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促红细胞生长素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促红细胞生长素(精选10篇)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试剂

选取Sprague-Dawley大鼠80只,雌雄各半,未感染过特殊病原体,出生1~2 d。TNBS采购自美国的Sigma公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购于成都地奥制药有限公司。

1.2 动物分组、造模

将新生大鼠称重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所有大鼠均应用TNBS诱导结肠炎模型。新生大鼠灌肠前,禁食24 h,水不禁。采用乙醚麻醉后,于大鼠肛门处插入一直径为2 mm的导尿管,插入深度为8cm,经导尿管将TNBS 80 mg/kg的50%乙醇溶液推入大鼠结肠。推入时速度要缓慢,以便注入液能在肠内逐渐弥散、分布均匀。注入完成后将大鼠倒置30 s。考虑到造模后第1~3周为结肠炎急性期[3],本组研究观察结束点选择为造模后3周。观察组于造模后第一天开始按照大鼠每克体重给予腹腔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0.5 ml,2次/d。连续观察新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死亡情况。

1.3 检测指标和方法

实验中每天观察新生小鼠的进食情况;饮水、排便情况;行为活动、体重变化情况。详细记录新生大鼠死亡情况并对其实施尸体解剖,取出结肠病变部位,制作结肠标本,HE染色下观察结肠的组织学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所得实验数据经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于造模后第一天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以黄色稀便为主,肉眼未见血便。肝门周围毛皮粪便污染严重。大鼠精神状态较倦怠,活动量和进食均较少,体重下降。观察组自造模后第2周末开始腹泻减少,大鼠进食相对增多,体重也逐渐有所增加。造模后第3周末,所有大鼠均未见腹泻症状,观察组所有存活大鼠体重均恢复至造模前水平,对照组存活大鼠体重相对于造模前均有所下降。

2.2 死亡率比较

造模后第3周末,观察组死亡27只,死亡率为67.5%;对照组死亡35只,死亡率为87.5%。两组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情况如表1所示。

注:*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3 死亡大鼠病变结肠组织学改变

对照组死亡大鼠结肠黏膜上皮有较大缺损、脱落,炎症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数炎症累及结肠壁全层,可见典型溃疡形成。观察组结肠黏膜上皮缺损、脱落相对对照组减轻,黏膜充血减轻,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相对较轻,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炎症累及全层者少见,以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较多见。

3 讨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管有刺激其生成的潜能,即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血管分化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重建血管分支等作用。因而笔者将其应用于坏死性结肠炎新生大鼠模型,探讨其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般状况相对对照组,无论在进食情况还是体重恢复情况方面均改善明显,而且,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组织学改变相对轻微。因而可以推断,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减轻了大鼠结肠病变,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血管生成有关,但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凤英,严美林,龙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9例临床分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6).

[2]胡志辉,张勇.促红细胞生长素应用的新途径.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21(6):46-48.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2篇

[摘 要] 学校教育行为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和应试,更是为了学生的智力生长,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智慧再生长.初中数学是学校课程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决定学生升学与发展的一个必考课程,介于它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实现数学课堂中学生智慧的再生长是教学行为中必须思考和重视的一个必要环节.[关键词] 方法;活动;智慧;启发;平行线

学生的智慧再生长是学生的基于已有的知识与素养下建构和完善的新知识与技能体系,这些新知识与技能的建构过程中所积累的思想与方法、体验与感受、经验与教训都将促使学生的智力再生长,而在智力再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将问题和方法进行分类与对比,归类与总结,那么久而久之,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智慧也就顺其自然地得到了再生长.笔者在本文中就人教版“平行线”这一课谈谈自己如何通过以“情”促“智”的策略来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智慧再生长.方法初点拨,智慧先开门

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就已经积累了一定思想与方法,很多思想和方法都能非常有效地促使学生智力再生长.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在教学行为中给学生渗透新的思想与方法,并教会学生学会使用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已经掌握或者已经使用过的思想与方法进行不定时的总结与回顾、分析与对比,让学生尝试凭借自己的能力与需要进行一定的应用与提升.而在平行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在此学会使用“类比法”进行再学习和再应用,于是,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以下方法来对“类比法”进行无声的点拨.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巩固

请每个学生各自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第二列(阴影部分):

本处笔者安排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以此促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基础上进行基础概念的总结和回顾,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启发了学生对相应思想和方法的思考.1.小组交流,合作协作提升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为了减小这种差异带来的负面效应,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的情况下协作提升相应的基础环节,与此同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和不足.2.成果展示,评价激励成长

结合小组交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校对一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还启发了学生对类比法的自发思考,以此服务于平行线的研究.到这个环节,笔者在PPT中展示出“类比:我们用研究垂线的方法来研究平行线”,并直接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平行线”.3.活动初体验,智慧巧启迪

结合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研究,学生“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学习效率可以达到7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实实在在“做”或“演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深入的体验中收获知识与技能,启迪思想与智慧,达成轻松、愉悦、高效的学习效果,而智慧之门也正好在这样的氛围中悄悄地开启.就本节课而言,笔者采用体验两步走:

(1)活动体验,建构新概念

生活中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的形象,比如细长的木条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为此,我们可以课前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如1图所示的小装置,上课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并让学生再次转动,让学生在转动的过程中找出直线a与直线b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得出如图2所示的几种情况,即甲中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相交;转动直线a,当转动到乙图位置时,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垂直(此处笔者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垂直和相交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可以获知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当学生再次转动直线a,在转动过程中发现有一种情况是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如图丙所示.在学生的亲自体验下,我们很快就构建了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键,即今天所要学习的“平行线”.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随后笔者再通过PPT为学生展示如图3所示的两条平行线,并介绍相关符号,即两条倾斜的平行线段“∥”,如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2)思维体验,巩固新概念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笔者又从两个思维层面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①生活链接.笔者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平行线进行搜索,即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的平行线,你能举例吗?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学生要充分收集生活经验中的平行线,这样既能达到充分激发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和生活的对接,还能达成暴露学生实际问题的效果,而且学生的智慧也在该处得到有效的增长.学生举出很多的例子,比如黑板的对边,铁路的轨道,等等.而每个学生想出来的结果又不一样,以此促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提升他们对平行线的展示效果.②概念再深.其实在平行线概念的构建中,最难的环节是对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理解,为此,笔者在此采用如下的问题链来达成:

问题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是否可以省略?如果不可以,你能在这个教室中找到明显的反例吗?

问题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相交和平行)

问题3:相交和平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相交有一个公共点,平行没有公共点)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建构较为健全和系统的“平行线”的定义,到此,笔者再通过“找平行线”来全面提升相应的认知深度.例题:如图4,在长方体中找出和CD平行的棱,并用符号把它们表示出来.和AA′平行的棱又有哪些?

