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精选7篇)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第1篇

关键词: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重症盆腔器官脱垂,阴式子宫切除

盆腔器官脱垂 (POP) 是由于盆底支持组织薄弱, 引发盆腔器官下降移位及功能异常的一组妇科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 伴排尿、排便异常[1]。轻度者可实施盆底肌训练、生活方式干预及子宫托等保守治疗, 重度者主要采用手术, 包括阴道半封闭术、阴式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盆底重建术等[2]。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是一种利用植入聚丙烯网片和吊带重建盆底支撑力的微创手术, 一般能够保留子宫。本文探讨保留子宫的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POP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我院2009 年6 月至2012 年6 月收治的160 例重症POP患者为观察对象。排除有生育要求、盆腔器官切除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伴有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感染者。其中年龄46~75 岁, 平均 (58.9 ± 6.8) 岁;绝经107 例 (66.9%) , 未绝经53 例 (33.1%) ;产次1~4 次, 平均 (2 .2 ± 0.8 ) 次; 病程8 个月至1 0 年, 平均 (4.9 ± 1.6) 年;POP量化分期[3]:Ⅲ期120 例 (75.0%) , Ⅳ期40 例 (25.0%) ;临床表现: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110例 (68.8%) , 伴排尿、排便异常40 例 (25.0%) , 外阴部块物脱出30 例 (18.8%)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 例, 两组基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绝经者术前服用2 周结合雌激素片, 子宫脱垂致阴道组织破溃者以结合雌激素软膏局部涂抹2 周。对照组行传统阴式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导尿并行肠道准备, 钝性分离子宫与周围器官间隙, 离断子宫周围韧带, 结扎子宫动脉, 切除子宫, 连续缝合阴道断端。钝性分离阴道后壁, 缝合两侧肛提肌, 缩紧直肠壁, 连续锁套缝合会阴体及阴道后壁, 缝合后阴道以能通过2~3指为宜;术后留置导尿管, 阴道内放置碘伏纱条, 给予抗感染治疗。观察组行保留子宫的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 使用美国强生公司的Prolift全盆底网片 (含前壁、中段和后壁3片) 。全身麻醉, 导尿并留置尿管, 于阴道前后壁注射1∶2000肾上腺素盐水, 分离阴道膀胱间隙至两侧坐骨棘水平;然后再选取双侧前中翼穿刺点。分离阴道直肠间隙, 且向侧方直至坐骨棘韧带。后翼穿刺点为肛门旁开3cm向下3cm处, 紧接着从外向内进行穿刺, 导入导管和导线, 将网片固定带引出, 使前壁网片无张力衬托于膀胱底部, 后壁网片托于直肠上方, 侧缘与肛提肌浅面接触;网片中段将阴道残端托起至坐骨棘水平之上, 形成阴道顶端。调整网片的松紧度与长度, 给予丝线进行固定。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 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导尿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2) 采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 (PFIQ-7) [4]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 (I-QOL) [5]评价疗效, PFIQ-7 量表为0~300 分, 分值越高表示盆底功能越差;I-QOL问卷包含22 个问题, 总分为0~100 分, 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随访3 个月, 统计治愈率, POP-Q试验0~Ⅰ度为治愈;对治愈患者随访两年, 比较两组术后复发情况 (POP-QⅡ度及以上) 。POP-Q试验检查时屏气取站立位, 使盆腔脱垂处于最大状态, 分为4度:0:无脱垂;Ⅰ度: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内1cm以上;Ⅱ度: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边缘1cm内;Ⅲ度: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外1cm以上;Ⅳ度:阴道完全或几乎完全脱垂。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9 .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观察组手术时间、导尿管保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治愈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100% (80/8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 0.0% (7 2/8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 5, P<0.05) 。观察组无复发, 对照组复发8例 (11.1%, 8/72) , 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 9, P<0.01) 。

2.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 (11.3%) , 其中尿潴留5例, 淋巴囊肿3例, 漏尿1例;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 (10.0%) , 其中网片侵蚀5例, 尿潴留3例。两组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7, P>0.05) 。

2.4两组手术前后PFIQ评分及I-QOL评分比较 (表2) 手术前两组的PFIQ-7评分及I-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年, 两组的PFIQ-7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 I-QOL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POP的发病与分娩、手术、肥胖、神经损伤及更年期盆底支持力下降等有关, 对于Ⅲ期及以上患者, 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传统阴式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是中老年POP患者常用疗法, 通过切除子宫加固筋膜, 可恢复盆腔器官解剖位置, 缓解尿失禁等症状。但该术主要靠丝线缝合组织加强支撑力, 造成组织张力较大, 术后复发率较高[6]。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使用聚丙烯补片为修补材料, 具有与修补部位的组织相互融合形成“骨架”特点, 达到前、中、后盆腔的重建, 全面修补盆底功能的缺陷, 恢复盆底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本文结果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导尿管保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考虑可能是由于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是一种微创盆底重建术, 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 有利于术后康复。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考虑可能是由于传统手术仅对薄弱组织进行反复加固, 并没有增加抗腹压的强度, 因此复发率较高。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可对患者前、中、后盆腔全面修复, 补片及修补部位组织会相互融合, 并形成骨架, 能有效减少复发。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是由于子宫切除术后易发生尿潴留和淋巴囊肿, 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常发生术后补片侵蚀, 侵蚀的发生与阴道黏膜的血运情况、植入补片的张力和感染等因素有关[7]。术后两年, 观察组的PFIQ-7 评分及I-QO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盆底功能和排尿功能。

综上所述, 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症POP效果良好, 复发率较低, 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较高。

参考文献

[1]孙智晶, 朱兰, 郎景和, 等.“协和”全盆底重建术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59.

