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性药物流产
不全性药物流产(精选8篇)
不全性药物流产 第1篇
关键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不全性药物流产,刮宫,病理
早孕药物流产简便、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痛苦小[1],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安全有效,但存在不全流产,阴道出血量多,流血时间过长,及流产后感染等问题[2]。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子宫腔内结构变化及子宫腔子宫壁的血流信号改变,对药物流产后监测子宫情况有重要作用,因此观察分析不全性药物流产的声像图特点,对寻找药物流产完全与否的早期、客观的超声影像指标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2例患者为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因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临床拟诊为不全性药物流产,全部经清宫和病理证实。使用流产药物: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患者年龄21~45岁,孕龄5~7周,就诊时间:流产后15d~9周。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IEMENS G60s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5 MHz。检查前膀胱不充盈或少量充盈,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探头涂耦合剂后套上无菌避孕套,缓缓置入阴道内至宫颈表面或阴道穹窿部,作纵、横、斜切等多方向扫查,仔细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有无残留物、子宫腔及子宫肌层有无异常血流信号。在子宫内测到滋养层血流是诊断早期妊娠的可靠标志之一[3]。完全流产患者,滋养层血流消失,子宫肌壁血流信号恢复正常,子宫螺旋动脉呈高阻力频谱。药物流产后出血病例子宫血流变化有两种形式[4,5],子宫肌层血流丰富但未见滋养层血流;近子宫腔子宫肌壁处存在局灶性增强的血流丰富区,可记录到高速低阻的滋养层血流频谱,但流速高于正常滋养层血流。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符合率
182例不全性药物流产可疑病例,经刮宫病理确诊子宫内药物流产不全168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腔内有残留物165例,漏诊3例;刮宫证实无残留物11例,经病理确诊无残留物17例(见表1)。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药物流产不全的灵敏度为96.4%,特异度78.6%,准确性95.0%,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64.7%。
2.2 药物流产不全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清宫组织病理表现
B超检查子宫均有轻度增大,子宫腔内无残留物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子宫内膜清晰,呈细线样回声。药物流产不全的主要超声表现及清宫组织病理表现:a)2例子宫内膜毛糙,清宫组织为增殖期内膜,为完全流产后内膜修复性改变;b)38例子宫腔内见少许斑点状、小片状强回声,清宫组织有少量坏死蜕膜残留;c)120例子宫腔内团块样回声,清宫组织有变性蜕膜及绒毛组织残留,部分绒毛向肌壁浸润;d)1例子宫腔内膜线样回声消失,子宫腔内见边界欠清的团块样回声,伴少许液性无回声暗区,清宫组织有子宫内膜炎细胞浸润;e)10例子宫腔内见完整孕囊,同时可见胚芽,清宫组织见变性蜕膜。药物流产不全患者清宫术后复查,子宫腔内异常回声消失,内膜呈线样回声。
2.3 CDFI及清宫组织病理表现
14例经病理证实为完全流产患者,其中11例滋养层血流消失,子宫肌壁血流信号恢复正常,子宫螺旋动脉呈高阻力频谱;3例子宫肌层血流丰富但未见滋养层血流,其中2例清宫组织为增殖期内膜,1例为子宫内膜炎细胞浸润。168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全性药物流产病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8例子宫肌层血流丰富,但未见滋养层血流频谱,清宫组织见残留蜕膜组织;130例子宫肌层持续存在局灶性血流丰富区、团块内部或团块与子宫壁附着处探及高速低阻的滋养层血流频谱,清宫组织见变性、蜕变的蜕膜及绒毛组织。清宫后子宫肌壁异常血流消失。
3 讨论
阴道探头为高频率、多功能,可直接放入阴道内紧贴子宫颈或穹窿,使盆腔器官处于声束的近区,清晰显示子宫腔内结构变化及子宫腔子宫壁的血流信号改变,为临床寻找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过长的原因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酮受体拮抗剂,具有抗排卵、抗着床、扩张软化子宫颈的作用[6],米索前列醇可使子宫颈变短、扩张,同时兴奋子宫,诱发宫缩,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增加了子宫收缩和子宫颈扩张的协同作用,加速妊娠产物的排出[7]。但可能由于药物活性不高或米索前列醇致子宫收缩强度不够[6,7,8],部分患者子宫内膜或子宫颈有炎性蜕膜、绒毛粘连,致孕囊剥离不全或绒毛残留,甚至极少数患者完全没有排出。目前普遍认为蜕膜组织、微绒毛缺失或残留及用药后子宫肌壁血管扩张等均可能是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4]。观察分析本组182例阴道不规则流血,临床拟诊为不全性药物流产病例的声像图表现,子宫内完全流产时,子宫内膜呈线状;子宫内膜修复性改变,表现为子宫内膜毛糙;子宫内膜炎症时可能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团块样回声,伴少许液性无回声暗区;不全流产时,由于子宫内绒毛及蜕膜残留,子宫腔线状回声消失而表现为回声杂乱不均。完全流产后滋养层血流消失,子宫肌壁血流信号恢复正常。但有3例病理证实无残留的病例因子宫内膜毛糙或子宫腔内见边界欠清的团块样回声,伴少许液性无回声暗区,子宫肌层血流丰富但未见滋养层血流,误诊为药物流产不全。不完全流产时,38例子宫肌层血流丰富,但未见滋养层血流频谱;130例显示团块内部或团块与子宫壁附着处见类似滋养层血流频谱;其中被误诊的6例药物流产不全病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腔内见边界欠清的团块样回声,子宫肌层血流丰富但未见滋养层血流,误诊为子宫内膜炎,清宫组织见残留蜕膜组织。由此可见,由于残留物中绒毛存在,具有侵蚀肌层血管的生物特性,子宫腔残留物内及与子宫壁附着处子宫肌壁出现局灶性增强的血流丰富区,并测到滋养层频谱,对识别子宫内有无绒毛残留具有诊断价值[9],但由于完全流产后子宫内膜修复性改变、子宫内膜炎与子宫内蜕膜组织残留的声像图及血流表现有重叠,故仍存在漏诊误诊。182例不全性药物流产可疑病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药物流产不全的灵敏度为96.4%,特异度78.6%,对药物流产不全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子宫内残留是妇女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往往造成患者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增加患者身体痛苦和精神上负担,药物流产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临床处理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同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便、安全、价廉、可行,对监测药物流产后的子宫内情况有重要价值,因此,探讨药物流产后子宫的二维声像图及血流特征,对进一步提高药物流产不全诊断的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立梅,刘菊红.药物流产的安全性[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7,15(8):508-509.
