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保护范文
濒危植物保护范文(精选12篇)
濒危植物保护 第1篇
1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地的相关研究
1.1 进行迁地保护植物
1.1.1 建设植物园及其引种栽培
植物园可以收集和保存数量庞大的多样性品种的植物。现在, 我国相关部门和组织已经建立了植物园140多个, 占地面积达24 000hm2。目前植物园已经担负着中国稀有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及研究的相关大量工作。在我国各类各级植物园中收集和栽培了中国区系植物约23 000余种, 占到了全国种类的65%;在我国首批保护的389种稀有濒危植物中的332种已经被迁地到48个植物园中保护, 比例达到了85.3%。
1.1.2 种子保存工作以及离体保存植物的器官和组织
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主要器官。可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 在人工控制的相关条件下进行合理的种子保存工作, 这样能够能有效延缓种子的新陈代谢以及种子衰老的过程, 通过这些手段能够很好的延长种子的寿命。而且能够有效避免一些珍稀植物在遭遇某些自然灾害的条件下, 面临生物种灭绝的危险, 此外通过这种途径, 能有效避免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相应的遗传变异进而导致基因流失等诸多问题。
1.2 就地保护
1.2.1 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在我国从无到有, 由小逐渐壮大, 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类型比较齐全、布局较为合理以及功能较为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 总结起来大体上可划分为1956~1965年的创建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1979~199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2000~2003年的跨越式发展阶段等4个不同时期。
1.2.2 建立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一个较为新的事物, 森林公园以大面积森林资源作为依托, 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以及质量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环境, 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人们游憩、旅游、健身以及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科学研究和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教育的场所。
2 建立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评价体系
2.1 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相关的分级
人们依据植物稀有程度以及受到危害的程度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具体的分级、分类。依据国际通用的标准, 我国依据保护植物受危害的程度划分4类。并且根据相关植物所具的不同价值, 确定了3个保护级别。
2.1.1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如银杏、珙桐、水杉等;
2.1.2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如鹅掌楸、金钱松、台湾杉等;
2.1.3 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2.2 建立珍稀濒危植物的定量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
被优先保护次序的基础是依据植物稀有和受威胁的程度进行划分的。科学合理地划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优先序列, 这可以通过珍稀濒危植物的数量评价分级的方式和方法来进一步确定。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价方式对受威胁植物评价中数量化指标进行弥补。进而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产生的干扰。此外, 在确定数量化指标时, 要做好调查和咨询的前期工作, 进而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受胁植物的实际的状况。
3 建立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
遗传力、生活力、生殖力和适应力等几个内部因素, 成了威胁植物生长繁衍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大多数珍稀濒危植物基本上都存在着, 但是, 自然更新能力很弱, 因此处于濒危的边缘。外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4 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建议
4.1 完善关于濒危植物物种的一些保护政策法规和行动计划。同时, 还要制定相关的物种保护政策以及法规。在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的时候应该首先对优先保护对象进行确定。
4.2 加强有关的宣传工作。应不失时机地对广大民众进行宣传和教育, 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植物保护的意义。
4.3 广泛开展相关的基础工作和完善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开展植物区的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的工作的同时, 可以采取相关措施, 积极建立相关的珍稀濒危树种的数据库, 并且同时逐步建立起相关的信息网络, 充分利用相关的动态监测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相应的植物保护的监测网络。
4.4 积极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
4.5 积极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
摘要:论述了近年来我国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等工作和研究领域的一些主要进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政策保障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强.珙桐的等位酶位点变异与分析[J].武汉植物研究, 2000, 18 (03) :247-249.
[2]Myers N.Threat ened biot as:ho-tspot in tropical forests[J].The environ-ment alist, 1988 (08) :187-208.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 第2篇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叫“SOS东方美人鱼”的电视剧,主要是呼吁人们对白鳍豚的重视和保护。转眼十多年前过去了,白鳍豚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了。这种呼吁和宣传似乎显得非常的无力。同样是濒危物种,在感性角度来看也都是招人喜爱的动物,但是白鳍豚和大熊猫的命运却相差甚远。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两者的物种特征或者生活环境决定了保护的难度和结果上的差异。但是在我国或多或少,大熊猫由于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而获得了“优待”。很多人知道中国的大熊猫,但是却少有人知道中国的白鳍豚。
和环境污染不同,生物多样性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所以人们往往认识不到物种快速地、不正常地灭绝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除了一些热爱自然的人出于感情而为那些灭绝的物种伤感之外,更多的是科学家在单方面地告诉人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相反的事实:日本仍然在大量地捕鲸,墨西哥漏油事件威胁到了很多生物的生存环境,联合国的报告称本世纪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提出保护濒危物种的口号本身很简单,也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但是到底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濒危物种?面临那么多要灭绝的物种,我们又应该选择去保护哪些呢?
物种的生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它与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都密切相连,这导致濒危物种的保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珍贵物种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来驱使人们不顾其灭绝的危险而一再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使得物种非要到达濒危的状态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往往为时已晚,然后我们也只能为它们的灭绝而一声叹息。如果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捕杀某些物种,那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如果人们这种需求并不是必要的,而是过度的,那么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考虑采用经济、法律手段等来惩罚某些行为,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向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举国注目的“周老虎”案中,如果拍的不是野生华南虎,当事人大概也不会拿假照片说事儿。在网络上各类专家和网民的激烈争论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一个物种的悲哀。查一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想到的几种野生动物名称,竟然无一例外地赫然在列。这也就是说,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当中,似乎濒危的野生动物才是大多数,而不濒危的反而成了少数。动物尚且如此,遑论所受关注更少的野生植物了。豢养在笼子里的几只有限的动物并不能够说明人类保护了某个物种,有时甚至连保障这些动物的健康和安全都很难说得上。沈阳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悲剧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各地动物园中被拿来与人留影的小狮子、小老虎蜷缩在墙角簌簌发抖的样子,往往令稍有同情心的人感到揪心。
保护濒危物种,必有其基本前提,即地域空间和自然条件。这两个方面都可以拿来大作文章。我国目前的野生物种保护模式主要是建立保护区,但是检索一遍《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就会发现这些自然保护区大多又同时是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国家缺乏调整自然保护区监管、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专门性法律。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环保、水利、海洋等有关主管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保护区享有监管职权。多头管理,反而难以获得监管实效。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也会重复拿着同一区域,换着名字地去申报不同的保护项目,毕竟对于争夺旅游资源来说,噱头最重要,而在审批环节中,这些区域不过是写在文件上面的地名而已。结果是保护区越设越多,野生动植物物种却不断加速灭绝。甚至于保护区还设在那里,但受保护的物种却早已消失了。
除了制度方面的问题以外,人类的某些生活习俗也是阻碍野生物种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的另一重大障碍。某些人爱吃,而且喜欢抱着猎奇的心理去吃一些平日不常见的东西。有观点认为爆发的洞庭鼠患的主要原因也包括人类吃完的湖区周边的蛇。活跃在以广州为代表的各地野味市场更说明了这种爱吃的生活习俗对野生物种繁衍所带来的毁灭性伤害。当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是恒定的价值或者意识形态被用来作为行为动机时,所谓的纯粹公益事业往往是第一个遭到抛弃的对象。没有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丧失了维系繁衍的种群数量,濒危物种保护的前景并不光明。
前两天看新闻,美国环保主义者对总统奥巴马在采访中打死一只苍蝇感到愤怒,特地送了一个电蝇拍去白宫,希望总统不要这么残忍。 记得何祚庥院士曾经质问过环保主义者,如果你单独一人面对一只老虎,它向你扑了过来要吃了你,你打不打虎? 如果谱系的一边是极端的环保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功利主义,那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到如今的这个落脚点,比较合适的态度恐怕还是中庸,从自己做起。
但面对动物保护,特别是濒危物种保护这个话题,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从自己做起这个理念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说这个世界上,如今每几分钟就有一个物种告别我们,但活了这么多年,我们很难在现实生活里遇到这样残酷的现实作为某物种的最后一只动物,死在你面前。真相因为遥远而失真。 希腊神话里的卡桑德拉,神灵对她下咒:你能看到未来,但无人信你的话。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最后的阵地是哲学,而哲学恰恰是我们最说不清的领域。
面对环保的话题,特别是这样一些与我们似乎密切相关但却很难有直接的要害关联的问题时,我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许,洪水退去,让我们再从一片新的橄榄叶开始吧,如果那时我们还存在的话。
被称为“长江里的大熊猫”的白鳍豚,却有着和大熊猫截然不同的命运。与野生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相反,目前白鳍豚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甚至很可能已经灭绝。事实上,我国早就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长江上也设立了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以及白鳍豚保护站。但是白鳍豚的数量还是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减少。白鳍豚的灭绝真的是种必然吗?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灭绝并不来源于自然原因,而是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捕捞、水上运输、水利工程和水污染都在破坏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而对栖息地的依赖直接导致了白鳍豚的减少和灭绝。白鳍豚的灭绝并非像科学家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保护措施,没有掌握人工饲养的方法。科学家们有能力拯救大熊猫,就应当有可能找到保护其他濒危物种的方法。显然,最直接有效保护白鳍豚的方法,就是提高长江流域水质、限制捕捞和航运、保持航道畅通,这却恰巧与经济发展的追求相抵触了,而这已经不是科学家们可以决定的了。
相比之下,大熊猫是幸运的。大熊猫的栖息地通常是山区,对大熊猫的保护不需要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大熊猫“国宝”的头衔,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和观赏需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甚至政治利益。这种双赢当然会吸引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难怪大熊猫可以被“收养”,住“别墅”,吃精心准备并消毒的竹子,还不时“相亲”,出国“交流”。白鳍豚自然不会有这种待遇,一个看不出经济价值、影响经济发展的物种,再稀少,也显不出珍贵。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下,白鳍豚的灭绝成为必然。
白鳍豚的灭绝预示着其他濒危物种的可悲前景。如果不能深切反思,把握保护濒危物种的最后机会,人们最终只能通过标本和图片来认识曾经美丽和多样的世界。而当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使得环境无法支持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将成为下一个濒危物种。
初,惨剧发生在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里。11只东北虎在3个月时间内相继死亡,死因是东北虎进食太少而被饿死。这出悲剧,一经媒体曝光,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东北虎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并且与苏门答腊犀牛、西方灰鲸、红狼等共同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全球十大最濒危动物红色名单。如此珍贵的物种,不幸丧命于本应能够得到较好照料的野生动物园里,难免让人不解:究竟是什么酿成了这场悲剧?