[2]黄华民.两种术式治疗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2) :2523.

[3]韩劲松, 顾方颖.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量化分期[C]//第一届全国女性尿失禁与盆底功能障碍学术会论文集.2004:193.

[4]Barber MD1, Walters MD, Bump RC.Short forms of two condition-specific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s for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disorders (PFDI-20 and PFIQ-7) [J].Am J Obstet Gynecol, 2005, 193 (1) :103.

[5]Horikawa Sl, Matsumoto S, Hanai T, et al.Change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during pregnancy and after delivery-investigations using IPSS/QOL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s[J].Hinyokika Kiyo, 2009, 55 (6) :311.

[6]付燕燕, 鲁菊英, 梁新芳.全盆底重建术与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0) :3346.

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观察 第2篇

关键词:尿失禁,子宫脱垂,临床

本文主要通过观察分析我院2007年至2010年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与经产妇产后早期POP和SUI的发生情况, 了解分娩对盆底功能的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阴道分娩产妇642例, 其中初产妇组217例, 年龄20~35岁, 平均 (29±3) 岁;孕周37~42周, 平均 (39±2) 周。经产妇组425例, 年龄23~35岁, 平均 (30±4) 岁;孕周37~42周, 平均 (39±3) 周;初产妇总产程12~14h, 第二产程为1~2h, >2h为第二产程延长;经产妇总产程6~8h, 第二产程为<1h, >1h为第二产程延长。2组产妇均无妊娠期合并症和妊娠期并发症。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尿控协会 (I CS) 的定义, SUI指腹压大于最大尿道压时, 在无逼尿肌收缩的状态下, 尿液不自主地排出, 多在咳嗽、运动或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发生[1], 临床表现为用力、咳嗽、行走时尿液不自主流出, 症状严重者, 平卧、立位、行走时均有漏尿表现。SUI程度根据夏恩兰主编[2]《妇科内镜学》中SUI的分度标准:轻、中、重度。POP诊断和分度参照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的第6版《妇产科学》标准, 根据盆腔器官脱垂评估指示点进行盆腔器官脱垂诊断和分度 (POP~Q分类法) ;分为0、I、Ⅱ、Ⅲ、Ⅳ度。

1.2.2 检查方法

观察产妇的分娩情况, 记录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及阴道助产情况。产后6~8周时复诊, 进行SUI、POP的诊断和分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初产妇组:SUI的发生率为4.6%, 均为轻度;POP的发生率为2.8% (6例) , 其中I度4例, Ⅱ度2例。经产妇组:SUI发生率为8.7% (37例) , 其中轻度35例, 2例中度;POP的发生率为7.5% (32例) , 其中I度21例, Ⅱ度11例。经产妇组的POP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的SUI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 见表1。在SUI及POP患者中, 初产妇均有第二产程延长或阴道助产;经产妇72.0% (27/37) 的SUI患者及71.9% (23/32) 的POP患者有第二产程延长或阴道助产。

注:与初产妇组比较;*P<0.05 (=5.86) , △P>0.05 (=5.56)

3 讨论

盆底功能损伤包括盆腔器官脱垂 (POP) 和压力性尿失禁 (SUI) 两大类, 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卫生问题。其发病与妊娠及分娩有较大关系。阴道分娩可能不同程度地损伤会阴神经、肛提肌及盆内筋膜等盆腔支持组织, 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孕期易出现尿频、夜尿症、SUI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与妊娠后引起的膀胱、尿道解剖位置和功能变化有关。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 阴道分娩是盆底结构损伤的最危险因素, 尤其是第二产程延长、分娩巨大胎儿和阴道手术助产。本研究中, 初产妇组SUI及POP患者中均有异常分娩 (第二产程延长、巨大胎儿、钳产等) 经产妇72.0%的SUI患者及71.9%的POP患者有第二产程延长或阴道助产。由此可见, 阴道分娩中的难产情况对盆腔器官的损伤也有很大影响, 减少第二产程延长和阴道助产, 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可减少盆腔器官损伤的发生。

