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精选12篇)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第1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女性, 年龄19~72岁, 平均42.6岁, 均经病理证实。肿瘤位置:位于外上象限61例, 外下象限50例, 内上象限40例, 内下象限49例。根据UICC乳腺癌TNM 分期:I期40例, Ⅱ期56例, Ⅲ期、Ⅳ期104例。手术方式:Halsted术16例, 改良根治术147例, 保留乳头乳腺癌切除术37例。皮瓣分离的范围:Halsted和改良根治术按标准分离, 上至锁骨下缘, 下至肋缘下的腹直肌鞘, 内至胸骨中线, 外至背阔肌前缘;用电刀在真皮与浅筋膜之间分离, 厚度为5 mm左右。术后均采用负压引流球引流, 每日引流量少于10 mL时逐渐拔除引流管。
2 并发症的判断标准
在手术后第2天打开外包扎, 按下列标准判断:① 皮瓣坏死:创面皮瓣坏死, 指坏死处皮瓣发黑并结成黑色痂盖, 针刺无疼痛及出血;②皮下积液及出血:查体时按压局部有波动感, 皮下积液即成立, 局部穿刺抽液可明确;③上肢肿胀根据程度不同分为3度:a.轻度:上臂体积增加10%以下, 一般肉眼不易发觉, 多发生在上臂近端近腋窝区;b.中度:上臂体积增加10% ~80%, 明显肿胀, 上肢活动不受限;c.重度:上臂体积增加80%以上, 上肢肿胀非常明显, 累及范围广, 可达整个上肢, 上肢活动明显受限。
3 结果
(1) 术后出血5例:手术清除血肿1例, 针抽吸外加加压包扎充分引流4例; (2) 皮下积液14例:腋窝8例, 胸骨旁1例, 锁骨下2例, 肋弓处3例;Halsted术10例, 改良根治术4例; (3) 皮瓣坏死:14例; (4) 上肢肿胀:I度19例, II度5例。
4 讨论
皮下积液及出血、皮瓣坏死和上肢肿胀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且发生率较高, 发生后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患者的病情恢复。
4.1 原因
造成皮下积液的原因 (1) 引主要原因是引流管过软, 放置的位置不正或是过高、引流管堵塞或扭曲; (2) 不正确的术后加压包扎, 填充物厚薄不均, 局部加压过松, 主要发生在锁骨下、胸骨旁及创面最低位; (3) 多因清扫腋窝骨淋巴组织时, 一些细的淋巴管损伤后未被结扎造成淋巴管漏伴引流不畅形成积液, 多发生在腋窝处。使用电刀清扫时发生积液的机会较使用手术刀为多, 可能电刀对创面的愈合有一定的影响, 易致细胞坏死水肿, 且经电刀解剖后一些小的淋巴管暂时封闭而在负压吸引后又重新开放而致淋巴外漏, 造成积液; (4) 皮瓣太长, 术后创面形成一个人为的腔隙, 致使积液“有窝可藏”。
皮瓣坏死的原因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0%~60%[3,4]。皮瓣坏死原因: (1) 手术前切口设计不当, 术后皮瓣张力过大, 易使组织缺血坏死; (2) 电刀操作过多造成局部皮肤烧伤或细小血管凝固性栓塞也容易导致皮瓣缺血坏死; (3) 包扎加压时创面受力不均, 使局部坏死; (4) 皮瓣分离过薄, 皮下微血管网没能足够保留, 也可引起皮瓣坏死; (5) 术后如出现创面感染, 则会使感染部位的皮肤血管网栓塞而致皮瓣缺血坏死。
上肢肿胀的原因 (1) 大面积的淋巴结清扫破坏了淋巴管网, 使淋巴引流不畅[5]; (2) 包扎时腋窝内加压过紧可填充物过多, 使腋静脉受压。静脉回流障碍; (3) 如手术时切口较长, 头静脉将有可能被结扎, 大部分患者将造成较难恢复的上肢水肿; (4) 术后患肢活动过晚。术后及早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适量地进行上肢功能锻炼, 可以促进患肢的静脉回流、淋巴回流及循环, 减短患侧上肢肿胀时间及程度, 反之, 活动过晚, 则使淋巴管的再生迟缓, 上肢肿胀时间会较长; (5) 腋窝伤口不愈合, 长期积液, 或并发感染, 都会使残留淋巴管进一步遭到破坏, 淋巴回流受阻。
4.2 预防治疗措施
(1) 皮下积液 术中止血确切, 不应放过每一点细小的出血点, 细小的淋巴管均应予以结扎, 确保术后渗液越少越好, 切口合理设计, 使术后皮瓣保持张力,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引流管应放置于创口最低处, 以便充分引流[6]。适当正确的加压包扎将有利于减少皮下积液。如形成积液, 应用注射器抽吸积液, 或是重新放置引流管以及加压包扎; (2) 皮瓣坏死 手术前设计切口时应正确估计皮瓣的长短, 分离时应注意厚薄, 应保留必要的血管网。如果发生皮瓣坏死, 在坏死界限明显后可将发黑的皮瓣掦除。如面积小于2cm, 可在清创后给予湿敷、换药, 常能自行愈合;如坏死面积较大, 应植皮; (3) 上肢肿胀 乳腺癌患者上肢肿胀出现的时间不一, 可在术后数天甚至数年以后出现, 肿胀部位通常在上臂, 亦可在前臂或手背。术后及早、适当的上肢活动, 避免上肢进行过重的体力劳动以及避免上肢的感染可以减少上肢水肿的发生。一旦出现上肢水肿仅能对症治疗以减轻肿胀程度。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 如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术中可以不清扫腋窝淋巴结, 可使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病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极大的提高[7]。
5 结论
乳腺癌手术并发症有些是可以预见和尽量避免的。手术前合理的切口设计及轻微细致的术中操作, 减轻对组织的副损伤或减少电刀的使用, 适当正确的加压包扎, 通畅的引流, 术后尽早的上肢功能锻炼, 对于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十分必要。只要认真仔细操作, 完善每一个细节, 术后做到多观察, 早发现、早处理, 使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使患者的痛苦降到最小。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处理方法及防治措施, 以期降低乳腺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0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的选择、手术操作、术后腋窝的加压包扎及引流等有关。结论 严格控制合并症, 保持皮肤合适的张力及进行自我功能锻炼, 能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预防
参考文献
[1]Delman R, John P.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mastectomy[J].Surg Clin North Am, 1983, 63:13311-13332.
[2]Terrell GS, Singer JA.Axillary versus combined axillary and pec-toral drainage after modified radified mastectomy[J].Surg GynecolObstet, 1992, 175 (5) :437-440.
[3]宋虎无, 吴涛.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现代肿瘤医学, 2003, 12 (4) :377-378.
[4]张钦增, 于建利, 唐鲁兵, 等.负压引流器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7) :408.
