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作业设计范文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范文第1篇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学习重点★
1. 人民代表大会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3.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6.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课时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广大人民通过_______ _选出各级________,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包括_______和________。
(2)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哪些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是什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_______,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_______。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______ 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
(3)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_______,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与全国人大的关系是什么?
(1)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_____________,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_____________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地方各级人大与_____________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4.人大代表是怎么产生的?人大代表的义务是怎样的?有哪些权利?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_______选举产生。
(2)人大代表代表_______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_______。人大代表要与_______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_______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_______服务,对_______负责,并接受_______监督。
(3)人大代表代表_______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除____________________ _外,还享有_______和_______。
(重点把握)--突出把握重要观点,掌握政治观点要领
1.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政权体系。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这也说明了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3)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和罢免的权力。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2.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大代表
(1)职责的来源:人大代表的职责来源于人民
(2)履职的意义: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有利于保证各项决策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3)如何履行职责:作为人大代表,应十分珍惜自己的权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认真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履行自己的职责,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思维碰撞)--思考探讨政治问题,感悟政治观点智慧
1. 有人认为:国家权力机关就是国家立法机关。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机关是制定法律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又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而地方各级人大只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2.2009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部分政府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活动”,有人认为人大和政府就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请你分析此观点。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处于从属、被领导地位,人大对政府要行使监督权,但不仅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要向人大汇报工作、对人大负责,人大还决定政府的产生等。
(能力检测)--巩固练习检测,提高政治参与技能和公民政治素养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表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任免权B.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2.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已生效的法律共有230多部,其中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这体现了
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发挥了立法职能②改革开放以来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③法律成为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 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正在逐步落实
A.①②B.①③C. ②③④D.①②④
3. 2009年初,在G市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一位人大代表提出:现在市金融危机期间,打工者有份工作就不错了,政府应废除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由时常决定。该代表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广泛议论。在下列有关该问题的议论种,正确的观点是
①作为人大代表不能只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发表意见
②该代表在人大会上具有自由发言而不受追究的权利
③该代表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议案向市人代会提交
④该代表的言论过于偏激,应撤销其人大代表的资格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4.在A县2009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就该县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涉及城市改造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财政局长多次在会上就此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了
A.监督权和质询权B.审议权和质询权 C.监督权和决定权 D.提案权和表决权
5.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某省人大常委会对该省《未成年人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该省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表明
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B. 我国人大具有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力
C.我国人大坚持了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D.我国人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下列对人大代表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B.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C.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D.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二、非选择题
7.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侵权责任法》、《海岛保护法》和关于修改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四大流域将实行统一的排污标准;全面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也将正式施行。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行使决定权,这些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实施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了维护人民利益和意志。
8.2009年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公开征求社会保险法草案意见结束,在公开征求意见的1个多月时间里,各地群众高度关注草案,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献言献策,共提出意见70501件。公众对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关心和热情,体现了国家立法和人民意志的一致性。
辨题:“开门立法”就是人民群众立法。
答案(1)“开门立法”是立法机关征求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和过程,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活动的重要途径。
(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开门立法”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直接立法,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法定的程序才能成为法律。
第二课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什么是政体?我国的政体是什么?
(1)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________ 的组织形式。
(2)我国的政体:在我国,同________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民主集中制的________________。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组织和活动原则)是什么?什么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是怎样体现的?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____________。
(2)民主集中制是在_______基础上的集中和_______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体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_______产生,对人民_______,受人民_______。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_______,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_______产生,对它_______,受它_______。
③在_______和_______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_______和_______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______________两个积极性。
(4)意义:实行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民主,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并反映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实现正确的集中,保证民主的正确方向,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使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5)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反对专制和无政府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3.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_____________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_____________,统一管理_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以_____________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_____。
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_____________,组成各级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_____________,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_____________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2)这一制度以____________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____________,充分体现了____________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____________,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
____________;保证了国家机关____________,维护了国家统一和____________。
【注意】
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表明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略)
(3)原因: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没有它,人民民主专政就无法实现。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着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全貌。
(思维碰撞)--思考探讨政治问题,感悟政治观点智慧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因此这二者没有本质的不同。请你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确实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第一,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第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不对选民负责,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第三,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之外,不受任何国家机构的制约。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2.背景:某县县长屡屡以政府的名义出面“协调”法院工作,被称为“协调县长”。他的“协调”干扰了法院的正常工作,导致法院判决难以执行。
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应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制约。如何正确认识这一观点?
