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精选3篇)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1篇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社会**降低了农业承灾力,三国西晋时期兵难日起,黄河中下游地区灾荒流行,土地荒芜;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则有利于农业减灾防灾事业发展,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灾害的威胁相对减低.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农业灾害的发生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随着江南地区农业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灾害的发生和危害也日渐加重.

作 者:卜风贤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年,卷(期):1(4)分类号:F33/37.9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农业灾害 社会环境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2篇

人物品藻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社会风尚, 极大地突出了从审美角度去认识人的存在本质, 提高生命的密度, 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经济发展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 正确审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用, 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人物品藻与审美文化建设

魏晋时期人物品藻要求形神融合, 不仅重视人外表的姿容、品貌和体态, 而且注重人内在的才情、智慧和精神。

先秦诸子主张人的美应与德行、才能相对, 表现出重德行才智、轻容貌的倾向。而在魏晋时期, 对人物外在容貌美的注重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其典型特征是离开德行、才智等内在品质而专注于人外貌的美丑, 表现出对容貌美的赞赏。如:

潘岳妙有姿容, 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 妇人遇者, 莫不连手共萦之。——《世说新语·容止》

魏晋时期对人内在神韵的注重已成为普遍的、自觉的社会风气。这种神韵不仅是人外在的言谈举止所透出的精神气质, 更是晋人内在自然流露出的潇洒风神和萧散超脱的心灵。他们不是“汉代经学的拘拘章注小儒, 也不是后世理学的谦谦忠厚君子, 而是风度翩翩、情理并茂的精神贵族。”《世说新语》中对人物精神气韵的赞赏比比皆是, 如:

海西时, 诸公每朝, 朝堂犹暗, 唯会稽王来, 轩轩如朝霞举。——《世说新语·容止》

魏晋时期, 晋人追求着外在与内在美的统一, 不仅重视赏心悦目的外貌, 更注重内在洗净尘渣的胸臆和超然绝俗的精神气韵。魏晋士人用自己的方式保持人格独立、率真重情, 追求生命的自由存在, 这种多元化人格美成为魏晋时代别具一格的精神风尚。

当今社会, 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 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审美心态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各种思潮影响和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 物欲成为人的重要追求, 一个人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持, 没有正确审美观的引导, 就难以抵御种种邪恶欲望的诱惑。所以, 要注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重视正确审美观的引导作用。正如同魏晋时期所显示出的独特的精神风尚和晋人多元化的人格美,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重视加强审美文化建设, 用正确审美观作为指导, 有利于人格美的塑造, 引导人们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 对社会精神风貌与文化状况的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物品藻与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评不仅极大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觉醒, 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经验, 形成审美趣味, 极大提高了魏晋士人对美的细腻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因此直接而广泛地影响到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品评。

《世说新语》中提供了许多对艺术美品评的例证。

对文学的品评, 例如:

孙兴公云:“潘文灿若披锦, 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 往往见宝。”——《世说新语·文学》

对音乐的品评, 例如:

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 作后出相遗;深识者, 亦以高奇见归贵。”——《世说新语·文学》

对绘画的品评, 例如:

谢太傅云:“顾长康画, 有苍生来所云。”——《世说新语·巧艺》

以上说明, 魏晋时期对人物美的品评, 发展到了对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品评, 进一步提高了人的审美意识, 扩大了人们的审美对象和范围, 提高了审美感知力、鉴赏能力及表现力。

这些不仅对中国美学的繁荣和独立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当前社会艺术的发展和鉴赏也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

首先,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不论是对人物进行品评, 或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 往往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 不仅克服了“言不尽意”的缺点, 而且显得更加感性和生动。

其次, 魏晋时期, 人物品藻之时会给被品藻人一个品题, 即以生动形象、隽永凝练的语言来概括一个人最本质的特点, 这对中国的文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最后, 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主要标举文人简约玄淡、超然脱俗的风神, 这正是中国人物品藻理论“已有重理论、重品质发展为魏晋时期的重风神、重胸襟”的集中体现, 因而审美品藻味道也更为浓郁。这种演变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 而且对以后审美心胸论的逐步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 这不仅对中国美学的审美心胸论有重要贡献, 即使在当前这个物质决定意识的社会主义社会, 其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人物品藻与环境

在中国, 自然山水很早引起了文人、艺术家的重视。但是, 自然山水独立的审美价值得到人们充分地认识是在魏晋时期。这一时期, 人物品藻对人们发现自然风光之美有重要影响。

