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精选8篇)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第1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作者:
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22期
编者按:“变异理论”作为科学而完备的教学理论,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合作研究的“变异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的引领下获得了本土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尤其對小学语文、英语和科学的教学颇具意义。本期《专题策划》特邀一线小学教师撰文,通过具体实例,洞悉“变异理论”在小学语文、英语和科学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以飨读者。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第2篇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
平顺县
王福明 陈翠萍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艰难的事,一提到作文就头疼,拿着作文题或满面愁容,或搜肠刮肚,憋了半天的劲好不容易完成的文章不是泛泛平叙、内容空洞,就是陈腐不堪缺乏新意。然而,写作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叶老也说过,“练习写作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写不行;写,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下面说说我的一些方法心得。
一、抒写自我,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改就是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因此老师需要起好引导作用。
中学生对于作文的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缺乏写作的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会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作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初中生对生活已经有了较强的感知能力,对于他们的经历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倡导“自我文学”,“身边文学”,引导他们抒发自我,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文章表达出来。
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好,依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应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个范围内拟订题目。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正好触碰到了心中所积蓄的东西,表达的欲望得到牵引,因而可以写出真实且不乏文采的文章,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提升,写作的信心倍增。
二、培养观察能力,敏锐体察生活
有了写作的兴趣,还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是写自己的生活,更要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 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因素的积累。因此,要培养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怎样深入生活,提高观察能力呢?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事事留心,时时留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还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生为熟,取精发微。我的做法是: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要让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我的观察要求是:一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二是要有序进行;三是要倾注感情。为此,我采取了相关的训练方法,如将观察对象分为人物、事物,动的、静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要求学生将每天观察所得和所想以随笔的形式写入日记,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选择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说给大家听,然后集体讨论评析。即引进“写作档案袋”的评价模式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很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紧跟新课改步伐,有耐心、恒心,贵在坚持教学档案袋的运用,使咱的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中求得发展。
其次,让学生学习和模仿优秀范文,特别是选入教材的课文几乎每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其写法及其观察、体验生活的方法。如我在讲授鲁迅先生的《祝福》时,着重分析了鲁迅先生通过三次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悲惨遭遇及内心世界变化的写法。同样是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文章,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我们正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先贤们目光的敏锐和情致的深婉。
最后,就是要及时适当地要求学生将实际观察、学习借鉴与写作练习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三、发挥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写作新思维 发挥创新精神,拓展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怕写作文主要是因为思路打不开。关于这个问题,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改革一件事只有一个中心的模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在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着手,且对于不合教师口味的写作角度不能批评,而应该是从文
章本身去评价文章的好坏,给学生中肯的建议,这样学生才敢于发散的思考,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媒介发展,美术实践,理论调适
回顾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 艺术与媒介的关系由来已久, 艺术史上历次重大变革, 艺术每前进一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均无法脱离媒介与科技的有力支撑。本文所指称的媒介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艺术作品得以表达和外显的物质媒介, 即艺术材料;二是指艺术作品赖以传播的大众媒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媒介发展日新月异, 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 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改变, 尤其是在美术实践领域, 从创作观念、作品形态到传播方式、过程和作品接受各个环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理论的演变。
1 媒介发展对当代美术实践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 指出对社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 而是该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 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总是与新媒介的出现相伴随,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
艺术素来以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为己任, 其发展之道自然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而作为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 美术的发展和创新必然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 媒介技术的推陈出新, 对当代美术的影响无处不在。
1.1 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和技术化
