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精选7篇)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第1篇
关键词: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该修复手术修复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儿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儿共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各60例,观察组6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8例,患儿年龄在2岁到12岁之间;对照组患儿男性30例,女性患儿30例,年龄在2个月到11岁之间。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准备
手术前医务人员必须对患儿伤口位置进行清创处理,并对患儿进行全麻处理,保证伤口位置清创彻底后及时清理坏死组织和坏死的骨皮质。如果患儿伤口位置存在骨折问题,医务人员应该及时采用克氏针、外固定器或者钢板固定骨折位置,并修复肌腱。解剖后必须保障动脉、静脉以及神经的吻合。如果患儿伤口位置感染程度比较严重,应该在移植手术前4天左右进行扩创处理。
1.2.2 游离皮瓣移植
在明确伤口位置大小和形状后,结合小儿的身体状况设计合适的皮瓣大小,通常情况下皮瓣必须大于创面;医务人员在血管蒂上切开大小合适的切口后,并在皮瓣周围切开一定切口,并切开皮瓣周缘;紧接着,将皮瓣断蒂后转移到伤口位置,完成创缘固定操作后,在显微镜下完成血管吻合操作;最后,在患儿四肢位置分别选择合适的动脉、动脉和神经组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手术后移植皮瓣顺利成活率、术后血管危象以及70小时之内发生静脉危象的患儿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儿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手术后皮瓣顺利成活42例,占70.00%,术后血管危象12例,占20.00%,70小时之内发生静脉危象13例,占21.67%;观察组手术后皮瓣成活58例,占96.67%,术后血管危象2例,占3.33%,70小时之内发生静脉危象3例,占5.00%,组间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小儿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复杂创伤性组织缺损最为常见[2]。儿童皮肤组织具有娇嫩的特点,一旦受到外界伤害,很容易导致大面积皮肤撕脱或者缺损,与此同时还伴随着骨、关节以及肌腱什么劲受损等情况。传统创面治疗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修复范围小、手术次数多以及病程长等缺点已经难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应运而生,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近几年,显微镜器械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技术,即使面对血管口径小、关闭薄以及血管弹性强等挑战,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仍能全面提高治疗效果,进一步加快患儿受损组织的速度。另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在小儿受损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程序与成人治疗程序存在明显差异,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该技术在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小儿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时,可以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儿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许丽芳.小儿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2(29):314-315.
[2]沈英飞.舒适护理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4,03(07):76-78.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12例, 年龄9~67岁, 平均43.2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28例, 机器压榨伤20例。创伤范围, >1%体表面积20例, <1%体表面积28例, 伴有神经血管损伤、肌腱外漏15例, 骨折并骨外漏6例。
1.2 材料
(1) VSD敷料 (武汉维斯第医用有限公司生产, 主要成分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 内含多孔引流管) 。 (2) 单向透明粘贴膜。 (3) 三通接头及持续负压吸引装置。
1.3 方法
(1) 彻底清创, 按照无菌操作原则, 彻底清创止血处理伤口后, 根据创面大小选择合适的VSD材料型号。 (2) 在无菌条件下敷贴VSD材料, 必要时修剪, 缝合固定。 (3) 将多根引流管通过三通接头合并成一个或两个出口, 外部覆盖生物膜, 将创面VSD材料全部封闭, 使之呈密闭状态, 与外界隔绝。 (4) 将引流管连接负压装置持续吸引, 吸引力维持在50~60 kPa, 吸引过程中密切观察吸引是否有效, 一周左右拆除。
1.4 护理
1.4.1 术前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术前详细讲解病情及应用VSD的优点, 做好家属及陪护的健康宣教, 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要求, 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感,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4.2 术后护理