[2]严春玲.影响药物流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11(22):3007-3009.
[3]谢晴,方镇冰,李冰琳,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肌壁血流的研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9,10(4): 210-21 1.
[4]陈欣林,陈常佩,芦劲.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对药物终止早孕子宫出血时间延长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14(9):38-40.
[5]汤增善,汤承舜.超声在药物流产子宫检查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1,3(6):356-357.
[6]吴尚纯.抗孕激素R486抗早孕[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0,6 (6):288-290.
[7]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8.
[8]郑怀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512-514.
不全性药物流产 第2篇
栏目
标题
作者
部门
正文内容
20120131
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药理毒理学部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专题讨论会总结
药理毒理学部
药理毒理学部
纳米技术是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技术方法,并已经延伸至制药领域。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纳米颗粒或纳米载体药物有可能改变原化合物及其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研发者希望通过开发纳米制剂来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增加药物靶向性。目前纳米药物研发逐渐成为热点,已有部分纳米药物处于临床试验之中,但上市品种并不多,这是因为纳米药物的安全有效性特征尚需深入探索,纳米药物能否为临床治疗需求提供获益尚需进一步验证。
纳米药物的药理毒理研究可以求证其药学制剂特征,同时也可为后续临床试验目标提供信息。纳米药物的药理毒理研究内容涉及全面的药效、毒性、药代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成熟的技术规范,国际上也无相关指导原则出台。国内有申请人正在研发并开始申报纳米药物,但由于对此类品种临床前评价的认知尚不成熟,进一步推进的把握度不高。药理毒理学部整理了纳米药物评价中非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技术研究与评价相关问题,经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广泛交流,组织召开了关于纳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专题讨论会,以期深入了解国际研究与评价动态。1.会议简介
2011年12月1日,药理毒理学部组织召开了纳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专题讨论会,会议邀请Abbott、Pfizer、Merck、Alnylam公司在纳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方面富有经验的多位专家,重点就目前国际上“纳米药物”的分类与管理、研发概况、可能的安全性风险及评价策略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也邀请了国内具有相关经验的安评单位和专家参会,如中检院安全评价中心、上海药物安全评价中心。
本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包括:药物载体系统中纳米颗粒的系统毒性;siRNA纳米脂质体及其潜在毒性评估;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纳米药物的病理学;有关纳米药物的毒理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技术法规。2.关于纳米药物非临床评价的技术认知
经过会议讨论,初步了解并掌握了国际上纳米药物的开发现状和药品监管机构的态度,掌握了按分类管理的非临床研究评价要点,为下一步国内大范围讨论技术要求提供了素材。现总结如下: 2.1 纳米药物的概念和分类
纳米药物基本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将原料药直接加工制成纳米粒,二是采用纳米级高分子纳米粒(nanoparticles, NP)、纳米球、纳米囊等为载体,与药物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后制成的药物制剂,粒径一般不超过500nm。前者可称为纳米分子药物,后者可称为纳米载体药物,如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囊、纳米球、聚合物胶束、纳米中药等。讨论中认识到,国际上目前对纳米药物尚无统一定义。就纳米药物粒径来说,FDA认为1-100 nm,Abbott专家认为5-200 nm,而Pfizer专家则认为1000nm以下都有可能是纳米药物。关于纳米药物的英文术语也较多,如Nanomedicine、Nanoparticle、Nanomaterials、Nanotechnology。因此关于纳米药物的定义尚需管理层方面的认识统一。2.2 纳米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2.1 纳米药物的可能特点
纳米药物与常规药物相比较,具有颗粒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活性中心多、吸附能力强等特性,因此可能具有以下特点:1)缓释药物,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作用时间;2)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减少药用量,或由于耐受性改善而提高疗效;3)改变膜转运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及细胞内药效的发挥; 4)增加药物表观溶解度,提高制剂的载药量;5)有利于药物的局部滞留,增加药物与肠壁接触的时间和面积,提高口服药物吸收利用度;6)防止胃蛋白酶等对药物的水解,提高药物胃肠稳定性,可保护核苷酸,防止其被核酸酶降解;可帮助核苷酸转染细胞并起到定位作用; 7)建立一些新的给药途径。
2.2.2 纳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
纳米药物的药学特性对其药理毒理特性有重要影响,如不同粒径的纳米药物会影响到体内特征,继而影响其药效和毒性。评价纳米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需结合其制备过程或药学特征来考虑。纳米分子药物:
体内有些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内皮细胞连接存在一些窗口结构,而这些窗口结构有助于纳米颗粒通过内皮细胞进入这些组织,从而实现纳米颗粒在组织中的吸收。体内具有不连续内皮细胞结构的组织主要有肝脏、脾脏、骨髓等,这些组织被称为网状内皮系统“RES”。人体中的肿瘤组织也往往具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结构,这有助于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渗透和滞留,很多抗肿瘤药物也是基于此解剖结构设计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达到向肿瘤组织靶向用药的目的。纳米颗粒的大小将很大程度影响纳米颗粒通过这种不连续内皮结构,也将影响纳米颗粒在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利用效率。另外,肝脏、脾脏和骨髓等组织中富含的巨噬细胞也是纳米颗粒容易在这些组织中聚集的主要原因。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表面电荷和表面性质是影响纳米颗粒体内分布与PK的主要因素。
纳米分子药物如果以口服或吸入给药时,通常可提高生物利用度,相同剂量下导致暴露量升高而出现毒性,因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需进行必要的试验研究并重新风险评估。会议中Abbott专家也提到了毒性发生改变的情况。
纳米载体药物:
纳米药物载体通常是指粒径在10~1000 nm的一类新型载体,通常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主要特点是可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改善药物性质和靶向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加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等。
该类制剂IV注射后,体内行为、分布等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带来安全性特征的改变。因此在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相关安全性对比研究:生物相容性、安全药理学、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以及其他安全性试验等。其中生物相容性研究内容非常重要,除了当前制剂溶血性研究的内容外,还包括细胞分布、摄取,对细胞成分的影响等等。组织分布发生改变很可能带来毒性靶器官的改变,因此,根据组织分布研究的结果,除了常规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外,可能需要其他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如生殖毒性研究、特定器官毒性研究等。
在有效性方面,通常认为如果体内行为发生改变,靶部位局部药物浓度可能会发生改变而带来有效性方面的变化。3.纳米药物开发的立题考虑
研发纳米药物通常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改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能,减少某些特殊辅料的使用,提高载药量和体内暴露量,从而降低毒性、提高疗效;②定向给药,增加药效靶器官的暴露量、减少毒性靶器官的暴露量,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纳米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针对开发立题,从药代、毒理和药效等各方面提供支持性数据。
由于纳米药物可能带来非预期的安全性风险,其开发应考虑临床治疗需求,平衡风险/利益比。目前纳米药物大多以较为难治性的疾病为目标适应症,如肿瘤等。4.小结和展望
纳米技术作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可能会实现靶向给药,改善吸收,延缓药物释放,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药物在胃肠道代谢,提高生物利用度,备注
并降低不良反应。目前该类制剂多处于体外及动物体内试验阶段,虽然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但上市品种很少,可能缘于纳米制剂给药后仍有一些非预期的生物机体反应。
因此,纳米药物开发需重视立题,考虑临床需求,同时对对其药代动力学、安全性、有效性等进行全面评估。纳米药物的非临床评价需要结合药学处方工艺及质控来考虑。
超声诊断药物流产不全52例分析 第3篇
药物流产不全是指药物流产后胚胎组织在宫腔内部分残留。宫内胚胎残留轻者可导致不规则性或持续性阴道流血, 重者可引起感染、宫腔粘连、继发不孕等, 因此对药流不全及时、正确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选择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2例药物流产不全, 并对其声像图及彩色多谱勒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2例病例均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妇科门诊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药流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 年龄16~42岁, 平均年龄29岁。所有病例刮宫术前均进行超声检查, 刮宫术后送病理检查。
1.2 方法
使用仪器ALoKa10、ALoKa3500、百胜MYLAB70等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0~7.5MHz。经腹部超声检查时, 患者需适度充盈膀胱, 经阴道检查排尿后按阴道探头常规操作进行, 作纵、横、斜切多个切面的扫查, 常规记录子宫大小、内膜回声厚度, 重点观察宫内残留物的大小、形态、回声及有无类滋养层血流。
2 结果
51例病例中, 超声诊断或提示宫内残留物48例, 与术后病理符合92% (48/52) 。漏诊4例, 漏诊率8% (4/52) 。其中宫腔内不均质低、稍强回声24例、宫腔内混合回声18例、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10例, 少数病例宫腔内见变形的妊娠囊。CDFI残留物内或近宫腔局部可见星点状、短棒状、条状彩色血流信号44例, 血流检出率85%。PS平均值为25cm/s, RI平均值为0.45, 呈低阻、高舒张期血流频谱。清宫后异常血流信号消失, 阴道出血停止。
3 讨论
宫腔内胚胎残留是药物流产后主要的并发症, 残留物是胎儿附属物 (蜕膜、绒毛膜或胎盘组织) 及凝血块[1], 其中蜕膜或绒毛残留是药流后出血时间过长和出血量过多的主要原因, 易并发感染, 继发不孕, 危害妇女健康。
宫内胚胎残留的超声主要表现: (1) 宫腔内异常回声团。宫腔内见不规则的混合、稍强或中低回声团, 与子宫壁分界清或模糊, 子宫稍大或正常。其声像图因为残留物的量及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多样化。 (2) 宫内异常血流信号。CDFI主要表现宫腔残留组织内见点状、短棒状、条状血流信号或残留物近子宫肌壁处出现局灶性血流丰富区, 并测到类滋养层血流RI<0.5。本组资料血流显示率为85%, 可能是残留绒毛具有肌壁侵蚀性。陈常佩等[2]将不全流产后, 在子宫内膜附近记录到的低阻、高舒张期血流频谱定为类滋养层血流, 其流速高于正常滋养层血流RI (0.4±0.04) 。本组资料有42例宫腔内异常回声并有类滋养层血流, 占81%, 可见, 宫腔内异常回声团及类滋养层血流是宫腔内胚胎残留的超声诊断依据。