目前,我国对东北虎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东北虎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另一种是采取动物园形式的异地保护方式。动物园的管理又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国家运营和私人运营。两种形式各有其优劣之处,一般而言,国家运营有较强的财政保障,但容易给政府带来财政负担,也可能出现实际管理人缺位现象;而私人有较强的主动性去管理动物园的日常经营,但由于私人运营的主要目标在于盈利,所以难免会把保护动物的目标放在第二位。
国家运营抑或私人运营,很难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全国三十多家野生动物园,绝大部分是采取了政府招商、企业投资运营的形式,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同时,国家运营的野生动物园也存在,比如上海野生动物园。因而,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由谁运营,而在于如何对运营中的动物园进行监管。怎么确保国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不会懒懒散散、敷衍了事,怎么确保民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不会利益熏心、唯利是图?据媒体披露,在此次东北虎死亡事件中,政府每天拨付的饲料款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用在了动物身上;动物园的门票收入如何被使用也无从知晓。私人运营并不是政府撒手不管,运营中的监管确是一项理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艰巨任务。
沙漠濒危植物掠影 第3篇
为了保护濒危植物,1984年,国务院环委会正式公布了我国首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即中国植物保护红皮书,纳入保护植物354种。目前,保护名单还在迅速扩大,保护等级也在不断提高,有的植物甚至还来不及被纳入保护植物名录,就已经从我们眼前消失,例如阜康阿魏等。
走向灭绝的盐桦
盐桦,是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秦仁昌教授在新疆阿勒泰巴里巴盖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桦树科小乔木,是新疆的特有植物。据当时资料记载,盐桦高2~3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密被绒毛,叶卵形或菱状卵形,果穗矩圆状圆柱形。它的抗盐能力非常强,幼苗期抗盐率即可达1.3%以上,生长在盐沼泽地带,其耐盐性是以抗盐碱著称的胡杨、沙枣的5倍以上。
1984年,盐桦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载人中国濒危植物红皮书。但至今模式产地已难找到这种植物。曾有报道称,“盐桦”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阿拉哈克乡盐湖被重新发现。然而,这种“盐桦”在开花结果后,经植物分类学家鉴定,认为并不是秦仁昌教授当年发现的盐桦。据此,可以认为盐桦可能已经遭遇了灭绝的厄运。
说到盐桦就不得不提起桦树。桦树是桦木属植物的总称,属于落叶乔木或灌木。全世界约100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范围可至寒带。我国有29种,其中以白桦分布最广,由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都有。此外,还有红桦、硕桦和黑桦等。新疆阿勒泰地区有大片桦树林分布,与其他美景一起构成了喀纳斯的独特风光。
桦树的拓荒能力不同凡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对土壤毫不苛求,而且与其他树种、甚至顽强的野草相比,竞争力与耐寒力都很强,特别是它繁衍后代的方式高效铺张。与某些植物(如芦笋、烟草、萝卜)一样,桦树的花粉具有简单的胚芽,无需受精就可以发育成一个植株。而每个性细胞的核内都藏有整株桦树的遗传基因。桦树的每一个柔荑花序中就包含500万个这样的花粉颗粒:每一粒花粉都有可能长成一棵新的桦树。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众多的桦树花粉完全可以远远传播出去。桦树挺拔修长的树干,随风摇曳的柔软树枝给了娇弱的柔荑花序双倍的推动力,把它的花粉送上天空。
桦树枝条高大笔直,木质细密坚硬,可作胶合板、细木工等用材。它优美的姿态、修长的树干还可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桦树的树皮可以制成不透水的容器和工艺品,还可热解提取焦油。桦树树干中的水分、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可制作饮料,并用于相应药物和保健品的开发。
随着时光的流逝,桦树身上会留下一个一个的疙瘩,像一双双眼睛见证着岁月留下的印记。每一棵桦树都是高大笔直的,暗红的、艳红的、微微有些橘红的树坯紧紧地绷在笔直平滑的树干上,还未舒展开的叶芽近似银红色,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桦树不同于别的树,除了那些俏皮的“眼睛”,通体再无褶皱。桦树光滑的皮,可以剥裂成很多薄层,当作纸张来写字。
“闪客”——新疆阿魏
在我国濒危植物红皮书中,新疆阿魏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即渐危种。然而,从现在新疆阿魏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状态来看,它已成为典型的濒危种,即二级保护的标准。曾经填补了《中国药典》空白的新疆阿魏,可以说是植物界的一个“闪客”。
伞形科的阿魏属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仅在新疆就有20种。阿魏为多年生草本,高50~200厘米。主根肥大,根上端微细,有环纹,茎基部有多数纤维状叶柄残基: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复伞状花序,花黄色、顶生、稠而小。果形很特别,为双悬果,扁椭圆形,如两片南瓜子。每年生长期很短,一般在盛夏来临时,已花谢果落,结束了当年的生长进入休眠。其实,阿魏这么做是為了减少身体对养分和水分的消耗。因此,又被称为“类短命植物”。
国际上通用的阿魏药材为“阿魏胶”,由阿魏茎杆分泌的汁液凝固而成。阿魏胶可治多种疾病,如腹胀、虫积、食积、痞块、疟疾、痢疾、毒蕈中毒、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等。然而,可治病的阿魏是阿魏属中的臭阿魏,而我国的阿魏都是香阿魏,所需的药用阿魏胶长期由伊朗进口。
新疆这么多种阿魏,难道就没有一种是臭阿魏吗?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寻找,终于在新疆找到了两种臭阿魏:一种叫新疆阿魏,只分布在新疆伊犁的白石墩一带,面积近2万亩,密度很大,另一种叫阜康阿魏,仅分布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阜康市,也有相当的面积。两种阿魏的发现,终止了我国无臭阿魏的记录,它们被载入《中国药典》,年产阿魏胶5000千克。从此,结束了我国从伊朗进口阿魏胶的历史。
然而,年年割取阿魏胶,却没有采取任何抚育更新措施,加上两种臭阿魏的分布区又是天然放牧场,牲畜的践踏采食也给这两种阿魏带来了致命的威胁。几十年过去了,曾有上万亩新疆阿魏的白石墩如今只剩下几亩地有新疆阿魏,阜康阿魏则不幸全军覆没。臭阿魏在新疆成了匆匆过客,是新疆植物界的典型“闪客”。因此,加强对阿魏属臭阿魏类植物的保护,建立新疆阿魏的人工种植地,实行种群复壮更新,已成为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主要是指严重损坏、濒临消失, 急需抢救与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对某地区或某时段社会活动有特别的意义; (2) 较为稀少, 有濒临消失的危险; (3) 破损较为严重, 存在彻底损坏的可能[1]。无论具备三点中任何两点, 这些档案文献遗产都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且存在永久消失的危险。对于我国大多数档案馆,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应优先通过特殊的保管方式和特别的保护方法, 尽可能地使其脱离濒危状态, 有效延长其保存寿命, 恢复其信息的可读性, 充分发挥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1992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和国际档案理事会 (ICA) 的共同努力下, “世界记忆工程”开始实施, 并建立了《世界记忆名录》, 其关注和保护的主题完全集中在包括档案、手稿和图书等各种文献遗产上。1996年由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 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开始对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中的佼佼者进行申报和评估工作, 以建立国家级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 首批48件 (组) 和第二批35件 (组) 档案文献遗产已通过评定入选名录。
一、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市场失灵
目前, 我国应借鉴国外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 努力探索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全力加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机制研究。
1.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存在系统性风险。
在档案保护中, 系统性风险则是指所有影响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相关性因素, 如档案文献纸质载体、字迹材料、环境、时间和社会因素等。系统性风险破坏了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人分散濒危风险的能力, 阻碍了档案管理人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面对系统性风险, 需要提高认识, 保持警惕, 引入外部救济机制。
2.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双重正外部性。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双重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消费” (或需求) 和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机构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 (或供给) 两个方面, 具有供给和需求双重的正外部性。
(1)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消费”的正外部性与“需求不足”。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消费”的正外部性, 表现为档案保护机构进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 而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出现了差异, 从而导致正外部性产生。但如果政府进行干预, 分担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成本和风险, 这种局面将会得到改观。
如图1所示, 档案机构“消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 社会从档案保护机构“消费”中所得的边际社会收益为MSR, MSR大于MPR。档案保护机构“消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边际私人成本为MPC, 边际社会成本为MSC;MPC大于MSC。档案保护机构和社会分别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最佳均衡量Q1和Q2, 结果是私人的最佳消费量Q1小于社会最佳规模Q2, 出现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求不足”现象。
(2)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的正外部性与“供给有限”。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的正外部性, 表现为档案保护机构提供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而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档案保护机构“生产”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时, 承担了部分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 边际私人成本高于边际社会成本, 但边际私人收益却小于边际社会收益, 正外部性由此产生。同理, 档案保护机构和社会分别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均衡量, 结果是档案保护机构的最佳“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佳规模, 造成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供给不足”。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既具有公共产品又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存在利益的溢出效应, 从而既要有个人付费, 又需要社会支付部分成本来保证这种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政府救济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既具有公共产品又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存在利益的溢出效应, 从而既要有个人付费, 又需要社会支付部分成本来保证这种产品的有效供给。图2是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最适规模的说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同时具有内部效益和正外部效益。档案保护机构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就形成了只反映内部效益的私人需求曲线Dx。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 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社会文化生活, 而且还会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由于在给定外部效益情况下, 不同人对它的评价不同, 社会公众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需求曲线应是个人外部效益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Ds。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社会总需求ΣD可以通过Dx与Ds的横向加总而得。若没有政府支持, 则市场均衡点出现在E1点, 均衡价格为P1, 均衡数量为Q1。但由于该均衡点并未考虑到社会需求, 因而相对而言是无效率的。现在政府介入通过财政补贴或政策倾斜等方式, 使均衡点移至E2点, 此时的均衡价格为P2, 但企业或个人消费实际负担价格为P3, 之间的差额由政府以补贴方式弥补, 均衡数量为Q2, 实现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最优配置。
三、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选择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32条提出, “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第33条提出, “抢救濒危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这既为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提供依据, 又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 以解决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无限需求”和“有限供给”矛盾, 从而实现“供求平衡”。
1. 根据系统性原理, 应建立健全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机制。
由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实际上具有“系统性风险集聚”特点, 而“系统性风险”是不能通过单一行政或市场机制来化解的, 所以必须综合采用市场的和非市场的措施, 全方位、多层次化解危机, 实现转机。一是推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强化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过程干预。
2. 根据公共产品原理, 明确政府在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属于公共产品范畴, 这种产品的供给需要公共资源的配给, 而政府是掌握和控制公共资源的主体, 离开了政府, 或缺乏政府的实质和有效推动,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文化和档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虽然已经纳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但是一直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 未能全面启动。核心问题在于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3. 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消费”的正外部性原理, 政府应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成本进行补贴。
政府可按照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消费”的正外部性大小, 合理确定其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成本的补贴比例, 如可以为1:1、1:3等。当然还应兼顾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范围、程度等因素, 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调整政府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成本的补贴比例, 而且在不同地区和时期, 政府的补贴比例也不完全相同。
4. 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的正外部性原理, 应建立政府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分担机制。
政府可以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生产”正外部性的大小决定其对风险分担比例和标准, 正外部性大的, 政府分担比例就高, 正外部性小的, 政府分担比例就小。
5. 根据法治社会原理, 建立健全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保护濒危动物英语作文 第5篇
Last,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We should stop people from cutting trees down. Without trees, wild animals will lose their home. And we will lose our animal friends. All of us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animals.