(1) 术后给予患者合适的体位, 减轻对局部的压迫, 防止血循环障碍。保持皮肤干燥,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协助患者翻身,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 固定良好。 (2) 保持有效的负压, 检查负压封闭引流状态是否完好, 合适的负压可以起到充分引流的作用[2]。负压过小难于吸引坏死组织, 容易堵塞引流管, 负压过大不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一般负压维持在50~60 kPa[3]。 (3) 引流液的观察,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特别是术后48 h内, 引流量相对较多, 多为比较稀薄的暗红色血性液, 时间越长引流液变为陈旧。如有大量新鲜血液吸出, 应立即报告医生, 检查创面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并作出处理。 (4) 负压引流瓶的护理, 引流瓶每天更换一次, 每次用1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更换瓶时, 应关闭负压源, 夹闭引流管, 防止逆行感染。 (5)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注意加强营养, 纠正负氮平衡, 依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中, 34例患者一周左右拆除VSD材料后, 创面清洁, 肉芽生长茂盛, 色鲜红湿润, 给予修剪直接缝合和植皮后, 创面如期愈合。8例患者因面积较大行两次植皮后创面愈合。6例患者因创面损伤重, 合并骨折、骨外露, 多次更换VSD后行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创面如期愈合,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VSD) 是一种修复创面 (创腔) 的新治疗技术, 1994年裘华德教授[3]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 近年来诸多学者应用此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本院近年来在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中应用VSD负压引流后, 能有效预防伤口积液, 加快伤口腔隙闭合, 增加创缘组织、细胞增殖, 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改善微循环,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优点: (1)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操作疗效显著, 简便易行, 手术条件要求不高, 且创面用生物膜封闭使创面与外界隔开, 构成防止细菌入侵的屏障, 有效预防了多次换药和引流导致的污染和感染, 经处理的创面肉芽生长旺盛。 (2) 护理方便, 有效的外引流易于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透明的生物膜极利于伤口与创面的观察。 (3) 无需多次换药, 减少了患者痛苦, 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 (4) 感染发生率低, 降低了抗生素的应用。 (5) 二期手术成活率高, 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医疗费用[4,5]。综上所述, VSD负压引流技术具有极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创面VSD负压引流技术在创伤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48例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 均行急诊彻底清创后应用VSD负压引流, 治疗一周左右后行修剪直接缝合或二期植皮、皮瓣修复, 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结果:34例患者持续引流一周后创面修剪直接缝合或植皮后创面愈合;8例患者经过二次植皮后创面愈合;6例患者因创伤重合并骨外露经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能有效封闭创面, 彻底清除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 改善局部微循环, 刺激肉芽生长, 加速创面愈合, 缩短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VSD负压引流,皮肤、软组织缺损,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春育, 梁群.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研究, 2009, 6 (19) :53.
[2]李霞清.VSD结合臀大肌肌皮瓣治疗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9, 17 (11) :65.
[3]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4-57.
[4]林翔海, 杜锐锋, 陈焰, 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部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0) :159-160.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5 例, 女9 例;年龄22~46 岁, 平均34 岁。损伤原因:碾压伤9 例, 撞击伤8 例, 高处坠落伤7 例。左侧10 例, 右侧14 例。本组病例均有胫腓骨或内外踝的粉碎骨折, 12 例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相继出现软组织缺损, 其余病例在骨折术前有软组织缺损, 但在术后皮肤软组织继续坏死, 缺损范围扩大。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3 cm~15 cm×9 cm。所有病例均伴有深部重要组织外露:11 例合并踝部、足底或足背肌腱韧带外露;9 例伴胫腓骨或内外踝骨质外露;4 例为跟骨外露。其中11 例伴有胫前或胫后动脉的损伤, 患肢血运只有一条主要血管供给;8 例合并不同程度感染, 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或阴沟肠杆菌。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7个月。