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无创、经济、可重复等优点, 成为药物流产前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对残留物定位及估测范围, 尤其是阴超, 探头频率高, 可贴近子宫, 图像分辨力好等优点, 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及宫腔内残留物回声, 准确判断残留物附着部位, 更易获得病灶的血流信号。本组资料血流显示率为85%, 其中有6例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经阴超CDFI显示内膜与肌层交界处可见斑点状血流信号, 并获得类滋养层血流频谱而诊断为药流不全。可见,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更能对药流不全所致的宫内残留物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超声对药物流产不全诊断的符合率达92%, 与文献[3]相符。但仍有4例超声未能明确诊断, 漏诊率8%。原因可能是: (1) 不全流产残留物少, 病灶内血流速度低, 流量小的情况。 (2) 流产时间长, 组织机化、粘连, 血流则缺乏或无。 (3) 患者肥胖或有时扫查不够全面。因此, 检查时要注意各个方向不同切面的细致观察;注意调节仪器的速度标尺、彩色增益或探头频率等, 耐心、仔细地查找有无血流信号以获取类滋养层动脉频谱;对宫腔未发现明显异常回声而临床怀疑宫内残留者, 须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结合病史、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以减少漏诊。检查中, 药流不全的诊断要注意与子宫内膜息肉、修复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钙化斑等相鉴别[4]。
综上所述, 超声对药流不全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须结合病史和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以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1]张永祥.B超在诊查宫腔残留物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2) :147.
[2]陈常佩, 陆兆龄.妇产科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5.
[3]陈琼华, 黄枢, 王春灵.超声诊断子宫药流不全与病理对照[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3) :217-218.
不全性药物流产 第4篇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32岁, 2010年10月26日因外伤后“脾破裂”, 在当地医院急诊行“脾切除术”。手术顺利, 术后切口愈合好。术后1月余不明原因出现上腹部胀痛, 恶心呕吐, 肛门间断排气排便。2011年1月18日因“反复腹胀腹痛2月, 脾切除术后3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入院后体格检查可见肠型未见蠕动波, 腹部轻压痛, 无反跳痛, 可闻及高亢肠鸣音。行腹部立卧位平片及全消化道造影钡餐检查, 诊断为“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予以润肠、通便、抗炎、护胃、护肝, 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 腹胀腹痛并无明显改善, 仍不能进食。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2011年2月19日, 行左侧肾周脂肪囊穿刺, 顺利, 回抽无血无气, 注入0.0375%布比卡因60 m L, 观察15 min, 患者无不适。1 d后行右侧肾周脂肪囊穿刺注射, 每隔1 d交替进行两侧穿刺注射, 总共8次。在肾囊阻滞治疗期间,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 0~100 mm, 0 mm表示无痛, 100 mm表示不能忍受的腹胀或腹痛) 记录患者腹部胀痛的程度;同时根据“健康人的腹围1 d之内变化不明显, 而腹胀患者的腹围变化十分显著”这一现象[3], 采用腹部电感体积描记法 (AIP) [4]记录患者肾囊阻滞治疗前后腹围的变化;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进食与大便情况, 见附表) 。在第8次治疗后, 患者自述腹胀腹痛明显好转, 可以饮水及进食, 大便每天1次。体查:腹平坦, 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 剑突下无压痛及反跳痛, 肠鸣音活跃, 未闻及高亢肠鸣音。于2011年3月14日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3个月, 患者一般情况可, 能从事轻体力活动, 间断出现上腹饱胀。
2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为了防止粘连进一步加重, 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但疗效并不满意。在过去的几年里, 有人运用肾囊阻滞对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孙有奎[5]将肾周脂肪囊阻滞辅以其他药物应用于治疗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前胃迟缓、肠痉挛、肠变位, 及马属动物的各种轻、重型胃肠炎, 治愈率高达75%~80%。孙彦青[6]采用肾周脂肪囊普鲁卡因注射, 治疗了15例综合治疗无明显效果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80%的患者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明显好转, 排便次数及性状基本恢复正常。郑启昌等[7,8]选取28例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低血压或休克患者, 术前行右肾周脂肪囊利多卡因阻滞, 使23例患者的低血压或休克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 死亡率降低。以上研究显示, 肾周脂肪囊阻滞对内脏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肾周脂肪囊左右相互沟通, 其内侧前方有丰富的神经节。药物注射到肾周脂肪囊, 沿着腹膜后椎体前筋膜, 向下可延伸达上腹下神经节, 作用于盆腔内器官, 向上可作用达肺神经节, 阻滞的作用范围广泛[9]。肾周脂肪囊潜在腔隙很大, 组织间的张力比大气压低, 亦即呈负压, 可容纳高容量的药物注射到此区域, 不致使组织间的张力显著的增高;且药物的容量增大, 弥散范围扩大, 作用的神经节增多, 肾囊阻滞的全身性作用更显著。而且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到达所支配的脏器的过程中, 常互相交织共同构成神经丛, 因而肾囊阻滞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的传导均有阻断作用。本病例中, 肾囊阻滞后患者的腹痛腹胀、进食排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笔者认为这是肾囊阻滞降低了交感神经与内脏感觉神经张力的原因, 但肾囊阻滞后胃肠动力如何被调节及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本次病例中, 肾囊阻滞作为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的辅助治疗虽取得成功, 但仍需要大量的病例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DE PONTI F, MALAGELLADS JR.Functional gut disorders:from motility to sensitivity disorders.A review of current and investigational drugs for their management[J].Pharmacol Ther, 1998, 80 (1) :49-88.
