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福韦范文
阿德福韦范文(精选11篇)
阿德福韦 第1篇
1 老年乙肝患者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老年乙肝患者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Be Ag、抗-HBe、HBV DNA、HCV重叠感染、乙肝病毒前C/C基因变异和饮酒史, 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指导, 使患者尽量减少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肝硬化也是老年乙肝治疗的主要内容[2]。HBV基因C型与重症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 可能导致老年患者患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而B型则更易导致年轻患者患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3]。研究表明慢性重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 肝细胞受到破坏, 导致正常肝细胞数目减少, 影响HBV的存活和增殖, 导致血清中的HBs Ag和HBV DNA水平降低, 所以要结合临床表现判断病程发展[4]。文献[5]报道即使HBe Ag转阴后, 患者体内仍有HBV复制, 而且这些仍在体内活跃复制的HBV, 可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到, 而且此类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及肝癌, 预后差。张蕾等[6]认为患者HBV-DNA的定量分析同乙肝免疫学标志物关系密切, 全面检测各项指标有利于老年乙肝患者筛检、诊断及治疗。
2 阿德福韦酯对老年乙肝患者的治疗
2.1 阿德福韦酯对老年乙肝患者的治疗
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 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及Child-Pugh评分改善均显著优于常规保肝和对症支持治疗或口服利尿剂, 而且临床总有效率及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阿德福韦酯3年耐药发生率仅为3.1%, 远低于拉米夫定;而生化学应答和病毒学应答在第1年就高达34.2%和75.3%, 并且对拉米夫定耐药的HBV病毒株和YMDD变异耐药株有比较好的抑制作用[8]。研究认为阿德福韦酯治疗老年慢性乙型肝炎产生耐药变异与基因突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可能由于不同的基因在病毒的结构、复制能力、病毒的变异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而引起的[9]。
2.2 阿德福韦酯与干扰素治疗乙肝患者的的临床比较
将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组与阿德福韦酯组, 研究结果显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与干扰素相当, 但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为率5.7%, 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10]。研究认为其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的乙型肝炎患者仍具有相当疗效, 因其抗病毒作用相对较弱, 疗效随疗程的延长而递增, 同时因其未对乙型肝炎病毒施加明显的选择压力, 故其产生耐药的可能性也不高[11]。抗病毒的治疗效果与所选抗病毒药物、病毒、宿主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治疗前建立早期预测疗效指标, 对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 国产阿德福韦酯在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干扰素[12]。
2.3 阿德福韦酯与替比夫定治疗乙肝患者的的临床比较
目前研究认为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有更强的抑制HBV作用, 其治疗可提高HBe 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 替比夫定在治疗期间有9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肌酸激酶升高而阿德福韦酯只有1例出现脱发[13]。李小溪等[14]认为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于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具体机制不明, 需要进一步研究。姜捷等[15]认为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具有更显著抗病毒疗效及较快恢复肝功能、ALT指标的作用。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具有更显著的病毒抑制作用, 第4、8、12、24周的不同时间阶段抗病毒疗效较好。在治疗第48、72周时两组乙肝转阴率、HBe 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完全应答率和总有效率相似[16]。虽然替比夫定治疗乙肝比阿德福韦酯有很多优势但是其导致肌酸激酶升高是其弱点, 是否适合老年乙肝患者的治疗还要深入研究。
2.4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乙肝患者的的临床比较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疗效较拉米夫定理想, 阿德福韦酯治疗组透明质、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拉米夫定治疗组[17]。覃华等[18]研究显示德福韦酯组和拉米夫定组HBVDNA应答率分别为65.1%和30.2%;治疗6个月后, 应答率分别为88.4%和51.2%, 显示出阿德福韦酯对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安全性好[18]。研究认为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可有效解决耐药现象, 同时联合应用拉米夫定, 可起到协同治疗作用, 从而提高疗效[19]。
2.5 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乙肝患者的的临床比较
有研究认为恩替卡韦治疗组和阿德福韦酯治疗组12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20]。在对目前流行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发现阿德福韦酯治疗方案虽有效率较低, 但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 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较佳方案[21]。而国产恩替卡韦组治疗12、24、48、72周时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总体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组, 这也显示出使用国产药物的必要性[22]。研究认为恩替卡韦比阿德福韦酯更适用于HBV-DNA明显升高者, 对HBV复制所致的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安全有效, 但是恩替卡韦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疲劳、头晕、恶心, 腹部不适、腹痛、失眠和皮疹等, 可能限制了他对老年患者的应用[23]。有学者认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 并根据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具体选择某一治疗方案, 当患者经济条件许可、上述疗效不佳时可选用恩替卡韦[24]。