乳腺癌术后如何护理 第2篇
乳腺癌术后护理非常重要,术后感染可能引发转移、复发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家属在术后护理方面要多用心。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乳腺癌术后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乳癌根治术后人体体型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妇女思想包袱重,术前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术后形体修饰的方法,使之尽快进入病人角色,接受自我形象改变,心情愉快地接受手术,并教会患者练习握拳、活动腕、肘、肩关节的方法。
2、乳腺癌术后护理体位,患者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采取半坐卧位,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此体位既有利于呼吸,又有利于引流,鼓励并协助翻身、咳嗽、排痰。饮食可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忌食高脂肪食物,因脂肪酸经芳香化可转化成雌激素。
3、乳腺癌术后护理,伤口的观察术后常规加压包扎伤口,观察胸部弹力绷带包扎的松紧程度,并注意患侧上肢的血运情况。如皮肤的温度、颜色、脉搏等。根据情况及时调节弹力绷带的松紧度,以减少切口的积液,防止切口皮瓣的坏死,利于愈合。
4、疼痛护理患者害怕疼痛而不愿配合锻炼,可应用麻醉止痛泵或肌注杜冷丁止痛。无痛锻炼是康复的前提和条件。
5、出院后要注意休息,如何身体允许可作适当运动,如慢跑、太极拳、郭林气功等,做轻便的家务。继续锻炼患侧肢体,可重复上述的各项练习,特别是手指爬墙运动,可使上肢及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恢复正常。
乳腺癌术后家属应尽早进行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帮助和督促病人对水肿肢体皮肤的保护,不要搔破,避免水肿肢体操持重物。此外,乳腺癌病人需要终生随访,家属应协助进行。因此无论是医院随访或是答复的随访信,家属都应尽力协助配合完成。这除了对病人的治疗有好处外,还可以为乳腺癌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有利于乳腺癌防治工作的开展。
6、乳腺癌术后,服用灰树花D阻分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监护功能,迅速恢复病人体质、消除体内残存癌细胞,有效防止肿瘤转移,扩散和复发。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第3篇
【关键词】 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34-02
甲状腺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据全身恶性肿瘤的1%[1]。甲状腺的解剖位置较为特殊,局部毗邻复杂,周围血管及自身血管丰富,神经走行较多。因此在行甲状腺手术后,难免会发生并发症[2]。本文研究我院3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旨在证明较早地发现并发症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30例甲状腺癌患者,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在35-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2.3)岁,术前采用颈部CT诊断,并经术后病理切片分析,病理类型有乳头状癌有14例,滤泡状癌8例,髓样癌有6例,未分化癌2例。采用的手术方式:单纯甲状腺切除手术17例,甲状腺手术加颈部淋巴清扫术1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我院3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分析。术后并发症主要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术后出血、乳糜漏。对并发症的早期观察:①术后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切口变化,及时发现切口有无出血及肿胀等现象;②术后定期血液生化检查,了解患者降钙素等变化。
1.2.2 护理方法
1.2.2.1 一般护理 主管护士在患者术后应积极与患者交流,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体格检查,将患者术后的病情发展及临床资料收集完全,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正确的护理措施,以较好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
1.2.2.2 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术前及术后给予心理指导,多与患者交流,告知患者甲状腺癌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面的知识,同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及处理措施也介绍给患者,让患者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有个较好的了解。
1.3 饮食指导 饮食适当控制,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如牛奶、瘦肉、蛋黄、鱼类等。注意补充热量,适当补充蛋白质的量,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给予病人高钙低磷食物,如绿叶蔬菜、豆制品和海味等,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香烟、酒水、辣椒等,注意多吃能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包括香菇、蘑菇、木耳、红枣等。
1.4 出院指导 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特别是神经损伤的患者,应按时按量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并试着锻炼,以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打包处理完成,各并发症出现例数采用构成比描述。
2 结果
3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有1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67%(14/30),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手足抽搐、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术后出血、乳糜漏,各并发症所占比例,详细结果,见图1。
3 讨论
3.1 甲状腺癌是由数种不同生物学行为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组成,主要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四种病理类型。目前术前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较多,运用彩色超声多普勒[4]或颈部CT能较好地诊断,本文研究的3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颈部CT检查,效果较好,诊断率达90%。甲状腺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呼吸或吞咽困难,有放射性疼痛存在,颈静脉扩张及瞳孔缩小等症状。多发于青壮年,以女性较为多见。临床表现及体征缺少特异性,发现孤立性甲状腺结节或是并发有声嘶等表现,应积极做相应检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等,争取做到早期诊断,从而减少癌症对患者的影响。但是本文研究的30例患者来就诊时体征基本表现为颈部明显包快,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冰冻切片诊断为甲状腺癌。经手术切除后,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有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6.67%,其中以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较为常见,占所有并发症的57.14%。为出现术后出血、呼吸困难及术后感染、窒息、甲状腺危险等并发症。
3.2 对各并发症的认识及护理体会
3.2.1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该并发症较为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手足抽搐,常由甲状旁腺误切、挫伤、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等引起,本文出现较多的轻微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大部分发生在手术的当日,有一例患者发生在术后第二天,表现为手麻木,医生,遵医嘱静推葡萄糖酸钙,2次/日,10克/次,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康复出院。
3.2.2 喉返神经损伤及喉上神经损伤 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重要的并发症,常由肿块压迫、牵拉及操作不慎引起,本文14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均为一侧且为暂时性损伤,且均在右侧,喉返神经较易损伤与其与甲状腺的解剖关系有关,还与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分支及处理Berry韧带较易导致该神经损伤有关[5];喉上神经损伤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为避免神经损伤,需要在手术过程中细心,动作应该轻柔,避免牵拉,结扎上极血管时尽可能靠近腺体,注意患者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因此为避免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应分离好解剖关系,不能盲目操作,结扎血管时应避免损伤神经,同时术后积极采取措施,包括饮水情况、呼吸情况及言语能力判断神经损伤,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操作工程中应注意患者术后的身体状况。
3.2.3 术后出血 1例静脉,1例动脉在手术室及时发现抢救成功。因此术中彻底止血,并做好引流,术后采用半卧位,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颈部是否迅速扩大,切口敷料有无渗血等,同时做好记录,护理人员应主动告知患者咳嗽的方法,以预防术后出血的发生;
3.2.4 手足抽搐 发生3例,由于术中误切或挫伤甲状旁腺,以致出现低钙抽搐。多发生于术后1-3天,口服钙片和VitD2,每周测血钙或尿钙一次,随时调整用药剂量,抽搐发作时,应立即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以解除痉挛。
3.2.5 乳糜漏 该并发症的发生较为少见,主要是发生在左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若患者在术后2-3天出现引流白色液体,则可认为是发生了乳糜漏。对该类患者的处理首先应积极保守治疗:进食及静脉补液;停用负压吸引,采用开放引流管引流;卧床休息;锁骨上加压包扎等,若上述治疗无效,则可考虑采用胸导管结扎术。本文发生1例,经积极处理,治愈出院。
3.3 甲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在术前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与患者交流并进行有效的指导,使患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整体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可以有效地降低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许勤.甲状腺疾病病人的护理[M].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7.
[2] 张冬雁.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01,17(1):131-132.
[3] 鄭益帼.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和疼痛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14(5):153-157.