[2]TALLY NT, STANGHELLINI V, HEADING RC, et al.Functional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J].Gut, 1999, 45 (Suppl II) :S37-S42.
[3]HOUGHTON LA, LEA R, AGRAWAL A, et al.Relationship of abdominal bloating to distent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effect of bowel habit[J].Gastroenterology, 2006, 131 (4) :1003-1010.
[4]LEWIS MJ, REILLY B, HOUGHTON LA, et al.Ambulatory abdominal inductance plethysmography:towards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ut, 2001, 48 (2) :216-220.
[5]孙有奎.浅析肾囊封闭法的临床应用[J].畜牧兽医杂志, 2006, 25 (6) :77.[5]SUN YK.Analysi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enal capsule block[J].Veterinary Medicine, 2006, 25 (6) :77.Chinese
[6]孙彦青.肾囊阻滞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5例[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 :43.[6]SUN YQ.Renal capsule block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15 case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04, 7 (1) :43.Chinese
[7]孙君军, 郑启昌, 朱天伦, 等.急性胆管高压所致血液动力学变化中神经因素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7, 35 (12) :771.[7]SUN JJ, ZHENG QC, ZHU TL, et al.Nerve factors approach about hemodynamic changes induced by Acute bile duct pressure[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1997, 35 (12) :771.Chinese
[8]郑启昌, 孙君军, 胡佑华.等.迷走神经在急性胆道高压所致血液动力学变化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9, 15 (10) :883.[8]ZHENG QC, SUN JJ, HU YH, et al.The role of vagus nerve in hemodynamic changes induced by acute bile duct pressure[J].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 1999, 15 (10) :883.Chinese
不全性药物流产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药物流产不全患者90例, 均在妊娠7周内采用米索前列醇与米非司酮片片进行药物流产, 在服药后依然有阴道出血现象, 而且伴有脸色苍白、头晕、恶心等临床症状。患者在入院后进行临床常规检查, B超结果显示子宫内存在胚胎组织残留。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 试验组45例, 年龄21~44岁, 平均 (31.3±4.5) 岁;阴道出血时间3~8 d, 平均 (6.1±0.8) d。对照组45例, 年龄23~46岁, 平均 (32.1±4.7) 岁;阴道出血时间4~8 d, 平均 (6.3±1.1) d。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阴道出血时间等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可比性良好。
方法: (1) 试验组采用保守治疗方式:在治疗的前3 d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然后服用安宫黄体酮片, 10 mg/次, 1次/d, 连续服用7 d。如果患者在服药治疗仍有阴道出血现象, 同时B超结果显示子宫内仍有胚胎组织残留, 则需进行手术清宫治疗, 在术后3 d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2) 对照组采用手术清宫治疗方式, 术后3 d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在治疗后对全部患者进行B超检查, 观察子宫内是否存在组织残留, 患者阴道出血是否停止。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阴道止血时间, 并根据B超检查结果判定治愈情况, B超结果显示子宫内无胚胎组织残留则为治愈。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阴道止血时间对比, 试验组的阴道止血时间 (4.53±1.08) d, 对照组的阴道止血时间 (2.45±1.13) d, 试验组的阴道止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两组患者治愈率对比, 试验组患者中治愈41例, 治愈率91.11%;对照组患者中治愈43例, 治愈率9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143, P>0.05) 。
讨论
7周之内中止妊娠适合使用药物流产, 其作用的基础是利用药物使孕妇体内孕酮水平迅速下降, 造成流产, 然后通过药物使子宫强烈收缩, 以促使胚胎组织顺利排出体外[3]。米非司酮片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新型抗孕激素类药物, 具有中止妊娠、抑制胚胎着床、促进宫颈成熟与诱导月经等临床作用, 能够有效诱导流产并中止早孕, 单纯使用米非司酮片的有效率为65%~85%, 而同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成功率可达≥95%[4,5]。
药物流产相比手术流产具有许多优势: (1) 使用方便, 可以自行服药; (2) 无需手术, 减少患者痛苦; (3) 可有效避免手术操作造成的疼痛以及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但药物流产也有一定弊端, 少数患者在进行药物流产后会出现药物流产不全, 仍需进行手术清宫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的发生原因主要有流产药物治疗、患者自身精神状态、子宫位置与收缩等。临床治疗药物流产不全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清宫方式, 保守治疗采用药物促使子宫内残留胚胎组织排出体外, 相对手术清宫治疗来说安全可靠, 疼痛较小, 但也有清除不彻底的可能[6]。而手术清宫治疗比较彻底, 能完全清除子宫内残留组织, 治愈率较高, 但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大, 也容易引发感染或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7]。
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保守与手术清宫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的临床疗效, 对比保守治疗与手术清宫治疗患者的阴道止血时间以及治愈率。研究结果显示, 保守治疗患者的阴道止血时间为 (4.53±1.08) d, 手术清宫治疗患者的阴道止血时间为 (2.45±1.13) d, 试验组的阴道止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P<0.01) 。从治愈情况来看, 保守治疗与手术清宫治疗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相差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药物流产不全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清宫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治愈率较高, 在治疗后阴道止血时间方面手术清宫治疗的效果更优。
摘要:目的:对比保守治疗与手术清宫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药物流产不全患者90例, 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 各45例, 试验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 对照组给予手术清宫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阴道止血时间以及治愈率情况。结果:试验组阴道止血时间 (4.53±1.08) 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2.45±1.13) d (P<0.01) 。结论:对药物流产不全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清宫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治疗后阴道止血时间方面手术清宫治疗的效果更优。
关键词:药物流产不全,保守治疗,手术清宫,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1]马伟红.药物流产不全保守治疗与手术清宫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啊, 2013, 11 (4) :484-485.