3 乙肝患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研究
国家要求的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目标使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而学者谈逸云等[25]研究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城市的行政区成人, 无论是对传播途径还是危害性的知晓率均未达到该水平, 特别是居民对乙肝的性传播途径认识率仅为41.36%, 说明乙肝防治知识还有很多工作要细致完成。
阿德福韦酯片说明书 第2篇
【英文名称】AdefovirDipivoxilTablets
【拼音全码】ADeFuWeiZhiPian(YouHeDing)
【主要成份】阿德福韦酯片
化学名:9-[2-[二(特戊酰氧基)甲基]氧膦基]甲氧基]乙基]腺嘌呤
分子式:C20H32N5O8P
分子量:501.48
【性状】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为白色至类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和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持续升高的肝功能失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规格型号】10mg*14s*7盒
【用法用量】患者必须在有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成人(18~65岁)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的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10mg,饭前或饭后口服均可。治疗的好疗程尚未确定。勿超过推荐剂量使用。患者应当定期监测乙型肝炎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和血清标志物,至少每6个月1次。
【不良反应】国外临床研究中常见不良反应为虚弱、头痛、腹痛、恶心、(胃肠)气胀、腹泻和消化不良。国内临床研究中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轻度)、腹泻(轻度)和脱发(中度)。临床研究中发生1例严重不良事件,为服用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治疗29周后的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3型,经研究者判断与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无关。
【禁忌】禁止用于已经证实对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过敏的患者。
【注意事项】1.病人停止乙肝治疗会发生肝炎急性加重,包括停止使用阿德福韦酯。因此,停止乙肝治疗的病人应密切监测肝功能,若必要,应重新进行抗乙肝治疗。2.对于肾功能障碍或潜在肾功能障碍风险的病人,使用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会导致肾毒性。这些病人应密切监测肾功能并适当调整剂量。3.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应对所有病人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查。使用抗乙肝治疗药物,如阿德福韦酯,会对慢性乙肝病人携带的未知或未治疗的HIV产生作用,也许会出现HIV耐药。4.单用核苷类似物或合用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会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和严重的伴有脂肪变性的肝肿大,包括致命事件。5.因为对发育中的人类胚胎的危险性尚不明确,所以建议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育龄妇女要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儿童用药】阿德福韦酯在18岁以下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明确。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不宜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老年患者用药】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对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阿德福韦酯在妊娠妇女中的应用没有足够的资料。只有在潜在的受益肯定大于对胎儿的风险时才能考虑在妊娠期间使用阿德福韦酯。因为对发育中的人类胚胎的危险性尚不明确,所以建议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育龄妇女要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对孕妇及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未进行研究。因此,应当遵照标准的推荐方案对婴儿实施预防免疫,以防止新生儿感染HBV。目前尚不知阿德福韦是否会分泌到人乳,辅乳期妇女使用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应避免授乳。
【药物相互作用】阿德福韦酯在体内快速转化为阿德福韦。在浓度显著高于体内观察到的浓度时(>4000倍),阿德福韦对任何一种下列常见的人体CYP450酶都无抑制作用: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和CYP3A4。阿德福韦不是这些酶的作用底物。但是,尚不清楚阿德福韦是否诱导CYP450酶。根据体外实验的结果和阿德福韦的肾脏消除途径,阿德福韦作为抑制剂或底物,由CYP450介导与其它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阿德福韦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的方式经肾脏排泄。10mg阿德福韦酯与其它经肾小管分泌的药物或改变肾小管分泌功能的药物合用可以增加阿德福韦酯或合用药物的血清浓度。10mg阿德福韦酯与100mg拉米夫定合用,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都不改变。10mg阿德福韦酯与经肾小管主动分泌的药物合用时应当慎重,因为两种药物竞争同一消除途径,可能会引起阿德福韦或合用药物的血清浓度升高。
【药物过量】每日服用阿德福韦酯500mg两周和250mg十二周会引起胃肠道副反应。如果发生过量服药,应对毒性反应进行监测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如果发生药物过量,必须监测患者是否有中毒的证据,必要时采取标准的支持疗法。可以通过血液透析清除阿德福韦,阿德福韦经体重校正后的血液透析清除率中位数为104mL/min。尚未进行腹膜透析清除阿德福韦的研究。