技能真训练,智慧真挑战

学有所用,学有活用,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的智慧所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巧妙地衔接到实际应用之中,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灵活应用中达成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而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并让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掌握作图技巧,提升作图技能,建构新认知和新技能.在此,笔者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一突破.1.作图训练

如果现在有一条直线a和直线a外一点P,你能利用直尺和三角板过点P画直线a的平行线吗?如图5所示,尝试画一画,然后小组内讨论画法.为了提升学生参与作图的积极性,笔者在学生作图的过程中巡视学生的作图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随后让小组派2个代表交流展示,一人介绍画法,一人展示画法.这样的展示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另一方面反馈学生对相应技能的掌握情况.如果在作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笔者再进行平行线画法的补充和完善.随后再提问学生:“这样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学生回答:“一条.”

2.作图提升

为了进一步通过训练来提升学生的作图技能,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平行公理,笔者再进行第二次的作图训练,以此达到作图再提升的效果.如下:

现在在直线a,b外再取一点Q,请你过Q点画出直线a的平行线,如图6所示,这样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

在学生作图完成后,笔者请他们相互交流一下,并询问他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随即交流起来,笔者请学生回答.生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师:这个点在哪儿?

生2:直线外.师:谁能补充完善一下?

生3:由此可以发现,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平行公理,那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同时和直线a平行的直线b和c,它们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你又发现了怎样的结论?请大家交流一下.同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得出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方法再总结,智慧再生长

“授之以渔”是教学的策略所在,但是如何达成高效的授之以渔的效果,关键在于授渔的过程.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要学会应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方法与技能去解决更多的一类问题,达到与生共渔的效果.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并善于总结解决过程中的方法与思想等,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1.证明平行公理的推论

师:数学是讲究严谨性的,我们一起来证明我们发现的结论.假设直线a和直线b是不平行的,那么它们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学生齐声:相交.师:不妨设它们的交点为G,这时过G点就有直线a,b两条直线和直线a平行,而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因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所以假设不成立,故直线a和直线b不可能相交,一定互相平行.师:我们把这个结论称为平行公理的推论.你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这个推论吗?

2.应用平行公理和推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平面内画三条直线,数一数公共点的个数.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画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结束后小组派代表交流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注重不同情况的分析和对比,在分类讨论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即我们数学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分类讨论法.3.总结课堂知识与方法

引主干?发支干?促生长 第3篇

一、让数学优等生担任学习组长,发挥班级小干部的“灰色地带” 工作作用;

让数学优等生担任数学组长,产生班级小干部严格过程:首先,依据多次平时测试成绩重新安排座位,充分考虑男女生的比例、优中差生结构,努力营造学生争当组长的氛围;采用自报和民主选举,也就是说,明确担任小组长的条件:数学智能水平良好、组织能力强、会表达爱表现、乐于助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要求民主投票选出心目中的组长,通过这种程序注重了组员选组长,减少组员对组长的不认同导致工作时带来口服心不服的情况,降低无形之中就造成了组长与组员之间的隔阂,组长小干部从根本上走进学生的心中,充分保障发挥数学优等生“灰色地带”工作作用——和谐关爱作用、亲切情感作用、辐射影响作用。

接着,具体实施体现中。明确数学学习组长的职责,清楚自己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第一,学习组长督促组员积极主动合作交流,逐渐提高合作意识,养成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良好习惯,发挥数学优等生“灰色地带”和谐关爱作用; 第二,学习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时,要求组员有序交谈,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养成聆听习惯;学习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机动应变,对出现意见分歧等情况,民主集中制,少数的意见可以先保留,确保正常学习进度,发挥数学优等生“灰色地带”亲切情感作用。第三,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发言,起表率作用,发挥数学优等生“灰色地带”辐射影响作用。

最后,通过定期召开数学学习组长会议,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表扬,颁发“最佳数学学习小组长”、“数学学习小组最佳配合默契奖”以及在班级学习园地公示等措施鼓励数学组长小干部,使得组长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同时也让各组长互相交谈经验,互相取长补短,针对他们提出工作中的困惑,相互帮助寻找解决办法,促使小组长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促进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有效进行,发挥学习组长的领率作用;保持对数学组长的长期培养,不断提高了组长的组织、发言、协调、归纳能力,个人成长来讲,做学生干部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班级来讲,他们懂得当学生干部是为全体同学做贡献,除“辛苦”外,有百利而无一害。各自成员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赢得荣誉,小组长们带领个个开动脑筋,不断发掘潜力,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表达成就感,从而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这套“生管生”的管理模式落实得很好,工作开展更顺利,效果当然也就更好,作用很大,教师教学也变得相对轻松。

二、在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中,发挥数学优等生的“灰色地带” 帮扶作用;

在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中,数学优等生基于扎实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快模仿能力,他们在掌握新知识时所花费的时间较少,教师主要面向中等学生教学,以致给数学优等生留下很多“灰色地带”;此时应当赋予数学优等生适当权力和责任,权力拉动、责任推动充分发挥数学优等生的“灰色地带” 帮扶作用。

1.赋予数学学习组长课堂纪律监控权,保障听课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每节数学课堂纪律,对本组听课不认真、思想不集中、做小动作等违纪行为的同学记录名字,课间加以弥补,采取惩罚的思想是减少学生的休息时间,达到对少数经常违纪学生的约束效果;另一方面,每周五起草写1-2张本周纪律表现进步的表扬信给家长,对稍有表现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2.赋予数学学习组长课堂评价权,保障教师讲课的实效性

教学中针对教师的有些概念讲述不清或刻意讲述错误的问题,数学学习组长往往是最早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以此为契机调节学生注意力,重新把问题或概念讲清楚,在新授课教学中,发挥数学学习组长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功能,事实上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而数学学习组长的评价也很重要,评的靠谱评的恰当。在教学中通过数学学习组长的评价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作出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的异议点说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慢慢敢说、会说,而且要能大胆地完整地说,争创人人都“讲课”的新局面,改变一贯教师讲课的传统模式。

3.赋予课堂应答、解题的纠正责任,培养学会倾听习惯

数学有很多概念课,抽象的概念,高度概括的定义、定理、结论都必须通过学生练习实践得以体会和领悟的,数学中等生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是很多时候出现概念理解失误、解决方法错误、思路策略偏离的情况,而数学优等生就能较好地克服,教师能够叫优等生对中下等学生的应答补充和纠正的话,会比教师去纠正效果好得多,毕竟学生之间的想法是接近的。

4.赋予数学學习组长规律、概念概括责任,培养归纳小结习惯

有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放手的,对于有些概念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先预习、当堂找规律得到结论,这一点交给数学优等生来完成绝对是最好的,当然还可以叫一个表达能力强语文素质高的学生来完成概括,今天的课题就出来了。多给机会让数学学习组长尝试归纳总结,那怕归纳到一点点,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并继续给予引导,并且每节课小节就可以交给数学学习组长.