“美术”, 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及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在内的通过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有时也把同样具有造型和视觉特点的建筑、园林和摄影艺术等纳入其中。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 美术创作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方式, 在材料、工具和手段运用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方“抽象表现派”艺术家借助画笔、调色刀、漆桶甚至手抹等方式, 在画布上用颜料营造出松散、零乱和不均匀的效果;照相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更是大量借用照相机搜集素材, 通过机械装置结合个人的绘画技巧以实现照片现实化的绘画效果;中国艺术家用裁剪、拼贴替代传统的笔墨创作出突破传统的“抽象水墨”画。如果说, 上述仅仅是对传统媒介使用方式的改变, 那么电脑和网络媒介的介入则对当代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借助电脑媒介, 艺术家能够灵活运用绘画软件完成图像的编辑、处理并加入音频信号, 将个人作品制作成声色并茂的多维动画, 在全新的表现空间中展示, 传统工具美术受材料限制只能表现平面、静态的局限性被彻底粉碎, 美术创作实现了由静到动、由平面到立体的突破。同时, 艺术家的创作已然跨越了传统的“慢工出细活”和“架上作画”阶段, 艺术家可以将构思中的“胸中之竹”直接输入电脑,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设色和反复修改最终达成满意的效果, 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美术作品的形态也在原有基础上层出不穷, 产生了如全息摄影、电脑动画、网络游戏、影像装置艺术、虚拟互动艺术、行为艺术等多种依托于媒介发展的新兴艺术形态, 自1992年“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开始相继出现的上海、北京、成都“双年展”, 都标志着曾经处于地下状态的现代艺术在中国终于取得合法的地位, 翻开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页。
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也相应改变, 传统艺术原有的精英地位成为昨日黄花, 艺术家身上不再裹挟着神秘面纱, 而是走下神坛关注普通生活, 注重受众的实际审美需求, 直接面对艺术市场和新媒介艺术的挑战。“当下的艺术创新必须依据今日艺术发展的语境。它已不再仅仅借助个体艺术家灵感突发, 天才辉耀的偶发机缘, 而是整个艺术创作机制、艺术传播构成与艺术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的全面创新。”[2]传统艺术形态只有紧随媒介发展的步伐, 寻求自身的突破, 才能够在媒介技术革命中与新兴艺术共同发展。
1.2 艺术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媒介技术不仅影响着美术创作实践,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着艺术传播过程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借助网络媒介开放平等、即时等特点, 一方面艺术活动传统的集体式传播模式被个人化、家庭化的个性化传播所取代;另一方面, 艺术原有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被快速便捷的个人化主动选择模式所打破, 艺术传播真正实现了平等双向的沟通与交流, 民间自下而上对主流和精英艺术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效果显著。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倒了原本横亘在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阻碍, 实现了艺术家与观众的实时互动, 双方在网络平台上能够积极高效地参与作品的创作赏鉴, 对提高受众的审美品味、促进艺术家创作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和影响, 更有利于艺术家及时获得反馈从而引导后续的艺术创作。
此外, 大众传媒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是当下艺术产品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播媒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之下, 实现了自主经营和资本参与, 利用多渠道展开了艺术产品的全方位传播, 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呈现出趋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2 当代美术顺应发展的理论调适
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深入传播,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创新发展, 面对美术实践领域的革新, 我国的美术理论也开始了自身的变革。
在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 留法回国的吴冠中大力强调形式美及自我表现的重要性, 他在1979年第5期《美术》上发表文章《绘画的形式美》, 希望看到不负担说教任务的“独立美术作品”, 由此形式主义公开叫板原有的“主题先行”和“内容大于形式”理论, 打响了“美术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此后李小山发表石破天惊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论》, 倡导中国画突破传统, 打破古老技法的桎梏, 接受西方的绘画观念。吴冠中多年坚守的“笔墨等于零”的观点, 极具前瞻性地强调艺术材料和媒介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艺术作品, 并且在不断演变和发展。[3]
上述观点鸣锣开道, 成为我国美术理论革新的先声, 掀开了该领域对传统观念和模式反思的序幕, 美术理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演进, 西方理论对我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已深入到艺术内部各个层面, 从作品形式到艺术主张和创作原则, 从创作方式到审美观念, 无不彰显出我国当代美术创作对自身发展的反思、对权威压制的摈弃和对传统范式的背离, 从而真正实现了美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接轨。
3 媒介发展对美术带来的消极影响
科技和媒介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当代美术实践和理论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3.1 美术创作的模式化和浅表化
本雅明明确指出, 机械复制时代使得传统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灵韵”, 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审美态度从膜拜转向消费, 艺术价值也从膜拜价值过渡到了展示价值。[4]诚然, 当下的艺术家们在展示艺术的平易近人和人性关怀上不遗余力, 但不容否认,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核心价值的影响, 某些艺术家崇尚“去中心”、反理性和解构主义的创作原则, 借助现代媒介和机械, 背弃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摈弃了崇高和深度, 转而致力于毫无深度的视觉营造和大量复制, 导致作品出现了跟风式的浅表化、模式化的创作趋势, 更有甚者为了迎合市场消费的风向标, 谋取实际利益, 不惜滑向娱乐化、低俗化的泥沼。
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日渐消弭, 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无序化的狂欢, 各种非传统的装置类艺术、表演类艺术为大众构筑着视觉盛宴的舞台, 身体、机械、家具、光线、动物尸体、草木、甚至人的排泄物等都能够成为艺术表现的媒介, 在取得惊世骇俗效果的同时, 留给大众的, 只有艺术品味的降格和无尽的困惑。
3.2 美术作品的商业化泛滥
正像杰姆逊所描述的:“在19世纪, 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 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距离正在消失, 总之,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 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消费品。”[5]
消费主义的逐步漫漶使得审美价值不再是艺术作品追求的唯一目标, 艺术的商品价值已成为判定艺术属性的主导因素, 艺术原本所具备的心灵滋养的精神价值已被忘却和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伴随消费主义蓬勃滋生的艺术商品观念。随着深度模式的消解和价值观念的挑战, 以娱乐消遣、消费盈利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已成为大势所趋, 美术创作也呈现出快餐化、“明星效应”与产业化特征, 艺术作品沦落为某产品或活动借以吸引消费者的光鲜名片, 而背后则是赤裸的背弃艺术价值和精神立场的金钱交易。笔者认为, 在有效结合媒介技术、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 对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的追求、对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培养依然是艺术工作者本应秉承的基本操守。
回望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就是艺术媒介不断更新演变的历史。艺术家在媒介的选择和使用上不断尝试, 推陈出新, 科技的发展带动着媒介的创新, 从而也使得艺术改头换面。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曾断言“艺术就是媒介”。艺术不可能脱离媒介而存在, 艺术与媒介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在借助科技和媒介发展潮流对艺术实践创新变革的同时, 我们更应注重艺术核心价值的坚守, 认清和克服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 由此, 媒介和艺术才能彼此促进, 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6.