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根据病损大小、部位以及病损周围组织条件, 分别选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创面修复, 术前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所要切取皮瓣的供血血管。a) 局部皮瓣:对局部组织缺损较小、缺损周围组织条件良好者, 采用局部皮瓣移位修复, 其中随意皮瓣移位修复1 例, 内踝上或外踝上带动脉穿支局部皮瓣移位修复2 例。皮瓣范围4 cm×3 cm~5 cm×4 cm。b) 岛状筋膜皮瓣:对局部组织挫伤严重、缺损范围较大者, 根据缺损部位不同选取皮瓣;其中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2 例, 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2 例, 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 例, 逆行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4 例, 胫后动脉后踝上穿支皮瓣4 例。皮瓣切取范围8 cm×4 cm~15 cm×9 cm。c) 游离皮瓣移植:对不能用同侧局部皮瓣或岛状皮瓣修复创面者, 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3 例, 切取皮瓣为股前外侧皮瓣, 大小为10 cm×8 cm~13 cm×9 cm。d) 小腿内侧交腿皮瓣:对不能用同侧皮瓣移位修复的创面, 采用小腿内侧胫后动脉穿支交腿皮瓣修复应用3例, 切取皮瓣6 cm×4 cm~9 cm×6 cm。供区均采用植皮方式一期修复创面。
2 结 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其中逆行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肿胀较为明显, 并且术后1 例出现皮瓣远端发黑, 部分坏死, 经扩创植皮修复创面后愈合。8 例合并不同程度感染者, 其中2 例因术前有严重深部感染术后残留窦道, 经换药3~4周后痊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 d。所有患者获随访2个月~1年, 移位皮瓣无磨损及溃烂, 色泽、质地良好。
典型病例为一36 岁男性患者, 左侧Pilon骨折在外院行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踝前皮肤坏死, 并伴足背动脉损伤。伤后3周行扩创, 踝前钢板外露, 创面约12 cm×8 cm (见图1) , 切取同侧约15 cm×9 cm大小胫后动脉后踝上穿支皮瓣修复, 术后皮瓣成活, 创面一期愈合, 外观满意 (见图2) 。
3 讨 论
3.1 多次创伤后踝周软组织缺损的特点
此类患者均为高能量创伤所引起, 所有病例均存在胫腓骨或踝关节等骨折, 且其本身皮肤软组织创伤也较重, 而在骨折手术后, 再次加重缺损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创面邻近部位皮肤软组织经多次创伤打击后, 本身血运较差, 并且因初次创伤及手术等原因, 常导致创面邻近较多血管穿支的破坏, 当有深部肌腱及骨组织的外露时, 对皮瓣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并且, 此类创伤常伴有细菌感染, 胫前或胫后等主要血管损伤, 钢板螺钉等内植物的存在及外露等, 这使此类缺损的修复更加棘手。
3.2 多次损伤踝周缺损修复皮瓣的选择
普遍认为皮瓣类型的选择必须根据术者技巧、皮瓣设计大小、病损局部组织条件以及患者身体状况综合确定[3]。而“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小、成活可靠、操作简单易行”是目前皮瓣选择的标准, 一般遵循“以次要组织修复重要组织;先带蒂后游离;先分支血管后主干血管;先简后繁, 先近后远”, 但针对每个患者都必须进行“个性化”的皮瓣筛选和改进[4]。这一点在多次创伤后的踝周缺损修复时更加突出, 因多次创伤致小腿大范围皮瓣供区损伤, 对皮瓣的选择受到极大影响, 使其更需强调个性化设计。
随着皮瓣外科的发展, 学者们在小腿中下段部位开发了许多穿支皮瓣及皮神经营养皮瓣, 其中包括胫前动脉前踝上穿支皮瓣, 胫后动脉内踝上及后踝上穿支皮瓣, 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 腓肠神经及隐神经营养皮瓣等[4,5,6,7,8,9]。并且这些皮瓣均可作为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材料, 这为我们进行多次创伤后的创面修复提供了一定的选择, 我们通常在术前对软组织缺损情况及创伤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 选择出具有可行性的移植皮瓣, 再反复进行小腿部位穿支血管的探查, 根据穿支血管的情况来设计皮瓣。这一点对此类创面的修复及皮瓣成活至关重要。
对于小面积及周围软组织条件稍好的缺损创面, 首选局部皮瓣移位修复, 但在修复时一般均根据创面的位置及血管超声探查情况, 将蒂部设计于小腿穿支血管浅出部位, 以改善其血供。创面较大时, 根据血管穿支情况选择相应皮瓣。我们的经验认为, 胫后动脉后踝上穿支及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在此类创伤中一般常可应用, 因小腿创伤在前方及内外侧较多见, 而当行骨折手术时, 一般切口也在上述部位, 故小腿后侧软组织血运损伤的可能性小, 并且小腿后侧皮瓣切取后仍有较丰富的肌肉组织, 皮瓣切取创面创伤小, 修复也较方便, 目前小腿后侧皮瓣也是应用较为广泛, 且被公认为修复踝周缺损效果较好的皮瓣[6,7]。而当超声探查未发现明确的穿支血管时, 我们推荐应用健侧小腿内侧穿支皮瓣行交腿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但在多次创伤后, 患侧小腿常伴有主要血管的损伤, 此时如行游离皮瓣移植风险较大, 我们有1 例游离皮瓣术后24 h因受区血管栓塞发生血管危象, 经再次探查行血管移植后皮瓣才得以成活。因而, 较多学者认为交腿皮瓣移植对修复此类严重小腿创伤效果良好[10,11], 我们的结果也表明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行对侧小腿创面修复时, 创伤小、血运可靠、成活率高, 但患者因双下肢固定时间长痛苦较大。
参考文献
[1]Chang SM, Zhang F, Yu GR, et al.Modified distallybased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foot and ankle[J].Microsurgery, 2004, 24 (6) :430-436.