阴道分娩可导致会阴撕裂伤、肛门外括约肌损伤。另有研究表明, 阴道分娩后会出现盆底肌局部肌肉缺损, 产生的缺损可能是多处的;但分娩造成的结缔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易觉察, 随着产次增加及年龄增大, 这种缺陷逐渐明显[3]。分娩引起的一系列组织损伤又可能进一步加重盆底功能变化, 并导致排尿异常症状的持续存在。尿失禁是孕期常见症状, 文献报道孕期尿失禁发生率达46.4%, 产后6~12周尿失禁发生率为6%[4]。本研究中初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4.6%, 经产妇为8.7%, 由于经产妇和初产妇的总产程明显不同, 这可能是2组发生率不同的原因, 但2组比较差异尚未达统计学意义, 有待增加样本量作进一步的观察。

正常情况下, 骨盆底的解剖结构或组织能支撑和固定盆腔内脏器使之处于正常位置, 如遇分娩, 尤其在难产、滞产、经阴道手术助产或第二产程延长者, 发生会阴裂伤或伸展, 致盆腔内筋膜和肛提肌撕裂, 盆底组织薄弱、缺损、尿生殖裂孔变宽而敞开, 在过高的腹压下将未复旧的大子宫推向阴道而发生子宫脱垂[5]。如在产褥期摄食不佳或盆腔内筋膜及肛提肌未恢复好即过早下地活动, 尤其重体力劳动, 或撕裂修补不当包括会阴切开者, 均削弱盆底正常功能, 而致子宫或阴道脱垂。因此妊娠、分娩与发生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与盆腔器官脱垂的关系密切, 本文经产妇POP发生率为7.5%明显高于初产妇的2.8% (P<0.05) , 由此可见分娩对POP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应特别加强对经产妇盆底功能损伤的预防。

参考文献

[1]宋岩峰, 黄惠娟, 许波.压力性尿失禁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5) :331~334.

[2]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63~564.

[3]宋岩峰.盆底功能及功能障碍与腹盆腔生物动力学[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8) :566~567.

[4]文建国, 车英玉, 董黎, 等.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娩后1周内尿动力学表现分析[J].扣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 (7) :455~456.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会阴超声检查的患者一共有56例,年龄在35~71岁,平均年龄为(53.2±5.4)岁。56例患者全部得到POP-Q(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分期)评价。

1.2临床方法:采取GE Voluson E8 Expert超声诊断仪,盆腔内部探头频率为6~12 Hz,患者在检查之前需要将粪便彻底排空,同时充盈整个膀胱。采取截石体位,并髋部屈曲,轻度外展。将探头轻柔的放在耻骨联合下缘处,取盆腔底部正中矢状切面,将耻骨联合全貌和下缘清晰的显示出来,同时调整探头方向,使耻骨联合中轴线与经过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线呈现45度角。以经过耻骨结合下缘水平线作为参考线,在Valsaval最大动作的时候,对膀胱颈以及膀胱后壁运动变化情况给予密切观察,成像次数为2~3次,将膀胱后壁脱垂的最下缘用作其对程度的庞端。另外,在临床检查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探头对膨出器官的施压,进而使脏器下降程度明显减少。

1.3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判定标准:采取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分期评估标准,对其脱垂程度给予评估。以阴道前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Aa点)以及阴道前壁上段脱垂的最低点(Ba)点来量化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在位于处女膜平面以上的采取负数表示,反之则采取正数表示。(1)无脱垂:阴道前壁上段脱垂的最低点在-3 cm处;(2)Ⅰ度脱垂:阴道前壁脱垂最低点在处女膜平面上1 cm;(3)Ⅱ度脱垂:阴道前壁最低点在处女膜平面上下1 cm以内;(4)Ⅲ度脱垂:阴道前壁脱垂最低点在处女膜平面下1 cm,可是要比阴道长度小;(5)Ⅳ度脱垂:阴道全部或者基本脱垂,其最低点最少和阴道长度相符[2]。

2结果

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分期评估标准评估诊断为前盆腔Ⅰ度脱垂的患者一共有34例,阴道前壁脱垂最低点距离处女膜缘的距离平均为(-1.39±0.27)cm;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分期评估标准评估诊断为前盆腔Ⅱ度脱垂的患者一共有22例,阴道前壁脱垂最低点距离处女膜缘的距离平均为(-0.73±0.26)cm。

3讨论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成为盆腔底部支持结构和盆腔底部肌肉薄弱的地方,因此,会阴超声检查肛提肌形态学上的变化,能够当作诊断盆腔器官脱垂的一个标准,进而使盆腔器官脱垂的确诊率明显提高,为器官脱垂的预防以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现如今,核磁共振成像是观察盆腔底部解剖以及功能的首选方法,可是由于其检查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同时价格较高而无法在临床当中广泛应用。根据相关报道表明,以经过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当作参考线来对POP进行判断,并且临床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可以在临床当中广泛应用。另外,还有相关报道表明,以耻骨联合下缘当作参考线,无论是在静息状态之下或者在Valsaval最大动作的时候,都可以更加准确以及直接的描述前盆腔器官的运动情况,同时又有非常好的重复性。除此之外,还有相关实践研究表明,经会阴超声可以直观量化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的程度。