5.赋予数学学习组长解题示范责任,养成良好板书习惯

追求形式美的数学,在数学解题格式上也是要求严格的,从这一点来说,数学优等生不是做的很好,他们往往思维活跃,思路清晰,极易容易忽视格式要求的。故,叫个优等生来解题示范是很有必要的,让全班同学知道哪些可学哪些不可学,对优等生的格式圈圈点点加重学生的印象。

各组成员在数学学习组长的引导下,课堂违纪行为很少,人人参与“讲课”,生生互评,该看则看,该听则听,改写则写,师生共振,从而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乐学氛围,这套“生帮生”“生带生”的课堂管理模式落实得很好,数学优等生的“灰色地带” 帮扶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在数学习题课课堂教学中,发挥数学优等生的“灰色地带” 交流作用;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的主体无疑是学生,数学习题课课堂是从学生角度设计的,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活动课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习题课是同学们的最喜欢的课了。备每一节习题课,我准备5-7个练习题目,其中有1-2个难度较大的题,在数量和难度上充分考虑实验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上课时间对我的要求,课前告诉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都是数学优等生)练习的内容,使他们早完成,课堂上就是发挥他们“灰色地带”的时候,他们三人工作分别是:板书批改、时间调控和随机叫答、巡视辅导帮助;全班分四大组,每组组长都是数学优等生,工作是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务、走动辅导、安排组员上台板书、配合学习委员随机叫答;老师的任务:巡视辅导,统筹观察,强调学生思考、聆听、讨论、记录;比赛规则:前10-15分钟同组讨论,25-30分钟上台板书;全员参与,所有题目都做;分数制,组员参与分、题目数量分、随机答对分、违规或纪律扣分;这样的习题课,学习气氛活跃,避免新授概念课时,题与题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时,有些数学优等生早已完成任务,使得过渡中的“灰色时间”已经在等待中浪费。为了拾起这点宝贵的“灰色地带”,我为部分数学优等生制定了以下的检查表格:

检查班干部:

日期小组看听(背、讲)写想(忆)

参与(1)组长调控(1)抽查(1)倾听(1)讨论(2)记录(1)板书(2)思考(1)总分

数学学习组长担负着联络教师和接收指令布置学习任务的同时督促、检查小组成员落实任务,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 当小组成员出现冷场时,要及时参与,给出问题,抛砖引玉。发挥数学优等生的“灰色地带” 交流作用。

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小组长组织严密、指挥得当,小组成员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共识准备发言,适当时候由小组长批阅作业并做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批阅家庭作业等等。效果非常明顯,这套“生帮生”“生教生”的课堂交流模式学生积极性很高,热情高涨,化要学为乐学。

四、在数学课后教学中,发挥数学优等生的反馈作用。

数学课后辅导和教学也是提高整个数学教学环节的重要一步。

赋予数学优等生课外作业督促批改权,催促同学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同学作业订正情况并加以指导,记录抄袭作业同学名单,批改老师未来得及批改的作业。赋予数学学习组长批阅权,丰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给组长批阅作业的权利.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内容形式应是开放式,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评价的目的是注重知识掌握的过程; 评价的手段是以学生自检为主; 评价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评价要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渐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把评价看成学习的乐趣.由于角度不同,这些不同看法和结论又是那么贴近学生们的生活,迎合他们的生理需求,何乐而不为!

赋予数学优等生课外辅导组员责任,数学优等生往往比一般同学用较少的时间做出作业和完成作业,迫使他们“灰色时间”辅导本组同学;事实上,有很多学生是情愿举手向组长提问、请教的,特别是中下等同学,可能应该他们怕问老师,还是生生感情甚于师生之情啊

赋予数学优等生课外抽查、测试组员责任,每天抽查一次学习资料,可以查同步练习、书本、背概念,利用课本例题或变题对中下等学生进行测试,通过他做题速度、准确度判断过关

在数学优等生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课后抽查后,将所碰到的问题汇报到老师处,一一记录,及时很好的教学反思也是今后改进教学的经验,数学优等生学习组长会关注老师可能看不到的进步,还会发现老师可能忽略的不足,对整个教学起巩固、弥补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让数学优等生担任学习组长,发挥班级小干部的“灰色地带” 工作作用,调动了优等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在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中,发挥数学优等生的“灰色地带” 帮扶作用,培养优等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在数学习题课课堂教学中,发挥数学优等生的“灰色地带” 交流作用;培养优等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后教学中,发挥数学优等生的反馈作用,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为营造和谐的班级乃至和谐的校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4—2015年1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 经该院专科医师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5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为快速发病, 发病时间小于48 d, 首先是做头部CT检测, 有利于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性, 经过检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且所有入组患者均已签订知情协议书, 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把两组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梗死面积、NIHSS评分等指标,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实验方法

在入院当天,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5 000 U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生理盐水1 m L皮下注射1次。并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版”给予两组基础治疗。入院第2天、1周、2周、4周晨起采血, 送检NSE、IL-6。入院24 h内、第1周、2周、4周行DWI检查测量梗死面积, 入院当日、第1周、第2周、第4周应用NIHSS量表评分。

1.3 统计方法

对该次的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NIHSS量表评分为 (10.28±1.74) , (8.35±3.09) ;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四周后NIHSS量表评分为 (10.11±1.89) , (9.01±2.87) 。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程度略好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平均梗死面积为 (8.73±2.24) cm2, (5.03±0.98) cm2;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平均梗死面积为 (8.62±2.13) cm2, (5.11±0.76) cm2。梗死面积变化治疗组略好于对照组。两组病人NSE, IL-6变化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NSE水平及血清IL-6水平在治疗后均较入院时降低, 但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当前使用溶栓治疗[4]效果最佳, 但溶栓治疗对发病时间、医疗条件、梗死类型以及患者身体状况等方面有很高要求。这是导致许多患者不能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5]。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改善脑血微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抗凝、抗血小板、脱水剂等药物, 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神经保护效果[6]。Ehrenreicht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脑中动脉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30 d内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比用安慰剂治疗的患者显示了较好的结果, 同时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临床实验中证明,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7]。IL-6因子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免疫损伤, 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标志酶是NSE, 在发生脑损伤时, 神经细胞较容易受到损伤并且崩解, 可将NSE释放入血清。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脑梗死体积的大小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高低能够影响脑卒中急性期血清NSE的升高幅度[8]。笔者将NSE和IL-6作为临床卒中研究评价预后的重要观察指标。通过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四周后NIHSS量表评分 (10.28±1.74) , (8.35±3.09) ;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四周后NIHSS量表评分为 (10.11±1.89) .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改善比对照组稍微较高。在经过治疗后, 两组患者NSE水平及血清IL-6水平与入院时相比较均呈现降低, 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好,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至少可以防止脑梗死炎症反应及免疫损伤, 可因此降低神经细胞凋亡, 可以起到神经保护、改善预后的作用。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安全性方面, 目前该药物已被广泛使用于贫血, 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在这项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有不良反应的现象。目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理论及临床经验仍存在者一些不足之处。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是一个重大的抗神经损伤因子, 随着理论及临床的深入研究及新的衍生物的研发, 必将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应用前景有待于大样本, 多中心, 随机双盲的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收集2015年4—2015年1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 治疗组25例应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对照组25例应用生理盐水, 观察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NSE、IL-6水平。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四周后NIHSS量表评分 (10.28±1.74) , (8.35±3.09) ;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四周后NIHSS量表评分为 (10.11±1.89) , (9.01±2.87) 。治疗组NIHSS量表评分改善程度略高于对照组。梗死面积变化治疗组略好于对照组。NSE水平及血清IL-6水平在治疗后均较入院时降低, 但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案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并有效保护患者神经功能。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代成波, 王硕, 刘新通, 等.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 47 (2) :38-41.