【药理毒理】1.药理作用:作用机制: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阿德福韦酯是一种口服抗病毒药。阿得福韦酯在体内代谢成阿德福韦,阿德福韦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下列二种方式来抑制HBVDNA多聚酶(逆转录酶):一是与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二是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对HBVDNA多聚酶的抑制常数(Ki)是0.1μM,但对人类DNA多聚酶α和γ的抑制作用较弱,Ki值分别1.18μM和0.97μM。抗病毒活性:在转染HBV的人肝瘤细胞系中,阿德福韦抑制50%病毒DNA复制的浓度(IC50)为0.2~2.5μM。耐药性:对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仍然可检测到血清HBVDNA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耐药性分析(96~144周),确定了rtN236T和rtA181V变异与阿德福韦耐药有关。体外研究发现rtN236T变异导致HBV对阿德福韦的敏感性降低4~14倍,产生这种变异的6/6名患者的血清HBVDNA发生反跳。rtAl81V变异导致HBV对阿德福韦的敏感性降低2.5~3倍,产生这种变异的2/3名患者发生反跳。与阿德福韦耐药相关的变异发生率0~48周为0%(0/629),49~96周为2%(6/293),97~144周为1.8%(3/163),3年的累计发生率为3.9%。交叉耐药性:在HBVDNA多聚酶基因上含对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突变(rtL180M,rtM204I,rtM204V,rtL180M+rtM204V,rtVl73L)的重组HBV变异株,在体外对阿德福韦敏感。在含拉米夫定耐药相关变异HBV的患者中,阿德福韦酯也显示了抗HBV作用,其血清HBVDNA下降的中位数为4.3log10拷贝数/毫升。含DNA多聚酶突变(rtTl28N和rtRl53Q或rtWl53Q,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耐药相关)的HBV变异株,在体外对阿德福韦敏感。体外研究显示,表达与阿德福韦耐药相关的rtN236T突变的HBV对拉米夫定的敏感性降低2~3倍,而与阿德福韦耐药相关的rtAl81V突变的HBV对拉米夫定的敏感性降低3倍.2.毒理研究:慢性毒性:在动物试验中,以组织学改变和/或尿素氮及血清肌酐升高为特征的肾小管肾病,是阿德福韦酯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在动物试验中观察到的肾毒性发生的暴露量约为推荐的人治疗量(10mg/天)下的3~10倍。遗传毒性:阿德福韦酯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系统(S9)的条件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无致突变性。阿德福韦酯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体外染色体在加入代谢活化系统后,无明显致染色体畸变的作用。阿德福韦酯对ICR小鼠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阿德福韦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时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生殖毒性:当暴露量大约为人治疗剂量下暴露量的19倍时,未见对大鼠生育力的影响。大鼠经口给予阿德福韦酯(暴露量分别约为人治疗剂量10mg/天下的23和40倍),未见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妊娠大鼠静脉注射给予阿德福韦,在能产生明显母体毒性的剂量时(相当于人体暴露量的38倍),胚胎毒性和胎仔畸形(全身性水肿,眼泡凹陷,脐疝和尾巴扭结)的发生率增加.在静脉注射剂量相等于人暴露量12倍时未见不良影响。致癌性:小鼠和大鼠经口给予阿德福韦酯,剂量分别相当于人治疗剂量时暴露量的10倍和4倍时,未见致癌作用。
【药代动力学】据国外文献报道:阿德福韦酯是活性成分阿德福韦的前药。口服给药后,阿德福韦酯迅速地转化为阿德福韦。健康志愿者与慢性乙肝病人服用阿德福韦酯的药代动力学相似。口服阿德福韦酯的生物利用度约为5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剂口服阿德福韦酯片(优贺丁)10mg后达到血药峰浓度(Cmax)的中位数时间为1.75小时(范围:0.58-4.0小时)。Cmax的中位数为16.70(9.66-30.56)ng/mL。AUC0-∞的中位数为204.40(109.75-356.05)ng.h/mL。血浆阿德福韦以二房室方式消除,末端消除半衰期为7.48±1.65h。阿德福韦在浓度范围为0.1-25ug/mL时体外与人血浆或血清蛋白结合≤4%。静脉注射1.0或3.0mg/kg/天稳态分布体积分别为392±75和352±9mL/kg。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稳态24h从尿中回收阿德福韦45%。健康中国男性受试者空腹口服单剂量10mg阿德福韦酯的研究结果分别为:AUC0-t为224.75±69.67ng.h/mL;AUC0-∞为251.01±75.43ng.h/mL;Cmax为21.24±7.87ng/mL;Tmax为1.97±0.99h;T1/2为9.68±5.01h。与国外研究结果相近似。轻度肾损害(肌酐清除率≥50mL/min)对阿德福韦酯的代谢影响不大。中度和重度肾损害病人(肌酐清除率<50mL/min)或肾病末期病人需进行血液透析和调整服药间隔。
【贮藏】避光,密封,阴凉干燥
【包装】高密度聚乙烯瓶(HDPE),内置铝塑密封衬垫封口及硅胶干燥剂。14片/瓶。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0216
【生产企业】上海益生源药业有限公司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应注意什么 第3篇
1近年研究发现,阿德福韦酯亦能产生耐药突变,但发生较慢较少。耐药突变的表型为rtN236T和rtA18V。用药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停药后,可引起肝炎病情急性加重,甚至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因此,阿德福韦酯必须长期治疗,不可过早停药。停药后应密切随访病情变化,发现ALT升高者,可用甘草酸制剂等进行保肝治疗,也可用阿德福韦酯再治疗。
2出现下列情况者可以考虑停药:HBeAg阳性患者在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后,继续治疗6个月,检测确认疗效巩固,可考虑中止治疗。HBeAg阴性患者建议长期治疗,至少达到HBsAg发生血清转换或失去疗效再停药。
3在应用阿德福韦酯的治疗过程中,如果拟停药,必须权衡利弊,同时由有经验的医生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发生失代偿肝病或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专家不推荐停药,以防止病情恶化。
4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毒性,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血清磷降低,而且随剂量的增大,肾毒性越明显。研究表明,当剂量大于30毫克/日时,可出现肾毒性。目前治疗剂量为10毫克/日,一般无肾毒性发生。但疗程较长时,需监测血清肌酐水平。
5因阿德福韦酯具有肾毒性,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给药期间。如肌酐清除率≥50毫升/分钟的患者,不需要调整给药期间;肌酐清除率在20~49毫升/分钟之间的患者,推荐剂量为10毫克,每48小时1次;肌酐清除率在10~19毫升/分钟之间的患者,推荐剂量为10毫克,每72小时1次;血透析的患者透析后,推荐剂量为10毫克,每7天1次。