[2]金元浦.《艺术:从独创性写作到创意产业》.[D].北京:《中国艺术报》.2005.12.16.
[3]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0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9:84-85.88-94.
[4]陆扬.《大众文化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54.
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 第4篇
关键词:学生体育兴趣学练效果
一、新课改下体育课的发展现状
在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推进形式下,强调更加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需要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及角色的转变,特别是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有很多的地方需要转变,否则我们的课改经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效果,又走回老路。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为了全面改革现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必须做到几点转变: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器材观;努力建设和开发常教常新、富有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成为大家关注焦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学练和掌握运动技术,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诸多一线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的滞延和对新教学理念的困惑,致使他们对学生体育课兴趣的认识上出现偏差—体育课程设置“兴趣至上”,并有“娱乐化”的倾向。
二、安排简短体育课堂的方法
(一)外部支持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求知识的”。然而,即使是学生自由意愿的学习行动,也需要给予一定条件作保障,所以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清除一切障碍,以保证她们体育课学练的自发性更容易发挥出来。
(二)明辨体育课的性质,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课被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归属于课程的范畴,理当有其知识传承的内涵,然而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体育课学习只不过是蹦蹦跳跳,玩耍游戏而己,何来知识?但众所周知,学校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知识传授和学习的场所,蹦蹦跳跳的肢体活动怎可能在这里插身立足!这就充分表明人们对体育课的认识尚处在表浅层面,人所共识,学生的基本需求就是知识的获取,没有知识含量的课程怎么敢奢望学生喜欢!那么体育课上到底传授什么样态的美好知识呢?体育课正本清源,就应该从这里开始。人类的认识活动有多种途径,由此决定了知识的存在不会只有一种类型。以往人们只承认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知识,却全然忽略了运动技术也有知识的基本特征。从我们对学生在体育课程认知状况调查发现,她们对体育课上操作性知识传承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反倒是体育边缘化的功能喧宾夺主。
(三)提高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加强自身修养
吴蕴瑞先生曾指出“欲教授成功,非专赖环境设备及教材之良好,而赖教师自身之人格、知识、经验及技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精神面貌和教学技能以及对学生的关爱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质效。
(四)立足于学生,潜心研究课堂教学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的两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教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无所谓教师的教。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规律,立足于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体质与技能等基本情况,循循善诱,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三、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和理论思索,界定了体育课参与心态的概念,即体育课参与心态是指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效果的经常性期待与体验的情感定势。同时,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健身教学论”的体育教学思想为理论支撑,重新审视生体育课参与心态与学练效果问题,进而探明了影响生体育课参与心态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思路。
3.2建议:
首先,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对生心理研究发展是可行的,有效的。因此,可以将心理学研究的培养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
其次,实践是发展的重要途径,生都具有胆怯害羞的本能。因此,建议在学校、班级或社团等班干部的任命上,考虑轮换式接任。发展生的领导力。
再次,在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学校和社会都相当重视学生合作性、创新性、独特性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对生个性、能力、技能或素质的范畴,所设计的学生体育设计发展模式可推广到学生其它重要能力或素质的培养过程中。
最后,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只通过某个短期培训课程所能解决的,是一个日积月累、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和运用的过程。同时,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也是社会和家庭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好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共同关注学生体育兴趣的终身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剑锋.新课标下中体育教学新模式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0).
[2]桂成率.新课程理念下关于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探析[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09,(06).
[3]诸国娣. 中体育教学践行新课标教育理念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11).
[4]郭龙 . 无意注意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J ]. 辽宁体育科技,2010(12).
[5]史斌 . 浅谈有意注意及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S1).