答案: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上述材料中某县县长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并不是不受任何组织的制约,人民法院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法院必须由同级的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同时人民法院还受上一级人民法院的领导,受人民的监督。
(能力检测)--巩固练习检测,提高政治参与技能和公民政治素养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8全国Ⅰ卷)W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民公开征集未来5年立法项目与建议草案,10天内共收到市民意见2081件次,其中立法建议221件,60%以上的市民建议被采纳。这表明
①W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有必要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③地方人大常委会具有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④人民群众在立法活动中享有提案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入大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是
①既监督又支持的关系②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③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A.①② B. ①③C.②④D.③④
3.(2009全国Ⅱ卷)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列选项中,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基本原则的是
①各级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②在法律的制定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
③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常委会负责④在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A.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4.(2009海南文综卷)为督促和支持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00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赴黑龙江、湖北、云南等省对当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这标明
①最高行政机关必须向全国人大负责②国家机关必须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③全国人大具有执法和检查职能④人大常委会是人大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我国实行人民代代大会制度具有必然性。下列说法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这一制度是我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合理时的选择
B.我国的人民代代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
C.人民代代大大会制度同我国的国体是相适应的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照搬和套用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
6.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说明A.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B.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D.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非选择题
7.(2009广东高考政治)辩析: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政府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政府的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范文第2篇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 世纪年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取代,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有: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促进了石油、电力的开发和利用。
3.国的发明,为世界带来光明。他正式注册的发明达到1300种之多,被誉为“”。
4. 19世纪80年代,国人1885年,试制成功,此后经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的大量使用,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5. 国的工具。
6. 影响:
1、促进了社会,改变了社会方式,加强了人与人的交流
2、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阶段。
3、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 背景:帝国主义阶段;为重新分割,争夺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备活动。2. 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法国、俄国组成了。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前加入了同盟国集团,战争爆发后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国家是--------
4. 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发生后,德、奥匈决定以此事为借口,挑起战争。年,向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
6. 年的战役,造成双方共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7.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30参加协约国,年,德国投降,大战历时四年多。以同盟国的而告终。
8. 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多万人,死亡超过了万。第一讲2013.2.4
三、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
1. 启蒙思想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和;批判的黑暗和腐朽。
2. 孟德斯鸠主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美国政治模式的理论基础);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提倡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3. 影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政治上建贵族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启蒙思想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
4. 国科学家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在数学上的贡献是;在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其中,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 1859年,生物学家《》。提出了“”思想。
6. 影响: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论和论;轰动了欧洲和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统治的根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7. 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出生于,晚年受纳粹迫害移民美国。他最重要的贡献是20世纪初提出的,推动了整个学理论的革命,为的发明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1. 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和《》。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的基本。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 2. 美术名家:,,表达出作者对的无比 3. 音乐家:,《1804年,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作品。标志着他在上的。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4.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斯特劳斯,代表作《蓝色多瑙河》,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范文第3篇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12分) yín sîng dǒu qiào shēn qū yùn hán ( ) ( ) ( ) ( ) ào mì xiá kè