[2]郑金文, 岑石强, 黄富国, 等.足踝深部创面的修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7, 21 (11) :1209-1212.
[3]Yajima H, Tamai S, Kobata Y, et al.Vascularizedcomposite tissue transfers for open fractures with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J].Microsu rgery, 2002, 22 (3) :114-121.
[4]侯春林.自体组织移植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4) :309-312.
[5]宫旭, 路来金, 李雷刚.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12) :1202-1204.
[6]朱良, 钟广军, 高宏等.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7, 21 (1) :34-36.
[7]董忠根, 魏建伟, 刘立宏, 等.腓肠神经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421-423.
[8]沈华成, 蒋华富, 顾鹏先, 等.邻近皮瓣转移结合外固定架联合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16) :1212-1214.
[9]谢衍雄, 吴伟江, 郭奇峰, 等.应用皮瓣修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踝部皮肤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3) :220-221.
[10]郝敏, 李伟, 刘安庆, 等.改良健侧平行桥式皮瓣修复患侧小腿下段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2) :107-109.
手术治疗创伤性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所有入组患者均需符合以下标准: (1) 颅脑创伤6个月以内; (2) 影像学检查示脑室增大或出现第三脑室圆钝、侧脑室额角周围渗出等; (3) 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受到影响或临床表现进行性恶化; (4) 排除脑创伤后急性脑积水或脑萎缩引起脑室增大。
1.2 临床资料
28例创伤性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患者, 13例同期行V-P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 (同期手术组) , 15例分期行V-P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 (分期手术组)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因素、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见表1。
1.3 手术方法
V-P分流术适应证: (1) 神经功能缺损难以用创伤解释者; (2) 有特征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 (3) PTH合并颅内高压。手术方法:采用可调压分流管, 分流管脑室端置于非优势半球的额角 (若颅骨缺损, 则放置于左侧额角) , 分流管腹腔端经麦氏点 (或反麦氏点) 切口放置于同侧髂窝内。颅骨修补术:修补材料采用钛板、钛钉等, 固定于骨缘即可。分期手术可分为先修补后分流与先分流后修补两种, 但两者间隔时间不宜过长, 本文分期手术组平均间隔时间为 (7.1±1.4) d。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术后GCS评分情况同期手术组共8例 (61.5%) 患者术后GCS评分较术前提高, 5例无改变;分期手术组共10例 (66.6%) 患者术后GCS评分较术前提高, 5例无改变,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2组临床症状比较
同期手术组偏瘫术前4例, 术后恢复2例;语言障碍术前3例, 术后恢复2例;头痛术前2例, 术后均缓解。分期手术组偏瘫术前5例, 术后恢复2例;语言障碍术前4例, 术后恢复2例;头痛术前3例, 术后均缓解。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 (χ2=0.223, P>0.05) 。
2.3 术后发热情况
同期手术组有8例患者发热, 分期手术组有3例患者发热, 分期手术组发热发生率显著低于同期手术组 (P<0.05) , 见表3。早期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治疗, 待脑脊液、痰液、分泌物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 及时调整抗生素。
3 讨论
近年来, 根据文献报道创伤性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同期与分期手术在预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行同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分期手术[2]。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术后GCS评分、临床症状及改善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在术后发热方面, 分期手术者显著低于同期手术者。笔者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V-P分流术、颅骨修补术均需要植入异物, 引起机体体温升高;同期手术单次手术时间较分期手术大大延长, 也是引起体温升高的重要原因。
分期手术可以分为先分流后修补或先修补后分流两种, 对于骨窗非突出型PTH合并颅骨缺损患者, 笔者建议采取先行颅骨修补术后分流的手术治疗策略, 因为分流术后患者颅内压降低, 大气压与颅内压之间的压力增大, 导致脑脊液吸收、脑血液循环障碍, 干扰患者的康复过程[3], 而先行修补后分流则可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对于骨窗突出型PTH合并颅骨缺损患者, 因颅内压变化程度不大, 则需要先行V-P分流术, 待骨窗扁平或凹陷后, 再行颅骨修补术[4]。同时, 要尽可能缩短两手术之间的时间, 防止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PTH合并颅骨缺损者应首选分期手术, 同时要根据骨窗是否突出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720.
