亲给予我的是一份平凡而深沉,细腻而湿润的爱。如春雨润物般悄声无息,如鲜花落地芬芳满怀。
华灯初上,我们继续一天的散步,还是那样,一左一右。握住父亲已然粗糙的手掌,而父亲也仿佛比以前更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今天的我们,仿佛都听到了彼此心中的吟唱。
谢谢你!我的父亲。走在你身旁,我采撷到了生活中的一缕芬芳,那是爱的绽放,那是醉人的亲情之花。
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 第2篇
与生俱来的天性,让母亲们疼爱儿女,让她们拥有超常的坚韧,只要儿女需要她们,她们可以随时准备献出一切,甚至生命。在汶川地震中,救援人员发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被压死了。透过缝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支撑着身体。而在她的身下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被子里,大约3、4个月大。因为母亲的庇护,他毫发未损。在被子里有一个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条短信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但那句平凡的“我爱你”胜过一切,它充分体现了母亲那无私、伟大的爱。母爱的故事数不胜数,但那些都与我们都相隔甚远,那么在我们身边的母爱呢?
母爱也许是清晨厨房中那个忙碌的身影,也许是傍晚家中焦急等待归来的儿女的身影。她平凡,但是伟大,就像大雨中的一把伞,为儿女撑起一片爱的晴空。时光如水,它淡去我们多少回忆,但是它淡不去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依旧延绵不绝,亘古常青。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呢?
唐代诗人孟郊,他得知母亲将要来看他后,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带着妻子和儿子,到城外迎接。芳草萋萋,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数不尽的思念。看到母亲,他跑过去与母亲紧紧相依。握着母亲的手,他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于是铸成了一首饱含对母爱赞颂的诗《游子吟》。
或许我们一句关切的话语,能使母亲笑容满面;或许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就能使母亲感动不已。一点点回报母亲就会满足,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更应该回报母爱。
采撷生活浪花丰富作文源泉 第3篇
一、有滋有味:从日常生活的趣事入手
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区生活及大自然生活里, 学生经历的大事小事, 每天都有鲜活的写作素材。有些“大事”天天见闻, 但不一定有记忆, 那就不必强求作文;有些“小事”偶尔发生, 但在学生的眼睛里, 是那么神奇地引起关注。初学作文的同学, 能培养作文兴趣、摸索作文思路、建立作文信心的, 往往源于有滋有味的生活小事, 例如:小朋小友、小猫小狗、小花小草从小事趣事入手, 作文就不会觉得难。
一天, 三年级的小雯同学, 一到家就告诉妈妈, 最近要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妈妈说:“你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呗, 乡下爷爷家的猫、兔、鸡、鹅什么都有。”小雯却更喜欢小小的蚂蚁, 于是妈妈同意从网上购买一个“蚂蚁公园”, 并指点她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网购打开蚂蚁运土小屋, 妈妈的指点真起了很大作用。我们来欣赏小雯的那篇作文。
蚂蚁公园
今天, 妈妈从网上给我买的“蚂蚁公园”到了。拆开盒子, 里面有个月牙状的塑料罐, 装着蓝色的营养土。我把装有25只蚂蚁的吸管拿出来, 准备放进营养土里, 好多只蚂蚁都乘机溜了出来, 吓得我哇哇大叫。还是妈妈的动作快, 将蚂蚁一个个抓进了盒子里。蚂蚁惊慌失措, 一个个像逃犯一样到处乱窜。
过了好一会儿, 它们终于安静下来了。一群蚂蚁躲在一起, 好像在商量动工的计划, 它们用长长的触角左摇右摆相互说话。夜晚, 它们就全面开工, 个个忙忙碌碌。
第二天早晨, 我起来一看, 它们已经挖了五厘米长的大坑了。有5只蚂蚁在睡觉, 有3只蚂蚁在值班, 多数蚂蚁自动排着队一刻不停地搬运沙土。原来它们是轮流分工的吧, 不然它们的工程速度怎么会这么快呢?