[2]廖卫阳.106例药物流产不全的临床观察及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6) :115-116.
[3]周艳琴, 张凤琴.1600例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原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2 (9) :1023-1025.
[4]刘晓明.两种方法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3) :2545-2546.
[5]谢金玲, 刘朵朵.药物流产不全122例临床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 (7) :885-886.
[6]许燕丽, 武孟香, 陈婉秋.药流不全保守治疗的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 2011, 37 (6) :436-437.
不全性药物流产 第6篇
1 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收集不全性肠梗阻30例, 其中男性18例 (60%) , 女性12例 (40%) , 年龄18~65岁, 以中老年居多, 青壮年偏少。
1.2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便排气减少;体格检查见腹部膨隆、有胃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辅助检查立位腹部X片见液平面。中医主症见腹胀腹痛、大便不出或热结旁流、矢气不通, 或有恶心、呕吐, 舌红绛、苔黄厚燥, 脉沉数有力或滑实。
1.3 治疗方法
(1) 所有患者禁食, 胃肠减压, 并予补充水、电解质, 维持体内水电平衡。无明显感染者可暂不予使用抗生素。 (2) 给予大承气汤口服:大黄30g (后下) , 芒硝20g (冲服) , 厚朴15g, 枳实15g, 煎汤约400mL, 由本院煎药室代煎, 少量频服。边服药, 边观察疾病发展情况;腹痛腹胀缓解、排气排便正常则停服;如治疗中腹痛加剧或病情恶化, 则选择急诊手术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腹胀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恶心呕吐停止, 大便通, 有矢气, 肠鸣音正常, 腹部X显示液平面消失为痊愈;腹胀缓解, 腹痛仍存, 腹气稍通, 大便略增加, 呕吐减少为好转;腹痛腹胀不能缓解, 大便不畅, 仍有恶心呕吐为无效。
2 结果
28例患者服大承气汤汁约2~3h开始泻稀便, 有少量排气, 腹胀有所减轻, 2~3剂药后临床症状消失, 少量饮水、进流食未有不适, 复查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 为临床治愈。2例患者服药2剂后症状未见改善, 腹痛腹胀加重, 予急诊手术治疗。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 25岁, 2010年5月7日因“阑尾切除术后1年, 腹胀伴呕吐2d”入院。患者1年前因“阑尾炎”在我院行“肠粘连松懈、阑尾切除术”, 近2天来出现进食后腹胀伴反复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尚有少许大便, 无明显腹痛, 未予重视, 未进行相关治疗, 腹痛腹胀逐渐加重, 入院查体见:体温37℃, 血压120/80mmHg (1mmHg=0.133kPa) , 急性痛苦面容, 抬入病房, 腹胀满, 腹部正中可见长约15 cm手术瘢痕, 上腹可及轻压痛, 无反跳痛, 腹肌紧张不明显, 叩诊呈鼓音, 肠鸣音亢进。立即予以X线腹部透视提示:肠腔可见气液平面。考虑为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禁食水、输液并给予大承气汤口服:大黄30 g (后下) , 芒硝20g (冲服) , 厚朴15g, 枳实15g, 煎汤400mL, 少量频服。次日患者解稀便1次, 肛门排气增多, 腹痛有缓解, 腹胀减轻较著, 体温降至正常。查:上腹压痛仍存在, 肠鸣音正常。继服上方, 减芒硝为10g, 服药2日后, 诸症缓解, 再服上方, 去芒硝, 减大黄为15g, 3剂药后, 复查X线腹部透视肠腔未见异常, 痊愈出院。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出现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比较常见。临床以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便排气减少为主症。祖国医学中并无“肠梗阻”这个病名, 根据其症候特点, 归属于祖国医学“肠结”“关格”范畴。主证包括痞、满、燥、实, 即心下坚硬闷塞、胸胁脘腹胀满、肠内燥屎干结不下、腹中硬满痛而据按。中医学认为肠为“传化之府”, 消化、传送胃受纳之水谷食物。肠属六腑, “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 ”以通降下行为顺。故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腹气不通, 肠道阻塞, 大便不通, 均可导致肠梗阻。故肠梗阻的中医治法为攻下软坚, 行气散结, 通里止痛。