在会阴超声评估POP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在临床检查之前要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消除,同时还要正确指导患者做Valsalva动作,以最大Valsalva动作作为临床评估结果;(2)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对膀胱和尿道位置以及移动程度进行观察,在测量膀胱后壁脱垂的最下缘距离耻骨联合下缘之间的距离,要求患者充盈整个膀胱;(3)置入探头的力度对前盆腔器官脱垂的下降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采取的盆腔内部探头,虽然和会阴接触面积相对比较小,可是在临床检查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柔。本文结果显示,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分期评估标准评估诊断为前盆腔Ⅰ度脱垂的患者一共有34例,阴道前壁脱垂最低点距离处女膜缘的距离平均为(-1.39±0.27)cm;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分期评估标准评估诊断为前盆腔Ⅱ度脱垂的患者一共有22例,阴道前壁脱垂最低点距离处女膜缘的距离平均为(-0.73±0.26)cm,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3]。

总之,会阴超声可以对前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给予有效评估,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欣,王建六.美国妇产科学院盆腔器官脱垂临床实践指南(2009年)解读[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2):157-160.

[2]柯桂珠,宋岩峰.盆底器官脱垂患者肛提肌的动态MRI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17(7):525-529.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POP患者, 年龄48~82岁, 平均 (53.8±3.2) 岁;孕次3~8次, 平均 (4.2±1.3) 次;产次1~6次, 平均 (3.1±0.7) 次;体重43~69.9 kg, 平均 (53.9±9.7) kg;脱垂时间9.2~51.3个月;所有患者均绝经, 时间1~22年, 平均 (9.7±3.2) 年。30例患者中, 保留子宫22例, 子宫切除术后穹隆膨出患者2例, 切除子宫6例。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POP-Q分类分度[1,2]:Ⅱ度脱垂3例 (10.00%) , Ⅲ度23例 (76.67%) , Ⅳ度4例 (13.33%) ;合并高血压24例 (80.00%) , 冠心病8例 (26.67%) , 糖尿病7例 (23.33%) , 轻度脑梗死2例 (6.67%) , 便秘26例 (86.67%) , 术前压力性尿失禁10例 (33.33%) 。

1.2 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检查, 阴道灌洗, 上药, 必要时补充雌激素。常规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排查压力性尿失禁, 如果合并有尿失禁, 术中加行尿失禁手术。

术前叮嘱患者排空膀胱, 给予全麻, 协助患者取膀胱结石位, 常规消毒会阴皮肤及阴道黏膜, 全盆腔重建方法:皮肤的穿刺点定位:左右各作2个皮肤放置深浅两组网带, 第一个皮肤的标志点为双侧生殖股皮皱平尿道外口水平, 为浅带的穿出点;第二个点的皮肤标志是在大腿内侧第一个穿刺点外侧1 cm, 下方2 cm, 为深带传出点;第三个点在肛门外3 cm, 下3 cm处为后部切口标志。放置导尿管导尿, 探清膀胱颈的位置, 并予皮钳钳夹, 宫颈钳钳出宫颈, 生理盐水水压充分分离膀胱阴道间隙, 在膀胱颈位置纵行切开阴道壁黏膜, 锐钝性分离, 膀胱阴道间隙达双侧闭孔内肌, 触诊闭孔肌、耻骨降支及坐骨棘等解剖标志。锐性分离宫颈旁环, 上推膀胱。由特制的穿刺针由外向内从第一个皮肤切口穿入, 术者用手指示, 推开膀胱, 紧贴耻骨降支下缘穿出;同样的方法从第二个皮肤切口穿入, 在闭孔区域盆筋膜腱弓穿出, 即在坐骨棘位置穿出。调整网片的位置, 上下固定在膀胱颈及宫颈旁环的位置, 冲洗后, 连续缝合阴道前壁黏膜。牵拉宫颈, 水压分离阴道后壁黏膜, 切开阴道后壁, 钝性分离直肠阴道间隙, 推开直肠, 触及尾骨, 由特制的穿刺针由外向内把网片固定在骶棘韧带上, 调整网片, 顶端固定于宫颈环 (无子宫的固定于阴道) , 剪除多余的吊带, 冲洗, 微乔线连续缝合阴道后壁黏膜。如果会阴旧裂Ⅱ度以上的会行会阴修补。术后道填塞皮维碘纱条1条, 24 h拔除, 术后留置尿管, 48 h后拔除。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48 h。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 (近期并发症:血肿、周围器官的损伤、感染、出血、尿潴留、血栓形成、大便异常;远期并发症:补片外露、侵蚀、脱垂复发、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等) 进行观察记录,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 采用POP-Q评价盆底脱离垂程度, 采用P-QOL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3]。POP-Q评分:待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 做Valsalva动作, 采用美国Bump教授提出的量化分期系统进行评分, 利用阴道前、后壁及顶端上2个解剖点与处女膜平面之间的关系界定POP程度, 以阴道前壁或后壁脱垂代替了直肠、膀胱等膨出, 同时测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3 cm处 (Aa) 、阴道前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 (Ba) 、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3 cm处 (Ap) 、阴道后壁脱出距处女膜最远处 (Bp) 、宫颈最远端或子宫切除后阴道残端 (C) 、会阴体 (Pb) 和阴道长度 (TVL)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平均手术时间 (65.3±18.5) 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 (50.1±21.4) ml, 术中无膀胱、输尿管、直肠的损伤。6例加行了压力性尿失禁手术 (TVT-O) , 术后症状消失。4例术前有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术中未做尿失禁手术, 术后症状得到缓解。术后2例患者发生尿潴留给予尿管重置, 症状得到解除。术后3例出现会阴皮肤瘀斑, 无盆腔血肿及出血, 无感染及血栓形成, 无行走困难。