We need to protect animals better.We should give them fresh water to drink.We should make the forests bigger for animals in danger to live in.We should advice people not to kill animals beacause they are our friends!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的如何保护他们?政府正在努力保护所有濒危动物,并取得了大量的计划,以拯救动物。在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吃野生动物!应该让他们远离我们的`晚餐。这样一来,不会有售,野生动物。我觉得猎人杀手将会越来越少。
最后,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阻止人们砍树下来。无本之木,野生动物将失去他们的家园。我们将失去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都应该尽力保护动物。
青藏高原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濒危原因
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占整个生物圈有机体的95%[1],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地球上的植物多样性正在减少,大量的植物物种已经处在濒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如果一个物种生存受威胁,与它有关的物种同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每灭绝一个物种,将会引起更多的物种陷入危机之中[2]。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资源。这些种群主要分布于高山草甸、灌丛、高山流石滩等植被类型中[3]。常见植物的形态特征多为植株矮小,呈垫状、莲座状、匍匐状,常被厚的绵毛、绒毛或腊质,根系发达、平展。其植株耐冷冻,干物质有效积累高,活性成分亦高[4]。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生长于青藏高原,由于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一般为多年生植物,生长环境特殊,生长周期长,种群更新和增殖慢,植物资源极易破坏。其生长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5]。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方面的研究。
1.濒危植物的概念
濒危植物是人类依据植物受危程度对保护植物进行的分类,这一分类可使人们对植物的受危程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保护植物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国际上一般将那些由于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使其生存繁衍受到威胁的物种称为受危种。按受危程度可分成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未定种、非详实种[6]。我国保护植物类型的标准是依据国际上通用标准,再结合我國保护植物受危程度的具体情况而划分的,共4个类型:灭绝种、濒危种、渐危种、稀有种。
2.青藏高原的物种多样性
根据中国生物学工作者在青藏高原进行数十次生物考察的结果,已知整个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侧坡)有维管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种数占中国维管植物总数的40%。若仅计海拔平均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那么维管植物有955种,分别占青藏高原总数的8%和全国总数的3.2%。初步统计,整个青藏高原有60余个特有维管植物屑。至于有多少特有种,尚无精确统计。
3.濒危原因
3.1生物学特性和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南侧潮湿多雨、森林繁茂,海拔一般为3000~5000m。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东南部为500~1000mm,西北部为200mm。由于高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从而导致植被差异较大,物种分布悬殊。一般而言,东部和东南部植物资源丰富,依次向西北部递减,西北部植物物种资源少而单调。
3.2过度采挖、盗猎造成很多植物资源濒危
随着人口的倍增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类自然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类从自然资源索取的手段也越来越贪婪和高效,使资源的再生的能力受到严重的损害。在高原北部高寒草原及其毗邻的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中——如可可西里山地区,自80年代后期起,每年有成千上万淘金农民涌进该区掘地淘金,造成被翻挖的泥坑在沟谷两旁星罗棋布,数以万计。不仅破坏了原野地的自然景观,原始植被也被新土掩埋。另一方面,在淘金者所到之处,生活垃圾废品到处堆积污染环境,并留下一道道数十或上百公里长的车道,车道上植被荡然无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破坏。例如在西藏康西瓦谷地和斑公湖畔,原有的大片秀丽水柏技(Myricaria elegans Royle)已被砍伐殆尽,所剩无几。在许多地区,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Benth)Benth.Ex Baker)和驼绒藜被大片连根挖掉,供作薪柴。
3.3 盲目发展牲畜头数,使草场超载过牧,引起草场退化
青藏高原共有牧场150多万km2,近40多年来,家畜总头数增加将近2倍,造成严重超载,使大片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例如,高原东部的苦尔盖牧场已出现沙化,面积由70年代的1100hm2扩展到80年代的2900多hm2以上。此外,牧民不断迁入高原北部无人区,带去大量家畜,对天然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坏。在各种破坏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已知有些物种数量趋于减少,走向濒危。据初步统计(包括边缘山区),植物方面已知受威胁或濒危的有35种,如雨蕨(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Hook).Ching apud Tard.-Blot et C.Chr.)、巨柏(Cupressus gigantean Cheng et L.K.Fu)、全绿冬青(Ilex integra Thunb)、西藏八角莲(Dysosma tsayuensis Ying)、西藏梨头尖(Typhonium austrotibeticum H.Li)、宽果丛菔(Solms-Laubachia eurycarpa(Maxim.)Botsch)、藏瓜(Indofevillea khasiana Chatterjee)、藏豆(Indofevillea khasiana Chatterjee)和青海茄参(Mandragora chinghaiensis Kuang et A.M.Lu)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导致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者使其处于受威胁地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内部因素,即植物在长期进化适应中逐渐形成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繁衍的因素,包括遗传力、生殖力、生产力、适应力的衰竭。由这一因素导致植物灭绝一般在有外力干扰条件下,可与植物新种的产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二是外界因素,即外界条件给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压力胁迫,形成不利于植物发展和繁殖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如天文、气象、地质、生物等造成的毁灭性的灾害)和人为灾害(如过度采伐、采收、刈割、放牧、开垦,以及人为火灾等灾害与人类活动所诱发的多种自然灾害或环境灾害)。这些灾害往往能使植物生态受到威胁或大量灭绝,在致危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nlc202309012145
4.青藏高原濒危植物保护现状
青藏高原的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和资料积累,资源不清,变化难以掌握,使得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盲目性;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尚未形成全面的保护网络;虽然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但参加的活动很少,合作项目不多,主动性不够,使得现有的重点植物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更的不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5.保护对策
5.1加强立法,强化西藏植物资源保护意识
当前西藏资源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比较薄弱,野生植物资源乱采滥伐的状况比较严重,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植物资源保护的立法,提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使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是解决植物资源保护的根本途径。除了贯彻执行《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等法规外,还应根据藏药资源实际,制定《藏药资源保护条例》、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台、电台、宣传车、报刊、板报、领导电视讲话等,进行宣传,提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全面推进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5.2保护与开发并重
青藏高原的生物十分独特,高原上许多部分仍保持着当今地球上难得的原野地(Wilderness),不仅从科学和旅游的价值看应该好好加以保护,从经济价值看也有它的特殊意义,例如,天麻(Gastrodia elata)、贝母(Fritillaria spp.)、红景天(Rhodiola spp.)、多种雪莲(Saussurea spp.)等药用植物。高原上有数百种可作蜜源的野生植物,其中特别是菊科的风毛菊属(Saussurea),其养蜂价值极大,仅在西藏就有80余种,广布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草原。风毛菊泌蜜丰富,能生产大量优质商品蜜,是高原上价值很高的资源。
5.3加强濒危植物物种的调查与研究
针对濒危植物资源底数不清和最新发展变化,系统调查濒危植物资源现状、濒危原因与发展趋势,编制濒危植物资源目录,为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调查的重点应为处于濒危境地的植物物种,调查内容包括资源现状(种类、分布范围、数量、质量、濒危原因、发展趋势、采取措施)和应用现状。
5.4建立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区(片)
通过建立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区,可使野生植物材资源休养生息,繁育更新,永续利用。根据某些植物资源生物学特性、分布特点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在资源相对集中、有保护价值的地域,建立一些保护区。对一些生境特殊、价值高的濒危品种,可建立个别品种的保护地,使濒危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5.5建立濒危植物物种种质资源库
通过建立低温、低湿的人工种质资源库,可对植物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进行保存。美国在50年代就投巨资建种质资源库,抢救了大量珍稀种质,为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七五期间,我国在浙江建立了第一个药用植物种质库,在保护药用植物资源方面迈出了第一步[8]。青藏高原很多植物资源的保护可利用和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
实践证明,无论对濒危物种的保育或持续利用,都需要开展研究,没有研究,一切将束手无策,对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来说,更值得考虑这一点。大量的保护区建立后,摆在人们面前的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正是基于这一点来制订其实施的办法。保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利用,而要做到真正的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保育和研究。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研究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保育和挽救濒危物种,意味着要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通过保护生境,例如建立保护区,防关键的生态系统退化,同时也应在植物园、繁殖场、基因库来保存和有效管理、研究濒危物种。要弄清它们受威胁的程度,通过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种群组成和生态,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确定险入濒危的原因,以制定挽救措施。持续利用濒危物种要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和人工栽培以及其它的方法进行开发,从而促进青藏高原植物资源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祖元刚,张文辉等.濒危植物裂叶沙参保护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5