[6]李金珠 . 体育 教学中应用注意规律的探讨 [ J ].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3).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改革正稳步推进,体育教学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也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新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各阶段学校越来越注重体育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工作仍面临着众多发展难题,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 理论 实践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师生,现阶段只要是享受创新教育历练的师生均可以使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每个学生在体育锻炼上均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并且都享受享受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资格,因此,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发展特征。另外,创新教育理念还具有综合性,创新教育理念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必须结合课内教学知识和课外体育训练,将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水平。最后,创新教育理念影响下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在理论上寻求创新,其实践活动也必须具有创新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智力和体力上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实际目标。
二、体育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体育教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国体育教学仍面临着较多的发展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创新教学的发展。我国体育教学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和探索时期,正逐渐向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转型,现代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创造性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与整个名族的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直接关系,中国的体育教学起源于苏联,在吸引苏联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又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体育教学以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学生主题感受和体育教学深刻内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实际体育教学效益明显偏低。
三、创新理念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一)创新教育理念下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受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从自身着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思考在实际课堂上那种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明确自身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地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该讲课堂的主体还原给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体育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对自己实施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完善,为提高体育创新教学的实际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学生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上首先应该明确了解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并且结合体育教学了解创新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另外,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还要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虚心接受教师的知道和教育;最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还应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而完善自身的体育创新能力。
(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理念的方法
1.理论方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体育教师应该从理论教学方面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综合能力,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落后的教学方法,力求寻找到最是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另外,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爱以及平等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最后,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域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让学生在体育能力的提升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2.实践方面
从实践方面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理念的实际要求,从更新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体育设备以及教学内容上进行体育教学。在实际活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挖掘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实际活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喜欢哪种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同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提升学生体育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在了解创新教育理念内涵的前提下,明确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强化创新教学理念在体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第6篇
《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创新
武侠,刘润进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本文总结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教学内容更新、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程大纲及内容的重新设置、多媒体课件建设和教学全程录像、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教学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为培养植物病理学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奠定了牢固基础。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教
学;实验教学;教学实习
基金项目: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武侠(1963-),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线虫学研究与教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植保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骨干课程。本门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授、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及教学实习3个环节的系统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分析农业生产中病害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和控制措施。课程改革总体目标为,一是创建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二是抓好系列教材的配套建设,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使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
立思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四是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水平,推动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试和考察方法、加强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教学内容创新
课程组成员由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具有奉献精神的博士学位教师构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完成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根据教材内容与第二版的内容差异较小,依据课程组成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对教学内容和大纲进行大规模修订,以便学生在掌握植物病理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在植物病原真菌章节中,因为教材中采用的Ainsworth分类体系(1973)以传统的形态学为基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分类中应用及意义,增补Alexopoulus主编的《菌物学概论》(Introductory of Mycology 1996)关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变动内容。对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类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对“真菌”和“菌物”2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明。同时对有益真菌在农业、医药和酿造业等行业中的成功应用进行举例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对真菌学习的兴趣,以利于拓展知识面。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章节中,对于植物病原细菌和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依据变化,介绍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演替过程。在原有经典病害讲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北方果蔬细菌性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和溃疡病
Clavibacter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以及姜瘟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害的逐年加重的原因,这些细菌性病害为我国进出口相关农产品的重要检疫对象,已成为国际间制衡农产品进出口新的技术壁垒。在植物病原线虫章节中,重点讲解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alus)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结合这些线虫病害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其中根结线虫病害已上升为我国保护地果蔬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甘薯茎线虫已成为甘薯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松材线虫病害的疫区蔓延迅速,并明显快速向北方地区扩展,已成为引致重大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潜在隐患。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中,补充了宏观植物病理学理论,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病原菌的时空动态变化。将病原物寄生
性和致病性章节和植物的抗病性章节合并讲授,引进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识别的分子基础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章节中,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IPM)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植物病害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困扰人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和生物安全问题,补充讲解了农田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防治措施优缺点等内容。