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以“阿德福韦酯”为主要检索词, 通过初级检索, 检索“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查阅了2005年1月~2013年5月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阿德福韦酯在国内应用所致ADR的个案资料原始文献, 剔除综述和重复报道的文献, 共查到符合要求的文献16篇, 涉及患者23例, 并将ADR涉及患者性别、年龄、病例类型、用药情况、发生时间以及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分析
见表1。
2.2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见表2。
2.3 不良反应病例发生时间与服药时间的间隔及ADR出现症状分布
见表3。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与年龄的关系
表1显示阿德福韦酯发生23例不良反应中女5例, 占21.74%;男18例, 占78.26%。男女性别比为3.6∶1,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78.26%的不良反应发生者集中于20~50岁年龄段, 根据王富珍等[2]报道的2858例乙肝中, 男1968例, 女890例, 性别比为2.21︰1。年龄最小1岁, 最大86岁, 平均年龄36岁, 15~49岁病例占74.81%。从该数据分析, 20~50岁不良反应发生所占比例与该年龄段患者例数所占比例基本一致, 可见不良反应集中在20~50岁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较多, 用药人数较多有关。男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较女性多。
3.2 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布、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3.2.1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从表2可以看出, 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统。阿德福韦酯导致肾小管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研究发现, 阿德福韦酯主要经近端肾小管排泄, 而肾小管上皮细胞膜阴离子转运蛋白-1 (HOAT-1) 对此药有很高的亲和力, 可以主动摄取阿德福韦。大剂量或长时间应用阿德福韦酯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此药的浓度明显升高, 而高浓度阿德福韦酯可抑制线粒体DNA合成、细胞色素氧化酶 (COX) 缺乏, 线粒体功能明显降低, 细胞氧化和呼吸功能丧失, 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大、变形, 严重时可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3,4]。近端肾小管功能活跃, 其细胞内线粒体数目多, 高浓度的阿德福韦酯可能通过以上机制损伤近端肾小管, 使其重吸收功能下降, 尿磷排泄增加, 血清肌酐水平升高, 导致低血磷性骨软化症、范可尼综合征等。从性别来看,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共19例患者, 其中男15例, 女4例, 由此可见, 肾损害更易出现在男性患者中, 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 阿德福韦酯导致肾损害有3个特点:剂量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可逆性。本文所检索病例初始剂量均为10 mg/d, 可排除剂量的影响。从发生时间看, 最早于服药2周即出现血尿素氮升高, 而较严重的范可尼综合征发生均在1年以上。从出现不良反应的19例患者处理来看, 除了给患者补充维生素D、钙、磷等措施外, 有4例患者改为阿德福韦酯隔日1次, 1例患者停药改为干扰素治疗, 8例改为恩替卡韦治疗, 1例改为替比夫定治疗, 1例改为拉米夫定治疗, 1例改为先口服拉米夫定, 待肾小管功能恢复后改为阿德福韦酯1次/d, 2例停用阿德福韦酯未提示换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1例症状较轻继续按原方案服用阿德福韦酯。通过以上治疗措施, 均纠正了患者尿素氮升高、血肌酐升高、低磷低钙等生化指标, 骨骼逐渐修复, 骨痛消失。可见随着剂量减少, 停药等措施, 不良反应症状得到缓解, 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
3.2.2 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
2例肌酸激酶升高, 其中1例合并乳酸酸中毒。1例查CK最高达1122 U/L, 经治疗降至343 U/L;另一例查CK 854.2 U/L, 血清乳酸7.2 mmo/L, 该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可损害线粒体DNA复制导致线粒体毒性[5]。人体真核细胞包括5种DNA聚合酶, 分别为αβ、γ、δ和ε。其中DNA聚合酶α、β、δ和ε均位于细胞核内, 参与细胞DNA的复制和修复;而DNA聚合酶γ则存在于线粒体并参与线粒体复制, 也称为线粒体DNA (mt DNA) 聚合酶[6]。mt DNA是母系遗传, 没有组蛋白保护, 呈裸露状态, 易受侵害, 又缺乏有效的修复系统, 而且为不对称复制, 复制的频率和次数高[7]。因此, mt DNA易成为外源物质, 如核苷类逆转录酶药物攻击的靶点, 继而引发肌酸激酶升高、乳酸酸中毒等, 严重的可能进展成线粒体相关性肌病。
3.2.3 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
1例过敏反应发生在服药后第2天, 1例耳鸣患者出现在服药后第6个月, 由于报道例数较少, 具体发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临床建议
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乙型肝炎患者在服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期间无论剂量大小均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如肾功能、血钾、血磷和血钙水平、CK等, 以监测是否发生范可尼综合征和低血磷性骨软化症等不良反应。一旦确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出现低磷的患者应及时给患者补磷治疗, 对低血磷症患者及伴发骨痛时应配合影像学检查, 以便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慢性乙肝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建议。方法 以阿德福韦酯为主要检索词, 检索“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对2005年1月2013年5月报道的有关阿德福韦酯在国内应用所致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以肾损害为主, 占82.61%,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他不良反应累及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结论 应更加注重阿德福韦酯的合理应用, 加强用药监测,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Schiff ER, Lai CL, Hadziyannis S, et al.Adefovir dipivoxil therapy for lamivudine-resistant hepatitis B in pre-and post-liver transplantation patient.Hepatology, 2003, 38 (6) :1419-1427.