[2]陈灵芝.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6
[3]罗达尚.论藏药资源研究及开发战略.山东中医学院学报[J].1996,20(6):417
[4]罗达尚.论藏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拉萨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G].2000,767
[5]李隆云,次仁巴珠,占堆.藏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08
[6]解焱,汪松.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标准[J].生物多样性,1995,3(4):234~239
[7]刘务林.西藏自然保护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3
[8]李隆云.药用植物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J].中国中藥杂志,1991,16(7)
作者简介:金增涛(1980—),男,汉族,山东临清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方面的工作。
濒危植物保护 第7篇
1 研究区域概况
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东段北侧和浙江仙霞岭之间,闽浙赣三省交界处。 地理位置为北纬28°3′39" ~ 28°10′45", 东经118°11′42" ~118°21′47", 面积10 800 hm2。 年平均气温11.0 ℃~17 . 1 ℃ , 平均最高气温21 . 2 ℃ ~ 31 . 8 ℃ , 平均最低气温-2.9 ℃~1.8 ℃;年平均降雨量1 739.4 ~ 1892.7 mm;年平均湿润指数1.14~2.16,冬、春、夏三季湿润,秋季较干燥;年日照时数1 518.4 ~ 1 900.1 h,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较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保护区内群峰险峻, 最高峰铜钹山尖海拔达1 534.6 m,由于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达1 250 余m。 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的繁衍,森林覆盖率94.6%, 常绿阔叶林是地带性植被, 在海拔700 m以下山谷陡坡、岩壁上常见,由于生境条件的差异,区内不同地点群落主要建群种、优势种各不相同,并形成多种相对稳定的常绿阔叶林,有维管植物1 972 种、 脊椎动物337 种, 保存了丰富的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资源。
2 研究方法
2011 年3 月至2012 年12 月, 采用样地和线路调查方法,对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进行了深入考察。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此前的资料,对保护区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分布和受威胁程度等进行了研究。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保护级别,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 批)》[2]确定,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保护级别,根据江西省林业厅2005 年颁布的 《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2批)》[3]。 根据2012 年IUCN公布的《IUCN红色名录》[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第1 卷)(CSRL,2004)[5]和 《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6],《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2007 年)[7]等确定其它珍稀濒危植物。 属的分布区类型按照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系统[8,9]确定。
3 结果
3.1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
铜钹山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42 种,隶属于47 科95 属,其中裸子植物5 科7 属8 种;被子植物42 科88 属134 种(表1 和附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7 种, 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有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和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2 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15 种,分别是榧树(Torreya grand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sp. bilob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Phoebebourne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 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蛛网萼(Platycrater arguta)、 野大豆(Glycine soja)、 花榈木(Ormosia henryi)、 长序榆(Ulmus elongata)、 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和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
IUCN红色名录植物共有14 种, 其中濒危种(EN)2 种,为伯乐树和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易危种(VU)10 种, 分别是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 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 浙江楠、 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大叶马蹄香(Asarum maximum)、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长序榆、楤木(Aralia chinensis)及银钟花(Halesia macgregorii);近危种(LR/NT)有鹅掌楸和闽楠2 种;无极危种。
注:*--IUCN/CSRL/CITES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CSRL)有79 种,其中濒危种6 种,分别为密花梭罗(Reevesia pycnantha)、栎叶柯(Lithocarpus quercifolius)、长序榆、独花兰、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 及石斛(Dendrobium nobile);易危种(VU)有南方红豆杉、榧树、鹅掌楸、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 等38 种; 近危种(NT) 有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 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紫茎(Stewartia sinensis)等35 种;无极危种。
CITES名录附录Ⅱ物种有42 种,分别是:南方红豆杉、 无柱兰(Amitostigma gracile)、 白芨(Bletilla striata)、 瘤唇卷瓣兰(Bulbophyllum japonicum)、 广东石豆兰(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齿瓣石豆兰(Bulbophyllum levinei)、虾脊兰(Calanthe discolor)、钩距虾脊兰(Calanthe graciliflora)、银兰(Cephalanthera erecta)、 金兰(Cephalanthera falcata)、 黄兰(Michelia champaca)、独花兰、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 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 蕙兰(Cymbidiumfaberi)、多花兰(Cymbidium floribundum)、 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 寒兰(Cymbidium kanran)、 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 黑节草(Dendrobium candidum)、 细茎石斛、 石斛、 大花斑叶兰(Goodyera biflora)、 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毛葶玉凤花(Habenaria ciliolaris)、鹅毛玉凤花(Habenaria dentata)、线叶十字兰(Habenaria linearifolia)、 福建羊耳蒜(Liparis dunnii)、 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 见血青(Liparis nervosa)、 香花羊耳蒜(Liparis odorata)、 小沼兰(Malaxis microtatantha)、葱叶兰(Microtis unifolia)、黄花鹤顶兰(Phaius flavus)、 细叶石仙桃(Pholidota cantonensis)、 密花舌唇兰(Platanthera hologlottis)、 小舌唇兰(Platanthera minor)、筒距舌唇兰(Platanthera tipuloides)、 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带唇兰(Tainia dunnii)和小花蜻蜓兰(Tulotis ussuriensis)。
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 种,其中省Ⅰ级重点保护植物41 种, 全为保护区中的41 种兰科(Orchidaceae)植物,省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7 种,省Ⅲ级重点保护植物52 种。
3.2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根据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8,9]的划分方法, 对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分布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隶属95 属,可划分为13 个分布类型(表2),显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具有高度的多样性。
注:表中百分比数据分别为,相应分布区类型的属数占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中非世界广布属的百分比,或所含种数占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总种数的百分比。
北温带分布型18 属,占总属数的19.6%(不含世界分布属,以下同),主要为红豆杉属(Taxus)、黄连属(Coptis)、 苹果属(Malus)、 花楸属(Sorbus)、 桦木属(Betula)、 水青冈属(Fagus)、 榆属(Ulmus)、 槭树属(Acer)、 胡桃属(Juglans)、 杜鹃属(Rhododendron)、 舌唇兰属(Platanthera)等一些在保护区垂直分布较高的属。 本类型的物种数也最多,共30 种,占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总种数的21.1%。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型15 属, 占总属数的16.3%,主要有:铁杉属(Tsuga)、榧树属(Torreya)、鹅掌楸属(Liriodendron)、木兰属(Magnolia)、五味子属(Schisandra)、 紫茎属(Stewartia)、 银钟花属(Halesia)等, 多数为一些起源古老的属。 该类型有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 tchekiangensis)、 榧树、 鹅掌楸、黄山木兰、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银钟花等20 种。
热带亚洲分布型属和泛热带分布型分别为13 属和12 属,占总属数的14.1%和13.1%,主要有:红淡比属(Cleyera)、 厚皮香属(Ternstroemia)、 杜英属(Elaeocarpus)、红豆属(Ormosia)、 冬青属(Ilex)、 虾脊兰属(Calanthe)、 木莲属(Manglietia)、 含笑属(Michelia)、 山胡椒属(Lindera)、 润楠属(Machilus)、山茶属(Camellia)、青冈属(Cyclobalanopsis)、石斛属(Dendrobium)、 斑叶兰属(Goodyera)、 独蒜兰属(Pleione)等,多数为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区系成分,这也得益于保护区中保存较完好的常绿阔叶林。 这两个类型共有41 种,如花榈木、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 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 大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jenseniana)、钩距虾脊兰等。