第二天放学回到家, 我又继续观察。呵, 它们的隧道已经增加到两条了。那些从下面挖出来的泥土, 堆积在一起, 也垒成了一个小窝, 小蚂蚁穿梭在里面活动, 这儿可能是喝早茶、喝下午茶的“休闲厅”吧。这儿简直成了蚂蚁公园了!
我还发现, 有一只蚂蚁受伤了, 只有五条腿可以用力, 但也没有闲着, 硬是滚动着一块土, 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它搬出的泥土比自己的个儿还大呀, 怎么不嫌累呢?25只蚂蚁齐心合力的力量好大啊, 哈哈!
看, 学生喜欢蚂蚁, 再加上家长的指点, 这篇作文多有趣味。特别是蚂蚁开挖“隧道”、垒成“小窝”的情形, 加上人格化的想象, 将蚂蚁的劳动、休闲描绘得充满生活滋味。通过这次成功的写作, 小雯不只是完成了一次作文任务, 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从“趣事”入手, 抓住“细节”, 就能寻找生活的浪花, 培养习作的自信。
二、有情有义:从身边熟悉的好人入手
要写熟悉的好人, 许多学生很快能点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可是, 提起笔就犯难了, 觉得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原来, 学生的认识是偏于感性的, 认为“感情好”就能写成好作文, 忽略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物的生活及情感, 更多地观察情意表现 (具体事例) 。写好人, 要有好故事;有了好故事, 才有好文章!
一天, 五年级的小楠一边走一边想:我选写谁呢?他想写妈妈, 可是妈妈建议写爸爸。寻思了一会儿, 小楠又想写送牛奶的大叔。去问问老师吧, 老师提议作个比较, 比一比哪个人物的事例更具体生动些。于是, 小楠顺利地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
送牛奶的大叔 (片段)
“送牛奶”大叔每天五点起床, 我觉得他真的好辛苦。
前一天早晨, 我早早地醒来了, 再也不能入睡。借着微微的亮光, 我爬到了窗前, 抬头眺望远方, 朦胧地看见在冷清的马路上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穿着灰色棉大衣, 弯着腰蹬着自行车奋力前行, 正是那个送牛奶的大叔!他路过每一个牛奶箱, 都小心翼翼地把牛奶放进去, 再用锁把它锁起来, 然后带着满意的微笑去另一个牛奶箱前后来, 我终于听到了我们楼层里叮当的脚步声, 紧接着是轻轻的钥匙声。又过了一会儿, 已经五点一刻了, 大叔带着剩余的牛奶又向另一幢楼方向奔去。
瞬间, 我的眼睛湿润了。当我们正享受牛奶的美味时, 可曾想过为一盒盒牛奶而辛劳的人们?
原来, 小楠选写《送牛奶的大叔》, 是因为他亲眼见到的那一幕感动了他。叙事充分具有真实性, 是因为他事先“爬到窗前”看到了大叔送牛奶的一幕:“奋力”“小心翼翼”“放”“锁”“微笑”系列描写既生动又富有情感。引导孩子写人写事, 关键不在下笔之时, 而是平时的生活积累。心中有了身边人物的真事真情真形象、好言好语好风尚, 有了感人的情意故事, 习作就能下笔如流水。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有过程, 有细节, 有亮点。
三、有事有理:从贴近孩子的热点入手
不久前,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深入基层, 采访普通百姓, “你感到幸福吗?”于是, 许多人都在热议, 有的人自问自答“我幸福吗”, 也有热心的妈妈和孩子互相探讨“幸福”的话题。
六年级的一位教师将这个话题作为作文内容布置下去, 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 与父母一同寻找“答案”, 用“一事一理”的方式作文, 不要空洞地说“我感到很幸福”。由于家、校配合指导, 这次作文非常满意。下面请看一个片段。
幸福来敲门 (片段)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 啥都不咋的, 可是最近, “幸福”居然连连敲我的“门”!