大承气汤是《伤寒论》中用于阳明腑实证的代表方, 本方具有攻下软坚, 行气散结, 通腹泄热的作用, 为临床所常用。《医宗金鉴》曰“诸积热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 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方中大黄苦寒, 泄热攻下;芒硝咸寒, 软坚润燥, 二者合用通腹泻热, 荡涤肠胃;枳实、厚朴行气导滞, 消痞散结除满;全方药少力专, 疗效精卓, 为临床外科常见急腹症之常用方剂。本方服法应药凉后服, 因药力峻猛, 不可尽饮, 需少量频服, 以防伐伤正气。大承气汤攻下之力峻猛, 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实证, 甚少用于虚证及年高体弱者。因年老及体虚之人, 脏腑功能较为虚弱, 不耐攻伐, 易于是脏腑气机逆乱, 病情加重, 出现危候;患有肠梗阻的老年患者, 如为实证, 且尚耐攻伐, 则给予大承气汤口服, 中病即止, 以防伤正。近年来, 外科急腹症使用中药方剂治疗, 以本方为基础, 随症加减, 取得卓著的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大承气汤能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和推进作用, 并能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及腹腔内血运[1];促进排气和排便功能的恢复。余宏亮等[2]试验表明大承气汤能直接增强肠管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胃肠收缩功能, 促使排便。吴咸中[3]等试验表明大承气汤对肠管的兴奋效应是对平滑肌直接作用的结果, 可使肠管由强制性收缩转化为节律性收缩, 促进收缩形式向有利于肠道推进功能的方面转化。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致泻作用是入肠后首先刺激肠黏膜下神经丛, 然后刺激更深部位肌肉神经丛, 使其兴奋, 致使肠运动亢进, 并使大肠中水分增加, 导致泻下, 是分泌性泻下药[4,5];芒硝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钠, 不易被肠壁吸收, 在肠腔内形成高渗状态而导泻;枳实、厚朴均能兴奋肠内平滑肌, 促进排便[6]。
笔者体会大承气汤在临床应用时只要具备症状体征, 及中医发病机制, 症候特点, 舌脉特征, 即可使用, 不必拘泥于病名, 但此方寒凉峻猛, 不可久服, 中病即止。且服用本方治疗时初始, 有腹痛加剧之势, 多由于大承气汤具有兴奋肠内平滑肌, 促进肠运动的作用, 从而导致腹痛加剧, 但也可为病情加重之表现, 治疗时需密切观察, 如病情加重, 及时停服大承气汤。本文所选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痊愈后随访1个月, 未见复发。临床实践证明, 大承气汤治疗不全性肠梗阻能迅速缓解症状, 疗效可靠。近年来, 国内医界对于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较多, 不仅阐明了中医方面的基本理论, 也证实了方内单味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 对大承气汤的临床应用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范围, 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大承气汤治疗不全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予大承气汤口服治疗不全性肠梗阻。结果 对不全性肠梗阻的治愈率达93.3%。结论 口服大承气汤是治疗不全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承气汤,不全性肠梗阻
参考文献
[1]金万亮.大承气汤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0, 6 (5) :326.
[2]余宏亮, 于庆生.大承气汤外科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34) :5399-5400.
[3]吴咸中, 田在善.急性腹部疾病证与治则的现代研究[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9:89.
[4]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67-69.
[5]吕志杰.仲景方药古今应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0:532.
不全性药物流产 第7篇
(揭阳市人民医院, 广东揭阳522000)
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 (APSBO) 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患者既往多有腹部手术创伤史, 或盆腹腔炎症感染史。本病起病急, 病情变化快, 积极的药物保守治疗及恰当手术时机的选择是腹部外科的一个难题。我科自2004年2009年以来采用经胃管注入泛影葡胺治疗APSBO患者127例,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7例患者中男83例, 女44例, 年龄14岁~76岁, 平均年龄42.6岁。其中104例有腹部手术史, 5例有腹部创伤史, 18例既往有盆腹腔感染史。临床表现多为痛、吐、胀、闭等典型肠梗阻表现。腹部立位X线或CT提示肠腔积液、积气。
1.2 治疗方法
患者一经确诊, 应即予禁食、胃肠减压、适当低压灌肠, 并应用消炎、制酸、生长抑素等药物治疗, 积级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措施。观察排除肠绞窄肠坏死及明显腹腔感染腹膜炎症状, 开始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60~100 m L, 可加入石蜡油20~40 m L.注入后夹闭胃管2 h后再开放, 并于注入后6, 12, 24 h分别行X线检查了解腹部情况。如24 h后造影剂能到达结肠则保守治疗成功率高, 如仍未到达但患者腹部情况无明显恶化, 可重复上述处理。如至48 h肠梗阻症状仍未改善, X线检查提示造影剂未能到达大肠, 或观察过程中腹部体征恶化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
2 结果
127例患者中98例保守治疗成功, 其中应用泛影葡胺24 h内症状改善35例, 48 h内症状改善63例;余29例患者经保守治疗不成功后改为手术治疗。其梗阻无法解除原因多为较广泛粘连或粘连束卡压, 其中有4例出现肠扭转。非手术治愈率为77%.