2.2 术前与术后随访POP-Q各点评分比较

术后Aa、Bb、Ap、Bp、C各位点均发生显著改变 (P<0.01) , TVL (阴道长度) 无明显改变 (P>0.05) , 详见表1。

2.3 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后1年脱垂程度 (8.29±3.21) 分、健康状况 (10.72±2.15) 分、生活影响 (13.46±3.53) 分、情绪影响 (10.86±2.36) 分、社交关系 (13.46±4.76) 分显著低于术前 (P<0.01) , 详见表2。

cm

2.4 术后远期并发症的情况

术后1年内, 1例新发轻度急迫性尿失禁, 1例新发轻度压力性尿失禁, 1例网片外露, 1例网片挛缩, 1例新发轻度性交疼痛, 无粪失禁。

3 讨论

盆腔脏器脱垂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存在不同程度影响, 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有研究表明, 有症状POP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占2.7%[4]。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其主要为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和阴式子宫切除术, 或曼氏术。采用此手段进行治疗容易复发而需再次手术, 而且切除了器官, 不能保留器官的完整性[5]。修复失败而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有29%~40%, 这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重要影响。

相比传统手术方法, 盆底重建术更为安全可靠。盆底重建术主要基于骨盆底整体理论, 即认为盆腔器官提供有效支持的肌肉、韧带、筋膜为一个整体的力学系统, 同时前后盆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6]。盆底重建术通过将网片充当人工内置韧带及筋膜, 其能够提供持久支持力, 使由于POP而造成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解剖关系得到恢复, 肠道、泌尿生殖及性功能得到改善, 阴道恢复正常功能,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阴道黏膜不切除, 使阴道能够保留正常深度及宽度, 此法符合微创理念, 对手术安全影响小, 同时此手术后腹压增加仅仅会引起阴道闭合, 但不会对直肠造成影响而导致后壁脱垂复发[7]。据越来越多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证实, 采用盆底重建术对POP进行治疗, 患者术后POP-Q各点评分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更好, 治愈率为75%~94%, 且复发率<10%[3]。盆底重建术分前盆腔重建、后盆腔及全盆腔重建, 可以有保留子宫的重建和切除子宫的重建, 如果合并有压力性尿失禁的可以同时行尿失禁手术, 切口小, 术后恢复快。本研究中, 对术前、术后POP-Q各点评分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术后明显优于术前, 且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少。综上所述, POP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对于改善肠道、泌尿生殖及性功能, 特别是保留了子宫的完整性而又改善了症状,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期治愈率高, 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采用盆底重建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的30例盆腔器官脱垂 (POP) 患者, 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 比较术前、术后POP-Q各点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3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 术后POP-Q各点评分明显优于术前;术后1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P<0.01) 。术后1年内1例出现轻度急迫性尿失禁, 1例新发轻度压力性尿失禁, 1例网片外露, 1例网片挛缩, 1例新发轻度性交疼痛, 无粪失禁。结论: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疗效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盆底重建术,POP-Q评分

参考文献

[1]Bump R C, Mattiasson A, Bo K, et al.The a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of femal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Am J Obstet Gynecol, 1996, 175 (1) :10-17.

[2]邱骏, 王弓力, 郭玉娜.全盆底重建术在盆腔器官脱垂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 2010, 33 (7) :670-673.

[3]刘小春, 朱兰, 郎景和, 等.应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1, 33 (2) :181.

[4]孙秀丽, 王晓迪, 牟田, 等.Prolift系统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2) :88.

[5]周江妍, 黄欧平, 汪利群, 等.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重度盆腔脏器脱垂[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8) :1257.