jìng mì jùn qiào ( ) ( ) ( ) ( ) hōng kǎo qín miǎn páng bï qīn qī ( ) ( ) ( ) ( )
二、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奔( )(
) 冠
(
)(
)
( )( ) ( )( ) 屏( )( ) 和 ( )( )
( )( ) ( )( )
三、词语填空。(6分)
( )高( )重 ( )心所( ) ( )( )深长 ( )然大( ) 全( )( )注 横( )直( ) ( )( )淑女 花色( )( ) ( )( )乐道 ( )( )攘攘 ( )( )玉立 行色( )( )
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0分)
1、课文《山中访友》的友,概括地讲是指“山林中的一切”,全文充满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2、《草虫的村落》中作者把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比作音乐演奏者,觉得他们演奏出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精灵的喜爱。( )
3、课文《索溪峪的“野”》最后一句“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在全文中起了点明中心的作用。全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 )
4、“不拘一格”的“格”字在成语中的意思是“格子”。( )
5、“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句话中的“它们”指的是落花、落叶,“仪式”是指它们从枝上落下来的过程。( )
五、日积月累。(13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
2、今夜偏知春气暖, 。 (刘方平)
3、 ,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4、今夜曲中闻 ,何人 。 (李 白)
5、卧看满天云不动, 。 (陈与义)
6、不是花中偏爱菊, 。 (元稹)
7、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 , 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 ,在年轮里 、 。
8、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四十而 ,五十而 ,六十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句子转换和仿写。(4分)
1、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
2、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仿照句式,学习作者的写法,你也来跟山里的“朋友”打打招呼。)
。
九、习作。(30分)
请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以《我是 》为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我是一棵樟树、我是风、我是一颗小石子),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要求句子通顺,字迹清楚。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试卷
一、 看谁写得既准确又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0分) Jiã chū yì rán miǎn lì qī liáng kuáng fēng nù háo ( ) ( ) ( ) ( ) ( ) Jiān jù zhēn zhì â liâ bì miǎn qǐn bù ān xí ( ) ( ) ( ) ( ) ( )
二、 选词填空。(4分)
1、周密 精密
①他对这件事情安排得很( ),你无需劳神了。 ②这么( )的仪器,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2、毅然 断然
①他留学回国后,( )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 ②对这无理要求,他( )拒绝了。
三、 给黑体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 ①婉辞,指父母死亡;②放弃养育;③抛弃,不愿意养育。
2、他们提出最后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过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 ①表示关心;②参与这件事,发表意向;③询问。
四、 我会按要求写词语。(14分)
1、 照样子,写词语。(9分) ① 笑嘻嘻(ABB式)
( ) ( ) (
) ② 大模大样(ABAC式)
( ) ( ) (
) ③ 空空如也(AABC式)
( ) ( ) (
)
2、 把下面的名言补充完整。(5分)
①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周恩来) ②我是(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③( ),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④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 ) ( )。 (巴金)
五、 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 人怎能不可以向命运挑战?(改为陈述句)
2、湖面平静。(改为比喻句)
3、看了《雷锋》这部电影,我受到了教育。(改为反问句)
4、河水流淌。(改为拟人句)
六、 阅读训练场
(一)课内阅读(18分)
詹天佑不怕( ),也不怕( ),(
)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
)铲平,哪里要把(
)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 )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们的工作首先要(
)□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
),( )。塞外常常( ),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
)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 文原文内容填空。(6分)
2、 给文中“□”处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4分)
3、 用“﹋”画出文中写詹天佑勘测线路工作条件恶劣的语句。 4、 在这段话中找出两组近义词。(4分)
( )( ) ( ) ( )
5、读文章最后一句詹天佑想法的句子,这些想法表现了詹天佑( )的思想感情和( )的坚强决心。(4分)
七、作文(30分)
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注意结合具体材料把要表达的观点说清楚。
六年级上册第六周家庭作业布置
班级
姓名
一、看谁写得准确又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gē bǎn bào yuàn qīng tīng xiān qǐ
kuíwú
bào qiàn jiâ yì
(
)(
) (
) (
) (
) (
) shūshì
gān gà
huāng táng gē shě
zìyuàn zìyì
dà chīyì jīng (
) (
) (
) (
) (
) (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
)惊(
)跳
怒(
)圆睁
忧(
)忡忡 十指连(
)
张(
)结(
)
(
)舞(
)蹈
三、选词填空
1、 抱怨
埋怨
①一到星期天,妈妈总是向爸爸(
)儿子的不听话,淘气。 ②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第一班车。
2、 安静
平静
①老师说:“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②西湖(
)得像一面镜子。
四、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出出处。
1、轻诺必(
)。(
) 2、民无信(
)。(
) 3、不精不诚,(
)。(
)
4、诚者,(
);诚之者,(
)。(
)
5、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
)。(
)
五、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就 既然就
虽然但是
如果就 1、李小鹏的爸爸(
)会开汽车,(
)会修理汽车。
2、你(
)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
)更要把班上的工作做好。 3、(
)他热心帮助同学,(
)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誉。 4、今天早晨(
)下着大雨,(
)我们班同学没有一个迟到的。 5、(
)明天下雨,运动会(
)延期举行。
六、判断句子的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
1、那<<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就是个聋哑人。(
)
2、<<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人家中根本没有马.(
)
3、<<穷人>>的作者是德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
七、按要求写句子.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 “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座椅,你快坐吧!” 改为间接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穷人>>讲的是(
)和(
)在(
)的情况下,主动收养了(
)的故事,表现了(
)和(
)宁可自己(
)也要(
)的美好心灵.这一课真实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现实的(
)和穷人的(
).
2、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善良品质.
九、阅读小能手.