[4] 黄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90例甲状腺癌分析[J].河北医学,2011,07,17(7):951-952.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43岁, 全部经病理证实。根据肿瘤的位置不同, 位于外上象限23例, 外下象限18例, 内上象限15例, 内下象限16例。按照国际抗癌协会 (UICC) 乳腺癌TNM分期:I期13例, Ⅱ期26例, Ⅲ期、Ⅳ期43例。按照采取手术方式:乳房单纯切除1例, 根治术5例, 改良根治术72例, 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4例。
1.2 并发症的判断标准
患者术后第2日打开外包扎, 按下列标准进行判断: (1) 皮下积液及出血:为患者查体时, 按压局部有波动感, 即可证明存在皮下积液, 做局部穿刺抽取积液可明确诊断; (2) 上肢肿胀按照轻重程度的不同分为3度:a轻度:多发生在上臂近端近腋窝区, 上臂体积增加10%之内, 一般肉眼很难察觉;b中度:上肢明显肿胀, 活动不受限, 上臂体积增加了10%~80%;c重度:累及范围广, 可达整个上肢, 肿胀非常明显, 活动明显受限, 上臂体积增加80%以上; (3) 皮瓣坏死:即坏死处皮瓣发黑并结成黑色痂盖, 针刺时无出血, 患者无痛觉。
2 结果
8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中, 共发生并发症24例。其中, 术后出血2例, 皮下积液6例, 皮瓣坏死6例, 上肢肿胀10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27%。
3 讨论
3.1 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术前使用化疗或激素类药物使伤口易于渗血。 (2) 术中止血不完全遗留有活动性流血点。 (3) 术后, 下列因素 (如:对患者运用持续负压引流, 患者的体位发生变化, 剧烈咳嗽等) 会导致电凝的凝血块脱落或结扎的丝线滑脱, 造成引流出血。 (4) 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加压包扎不够也会引起术后出血[1]。
对于术后出血应该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 术后, 必须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加压包扎, 时间大约为48h。同时要注意包扎的松紧度, 应该以能放进一根手指为宜, 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气紧、呼吸困难等包扎过紧的现象。 (2) 术后, 立即对患者实施持续的低负压以帮助引流, 同时要注意调节负压在0.04~0.06mPa。因为, 负压过大能够导致创面内结扎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负压过小会达不到引流的目的和效果, 还会导致皮下积血。 (3) 出血量不多的前提下, 一般采用止血药即可止血。可是, 一旦发生活动性大出血, 则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来止血。
3.2 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胸带包扎欠妥, 以及皮瓣下积气, 造成皮瓣与胸壁粘合不紧, 尤其是包括锁骨下、胸骨旁及创面最低位在内的几个凹陷区, 极易发生皮下积液。 (2) 术中引流管放置部位不当、术后引流管堵塞、扭曲或拔除过早, 造成手术区内的渗液不能及时引出, 形成积液。 (3) 使用电刀对皮瓣进行剥离时, 灼伤了皮下脂肪组织, 造成了脂肪液化, 渗出增多;皮下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 使得本身血运就较差的脂肪组织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 很容易发生无菌性坏死, 产生较多的渗液, 造成皮下积液。 (4) 在对淋巴结进行清扫的过程中, 淋巴管被切断后未结扎, 术后大量淋巴液渗漏, 多发生在腋窝处[2]。
对于皮下积液应该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 降低电刀功率, 防止伤口烫伤, 减少组织液渗出。 (2) 术中充分结扎血管、淋巴管, 避免血液及淋巴液的渗出。 (3) 手术结束时用负压吸引器吸尽皮瓣下积气, 术后手术创面用胸带适当加压包扎, 同时在腋窝及前胸易发生积液的凹陷处放置棉垫加压填塞。 (4) 引流管采用负压引流。 (5) 科学有效的应用抗生素, 降低感染机会。 (6) 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饮食。 (7) 科学锻炼患肢。 (8) 术后10~14d拆线, 防止伤口因压力过高崩裂。 (9) 对于引流管附近的积液, 可采取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冲洗引流管等措施保证引流管通畅, 消除积液;对于引流管拔除后产生的小面积积液, 可用无菌注射器将积液吸出, 局部加压包扎;对于引流管拔除后产生的较大面积积液, 可采取经切口缝线间隙, 或皮肤重新戳孔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接负压吸引, 配合加压包扎[3]。
3.3 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术前切口设计不合理, 术中电刀操作过多造成局部皮肤烧伤或细小血管凝固性栓塞, 术后皮瓣张力过大, 均可引起组织缺血坏死。 (2) 创面发生感染, 感染部位的皮肤血管网栓塞也会造成皮瓣缺血坏死。 (3) 皮瓣分离欠妥, 皮下微血管网未能充分保留, 引起皮瓣坏死。 (4) 对创面进行加压包扎时, 受力不均, 导致组织局部坏死。
对于皮瓣坏死应该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 术前设计合理的切口, 防止一侧皮瓣过长, 同时要注意皮瓣分离的层面以减少皮瓣张力。 (2) 于锁骨下、胸骨旁的位置多点皮肤与肋骨表面做固定, 在减少皮瓣张力的同时也会降低积液的发生率。 (3) 一旦皮瓣发生坏死, 当坏死区域的界限变得明显之后可以去除坏死的皮瓣。对于切口边缘性坏死, 面积<2cm者, 清创后给予湿敷、换药, 一般能够自行愈合;对于坏死面积较大者要进行植皮;对于坏死面积大而患者又不愿意接受植皮的情况, 伤口愈合时间常常会延长, 而且新生长的表皮基本为白色且菲薄, 应防止磨损破溃。
3.4 上肢肿胀
上肢肿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手术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上臂内侧的淋巴管。 (2) 肥胖的患者由于腋下有广泛转移, 手术切口会延长至上臂, 因而头静脉会被结扎, 导致难以恢复的水肿。 (3) 腋窝长期积液或者合并轻度感染。 (4) 术后患者进行上肢功能康复锻炼延后。 (5) 包扎伤口时, 腋静脉受压, 上肢回流受阻。
对于上肢肿胀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 术后早期、适宜的上肢功能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肢的感染从而减少上肢水肿的发生。如果患者的上肢出现水肿只能对症治疗来减轻肿胀程度。 (2) 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于早期乳腺癌患者, 对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可以不清扫腋窝淋巴结, 降低术后上肢肿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夏利锋, 李步卓, 冯跃, 等.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1) :42-43.
[2]许瑞华, 曾翠芳, 王丽平.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华西医学, 2008, 23 (6) :1438-1439.
痔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第5篇
一、出血
术中、术后出血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必须积极救治。术后24小时出血为原发性出血,24小时后出血为继发性出血。
1.原因:
①.手术中外痔切口中的活跃性出血,未进行结扎。
②.切口创面较大,较深,术后压迫不紧而致创面渗血。
③.在痔结扎疗法中,可因痔结扎不紧,结扎线滑脱,或结扎线未扎在切口基底部,或将肌层扎入伤及血管而出血。
④.局部感染,侵蚀组织及血管,以及干硬粪便擦伤创口而出血。⑤.术后5—7天活动过多,临厕努挣。2.处理.①.应立即测量T.BP.P.R,并观察神志、面色,便血的颜色及量,并观察有无头晕、恶心、出冷汗及脉细微、口渴,心悸等症状.及有无急迫便意,阵发性腹痛等,并立即通知值班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②.术后24小时内的原发性出血,首先将肛门压迫纱布松开,在充分的麻醉下查找出血原因,如为渗血可以用副肾素盐水纱布压迫后再加压包扎,如为结扎线滑脱应在手术室行紧急缝合结扎止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
③.全身治疗则应补液输血扩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宜早期,快速 足量,以平衡体液为主,并予以抗感染止血对症处理和中药清 热凉血,健脾摄血,调补气血治疗。
二、感染
感染是肛肠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防止感染及正确处理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常见原因:
1.肠道准备不充分,肠道内容物污染术野,手术器械和物品消毒不严。
2.无菌操作不严格,切口内结扎线缝合过多,血肿形成和引流不畅,也是造成感染的因素。
3.营养不良和低白血症,高龄,糖尿病,肥胖病人。
处理措施
局部感染,缝线周围炎症及针脚脓肿者应拆除相应缝线,并给予有效的 抗生素和局部理疗。
三、尿潴留
尿潴留是盆腔直肠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男性约50%,女性约30%的病人术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尿潴留,与病变的切除范围有关,具体地说是与盆腔自主神经地损伤有关。
常见原因: 1.支配膀胱的神经受损伤,致使逼尿肌无力,膀胱颈收缩和膀胱膨胀感消失,而出现尿潴留。
2.膀胱周围炎症,引起膀胱收缩无力。
3.术后切口疼痛或不习惯于床上排尿也可发生暂时性排尿困难。处理措施
嘱病人改为立位或俯卧位排尿,排尿时用力收缩腹壁肌肉或于耻骨上手法适度加压,也可用下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和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穴位贴敷,必要时可行留置导尿术。