[2]Guyot LL, Michael DB.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J].Neurol Res, 2000, 22 (1) :25-28.
[3]王兆岭, 陈加焱.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外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 16 (5) :536-538.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第5篇
关键词:骨外科,负压封闭引流术,创伤软组织缺损
目前, 临床骨外科疾病患者中由创伤导致不同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现象较为常见, 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撕脱, 并伴有临床外部环境所引发的创面污染、骨骼及关节损伤等,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骨骼愈合延迟现象, 严重者诱发感染, 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临床传统治疗创伤软组织缺损疾病患者常用方法为创面清理、设置引流等, 然由于预后感染、局部坏死等并发症的存在, 致使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选用合理、有效疗法治疗意义重大。本文将本院行负压封闭引流术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4年9月本院接收的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行不同临床疗法, 研究组患者40例,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9~69岁, 平均 (36.2±1.2) 岁;受伤后至入院就诊时间1~8 d内, 平均 (3.6±0.6) d;疾病原因:坠落13例;交通意外20例;其他7例。对照组患者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0~70岁, 平均 (36.3±1.3) 岁;受伤后至入院就诊时间1~9 d内, 平均 (3.7±0.7) d;疾病原因:坠落14例;交通意外21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80例创伤软组织缺损疾病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创面清洁处理, 并缝合其伤口, 若患者伴有骨折症状, 还应给予骨折复位处理, 骨折复位处理行外固定手术, 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1) 对照组患者借助临床传统方法治疗, 即:创面清洁后常规换药, 待患者生长出新型肉芽且符合植皮需求后, 再行植皮治疗, 彻底封闭创伤表面; (2) 研究组患者借助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 临床手术前期首先需彻底冲洗患者创伤表面, 敞开死腔, 确保创伤表面所坏死组织和异物得以清除;若患者伴有开放性骨折症状, 需先行骨折复位处理;根据患者实际创伤表面情况裁剪敷料, 确保所裁剪敷料完全性接触创伤表面, 随后借助常用丝线缝合伤口边缘和敷料, 借助生物薄膜彻底覆盖创伤表面和皮肤, 连接负压引流设备。该负压引流设备需使用三通连接头, 将引流瓶和负压紧密连接, 开放负压, 行24 h不间断的吸引处理。若接通负压后气体快速引出, 泡沫材料将塌陷, 薄膜下则不存在液体积聚现象;若引流管内存在快速移动的气流, 或负压设备关闭后泡沫材料短时间得以复原, 说明负压封闭不密实, 应及时查找出现该现象原因, 重新封闭。此负压引流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引流设备, 及时更换引流瓶。临床治疗10 d左后后拆除敷料, 若发现创伤表面存有新鲜肉芽, 且未伴有疼痛、红肿等反应, 可行植皮处理, 彻底封闭创伤表面。
1.3评价标准 临床疾病治疗结束后评定其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等情况, 疾病治疗效果:患者经由2周左右时间的治疗后, 创伤表面全部覆盖新型肉芽组织, 未分泌物出现说明疾病得以控制, 患者经由1个月左右时间的治疗后, 创伤表面覆盖新型肉芽组织, 未分泌物出现说明疾病得以缓解;患者临床治疗后疾病症状未变化, 未健康、新型肉芽组织生长说明疾病治疗无效。缓解=控制+缓解。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275,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114, P<0.05) , 见表2。
2.3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后一段时间复发2例, 复发率为5.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复发8例, 复发率为20.0%, 两组患者临床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114, P=0.043) 。此外,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20.45±4.30) d, 对照组为 (42.18±6.50) d,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634, P=0.000) 。