[6]张坤, 韩劲松, 朱馥丽, 等.经阴道网片植入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并发症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 (9) :669-671.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进行盆底疾病筛查及在该院住院治疗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50例, 年龄42~79岁。按POP-Q分度, Ⅰ度脱垂11例, Ⅱ度脱垂12例, Ⅲ度脱垂18例, Ⅳ度脱垂9例。对照组:选取同期妇科良性疾病或进行盆底疾病筛查无PFD疾病的妇女50名, 年龄40~82岁, 两组对象在年龄、产次和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近断时间内都没有应用多激素类的药物, 也没有实施过盆腔手术。

1.2 仪器设备

所应用的仪器型号为LIQE-8, 所配置的三维容积探头是VOLUSONIC59D, 频率的范围为5~6.25 MHz, 探头步进角度16°, 摆动角度146°, 发射角度175°。

1.3 方法

1.3.1临床POP-Q分度

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有PFD诊治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资历的医师进行检查及分度。

1.3.2会阴超声检查

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会阴超声检查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检查, 叮嘱患者在检查开始前彻底排空膀胱, 选取截石位, 将三维探头于阴道以及会阴尿道外口之间放置, 对二维正中的矢状面进行获取, 等到明确显示肛管与直肠以及阴道、膀胱与尿道、耻骨联合的连接部, 说明已经获取最佳矢状面, 接着调节、获取冠状面、横切面、矢状面的图像, 分别测量静息状态下以及Valsalva动作时矢状面肛提肌裂孔长度、宽度及面积进行。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用 (±s) 表示临床测量得到的计量数据, 资料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

从三维超声图像能够得知, 观察组肛提肌处回声显示出不均匀性, 盆腔结构较对照组更加松弛, 在肛提肌收缩状态、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时, 观察组肛提肌裂孔长度以及面积均大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表2。

2.2 观察组检查结果分析

超声结果显示, 观察组35例肛提肌异常, 所占比例为70% (35/50) , 主要表现为肛提肌撕落、肌肉变薄、断裂、缺失。38例患者有阴道周围结缔组织缺失现象存在, 所占比例为76% (38/50) , 声像显示阴道周围正常的中等回声区消失, 出现无回声的“空洞区”。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 POP在临床比较常见, 对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 长期以来, 诊断POP主要靠病史及查体[4]。近年来, 随着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超声对于盆底肌肉形态学描述及具体量化指标的测定逐渐受到关注。盆底较为薄弱的地方是肛提肌裂孔, 盆腔脱垂也多发于此处[5,6]。是盆腔器官脱垂的好发部位。国内外研究表明, 盆腔器官脱垂与肛提肌裂孔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肛提肌裂孔成为本研究的重点[7]。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3种状态之下, 观察组盆底结构都比对照组松弛, 观察组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面积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观察组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显示, 35例肛提肌异常, 占70% (35/50) , 38例患者有阴道周围结缔组织缺失现象存在, 占76% (38/50) 。陈静等[8]研究发现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与普通妇科疾病患者盆膈裂孔的形态和结构差异较明显, 普通妇科疾病患者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状态下盆膈裂孔大小没有明显差异, 与该研究结果大体一致。

在盆底肌肉中, 肛提肌是重要组成部分, 其处于在静息、Valsalva动作、肛提肌收缩状态是都能够较好的支持盆腔器官, 保障结构功能。衰老、手术损伤以及分娩是导致肛提肌出现功能障碍或损伤的主要原因, 患者会因此出现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肛提肌裂孔是最可能出现盆底损伤的部位, 具体是处于左右耻骨内脏肌与耻骨联合下缘共同组成的区域。

综上所述, 会阴三维盆底超声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形态、结构大小改变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可以为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随访提供参考,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Jelovsek JE, Barber MD.Women seeking treatment for advanced pelvicor ganprolapsehave decreased body image and quality of life[J].Am JObstet Gyneco, 2006, 94 (5) :1455-1461.

[2]刘萍, 陈若兰, 陈春林, 等.静息状态下盆腔器官脱垂与非盆腔器官脱垂女性肛提肌MRI三维结构的对比[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 12 (6) :428-433.

[3]黄亮.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的治愈标准[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5, 31 (12) :906-908.

[4]耿京, 谢冰.三维盆底超声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 (8) :733-736.

[5]李娜, 程悦, 崔璨, 等.静态及动态MRI评价初产妇经阴道分娩后6个月肛提肌损伤与盆腔器官脱垂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 (1) :27-31.

[6]赵英, 鲁永鲜, 王文英, 等.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治疗方案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 27 (3) :354-356.

[7]王慧芳, 陈华, 折瑞莲, 等.经会阴超声评估前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与临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3, 22 (8) :684-687.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第6篇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风险因素,流行病学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一类古老的女性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关于POP的发生率和风险因素,国内外均有大量的报道。但是,采用POP量化分期系统(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的POP发生率,仅见国外文献的资料,未见国内的报道。

由于作为“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性,我国妇女的妊娠和生育史与国外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而妊娠和生育史则是发生POP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女性采用POP-Q基础上的POP发生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2009年6月妇科非急诊住院病人,病人无加用腹压的禁忌症(如先兆流产、异位妊娠、急腹症、阴道流血诊断不明者、怀疑恶性肿瘤并有破裂的风险者等)。

1.2 研究方法

采集病人的出生年月、文化程度、职业、妊娠生育史、既往史、身高、体重等资料;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BMI(body mass index);住院次日晨抽血测雌二醇水平;病人取膀胱截石位[1],妇科检查的同时,嘱病人向下屏气,采用POP-Q分期系统,测量9个相关值:Aa、Ba、C、D、Ap、Bp、tvl、gh、pb。