在人物品藻中, 人们往往喜欢用自然山水来比喻人物的容貌、气质和神韵, 因为在魏晋士人眼中, 自然山水是充满生机活力的, 拥有精气神韵的。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两者的生命之美与风姿神韵之美相互交融。《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这样记载, 如:

张成伯, 岁寒之茂松, 幽夜之逸光。——《世说新语·赏誉》

这些品评中的直接对象是人物, 是人物的品性、才情及神韵等, 并且以自然物象为比附, 使人物品藻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因此, 审美注意就转移到自然物象上, 对人物品藻的审美转变为对自然物象的审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 山水风光不仅进入文学、艺术领域, 而且还出现专门题材的山水田园诗、自然风物的画作及游记作品等, 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陶渊明的田园诗等等, 这些艺术精品都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册中夺目的瑰宝。诚如徐观复所说:“在魏晋以前, 山水与人的情绪相融, 不一定是出于以山水为美的对象, 也不一定是为了满足美的要求。但到魏晋时代, 则主要是以山水为美的对象, 追寻山水, 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美的要求。”可以看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们对自然风光已经怀着一种比较纯粹的审美态度。

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 魏晋时期关于自然环境的审美理论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构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当代人来说, 我们遭遇了种种环境危机, 生态失衡日益威胁着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因此, 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指导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魏晋时期, 人物品藻中透漏出的自然审美思想正是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的彰显。他们为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朝气而感到愉快, 为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而折服, 在体验到山水之美带来快慰的同时, 获得精神的洗练和情感的升华。

因此, 对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中蕴含的自然审美理论进行追问和重新评价, 有助于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态文明意识, 对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人物品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不仅对中国古典美学有深远影响, 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文章浅析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对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建设、艺术发展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魏晋时期人物品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资源, 为现代社会文明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现代社会,启示

参考文献

[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凌继尧, 著.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何庄, 著.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袁济喜, 著.中古美学与人生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蒋冰海, 著.审美世界的灵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6]张万起, 刘尚慈, 编著.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7]史鸿文.中国艺术美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157.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6-0010-04

利用辽宁省28个站点近40 a(1970—2009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康平、西丰、新民、辽阳、新宾、桓仁、绥中、建昌、普兰店、岫岩10个气象站点的1970—2006年的无霜期和1961—2000年的寒潮次数,分析研究辽宁省近40 a的温度、降水变化,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对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1 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方法

1) 低温冷害。通过气象资料统计,将研究时段分为冷期和暖期。冷期时段为1970—1989年,暖期时段为1990—2009年,对比分析康平、西丰、新民、辽阳、新宾、桓仁、绥中、建昌、普兰店、岫岩10个代表站点低温冷害总次数的变化。

2) 旱涝。通过气象资料统计,根据降水随时间变化曲线及气象资料统计中干旱年和洪涝年年份,确定气候变暖后旱涝年份的变化规律。

3) 霜期。用10个站点冷期和暖期的霜期长短变化情况表示。

4) 寒潮。寒潮的标准为24 h内日平均降温10 ℃,且最低气温在5 ℃以下。用10个站点冷期和暖期的寒潮次数的差值表示。

2 辽宁省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

2.1 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1) 辽宁省1970—2009年历年平均气温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近40 a来辽宁28个站点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4 ℃/10 a。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分别为7.7,7.9,8.7,8.8 ℃。从上述4个年代平均气温分析,70年代和80年代平均气温为7.8 ℃,90年代和00年代平均气温为8.8 ℃,后者比前者平均气温上升1.0 ℃。因此,将1970—2009年划分为两个时期:冷期为1970—1989年,暖期为1990—2009年。冷期内平均气温最低为7.1 ℃,出现在1985年;冷期内平均气温最高为9.0 ℃,出现在1989年,说明在80年代内平均气温波动较大。暖期内平均气温最低为8.1 ℃,出现在2005年;暖期内平均气温最高为9.5 ℃,出现在2007年,说明在90年代内平均气温波动较小。

2) 选取康平、西丰、新民、辽阳、新宾、桓仁、绥中、建昌、普兰店、岫岩10个代表性站点,分析辽宁省近40 a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在冷期的平均气温分别为8.1,5.8,8.5,8.7,6.0 ℃,其中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及西部地区为温度高值期;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在暖期的平均气温分别为9.1,6.6,9.3,9.7,6.9℃,温度高值区与冷期相同。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暖期与冷期平均气温差值分别为0.9,0.8,0.8,0.9,0.9 ℃,说明在近40 a气候变暖趋势下,辽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北部地区增温幅度大于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