[2]华威, 钟华, 戚基萍.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缺血动物模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1) :194-196.

[3]许燮萍, 周敏杰, 卢娜, 等.癫痫停药后复发与脑电图[J].医学信息, 2014 (12) :56-58.

[4]郝树森, 张丽英, 高连生, 等.超声波联合疏血通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2 (5) :456-457.

[5]封臻, 娄艳艳.疏血通结合西医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3, 24 (2) :152-153.

[6]薛慎伍, 张兆岩, 王辉, 等.老年脑梗死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肌电图与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2) 141-143.

[7]刘波, 赵磊.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 (1) :89-90.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5篇

剪去一些枝干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其中的深层原理。积极生长的植物分枝都会释放一种生长素到主干中,一个分枝想要生长,在主干中就必须有它自己的生长索,如果主干中已有大量生长素,则新分枝产生的生长素就难以在其中取得一席之地,其生长将受抑制。例如,植物的主枝通常较粗大,这是因为它最早生长,所释放的生长素占据了主导地位。各分枝同时还会分泌其他激素,限制别的生长素在主干中传播,从而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通过剪去主枝等方法可让这种竞争趋于平衡,使果树得以长出更多分枝,结出更多果实。

太妃糖如何变身火箭燃料?

太妃糖是一种由糖浆、奶油等制成的糖果,但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却把太妃糖作为燃料来驱动火箭发动机。研究人员说,这一实验并不是出于航天目的,而是为了强调燃料的多样性,即除了石化燃料外,还有许多物质也可以用作燃料并且更加环保。研究人员研制的是一种混合燃料火箭发动机。选择太妃糖是因为它热量高,可以提供的能量多。在测试中,这款火箭发动机使一辆在铁轨上行驶的小车达到时速240千米。这样大的推力,说明它足以用作火箭发动机燃料。

略胖者更长寿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但日本一项新研究显示。略胖者反而最长寿,平均比瘦人多活6年左右。研究人员从1995~2006年调查了4.4万名年龄介于40~79岁的居民,并按照BMI指数,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给调查对象分组。结果发现,最长寿的不是体重适中者(BMI数值介于18.5~25),而是那些体重略胖者(BMI数值介于25~30),瘦人(BMI数值小于18.5)平均剩余寿命反而最短。这一结论与性别无关。一些研究观点认为,体重过轻有不少弊端,比如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胞机能降低以及罹患肺炎等疾病风险升高。瘦人平均寿命最短的调查结果,或许佐证了上述这些观点。

泡一泡就能吃的免煮大米

印度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一种不用煮、只需在水中浸泡一会儿就可食用的大米,其单位面积产量与普通大米相当。这种新培育的大米淀粉酶含量低,一旦在水中浸泡,就会软化。这种大米只需在冷水中浸泡大约45分钟,或在温水中浸泡15分钟就可食用,有助于家庭节约燃料。科学家己在印度东北部的土壤里种植出这种大米。这种大米的生长期大约145天,每公顷产量为4吨左右。具有推广到该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上的潜力。

利用细菌降低汞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汞污染无处不在,而汞对水资源的污染尤为严重。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找到一种细菌,它所合成的酶可降低汞对环境的污染。汞对靠近食物链底端的生物,如鱼及水生贝类的污染相当严重,并通过它们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但有些细菌具有破坏这一“污染链”的作用。研究发现,一种细菌所合成的酶可以降低汞的毒性,从而减小对环境的污染。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运用上述方法减少汞污染。

潜意识对负面信息更敏感

一闪而过的信息让人难以看清,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潜意识已经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处理,并且对那些负面的信息,潜意识反应更为敏感。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一个屏幕,上面飞速闪动一系列词语,每个词语出现时间只有1/50秒,是不可能清楚辨认的。这些词语分为三类,正面的如“高兴”、“鲜花”、“和平”,中性的如“箱子”、“水壶”,负面的如“苦恼”、“绝望”、“谋杀”等。这些志愿者被要求判断所看到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报告说自己对这一判断有多大把握。结果发现,志愿者对那些负面词语的判断更为准确。潜意识对负面信息更敏感可能与进化过程中的优越性选择有关,比如当看到一个人拿着刀向你跑来,或者开车看到“危险”标志时,潜意识反应更快的人能够更好地处理局面。

受欢迎的孩子更健康

瑞典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孩子长大后患病风险比那些孤独和不受欢迎的孩子要小得多。研究人员1953年开始对当年出生的1.4万名婴儿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12~13岁时在学校里有很多伙伴、受同学欢迎的孩子在成年后到医院就诊的频率较那些不大受欢迎、经常独处的孩子要低很多。孤独的孩子比受欢迎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病。长期受冷落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康欠佳,也容易产生精神问题,例如自虐甚至自杀倾向。

美洲王蝶靠触角“导航”

每年10月底,上亿只美洲王蝶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向西南方向飞越数千千米来到温暖的墨西哥中部林区繁衍,尔后自然死亡。来年3月,这些王蝶的后代会飞回原来的栖息地。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指引王蝶迁徙的“导航仪”实际上位于其触角内,而不是此前普遍认为的大脑中。研究人员还将王蝶的触角用黑色涂料覆盖,以阻止触角感光,结果尽管这些王蝶的大脑能感受到阳光,但它们却无法根据太阳的移动而确定迁徙飞行的方向。这说明触角的感光对其迁徙时的导航至关重要。此前研究者已经知道,王蝶的触角是个很重要的器官,可帮助辨别气味、风向及声振,但这种触角在迁徙过程中的精确定位作用却是个吸引人的新发现。

香楼酒“香”从何来?