(一)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 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语句.
2、 用“~~”画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语句.
3、 用“===”画出描写渔夫语言的语句.
4、 从文中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有一次,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马车夫时,经过了书摊。轮椅上的摊主叫住了我:“怎么不来看书了?”我抖抖手中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闻声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可能是他的妹妹吧。
1、 从“四处寻找”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轮椅上的青年为什么“一楞”,又为什么“眼睛一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守书摊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补写内容. 他先是一塄,继而眼睛一亮,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条小面包
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二十个小孩召唤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条。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们蜂拥而上,围住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每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最后,当他们拿到了面包,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琳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即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到一步以外,等那些坏行为的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最小的面包。她还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去了.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没有教养,抢在前面。而羞怯、可怜的小格琳琴只得到一条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格琳琴,赶快去!”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1、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闹饥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蜂拥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小格琳琴对面包师充满了感激?请在文中用“______”画出来.
3、 为什么格琳琴得到了奖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想对文中其他的小孩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苏珊的帽子
苏珊是个瘦小的小女孩,班上的同学都非常喜欢她。可是很不幸,她肚子里面长出了一个肿瘤。她住进了医院,医生给她做了三个月的化学治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能补上三个月拉下的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在苏珊回学校里来上课前,苏珊班上的老师海伦热情而郑重的在班上宣布: “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带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来到学校里,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三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迟凝着,总是没有勇气跨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大家谁都不戴帽子,而她带了一顶帽子。
可是,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她跨进教室,发现班上每一个同学都带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是那样普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和伙伴们见面和交流了,一切都那样自在,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苏珊轻松的笑了,笑得那样美,那样甜。
日子就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带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果断(
)
陌生(
)
愚蠢(
)
冷漠(
)
2、 苏珊出院后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老师让同学们都戴自己最喜欢的帽子上学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这则短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范文第4篇
《悦纳自我》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第八课主要思路是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本框内容是在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学生只有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 但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不能正确的悦纳自我,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展和理解本框内容, 我将本框内容划分为自己最美内在之美遇见最美三个递进的环节。
二、教材目标
1)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树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 增强自信心, 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 悦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并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
2) 能力目标: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妥善处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提高有计划、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能力。
3) 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懂得完善自我的重要意义, 掌握一些完善自我的基本方法。
三、学情分析
实现教学目标, 分析学情必不可少。前段时间, 我对某中学七年级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初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自我意识增强, 会不断提出一些与自我有关的问题。然而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很难从容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因而必须要学会悦纳自我,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如何悦纳自我
2、教学难点:愉快的接纳自己的不足, 并改进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 (大风车小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探究法 (通过案例,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主动思考。) 、讨论归纳法 (小组讨论, 自我归纳反思,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与学情, 在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本课充分运用活动教学法、案例探究法、归纳讨论法;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自主探究学习, 促使其思维发展, 并实现知识的转化。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达到教学目标, 设置以下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趣味活动, 导入新课;合作探究, 引思明理;知识梳理, 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环节一:趣味游戏, 导入新课
通过趣味游戏“大风吹” (多媒体展示大风吹游戏规则并在游戏过程中播放音乐《甩葱歌》)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并导入新课,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点展示导入技能。
环节二:合作探究, 引思明理
【书信展示】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有缺点不重要, 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态度。利用一封来自同学写给老师的求助信, 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找出信中人的困扰
周老师
您好!