四、排便困难 常见原因:
1.吻合口发生炎症反应,产生吻合口水肿。2.愈合口周围形成环状狭窄。3.禁食时间过长,致使大便干结。
处理措施:可给予定期灌肠或服用痔瘘内消丸、麻仁丸等缓泻剂维持排便,并多食粗纤维量食物、水果、以保持大便便软,成形。
五、疼痛
手术后的疼痛多是急性疼痛,这种术后的疼痛是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它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能影响术后体力恢复,可发生呼吸、心血管系统的各种并发症。
常见原因:
1.切口水肿,炎症反应使其肿胀或肛门创口开放时,由于出血及分泌物使局部肿胀,造成组织内张力增高和缓激肽的释放而引起疼痛。2.手术后损伤括约肌,肛管填塞过紧。3.肛门皮肤灼伤。
4.术后粪便过于干硬,排便时刺激发生疼痛。
处理措施: 1.可给予局部理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避免粪便干硬可口服痔瘘内消丸、麻仁丸或给予灌肠以助排便,如无出血可早期拔除肛管填塞物。2.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帮助患者掌握如何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以及消除恐惧、焦虑心理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节目。3.肌注镇痛药物如哌替啶。
六、肛缘炎性水肿 常见原因:
1.混合痔手术时只处理了内痔而未处理外痔,致便肛缘部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环障碍而形成水肿。
2.手术时钳夹肛缘皮肤过多及时间过长,术后产生损伤处肛缘皮肤炎性水肿。
3.手术时肛门部切口皮下止血不彻底,术后产生皮下血肿,刺激肛缘产生炎性渗出而水肿。
4.术后便秘或腹泻,因排便时间长及腹压增加,血液回流不畅而致水肿。
处理措施:
1.可以用温热的5%—10%盐水湿敷或坐浴,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内痔嵌顿)
2.亦可九华膏外敷,并给予肛门部每日一次TDP照射20分钟。3.口服止泻剂以去除腹压增加的因素。
七、发热
肛门手术后2—3天内,一般都有低热,但往往不超过38—38.5℃即 所谓的吸收热,在手术3—5天后仍有体温高者要查其原因并给予处理。常见原因:
1.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或操作时污染而引起尿道感染造成发热。2.肛门切口感染。
3.外感风寒或有贫血的病人可有发热。
处理措施:
1.首先要查明发热原因,针对病因给予处理。
2.切口感染者要及时拆除切口缝线,充分引流。3.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并做好相应处理。
八、创口愈合缓慢
常见原因:
1.贫血与营养不良,其主要因素是低蛋白血症。2.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化及年老体弱病人。3.伤口感染,异物存留,或血肿。
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如创口受压,为防止出血而过度的压迫,术后括约肌痉挛或粪便嵌顿,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而影响愈合。
5.换药过勤或在创口使用刺激性药物使创口受到不适宜的刺激而影响愈合,或创口肉芽组织过度生长,创口收缩障碍而延迟愈合。
6.腹泻时创口易受到粪便的污染,创面引流不畅,肛门湿疹等使创口不断的受到分泌物的刺激而使愈合缓慢。
处理措施: 1.控制创口感染。2.清除血肿及取出异物,去除不适当的压迫,用止痛药缓解肛门括约肌的痉挛,(内痔嵌顿)局部理疗改善血液循环。3.使创口引流通畅,清除坏死组织。
4.减少不必要的换药次数,术后未便前不必要换药,如无感染或排尿的影响可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以避免损伤正常生长的肉芽组织。5.肉芽组织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纱布湿敷,剪除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6.无感染的不愈合的创口可应用生肌散每日或隔日一次局部喷散。7.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但创口边缘不收缩,上皮生长缓慢的可用珍珠散,每日或隔日一次局部应用。
乳腺癌术后化疗探索 第6篇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化疗;心理护理;化疗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73-01
目前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而手术治疗是根治本病的最基本方法,术后化疗又成为乳腺癌患者必须接受的现实,以此使患者获得较长生存期。近年来,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干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多数乳癌术后患者由于器官缺失的影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随之而来的化疗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恐惧感,疑惑感,做好其必要心理护理,疏导其紧张、焦虑的情绪,顺利的完成化疗。
1.临床资料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肿瘤科收治乳腺癌手术后患者60例,年龄27岁~54岁。其中45例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腋窝淋巴切除术伴肝转移,1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
2.心理护理
2.1 全面收集患者资料
护理人员应全面收集患者的主客观资料。由于患者各自的情况及自身素质不同,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应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注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及时发现患者的各种负面情绪,尽可能的给予针对性的解答。
2.2 加强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从患者人院起,医护人员就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赖,以微笑的面容,文明的语言、真挚的态度、丰富的知识与患者进行广泛的交流.
2.3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对待病人视亲人,尽量满足患者一切需要。让病人呆在病房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2.4 传递疾病的相关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减轻痛苦、提高生存率已不是不可能,向患者介绍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弥补乳房缺陷方法的信息,如乳房重建,佩戴特制乳罩,适当穿着,列举已完成化疗康复良好出院的病例,,使患者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克服化疗反应的经验,增强完成化疗的信心
3.给予家庭成员的支持
医护人员在与康复化疗期间患者家庭成员(尤期是配偶)的交谈中,应给予以下鼓励和支持:① 保护患者的自尊;②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顾;③坦率的与患者交谈病情而非采取保密策略,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疾病的事实,以充分建立相互的信任和依赖;④充分发挥爱的潜力,包括性生活的恢复。
4.化疗护理
4.1做好输液管理
止呕药物及减轻不良反应药物应于化疗半小时执行,化疗药紫杉醇具有高度亲脂性、不溶于水、加药时需用玻璃注射器,保证药物的剂量准确,避免药物的浪费,用稀释液反复冲洗瓶壁,直至完全抽吸干净。输液时使用聚丙烯材料输液器,因为紫杉醇能使普通的一次性输液器中的聚氯乙烯材料成分分解,铂类药物应于紫彬醇后输入.
4.2药物外渗的护理
化疗药物有强烈的局部刺激性,一旦外渗可引起周围组织损伤,并出现水肿、疼痛等,严重者可致局部组织坏死。乳腺癌化疗病人宜留置深静脉管或PICC管, 外周浅静脉输液时若发生药物渗漏或局部有烧灼感时,应立即停止给药,予注射器尽量抽吸残留药液后拔针,予利多卡因5毫克加地塞米松10毫克局部封闭,第二天观察病员患者渗漏处情况,如局部红肿明显,给予1号消炎散外敷,每天一次直到红肿消退为止。
4.3化疗期间饮食护理
饮食应清淡可口。经静脉化疗时空腹进行,因此应在化疗前3小时进食,此时食物已经基本消化排空,化疗结束后晚餐晚些吃,减少恶心、呕吐的症状。化疗呕吐时可将生姜片含在嘴里,对于止吐有一定帮助。化疗当日应饮水不少于2500ml,以加速药物排泄,适当进食一些新鲜的水果如西瓜、苹果、梨、草莓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等维生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大枣不仅含有山楂酸等多种抗癌成分,同时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有治疗作用,因此乳癌病人化疗期间可以经常食用大枣。
5.小结
乳腺癌是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恶性肿瘤,所以积极治疗很有意义,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目前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疗效,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肿瘤患者在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特别是在接受化疗时的心理活动更为复杂,可能影响到化疗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应进行心理护理及加强各项护理措施,可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避免采取对抗行为,减轻精神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使化疗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梅.老年癌症患者围化疗期恶心、呕吐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0):63-64.