1.3 POP-Q测量的指示点及其测量方法[2]

除了阴道总长度(tvl)外,所有测量值均是在最大拉伸时测量;以处女膜平面位置为参照零点,处女膜以上为负数,处女膜以下为正数表示;测量值均以厘米(cm)表示。

Aa点位于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3cm处(相当于尿道膀胱沟的位置),变动范围:-3~+3。

Ba点阴道前壁上自Aa点到阴道前穹窿或宫颈前唇之间的脱垂点(最远点)变动范围:-3~+tvl。

C点子宫颈外口或阴道残端,变动范围:±tvl。

D点阴道后穹窿(约为子宫骶骨韧带附着到宫颈后壁的水平),D点用于鉴别宫颈延长,变动范围:±tvl。

Ap点位于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3cm处,变动范围:-3cm~+3cm。

Bp点阴道后壁上自Ap点到阴道后穹窿或宫颈后唇之间的脱垂点(最远点),变动范围:-3~+tvl。

tvl当C、D在正常位置时阴道顶部至处女膜缘的总长度。

gh从尿口中点到处女膜后缘中点的距离。

pb阴唇后联合到肛门中点的距离。

1.4 分期标准

0期Aa、Ba、Ap、Bp均为-3,C、D两点均在:-tvl~-(tvl-2cm)之间。

Ⅰ期脱垂最远端在:>-(tvl-2cm)~<-1(即处女膜上>1cm,外观不能见)。

Ⅱ期脱垂最远端:-1~+1(即距处女膜±1cm)。

Ⅲ期脱垂最远端:>+1~<(tvl-2cm)。

Ⅳ期脱垂最远端:≥+1(tvl-2cm)(阴道完全或几乎完全外翻)。

1.5 统计学处理

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收集到可分析资料共4 362例;年龄18~84岁,平均38.20±12.22岁;未产妇991例(占22.72%),经产妇3 371例(占77.28%),经产妇中1次生产2 275例(2 275/3 371,67.49%)。身高142~170cm,平均165.52±5.37cm;体重41.5~110kg,平均59.69±9.64kg。

2.2 POP发生率

4 362例妇科住院病人中POP的发生率:0期2 028例,占46.49%,Ⅰ期1 914例,占43.88%,Ⅱ期269例,占6.17%,Ⅲ期105例,占2.41%,Ⅳ期46例,占1.05%。

2.3 年龄与POP的关系

如表1所示,40岁以前Ⅲ期和Ⅳ期POP很少见,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Ⅲ期和Ⅳ期的发生率明显上升(P<0.01)。

2.4 雌二醇水平与POP的关系

如表2所示,当雌二醇水平在50pg/ml以下时,随着其水平的下降Ⅲ期和Ⅳ期POP的发生率同步升高(P<0.01),而Ⅰ期和Ⅱ期POP与E2水平的无明确关系。

2.5 生产与POP的关系

经产妇中Ⅲ期和Ⅳ期PO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产妇(P<0.01)(见表3)。多次分娩者Ⅳ期POP的发生率为2.1%,明显高于单次分娩者的0.97%(P<0.01);多次分娩者Ⅲ期POP的发生率为3.1%,稍高于单次分娩者的2.68%,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2.6 BMI与POP的关系

如表5所示,不同BMI组的各期POP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国内文献中关系POP的发生率均依据传统的分度方法,未见采用POP-Q分期的报道。Swift等对1004例18-83岁妇女常规妇检中采用POP-Q分期发现:0期仅占24%,Ⅰ期38%,Ⅱ期35%,Ⅲ期2%[3]。而我们的病例中,0期最多见(46.49%),其次为Ⅰ期(43.88%),Ⅱ-Ⅳ期的病例不到10%。国内外发生率和分布上的差异可能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本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8.20±12.22岁,也就是说,多数病例是在1982年全面实施《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试行)》后进入生育期的,本研究资料也显示,3 371例经产妇中,2 275例只有1次生产史,比例高达67.49%。

有关POP的风险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它们包括年龄较大,低雌激素水平,生产及生产次数较多等,其中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Ⅲ期和Ⅳ期POP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当雌二醇水平低于50pg/ml时,随着其水平的下降,Ⅲ期和Ⅳ期POP同步升高,即绝经后重度POP的风险明显增加;经产妇Ⅲ期和Ⅳ期PO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产妇,而多次分娩者仅Ⅳ期POP的发生率高于单次分娩者。

一般认为,O期属盆腔支持良好,Ⅰ期POP为盆腔支持一般或基本正常,Ⅱ期POP为盆腔支持中度或较差,Ⅲ-Ⅳ期POP属盆腔支持差。本研究资料显示,近半数的妇科住院病人,盆腔支持良好。也有4成以上的病人盆腔支持一般或基本正常,重点是预防POP的加重,不到1成的病人为盆腔支持中度或较差,以保守性处理为主,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物理治疗(如盆底肌肉训练)等;盆腔支持差的病人不到4%,首选还应是保守治疗,当然保守治疗失败者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目前我国女性的POP发生率低于国外文献的报道,重度POP仅占少数(<4%),手术治疗并非治疗POP的首选,也不应该作为主流的处理POP的方法。

参考文献

[1]Swift SE,Herring M.Comparison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in the dorsal lithotomy compared with the standing position[J].Obstet Gynecol,1998,91:961-964.