“幸福”敲响了“书法门”。我的字在班上算是顶级的“龙飞凤舞”。一天, 我心血来潮, 在书法本上一笔一划地写, 写完后自我欣赏, 觉得还不错!交上去后, 心里希望郑老师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我写的字, 可郑老师说了一大堆的话, 就是没夸我!唉, 没戏了!不过, 课的最后, 郑老师还是大大地夸了我, 还拿出来给全班展示。我欣喜若狂, 其实我清楚地看见, 也清楚地记得, 字, 不怎么好看, 郑老师一定是为了鼓励我, 给我足够的信心才这么夸的。尽管如此, 我依然兴奋!像是一个终于吃到蜜糖的小孩, 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
生活是“作文”,愿君多采撷 第4篇
所谓“生活作文”,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然后从中选择生动有趣、有价值的素材写成作文。要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到底引导他们写什么呢?
一、让你会笑的一句话
孩子们是天真的,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他们的笑声。父母的调侃、同学的玩笑、电视上的对白,都能让他们笑上好半天,把这些记下来,就是最有趣的写作素材。我引导孩子们把每天最值得自己笑的一句话和同桌分享,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愿意说、乐于写。有一次,我在翻看学生日记时,看到这样一则日记:爷爷给4岁的小弟弟讲历史故事:“春秋时代……”弟弟抢着问:“爷爷,是春天还是秋天?”爷爷又接着讲:“当时,诸侯……”这下,弟弟有点生气地说:“爷爷,你讲的到底是猪还是猴?”看完后,我也忍不住笑了。后来,我把这则日记拿到班里让同学们扩写,引导孩子们去想爷爷会怎么讲,弟弟会怎么听,他们的动作、表情是什么样的,“我”听到后又有怎样的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拿起笔,把自己所能想到的都写了出来,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让你驻足的一个镜头
孩子们充满好奇心,我们常常看到他们背着书包,站在街边认真地看着什么:也许是一场车祸,也许是小蚂蚁在搬死苍蝇,也许只是从天空中飘下的一片落叶。还有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科学课上实验成功后同伴们的喜悦……
有一次午饭后,我刚进班就听见孩子们正议论:“街南头来了个算命先生,还算得很准。”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我们也去算卦吧!”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说:“孩子们,可以去看看。”我要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弄明白算命这种把戏是骗人的。在我的鼓动下,接连几天一放学,算命先生的摊前就有我班学生驻足。后来,看了同学们的作文,我有点吃惊,又感到欣慰。孩子们在进步,他们的思想在成熟。不信你看,他们写的有《你的命运你做主》《生活不是迷信》《如此“第二职业” 》《我被愚弄了》《 “命”不是算的》《你被“算”了吗》……孩子们自己发现的东西,写出来往往充满着真情实感。
三、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
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书包、口袋、玩具箱里都放着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几张小卡片、一副崭新的乒乓球拍、一个芭比娃娃、一辆遥控车……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很多,我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了解它们的来历,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乐趣,你为什么喜欢它们。这样,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变得有意义了,自然而然就充实了写作内容。
四、让你感兴趣的一条新闻
平常,我鼓励学生尽量多看新闻,让他们走进现实世界,去感悟真善美与假恶丑。去年秋季刚开学时,我带领孩子们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有几处感人的片段,看得孩子们潸然泪下。此时此刻,孩子们心中的那份真实的情感需要宣泄,那种深沉的爱需要表达。于是,孩子们有感而发,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如《那天,我哭了》《今天我长大了》《难忘那一天》《成长在九月》《献出一点爱》《幸福》等。
五、让你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孩子们喜欢涂涂抺抺、写写画画,喜欢参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在我的引导下,树叶、小石块、泥巴都成了我班孩子的道具。他们粘鲜艳漂亮的贴画,捏千姿百态的物件,我惊叹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都写下来,向某编辑部投稿。于是怎样制作、为什么制作、制作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受到了什么启发,孩子们都能用笔把它描述下来,他们写得太认真了,因为等着投稿呢!