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第7篇
1 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6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8例均为女性, 年龄24~57岁, 平均36岁, 其中Ⅰ期乳腺癌21例, Ⅱ期乳腺癌27例。左侧乳腺癌29例, 右侧乳腺癌19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有5例患者, 其中皮下积液2例, 淋巴水肿1例, 积气1例, 上肢抬举受限1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在手术前, 患者由于恐惧或者焦虑而使身体的应激、免疫性能减退, 从而使原本不健康的身体更加的虚弱。而当合并有其他的疾病时, 其身体机能越发的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耐心与患者谈心, 尊重并理解患者, 针对患者的心理变化, 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的心理指导[2]。为其讲解该病的发病机理, 治疗方法, 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 以便增加患者对该病的认识, 减少恐惧, 并适当的为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病例, 增加患者对抗癌症的信心。并提前通知患者术前或术后化疗方式及预后, 告知家属手术风险, 协助患者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2.2 术后护理
(1) 生命体征观察:在术后, 护士应密切观察乳腺癌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血压, 呼吸、脉搏、心律等。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切口疼痛、心律不齐等情况。对于术前有心肺功能减退的患者, 在术后应给予心电监护并延长吸氧时间。 (2) 术后出血:乳腺癌手术创伤大, 切除组织多, 因此术中难免会出现止血不彻底或者术后由于剧烈咳嗽等外界因素致使结扎线脱落, 使患者切口渗血, 抑或由于负压吸引不彻底而致血液瘀滞等都可造成患者切口有出血症状。为此, 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量等, 如有异常情况, 应及时上报医师, 进行及时处理。如果出血量少, 则可进行术后场面加压包扎, 如果出血量大, 则应进行补血补液处理, 手术止血。除此之外, 在患者回房后, 应当使患者上肢制动, 并应努力避免患者剧烈咳嗽, 呕吐等, 防止使结扎线脱落。 (3) 皮下积液:皮下积液主要是生成过多和引流不畅造成的, 尤其是乳腺癌手术创面大, 腋窝及锁骨下区域有较大间隙, 渗出多, 易发生皮下积液;术中高频电刀使皮下脂肪液化, 创面残留液体或者出现淋巴液漏;引流不畅, 引流管放置不当或引流管受压、阻塞、扭曲、滑脱等均可造成皮下积液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为家属及患者讲解皮下积液并发症的产生机制,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受压或因活动、翻身时脱出。并告知家属引流管的正确位置, 以便引流管滑脱时可以及时发觉并作出相关处理。护理人员还应每天及时更换负压吸引器, 保持无菌负压状态, 防止气体进入皮下, 并及时倾倒负压吸引器内的引流液, 防止其影响负压状态。除此之外, 对伤口进行适当的加压包扎也是防止皮下积液的必要措施。最后, 护理人员还要每天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一般在术后第1天引流量约50~100mL, 是渗出液, 以后引流的量一般每日递减, 而且颜色会逐渐变浅, 通常情况下引流管一般置留7~10d, 当引流量<10mL/d, 即可通知医师进行拔管处理。 (4) 上肢淋巴水肿:做完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由于淋巴和静脉回流受阻和障碍, 血管外蛋白质含量增高, 以及术后上肢制动等原因导致淋巴引流不畅, 使上肢水肿。因此, 护理人员应以引流淋巴为基本原则对患者进行护理。首先在术后1~5d天内将患肢上臂固定, 并适当垫以软枕增加患肢高度, 以促进患侧上肢静脉与淋巴的回流。尤其注意在平时保护好患肢, 尽量避免使用患肢测血压、抽血、做静脉或皮下注射。睡眠时平卧或侧卧, 不要压迫患肢。不用患肢提重物或过度活动如摔、拉等动作, 同时患肢应尽量避免携带手表等配饰。其次在术后7d后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 协助患者从事一些简单的动作, 由远及近的逐步指导患者进行活动, 如进行握拳、屈伸肘部活动, 用患侧手臂刷牙洗脸、进食等, 如恢复情况顺利, 则可指导患者用患侧手触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朵, 同时轻微的做摆臂动作。最后还可以通过局部微波、激光、红外线等理疗方法促进淋巴回流, 以减轻水肿的症状。如有必要, 还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胸带加压包扎的护理, 而且在接触加压包扎后应尽量使患臂内旋, 严禁外展[3]。上肢淋巴水肿并发症的发生, 可以使患者精神紧张及焦虑, 因此, 护理人员应当严格谨慎观察患者的情况, 如有异常应当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 皮瓣坏死: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皮瓣坏死, 多是由于皮瓣的血液供应不足, 术后引流不畅, 局部加压包扎过紧等原因造成的, 是患者最为痛苦的并发症。而有效地引流出皮瓣下的积液以及固定皮瓣是预防皮瓣坏死的关键, 因此护理人员应以此为切入点, 避免使皮瓣张力过大。首先在加压包扎时, 要做到松紧有度, 防止包扎过紧患者胸闷气短, 包扎过松起不到固定的作用。而且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皮瓣的血供情况, 如出现苍白, 青紫或者皮瓣下有脓性分泌物, 应立即报告医师, 以便使患者的情况得到处理。如果皮瓣坏死面积较小, 则可静待其自行愈合, 如果坏死面积较大, 则手术切痂。其次, 护理人员应当妥善固定引流管, 并告知家属, 以使家属协助护理人员观察引流管, 如有异常则通知护士。皮瓣坏死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是极为痛苦的, 因此, 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大意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患肢情况, 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6) 健康宣教:乳腺癌患者由于其疾病性质, 可能会存在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使其身体更加虚弱, 不利于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应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舒缓患者的焦虑紧张心情, 使患者早日走出癌症的阴影, 使其积极面对生活。除了心理疏导外, 应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每天坚持体育锻炼, 尤其是患肢的功能恢复锻炼。要提前知会患者锻炼的时间可能会很长, 要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以防止半途而废。而且叮嘱患者要定期复查, 以便使医师随时掌握患者恢复情况, 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
3 讨论
随着日益增加的社会竞争力, 女性的压力也逐年的凸现出来, 而在重压之下, 疾病也日益增多。乳腺癌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因而, 对乳腺癌的治疗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研发课题。而在目前, 手术治疗仍然是根治乳腺癌的首要方法, 但是手术治疗乳腺癌中, 由于其创伤大不可避免的引起一些并发症, 例如, 上肢淋巴水肿、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给疾病的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而这些并发症在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下, 可以呈减少趋势, 因此, 针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 护理人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进而, 护理人员在手术治疗期间要做到熟知患者的心理动态, 掌握手术过程及术后护理的要点, 以便随时鼓励患者, 增强其抗争疾病的信心, 悉心照顾患者使其减少并发症, 早日康复[4]。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采取针对性的并发症防治护理措施以及心理护理, 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张英, 张秀英, 付国娟.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3) :149-150.
[2]王美华, 朱仲群, 陆应妹.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情绪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07, 5 (3) :31.