2.2 辽宁省年降水变化特征

1) 辽宁省1970—2009年历年降水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近40 a来辽宁省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在气候变暖趋势下,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减少。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80年代中期降水量增加;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降水量减少;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降水量有增加趋势;21世纪00年代中期以后,降水量开始减少。1985年以后,辽宁省降水变化振幅较大,旱涝年份增加,如1985年、1994年、1995年是洪涝年,而1989年、1997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

2) 辽宁省1970—2009年历年降水量空间变化特征见表2。

由表2可见: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在冷期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61.6,796.5,730.3,707.8,614.2 mm,其中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及西部地区为降水高值期;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在暖期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20.7,770.9,689.2,656.1,588.8 mm,其中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为降水量高值区。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暖期与冷期平均降水量差值分别为-40.8,-25.7,

-41.1,-51.7,-25.4 mm,说明在近40 a气候变暖趋势下,辽宁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及西部地区降水量减少幅度大于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减少最多,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 气候变化对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3.1 气候变暖前后低温冷害次数的变化

辽宁省1970—2009年气候变暖前后低温冷害次数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近40 a来辽宁省低温冷害次数不断减少。分析10个代表站点低温冷害次数,康平、西丰、新民、辽阳、新宾、桓仁、绥中、建昌、普兰店、岫岩冷期低温冷害总次数分别为7,8,7,6,10,7,13,6,6,

8次,暖期为1,4,0,2,3,2,3,1,0,0次;变暖后,低温冷害总次数明显减少,但西丰、新宾和建昌低温冷害发生频率较高。随着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辽宁省的低温冷害基本上会趋于消失。低温冷害的消失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有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nlc202309021005

3.2 气候变暖前后霜期长短的变化

辽宁省1970—2009年气候变暖前后霜期长短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近40 a来辽宁省霜期不断变短。分析10个代表站点霜期长短变化,康平、西丰、新民、辽阳、新宾、桓仁、绥中、建昌、普兰店、岫岩冷期霜期分别为198,236,209,203,235,223,209,190,219,187 d,暖期为181,230,195,181,221,206,185,174,204,

175 d,霜期明显缩短。分析所选站点所代表的地区,辽宁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霜期缩短较多,接近20 d;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霜期缩短接近15 d;北部地区霜期缩短接近10 d。气候变暖后,霜期缩短,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延长,对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产生影响。

3.3 气候变暖前后旱涝年份的变化

分析辽宁省降水量时间变化曲线,1985年以后辽宁省降水变化振幅较大,旱涝的年份增加,如1985年、1994年、1995年是洪涝年,而1989年、1997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辽宁省农业生产受旱涝情况影响较大。辽宁省旱涝通常是由季风环流和大型天气过程反常造成的,通常有春旱而夏秋涝的趋势。通过分析降水量时间变化曲线,得出未来辽宁省旱涝情况的变化规律是旱涝年交替。

3.4 气候变暖前后寒潮天气的变化

辽宁省1970—2009年冷期和暖期寒潮天气次数统计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辽宁省寒潮天气次数变化较小,未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未来应重视寒潮天气带来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应对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的措施

4.1 提高预报准确率

气象部门要提高短期、中期及长期预报准确率,将准确的预报制成农业生产服务材料,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4.2 加强预报预警服务

气象部门要通过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农业生产部门及农民手中,形成“气象部门—农业生产部门—农民”“气象部门—农民”等多样式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渠道,实现“直通式”预报预警服务,将农业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4.3 加强未来气候变化研究

气象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应加强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提高全省气候系统监测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气候观测系统,减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为进一步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单琨,刘布春,刘园,等.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的辽宁省玉米干旱风险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8):186-194.

[2] 霍治国,李世奎,王素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6):692-703.

[3] 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7(5):37-43.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Variation o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 Liaoning Province

GAO Zhenhuan

(Liaoning Seed Administration Bureau,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To select climate data of temperature and rain of 1970—2009 in 28 location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rain in recent 40 years in Liaoning province, do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variation o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raise solutions to the disaster, in order to reduce agricultural loss caused by agricultural climate disaster.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limate disaster; climate vari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fluence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精选3篇)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1篇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