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成语、寓言故事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成语、寓言故事(精选8篇)

成语、寓言故事 第1篇

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成语、寓言故事 第2篇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吴时传》。

北宋时,华州郑县有个县令因其学识高、办事灵活而出名,他叫吴时。这天他接到把三万石大米从郑县运到长安的命令,这时就显示了他办事灵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议“移兵就食”,这样既可免了征发1500辆或5万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户)的难题,又节省了开销,何乐而不为,上司也同意这么办。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进言献策。当时向朝廷送奏章,在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吏对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退回。吴时又建议说,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形式。这个建议被朝廷方面采纳,以致不少有益的进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学官认为文章中的话是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要上告惩罚那个读书人。吴时知道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来,当场投入火炉中烧毁,并且对那学官说:“既然当臣子的不忍心听到这种话,难道就忍心让君王听到这种话吗?”那个读书人终于得救,学官也觉得解决了问题。

过了几年,吴时仕途得意,升迁为京官,在他与一些学士包括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的往来中,这些人觉得吴时学问渊博,为人也很好,谓名“立地书橱”。

东市朝衣成语故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在汉景帝执政期间,有个御史大夫叫晃错,他忠厚耿直,不畏权势,就诸候的罪行曾数次上书,以此来限制他们的权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晁错说:“我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天下不会安宁。”

晁父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父劝告无效,无奈只身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不久,吴楚一带的七个诸侯国果然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这时,与晁错不和的几个大臣乘机在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讲:“不杀晁错,天下不会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张,误以为一切祸乱全因晁错而起,于是下令让晁错穿着上朝的礼服处死在长安东市(东市朝衣)。

晁错死了以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率兵抵抗叛军。一次,他回京城面君报告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吴楚叛军听到晁错死了退兵没有?”

邓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杀不杀晁错,他们都要出兵。他们痛恨晁错限制他们的权力。而晃晁却无辜惨死,可悲,可叹!邓公的话教景帝悔恨不已。

灭此朝食成语故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带领大军去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都是小国,根本抵挡不住,就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郤担任中军大将,率领八百辆兵车去讨伐齐国。

郤的部队和鲁、卫、曹三国的军队会合以后,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齐顷公听说后,就率领大军开赴边境鞍地(今山东济南),双方在这里摆开了战场,并约定第二天交战。

齐顷公因为连续打败了鲁、卫两国,特别骄傲没有把晋国的军队放在眼里。第二天一早,齐顷公亲自披挂上阵,对部下将土们说:“我们把敌人消灭了再回来吃早饭!”说完,连战马都没有披甲,他就亲自擂鼓向前冲。

开始时,齐军的攻势很猛,箭就像雨一样飞向晋军,晋军死伤颇多。晋军主帅郤克中了箭,血一直流到了脚上,他仍然坚持着擂动战鼓。他的副手解张也被箭射伤了手,他把箭杆折断,血把右边的车轮都染红了。他对

郤说:“中军的旗鼓是全军的灵魂,要是您还有气力,就不要停止击鼓!”说完,他也拿起鼓槌,帮着擂起鼓来。

浅论寓言类成语教学 第3篇

一、寓言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的种类非常多, 如来源于神话故事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围魏救赵”“三顾茅庐”等, 也有来源于口头俗语的“三长两短”“七上八下”, 等等。 这其中, 有一类成语,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些寓言故事, 这一类的成语, 它来源的故事通常是一则寓言, 含有深刻的讽刺义喻或警世道理, 人们将故事中的道理或者重点词提取出来, 组合成成语, 就出现了成语中别具特色的一类———寓言成语。

二、学好寓言成语的意义

寓言类成语大量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 故事短小精悍, 含义深刻, 发人深省, 在汉语言中运用很广泛。 但是, 当今时代, 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现实中, 很多人不理解寓言类成语的寓意, 不分成语的感情色彩、使用方法, 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对寓言成语的滥用和误用, 严重影响青少年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寓言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而且在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提倡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文化和智慧。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中低段语文成语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熟记, 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 苏教版教材在中年段开始出现寓言类成语, 不仅在练习中安排了四个成语, 而且作为课文出现了完整的寓言成语故事, 这一类成语在教授时, 有多重难度, 不仅要记住成语本身, 而且要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中年段学生, 即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 在语言积累上还不够充实, 对于寓言类成语含义的理解尚有难度, 运用起来就更不容易。 因此, 教授这一类成语时要注重方法。