[3]张萍, 王玲.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 32 (1) :52-53.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3 月我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手术52 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5 岁~66岁, 平均年龄 (43.2±4.6) 岁;左乳腺癌27例, 右乳腺癌21例, 双侧乳腺癌4例;本组均为浸润性癌, 行乳腺改良根治术47例, 其他术式5例。
1.2 入选标准 (1) 符合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诊断标准。 (2) 入选患者无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 肝肾功能均正常。 (3) 患者对此研究知情同意。
1.3 常见并发症病因分析 (1) 出血:主要是因为在手术中对血管的结扎不牢固, 结扎线脱落;切口处敷料包扎过紧及引流管放置不当;凝血功能差, 残端出血。 (2) 上肢肿胀:腋窝淋巴结清扫及腋窝积液感染;腋窝瘢痕挛缩或对切口的过度加压包扎;肿瘤的复发转移, 压迫或阻塞淋巴管。 (3) 皮下积液:切口包扎过松, 不到位;引流管留置时间短或引流不畅;手术创伤面积过大而引起的渗液、渗血。 (4) 皮瓣坏死:皮瓣游离不当 (分离过薄) , 包扎过紧, 引流不到位, 皮下积液等影响血液循环;切口感染、年老肥胖及糖尿病。 (5) 上肢受限:患肢活动减少;手术瘢痕挛缩[4,5]。
1.4 预见性护理
1.4.1 术前护理 (1) 术前常规准备:完善相关检查, 给患者讲解术前、术后的相关知识及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术前1 周内坚持督促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 可以协助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练习, 3 次/d, 20 min/ 次;术前12 h禁食, 8 h禁水;术前应协助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术前1 d应剃腋毛, 剃毛后用肥皂水擦洗干净, 并用消毒后的纱布包盖。 (2) 心理护理:因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 患者入院后大都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 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定期与其进行沟通、交流, 帮助患者深刻认识这一疾病, 向患者列举一些乳腺癌经治疗后顺利康复的病例。同时要采用心理暗示消除患者的担心和疑虑, 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提高其对临床治疗的信心和希望。必要时可在临床医生的协作下给予患者镇静剂, 稳定其紧张情绪。
1.4.2 术后护理 (1) 病情监护:患者术后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1 d内要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并观察患者有无气短、呼吸急促及胸闷等症状。当患者血氧饱和度 (Sp O2) 低于90%时给予吸氧, 氧流量为5 L/min, 当Sp O2回升至90%以上时, 吸氧流量改为3 L/min, 当Sp O2回升至96%以上时, 改为2 L/min。 (2) 引流管护理:护士要时刻注意患者引流管的固定是否稳固, 并经常挤压引流管, 使引流管时刻保持畅通, 防止其堵塞。同时护士要认真记录每天的引流量、颜色及性状。若引流量100 m L/h, 且呈鲜红色, 可能是由于出血所致, 应及时报告值班医生进行处理;当引流量低于10 m L/24h, 且局部无积血、积液时, 可拔除引流管。 (3) 饮食护理:患者术后2 d内要以清淡食物为主。2 d后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并尽量避免高脂饮食,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1.4.3 并发症预见性护理 (1) 预防术后出血:确保引流管通畅, 并适当限制患肢活动, 确保术后3 d内不进行外展运动, 以避免活动不适导致切口结扎线的脱落。同时, 术后护士要严密进行观察, 注意引流液颜色是否鲜红, 患者胸部是否隆起, 引流液的量是否逐渐增多,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给主管医生处理。 (2) 预防上肢肿胀:术后患者上肢不能受外部刺激, 避免受压。要对切口进行无菌性操作和定期擦洗上肢, 防止切口处感染。同时要求患者采用正确的姿势行走、站立等, 并适当抬高患侧上肢。还可以对患者进行适当力度的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患者休息时尽量不要采用卧位, 如患者需要平卧时, 要将患侧上肢用软枕等进行垫高, 使其保持在10°~15°。患者恢复后期, 要逐渐引导其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3) 预防皮下积液:首先, 要使患者家属明确引流管的作用及重要性, 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每3 h挤压引流管1 次, 并密切观察引流管引流情况;术后创面包扎要松紧适宜, 使切口处受力均匀。在进行腋窝及锁骨下胸带加压包扎前, 要完全抽出腋窝及皮瓣下积液, 然后再连接负压吸引器。要求在严格无菌下反复抽吸积液后再加压包扎。 (4) 预防皮瓣坏死:护理人员给患者换药时, 要仔细观察皮瓣颜色及愈合情况。若皮瓣颜色苍白, 则表明缺血, 若颜色暗红, 则表明血液循环不正常, 需进行临床处理;同时要进行适度的加压包扎, 使内部有适当的空间, 但不能包扎过松或过紧。还要注意观察患侧上肢的皮肤颜色, 弹性等, 若出现缺血情况, 要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5) 预防上肢受限: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促使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术后24 h内可进行腕部及手指功能锻炼;术后4 d可开始进行上肢肌肉和肘关节锻炼, 运动量要逐渐增大;1 周后患者可尝试恢复上肢的日常活动, 但应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2 周后可进行肩关节锻炼。注意术后10 d内不宜进行肩关节外展运动, 以尽量在患者完全恢复前避免患肢支撑身体。
2 结果
经有效的临床治疗和护理, 52 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出血5 例, 上肢水肿8 例, 皮下积液3 例, 皮瓣坏死2 例, 上肢抬举受限4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服务比较满意, 均顺利康复出院。
3 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一般要经过手术, 但手术中容易损伤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肌肉等组织, 而造成患者术后的一些并发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和期望也逐渐提高, 如何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其早日康复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重点内容。根据以往临床经验在术前、术后对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 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秀珍.循证护理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2) :24-25.
[2]王蓓, 吴蒙, 杜艳鸣, 等.59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报, 2014, 21 (23) :38-41.
[3]王万玲.舒适护理在国内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4) :273-276.
[4]赵建会.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实践[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8) :217-218.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39例甲状腺癌患者中, 男57例, 女82例;年龄35~58岁, 平均46.5岁。全部患者在术前均采用颈部CT诊断, 并经术后病理切片分析证实为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65例, 髓样癌28例, 滤泡状癌37例, 未分化癌9例。采用单纯甲状腺切除手术79例, 甲状腺手术加颈部淋巴清扫术60例。
2 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
2.1 术后出血
原因:术后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8h内, 主要是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或者不完善以及结扎线脱落而导致术后出血。患者术后呕吐、咳嗽、谈话或过频活动都是出血的主要诱因。护理: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术前戒烟, 预防感冒;术后48h内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观察, 尤其注意呼吸和伤口渗血情况, 注意颈部是否肿胀, 倾听患者的主诉有无颈部压迫感;术后避免过多讲话和颈部过频活动, 叮嘱患者切忌用力咳嗽, 禁止下床大小便, 以防切口出血;患者清醒后采取半卧位, 这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呼吸, 还可以加速引流切口内的积血;采取负压引流的方式, 当发现引流管负压不足时, 要及时查找原因并纠正, 必要时可改用墙壁负压持续吸引;术后监督患者禁食6h, 并叮嘱患者在术后3d内不要食用过热饮食, 要循序渐进, 从进食流食开始逐步向软食过渡, 要细嚼慢咽;给予有痰的患者雾化吸入, 促进其排痰;若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时要及时给予止吐药物, 防止患者因用力而引发伤口出血, 患者一旦出血, 要立即通知责任医生, 及时实施床边抢救, 使伤口敞开, 清除血肿, 结扎或缝扎出血的血管, 如经以上措施后患者仍无改善, 应进手术室探查止血[2]。
2.2 呼吸困难
原因:造成患者发生呼吸困难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麻醉过深、出血压迫、喉头水肿、双侧喉返神经损伤、气管塌陷、分泌物过多、气管切开后导管滑脱、气管痉挛等都可能使患者发生呼吸困难。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使患者保持意识清醒, 尤其注意呼吸的节律、频率、深度的变化, 进行血氧饱和度的实时监测;锻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运动, 为避免患者术后痰液过多, 每名患者要于术前3d进行常规的超声雾化;护理人员要格外注意老年患者的排痰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身体虚弱, 加之咳嗽、咳痰无力, 如果不及时进行气管吸痰可能会引起气管内分泌物潴留而导致呼吸困难, 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 保持气道通畅, 痰液的处理至关重要;术后每天两次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超声雾化, 同时可增加痰多黏稠患者的吸入次数, 并可以根据病情在雾化器内加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药物, 注意每天要使用新鲜配制的雾化液;若患者术后出现喉头水肿, 要在12h内进行低流量吸氧, 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 并同时选用肾上腺素0.5mg稀释于3ml盐水中雾化吸入, 常可在15~20min内缓解。