香槟酒为何香味怡人?法国、德国的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质谱仪分析了香槟酒表面的气雾,结果发现,这些气雾中包含着高浓度的芳香化合物。香槟酒瓶盖开启后,会立即产生数以亿计的二氧化碳气泡,这些气泡随之裹挟着香槟酒中的芳香化合物升向瓶口,到达液体表面后,气泡破裂,以喷雾形式释放出芳香化合物。研究人员形象地比喻说,在这里,二氧化碳气泡的作用就如同电梯,一边上升一边增加“乘客”,最后把它们带到瓶口。

没有螺旋桨的“潜艇”

英国研究人员受亚马逊刀鱼的启发,制造出了不用螺旋桨就能在水中前行的潜水机器。亚马逊刀鱼腹部有一条长长的腹鳍,通过腹鳍摆动在水中自如行进。科研人员模仿这一特点研制出的潜水机器外形像一艘小潜艇,但没有螺旋桨,而是在底部有一长条“腹鳍”。它的艇身是刚性不变化的,艇身中装有动力装置,可带动“腹鳍”摆动,从而推动机器前行。与使用螺旋桨的潜艇相比,这种靠“腹鳍”推动的“小潜艇”能源利用效率更高,行动也更灵活,没有螺旋桨被海草缠住的风险。它能携带水下摄像机,用于研究近海或河流中的生物生存环境,还可以用于探测海洋环境污染或帮助海上钻井平台检查钻探设备等。

情绪消沉或增癌症死亡率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情绪消沉或有抑郁症的癌症患者死亡率比精神状况良好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高。在针对近万名癌症患者的26项独立研究中,有抑郁症征兆的癌症患者死亡率比精神状况良好患者死亡率高25%;确诊抑郁症的癌症患者死亡率比精神状况良好患者死亡率高39%。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压力对肿瘤生长及癌细胞扩散均有影响。这表明消沉情绪或许会影响到人体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这一研究结果能促使人们在传统癌症治疗中加入心理社会治疗。

空气污染疑致人血压升高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病理证实且排除伴冠心病或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接受恩替卡韦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5~76岁,平均(65.78± 8.0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3~75岁,平均(67.21±8.1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常规治疗,包括嘱患者卧床休息,保证热量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给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拉米夫定等护肝、降酶、退黄及抗病毒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恩替卡韦分散片(润众) 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具体如下: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1次/d, 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 mg(溶于10%葡萄糖液250 ml中)1次/d,以14 d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血清HBVDNA载量及TGF-β1含量患者接受治疗前后,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多聚酶链反应(PCR)法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扩增技术测定血清HBV-DNA载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GF-β1含量。

1.3.2 Th1/Th2细胞因子含量及补体水平患者接受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6(in- terleukin-6, IL-6)、补体C3和C4的含量。

1.3.3血清TRIM5α、s PD-1及SOCS-1水平患者接受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三基序蛋白5α (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5α,Trim 5α)、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uppressors of cy- tokine signaling 1,SOCS1) 及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1(soluble programmed death 1,s PD-1)水平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清HBV-DNA载量及TGF-β1含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载量及TGF-β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HBV-DNA载量及TGF-β1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见表1。

2.2 Th1/Th2细胞因子含量及补体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含量及补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IL-6水平低于对照组, IFN-γ、C3及C4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 见表2。

2.3血清TRIM5α、s PD-1及SOCS-1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RIM5α、s PD-1及SOCS-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TRIM5α 及SOCS-1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s PD-1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 < 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为临床致死性疾病,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补充蛋白及血浆等虽可获得一定疗效,但是无法逆转患者病情及疾病走势。恩替卡韦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是目前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新方案,恩替卡韦分散片是强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核苷类药物,可组织肝功能进一步损害。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以刺激肝细胞DNA合成,显著促进坏死肝细胞再生、恢复部分肝功能。恩替卡韦分散片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应用已经在个别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关于其系统性临床研究报道仍较少,其疗效发挥的具体机制也不明朗[3,4]。

血清中HBV-DNA定量是病毒复制最直接及可靠的指标,其含量可以直接反映患者病毒血症的水平,也是评价一种治疗方式有效与否的最客观标准[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清HBV-DNA载量更低,提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以较常规治疗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6]。肝纤维化是肝炎病毒引起肝脏损害的常见表现,肝细胞破坏及肝组织炎症反应则是造成肝纤维化的内因,其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是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关键因子,也是启动静息状态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转化的初始信号之一[7]。较多临床研究已经发现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直接联系,当肝细胞坏死严重、肝组织炎症明显时,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1显著增加,可能与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致。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清TGF-β1水平较低,提示恩替卡韦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以有效阻碍肝细胞进一步破坏导致的肝纤维化进程。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当HBV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可导致辅助性T细胞1(Th1)及辅助性T细胞2(Th2)的细胞因子网络失去平衡,影响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使单核细胞中的HBV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清除,进一步加重肝组织损伤、加重肝脏炎症反应、激活枯否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增加了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治疗难度[8]。而肝脏为合成补体的重要器官,慢性重症乙型肝炎造成的肝脏功能损伤及病毒复制过程均可消耗大了补体C3、C4,补体含量不足将导致病毒无法及时清除。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C3及C4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有助于优化Th1/Th2细胞功能平衡,并减少补体消耗以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固有免疫分子TRIM5α 近年来发现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有广泛的抗逆转录病毒作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1(s PD-1)是重要的T、B细胞活化的负性调控分子,通过与其配体介个发挥免疫抑制或负调控,对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周血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 (SOCS-1)是重要的肝脏炎症性抑制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抑制肝脏炎症,具有抑制Janus激酶-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可以抑制B细胞的活化与增值,当SOCS-1缺失时体内B淋巴细胞胞体异常增大并产生自身反应性抗体[9]。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清TRIM5α、 SOCS-1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s PD-1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可以优化免疫分子的表达,最终发挥刺激机体抗病毒、抗炎症免疫反应。

本研究认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以有效降低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载量及TGF-β1水平、提升自身免疫能力,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对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免疫分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载量、TGF-β1及免疫分子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HBV-DNA载量及TGF-β1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干扰素-γ(IFN-γ)、C3及C4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三基序蛋白5α(Trim5α)及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OCS1)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1(s PD-1)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以有效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载量及TGF-β1水平、提升自身免疫能力。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32岁, 2010年7月10日以急性黄疸型肝炎入院治疗。患者步入病房, 精神尚可, 乏力不明显。T 36.7℃, P 70次/min, R 17次/min, BP 110/70 mm Hg (1 mm Hg=0.133 kPa) 。遵医嘱给予5%的葡萄糖+促肝细胞生长素120 mg静点, 静点后瞬间出现憋气、呼吸困难、胸闷、眼睑、口唇水肿、气急伴频危感。面色苍白、冷汗、脉细弱、血压下降、头昏、烦躁不安。R 32次/min, P 130次/min, BP 80/50 mm Hg。立即中断用药, 平卧, 吸氧, 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 ml、静注地塞米松10mg, 经抗休克抢救30 min后, 症状明显改善, 2 h后, 患者症状消失, 生命体征正常。改用其他治疗肝炎药物治疗, 28 d后患者痊愈出院。

2 急救与护理

(1) 立即停药, 患者平卧, 以利于头部血液供应, 并注意保暖。 (2) 按医嘱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 mg, 因肾上腺素能通过β受体效应, 使支气管痉挛快速舒张, 通过α受体效应使外周血管收缩, 增加外周阻力。它还能对抗部分Ⅰ型变态反应的介质释放。因此, 能迅速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 是抢救本病的首选药物。 (3) 改善低氧症状, 氧气吸入, 一般为2~4 L/min。 (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遵医嘱5%葡萄糖1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 50滴/min静点, 同时给予5%葡萄糖200 ml加多巴胺80 mg静点, 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调解滴数。开通两条静脉通道, 以维持机体的有效循环, 保证重要脏器组织灌流及药物的及时应用。 (5) 设专人护理, 给予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30 min后, 患者面色红润, 四肢温暖, T 36.7℃, P 88次/min, R 20次/min, BP 90/60 mm Hg。2 h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6) 做好抢救记录, 字迹要清晰、及时、准确, 必须注明时间, 医生到达时间、抢救措施时间及停止时间, 记录执行医嘱的内容及病情的动态变化。