东亚分布型属有柳杉属(Cryptomeria)、三尖杉属(Cephalotaxus)、 八角莲属(Dysosma)、 蛛网萼属(Platycrater)、 刺楸属(Kalopanax)、 无柱兰属(Amitostigma)、 白芨属(Bletilla) 和杜鹃兰属(Cremastra)8 个属, 占总属数的8.7% , 共有9 种, 如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三尖杉、八角莲、蛛网萼等。
中国特有成分的属有石笔木属(Tutcheria)、蜡梅属(Chimonanthus)、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 青钱柳属(Cyclocarya)、喜树属(Camptotheca)、 香果树属(Emmenopterys)和独花兰属(Changnienia)等7 属,占总属数的7.6%, 种类主要有小果石笔木(Tutcheria microcarpa)、柳叶蜡梅、伯乐树、喜树、香果树等,多数是古老物种。
此外,其它分布区类型的属相对较少,除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有6 个属,其余类型均在4 属以下。
保护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中,热带性质的属共有39 属,占总属数的42.4%,温带性质的属有53 属,占全部属数的57.6%,在属级水平上区系的温带性质略占优势。 热带性质的属所含种类共计64 种,占总种数的45.1%,温带性质的属所含种类共计72 种,占总种数的50.6%。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性质在属、种两级水平上,热带性质和温带性质相当,这与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也与保护区所处的中亚热带北缘的地理位置相吻合。
3.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生存状况
根据调查,在铜钹山保护区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主要以其为建群种形成南方红豆杉林;伯乐树在保护区较常见,常1~3 株聚集状分布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中,但很少形成单优群落。 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蛛网萼为东亚特有, 中国—日本间断分布的单种属植物, 零星分布中国华东地区的浙、赣、闽和日本的本州、四国和九州靠近太平洋一侧[10]。 生于海拔400~1 000 m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下,喜生于溪涧边有阴湿裸石岩旁,在强光下长势不良,甚至枯萎。在铜钹山保护区蛛网萼种群数量极多,是保护区具有特色物种之一,在保护区核心区几乎每条水系两旁的岩石缝隙中均有分布,通常几株或几十株聚集成单优灌丛,是江西目前发现蛛网萼种群数量最多的区域,与现已发现的江西贵溪阳际峰、上饶五府山、资溪马头山,浙江庆元百山祖、龙泉凤阳山、乐清雁荡山、福建武夷山等地构成了较完整的中国分布区[10,11,12]。 此外,樟树、金荞麦、花榈木等在保护区内也以少数个体在适生生境下聚集形成小面积居群。 花榈木在保护区很常见,但多以小树或幼树成聚集状分布,最大的植株仅见于保护区大丰村,从基部分出2个主干,平均胸径18.5 cm,树高8 m。
IUCN红色名录物种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is),分布于我国东南、中南和西南地区,适生于亚热带山地森林环境条件,耐阴,由于森林环境的破坏和过度采挖,八角莲已处于濒危状态。 在保护区的大培山、双溪口、东岗、大东坑、鹅公坑等地较为常见,特别在大培山和东岗的毛竹林下成块状分布, 种群数量多达400 余株。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CSRL) 台湾松在海拔800 m以上山地形成纯林或针阔混交林,这是保护区唯一一种呈大面积分布重点保护物种。 柳叶蜡梅在保护区的林缘、路边、溪旁十分常见,种群数量多,常与山鸡椒(Litsea cubeba)、 山油麻(Trema cannabina var. dielsiana)、 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等组成共优灌丛或形成单优灌丛。
铜钹山保护区的CITES名录附录Ⅱ物种除南方红豆杉以外,其余均为兰科植物。 独蒜兰在保护区的阴湿的岩石、崖壁上形成单优群落,在沟谷溪边习见。由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自身的原因和人为的干扰,多数兰科植物种群稀少,野外调查时仅见单株,理应成为保护区今后重点保护和监测对象,如,白芨、瘤唇卷瓣兰、广东石豆兰、独花兰、杜鹃兰、细茎石斛、斑叶兰、黄花鹤顶兰、绶草、小花蜻蜓兰等。
4 讨论
4.1 区系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和特有成分多
铜钹山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34 种,占保护区种子植物总种数的6.8%, 无论从种类或占当地种子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上都高于邻近的江西武夷山、资溪马头山、贵溪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12,13],表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铜钹山保护区中的重要性。 其中,单种属有蛛网萼属、伯乐树属、青钱柳属、喜树属、刺楸属、香果树属、独花兰属等7 个属,多为较原始的古老属。 寡种属有23 属,多数属在保护区仅有1 种,如铁杉属、 柳杉属、 红豆杉属、 榧树属、 草珊瑚属(Sarcandra)、 古柯属(Erythroxylum)、 蜡梅属、 大豆属(Glycine)、榉属(Zelkova)、青皮木属(Schoepfia)、黄连木属(Pistacia)、白芨属、蜻蜓兰属(Tulotis)等等,蜡梅属仅有2 种。 区系中古老和原始的植物类群多,如裸子植物中的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榧树是典型的第三纪残遗种,此外,粗榧、三尖杉等也都是较原始的植物;被子植物较原始的类群有,如多心皮类的黄山木兰、玉兰(Magnolia denudata)、凹叶厚朴、乳源木莲、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野含笑(Michelia skinneriana)、华中五味子等,天目紫茎是我国特有的残遗种, 此外伯乐树、 八角莲、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银钟花、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 等也都是较原始的被子植物。 中国特有成分较多, 共有82个特有种,占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总种数的57.4%。 其中属于我国特有属植物共有8 种,分别是伯乐树、香果树、 喜树、 小果石笔木、 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柳叶蜡梅、青钱柳和独花兰;此外还有南方铁杉、柳杉、三尖杉、粗榧、榧树、鹅掌楸、黄山木兰、玉兰、凹叶厚朴、乳源木莲、深山含笑、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 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 sinensis)、 闽楠、 浙江楠、 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 八角莲、 大叶马蹄香、 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天目紫茎、密花梭罗、台湾林檎(Malus doumeri)、黄檀(Dalbergia hupeana)、长序榆、榉树、毛红椿、银钟花、钩距虾脊兰、独蒜兰、带唇兰等74 种。 表示铜钹山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4.2 部分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生存状况面临威胁,需要加强保护
在调查中发现保护区部分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生存状况面临威胁。 如南方红豆杉、柳杉、樟树、闽楠、浙江楠、花榈木、榉树、南方铁杉等,由于建立保护区前过度采伐,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残存的大树已很少,多散见于常绿阔叶林中,而成为濒危物种。 人为滥挖滥采也是导致一些珍贵药用及经济价值较高的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 如八角莲、 短萼黄连、 血党(Ardisia brevicaulis)、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草珊瑚、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细茎石斛、广东石豆兰等被长期采挖,甚至是毁灭性的采挖,致使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其中细茎石斛已很难发现野生种群。 又如凹叶厚朴是珍贵的木本药用植物,常被掠夺性的剥皮而使植株枯死,导致其野生资源锐减甚至绝灭。观赏价值较高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槭树科(Aceraceae)植物,是园林绿化中的重点树种,也是被盗挖的重点对象。 尤其是各地的野生兰花资源均存在大量采挖和收购的现象,保护区也不例外,野生兰花资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植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珍稀植物的保护也倍受重视。 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意识,加强对重点保护物种群状况调查,并建立资源管理档案,对野生植物资源消长进行动态监测, 在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同时做到保护重点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摘要:调查表明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42种,隶属于47科95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共有14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CSRL)有79种,CITES名录附录Ⅱ物种有42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种。分析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区系特征,指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面临主要威胁是人为破坏,针对所受威胁提出保护建议。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进展 第8篇
关键词: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研究进展
翅果油树 (Elaeagnus mollis Diels) , 又名泽绿蛋子、车购子, 属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胡颓子属 (Elaeagnus) , 在我国仅分布于山西和陕西2个省。早期对翅果油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育种与保护等方面。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意识的提高, 翅果油树次生代谢物的开发利用及保护逐渐变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现有的文献报道, 对翅果油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总结, 以供参考。
1 生态学
法国的Giraldi于1899年在陕西户县劳峪山首次发现翅果油树, 1905年由德国的Diels定名为Elaeagnus mollis Diels[1]。翅果油树在我国“三北”地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山西翅果油树灌丛保存较好、结构经典、类型多样,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群落之一[2]。翅果油树在干扰强烈的生境中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 其分布格局呈随机型。山西翅果油树分布区植物成分类型多样, 具有暖温带性质, 其群落已经发展到比较稳定的阶段, 因此种间关系趋于相对稳定, 负分离种对出现的非常少, 其中翅果油树和黄刺玫的生态位宽度最大[3]。
2 形态解剖学
翅果油树叶片上生有大量茸毛, 分布于各器官, 其形态结构均有差异, 表皮毛可以反射阳光, 降低温度及体内水分蒸腾;叶细胞含有大量针晶, 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比为1.96, 具有旱生结构特性[4]。根表皮外有2.4~36.7μm的粘液质层, 对着韧皮部的内皮层细胞含有黑色物质, 与粘液质层的形成有关。茎的皮层中有1层排列整齐、紧密的椭圆形细胞, 类似于内皮层。髓细胞中含有大量的针晶。次生木质部为典型的环孔材, 具有多列同型射线[5]。
3 遗传学
翅果油树核型为2n=2x=28=16m (4SAT) +12sm, 其第1对和第3对染色体具有随体。闫桂琴等[6]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对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翅果油树7个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翅果油树种群内基因组DNA存在较高的变异性, 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闫桂琴等[7]还从酶水平验证了翅果油树种群内个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变异, 自然种群与其生境有密切关系, 为翅果油树的选种育苗和森林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4 育种与保护