[2]王富珍, 崔富强, 卢永, 等.中国8个省18个县 (区) 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病例分析.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4) :309-312.
[3]Ho ES, Lin Dc, Mendel DB, et al.Cytotoxicity of antiviral nucleotides adefovir and cidofovir is induced by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renal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1.J Am Soc Nephrol, 2000, 11 (3) :383-393.
[4]Tanji N, Tanji K, Kambham N, et al.Adefovir nephrotoxicity:possible role of mitochondrial DNA depletion.Hnm Patho1, 2001, 32 (7) :734-740.
[5]Fontana RJ.Side effects of long-term oral anf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ffs B.Hepatology, 2009, 49 (5 Suppl) :S185-195.
[6]孟亚军, 阳国平.核苷 (酸) 类似物与线粒体肌病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中南药学, 2011, 9 (10) :779-783.
阿德福韦 第5篇
山东东营 孔完彬
阿德福韦酯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常用抗病毒药之一,适用于有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并伴血清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或有肝脏活动性病变的成年患者。
阿德福韦酯需要长期服用才能发挥作用,用药时间往往有两三年。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轻微,大多是在用药初期出现轻度虚弱无力、头痛、咽痛、恶心、腹胀、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也可能在长期用药过程中出现乏力、轻度白细胞减少、脱发及尿蛋白、肌酐升高和可逆性肝脏氨基转移酶升高等现象。这些不良反应大多为时短暂,不会对继续用药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有一个很少被提及,但又值得患者特别关注的不良反应,即慢性低磷血症。
医学专家指出,阿德福韦酯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下,会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使得磷的重吸收减少,引起慢性低磷血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阿德福韦酯所致慢性低磷血症的主要危害在于引起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最终导致骨质疏松,通常被称为低磷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痛,下肢肌肉疼痛、无力和行走困难等。
阿德福韦 第6篇
关键词:慢性乙肝,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肝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本病具有高发病率, 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针对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112例行病情分析, 以探究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112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6例。其中研究组男女比例39:17, 年龄24~54岁, 平均年龄 (38.01±1.34) 岁;对照组男女比例43:13, 年龄25~55岁, 平均年龄 (39.02±1.36) 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以接收常规肝功能治疗为基础, 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 100 mg/片, 1片/次, 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 口服, 10 mg/片, 1片/次, 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 30 d为1个疗程。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观察指标:1个疗程后, 对两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和ALT、HBe Ag进行检查, 比较乏力、腹泻、食欲减退、头晕等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应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对比:治疗后,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目前, 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流行趋势, 并且不同地域的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本病若未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有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的可能性, 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2]。有研究表示, 拉米夫定可用于治疗慢性乙肝, 这是因为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 本品对乙肝病毒DNA的复制和持续性感染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但患者若长期服用本药可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进而导致患者停药后可能出现病情复发[3]。由此, 本研究对选取的112例慢性乙肝患者分组予以拉米夫定和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 发现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效果显著。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指标可知, 研究组HBV DNA水平、ALT、HBe Ag检测值分别为 (2.56±0.28) IU/m L、 (54.68±14.05) U/L、 (35.12±4.17) PEIU/L,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在于, 阿德福韦酯属于乙肝病毒拮抗剂, 本品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其药理机制是通过与细胞酶发生化学反应的方式形成具有较强活性的代谢产物, 而此类代谢产物可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DNA复制与转录, 且本品的起效快, 可实现快速终止患者体内病毒的作用。因此, 阿德福韦酯可有效优化患者体内的HBe Ag、HBV DNA以及ALT等临床疗效指标检测值[4]。
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知,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 阿德福韦酯可有效抑制拉米夫定药物的耐药性, 由于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头晕、恶心等, 但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的耐药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因而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示阿德福韦酯对乙肝病毒的抑制力较弱, 疗效缓慢[5]。
参考文献
[1]刁爱琴.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肝肝硬化3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2, 4 (4) :179-180.
[2]焦登国.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20) :31-32.
[3]徐永虹.阿德福韦酯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5) :1045-1046.
[4]赖道权.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8) :80-81.