3 护理体会

3.1 用药前护理

速发型变态反应[1], 一般发生于首次用药, 因此在首次应用时, 要认真做好用药前护理, 护士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如果是新药, 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护士要掌握语言技巧, 避免患者产生紧张心理。静注盘中应常规备0.1%肾上腺素, 以备急救用。

3.2 用药中护理

首次用药患者, 用药后护士不要立即走开, 应注意观察5~10 min。护士要加强病房巡视, 询问患者用药反应、过敏反应, 呼吸道症状最早出现, 因此, 须注意倾听患者主述。告知患者呼叫器的使用方法, 将呼叫器放在易于使用的位置。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一旦患者用药后有不适感, 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立即中断用药, 避免因药物输入过多而加重病情, 影响抢救。

3.3 用药后护理

患者输液结束, 询问并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嘱患者不要立刻离开病房, 观察30 min, 无不良反应后, 方可离开病房。

3.4 保证病房的急救器械、药品完好

一切抢救物品要做到五定, 即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和定期检查维修, 使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护士必须熟知抢救物品性能和使用方法, 并且能排除一般性故障[2]。吸氧管、吸痰管要连接完好, 病情一经发生, 为积极有效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在病房设有氧气管道设施的情况下, 除常规备氧气简外, 应备有氧气袋, 取用方便, 保证急救时氧气及时供给。

3.5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Ⅰ型变态反应, 患者迅速发展休克状态, 护士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保证抢救药物的及时应用。

3.6 新护士要进行模拟岗前培训

Ⅰ型变态反应临床工作中不多见, 一旦有发生, 则进展迅速, 极易有生命危险。因此须对新护士进行业务培训, 病区科室定期业务学习, 如有病情发生, 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护理。

3.7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3]

由于发病迅速, 病情危重, 加之医务人员的紧张抢救, 使患者产生恐惧不安心理, 因此需安慰、关心患者, 解除紧张情绪, 使之保持安静, 积极配合治疗。患者抢救成功后, 护士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讲解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的原因机制, 解除患者心中疑惑, 避免患者产生延迟性、心因性反应[4]。

Ⅰ型变态反应, 发病突然, 进展迅速, 抢救需分秒必争,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发现, 立即中断用药, 保证氧气吸入, 及时注射0.1%肾上腺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护理观察患者, 要不断总结急救经验, 加强业务学习, 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1例静脉注射促肝细胞生长素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 因发现及时, 对其行积极有效的抢救, 患者得以成功救治。抢救护理过程中, 总结七点护理体会, 以减少病例的发生,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变态反应,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沈洪.急救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护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25.

[3]梁光霞.护理心理学[M].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108.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96 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 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男30 例, 女18 例, 年龄35 岁~58 岁, 平均年龄 (42.6±3.7) 岁;对照组患者男32 例, 女16 例, 年龄37 岁~60 岁, 平均年龄 (42.3±4.1) 岁。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排除标准根据我国卫生部门发布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2], 排除患者合并肾脏、糖尿病及心脏病等重要器官损伤的疾病, 年龄超过65 岁的患者, 排除近期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 排除脂肪肝、肝癌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给予抗生素、降酶、利尿、维生素和保肝类药物。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胸腺肽 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胸腺肽 α1 (商品名:迈普新,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 国药准字H20020545) 1.6 mg/ 次, 隔天1 次皮下注射, 连用1 个月以后改为每周2 次, 3 个月为1 个疗程;促肝细胞生长素 (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281) 100 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 L缓慢静脉点滴, 1 次/d, 连续使用3 个月。

1.4 观察指标观察2 组患者3 个月后的治疗效果, 通过检查肝功能和腹水恢复情况来判断, 并观察患者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显效:通过生化检查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 腹水及水肿消退, 症状消失, 凝血酶原时间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肝功能有所好转, 腹水及水肿症状减轻, 凝血酶原时间有所下降;无效:肝功能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 显效+ 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经过3 个月的治疗,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观察试验组患者使用后有3 例出现感冒性症状, 如头痛、发热, 在用药12 h后症状自主消失;对照组有2 例患者出现夜尿增多, 停药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肝硬化是肝炎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结果, 肝细胞出现坏死、结节性再生等, 导致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形成假小叶, 肝脏逐渐变形、变硬。中晚期肝硬化可累及多个系统,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继发感染、腹水甚至是癌变。肝硬化因组织结构紊乱使肝功能障碍, 常规治疗中给予维生素补充热量, 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抗生素进行杀菌抗病毒, 降酶利尿药物减轻患者症状, 促进腹腔积液消退。常规治疗的效果有一定局限性,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 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试验组。

胸腺肽 α1是一种胸腺提取物, 为氨基酸多肽。胸腺是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 分泌胸腺激素和激素类物质, 可产生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参与淋巴器官的发育, 增强机体免疫力。胸腺中包含 α、β、γ 三类激素, 其中胸腺肽 α1可刺激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丝裂, 促进T淋巴细胞的成熟, 增加T细胞表面的淋巴因子受体水平[3]。对于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胸腺肽α1可激活免疫细胞,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增加体内T淋巴细胞数量, 调节免疫功能。促肝细胞生长素主要活性成分是从新鲜乳猪肝脏中提取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 对于晚期肝硬化患者可以刺激新生干细胞DNA合成, 促进受损的肝细胞进行修复和再生, 恢复肝功能;改善肝细胞的吞噬功能, 降低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肝功能检查符合上述观点, 表明胸腺肽 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患者效果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度不良反应, 3 例患者出现头痛、发热与2 例患者出现夜尿增多现象。这是因为胸腺肽 α1为特异性蛋白质, 进入机体后可引起抗体反应, 出现部分过敏反应。使用利尿剂治疗可致夜尿增多, 停药后不良反应均消失。

综上所述, 胸腺肽 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可有效改善肝功能, 减轻症状, 治疗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英.40例肝硬化腹水的综合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6) :192-193.