4.1 育种
翅果油树插条分别用吲哚丁酸 (IBA) 、吲哚乙酸 (IAA) 5、1 g/L浓度处理, 在间断弥雾条件下, 生根效果良好, 接种胡颓子弗兰克氏放线菌能明显促进翅果油苗木生长, 可以作为翅果油苗木生产中的一项措施[8]。翅果油树的种子属于种皮和生长抑制剂引起的双重休眠型, 以前者为主, 种子剥皮后进行-18℃冷冻后再经3~4℃冷藏能最大幅度地提高种子发芽率。
4.2 组培
3月取材的休眠芽和种仁无菌萌发的实生苗各项生理活性指标都较高, 可为翅果油树组织培养提取新的材料来源, 其切口处所有组织中的活细胞均参与了愈伤组织发生、启动, 初代培养最佳培养基为1/2 MS (基本培养基MS中的大量元素减半) , 继代培养中的最佳培养基为N2 (MS+6-BA0.5 mg/L+NAA 0.02 mg/L) 、N4 (MS+6-BA 0.5 mg/L+NAA 0.04mg/L) [9]。闫桂琴等[10]对翅果油树的无菌苗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继代愈伤组织诱导和生根诱导、褐化现象及预防等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翅果油树组织培养高效再生植株的试验体系。
5 生理生化
翅果油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 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11], 其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翅果油树具有一定的抗旱性, 在轻度干旱胁迫下, 翅果油树幼苗能协调其保护酶系统, 降低干旱伤害, 维持正常生长;随着Na Cl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 幼苗高度明显受到抑制, 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翅果油树对磷元素的需求量不高[12], 固氮能力强, 在其根瘤中获得2个菌株Frankia sp Em I1 08和Em I131, 是中国放线菌结瘤植物资源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稀有油料树种之一。
翅果油树体内的矿质元素含量丰富[13], 尤其以根、叶和种子更为突出。翅果油抗氧化作用优于单纯维生素E, 略强于沙棘油, 同时翅果油树叶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即木解皮素、杨梅黄酮和芦丁, 为研制治疗心血管类疾病药物提供了依据;翅果油树叶片中总生物碱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同浓度的维生素C[14], 对细菌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青枯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15]。
6 开发与利用
翅果油脂中亚油酸含量高达45.2%, 可以防止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等病症。种仁中维生素E含量高达15.58 mg/g, 经大鼠90 d喂养试验[16], 表明该样品对动物的各主要脏器均未见有特异性病理改变, 毒理学角度可以认为翅果油作为新食品资源对人体是安全的。
7 建议
对翅果油树濒危原因的研究发现, 翅果油树果实形态、结实率、种子寿命、发芽率、幼苗竞争力等都比较低, 并且人为破坏比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当地群众在采收翅果油树果实时, 一些人采用折枝和砍伐等手段进行破坏性的采摘, 对翅果油树构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威胁;并且近年来在翅果油树分布的区域内出现了一些采石和开矿场以及道路建设, 严重破坏了翅果油树的生长环境和景观连续,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大量果实的采收, 严重影响了翅果油树的自然繁育与更新循环, 使许多本来可以生长发育的种子失去机会, 减少了幼树的数量。对翅果油树濒危机制的研究将翅果油树的研究推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加快了对翅果油树保护与开发研究的进展。
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 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翅果油树的生态及经济价值显而易见, 但对其价值还是缺乏科学、综合的评价及相应的货币量化, 这势必将成为翅果油树保护与利用、研究与开发之间的瓶颈, 阻碍翅果油树相关产业及科研的发展。
濒危植物保护 第9篇
近年来,随着对濒危植物保护遗传学研究的日益重视和加强,微卫星分子标记在该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就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内容及其在濒危植物遗传保护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确定物种的避难所及其迁移路线、亲子鉴定与交配系统研究、确定濒危植物的保护单元及其为种属间的分类提供帮助等。
1 微卫星分子标记
微卫星,又称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SSR,最初是由Tautz and Renz[2]发现,后来被Litt and Luty[3]命名为微卫星(microsatellite)。微卫星DNA是一种由1~6个核苷酸组成的短的串联的简单重复序列,例如(CA)n、(GAG)n、(GACA)n等,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大约每隔10~50 Kb就存在1个微卫星,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是随机的,不仅可以存在于内含子中,也可以存在于编码区和染色体的其它任一区域。由于串联重复的数目是可变的,SSR呈现出高度多态性。研究表明,可能是DNA复制过程中的“链滑”(strand slippage)现象或者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小卫星之间的不等交换造成同一基因座位在特定物种的群体中能有很多等位基因,呈现出较高的多态性[4]。微卫星DNA以孟德尔方式遗传,具有多态性高,重复性好,共显性表达,选择中性,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且处于基因组的高变区,可用干燥叶片等诸多优点。
2 SSR在濒危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2.1 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遗传多样性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保持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5]。遗传多样性可能与适合度有关,使得一个物种能够应对环境的变化,它增加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最终使得生物有更高的生物成功率和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长久的存在[6,7]。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看,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不仅是揭示其进化历史和潜能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探讨其濒危机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且能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重要依据[8]。微卫星标记因其所具有的特点,现已成为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最有效的分子标记之一。
Hu等[9]用9对SSR引物分析了中国东北濒危物种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30个居群,1 435个叶片的遗传变异,共检测出270个等位基因,单个引物的等位基因在4~49间变动,He(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064~0.939。各居群的等位基因数在64~120间变动,种群间检测得出平均Fst为0.010。结果表明中国东北水曲柳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很高,每一代有效迁移率很高,历史上居群间的基因交流极其频繁,同时也没有证据显示居群经历了瓶颈效应;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而在居群间,低的Fst也说明了检测的多个居群是来自于一个单一谱系,遗传结构弱可能是由于避难所不是完全独立所致。
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属禾本科新麦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仅分布于陕西华山一带,是我国的特有种。该物种被列为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和急需保护的农作物近缘种。LIU等[10]从587对小麦引物(285对基因组SSR和302对EST-SSR)中筛选出24对能在华山新麦草中扩增出清晰和可重复的SSR标记,分析了华山新麦草(15个居群450个个体的遗传变异,扩增出18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在2~15之间,平均为7.667。总的基因多样性HT=0.683,种群差异系数GST=0.125,表明华山新麦草居群内有着相对较高的遗传变异,这可能是由于异交系统产生了种群内强烈的基因流,导致了在每个居群内高水平的基因频率。种群间的基因流为1.750,当居群间基因流>1.0时,能够应对遗传漂变带来的种群分化。但其显著低于普通的风媒传粉植物(Nm=5.24),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地理隔离和居群间的片段化)。从分子数据得出该物种并没有产生遗传衰退,也不是因为其分布范围的狭窄才导致其成为稀有物种,而是由于近些年来的诸多人为因素。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是蓼科具有极高医学价值的植物,只存在于青藏高原,为濒危物种。Chen等[11]用7个SSR引物研究了114个分布于10个地理分割居群的个体,102个等位基因被扩增,平均每个位点14.6个等位基因,在13~17之间变动。He在0.384~0.515之间变动(平均0.459),与其他的濒危物种相比有着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差异较高,Fst=0.249,基因流Nm=0.754。表明种群间和种群内都有着高水平的变异,该物种濒危的原因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的大量采集,而不是缺少遗传多样性。人类的行为和其他因素破坏了部分居群也破坏了居群间的连续的基因流,最终导致了现在空间上不连续的基因库,这样的影响导致了一些等位基因的丢失,同时也解释了在很多居群中稀有等位基因的出现。
2.2 确定物种的避难所及其迁移路线
生物冰期避难所的确定,最初是根据特有种的分布、化石、孢粉等证据推测而来,分子遗传标记为冰期生物避难所以及冰期后重新扩散路线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Sutherland等[12]用微卫星和叶绿体单倍型研究了42个英国居群和6个德国居群的欧洲白蜡木(Fraxinus excelsior L.)的分子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相当低的Fst值(0.025)等结果得出大部分的英国居群属于一个单一的覆盖了欧洲中心和西部的主要联种群,另外3个北部和西部的居群明显的从主要的居群中分离出来,有可能是2个英国北部冰期避难所的残留代表。
水椰(Nypa fruticans)是中热带海岩沼泽土生长的半红树、红树林的建群种。由于过度砍伐和采摘果实,使水椰林林相及天然分布受到极大影响。在中国,水椰仅分布在海南岛的4个位点,在近20 a中各位点的数量都有着明显的下降,到现在每个居群不超过40个体,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Shuguang Jian等[13]用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研究了水椰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对4个来自中国1个来自泰国,1个来自越南的6个居群的183个个体进行分析。两种分子标记均显示了极其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17对SSR引物中只有2对扩增出多态性,而且每对引物只扩增出2个等位基因;11对ISSR引物扩增出104条带,只有3个是多态性的。该物种相当低的遗传多样性,并不只是无性繁殖的结果,还被进化历史所影响。印度马来亚群岛区域是红树林的起源中心,泰国位于或者靠近这个中心,有着相对大的种群,同时在泰国的种群中有着高的遗传变异。泰国很可能是水椰的起源中心和冰期时候的避难所。中国和越南的居群可能是由泰国种群的一些个体起源的。
2.3 亲子鉴定与交配系统的研究
交配系统指生物有机体通过有性繁殖的途径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模式,包括了生物有机体中那些控制配子如何结合以形成合子的所有属性。换言之,交配系统不仅决定了基因在世代间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到基因在种群中的行为,并进一步作用于种群的遗传结构从繁殖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引起物种濒危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1)物种自身在生殖发育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败育现象的发生;(2)由于交配系统存在一定差异,最终引起自交衰退或远交衰退;(3)在繁殖阶段受到不同的环境、生态学因素胁迫,对生殖成功率和种群的有效更新产生重大影响[14]。微卫星数据能够对居群间及居群内的繁殖模式等方面提供帮助。