简述国产阿德福韦酯对乙肝治疗现状 第7篇
1国产阿德福韦酯与进口阿德福韦酯疗效成本比较
有报道显示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组总成本为15913.5元, 进口的总成本为10251.5元, 而104周治疗结束后, 两组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认为国产阿德福韦酯的成本-效果比优于进品阿德福韦酯, 为较优的治疗方案[2]。也有研究表明国产阿德福韦酯与进口阿德福韦酯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 而国产药药价低于进口药, 有利于推广使用[3]。文献显示国产阿德福韦酯与进口相比一年期疗效及安全性相仿, 一年期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孙华等报道贺维力 (进口) 组和阿甘定 (国产) 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9.7%, 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89.8和86.6, 最后认为国产阿德福韦酯可作为治疗的较佳方案[5]。综合来看治疗乙肝不要迷信进口药物, 国产药物的疗效也是应当肯定的。
2国产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
对乙肝肝硬化伴腹水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口服, 1次/d抗病毒治疗, 对照组保肝、利尿、支持对症治疗, 不投入任何抗病毒药物, 结果:治疗后有效率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 (HBV DNA) 转阴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国产阿德福韦酯疗效确切[6]。也有报道显示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6周结束时, 治疗组患者血清生化学指标改善、HBVDNA水平下降及child-Pugh分级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国产阿德福韦酯疗效肯定, 安全性良好[7]。也有医生发现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组生化学应答率为45%, 病毒学应答率为37.5%,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1.7%, 5.8%) 而且治疗中未发现与服用阿德福韦酯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肾毒性[8]。李延军报道国产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珐特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近期疗效肯定, 优于单用抗病毒药阿德福韦酯, 而且安全性良好, 且药物价格相对较低[9]。也有学者认为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有病毒复制的活动性失代偿乙肝肝硬化生存率、血清生化指标改善率、HBV-DNA载量下降幅度和阴转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推广应用[10]。
3国产阿德福韦酯与中药联用治疗乙肝
阿德福韦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12月门诊感染科收治的HBV-DNA阳性>5.00E+04 copies/m L、HBs Ag阳性、HBe Ag阳性、ALT或AST超上限值2倍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 诊断符合2005年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3]。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 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38.9岁;对照组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37.8岁。两组患者均无HIV、HEV、HAV、HCV合并感染, 无其他肝脏病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妊娠及6个月未曾使用过免疫调节剂、干扰素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片 (商品名:代丁, 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规格10毫克/片, 口服1次/天, 连续服用18个月。对照组患者常用常规治疗方法 (如:双环醇片、叶下珠片等)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12、18个月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 (HBV-DNA) 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观察HBV-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 (±s) 表示, 进行卡方χ2检验, 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ALT、AST、TBIL、HBe Ag、HBV-DNA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LT、AST、TBIL、Hbe Ag、HBV-DNA有显著性改善 (P<0.05)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ALT、AST、TBIL、Hbe Ag、HBV-DNA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LT、AST、TBIL、Hbe Ag、HBV-DNA也有明显下降 (P<0.05) , 见表2。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第6、12、18个月的应答情况比较, 见表3。
2.2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 部分患者在开始服药时常出现虚弱、头痛、腹痛、恶心、 (胃肠) 气胀、腹泻和消化不良等轻度不适, 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其不适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治疗组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18个月后复查相应的血清生化指标, 有2例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 经医师综合判断与阿德福韦酯无关, 考虑阿德福韦酯对人体肾功能潜在的影响, 建议停用阿德福韦酯, 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肝细胞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复杂的、难治的、隐形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 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2]。
阿德福韦酯是第二代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核苷类似物, 据临床资料显示[3], 其耐药产生率较第一代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拉米夫定低[4]。阿德福韦酯在体内迅速转化为阿德福韦, 阿德福韦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磷酸化核苷类似物, 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下列两种方式来抑制乙型肝炎DNA (HBV-DNA) 多聚酶 (逆转录酶) :一是与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 二是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5]。阿德福韦酯的耐药性会导致病毒载量的反弹, 从而加重乙型肝炎, 使肝功能衰退, 导致肝功能失代偿, 并有可能致死。本文通过监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TBIL、HBe Ag、HBV-DNA水平可以看出,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18个月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其血清ALT、AST、TBIL、HBe Ag、HBV-DNA指标, 自身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应的血清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从监测的血清生化指标、病理情况分析显示, 阿德福韦酯能有效的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HBV-DNA滴速[6], 能有效的控制和缓解病情, 使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7]。
另外,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 需要长时间不间断服药, 阿德福韦酯是目前最便宜的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核苷类似物, 可以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经济压力, 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和血清氨基酸转移酶 (ALT或AST) 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 安全性较高, 耐药性较低, 无明显不良反应, 可用作拉米夫定后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抗病毒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 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12月门诊感染科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和血清氨基酸转移酶 (ALT或AST) 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 mg, 1次/天。对照组常规治疗, 均连续治疗18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12、18个月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 (HBV-DNA) 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以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18个月后, 实验组患者乙型肝炎各项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 差异明显。结论 小剂量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和血清氨基酸转移酶 (ALT或AST) 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 安全性较高, 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3 (9) :15-24.
[2]于乐成, 万莫彬.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实践指南 (2007) 精要[J].肝脏, 2007, 12 (6) :60-65.
[3]中国医学会肝病分会和感染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12) :882-889.
[4]沈龙, 彭晋.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有关资料比较[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5, 8 (2) :56.
[5]马亦林, 万莫彬.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7) :427-428.
[6]茅益民.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阿德福韦酯[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1) :62.