3 讨论
随着腹部外科手术的大量开展, 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也呈逐步上升。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目前仍认为与炎症有关, 粘连形成是由于机体创伤、缺血、感染、异物引起的一种纤维增生性炎症反应, 是机体对外来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粘连性肠梗阻一般发生于小肠, 手术分离会导致新的粘连, 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的预防粘连方法, 62%~70%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可缓解, 无需手术治疗[1]。
粘连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的, 单纯性肠梗阻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绞窄性肠梗阻。因此我们应用泛影葡胺经胃管注入的方法对APSBO患者实施早期消化道造影, 在严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同时, 达到了及时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目的。泛影葡胺是一种高渗性液体, 其渗透压为1 900 m Osm/L, 约为细胞外液渗透压的6倍[2]。其治疗机制是能缓慢促使液体移入肠腔, 逐渐增加梗阻部位的压力梯度, 稀释肠内容物, 有利于肠内容物通过肠腔, 也可以减轻肠壁水肿, 增加肠蠕动。泛影葡胺经胃管注入后正常到达回盲部时间约为45 min, 通过泛影葡胺X线造影检查可观察到肠管活动及梗阻情况, 结合临床可作为是否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而且泛影葡胺因其水溶性特性在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应用时是安全的, 不会引起穿孔[3]。我科通常以48 h作为一个时间界点, 即采用泛影葡胺联合常规治疗措施48 h后, 患者梗阻症状未能缓解, 造影剂未能通过小肠, 宜及早行手术治疗解除梗阻, 尤其当怀疑肠绞窄坏死时, 应立即手术探查治疗。如果患者腹部体征平稳, 观察时间亦可适当延长。在应用泛影葡胺治疗的同时, 要重视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的情况, 合理应用抗生素及生长抑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如石蜡油、四磨汤等亦有用于胃管注入以起到肠道润滑, 促进肠蠕动作用。
我们认为经口服泛影葡胺治疗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行的方法, 它可以有效缓解小肠梗阻, 降低手术几率。而且它有明确的指标为早期手术提供依据, 有利于手术时机的选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125-146.
[2]姜从桥, 李仕青, 任景兰, 等.经口服泛影葡胺对粘连性小肠不全性梗阻疗效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9, 19 (11) :666-667.
不全性药物流产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符合药物流产条件且自愿要求行药物流产患者共787例, 其中有80例考虑药物流产不全, 年龄20~39岁, 孕次1~6次, 产次0~2次。其中58例患者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超过3周, 最长为2月, 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见强回声团;12例患者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超过3周, 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略强回声光团伴血β-HCG>200 m IU/m L;6例患者药物流产后经量为以前经量1.5~2倍, 经期超过7 d, 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略强回声光团;4例患者药物流产后正常行经2~3月后非经期出现阴道流血, 量约为经量2倍左右, 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略强回声光团, 血β-HCG正常。随机分为实验组 (40例) 和对照组 (40例) 。
1.2 设备
沈大公司生产的30.硬性弯管镜, 膨宫液为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B超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3, 探头频率3.5HZ。
1.3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乙肝表面抗原, 检查体温、血压、心肺功能及阴道清洁度等, 排除手术禁忌症。
实验组:宫腔镜下观察子宫腔的形态、子宫内膜有无异常、残留物的部位及大小、形状;然后定位刮宫, 刮宫后宫腔镜再次检查确认有无残留组织。对于残留物粘连紧密处, 镜下用活检钳反复钳夹, 再在此部位刮宫, 直至残留物清除干净为止。刮出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口服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口服妈富隆1片qd×21 d。
对照组:行常规清宫术。术后口服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阴道流血时间、再次清宫例数、清宫半月后子宫内膜的厚度、月经恢复情况。
1.5 统计方法
统计处理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通过宫腔镜检查全部诊断为药物流产不全, 并清除所有胎残留, 见表1, 表2。
3 讨论
药物流产引起不全流产的发病率高, 需要再次清宫。清宫术是医生凭感觉和临床经验所施行的手术,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研究报道[1], 即使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盲目清宫, 也有10%~35%的宫内残留。
宫腔镜具有直视视野宽、清晰度高、准确、微创的优点。近年来, 宫腔镜在临床的应用日益普及, 药流不全行宫腔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胚胎残留物的大小、形态及位置, 精确定位后取出, 明确药物流产不全的诊断, 避免了漏刮及对子宫内膜的过度损伤, 还可发现有无宫腔异常, 这对有生育要求者极为重要[2]。该组40例患者通过宫腔镜检查全部诊断为药物流产不全, 并清除所有胚胎残留。综上所述, 宫腔镜是一种安全、简便、高效的技术,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妈富隆是第三代口服短效避孕药, 每片含炔雌醇30μg, 去氧孕烯150μg。炔雌醇可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预防子宫出血、粘连和感染;去氧孕烯作用于子宫内膜, 使子宫内膜增殖受到抑制, 子宫内膜腺体出现退变萎缩, 当停药后发生撤药性出血时, 萎缩的蜕膜组织随经血排出, 促进月经恢复并建立正常周期。该研究表明, 实验组清宫后口服妈富隆阴道流血时间缩短、子宫内膜的修复时间缩短, 首次月经恢复时间缩短。综上所述, 清宫后即刻口服妈富隆, 既能达到避孕目的, 又能明显缩短阴道流血时间, 促进子宫内膜的恢复及月经恢复, 不良反应低, 使用安全, 可接受性强[3], 获得较好的临床价值, 可将将其作为药物流产不全行清宫术后的常规方法。
参考文献
[1]夏恩兰.宫腔镜临床应用的沿革与发展前景[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11) :644-646.
[2]陈萍, 林俊, 徐开红.宫腔镜诊治宫内妊娠物残留56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5, 17 (12) :48-49.
不全性药物流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