3讨论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交通和工业事业迅速发展, 间接导致软组织缺损疾病病发率持续上涨。一旦患者病发创伤软组织缺损病症, 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 再加上创伤后相应组织易出现无法愈合、合并骨骼、神经系统等病症, 轻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重者危害生命健康。目前, 临床针对此类病症常用传统疗法治疗, 即彻底清洗患者创伤表面, 并行换药处理, 虽然此疗法可实现一定的疾病治疗效果, 但由于需长时间开放性的换药, 引发切口感染, 并延长新型肉芽生长时间, 导致植皮手术操作失败[2]。因此, 探讨安全、有效疗法对于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通过本院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 负压封闭引流术临床效果明显。该临床疗法期间所使用的敷料可有效避免传统换药处理中引发的伤口感染, 临床优势为: (1) 一次敷料封闭性引流可维持8~10 d左右的持续引流, 无需每天换药, 可减少患者临床疾病治疗经济负担, 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2) 有效预防临床交叉性感染[3]; (3) 全方位的引流可彻底清除伤口产生细菌和损伤组织分解物, 避免机体由于细菌和毒性物质的进入而产生炎症; (4) 临床术中所使用的半透明贴膜可阻止细菌进入创伤表面, 促使水蒸气透出, 从而保证创伤表面处于闭合状态; (5) 敷料可每周更换一次, 相比于传统的疗法而言可减少临床换药次数, 进而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及临床疼痛度, 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并且, 此类疗法中所具备的负压作用还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动现状, 加快肉芽生长进度; (6) 引流过程安全、快速, 可改善创伤表面血液运行现状; (7) 可避免死腔的形成, 缩小创伤表面积。负压封闭引流术可确保引流腔壁内陷, 减少腔内残留脓肿数量, 预防死腔。对于浅表性创面来说, 可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术来加快淋巴细胞浸润消退速度, 增加增生性胶原总量, 临床操作优点为: (1) 负压封闭引流术可通过完全性的封闭技术处理患者临床创面, 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 (2) 负压封闭引流手术可减少临床创口换药次数, 保持有效的引流时间[4,5,6,7]; (3) 创口表面所覆盖的生物薄膜可更加清晰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便于充分了解患者血管、神经情况; (4) 在完全性封闭的状况下为引流提供相对充足的动力, 确保完全性的吸出创口残留物质, 减少预后感染率, 促使其病变部位处于“零损伤、零残留”状态, 减少机体对坏死组织、分泌物等有毒物质的吸入总量 (可控制感染, 通过负压的机械性引流作用, 可彻底排出有毒物质, 不但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度, 还可保持创伤表面清洁度, 形成一种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 ;促进血液循环, 便于改善全身性现状, 促使其处于健康状态, 为肉芽的生长提供稳定环境, 进而实现终极的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临床疼痛的目标。此外, 由于负压封闭引流术属于临床物理性疗法, 可有效避免各种化学药物所诱发的毒副作用, 减少抗生素药物使用剂量, 减少医疗费用;同时, 此类疗法操作简便, 对手术条件的要求不高, 手术操作产生创伤小, 风险小, 可为二期手术的操作提供可靠依据。本组调查结果显示,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95.0%、预后复发率5.0%和传统疗法治疗组的75.0%、20.0%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临床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软组织缺损疾病患者效果明显, 疾病缓解率高达95.0%, 符合吕志东[8]研究成就。此外, 吕志东报告还显示, 临床负压封闭引流术期间格外注重这样几点, 进而更好地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包括: (1) 临床手术期间需彻底清除创伤表面所坏死组织和残留物质; (2) 无菌条件操作过程中, 需确保敷料和创伤表面完全性接触; (3) 需将引流管顶端、测孔等部位完全性的埋于敷料内部, 保证两侧敷料残留宽度在2.0~3.0 cm之间, 这样可有效保证引流管承受足够负荷; (4) 术中需尽最大限度的避免敷料直接接触患者神经、血管, 或跨越相对较大的神经和血管; (5) 一旦创伤表面得以清洁后, 需立即行二期缝合术、植皮手术, 针对创伤表面大、严重性感染患者来说, 可于第1次封闭处理1周后再次封闭, 且第2次封闭所使用的材料面积应占第1次的2/3~3/4左右, 便于新型肉芽组织的生长[9]; (6) 临床针对无法行伤口覆盖软组织缺损患者需尽早行负压封闭引流术处理, 禁止出现创口感染后再手术现象, 因为此类情况下会造成引流管的堵塞, 致使临床手术失败; (7) 临床术中禁止使用厌氧菌感染的创面; (8) 一般来说, 临床负压封闭引流的成功与否需通过敷料软硬度确定, 防止创伤表面处于封闭、无负压环境内, 致使创面感染。笔者认为, 临床可借助夹闭技术来有效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 即:将部分管道夹闭, 保证另外一部分管道可获得足够的负压吸引, 以此交换进行, 这是预防负压不够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方法[10,11,12,13,14,15]。另外, 临床术后还需密切观察封闭装置, 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 如:适当调整负压。临床持续性高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术的主要特点, 负压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最终引流成效, 因而术后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负压, 禁止出现负压过大现象, 以免诱发大出血;详细记录患者引流液体颜色、总量、气味等变化情况, 若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说明患者对此材料过敏, 需立即停止使用;确保引流管长度适宜。若负压引流管较短, 会出现创伤表面感染现象, 一般在90.0 cm左右;观察患者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发现异常后立即通知医师处理;叮嘱患者按时翻身, 当然, 此过程需尽量避免对引流管的触碰和拉扯, 以免影响创口封闭性;按时更换引流瓶,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预防医源性感染;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引流管的重要性, 叮嘱其禁止出现强烈牵引、折叠现象, 更不要随意调整负压, 以保证引流的安全、有效。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第6篇