积极建立和完善了教材体系,课程组成员1人副主编编写“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1人副主编“中国检疫性植物线虫”,参编“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线虫志”等教学参考书。依据课程组成员的研究优势,为本科生自编“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线虫学概论”和“真菌分类学”等,教材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参考书选用Agrios主编的“Plant Pathology”、Alexopoulus主编的“Introductary of Mycology”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病
原细菌学”等。
二、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程内容和大纲修订
本课程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实验课时占47%;另外在春学期末安排周的教学实习。重新修订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指导书,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的实验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的综合性试验5个:(1)植物真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学生自由采集或选择根病、叶部病害、贮藏期或苗期病害病样,独立完成培养基制作和分离纯化过程,对于分离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植物病毒粒体的分离和纯化,以及摩擦接种试验。(3)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纯化,要求学生自己采集或选用病样标本,独立完成试验过程。(4)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鉴定,针对病原线虫在寄主植物为害特点,采用直接剖检法、过筛-重糖离心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并掌握分离原理。(5)病原物生理小种鉴定方法,本课程组现保存有
番茄叶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的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病原物进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开放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增加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试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实习教学环节,根据胶东半岛主要植物病害发生种类和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病害发生区域进行病害调查。实习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青岛市园林局下设的中山公园和世纪公园,重点调查花卉和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种类,进行典型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害发生的时期和为害部位,对病害发生规律和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合昆虫实习,调查青岛浮山和崂山森林病害发生的种类;与城阳区夏庄镇郝家营村蔬菜科技示范区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病害进行调查,从病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病分
布型、危害损失估计进行系统调查,同时对栽培条件和种植品种情况进行记载,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实习报告除完成采集标本量以及诊断结果外,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体会。
三、开展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录像建设,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辅助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完善现有教学课件,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制作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件;植物病害诊断模拟训练系统多媒体课件;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果树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多媒体课件等5个教学软件。其中植物病害流行时空动态模拟教学软件开发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注册。录制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全程教学和实验操作录像片。大大地丰富
了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综合评定本门课程的成绩
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平时考查等多种形式,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试卷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考试与实验课考试分开,分别计分。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侧重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课堂提问和讨论占20%,考勤占10%。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主要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如真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到属,写出拉丁名和中文名,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平时实验中观察过的真菌;平时实验课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的40%;考勤占10%。通过近3年来的考试考察结果表明,成绩为90分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80~90分的学生为68%~73%;
70~80分的学生占18%~21%;60~70分的学生占8%~11%;60分以下的学生占1%~3%。本考试考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课程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3年的理论课、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手段,为以后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和相关选修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届植保专业本科生考取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60%~70%,其中20%~30%考取了重点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科研单位。
参考文献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第7篇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植保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骨干课程。本门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授、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及教学实习3个环节的系统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分析农业生产中病害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和控制措施。课程改革总体目标为,一是创建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二是抓好系列教材的配套建设,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使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四是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水平,推动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试和考察方法、加强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教学内容创新
课程组成员由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具有奉献精神的博士学位教师构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完成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根据教材内容与第二版的内容差异较小,依据课程组成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对教学内容和大纲进行大规模修订,以便学生在掌握植物病理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在植物病原真菌章节中,因为教材中采用的Ainsworth分类体系(1973)以传统的形态学为基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分类中应用及意义,增补Alexopoulus主编的《菌物学概论》(Introductory of Mycology )关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变动内容。对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类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对“真菌”和“菌物”2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明。同时对有益真菌在农业、医药和酿造业等行业中的成功应用进行举例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对真菌学习的兴趣,以利于拓展知识面。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章节中,对于植物病原细菌和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依据变化,介绍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演替过程。在原有经典病害讲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北方果蔬细菌性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和溃疡病Clavibacter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以及姜瘟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害的逐年加重的原因,这些细菌性病害为我国进出口相关农产品的重要检疫对象,已成为国际间制衡农产品进出口新的技术壁垒。在植物病原线虫章节中,重点讲解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alus)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结合这些线虫病害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其中根结线虫病害已上升为我国保护地果蔬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甘薯茎线虫已成为甘薯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松材线虫病害的疫区蔓延迅速,并明显快速向北方地区扩展,已成为引致重大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潜在隐患。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中,补充了宏观植物病理学理论,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病原菌的时空动态变化。将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章节和植物的抗病性章节合并讲授,引进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识别的分子基础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章节中,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IPM)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植物病害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困扰人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和生物安全问题,补充讲解了农田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防治措施优缺点等内容。
积极建立和完善了教材体系,课程组成员1人副主编编写“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1人副主编“中国检疫性植物线虫”,参编“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线虫志”等教学参考书。依据课程组成员的研究优势,为本科生自编“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线虫学概论”和“真菌分类学”等,教材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参考书选用Agrios主编的`“Plant Pathology”、Alexopoulus主编的“Introductary of Mycology”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病原细菌学”等。
二、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程内容和大纲修订
本课程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实验课时占47%;另外在春学期末安排1。5周的教学实习。重新修订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指导书,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的实验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的综合性试验5个:
(1 )植物真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学生自由采集或选择根病、叶部病害、贮藏期或苗期病害病样,独立完成培养基制作和分离纯化过程,对于分离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植物病毒粒体的分离和纯化,以及摩擦接种试验。
(3)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纯化,要求学生自己采集或选用病样标本,独立完成试验过程。
(4)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鉴定,针对病原线虫在寄主植物为害特点,采用直接剖检法、过筛重糖离心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并掌握分离原理。
(5)病原物生理小种鉴定方法,本课程组现保存有番茄叶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的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病原物进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开放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增加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试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实习教学环节,根据胶东半岛主要植物病害发生种类和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病害发生区域进行病害调查。实习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青岛市园林局下设的中山公园和世纪公园,重点调查花卉和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种类,进行典型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害发生的时期和为害部位,对病害发生规律和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合昆虫实习,调查青岛浮山和崂山森林病害发生的种类;与城阳区夏庄镇郝家营村蔬菜科技示范区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病害进行调查,从病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病分布型、危害损失估计进行系统调查,同时对栽培条件和种植品种情况进行记载,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实习报告除完成采集标本量以及诊断结果外,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体会。
三、开展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录像建设,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辅助多媒
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完善现有教学课件,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制作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件;植物病害诊断模拟训练系统多媒体课件;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果树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多媒体课件等5个教学软件。其中植物病害流行时空动态模拟教学软件开发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注册。录制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全程教学和实验操作录像片。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综合评定本门课程的成绩
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平时考查等多种形式,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试卷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考试与实验课考试分开,分别计分。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侧重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课堂提问和讨论占20%,考勤占10%。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主要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如真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到属,写出拉丁名和中文名,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平时实验中观察过的真菌;平时实验课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的40%;考勤占10%。通过近3年来的考试考察结果表明,成绩为90分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80~90分的学生为68%~73%;70~80分的学生占18%~21%;60~70分的学生占8%~11%;60分以下的学生占1%~3%。本考试考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课程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论
变异教学理论(上) 第8篇
一、变异理论与学习理论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实践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怎样的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对原有学习内容的认知?教学理论能否适应教学实践并产生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应该怎样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来组织教材?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内容, 即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
理论付诸于应用, 离不开课堂实践。从课堂教学来说, 教师绝不能不谈学习内容, 他们始终且必须在一课的时间中讲授一定的学习内容。如果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学习内容, 那么我们就应该去研究这些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关键的学习内容, 学生要拥有什么知识才能掌握这些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难点, 教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审辨到这些关键内容。变异理论要能够发挥其价值, 主要聚焦在如何处理学习内容方面, 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些必需条件。
正所谓熟能生巧, 学习也需要重复练习。然而, 人们在探究学习时, 往往注重强调练习的意义, 而较少去关注练习的量, 热衷于讨论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性、动机、参与和互动等问题, 却忽视这样的事实, 即一定量的重复对学习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当然, 这里的“重复”并不是指一成不变, 我们也不认为学习能从毫无重复与变化中无端产生。学习源于系统的重复和变易。变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 认识某个事物, 就必须注意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不同。为了注意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在某个属性上的不同, 这个属性就必须在某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在所有其他属性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这个差异才可以被识别出来[1]。
Pong与Morris (2002) 指出, 通过对一些关于“课堂改革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的综合研究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性的改革, 如着眼于教学风格或策略的改革只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发挥边缘肤浅的效应, 而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特定的学习内容[2]。马飞龙等人 (2004) 通过数项研究, 展示了教师如何处理特定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3]。这些研究也证实了一些似乎是必然的道理:学生在尽可能接触特定学习内容的情况下, 他们能够学会学习的机会较大。由此可知, 教师如何建构课堂让学生以教师预期的方式认识所学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安排优劣的衡量标准 只能依据它是否能使“学习某事物”由“不可能”变为“有可能”。换句话说, 教师必须注意学生所学内容, 即“学习内容”包含什么。多年来, 各国各地, 包括中国香港经历多次的教育改革, 却始终得不到预期的成效,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内容重要性的关注。当然, 变异理论提出的只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它可以帮助教师让学生由“没有可能学到”变成“有可能学到”, 但却不能使学生“一定学到”。世界范围内并不存在这样一种理论, 可以让学习者“一定学到”, 这是因为学习始终取决于个体与所学内容之间所产生的关系, 学习者自身存在很大的控制权, 如学习动机、已有经验、学习环境等会起重要的作用。
二、变异理论的理论根基与内涵
1.变异理论的理论根基:现象图式学
20世纪70年代, 以马飞龙为代表的研究小组提出现象图式学 (phenomenography) , 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因着人与世界之间所建立的关系。马飞龙指出, 现象图式学是关注人们所体验的 (experienced) 、概念化的 (conceptualized) 、理解的 (understood) 、洞察的 (percepted) 和领悟的 (apprehended) 周围世界中各种现象及各个方面在性质方面的不同体验方式, 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证明, 这些体验方式在性质方面是有区别的, 数量也是有限的。
按照马飞龙的解释, 现象图式学所谓的体验现象, 就是把现象从其所处的情境中审辨出来并审辨到这一现象与其所处的情境之间的联系。在考察人们体验世界 的不同方式时, 现象图式学会采用“第二视角”的研究方法[4]。马飞龙认为, 第一层次的视角主要是为了描述世界的不同方面, 如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关于世界、情境及现象的描述, 而第二层次的视角则是为了描述人们对世界不同方面的体验。第一视角与第二视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列层面:第一视角是人们关于事物或特殊情境的说明, 而第二视角则是对叙述者如何体验事物、意识事物的说明。在第一视角中, 研究者研究的结果是研究者自身与所研究的事物进行直接互动、分析和思考而得到的, 是研究者的认识或观点。而且, 第二视角比第一视角更关心人们的体验,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体验, 研究者在采用第二视角时必须悬置自身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要采用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加括号”。研究者不直接和研究现象发生互动, 而是描述自身在经历某一现象时的体验, 并从这些体验的描述中寻找反映被研究者的观点。简单来说, 现象图式学就是以人们对现象所做的描述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些描述进行研究和分类, 找出人们在经历现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有质性差别的观念。
变异理论的理论根基来自现象图式学。现象图式学与现象学一样, 都是关注人对事物的体验, 但两种学说也有其不同之处。马飞龙等人 (1997) 指出, 一个研究领域应该由它的研究对象来定义, 而现象图式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经验, 这有别于人的行为或心理状态或神经系统[5]。现象学是20世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派别, 以人的经验为研究对象, 很自然的, 人们会将现象图式学归入其门下, 变成一支流派。但由于现象学自身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及其对经验本质有特定的理论进行解释, 而这些大都与现象图式学有一定的区别, 致使将现象图式学归于现象学之下就会变得不合适。事实上, 现象学会明确地区分前反思体验 (pre-reflective experience) 和概念性思考 (c o n c e p t u a lthought) , 而现象图式学则不做这种区分, 认为人所体验到的现象的结构和意义都存在于前反思体验和概念性思考中, 所以现象图式学有“在质性上有别的体验某事物的方法”的观点。现象图式学着眼于揭示人们体验同一现 象的不同方式, 运用观察或实验来研究他人经验, 以“描述类别” (catergory of description) 和“结果空间” (outcome space) 作为分析架构来阐述这些区别。
在过去的30年, 教育研究者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学生如何理解科学概念与科学理论。结果显示,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对世界 (特别是关于自然现象) 的构想和信念, 这些构想和信念通常会与教师将要教授的科学概念相冲突, 变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6]。在对现象图式学进行研究时, 人们就会发现他们对任一现象与事物的理解总是有所不同。但是, 现象图式学却不断地给出类似的结论, 即“虽然在本质上人们对某事物总是有不同的理解, 但又总是假设其他人对这一事物的理解跟自己的完全一模一样”[7]。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常常会这样假设: 只要教师给学生讲清教学内容, 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就会和教师的理解一样。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此,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教师的埋怨:“我教得这样清楚, 他们还是学不到, 我真不明白, 他们为什么就不明白呢?”