六、让你留意的一种声音
大自然中的声音千奇百怪,让我们着迷或厌烦。我告诉学生,只要你去倾听就会有所发现。
有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的唠叨声,犹如一条小河,时而缓时而急,那一句“宝贝,别冻着”让人心中似甘泉在流淌,而另一句“怎么才考60分”又让人以为河神在怒吼。
这样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只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生活的芬芳让我感动作文 第5篇
吸血的落日,为远处的山峦铺上一层金纱,天地在夕阳的深吻下笼罩在一片恬静的氛围中。夕阳就在这份宁静温馨中,如一位羞涩的少女,红着脸,徐缓从容地走向山后。独自走在羊肠小道上,昔日的烦躁也随着微风的轻拂而消逝变为一份澄净的空灵。我在一袭芬芳中被深深打动
亲情向日葵
一大片如金色的海洋的向日葵花田,和煦的阳光如一条小溪涓涓流洒,它们开心的向着,向着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他虽没有玫瑰鲜艳耀眼的外表;也没有百合花沁人心脾的芬芳;更没有兰草的孤芳自赏。但它却占据了我内心最深处的位置。
时代在我们身后舞蹈,我在时间的围城里坐井观天。学习生活如同单脚站立在绷紧的钢丝上,一刻也不能放松。紧张的学习使我心情烦躁,脾气也如同埋好的土雷一般,一碰即炸,而我的妈妈,她如同一朵向日葵默默地包容我的任性、坏脾气。总是在我迷茫无助时,开启迎向光明的大门为我照亮前方的路。
友情梅花
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坚强艳红的梅花在那儿静静绽放。出现在“飞扬跋扈”的`我们的笔下,书写着每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们的心。
是你,让我不再孤单,让我对未来有了憧憬,带给我无尽的欢乐。“我们是好朋友,永远不分开!”昔日的你给出的承诺如今还算数吗?我们一起抓鱼,一起学习这些往事如同电影般一幕幕在我脑海里闪现。
往事如烟,如今的我们一个本东西,但相同的是,我们一样要努力去谱写我们的热血青春,用青春去书写自己的未来,用青春去编织明天的蓝天。
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 第6篇
这是我日记本上的一段话。每天翻开日记本,看见它,心情总会变得很蓝,很透明,冲走了沉淀在心底的失落和烦忧,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我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
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拼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沓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或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看到的一张慈祥的笑脸。
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依然是一片澄澈的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世界究竟怎样,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 第7篇
幸福的生活:芬芳的路,幸福的生活――建党九十周年的随想
粉色的康乃馨缀着路径,默记着每一丝经过的阳光;娴静的百合花在草丛中,不时闪耀微笑;野性的曼陀罗在远方蔓延,将艰苦吞噬;而沿途,是羊桔梗的芬芳
这条路,是中国发展的路,是在党领导下中国发展的历程。那样芬芳!那样美丽!
中国,在党领导下的中国,她一路狂奔。奔跑之精神,奔跑之生命,奔跑之民族,奔跑之中华,这都将深深烙印在世界成长的史册。
党――带着中国一路向前吧!让历史记载下什么叫速度,什么叫成就。
仔细品位,仔细回想,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稀记得小时候,对春节的那种渴望,那种期盼。渴望着那顿一年仅有一两次的炖猪肉,期盼着那一年只有一件的新衣服。
甚至,在妈妈出去时,曾鬼鬼祟祟走到厨房,轻悄悄打开橱柜,“偷吃”美味的面包。甚至,过春节前几天,会一天试穿一次新衣服。每次都问妈妈这衣服穿上漂亮吗?每次试穿,都有种难以说出的喜悦。
小时候的生活比较苦,比较穷。但在党的双翼的庇护下,仍充满幸福。
步入初中,仍然记得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有了多余的钱去生活,去精神消费;仍然记得,党免去了田地税,并对种植小麦、玉米等进行补贴,农村的温饱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吃饱,去长身体,去学习;仍然记得,有了农村医疗保险,疾病能及时救治,为我们农村看病有了金钱保障。党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铭记党的好。此时,生活也在发生质的变化。
瞧,过春节有了更丰富的菜,有了更鲜艳的衣服。还增添了欢庆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们的生活正在走向更高的阶段,我们的国家正在飞向国际的巅峰。
高中的生活,耳边听多了“民生”“生态”“可持续”。我能从中听懂社会正在走向更高阶段。
又是一年的春节,淡粉的梅花清雅地绽放在枝头,幽幽地醉着空气,在红底金字春联下,散发着古典与娇艳的气息。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其中,春节的变化足以看出中国正在腾飞,正在发展。
铭记党史,铭记党的民主,铭记党的爱民。
看,农村的景色很美。秋天的村子很美,有点喧闹,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干小麦的香气,天蓝得纯粹。偶尔有麻雀飞过,缓缓地吟着欢乐的歌谣。那是农民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
看,公路上很有秩序。放学后,一群穿着整洁的校服,背着可爱书包的学生,手拉手,欢蹦乱跳地走过绿灯下的人行道