[2]Bump RC,Mattiasson A,B¢K,et al.The standardizationof terminology of female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floordysfunction[J].Am J Obstet Gynecol,1996,175:10-17.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60例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盆腔器官脱垂的相关诊断标准, 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 (POP ̄Q) 分为Ⅱ~Ⅳ度。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48~72 (56.7±2.4) 岁, 病程1~7 (3.5±1.2) 年, 前盆腔缺陷20例, 中盆腔缺陷6例, 后盆腔缺陷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6~76 (57.4±2.1) 岁, 病程2~10 (4.2±1.5) 年, 前盆腔缺陷22例, 中盆腔缺陷5例, 后盆腔缺陷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盆腔缺陷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 TCT检查排除宫颈病变, B超检查排除子宫及卵巢病变。两组患者均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保留子宫。对照组患者采取阴式子宫切除术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术后留置尿管5~7d, 观察排尿情况, B超测量残余尿。观察组患者行改良盆底重建术, 腰硬联合麻醉后,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先行常规阴式子宫切除术, 关闭腹腔腹膜。然后进行前盆腔悬吊:在阴道前壁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形成水垫, 自尿道口下方2cm向下纵形切开阴道前壁黏膜直至阴道断端, 分离阴道膀胱间隙, 两侧达耻骨降支内侧, 用手指及剪刀进一步钝性分离阴道膀胱旁间隙, 触摸坐骨棘及闭孔内肌, 在尿道口旁4cm处作第一个皮肤小切口, 长约4mm, 在其外侧1cm、下方2cm处作第二个穿刺点, 将Prolene网片修剪成“蝶形” (模仿强生Prolift网片) , 网片两翼分别用10号线结扎以作牵引, 用特制的穿刺针, 自阴道膀胱间隙内侧、在距耻骨弓1cm处斜向外穿刺, 自第一个皮肤切口穿出, 引入10号线, 将网片的上翼穿出皮肤, 同法, 在手指引导下, 在坐骨棘前方将网片下翼经穿刺器引导, 穿出第二个皮肤切口, 调整网片位置, 调节松紧度, 固定网片, 依次2-0可吸收缝线缝合阴道壁黏膜, 剪去露于皮肤切口外的10号丝线, 缝合皮肤小切口。用于修补前盆腔, 将2块修剪好的网片置入阴道前壁与膀胱后壁及阴道后壁与直肠前壁之间, 并固定于相应的盆底韧带上, 遂完成阴道前后壁的修复。阴道后壁行桥式修补术。术后阴道填塞凡士林纱条, 24h后取出。留置尿管48~72h, 观察排尿情况, B超测量残余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 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同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置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盆腔脏器脱垂的主要病因是子宫旁和阴道上方两旁的结缔组织损伤或主韧带和宫骶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缺失而引起的子宫和阴道穹窿位置下移。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阴道前壁修补术是传统的前盆腔重建手术, 但由于并未弥补及改善盆底组织的缺陷, 故术后复发率高, 且切除了阴道壁黏膜, 使阴道缩短变窄, 增加了术后性生活不适感。而改良式盆底重建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 其在临床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置入网片使其与组织逐渐融合, 成纤维细胞生长入网带中, 从而形成新的人工韧带, 加强了对盆底组织的支持, 维护了盆腔脏器完整性, 对改善盆腔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3]。改良式盆底重建术通过补片同时修补了盆腔缺陷, 且术中不需要切除阴道黏膜, 能够有效保留阴道的深度和宽度, 从而实现了对阴道功能的恢复。经阴道手术, 不进入腹腔, 对肠道干扰少, 术后疼痛轻微, 恢复快。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良式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临床疗效确切, 术后置管时间显著缩短, 患者术后恢复快, 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同时术前注意掌握手术适应证, 充分治疗宫颈及阴道壁炎症, 术中注意操作轻柔, 掌握解剖结构及手术要点, 熟悉操作步骤, 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对照组未发现局部血肿、血管及神经损伤, 未出现尿道及膀胱的损伤, 可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 采用改良式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临床疗效确切,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雪辉, 苏凤英, 李晓东, 等.Prolift全盆底修复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33例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7) :198-199.

[2]叶丽华, 吴翊群.改良盆底重建术与阴道壁桥式修补术在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中的应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1, 7 (6) :451-454.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重症盆腔器官脱垂(精选7篇)重症盆腔器官脱垂 第1篇关键词: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重症盆腔器官脱垂,阴式子宫切除盆腔器官脱垂 (POP) 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