现象图式学的研究结果对教师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启发。教师进行教学改善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会有不 同的理解, 并且要知道这些不同的理解是什么, 这是导致学生出现不同学习结果的原因。因此, 教师要想转变学生的想法, 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学生对所学事物的不同理解, 发现这些理解与教师自身理解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从而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转变他们的想法, 进而跟上教师的想法, 掌握预期的知识内容。
2.变异理论的内涵
马飞龙等人 (1997) 为了尝试把变异理论应用到课堂上, 发展了“课堂学习研究”, 并将其看作是将变异理论运用到真实课堂中的一个平台[8]。
1) 意识结构 (structure ofawareness)
马飞龙等人 (1997) 指出:“人的意识是有结构性的。”[9]这就是说在人们的意识中, 有些事物由于被聚焦而被突出, 存在于意识的前景, 而其他未被聚焦的事物便会退到意识的背景中去。例如, 人们能意识到一只茶杯, 这是因为人们能把茶杯变成意识中的前景, 而其他的事物, 如桌子或周围的环境在意识中会退到背景, 茶杯才可以被审辨出来, 否则, 茶杯将会与其所在的环境连在一起而失却其独立性。如果人们的意识没有结构的话, 事物都会同时被注意, 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都没有被特别关注, 这使得人们的意识会是一片模糊, 不能审辨出任何事物、意义及现象, 导致所有的事物对人们而言都将会失去意义, 根本不能进行学习。所幸的是, 由于人们自身的限制, 他们不可能同步地聚焦于所有事物的所有特征, 只可以同步地聚焦于有限的特性, 这样就使得某些事物会走到人们意识的前景成为焦点, 而焦点以外的其他事物就会退到背景的地方[10]。Gurwitsch (1964) 分辨出三种意识元素: (1) 我们所聚焦的事物 (theme) ; (2) 在我们的经验中与这事物有关的一切 (the thematic field) : (3) 其边沿部分 (margin) [11]。这三种意识元素之间的关系, 在某一时刻是固定的, 但又富有动感, 可以随时转变。运用变异理论的语言来谈这三种意识元素, 可以说“我们所聚焦的事物”便是“学习内容”, “在我们的经验中与这事物有关的一切”便是学习内容的“外在视野”, 而“边沿部分”就是所有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不属于学习内容的事物。
例1一个人正在看书, 当他念着某句话时, 这句话及其含义便变成这人意识的聚焦点, 亦即“学习内容”, 这句话在他的意识中便会走到前景。但要深入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他可能需要利用他的已有知识、经验, 及想象学习对他的意义, 需要将这句话与他刚阅读的前文进行反复思考。这样, 他便与学习内容的“外在视野”发生联系。这时, 他的意识中当然还会有其他事物存在, 他会感知到他身处的图书馆及其周围环境, 及晚上邀约了朋友一同进餐, 这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属于边沿部分的事物通常会退到意识背景中。但在适当的时候, 这些意识也会聚焦于前景, 如他突然发觉图书馆的人开始离开, 看看手表发现时间已是晚上6时, 此时他邀约朋友一同进餐的事实就会被聚焦, 而本来在前景的书本内容便会退到背景。于是, 他收拾好书本离去。
人必须首先把事物从背景中审辨出来, 才可能对事物有所认知。
2) 关键特征
如果我们细心想一想, 任何事物都有很多特征。以一个人为例, 他的朋友、家人、同事、上司、下属对他的认识会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他们与他接触的经验不同, 导致他们聚焦于他的不同特征, 对他产生不同的认知。因为缺乏适当的经验, 他的朋友可能没有得到他的家人对他的认知, 而他的家人也很难得到他的朋友对他的认知。这些不同的人对他的认知并非错误, 只是不完整而已。如果人们希望另一个人能得出与自己相同的认知方式, 那双方所聚焦的特征就应该相同。若要对事物得出某种特定的认知, 其特征就会变成关键, 且需同步聚焦于这些“关键特征”, 让它们能够从意识背景中被审辨出来变成意识前景。
例2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们对“莲花”的看法。莲花本身有很多特征, 人们对莲花的看法跟他们关注莲花的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譬如, 假如人们留意的是莲花的结构、子房的构造、花瓣的数量, 那么他们便是从植物学的眼光去看莲花, 把莲花看成是一种莲科植物。假若人们关注莲花的实用价值, 如莲叶可用来包饭、莲子可做羹汤等, 他们则是从食疗的眼光来看莲花。又如, 人们看莲花时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 看它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便是用一种“形而上”的文学角度来看莲花, 把它比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君子”。同是一朵莲花, 当不同的人关注于它的不同特征时, 便会对它产生出极为不同的理解。
3) 对事物的“看法”
变异理论一个常用的词汇是“看法” (ways of seeing) 。马飞龙等人 (1997) 认为, 人要有高明的看法, 才会有高明的行动[12]。所以, 教师希望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处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必须要培养他们拥有高明的看法。当一个人身处某一处境时, 他要能够知道事物的某些属性比其他属性对他而言和他的关系更为密切, 让处境出现一个相对他而言的“关联结构” (relevance structure) 。他也会出现这种想法, 即“我必须对我所体验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反应”[13]。由于人与事情的“关联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事物与情境的看法, 这又会影响人们接下来可能做出的反应。因此, 如果教师不注意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结构, 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教师所教的东西, 这些东西对学生有什么影响等, 那么, 他们很难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3马飞龙等人对29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5年的追踪研究, 试图找出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及他们作为学习者的进展[14]。他们找出了6种对学习的不同构想, 这6种构想又可分为2组:第1组关注学习作为一种任务 (学习的行为及其结果) , 第2组则关注学习内容 (透过学习的行为以获得意义) 。每一组又可分为3种独立的构想, 所以总共有6种描述类别。