我们在党的好政策下生活幸福,吃饱穿暖已不再是问题,而是正在追求精神幸福。
采撷生活事件 构建生本课堂 第8篇
关键词:生活事件,生本课堂,特色活动,校园实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版) 》提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 所设计任务贴近学生生活, 为其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生活事件具有鲜活生命力, 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并有足够时间去化、领悟、体验, 有所思索、演绎、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发展意识,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开拓视野, 以精巧合理的教学设计润色生本课堂, 以生活事件促进学生真实学习, 唤醒真实情感, 激发真实行动。笔者通过探索、尝试, 逐步摸索出几点教学策略。
一、借助“特色活动”, 妙趣横生
教学中应积极借助学生喜爱的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激活其学习兴趣, 激发其探究欲望, 这有助于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以PEP三年级下册Unit 3 At the zoo为例, 笔者让学生准备去Younger Zoo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 春游时的照片等。
T: Show me your photos, please. Look at the monkey. Is it small?
Ss: Yes, it’s small.
T: Can you find its tail?
S1:Here!It’s long.
T: Good! It has a long tail!
Ss:It has a long tail!
T: What about eyes, ears or nose?.
S2:It has a short nose.
S3:It has small eyes.
S4:It has small ears.
笔者蓄意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照片、视频录像等素材重温这一真实生活事件, 借助学校春游这一特色活动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体现教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将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 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 使每个学生处于亲临在场的主动状态, 让学习演绎成具有生命意义的生活。
二、聚焦“偶发事件”, 妙手偶得
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活的生命体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 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偶发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预料之外的事件或矛盾冲突的爆发。
以PEP三年级上册Unit 2 Colours为例, 笔者及时聚焦学生美术课后, 来不及清洗颜料盘, 导致手、桌面、地面都色彩斑斓这一偶发事件, 妙手偶得, 循循善诱。
T: Look, this hand is colourful. Is it beautiful?Show me your hands.
(学生纷纷举起色彩斑斓的小手) T:
T:Let’s see how many colours?
S1: It’s yellow. (细数手上颜料)
T:Can you clean hands after class?
Ss:Yes.Clean hands.
T: Let’s clean now. (教师就近举起一个颜料盘, 用纸巾逐一擦去上面的颜料)
T: Show me red. Clean red.
Ss:Show me red.Clean red.
T: Don’t forget clean the plate after class. Don’t forget clean hands.
这次的教学活动就这样以清理一个颜料盘为契机, 与学生一起体验, 从点滴中让学生练习了新知, 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面对诸如此类的偶发事件, 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步骤, 以教学机智巧妙处理偶发事件, 促使教学顺利进展。课堂是不断动态发展的生长体, 关注每个学生, 让其成为动态生成型课堂的主人, 说想说的话, 做想做的事, 表达想表达的感情。
三、引发“深度对话”, 妙语连珠
深度对话源于生活, 来自心灵, 可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多维度对话, 层层推进。
以PEP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home为例, 启发学生造句并展开深度对话:
S1: My home is new.
S2:My home is big.
S3:My home is nice
从上述句子可见学生思维暂时禁锢在“My home is...”单一句型中, 此时, 正值宁波“ 文明城市”连创之际, 笔者板书“...is my home. ”以此发动学生拓展思维。
S4: Class 1, Grade 4 is our home.
S5:The school is our home.
S6: Zhenhai is our beautiful home. We live in it and love our hometown.
S7: China is our home.
S8: The earth is our home.
S9:One world, one home.