为了确定一个居群的遗传结构和生殖特征,后代的亲本分析是很有作用的。因为SSR分子标记的共显性和多态性高,用于分析后代的亲本是非常有效的。在大多数的植物中,用SSR分析亲本关系不能够确定哪个亲本是父本哪个是母本[15,16]可以用叶绿体DNA(cp DNA)或者线粒体DNA(mt DNA)来确定。两者的联合能够有效的确定不同时期个体的母本和父本,从而了解其交配系统。Lian等[17]应用7对SSR引物和3对cp DNA引物分析了859株萨哈林冷杉(Abies sachalinensis)个体(其中未成株746个,成株113个)的遗传多样性和亲本分析。每个后代的SSR基因型与成株比较,用最大似然法得出,可能的亲本对,再用cp DNA进一步分析,结果确定了90%后代的母本。发现成年母本树对居群的生殖贡献率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异,样方中的大部分后代来自于少数的母本,这种现象在其他的物种中也有发现,同时也得出种子有效传播距离。
毒籽山榄(Baillonella toxisperma)是皮埃尔热带雨林的一种极其低密度(5~7个成株/km2)分布的热带树种。D.Ndiade-Bourobou等[18]结合核微卫星标记和叶绿体标记研究了该树种3个相连区域的基因流,表明该树种的种子传播距离范围是4.0~6.3 km,花粉的传播距离是9.8~10.8 km,同时3个区域间显示了非常弱的空间遗传结构和居群间的同一性,表明频繁的种子和花粉传播保持了区域间同一的遗传结构。并推测低密度的个体分布并不能代表其有着低的遗传多样性,而可能该种长距离的传播方式在居群扩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Elaeocarpus williamsianus是杜英属一种濒危树种。Maurizio Rossetto等[19]用SSR和RAPD结合种子的统计实验等调查了7个居群170个个体的情况,只有在Inner Pocke位点有2种基株被鉴定出来,其他居群均只有一种基株,发现种群间和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很低,结合统计种子的有效性和发芽率发现生境片段化下的该物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失去平衡,无性生殖占了绝大部分,种群中绝大部分的种子是不可育的。从而提出保护措施:新的居群应该通过增加有效居群大小来减少消退的遗传多样的不利影响,重建居群的目的是重新获得有性生殖可育性的种子,使其散播及在新的区域重新克隆。
2.4 确定濒危植物的保护单元及种质资源鉴定
对于极度濒危的类群可能采取对整个范围的物种的保护和检测,但是对于面临着较低濒危境况的物种来说,这样的保护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有限制的。这主要是由于易受损单元有着较多的种群和个体,保护时通常不能将所有的个体都保护在其中,所以要客观的选择在原位保护和迁地保护中的优先个体。这就要求在有限的可用于保护资源的情况下,用更精细的遗传研究确定原地保护单元。这种计划能够确保用最少的财力去保护适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Borderea pyrenaica(Dioscoreaceae)是在西班牙广泛存在的物种,但是在法国只存在Gavarnie cirque 12个居群,已被列入法国濒危植物红皮书[20]。Segarra-Moragues[21]用核微卫星标记研究了该物种的种群间结构、种群内结构、遗传多样性、基于Gst值、等位基因丰度和杂合度等得出其中5个居群的能够代表99.9%的遗传变异,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没有被包含进来,也可采用迁地保护等措施引入。故遗传数据能够被用于设计取样策略以便于迁地保护储存中最大化收集样品的遗传多样性。
当居群样本在分子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时,标定检验对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有着很高的鉴别能力。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证明一个样本和其地理分布有着高的相关性[22]。但该方法的精确性在于样本的大小和分析的位点。Borderea chouardii(薯蓣科)为伊伯利亚一个严重濒危的物种,为雌雄异株的异源四倍体,仅存在一个居群,是伊伯利亚物种恢复计划中的第一批物种[23]。该居群根据空间上垂直的山崖被分为了两个不同的遗传组。Segarra-Moragues[24]用17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先前收集在5个种质资源库中的样本和现在野生居群个体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种质资源库B、CU和R属于野生居群中山崖下的资源,资源库M的属于野生居群中山崖上的资源,而资源库CA的则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
2.5 近缘物种及杂交个体鉴别
Conradina(唇形科)是美国东南部特有的属,有6个被描述的种,其中4个是濒危种,均单独分布。尽管不同的物种占据了不同的地理区域,而且大部分有专门的形态学特征差别,但谱系分析显示这些物种是非单系的。Edwards等[25]用微卫星标记了该属6个种总计55个居群的分子遗传结构,验证是否古代杂交、现代杂交或者不完整谱系分类存在于这个属中,以便给物种划清界限。结果发现在种间没有存在现时期的杂交现象,既不是古代杂合也不是不完整谱系分类的单一原因导致物种的非单一性,表明这两者均有可能对现在的遗传结构产生影响。同时用遗传分析表明:C.brevifolia与C.grandiflora很相近,而以往认为C.brevifolia与C.canescens能够聚为一类,因为两者有很多的相似处;Santa Rosa居群可能是C.canesce的一部分,Santa Rosa居群和C.glabra明显分开。而要知道其他更多的分化还需要做更深层次的研究。
3 结语
物种保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其DNA中所蕴藏的特有的遗传信息和所拥有的特征组合将永远丢失,它的种群将不可能恢复;其次,一些珍稀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特别是经过巨大地质突变事件后,总有一些古老的动植物物种从各类环境中保存下来,一直生活到现在;再者,物种保育具有长远的社会经济价值。
濒危植物保护 第10篇
鉴于鳗鱼天然资源锐减,日本环境省于2013年已经将日本鳗指定为濒危物种。201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 C N)将日本鳗以及美洲鳗列入红皮书的濒危物种,意指“不久的将来野生濒危可能性较大的物种”。虽然IUCN红皮书本身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会直接导致鳗鱼养殖与贸易的禁止,但是随之而来的2016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会议,可能会讨论是否将日本鳗与美洲鳗列入附录二物种。
其中欧洲鳗于2007年6月第14届缔约国大会决议中,被列入附录二极度濒危物种,2009年3月CITES贸易管理生效,欧盟科学组织认为,因无法评估欧洲鳗的资源量,致无法判定出口不影响资源的存续,建议欧盟不予核发出口许可文件,因此自2010年1月起,欧盟决议除旧库存外,禁止输出欧洲鳗至欧盟以外地区。中国长期以来欧洲鳗的养殖也因此遭逢打击,由过去高峰期每年进口动辄超过200吨的鳗苗,到近年迅速萎缩至10吨以下(走私进口)。由于2015年美洲鳗鳗苗产量大降,美国针对鳗鱼养护与管理议题公开征求意见,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已要求在CITES第17次缔约国会议(2016年9月24日在南非举行)向CITES提案。此外,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简称TRAFFIC)与IUCN出版的报告指出,日本鳗因资源枯竭,造成各国采捕其他鳗种的鳗鱼,因此建议将所有鳗鱼皆列为CITES附录物种加以保护。而2015年6月于日本札幌举行的第八次“国际性鳗鱼资源养护管理非正式会议”,各国决议对明年度的日本鳗苗养殖配额保持不变,并未如预期进一步削减,因此CITES提案的可能性又增加不少。
濒危剧种河南坠子的保护与传承 第11篇
为了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必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曾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然而河南坠子如今已是濒危处境,如何对河南坠子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河南坠子;保护;传承
河南坠子作为一个戏剧品种,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其演唱风格多元化、说唱技巧精湛,以中原音韵和风情而在戏剧花园中独树一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河南坠子已经成为濒危剧种。如何对河南坠子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河南坠子简介
河南坠子又称“坠子”、“坠子书”、“响板书”等,吸收了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曲艺形式,主要用河南语音演唱,以坠琴作为伴奏[1]。河南坠子流行的主要区域在中原,包括河南以及华北其他省份。其以个人演唱作为主要形式,并用坠琴进行伴奏,由演唱者手持枣木或檀木的简板配合演唱。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由一人打书鼓或者单钹,另一人打简板,两人配合演唱。还有少数河南坠子由演员自弹自唱,一般唱词都为七字句。河南坠子主要由以下五大流派组成:①东路坠子。主要流行于鲁西南地区、商丘、周口、皖北等地区,皖北阜阳地区和周口的又称为下路坠子。东路坠子受到山东大鼓的影响较大,被艺人称为“山东串”。②西路坠子。其受到二夹弦、越调、河南梆子等曲艺唱腔的影响,流行的区域主要在黄河以南地区。其中临颍一带称为上路坠子,许昌、开封一带称为中路坠子。③北路坠子。形成于晚晴,主要受到山东梨花大鼓的影响。④乔派坠子。由乔利元在北路坠子基础上吸收山东梨花大鼓创制而成,风格多样,创新性强。⑤赵派坠子。由建国后的文艺工作者赵铮所创,节奏鲜明、观念开放。
二、河南坠子的价值所在
(一)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河南坠子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听众在其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河南坠子的风格淳朴率真,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二)文化价值
曲艺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河南坠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河南坠子表现了当地群众的审美取向,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2]。在河南坠子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极大的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其演唱内容中,也反映出当地的风土民情、民风民俗。
(三)教化价值
作为一种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曲艺形式,河南坠子还具有很强的教化价值。在河南坠子中,有很多对美好品质的赞颂、对礼仪风尚的演说,通过表演产生的感染力,来给听众以道德伦理的启发和感召。河南坠子在颂扬真善美、提高人们群众的思想觉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3]。
三、如何对河南坠子进行保护与传承
(一)如何保护河南坠子
①对河南坠子的保护应该立足于原生态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立体的保护体系。当前市场的需求使很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到了过度商业化的侵袭,而河南坠子的价值正在于其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地域风格[4]。在进行河南坠子的保护过程中,要注意全方位保护,建立完善的资料体系,保存原汁原味的河南坠子。
②注意对艺术多样性的维护。艺术是具有多样性的,这是艺术传承和进化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河南坠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很多其他曲艺形式的特点,因此在保护河南坠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和维护其艺术多样性。
③注意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河南坠子的目的并非要将其作为艺术标本,束之高阁。保护河南坠子是为了使河南坠子能够继续发展。因此,要形成保护河南坠子的良性循环,不仅保护现有的河南坠子,还要使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了解和喜爱河南坠子。在保护河南坠子的过程中要重视河南坠子的传承者、参与者和创作者,不断提高河南坠子的生命力。
(二)如何传承河南坠子
①重视河南坠子剧团的建设。河南坠子劇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例如演出市场狭窄、演员少、剧目的创新难等。现代观众审美口味的转变与提高,给了河南坠子剧团很大的压力。旧有的剧目已经越来越难吸引观众的目光,又难以拿出高质量的新剧目。演员收入很低,演出热情不高,演员流失的问题十分严重。因此,要传承河南坠子,就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剧团的生命力。
②提高音乐教师的艺术水平。音乐教师承担着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艺术水平也关系着河南坠子能否很好的传承下去。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有音乐文化。因此,音乐教育者要加强对戏曲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戏曲功底和鉴赏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让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喜欢河南坠子,并能够投身于河南坠子的表演和创作队伍中去。
③专业传承机构的建立。传承河南坠子不是一种个体行为,应该成立专业的河南坠子传承机构,来系统的推进河南坠子的传承工作。河南坠子传承机构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河南坠子的知名度,组织和举办各种形式的河南坠子演出,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喜欢河南坠子。