我是您的一名学生, 在听完您的上堂课后, 我觉得当一个女孩一点也不好, 好多事都不能做。如果, 我是一个男孩就好了, 可以像班里的男同学一样去探险, 登高, 打篮球
我长得很胖, 皮肤又黑, 眼睛也小, 班里的女生都比我漂亮, 我很自卑。
我性格有点内向, 不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慢慢的同学们都和我疏远了。老师, 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您的学生
【教师提问】
确实, 他觉得做女孩一点也不好, 什么都不能做。 (语气重一点) 难道做女孩真的这么不好吗?
【概括总结】
其实我们男生女生各有千秋, 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缺点而把优点给掩盖住了, 要以积极地态度接纳并认可自己的性别, 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更加快乐的成长。
【过渡】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那这位同学除了不满意自己的性别之外, 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提问】
她还不满意自己的容貌。她觉得自己长得矮胖, 皮肤黑, 眼睛也小, 很自卑。如果你们是她的知心朋友, 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教师讲解】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容貌平平, 却被大家所喜欢的人有许许多多, 除了马云, 还有身高不及160的潘长江和体重惊人的韩红等等。容貌一般, 我们可以因能力而美丽, 可以因学识而美丽, 也可以因善良而美丽, 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容貌, 通过丰富自己的内在而做最美的自己
【因势利导】
除了刚才的两个问题, 老师还发现这位求助的同学不满意自己的性格 (引导同学) 她说自己很内向, 不敢和别人交流。
【概括总结】
其实我们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 有人内向文静, 有人外向活泼, 有人热情开朗, 有人冷漠孤僻,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都是美好的。
环节三: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回顾所学内容, 强化悦纳自我包括发扬优点和愉快的接纳不可改变的并努力改进可以改变的, 鼓励学生积极交纳自我, 努力遇见更美的自我。并辅以视频, 课堂要结束, 但生活要继续, 让我们悦纳自己。
【总结提升】
说到这里, 老师想到了自己以前的一名学生, 现在看到的他, 和过去看到的他, 完全是两个样子。他曾经自卑过, 曾经失败过, 但他从没有放弃过, 在他的老师和家人的帮助下, 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并悦纳了自我, 我们虽然是个普通人, 但我们一样有着属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我们就像是一块石头一样,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块扔在路边没有人要的石头, 那么别人也就会认为你一钱不值;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块宝石, 那么别人也会认为你价值连城。
我们要悦纳自己, 发扬自己的优点, 愉快的接纳不可改变的并努力改进可以改变的, 学会悦快的接受不可改变的, 努力改进可以改变的, 学会悦纳自己, 才会遇见更美的自己。
教师寄语:“我就是我, 我不可能成为别人, 我没有必要成为别人, 我只能成为我自己, 做最优秀的自己!”我期待遇见更优秀的你们!
摘要:《悦纳自我》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文对《悦纳自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了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了该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本教学设计具体展示了教师的讲解技能和组织技能, 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悦纳自我,教学设计,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谢凤玲, 郑佳.悦纳自我, 自信人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 (07) .