一个单词, 一段深度对话, 让学生互动感受“home”的深刻含义, 激发其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强烈感情。笔者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乐说。课堂是语言感受、文化感受、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四、融合“拓展活动”, 妙笔生花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用起来、动起来。因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造丰富而新鲜的实践活动内容, 为呆板的教学内容注入鲜活的元素, 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知识, 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以PEP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为例, 引导学生感受单词family的含义。笔者分解了单词中的六个字母, family= f (father) + a (and) + m (moth-er) + i (I) + l (love) + u (you) 。启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集思广益, 完成单词创意画。
并在课后安排拓展延伸作业, 主题为family, 结合中国的生肖元素, 设计了一家三口, 分别是mouse, pig, ox。巧妙地将单词中的字母嵌入生肖卡通画中, 图文并茂, 图义结合。
字母拟人书写, 童趣跃然纸上。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活动是学习主体经验对课程资源的意义加工和重组。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在主动活动中建构知识。
我们的学生并非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而是在以往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 逐步形成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并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的相互作用, 充实、丰富和改造。一幅幅单词创意画体现着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采撷生活浪花打造创新型作文 第9篇
关键词:创新型;个性;灵感
创新型作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话,释放出充满热情、饱含生命的蓬勃张力,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写出个性是创新型作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要从题材、题目、体裁立意及语言等方面体现出作者的性格,真正地显示出作者的思想、作者的特点。
写作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读者。一篇文章没有了读者,就不是好作文。可是读者不喜欢古旧的套路,他们追求活泼新鲜的东西。正如鲁迅所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算是人才,第三个就是蠢材了。综观近年的中考满分的作文,写作总在力求凸现一个“新”字。阅卷老师们也总是偏好于有创新特色的作文,而中学生呢,也常常喜欢这类“新”作文——从题目的设定到文章行文都要给人新奇的特点。教师在实际上课中要指导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在平常的琐事中寻找新的观点,然后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避免千人一面。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方法:让大脑得到解放;让双手得到解放;让眼睛得到解放。当孩子们一起释放激情的时候,学校生活也给了他们写作的灵感,让他们下笔如有神。
写作,是与社会的一种对话形式,是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不管是对话,还是交流,其内容均来自社会生活。只要我们能够看到的,平时能够听到的,能够感觉到的,我们都可以拿来运用,都是为我所用的好素材。这些丰富多彩的场景会给我们启发,给我们灵感,让我们内心世界变得有色彩,这些都是好的素材,拥有了这些好的素材,那我们作文创新的热情一定会点燃。
创新型作文的选材要做到:他无我有;他粗我细;他浅我深;他面我点;他赞我批等。作文中所写内容是新鲜的,是言他人所未言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是新的。
或许在实践中有过这样的情景,当闪过让你有感觉的设想时候,大脑会很快兴奋,写作的语言会很流畅地冒出来,这些构思会深深地刺激大脑,让你的头脑更加活跃,从而创新便开始了,新的想法新的思想会不断涌现,让你体会到无限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创新型作文要的是“新”,要的是好的素材,要的是鲜活的人物。“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创新写作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作文的写作,让学生结合实情,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型作文的资源,写自己源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打造创新的文章。
参考文献:
[1]付雪梅.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0).
[2]张雪伟.试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10).
采撷生活中“地理”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生活情境;采撷;激发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何贯彻落实这样要求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变较为抽象的书本中的地理为具体可感的生活中的地理。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将学生带入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发挥他们既往的生活经验和主体能动作用,再辅以教师的指导,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达到收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由学生主体“生长”出来的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地理的新活与价值。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网络中的地图包含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海量信息,查询网络地图已经成为当前生活的一项基本并且高效的技能。人们已经认识到“地图导航生活”,地图变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因此,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上的方向》一课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时代意义。地图上的方向判读相对较难,尤其学生刚刚由小学刚升入七年级,他们想到的,看到的,是简单的知识、简单的平面,还没有形成空间的概念,怎样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是需要老师好好设计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从学过的地球仪上的方向辨别入手,让学生复习用经纬网确定方向的方法,了解在地图上同样可以用经纬网确定方向。边用边学、边学边用是一种十分符合认知规律的高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尝试这种教学策略。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感受地理是鲜活的、贴切现实生活的,我设计几个生活情境片段:图上回忆;导游学校;过马路;读对联;辨方向;野外定向。
二、案例过程:
片段一、读图思考
(PPT展示:教材P17,图1.24)
师: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师:图中的B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A点在C点的什么方向?