阿德福韦 第9篇
1.1 研究对象
本中心共纳入76例慢性乙肝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两组纳入的病人在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及基线时HBV-DNA和ALT情况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
入选标准: (1) 年龄在18~65岁间 (含l8岁和65岁) , 性别不限; (2) 筛选时HBsAg及HBeAg阳性, 且有阳性病史至少6个月; (3) 筛选时血浆HBV-DNA>106拷贝/mL; (4) 筛选时血清ALT>1.2倍正常参考值上限 (ULRR) , 小于正常参考值上限 (ULRR) 10倍以内; (5) 同意不参加其它研究, 并在参加本研究期间不接受其它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排除标准: (1) 疑有肝细胞癌、失代偿性肝病及其它病因造成的活动性肝病的证据; (2) 血清肌酐大于1.5mg/m L; (3) 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2倍ULRR (4) 血红蛋白<10 g/d1, 白细胞计数<3.5×109/L, 血小板<80×109/L; (5) 其它任何严重的或活动性身心疾病; (6) 在6月之内或在研究中接受免疫抑制剂及调节剂治疗, 系统的细胞毒药物, 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7) 计划接受或已进行过肝移植; (8) 在筛选前2个月使用过肾毒性药物, 或使用肾排泄竞争剂;或在研究期间可能使用上述药物者;有对核苷或核苷类似物高度敏感的病史;妊娠及哺乳期。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为期24周, 共纳入76例病人, 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病人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 B组病人口服安慰剂, 均每日1次, 持续24周。
1.3 观察指标
第24周末接受随访。随访的内容包括: (1) 询问不良事件, (2) 记录合并用药; (3) 体格检查; (4) 血液学指标: (1) 血常规; (2) 凝血酶原时间; (3) AFP检测 (仅于12和24周检测) ; (4) 血生化; (5) HBV血清标志物、HBV-DNA。
2 结果
2.1 治疗24周A、B两组HBV-DNAlog10水平变化情况
24周时, A、B组HBV-DNA平均水平分别为2.93、5.59、7.92logl0copies/mL, A组HBV-DNA平均水平较基线明显下降, 下降的幅度为5.27logl0copies/mL, 均明显高于B组下降的幅度 (0.71 logl0copies/mL) 。
2.2 治疗24周HBV-DNA达到有效抑制 (比基线下降2 logl0copies/
mL以上) 情况及比较资料显示, 阿德福韦酯治疗24周时, A、B组分别有82.50%、15.00%的病人HBVDNA得到有效抑制,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2.3 生化学应答
资料显示, 阿德福韦酯治疗24周时, A组有37.84%的病人ALT水平恢复正常, 高于B组的20.59%, A、B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2.4 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
资料显示, A、B组分别有1/4、3/8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 差异无显著性。根据以往的研究及经验[1], 本次临床试验观察到的可能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有:乏力2例, 占8.3%;腹痛1例, 占4.2%;恶心2例, 占8.3%;腹泻1例, 占4.2%;消化不良1例, 占4.2%。未观察到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而抗病毒治疗来抑制或清除HBV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治疗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 (酸) 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是腺嘌呤磷酸酯化合物阿德福韦的前药。口服后, 在体内转化为阿德福韦发挥抗病毒作用。阿德福韦是单磷酸腺昔的核苷酸类似物, 在体内通过细胞激酶作用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阿德福韦, 二磷酸阿德福韦抑制HBV-DNA多聚酶或逆转录酶, 治疗剂量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2]。
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德福韦酯治疗24周时A组其HBV-DNA平均水平均较基线明显下降。A组的HBV-DNA有效抑制 (比基线下降2 logl0copies/mL以上) 率及转阴率高于口服安慰剂的B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说明阿德福韦酯能地降低HBV-DNA水平, 使HBV-DNA得到有效抑制, 并促进HBV-DNA转阴。阿德福韦酯治疗24周时, A组的ALT复常率高于口服安慰剂的B组, A、B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A组24周时的ALT复常率与以往报道[3]的32.1%~43.6%相近。
综上, 阿德福韦酯口服10mg/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较好地抑制HBV-DNA, 对恢复肝功能也有较好的作用而且安全性好。
参考文献
[1]茅益民, 曾民德.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阿德福韦酯[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1) :61~63.
[2]蔺小红, 斯崇文, 于岩岩, 等.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12) :898~901.