2.3 甲状旁腺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甲状旁腺损伤的典型症状为口唇周围、面部或手足麻木、抽搐、强直感或针刺感[2]。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手足和面肌有疼痛或持续性痉挛, 不典型症状为小呼吸肌痉挛, 临床症状为胸闷。如果手术患者出现胸闷的症状, 且心肺功能正常, 经检查双侧声带运动良好, 则要考虑甲状腺功能问题, 并给予静脉注射氯化钙10~20ml或10%的葡萄糖酸钙, 叮嘱患者在饮食上适当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 如乳类、肉类、蛋类, 症状较轻患者可口服钙片。结果139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为9.3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出血1例, 5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2例手足抽搐占, 3例喉上神经损伤, 2例喉返神经损伤。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来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 多无自觉症状, 颈部肿块往往为非对称性硬块。甲状腺癌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 可能与高碘或缺碘饮食、发射线接触、雌激素分泌增加、遗传、其他由甲状腺良性疾病的演变有关。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疗法, 患者一旦确诊, 只要条件许可, 就应彻底清除原发灶和转移灶, 防止复发和转移,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这是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患者行甲状腺手术后常会出现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加注意患者的甲状腺癌术后护理。经过我组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后, 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 我组的护理方法安全得当,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冬雁.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1) :131-132.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第10篇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33岁, 2007年4月因每次月经前乳房胀痛持续半年, 来院就诊, 行钼靶检查示:左乳腺外上象限可见一范围0.8 cm×1.0 cm大小, 密度中等均匀、边缘毛刺状团片影, 其内见成簇细颗粒状钙化影。考虑为左乳腺癌肿, 于4月17日收治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经临床手法触诊可触及左乳外上象限有一肿块, 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考虑为早期乳腺癌, 实行保乳术。4月20日在钼靶定位全身麻醉下行左乳房癌肿切除术﹙保乳术﹚, 术后送监护室, 给予监护, 抗感染治疗。病人术后第3天出现大汗淋漓、面色潮红、四肢强直症状, 伴间歇性抽搐;自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气促、有濒死感、四肢末端麻木伴蚁行感。立即给予储氧面罩氧气吸入5 L/min, 开放静脉通路, 5%葡萄糖500 mL静脉输注, 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查体:意识清楚, 体温37 ℃, 心电监护示:心率94 /min~104 /min, 心律正常;呼吸28 /min~35 /min, 呼吸节律正常;氧饱和度100%;血压收缩压128 mmHg~145 mmHg (1 mmHg=0.133 kPa) , 舒张压76 mmHg~87 mmHg。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四肢活动度、肢体表面感觉均正常, 巴宾斯基征病理反射未引出。相关检查:微量法血糖、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心功能、12导联心电图, 结果均正常。科室讨论诊断为癔症。给予药物安慰疗法、氨水疗法、暗示疗法以及心理支持, 心理护理后病人症状和体征消失, 在转出监护室后直至出院, 癔症未再复发。
病人为独女, 硕士学历, 在外资企业担任主管职位, 已婚未育, 夫妻关系和谐。丈夫自营公司, 家庭经济环境良好。无精神病和癔症的过去史。通过病史调查, 询问本人和家属都否认曾有类似精神症状。
2 护理
2.1 保持安静
①为监护室同室危重病人的呻吟声, 忙碌的工作人员, 抢救器械的使用以及病人自身的恐惧心理, 都能加重病人的不良情绪。给病人换至单人病房, 拉起床帘适当遮挡, 使病人处于一个单独安静, 相对隔离的一个环境, 能使癔症病人心情放松, 感到舒适和安宁。②在有护理人员病人床旁监护的情况下, 将心电监护仪器暂时适当调至静音。因为病人为硕士学历, 知识水平较高, 能基本看懂监护指标, 但对个别病情变化又一知半解。监护仪器因为病人的躁动而出现的报警声使病人更烦躁不安, 将自己和重危抢救病人联系在一起, 不利于病人自身的心态调节。③医护人员无意的行为和不恰当的语言会起到不良的暗示作用, 当病人癔症症状尚未缓解时应尽量减少提及病人的症状, 避免和病人过分讨论病情。病人本人在得知患有乳腺癌后, 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对一些医学名词和其代表的意义可以认知。但是由于本人身患癌症, 情绪上悲观消极, 加上精神紧张, 认为医护人员都是在善意欺骗自己, 而当旁人在讨论某个病人的病情时经常认为是在说自己。
2.2 药物暗示疗法的护理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 (生理盐水) 又无毒副反应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制剂[2]。按医嘱使用生理盐水肌肉注射时以轻松的语言暗示病人所用的是一种价格昂贵且对她的疾病非常有效的药物, 短时间内即可缓解她的痛苦。用药后应继续观察病人症状和体征的情况。一般即时无谓再做更多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操作和治疗, 给病人相对安静的环境促成其平静的心态, 只需密切监测心电监护即可。病人经过暗示, 10 min后自我感觉躯体症状稍有缓解。
2.3 氨水嗅闻治疗的护理
氨水嗅闻法是一种对癔症病人比较有效的方法。氨水表现为浓烈的臭鸡蛋味。仍先对病人进行心理暗示。在嗅闻氨水后病人首先表现恶心、反胃、厌恶感, 在休息片刻后躯体症状基本缓解。然后, 通过护士的语言解释和安慰, 使病人对医护人员建立了信任感。
2.4 心理护理
2.4.1 心理暗示
在病人与护士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后, 护士引导病人与之交流, 转移其心理活动区域, 综合发挥言语;药物和医疗等暗示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病人恢复平静心态, 能配合护士进行心理疏导。
2.4.2 心理支持
病人为高学历, 高收入人群, 罹患癌症使病人觉得受到了人生一次很大的打击, 从而恐惧紧张, 悲观绝望, 焦虑不安, 产生挫折心理。护士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与鼓励, 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接近病人, 与病人交谈。告诉她乳腺癌并不是她所想象得那么可怕, 只要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效果是理想的, 同时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疑问, 以亲切和蔼、沉着冷静的态度去帮助病人, 语言上温柔可亲, 根据病人知识水平注重运用术语, 使病人充分信任护士, 在护士引导下摆脱精神折磨[3]。
2.4.3 心理疏泄与劝慰
向病人说明保乳术对乳房的外观并无影响, 对将来的夫妻生活和病人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不利, 并强调病人自身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有利因素, 如年轻、新陈代谢旺盛、组织修复能力强等, 增强病人康复信心,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且充分放化疗后可使癌肿再发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并且因为病人从此注意乳房的保健, 罹患乳房癌肿的几率反而低于一般人群。使病人变自身的不利角色为有利角色, 从根本上解决了病人的消极心理。
2.5 争取家属合作
病人担心自己被家人和同事瞧不起, 而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护士积极同家属联系, 使其了解早期乳房癌和保乳术的特点, 取得他们的配合和协助, 增强病人治疗信心, 协助病人早日康复。尤其是病人的丈夫, 向其讲明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病人丈夫与医护人员共同做病人的劝慰及鼓励工作, 诱导正向观念, 正确面对现状。病人在丈夫的鼓励下, 在当天转出监护室后未再次出现异常精神症状。
2.6 舒适护理
①病人在癔症发作时表现为多种不适躯体症状, 需要护士给予相对应的对症护理。②对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心悸的护理 在注意保暖的同时保持环境通风, 给予病人储氧面罩使用, 避免发生病人因过度通气引起的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引起碱中毒。③对癔症性抽搐、四肢强直、麻木伴蚁行感的护理, 护士在旁轻轻托起抽搐肢体, 上下来回摆动, 加强静脉回流, 增加局部肢体的血液供应, 减少肢体的麻木抽搐。同时对抽搐肢体, 实行触摸护理, 护士保证手的温暖, 来回按摩肢体, 手的力度适中。触摸护理可使皮肤触觉感受器兴奋, 刺激迷走神经, 使乙酰胆碱分泌增加, 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 消化液分泌增加, 通过心理、生理调节途径调节人体循环系统, 达到良好的全身放松[4]。④对大汗淋漓的护理 在病人缓解后更换干净衣裤。更换床单位。
3 小结
病人身为事业和家庭都处于良好发展期的年轻女性, 在罹患乳腺癌后相对应出现一些不良的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 但是这些心理反应没有经过有效的疏导, 积累下来最终导致了病人术后并发癔症。因此在围术期, 除了常规的心理护理外, 应针对每位病人的心理特点, 特征性的做好心理支持, 才能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手术关, 避免异常精神症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 (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0.
[2]何金怡, 何俐.63例癔症病人的心理治疗及护理[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6 (5) :480.
[3]何夏玲.浅论乳腺癌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 (6) :131-132.