生:B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A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强调: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适用于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片段二、导游学校
(PPT展示:本学校平面略图)
师:读图,我校大门面向什么方向?图书馆在躬行楼什么方向?
生:我校大门面向南方。图书馆在躬行楼东方。
师:客人想要从大门到体育馆应该怎么走?然后想参观宿舍又应该怎么走?
生:从大门往北走大约500米,然后往西约100米就是体育馆。从体育馆往东约150米,然后往北约300米就是我校宿舍区。
得出结论: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示北方。面向北,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片段三、过马路
情境:周一早晨迎着明媚的阳光,小军愉快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小军已经走到人行道的A处,他想以最短路线穿越机动车道,最短时间赶到学校……
师:上学和过马路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遇到,你认为小军应该怎样走?
生:向北横穿马路直接到达学校。
师(追问):这样过马路对吗?
生(积极):很不对,这样不但不安全,而且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走?方向有何变化?
生:先往东,走到人行横道再向正北过马路,然后向西行走一直到达学校。
片段四、读对联,辨方向。
PPT:展示对联,“朝北坐南吃西瓜,皮向东甩;瞻前顾后看《左传》,书往右翻。”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模拟一下对联中描写的有趣的生活场景,体验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
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师:我们在野外看地图应该掌握什么技巧呢?
生:野外看地图最好面朝北,背朝南。这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
师:可是,在野外我们没有地图,我们怎么判定东南西北4个方位呢?
生:清晨可以根据旭日东升判定东方。
生:晴朗的夜晚可以根据北极星判定北方。
片段五、野外定向。
情境:暑假里,小军和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野营活动,在茫茫森林里,他们不小心与营队走失,迷失方向,他们很急!请大家帮他们想办法走出大山。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教学点悟:本节课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信息,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的抽象知识,巧妙的融于学生倍感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地理内容“生活化”。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到起来,最大限度的处于主动激活状态。“导游学校”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校园布置既陌生又好奇,让他们以主人角色介绍引领客人,观察起来认真、投入,感觉学习地理知识就是生活体验,极大增强学习地理的乐趣;“过马路”生活气息浓厚,让学生既学了课本知识,又学到生活知识,学生倍感有趣;;演示实际生活情境的“读趣联”融合了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甚至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生动、具体、形象,让学生乐在其中,变得想学,愿学,乐学;“野外定向”则意在对学生进行一些生存能力的地理技能训练,该内容极具开放性,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因为把学生放在特定生活场景中,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笔者以为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老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显现学生活动安排的教学策略,比只单纯进行传统教学中的呈现试题和答案的方法要好得多。一节好的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这样地理课堂,才会饱含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理解问题才会深刻,掌握知识才会牢靠,体验情感才会真切。
让地理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自愿采撷生活中的“地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 第11篇
关键词:采撷生活的花朵;语文兴趣;封闭;广泛
长期以來,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少慢差,收获不大”的局面,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为了使教学走出困境,我们广大的语文工作者做出了许多可贵的探索,从教材内容的选编到教学手段的改良,从教学方法的转变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可以说,为改变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局面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舍本逐末,希图通过一种“捷径”、一个“巧招”就能使语文教学大功告成。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篇课文的分析肢解、某课堂的教学流程设计、某套练习的标新立异等。这样就使原来内容生动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远离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学习起来毫无兴趣可言。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师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时代呼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封闭,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语文信息的冲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观察、比较,想要描述自己的观察所得,想要将自己的观察、所思、所想用笔写出来。
我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中较为成功之处是:与学生一起去写、评价、讨论、修改。使学生感觉到了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气氛。而不是事先写成的文章在课堂上念一念,然后讲一讲自己的思路,再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文章去写就是完成任务了。
对于语文来讲,学生的作文确是一道难题,但还得看我们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去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想: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在作文这道难题上多钻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些素材,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采撷生活的芬芳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