[2]渠亚超, 田洲, 鲍旭丽, 等.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9) :913-916、929.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9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7日龄小白鼠, 购于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1.2 化学试剂

胰蛋白酶、48孔培养板, 购于Sigma公司;胶原酶, 购于Merck公司;碱性磷酸酶试剂盒, 购于Invitrogen公司;表皮生长因子 (E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DMEM培养基, 购于TIANGEN公司;卵泡刺激素 (FSH) , 购于宁波三生药业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颈椎脱臼法处死7日龄小白鼠;眼科剪和镊子取出睾丸后用含100 IU/mL青霉素和100 IU/mL 链霉素的PBS清洗3次;睾丸组织被剪碎后放入10 mL的离心管中。先用1 mg/mL胶原酶和 20 μg/mL DNA水解酶混合消化5 min;再用0.25 g/mL胰蛋白酶和20 μg/mL DNA水解酶混合消化10 min;最后用200目细胞筛过滤细胞液去除未被彻底消化的组织, 并加入DMEM培养基。

2.2 支持细胞的分离纯化

首次分离得到的支持细胞可以在培养板中培养, 当支持细胞的汇合程度达到80%~90%时, 用10 μg/mL 丝裂霉素c处理3 h;然后用含DMEM培养基的PBS清洗培养板除去残余的丝裂霉素c;最后用新的DMEM培养基重新培养细胞。

2.3 3次反复贴壁法纯化精原干细胞

单细胞悬液以精原干细胞和支持细胞为主。细胞培养7~10 h后大部分支持细胞已经贴壁, 而精原干细胞很少贴壁。此时精原干细胞和未贴壁的支持细胞首次被转移到新的培养板中, 培养7~10 h后再一次被转移到新的培养板中。同样的方法重复2次后, 剩余的支持细胞几乎完全贴壁, 未贴壁细胞几乎都是精原干细胞, 将细胞液以800 r/min离心5 min, 弃上清液并用新的DMEM培养基重新培养。

2.4 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

碱性磷酸酶染色可作为精原干细胞鉴定和纯度评定的方法。将四唑氮蓝/5-溴-4-氯-3-吲哚-磷酸盐混合物和精原干细胞于室温 (20~22 ℃) 和避光条件下孵育10~30 min, 观察其形态学特征。

2.5 精原干细胞的培养

除促生长因子外, 培养液中还包括DMEM胎牛血清、睾酮、双抗, 促生长因子及配伍情况见表1, 2。

2.6 统计分析

对照组和处理组均设3个重复。采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3 结果

3.1 精原干细胞的鉴定

碱性磷酸酶在精原干细胞中可以大量表达, 经四唑氮蓝/5-溴-4-氯-3-吲哚-磷酸盐混合物染色后变成蓝紫色或深咖啡色。

3.2 单因子对精原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预处理组是指培养精原干细胞前先用FSH处理20 min。后处理组是指培养精原干细胞30 min后, 去除培养基用FSH处理20 min再继续培养。与其余单因子相比, 预处理组的10 ng/mL EGF的促增殖率最高 (42.60%) , 对照组的促增殖率最低 (11.87%) (P<0.05) 。10 ng/mL EGF能够很快促进精原干细胞的增殖, 见表3。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3.3 双因子对精原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与其余组相比, 后处理组中20 ng/mL EGF+20 ng/mL IGF-Ⅰ的促增殖率最高为 (63.00%) , 对照组的促增殖率最低 (36.87%) (P<0.05) 。促生长因子能够较快地促进精原干细胞的增殖, 见表4。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3.4 三因子对精原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与其余组相比, 20 ng/mL EGF+20 ng/mL IGF-Ⅰ+10 ng/mL bFGF的促增殖率最高 (51.60%) , 对照组的促增殖率最低 (39.40%)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4 讨论

据报道, 110-7~110-6 mol/mL的EGF能促进精原干细胞克隆簇的大量增殖[1]。0.1 ng/mL EGF和10 ng/mL FSH能促进精原干细胞克隆簇的大量增殖。用10 ng/mL和20 ng/mL重组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120 h后, 该细胞能大量增殖。干细胞因子、bFGF和重组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三者可以促进小鼠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2]。EGF能刺激支持细胞合成乳酸盐[3]和促进精原干细胞的增殖[4]。试验结果表明:经过48 h后, 支持细胞平铺瓶底时, 10 ng/mL EGF能很快促进精原干细胞在体外增殖, 促增殖率为42.60%。EGF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精原干细胞增殖, 因为此通路可调控mRNA的转录[5]。IGF-Ⅰ可促进局部缺血性鼠大脑中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 还可促进3T3-L1前脂细胞的增殖。另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与钙化过程相关[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通过直接与其受体结合刺激鳟鱼生殖干细胞DNA的合成[7]。IGF-Ⅰ在精子发生的初始阶段参与11-睾酮前体的活化, 能抑制周期蛋白D酶的活化, 从而增强周期蛋白D在核内的富集继而通过激活P13k/AKt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细胞增殖。纳特通过细胞周期分析确信bFGF能促进位于G0和G1阶段的纤维细胞、表皮细胞、脉管细胞进入S阶段从而完成细胞增殖。bFGF也可通过激活Ras-Raf-MEK-MAPK-c-myc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细胞增殖[8]。Skaletz-Rorowski在研究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时也发现, bFGF通过激活Ras-Raf-MEK-MAPK-c-myc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增殖。另外, PI3k和PLC通路激活FGFR1而促进细胞增殖。IGF-Ⅰ和bFGF通过促使ERKs和AKt的磷酸化促进牛尾骨细胞的增殖, 但是bFGF通过激活Ras-Raf-MEK-MAPK-c-myc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 而IGF-Ⅰ则主要通过AKt通路参与细胞增殖。

摘要:为了研究促生长因子, 包括表皮生长因子 (E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对小鼠精原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试验采用7种培养方案对小鼠精原干细胞进行优化培养。当小鼠第1代精原干细胞培养至第2天时, 单因子组中最高促增殖率为42.60%, 最低为11.87% (P<0.05) ;双因子组中最高促增殖率为63.00%, 最低为36.87% (P<0.05) ;三因子组中最高促增殖率为51.60%, 最低为39.40% (P<0.05) 。结果表明:单因子10 ng/mL EGF能够明显促进小鼠精原干细胞增殖, 而双因子20 ng/mLIGF-Ⅰ+20 ng/mLbFGF、三因子20 ng/mLEGF+20 ng/mL IGF-Ⅰ+10 ng/mL bFGF为最佳组合。说明最佳的单因子和配比适当的多因子能够促进小鼠精原干细胞体外大量增殖。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 (E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参考文献

[1]王凯明, 张大雷, 米玉玲, 等.表皮生长因子和前列腺素E-1对小鼠精原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J].细胞生物学, 2008, 30:537-540.

[2]尹明, 李德雪.体外培养条件下SCF、LIF与bFGF对昆明白小鼠精原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 2002, 18 (6) :754-757.

[3]BOUSSOUAR F, BENAHMED M.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gulatesglucose metabolism through lactate dehydrogenase a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expression in cultured porcine sertoli cells[J].Biol Re-prod, 1999, 4:1139-1145.

[4]WAHAB A, MARTINELLE N, HOLSTOl M.EGF stimulates rat sper-mato gonial DNA synthesis inseminiferous tubule segments[J].MolCells Endocrinol, 2003, 201 (1/2) :39-46.

[5]余荣娇, 徐斯凡.表皮生长因子对精原干细胞的作用机理[J].生命科学研究, 2010, 14 (1) :6-9.