三、教授寓言类成语的方法

寓言类成语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 成语字面比较文雅, 多是古语, 现在我们使用得很少。 学习这一类成语首先要解释的就是单字意思。 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字, 它代表的是“车杠”, 这是古代马车所特有的, 学生无法自行想象。又如“买椟还珠”中的“椟”, 这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就是盒子的意思, 现在早已不使用。 在学习寓言类成语时, 类似情况经常出现。 这时我通常会采用图像演示法, 给予孩子直观印象和感受, 让孩子理解得更容易。

寓言成语通常来自典故、寓言, 本身蕴涵深刻义喻, 而且这类成语通常无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单看字面意义难以理解其含义。 三年级孩子习惯了比较浅显直白的成语, 很容易被这些成语的字面含义迷惑。 因此, 在了解了单字意思后, 要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背景、典故等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这个成语的兴趣,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成语。 如在补充教学“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时, 不少孩子只看字面认为是早晨说三, 晚上说四, 早晚不一致, 比喻说话不算数, 反复无常。 实际上,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 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 他对猴子说, 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 晚上给四个, 猴子听了都生气了。 他又说早上给四个, 晚上给三个, 猴子就高兴了。 主要用来比喻玩弄手法欺骗人。 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和故事, 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意义。

寓言成语中有很多是8个字的, 而课本上通常只出现前四字, 学习这部分成语时, 就要对成语的意思进行补充, 如“塞翁失马”就需要在理解单字和典故之前, 先补充后半句“焉知非福”, 让学生将上下两句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意思更容易一些。

寓言类成语是中年段成语教学中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部分, 在中年段成语教学中一个重点是成语的运用,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习了解寓言类成语, 既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为以后的知识积累打下基础, 更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习作和说话中。 因此, 在每一个成语教授后, 都要及时巩固, 让学生以写句子、 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等方式, 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含义深刻的寓言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 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 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因此, 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 要图文结合, 以理解喻义, 学会运用为重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 学好这类成语。

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 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因此, 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 要图文结合, 以理解义喻、学会运用为重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 学好这类成语。

读故事猜成语 第4篇

一yì天tiān,他tā正zhènɡ在zài耕ɡēnɡ田tián,附fù近jìn有yǒu人rén在zài打dǎ猎liè,吆yāo喝he之zhī声shēnɡ此cǐ起qǐ彼bǐ伏fú。突tū然rán,有yǒu一yì只zhī兔tù子zi不bù偏piān不bù倚yǐ地de一yì头tóu撞zhuànɡ死sǐ在zài他tā田tián边biān的de树shù桩zhuānɡ上shɑnɡ。他tā把bǎ兔tù子zi带dài回huí去qù,美měi美měi地de饱bǎo餐cān了le一yí顿dùn。从cónɡ此cǐ,他tā便biàn不bú再zài种zhònɡ田tián,一yì天tiān到dào晚wǎn守shǒu着zhe那nà个ɡè“神shén奇qí”的de树shù桩zhuānɡ,等děnɡ着zhe奇qí迹jī再zài次cì出chū现xiàn。

这zhè则zé故ɡù事shi演yǎn变biàn成chénɡ了le一yí个ɡè成chénɡ语yǔ,比bǐ喻yù妄wànɡ想xiǎnɡ不bù劳láo而ér获huò,或huò死sǐ守shǒu狭xiá隘ài的de经jīnɡ验yàn,不bù知zhī变biàn通tōnɡ。你nǐ知zhī道dào是shì哪nǎ个ɡè成chénɡ语yǔ吗mɑ?