选择2008年1月一2012年1月收治的26例较严重小腿及足踝部创伤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及缺损。本组男22例,女4例,年龄13~45岁,平均36.7岁。病因:机动车肇事16例,机械碾压伤7例,火器伤3例。损伤类型:开放伤23例,闭合性损伤3例。其中软组织损伤合并有小腿及足踝部骨折22例,单纯软组织碾挫并缺损4例。损伤程度:小腿皮肤大面积撕脱、撕裂、碾挫等损伤,足背软组织撕脱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同时并骨质磨损缺失,骨质裸露不同程度污染,肌腱、部分骨质外露。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止血带控制下行创面仔细、彻底清创,分别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及洗必泰液或新洁尔灭等清洗创面。由浅入深清除碾挫失活及污染组织,对裸露骨质应清除表层并给予骨面搔刮等清理,之后应用新洁尔灭等清洗、浸泡。创面清理彻底后应将创缘皮肤向周围游离0.5 cm,便于皮瓣转移后进行缝合。在应用皮瓣进行创面修复时,按皮瓣切取要点,仔细测量、设计皮瓣。本组采用小腿内侧皮瓣进行修复病例均为足踝部创面缺损,术中应用时按皮瓣切取要点仔细设计皮瓣的大小及方向。本组应用游离胸脐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面并骨质缺损时,按创面设计并切取胸脐皮瓣,完全游离皮瓣后,暂不断蒂,待用;解剖受区血管,在创面近端,沿血管向其近端解剖,直至正常血管为止,根据受区情况分别选择胫前血管或胫后血管。将供区游离皮瓣断蒂,与受区的血管端吻合。供区处理:供区依据缺损面积大小可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横径≤6cm可直接缝合;横径≥6cm植皮覆盖,以免张力缝合后影响皮瓣静脉回流,特别是应用逆行皮瓣不可使小腿张力过高而导致皮瓣发生严重血运障碍甚至坏死。
2 结果
本组26例除2例截肢(1例为小腿机动车肇事致小腿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广泛碾挫伤,应用外固定架固定,皮肤修薄原位回植,但患者伤前合并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并出现腹水,术后创面大量渗出,因全身情况不良,为挽救生命于伤后5天行大腿截肢;另1例为术后软组织坏死,骨质裸露,患者青壮年,为缩短治疗进程早日回归社会同意小腿截肢术)外,回植皮肤及移植皮瓣均愈合良好,其中3例逆行皮瓣出现张力性水疱(小腿内侧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经患肢抬高及对症处理后成活良好。全部26例经0.5~3年随访(平均1.5年),局部软组织色泽质地正常,皮瓣成活良好,色泽质地正常,除1例皮瓣较为臃肿而行皮瓣修整术改善外无明显臃肿,顺行皮瓣转移者感觉正常,患肢均较好恢复了负重与行走功能。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绝大多数为开放性损伤,而3例闭合性损伤中,均合并有皮肤潜行撕脱伤,如果术前准备不充分,在处理完骨折后,可能会因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棘手而突然增加手术的难度,可能会使医生陷入非常被动的地步。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急诊处理前,一定要全面地检查创伤局部的软组织情况,因为自小腿中段以下,局部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小腿及足部的软组织覆盖较少,不管开放性损伤还是闭合性皮肤碾挫,均应充分重视创面的覆盖,如有不慎很容易导致软组织坏死、缺损及内固定物外露,而使治疗迅速转入另一番困难境地,很可能使医生的工作陷入非常被动的地步[1]。
对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应以覆盖创面为第一原则,通过减张切口并游离植皮、潜行分离皮缘、清理皮下组织修薄后均可使部分创面得到全面覆盖,针对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以上办法失败者,应考虑使用邻近皮瓣修复。本组分别应用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腓肠肌内侧头皮瓣等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的创面,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2]。另外在足及小腿组织缺损修复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术中应首先考虑是否可以直接缝合皮肤,包括潜行分离、增加辅助减张切口结合游离植皮、局部皮瓣转移、最后才考虑游离移植皮瓣等方法。本组病例缺损较大且有骨组织外露者,分别应用不同皮瓣进行修复,转移皮瓣成活、创面愈合、功能或外形恢复或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在小腿及足部创伤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详细的术前检查及评估,合理制订手术方案,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及患者的功能康复是必需的,同时,在处理此类患者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组织瓣技术对提高治疗的质量是必要的。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小腿及足部严重创伤合并软组织损伤处理的方法及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类似病例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通过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较严重小腿及足踝部创伤病例的手术处理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小腿及足踝部严重创伤患者临床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供同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借鉴。结果:全部26例患者中2例截肢,其余病例均得到满意的功能恢复。结论:在小腿及足部创伤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详细的术前检查及评估,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及患者的顺利康复是必需的,同时,在处理此类患者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显微外科及组织瓣移植技术对提高治疗的质量是必要的。