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9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after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Methods:Through the breast cancer in the radical surgery bed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practice experience data analysis.Results:Improve nursing measures,to take care of the arm,chemotherapy nursing,psychological nursing,guidance and functional exercise,diet nursing quality obviously improved.Conclusion:Tak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can meet to treatment with compliance,lowering chemotherapy of complication,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atients to maintain their own health,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and extend the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Breast cancer;Chemotherapy;Nursing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在临床确诊时50%~60%已有微小转移灶存在[1],其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单纯的手术治疗无法根治乳腺癌,故作为全身治疗的化疗和或介入治疗越来越重要。欲使乳腺癌综合治疗顺利进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2009年以来收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患者80例,经过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化疗方案分别为CMF、CAF、CEF方案;TNM分期:Ⅰ期0例,Ⅱ期33例,Ⅲ期36例,Ⅳ期11例;右乳腺癌37例,左乳腺癌43例,化疗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51.4岁,提供传统的护理。
护 理
心理护理:术后乳房缺如和脱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常使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习、呕吐、口腔溃疡等不适,使患者身心两方面受到巨大的创伤,甚至缺乏治疗信心我们倾听患者的想法和要求,我们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年龄、性格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自信的心理正确对待疾病,通过成功者的现身说法,激发患者。因此在化疗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并说明这种反应是暂时的,停药后症状会迅速消失,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并完成化疗[2]。抓住时机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思想顾虑,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生理上的护理:⑴穿刺部位的护理:①预防栓塞性静脉炎:注意用药浓度及给药时间。制定静脉使用计划,已发生静脉炎应停止静脉滴注,局部行冷冰敷。②预防组织坏死:乳腺癌患者化疗常在一侧肢体穿刺输液,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种抗癌药物的刺激性,应正确选择穿刺部位。③药物外溢的处理:对药物注射时不慎或患者本身血管引起的药物外溢,或有可疑外溢者,抬高患肢、局部涂抹地塞米松软膏等有效措施。可采取皮下封闭、局部冰。⑵减轻胃肠道反应:①进食易消化、少量多餐,清淡的食物,餐前吃一点饼干或面包等温和的食物,餐后不应该立即躺下,少吃含5-HT3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核桃、茄子。以免食物反流引起恶心,在一天中最不恶心的时间进食(一般是清晨)。勿进食甜、腻、辣、油炸食品。②呕吐频繁者给予对症处理:如肌肉注射胃复安可通过阻断胃肠迷走神经末梢的多巴胺受体以及中枢化学敏感区和而发挥止吐作用。松弛疗法:可听音乐转移注意力。⑶脱发与皮肤护理: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以消除顾虑,化疗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待停药后也会慢慢淡化,皮肤瘙痒时切忌抓挠,勤洗澡、勤更换内衣。化疗药物可使毛发根部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受到抑制,细胞不能更新,发生萎缩引起脱发。一般用药后2~3周头发脱落,化疗停止后长出新发。指导患者准备好帽子、假发等物品以度过脱发期。
骨髓抑制:血小板降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嘱患者少活动,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化疗前检查血常规及骨髓情况。根据情况可静脉滴注血白蛋白、血浆、血小板悬液、红细胞等。如果白细胞<4×10.9/L,血小板<80×10.9/L时暂停化疗给予升白细胞及血小板药物或适当调整化疗药剂量。
讨 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化疗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都明显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明显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使治疗护理工作能顺利进行,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制定出合理和科学的整体护理方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整体护理技巧,对做好护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使之得到有效的实施。通过加强对全身化疗中实施整体护理,给患者减少了病痛,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命,保障了全身化疗的顺利实施。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左文述.现代乳腺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1996:425.
2 赵利娣,俞琴燕.专人专护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护理中的实践.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3):79-80.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第12篇
持续存在而影响病人的后续治疗[4]。心理干预对于稳定病人情绪、降低负性心理、减轻治疗不良反应、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作用[5]。本研究对乳腺癌术后并发抑郁症病人采取心理干预, 明显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病人63例, 均为女性;年龄26岁~65岁。病例纳入标准: (1) 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 (2) 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乳腺癌根治术; (3) 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 (CCMD-3) 抑郁症诊断标准[6]; (4) 既往无精神障碍; (5) 目前意识清楚, 能配合调查; (6)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 (KPS) ≥50分。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病人年龄、癌症分期、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和KPS评分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措施。 (1) 疾病知识宣教。由于恐癌心理使病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后续治疗。我们应主动向病人讲解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式、化疗方案、生物治疗方法、免疫治疗方法以及所用药物都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相同。引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教, 提高病人对治疗疾病的信心[7], 消除恐惧心理。由精神科医生讲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大部分抑郁症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及其他生物症状[8], 如胸闷、心悸、胃肠不适、失眠、食欲不振、便秘等。向病人解释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发生机制, 消除病人对自身其他器官疾病的怀疑, 对躯体症状比较严重的病人, 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 完善检查, 排除器质性病变。 (2) 团队心理支持。充分发动家属、亲友、同事、邻居、病友的力量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的支持, 使病人获得稳定的、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持, 并给予更多的情感和信息支持, 指导家人督促病人完成治疗, 理解和包容病人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帮助, 告诉她们失去一侧乳房比起失去生命和健康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患病的过程中, 病人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 在对病人进行术后心理干预时应注意鼓励家属参与其中, 解决她们存在的疑惑和存在的心理问题[9], 指导配偶调整心态, 与病人主动沟通, 术后性生活可正常进行, 对病情并无影响, 适当的性生活还有助于恢复内分泌的平衡[10], 但是要采取避孕措施。定期组织病友座谈会, 鼓励病人说出有关疾病、心理、情感、经济、家庭、性生活等各种问题, 鼓励病人适当宣泄积攒的不良情绪, 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 给予积极解释和心理疏导。鼓励病人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乳腺癌病人因乳房的缺失而产生自卑感, 害怕与人交往, 封闭自我, 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病人, 用医学观点、审美观点指导病人正确对待乳房缺失问题, 并指导病人佩戴义乳。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和各种体育运动, 将病人的注意力从疾病中转移出来, 避免引起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和积攒。心理咨询师专业辅导:对抑郁症状严重的病人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 每周2次~4次, 每次30min~60min, 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 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帮助病人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评判客观事物。
1.2.2 评价工具
于初始 (诊断为抑郁症后第1次) 和第3个月末均采用由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的Cella等研制、经万崇华等[11]修订的中文版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乳腺癌生活质量测评量表 (FACT-B) 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FACT-B由5个领域、36个条目组成, 包括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5个领域, 每个条目按“一点也不、有一点、有些、相当、非常”5个等级分别计0分~4分。得分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1.2.3 调查方法
调查前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并通过, 征得病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针对测评量表内容及方法对测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测评人员必须熟悉测评量表的具体内容及含义, 对不清楚的问题, 由测评人员给予解释和指导, 填写完毕, 当场收回量表并逐一检查, 及时填补缺失项, 由测评人员按照量表要求进行评分, 并由研究者本人随机抽查进行复核, 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初始生活质量评价
初始时两组病人FACT-B总分和各领域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说明两组病例均来自同一样本, 具有可比性。
分
2.2 两组病人第3个月末的生活质量评价
第3个月末观察组病人FACT-B总分和各领域评分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分
3 讨论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 使之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12]。乳腺癌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是一项通过教育和心理治疗的途径, 影响病人应对疾病的系统工程, 良性心理干预可以降低乳腺癌病人多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肿瘤本身的复发率[13,14]。护理人员实施心理干预改善了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 减轻了病人的不良情绪, 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达到了提高乳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的目的[1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第3个月末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5个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本研究所采取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效可行。疾病知识宣教可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数病人认为癌症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因而产生消极、悲观、自暴自弃、抑郁等负性情绪。通过认知重建[16], 使病人对乳腺癌有了全面的认识, 认识到癌症不等于死亡, 帮助病人控制感情, 减轻抑郁, 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团体心理支持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 发挥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 使病人获得稳定的、充足的物质和经济支持来提高其客观支持, 给予更多的情感和信息支持, 分享他们的建议和想法, 重视他们的社会属性, 来提高病人的主观支持, 改善其生活质量。纠正病人不正确的认知, 有助于矫正病人各种不正确的认知态度, 对控制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积极作用[17]。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