短篇成语故事_小学成语故事 第5篇

率兽食人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孟子到各国游说放弃战争施行仁政。孟子对梁惠王说:“你厨房内有肥肉,马厩里有壮马,老百姓却面有饥色,野地里到处是白骨,这等于率兽食人。国家要富强必须要爱护人们。”

【释义】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短篇成语故事_小学成语故事 第6篇

三年化碧

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的当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

【解释】指忠心不泯。

四字成语故事-火中取栗成语故事 第7篇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见怪不怪成语故事

宋代有个文学家写过一篇《姜子家猪》,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有个叫姜七的人开了一家客店。这年春天,姜七隐约听到后院有人的哭声,开门去看,却又没有声音。有一天,五个客人住店。半夜里,他们听到了悲悲切切的哭声。他们循着哭声来到猪圈旁边,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有个客人喝道:畜生,为什么在此作怪?母猪说人话:我本是姜七的亲母客人们大为惊奇,那母猪继续说:我生前以养猪、卖猪为业,靠此发家母猪突然翻了个身坐起来:我死之后,受罚投生为猪,如今后悔莫及第二天早晨,客人们把昨夜见到的事告诉姜七,劝他奉养那头老母猪。哪知姜七恼怒地说:畜生的话何足为信!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两天后姜七突然发病,他怀疑母猪作怪,叫人把它杀了。没过几天,他就死了。

成语见怪不怪,意思是,遇到怪异的现象而不惊怪,要冷静对待。

火树银花成语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好象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成语、寓言故事 第8篇

一、教学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 原先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基本是按照教参上的设计进行教学, 结果由于本课教学内容多, 导致在教学中我说得多而学生听得累, 因课堂任务重, 教学任务还不能按时完成, 教学效果不好。今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发觉此文的明显特点是成语故事较多, 虽然本课的内容属于古代史, 学生对这段历史可能不太了解, 但本课中出现的许多成语, 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学习过, 且比较感兴趣。我就想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展示呢?因此上这一课之前, 我从图书馆借来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等书, 有意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这些历史读物。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春秋战国的历史。

课前我先让同学推荐班级中历史知识丰富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 接着提出问题:“周幽王废除的太子后来怎样了?”好奇心促使学生们关注太子宜臼的境遇, 在我的叙述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第一个小要点, 即“平王东迁”这一史实。然后我告诉学生们伴随着“平王东迁”, 我国的历史正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而我国成语大部分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于是请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我的话一出口, 许多学生就兴奋不已, 纷纷举手, 积极抢答。我采取了分大组竞赛的方式, 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让他们展示成语故事。出乎意料, 有的学生不仅说出成语, 还说出了成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许多学生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有些学生对成语故事比较陌生, 还要求讲的学生声音再大些、细致些。我深深感觉到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浓厚兴趣, 于是留足了时间给他们展示。结果几分钟下来本课中所涉及到成语故事, 如“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和“纸上谈兵”“负荆请罪”“春秋无义战”等成语学生几乎都一一列举到了。

当学生们展示完他们所知道的成语后, 我又挑选了其中一些关系到本课重点历史事件发展的成语, 采用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的形式介绍相关的成语故事, 然后请学生分析这些成语故事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如为了讲清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 我先请学生们在春秋战争形势图上找出齐国的地理位置, 然后总结“老马识途”和“管鲍之交”这两个成语说明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的杰出才能, 而“一箭之仇”“尊王攘夷”说明齐桓公对有才能的人才的重视和重用, 这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讲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 是因为他长期流亡民间, 明白人间疾苦, 更主要是他积极改革, 并善于利用“退避三舍”, 以此在“城濮之战”取得道义上的胜利和战略上的胜利。这样一来, 学生们会对齐桓公和晋文公及他们为什么能称霸有较深的认识。而对战争后果的分析, 我则对孔子的“春秋无义战”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让学生从他们所熟悉的南京大屠杀等战争影片中想象春秋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 告知学生大鱼吃小鱼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较强大的诸侯国。诸侯过于强大后, 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 也无需利用周天子这个所谓的保护伞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因此, 兼并取代了争霸, 战争成了家常便饭, 战国七雄的出现不足为怪。同时也为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我用了一串成语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总结:“烽火戏诸侯”使得周王朝衰落;“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尊王攘夷”“葵丘会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使晋文公成为霸主这样一来学生既对本课涉及到的成语有了一个整体的概括, 又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 在记住这些成语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二、课后反思

这堂课上完后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均反映效果较好, 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既然我们历史课本中几乎每课都有一些成语故事、典故或历史小故事, 那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为什么不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 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须知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 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 不由自主地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得多。同时, 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寓言故事(精选8篇)成语、寓言故事 第1篇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