第1组:
(1) 学习是收集知识。
(2) 学习是把信息记忆及复制。
(3) 学习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
第2组:
(1) 学习是理解所学的东西。
(2) 学习是让自己对事物产生新的视野。
(3) 学习是改变自己。
由于人们对学习的意义有不同的见解, 所以他们对学习的处理方法自然就会有所不同。第1组的人将学习看成是一项任务, 只要完成任务, 所学过的东西便可以不理。例如, 读书是为了考试, 只要能强记考试所要求的内容, 就可以应付过去。考试过后他们便可以把学过的东西忘掉, 所以他们的学习倾向是表面的。第2组的人关注这一任务所能带给他们的新天地, 视野放宽, 所以他们的学习倾向是深层的。由此可见, 人们的行为会反映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高明的看法才会出现高明的行为。
例4 Hounsell (1984) [15]进行了一项研究, 分析14位主修历史的大学生如何理解一篇论文的要求。他认为在大学的历史课程中, 写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评估手段。因为透过学生对论文的处理, 可以看到学生对“数据”、“组织”及“理解”这三个学习历史的重要元素的看法。结果他发现, 所有的分析都指向三种在质性上有区别的对论文本质认识的看法, 就是论文作为:一种论述、意见的表达和数据的安排。
持第一种看法 (把论文看成是一种论述) 的学生, 认为论文是有组织地把论点透过论证的支持表达出来。研究分析显示, 学生看“数据”、“组织”及“理解”这三个元素, 是有从属关系的, 即“理解”属于上级概念, “组织”与“数据”则处于它的下级并为它服务, 这也是一般历史教师希望学生能体会的概念。
持第二种看法 (把论文看成是意见的表达) 的学生则认为论文是有组织地把论点表达出来。在这里, “理解”与“组织”有从属关系, “理解”仍然是处于上级, 而“组织”则服务于它, “数据”常常被忽略。
持第三种看法 (把论文看成是数据的安排) 的学生则认为论文会有组织地表达事实与想法。数据被显示为与立场无关的不同想法, 学生表示会尽量把所有的数据都呈现出来, 但却不会选择适合的数据。所以, 这种看法只有“组织”和“数据”, 两者都同样重要, 故无从属关系, 而且“理解”这一元素被完全忽略。
这一研究同时比较了这14位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所得的分数。其中, 有5位学生持有第三种看法, 其中4位学生的分数为60分或以下;有4位学生持有第二种看法, 全部分数在60分~64分;只有2位学生分数高于65分, 而这2位学生都持有第一种看法。
Hounsell的研究显示这些学生对所要处理的任务在结构上有不同的认知, 即将论文看成是论述、意见表达或数据安排, 这些看法又与学生对“理解”、“组织”及“数据”这些历史学习的重要元素之间的结构看法息息相关,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写出来的论文会反映他们对写论文的看法。他们对历史的学习也会反映他们对历史“数据”、“组织”及“理解”之间结构的审辨, 体现出他们写论文时的取态, 这种取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不单是这一篇论文的成绩, 而是他们整个历史课的成绩。由此可见, 高明的看法会产生高明的响应及行动。
参考文献
[1]植佩敏, 马飞龙.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 2009 (8) :33-37.
[2]Pong, W.Y., Morris, P.J.T.F.Accounting for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A].What Matters:Discovering Critical Conditions of Classroom Learning[C].Goteborg:Acta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2002:9-18.
[3][12]Marton, F., Tsui, A.B.M., Chik, P.P.M., et al.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he Space of Learning[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4]Marton, F.Phenomenographyˉdescribing Conceptions of the World Around Us[J].Instructional Science, 1981, 10 (3) :177-200.
[5][7][8][9][13]Marton, F., Booth, S.A.Learning and Awareness[M].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7:116-117、148、98、143、99-100、150.
[6]Gardner, H.The Unschooled Mind: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M].New York:BasicBooks, 1991.
[10]Miller, G.A.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63 (2) :81.
[11]Gurwitsch, A.The Field of Consciousness[M].Pittsburgh:Duquesen University Press, 1964.
[14]Marton, F., Beaty, E., Dall’Alba.G.Conceptions of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3, 19:277-300.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