④扩大河南坠子的群众基础。当前河南坠子的受众主要是中老年观众,很多青少年观众对河南坠子都不太了解。而鉴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喜爱河南坠子的群众也没有很多机会欣赏和接触河南坠子。因此,可以以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形式,开辟河南坠子的传播舞台。使河南坠子表演者和爱好者能够有机会经常接触和表演河南坠子,也有利于扩大河南坠子的群众基础。
四、结语
河南坠子是中原地区曲艺文化的一个代表,其流行的范围比较广,流派众多,且具有很高的价值。面对时代的冲击,河南坠子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其传承和发展变得岌岌可危。我们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对河南坠子进行保护与传承,使河南坠子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亮.试论贤孝的艺术价值、社会功能和传承发展[J].科学经济社会,2013(02)
[2]蔡丹丹.徐州地区柳琴戏的特点与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3]林方宇,胡水欣.浅谈秦腔的音乐特点[J].华章,2012(16)
濒危植物刺楸研究现状及保育对策 第12篇
1 刺楸的分类学研究
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刺楸有1个原变种及2个变种:深裂刺楸 (K.septemlobus var.maximowiczii) 、毛叶刺楸 (K.septemlobus var.magnificus) [2]。余清珠认为还应有第3个变种为毛脉刺楸 (K.septemlobus var.pilosus) [3]。
2 刺楸群体变异及多样性研究
刺楸分布广, 分布区跨越几个温度带和气侯类型, 再加上各分布区间及区内地形地势差异明显, 这就必然造成了刺楸在外部形态以及内在遗传物质上的多样性。韩国研究人员Chin-Sung Chang通过对刺楸在日本、韩国的7个种源地所采集的126个个体的20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 证明刺楸在形态学上具有多样性[4]。Wen J等人通过核糖体DNA (rDNA) 内转录间隔区 (ITS) 序列研究进行五加科植物分类的同时, 证明了包括刺楸在内的五加科植物在遗传水平上具有多样性[5]。
3 刺楸生理生化研究
3.1 刺楸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种子休眠的研究
许绍惠、何利平等对刺楸种子休眠原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南北方种源在休眠上差别较大, 北方种源存在休眠, 而南方种源几乎无休眠, 特别是温度偏低地区的气干种子。采自陕西勉县的种子休眠不如东北地区的种子休眠深。导致刺楸气干种子深休眠的主要原因:第一, 气干种子含有发芽抑制物质;第二, 气干种子存在形态后熟现象。解除种子休眠方法为:用适宜的温度进行沙藏, 采用先15℃、后5℃的阶段变温处理种子, 可促进胚的形态成熟, 打破休眠, 促使种子发芽。若以稀盐酸浸种, 效果更好[6,7]。
3.2 刺楸药用成分的生物化学研究
尹建元等对刺楸中新七糖皂苷的结构进行研究。总结了一套刺楸中新七糖皂苷的提取方法, 其分子结构经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鉴定为3-O-β-D-吡喃木糖 (1→4) -β-D-吡喃木糖 (1→3) -α-L-吡喃鼠李糖 (1→2) -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配基28-O-α-L-吡喃鼠李糖 (1→4) -β-D-吡喃葡萄糖 (1→6) -β-D-吡喃葡萄糖酯苷, 命名为刺楸皂苷Ⅰ (SeptemlosideⅠ) [8]。王广树等在研究长白山刺楸时, 从刺楸根中分离出3种化合物,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其中两种新化合物 (Ⅰ和Ⅱ) 被命名为刺楸皂甙G和H, 化合物Ⅲ被命名为威灵仙次皂甙 (Cp7a) [9]。
蒋小军等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分离刺楸的皂苷成分, 产品得率和外观颜色都优于正丁醇提取法[10]。程东岩等比较了刺楸不同产地和不同药用部位中总皂苷的含量, 其中叶中总皂苷含量大于树皮[11]。
4 刺楸育苗技术的研究
4.1 刺楸种子繁育技术的研究
经过不断努力, 我国一些研究人员在刺楸的种子繁育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李义等根据不同种源采取不同的贮藏和处理方法, 取得了成功[12]。刘财富等对播种技术和苗期管理进行了研究, 总结了作为圃地的最适宜土壤为湿润、肥沃的沙质土壤。同时, 总结了整地、施肥、播种及出苗后的管理, 特别是在苗期要做好松土、除草、施肥、间苗工作。在北方育苗要采取措施减轻霜冻危害。当年生苗高15~20cm, 留床1a方可出圃造林[13]。高颖等总结了刺楸的山地育苗经验, 详细地探讨了刺楸育苗的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14]。
4.2 刺楸营养繁殖技术的研究
4.2.1 分蘖育苗
周家骏等对刺楸分蘖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报道, 认为当年5~6月在人工幼林内将幼树部分根系暴露, 使它发生萌蘖。第2年的2~3月挖取带有萌条的根系, 分段截取, 并按萌条长短分级。在移植沟底施足底肥, 然后移栽, 促进根系生长, 分蘖育苗方法简便, 成活率高, 管理苗木方便[15]。
4.2.2 留根育苗
刘财富等在对刺楸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得出, 刺楸播种苗出圃后, 残留在地下较粗的根系也有萌蘖能力。利用这种特性可以进行留根育苗, 并具有变异性小、生长发育快、育苗成本低和操作技术简便等优点[13]。
4.2.3 根插育苗
丛利滋等对根插育苗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刺楸的根为肉质, 根段扦插育苗必须选择排水良好的立地并防止根腐的发生。根段要选择优良的幼龄树, 在根周围挖取, 劈裂。整地作床, 插穗横在沟内, 用土覆盖插穗, 再覆1cm沙子。扦后立即灌一次透水, 保持床面湿润, 出苗后进行抚育管理, 除去多余萌蘖。经30d, 当苗木高约35cm, 即可出圃移栽[16]。孟庆法等采用不同根穗长度、根穗粗度、不同树龄及不同激素处理, 结果证实埋根育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无性繁殖方法[17]。
4.2.4 组织培养
国内一些学者对刺楸进行了组培技术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可获愈伤组织。胡永海等通过筛选发现, 利用1/2MS基本培养基附加BA 1.5mgL-1或NAA 0.25mgL-1的两种培养基对刺楸顶芽及侧芽进行培养, 能较好地诱导刺揪茎尖分生组织分化出绿芽, 分化率在70%以上, 而且分化较快, 20d内平均芽高4.1 mm, 平均叶数1.38个, 平均叶柄长1.05mm, 但只分化1个芽, 且在同样培养条件下, 顶芽外植体分化率显著地高于侧芽, 但以后生长差异不大[18]。
顾地周等以刺楸叶柄为外植体,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最适合的愈伤组织诱导、增殖、生根和试管苗保存培养基, 并得出常温条件下利用低营养促成休眠的方法在试管内保存刺楸种质可达到44个月[19]。
5 刺楸人工林培育技术的研究
徐储双[20]、赵荣慧[21]等对刺楸造林地选择、苗木质量、苗龄、造林时间, 幼树枯梢、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人工林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
5.1 选择造林地
周家骏研究的结果表明, 刺楸根系较发达, 主根多, 须根少, 根系为肉质根, 黄色, 脆嫩, 皮层较厚, 含水量较高, 易发生根皮层腐烂现象。因此, 土壤的排水、通气状况对刺楸的保存率和生长影响较大[15]。选择刺楸造林地, 应选择土壤疏松、通气、排水良好的立地条件, 在山地造林以山中上部为宜。
5.2 苗木质量、苗龄和造林时间
苗木质量、苗龄和造林时间对幼树成活及生长影响较大。造林以二年生壮苗为好, 造林时间以秋季造林为宜, 刺楸幼树造林密度以2m×2m为宜。
5.3 幼树枯梢现象
刺楸幼树枯梢主要原因为封顶期晚, 木质化不高和霜冻危害。在全光、半光和少光条件下, 二年生幼树的封顶率差别很大, 分别为50%、62%和95%。枯梢率随林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因此应加强郁闭前的幼树抚育, 营造混交林和林粮间作林, 促进幼树快速、高质量地生长。
5.4 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
人工幼树分杈较多, 在停止大量枯梢后, 及时除萌定干, 保证主干迅速生长。由于刺楸幼树干容易产生“破肚皮”现象, 发病率在7%~9%。为减少破肚皮, 提高树木稳定性, 必须营造混交林。幼树时期五加叶点霉危害最为严重, 从5月中旬开始喷洒75%百菌清300倍液或退菌特600倍液, 防治效果显著。
6 刺楸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6.1 木材资源利用
刘盛全、贾夏等对刺楸木材研究表明, 刺楸木纹直, 心边和边材区别明显, 心材和边材从颜色和生长轮上看差别很大, 早材与晚材从细胞组成上差别很大。刺楸材质坚硬, 纹理美丽, 具光泽, 易干燥, 是加工, 适宜作建材、家具、室内装饰及工艺美术品等, 刺楸木材符合造纸原料要求。木材声衰减率大, 导热系数低, 是减振和隔热保温的好材料[22,23,24,25,26,27,28]。
6.2 野生木本蔬菜资源利用
刺楸嫩芽是五加科山野菜中具有独特风味的山野菜珍品,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在山东、江苏等省每年都有大量嫩芽出口日、韩等国, 出口创汇显著。刘广平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刺楸嫩芽中的金属元素, 用层析法分离的β-胡萝卜素, 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定量测定, 其结果表明刺楸嫩芽中含有丰富的钙、镁、锌、铁、铜、锰和钴等元素, β-胡萝卜素含量为2 516mgg-1[29]。由此可见, 刺楸嫩芽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且污染较少的天然绿色食品。
芦泽正和汪有科以及赵光仪等研究均表明:刺楸茎中具有丰富的薄壁组织, 类型多, 具有产生不定根、不定芽的良好物质基础, 修剪后容易生芽[30,31,32]。
7 应用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7.1 刺楸资源破坏严重
从我国刺楸的数量来看, 由于人为的乱砍盗伐和杀鸡取卵式的采种, 造成对刺楸的过度开发, 导致刺楸生境不同程度的丧失, 致使野生刺楸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分布面积缩小, 资源锐减, 甚至在一些地区已完全消失, 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而且刺楸衰退趋势仍未缓解, 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刺楸将有灭绝的可能。
7.2 快繁技术尚未很好过关
目前, 关于刺楸无性繁殖的研究报道, 如扦插繁殖、组织培养等尚停留在理论阶段, 还需要深入研究在生产上可行的产业化繁殖技术。
7.3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欠缺
迄今为止, 关于刺楸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上研究很少, 而关于刺楸的种群、群落特征, 特别是刺楸濒危的机理尚未见到研究。关于刺楸良种选育、组培技术、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的开发利用还为空白。
8 刺楸保护及开发利用
8.1 加速刺楸快繁技术的研究
鉴于刺楸资源少, 种子空瘪率高, 种子采集时成熟时间很难掌握, 并且树干高大, 给采种造成困难, 通过组培繁殖刺楸是符合实际的途径。组织培养具有原材料消耗少, 实验条件好控制, 繁殖快, 能够保持母本优良性状, 节约人财物等优点。今后应加强刺楸组培技术的研究, 大量繁殖苗木, 拯救珍稀濒危植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 持续开发利用刺楸资源。
8.2 加大刺楸的宣传保护力度
8.2.1 强化宣传教育
利用一切可行的措施进行野生珍稀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宣传, 普及植物资源保护科学知识, 同时加强野生珍稀植物保护法规的宣传, 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切实重视与加强资源保护工作。
8.2.2 加大保育力度
(1) 就地保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摸清刺楸地理分布, 研究刺楸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对刺楸林作好抚育, 清除林内病腐木、伐倒木及其杂草, 为其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对于人为因采种和砍伐所导致的生境破坏, 种群数量减少, 应通过立法等措施停止这种人为破坏, 使刺楸的种群逐步恢复生机, 科学划定刺楸的自然保护区。 (2) 迁地保育:对于刺楸栖息地生境破碎成斑块状, 或原有生境不复存在的条件下应积极采取迁地保育对策。但如果因物种本身的抗逆性、适应力等方面不足, 仅靠保护环境不能够使其复壮, 必须通过生物技术使其复壮。迁地保育要搞好引种驯化、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关配套工作, 并对刺楸进行细致观测、研究分析并及时作好记录, 以便对其生长发育条件进行调控。
8.3 深入挖掘刺楸的多种价值
深入开展刺楸苗木培育配套关键技术研究, 为大规模发展刺楸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做好刺楸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开发利用及推广, 形成开发与保育资源的科学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科研院所与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联合攻关深入研究其综合利用技术, 尽快将珍稀的资源扩大, 并转变为经济建设服务。
8.4 加强刺楸濒危机制的研究
濒危植物保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