阿德福韦 第10篇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对阿德福韦酯(ADV)药剂与其联合拉米夫定对拉米夫定耐药型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疗效对比试验。
方法:通过对24例ADV单药及25例ADV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进行病例分析,同时比对两组患者的HBVDNA、ALT水平及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的差异。
结果:结果联用组的血清ALT复常率大于单药组,分别在24周、48周、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的阴转率联用组也大于单药组,且在48周、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48周之前两组HBVDNA的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时,联合组的HBVDNA阴转率为53.33%,要显著高于单药组的47.37%(P<0.05);联合组的ALT复常率为76.67%,显著高于单药组的68.42%(P<0.05)。结论ADV单药或联合拉米夫定均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CHB的有效方法,联合治疗的疗效要优于单药治疗。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耐药
【中图分类号】 R512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60-01
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AM)是最早用于临床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由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AM)在临床上长期的使用HBV容易出现变异以及出现耐药性。为了使LAM耐药性的慢性乙肝病人能够得到持续的抗病毒效果,本次的研究选取了49名LAM耐药性患者联用或者改用ADV治疗,现将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采集与方法
1.1资料的手机主要是采集本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与作者病区住院的CHB患者共计49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相关标准。男33例、女16例,年龄为18~66岁。49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周期平均超过六个月,在初始治疗有效应答的情况下,连续2次(间隔1个月)检测HBVDNA水平较治疗过程中的最低值升高1l0gl0IU/ml,并伴有ALT再次升高。YMDD变异检测阳性,排除甲肝、丙肝、丁肝、戊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两组患者都没有进行免疫调节剂治疗。
1.2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甲组使用拉米夫定片剂1片/d.100MG/次,联合阿德福韦酯篇10rag,1次/d。对照组使用阿德福韦酯10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72周。
1.3观察方法
在LAM出现耐药时对肝功、血常规、肾功能、血清HBVDNA以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水平等作为基线值。
在改变抗病毒治疗的方案后第4、12周对肝功、血常规、肾功能、血清HBVDNA以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查。此后每隔12周进行一次检查。并通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定量;使用酶免疫吸附法对HBV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ALT正常参考值为<4015/L。以便能故及时记录治疗期间的副反应,能在发生副反应,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处置。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使用SPSS统计软件来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ALT的复常率比较甲组和乙组在治疗24、36、48、72周后血清ALT复常率为36.86%、50%、63.92%、76.75%和31.56%、42.11%、52.55%、68.34%,甲组和乙组在24、48、72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甲组和乙组的患者治疗后血清HBVDNA阴转率比较
甲组和乙组在治疗24、36、48、72周分别为23.34%、33.53%、36.77%、53.63%和26.42%、31.47%、31.59%、47.47%,两组在48、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甲乙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范围广,据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其中3.5亿人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100万人死于因HBV感染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或者原发性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则能有效的缓解肝病的发展进程,有效的改善乙型肝炎的预后。阿德福韦酯是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刺激酶的作用下将磷酸化成具有活性的代谢物质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而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则通过与自然底物脱氧全苷三磷酸的竞争来一直HBVDNA多聚酶,或者是整合到病毒的DNA中,从而引起DNA链延长的终止。
拉米夫定易发生HBVDNA聚合酶C区YMDD等位点的耐药变异,拉米夫定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延缓或减少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发生。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过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片可以使血清的ALT复常率大大提高,在24、48、72周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乙组的HBVDNA的转阴率也大于甲组。并且在48周之前两组的HBVDNA转阴率美誉统计学的意义。在治疗72周后,联合组的HBVDNA阴转率为53.33%,要显著高于单药组的47.37%(P<0.05)联合组的ALT复常率为76.68%,显著高于单药组的68.45%。
阿德福韦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间42例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分析依据, 其中男25例, 女17例;年龄25~58岁, 平均38岁;体重48~80kg, 平均65kg。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检查, 大部分患者伴畏食、乏力、恶心等症状, 具有慢性肝病面容患者8例, 蜘蛛痣患者5例, 肝掌患者4例, 脾大患者5例, 肝脏肿痛6例, 经常腹泻患者8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阿德福韦酯药物治疗方式 (A组) , 共21例患者, 要求患者每日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 1次/d, 疗程周期为10个月, 观察治疗情况;采用苦参胶囊药物治疗方式 (B组) , 共11例患者, 要求患者每日服用苦参素胶囊200mg, 3次/d, 疗程周期为10个月, 观察治疗情况;采用采用阿德福韦酯与苦参素胶囊联合治疗 (C组) , 共10例患者, 要求患者每日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 1次/d, 同时服用苦参素胶囊胶囊100mg, 3次/d, 疗程周期为10个月, 观察治疗情况。
1.3 检测手段
采用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器, 通过荧光定量法来测定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含量。在治疗中, 每半个月检查1次血常规, 1个月对患者的肾功能检测1次。每3个月检查1次HBV-DNA, 对HBVDNA阴转率进行分析比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A、B、C三个慢性乙型肝炎实验组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 得出以下结果:根据对各组患者的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含量 (HBV-DNA) 进行检测, 发现服用阿德福韦酯药物治疗的A组患者HBV-DNA转阴率95%, 服用苦参胶囊药物治疗的B组患者HBV-DNA转阴率80%, 采用阿德福韦酯与苦参素胶囊联合治疗的C组患者HBV-DNA转阴率98%。依照上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可见阿德福韦酯在慢性乙肝的治疗过程中比其他药物 (苦参素胶囊) 具有更好的疗效, 但如能将两种药物协同治疗, 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讨论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症在人体内具有持久存在、不断复制的特点, 根据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很难对慢性乙型肝炎病菌进行有效清除, 临床疗效一直不够显著。现阶段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手段是进行抗病毒治疗, 抑制或清除病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阿德福韦酯是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特效药物, 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的变异率, 直接整合到乙型肝炎DNA链中, 形成DNA链终结子, 使乙型肝炎病毒的DNA链停止复制, 从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参考文献
[1]谢东英, 林炳亮, 徐启桓, 等.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性肝炎的疗效预测指标探讨[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8, 16 (5) :341-344.
[2]董晋钢, 董晋瑛.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4, 12 (8) :943-944.
阿德福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