[6]KIMKS, SEUY B, BAEKS H.Induction of cells ular senescenceby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5 through a p53-de-pendent mechanism[J].Mol Biol Cells, 2007, 18:4543-4552.

[7]LOIR M, LE G 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and-Ⅱbind-ing and action on DNA synthesis in rainbowtrout spermatogonia andspermatocytes[J].Biology of Rproduction, 1994, 51:1154-1163.

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10篇

关键词:细胞培养,生物学特性,rR-PDGF-AA,MTT法,流式细胞仪

许多学者认识到椎间盘退变有其细胞学基础, 包括椎间盘细胞正常基因表达, 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和分泌, 适应负载和运动要求的细胞外基质的维持和重构。近年来体内椎间盘细胞生物学特性及退变也有了深入进展。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是哺乳动物和人体中一种微量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肽, 在软骨形成和软骨自稳态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本实验利用体外培养技术, 观察不同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椎间盘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为研究椎间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退变机理、组织工程提供方法和体外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仪器与材料

1月龄Wistar级大鼠 (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 、DMEM/F12 1:1培养液 (赛默飞世尔生物化学制品有限公司) 、胎牛血清 (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粗品胶原酶、胰蛋白酶 (Solarbio) 、D-Hanks平衡液、培养箱 (Heraeus BB5060) 、超净台、倒置显微镜 (OLYMPUS) 、眼用手术剪 (张家港市双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低温离心机 (eppendorf 5810R) 、培养瓶、计数器、酶标仪 (Well scan MR3) 、流式细胞仪 (Beckman Coulter FC500) 、流式细胞仪分析软件 (Multicyde AV DNA Analysis) 、即用型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重组大鼠PDGF-AA (北京百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MTT粉剂 (SIGMA) 、DMSO (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DAB显色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1.2 实验方法

取1月龄Wistar级大鼠, 采用颈椎脱臼方法处死, 去皮消毒, 无菌手术条件下, 取出L-L节段的椎间盘组织, 浸于盛有D-Hanks平衡液的培养皿中, 清洗干净后用眼科剪剪成1 cm的小块, 将椎间盘组织吸取于离心管中。加入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组织3次。再以同样方法以D-Hanks平衡液洗涤组织2次。37℃下于组织中依次加入0.25%胰酶5 ml消化30 min离心8 min, 弃去上清液, 加入0.25%胶原酶5 ml消化2.5 h, 离心后弃上清液, 再次加入D-Hanks液洗涤, 经尼龙网过滤后以1000 r/min离心5 min后弃上清。将预先配制好的培养液10 ml加入并反复吹打制成悬浮细胞液, 接种于40 ml培养瓶中, 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接种情况。后置于37℃, 5%CO培养箱中培养。每2~3 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半量更换培养液。细胞达到95%融合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 于镜下观察当85%~90%贴壁细胞消化成为单个悬浮细胞时及时以培养液终止细胞消化, 传代细胞以1×10/m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继续观察细胞生长与形态变化。待传代细胞再次贴壁时消化后以1.8×10/ml的密度种植于6、24及96孔培养板中。每2~3 d换液1次, 并相应添加因子。待传代细胞铺满瓶底后, 终止细胞培养。测定相关的实验数据。

1.3 实验分组

设立对照组与实验组:即将加细胞不加药物干预的培养板设为对照组, 将加有不同浓度的rR-PDGF-AA (1 μg/L, 10 μg/L, 100 μg/L, 1000 μg/L) 的培养板设为实验组。

1.4 观察指标

①椎间盘细胞的原代生长及对传代细胞施加不同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后, 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胞浆内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表达;②分别于传代细胞培养第1、3、5天测定细胞吸光度值 (OD) , 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③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处于S期 (DNA合成期) 细胞百分比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不同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组间基质含量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椎间盘细胞的形态与增殖 将椎间盘细胞游离并种植, 24 h后有细胞贴壁, 呈圆形或伸出细小生长突, 近似扇形。后贴壁细胞逐渐增多, 72 h后贴壁细胞不再明显增多, 细胞伸展为梭形, 开始分裂, 可见明显分裂相。原代细胞大约7 d汇成单层, 铺满瓶底。细胞经胰酶传代重新接种, 发现传代后细胞生长较快, 约5 d融合铺满瓶底。通过倒置显微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组 (10~1000 μg/L) 加药的第2天, 椎间盘细胞的体积明显增大, 逐渐出现伪足生长, 呈旺盛分泌相。细胞长满瓶壁的时间缩短三四天, 很快出现多层生长。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甲苯胺蓝染色法则可以将酸性粘液物质 (如蛋白多糖) 染成深蓝色, 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见胞浆中呈阳性表达 (见图1-3) 。

2.2 MTT法测定细胞吸光度值 (OD) 经过方差分析检验可知, F值为20.276, P=0.000, 说明五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五组之间两两比较得出对照组、1 μg/L组和10 μg/L组之间比较无差异, 1000 μg/L组和100 μg/L组之间比较无差异, 对照组、1 μg/L组、10 μg/L组分别与1000 μg/L组、100 μg/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图4) 。

2.3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处于S期 (DNA合成期) 细胞百分比值见表2。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中年人, 究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加速, 导致颈椎生理曲度与稳定性的下降, 致使椎间盘的突出压迫及椎动脉孔骨刺的发生, 成为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杀手。延缓椎间盘组织的退变成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 细胞凋亡是退变椎间盘组织中活性细胞减少的主要因素, 椎间盘退变与细胞凋亡及由凋亡引起的基质代谢障碍有关。目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凋亡抑制剂备受关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不仅可以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 还可以刺激关节软骨蛋白多糖的合成, 并刺激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 来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本实验结果显示, 椎间盘细胞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刺激后生长增殖速度明显增快, 并在第三代细胞达到生长高峰期。说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刺激基质中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合成具有浓度依赖性。

综上所述, 一定浓度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抑制体外培养椎间盘细胞的凋亡、促进椎间盘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促进基质中蛋白多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显示出未来临床应用其改善和治疗椎间盘退变的长远前景。

参考文献

[1]Gruber HE, Hanley EN Jr.Recent advances in disc cell biology.Spine, 2003, 28:186-193.

[2]Gruber HE, Hanley EN.Analysis of aging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Comparison of surgical specimens with normal.Controls.Spine, 1998, 23:751-757.

[3]Gruber HE, Hanley EN Jr.Ultra structure of the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duringagingand degeneration:Comparison of surgical and control specimens.Spine, 2002, 27:798-805.

[4]Park J B, Kim, Han C W, et al.Expression of receptor on disc cell in herniated lumbar disc tissue.Spine, 2001, 26:142-146.

[5]Buck walterJA.Agingand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Spine1995, 20 (11) :1307-1314.

[6]金明熙, 李小川, 谢林.凋亡相关基因产物Fas/APO-1蛋白在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0, 17 (2) :188-189.

促红细胞生长素

促红细胞生长素(精选10篇)促红细胞生长素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主要试剂选取Sprague-Dawley大鼠80只,雌雄各半,未感染过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