关键词:足和小腿,软组织损伤及缺损,修复,皮瓣,移植
参考文献
[1]朱良,钟广军,高宏等,小腿后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1):34-36.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90例,均符合《实用骨科学》[2]中关于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严重肝脏、肾脏、或心功能异常者,恶性肿瘤及重症感染患者,糖尿病急性代谢性并发症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46.9±7.3岁,平均病程为16.9±7.3天,骨质缺损平均长度为4.6±1.3cm;致伤原因:车祸伤29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10例。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50.9±6.0岁,平均病程为20.9±7.9天,骨质缺损平均长度为4.8±0.9cm;致伤原因:车祸伤30例,高处坠落5例,重物砸伤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单侧双臂外固定支架同期行延长与断端加压进行治疗:首先行间断硬膜外麻醉,而后移除原有内固定物,在胫骨远近端环上打入相应螺纹针,组装外固定支架,拟搬运骨上打入相应螺纹针,外固定架维持患肢力线及胫骨骨折端长度,于胫骨近端或远端小切口,干骺端完整环形剥离,骨膜下截骨;术后2~3周开始做骨搬运,速度约2mm/天,行骨延长,分3次完成;术后3、4、5、6周行X线检查,根据延长骨痂的最小直径与截骨端直径的比率及时调整延长速度,直至两断端接触并进行加压。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拆除原有内固定物,用骨刀削除死骨至正常骨质,打通封闭的骨髓腔,跟骨牵引延长患肢至缺损长度,安装钢板螺钉固定,在断端髓腔内植入数块高度相当于缺损骨段长度的自体髂骨后,在周围空隙再行丰富植骨,术后予石膏固定。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3]
临床痊愈:复位良好,骨折线模糊,无压痛,功能及外形完全均恢复;显效:对位愈合2/3,行走疼痛轻,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有效:对位尚可愈合,行走疼痛尚可忍受,关节活动度受限;无效:对位差,行走疼痛剧烈,功能障碍。
1.3.2 手术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性愈合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手术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胫骨骨折为骨外科常见病,常合并软组织缺损、营养血管破坏等,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骨缺损。延长加压外固定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显著疗效已得到证明[4],但其与传统植骨内固定术相比有何优缺点尚未有报道。本研究中,延长加压外固定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其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笔者认为这与延长加压外固定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时仅需直接截骨而无需反复修正骨断端有关;同时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延长加压外固定术后骨功能恢复时间及效果均优于传统手术,且骨性愈合时间也优于传统植骨内固定术,笔者推测这可能与不需软组织、骨膜广泛剥离导致再次损伤有关。相反,采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骨骺仍不愈合,这应与植入骨块在爬行替代前溶解吸收有关。
综上所述,延长加压外固定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也存在研究例数不足、未充分使用盲法与多中心多样本对照试验等不足,今后争取创造条件进行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延长加压外固定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90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植骨钢板内固定)和观察组(延长加压外固定)各45例,比较两组一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等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长加压外固定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胫骨创伤性骨缺损,延长加压外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孙晓,彭爱民,殷照阳,等.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2):1859-1861.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7.
创伤性软组织缺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