[2] 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 (下半月) .2017 (08) .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课本P4849例
1、例2,练习八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时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谁愿意汇报测量的数据。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利用手中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2、独自画图。
3、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想到了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其实这就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小组交流:你刚才在画图时是 (1)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据说:我们把教室的实际长和宽叫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图上距离,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自己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写成这种形式 和同桌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教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请每组6号同学口述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1)出示中国地图。
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北京地图。
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3)找一找你手中地图册的比例尺,它属于哪一种比例尺? (4)阅读课本48页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零件图) 图中的2︰1表示什么?
(二)精讲点拨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比如手表零件、手机零件、电脑芯片要把它画在图纸上,就要用到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扩大比例尺后项为1。)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出示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 独立解决,小组交流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做这类题目,你觉得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或者说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三)巩固检测
(1)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把数值比例尺1︰3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
(3)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规划图中量得运动场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知道这张规划图的比例尺是 ,那么运动场的实际面积有多大?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请你把三道题目都完成了,如果你还有一点胆怯,你可以给自己减减压,选择12题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9“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你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
1、3题
第二课时 比例尺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45米 (4)比例尺01000千米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打开课文观察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甲乙丙三种商品总价值为5800元。按数量,甲与乙的比是1:2,乙与丙的比是1:2.5;按单价,甲与乙的比是3:2,乙与丙的比是4:3。三种商品各值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课本54页第5题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练习课
(一) 比例方法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二)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6开方格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是哪里的景色?(泰山)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诗的第一句是( ),这样雄伟的泰山,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 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 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 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 课后你也可以做一名设计哟!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960例
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吧! (课件出示:)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师:其实判断两个量成比例的关键是看两个量的商和积,如果是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师:为什么这么列?140/2和210/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
3.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比例的知识得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5) 1.回顾旧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板书:张大妈 李奶奶 12.8元 ?元 8吨 10吨
师: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说明:国家在同一地区对水的单价是统一做了规定的,所以水的单价是一定的)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多指名说)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12.88 =x10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读题,弄清题意。(2)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交流是怎么想的? 5. 提炼方法 师:我们用比例解决了两个问题,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谁来总结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分为几个步骤?(课件):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要求的问题为X,根据判断列出方程; (3)解比例,验算,作答。
(二)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6)
1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1、课件出示: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读题,找条件问题。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独立解答,交流: 一般方法:20*18/30=12包
也有同学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20*18=30*X (3)师:为什么这么列?20*18和30*X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
2、反比例变式练习(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再次强调判断成什么比例是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提高。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
1、2题。独立解决,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全课总结。
1.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今天学习了怎样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用比例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我们测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实际上去量一量,那么怎样知道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呢?就可以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我们先来观察课前老师测量的在同一时间内的一些物体的高度和他们的影长。
师:观察这些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你们能想出好的办法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吗?比如这个建筑物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引导学生说出,选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在此建筑物旁立一根标杆,同时测出标杆的高度与建筑物的影长,然后用正比例的有关知识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个具体的测量计算工作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分组去解决吧。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
4、5题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
2、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2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多少吨?
3、修路队3天修路150米,照这样的速度,再修10天,又修多少米?
4、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45千米,5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驶50千米,几小时回到甲城?
5、一间房子,用面积是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54块。如果改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6、 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砖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
7、一个房间,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432块。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8、战士行军,3小时走了36千米,离目的地还差24千米,速度不变,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9、计划生产1040台收音机,8天生产了320台,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10、一条水渠,每天修300米,要修80天。如 果每天少修20%,这条水渠要修多少天?
1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实际每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多烧多少天?
12、200千克稻谷可出米170千克,这样计算4.5吨稻谷可出米多少吨?
13、修一段6000米长的公路,3天修了45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
二、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自行车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范文第6篇
三、四单元复习提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